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人文價值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7-21 10:10:3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人文價值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人文價值論文

第1篇

1.樹立人文價值信念

要想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人文價值信念?!八^人文價值,就是崇尚人文的價值,是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命的珍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比宋牡暮诵木褪恰叭恕保匀藶楸?,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的《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指出:“人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任何教育、教學活動形式,如果忽視了人,看不到教育對象的人格特質,就根本沒有教育的科學性而言”。因此,教師要樹立人文價值信念,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建立新的教師觀和課程觀,要把學生真正當做一個“人”。備課時,不僅要備內容,更要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真地備每一個“人”的課。課堂上,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允許學生質疑,使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溝通,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得到全面發展。

2.提高人文知識水平

“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它主要與精神生活有關,具體包括歷史、文學、哲學、宗教、道德、法律、藝術等知識,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載體。”人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通過提高人文知識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蘊。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薄按挚暣蟛脊?,腹有詩書氣自華。”告誡人們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識的積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教師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識,不僅影響著其精神生活,而且影響著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作為語文教師,提高人文知識水平顯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識具有人文主義的性質,不是因為它是關于過去人類的產物,而是因為它在解放人類智力和人類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貢獻。”人文知識不僅可以提升語文教師內在的氣質,豐富內心感受,對學生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學者認為,作為教師,其理想的人格特征應該是“能體認教師角色的神圣性;能堅持教育使人向善的樂觀信念;有責任心,有使命感,有不為物誘的犧牲精神,對學生有愛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厭誨不倦的教師性格?!币嵘Z文教師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愿意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它更肩負著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把教書育人當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無上的一部分,教師才會感到生活的充實和人生的價值。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價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無論成績的好壞,要平等、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能使師生之間建筑起信任的橋梁,這樣學生才愿意和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最后,作為語文教師,對祖國的語言文字要熱愛、虔誠和敬畏。語文教師只有自己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體會祖國語文文字的豐富、優美、生動、形象,才能在教學中感染學生,使學生也能感受到祖國語文文字的優美,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4.展現人文行為

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教師內在的人文價值、人文品格,更為重要的是要展現人文行動。首先,教師要身體力行,知行合一。身為教師要表里如一,為人師表,一視同仁,善于傾聽和理解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次,教師要志存高遠,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性久”說的就是志向遠大對事業成敗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要始終樹立終身從教的志向,熱愛教育事業,緊跟時展,不斷學習,更新教學觀念,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最后,教師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苯處熞朴诜此?,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合乎教師準則;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是否恰當,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反思對學生的態度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等等。教師的不斷反思有利于促進教師不斷進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1.挖掘蘊含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的作品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具有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堅持;《老人與?!分械摹坝矟h”圣地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有堅強的勇氣和毅力,為完成那項別人無法替代的任務,他堅持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但最后遭到無可挽回的失敗?!安贿^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圣地亞哥沒有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從另一個意義來看,他是一個勝利者,雖敗猶榮。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雖然描述了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盎ê腿硕紩龅礁鞣N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無論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總是永無止境的,是頑強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花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在生命的長河中前行。這些都告訴人們要成大事,必須要有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對于培養學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質,從而養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處。

2.挖掘蘊含胸懷闊達的寬容意識的作品

如今中學階段大多為獨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愛,沒有闊達的胸襟、缺乏寬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華民族寬容待人的處世哲學。這種精神在語文教材中多有體現,如“管鮑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買賣,一起從軍打仗。合伙做生意時,鮑叔牙的本錢比管仲的多,賺錢后管仲卻多拿了一份。旁人對此說三道四,鮑叔牙替他解圍,說他家里比較貧困,應該多拿一份。打仗時,管仲總是躲在眾人后面,撤退時他卻跑得最快。別人對他很不滿意,鮑叔牙仍為他辯解,說他家里有老母親,是出于孝心。管仲對此感激不已。后來,他們成了患難之交,攜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正是因為藺相如闊達的胸襟感動廉頗,才有了“負荊請罪”的美談。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寬容的精神,讓他們學會寬以待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3.挖掘蘊含博大精深的仁愛精神的作品

“仁者,愛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經過無數哲人先賢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敝挥惺┬腥收拍艿妹裥?,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體現了孟子的“仁愛”精神。賈誼的《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指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提醒當權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寧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見,杜甫的仁愛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4.挖掘蘊含濃濃深情的親情、愛情的作品

第2篇

由傳統人事管理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是管理史上的一場巨大的革命。但在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中,人仍被看作是一種生產要素,對人的開發被視為達成組織目的的手段,這與人本管理以人為目的,從人出發、依靠人、為了人的價值取向相背離。為了保證企業人本管理的有效運行,必須構建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

一、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超越

早期的企業管理理論中,雖然有大量的對人管理的思想,但是卻沒有設立對人管理的專業部門。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用工數量與工種的迅速增多,在企業中才出現了人事管理部門,并逐步完善了今天所說的傳統人事部門的主要功能。在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受長期形成的傳統管理體制的影響,人事部門表現出明顯的行政性,除了管理人事檔案以外,主要就是辦理諸如接受新職工,老職工退休或者內部人事調動等程式化的例行公事似的事務。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開始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由傳統人事管理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是管理史上的一場巨大的管理革命。它擺脫了傳統人事管理執行僵化教條、程式化的人事檔案管理和對人的行為進行簡單約束的缺陷,逐漸認識到人是企業的核心,是企業真正的資源,企業管理必須以人為中心。

但是,正如彼德·德魯克(PeterDrucker)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提出的:人力資源擁有其他資源所不具備的特質:即協作的能力、綜合能力、判斷力和想象力,和其他資源相比較,唯一的區別就是他是人,并且是經理人必需考慮的具有“特殊資產”的資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人仍被看作是一種生產要素,一種活的主體性資源,而沒有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是一個可以自主決定自身投資方向的資本對象。對企業而言,人更多的是以勞動力的角色出現的。資本擁有者關心的是選擇什么樣的生產要素,如何充分利用他們,以便達到最佳的效益成本比例。至于這些要素自身的特點、需要以及發展,即使被資本擁有者考慮到了,也只是出于更好地滿足追求經濟利益的需要才不得已而為之的。對此,有學者這樣評價:“如今的人力資源管理新觀點,也無非是把人作為一種不能簡單對等、潛力巨大而等待開發的一個‘資源庫’來重新認識而已。一切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與技術,都是為了有效地開發人的潛能和使之為企業的目標服務?!?/p>

我們說,將人力資源放在不如物力資源重要的地位,或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也不符合未來社會發展要求。管理的歷史一再證明,只要管理不能進入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境界,管理中的技術就具有誘騙和不道德的成分,就會很快被人們所識破,從而也就會很快地失效。以員工為目的、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目標的人本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必然趨勢。為了實現人本管理,必須構建一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使命的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即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幫助人們認同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實現工作動力的“內置化”和自我激勵,最終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共同發展。

二、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涵

對未來研究極富盛譽的“羅馬俱樂部”總裁奧雷列奧·佩西在他的報告《未來一百年》中指出:“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提示未來,有一點必須肯定--未來是以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社會”。做到開發使用和保養培育有機結合,促進員工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涵。

(一)要加強培訓,提高員工終身就業能力

傳統的企業觀把人作為一種資源,這種資源也遵循同其他資源一樣的供求規律,從市場上獲得。企業需要什么樣能力的人就去招聘這樣的人,企業只是人的簡單使用者。從這一點上說,人力資源同其他資源并無多大差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性的逐漸覺醒,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腦力勞動在企業中主體地位的日益加強,傳統的企業用人理念受到挑戰,簡單地強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已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效率。人力資源管理應該徹底轉變觀念,對員工不應只是簡單地使用,而是要加強培養,促進員工全面發展的實現。

加強培訓對員工自身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是員工追求發展的客觀需要。人類工作觀因物質的豐足而逐漸由“工具性”工作觀轉變為“精神面”的工作觀,尋求工作的“內在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在擇業時看重的不僅是較高的待遇,而是更加注重自身才能的發揮和價值的實現。企業培訓可以滿足員工追求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可以使員工充分體會到企業“人高于一切”的價值觀,從而培養個人與企業休戚與共的情感,提高對企業的忠誠度。第二,它是提高員工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企業的內外環境瞬息萬變,這不但對企業的應變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而且對企業員工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員工必須經常學習、不斷提高,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同時,在新型就業關系中,雖然仍然有全日制工作,包括日益增多的支付合理、福利有保障的管理工作,但員工不會再有長期的職業保障。而“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企業在無法為員工提供終身就業保障的情況下,通過培訓幫助員工增加知識技能,提高綜合素質,能夠為員工提供一種終身就業能力。第三,它是堅持職工主人翁地位的必要條件。從本質上講,勞動者都是主人,但具體落實到某一個人時,真正實現主人翁地位就取決于勞動者的自身價值,也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的能力和水平。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沒知識、技術、不懂管理就不可能在企業中發揮作用,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當家作主。通過培訓,大力提高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能夠增強其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從而促使其充分發揮職工主人翁作用。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培訓觀是一種新型的培訓觀。它徹底摒棄了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將培訓簡單視作企業的人工成本支出,只是對員工的技能進行培訓,重在授予員工企業所需要的一技之長,而沒有將培訓與員工的發展有機結合的不足,把培訓視作企業獲取戰略性長期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本投資,是促進員工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培訓不僅著眼于提高員工對崗位要求的適應性,而且更著眼于提高員工的體力、智力、精神等素質,增強員工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駕馭能力,培養員工的事業心、責任感、創造熱望及進取精神,完善員工的個性,開發員工的潛能,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員工形成由管理客體向管理主體角色轉換所需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通過以上努力,有效地促進企業員工更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要注重員工職業發展,幫助員工實現工作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高度和諧

職業發展是指“個體通過一系列的職業階段取得進步的過程,而每一階段都由一系列獨特的問題、主題和任務構成”。職業發展(職業生涯)計劃是指對個人今后職業發展道路作出設想和計劃的過程,是一種個人或組織對前途的展望,是一種愿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源部門制定協調有關員工個人成長、發展的計劃與組織需求和發展相結合的計劃就稱為職業管理。

傳統職業發展途徑是指“員工在組織里,從一個特定的工作到下一個工作縱向上發展的一條途徑?!边@種職業發展途徑的特點是一級接著一級,從一個工作到下一個工作進行變動,把員工未來的發展道路清晰地展示出來,讓員工在心理上知道自己未來可能占據的序列位置,從而進行必要的知識和經歷準備。但是,卻使員工只能在某一特定職業內進行升遷,從而會在事業上和心理上嚴重地影響員工的發展。對此,馬克斯·韋伯(MarWeber)進行了形象的描述。他說,在科層制下,一個人在職業發展中就像一個“小齒輪”,“他們依附于較低的職位,并通過各種努力向高一層的職位緩慢地爬去,……這種情況足以把一個人驅使到絕望的境地?!边@種機械地、被動地、毫無希望地等待著他人決定自己命運的職業發展途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員工發展的選擇余地,壓抑了員工潛在能力的發揮。隨著現代企業的出現,傳統職業發展途徑的缺陷日益暴露出來,已經不能適應員工尤其是知識員工要求從工作中得到成長、發展和獲得滿意的強烈愿望。從職業發展觀的角度來講,為員工構建職業發展途徑,協助員工解決發展問題,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責任。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應當擔負起這樣的責任。為此:

一要指導員工制定職業發展計劃。企業幫助員工制定發展計劃,不僅可以使員工的發展計劃與企業目標相協調,讓員工感受到他們被當成企業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感,而且還有利于員工明確未來的奮斗目標,并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目標。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促進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相互了解。這種相互了解既能促使雙方有效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雙方的目標,又有利于人盡其才,揚長避短,發揮人力資源的最佳效益。同時,還會因雙方相互信任,使企業氣氛更加融洽和諧。

二要為員工建立多種職業發展路徑。傳統職業發展途徑使員工一生僅限于一種職業,嚴重地影響了員工的進一步發展。以人為本的職業發展觀認為,個人的職業發展可以通過多種路徑來實現,企業應該根據員工的年齡、特長、興趣和心理需要的不同,建立多重職業發展路徑,使員工根據企業和員工個人需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崗位,從而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有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努力,企業不但能夠解決員工與工作的配合關系,用人與育人的關系,而且有利于在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利益共同體關系,為員工實現工作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高度和諧奠定基礎。

三、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著力點

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終極價值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合理使用人是著力點。合理使用人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一)合理分工

分工是指“并非讓一個人完成全部的工作,而是將工作劃分為若干步驟,由一個人單獨完成其中的某一個步驟。換言之,個人是專門從事某一部分的活動而不是全部活動”。分工避免了資源浪費,節約了投入,擴大了產出,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但是,現代管理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一再證明,并不是所有分工都是合理的,過度的分工雖然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但同時也會產生組織成員的非經濟性后果,即使工作變得簡單重復、單調乏味,導致工作人員產生厭倦、疲勞、壓力、憂慮、焦躁等不良情緒。更為嚴重的是,會使工作人員的能力片面發展,工種交替與職能變換的能力和頻率下降。因此,過度的分工實質上是對人的工作積極性發揮的一種壓抑,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限制。要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就要針對勞動分工所產生的不良后果,采取工作輪換制、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等方式,設法使員工的工作豐富多彩,讓員工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創造出物質財富,而且也能夠獲得某種愉快,并在勞動過程中盡可能的得到全面發展。

(二)適當的能崗配置

從員工個人能力和崗位責任的結合過程來看,往往存在三種典型的現象:“大材小用”、“小材大用”、“能崗匹配”?!按蟛男∮谩睍箚T工失去顯露才華的機會,產生懷才不遇之感。不僅如此,員工可能會因為崗位責任太小而喪失工作興趣,長期下去會使員工精神狀態松弛、才能衰退,造成員工心理挫折,影響其身心健康?!靶〔糯笥谩睂е碌慕Y果是,員工一方面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極度的緊張或壓力,逐步喪失自信,甚至對工作產生厭惡感。“能崗匹配”是員工與其崗位之間達到的最佳適應,是指員工的能力與工作崗位的要求基本相當。同時,還包括員工能力稍微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狀態,因為適度的壓力會變成鞭策員工前進的動力,挑戰性工作可以使員工的精神狀態保持一定的張力,從而促進員工不斷發展自己。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要盡量保證員工與其工作崗位之間的合理匹配,由此實現人盡其才,崗盡其用。

(三)重視工作環境的改善

工作環境是指影響和制約員工工作效能和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發揮的直接情況和條件。合理使用人必須重視環境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首先要培育和諧的人際關系。合作友善、團結友愛、平等公正的和諧的人際關系,不但有利于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員工身心的健康發展。相反,如果企業處于人心不齊、結構失衡、紀律渙散、相互掣肘的不協調甚至內耗狀態,那么無論是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還是對置身于其中的員工的身心發展都極為不利。人員協調、組織結構合理、管理職能發揮恰當、規章制度明確適當是和諧人際關系建立的前提,應當從這四個方面著手,積極開拓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次要設置合理的人機作業系統。人機作業系統是企業員工在直接生產社會財富的過程中與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發生作用和聯系的系統環境。技術進步使人機系統的技術和工藝對人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人機作業系統的技術不完善、工序不嚴謹、沒有充分的信息保證、程序設計過于狹窄而不合理時,就會導致員工對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合理使用人,就要求人機作業系統的設計不應由機器、生產流水線和作業節拍來決定,而必須考慮人對于技術和工藝的優先地位,以此為前提去研究員工在作業系統中動作合理、行為規范、工作有效性等問題,并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同時,幫助員工擺脫和消除在作業系統中被異化的心理和狀態,并在不斷發展的人機作業系統促進員工的智能開發、和諧發展中得到技術和工藝的保障和支持。

最后要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除了家庭以外,企業是員工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工作場所環境的安排布置,就不應僅僅考慮如何有利于生產、方便工作、提高效率等問題,還要設身處地從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即從最有利于員工的身心健康出發,為員工創造一個舒適、文明的勞動環境,使其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能夠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態度。

第3篇

一、同人文學

1、定義

同人一詞來自日語的“どうじん”,也有人認為來自中國。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作為ACG文化的用詞,所指的是,由漫畫、動畫、游戲、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實里已知的人物、設定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如圖片影音游戲等等,或“自主”的創作。所以同人文學就是根據對這些人物的二次創造產生出來的文章,同人文學的創作者一般都是原作或者現實人物的追隨者,而非原作者。受原作的流行程度和主人公身份的影響,同人文學也只在小眾范圍內傳播。

2、特點

同人文學是網絡文學的一個小支流,與傳統作家相比,同人文學具備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但是與主流網絡文學相比較,它自身又顯示出獨特的一面。

首先,創作者群體特點。總體上看,創作者具有網絡文學創作者的廣義特征:青春性,主要在16到30歲之間;寫作目的以樂趣為主,追求個性,富有幻想和夢想;業余性、即非職業化寫作。具體來說,同人文學創作者的年齡更加偏低,20歲以下占極大比重,也就是說,學生群體為同人文學的主要創作者;如果說網絡文學創作者經過千錘百煉,還能夠得以殺出重圍、修成正果,如《鬼吹燈》系列和《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的作者“天下霸唱”和“當年明月”,在07年作家富豪榜上分別以280萬和225萬的版稅收入位居第19位和22位,超過了劉心武、石鐘山等知名作家,那么同人文學創作者將是幾乎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無名小卒,而得以投身職業作家,躋身上榜富豪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其寫作目的更加單純,完全是依據個人心情和好惡;網絡文學創作者的性別劃分主要以作品題材區別,如武俠玄幻歷史題材主要為男性,女性則以言情題材為主;而同人文學則以女性為主要創作群體,特別是涉及耽美題材。

其次,作品的商業價值。個別網絡文學作家作品得以修成正果是賴其蘊含的商業價值:網站依靠其影響力能夠獲得點擊率,作品出版甚至盜版能夠獲得利潤,與作品相關的游戲、影視、音樂開發也具有潛在的巨大價值,如由蕭鼎代表作《誅仙》不僅有數以千萬計的點擊率,由它開發的同名游戲也日進斗金。與如此景氣的網絡文學商業價值相比較,同人文學倍顯凄慘。具體的同人文學作品的受眾是非常單一的,如動畫片《犬夜叉》的同人小說《夕顏》是以殺生丸和玲兩個人物的感情為主線,而這篇文章的讀者首先要觀賞或了解這部動畫片,其次要喜歡殺玲配對,再次需要關注,至少不排斥同人作品,經過層層篩選,還要除去不合胃口的讀者。所以個性化、精神化、非商業化在這里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第三,原創性和受限性。網絡文學標榜原創,人物塑造、情節安排主張獨立完成,盡管部分武俠、言情作品無論從風格、人物還是情節套路都與當代名家,如金庸、古龍、張愛玲諸位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這些情感和思維的巧合基本不會影響到人們對流行網絡文學原創程度的認同。與此相對,顯而易見,同人文學是植根于動漫、影視等媒介的土壤所開出來的文學之花,創作者可以盡情隨性來衍生劇情、插入自創人物、混合人物、設定異時空和惡搞,但是好的同人作品還是會要求與人物與原作性格相符合,所以從語言動作到情節發展都要考慮得當,這樣才能夠使讀者投入并且加深對人物的情感。同人文學的這種受限性為“低齡”創作者的飛舞戴上了枷鎖。

二、同人文學所體現的反傳統性

德國劇作家波托爾特•布萊希特說藝術從來都不是無的放矢的,同人文學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世界的特定表象。同人文學沒有走上網絡文學高度商業化的模式,也不會像傳統文學一般為權威附上神圣的光環。平等自由、志同道合是它的平臺,這使得同人文學得以更加開放、個性和純粹。從不同的角度闡釋同人文學,可以解讀出作品中對現實價值的重估與個體情感的張揚。

1、理性的體現同人作品體現創作者與接受者的身份重合。通過同人作品,可以看出觀眾與動漫、影視劇,或者說同其創作者的關系是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創作。如對《名偵探柯南》中作者為吸引觀眾而設定了新一、小蘭和小哀的三角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配對,而面對作者一拖再拖、幽深隱晦的情節進程,觀眾不再被動挨打,而是主動出擊,創作出新蘭、柯哀各種同人文,以供安撫。觀眾既作為接受者,為人物關系、情節結構所羈絆,又作為創造者,續寫或者改寫人物命運,主動迎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期待,不再僅僅是任人擺布地為他人布下的結局所喜所憂,而是要積極地陷阱、依據個人意志完成心愿。接受美學認為作品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和闡釋才算最終完成。羅蘭•巴特也提出文本開放的理念,文本在接受讀者閱讀過程中并不是靜態的,而是需要讀者去創造。而同人文學的出現和發展,就是這種完成最外化的體現。后現代元小說能夠讓讀者認清小說的虛構性質,也引導讀者看到貌似逼真的世界里,卻充滿了幻覺和荒謬。同人文學在虛構之上所進行的虛構,看似感性,實含理性。與其癡癡地被他人所設置的迷幻所欺騙,不如自主創造所期望的世界,即使不可能完全擺脫控制,也不至于完全為虛構世界所奴役。

2、對傳統道德的消解道德觀念的樹立能夠幫助意識形態更牢靠的對人們進行控制和操縱。威嚴肅穆的傳統道德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被瓦解、取代,進而黯然退場。在歷史上,各種正值壯年的道德都有被視為大逆不道的機會。在人們對捉摸不定的宏大敘事感到疲憊的后現代社會中,人們對能夠把握的個體情感體驗投入了更多的關懷。

(1)同性戀一提到同人小說,最普遍的誤解應該是關于同性戀的作品。的確,讀者對同人文學中的同性戀題材已經習以為常,耽美類作品在同人文學中占有較大比重。許多后現代作品中,一直處在主流文化邊緣、一直被忽視的非主流文化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文化的多元性得以更加立體。同性戀便是其中的幸運兒,盡管有很多人還不能對同性戀張開懷抱,可是在同人的世界里,單純美好的同性戀情早已得到認可。在女性為主要群體的同人文學世界中,對男男的愛戴可以理解為女性欣賞男性的心理體驗,是對社會倫理的挑戰,體現了女性自主意識抬頭,不甘心做一個被觀看甚至被欲望的性別,企圖擺脫傳統女性“被觀看”的命運。這不僅是對性取向自由選擇的伸張,也體現了女性對傳統道德束縛的輕視。

(2)反傳統性H文和清水文是對同人文學的一種簡單分類。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帶有直白的性描寫或者黃色信息,而后者連小孩子都能夠閱讀。不管是具有邪目的,還是抒發人性的美,涉及大尺度性描寫的作品已經屢見不鮮,但創作主體卻是仍然以成人為主。而同人作品的創作者大部分為低齡女性,她們對性的抒寫尺度極為跨越,年輕的閱讀者們對H文充滿期待,不論是創作者還是接受者都顯示出了落落大方的姿態與平靜坦然的心態。這與傳統觀念中的兒童形象相差甚遠。在傳統教育中,“尤其是在女子教育中,傳統道德更是竭力使她們對無知并且視為最可怕的恥辱,而結婚卻閃電似地把她們投入性生活之中,兩相沖突,在她們心理上造成病態的癥結。這是一般女子比男子更懦弱順從的重要原因?!边@樣看來,低齡女性的創作既是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反抗,也體現了新時代中,人們對自我的認可。

三、辯證看待同人文學

同人文學作為網絡文學的一種,也被人看到了顯著的缺陷。創作的隨意性,使得同人作品汗牛充棟,卻良莠不齊;愛情幾乎是所有同人文的主題,顯得題材單一;缺少思想性、文學性,少深度。而且過于自由的形式,難免產生嘩眾取寵、趣味低下的內容。但是在這個平等、自由的平臺之上,粗制濫造的文章很容易就埋沒在了同人文大軍之下。所以同人文學自主發展,也在自我調節。同人文學從內容到形式的自由,為她們提供了滿足自我的空間。文學即人學,同人文學作為業余的文學也是對人和社會的反應,同人文學從創作者、接受者和文本自身,都是對時代的產物,并且反射時代。

第4篇

(一)預期價值法的基本原理預期價值法認為可轉換債券內含的期權既不是債務也不是權益,在標的股票市場價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它既可能產生權益又可能產生負債。如果債券被轉換,債券的本金則不用償還,而只需支付持有者持有期間的利息;如果債券不被轉換,發行者則需支付持有者全部本金及利息。因此債務的預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轉股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的轉換概率下,債務的預期價值等于直接債券價值(本金和利息現值)與利息現值以轉換可能性為權數的加權平均數。與此相對應,權益的預期價值則由債券發行總價減去預期債務價值得到。這一做法也是分離法,但它沒有像IAS32那樣以直接債券價值代替債務價值,而是在考慮了轉股的可能性基礎上,在發行當日或之后,動態地對可轉換債券的發行總價進行分離確認負債和權益的價值,以建立一種公司債務、權益、財務杠桿以及每股盈余的動態經濟觀,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預期價值法建立在債務和權益的價值將隨著可轉換債券的壽命周期而變化的財務理論基礎上,認為對于期權類型的金融工具,標的股票價格的變化和距離到期時間的長短都會影響可轉換債券以及相應權益和債務的價值。因此,在預期價值法下,必須重算轉換股份的預期數量、債務的預期價值和權益的預期價值,并分析其對債務、權益、財務杠桿和EPS的影響。具體方法如下:(1)預期轉換股數。金融分析家們在計算EPS時把預期的轉換股數計入總股份,而預期股數取決于債券轉換成股票的可能性的大小。假設n為潛在股數,為轉換的可能性,預期股數則為n(p)。(2)債務預期價值。直接債務的價值常常被視為可轉換債券債務部分的價值,它是以市場利率為折現率將債券本金和利息進行折現。其實這種情況只有在債券預期沒有轉換而本金和利息需被100%償還時才適用。這就是說可轉換債券有三種可能:一是全部被轉換,此時可轉換債券在到期轉換日只需支付到期前利息;二是全部不轉換,此時可轉換債券在到期轉換日需將債券本金加利息支付給投資者,但實務中更多的是第三種情況,既可能轉換又有可能不轉換,假設這種可能性為p,則按預期價值法計算的債務的預期價值等于直接債務價值(假定不轉換時的應付額)和利息(假如債券到期轉換應付額)以轉換可能性為權數的加權平均數,即:債務的預期價值=(1-p)*直接債券價值+利息現值*p。借助于這一公式可以發現,在p為100%時,可轉換債券全部轉換,其債務預期價值僅為全部轉換前所付利息的現值;當p為零時,即可轉換債券預期未轉換時,債券的預期價值即為直接債券價值;如果可轉換債券有p的可能性轉換,則有(1-p)的可能性不轉換,債務的預期價值會小于直接債務的價值??赊D換債券轉換成股票的可能性越大,債務部分的預期價值就越低。(3)權益的預期價值。權益的預期價值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計算:一是余額計算法??赊D換債券的總價值等于預期債務價值和預期權益價值之和,因此權益的預期價值等于總價值減去預期債務價值;二是期權定價模型計算法。在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中,期權價值是權益預期價值(現值)與行權成本預期價值(現值)之差,那么權益預期價值則是期權價值和行權成本預期價值之和。如果行權成本用公允的市場利率折現,則與余額計算法計算結果相同。在股份、債務、權益預期價值的計算中,轉換的可能性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債券沒有其他諸如發行者贖回等嵌入期權,而且僅在到期轉換條件下,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可用于計算轉換的可能性,即N(d2)在Black-Scholes模型代表在行權日獲利期權的可能性,如果投資者是理性的,N(d2)則代表轉換的可能性。如果可轉換債券允許到期前行權或者為誘導轉換允許發行者贖回債券,可以使用美式期權定價方法。這些可選擇的期權計價方法提供了每個轉換日轉換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可用來計算預期的債務和復雜期權的價值。

(二)預期價值法示例ABC公司發行5年期面值100(百萬)元可轉換債券。一般利率8%,由于含有期權,所以可轉換債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利率5.5%,僅為2.5%。每張1000元的債券可以轉換成40股普通股,發行者不能贖回。現行股價20元。股票未含股利,預期價格波動約35%,無風險利率3%。為了簡化,假設發行者不能贖回可轉換債券;除了轉換特征的買入期權沒有其他嵌入期權;歐式期權;行權日即為到期日。這些假設使該例可以直接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而且更易反映其他嵌入期權、行權的跨度或隨著時間變化的行權價格。具體計算結果和過程如下:(1)收集整理公司基本信息。(表1)詳細列示了公司的可轉換債券的發行、嵌入期權和原有資本結構的基本資料。公司以面值發行5年期利率2.5%的可轉換債券,低于正常8%利率,因為可轉換債券含有期權。每張100元債券中含有4份期權,每份期權價值通過Black-scholes模型和第2欄中的參數計算得出為5.58,4份共有22.29元期權價值。對于不含期權的2.5%的債券,每張面值100元的可轉換債券的真正價值是77.70元。(2)美國現行債務法與預期價值法下EPS的對比分析。(表2)將目前GAAP把可轉換債券作為一般債務處理的方法與預期價值法(EV法)進行對比分析,說明兩種方法稀釋股份和稀釋EPS的影響過程。盡管可轉換債券可轉換為4000000股,但因為轉換的可能性0.3142,所以第2欄中預期股數應為1256800股(4000000*0.3142)。EV法稀釋了大約8%。相比較,按照GAAP規定稀釋了27%。因此EV法下的稀釋率相對較小。為分析對稀釋EPS的影響,使用轉換發行部分的利息調整稅后凈收益。如果在EV法下使用相同的盈余,稀釋的EPS則為1.02(16256800/16500000),這是—種反稀釋作用。(表2)的第2欄顯示的EV法下的凈收益是只將有可能轉換部分債務的稅后利息加回到凈利中。因此EV法下稀釋EFS應是0.95(15500/16256800),而GAAP現行制度下計算的稀釋EPS是0.87(16500000/19000000),這相對低估了EPS。(3)現行美國債務法、國際會計準則分離債務法和預期價值法下財務杠桿的對比分析。(表3)對比分析了現行美國債務法、國際會計準則分離債務法和預期價值法對財務杠桿的影響。在預期價值法下預期權益價值為43.5(百萬)元,為分離債務法得出的預期價值僅為22.3(百萬)元,只是預期價值法計算權益價值的一半,而現行GAAP不考慮預期權益價值。這種對預期權益價值估算的不同,導致EV法、分離債務法和GAAP下的債務權益比不同,分別為1.04、1.17和1.33。由于按照GAAP可轉換債券不含有權益價值,因此計算的債務權益比最低。顯然現行GAAP的做法實際上比EV法高估了債務權益之比。三、預期價值法的改進

與以前可轉換債券初始價值確認方法相比,預期價值法引入了轉換可能性概念,而且隨著標的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化,債務的預期價值、權益的預期價值都在變化,因此這種動態理念是該方法創新之處。但該方法在反映可轉換債券經濟實質等方面仍可做進一步研究。實際上可轉換公司債券是兼有債性、股性和轉換期權的混合物,但三種特性不一定所有時間都同時出現,也就是說有時表現為債性,有時表現為股性,有時表現為債性和股性同時并存,但不論那一種情況,只要可轉換債券未轉換就一直含有期權。因此,可以對預期價值法做一定的改進,使這三種可能在可轉換債券價值確認方法上加以體現。(1)可轉換債券到期一張都未轉換成功。這種情況下可轉換債券則以債性為主,但比一般債券多了一種轉換權利(盡管未轉成),故其發行收益應分解為持有期間本金和利息現值加轉換期權價值。用公式表示則為: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債務價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其中,應確認債務價值=直接債券價值=債券到期本金現值+持有期間利息現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債務價值。(2)可轉換債券到期全部轉換。這種情況下可轉換債券則以股性為主,持有者用持有債券可以在規定期限換回價值相當的股票。故其發行收益應等于持有到期按轉換價轉換的股票和轉換期權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則為: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股權價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其中,應確認的股權價值=直接股權價值=到期轉換股票價值的現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股權價值。(3)持有債券轉換的可能性為一定概率。假定持有債券轉換的可能性為p,則持有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有p的可能性轉換為股票,即具有股性;同時也有(1-p)的可能性未轉換,即具有債性。此時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體現為其債務價值、股權價值和轉換期權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則為: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債務價值+應確認的股權價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其中,應確認的債務價值=(1-p)*債券到期本金和利息現值;應確認的股權價值=P*到期轉換股票價值的現值;應確認的期權價值=可轉換債券發行收益-(應確認的債務價值+應確認的股權價值)

上述方法是對預期價值法的改進。改進方法將可轉換債券完全轉換情況下的價值界定為到期轉換股票價值的現值與股權所含期權價值之和,而不是預期價值法中的利息現值。這是因為在完全轉換狀態下,現在持有的可轉換債券價值足以使持有者在轉換日換回價值相當的標的股票,而不是換回一點利息,此時現在持有的債券價值應等值于將來轉換日換回的股票價值。另外,即使是到期全部轉換為股票,在初始價值中依然含有期權價值,因為當初沒有這種權利,將來債券是不能轉換成股票的。在可轉換債券未轉換情況下,未轉換并不代表債券價值中不含轉換期權價值,而是含有的期權價值沒有條件去實現,但這并不否認轉換期權價值的存在。由于在以上這些方面的理解不同,使得在轉換概率為p時,對可轉換債券債務、股權和期權的價值確認產生很在差異,從而對公司的債務權益比等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改進的預期價值法下,前例ABC公司可轉換債券計算如下:應確認的債務價值=(1-0.3142)*77.70=-53.29(百萬)元;應確認的股權價值=0.3142*68.10=21.40(百萬)元;應確認的期權價值為25.31(百萬)元。此時,ABC公司的債務總值為353.29(百萬),權益總值為346.78(百萬),因此債務權益之比則為1.02,比未改進前預期價值法的債務權益比更低。

二、可轉換債券價值確認方法研究綜述

近年來全球可轉換公司債券市場規模已超過了5000億美元。但可轉換債券潛在權益價值的確認計量問題尚未解決。美國會計職業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號意見書將可轉換債券確認為債務(直接債務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2003年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IAS)第32號要求可轉換債券分別確認為債務和權益(分離債務法),并建議了兩種方法:一是負債部分以債券本金和利息的現值計量,發行債務總值減去債務確認價值即為權益價值,這與美國早期APB第10號意見書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為余額法,通過轉換期權公允價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權定價模型計算得出期權價值,再以發行債務總值減去期權價值作為債務價值。國際會計準則(IAS)第32號后,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把可轉換債券雙重性質問題的解決提到了議事日程。2004年,FASB再次著手研究可轉換債券的債務與權益問題,委員會明顯傾向于按照債券現值和嵌入期權價值將可轉換債券分開處理,這類似于第10號APB意見書和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IAS)。我國在2006年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及《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中,關于可轉換債券處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確認時將可轉換債券發行收入分解成債務和期權價值進行會計處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預期價值法之前,學術界對可轉換債券初始價值確認計量進行了一定探討,但多數是檢驗現代期權理論對可轉換債券的影響。Vigeland(1982)較早注意到期權理論可以應用到轉換的可能性和轉換的時間選擇上。King(1984)為可轉換債券計算了潛在權益的期權價值。這種“潛在權益”從債務中扣除加到了權益中,并用于財務比率的計算中。而可轉換債券代表的股數等于“權益價值”除以現行股價。King認為可轉換債券權益的價值就是期權的價值,并假定可轉換債券的債務價值就是直接債務的價值,事實上這種情況僅在可轉換債券沒有轉換情況下出現。GaumnimandThompson(1987)通過回歸分析研究了可轉換債券價格如何隨著其內在權益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問題。但這些研究并沒有將可轉換債券是否轉換的“可選擇性”在會計處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05年,MarcelleandLAnn提出預期價值法,才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四、結論

可轉換債券初始確認中債務、權益、期權價值的是否分離、如何分離等問題是可轉換債券確認計量的難題,從不分離到國際會計準則按直接債務價值確認初始計量中債務價值,再到預期價值法以轉換可能性動態地確認債務和權益價值,已經對這一難題的解決起到很大作用,但對可轉換債券的經濟實質反映并不充分,為此本文提出的改進方法不僅將可轉換債券初始價值分別確認為債務、股權準備和期權價值,而且也可以在發行日以及以后債券的整個壽命周期中確認可轉換債券債務和權益的比例。與前幾種方法相比,此法更符合現代金融理論,也更合理地確定了財務杠桿。

第5篇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強調價值生成的客觀性的一面,忽視價值評價的主觀性的一面,以為商品交換完全是一個客觀過程,沒有主體的主觀參與。筆者認為商品價值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但商品價值的認定是主觀的,是一種主體的思想活動,商品交換是商品的客觀價值與主觀認定的對立統一。

勞動價值論是經濟理論的重要基石,至今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路明燈。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過分強調價值的客觀屬性,對價值認定的主觀性則認識不足,導致在實際商品交換中找不到價值偏離的理論依據。比如為什么同一個勞動者在國內外同工不同酬,同一種商品同一時期對不同的消費者可以有不同的價值等等。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哪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栓桔中解放出來。要堅持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豐富和發展是經濟理論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有鑒于此,筆者擬就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認定問題談談個人看法。

一、價值和價值認定的性質不同

長期以來,價值問題是一種哲學中的議題。漢語中的價值,相當于英語中的value,法語中的valeue,德語中的Werto馬克思引用了一本名《試論哲學詞源學》一書,書中把“價值”與古代梵文和拉丁文中“掩蓋、保護、加固”相聯系,并從上述詞義中派生出“尊敬、敬仰、喜愛”的涵義?!皟r值”的一般含義就是“起掩護和保護作用的,可珍貴的,可尊重的,可重視的”??梢姟皟r值”的一詞與日常用語中的“好壞”的“好”相類似,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一種評判。嚴格地說,價值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從哲學上看,價值表達人類生活中一種普遍的主客體關系,即客體的存在、屬性和變化同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從上述的價值界定中可以看出,價值既有客觀性一面,也有主觀性一面,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作為客觀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是客觀的,作為主體需要及主體同客體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是主觀的。作為主觀性的一面包含著主體對客體的評判和價值取向。這種主體對客體的主觀評判或價值取向就是價值認定。

馬克思把價值定義為“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并提出價值量度標準“勞動時間”。由于用勞動時間衡量商品的價值量在現實中會出現矛盾,“好象一個人越是懶惰越是不熟練,他的商品將越是大的價值了”,馬克思接著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價值的客觀標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用社會現有的標準生產條件,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生產任何一個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時,馬克思強調“用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要被計算出來”,這種計算就是指要經過人腦的加工。

一方面,價值具有客觀性。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是一種客觀實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價值是一種客觀實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使用價值看,它由商品的屬性限制,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而使用價值也有客觀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價值認定具有主觀性。馬克思在尋找價值度量的客觀標準時,從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量過渡到勞動時間耗費,再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看似解決了價值度量問題,但是,如何認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卻是一個主觀范疇,這樣勞動量的認定最終成為主觀范疇。從使用價值看,物的有用性程度是要經過主體評判的,使用價值的量化是主觀的。在現實生活中,價值是基礎,價值認定是前提,商品價值實現是價值創造和價值認定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價值認定的理性分析

如上所述,馬克思把商品價值的度量標準已經界定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度量標準含有三個前提條件和一個度量尺度。第一個前提條件是商品生產者處于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之下,第二個前提條件是中等水平的勞動技能,第三個前提條件是中等水平的勞動強度,一個度量尺度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時間。前提條件是度量尺度的基礎和根本,度量尺度是前提條件的延伸,是一種具體操作問題。從理論抽象的角度看,馬克思對商品價值的認定已經很嚴密,然而,馬克思的價值度量在現實中不具有操作的可能性?,F實的價值交換也不是按馬克思設計的標準進行操作的。一方面,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三個前提條件在現實中很難把握。第一,“正常生產條件”中的“正?!睕]有具體的量化指標進行界定,企業情況千差萬別,不一定都處于正常生產條件之下;第二,中等水平的勞動技能也很難界定,現在一般用學歷、技術等級和職稱來衡量,而事實上具有某種勞動能力不能說明在生產中的貢獻;第三,從縱向看中等水平的勞動強度是一個變數,從橫向看企業中各個崗位的勞動強度不一致。從這三個前提條件仔細對現實生產的抽象,沒有一個企業恰好處于這樣一個位置。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價值度量尺度在現實中也發生操作困難。第一,在勞動能力相同、勞動強度相同的前提下,勞動能力釋放到產品中的程度也會不同,如存在干好干壞的區別,以這樣的勞動時間作為計量標準,交易雙方很難接收。第二,企業產品是許多勞動者共同勞動的結果,這些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勞動效果參差不齊,如何把他們的勞動時間折算加總也是一個現實難題。雖然馬克思提出了復雜勞動等于多倍的簡單勞動,但是在現實中又遇到“倍數”難題。第三,生產是需要生產工具的,沉淀在生產工具中的死勞動如何轉化為活勞動,換算比例如何在現實中很難解決。因為生產者無法知道生產工具的準確壽命,無法把死勞動分攤到具體的產品中去。即使按現在的直線折舊法、加速折舊法也不準確,價值的客觀性受到挑戰??傊凑振R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照現實,很難找到完全符合條件的企業,難以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且即使找到這樣的抽象企業存在,它也缺乏交換對象。

縱觀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三個前提條件和一個度量尺度,每一具體內容都存在主體的主觀判斷間題,換言之,即存在主體對客觀因素的主觀把握問題。由于主體的認知結構不同,認知能力不同,客觀上會存在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差異。所以,價值認定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現實的商品交換中,這種認知差異能通過討價還價機制進行協調。

三、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認定

理論研究必須與現實相結合,理論的生活力在于它的實踐性。在現實的商品交換中,商品交換雙方不是按馬克思設計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價值認定的,而是交易雙方對生產商品的耗費和購買收益的價值博奕,包括兩個層次的價值認定。其一,對商品使用價值的認定。商品使用價值是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購買者看中的正是使用價值,購買者愿意付出多少價錢關鍵在于所購買的商品能給他的需求帶來多大程度的滿足。商品銷售者也要考慮他對商品換來的貨幣能給自己帶來的滿足程度。如一筐價值量相同的鮮水果與爛水果銷售價值不同,就是因為它們的使用價值觀不同的結果。第二,綜合考驗生產條件在內的商品價值的認定。商品生產者的勞動耗費必須得到補償,商品購買者的貨幣價值要得到有效實現。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易雙方對商品價值進行著綜合的價值判斷。如礦泉水和鉆石的勞動耗費不同,它們的交易價格不同。然后,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交換雙方按各自對使用價值、價值的認定,進行討價還價式的價值認同。在價值認同一致時商品交換得以順利進行,商品價值得以實現。

商品交換是商品交換雙方的自愿的契約行為。比如當前農村承包責任制條件下的農民換工問題。由于男女的自然分工,出現了一個家庭的男勞動力與另一個家庭的女勞動力之間進行換工情況。此時兩家的生產條件完全相同,勞動技術水平不同,勞動強度不同,擁有女勞動力的家庭愿意讓女勞動力為對方工作一天半換取對方的男勞動力為自己工作一天。這完全是雙方在權衡了雙方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效果的前提下自愿的交易契約行為,沒有社會任何因素的參與。再比如,古老的部落之間進行的物物交換,這種交易行為也包含了雙方酋長的價值認定,交換過程中夾雜了酋長的意志行為??梢哉f任何商品交換都是交換雙方對價值和使用價值進行認定的結果。

第6篇

人文價值教育提倡教師利用身邊的素材或資源,在教學中滲透五大人文價值,并進一步指出:真理、和平、正當行為和非暴力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從根本上依賴于仁愛。當仁愛與思想相聯,就演變為真理;當仁愛被引入你的活動之中,你的活動就演變為正當行為;當你的感覺里飽含仁愛時,你的心靈就充滿了高尚的和平;當你讓仁愛指導你的理解與推理時,你的智能里就充滿了仁愛。由此可見,人文價值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體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每個教師都可以利用身邊的素材或資源,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開展生動活潑的人文價值教育,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人文觀念和道德品行。一是系統分析教材,挖掘價值滲透切入點。首先,把整套教材中包含人文價值教育主題的相關課文羅列出來,有利于整體把握教材。其次,在講授某課前對教材涉及的人文價值理念進行梳理,并確立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最后是依據教學目標開發體現人文價值的多媒體課件,包括音樂、圖片和格言等。二是補充本土資源,提升價值滲透效果。本土資源指的是學生身邊的人事物,比如班級里的“好人好事”和圖書中的“警醒教訓”等,這樣的價值滲透會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八冊《自然之道》時,可以讓學生補充分享自己“圈養雛鳥”“一天多次給金魚喂食”等出于好意卻違背自然之道的故事,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之道”,同時學到了“尊重”“關懷”和“同情”等人文價值。

二、實施靜思,提升教學效果

人文價值教育把靜思看作滲透人文價值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在課前2至3分鐘進行,目的是培養學生心境平和的價值觀。而語文教學則認為靜思是語文課堂的一種教學形態,主要是營造安靜的讀書場和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梢?,兩種靜思的理念是一致的,巧用兩種不同理念的靜思將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人文價值教育理念下的課前靜思可以讓學生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和進入課文情境。靜思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它以靜坐數分鐘為主要形式,過程中一般伴以音樂或引導語,研究證明它具有提高注意力、放松心態、促進記憶和認識自我等作用。例如在講授人教版第九冊《慈母情懷》之前,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平穩而有節奏地深呼吸,靜心聆聽樂曲《懂你》;然后在大腦中回憶并想象母親關愛自己的場景,溫習母愛,感受母愛;待學生進入狀態后教師吟誦導語“:愛是冬日里的一片陽光,給人溫暖;愛是沙漠里的泉水,給人希望;愛是給予,愛是力量。有份愛一直溫暖著作家梁曉聲的記憶,今天我們就和他一起用心去品味那本《青年近衛軍》中蘊含的母愛吧!”語文教學中的靜思是一種教學形態,其作用是營造安靜的讀書場和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書聲朗朗與靜思默想》一文中也曾論述“:‘讀’”并不只是表現為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因此,我們應該思考一個我們忽視的問題,那就是課堂要給學生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默默品味的‘場’,也就是營造一個‘靜靜學習的場’?!庇行У恼Z文教學應該是動靜結合的、張弛有度的。

三、總結

第7篇

儒家人本哲學的發展和確立與我國古代人本思想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商朝以前,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強化王權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對鬼神大加尊崇[1]?!抖Y記•表記》中也有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對鬼神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并把人們的行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2],“民之所欲,天必從之”[3]。進入春秋以后,“重人輕神”的思想逐步形成。春秋中期已出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由當時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4]”,道出了人民在國家穩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學創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和重視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會的主體地位,并結合自己的學說,創立了人本主義哲學。儒家人本哲學重視對人性的認識,認為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愛人。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點:恭、寬、信、敏、惠。具體來說,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靶摭R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學中體現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學的現代意義和價值

2.1儒家人本哲學的人性觀與現代人類醫學

人具有運動性語言中樞和知覺性語言中樞的特殊結構,人是以語言擁有世界的動物,人們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引感、開放內心世界;同時,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語言符號傷害以及患語言疾病的動物,而且,人還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符號醫治的動物[8]。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會某一個單一層面,而是他們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根據現代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只有當三者是一種和諧統一的良好狀態時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會牽涉和影響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會功能損害和缺失,還有社會關系引發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等。所以,與動物醫學不同,人類醫學除了自然科學性外,還具有人文性質。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不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層面,而且要看到其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隨著現代社會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證。

2.2“仁”的人本哲學與現代醫學人文關懷

“仁”是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論語》中使用了109次“仁”?!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就是要關心和愛護他人,不是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而是從“與人為善”的本心出發,真誠地愛護他人。怎么樣才能做到“仁”呢,《論語•陽貨》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边@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謙遜恭敬、寬容大度、誠實守信、行事聰敏、恩惠于人,待人處事做到以上幾點就是“仁”了。而具體來說,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叭省钡膶嵺`包含了為人著想的思想?!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睋Q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盡己為人謂之忠[9]。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褪恰八 ?。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鬃诱J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9]。人文關懷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條件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肯定[10]。醫學人文關懷主張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價值觀,醫學人文關懷就是對病人不僅要提供必須的醫療技術服務,同時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11]。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作為專業人員,在患者面前更要謙遜恭敬,把患者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以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去面對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面對患者對專業知識的無知以及作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當言行,醫護人員要給與寬容和理解,并給與必要的解釋和指導。醫護人員還要誠信待人,不弄虛作假,欺騙患者。在醫療護理中,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操作程序,思維敏捷,行為果斷,不因自己的失責和大意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醫護人員還應根據安全性、實用性等特點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質、家庭經濟等因素為患者選擇適當安全的治療方法、藥物等。醫生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生是給人們恩惠的,應該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為出發點。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實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換位思考”和“黃金法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首先學會換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調換角色后希望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去作為。醫護人員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醫護人員怎么對待自己去對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希望患者怎么樣對待自己去對待醫護人員。這樣通過為別人著想,不僅很好的體現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而且能夠構建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

2.3儒家人本哲學的“修齊治平”與現代醫學人文管理

有學者認為,“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現代醫學中,醫生作為服務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對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以及與患者建構良好和諧醫患關系的技能,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和認識水平,對人類疾病和健康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認識。這都需要醫護人員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醫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僅如此,醫生的內在素養和專業技能會通過其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患者就據此對醫生形成信任或懷疑、鎮靜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對疾病的良好的預后充滿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內在素養和高水平專業技能的醫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夠很好的安撫患者心理,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鎮靜、對所患疾病的康復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而且這樣的醫生也會得到患者的敬仰。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特別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理醫生的內在素養和人格魅力是安撫來訪者不安焦慮情緒以及影響來訪者做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學中“修齊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現代醫學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3結論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知識操作;知識組織;知識共享

1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類型

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識別、獲取、開發、共享、利用和評價的過程。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個人知識管理工具進行了不同的分類。鐘琳從企業中知識的生命周期角度將其分為3類:產生、編碼和傳播工具。潘旭偉等人從知識管理概念模型角度,將其劃分為知識獲取、知識開發、知識鎖定、知識共享、知識利用、知識評價工具6類。徐福緣等人從知識轉化過程的角度將其分為知識社會化、知識外化、知識轉換、知識內化工具4類。

本文從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所實現功能的角度。將其分為功能單一的知識管理工具和綜合性的知識管理系統。①功能單一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主要實現某種特定功能。比如:時間管理工具Desklook,Atnotes,Outlook,Gmail,Google日歷等,文檔管理工具TotalCommander.Office等,知識獲取工具Google、鮮果、百度等。知識積累工具Blog,Wiki,知識的交流共享工具ICQ,MSN,QQ等;②綜合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包括PKM2,Mybase,No—teExpress.Evemote,OneNote,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Websaver(網博士)等。它建立在多種知識管理技術之上,綜合了多種知識管理功能。通常包括:導人導出各種類型的文件;對導人的記錄具有編輯功能;網頁抓取功能;邏輯檢索功能;隱私保護功能;自動備份功能。

2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比較

2.1操作維度

2.1.1操作的便捷性

當前各款知識管理工具都考慮到了操作的便捷性,使用戶更方便地獲得和管理知識,提高效率。

PKM2的主要功能均可通過拖放操作。網頁上的文字或圖片可拖放到懸浮窗保存.目錄的分類可通過拖放重組,文章也可以通過批量拖放重新分類,附件可以通過拖放導入附件框。

Mybase的監視剪貼板功能可以在不離開Web或其它應用程序的情況下自動粘貼、命名、保存所選取的內容。同時。它的Web收集器功能可以直接從IE中捕捉Web頁面并保存到My.base中。

OneNote支持手寫和語音輸入,并能將其轉換成文本。在會議上,使用OneNote進行記錄最為方便快捷。其“隨手鍵入”功能允許在窗口任意位置記錄.退出時不用按“保存”就可以把記錄保存下來。

2.1.2操作的安全性

在使用知識管理工具對個人的知識進行管理時,難免會因操作上的疏忽或意外斷電而導致重要信息的丟失或泄露。因此,安全性成為評價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一個重要指標。

PKM2將所有數據均保存在Projects目錄的各個子項目中,拷入、拷出相應文件夾即可完成數據的備份和恢復。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具有自動備份功能,并且可以設置兩個自動備份路徑,使重要資料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CyberArticle則將所有數據保存在數據庫中,依托于數據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進行數據的可靠保護。Mybase不僅將所有數據保存在相應的數據庫中,而且還允許對數據庫加密,進一步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Ever-Note為了防止數據的丟失采取了數據備份、數據庫同步、保存資料修改歷史3種策略,同時也提供了加密功能。相比而言,Note.Express不支持數據庫加密,保密性不高;但是它支持回收站,因而可以避免資料被誤刪。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EverNote在安全性方面考慮的更為周密。因此,在操作的安全性方面,EverNote是人們用來管理個人知識的首選。

2.2知識處理維度

2.2.1知識的獲取

在知識獲取方面.PKM2以拖放方式采集網頁內容,以導入文件的方式采集本地文件內容,以筆記方式記錄思想片斷和知識點。Mybase采用IE而非內置的Web引擎來展現所獲取的網頁內容,它只在需要瀏覽網頁時才調入IE,因此首次查看網頁時有一點停頓,此后就非常平滑,減少了內存和系統資源占用Websaver不僅可以用多種方式保存網頁、圖片、FlasWord文檔、PDF文檔、信息片段等,還支持自動保存、批量保存和完全可定制的過濾保存,如過濾掉廣告或僅保存大圖片等EverNote通過高亮度選擇文本或者圖片然后點擊鼠標右鍵的“cliptoEverNote”自動保存所需資料。同時,其快捷按鈕還自動嵌入到IE瀏覽器的工具欄中,方便用戶在瀏覽網頁的同時及時存儲所需信息。

在抓取網頁內容方面,Evernote功能最為強大,不僅能準確訂制抓取范圍,而且內容在進人Evernote后,完全像一則筆記而不是網頁。

2.2.2知識的組織

在知識組織方面.絕大多數知識管理工具采用傳統的資源管理方式——樹形分類管理系統,這樣的結構能夠使各個知識點一目了然,同時也符合人們使用習慣。在目錄樹重組時。當前文件夾、下級各文件夾及各文件夾包含的文章均保持原有關系結構劃人新類。

WebSaver采用了標簽管理的思想,其左側的樹狀結構不再是原意義的目錄,而是標簽。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一個節點只能屬于一個目錄,但可以擁有多個標簽。這樣就可以為每篇文章添加一個或多個標簽,方便了瀏覽和管理。另外,WebSaver的快捷分類功能可以自動的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文章聚合到一起.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信息組織和管理的效率。

Mybase的樹型分類管理系統允許直接輸入任意大小的文本、表格,或以附件形式加入任何類型的文件,并可選擇對資料庫進行l一8級壓縮,以節省存儲空間。

EverNote則采取綜合性資料管理方式:左側仍采用樹形結構,右側則變成筆記的線性序列,將所有筆記組織為一個長長的紙帶,并按照錄入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它們排列起來。只要拖動滾動條,就可以瀏覽所有筆記。新建筆記時,也只需在紙帶最底端的空白處填寫新內容即可。

PKM2帶有一個HTML所見即所得編輯器,界面和功能與Word編輯器相差無幾,可以實現對表格、圖片、文字、段落等對象的復雜排版。

WebSaver和CyberArtiele中帶有內置的網頁文本編輯器.通過它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網頁編輯操作。比如插入圖像、超鏈接、表格,設置文字格式、對齊方式等;支持外部閱讀器和編輯器,可導入外部編輯器來編輯網頁。此外,WebSaver網博士新增加的網頁橡皮功能可快速清除網頁中的各類廣告、無用圖片等。

Mybase所有資料信息都以RichText格式來保存,除基本的編輯功能.Mybase允許用戶將事先編輯好的“Mybase文件夾”定置為模板,使用時可直接從模板中導人定置好的資料結構。

OneNote是微軟Office中的一員.它繼承了Word中強大的文字編輯功能,與Office其它軟件的兼容性更好。

2.2.4知識的存儲

PKM2將網頁上抓取的文字和圖片、本地導入的文件或圖片等數據集中存儲與PKM2同級的Projects目錄下,每個目錄都是一個獨立的項目。數據存儲采用開放的通用數據格式:HTML文件和ACCESS數據庫,這樣既保證了存儲的快捷性和數據的安全性,又有利于在數據層上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以Word文檔的格式保存網頁,而不是普通網頁的形式,方便了標注、修改等操作。

Mybase將所有內容均保存為節點的附件文件,筆記也保存為一個附件文件,只是被命名為帶.RTF擴展名的特殊項,一般不會顯示出來;其它內容,如抓取的網頁,則直接保存為附件。因此,Mybase中輸入的內容與抓取的網頁內容一般是分開顯示的,這樣的設計給系統擴展帶來極大的便利性、靈活性與統一性,但不足之處是網頁與筆記不能整合在一起。

CyberArticle將采集的所有資料,包括文字、圖像、Flash等都以網頁的形式保存在CyberArticle書籍中。2.2.5知識的檢索

結構化存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在必要的時候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識點,檢索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知識.知識的利用就是知識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過程。當個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面臨各種問題時,借助個人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解決問題,創造個人價值。因此,找到有用的知識并加以利用是實現個人知識從個人知識形態本身到個人價值轉化的關鍵。

PKM2可對庫存資料進行多關鍵詞全文檢索,對記錄集模糊匹配;可在標題、正文內容、作者等字段中快速定位所需資料:可以整庫搜索,也可在指定類別及其下級類別中搜索。

Websaver可對標題、注釋、信息全文進行指定范圍、日期、下載來源、大小寫無關、模糊搜索等組合方式的搜索,同時也支持Internet搜索。

Mybase在搜索方面比資源管理器高效??梢酝瑫r按標題內容和包含的關鍵字進行搜索。

針式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在搜索功能上更勝一籌。各種搜索方式高度集成在主界面中,能夠按標題實時瞬間搜索,支持W0rd,Excel,PDF等200多種文件類型的全文快速索引.并且集成了Google和百度的桌面搜索功能

2.3知識共享維度

PKM2設計之初就已將知識共享作為其首要功能。并在設計上完全體現了知識共享的精神。進入PKM2的數據可以導出為標準的XML數據供其它系統使用,可以導出為CHM電子書便于網絡傳閱,也可以生成EXE文件供單機查閱,還可以直接為Web文章系統,在互聯網上共享EverNote的數據可以選擇保存至服務器端.各個客戶端都可以與服務器同步,方便那些移動辦公,或者是使用多臺電腦的人協同工作。EverNote突破了平臺限制,只要能夠瀏覽網頁.就可以使用。其最新版本可以支持桌面軟件以及手機的同步。

CyberArticle網文快捕可以將數據完整的導出為磁盤文件,脫離CyberArticle進行瀏覽,也可以將資料制作成電子書(支持EXE.CHM格式)。

用Mybase做成的數據庫文件可以生成exe可執行文件。中外.Mybase資料夾中的內容可以保持其樹形結構導出到磁盤上以文件目錄形式保存。

3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選擇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每款個人知識管理工具都各具特色,在知識管理的某個領域具有優勢,而另一個領域則相對不足。因此,在選擇知識管理工具時,應考慮到個體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且應注意以下方面:

(1)由于個人知識構成的復雜性和形式的多樣化,不存在可以全面解決知識管理問題的某個“全能”工具。為了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往往需要使用多種知識管理工具協同操作,優勢互補。

第9篇

此種分歧與危機,不僅表現在外部,即科學共同體與人文共同體之間難以交流,而且更深刻地表現在內部,即科學作為求知體系,其客觀基礎與主觀的人文歷史因素之間的張力已經表面化,而使科學的理性基礎受到質疑。盡管近年來人類的技術力量呈空前的膨脹式發展,然而科學的自信,科學在學術中的尊嚴,卻已空前低落。十八世紀詩人頗普所謂“上帝說要有牛頓,于是有了光。”的那種對科學的崇敬,十九世紀對科學文明進步的信念,以及本世紀中期以前對科學可靠基礎的信心,皆已受到種種批判而發生動搖。

科學的概念更迭

雖然對基礎主義的批判發韌于科學哲學家如卡爾·波帕,然而科學內部的理論概念發生重大更迭,則屬先行。1905年愛因斯坦已完成狹義相對論。1915年他發表的數學理論已將相對論推廣到引力加速運動。量子力學的基本完成時期約在1900至1927年之間。哥德爾定理發表于三十年代初期。諸如此類的理論所提出的新觀念,已足以擾亂既有的科學秩序。

本來,就物理科學而言,新理論所更迭的只是古典的物理學概念,如:絕對時空、以太、引力即時效應、歐幾里德空間普遍有效、光按直線投向空間、物體無最大限度速度,諸如此類。而且新理論并不能取代古典力學在一般領域里的應用。比如海森伯格測不準原理的方程為:

Dc·Dr³¾p

其中Dc為一電子位置測定誤差,Dr為其動量測定誤差,h為普朗克常數。電子位置測定越準確,則動量測定越不準確。由于直線動量為質量乘速度,故不可能同時測定電子的位置與速度。同理,亦不可能同時測定電子的能量與具有此能量的時間。然而由于普朗克常數的值極低,約為6.625×10爾格/秒,故這個原理僅適用于原子以下的微觀領域,對牛頓力學領域的計算并無實際意義。但是在哲學觀念上,其意義則遠不只此。傳統上認為,邏輯的普遍性在于,邏輯的基本原理、公理、定理適用于一切可能世界。如果在一個領域里某基本原理已不適用,則邏輯的普遍性便已成為問題。海森伯格方程、薛定鄂方程、玻爾理論對同一律、排中律提出挑戰。因而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這個概念,以及非此即彼的傳統分類法,甚至對物質及其客觀性,也提出質疑。而這一切又與相對論揚棄絕對時空有關。傳統分類法以排中律為基礎,事物非此即彼。但粒子的位置與速度不能這樣簡單分類。傳統所謂整體包涵局部,指一實體在空間或時間上包涵之。相對論和海森伯格方程則認為,一實體處于另一實體的時空域之內,為包涵關系。玻爾認為,電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在邏輯上矛盾,但在經驗中是事實。海森伯格的測不準原理可以理解為,粒子僅有統計性的位置;但也可以理解為,僅當有人觀察它的時候才有位置。相對論的質量依據在運動中的速度相對于觀察者,也說明物質的形態依賴于觀察者。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無論湯姆遜、盧瑟福、玻爾模型,皆是理論建構,而非原子本身。粒子是適合薛定鄂方程之物。物質的外延不清,客觀性模糊。

更有興味的是,純數學理論也得出類似結果。非歐幾里德幾何的出現,使幾個幾何體系適用于同一人類空間經驗。漢密爾敦的四元數理論證明a×b¹b×a。略文海姆-斯寇姆理論證明,一個公理的集合可以導出本質上不同的解釋理論。哥德爾定理認為:一,在任何一個數論的形式體系中,皆有一個真公式,即不可確定性公式,其本身不可證明,其否定式亦不可證明;二,在數論的形式體系中,其一致性不可能在該體系中證明。如果推而廣之,彷佛可以說,一個理論體系,求其一致則不完整,求其完整則不一致;一個理論體系的一致性只能在體系以外得到證明。也就是對矛盾律的普遍性提出質疑。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理想,便是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詞項定義不變的基礎上,根據自明的理性前提推導出知識體系。直到現代邏輯經驗論亦認為,理性與直覺經驗是知識的可靠保證,而理性便是邏輯性。如果邏輯性受到質疑,則作為求知可靠基礎的理性便已發生動搖。批判與反思

科學內部既已發生重大變革,對于此種變革的哲學反思,加上其他社會條件,也就順勢形成一股對于科學的可靠基礎,乃至對理性,甚至對西方文化的所謂現代性,進行批判的思潮。遠在四十年代,卡爾·波帕已提出證偽理論,以批判當時公認的方法論。他否定歸納法,認為歸納根本不存在。知識的獲得只是通過錯誤假說的被否定?!皬淖冃蜗x到愛因斯坦,知識的增長從來相同?!薄皠游锏闹R,前科學的知識,其增長以消滅持有錯誤假說者為代價;而科學的批判,則常以理論代人受難,在錯誤信念將吾人引向毀滅之前先行消滅它們?!保↘arlPopper,ObjectiveKnowledge,Oxford,1972,p.261)既然歸納性的因果被否定,科學也就難有確定的基礎。波帕把科學家比作給自己房間畫地圖的人。他必須把他正在畫的地圖也包括在這張地圖之內。“他的任務不可能完成,因為他必須把他畫地圖的最后一筆也畫在地圖里面?!?TheOpenUniverse,London,1982,p.109.)這是對邏輯經驗論那種充滿自信的證明理論的諷刺性寫照。然而歸納法作為一種方法策略,不僅是科學求知中歷來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也蘊涵于證偽方法之中?!耙磺刑禊Z皆為白色”這個判斷,只要發現一只黑天鵝便可以證偽。然而若要確立這個全稱判斷,以及在黑色鳥類中確認一只黑天鵝,皆離不開歸納方法。后來,波帕的學生萊卡托斯試圖用“研究綱領”來說明科學知識的內容增長,然而亦未能提出統一的知識標準。

六十年代初期,庫恩提出“范式”理論??茖W的發展據稱是由于“科學范式”的更迭??茖W共同體從同一模式中學習專業知識,根據同一模式從事科學研究,接受相同的實踐規則的制約。建構理論和設計證明,不再是依據邏輯經驗論所謂的統一方法,而是科學共同體在一定歷史社會條件下共同遵循的“范式”??茖W范式中有若干社會心理因素,不在理性方法控制之內,故科學知識的增長沒有確切的理性基礎。不同時代的范式之間不可通約,彷佛科學發展沒有連續性。然而歷史事實并非如此。比如牛頓體系的“質量”不變,相對論的“質量”根據運動的速度而變化,二者并不同義。然而兩個術語指稱的卻是同一物理現象,只是相對論的“質量”從屬于一個更為確切的解釋理論,其說明域超過牛頓力學的低速領域。又如,吉爾伯特、弗蘭克林、麥克斯韋理論中的“電”概念十分不同,但三個術語的外延指向同一物理現象。于此可知,不同時代的理論之間并非沒有共同的理性基礎。

蒯因的“翻譯不確定論”既欲說明不同文化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可能,又欲說明不同理論之間的不可通譯。蒯因最終訴諸外在的行為主義標準,彷佛在語言邏輯的用法中沒有共同的理性基礎。然而對外在行為的觀察、判斷、陳述、驗證皆必須通過本己的語言。可見不同語言之間仍有共同的理性基礎。蒯因則認為理論之間沒有相通的理性基礎,知識的來源只是感覺?!安淮嬖谕庠诘幕c和第一哲學?!保╓.V.Quine,OntologicalRelativity,NewYork,1969,p.127.)“自然科學說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自然科學是正確的,而我們判斷其是否正確大體取決于預測的經驗檢驗,便是如此?!?“StructureandNature”,JournalofPhilosophy[89],1992,p.9)“不論自然科學的可錯性如何,自然科學的一個發現是:吾人關于世界的知識只是感覺接受器所受的影響?!?ThePursuitofTruth,Cambridge,1990,p.19)在早期的《經驗論的兩大教條》中,蒯因認為,吾人所謂的知識,乃是一個人為構造物??茖W理論的中心是形上學陳述和數學邏輯陳述,其外一層為物理學陳述,更外層為經驗陳述,最外層與經驗相接。其中任何陳述皆不與具體經驗一一對應。原則上可對任何部分的陳述作出足夠的調整以適應相反的經驗。彷佛知識的結構與實在的結構之間沒有確切的關系。然而事實上,新的理論成功地代替舊理論,正是新理論的結構更確切地說明實在結構的緣故。牛頓三定律可以導出150多個命題,解釋大量地球和天體現象。凡是可用相對論代替這些解釋的地方,皆是新理論更確切解釋實在的地方。費耶阿本則反對一切方法。他認為不可能有預設的合理性標準??茖W真理只是一種修詞,并無客觀內容。但他又承認科學的成功。不過,這種成功只是由于科學家長期不懈地研究某一問題的結果。他們的過分之舉,總會被其他學派的過分之舉所抵消。費耶阿本稱,他可以否定科學真理,而把這個判斷當作真理提出來,猶如他可以用德語來宣稱德語不如拉丁語。他忘了,真值不是一種語言,而是使各種語言得以通譯的理性標準。正因為客觀上存在這種標準,他才能夠把“反對方法”當作一組真陳述提出來。他卻主張科學不需要任何理性標準,Allgoes!所以庫恩稱之為vaguelyobscene。

晚近的方法論研究,多探尋如何重建理性標準。廈皮爾、勞丹等人便是如此。勞丹批評庫恩、費耶阿本對歷史連續性的忽略。他提出“研究傳統”,其中既包涵科學理論,又涵容本體論體系。然而他忽略統一的邏輯和對應規則,故在科學術語的陳述與本體論陳述構成真問題的作用中,未能提供統一標準。比如數學證明和歷史解釋之間如何對比,便成為問題。近年語義派的科學哲學家如薩普斯、斯尼德、范弗拉森、史泰格繆勒等以集合論方式進行公理化,似尚未取得公認結果。

總之,由坎貝爾、賴欣巴赫、卡納普等人代表的邏輯經驗論“標準方法論”,在六十年代已受到徹底的批判。批判的重點大抵在:科學術語區分為觀察語言和理論語言,在語義學上沒有根據;理論術語無需語義規則定義,并無根據;對應規則的特殊語義功能沒有根據;觀察語言由對應規則定義,不可能不受到理論的滲透;科學理論被當作完成的科學報告,而非歷史中科學共同體的建構物,與史實不合;公理化的必要性受到質疑。這些批評多半可以解釋為,被“標準方法”排斥于科學理論之外的人文價值,實際上在科學理論之內。

科學原是人文理想

人文價值不僅在科學的理論構成之內,而且可以說,科學本身原是一種人文理想??茖W不是自然的產物。在自然演化中,不可能自發產生科學??茖W是文化,而且是特定文化的產物。所謂人文,humanitas,原指人類;引申為人性,人的情感;轉為人的文化、教養、教育。漢語“人文”,指禮樂教化,如《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穎達疏:“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也?!蹦耸歉M義,專指儒家教化。廣義的人文則指人類文化的內涵,以及相關的學術藝文。

人類科學產生在古代希臘,有一些明顯的必要條件。人要系統地揭開自然之謎,必對自然有一種對象化的好奇之感。如果只把自然視為與人一體,則必流于感悟冥思,不會視為研究對象(在結構上可以分解清晰的“物”)。這便需要一種主客二分的語境。古希臘恰有這種發達的語境。其次,必有一種信念,確信人是理性動物,而自然有著內在的理性結構,故人可以系統地揭示自然。古希臘恰有這種哲學。此外,古希臘人恰有一種以數學方式揭示最深刻的真理和世界結構的信仰,而又恰有歐幾里德幾何這一發達的公理化體系。亞里士多德科學,便是從理性前提出發,以公理系統演繹方式,全面揭示有著內在理性秩序的自然的一種價值理想。這樣的科學,必出自這樣的文化語境,和這樣的人文理想。科學的發生,出自對自然的好奇與理性求知的態度,與利用自然和生產力無關。科學與利用自然的態度結合起來,此事發生相當晚,乃是出于另一種價值理想,即基督教信仰。

基督信仰對科學發展的影響,約有三個方面。一,世界是上帝的受造物,故世界本身是一種contingent(偶性的,可存在可不存在的)存在。二,世界雖為偶性存在,卻不是任意紊亂的存在。理性的上帝創造了具有內在理性的世界,并按上帝形象創造了人類,故理性的人類可以全面揭開世界之謎。三,人類是上帝救贖計劃的中心,自然是人類利用的對象,“你們要生養許多兒女,使你們的后代遍滿全世界,控制大地。”(現代中文譯本《舊約·創世紀》1)此種觀念,顯然與希臘思想不同。希臘人對于自然的興趣在于求知,而基督教文化對自然的態度則是利用控制。希臘人認為自然為必然存在,故可以通過公理系統演繹方式推導出關于自然的知識;而基督教文化則認為世界是偶性存在,故必須通過經驗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揭開自然之謎。惟其希臘的科學理想是演繹推導,故希臘人沒有興趣作實驗。歐洲最早的實驗科學,產生于中世紀的修道院。亞里士多德關于落體的速度取決于重量的錯誤理論,上下一千年,竟沒有人費神去驗證一下。直到伽利略的時代(也就是基督教文化的科學理想上升的時代),才被實驗證偽。

然而古希臘的科學理想,卻并未因為實驗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而整體上消逝。自此而往,科學作為一種人文理想,始終處于西方文化兩大淵源的交互影響之下。亞里士多德關于求知的確切理性基礎,關于“歐幾里德支點”的信念,公理化體系中蘊涵的簡單性原則(以最少前提建構理論),以及柏拉圖和多數希臘哲學家關于幾何形式和諧完美的理想,這些理念的生命非常悠久,可以說直抵今日。不僅希臘和希臘化時代,而且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理論,也大抵(并非僅僅)是此種科學理想的產物。只是不同理論在構成時,對這種理念的理解和詮釋不同。哥白尼正是深感托羅密體系在數學上不和諧,才著手對之改造,而他也正是受著圓形這個完美幾何形式的限制而未能建立橢圓形天體軌道模型。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揭示出宇宙在數方面的和諧比率:行星矢徑在相等相間掃過相等面積、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正比于與太陽距離的立方、行星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角速度的變化用樂譜形式標出。牛頓正是繼承此種思路,從行星運動定律中導出具有數的和諧的萬有引力定律。現代科學理論,如電磁場結構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乃至未成功的統一場論,巴爾末公式,量子力學矩陣方程,分子生物學大分子立體結構理論等,皆與上述人文理想或本體論理念有關。科學家往往認為,數學上美的形式在描述世界方面有價值。迪拉克正是在對稱和諧的美學理想推動下,預設反粒子的必然存在。

不僅科學本身原是一種人文理想,而且科學理論的建構,亦必以基本的形上學前設(如自然規律性、齊一性等)為必要條件。此外,科學理論的建構,往往以美學理想或本體論理念為出發點或啟發動力。再者,科學共同體所遵守的規范體現某些倫理價值,以及諸如此類,也是科學中的人文理想,此處不遑多論。人文價值對于科學理論的關系,有二特點:既開拓又限制理論的視野,既可有益又可有害;常以潛前提或背景知識的形式影響理論,鮮有作為公理或輔助假說而納入公理體系者。

價值與事實

將科學中的價值原則與事實原則分開,并且力圖將價值原則排除出科學之外而否認之,此事發生頗晚。早期的自然哲學或科學,并不排除價值。柏拉圖的知識論,以理念為基礎,而最高理念則是善的理念。求知與求善相統一。亞里士多德以科學為探求世界必然真理的公理體系,而求知本身便是最高幸福。中世紀的科學家為修道士。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家,既援引希臘的人文理念,又是虔誠的教徒。十六七世紀的科學家如笛卡爾,其體系多援引教義。大概十八世紀是將價值原則與事實原則分開的決定性時代。然而始作俑者,似是十三世紀的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他詳細論證自然知識靠理性之光,不靠啟示,也就賦予科學求知以獨立于價值的性質。十三四世紀的經驗論者和唯名論者也多有類似的見解。經驗論的傳統在英國不絕如縷。十八世紀的休謨乃起而在邏輯上證明價值陳述不可能從事實陳述中推導出來。康德將科學與倫理、文藝、宗教分開。十九世紀以來,價值與事實的分離,受到兩方面的推動。非理性論者如尼采,強調這種分離,而實證論者也多重視這種分離。直至邏輯經驗論派,則認為形上學陳述沒有意義,價值只是主觀情感或態度,科學為價值中立的知識體系。石里克認為,倫理學也是科學,倫理學家的最大危險便是成為道德家。0訋0g?/p>六十年代以來,科學中價值原則與事實原則的分離,已受到所謂歷史主義,乃至所謂后現代思潮的徹底批判,至于達到矯枉過正的程度。不久前,一位著名科學哲學家在普林斯頓演講,聽眾中有人提問:你的口氣彷佛說科學和理性及實在有關?目前在西方的一般意見,大抵認為科學陳述為工具性,也就是對科學中的事實原則十分懷疑。此與實用主義傳統有關。皮爾斯主張,真理的界定最終是協議的產物。杜威則稱,一切知識皆為工具性。此外,與后現代思潮有關。R.羅蒂稱:“科學根本不是人類理性的典范,而是‘人們協議’的典范?!?R.Rorty,Objectivity,RelativismandTruth,PhilosophicalPapers,vol.I,Cambridge,1991,p.39.)費耶阿本宣稱,科學真理只是修詞,并無客觀內容。以及諸如此類。

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科學理論構成中,確實有價值因素,科學有隱含的或自覺的價值原則,已如上述??茖W的所謂觀察語言,并非中立。觀察術語由理論定義。例如按照所謂標準方法論,氣體分子運動理論的一個公設是:(x)(GxÉQx),讀為“凡氣體皆為分子組成”。其中觀察術語G被該理論的語義規則定義為“一個氣體標本的屬性”,這樣,對應規則語句中的觀察術語也就不是獨立于理論的中立語言了。然而盡管如此,成功的科學理論,總是與日常語言中的實在有著操作性的對應關系。這種操作,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語境中,可以同樣實現。一個科學實驗,不論其程序設計、儀器制造、觀察條件受到如何的理論影響,也不論其結果中包涵如何的理論詮釋,然而同一實驗既然可以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重復,也就說明該實驗不是一個社會學的過程。理論“滲透”觀察,也不必然影響觀察的有效。著名的實例是太陽中子接收實驗。這里,“弱互作用理論”既是設計接收器的觀察理論,又是待驗證理論。按照“循環驗證”的假設,實驗結果應與理論的預測一致。然而實驗結果卻并不一致。一個科學理論往往是一個復雜的公理系統。一個實驗不可能驗證全系統,而是驗證其未知部分。只要觀察理論沒有影響這未知部分,便不會影響實驗的有效。

價值原則與事實原則是科學的兩大原則,不可偏廢。價值原則體現于本體論或基本前提。事實原則雖然也是一種價值理想,卻貫徹于理論和觀察的全過程。無論解釋理論、觀察理論或觀察操作,皆必貫徹事實原則,科學方能與日常語言中的實在發生可操作的對應關系。勿論問題的提出、理論的建構、邏輯的推導中涵有如何的價值因素,也勿論觀察與證據中涵有如何的詮釋成份,在理性批評精神和事實原則的引導下,科學家總有可能在一定時空條件下訴諸最可信的理由和證據,在理論和經驗的不斷擴展中發現和糾正錯誤,對發展中被人理解的實在之結構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認識與真理

事實原則使科學訴諸理性、邏輯和經驗證據。理性作為秩序原則,其內涵在歷史中有所發展,但迄今并未能廢棄秩序原則。一切所謂非理性的力圖廢棄秩序原則的論證或語句,只要能讓人明白,必訴諸秩序原則,而秩序原則的核心便是邏輯性。

邏輯性是蘊涵于語言中的基本約定。邏輯理論在歷史中發展,人對邏輯規律的理解不斷深化,但只要語言尚在,邏輯性亦不可廢棄。筆者曾做過一個非實驗室條件下的簡單實驗。對象是一歲半到兩歲、正在學會說話、智力發展良好的兒童。方法:一,以紙板做成一個圓形、一個正方形。二,以圓形出示一個兒童,教他(她)說“這是圓的?!敝貜蛶妆?,直到問他(她):“這是什么?”他(她)能立即說出:“這是圓的?!比?,以同樣方式教會他(她)認出正方形。四,出示圓形,問:“這是不是又是圓的又是方的?”他(她)回答:“不是又是圓的又是方的,是圓的!”然后出示方形,結果大抵相同。上述實驗或者有助于說明,邏輯性乃是與語言同時學會的一種基本約定。語言在,邏輯性便在。邏輯規律和理論,是對邏輯性的體系化。正如其他理論,邏輯理論也可錯,可發展,可糾正。有人或者認為,哥德爾定理之類的數學理論已經證明矛盾律無效。其實哥德爾正是嚴格遵循矛盾律而推導出其定理。否定矛盾律,也就否定其定理的基本前提。哥德爾定理僅僅否定在一個數論體系內部證明該體系一致性的可能性。當代對邏輯性已有前所未聞的深刻理解,這對于科學理論的意義,不在于放棄邏輯性,而在于:不可將邏輯視為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求得可靠因果性的先驗保證。人所知道的邏輯,是人類語言約定的最基本秩序原則及其體系化,卻未必是世界結構本身的秩序原理。目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處于初級蒙昧階段,這個問題,由于缺乏整個世界的資料,根本無法回答。以人類語言約定的秩序原理來規定世界的必然性,是對世界的一種無理強制。此種倨傲是歐洲理性主義的致命弱點,其淵源既出自又出自更古老的本體論。所幸者,現代人類智慧對此已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必須遵循現有的邏輯規則,來進行一切思維和操作,同時又不能以此來預設一切必然性。在研究的一定階段,凡依據充足理由和證據而成功地得出的因果系列,不論與當時邏輯信念是否一致,亦應接受其必然性。量子理論修訂分配律,便是一個實例。正如我們不可能為信念提供證明,卻必須接受價值原則一樣,我們也必須接受邏輯原則,因為若沒有這些原則我們連一步也邁不出去。這便是人類理性的兩難處境。那么科學知識有沒有真理性?如果科學理論有價值前設,觀察受理論影響,而邏輯是語言約定,那么如何保證科學知識不是循環論證和驗證,而是對客觀實在的結構之認識?這已經涉及認識論及真理標準問題。自本文目的而言,僅能最扼要地陳明筆者的理論。

人與世界的接觸,僅能通過感覺接受器,而感覺接受器所接受的是簡單的印象。即使簡單的印象,也已經加工組織過。世上沒有純粹的感覺。感覺中涵有預期,而人的預期受語言中的觀念影響。連什么是“正?!钡母杏X,也由不同的理論規定。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綜合原則,馬赫的感覺要素,牛頓的絕對時空,董仲舒的“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王陽明的“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凡此皆影響人的感覺。同理,科學通過觀察與世界的接觸,無論感覺的范圍傾向,儀器的構造,抑觀察的方法,皆受理論的規定。建構理論必須通過秩序原則、價值原則、事實原則等等,以及特定歷史中的知識構成、科學規范,加以個人的靈感創造,其中有若干非理性控制之內的因素?!皬慕涷灥交炯僬f沒有邏輯通路?!弊詈篁炞C必須通過證明理論。歸根結蒂,科學并未與實在本身發生任何接觸??茖W的一切活動,皆在人的理性、價值、語言之內?!拔业恼Z言的界限,便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然而一種理論可以通過不止一種邏輯來公理化,理論不等于理論的陳述。一個實驗可以在不同社會條件下重復??茖W的應用普遍于任何文化語境。凡此皆說明,科學知識并不絕對囿于語言之內,而與“人的”以外的世界有一種操作性的對應關系??茖W知識的這種客觀性,不是“協議”、“工具性”、“循環驗證”所能夠解釋。某些哲學家否定這種知識的真理性,似是受制于理性主義的傳統,彷佛不符合“必然”原則的便不可能是真知。

科學知識的獲得,便是人類本身的秩序原則,加上種種輔助原則,與理論指導下觀察到的世界的秩序之間,反復對比驗證的結果。換句話說,便是人與世界之間主客互動的理性求知活動之結果。世界的實在性,天人之間主客互動,理性求知、知行不離、動態綜合的真理標準,這些觀念皆來自中國的文化理想。真理的標準并非單一靜止的“符合”、“一貫”、“工具”,而是主客互動無窮往返的系統性對比。真理不是靜止的“上帝之眼”所獲得的必然性,而是主客互動無窮往返過程中的必然聯系。沒有實在客體,便不可能有這種互動,也就沒有真理。故真理不可能是協議或工具。然而實在并非物自體的自我呈現,而是主體根據自身的秩序原則和理論設計而觀察到的實在,這實在已經包涵主客互動。故真理不可能是符合。真理是無窮過程中的必然性,故不可能是靜止的一貫。這無窮互動包涵可錯和自我糾錯,主體的認識恒常指向實在,益趨真切,故具真理性。這種互動又并非改造世界。因改造必在認識之后,猶如必先做好衣服才能修改。這種互動便是認識本身。

中國文化的機遇

如果希臘的人文理想和基督教信仰曾經啟發出如此輝煌的科學創造,我們中國的偉大文化為什么不能啟發出同樣偉大的科學?諸如惠施十事之類的精微思辯,較之古希臘的形上思辯,并無遜色。墨經邏輯之縝密,亦不逮于古希臘邏輯。老子的本體論足以睥睨歐洲。儒者的求實精神,亦應有利于科學的建樹。中國古代不具備發達的公理化系統。然而明朝已經引入歐幾里德幾何,亦未見科學之出現。大概總體語境不利于認識主體的成熟,似是一大問題。古漢語結構不用系詞,難以運用邏輯常詞,也是大問題。此外缺乏相對獨立的知識共同體,以及社會權力結構難以作出明智的抉擇,也是問題。

至今高唱不休的所謂天人合一,如果辨析不清,對我國的科學教育,弊端甚大。董仲舒的天人比附之說姑且不論,所謂天人合一,大概有天人一物和天人一理兩派舊說。天人一物,似源于莊子的所謂與萬物為一體的神秘體驗。程顥頗發揮之,如:“人與天地一物也?!薄疤烊吮緹o二,不必言合?!薄爸恍谋闶翘欤M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語錄》十一、二上)陸王不必論矣。此種神秘體驗,作為個人體驗固無可非之,作為美學意境更是靈感的一大源泉。然而若是成為國民意識的一般語境,始終處于主客不分的囫圇狀態,則不利于主體意識之成長,對于科學理性、契約精神、民權思想之養成,皆有阻礙。所謂天人一理,則邵雍、張載、程伊、朱熹諸理學家皆發揮之,實為理學的一大理想。本義乃是指超越性的天理與人心的本性相通。如邵雍稱:“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保ā痘蕵O經世·觀物外篇》)張載:“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保ā墩伞ご笮摹罚┐朔N理想,作為個人信仰亦佳。惟其中所已蘊涵的主客之分,以及天人之分,往往被人忽略,而此種忽略在輿論中的弊害則甚大。中國文化中主客二分的思想,對于養成主體意識及科學理性十分有利,亦十分必要。天人一理的天,乃義理之天。既言天人,則天人已分。朱熹《仁說》:“泛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至于認物為己者有之。”又,《答江德功》:“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賓之辨?!边@主賓之分,十分要緊。將自然視為可以分解的物待之,才有科學。如果成日家泛言同體,惟有含糊昏緩而已,何時方能全面揭示自然之奧秘?古人論主客二分的地方極多。比如老子論為道,則主直覺,反用智,但是論及觀察萬物,則明顯主物我之分,以及分門別類用心觀察的科學精神。如:“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薄肮室陨碛^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薄赌洝氛摷爸骺图扒笾趺靼祝纾骸爸?,接也?!薄爸牵且舱?,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荀子·解蔽》:“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薄短煺摗罚骸疤煨杏谐#粸閳虼妫粸殍钔?。…故明于天人之分?!薄俄n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蓖鯖_《論衡·薄葬》:“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程頤:“致知在格物……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保ā墩Z錄》十八)王夫之《尚書引義》:“天與人異形離質,而所繼者惟道也?!薄蹲x四書大全說·大學》:“大抵格物之功,心官與耳目均用,學問為主,而思辯輔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學問之事。致知之功,則唯在心官思辯為主,而學問輔之,所學問者,乃以決其思辯之疑。”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笨傊?,以主體立場詳細觀察研究自然的精神,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悠久傳統,只是沒有獨立于人文學術而自成嚴密的邏輯體系而已。

自然與人的關系,既有對立緊張的一面,又有一體和諧的一面,必須全面領悟,不得偏廢。西方自中世紀以后,乃全傾向于對立與利用自然,于是視科學為對自然之權力。F.培根的名言最為代表:Ipsascientiapotestasest.(科學本身便是權力。)中國傳統則幾乎頃全力于一體和諧之說,幾只有老子指出自然的嚴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古代幾乎只有荀子講制天,亦即利用自然。實際上,人類的行為便蘊涵著天人二分與利用自然。人只要有消化管道,便不得不消耗自然資源。人只要有美化生活方式的要求,便不得不加劇消耗自然資源。由于西方的科學與價值脫節,對自然的片面領悟,以及自我和消費主體的畸形膨脹,已經造成濫戕濫用自然,不顧人類整體利益,毀壞人類生存環境的災難性后果。

也恰恰在這里,有著中國文化理想的機遇。我國文化傳統有著恢弘深邃的內涵。文化的發展固然有著許多未知乃至非理性的因素,不可能簡單地按照自覺意志的指引而進行。然而只要擺脫半殖民地文化自卑心理,不墨守冬烘式的國學陳規,而從人類歷史趨向和當代人類需要的廣闊視野去體認之,也就可能發現中國文化新生的機緣。科學,市場,法治,乃是現代人類社會具有普世性的體制,也許是人類歷史不可抗拒的潮流。中國的文化理想,只要經過正確的詮解,可以提供現代人類需要的自然觀、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原理。中國文化觀念,既涵有主客二分、主體意識的思想,亦涵有天人和諧兼有人可制天的理念。中國人既把天視為可宰制可利用的對象,又視為自主的生命沃源。如《易·系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薄吧^易?!薄肚f子·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辈粍倜杜e。這便蘊涵著人與自然的主客互動的關系。同時,也認為自然有著內在的理性性質,人可以認識而預期之。如荀子云:“天行有常。”“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薄胺虼擞谐R灾疗湔\者也?!庇谐6\,實即內在理性。《說文·言部》:“誠,信也?!倍度瞬俊罚骸靶牛\也?!边@里《說文》犯了循環定義的錯誤?!蹲謪R·人部》:“信,不差爽也?!薄稄V韻·震韻》:“信,驗也?!辈徊钏沈灥某P?,即秩序原則。實在之內的有常以至其誠,即世界內在理性也。對自然的認識,既要以經驗的方法格一物復格一物地無窮反復進行,而最終理想又是類似統一場論式的全面揭示:“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真理的標準,便是人的理性原則與人所可能發現的自然秩序之間,無窮主客互動的對比。結語

不同于技術,科學是精神創造活動。創造需要靈感,而靈感要求那生我養我的文化沃土為源泉。譬諸音樂,如果中國的作曲家恒常依據西洋的音樂動機去譜曲,能作出偉大音樂否?科學創造,其理一也。歐洲的人文理想曾孕育出一個時代的偉大科學。如今,那個時代的精神,也就是所謂現代性,已經顯示出其局限性。而中國的文化精神卻恰可補其不足,而取其所長。這里便涵有中國文化的機遇。曾有人放言高論,稱二十一世紀為中國的世紀。此語應作何解?“中國的”總不是possessive的意思吧?!爸袊摹彼茟钢袊呢暙I。貢獻又在何處?僅僅亦步亦趨,可乎?僅僅“強大”,而無精神創造,可乎?沒有科學的偉大創造,可乎?于此可知中國的文化新生之重大意義矣。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 | 久久97久久99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四虎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欧美日韩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欧美 |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天天欧美|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 久青草久青草高清在线播放 | 99热综合在线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毛片10分钟 |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 黄色国产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 免费视频你懂的 |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 日韩avapp | 97免费视频在线 | 天天射日日干 |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 丁香网五月网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riav | 婷婷激情在线 | 久久高清一级毛片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国产精品久久99 | 免费无限看片的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 四虎影视库永久地址发布 |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 蜜臀视频在线 | 午夜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天堂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