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農業大學課程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1-26 20:49:4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大學課程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農業大學課程論文

第1篇

摘要: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美國MPA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較為成熟和完善的專業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 美國的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及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 研究共同體: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教育的未來模式 關于印發公務員培訓兼職教師暨公共管理碩士(MPA)校外導師人員名單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響及應對 MPA教育的政策瓶頸與辦學定位 MPA電子政務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軋汽車板的開發 淺析MPA英語教學中美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專業學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1200MPa高強耐磨鋼焊縫顯微組織及沖擊韌性的研究 中國高校MPA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評估的實踐與探索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案例教學在MPA社會保障課程中的應用與思考 600 MPa高強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錨固性能試驗研究 彎管流量計在3.6MPa蒸汽計量中的應用 淺談40MPA高壓活動彎頭密封的技術改進 590MPa級鋼用燒結焊劑和焊絲的研究 800MPa級高強鋼焊接工藝的探討 二級學院在MPA案例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鄧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6]羅琳,美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D].外交學院碩士論文,2006.

作者簡介:彭開麗(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華中農業大學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楊剛橋(1964-),男,博士,湖南岳陽人,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華中農業大學MP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

第2篇

關鍵詞:瑜伽選項課;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

瑜伽式運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修練法。從印度傳至世界各地,它對心理的減壓以及對生理的保健有著明顯作用,因此備受推崇。

如今,在高校中瑜伽課也逐漸興起,在沈陽農業大學剛剛開設的瑜伽選項課已成為多數女大學生的首選課程,得到廣大師生的贊譽。現對開設瑜伽選項課可行性進行分析,以便在沈農更好地推廣瑜伽運動,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本文以沈陽農業大學現將選項課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本文研究過程中,通過檢索知網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期刊等文獻,搜集瑜伽相關文獻,并對其進行詳細閱讀和研究,并結合瑜伽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相關研究的文章進行選擇和整理,并從中了解了瑜伽教學的有關概況,為撰寫本文提供了理論基礎及依據。

(2)問卷調查法

①問卷設計。本次調查使用的問卷是根據研究的需要,通過閱讀大量的有關瑜伽教學的基礎上,綜合文獻探討的結論,結合沈陽農業大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參考類似的碩士論文問卷,形成了問卷構架與內容,設計了十個問題進行調查。

②調查問卷的效度檢驗。在制定問卷的過程中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專家意見,特邀請了對本文研究內容熟悉以及從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多年的7位專家對調宋示斫行全面審核和評定,有71.4%的專家認為比較完善,有28.6%的專家認為基本完善。從專家的評價結果看,說明問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滿足本研究需要。

③問卷的發放與回收。采用隨機選取沈陽農業大學瑜伽項課中2013級300名女大學生和沈陽農業大學的5名瑜伽教師發放調查問卷。教學前由筆者親自發放以及收回相關問卷,所有的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④數據統計法。通過用Excel和SPSS19.0軟件將有關數據與信息歸類整理并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 瑜伽選項課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興趣是練習者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夠有效地支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有些研究者指出,練習者選擇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對自身的學習成績和運動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學習和接觸過瑜伽運動的28名學生進行“喜愛程度”調查發現,有35.7%的學生非常喜歡,有53.6%的學生喜歡,有10.7%的學生選擇一般,沒有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的,普遍對練習瑜伽的感覺較好,喜愛程度較高。結果表明:練習和接觸過瑜伽的學生對其比較感興趣。

2.瑜伽選項課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美育是時代賦予教育的要求。瑜伽的動作舒緩、意境深幽,有助于學生塑造勻稱的體形、健美的身材,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這正是健身實效的運動。通過練習瑜伽會在不知不覺中保持優雅緊致的身形,輕盈靈活的姿態及安靜平和的心態。經調查表明:喜歡瑜伽運動的學生占86.9% ,充分說明瑜伽是深受大學生追捧的時尚運動。瑜伽有緩解壓力、減肥、塑形等諸多好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可以大大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能發掘和展示自身的價值。對大學生來講,練習瑜伽能夠讓她們保持健美身段,緩解壓力,釋放自我,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使身、心、智得到全面發展。

3.瑜伽選項課豐富了現用的大學體育教程。開發良好的課程資源是實施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瑜伽這一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的時尚健身項目,作為體育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趨勢。體育教材仍深受傳統思想束縛,注重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學生個性化、興趣、愛好的需求,忽視了體育教學中的健身的價值,既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影響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并能較好地掌握自己喜愛的體育健身項目,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是頗有意義的。瑜伽選項課的教學,對現行體育教程能夠起到豐富、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的作用,并有利于學生健身價值觀的建立。

4.教師情況分析

(1)教師的學歷、職稱調查。在沈陽農業大學所受調說蔫べそ淌χ校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2人,占40%,余下的3人都是本科學歷,占60%;副教授及以上2人,占40%,講師3人,占60%。由此可見,沈陽農業大學瑜伽教師的隊伍師資充足,學歷水平較高,對于教授和推行瑜伽是一個良好的軟件條件。當然,只以學歷高低來衡量教師是否合格是不夠準確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實際的教學能力和經驗。近些年,隨著體育教學改革不斷的深化,對教師進行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勢在必行的。必須參加體育教學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習來不斷的更新知識點、不斷的提高自身業務技能以及教學能力,并且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的教師,方能勝任高校體育教學的工作,并能為新的教學內容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和條件。

(2)教師學習瑜伽的途徑。沈陽農業大學的瑜伽教師主要是在定期集體備課時進行培訓的。首先由一名教師參加瑜伽的教練培訓班,然后集中傳授給其他四位瑜伽教師,并通過音像資料、圖文印刷材料學習,再加上教師的專業基礎水平高及多加練習。因此,以上學習瑜伽的途徑是可行且方便快捷的。

四、結論

瑜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學生,它可作為一項時尚的終身體育項目和健身運動,這對于培養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和終身鍛煉習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在我校開設瑜伽選項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林敏著.清心瑜伽仁[M].廠一州:廣州教育出版社,2004(1).

第3篇

專業學位 農業推廣碩士 研究生教育

一、背景介紹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1990年開始設置和試辦專業學位教育,經過了20年的發展,到2011年碩士專業學位增至39個,招生人數累計已近百萬。1999年5月,為落實“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地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農業推廣碩士(暫定名)”專業學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截至2011年,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近百個,年招生人數超過萬人,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培養了一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專業學位的發展模式和對策,本文以云南農業大學發展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為例,介紹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方法,并就相關模式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探討。

二、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現狀及特色

近年來,云南農業大學結合自身實際和區位特點,努力探索適合于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農業人口比重大,農科專業學位教育相對滯后等省情的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教育規律,在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構建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工作,對云南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作用。

云南農業大學從2002年開始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現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和高校教師三種專業學位。到2011年12月止已授予碩士專業學位641人,其中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557人、獸醫碩士學位66人,高校教師18人。到2011年12月,在讀專業學位研究生1275人(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1183人),在校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數1243,規模上與專業學位人數已超過科學學位研究生人數。

經過多年的努力,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形成了以下特色:

1.積極開展招生宣傳工作,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拓展生源,成績顯著

國家下達了招生計劃后,我校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優秀生源,進一步加大了招生宣傳力度,把專業學位的特點、性質及培養目標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加以宣傳。在全國開展在職攻讀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學校中,2009年招生639人,在69家招生單位中排名第一;2010年招生385人,在73家招生單位中排名第二。2006年~2011年云南農業大學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招生規模,錄取在職攻讀研究生共1912人,其中農業推廣碩士1786人。

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不斷創新,特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云南農業大學自2002年開始招收培養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結合自身實際和區位特點,努力探索適合于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農業人口比重大,農科專業學位教育相對滯后等省情的教學管理模式,經過近八年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實踐,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模式。具體包括:(1)初步構建了以嚴把關為中心的論文質量保障體系;(2)主要課程教學實現團隊化;(3)嚴把導師遴選環節,嚴格執行雙導師制;(4)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云南省相關產業行業發展結合,對云南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3.結合農業推廣碩士發展需要,增設新領域

為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2010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在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中增設了“設施農業”領域并開始招生工作,云南農業大學成為西南片區首家農業推廣碩士領域協作組組長單位,這在地方農業院校也是首次。

三、主要做法

云南農業大學結合自身實際和區位特點,努力探索適合于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農業人口比重大,農科專業學位教育相對滯后等省情的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教育規律,在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構筑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工作,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績,對云南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1.分級管理,有效激勵,提高招生宣傳人員的積極性

2005年開始,云南農業大學實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級管理,研究生處代表學校行使管理職能,明確研究生處、學院的職責、分工與權利,突出研究生處的宏觀監控和指導功能,強化學院的主體意識與自我發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動、緊密配合、重心下移的專業學位教育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學院和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研究生處招生科負責招收和錄取,培養科和學位辦負責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合作辦學的監督管理。各學院組織招生宣傳和生源拓展、授課和各培養環節的實施。

學院和學校進行對考入學生的學費實行比例分成(一般為73),學院在再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老師進行招生宣傳,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招生簡介、招生目錄、參考書目等招生宣傳資料內容詳實、豐富、信息量大,達到了全面介紹和宣傳的目的,在招生咨詢活動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們力求體現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廣泛開展招生宣傳、咨詢、查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錄取時,按照國家的計劃嚴控錄取規模。

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確保辦學質量

為做好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根據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關文件精神,我校結合自身特點,制訂了一系列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云南農業大學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分級管理辦法》《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程》《云南農業大學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課命題的規定》《云南農業大學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復試錄取規則》《云南農業大學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云南農業大學關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任課教師的規定》《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學習、考試及成績管理的規定》《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選聘辦法》《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題報告的規定》《云南農業大學關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的統一要求》《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及答辯評價標準》等一系列管理辦法,保證了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規范學生的學術行為,促進研究生的學術創新,杜絕各類學術不端現象。

實行二級管理后,各學院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培養管理實際,也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章,如經濟管理學院制訂了《云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管理辦法》等11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修訂了培養方案計劃的32門課程的教學大綱。

3.以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探索靈活的辦學方式

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解決工作和學習時間的沖突,采取了平時自學,每半年集中一個月時間面授的方式。對生源比較集中,同一領域超過20人以上的地州,可以申請聯合辦學點,減輕學生到昆明就讀的交通、生活等經濟壓力,不足20人的領域,必須到學校本部參見面授。到目前為止,校外集中聯合辦學點有15個。

教學組織與管理,嚴格按照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教學的相關規定要求進行,課堂授課時間1年2次利用寒暑假期間集中進行,每次約1個月。部分課程有云南農業大學選派,其他課程委托辦學合作單位組織選拔師資進行教學,授課教師完全以教授為主,副教授和其他部分高職師資參與少數課程。教學組織和管理按照云南農業大學和合作單位的教學管理規定,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

四、存在的問題

雖然云南農業大學在職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需要解決。

1.各領域生源及招生規模不平衡

農業推廣碩士原有13個領域,云南農業大學除林業、水產兩個領域沒有開辦之外,其余11個領域都招生,但有招生的11個領域的招生人數極不平衡;招生人數最多的農村科技組織與服務是人數最少領域招生數的60多倍,農村與區域發展和農村科技組織與服務兩個領域招生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高達83%。

2.教材建設相對滯后

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已有10多年的歷史,但就全國而言,無論是公共課還是各個領域的專業學位課,尚無統一配套的適于農業推廣碩士教學特點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建設的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質量。

3.充分發揮校外第二導師作用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尚未形成

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就是要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實際,這就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校外第二導師充分發揮作用,但從實際情況看,部分第二導師未能在研究生培養中充分發揮作用。

五、建議

針對目前在職人員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現狀和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按照全國指導線進行錄取,體現公平原則

根據報考云南農業大學考生的GCT和專業課考試成績來看,近兩年來,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我校在2009年報考我校農業推廣碩士的達1053人,但按照學位辦的招生限額(350人)錄取,尚有98名GCT成績在全國指導線以上的考生無法被錄取,導致以后的考生報考熱情受到冷遇,2010年報考人數就降到788人。

2.按照各領域生源及招生情況,對各領域制定不同的錄取指導線

在同一類型的專業學位中,各領域生源及招生規模不平衡,自然學科錄取人數較少,而社會學科錄取人數較多,導致許多以前本科時讀自然學科到報考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時改報社會學科,為了培養更多的自然學科人才,建議對各領域制定不同的錄取指導線,扶持相應的領域人才培養。

3.加強教材建設

鑒于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教材建設的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質量的情況下,建議加強相關教材的建設。

4.充分發揮校外第二導師作用

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就是要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實際,這就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校外第二導師充分發揮作用,但從實際情況看,應加強第二導師相關的激勵和淘汰機制,充分發揮第二導師對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培養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建華,沈月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2,(2).

[2]張世紅,劉亞瓊,李煥英.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3,(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楊武英,周志娥.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第4篇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培養模式;華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83-0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現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早”是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寬”是創新班的學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高”是建議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嚴”是嚴格畢業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科研平臺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強.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工程,2014,4(5):90-92.

第5篇

高等農業院校中加強人文社科類青年教師培養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實現學校健康良性發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曾經指出:“要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學校要實現創新發展也是如此。高等農業院校正處于一個由單科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的階段,必須要大力發展人文社會科學,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與傳統農業科學的交叉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校健康良性發展。而人文社會科學要發展,就要依靠本學科青年教師的成才成長。

(二)豐富校園文化,加強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單科性大學,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應該更注重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磨煉性格,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文環境,這必須依賴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依賴于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教師的辛勤勞動。人文社會科學教師承擔著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任務,很多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接近,他們的教學風格和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青年教師不僅要生動地將課堂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更要深入“第二課堂”,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舉辦人文素質講座,指導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關心學生的心理成長,豐富校園文化,進而營造和諧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

高等農業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類青年教師群體現狀分析

(一)人數比例占青年教師總數的主體,職稱學歷層次較低

農業院校中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發展由于起步晚,教師隊伍主要以近幾年引進的綜合性大學應屆畢業生為主,導致青年教師人數比例很高。同時,由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所處的弱勢地位,很難引進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導致職稱學歷層次較低。在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現有專職教師中,45歲以下教師占到94.29%;而具有博士學位的僅占18.57%,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40%,其中正高職稱僅為10%。

(二)教學任務重,教學經驗欠缺

人文社會科學教師承擔了全校的人文素質課程,甚至包括其他專業研究生的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任務重,教學壓力大。人文社科類教師每人每年平均擔任5-6門課程,工作量達400多標準學時,有的超過600多學時。在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下,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往往一進校,就要承擔大量教學任務,天天忙于備課、講課、批改作業等,有時陷入疲于應付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三)科研基礎薄弱,科研意識淡薄

農科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特點和人才引進標準往往是為了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導致青年教師從綜合性大學畢業進入農科院校后,很難找到與自己原專業相關的科研課題。加之部分教師本來科研基礎能力就相對薄弱,無心搞科學研究,科研意識逐漸淡薄,使得這些青年教師成了無項目、無經費、無論文的“三無”教師。

高等農業院校加強人文社科類青年教師培養的主要舉措

如上所見,高等農業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類青年教師的現狀不容樂觀,迫切需要校方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培養機制。華中農業大學在對人文社會科學類青年教師的培養實踐中,通過轉變思想,重視培訓工作,提高培訓水平,形成了一套幫助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走上科研路”的良性工作機制。

(一)轉變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人文社科類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性

高等農業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不應僅僅具有輔助功能,也不能只定位為承擔農科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任務,而應當按照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規律來相對獨立地加以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推進農科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在人才,因此要注重青年教師培養工作。

(二)科學評價,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力度

在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方面,學校要加大投入,注意政策傾斜,不能與傳統優勢的農科專業搞一刀切,要制定符合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規律的獨立標準。在教師的引進、培養、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等環節,要與綜合性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接軌。制訂人才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鼓勵和支持教師在職攻讀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博士學位,積極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培訓,支持他們參與高水平學術研討會,擴大對外學術交流。

(三)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師承擔著高等農業院校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任務,保證他們“過好教學關”,既是對教師本人的培養提高,更是對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負責。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華中農業大學制定了一套幫助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工作機制。

1.青年教師導師制

被聘任的青年教師一入校報到,學校立即召開導師見面會,為每個青年教師安排一個德高望重、教學經驗豐富的相關學科老教師作為導師,全方位幫助新教師適應工作崗位需要。青年教師要隨堂聽導師的每一節課,了解參與導師的教學進程和科研課題,通過參與導師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和科研課題等實踐工作,迅速了解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學校每年都要對青年教師導師制落實情況進行檢查,了解青年教師和導師雙方的工作情況。

2.實行集體備課制和上公開課制

為青年教師所在教研室或課程組每周安排一次集體備課。參加集體備課的教師輪流進行說課,把自己下一周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等講解給大家,讓同事提出建議,討論本課時內容如何講效果會更好。公開課制度常規化,指的是青年教師授課的對象為所在院系的全體教師,讓其他教師在課后對其授課內容、授課方法、課堂氣氛調動等情況進行點評指導。

3.開展教案展評和講課競賽活動

華中農業大學從1993年開始,每兩年舉行一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隔年舉辦青年教師教案展評活動。以此為契機,促進人文社會科學類青年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對推動青年教師研究教學規律、鉆研教

學藝術、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4.健全督促檢查制度

實行院系領導聽課制,可以幫助青年教師現場研究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派教學督導員通過聽課、調查和座談等方式,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映,有重點地監控和指導教學程序運行,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則充分調動了教與學雙方的能動性,在教學質量保障中切實發揮了導向和激勵作用。這一系列督促檢查制度,掌握了保證青年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對教學計劃、教學程序等實現了有效監控。

(四)強化科研能力,幫助青年教師“走上科研路”

高等農業院校人文社科類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工作,要緊緊依托農科優勢,找準科研方向,通過多種科研鼓勵資助計劃,讓青年教師“走上科研路”。

1.依托農科優勢,找準科研方向

農科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受條件所限,很難與綜合性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去爭奪課題,只有選擇有特色的科研方向才能生存發展。青年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學科背景,與農業院校的優勢學科項目相結合,走特色發展之路。以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學系為例,本專業教師堅持以農村發展研究為中心,強化與凸顯研究項目中的“三農”特色,逐漸形成了以農村社會發展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2.讓文科硬起來,走實證研究之路

農業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要學習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走實證研究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村社會學項目之所以能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主要是找準了方向,注重實證研究。社會學系青年教師的研究工作必須圍繞農村社會發展現狀展開,研究者需要深入農戶調查開展實證研究。

3.實行青年科研資助計劃

青年教師面對的普遍困難是生活壓力大,科研基礎能力相對薄弱。實行青年科研資助計劃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例如,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自籌經費設立的青年科研資助計劃,每年資助4個科研項目,每個項目經費為5000元。只要年齡在45周歲以下,未獲得過學校或學院科技創新項目資助,未承擔過任何科研項目,同時欠缺經費支持的在職教師均可申報。學院定期對項目申報進行階段性考核,資助項目的主持人在結題時需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不少于2篇相關專業論文。課題完成后,經費使用人應向學院辦公室提交課題報告和經費使用總結報告。這一計劃通過實施后。效果明顯,文法學院青年教師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部分都是在此基礎上申報成功的。

第6篇

摘 要 瑜伽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修煉方法,并不只是一套流行或時尚的健身運動,現代人汲取其有益精華,發現瑜伽的好處舉不勝舉,是一種集健身、健心、娛樂為一體的運動項目,倍受青睞。近年來,瑜伽已經走進普通高校,深受廣大女生的喜愛。本文僅對沈陽農業大學選擇瑜伽選項課的學生在教師教學之前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有效資料。

關鍵詞 瑜伽選項課 教學前 基本情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沈陽農業大學現將選項課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本文研究過程中,通過檢索知網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期刊等文獻,搜集瑜伽相關文獻,并對其進行詳細閱讀和研究,并結合瑜伽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相關研究的文章進行選擇和整理,并從中了解了瑜伽教學的有關概況,為撰寫本文提供了理論基礎及依據。

2.問卷調查法

(1)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使用的問卷是根據研究的需要,通過閱讀大量的有關瑜伽教學的基礎上,綜合文獻探討的結論,結合沈陽農業大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參考類似的碩士論文問卷,形成了問卷構架與內容,設計了十個問題進行調查。

(2)調查問卷的效度檢驗

在制定問卷的過程中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專家意見,特邀請了對本文研究內容熟悉以及從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多年的7位專家對調宋示斫行全面審核和評定,有71.4%的專家認為比較完善,有28.6%的專家認為基本完善。從專家的評價結果看,說明問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滿足本研究需要。

(3)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采用隨機選取沈陽農業大學瑜伽項課中2013級300名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教學前由筆者親自發放以及收回相關問卷,所有的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3.數據統計法

通過用Excel將有關數據與信息歸類整理并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了解瑜伽的主要途徑

在上瑜伽課之前,通過對300名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與分析,在回收300份有效問卷中,有291人了解瑜伽,占97%;9人不了解,占3%。由此可見,瑜伽作為一個新興的運動項目,不僅在健身會所,在高校也被廣泛傳播。學生是通過不同方式了解的瑜伽,如表1所示。

(二)學生選擇瑜伽選項課目的

學生選擇瑜伽選項課的原因諸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健身、塑形、緩解壓力、減肥及其他等。84.1%的學生健身,欲通過瑜伽練習提高身體素質和是身體機能;49.6%的學生出于塑身目的;48.4%的學生想通過瑜伽練習來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放松身心,平衡內心;40.1%想通過練習瑜伽達到理想的體型。瑜伽能把健身與健心有效地融為一體,對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時尚的、有用的健身運動。在其他的選項里,主要是因為瑜伽簡單易學,容易獲得學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從調查結果中也基本反映了學生選修瑜伽課的實際情況。

(三)學生學習興趣及喜愛程度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夠有效地支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有些研究者指出,練習者選擇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對自身的學習成績和運動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學習和接觸過瑜伽運動的28名學生進行“喜愛程度”調查發現,有35.7%的學生非常喜歡,有53.6%的學生喜歡,有10.7%的學生選擇一般,沒有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的,普遍對練習瑜伽的感覺較好,喜愛程度較高,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練習和接觸過瑜伽的學生對其比較感興趣。

三、結論

通過問卷調查,在教學前多數學生對既古老又時尚的瑜伽運動有了解,具有濃厚的興趣,深受廣大學生的青睞,豐富了沈陽農業大學體育課的選項,讓學生又多了喜愛的體育選項課。

參考文獻:

[1] 張惠蘭,柏忠言.瑜伽:氣功與冥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范美艷.吉林省高師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瑜伽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2006.

第7篇

關鍵詞:動物繁殖學 精品課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07-02

動物繁殖學是畜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動物繁殖規律和繁殖技術的科學,也是現代動物科學中研究最活躍的學科之一,是學習動物生產學各論的基礎,屬于動物科學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總結了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繁殖學教學團隊在校、省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創建、完善課程體系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1 課程發展歷程

動物繁殖學一直是南京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科重點發展的課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的家畜繁殖學家謝成俠教授就開設了《家畜人工授精學》,60年代正式命名為《家畜繁殖學》,并主編出版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家畜繁殖學》,1985年獲批建立農業部家畜繁殖研究室,1995年獲得博士授權點。1993、2003年,分別由王元興教授和楊利國教授主編出版了《動物繁殖學》教材,2003年,王鋒教授與王元興教授編著出版了《牛羊繁殖學》。

雖然在2003年至2004年,由于主要人員調動乃至教材主編單位變更,本課程團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師資力量相對較弱(1名副教授、兩名講師和1名技師),但近幾年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完善課程體系,走精品課程建設之路,該課程建設又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04年至2006年,成為校級重點課程;2008年至2009年,南京農業大學精品課程和網絡示范課程;2010年,先后獲得江蘇省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2012年,《基于“學研產”結合的動物繁殖學教學改革實踐》又榮獲南京農業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2 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本科生教育的靈魂。近年來,通過人才培養、引進和留校等途徑,本課程教師隊伍由2004年初的1名副教授、兩名講師和1名技師發展到目前的兩名教授、兩名副教授、3名講師、1名助教和1名技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制定了教學團隊建設規劃及青年教師個人培養計劃:(1)實行青年教師“教學導師”計劃,支持青年教師積極申報課題,主持或參加重要科研任務,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轉基因專項子課題等,提高其教學科研發展能力;(2)鼓勵青年教師在擔任課程教學的同時,積極承擔第二課堂工作,指導本科生有關動物繁殖學方面的SRT項目、專業文獻綜述與社會實踐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將課堂的知識傳授變成知識的活用,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3)鼓勵支持青年教師國內外進修,資助青年教師參加學術會議,使其了解最新發展動向,并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通過這些舉措,推進了教學工作的傳、幫、帶,促進了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3 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本科生教育的基礎。近十年來,動物繁殖學歷經了學校2003、2007、2011年三次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時的調整(見表1),特別是2011年在總學時較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逐漸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習(包括實驗),必修、選修與公選共存,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動物繁殖學課程群”體系格局,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4 教材建設

教材是本科生教學中的核心。近年來,本團隊積極組織或參與《動物繁殖學》及相關教材的編寫工作。2005年,在學校和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王鋒教授組織了來自7所高校的8位專家編寫出版了《動物繁殖學實驗教程》,并成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9年,作為副主編,王鋒教授參與了李青旺教授主編的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動物繁殖技術》的編寫,2009、2010年,又分別參與了朱士恩教授和楊利國教授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家畜繁殖學》《動物繁殖學》的編寫工作。2012年,王鋒教授又組織了國內15所高校共20位專家(其中王元興教授主審)編寫出版了“十二五”規劃建設教材《動物繁殖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歸納和更新,補充了圖表,力爭使課程內容更“新”、更“全”、更“實用”,并在章前增加了中英文摘要,體現雙語教學特色;章后補充了復習思考題,并列出主要專業術語的英文對照。此外,“十一五”期間,還參與了《家畜生殖內分泌學》《牛生產學》和《肉羊飼養實用技術》相關教材或參考書的編寫工作。通過編寫教材,團隊成員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多位青年教師先后參與了編寫工作,從中得到了培養,提高了授課質量。

5 網絡課程建設

網絡是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2004年下半年,開始建立動物繁殖學課程網站,并在2006、2009、2011年三次更新改版,目前,本網站包含了課程簡介、教研教改、教學資源、實踐教學、教學錄像、教學多媒體、參考資料及在線答疑等功能模塊,另外還有新聞動態和公告,及時展示動物繁殖領域最新發展動態,延伸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成了“不下課”的在線課堂,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此外,還充分利用QQ、E-mail和飛信等平臺與學生主動雙向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交互式學習的環境。學生普遍反映良好,課堂教學與課外網絡教學相結合,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

6 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其中實踐環節在動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素養,學校已連續多年設置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大二、大三學生可以由3~5人自由組隊申請,優秀項目還可申請省級和國家級,其中1人擔任主持人,在指導老師指導下開展科研訓練工作。四年級學生則必須參加畢業實習和訓練。

本團隊利用承擔的國家自然基金、肉羊產業技術體系、轉基因重大專項、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優越的設備條件和平臺、良好的師資隊伍等資源,大力支持本科生SRT計劃和畢業論文等實施。近五年來累計承擔了20余項SRT計劃項目(約80人),其中5項獲國家或江蘇省資助,并指導多名本科生發表研究論文,激發了學生從事科研和專業工作的興趣,很多進入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建立了開放式“學-碩-博”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不僅解決了科研中人手不足的問題,為科研項目的完成做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使高級科研人才的選才和訓練提前至本科生二年級階段,如:經此模式培養的一位博士已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目前,還有多名學生在此模式下進行培養。

7 實驗基地建設

實驗基地是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除完善已有的實習牧場、種公牛站和南京農業大學動物胚胎工程技術中心外,近幾年,本團隊又先后成立了南京農業大學羊業科學研究所和海門山羊研發中心,特別是2012年成功獲批江蘇省肉羊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建立了省級研發平臺。其中南京農業大學海門山羊研發中心作為動物科技學院教學實驗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獲批“國家級動物生產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這些實驗基地和平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水平和條件,已形成了SRT學生進實驗室、課程實習進牧場、畢業實習進基地或實驗室的格局,為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和高水平人才的選拔提供了保障。

總之,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創新和完善、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才有望為社會培養出不同層次的高水平科學與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鋒.動物繁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

[2] 朱士恩.中國動物繁殖學科60周年發展與展望[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第8篇

2.進一步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趙宏偉,ZhaoHongwoi

3.普通高校休閑體育教育模式的探究孟光,王偉,MengGuang,WangWei

4.淺談農業院校工科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馮江,鄭先哲,劉建禹,FengJiang,ZhengXianzhe,LiuJianyu

5.高等農業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理論探討與實踐郭麗華,張貴學,GuoLihua,ZhangGuixue

6.高校醫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的思考張玲,ZhangLing

7.關于高校創業導師制度的研究與思考王艷紅,高越山,張索坤,宋躍芬,WangYanhong,GaoYueshan,ZhangSuokun,SongYuefen

8.淺談獨立學院班團干部隊伍的建設與培養韓瑞斌,HanRuibin

9.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初探程鏑,ChengDi

10.我國農產品期貨價格波動率分率分析王金媛,WangJinyuan

11.中小型民營建筑工程企業的發展困境與出路劉禹,LiuYu

12.獸醫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張秀英,李艷華,陳雪英,ZhangXiuying,LiYanhua,ChenXueying

13.高等農業院校公共數學課程分層次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任永泰,葛家麒,李放歌,RenYongtai,GeJiaqi,LiFangge

14.淺談外語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養策略王希悅,WangXiyue

15.遠程英語多媒體教學現狀及幾點思考韓英,HanYing

16.基本原理課改革實效性的思考王傳玲,WangChuanling

17.淺談英語語言學習的環境因素李麗瑤,LiLiyao

18.淺談翻譯教學中音韻審美的幾個要素李忠霞,金英

19.淺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網絡課程開發中的應用邢金閣,張宏偉,XingJingo,ZhangHongwei

20.論多媒體技術在家畜外科手術學教學中的作用高利,肖建華,范宏剛,馬海鹍,王洪斌,GaoLi,Xiaodianhua,FanHonggang,MaHaikun,WangHongbin

21.包裝設計訴求對象的潛意識消費心理分析張建設,ZhangJianshe

22.微觀潛意識維度的包裝設計訴求策略分析劉楊,LiuYang

23.中西方藝術精神異同的比較與研究卞曉丹,BianXiaodan

24.關于肖邦《F大調第二敘事曲》的演奏分析及探討朱文婕,ZhuWenjie

25.探討素描與設計結合的"二位一體"教學理念孫博,SunBo

26.概念隱喻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的相容性探究鄒春玲,梁英吉

27.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淺論杜威關于哲學價值意義的新概念范傳鴻,FanChuanhong

28.母語干擾對中日同形詞理解與翻譯的影響王映哲,笠原(竹田)ゅぅ子,WangYingzhe,KasaharaTakadaYuko

29.略論馬克思哲學的人學觀汝秀梅,RuXiumei

30.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西與喬丹的"人生姿態"何大軍,HeDajun

31.批判性思維與外語自主學習能力楊莉萍,韓光,YangLiping,HanGuang

32.柏拉圖《理想國》道德教育思想闡釋張靜怡,姜華,ZhangJingyi,JiangHua

33.芻議管理的倫理化宰亮,ZaiLiang

34.試論當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后現代意蘊詹敬秋,ZhanJingqiu

35.借鑒國外經驗加強我國農村法制建設潘湘波,徐梅,PanXiangbo,XuMei

36.國際私法教學方法初探孫碧濤,SunBitao

1.傳承東農精神譜寫時代華章——在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致辭李慶章,LiQiangzhang

2.大家、大師、大業構成大學發展的基礎——記東北農業大學60年辦學歷程徐建成,XuJiancheng

3.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的各項指標分析周慧秋,ZhouHuiqiu

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史元,ShiYuan

5.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物流問題研究劉萍,LiuPing

6.地方政府推進農戶清潔生產的行為研究陳紅,ChenHong

7.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蘇光,劉韜,SuGuang,LiuTao

8.農村人力資源狀況及對策研究王磊,索志林,WangLei,SuoZhilin

9.關于黑龍江省農村貧困地區發展對策的思考相征,范亞東,XiangZheng,FanYadong

10.西部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研究李長才,LiChangcai

11.動物醫學專業獸醫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鄭世民,劉超男,高雪麗,楊麗萍,ZhengShimin,LiuChaonan,GaoXueli,YangLiping

12.法學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創新——"內外雙修"知行并進教學體系焦冶,JiaoYie

13.農業院校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徐雅琴,白靖文,王麗波,XuYaqin,BaiJingwen,WangLibo

14.關于創新實踐教學大平臺的構建張偉,李榮軍,李晴,ZhangWei,LiRongjun,LiQing

15.果酒加工工藝學課程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研究張秀玲,王鵬,李良,ZhangXiuling,WangPeng,LiHang

16.提高設施園藝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體會劉守偉,吳鳳芝,王麗麗,陳克農,LiuShouwei,WuFengzhi,WangLili,ChenKenong

17.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艾軍,AiJun

18.獸醫內科學本科教學思路和方式創新的探討李艷飛,王國卿,徐世文,李金龍,LiYanfei,WangGuoqing,XuShiwen,LiJinglongHttP://

19.廣告文案教學與個性化人才培養李阿嬙,張帆,MaRongzhen,LiAqiang,ZhangFan,MaRongzhen

20.關于農業院校科研實驗室管理的思考高慶玉,張丙秀,GaoQingyu,ZhangBingxiu

21.菲智力因素與俄語教學崔麗瑩,CuiLiying

22.漢語修飾性數詞動態對等及文化內涵量化重構肖彥,XiaoYan

23.耕作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分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馬春梅,趙宏偉,龔振平,MaChunmei,ZhaoHongwei,GongZhenping

24.獨立學院人文課程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金長城,JinChangcheng

25.關于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思考李曉蘭,周雙,LiXiaolan,ZhouShuang

第9篇

[關鍵詞] 在職研究生;農業;專業碩士;同等學力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教育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連年的高校擴招使中國的本科生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研究生教育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研究生教育這幾年飛速發展,從半脫產研究生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在職研究生的培養對一個企業、一個產業甚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支撐性作用,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綜合性重點農科類大學屈指可數,每年為國家培養的農業類研究生更是與農產業發展速度不匹配,因此農業院校做好在職研究生培養責任重大,意義深廣。

一、當前中國在職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狀

當前我國在職研究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參加全國聯考,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招生類別,包括30多個專業的專業碩士;另一類是同等學力碩士。相比較全日制的研究生而言,在職研究生有下述幾個優點:第一,入學考試較容易;第二,工作較滿意的人不用二次就業。所以大多數已經工作的人比較愿意選擇在職研究生方式進行深造。

1.同等學力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

(1)我國同等學力碩士的種類。現在主要有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學、醫學、計算機等各專業,有的專業學位考試只統考外語,有的專業還考學科綜合。

(2)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學方式。同等學力碩士沒有入學考試,只要滿足入學的基本條件都可以免試入學。各高校的入學條件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要求有學士學位證。但是,同等學力的學生要想獲得碩士學位證,必須參加每年5月份舉行的全國統一考試。所有專業都統考外語,有的專業還有綜合考試。入學后四年內考試通不過者只有課程結業;屬于寬進嚴出型。

(3)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單槍匹馬報名,目前招收同等學力的各大高校很多,培養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單獨組班,單獨開課,課程一般和統考相關,在周末上課;一類插在全日制研究生班中聽課,課程一般和統考無關。

目前招收同等學力的各大高校很多,但以人大、北大、清華、對外經貿、中國政法、北京師范大學較為突出,農業方向的招生單位較少。

2.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

(1)我國專業碩士的種類。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重視專業碩士的培養。從1990年至2012年我國批準設置的專業學位已達幾十個:法律碩士(J.M)、教育碩士(Ed.M)、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農業推廣碩士(MAE)、獸醫碩士(VMM)、公共管理碩士(MPA)、公共衛生碩士(MPH)、軍事碩士、會計碩士、體育碩士、藝術碩士(MFA)、風景園林碩士(ML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翻譯碩士(MTI)等。

(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人學方式。每年6月底報名,在每年的10月份進行。實行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錄取標準。

(3)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所有錄取學生以學院為單位采取周末或假期集中式培養。農業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數較經濟類、法學類等專業而言少之又少。

二、從事農業勞動人員受教育概況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僅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593萬人,占6.8%;小學文化程度17341萬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萬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萬人,占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648萬人,占1.2%。擁有較高專業技能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三、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該校在職研究生培養概況

中國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也是國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國農業大學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學校擁有12個博士后流動站,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學位類型,37個專業學位領域;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僅有2000余名。

四、農業院校做好在職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想法

發達國家農業領域的研究生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結合我國農業方面在職碩士教育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1.改變以往研究生教學模式、拓寬辦學思路

農業院校當以各學院為培養單位大力開辦同等學力研究生班,加強信息化步伐,強化遠程教育建設,為在職人員或農業技術人員提供方便的學習條件;發揮送教上門,送科技下鄉。通過短期與長期結合、脫產與業余結合讓更多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可以接受在職研究生教育。

2.解決農業院校在職研究培養經費

各院校對于在職研究生培養一般屬于研究生自籌經費,學費一般在萬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多數收入低于其他領域工作人員。如果國家可以將農業類在職研究生培養納入財政預算,或給與助學貸款,這樣可以培養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的現代農業人員,使之成為扎根農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主力軍。

3.科學制定在職研究生培養計劃

農業類在職研究生多來自企事業或田間地頭從事農業的生產人員,他們努力參加在職研究生教育除了全面拓寬知識面,更希望課程設置應在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從鍛煉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出發,通過在職研究生培養不僅僅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更能將學到的先進技術運用到工作和生產中。

4.建立在職研究生導師責任制

在職研究生多數時間與導師靠郵件和電話方式溝通,導師對于學生的指導沒有全日制研究生全面、細致,建立在職研究生導師工作制度、規范導師授課、論文指導條列、雖然在職研究生可能工作經歷較豐富、實踐能力較強,負責在職研究生培養的導師更應從專業技術角度全面培養。

總之,我國農業院校在職研究生教育尚屬大力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應該仔細分析我國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受教育情況及掌握技能情況出發,認真思考我國在對農業領域在職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使各農業院校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的農業生產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艷芳,侯首萍,孔素然.淺談中國在職研究生教育現狀.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12第23卷增刊2月

[2] 百度文庫,淺談當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视频二区 |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色www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 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 第一福利在线视频 | 天天怕夜夜怕狠狠怕 | 四虎成人www国产精品 | 202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 黄色在线视频播放 | 男人的天堂色 | 久久99精品福利久久久 | 五月天丁香激情 | 台湾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 |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lu| 色欲影院 | 精品视频 久久久 |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成人在线综合网 | 国产人成午夜免电影观看 | 欧美激情站 | 欧美视频久久久 | 久草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放器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三级理论 |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青草久久精品 | 她来自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