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04:02:2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理解】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
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
花草樹木成行滿畦,
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
把綠色的田地環繞,
一、 評價思想情感類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可見,詩歌是詩人心志情感的產物,抒情言志是詩歌最顯著的特征,因而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正是基于這一點,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成為中考古詩鑒賞題中最常見的題型之一。今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中有很多這種題型,如鹽城卷《雁門太守行》: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表現了守邊將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錢塘湖春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從詩人的情感傾向、生活志趣進行分析等等。其實,只要我們了解常見的詩歌題材,把握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主題,這類題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詩從題材角度看有這樣一些類別:愛國詩、送別詩、思鄉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等。唐宋愛國詩人的代表是唐代詩圣杜甫和南宋詩人陸游。愛國情懷在不同時代詩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杜甫是憂國憂民,陸游以及很多南宋詩人則是渴望馳騁沙場、收復失地、建功立業。送別詩一般表現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種情感之中往往還夾雜了對友人前程的憂慮以及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傷,“惜友”的同時其實也是“惜己”。“思鄉”是炎黃子孫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對“歸雁”的描繪抒發這種情感。詠史詩的特點是借古諷今,針砭時弊。山水田園詩通過描繪自然風光抒發詩人對壯麗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邊塞詩則是通過描繪邊塞獨特風光以及將士戍邊生活表現渴望建功立業、孤苦寂寞、思鄉傷懷等復雜情感。除上述題材外,古詩還能表現其他豐富細膩的思想情感,如懷才不遇的孤寂惆悵、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物是人非的感傷失落、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繪藝術形象類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其實揭示了詩歌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可分為主體形象和客體形象兩類。主體形象即詩人自己,客體形象則是山川日月、花鳥魚獸等自然景觀。
今年這一類題目也多次出現,如黃岡卷《春望》: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南通卷《書湖陰先生壁》:請你展開合理想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兩山排闥送青來”所表現的畫面具體地描述出來。陜西卷《西歸絕句》:第四句以景語收住全篇,請用自己的話對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這一類題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準確理解詩句含義,尤其是重點詞語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繪《書湖陰先生壁》中“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的畫面,句中“排闥”的意思即“推門”,如理解不當則會失分。第二,充分展開想像,將詩句中的形象補充還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場景。要避免的誤區是將這類題簡單理解為“翻譯”。第三,融入詩人主觀情感。詩歌中的形象因為滲透了詩人的情感而區別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物象,這種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構成“意境”。描繪畫面從本質上說就是描繪詩歌的“意境”。第四,語言形象生動。遣詞造句時要注意選用形象生動、有感染力的詞語,同時還可以適當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果賞析抒情主體即詩人的形象,還要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來進行。
三、 品味詩歌語言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講求“煉字”,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師”“推敲”等文壇佳話,很多詩句更是傳誦千古。品味語言因而理所當然成為了中考古詩詞鑒賞的重要題型。
今年各地中考試卷中這類題目也屢見不鮮,如連云港卷《使至塞上》: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用得十分傳神,請說說它們的好處。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后人傳誦,請作賞析。成都卷《菊》: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這類題目一般有兩種類型:品味詞語和賞析名句。品味詞語要求體會出詩人煉字的妙處。答題時先解釋該字的含義及表現的特點,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此外,還可運用“替換法”輔助理解。以連云港卷為例,題目要求賞析《使至塞上》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的好處。可先用“升”來替換“直”,用“紅”來替換“圓”,這樣就可以體會出“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之感。在獨立分析了兩字的含義特點之后,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作用: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
名句賞析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辨析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古詩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興、擬人、夸張、對偶、雙關等,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以小見大、虛實相生、襯托(以動寫靜、以樂襯悲)等。第二,概括詩句內容。名句大多為寫景、抒情、言志類,寫景類要對景物及其特征進行概括,抒情言志類要用直白的語言將其內容表述一番。第三,點面結合,對精妙的用字作單獨賞析。第四,揭示詩句蘊含的情感或哲理。
第一局,我選擇了國畫。經過三年的系統訓練,我胸有成竹;媽媽雖然畫畫不錯,但從沒上過繪畫班,更談不上畫國畫了。比賽開始了,我不到五分鐘就完成了一幅山水,而媽媽用了半天才畫出一座小房子,太慢了!顯然,她根本不會使用毛筆,“哈哈!我贏定了!”“可不可以畫點別的呀,比如說云彩、太陽?”“絕對不行,比賽過程中是不可以隨便更改題目的。”我對媽媽說。因為我早畫完了,便一一指出媽媽畫的缺點,這一處,那一處,太多了,結局當然是我贏了。
輪到媽媽了,她選擇了洗衣服。洗衣服,媽媽可是行家,家里每個人的衣服都歸她,這可是她的強項。那一件件臟衣服,眨眼間經過水和洗衣粉的幫忙,就變成了一件件干凈如新的衣服。不過,我想那主要還是洗衣粉的功勞,我相信多放些洗衣粉,一定能洗得干凈,我充滿了信心。但事實是,可能由于水和洗衣粉與我“不熟”吧,除了制造了滿盆的泡泡,衣服依然沒有干凈,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局的比賽是背誦古詩詞,這可是我的強項,《小學生必背古詩70篇》我都會。而媽媽由于小時侯的教材和我不一樣,很多詩她都沒有聽過。我特意挑了兩首生僻的詩讓她背,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女兒,我們能不能換一首啊?”,當然不可以啦,不費吹灰之力,我拿下了這一局。
第四局,比賽包餃子。由于我很愛吃餃子,也會包,所以我包的很快。可是由于著急,很多都沒有捏緊,餃子餡都露出來了,媽媽只好又一個一個重新捏好。看到媽媽的速度上來了,靈機一動,我故意做了幾個“張嘴鵝”,媽媽不得不去補救,最后我以兩個餃子的優勢取勝。盡管贏得有些不光彩,但終歸是我贏了。
施然 有不少同學抱怨語、數、英三科中語文最難學好。說實話,語文并不是那么難。中國
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奧妙多多,當你暢游其中之時才會發現學習語文是多么有趣。在這
里,我有一點體會告訴同學們。
一、勤記憶。這里的記并不同于英語語法的死記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記。例如:當新學一個生字"麗"的時候,你只需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是"好看的,漂亮的"這個意思,你便能舉一反三地理解出"秀麗"。"壯麗"、"美麗"等一大幸和"麗"有關的詞語。長期如此,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懂了許多的字、詞。
二、深感悟。有的同學最怕在測驗中出現那些寫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題目。其實要過這一關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讀文章之時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當我在讀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我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感受、領悟:當家境衰敗的時候,父親還處處關照著孩子的一絲一毫,就像我的父親在關愛我一樣,這時一陣感激之情頓生。如此下來,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善聯想。在學習古詩時,我推薦用這種方法來理解詩句、記憶詩句。在老師幫助同學們解釋出一句詩句時,同學們就可閉上雙眼,仿佛自己穿過了一條時空隧道,回到了詩人所描寫的境界中。比如:在學習《書湖陰先生壁》中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詩時,在我們的腦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塊種著蔬菜的菜地,綠油油的,一條婉蜒的小溪繞著菜田,推開小屋的門,對面的兩座山把青翠的顏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這樣的聯想中,你已經不知不覺地記下了這兩句詩的意思。看,理解詩句的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 詩性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51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的作用。在小學階段,注重古詩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美讀,飛揚詩情
(一)讀節奏
通過朗讀,學生能把握古詩的節奏,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平仄音調的差異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有的古詩節奏明快跳躍,表現了激動、緊張、歡快的情感;有的古詩節奏緩慢綿長,表現的是一種憂郁、懷念、哀傷以及沉痛的感覺。學生在朗讀不同古詩的時候需要注重不同的節奏。例如,在朗讀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小兒垂釣》這首古詩的時候,就需要用一種歡快、明朗的語氣,這樣才能將那種活潑、愜意、調皮的情感表現出來。
(二)讀詩韻
古詩的韻律感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來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美的氛圍,以便于學生正確理解古詩。如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的時候,就可以將古箏樂曲引入課堂,表現出那種云霧彌漫、樹影婆娑的境界。
(三)讀詩情
所謂“詩言志”,就是說詩句中賦予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只有了解詩句中的思想感情、意境感悟,才是真正理解詩歌。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石灰吟》這首古詩不僅僅是描寫石灰,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作者那種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才能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情感。
二、補白,放大詩境
(一)補畫面
古詩中經典的修辭手法就是巧用留白。學生在理解古詩時需要對其進行補白。而在補充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呈現出不同的畫面。例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將這首詩呈現出來。
(二)放大畫面
學生在鑒賞古詩的過程中,可以對古詩中的畫面進行放大,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古詩。例如,《書湖陰先生壁》一詩:“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教師可以進行拓展,讓學生根據詩句所營造的情境來說一說在畫面中還可能有哪些內容。有的學生說還可能有飛舞的蜜蜂、綠油油的稻田,田里有成群的蝌蚪,還有飛翔的鳥兒。通過這樣的畫面拓展,學生就能體會到詩句中清新、舒適的田園風光。
(三)補情節
古詩中為了給讀者留下懸念,有時候會將一些內容省略,欣賞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對情節進行補充。例如,《游園不值》一詩:“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整個畫面都是在描寫景物,但是通過景物視角的變動,就可以表現出作者的情感變化。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古詩中作者的神態、態度等進行補充,從而增強學生對古詩內涵的理解。
三、賞景,捕捉詩心
(一)以詩人之眼觀物
學生在對古詩詞進行欣賞的時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來思考,這樣才能夠與作者感同身受。而這需要對古詩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例如,《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臨死前對兒子的叮囑也是要收復中原。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就能體會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揣摩詩人的構思
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句,揣摩詩人的構思,了解詩人究竟想要表達什么,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詩句。例如,《墨梅》這首古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這四句詩不僅表現了梅花的清香、淡雅的氣質,更主要是通過墨梅體現了詩人高雅、淡泊名利的情懷。
(三)問一問詩人的態度
盡管說“詩無達詁”,但是在對古詩進行欣賞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去問問詩人的態度。例如,《江南春》這首古詩中有這樣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這單純是描寫江南的美景的,實則需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了解佛寺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寓意,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作者那種感慨歷史的情感。
【關鍵詞】詩歌 情感 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86-01
詩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內容,由于初中學生的語文功底欠缺,這方面的失分比較嚴重。因此,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教學生品味詩歌情感的方法。近年來,對詩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從詩歌的內在情感特點這個角度命題,綜觀各地方的中考詩歌考查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對各種類型詩歌是如何進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別朋友詩
這方面的詩歌,有的是表達作者依依惜別或對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李白送別朋友時無限依戀的情感;有的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朋友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達出對朋友的留戀、祝福與關切,使人不難想象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二 山水田園詩
以描寫人、景、物為主的詩歌,景中寄寓著作者的情感。這方面的詩歌以陶淵明、王維、謝靈運、孟浩然為代表。山水田園的詩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較復雜,但描繪山川美景,鐘情于山水,抒發其對寧靜、自由、平和、隱逸生活的向往的詩歌較多。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既表達了詩人罷相后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對湖陰先生隱居生活的羨慕之意;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繪出了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抒發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依戀;陶淵明的《飲酒》,此詩通過結廬人境、心遠地偏、采菊見山、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的敘寫,反映了詩人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與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情厚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風度。
三 征戰邊塞詩
這方面的詩歌,有的是描寫詩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報效祖國的激情,如楊炯的《從軍行》描寫了一個書生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部過程,表現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豪情壯志與慷慨雄壯;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這些詩歌抒寫了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表達了戍邊將士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濃濃的思鄉之情,從側面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有的將自己的某種情感融入到中原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抒發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評了朝廷對他們的冷漠。再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還表現了詩人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詩歌中。
四 詠史懷古詩
這方面的詩歌多數是對古人的憑吊,也有抒發詩人對古今的變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以對比手法表現了現在的衰落情景,抒發了詩人的無限感慨;或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地貪圖享樂,過度奢侈或窮兵黷武,以免重蹈覆轍,如杜甫的《泊秦淮》;表達自己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獨特的見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
五 詠物言志詩
這方面的詩歌一般以所詠之物為題,有時候加上一個“詠”字。大多借物或借景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與高尚品質。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賦予了春雨無私潤物、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美好品格,表達了詩人樂民之樂、喜民之喜,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的思想情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質。又如,于謙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分析:對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詩情感的關鍵,“花”是指陳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樹花》,本詩作者借陳后主因追求荒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吸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那么,這首詩的情感,就是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來說,詩歌情感分析題的解題模式為:抒發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會現實;表現 的情趣;寄托 (愛慕、惆悵、苦悶等)的情懷;表達 的追求;流露 的傾向;發出 的感慨;袒露 心跡;造就 的情致等。
參考文獻
杭州口碑比較好的課外輔導機構咨詢電話(即日起撥打400免費熱線電話有免費試聽課,400詢電話使用方法:先撥前10位總機號,聽到提示音后再撥后幾位分機號即可咨詢詳情):
杭州學大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0811
【上城區】解放路校區
杭州精銳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2339
【上城區】慶春路學習中心、解放路學習中心、
杭州智康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2258
【上城區】解放路校區
杭州納思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5048
【上城區】解放偉星校區
杭州京翰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77678
【上城區】慶春校區
【招生對象】小學一年級—高三學員
【熱門課程】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奧數作文閱讀
以上的是各個學校的免費咨詢電話,課程費用因年級不同、科目不同收費不同,家長如需給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可直接撥打上面400免費電話咨詢。
免費預約試聽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0811
溫馨提示:400免費咨詢電話使用方法--先撥打前十位,聽到語音提示“請輸入分機號碼”后按“轉分機”后的幾位分機號即可。您可以咨詢最近校區、價格、師資等情況!
瀏覽十個廣告,不如一個400免費咨詢電話了解快!
********************************************
一、勤記憶。這里的記并不同于英語語法的死記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記。例如:當新學一個生字"麗"的時候,你只需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是"好看的,漂亮的"這個意思,你便能舉一反三地理解出"秀麗"。"壯麗"、"美麗"等一大幸和"麗"有關的詞語。長期如此,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懂了許多的字、詞。
二、深感悟。有的同學比較怕在測驗中出現那些寫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題目。其實要過這一關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讀文章之時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當我在讀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我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感受、領悟:當家境衰敗的時候,父親還處處關照著孩子的一絲一毫,就像我的父親在關愛我一樣,這時一陣感激之情頓生。如此下來,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品味詩詞里的意境美
1.意境的形象美。
古代詩人描繪大自然景物時,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詩,隨物賦形,敷色設彩。杜甫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牧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意境具有生動的形象,它是引起美感的首要條件,形象集中了現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我們就去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景物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景物設定。讓學生懂得:這些有形的事物正好與無形的凄苦之情相映襯,用有形表無形,正是意境的美的凸現。
2.意境的情感美。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杜牧的《江南春》中,作者先描繪了七種事物:黃鶯、紅花、綠樹、山村、水鄉、酒旗、春風,這些凝成“江南春景”,后面接著又寫了樓臺、寺院,這似乎仍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而且還給美麗的江南增添了一層神秘的美。如果學生單純這么理解,就不能把握詩歌意境,必須引導學生去接觸作者的情感,讓神秘之美把作者寄托的情思表現出來。“這些寺院廟宇需要多少民脂民膏來建造啊”,原來作者是在感嘆晚唐皇帝的腐朽,警告統治者,諷喻他們求庇于神的愚蠢行為,表達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只有讓學生知道,景物不是單純的自然之作,而是作者的情感的化身,才能真正理解意境,從而讀出意境的美。
3.意境的含蓄美。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有“夜闌臥聽風吹雨”一句,這句和題目緊扣著,與時間、環境、現實都極其吻合,如果學生不能體會意境的含蓄性,就只能理解成作者在夜深時聽到外面的風聲、雨聲,那么詩歌的意境就顯得平淡無奇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分析“風吹雨”的含蓄意義。“風吹雨”既是眼前的現實生活,又象征著南宋王朝的處境和命運,如同風雨飄搖中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這些既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強烈愛國之情,又體現了詩歌意境的含蓄美。
二、品味詩詞中的語言美
1.語言的凝練美
語言的真正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能描繪出作品的圖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敢”一詞是全詩的神來之筆,透過它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此時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后造成的精神痛苦。這樣的語言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須反反復復吟詠才能理解其真諦。
2.語言的音樂美
語言的音樂美除了音韻的鏗鏘外,還有節奏美。教學中要努力挖掘,激發學生產生美感的共鳴。如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節奏輕快,語言流暢,直率爽朗、明快自然地將詩人喜悅和急切歸鄉的心情表達了出來。
3.語言的整齊美
語言的整齊美表現在排比、對偶等修辭和一些特殊的句式上。特別是詩歌的語言,他們要么外在形式整齊,句式相當,要么內在韻律相通,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勻稱而不呆板,顯出整齊美,富有音樂感,加強朗讀會給人特殊的美感。
三、品味詩詞中的色彩美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歌就像圖畫。”圖畫離不開色彩的和諧,有了色彩,圖畫才繽紛斑斕,情趣盎然。色彩入詩,就更顯得文美意豐趣蘊其中,詩因色彩而增輝。
1.以色彩繪景,景秀情蘊。
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用“綠”“青”描繪出秀美的山村風光。近處“綠”樹成陰環抱著秀麗的村莊;遠處“青”山連綿依依相伴,一切顯得清幽而淡靜。置身其中,顧盼之間,一股清新愉悅的感受洋溢身心。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蘊含其中。
2.以色彩寫人,形神兼備。
白居易《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作者用“煙火色”“蒼蒼”“黑”來描繪炭翁形象。既活畫出這位燒炭老人的艱辛凄苦形象,又表現了因生活折磨而痛苦難耐的內心世界。
3.以色彩狀物,生動逼真。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詩人把山和水賦予生命情感,讀來極為新鮮、生動、傳神。
4.以色彩抒情,真切感人。
一、培養學生純正的詩趣
興趣是一個人的動力。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學詩亦然。詩詞沒有“故事”的情節吸引,更沒有感官刺激。詩詞教學要引導學生從原始的好奇心和淺顯的感官滿足中跳出來,獲得一種純正的文學趣味,實現“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不同的詩詞有不同趣味,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趣味。辛棄疾的《西江月》:全詞寫“夜行”見聞,詞人營設的一連串生動具體的精美意象,卻使人獲得豐富而切身的情緒體驗。而詞的趣味在于前六句的寫景,使人疏忽了“夜行黃沙道中”的敘事,而最后兩句的“返照”便顯得意趣橫生,詞的藏露的巧妙構成了詞的最大趣味。因此,這首詞表達了生活意趣,更有傳達這種意趣的技巧。教師在“返照”上做好問題設計,學生必然會豁然開朗而獲得盎然意趣。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的趣味,可以說在一個“理”字上,短詩不過是闡釋一種生命的理趣,一種生活的態度。王安石為“士”提供了另一種活法,另一種理想。這里既有“獨善其身”的理念,又有自給自養的淡泊,還有放情田園山水的情韻。李清照的《如夢令》追述往事:乘興郊游,沉醉于綺麗的大自然中,不記回歸之路,興盡攬舟歸來,誤入荷塘深處不得回渡,卻驚起一灘鷗鷺。詞的趣味就在意興闌珊之時又不期然地找到更美的景象,一個“誤”字,把詞人導入了生活的另一景觀。
教師要細致深入地理解教材、了解學生,善于捕捉激趣的時機,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使唐宋詩詞魅力四射,照亮課堂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產生純正的讀詩興趣。
二、提高學生理解意象的能力
一切有形之物,風花雪月、霧雨雷電、草木霜露……在詩人看來都是有情之物,形成意象。意象經過歷代詩人的提煉和創造,都帶上豐富的意味和作者主觀色彩。它們不僅僅是一個物象,而是一種寄寓感情的載體。
意象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影響,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如歲寒三友中的“梅”象征“傲霜斗雪”的風骨;“竹”象征“剛正有節”的節操;“松”,象征“堅韌挺拔”的性格。學習唐宋詩詞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辨別賦予細膩感情之意象的細微差別。
許多意象在詩詞中是反復出現的。如“暮靄”、“煙陌”,“斜陽”、“夕照”, “羅帳”、“秀帖”,“細雨”、“絲雨”, “柳絲” 、“蠟淚”,“雙燕”、“鴛鴦”……這些意象被賦予特定情感內涵,有一定的規約性。“暮靄”、“煙陌”以煙霧之景出現,內含的情感是凄迷與惆悵。“斜陽”、“夕照”,以斜陽、夕照柔弱的光線及將要逝去的光明表達感傷之情與凄美。“羅帳”、“秀帖”也是閨房的陳設,往往借用來表達相思之情。“細雨”、“絲雨”以連綿的小雨,寄托纏綿無可擺脫的憂愁。 “柳絲”、“蠟淚”是別情的指代,前者泛指所有的別情,后者則特指男女的惜別。
意象由于排列組合方式的不同,表達的情感也千差萬別。誦讀了大量的唐宋詩詞后,我們會感覺到如同聆聽無標題音樂一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好比是音樂中常出現的樂符,它們會觸發心靈的顫動,能引起情感上的種種聯想。
通過大量閱讀,熟悉唐宋詩詞的常用意象,引導學生辨別分析它們的細微差異以及不同組合方式的區別,準確把握詩詞的內涵。
三、提升學生感悟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多個意象形成的整體形象感知及其對應情感體悟,是詩人營造出的一個“可意會而難言傳”的藝術境界。體會詩的意境是詩詞教學的難點、重點。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意境:
1.了解作者,尋找意境
唐宋詩詞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不同的歷史情況、不同的作者賦予詩歌不同的內涵。古詩中的意境會打上時代和作者的烙印。只有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古詩的注解,讓學生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把古詩詞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加以學習,這樣學生更容易把握詩歌的意境。如:學白的《行路難》,了解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很想像管仲、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學生明白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就容易領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恰當點撥,感悟意境
古詩詞的意境,要注重讓學生自己感悟。學生感悟意境離不開教師適時、恰當的點撥。點撥要在學生充分誦讀詩詞的基礎上進行。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存在疑難處,教師進行點撥,學生就會把自己的感悟和教師的指導結合在一起,全面地把握詩的意境,達到理解詩詞的效果。
點撥要以啟發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為主,不能以解釋詩中的字詞為主。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點撥學生要注意全詩的情感的變化“喜—悲—喜”,全詩就很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最終流露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3.放飛思緒,開闊意境
同一首古詩詞,不同的學生會對意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甚至有很大的差異。意境是可以再創造的,也是多樣性的。如: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有學生側重感悟時光流逝的自然理趣,有學生嘆服作者描繪景色的美麗;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學生感慨人生易老和無奈,有學生激發了樂觀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只有讓學生大膽地聯想,充分地展示,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才會得到提升,才能對古詩詞意境有自己獨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