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優選九篇

時間:2022-08-27 07:29:3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學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第1篇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是運動、發展和變化著的

物質

世界。

2.天體

(1)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體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質

組成(舉例)

特點

恒星

熾熱氣體

質量

龐大,自身能發出光和熱

星云

氣體和塵埃

云霧狀,密度小,體積和質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繞恒星公轉,質量小,不發光

衛星

月球

繞行星公轉,本身不發光

流星體

塵粒、固體塊

與大氣摩擦生熱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現象

彗星

冰物質

繞太陽呈周期性運行,體積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霧

狀的外表;背向太陽的一面有一條掃帚狀的彗尾

(2)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

特別提醒:天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體(如在太空中運行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

3.天體系統

(1)概念:天體之間相互

吸引

、相互

繞轉

,構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及層次結構

天體系統

組成

特別說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太陽系

太陽、地球及其他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

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銀河系

太陽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種各樣的天體

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3萬光年

河外星系

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

數以億計

總星系

銀河系與河外星系

目前所認識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

(4)層次結構示意圖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1)

結構特征:與太陽系其它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體積、質量、密度、組成物質等都不特別)

(2)

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

(2)存在生命的條件:

條件

原因

影響

外部條件

安全的

宇宙環境

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太陽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穩定的

太陽光照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

自身條件

適宜的

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適當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適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地球原始大氣的演化

有液態

的水

內部溫度升高產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訣: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東東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對地球的影響

(1)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

核聚變

反應。

(2)對地球影響:a

.直接為地表提供光和熱資源

b.維持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c.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太陽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資源)

2.

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減小

溫度增大,密度減小

大氣層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陽_________時常發生變化,有時較為劇烈,這些變化統稱為太陽活動。

耀斑

11

(2)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_______層、B色球層和C_______層。

(3)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C層上為太陽黑子、B層上為_____,其周期平均約為_____年。

(4)太陽活動現象:光球層(黑子)、色球層(耀斑、日珥)、日冕層(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

(5)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

日冕物質拋射

(6)影響:a.導致電離層的擾動,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b.產生“磁暴”現象,導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鴿迷路

c.兩極地區產生“極光”現象

d.對天氣、氣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誘發地震、水旱災害)

(7)影響太陽輻射分布因素:緯度(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遞減);天氣

第三節 地球的歷史

1.地球的歷史:約有

46億

年。

2.認識途徑:研究

地層

是最主要途徑。

3.地層(1)含義:具有

時間順序

的層狀巖石。

(2)沉積地層特點:a.具有層理構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積物中含有生物遺體或遺跡。

(3)分布規律:分布規律:①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

低級

、越

簡單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4.地質年代表

(1)含義:根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按照

宙、代、紀

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性地編年,這就是地質年代表。

(2)地質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

5.41

億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約占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①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境演變為

有氧環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機質,無生命);太古宙(出現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藍細菌大爆發,出現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③地質礦產:重要的金屬礦產

成礦

時期。

2.古生代

(1)時間:距今

5.41

億年—

2.52

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地殼

運動劇烈

,形成

聯合古陸。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動物

海洋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植物

陸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③地質礦產: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分為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

板塊

運動劇烈、聯合古陸解體、各大陸漂移。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震波

(1)含義:地震的能量以

波動

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

(2)類型和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共同特點

縱波(P波)

體、液體和

體中均能傳播

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不同;

橫波(S波)

只能在

體中傳播

(3)應用:獲得地球內部

物質

結構狀況

的主要依據。

2.地球的內部圈層

(1)一個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

(2)兩個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個主要圈層:

地殼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圍

地震波傳播特點

特點

地殼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體外殼

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

穩定

;到了莫霍面,傳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殼厚度變化規律: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

;海拔越低,地殼越

薄。

地幔

地球內部介于

地殼

地核

之間的圈層,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傳播

橫波

①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含量逐漸

增加

;②分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軟流

層,是

巖漿

主要發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圍的球體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波

①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鎳。

②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質在高壓和高溫下呈

液態

熔融

狀態

3.

巖石圈:

地殼

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都由

巖石

組成,合稱巖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層組成:大氣圈、

圈和生物圈,對應要素是大氣、

水體

生物。

4.

大氣圈

(1)組成:包裹地球的

氣體

層,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密度變化特點:

①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大。

②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密度迅速

減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與

星際

空間情況很接近,視為大氣圈的

上界。

(3)出現各種天氣現象(風、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1)組成: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分為海洋水(主體)、

陸地

水、大氣水和

生物

水。

(3)陸地水:①陸地水與人類社會關系最為密切;②分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

(1)

含義: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環境

的總稱。

(2)特點: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

第2篇

摘 要:基于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已經成為教學的主旋律,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通過構建高效課堂,可以使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有效地解決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實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體現進行了討論、分析。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具體實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階段一門新增的學科,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系統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同時,初中地理知識體系龐大,涉及面比較廣泛,而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要求老師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所以,就需要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并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實施

要想實現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就需要增加課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授更多的地理知識,增加有效教學時間。

1.設置學習問題,實現課前導入

在開展新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入本節課內容。初中地理老師應該以課本內容為核心,結合生活實際,提出與課本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使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便會對新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新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地球氣候帶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區同一時間的氣候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再引入本節課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劃分學習小組,營造良好氛圍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時,可以根據教學需求科學采用小組學習法。地理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座位位置,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老師對各學習小組進行適當指導,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將自身觀點和看法分享給他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便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進而能夠實現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我國的地理位置及特點時,學習小組成員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包括我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知識點等,然后將所有知識點整合之后進行系統學習。

3.更新教學觀念,科學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地理教師應該對自身和學生進行重新定位,以學生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前,老師通過設置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中,老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言機會,在每節課結束之后,老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在課后,老師應該讓學生搜集與下節課內容相關的資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在中考中的成功體現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衡量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時,應該加強與中考考試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考試成績。

1.重難點知識復習

初中地理中的重難點知識,在中考考試中出現頻率較高,所以要想提高復習效率,就需要從重難點知識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對地理課本章節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匯總,將其更加直觀、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氣候帶為例,老師可以將五種氣候帶的特點、分布范圍等知識點在表格中陳列出來,通過對比使學生能夠將其正確區分開,實現對知識點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圖的運用

地理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完成重難點知識的復習之后,地理老師應該結合地理地圖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地理老師應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讀圖技巧,使學生能夠抓住地圖中的重點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設置一些分析類問題,鍛煉并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層次感。比如,在復習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地圖上不同時區內兩個地點的具體時間。

3.總結大綱知識點

對大綱知識點進行總結,是初中地理實現高效復習的一種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兩輪復習之后,老師應該對復習成效進行評估,針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應以梳理重點知識點為主,采用總結大綱知識點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強化基礎知識,確保基本功較差的學生也可以順利通過中考。

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師應該探尋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及能力,為備戰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學生可以輕松自如地應對中考。

參考文獻:

第3篇

【摘要】中學地理實驗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實驗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給理論教學增添了生動性,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 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8-0038-02

當前,很多地理教師都在研究地理教學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在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上都較為穩定,屬于中學地理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學地理實驗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情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完善地理教學策略。

一、中學地理實驗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學發展的需要。地理學科不斷地發展,地理方面的有關知識對地理科學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地理實驗是實現地理科學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實驗給地理科學的研究會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學地理教學就要在地理實驗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地理實驗,讓學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識,并從地理實驗中抽象出本質的地理規律。地理實驗的發展是地理學科發展的需要,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學模式發展的結果。

2.教學模式的創新成果。在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做主導,對課本進行機械地講解,學生對教師所表達的知識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而新的教學模式的發展,使學生能夠參與到中學地理實驗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實驗中所能運用到的一切工具、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1.教學結構分析。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是從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和總結評價四個方面開始的。首先,教師要設計實驗的類型、材料和流程。對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師在制作流程方面沒有足夠的設計,忽視了環節的轉換,往往會出現此項實驗活動過后不知道下一項活動是什么的情況。在準備上要對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進行充分準備,來引導、演示、模擬驗證、集體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所實驗的主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有效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地理實驗的四個部分表現為學生要設計實驗類型、材料和流程,準備自己在實驗過程中使用到的資料和學習工具。在實驗的過程中,主要工作是觀察、制作模擬、演示觀測和調查考察、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組的探討模式,然后完成對此次實驗的報告和總結。

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展現了教師和學生在地理實驗中的任務分配,這些過程是對地理實驗教學過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類教學模式。中學的地理實驗教學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它是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分為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兩大種。演示類教學實驗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進行:教師和學生;四個步驟:實驗設計、實驗準備、演示展現和總結評價。

首先,從教師方面講,教師要設計實驗工具和實驗流程,并準備實驗的工具、儀器,等等。教師要對實驗進行預先演示,準備實驗資料并發放給學生。此外,教師還要對實驗所用到的工具和儀器的名稱、實驗的原理進行詳細講解,對實驗的步驟、難點和實驗的全過程進行演示,還要通過實驗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對實驗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實驗。

其次,從學生方面講,學生要參與到教師對實驗的設計當中,以了解實驗。對實驗所能夠使用到的方法,實驗的目的和實驗的要點、內容和全過程進行詳細分析和了解。在實驗的演示、展現過程中,學生要仔細觀察實驗的過程,并且要做詳細的記錄,去學習和理解實驗的原理,把實驗的內容和地理環境中的表現進行對應分析。在實驗的評價、總結階段,學生要獨立完成實驗報告的總結,歸納和分析實驗中的成功與不足。

中學地理實驗的必做項目有演示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轉;暖鋒和冷鋒的天氣;大氣層的循環運動;褶皺的演示;斷層和演示的類別演示;氣旋的產生;反氣旋的運動;流水的侵蝕作用,等等。對于人文地理,學生也同樣要加以重視,例如,家鄉的水文情況;生活污染調查;城市地理環境的關系和氣象災害的產生和預防,等等。如圖1是中學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圖,圖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圖。

從上圖能夠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識重點分布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要有側重點地針對學生的狀況進行有效實驗,并教授學生知識。

三、中學地理實驗案例分析

1.氣旋的演示實驗設計方案。

第一步:實驗的設計階段。

實驗項目名稱:氣旋演示實驗。

實驗類型:師生共同實驗。

實驗目的:①對氣旋中心和氣旋的周圍高低氣壓的分布情況進行詳細了解;②對氣旋中氣壓梯度力的指向進行分析;③對氣旋中氣流的運動狀況進行分析;④對氣旋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行了解。

第二步:實驗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氣旋演示儀,對氣旋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和重點知識進行充分備課。

學生:對氣旋儀的使用方法進行了解,對此次實驗的目的和氣旋在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提前預習。

第三步:演示展現階段。

教師:對氣旋儀的使用和作用進行全面介紹。通過氣旋儀指示燈的作用來講解氣旋的運動規律和氣旋在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結合自己預習的知識觀察氣旋儀。

學生:通過觀察融合自己的預習知識,理解課本的知識點。

第四步:總結階段。

教師:教師要對此次實驗進行總結,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進行教學反思。

學生:對此次實驗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討論和總結,可以分小組進行,最后各抒己見,總結小組發言,完成自己的實驗報告。

2.氣旋實驗演示的成果。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完成了氣旋演示實驗的教學任務,此次氣旋實驗充分發揮了演示實驗的優勢,這充分表明了實驗教學是新教學模式的使用和創新。

四、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模式的特點

1.地理性。地理實驗的教學模式充分展現了地理教學的特點,在實驗過程中完成實驗目標,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教師的地理教學效果,把教學的目標、教學難點和重點都運用到地理實驗當中,按照地理的學科特點,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性。地理實驗集合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提出了挑戰,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角的教學現象。在地理實驗過程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獲得直接經驗,從地理實驗的設計到地理實驗的結果展示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多樣性。地理教學實驗具有多樣性,學生的參與方式也是多樣性的,不同的實驗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互相開放,每一種實驗都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師教學手段的升級,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本的預習、復習中都能通過實驗來掌握,對于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也能在實驗中展現出來。中學地理實驗體現了中學地理教學的有序性、科學性和開放性。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被多個省市的學校所運用,是一種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可以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使教學和學習能夠相互促進、成長。

參考文獻:

[1]范思遠.中學地理活動課指導[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4篇

摘 要:教育是國家的重要事業,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是值得探究的。本文針對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的“歸納與整理”欄目的教學進行思考,從欄目的認識、理解、教學實踐和感悟上進行了分析和解說,提出該欄目的三項功能:牢記章節重點知識,了解教材章節結構的內容,對章節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筆者結合“元素周期表”深度發掘該欄目的教學功能。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材;歸納與整理;教學思考

人教版化學教材在每章節學完之際,都會設有“整理與歸納”欄目。該欄目是對這一章節內容的概述和鞏固,形式多樣,總結出的基本知識點能夠讓學生掌握,同時又留有很大空間讓學生自己梳理本章的知識框架,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能夠讓學生充分吸收重點知識。可是,筆者通過長時間的聽課了解到,許多教師并沒有很大的精力幫助學生利用此欄目,而是將其當成填空題一帶而過,這樣,體現不出該欄目的作用。筆者認為,要深度發掘此欄目功能,讓學生有所領悟。

一、對“歸納與整理”欄目的認識和了解

人教版教材內“歸納與整理”欄目占據大量的篇幅,說明這個欄目具有顯著優勢,筆者從三個方面來闡述該欄目的特點。

1.形式種類多

欄目設置多樣化,欄目內知識點豐富,不僅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總結內容,還包括公式、圖表等。學生在歸納與整理本章內容時,能夠將知識在腦中網絡化、系統化,深化知識點之間的樞紐聯系,更好地理解本章學習的重點知識。

2.提示歸納整理重點知識線路

該欄目提示了歸納整理重點知識的線路,將知識點穿針引線,全面歸納重點內容,同時又分門別類地細化知識點,學生可以用對比法、相似法學習這些知識點。例如,鈉單質和水、酸的反應有很大的區別,而通過對鈉相關知識點的梳理,能夠表明鈉的化合物有哪些,并且是如何生成的,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自己主動去構建知識體系,鞏固知識。

3.留出空白,自己構架

欄目留出空白讓學生根據欄目線索進行分析整理和總結。學生在翻找材料、回憶書本內容的過程中,可以查找、比對、分析以及整合學習過的化學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對關聯知識點進行比較,同時用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聯想本章重點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提高學習效果。教材每一章的重點知識之間存在內部聯系,能組成結構體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點基本脈絡,為學生留有空白,引導學生主動構建化學知識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對欄目的教學實踐和領悟

為加強對本欄目的教學實踐與領悟,筆者選擇化學教材必修2第一章元素周期表的“歸納與整理”作為案例進行說明。

1.教學實踐

本章內容講述的是元素結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因此本章“歸納與整理”欄目就是圍繞這些基本知識點進行闡述與總結,但是如何使學生將這些內容聯系起來,并且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需要欄目中的結構知識圖給我們提供線索。

這一部分欄目留白讓學生進行填充,從而鞏固基本知識點,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僅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學習,只針對這一個知識點深入研究,而不會對相關知識展開聯想,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而利用這一欄目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如在教師的引導作用下,以本章知識重點元素作為核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逐漸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將本章知識深化。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主動地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了解自身在這一階段學習中所存在的不足,客觀地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系統評價。

2.教學領悟

學生獨立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欄目思路來鞏固基本知識點,但往往無法將元素結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這三個知識點相互連接,知識點較為零散,無法形成知識網絡,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理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時,學生印象不夠深刻,因此也需要教師提供幫助,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

因此,教師應與學生同時構建知識網絡,遵循欄目整體思路,尋找各個知識點內部存在的關聯性,同時發現更多的問題,并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激發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對知識的渴望。

綜上所述,“歸納與整理”欄目是對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對化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學生在真正讀懂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開發。教師要利用教材留給學生的空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整理化學教材內的知識點,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建立更加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

⒖嘉南祝

第5篇

關鍵詞:教學案;二輪復習;作用;設計

教學案,即教案學案一體化,把教師的教案,學生的預習、練習、筆記、評價等通過一種載體進行優化組合。教學案可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

目的。

一、教學案對二輪復習的作用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結束后,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基礎知識,但還達不到地理高考的要求。新課標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使得高三地理后期復習重心應放在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以及解題等地理能力的培養上。二輪復習正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二輪復習仍要繼續強化對主干基礎知識的復習,所以二輪復習的難度比一輪復習的要大,但是,二輪復習的時間卻比一輪復習的時間要短很多。這就要求二輪復習課堂效率一定要高,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在高三地理的二輪復習中,采用教學案的形式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教學案可以強化師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案與教案一體化,讓學生充分理解考綱要求,明確復習目標,明確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意圖,能夠根據個體差異主動地進行針對性的復習。

2.教學案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二輪復習時間緊學習任務重,每節課都是大容量的教學。很多學生顧到聽課就顧不到記筆記,顯得手忙腳亂。教學案通過對基礎知識板塊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溫習基礎,修補知識漏洞,同時減少學生記課堂筆記的時間。

3.節約復習時間,不必盲目地做大量練習

教學案對于重點知識、規律,要落實到考點,并配以精選典型例題,加強針對性訓練。這樣可以使學生從繁多的教輔資料中解放出來,針對考點和典型例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的二輪復習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復習任務。

4.教學案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里的主體地位,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整理與本學案有關的內容,而不要教師重復講解,以達到回顧基礎、擴充深度、完善基礎知識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夠學得更多,記得更牢。另一方面,教案案的設計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案設計,對專題內容適當增減,

但是,教學案的使用對二輪復習也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教學案的設計受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風格限制。不一定符合全體學生的復習習慣。學生要學會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體現出教學案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總而言之,教學案利弊兼有,關鍵看老師如何設計,如何引導學生使用,最終有利于提高二輪復習的教學效率。

二、高中地理二輪復習教學案的設計

1.二輪復習教學要求

(1)在知識處理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教師在制訂教學案時,應充分依據《考試說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試內容等方面的變化。復習時對知識的處理要做到詳略得當、合理增減,要重視知識重組,注意知識的橫向聯系和延伸,而不必追求知識的面面俱到。

對自然地理部分重點復習原理和規律,使學生具有靈活運用原理規律的能力。并通過典型例題和變式圖,或者結合區域實際,強化理解、運用原理和規律的能力:人文地理知識理解并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應結合典型案例分析,重點理清知識脈絡,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對于區域地理的復習,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位置、氣候、地形、水文、資源、交通、農業、工業以及人口經濟等情況。區域地理兩大主題:即應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對人類社會活動的

影響;應用地理環境差異性分析不同區域的差異表現以及產生

原因。

(2)在能力培養上,注重全面提高信息提取、分析問題、調運知識和解題的能力

二輪復習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信息提取、分析問題,調運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縱觀近年地理高考試題,幾乎每一道試題都與圖表有關,這也是由地理學科特征決定的。地理圖表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因此,復習中首先要強化學生對地理圖表的處理能力以及圖文轉換、圖圖轉換能力。在提取了有效地理信息之后,通過各種類型的典型例題來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調運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學案時,一方面,將知識框架設計成圖表形式,方便學生記憶,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自主總結環節,提高學生對知識點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

2.二輪復習教學案設計思路

通過教學案,落實地理學習的目標、疑問、核心問題、練習鞏固等細節的知識和技能,達到落實雙基、提高地理解題能力的預期要求。二輪復習教學案主要包括以下環節。

(1)考綱解讀

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高考對課時內容的考試要求,學生明白本課時不同知識點應該掌握的深度以及歷年高考對本章節知識的考查方式。解讀考綱是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的重要手段。(或本課時要面對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2)章節知識體系

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宏觀把握章節內容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地位與作用。這部分內容主要采取框架填空法

(3)主干知識回顧

詳細呈現章節重點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地理規律,突破難點知識。

(4)考點呈現

以高考真題為例,分析章節考點以及考查方式。該環節上除了讓學生明確考點還要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

(5)方法點撥

對章節知識的學習方法進行整體點撥提高。

(6)專題訓練精選

在精選練習這個環節,要求教師做大量的相關練習,幫助學生選取有代表性的、全面的練習題型。不僅如此,教師要做到四精:精選、精講、精練、精批。只有精才能落實二輪復習的教學目標,才能切實區別于一輪復習,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解題技能。

二輪復習的特殊性在于,既不能像一輪復習那樣細膩扎實地走基礎路線,也不能像三輪復習一樣,在學生具備了完善的知識體系基礎上,進行大量的真題以及模擬訓練,二輪復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復習效果不一,本文通過教學案的設計,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落實學習目標,每節課對照目標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提高二輪復習的效率,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1.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05.

第6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容的學科,所以其學習方式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讓學生學好地理,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轉變學習方式,不僅讓他們會學地理,還要愛學地理。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提高學習興趣

地理知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天氣、旅游、地圖、汽車導航、飲食等。讀書看報、看新聞時更是會涉及很多地理信息。地理可以讓人變得聰明和淵博,坐在教室里就可以遨游世界,領略各地風情,知天知地懂海洋。另外,還可以開發鄉土地理校本課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和解釋當地獨特的地理現象和事物,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和學習有用地理的樂趣。

二、學會主動學習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習效率很低,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來。所以,教師應提前布置好任務,要求課前自學簡單的內容,并為課上的教學活動作相應的準備,課堂上把重心放在重點知識、難理解知識的探究學習上,分小組共同解決問題,全員參與,共同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以上的方式,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既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又提高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學會地理學習法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動態性等特點。要在明確以上特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

1.注重理解

任何一門知識都不是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的。而地理知識是以理解為基礎,切勿生搬硬套。例如,有些學生始終搞不懂究竟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實,在受外力很小即不考慮外力的作用下,應該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地表形態并不僅僅是由內力作用的,在外力侵蝕的作用下,往往會出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表形態。

2.加強識圖能力的訓練

地理知識中離不開對地圖的考查,而現在在考試中對圖形的考查形式多樣,這就需要考生能夠正確地把握圖形,并能夠依據已給的條件正確分析,加強繪圖能力的訓練。

第7篇

一、用數學圖形說明地理概念

第一,用結構圖表說明反映比例關系的有關概念,主要有扇形圖、餅狀圖、柱形圖、矩形圖等。如構成概念,就可先出示扇形統計圖,然后由圖形說明構成,即某地理事物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其總量為1。

例如,中國各種地形的構成比例。由右圖可直觀得出我國地形特點之一: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類似的概念,如地球大氣的組成、地殼的物質組成、能源消費構成、農業產值構成、工業產值構成、產業構成、人口構成等,形象地說明了各組成部分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再如,我國水能蘊藏量的地區分布構成、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區的儲量構成、主要石油產區的產量構成等,用圖形形象地從局部與整體的角度說明了某一地理事物大致的空間分布。通過數學圖形與地理語言相結合,深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在講解地理概念時,應注意對概念下定義要準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應講明白,同時要引導學生總結出概念之間的關系。

第二,用坐標圖反映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如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它的決定因素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如果教學中借助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根據以上示意圖可提出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學習:

(1)原始型向傳統型轉變時、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是多少?

(2)描述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基本特征。

(3)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由什么的降低開始的?最終是由什么的降低實現的?

二、利用幾何知識得出地理原理與結論

幾何圖形是空間思維的重要表示方法。地理學科空間概念強,經常用幾何圖形來表示空間地理事物,如地球自轉與公轉示意圖、地球光照圖等。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許多可以將地理事物關系通過幾何圖形直觀地表現出來,利用幾何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突破重難點、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讀圖、解圖的能力。例如,利用幾何圖形認識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引起的變化。

從右面簡單的光照圖中可以得到: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與晨昏線和經線夾角( )以及AN兩點的緯度差是相等的。可以想象,當變化時會帶動與AN緯度差的變化。可見,當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過程中,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變大,伴隨著晨昏線與經線夾角( )也增大,南北半球的極晝、極夜范圍也在擴大;晝夜差值(ED)也在增大。反之亦然。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引起的變化是高中地理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它對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在講解該內容時,利用上述幾何圖形引導學生借用數學方法求證,同時結合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晝夜長短產生的原因及其規律。這樣既能讓學生輕松理解難點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

三、用數字圖表定量說明地理事物的特征與相互關系

中學地理教學中存在大量的地理數字。地理數字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能說明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應用圖表將地理數字形象化、規律化,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形成分析和判斷能力。同時,很多地理高考試題都利用地理圖表進行立意,這樣既能考查學生對有關知識的掌握,又可以有效地考查學生有關地理能力的形成情況。所以,地理圖表的學習越來越引起更多的關注。

例如,在講述世界氣候類型的判斷時,先讓學生根據有關氣候類型的數據統計表,從氣溫方面比較、歸納不同氣候帶的差別,然后從降水量上進行比較得出同一氣候帶內不同氣候類型的差別,建立進行氣候類型判別的最基本的依據,掌握進行氣候類型判別的最基本的方法,為以后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提供前提。

第8篇

關鍵字 推銷;有趣的;有用的

現在高中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中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從為改變命運而學轉變為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有用的知識。在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的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等13門學科。語文、數學、英語是高考必考的,而且高考中分數比重大,一直被尊稱是主科。地理與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都被稱為副科。在這些副科中,因為俗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所以家長和學生普遍重視物理化學。在家長和學生心里文科的歷史、政治、地理是不重要的學科,學習時自然花很少時間和精力。而文科中歷史、政治在高中課堂中歷史悠久,早已被家長和學生廣泛認同。在高中課堂中,地理可以說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家長和學生心中還沒有被認可。

在這種形勢下,高中課堂中,不論是高一的地理必修課還是高二高三的地理選修、地理復習課。我們地理教師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們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心里對地理課重視不夠;其次,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理科成績不佳,不能學理科,只能選文科。文科中覺得地理最難,學不好地理,不愿意學。此外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方向,感興趣的、容易的就多花時間學習,有點難度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的就放棄。很感興趣、喜歡愿意花時間學習地理的學生不多。所以在高中地理課堂上,作為傳授地理知識的地理教師,需要有傳教士的熱心、演講者的熱情來感染學生,在高中課堂中向我們的高中生推銷有用的而且有趣的地理知識來吸引學生。

在高一地理新課開始時講述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對地理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 講述諸葛亮運用地理知識的故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地理知識非常豐富,能運用氣象氣候知識,準確預報天氣現象。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是預報三天后有大霧…草船借箭20萬支,化險為夷,躲過了周瑜的陷害;另一則故事是正值嚴冬季節,刮西北風,他卻準確預報后天刮東南風…巧借東風火攻江北船只大敗曹操”;還有在二戰期間,人們還不是十分了解洋流的知識。但是有些國家比如德國已經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知識或說發現密度流的規律了。那時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盟軍的后方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但是監聽多日,毫無聲響…用這些故事向學生推銷“我們的地理知識是非常有用的知識”在戰爭中誰掌握更多地理知識誰就是贏家。

在地里課堂中精心設計懸念。比如上地球公轉意義前,向學生描述“每日太陽東升西落,但每天太陽升起來和落下去的地方相同嗎”;在講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變化規律前,向學生描述“為什么夏季高溫,我們只需穿很少的衣服;而冬季溫度低,我們要穿上厚厚的衣服呢”;上熱力環流一節內容前,向學生描述“為什么家里的空調掛在高處北方地區的暖氣片安裝在窗戶下方呢”;在上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前,可以這樣“為什么溫度較高的赤道地區全年多雨,樹木高大茂密,植物種類繁多;而同樣高溫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全年干旱,幾乎寸草不生呢”……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追根究底的好奇心,鼓勵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地理原理率先揭謎底的積極性,達到推銷地理知識的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將難點化解,用有趣的,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要點知識。比如很多高一學生在學習地方時、區時換算覺得很難,特別是有關飛機飛行、船只航行的動態地方時或區時換時,更覺得云里霧里。每當講解這部分難點知識時,我都會向學生推銷我研究的方法(附圖一)幫助學生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學習天氣系統時,為了方便學生記住氣旋、反氣旋水平方向上的風向,垂直方向的氣流運動,我們向學生介紹左右手法則(附圖二)。學生很高興用這個方法,簡單又容易記。每個單元結束后,我們精心編制復習提綱,幫助學生歸納總結要點知識。形式上不只是文字,比如復習地球運動及意義時,可以用學生感興趣的實時材料比如奧運會、世博會……編輯例題和練習題的形式 ,幫助學生掌握難點和重點知識;復習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天氣系統時就把各種常見圖形收集羅列在一起幫助大家辨讀……讓學生在地理各單元考試中取得較好成績,體驗成功,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地理,繼續保持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地理教師的個人魅力。在地理課堂上,地理教師的穿著打扮,一言一行都影響學生。美觀、整潔、得體的服裝,精神的發型;流暢、詼諧、幽默的語言處處散發著地理教師的活力,很容易感染學生。地理教師積極、樂觀的心態很容易傳遞到學生那里。此外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偶爾秀秀自己的電腦操作技巧、畫地圖的絕活,生動激情地介紹地理學中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如GIS、RS、GPS,不時秀秀自己的英語口語…努力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帶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推銷地理是一門有趣的、有用的學科,值得我們花費時間精力去學習。

第9篇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理圖表信息;利用

一、深入分析圖表信息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理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坐標準確地落實到地圖上面。比如在課程“中國西北地區”的課題中,針對學生看圖、分析圖和用圖能力很差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套“西北地區的自然概況”,重在描述它的自然特征。結合西北地區缺乏相關的文字資料,可以加強看圖能力的訓練,充分發揮多媒體地圖直觀的優勢,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二、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圖表教學的有效性

中學地理課程中有許多重點的課題,有時候單獨依靠教師的講解,根本達不到學習的效果,而且學生理解的時候也非常吃力,但是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直觀的圖形圖像表現出來。將抽象化的固體知識動態化,化繁為簡,易于學生的理解。增加一定的生動程度,利于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析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造出長江的水系圖,用閃爍的亮點表現洪水的主要來源,并進行對應的批注。教師借助多媒體的圖表,非常輕易地向學生講解和介紹。在幻燈片結尾的部分,還可以添加一些因為洪水原因發生的森林被破壞的事故和一些水土流失的影響,以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多媒體的優勢運用,具體、形象、直觀、清楚的表達,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把握重點知識。

三、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教師應當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挖掘課程資源中的閃光點,尋找出學生們感興趣的部分進行總結、提煉,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做好物盡其用,將這些資源合理穿插到課堂的各個環節,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其積極參與,從內容和形式上實現雙贏,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堂資源的潛力,發揮學生們的創造力與能動性。為了解決教學資源稀缺的問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有效信息,以及圖表中的信息,對知識和問題進行延伸及拓展。地理教師實際上在執教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實時接觸到豐富的課程資源,將這些知識進行分析、整合,實現知識的系統化應用和目的化應用,從而無法產生顯著的宏觀效應。

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加強圖表教學的力度,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深度挖掘地理圖表中蘊含的有效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使中學地理圖表教學的真正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五月综合婷婷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 四虎影视精品 | 国产片在线观看播放 | 男女无遮挡一进一出视频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 黄色视屏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成人久久 | 9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97不用下载| 劲爆欧美第一页 | 久久久久亚洲 | 视色4se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影院最新入口 | 激情网站在线 | 就要爱综合 | 亚洲婷婷网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 | 爱爱五月天 | 日韩视频福利 | 免费一级片在线 | 婷婷在线五月 | 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欧美 | 六月天婷婷 | 你懂的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免费一级视频 |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 |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深爱五月婷婷 |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你懂的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 高清一级毛片免免费看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