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7:1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鉆采工藝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英文名稱: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華北石油公司;華北石油管理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任丘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7393
國內刊號:13-1072/TE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水力噴射鉆孔 稠油蒸汽吞吐
本次研究及試驗對象是遼河油田高3624區塊的高3-6-021井。通過對高3624區塊巖性、裂縫發育特征及其分布走向、儲層物性等方面進行細致研究,確定鉆孔方位、鉆孔數量、鉆孔深度、注酸類型和數量、注蒸汽量,觀察聯作措施后的效果,對效果進行評價。
1 水力噴射鉆孔技術介紹
目前,遼河油田水力噴射鉆孔技術的工藝原理:連續油管連接銑刀鉆具,入井進行套管開窗,然后連續油管連接噴射工具入井進行油層噴孔的工藝,噴嘴為反沖自進設計。噴嘴工作方式為單射流破巖,非水力機械聯合破巖方式,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控制簡便、成功率高、鉆孔長度可達100米。
水力噴射鉆孔技術從施工工序上可分為:
(1)自然伽瑪校深;(2)陀螺定向;(3)套管開窗;(4)鉆水泥環;
(5)油層噴孔。每孔施工時間約為15h,每孔施工周期內,連續油管下井3次,測井1~2次。
2 高3624區塊開發現狀2.1 高3624砂礫巖油藏介紹
試驗油井位于遼河油田高3624區塊,高3624區塊構造上處于遼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高升油田蓮花油層鼻狀構造北端,是一個南、東、西三面受斷層夾持的由西南向北東傾沒的斷鼻構造,高點埋深1600m。構造類型為純油藏,油層埋深1600~1850m,油層分布主要受砂體分布控制,為一構造巖性油藏。儲層巖性以厚層塊狀砂礫巖為主,夾薄層泥巖。據高3624井最初試油成果,原始地層壓力17.5MPa(油中1800m),1750m深度溫度56℃。通過觀察井測壓情況可知,目前地層壓力在7MPa以上,試驗井附近壓力10MPa左右。
2.2 區塊開發現狀
按開發方式劃分,高3624塊可分為兩個開發階段:即常規開采和蒸汽吞吐開采階段,目前全塊轉為撈油生產。1988年8月~1998年9月,高3624塊開始蒸汽吞吐開發,至1998年9月蒸汽吞吐有效期結束,共吞吐23口井、74井次,平均單井吞吐輪次4.9輪,累計注汽22.0693×104t,階段產油13.9057×104t,階段產水3.7228×104m3,階段采出程度1.81%,吞吐油汽比0.63,階段回采水率16.9%。1998年10月~2005年12月,由于吞吐效果較差,1998年10月后該塊不再進行蒸汽吞吐開采,2003年12月全塊轉為撈油生產。2006年1月~目前,為采取壓裂改造和高壓注汽提高區塊儲量動用階段,開采難度逐年加大,急需改善傳統開采方式,提高單井產能。
3 水力噴射鉆孔與蒸汽吞吐聯作方案
試驗井高3-6-021井儲層巖性以厚層塊狀砂礫巖為主,夾薄層泥巖,分析試驗井與鄰井同產層生產情況,認為試驗井目標儲層剩余油較多,結合水力噴射鉆孔設備參數性能指標,分析在該試驗井應用是可行的,決定進行水力噴射鉆孔與蒸汽吞吐聯作措施工藝試驗。利用該技術噴射鉆孔的定深、定向、鉆深可控的優勢來提高微裂縫鉆遇率,改善稠油蒸汽吞吐井產層受熱環境及滲流條件,擴大產層受熱吞吐半徑,實現周圍死油區稠油得到動用,達到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單井產能的措施目的。
3.1 水力噴射鉆孔方案3.1.1?鉆孔層位
篩選高3624塊的某一口油井為試驗井,該井位于區塊中部,生產層段巖性為砂礫巖。油層物性較好,平均孔隙度21.9%,平均滲透率967×10-3μm2。碳酸巖含量極少。粒度中值為0.44mm,但分選較差,平均分選系數為1.94。為近物源濁流砂體沉積的特征。Ⅴ砂體儲層以砂礫巖為主,平均孔隙度為22.69%,平均滲透率1282.65×10-3μm2;Ⅵ砂體儲層以砂礫巖為主,平均孔隙度為19.92%;平均滲透率867.92×10-3μm2。
3.1.2?鉆孔位置
根據地層傾角、傾向以及油井井斜數據,確定鉆孔方位主要沿平行地層等高線方向,這種方法適合油層上下較厚的油層,孔軌跡在同一個油層延伸,同時根據油層厚度和實際鉆孔深度進行鉆孔方位微調,從該井測井曲線對比綜合分析L5+6層位的2#、3#兩個層鉆孔增產效果會更好。
?3.1.3?鉆孔方位
通過分析試驗井與鄰井同產層生產情況,認為試驗井24.6o、221o方位剩余油較多,優選為該試驗的鉆孔方位。
3.1.4?布孔數量
該井所選2#小層為物性較好的含油層段,單層厚度56.6m,3#小層厚度13.4m,2#小層布孔密度為1孔/7.07m,3#小層布孔密度為1孔/13.4m,設計對2個小層完成9個鉆孔,自下而上逐孔實施。
3.1.5?鉆孔長度
考慮小層單層厚度較厚,井間距較長,產層無底水,井間距離170m,因此,設計鉆孔長度為100m。
3.2 防膨酸化蒸汽吞吐方案3.2.1?防膨方案
粘土穩定劑由有機聚季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及無機物復合而成。
(1)按處理半徑計算,按照處理半徑2.4m計算,藥劑濃度1%,施工劑量24.4t。
(2)按注汽量計算
設計注汽量按3000t,防膨劑使用濃度按1%計算,則試驗井防膨劑用量為30t。
(3)施工要求:正注粘土防膨劑30t,正替清水10m3,壓力控制在20MPa。3.2.2?酸化解堵方案
(1)藥劑用量:酸化藥劑的主要成分為有機酸、鹽酸、氟鹽、緩蝕劑和表面活性劑等。酸化目的層為2#:3#小層,井段1651.5-1722.0m,厚度70m/2層。通過酸化,解除近井油層污染,恢復或提高地層滲透率,增加油井產能。設計向井中注入多氫酸解堵處理液185t,正替頂替液10t,排量0.6~1.5m3/min,泵壓不得超過20MPa。
3.2.3?注蒸汽方案
預熱地面管線10分鐘,然后轉入正式注汽,以較低參數注一小時,逐步提高注汽參數。采用高壓小爐注汽,設計注汽量3000t,油層吸汽能力約7~9 t/h,注汽速度:192 t/ d,注汽強度:27.5t/m。
4 現場試驗與效果
4.1 現場試驗
5 結論
細致的地質分析、創新的聯作思路、縝密的施工設計、科學合理的聯作工藝選擇是高3-6-21井現場試驗成功的基礎與保障。
水力噴射鉆孔改變了傳統射孔完井蒸汽腔的形態,擴大了蒸汽與地層的直接接觸面積,擴大了蒸汽腔的波及體積,無論是近井地帶還是遠井地帶均更有效的利用了蒸汽的熱能,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儲層非均質性造成的儲層動用不均的困擾。
水力噴射鉆孔的成功應用可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射孔完井方式,有望引起新一輪的完井方式的變革
水力噴射鉆孔與蒸汽吞吐措施聯作工藝技術可有效解決因近井地帶污染與堵塞導致的注汽困難的難題,實現了蒸汽吞吐井間剩余油挖潛以及油井產量的提高,為遼河油田稠油開采提供新模式、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根生,沈忠厚.高壓水射流理論及其在石油工程中應用研究進展.石油勘探與開發[J].2005,(02):96-99
[2] 袁建民,趙保忠.超高壓射流鉆頭破巖實驗研究[J].石油鉆采工藝,2007,(04):20-22
[3] 孫曉超.水力深穿透水平鉆孔技術的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05
[4] 李慧,黃本生,劉清友. 微小井眼鉆井技術及應用前景[J].鉆采工藝,2008,(02):42-45
關鍵詞:薄煤層;長壁采煤法;綜合機械化采煤;滾筒采煤機;刨煤機;螺旋鉆采煤機
我國煤層賦存條件比較復雜,煤炭資源分布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其中薄煤層可采儲量約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18%,而產量只占總產量的73%,遠遠低于儲量所占的比例,并且這個比例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薄煤層在我國分布較廣,有些地區的煤質也比較好。而像大同煤礦集團經過多年開采,不少礦井中厚煤層已近枯竭,薄煤層的開采正規模化地進行,而且也得到了充分重視。就當前的資源情況看,發展薄煤層機械化開采對于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延長礦井開采年限和實現高效開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薄煤層開采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薄煤層開采主要采用長壁采煤法,但由于開采煤層厚度小(小于1.3m),與中厚及厚煤層相比,薄煤層機械化長壁工作面主要有以下問題:
1)采高低,工作條件差,設備移動困難。特別是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當最小采高降到1.0m以下時,人員出入工作面或在工作面內作業都非常困難。而且薄煤層采煤機械
和液壓支架受空間尺寸限制,設計難度大。液壓支架立柱通常要雙伸縮甚至三伸縮,增加了制造成本。
2)采掘比大、掘進率高,采煤工作面接替困難。隨著長壁機械化采煤技術的發展,工作面推進速度大大加快,但由于薄煤層工作面回采巷道為半煤巖巷,巷道掘進手段沒有多大的變化,仍以打眼放炮、人工裝煤為主,掘進速度很慢,造成薄煤層綜采工作面接替緊張。
3)煤層厚度變化、斷層等地質構造對薄煤層長壁工作面生產影響比開采中厚及厚煤層工作面大,造成薄煤層長壁綜采或機采工作面布置困難。
4)薄煤層長壁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產出比高,經濟效益不如開采厚及中厚煤層工作面。一個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的設備投資不比設備裝機功率、支架工作阻力相當的中厚煤層綜采工作面少,但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的單產和效率一般只有中厚煤層綜采工作面一半,甚至更低。
可見,發展機械化、實現綜合機械化采煤,是實現薄煤層開采高產高效的唯一出路,我國在這方面一直在不斷瓦斯賦存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地質構造復雜、煤層埋藏深度大、圍巖條件變化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是影響寺河礦煤層瓦斯賦存規律的主要因素。
2.薄煤層開采綜合機械化技術現狀
目前,我國薄煤層開采綜合機械化有許多種,大致分為:①滾筒采煤機;②刨煤機;③螺旋鉆采煤機。
2·1滾筒采煤機
現在使用的滾筒式采煤機是傳統的采煤設備,其應用十分廣泛,發展速度也比較快。隨著緩傾斜中厚煤層至厚煤層綜合機械化成套技術的逐漸成熟,“三軟”和大傾角煤層等困難條件下綜采配套技術也得到了應用。以電牽引、故障自動診斷、支架電液控制等為核心的技術也應用到了滾筒式薄煤層綜合機械化設備上,這種采煤技術也正趨于成熟。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采煤經過多年的試驗,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開采效果。
滾筒采煤機由于適應性強、效率高、便于實現綜合機械化作業,因而發展迅速。它的整體結構、性能參數、適應能力、可靠性等諸方面,都有了較大創新和提高。薄煤層滾筒采煤機是在中厚煤層滾筒采煤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也具有許多優點:
①積木式無底托架結構、液壓螺母緊固、多臺截割電動機橫向布置、抽屜式部件安裝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薄煤層滾筒采煤機結構更加簡單,安裝更為輕便;
②整體結構和傳動方式的改進,使得滾筒采煤機的機身變得更窄、更低;
③采煤機功率的不斷加大,以及電氣調速行走和遠程無線控制技術的應用,使得薄煤層滾筒式采煤機更能適應較復雜的開采地質條件;
④薄煤層采煤機比較適合小型煤礦的綜合機械化開采。
2·2 刨煤機
刨煤機采煤自20世紀40年代在德國問世以來,很快就得到推廣和發展,成為薄煤層采煤機械化的強大支柱。原歐洲的主要產煤國德國、俄羅斯、法國等,使用刨煤機開采的煤炭產量占總產量的50%以上,刨煤機的日產量可達到5000t以上。
刨煤機的主要優點:
①能實現極薄煤層的綜合機械化開采,便于實現開采過程中的自動化;
②采煤過程連續進行,工作時間利用率高;
③采出的塊煤率高,工作面煤塵量少;
④結構簡單,維護方便。
2000年鐵法小青礦采取國內配套的方式引進一套德國DBT公司全自動化刨煤機系統,于2001年1月開始試生產,到2002年4月,除去倒面檢修時間,共生產271d,生產煤炭106萬t,最高日產量6480t,小青礦全自動化刨煤機開采技術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國內煤炭行業使用刨煤機的積極性。
2·3螺旋鉆采煤機
螺旋鉆采煤是前蘇聯頓巴斯礦區頓涅茨克礦業研究院開發的一種開采薄煤層的采煤方法。于1979年在頓巴斯礦區馬斯賓斯克礦試驗成功,并推廣應用。該采煤法是一種新型的無人工作面采煤方法,也是一種開采緩傾斜薄煤層的新型采煤方法,可將煤層可采厚度由0.6~0.8m下延到0.4m,對開采松軟煤層有極高的推廣應用價值。螺旋鉆采煤法的主要優點:
①投資較低;
②人員和機組設備全部在工作巷內,人員在寬敞支護良好的巷道內就可將煤采出,安全狀況良好;
③煤的可采范圍達總面積的95%以上,可以多出煤,并充分釋放瓦斯。
螺旋鉆采煤法主要存在的問題:
①留設鉆孔間煤柱和鉆孔組間煤柱,降低了采出率;
②接長和縮短鉆桿所用的時間占工作總時間的比重較大。
我國近幾年引進了一些螺旋鉆采煤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中新汶礦業集團2003年從烏克蘭引進的2臺薄煤層螺旋鉆采煤機(適用于0.6~0.9m的薄煤層),分別在潘西礦和南冶礦進行了前進式和后退式采煤工藝試驗獲得成功,單面單臺鉆機月產達到5800t。2004年6月20日,國家發改委調研組在新汶礦區調研時得出如下結論:“潘西煤礦螺旋鉆采煤工藝的應用,效率高、安全系數高、資源開采率高,適應于目前我國傳統的開采方法無法開采的薄煤層,該技術值得在全國推廣應用”。大同煤礦集團也在嘗試用在采煤中,效果十分好。
3.薄煤層開采發展趨勢
薄煤層開采高度小、頂板壓力小的特點,決定了薄煤層高產高效采煤方法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提高長壁工作面自動化程度。由于薄煤層工作面內作業困難,所以應提高薄煤層工作面采、支、運工序的自動化程度,減少工作面內的操作人員。薄煤層工作面刨煤機落煤、螺旋鉆采煤比采煤機落煤易于實現自動化,由計算機控制的定量割煤刨煤機與螺旋鉆采煤,是實現薄煤層工作面自動化開采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國內外實踐,工作面年產量可達1.0~1.8Mt。
4.結語
對于我國資源儲量比較大的薄煤層來說,隨著國內外 采礦設備制造水平的提高,在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工作面設備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煤層賦存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采煤機械,采用上述采煤方法均可以實現薄煤層高產高效開采。
參考文獻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L021 石油化工設備技術
L019 石油機械
L031 石油勘探與開發
L030 石油煉制與化工
E126 石油實驗地質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學報
L012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L006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L008 石油鉆采工藝
L025 石油鉆探技術
G387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A113 實驗技術與管理
C009 實驗力學
Y018 實驗流體力學
A115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G512 實用癌癥雜志
G875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G534 實用放射學雜志
G586 實用婦產科雜志
G746 實用肝臟病雜志
G457 實用骨科雜志
G224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G700 實用老年醫學
Q919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G652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G834 實用藥物與臨床
G324 實用醫學雜志
G760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G768 實用預防醫學
G856 實用腫瘤學雜志
G890 實用腫瘤雜志
* U049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U005 食品工業科技
U006 食品科學
U035 食品與發酵工業
U641 食品與發酵科技
U547 食品與機械
U029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 H838 食用菌學報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質
A20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G906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G485 世界臨床藥物
G484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3 世界中醫藥
A023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73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F033 獸類學報
R005 數據采集與處理
W009 數理統計與管理
B015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B007 數學進展
B004 數學年刊A
C036 數學物理學報
B006 數學學報
B012 數學雜志
S032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W022 數字圖書館論壇
H008 水產學報
H232 水產學雜志
Z016 水處理技術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電能源科學
W004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
W013 水科學進展
R050 水力發電
R049 水力發電學報
R587 水利經濟
W011 水利水電技術
W502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W006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
W003 水利學報
F010 水生生物學報
H850 水生態學雜志
H015 水土保持通報
H287 水土保持學報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X528 水運工程
R566 水資源保護
W570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U056 絲綢
T094 四川兵工學報
J051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G045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A00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F027 四川動物
Z007 四川環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A033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75 四川醫學
G745 四川中醫
H862 飼料工業
H864 飼料研究
G074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業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劑
T580 塑性工程學報
X634 隧道建設
E123 臺灣海峽
L009 太陽能學報
J011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M544 鈦工業進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術
N043 探測與控制學報
V531 陶瓷學報
H041 特產研究
V027 特種結構
T999 特種橡膠制品
L505 特種油氣藏
N065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A041 天津大學學報
一、利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期刊影響因子和有關因素之間作用規律的仿真模型
本文選用2006版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中的自然科學期刊中,從《安徽化工》到《鉆采工藝》共300種期刊數據為樣本數據(見表1,略),研究仿真科技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和有關指標之間的非線性映射關系。其中,利用前150種期刊數據作為訓練網絡的樣本數據,后150種期刊數據作為測試網絡的樣本數據。
樣本輸入數據處理
采用三層BP神經網絡對期刊的影響因子與有關指標之間的非線性映射關系進行仿真學習,BP網絡中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的結點數分別為7×10×1激活函數分別采用sigmoid,logsig,學習率η=0.9,學習訓練算法采用反向傳播(BP)算法。
以刊期、總被引頻次、即年指標、載文量、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他引比、基金論文比、Web即年下載率等為網絡的輸入,由于各項數據差異較大,所以在作為神經網絡輸入、輸出數據時,采取(X-Xmin)/(Xmax-Xmin)公式對樣本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處理結果見表1 。
樣本輸出數據處理:將影響因子作為網絡的輸出,其數據見表1。
網絡建立與仿真
這里建立一個7×10×1的 BP網絡,分別利用matlab中的函數NEWFF()、train()、,sim()建立、訓練和仿真網絡。傳遞函數分別取tansig和logsig,目標誤差為0.0001。150個訓練網絡的樣本系統仿真結果分別見表2(略)和圖1,由圖可以可見,除個別影響因子較小的樣本外,誤差高度聚集在0附近,相對誤差基本上都在3%以內,150個測試樣本仿真結果也比較理想, 由圖2可以看出,除個別樣本由于影響因子非常小,不大符合整體規律性,其余樣本誤差基本也是聚攏在0附近,大多數樣本相對誤差也在5%以內,說明本神經網絡具有很好的整體仿真能力,也就是說,該模型能非常有效地仿真影響因子與相關指標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二、用網絡進行期刊有關指標對影響因子影響分析案例和結論
為了研究各有關指標對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程度和方向,這里以各指標的平均值為比較基礎,采取單因素分析的方法,讓一個因素值在平均值上下變化,用網絡仿真其輸出的影響因子,與平均水平下的影響因子比較觀察其影響規律。表3(略)列出了要代入網絡進行仿真的輸入和輸出結果,下面就仿真結果進行分析。
計算表明,當載文量分別增加30%、增加15%、、減少15%、減少30%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分別為: 0.1410、0.1508、0.1727、0.1848。可見載文量越大影響因子越小,而且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過度擴大載文量勢必影響載文的質量,并不利于刊物質量的提高;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基金論文比分別增加30%、增加15%、、減少15%、減少30%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653、0.1635、0.1584、0.1544。可見基金論文比越大影響因子越大,但是影響微弱;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被引期刊數分別增加15%、減少15%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618、0.1606。可見被引期刊數越大影響因子越大,但影響基本可以忽略,沒有什么影響;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總被引頻次分別增加15%、減少15%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721、0.1508。可見總被引頻次越大影響因子越大,而且影響非常明顯,這是由于影響因子的計算要直接用到總被引頻次所致;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即年指標比分別增加15%、減少15%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648、0.1580。可見即年指標越大影響因子越大,但是影響比較小;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平均被引半衰期比分別增加15%、減少15%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518、0.1731。可見平均被引半衰期越大影響因子越小,而且影響比較大;當其它指標保持平均水平不變,web即年下載率比分別增加15%、減少15%時的網絡仿真影響因子為:0.1663、0.1564。可見web即年下載率越大影響因子越大,但影響不大。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君岐.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BP神經網絡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7,(4):67-70.
【關鍵詞】磨銑工具;小套管管柱結構;雙級梯形扣;固井;負壓;八面河油田
0 概況
八面河油田目前有套管變形井812口,占總井數的44%,其中只有111口成功修復,其余井被迫上返或報廢。在修復的111口井中,修復套管穿孔井占了87%,而套管錯斷、彎曲變形和穿孔變形等情況僅修復了7口,側鉆4口。側鉆成本比較高,同時側鉆井徑小于4″,后續生產管理、作業等都受到嚴重制約。針對這一情況,通過攻關,研究了成本低、作業周期短、設備要求低、修復后井徑大于4″的小套管完井技術。
1 工藝原理及結構
小套管完井技術主要包括“打通道”技術、相應的小套管、固井技術等三項。
1.1 “打通道”技術
在不大面積損傷套管的情況下,打通井眼,保證小套管能順利下入人工井底(或灰面),是該項修套技術的關鍵。打通道主要工藝技術磨銑,即用磨鞋銑到錯斷點、變形井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套管變形破裂、甚至斷開,用磨鞋磨銑時易開窗,形成套管外通道,造成卡鉆工程重大事故。
(2)磨銑工具的強度不足,磨銑點少。
(3)彎曲套管是一段變形,很容易銑掉大面積套管,造成井壁坍塌,正常循環洗井建不起來,造成修井失敗。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磨銑工具、磨銑工藝和臨時防砂工藝研究。
1.1.1 研制新型磨銑工具
1)結構改進:對原來普通的平底磨鞋,單循環液流結構加以改進,制做成多刃平底磨鞋。一方面使其具有較大面積的液流通道,讓碎屑能夠順利地排出;另一方面多刃結構使載荷集中作用于被磨銑的局部,提高磨銑速度。
2)YD合金的堆焊:由原來普通銅焊條鋪焊改為采用鎳銀焊條來進行底焊,YD合金焊條來進行堆焊。底焊溫度控制在590℃~700℃,研制出多刃系列磨鞋、犁形系列磨鞋;采用了石墨制作的模型,提高需要堆焊的厚度,從而提高磨鞋的使用壽命;
1.1.2 研究適用的磨銑工藝
1)針對普通三刃或單刃磨鞋易開窗的問題,我們改進了管柱結構,在磨鞋上接10m鉆桿,之上接長Φ140mm(針對7″套管)或Φ110mm(針對51/2″套管)×10m扶正管,保證磨鞋一直在原套管內鉆進,
2)磨銑時加大了沖洗排量,從300L/min提高到500L/min,一方面增加了攜砂能力,另一方面降低磨銑點的溫度,提高了磨鞋使用壽命。
3)研制了方鉆桿自封,改變洗井方式,提高攜砂能力。
研制了方鉆桿自封,井口動態最高承壓達15MPa,自封的軸承盤和方鉆桿相連,里面裝有特殊自封膠皮,既能將方鉆桿外壁密封,又能將井口環形空間密封,大大提高了修井綜合效率。
1.2 小套管管柱結構
常規小套管完井技術7″套管使用5″套管,51/2″套管使用4″套管。由于5″套管和4″套管比常規套管尺寸小,沒有配套的防砂工具、分層采油、泵抽管柱等,增加了油水井使用時因不可預見的管卡而報廢的可能性,同時加大了作業的難度。
壁厚7.72mm的51/2″套管本體外徑139.7mm,套管節箍外徑153.7mm,與7″套管間隙僅有5.7mm。不僅影響固井施工,易造成節流壓差。我們改變了套管連接方式,將51/2″套管采取雙級梯形扣連接。雙級梯形扣接箍,比雙級梯形扣套管本體厚1~2mm,一方面因絲扣部分壁加厚,加大連接扣的強度,另一方面因減少套管通徑的要求,減少了打通道的工作量,增加修井成功的可能性。
1.3 固井
小套管下入井內預計位置后,進行固井施工。主要存在兩個難點:
一是由于小套管與套管間隙小,且由于井身軌跡的影響,小套管貼邊,導致固井時水泥漿上返不均勻,影響固井質量;二是八面河油田部分區塊存在負壓現象,在固井過程中,由于壓差作用,水泥漿進入油層,形成水泥漿錐入。
1.3.1 臨時屏蔽液
經過室內研究結果,設計并研制出ZD系列水溶性暫堵劑。ZD水溶性暫堵劑主要成份為微溶于水的化合物和無機鹽類,在常溫下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在地層溫度下,可通過架橋、充填和變形等作用,在地層表而形成一條低滲透性的暫堵帶,從而阻止入井流體的浸入和傷害,作業完成后,ZD可被水逐漸溶解而自行解堵。
1.3.2 套管扶正器
套管扶正器在一根27/8″鉆桿焊接Ф140mm(7″)或Ф114mm(51/2″)壁厚9.17mm的鋼管,磨鞋工作時不會貼邊,也就不會磨銑套管,保證了磨銑施工可靠進行,同時還能修復彎曲變形部分套管。
2 現場應用實例
2.1 7″套管
面14-509井,2003年4月作業時發現井筒內全部是泥漿,泵下2根21/2″油管彎曲變形,改撈油。根據生產要求,進行修套施工。
打通道:下Φ150mm×1m銑棒進行磨銑,從1053m磨銑至1059m,下Φ140mm×1m、Φ140mm×1m通井規順利下至預計深度。
壓井:于該井出砂嚴重,增加井筒壓力,配制比重1.2的鹽水壓井,起下管柱時不停向井筒內補充鹽水,保持液面在井口,保證井筒壓力,成功防止地層出砂。
下小套管:為保證后繼生產的順利進行,下入51/2″套管。小套管結構由下至上為導錐+小套管+丟手接頭+油管+油管短節+懸掛器。
固井:由于該井輕微負壓,為了防止水泥漿進入地層,在固井前,先替入一定量的暫堵劑,將地層屏閉,再進行固井施工。
2.2 51/2″套管
角12-斜233井,由于套管在1001.37~1208.8m破裂,要求撈出在1601.0m處丟手封隔器,下小套管固井。
打通道:下Φ117mm鉛模至1105.92m沖砂至1107.34m,打印,鉛模邊緣有刮痕,先后下鉆桿帶Φ117mm多刃磨鞋、Φ116mm銑錐、Φ118mm銑棒磨銑至1620.22m。
下小套管固井:下21/2″加大油管下接41/2″模擬套管650.1m,正替臨時屏蔽液10方,用清水90方洗井,擠灰漿8m3,替清水6.77m3,泵壓14MPa,懸重13T至9T倒扣15圈丟手,上提油管6m替出多余灰漿,起出丟手接頭,關井候凝。Φ86mm刮刀鉆頭鉆至灰面1620.0m,試壓,打壓5min,泵壓15.0MPa未降,完井合格。
3 結論
通過八面河油田現場13口井試驗,證明小套管完井技術對套管錯斷、變形等情況有較好的適應性,挽救了一些待報廢井,修復一批高產井,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胡博仲.油水井大修工藝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2]鄒德健.水溶性和油溶性清防蠟劑研制與應用[D].大慶石油學院,2003.
關鍵詞:焊接專業;工程實踐;國際焊接工程師;職業培訓
作者簡介:李美艷(1982-),女,山東龍口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講師;韓彬(1973-),男,山東東營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山東 青島 266580)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2018)、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QN20131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151-01
一、焊接專業的發展
焊接是通過加熱、加壓或兩者并用使同性或異性兩工件產生原子間結合的加工工藝和聯接方式。焊接應用廣泛,既可用于金屬也可用于非金屬。石油石化行業中,管道連接、壓力容器以及鉆采裝備的制造等都離不開焊接技術。并且,隨著石油鉆采向海洋以及深海領域的發展,對焊接質量要求更為苛刻,迫切需要開發更加先進的焊接技術和設備。
高校傳統的焊接專業培養模式源于蘇聯,以培養工程技術專門人才為主,我國最早于1952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焊接專業,隨后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也紛紛建立了焊接專業。為適應通才教育的需要,1998年全國近百所高校把焊接專業與鑄造、鍛壓合并為材料成型及控制(以下簡稱“材控”)專業。自專業合并改革后,部分焊接課程內容的壓縮和實踐教學學時的縮短,對國內焊接技術人才的培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1]以石油院校為例,材控專業的畢業生踏入工作崗位后,很難短時間內適應實際生產中的技術要求。因此,將專業基礎教育與工程培訓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訓能力是現階段高校培養焊接技術人員的主流方向。
我國石油院校材控專業主要是突出焊接工程領域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使本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在石油、石化以及航空、航天、船舶、汽車、機械等相關行業從事焊接工藝設計及評定、焊接質量檢測、生產技術管理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2013版材控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更加強調焊接基礎理論、焊接工藝、焊接材料、焊接結構以及焊接生產等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石油院校焊接專業工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焊接專業特別強調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尤其是作為一名焊接技術人員,不僅應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意識和扎實的基礎理論,還應該掌握焊接冶金原理、焊接工藝、焊接設備、焊接應力與變形控制以及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并且應具有一定的焊接工程實踐應用能力,能夠在該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生產及經營管理等工作,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目前,各高校在本科教學中主要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由于每位教師講授風格不一,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體現教師的主觀創造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當前高校以“90后”學生為主體,課堂“猛灌式”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探索欲望,以及實際生產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工程實踐教學進度。
對于國內多數高校的焊接方向(專業)或材控專業,雖然綜合實訓、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已經被設置在本科培養方案中,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部分學校或教師對實踐教學的主觀認識不足,且重視程度不夠。其次,開展校外實習實踐難度較大,目前很多企業單位不愿意接收高校學生開展參觀實習,高校聯系實習單位和實習基地途徑受限。最后,校外實習成本較高也是阻礙實踐教學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工程技術背景是高校焊接方向(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順利開展的保障,而目前部分高校尚缺乏這一條件,致使學生實踐環節不足、實際應用能力差,與社會需求有較大的偏差,缺乏競爭力。[2]因此,高校在培養焊接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應加強工程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國際焊接工程師(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簡稱IWE)是ISO14731國際標準中所規定的最高層次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質量監督人員,是焊接相關企業獲得國際產品質量認證的要素之一,對焊接企業的產品認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起到重要作用,對焊接技術人員資格在世界范圍內相互認可的趨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昌航空航天大學等全國20多所高校先后在本科生教學中引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3]推動了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基于IWE培訓認證的工程實踐教學在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競爭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工程實踐教學與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相結合的優勢
石油石化行業裝置和設備多屬于高溫、高壓、強腐蝕介質范疇,尤其是壓力容器,要求具有較高的焊接質量要求,這就對我國石油院校材控專業學生的焊接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采用德國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包括焊接行業的現行國際標準(ISO)、德國標準(DIN)、歐洲標準(EN)、部分國家標準(GB)以及有關焊接材料、工藝、結構和生產四部分內容;實踐部分主要關于氣焊、氣割、手工電弧焊、氣體保護焊的實際操作。[4-6]將工程實踐教學與在校本科生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相結合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去探討材控專業教學模式的變革,構建“學歷學位教育+職業資格認證”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理論教育與就業前培訓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模式,這是石油院校焊接人才培養中最基本、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問題。
第二,通過實踐教學與IWE培訓教學體系相結合,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且能夠適應企業需求的優秀大學生。同時,有助于促進材控專業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第三,積極探索符合石油院校材控專業的IWE培訓體系,結合本專業課程設置,調整和改進IWE課程培訓內容及進度安排,使課堂與實踐中的各個要素得到有機重組。
第四,以此為契機,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材控專業教師的工程訓練和實踐水平,建設一支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工程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第五,在原有焊接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與工程訓練中心的有機結合,切實有效的促進焊接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
第六,通過IWE認證體系引入到石油院校材控專業在校學生的本科培養過程中,有助于拓展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材控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既能取得畢業證、學位證,畢業時又可取得IWE證書。不僅提高了自身專業能力和素質,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在二次就業中擁有了更多的機會。[3,7]但同時,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前沿職業培訓,時刻面臨著經濟時代的挑戰。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力量,學校和教師都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為契機,做好材控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初雅杰,王章忠,李曉泉,等.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同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結合[J].中國冶金教育,2011,(6):44-47.
[2]趙洪運.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思考與探討[J].成人教育,2011,(9):49-50.
[3]常鳳華,張巖.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與高校工程化人才的培養[J].電焊機,2009,39(3):14-16.
[4]錢強.國際資質焊接人員培訓規程及實施[J].焊接,2004,(9):33-36.
[5]韓佳泉,常鳳華.從焊接人員的國際認證解讀工程教育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意義[J].黑龍江電力,2006,(12):401-403.
論文關鍵詞:天然氣開采技術 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
論文摘 要:天然氣開采技術是石油工程專業、油氣田開發工程學科一門重要和新興的綜合課程,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理論結合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為石油工業提供基礎理論扎實、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
近些年來,全球對更清潔能源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強勁,天然氣產業也因之發展迅猛[1~2]。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關鍵階段,經濟結構優化對能源結構優化的要求十分迫切,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今后中國能源消費中的地位將日益重要。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長期以來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提高天然氣消費比例,加快發展天然氣產業是今后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理論和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3~4]。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中國天然氣地質理論,加快建立和發展適合中國地質特征的天然氣勘探開發核心技術和技術系列。這對中國能源戰略的安全及多樣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內容簡介
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以油層物理、滲流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為先修課的專業課。主要介紹天然氣開采涉及的基本理論及其工藝技術。課程內容包括天然氣的基本性質、烴類流體相態、氣井產能分析及設計、氣藏動態分析、排水采氣、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機理及其預防等內容,地質是基礎,滲流力學是開發的理論基礎,氣藏數值模擬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優選的鉆采工藝和地面建設工程技術是關鍵,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石油工程領域中廣泛應用的工藝技術及其基本原理,從而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選修課及未來從事石油工程的設計計算、應用研究及工程管理提供必備的專業知識。
2 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講課趣味性
由于天然氣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對天然氣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天然氣開采技術也處于一種不斷更新的狀態,傳統教材的內容常常落后于現場實際應用技術,為了讓學生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能夠培養適合當前石油行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教師應不斷更新專業前沿的最新技術知識,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通過展示國際最新發展動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介紹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涉及的先修課程較多,一般放在大四講授,傳統的講授法通常是滿堂灌的填鴨式,學生很難適應,所以教師首先應該堅持啟發式教學,控制課堂節奏,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其次,在談話法中多利用互動式教學,加強師生的溝通和交流,鍛煉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最后,在討論法中,采用案例式教學,設計新穎實際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讀書指導法,要求學生讀期刊雜志寫讀書報告提高其自學和總結能力。
4 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當今教學手段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5]。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手段具有靈活性強、可塑性大、師生互動效果好等優點。現代教學技術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內容豐富多彩而在很多學科的教學色鮮明。教師應根據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的特點,將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理論性較強,涉及諸多先修課程,同時實用性很大,在現場中實例頗多。教師一方面要堅持傳統教學手段,側重講解天然氣開采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多媒體[6],將文本、聲音、圖像、動畫及視頻投影在屏幕上,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5 理論結合實踐,推進素質教育
天然氣開采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專業課,該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牢固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要結合課程理論設計切實可行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到現場參觀實習,增長學生見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利用課程設計增強學生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為學生將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6 結語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在我國改善能源結構,以及中國石油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科技創新是促進中國天然氣勘探開發的重要推動力。天然氣開采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下,依據實際生產和科研需求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維標.天然氣及lng工業的行業現狀及展望[j].通用機械,2009(4):42,44~45.
[2] 李泓平.天然氣資源評價[j].中外科技情報,2007(22):35.
[3] 徐樅巍.為天然氣大發展助力[j].氣體分離,2009(4):19~20.
[4] 邢云,劉淼兒.中國液化天然氣產業現狀及前景分析[j].天然氣工業,2009(1):120~123,147~148.
【關鍵詞】 大慶 油田 采收率 提高
原油采收率指的是累計采油量占地質儲量的百分數。從油藏的層面來看,采收率除了與油田的地質條件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外,油田的開發方式、管理水平以及采用工藝技術水平等等也有會對油田的采收率產生影響[1]。本文結合大慶油田采收率提高的實踐,對油田采收率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1 大慶油田采收率提高實踐分析
大慶油田作為我國第一大油田,從上個世紀六十年入開發建設以來,目前已經形成了薩爾圖、杏樹崗以及朝陽溝等幾十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這就使得大慶油田在采收率提高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以三次采油技術的應用來說,三次采油技術在促進采收率提高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三次采油技術在油田中的廣泛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減緩多數油田在產量方面所出現的遞減速度的情況,對穩定油田的原油產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三次采油中常用的四大類技術中,我國應用范圍比較廣的是化學法[2]。從對我國近期原有產量構成的分析來看,在油田采收率提高方面所采用的技術以化學驅三次采油技術為主。從大慶油田的采收率提高的實踐來看,2012年,該油田三次采油產量上升到1360多萬噸,不僅如此,該油田近十一年的采油產量都超過1000萬噸,大慶油田的每噸聚驅增油達到40噸以上。從現有的大慶油田在采收率提高方面的發展來看,預計在明年,大慶油田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技術研發生產基地。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大慶油田的三個一類油層強堿工業化試驗區塊提高采收率18%,而大慶油田北二西二類油層弱堿三元復合驅工業性礦場試驗中心井區階段,油田采收率提高超過了25%。除此以外,大慶長垣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示范工程等項目對高含水油田采收率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作用。2012年6月,大慶油田的二類油層首個強堿工業區塊啟動。同時,三元復合驅配套工藝日趨完善,管理規范與技術標準體系基本構建完成,為明年大慶油田采收率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
2 油田采收率影響因素分析
從油田采收率的層面來看,對油田采收率產生影響的因素較多,不僅受油藏本身地質條件的限制,油田所采用的開發方式、管理水平以及工藝技術等等都會對油田的采收率的產生影響。從油田采收率提高的實踐來看,驅油機理不同油田的采收率也會存在區別,驅油機理相同油田在采收率方面也會存在區別,這種區別甚至很大。換句話說,對油田采收率產生影響的因素是復雜且多元的,但是通常可以概括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取決于油田本身,后者則和人為的油田開發工藝技術以及所采用的油田管理水平等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內在的影響因素來看,主要包括油氣藏的類型、儲層巖石性質、油藏的天然能量以及儲層流體性質等內容,以儲層流體性質為例又具體分為原油的黏度以及氣田的天然氣組分等內容。從外在的影響因素來看,主要包括油田開發方式的選用、井網合理密度與層系的合理劃分、鉆采工藝技術水平以及經濟合理性等等[3]。如上文提到的大慶油田所最終采用的三次采油技術就屬于對油田采收率影響的外在影響,換句話說,通過提高油田采收率大慶油田具體的采用了三次采油技術中的化學驅。又如經濟合理性,油田的投資成本與操作成本等外界因素也會對油田采收率產生影響。
3 油田采收率提高策略
正如上文所述對油田采收率影響的因素較多,呈復雜化與多元化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在確定具體的油田采收率提高策略時,需要油田結合自身的情況,針對影響油田采收率的內在外在因素,確定科學合理的策略。
從內在的影響因素與外在的影響因素兩者對油田采油率提高策略確定的影響來看,內在因素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說,好油藏要比差油藏有著較高的采收率。在油田開發過程中,人為的對油氣藏采用科學合理的部署以及合理的工藝措施也會實現對油氣藏固有地質情況的改善,進而有效的提高油田的采收率[4]。受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者共同影響的限制,無法實現用同一類方法準確的對油田的最終采收率進行預測,這就決定了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油田的采收率要進行計算分析與綜合考慮,并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選用適合油田的方法,進而確定出合理的油田最終采收率值,為油田調整與確定油田的開發規劃奠定必要的基礎。通常油田采用的方法包括油田統計資料獲得的經驗公式法、巖心分析法以及油田動態資料分析法。除了這些油田采收率提高策略以外,大慶油田的成功經驗還說明,油田的管理水平對采收率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大慶油田從提高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重大關鍵技術的層面出發,大慶油田成立了大項目部,由公司領導與有關專家對項目進行科學的管理,同時以技術成熟度為基礎,分層次、分步驟的推進提高采收率技術攻關和應用,在重點推廣聚驅,完善強堿三元,攻關弱堿和無堿的同時,不斷的探索其他提高采收率技術。
綜上所述,油田采收率的提高需要結合影響采收率提高的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結合油田的現有情況靈活性的調整策略,大慶油田采收率的提高為我國采收率提高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5]。換句話說,油田采收率的提高需要結合油田的實際情況,在綜合借鑒不同油田采收率提高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的優化采收率應用策略。
參考文獻:
[1]戰靜.應用水平井提高老油田采收率[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0.(11):27-29.
[2]李瑞冬,王冬梅,張子玉,萬朝暉,葛際江,張貴才.復合表面活性劑提高低滲透油田采收率研究[J].油田化工,2013.(6):221-225.
[3]趙士振,賈新青.科技創新提高油田采收率[J].中國石化,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