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4: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西方飲食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里,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并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可以談成合作、可以求婚、還可以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余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布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后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并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后,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后,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于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可以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歡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并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考慮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歡熱食,他們喜歡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歡生食,如生菜、黃瓜等,并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關鍵詞]高校;“西方文化概論”;史料;歷史學
“西方文化概論”在國內高校中大多被列為文科,尤其是歷史、中文、哲學等學科門類的必修或選修課程。這門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從古代到近現代的西方文化,無論是授課還是聽課都有相當難度。為了避免通史性以及梳理性的授課思路,筆者選取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中具有顯著特色的部分作為代表來講解,通過以小見大的案例分析方式,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把握。“西方文化概論”這門課程作為選修課,根據課程學時的安排,共分為12個主題,分別是緒論、古希臘文化與神話故事、羅馬文化與羅馬道路、羅馬文化與羅馬法、希臘羅馬的婚姻與家庭、典雅愛情、黑死病的文化影響、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運動、圖像與歷史、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歐美國家的慈善事業與基督教文化、結語。在國內的很多高校中,這門課程的授課工作大多是由文學、哲學學科背景出身的教師來承擔。由于筆者是史學背景出身,同時授課對象是歷史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因此希望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突出史學色彩,通過相關文獻資料、論著及論文等史料的引入,在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發展的同時提高歷史學專業學生對史料的重視程度以及史料應用水平。同時,通過研讀這些材料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一、課程中文獻資料的引入
文獻資料向來是史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史料來源之一。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中,大量引入當時人的著述及法典等文獻資料,可以令學生正確地把握西方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時期的特點等內容。尤其在了解西方古代及中世紀文化過程中,文獻資料的應用尤為重要。在進行“緒論”“古希臘文化與神話故事”專題的講解過程中,筆者嘗試引入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文獻。在“緒論”中,引用了一段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描述,“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1]239。由此,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何為西方”。通過希羅多德的描述,讓學生了解到最早劃分出東方與西方的是其著作中所描繪的發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戰爭。在“羅馬文化與羅馬道路”“羅馬文化與羅馬法”這兩大專題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大量引入了《塞奧多西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條文。在講授羅馬法之時,筆者引入了《塞奧多西法典》中兩段有關女性地位及財產的條文,“如果任何人與一個女孩訂立婚約并且未能在兩年內實現這一婚約的話,并且如果女孩在這一時間已經過去后改而嫁給其他人的話,不應由于加速她的婚姻而歸罪于她詐騙,并且也不能允許她的婚姻誓言歸于無效”[2]67。“如果一個女兒從其家父處接受了一筆嫁資并隨后結婚的話,如果其家父未立遺囑而去世的話,如果她希望與其兄弟一同繼承的話,她應被要求將其嫁資與其家父的田產合并,然后她就能成為共同繼承人與其兄弟分割遺產。”[2]82通過這兩段法典條文的引入,讓學生了解到羅馬法對于女性權益較為保護,同時也較為強調對本家族遺產的保護。在“典雅愛情”“黑死病的文化影響”等專題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則引入了但丁的《新生》、薄伽丘的《癡情的菲亞美達》《愛情十三問》《十日談》。筆者在講到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者的典雅愛情觀念的時候,引入了薄伽丘作品中的一段話:“夫人啊,您是我唯一的歡樂與幸福!如果說這話不中我的下懷,那我準是在說謊。如此自猜自想真令人心花怒放,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甜美的:您是屬于我的。”[3]9這段話隱喻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菲亞美達的情景。從《癡情的菲亞美達》的內容來看,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騎士”對于心愛的貴婦人的愛,一種平等的、女性稍占主導地位的,并且具備婚外戀性質的單戀,一種與中世紀騎士精神中的典雅愛情一脈相承的愛情觀。我們發現,但丁、薄伽丘等文學巨匠筆下的女神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是激發詩意靈感的源泉,通過巨匠的名作化為不朽。引入這些相關的重要文獻資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準確且深入地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西方文化所體現的特征,同時對于歷史學本科學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其運用史料的意識和能力。
二、課程中論著及論文的引入
對于很多古代、中世紀以及近現代的文獻資料,高校歷史學本科學生把握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除了文獻的引入外,筆者還引用了大量的近現代國內外學者的對相關主題進行研究的成果,尤以論著和論文為主,將它們作為補充。如威爾•杜蘭的《世界文明史》、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布林頓的《西洋文化史》、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朱偉奇的《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彭小瑜的《中古西歐騎士文學和教會法里的愛情婚姻觀》、李化成的《黑死病期間的英國社會初揭(1348—1350年)》等。以“典雅愛情”專題的講授為例,筆者引入了布林頓在其著作《西洋文化史》中關于典雅愛情的定義:“衰退中的騎士精神培養出‘羅曼蒂克的愛情’,對一個理想的女人所產生的愛,一種做不到、非塵世的和精神上的愛。這個理想的女人是可以使崇拜者高貴起來……騎士精神也將的沖動升華作精神上的愛慕。”[4]186并且分析了這一定義中的兩個重要詞語“衰退”“高貴”。“衰退”指出了雅典愛情出現的時間,是在中世紀中后期;“使崇拜者高貴”是典雅愛情的作用。此外,筆者還引入了威爾•杜蘭的一段話:“有兩種影響力緩和騎士的野蠻作風———女人和基督教。女性的德行再度被發揚,以遏止英武男人好戰的血氣之勇。”[5]452同時,分析了威爾•杜蘭這段話所指出的貴婦人在騎士精神特征轉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樣的引入和分析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了解到中世紀存在于貴婦人和騎士之間這一神秘愛情的基本情況。在“黑死病的文化影響”中,在講述黑死病來源的不同說法時,筆者引用了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的看法:“在1252年蒙古軍隊從遠征云南—緬甸的行動中撤回不久,鼠疫桿菌就侵入到蒙古的野生嚙齒動物群落,并逐漸轉化成地方病。隨后幾年,隨著受感染的老鼠、跳蚤和人無意識地把桿菌傳播到新的嚙齒群落,而向西沿著大草原擴張。”[6]97通過這樣的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從古至今東方與西方的文化都有交集,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傳播和交流。通過引入相關學者的論著及論文作為補充,為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及內容的視角,同時,也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生動。
三、小結
除文獻資料以及近現代學者的論著和論文外,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中,筆者還引入了部分考古證據、影像資料、印章等史料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支撐。在授課對象主要為歷史學本科學生的課程中,進行大量史料的引用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事實上,在這門課程結束之后,從學生所提交的讀書報告和小論文的情況看,這門課程所選擇的十二個專題不僅激起了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同時他們也努力在對相關史料的研讀與分析中,試圖就其中的某個感興趣的論題進行獨立的分析并撰寫論文。
參考文獻:
[1]希羅多德.歷史(上冊)[M].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ClydePharr.TheTheodosianCodeandNovelsandTheSirmondianConstitution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3]薄伽丘.癡情的菲亞美達[M].陳才宇,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4]趙林.神旨的召喚———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5]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信仰時代(第四卷)[M].幼獅文化公司,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一、模因論與體育文化傳播
牛津大學的道金斯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傳遞的單位—模因。在作者看來正如基因是生命繁衍的基本單位一樣,模因是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通過模仿這種手段模因在不同的宿主間傳遞,而這個宿主就是人類。此后,很多學者試圖從模因論的角度解釋文化。首先,文化定義為模因的動態重組過程。即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無數個文化基本單位—模因在宿主的腦內不斷地沖突、融合、異化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定義的重組并非僅僅是遺傳學上的基因重組,遺傳學上基因的重組是指不同的基因重新組合,而我們這里說的文化的重組則是一個模因從被接受到記憶、變異和傳播的整套程序。道金斯認為:“任何一個事物要構成一種復制因子必須具備遺傳、變異和選擇三個特征。”在模因論理論家看來,模因完全具備這三個特征:模因具有遺傳性—模因傳播的過程就是模因遺傳的過程。
現代社會已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作為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一種趨勢,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波及現代體育傳播,使體育傳播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成為一種新景觀,影響著現代體育的發展走向。因此,我們在研究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體育傳播時,接觸最多的就是西方體育中國化。
二、西方體育文化模因與傳統體育文化模因之差異與融合
社會發展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發展。一定的體育文化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所以體育文化必然遵循這一歷史過程不斷產生復雜的演變。在這一長期、艱苦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我國體育文化是有著沖突與互補的矛盾存在的。
在1840年以前,二者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和融合。由于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擴張,使兩種文化開始正面交鋒,日益沖突和斗爭。因為這兩大文化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巨大差異,所以它們在交流中的對立是絕對的。具體表現在:
首先,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之中,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模因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重神韻、內涵,重朦朧、抽象,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重陽剛、速度重外在、形體。
其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一貫向著表演性、禮儀性方向發展,注重個人修養,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民族內向性格,融進了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養生、武技,然而削弱了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性;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始終向著競爭性、驚險性、公開性方向發展,并使體育形成體系,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忽視了人競爭中的道德教育,容易產生殘忍與暴力。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追求“強與險”,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追求“健與壽”。
體育文化模因的產生是一個長期孕育演變的過程,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因為體育文化模因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模因的傳播與變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倫理道德觀念的追求。西方的競爭觀念、自我價值的彰顯逐漸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識分子也開始致力于東方體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解脫。
2.中國接受對方的優秀運動項目。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已深入中國各民族的心中,受到大家的喜愛。
3.西方競爭觀念為東方所認可。西方體育文化的健康觀和與此相適應的保健體育,蘊含著有關人體科學的豐富內容,對指導當今的人類保健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競技體育所表現的競爭觀念和現代社會相吻合,正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所認可和接受。
三、模因論視角下西方體育文化進入我國后變異的原因
1.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模因變異的外部原因。地理環境是孕育人成長和制約人活動的舞臺和地平線。中華民族繁衍棲息的東亞大陸,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形成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在自給自足、缺乏向外需求、崇尚和平的農耕文化環境中,人們習慣于和諧、相對穩定的生活。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古代體育比較內斂、追求身心自我完善、倫理至上、注重養生的農耕體育文化形態。
古代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南端的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境內丘陵起伏,氣候溫和,只有少許盆地適宜農耕。開放的自然條件也孕育了希臘民族開拓、冒險、競爭、自強自立、敢于同自然搏斗、崇拜英雄、崇尚力量的民族性格。他們敢于競爭、樂于競爭,以競爭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也構筑西方體育的文化特質。
2.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是模因變異的內在原因。春秋戰國時期以來,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集權專制”。這種政治的特點之一就是有濃厚的血緣機制、氏族法規和宗法體制。“禮”的觀念被植入體育倫理思想之中,各種體育活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禮”的束縛。嚴肅的宗法機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束縛了體育競技的產生與發展。
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沒有統一的君主,各個城邦各自獨立、自成政體、相互之間彼此分離,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政治社會結構。這為民主、平等、寬松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也為自由公民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鑄就了競技運動的靈魂——平等、競爭的精神,這些為古希臘體育運動的繁榮和體育盛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創造了寶貴的社會條件。
3.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西方體育模因變異的重要因素。傳統農耕社會使中國人形成了節制、追求和諧的文化性格。“禮之用,和為貴”,儒家的中庸、中和的價值觀念成為中國人行動的標尺。這造就了中國古代體育的文化內斂氣質。中國社會文化環境并不適于帶有強烈對抗與刺激色彩的競技運動的開展,傳統體育的形式,大多與具有實用性的醫療、養生、保健等相融合,以修身養性、自我完善為參與目標。
而擁有浩瀚地中海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古希臘文化呈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質,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古希臘文化可以不遺余力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博采眾長,也造就希臘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掠奪性,因而產生了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希臘體育文化。
四、結語
【關鍵詞】差異;飲食;文化
飲食,在遠古時代以來就在人類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回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結構,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形成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特點。西方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本文試圖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更好地展現西方飲食文化特點,從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推動我國飲食文化特點向全世界各國傳播。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表現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影響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對食物口感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人們還注重食物的外觀;西方人的飲食都是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重視原料的新鮮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價值。所以西方人喜歡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漢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強調飲食對人體的健康是在滿足饑餓感的基礎上能否給人體帶來必須的營養成分。
2、飲食對象的差異
中國人自古以來以米飯或面食作為主食,人們的日常飲食主要以素食為主,蔬菜類菜品占主導地位,肉類和魚類經常在節假日等聚會或筵席時使用。“據西方的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飲食對象中,像黃瓜、白菜、豆角等綠色蔬菜是首要的選擇目標。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的主食以各種形式的面包為主,肉類食物相對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飲食對象這方面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由于肉類食物的營養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別喜歡吃肉食,例如:牛排、豬排、火雞等肉類食物。
3、飲食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中國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圍著圓桌團團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這樣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們稱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受,使人們在輕松的環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這樣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國家中,無論是在家人之間舉行的聚餐還是商務人士舉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儀式,西方人更喜歡用自助餐的形式來享用美味。人們在這種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隨意吃到喜愛的食物,還可以讓人們邊用餐邊和不同的人們進行交談,同時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強調自我尊重的原則發揮的恰到好處。
二、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1、飲食風俗的差異
飲食風俗的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例如:日常食俗、節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們說的每天的飲食內容。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人就以米和面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類以蔬菜類為主要食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節日食俗方面,我國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都設成相應的節日。在節日這一天,人們會吃相應的食物來慶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煮湯圓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漢堡為主,以牛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類,人們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節日食俗相對中國的節日食俗而言,沒有那么講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誕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禮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識比較高,人們會舉行宗教儀式并且舉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雞、烤乳豬等食物來表達對人們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樂的心愿。
2、氣候環境的差異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突出,總體來說東、西兩部分地區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東南部主要是臨近海洋。因此中國的氣候環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具有很大差異,所以中國人利用這個特點在海邊以魚類、海鮮為主,山區以野果和山珍為主。我們以米、面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國位于季風氣候區,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由此看來,中國人由于受氣候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素食為主的飲食文化。由于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主要由陸地與海灣交錯而成,因此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交融而產生的文化。由于受氣候影響,西方國家十分適合發展畜牧業以及利用開發海洋資源,這也使得他們養成了肉類食物作為主食的飲食文化。
3、的差異
古代中國在最初的時期是沒有本國宗教的,所以我們的宗教意識相對來說不是很強。后來我國開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剛剛被傳入的時期,佛教的僧侶們的飲食和普通民眾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慢慢發展,統治者開始限制僧侶們的飲食,禁止僧侶們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道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宗教,道教在飲食方面和佛教的規定一樣,也禁止信奉者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宗教對西方國家的影響特別深遠,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規對人們的日常飲食也有明確的規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們的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不吃肉類食物。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的基督教徒們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沒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類的食物還是禁止食用的,肉類食物必須是已經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中西方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彼此間互相吸收。這不僅為我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為西方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中國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國的餐飲市場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嘗試著接受這些西式食物。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交融,不但帶來了甜點、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帶來了許多先進的制作工藝和健康的飲食方法,這些都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新鮮活力。由此看來,中西方各國的飲食文化在彼此的國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飲食也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喜愛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這些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結論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烹飪營養與衛生;飲食文化;人文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職業培養。就目前來講,中等職業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也是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的主要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人才供應與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很大的斷裂,純學歷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社會需求,高級技能型人才相對緊缺。大量高級技能型人才走向社會,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促進現有社會機構的重組。所以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未來的中國社會中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中被動的技術工具和知識載體,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結構重組和重建中,充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所處社會階層的文化擔當者。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轉型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僅僅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實施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文素質培養,并把這種人文素養融合到專業知識的教學中,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發掘的課題,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向更高水準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個學科、各門課程概莫能例外,當然這也包括“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
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論文表明,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紀律混亂、教學效果不佳等現象。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方面的責任。不良的家庭成長環境,造成了學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態度消極。
2.學校方面的責任。學校教學管理能力差,沒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學管理機制,用人不當,賞罰不明。
3.教師方面的責任。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不得體,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4.學生方面的責任。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人生態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學習動力。
本文不擬對第1個方面和第2個方面做出回應,關于改善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提高學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論文不在少數,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筆者結合自身的課堂經驗,主要關心的是第3個方面和第4個方面的問題,即如何在課堂內部,就一門課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具體到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而言,我們的問題就是:應該如何發揮這門課程自身的學科魅力,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豐富和有趣,使烹飪營養與衛生這個理論問題,切實走進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真正關心、真正喜歡的問題,甚至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高雅的餐飲文化氛圍。只要做到這一點,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發展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人文素質培養
要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喜歡上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我們不但要明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而且,更應該注重發展這門課程的人文素質培養,讓學生在端正的態度下,抱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切的人文關懷精神,學習這門知識、感受這門知識,乃至熱愛這門知識。
1.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學習目標
這門課程的教學,是為了使學生了解食物的各種營養成分,以及它們對人體的作用,并能夠進一步獲得對食品原料的衛生處理和如何保證人體健康等理論知識。此外,本課程的教學,也應該教授食品衛生管理知識,以及飲食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做出應有的介紹和闡述,使學生今后在從事烹飪、飯店、旅游等領域的工作時,具有必要的道德素養與法制觀念。
2.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人文內涵
中等職業學校的任課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認識到,烹飪營養與衛生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文化。飲食不僅僅是一日三餐、充饑解渴這么簡單,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食用習慣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所以,飲食文化往往具有極強的地域性,不同的飲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
例如,中國的飲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構成,而是注重飲食這件事情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元素。審美意識與精神愉悅壓倒了理性分析,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這與中國哲學注重宏觀把握和直覺體驗的特點相一致。而西方飲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不講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關注飲食這件事情的精神內涵,而是講究營養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攝入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的量和比例,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和結構等。這也和西方哲學注重理性分析的特點是一致的。這種理性分析的科學態度,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營養衛生學作為一門學科,便是在18世紀末期發展起來的。
所以,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單純的理論知識,不僅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營養結構、某些成分對人體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與防護等內容。這門學科有它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發展歷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提高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總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途徑: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互動性等。那么,就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而言,筆者想在一個嶄新的維度上,提出一點新的教學方式。這個新的維度,就是發掘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在烹飪與飲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養。實踐證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師自身的烹飪飲食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
烹飪與飲食,不但是一門艱深的科學,更是一種博大的文化。任課教師要想在成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門學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對這門學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廣學博覽,了解飲食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場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義。通過烹飪與飲食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廣泛而深入地探索人類精神文明和哲學意識的不同形態,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但又十分艱巨的事情。而教師作為這門學科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則負有這個責任。
2.提高學生對烹飪飲食文化的認知和興趣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缺少學習的動力,缺乏對所學課程的興趣,認為它們不過是一門枯燥的技術,是將來生存謀生的手段罷了。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級,將來所從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這種狀態需要改變,不能讓學生繼續保持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
為了讓學生對職業教育樹立正確的態度,對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有充分的認識,筆者在第一次上課時,給學生分析了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營養學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他們在未來的社會轉型和結構重組中,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將是未來新興階層的主要經濟力量和文化主體。學生對自己的身份有了認可,便會對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
筆者還會讓學生明白,他們所要學習是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存糊口的技術,而且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意義的一門學科。就拿中國的飲食文化來說,其深層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即“精、美、情、禮”。精,一開始可能僅僅是某些貴族階層的要求,但這種精品意識,如今已經逐漸推廣開來,成為了廣大民眾普遍的飲食需求,包括選料、烹調、配菜、飲食環境等各個環節。美,則反映了中國飲食注重審美愉悅與精神享受的方面,從味道之美,到視覺之美,都反映了中國人已經把飲食變成了一種精神活動,而不僅僅是物質攝入。情,反映了中國人從來不把飲食視為個體的事,而是主體間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飲食已然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活動。禮,飲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擺放、上菜的順序等,都體現著中國人對禮儀的重視,飲食活動都體現著一種倫理精神。另外,筆者還會向學生介紹中國幾大飲食文化系統,除去宮廷萊、官府萊和寺院菜之外,中國菜的主體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區和省份劃分,舊有“四大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亦有“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閩、浙、湘、徽、楚、京。雖然對于各大菜系的名稱略有爭議,但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我國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會滋生不同的飲食文化。
這樣一來,學生對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了正確的態度,就會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對營養學的重要意義、對烹飪和飲食文化有了深刻認知,便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帶著興趣去學習。
3.多舉辦一些與烹飪和飲食相關的文化活動
職業學校的教育講究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可以根據每一章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或舉辦一些相關的社會活動。比如在學習烹飪營養與衛生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健康咨詢活動、食物中毒預防和搶救活動、食堂規范管理檢查活動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施展所學。這些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其專業知識,深化學科認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是一舉多得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蔣建基、張懷玉.烹飪營養與衛生(烹飪專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國.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教育?教學,2011(1).
3.汪曄君.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8).
關鍵詞:粵菜菜單,翻譯,方法
一、引言
在悠久璀璨的中國文化中,中國飲食文化獨具魅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菜是中國傳統著名菜系之一,以其獨具一格的特色而聞名中外。隨著廣州亞運會,深圳世界大運會等大型國際性活動的相繼舉辦,廣東的旅游業也將會迅速發展。粵菜向國際友人提供了了解中國、感受中國文化、感受廣東特色文化的窗口。粵菜菜單的翻譯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好的菜單翻譯不僅能向外賓傳達菜肴的信息,而且還有利于廣東飲食文化的傳播。粵菜菜單作為一種溝通渠道,它通過文字向食客傳遞廣東飲食習慣和文化信息,在粵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弘揚廣東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促進粵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粵菜菜單的英譯日益顯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影響粵菜菜單英譯的因素
1. 粵菜菜式中的詞匯空缺
由于地域差異與文化差異,世界各國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飲食和制作方法,并各自承載著豐富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區域飲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也表現出語言的獨特性,如粵菜中的“鴨母捻、油條”等詞匯,嚴格的講,在英語中并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然而這兩種翻譯過來卻是完全不同的食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例如“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翻譯為“Duck’s twist”,全然沒有原文的意思,“油條”翻譯為“Fried bread stick”。如果對飲食文化和背景知識疏于了解,譯文讀者無法體會到該菜的內涵。
2. 望文生義的誤譯
粵菜菜肴不僅注重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藝精良,而且菜名講究,往往采用比喻、夸張、象征、典故等方式,使得粵菜菜名名稱美妙動聽,形象逼真,而人們在品嘗這些菜肴的同時也浮想聯翩,回味無窮。但是這些菜名的特殊性也給翻譯帶來難度。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菜肴的原料、制作工藝、文化背景等,一旦把握不當,望文生義翻譯,就會造成誤解,不僅影響外賓的食欲,更起不到文化宣傳和交流的效果。
如“鳳爪”就是不是什么鳳的腳,如翻譯為“Phoenix Feet”就會讓外國食客不知所云,產生誤解。根據廣東的文化及中國文化,“鳳爪”即為“雞爪”,如翻譯為“Steamed Chicken Feet with Sauce”就讓外國食客既知道制作原料、烹飪工藝和配料,也能浮想聯翩,激發食欲。又如廣東小吃“生肉包”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為“Raw Meet Bun”就會讓外國食客覺得奇怪,一般在國外只見過生牛排、生魚片等可以食用,卻未見過生豬肉可以食用。其實,根據廣東特色和制作工藝,“生肉包”就是蒸豬肉包,因而翻譯為“Steamed Pork Bun”更準確,更能反映出其特色。論文參考,翻譯。
3. 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粵菜菜肴主要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飲食的好壞。這種飲食觀念導致了與國外的烹飪文化也不盡相同。論文參考,翻譯。西方人不會食用他們認為沒有營養價值的東西,烹飪方法比較簡單,而粵菜烹飪講求整體和調和之美。廣東的飲食除了飲食的目的,還要帶來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而在烹飪原料上國外人不會食用動物內臟,但是這些經過煎、炒、炸等方法稱為廣東人餐桌上美味佳肴。“川貝雪梨豬肺湯”,“桑杏燉豬肺”應分別譯為“Pig Lung Soup with Tendrilleaf FritillaryBulb and Pear”和“Stewed Pig’s Lungwith Mulberry Leaf and Apricot”讓國外食客了解制作原料、工藝和輔料等。
三、粵菜菜單英譯的原則與方法
1. 功能目的理論在粵菜菜單英譯中的應用
功能目的論(skopos theory)強調,翻譯的方法和翻譯的策略必須由譯文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根據該理論,決定任何翻譯的首要原則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該理論認為,源語文本(source text)和目的語文本(targettext)是兩種獨立的具有不同價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論既重視譯文功能,又照顧原作者和讀者的利益,強調功能與忠實原則。在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把譯文功能與處于特定語境的原語文本同時加以細致的分析和考慮,盡可能保持譯文與原文在語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粵菜菜單作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語篇,根據功能翻譯理論來看,粵菜菜單屬于“信息+呼喚”類型的文本,其預期譯文功能是讓外國人對該信息及更深層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傳遞菜肴制作原料、烹飪工藝、配料、造型等信息過程。因此,菜單翻譯的核心內容是以目的為指導的“直入主題”,直接介紹、交代具體的制作原料、烹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國外食客接受的習慣,讓菜名起到開胃的目的,進而根據烹飪工藝、歷史典故、文化背景進行傳遞,達到飲食文化交流和溝通的目的。論文參考,翻譯。
2. 粵菜菜單的翻譯方法
粵菜菜單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充分體現出漢語的語言特點,在句法、詞法和修辭等方面也運用獨特的表達方法,并通過這些表達方法,反映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粵菜菜系較多,融地方特色、傳統特色和歷史典故于其中。因此中文菜單不僅要考慮語言因素,還要兼顧文化信息的轉換。論文參考,翻譯。
根據功能目的理論的原則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粵菜菜單的英譯方法大體可以規劃為以下幾種:
1)音譯法
語言是系統符號,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接受外來詞。在當前快速發展的國際社會,任何語言都在發生變化,不斷吸收外來詞匯。因而音譯法被應用于粵菜菜單翻譯這種語言特征、文化特色較強的領域,并能取得其他翻譯方法達不到的效果。在粵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象聲詞或地方語來命名的,因而在翻譯中為了保持原有飲食文化的特色和風味,可采用音譯法,讓國外食客接受漢語拼音名稱,了解中國特有的原汁原味飲食文化,從而達到功能目的論的目的,實現飲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論文參考,翻譯。
如粵菜中的“大同鳳爪”就是按照音譯方法翻譯成“Datong Chicken Legs”,“玉環瑤柱脯”譯為“Yuhuan Scallop Breast”,“麒麟蒸桂魚”譯為“Kirin Steamed Mandarin Fish”。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東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隨著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同和接受。
2)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在不違反英語語言表達和英語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的指稱意義,使得內容和形式相符。這種翻譯方法不但符合了功能目的論,且實現了語義和語形等值,因而這種方法在菜單翻譯中較為普遍,一般用來翻譯清楚直白的粵菜菜名。例如:“鹵水鵝”(Marinated Goose),“烤乳豬”(Roast Suckling Pig),“蒜香肉排”(Deep-friedSpare Ribs with Garlic)等。直譯菜名實際就是還原菜肴的內容,忠實再現了菜肴的特色,確保了原汁原味,最易國外食客的理解和接受,使人一看便知菜肴的構成和特色。
3)意譯法
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當語言表達形式成為翻譯障礙時一般采用意譯法。在粵菜菜單翻譯中,意譯法就是將抽象及帶有聯想性的菜名用具體而清晰的形式表達出來。此外,因為許多粵菜菜名具有一定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譯中可首先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形象,讓食者未嘗其菜,先聽其名,便已食欲大開。因此,在翻譯若照字面意思直譯,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國外食客會不理解。例如:“手抓琵琶骨”(Braised Spare Ribs),“釀鴛鴦膏蟹”(Steamed Two Crabs Stuffed with Mash)等。這類翻譯舍去了粵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譯出原義,并用簡單明了的英語譯出,將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飪工藝介紹給食客,起到對飲食文化的交流。
4)借譯法
借譯法,顧名思義就是借用國外人所熟悉并了解的歐洲菜名來部分翻譯粵菜菜名。論文參考,翻譯。和音譯法的“輸出”相反,借譯法是一種“輸入”,這也是達到功能目的論的一種最佳途徑。中外語言在表達形式上的不同之處和飲食文化中的不同之處,使得飲食文化間的交流產生可能。而這種飲食文化的交流反映在翻譯上就是粵菜菜名的英譯需要借助國外飲食文化的表達。只有這樣,菜單的翻譯才更具有特色,更為地道,更易為國外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蜜汁叉燒”(Honey-Stewed Barbecue Pork),“爽脆海蟄”(Shredded Jelly Fish)等。這種譯文通俗地道,容易為外國食客接受。
粵菜菜名英譯方法靈活多變,有時同一道菜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翻譯。具體方法的采用要求譯者根據語境進行判斷和選擇,遵守功能目的論的原則,實現菜單傳遞信息、吸引食客、弘揚廣東文化、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的目的。
四、結束語
隨著大型國際活動在廣東的相繼舉辦,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接觸和了解廣東及廣東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菜的推廣也面臨著巨大的商機和挑戰,并肩負著弘揚廣東飲食文化及中國飲食文化的重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粵菜菜名寓意深刻、蘊含典故、融合歷史,因此菜單的翻譯既要追求美感,考慮讀者的接受和認知程度,也要在準確的基礎上體現菜肴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中國的飲食文化特色。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
“魚是否知道自己是濕的?”這是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魚的生存是由水決定的,只有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魚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處境。這個例子對于人和大眾媒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文化意識,侮辱我們的理智。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時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鮮內容,喜歡模仿別人的東西、適應性強、價值觀和審美觀靈活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現代大學生正在成為吸收跨文化傳播養分的主力軍。我們的各類文化意識也隨著跨文化傳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體說來,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服飾文化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國在秦漢時期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織品通過貿易進入歐洲,促使西歐人廣泛地了解東方的古老文明。從此東方文化開始影響歐洲中世紀人們的服飾。中國織物光澤華麗的外觀、豪華的金銀線刺繡與歐洲人對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紀,隨著西方和東方貿易的不斷加強,形成了歐洲人熱烈追求東方服飾的熱潮,女裝衣服的領、袖、衣邊均出現模仿繡花的形式。因此,中國袍裝和裝飾對后來的西歐服裝的演變和更新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跨文化傳播對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現在,“歐美流”和“韓流”在中國迅速蔓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充滿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現代大學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衣服疊放在箱子里,成為追逐“歐美版”“韓版”潮流的主力軍。
幾年前,在年輕人中間興起美國黑人的“街舞熱”,在我們校園則引起穿HIP—HOP服飾的浪潮。在校園里,無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寬大的休閑T恤、肥大的褲子和滑板鞋。幾年來,隨著韓劇越來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園里,身旁飄過的、一身精致時尚韓版服裝打扮的個性男女越來越多。韓劇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劇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淚下的煽情劇情外,還有男女主角青春亮麗的各色服飾。現在“韓國風”征服了無數年輕人,讓歐美時尚成功的亞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個性,即不像西方服飾那么開放、又沒有東方服飾那么的過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細節處理,簡約而含蓄、大方,經典又不失時尚、樸實,閑適中透露出高雅,適合各種場合穿著的休閑、舒適的韓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輕松、無拘束的浪漫休閑心態的,還在校園學習生活又渴望時尚個性的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因此,風靡流行的韓服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的首選。
大學生們也喜歡佩戴韓劇里出現過的各種各樣的首飾,喜歡金黃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韓版發型,還喜歡像韓劇中的女主角一樣著鮮艷的眼影,抹光澤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使大學生的服飾文化意識更多樣化、個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對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
飲食文化,從本質上說,不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在餐飲上應該做出哪種選擇,它指的是隱藏在人們心里的東西;如共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礎;指的是人們在這個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為了生存,曾發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種烹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種符號傳播給別人。也正是因為這些飲食文化的傳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跨文化交流對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更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長盛不衰,是因為,不僅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同時又積極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大眾傳播媒,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不斷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斷地更新我們的飲食文化意識。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商業貿易傳播和宗教傳播是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各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同學們中間去肯德雞、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廳就餐的情況不是很普遍。但隨著烏魯木齊西式餐廳的增多,西式食品價格也隨之下降,在校園里,學生去裝修豪華、優雅的肯德雞、德克士、西餅屋等西式餐廳消費成了一種時尚。在各種節日里,同學們很喜歡去環境舒適、給我們新鮮感的西式餐廳,享受給我們帶來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隨著“韓流”熱在中國的出現,各式各樣韓國料理的美味也飄到了我們的身邊。像西餐很快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樣,不久,韓餐也將成為我們飲食文化意識的另一個新內容。
三、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是西方人的最大節El,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節日。隨著各民族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節日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誕節,不論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學院的學生,都會用圣誕樹和圣誕禮物把教室和宿舍裝飾得非常漂亮,門和玻璃上貼著“MerryChrist.mas”的貼紙,并相互發短信來慶祝。情人節是追求和向往浪漫愛情的現代大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則是我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重妻節日。總之,這些典型的西方節日已成為大學生節日文化意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休閑娛樂文化意識的影響
年輕人都特別重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校園重重的學習壓力下,在做不完的作業之中忙來忙去的大學生,特別渴望參與輕松愉快的娛樂活動。幾年前,校園里主要盛行的娛樂活動是去操場打球,在安靜的樹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說,晚上則去操場沿著跑道跑兩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學校搞的各類晚會。
【關鍵詞】文化跨文化 飲食文化 傳播文化 翻譯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翻譯
飲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文化的傳通。對于翻譯,傳統觀念認為,就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而忽視了翻譯的文化問題。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語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譯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產物,是跨文化傳通。20世紀下半葉,翻譯的研究出現文化轉向,目前,在翻譯研究界,人們把對翻譯的意義和作用推向了另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與傳播。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承載的使命,把翻譯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因此,飲食文化的翻譯研究也應置于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大背景下進行。
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自豪。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而專門討論文化某一領域翻譯比較少。據悉,北京為了迎接2008奧運,針對菜單翻譯問題,向社會各界征集對《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意見,,收錄了2700多條菜單及酒水的英文,另外,還專門組織了專家研究討論有關菜名的翻譯,旨在讓國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菜名實際上是一國文化的體現,老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從中國菜中體現出來的,如果外國人能明白我們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這些菜名弄明白,實在是在學習一門藝術,他們定會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歡中國。
二、飲食翻譯中的文化身份問題
基于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來探討華夏飲食文化的翻譯,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問題。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系列特征(蔣紅紅,2007)。無論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還是某一特殊領域里的文化,在翻譯中識別文化身份可以強化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飲食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個性或民族特性,構成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華飲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傳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文化飲食翻譯中,要求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歡的方式去翻譯中國的文化內容。筆者認為,漢英翻譯的目的之一在于讓世界了解中國,促進中華走向世界。但不斷交流與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類共性的認識逐漸擴大,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間的差異不斷在縮少,而中華自身的文化身份卻變得模糊。正如A.L克魯伯所說“每一種文化都會接納新的東西,不論是外來的,還是產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將這些新的東西加以重新塑造。”當我們自豪地看到偉大的中華文化被廣泛傳到世界各地時,我們要注意中國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出和影響。筆者認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趨同過程中保持中華飲食文化固有的個性和特征,保證中華飲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要保持中華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傳播,首要的是保護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受到損壞(李慶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為尊重,互為補充,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應該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美國著名漢學家約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的內容譯成另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情感方面的習慣。”那么,翻譯作為跨文化傳通,如何才能發揮其本質價值,讓世界人民都認識中華飲食文化,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中華飲食文化翻譯中的“痛處”――可譯性與不譯性
在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可譯與不可譯的爭論。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譯這一問題,是指文化中的意義,即這種文化意義對本文化群體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來說,則是陌生的。我們知道,由于世界各國人民所生長環境的地理、氣候及風俗習慣等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相互而言有許多新鮮事物。如中國有許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雞”“雙皮奶”等這些有名的民間食品,要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外國朋友認識確實不容易。因為這些傳統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不能從英語語言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示,而且它們當中還隱含了不少歷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兩語道清楚。
關于如何更好地解決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金惠康教授認為,對于這種存在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從翻譯技巧的角度看,譯者若緊扣原語的含義,不死摳字眼,至少能對作者的意思進行詮譯或引申,這樣可實現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譯性”。筆者認為,根據翻譯中的對等原則,這種對等是沒有絕對的對等,在文化翻譯這方面尤為明顯。因此,翻譯時只能通過尋找相通點而不是相同點,使原語者和目的語者能達到一個共識,這是從實踐中已經證明可行的,因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為譯者就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
我國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譯研究中,有學者也提到,翻譯是個的行為過程。由于文化翻譯具有跨文化性,翻譯必須做到尊重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譯文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達到宣傳和發揚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問題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從北京各大涉外飯店搜集了3大箱菜譜,共30000多個菜名的翻譯。有關翻譯小組人員研究后,發現其英語翻譯五花八門,有的讓外國客人不知所云。筆者認為,以上所舉雖是小事,造成的卻是國家間的誤解。可見,翻譯的跨文化性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筆者從網絡以及相關一些書籍上收集了幾百個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譯,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存在著三大翻譯上的問題:
1.翻譯得不知所云
“水煮鱔片”翻譯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還有把“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看了會叫人跑掉。因此,對于菜名的翻譯,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這些翻譯或是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或是嚴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國人讀后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
2.表達不一,讓人糊涂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由于不同的英語單詞,它所指代的事物,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如:
把“饅頭”譯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湯圓”譯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譯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個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確實讓人費解。因此,翻譯此類食品時,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種食品的性質特點,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順手牽羊,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對此,盡管譯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因為翻譯方法是靈活的,但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如“宮保雞丁”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夠準確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里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一個籠統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細節。如:中國菜當中,有很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個“丸”字,都用‘meat ball’來譯的話,筆者認為十分不準確。難道外國人天生來就會知道中國制作‘meat ball’里頭究竟是豬肉,牛肉,雞肉還是魚肉?在此,譯者要注意一點,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的準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標準,也是一個道德標準,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而且,這種籠統的翻譯,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還喜歡吃糕點,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蘿卜糕”和“芋頭糕”,有人翻譯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筆者查閱了《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兩大權威詞典,比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詞意,認為在翻譯兩種食品時,根據它們的選料(蘿卜,芋頭,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點(軟塊狀),最佳的選詞是‘pudding’。
五、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中式菜名,筆者認為,了解中國菜名的命名方式尤為重要。根據王秉欽教授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所提,可歸納出六種方式:以寫實物法命名,以寫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數字以及顏色命名。從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寫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顯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調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發源地和發明者來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個歷史典故。有了這些信息,譯者就可根據菜肴的特點來確定翻譯的方法。
另外,從翻譯的內容和本質來看,筆者認為與文藝性的翻譯相比,飲食文化的翻譯更多的屬于科學翻譯,因為它是以傳達實用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而且,飲食文化翻譯有很明顯的“準確性,有效性,程式化”(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等科學翻譯的特征。至于怎樣譯,就“要由譯者面對文本,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最后決定”,是“討價還價”的結果。(賀微,2006)基于此特征與目的,筆者對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歸納如下:
1.直譯法
對于中外兩國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現有相應的詞或表達來翻譯。如各種蔬菜、水果、肉類等名稱可從字典中找到相應的詞來翻譯。如果是一些外國有而本國沒有的食物,我們也可以找出相應的英語單詞來翻譯。可是對于一些本國有而外國沒有的食物,如果外國人有現成的說法,翻譯時就可直接采用,如廣東有一種瓜,當地人稱作“絲瓜”,外國朋友稱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的話,就得改用別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該發生的笑話。
2.音譯法――創中國特色
音譯法可以用來翻譯一些本國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實上,國內許多食品的名稱如“香檳”(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漢堡包”(hamburger)等都是從地道的英語所翻譯過來的,久而久之中國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了。那么,我們也可以直接用我們的讀音來翻譯本國特有的食品,讓外國人都熟悉中國的說法及認識它們,據了解,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這種方法簡潔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來翻譯,美國人點菜時已經會正解地說“TOFU”,還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這才真正做到了傳播本國飲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諸如此類的,又如“驢打滾”(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來據此讀音定為:Gobelive);再如“饅頭”,“餃子”,“湯圓”不如直接音譯為:Mantou, Jiaozi, Tangyuan,這樣一來,外國朋友也就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風味小吃了。
3.混合法
雖然音譯法直接而且很能體現中國的特色,但是,對于一些初次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朋友來說,確實有點為難了他們。為了更好地解決跨文化理解上的問題,譯者還最好在音譯之后稍加注解或補充說明。如,對“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釋;在翻譯“河粉”時,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準確。
另外,對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來命名的菜名,翻譯時可采用音譯與直譯混合的方法來處理。如“宮保雞丁”可翻譯為:‘Gong Bao Diced Chicken’(筆者譯),“麻婆豆腐”譯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筆者譯),“東坡肉”譯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譯法
以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體現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較多地采用意譯,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譯出來,或者再加用‘with+輔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紅燒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時菜雞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魚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魚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蔥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錦甜食
5.圖文聲并用
用意譯法來翻譯菜名,使翻譯有更高的準確性和更強的有效性,但有時候會顯得過長,不簡潔。為此,筆者認為可以用簡潔的翻譯加附上相應的圖片,這樣的效果會更佳。而對于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過服務人員現場解說,或者讓外國朋友翻譯出有關背景資料供閱讀。
六、結論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斷全球化。事實上,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對外的交流。如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等,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國有機會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把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發揚并傳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各國人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途徑,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索文化翻譯的另一新意義――文化的傳播。為此筆者想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探討目前中國飲食翻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歸納出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用以處理翻譯中的問題,使翻譯真正實現交流,傳承,溝通,創造與發展的本質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4]許鈞.尊重、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中國翻譯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龔光明.翻譯思維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7]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8]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9]賀微.譯學研究的視角與選擇[J].中國外語,2006,(5).
[10]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外語教學與究,2002.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對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研究,將有助于中國餐飲文化的傳播,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一、東西方餐飲業中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特點
由于東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導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體現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單里,只簡單列出菜名,再標出所用主、輔料及烹調方法和食用時附帶的佐料,給人樸素和實用的感覺。而在中國,中餐菜肴品種繁多,菜名也極其豐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講究,特點鮮明。既有用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雞丁、香爆芹菜魷魚絲、干鍋雞等)、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或歷史典故等構成,反映菜肴內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義的寫意筆調進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張、象征等各種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動聽,又形象逼真,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講求吉利、喜慶,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這些菜肴的特點是選料極其龐雜,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卻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義,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飲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翻譯
針對中餐菜單的命名特點,可以用以下方式對中餐菜單進行翻譯。
(一)以寫實性命名的菜譜的翻譯
根據功能派翻譯理論,在翻譯以寫實性命名的中餐菜單的過程中,以菜肴內容和特色為主,譯出菜名的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達到傳遞原料、配料、烹調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預期功能,讓游客通過英文菜單了解菜肴的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導食客有目的的品嘗菜肴。
1、菜名以主料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以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輔料,例如:杏仁雞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西紅柿炒雞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狀)+(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鴨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蔥油雞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軟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鱔片stir-fried eel 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輔料,例如:仔姜燒雞條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對于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采取形狀(口感)+主料+(with)輔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形狀(口感)和主料、輔料,例如:芝麻酥雞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陳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時蔬雞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魚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雞塊fragrant fried chicken;
4、在翻譯以人名或地名開頭的菜名時: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餃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進行翻譯,以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烹法和主料,例:東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
5、在中國菜譜中,有些菜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賞心悅耳的名字,比如把雞蛋(egg)稱為木須;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為突出其色道稱其為翡翠,用芙蓉指雞蛋清(egg white);含多種谷物的菜名稱為八寶或八珍等。翻譯這些菜名時,應把這些用料的名稱統一起來,例如:木須肉;翡翠蝦仁,翡翠培根炒飯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燒麥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雞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以寫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譯
中國菜肴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寫意”型命名的菜名。這類名稱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賦予菜肴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在此情況下,就不能用直譯的辦法,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譯出其所指內容,使譯文實現向外國游客傳遞食物的相關信息的預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銀絲掌中寶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鳳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
(三)有些菜名對中國食客而言非常有意義,若直譯其名,可能會引起東西文化方面的沖突。
為消除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就要考慮其真正的原料構成,以達到其應有的功能。例如,紅燒獅子頭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雞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紅蓮白雪藏龍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龍虎鳳大燴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龍鳳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以上菜名的“獅子頭”,“龍”“鳳”若照直譯成英語,勢必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功能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