《新周刊》文風活潑輕松,語言簡明易懂,屢屢時政新聞界領軍作用的重頭文章,給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時尚的重點不在于潮流,本欄目著力于從全球經濟、政治與社會心態的大視野對全球風尚進行報道,并以此重新解讀時尚,方式新銳,角度獨家。報道內容涉及:創意經濟、云裳時裝、時尚工業、潮流風潮等。
亞里士多德曾說:“一個講不好故事的時代,必然是一個頹廢和墮落的時代。”但國產編劇的問題,遠不是“不會講故事”那么簡單。中國電影市場從上世紀90年軔,到2019年,已成長為價值近百億美元的龐然大物,這是一場欲望如火的狂飆突進。
但如今,影視市場前浪漸退,后浪涌來。一個新的時代撲面而來。“中國編劇正面臨自我價值實現、市場客觀需求以及資本追逐的三重挑戰。”編劇宋方金如是說。從1984年開始,王朔的創作熱情突然高漲,面對人性復蘇、糾纏激蕩的80年代,靈感和故事從他的筆端噴薄而出。
《空中小姐》《浮出海面》《頑主》,這些沒有國恨家仇、教化大眾的小說,成了嚴肅文學的照妖鏡。中國傳統文人身上有一個積重難返的臭毛病:重抒情,輕敘述。王朔則不然,他總有本事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里有各式各樣真實有趣的人物。
這些小說,構成了那個年代蹣跚起步的中國影視行業里,最難能可貴的文本。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說《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這一年,被大眾稱為“王朔電影年”。最后一部《大喘氣》上映時,王朔狂妄地對好友葉京說:“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蹚。”王朔成為大眾文化的鼻祖,他的編劇屬性影響了整整一代影視人。
上世紀90年代初,王朔和馬未都、蘇雷等人合寫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劇本通過審核后,莫名其妙地丟失了。其他人都沒心思重寫,當時正在劇組里打雜的馮小剛,不知從哪聽說了這件事,找到王朔,自告奮勇和他一起把劇本寫完。《編輯部的故事》用指桑罵槐的表達方式,指出當時中國社會的潛規則和人情真相,宣泄了大眾對于社會的某種不滿情緒,引發廣泛共鳴。
馮小剛憑借這部劇成為王朔在影視圈的首徒,進入京圈大佬們的視線。嘗到影視創作的甜頭后,王朔擱置小說創作,和馮小剛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合作。兩人合開影視公司,成為一編一導的黃金搭檔,一時風頭無兩。但好景不長。兩年后,王朔被主流文學圈定性為“宣揚灰色主義”,遭電影局“封殺”,《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等電影相繼被斃。王朔意興闌珊,出走美國。
1、雜志為預訂預售型商品,如需調整(提前或延后)下單后請聯系客服。
2、正品雜志可開具發票國稅機打,但需要另支付稅費,下單填寫抬頭,首次配送附上。
3、訂單配送時間以起刊時間為準,如需修改起刊時間請務必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