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9: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荷花教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
二、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理解。?教學重點:
一、理解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體會“冒”字的精妙。
二、體會“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教學難點:
理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等句的意思。??一、激趣導入,觸發語感
1、課件出示描寫花的成語,促進積累。
2、欣賞荷花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所看到的荷花。?????3、揭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勾畫出自己認為最能體現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讀幾遍。??三、潛心品讀,領悟語感
(一)全班交流:把你認為最能體現荷花美的句子讀給我們聽聽。?????1、“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1)指名讀。?????(2)指導朗讀。?????(3)挑戰讀。
(4)女生加上動作讀。?????2、“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1)指導朗讀。想象我們吃飽飯的時候,那是什么感覺??????(2)范讀。(3)男生表演讀。?????3?、“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1)指名讀。?????(2)齊讀。
4.“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1)什么叫“挨挨擠擠”?同桌之間做一個挨挨擠擠的動作。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什么?
(2)“挨”還有一個讀音,你知道嗎?
(3)你還從哪個詞語中體會到荷葉的多?除了荷葉的多和密,你還體會到荷葉的什么特點?
(4)誰能讀出荷葉的大、多、密來??????(5)齊讀。?????5、“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1)默讀課文,思考:“冒”字還能換成什么字?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怎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出來?
(2)交流以上問題。
(3)你從中體會到荷花的什么心情?
(4)(出示課件,隨著音樂教師解說)它們仿佛想干什么??????6、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自然段。?????(二)體會第三段
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麗動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難忘!于是,面對這滿池的荷花,作者不由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果把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孩子們,你們知道這位畫家是誰嗎?
2、讓我們一起與大自然對話,夸夸這位了不起的畫家(齊讀最后一句)
(三)體會第四自然段
1、播放音樂,配樂范讀第四自然段。
2、指名讀。
3、閉上眼睛,靜靜地,靜靜地,用心靈去看、去聽、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師引導想象)
4、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除了蜻蜓和小魚說話,你還聽到哪些悄悄話呢?
四、升華情感
1、(再次欣賞荷花圖片)你打算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贊美荷花或歌頌大自然呢?
2.品賞古詩文。
3、欣賞《荷塘月色》片段。
五、總結全文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聯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板書:
一、化合價: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注意:
(1)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2)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學性質。取決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3)因為化合價是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性質,所以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閱讀課本P62-63
思考討論:
1、在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實質是否相同?
2、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正負與數值是如何確定的?
3、化合價的原則是什么?
板書: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小結上述問題的討論并填寫下表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值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原則
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注意: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投影:課堂練習一
1、離子化合物硫化鈉的化學式為Na2S。在硫化鈉中,1個硫原子得個電子,硫元素為價。一個鈉原子失電子,鈉元素為價。
2、共價化合物硫化氫的化學式為H2S。在硫化氫中,1個氫原子與硫原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是,1個硫原子與氫原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是,共用電子對偏離,偏向,氫元素為價,硫元素為價。
3、已知氫元素為+1價,氧元素為-2價。標出下列物質中各元素的化合價。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書:三、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1、化合物中,通常氫為+1價,氧為-2價,金屬元素顯正價
2、元素的變價:許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條件下可顯示不同的化合價。例:Cu為+1,Fe為+2,+3
3熟記原子團的化合價:原子團的化合價是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
氫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銨根:磷酸根:
順口溜記憶:
一價氫氯氧鈉鉀
二價氧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
鐵二三來銅二一
二四六硫要記真
投影:課堂練
1.標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
SO2FeOFe2O3MgCl2
2.判斷正誤:
①在H2O中,氫為1價,氧為2價。()
②一種元素只能表現一種化合價。()
③金屬元素一定顯正價,非金屬元素一定顯負價。()
3.在FeO鐵的化合價為價,該化合物的名稱是
在Fe2O3,鐵的化合價為價,該化合物的名稱是
四、化合價的應用
1.根據化合價寫化合物的化學式
原則: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注意:不能根據化合價書寫不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寫法:正前,負后,約簡交叉。
一般規律:將正價元素符號寫在前面,負價元素符號寫在后面,在元素符號上面標出元素的化合價,將兩個化合價的數值約簡成最簡比,交叉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數值為1時略去不寫)。
例:試寫出+4價硫的氧化物的化學式。
解:①正價元素在前,負價元素在后,標出化合價
②約簡化合價數值為最簡比,交叉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
[投影]練習三,寫出下列化學式:
根據化學式,推斷某元素的化合價:
例:確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
解: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求氯元素的化合價。
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在KClO3中,1+×5+(-2)×3=0
=+5
則: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5
練習:①KMnO4中Mn為價,
②H2SO4中S為價,
③Na2CO3中C為價。
板書設計:
第六節化合價
一.化合價:
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與其它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叫這種元素的化合價。
注意:
①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②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學性質。
③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三.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一價氫氯鉀鈉銀,
二價氧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
鐵二三來銅二一,
二四六硫要記真。
合價的應用:
1.化合價寫化合物的化學式
①原則: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②注意:不能根據化合價書寫不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③寫法:正前,負后,約簡交叉。
2.據化學式推斷某元素的化合價
探究活動
氯化鎂和水的形成過程
討論提綱: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鎂與氯,氫與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聯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板書:
一、化合價: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注意:
(1)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2)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學性質。取決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3)因為化合價是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性質,所以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閱讀課本P62-63
思考討論:
1、在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實質是否相同?
2、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正負與數值是如何確定的?
3、化合價的原則是什么?
板書: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小結上述問題的討論并填寫下表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值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原則
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注意: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投影:課堂練習一
1、離子化合物硫化鈉的化學式為Na2S。在硫化鈉中,1個硫原子得個電子,硫元素為價。一個鈉原子失電子,鈉元素為價。
2、共價化合物硫化氫的化學式為H2S。在硫化氫中,1個氫原子與硫原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是,1個硫原子與氫原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是,共用電子對偏離,偏向,氫元素為價,硫元素為價。
3、已知氫元素為+1價,氧元素為-2價。標出下列物質中各元素的化合價。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書:三、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1、化合物中,通常氫為+1價,氧為-2價,金屬元素顯正價
2、元素的變價:許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條件下可顯示不同的化合價。例:Cu為+1,Fe為+2,+3
3熟記原子團的化合價:原子團的化合價是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
氫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銨根:磷酸根:
順口溜記憶:
一價氫氯氧鈉鉀
二價氧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
鐵二三來銅二一
二四六硫要記真
投影:課堂練
1.標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斷正誤:
①在H2O中,氫為1價,氧為2價。()
②一種元素只能表現一種化合價。()
③金屬元素一定顯正價,非金屬元素一定顯負價。()
3.在FeO鐵的化合價為價,該化合物的名稱是
在Fe2O3,鐵的化合價為價,該化合物的名稱是
四、化合價的應用
1.根據化合價寫化合物的化學式
原則: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注意:不能根據化合價書寫不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寫法:正前,負后,約簡交叉。
一般規律:將正價元素符號寫在前面,負價元素符號寫在后面,在元素符號上面標出元素的化合價,將兩個化合價的數值約簡成最簡比,交叉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數值為1時略去不寫)。
例:試寫出+4價硫的氧化物的化學式。
解:①正價元素在前,負價元素在后,標出化合價
②約簡化合價數值為最簡比,交叉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
[投影]練習三,寫出下列化學式:
根據化學式,推斷某元素的化合價:
例:確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
解: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求氯元素的化合價。
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在KClO3中,1+×5+(-2)×3=0
=+5
則: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5
練習:①KMnO4中Mn為價,
②H2SO4中S為價,
③Na2CO3中C為價。
板書設計:
第六節化合價
一.化合價:
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與其它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叫這種元素的化合價。
注意:
①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②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學性質。
③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三.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一價氫氯鉀鈉銀,
二價氧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
鐵二三來銅二一,
二四六硫要記真。
合價的應用:
1.化合價寫化合物的化學式
①原則: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②注意:不能根據化合價書寫不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③寫法:正前,負后,約簡交叉。
2.據化學式推斷某元素的化合價
探究活動
氯化鎂和水的形成過程
討論提綱: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鎂與氯,氫與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知識脈絡
有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的開發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并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個別有機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礎上,本節進一步了解有機化學的研究范疇、發展過程以及對科研、生產、生活、環境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典型性質和有機化合物基礎知識利用已有的原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的關系,了解有機化合物多樣性的原因。認識生活中接觸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環境與化學的關系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本節教材體現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的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從
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出發,新教材較舊教材更符合知識的邏
輯關系,同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征、結構特征與多樣性的關系
通過觀察實驗掌握甲烷的性質、取代反應。
掌握同分異構現象以及簡單的命名規律
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種類不同的有機物的分析,讓他們學會怎樣從中歸納、總結有機化合物性質的一般規律。
2、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
1、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
2、通過用模型組裝有機分子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的性質、有機物結構的多樣性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3、教學媒體、課件;
4、編制“活動?探究”活動報告及評價表。
五、教學方法
問題推進法、實驗探究法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有機化合物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第一部分(60頁---62頁);
要求提前準備一種有機材料了解它的性質、用途并向同學做介紹。
教師:要求對學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慮;適當的補充實驗,例如溶解性、受熱
時狀態變化等,有利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聯想……質疑”
問題:你認識的有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質?什么用途?
這個問題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言;介紹生活中接觸到的有機物
討論:1、哪些是有機物的共同性質?
2、從溶解性、耐熱性、可燃性、電離性等五個方面比較無機物有哪些區別?
3、研究有機物的性質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實驗:
歸納:有機物性質特征
大多數有機物:1、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2、易燃燒。
3、大多數是非電解質,難電離。
4、熔點低,易熔化。
5、反應慢、反應復雜、副反應多。
(二)師生共同活動“觀察……思考”(能進行學生探究實驗更好)
以甲烷為例進一步研究有機物的性質
1、完成書中實驗1、實驗2;
2、按小組討論、記錄實驗現象。
3、歸納甲烷的性質。(1)可燃性
(2)取代反應
甲烷的結構特點:閱讀63頁知識點擊
第二課時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第二部分(63頁---65頁);
用球棍模型組合丁烷分子,體會有機物的樣性。
教師:教學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閱讀63頁工具欄,由學生寫出甲烷的結構式、甲烷的結構簡式。
(二)進行“活動與探究”
(1)動手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結構模型,寫出它們的結構式、結構簡式。
給烷烴的概念,找烷烴的通式。
(2)閱讀64頁知識支持,讓學生發現問題,當碳原子數較多時組合方式不只一種,碳原子數越多,可能的結構越多;帶著疑問進入下面的討論。
(三)有機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象
可以根據學生情況,控制深度。
總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1)原子之間共價鍵相連。
(2)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成鏈狀或環狀。
(3)碳原子與碳原子之間可以是單鍵、雙鍵、三鍵。
(4)分子式相同時,可以出現多種結構。
第三課時概括與整合
教學準備
知識:了解用過濾和結晶的方法分離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嚴謹求實的學習方法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用過濾和結晶的方法分離混合物的原理。
教學方法
實驗討論法。
教學用具
儀器:燒杯、漏斗、玻璃棒、試管、試管夾、鐵架臺、鐵環、濾紙、酒精燈、藥匙。
藥品:硝酸鉀、氯化鈉、明礬、膽礬。
其它:投影儀、火柴、粗鹽、溶解度曲線圖。
教學過程
附1:課堂練習一
1.粗鹽提純的主要步驟有__、__、__,使用的主要儀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將渾濁液過濾,留在濾紙上的是__。
3.欲從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充分反應)的剩余固體物質中提取氯化鉀并得氯化鉀晶體,實驗步驟有①加熱蒸發,②過濾,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確順序是__。
附2:課堂練
4.把食鹽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讓水分慢慢蒸發,溶液先達到__,繼續蒸發就會有__析出。對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固體物質,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體。
5.多數物質熱的飽和溶液降溫后,就會有__析出,對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大的固體物質,要得到晶體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溶解過濾蒸發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藥匙量筒天平砝碼蒸發皿酒精燈2.碳酸鈣3.3214.飽和晶體蒸發溶劑5.晶體冷卻熱飽和溶液6.飽和
附4:隨堂檢測
1.某溫度時,從飽和溶液中得到晶體一般有兩種方法。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固體,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的固體,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開。
3.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將一瓶氯化鈉飽和溶液蒸發部分溶劑,有氯化鈉晶體從溶液中析出,則
A.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B.溶液仍是飽和溶液
C.溶質的溶解度減小
D.溶液中溶劑質量不變
4.能用結晶方法分離的一組混合物是
A.氯化鉀和二氧化錳
B.食鹽和硝酸鉀
But live he must, and so he applied1 himself to the art of legerdemain2 and to talking in his stomach; in fact he became a ventriloquist, as they say. He was young, good-looking, and when he got a moustache and had his best clothes on, he could be taken for a nobleman’s son. The ladies seemed to think well of him; one young lady even was so taken with his charms and his great dexterity3 that she went off with him to foreign parts. There he called himself Professor—he could scarcely do less.
His constant thought was how to get himself a balloon and go up into the air with his little wife, but as yet they had no means.
“They’ll come yet,” said he.
“If only they would,” said she.
“We are young folks,” said he, “and now I am Professor.” She helped him faithfully, sat at the door and sold tickets to the exhibition, and it was a chilly4 sort of pleasure in winter time. She also helped him in the line of his art. He put his wife in a table-drawer, a large table-drawer; then she crawled into the back part of the drawer, and so was not in the front part,—quite an optical illusion to the audience. But one evening when he drew the drawer out, she was also out of sight to him: she was not in the front drawer, not in the back one either, not in the house itself—nowhere to be seen or heard— that was her feat5 of legerdemain, her entertainment. She never came back again; she was tired of it all, and he grew tired of it, lost his good-humor, could not laugh or make jokes;—and so the people stopped coming, his earnings6 became scanty7, his clothes gave out; and finally he only owned a great flea8, which his wife had left him, and so he thought highly of it. And he dressed the flea and taught it to perform, to present arms and to fire a cannon9 off,—but it was a little cannon.
The Professor was proud of the flea, and the flea was proud of himself; he had learned something, and had human blood, and had been besides to the largest cities, had been seen by princes and princesses, had received their high praise, and it was printed in the newspapers and on placards. Plainly it was a very famous flea and could support a Professor and his entire family.
The flea was proud and famous, and yet when he and the Professor traveled they took fourth-class carriages on the railway; they went just as quickly as the first class. They were betrothed10 to each other; it was a private engagement that would never come out; they never would marry, the flea would remain a bachelor and the Professor a widower11. That made it balance.
“Where one has the best luck,” said the Professor, “there one ought to go twice.” He was a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and that is also a science of itself. At last he had traveled over all countries except the wild ones, and so he wanted to go there. They eat Christian12 men there, to be sure, the Professor knew, but then he was not properly Christian and the flea was not properly a man, so he thought they might venture to travel there and have good success.
They traveled hy steamship13 and by sailing vessel14 ; the flea performed his tricks, and so they got a free passage on the way and arrived at the wild country. Here reigned15 a little Princess. She was only eight years old, but she was reigning16. She had taken away the power from her father and mother, for she had a will, and then she was extraordinarily17 beautiful—and rude.
Just as soon as the flea had presented arms and fired off the cannon, she was so enraptured18 with him that she said, “Him or nobody!” She became quite wild with love and was already wild in other ways.
“Sweet, little, sensible child!” said her own father. “If one could only first make a man of him!”
“Leave that to me, old man,” said she, and that was not well said by a little Princess when talking with her father, but she was wild. She set the flea on her white hand. #p#
“Now you are a man, reigning with me, but you shall do what I want you to, or else i’ll kill you and eat the Professor.” The Professor had a great hall to live in. The walls were made of sugar-cane, and he could lick them, but he was not a sweet-tooth. He had a hammock to sleep in. It was as if he were lying in a balloon, such as he had always wished for himself—that was his constant thought.
The flea lived with the Princess, sat upon her delicate hand and upon her white neck. She had taken a hair from her head and made the Professor tie it to the flea’s leg, and so she kept him tied to the great red coral drop which she wore in her ear-tip. What a delightful19 time the Princess had, and the flea too, she thought, but the Professor was not very comfortable. He was a traveler; he liked to drive from town to town, and read about his perseverance20 and cleverness in teaching a flea to do what men do. But he got out of and into his hammock, lounged about and had good feeding, fresh bird’s-eggs, elephant’s eyes and roast giraffe. People that eat men do not live entirely21 on cooked men—no, that is a great delicacy22.
“ Shoulder of children with sharp sauce,” said the Princess’s mother, “is the most delicate.”
The Professor was tired of it all and would rather go away from the wild land, but he must have his flea with him, for that was his prodigy23, and his bread and butter. How was he to get hold of him? That was no easy matter. He strained all his wits, and then he said,
“Now I have it.”
“Princess’s Father! grant me a favor. May I summon your subjects to present themselves before your Royal Highness? That is what is called a Ceremony in the high and mighty24 countries of the world.
“Can I, too, learn to do that?” asked the Princess’s father.
“That is not quite proper,” replied the Professor; “but I shall teach your wild Fathership to fire a cannon off. It goes off with a bang. One sits high up aloft, and then off it goes or down he comes.”
“Let me crack it off!” said the Princess’s father. But in all the land there was no cannon except the one the flea had brought, and that was so very small.
“I will cast a bigger one!” said the Professor. “Only give me the means. I must have fine silk stuff, needle and thread, rope and cord, together with cordial drops for the balloon, they blow one up so easily and give one the heaves; they are what make the report in the cannons25 s inside.”
“By all means,” said the Princess’s father, and gave him what he called for. All the court and the entire population came together to see the great cannon cast. The Professor did not summon them before he had the balloon entirely ready to be filled and go up: The flea sat on the Princess’s hand and looked on. The balloon was filled, it bulged26 out and could scarcely be held down, so violent did it become.
“I must have it up in the air before it can be cooled off,” said the Professor, and took his seat in the car which hung below. “But I cannot manage and steer27 it alone. I must have a skillful companion along to help me. There is no one here that can do that except the flea.”
“I am not very willing to let him,” said the Princess, but still she reached out and handed the flea to the Professor, who placed him on his hand.
“Let go the cords and ropes,” he shouted. “ Now the balloon’s going.” They thought he said “the cannon,” and so the balloon went higher and higher, up above the clouds, far away from the wild land. #p#
The little Princess, all the family and the people sat and waited—they are waiting still; and if you do not believe it, just take a journey to the wild land; every child there talks about the Professor and the flea, and believes that they are coming back when the cannon is cooled off; but they will not come, they are at home with us, they are in their native country, they travel on the railway, first class, not fourth; they have good success, a great balloon. Nobody asks how they got their balloon or where it came from: they are rich folks now, quite respectable folks, indeed—the flea and the Professor!
從前有一個氣球駕駛員;他很倒霉,他的輕氣球炸了,他落到地上來,跌成肉泥。兩分鐘以前,他把他的兒子用一張降落傘放下來了,這孩子真算是運氣。他沒有受傷。他表現出相當大的本領可以成為一個氣球駕駛員,但是他沒有氣球,而且也沒有辦法弄到一個。
他得生活下去,因此他就玩起一套魔術來:他能叫他的肚皮講話——這叫做“腹語術”。他很年輕,而且漂亮。當他留起一撮小胡子和穿起一身整齊的衣服的時候,人們可能把他當做一位伯爵的少爺。太太小姐們認為他漂亮。有一個年輕女子被他的外表和法術迷到了這種地步,她甚至和他一同到外國和外國的城市里去。他在那些地方自稱為教授——他不能有比教授更低的頭銜。
他唯一的思想是要獲得一個輕氣球,同他親愛的太太一起飛到天空中去。不過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辦法。
“辦法總會有的!”他說。
“我希望有,”她說。
“我們還年輕,何況我現在還是一個教授呢。面包屑也算面包呀!”
她忠心地幫助他。她坐在門口,為他的表演賣票。這種工作在冬天可是一種很冷的玩藝兒。她在一個節目中也幫了他的忙。他把太太放在一張桌子的抽屜里——一個大抽屜里。她從后面的一個抽屜爬進去,在前面的抽屜里人們是看不見她的。這給人一種錯覺。
不過有一天晚上,當他把抽屜拉開的時候,她卻不見了。她不在前面的一個抽屜里,也不在后面的一個抽屜里。整個的屋子里都找不著她,也聽不見她。她有她的一套法術。她再也沒有回來。她對她的工作感到膩煩了。他也感到膩煩了,再也沒有心情來笑或講笑話,因此也就沒有誰來看了。收入漸漸少了,他的衣服也漸漸變壞了。最后他只剩下一只大跳蚤——這是他從他太太那里繼承得來的一筆遺產,所以他非常愛它。他訓練它,教給它魔術,教它舉槍敬禮,放炮——不過是一尊很小的炮。
教授因跳蚤而感到驕傲;它自己也感到驕傲。它學習到了一些東西,而且它身體里有人的血統。它到許多大城市去過,見過王子和公主,獲得過他們高度的贊賞。它在報紙和招貼上出現過。它知道自己是一個名角色,能養活一位教授,是的,甚至能養活整個家庭。
它很驕傲,又很出名,不過當它跟這位教授在一起旅行的時候,在火車上總是坐第四等席位——這跟頭等相比,走起來當然是一樣快。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他們永遠不分離,永遠不結婚;跳蚤要做一個單身漢,教授仍然是一個鰥夫。這兩件事情是半斤八兩,沒有差別。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以后,”教授說,“就不宜到那兒再去第二次!”他是一個會辨別人物性格的人,而這也是一種藝術。
最后他走遍了所有的國家;只有野人國沒有去過——因此他現在就決定到野人國去。在這些國家里,人們的確都把信仰基督教的人吃掉。教授知道這事情,但是他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徒,而跳蚤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人。因此他就認為他們可以到這些地方去發一筆財。
他們坐著汽船和帆船去。跳蚤把它所有的花樣都表演出來了,所以他們在整個航程中沒有花一個錢就到了野人國。
這兒的統治者是一位小小的公主。她只有六歲,但是卻統治著國家。這種權力是她從父母的手中拿過來的。因為她很任性,但是分外地美麗和頑皮。
跳蚤馬上就舉槍敬禮,放了炮。她被跳蚤迷住了,她說,“除了它以外,我什么人也不要!”她熱烈地愛上了它,而且她在沒有愛它以前就已經瘋狂起來了。
“甜蜜的、可愛的、聰明的孩子!”她的父親說,“只希望我們能先叫它變成一個人!”
“老頭子,這是我的事情!”她說。作為一個小公主,這樣的話說得并不好,特別是對自己的父親,但是她已經瘋狂了。
她把跳蚤放在她的小手中。“現在你是一個人,和我一道來統治;不過你得聽我的話辦事,否則我就要把你殺掉,把你的教授吃掉。”
教授得到了一間很大的住房。墻壁是用甜甘蔗編的——可以隨時去舔它,但是他并不喜歡吃甜東西。他睡在一張吊床上。這倒有些像是躺在他一直盼望著的那個輕氣球里面呢。這個輕氣球一直縈繞在他的思想之中。跳蚤跟公主在一起,不是坐在她的小手上,就是坐在她柔軟的脖頸上。她從頭上拔下一根頭發來。教授得用它綁住跳蚤的腿。這樣,她就可以把它系在她珊瑚的耳墜子上。
對公主說來,這是一段快樂的時間。她想,跳蚤也該是同樣快樂吧。可是這位教授頗有些不安。他是一個旅行家,他喜歡從這個城市旅行到那個城市去,喜歡在報紙上看到人們把他描寫成為一個怎樣有毅力,怎樣聰明,怎樣能把一切人類的行動教給一個跳蚤的人。他日日夜夜躺在吊床上打盹,吃著豐美的飯食:新鮮鳥蛋,象眼睛,長頸鹿肉排,因為吃人的生番不能僅靠人肉而生活——人肉不過是一樣好菜罷了。
“孩子的肩肉,加上最辣的醬油,”母后說,“是最好吃的東西。”教授感到有些厭倦。他希望離開這個野人國,但是他得把跳蚤帶走,因為它是他的一件奇寶和生命線。他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呢?這倒不太容易。
他集中一切智慧來想辦法,于是他說:“有辦法了!”#p#
“公主的父王,請讓我做點事情吧!我想訓練全國人民學會舉槍敬禮。這在世界上一些大國里叫做文化。”
“你有什么可以教給我呢?”公主的父親說。
“我最大的藝術是放炮,”教授說,“使整個地球都震動起來,使一切最好的鳥兒落下來時已經被烤得很香了!這只須轟一聲就成了!”
“把你的大炮拿來吧!”公主的父親說。
可是在這里全國都沒有一尊大炮,只有跳蚤帶來的那一尊,但是這尊炮未免太小了。
“我來制造一門大炮吧!”教授說,“你只須供給我材料,我需要做輕氣球用的綢子、針和線,粗繩和細繩,以及氣球所需的靈水——這可以使氣球膨脹起來,變得很輕,能向上升。氣球在大炮的腹中就會發出轟聲來。”
他所要求的東西都得到了。
全國的人都來看這尊大炮。這位教授在他沒有把輕氣球吹足氣和準備上升以前,不喊他們。
跳蚤坐在公主的手上,在旁觀看。氣球現在裝滿氣了。它鼓了起來,控制不住;它是那么狂暴。
“我得把它放到空中去,好使它冷卻一下,”教授說,同時坐進吊在它下面的那個籃子里去。
“不過我單獨一個人無法駕御它。我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助手來幫我的忙。這兒除了跳蚤以外,誰也不成!”
“我不同意!”公主說,但是她卻把跳蚤交給教授了。它坐在教授的手中。
“請放掉繩子和線吧!”他說。“現在輕氣球要上升了!”
大家以為他在說:“發炮!”
氣球越升越高,升到云層中去,離開了野人國。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課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重點難點解析】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知識目標:
1.了解過濾是使不溶性固體和液體分離的一種常用方法,結晶是分離幾種可溶性固體混合物的一種方法。
2.了解過濾的適用范圍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結晶方法,在提純物質時的簡單應用。
能力目標:
1.學習過濾操作和結晶操作;
2.溶解度曲線與結晶的關系討論。
情感目標:
通過粗鹽提純和硝酸鉀晶體生成的實驗操作滲透科學素質和事實求事精神的培養。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注意區分過濾和結晶的概念及適用范圍,不要混淆
2.在講過濾的操作方法時,注意強調:
(1)主要儀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項
3.應明確在操作的各步驟中玻璃棒的作用
4.對于學生素質較好的學校,在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內容以后,可結合上節所學有關溶解度的計算,適當補充在溫度改變時,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另加一課時)
(1)高溫的飽和溶液降溫時,會有晶體析出。
例:71℃時的溶解度是140g,9℃時是20g,將71℃時的飽和溶液200g降溫至9℃時,問能析出多少g晶體?(100g)
(2)低溫的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時,需加入一定量的固體溶質,才可使溶液再次達到飽和。
例:將20℃時250g飽和溶液,加熱至8℃時,需加入多少g晶體才可使溶液再次達到飽和?(已知20℃時的溶解度11.1g,80℃時為21.4g)
關于過濾和結晶的教學建議
1.本節教材內容較少,也比較簡單,目的是向學生介紹兩種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應用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知識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結晶屬選學內容,可根據當地化工生產情況作適當處理。
在學法上,從如何得到粗鹽,又如何精制為精鹽這樣的問題引入課題,提出過濾和結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離方法。
接著教材分兩段,分別介紹過濾法分離固態物質和結晶法分離可溶性固體的道理。
2.為了使學生了解結晶法,可以分離幾種可溶性固態物質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個實驗,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利用熱飽和溶液冷卻的方法,使硝酸鉀從它與氯化鈉的混合液中結晶出來,經過濾達到使硝酸鉀晶體與氯化鈉母液分離的目的。從而進一步從溫度變化對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溶解度影響的不同,講解應用這種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3.本節內容不但要以前面學習的溶液、溶解度及影響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應知識為基礎,還與過濾等實驗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聯系,如過濾法要跟物質的溶解性及過濾實驗操作相聯系,結晶法(或重結晶法)跟物質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知識相聯系。
總結分離、提純物質的兩種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過濾
結晶
適用范圍
除去液體中固體雜質,或使純凈結晶與母液分離。
分離幾種可溶性固體的混合物
依據原理
固體顆粒大,不能通過濾紙或過濾層,而濾液可以通過濾紙或過濾層。
利用固體物質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不同,使一種物質先結晶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過濾器、過濾
濃縮結晶,降溫結晶
課堂引入指導
在生產生活中,人們所接觸到的物質很多都是混合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幾種物質分開,得到較純凈的物質,這叫做混合物的分離,過濾和結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課堂結束指導
列表對比過濾法和結晶法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重點:用過濾和結晶分離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學難點:利用結晶方法,分離幾種可溶固體物質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學過程:
引言:在生產生活中,人們所接觸到的物質很多都是混合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幾種物質分開,得到較純凈的物質,這叫做混合物的分離,過濾和結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板書)第四節過濾和結晶
一、過濾
1.定義:過濾是把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
2.原理:過濾時,液體穿過濾紙上的小孔,而固態物質留在濾紙上,從而使固體和液體分離。
3.操作方法:
例如:粗鹽提純(請學生設計實驗步驟)展示粗鹽,讓學生看到粗鹽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體物質,以利于學生思考。
(演示實驗)粗鹽提純
歸納出:
(1)步驟:
①在燒杯中溶解粗鹽
②過濾
(2)注意事項: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0.5cm
濾液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處
燒杯靠在玻棒上傾倒液體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過濾——引流
讓學生總結過濾作為分離物質的一種方法的適用范圍。
過濾是用于分離不容性固體和可溶性固體的一種方法。
設問過渡:如果要分離硝酸鉀和氯化鈉固體能用過濾的方法嗎?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來分離它們?
二結晶
1.定義:溶質以一定幾何形狀的晶體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叫做結晶。
2.原理:幾種可溶性固態物質的混合物,根據它們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結晶的方法加以分離。
(講述)常用的結晶方法主要有兩種,對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固態溶質,一般用蒸發溶劑的方法得到晶體;對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態溶質,一般可以用冷卻的熱飽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質結晶析出。
例如: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應怎樣分離?
(演示實驗)在燒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熱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卻,觀察的析出,再進行過渡,晶體留在濾紙上,NaCl溶解在濾液中。
(講述)我們已經知道,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大(80℃時,的溶解度是169g,20℃時為31.6g),因此較高溫度下的飽和溶液降溫時,部分從溶液里結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80℃時,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時為36g),降溫時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過濾時,晶體留在濾紙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濾液里(這種濾液叫做母液)。
小結:
作業:課本142頁習題1、2、3
教學設計方案2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教學用具]
儀器:燒杯、漏斗、玻璃棒、試管、試管夾、鐵架臺、鐵環、濾紙、酒精燈、藥匙。
藥品:硝酸鉀、氯化鈉、明礬、膽礬。
其它:投影儀、火柴、粗鹽、溶解度曲線圖。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日常接觸的物質很多是混合物,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混合物。
從混合物中得到純凈物,需要把混合物分離。今天我們學習兩種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板書】第四節過濾和結晶
一、過濾
【提問】怎樣除去粗鹽中混有的泥沙?引導學生根據做過的粗鹽提純實驗進行討論。
【演示】粗鹽提純
實驗由學生分步操作
講臺上擺放幾種儀器請選擇過濾實驗所需儀器。
請一個學生到講臺前組裝過濾裝置
請一個學生到講臺前做過濾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粗鹽提純的步驟。
引導學生觀察澄清濾液,比較過濾前的粗鹽溶液。指出:泥沙不溶于水,留在濾紙上,用過濾的方法除去粗鹽中的泥沙。
達到了提純的目的。
組織學生講評實驗
引導學生討論小節
【提問】思考題:能否用其他方法從氯化鈉溶液中分離出氯化鈉來?
我們來學習另外一種分離混合物的方法
【講述】把氯化鈉溶液加熱蒸發,溶液達飽和后繼續蒸發就得到了氯化鈉。固體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叫結晶。
【板書】二、結晶
在結晶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叫晶體。
【展示】幾種晶體標本:明礬、膽礬、食鹽晶體。
【設問】這些晶體是如何得到的呢?
引導學生回憶:固體物質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發生怎樣的變化?
【展示溶解度曲線圖】指導學生分別查出硝酸鉀和氯化鈉在20℃、60℃、100℃時的溶解度。根據兩種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歸納出變化規律。
【設問】對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固體物質用什么方法得到晶體?
指導學生看書討論。
【設問】如果是幾個可溶性固體混合物例如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混合物怎樣分離呢?
【演示】(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
【設問】1.是什么物質結晶析出?
2.過濾時,留在濾紙上的是什么物質?
3.濾液中溶質是什么?
引導學生根據硝酸鉀和氯化鈉溶解度曲線進行討論。
【講述】對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相當大的固體物質,一般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體。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分離可溶性固體混合物。
引導學生歸納小結結晶的兩種方法。
指導學生小結: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探究活動
制作硫酸銅單晶
目的:
通過制作硫酸銅晶體,檢驗控制晶體的生長的因素,練習結晶和重結晶操作,培養學生嚴謹、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儀器和藥品:
燒杯100mL、1000mL,玻璃棒,電爐或其它加熱設備,小刀,硫酸銅(純度不低于化學純)固體
時間:每天30分鐘,持續7-35天
操作:
1.在100mL的燒杯中配置硫酸銅飽和溶液,用培養皿蓋住燒杯口,靜置一夜。
2.從結晶出來的晶體中選擇一塊晶形比較好的硫酸銅晶體,作為晶種。注意晶種的每一個面都必須光滑,整齊。
3.用一根長約10-15cm的頭發或細銅絲將晶種捆好,固定在玻璃棒上。
4.用1000mL燒杯配置3/4燒杯高于室溫不超過5℃的飽和硫酸銅溶液,注意硫酸銅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銅固體
5.將捆有晶種的玻璃棒橫放在燒杯口,晶種放入溶液中。注意晶種不能與燒杯接觸。燒杯口用白紙蓋住。靜置。觀察。
6.如果晶種上長出多個硫酸銅晶體或硫酸銅則應將晶體取出用小刀切去小的晶體。然后將燒杯內的硫酸銅重新配成高于室溫不超過5℃的飽和硫酸銅溶液,注意硫酸銅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銅固體。
7.重復5,6步驟直到得到滿意的晶體為止。
熱冰
簡介
配制一過飽和醋酸鈉溶液,當加入醋酸鈉的晶體時,就會立即結晶,而此結晶會充滿整個錐形瓶,其樣子就像水結冰似的,而且用手摸時會有熱熱的感覺,故稱其為“熱冰”。
實驗步驟:
1.取一250mL的錐形瓶,裝50mL的蒸餾水,加入醋酸鈉使其溶于水中,直到無法溶解為止。
2.在錐形瓶內再多加一倍量的醋酸鈉,然后放到電爐上加熱使其完全溶解,形成過飽和溶液。
3.將溶解完的醋酸鈉溶液,用少許的蒸餾水清洗錐形瓶的內壁之醋酸鈉,再放到室溫下,使其慢慢地冷卻,若無其它因素,應可成過飽和的溶液,如圖1所示。
4.在做好的過飽和醋酸鈉溶液中,加入一些醋酸鈉晶體,會使溶液迅速的結晶,并會放出大量的熱量,如圖2所示。
注:步驟1~3可先在上課前先完成,這樣不會耽誤上課的時間。
圖1過飽和醋酸鈉溶液
圖2醋酸鈉晶體
溶液和器材:醋酸鈉、蒸餾水、電爐、250mL錐形瓶、滴管
原理和概念:
此反應的反應原理是:
過飽和溶液中含有醋酸根離子、鈉離子和水分子,當我們加入醋酸鈉晶體時,便給予溶液一種趨勢,使其結晶。要使過飽和的醋酸鈉結晶有三個條件:動能、機率和方向。而我們加入醋酸鈉晶體,是提供其結晶時所須之機率和方向的條件。由反應式可知,當溶液中的粒子結晶時,即反應向左進行,會放出熱,這就是為什么錐形瓶摸起來會熱熱的原因。
注意事項:
1.制備醋酸鈉的飽和溶液的錐形瓶必須保持潔凈。
2.加熱的過程中,不可使溶液沸騰。
3.轉移已準備好的過飽和溶液時,要小心,不要搖動過于激烈,否則可能會在移動的過程中產生結晶,而功敗垂成。
4.此醋酸鈉過飽和溶液可以重復使用,當其結晶之后,再加熱后使其慢慢地冷卻,便可恢復成原來的過飽和溶液,因為加熱可使反應向右進行,使晶體溶解在水中,呈離子的狀態。
5.市面上有一種稱為熱敷袋的東西,即是應用此原理而制造出來的,在示范此實驗時,可拿來給學生看或示范之。
問題和參考答案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能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通過探究活動,學習對獲得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利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
教學用品
學生部分
燒杯(熱水)4個,漏斗、洗耳球(或氣筒)4套;燒杯(冷水)4個,大試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燈4個,試管夾4個;火柴8盒,小蠟燭16支,白磷若干。
教師部分
燒杯2個,大試管(含橡皮塞)1支,小蠟燭,碳酸鈉粉末,濃鹽酸,塑料瓶,小試管,火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可燃物的燃燒,能為我們帶來光明、溫暖和能量,但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在這一節課里,我們將用實驗的方法去揭示燃燒的規律,找到控制燃燒的辦法。
二、問題和猜想
[提問]:可燃物燃燒會發出什么現象?
[討論]:下列反應都會伴隨什么現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學生對這些反應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認識燃燒、可燃物,進而猜想燃燒的條件。
可燃物:可以燃燒的物質叫可燃物。
燃燒: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燃燒。
[猜想]:燃燒必須滿足哪些條件呢?
三、實驗與探究
[演示]:將裝有白磷的試管,放入熱水中,觀察現象。
[提問]:這個實驗滿足了哪些條件?如果改變其中一個條件,還能燃燒嗎?
[討論]:你準備改變哪個條件?說出你的實驗方案。
其中一個把白磷直接放入熱水中,另一個把白磷放入試管,再把試管放入冷水中。
[學生實驗]:選擇兩個方案中的一個,實驗并觀察現象。
[討論]:你從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要想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可燃物、氧氣、達到一定溫度,三著缺一不可。
[講述]:我們把可燃物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不同。
[幻燈片]: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沒有著火燃燒呢?
[討論]:如果給白磷補充上那個條件,白磷能燃燒嗎?
你準備怎樣為白磷提供那個被改變的條件?
向熱水中的白磷補充空氣,可以使用洗耳球連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別好。有學生提到,需要“送氣機”,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送氣機。
[實驗]:選擇適當的方法,補充條件,實驗并觀察。
[討論]:有什么現象?你從實驗中能得出什么結論。
只要有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可燃物燃點,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燒。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水火也相容!
四、討論和交流
[講述]: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燃燒發生的條件,同學們,我們怎么熄滅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燒的基礎;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三個條件同時存在,一定能燃燒。
[討論]:滅火有哪些措施?“滅”字頭上的“一橫”起什么作用?
[活動]:熄滅小蠟燭。
[討論]:你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運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滅火。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蠟燭為什么會熄滅?
如果把碳酸鈉和濃鹽酸放入瓶子里去,會是怎樣呢?為什么會這樣?這個裝置起什么作用?
[閱讀]:學生閱讀幾種常見滅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組為單位,向同學介紹。
五、練習和鞏固
1.“釜底抽薪”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絕氧氣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2.實驗時,如果不慎把酒精灑在實驗臺上并燃燒起來,我們可以用濕抹布撲蓋。利用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絕氧氣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3.炒菜時油鍋內的油不慎著火,滅火的方法挺多:
1)蓋上鍋蓋,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這是利用了()
A.清除可燃物B.隔絕氧氣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2)把菜放進去,也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這是利用了()
A.清除可燃物B.隔絕氧氣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4.撲滅森林火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林砍掉。這樣做為什么有利于滅火?
5.燒不壞的手帕
將2體積95%的酒精和1體積水混合。將一塊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浸透后取出,輕輕擰干,用坩堝鉗夾持,在酒精燈上點燃,并輕輕抖動手帕。等酒精火焰熄滅后,觀察,手帕竟然絲毫無損。想一想,這是什么原因?
六、情感交流
[討論]這堂課里,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觸?
板書設計
實驗說明
1.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分別探究氧氣和溫度對燃燒的影響。
2.白磷燃燒后,要塞上橡皮塞,以減少白煙擴散。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