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1 17:12: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

第1篇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四)動手能力弱化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6個小麥品種,6個玉米品種,4個小豆品種,2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農事學》在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周3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后,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30學時理論課、10學時實驗課和9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16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8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參加不少于12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周一次3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后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后完成調查報告,采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采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超重力,重金屬,玉米,生長性狀,葉綠素

 

近幾年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等進入大氣、土壤、水中,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重金屬鉻Cr是再生水中污染物之一,對人群的健康產生危害[1]。在Cr影響植物生長方面,有人對土壤或沙中栽培的洋蔥和玉米對灌溉水中對重金屬Cr的吸收規律進行了研究[2-3]。楊和連[4]等專家都進行試驗研究了Cr對作物種子發芽的影響[5-6]。近幾年培育高度耐重金屬的植株,成為了育種的難題,在研究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吸收、轉運和貯存Zn、Ni、Cd等重金屬的分子機制取得主要進展[7]。根據目前的研究,主要通過鑒定玉米的形態指標和生理生化指標來研究植物的對重金屬的抗性。本試驗是在航天育種的啟發下葉綠素,變微重力為超重力,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的因素,探討對玉米種子萌發,幼苗形態和葉綠素的影響。探索利用超重力處理植物種子提高其抗重金屬性的生理生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供試材料采用農大108玉米品種。首先對小麥種子用0.1% HgCl2消毒10min,再自來水沖洗徹底后浸種24 h。然后暗培養至大多數種子萌動。隨機抽取30粒種子各5份,以1000g·2h、2000g·1h、4000g·40min、6000g·20min、和8000g·10min進行超重力處理,未離心的種子作為空白對照(CK)。處理后的種子放入含有不同濃度重金屬營養液的苗盆中進行水培,置于25℃恒溫光照培養箱下培養。

培養至胚芽突破種皮長出幼苗,此時期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在第3天測量玉米的形態指標。培養至三葉期,隨機取葉樣進行測定葉綠素。

2結果與分析

2.1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由圖l可以看出,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當相同超重力處理時,由圖可知隨著重金屬處理濃度的增加,種子的發芽率明顯降低。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表明超重力為8000 g·10 min高速短時可以降低重金屬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圖1 在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Cr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Fig1 Effects of Cr (Ⅲ)on seed germination underdifferent 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2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種子形態指標的影響

植物的形態指標是判斷植物性狀最直接的一類指標,形態指標中最主要的是植株的芽長和根長論文怎么寫。當種子萌發后,其芽、根的生長完全暴露在外界環境中[9],直接受到培養皿中Cr的影響葉綠素,故Cr對芽、根生長的影響遠大于對發芽率的影響,如圖2和圖3所示。

1. 根長的分析

當重金屬的濃度為0 mg/L時,6000g·20min 和8000g·10min處理的可促進根的生長。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在1000 g和2000 g超重力處理下可降低重金屬對根長的抑制。

圖2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幼苗根長的影響

Fig2 Effects of Cr (Ⅲ)on root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 芽長的分析

當重金屬的濃度為0 mg/L時,8000g·10min處理可促進芽的生長。綜合分析超重力和重金屬對幼苗的影響,在每一種超重力下玉米苗可抵抗不同濃度重金屬的抑制作用,如2000 g的處理中10 mg/L濃度下,幼苗的高度較空白組10 mg/L濃度處理分別增加了58.23 %。

圖3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幼苗芽長的影響

Fig3 Effects of Cr (Ⅲ)on bud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3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苗期葉片葉綠素的影響

葉綠素是植物體有機合成的場所,是光能的吸收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植株的有機合成能力。提高測定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可判斷植物的有機合成能力[10]。

由圖4、5可知在無超重力處理下,重金屬對葉綠素a、b合成的影響不明顯,除1mg/L濃度外其他濃度的重金屬均抑制了葉綠素a、b的合成。綜合兩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表明,2000g和4000 g的處理可以降低重金屬對玉米葉綠素合成的影響。

圖4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葉片葉綠素a含量的影響

Fig 4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Ⅰ(Ca) 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圖5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葉片葉綠素b含量的影響

Fig 5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Ⅱ(Cb)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3 討論

本實驗研究超重力處理對玉米重金屬耐性的影響時發現,對玉米進行超重力單因素處理時其發芽率符合趙欣等人的研究結論[11]。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和超重力單因素處理對種子的影響相似,因為種子發芽時利用自身的營養物質幾乎不受到重金屬的迫害。高速超重力可以促進根長和芽長的生長,低速的超重力抑制它們的生長葉綠素,但抑制作用不明顯。在結果分析中已經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每一個超重力處理組都有抗重金屬較強的植株。形態指標可鑒定植株受重金屬迫害的程度,是一個可以直接表現植株生長狀態的指標。在結果分析中那些形態指標較高的植株,這些植株對重金屬的抗性也較強。可以作為研究植物耐重金屬的鑒定指標。

實驗結果表明,在每一個超重力處理組都有抗重金屬較強的植株。葉綠素含量是表示植物光合器官生理狀況的重要指標[12]。結果表明,短時間脅迫下,葉綠素含量略有增加,這可能是葉綠合成系統的一種激應性反應。當Cr(Ⅲ)脅迫濃度高50 mg/L時,隨著鉻濃度的逐漸增大而下降,這與徐勤松等[15]以鉻處理水車前葉片的結果相似。

參考文獻

[1]紀柱,鉻鹽生產工藝與致癌物[J].化工環保,1999,(3):173-174.

[2]巫常林,黃冠華,劉洪祿,等.再生水短期灌溉對土壤作物中重金屬分布影響的試驗研究叨[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7):91-96.

[3]徐衍忠,秦緒娜,劉祥紅,等.鉻污染及其生態效應[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2,23(增刊):8,9,28.

[4]楊和連,車靈艷,盧二喬.重金屬鉻對西葫蘆種子發芽及出苗的影響[J].種子,2004,23(6):60-62.

[5]蔣光月,崔德杰.重金屬Cr對小白菜種子萌發及生長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增刊);76-79.

[6]鄭愛珍.重金屬Cr污染對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4):1343-1346.

[7]孫健,鐵柏清,錢湛,楊佘維,毛曉茜,趙婷.復合重金屬脅迫對玉米和高粱成苗過程的影響[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05,24(6):514-521.

[8]何翠屏,胡惠蓉.兩種重金屬脅迫對兩種草坪草生長與代謝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

[9]喬琳,盛東風,鄧艷.重金屬銅、鋅、鐵、鉛污染對白菜幼苗鮮重及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2).

[10]趙欣,王金勝.不同超重力處理小麥、玉米種子對其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6):100-104.

[11]秦天才,阮捷,王臘嬌.鉻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90:33-36.

第3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859 中華中醫藥學刊

G910 中華中醫藥雜志

G858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G179 中華腫瘤雜志

G039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K001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53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A550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99 中南藥學

G180 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G181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A036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學報

G842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G597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G442 中西醫結合學報

R775 中興通訊技術

G183 中藥材

G564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G685 中醫學報

G681 中醫藥導報

G764 中醫藥通報

G943 中醫藥信息

G812 中醫藥學報

G010 中醫雜志

G643 中醫正骨

G184 腫瘤

G185 腫瘤防治研究

G412 腫瘤學雜志

G522 腫瘤研究與臨床

G695 腫瘤預防與治療

H103 種子

J021 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29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N757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512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186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G225 重慶醫學

R559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N022 軸承

H026 竹子研究匯刊

N075 鑄造

N081 鑄造技術

N034 裝備環境工程

A133 裝備學院學報

N990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

Z022 資源科學

R737 自動化技術與應用

S026 自動化學報

N013 自動化儀表

S501 自動化與儀表

R611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

A905 自然雜志

E137 自然災害學報

Z012 自然資源學報

G229 卒中與神經疾病

N088 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

G701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L018 鉆井液與完井液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034 作物學報

H410 作物研究

第4篇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

種子是農業第一性生產資料,種子產業在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順應國內外種子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而設立。從2002年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批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后,全國先后已有lO余所高校開辦了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湖南農業大學是于2007年正式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作為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實驗教學是培養種子學科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統、完善的實驗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培養】。近年來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很多高校教師開展了相關的實驗教學研究工作】。而目前,國內農業高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辦的時間都不長,還是一個較年輕的專業,對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實驗教學基本上仍處于探索階段。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湖南農業大學近幾年來在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措施,以供其他院校一起探討和參考。

1改革實驗基本思路,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傳統的實驗教學基本上是驗證性的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少,研究性實驗基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針對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涉及的學科領域多、知識面廣、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特點,湖南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形成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實行分層次教學,實施“厚基礎、寬口徑、適應廣、能力強、素質高”為基本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驗教學中構建傳授知識、運用提高、研究創新的“一體化、三層次”實驗教學新體系:第一層次為基礎性、驗證性實驗,主要以訓練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驗證基礎理論知識為目的;第二層次為綜合、設計性實驗,以提高學生自主實驗和綜合實驗素質,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第三層次為探索性、研究性和創新性實驗,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及獨立開展實驗科學研究能力為目的。

2聯系當地實際。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涉及到生物學、農學、生態學、經濟學、機械與工程、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涵蓋種子生物學、品種引育、種子繁制、種子加工與儲藏、種子企業經營與管理、種子質量檢驗與認證管理等一系列環節。為了避免種子科學與工程各專業課程實驗教學的重復,內容分散等問題,根據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將各專業實驗整合為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種子學實驗技術,實驗學時72學時,3.0學分,分2‘個學期開課,另外加1周大實驗,36學時。實驗內容包括了常規實驗項目和電泳法測定種子純度等新內容,實驗學時數和實驗項目數都多于其他專業的專業實驗課,實驗課教學內容涵蓋了主要農作物的雜交技術、田問測產技術、種子形態結構、種子生物學、種子質量檢驗、種子加工與貯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個基本能反映湖南農業大學特色的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在實際教學內容上重點讓學生掌握主要農作物的雜交技術、田間測產技術、種子形態結構、種子生物學、種子質量檢驗、種子加工與貯藏等實驗操作技術,熟悉所用儀器的原理,學會使用和維護。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學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

3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改革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方法:(1)讓學生參與實驗課的準備工作,如配制試劑、準備材料、野外采樣等。(2)結合學校和湖南省教育廳設立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鼓勵學生成立科研興趣小組,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申報學校和省教育廳的科研創新基金。到目前為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有5個科研小組申請得到了學校和省教育廳設立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通過參加這些科研活動,使實驗教學與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3)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或結合畢業論文研究,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擴大知識面,培養獨立科研能力。(4)利用寒、暑假進行現場實驗教學。在寒、暑假利用作物標本園、教學實驗田、教師的科研試驗田及種子企業進行現場教學,內容豐富、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4改善實驗教學條件,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實驗教學條件影響到實驗教學效果。過去開設植物幼穗分化過程觀察和作物不育系鏡檢,主要借助于光學顯微鏡或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完成,學生觀察顯微或微小結構與只有1—2名教師指導的矛盾必然造成教師只能照顧個別學生而顧及不到全班,這肯定影響教學效果。現在學校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目前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有一個專門的實驗室,實驗室里配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有從事種子檢驗、種子加工與貯藏等儀器設備,另外配有一個綜合實驗室,配備有彩色電視顯微鏡成像系統,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可以把抽象的微觀世界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有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5改革實驗考核方法。完善實驗評分標準實驗考核是檢查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掌握實驗技能的重要手段。我們對傳統的實驗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形成一套綜合評價學生成績考核體系。考核體系由平時實驗成績和實驗考試成績2大部分構成,各占5O。平時實驗成績可根據學生上課出勤、實驗態度、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結果、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等內容綜合評定給出。實驗考試成績包括實驗筆試成績和綜合性實驗操作考試成績2部分。筆試考查學生對種子學實驗技術的實驗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隋況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解釋等,占實驗考試成績的30;綜合性實驗操作考試考查學生獨立進行綜合性實驗的能力,占7O。通過建立這種綜合的實驗課考核體系,能較全面、客觀、公正的反映出學生對實驗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6建立網上實驗教學輔助系統

充分利用了校園網這一教學平臺進行了種子學實驗技術網絡課程建設,建立了網上實驗教學輔助系統。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多媒體課件、教案和講義在網絡課程上公布,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課程的進度及安排,認真預習相關內容,了解有關背景知識,查找處理數據;將基本操作部分的實驗內容放于網上,學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時候觀看,這可以解決上課老師面對多個學生無法一一指導,以及上課教師個體差異而引起的教學質量問題。網上實驗教學輔助系統的建立,使得實驗教學內容得到了擴展和補充,增加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

7結束語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對于學生掌握種子學研究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湖南農業大學在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中做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中,將繼續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與時俱進地更新實驗教學內容,不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第5篇

>> 山核桃采摘工具包的設計研究 山核桃栽培與管理技術 美國山核桃與浙江山核桃果實品質的比較研究 山核桃產區林下生態修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山核桃秋播育苗技術 山核桃的造林技術 湖南山核桃幼林經營技術研究 山核桃施硼增效技術研究 美國山核桃嫁接與栽培技術探討 美國山核桃種植技術簡介 山核桃的豐產栽培管理技術 石質山地荒山核桃造林技術 美國薄殼山核桃栽植技術 薄殼山核桃栽培管理技術 我國山核桃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 蘇南丘陵地區薄殼山核桃幼林與白茶復合栽培技術 山核桃葉與美國山核桃葉中化學成分的初步分析 臨安山核桃網絡營銷現狀分析 常州市高新區薄殼山核桃發展可行性與現狀調查 野生山核桃實生育苗技術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9-09-08.

[10] SANDERS K F. Orange harvesting systems review[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5,90(2):115-125.

[11] 費喜敏,湯 勇,徐秀英,等.農戶層面的山區特色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以浙江臨安山核桃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3):218-222.

[12] 樓葉青.山核桃安全采摘裝備更新換代 既安全又方便[EB/OL].http:/// html/main/xxkdView,2012-07-13.

[13] 浙江大學.高空采摘作業保護裝置[EB/OL]. http:///project/9155, 2012-08-09.

[14] 吳 昊,董希斌.林木種子采收技術與裝備研究進展[J].森林工程,2011,27(4):24-29.

[15] 張鐵軍.移動式水果采摘梯[J].新疆農機化,2008(3):49.

[16] 曾婉華. 國外林木種子收集技術的分析(綜述)[J].林業機械,1985(3):45-47.

[17] 方勤敏,劉小燕,劉少山.1STZ-25型上樹采種(果)設備的研究與設計[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0,28(6):10-12.

[18] 曹雙喜,曹雙邊.水果采摘梯[P].中國專利:CN 882149628, 1989-12-27.

[19] 邱定武.蜈蚣型采摘踏板[P].中國專利: CN 202232187U,2012-05-30.

[20] 杜志宏.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127192,2008-10-08.

[21] 蘇和生,余哲學.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182085, 2009-01-21.

[22] 倪繼正,陳曉蕙.一種山核桃采摘器[P]. 中國專利:CN 201378951, 2010-01-13.

[23] 陳 浩.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639998U,2010-11-24.

[24] 胡蝶飛.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682807U,2010-12-29.

[25] 雷澤民,宋春喜,趙永峰.果實采摘機[P]. 中國專利:CN 201213381 751100, 2009-04-01.

[26] 武際可. 甩鞭子為什么會響?——兼談鞭鞘效應[J].力學與實踐,1995,17(5):72-73.

[27] 藍 峰,蘇子昊,黎子明,等.國內外果園采摘機械的研究及發展探討[A].2010國際農業工程大會“十二五”低碳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 北京:中國農業機械學會,2010.19-24.

[28] 張進疆.澳大利亞的核桃采收與加工[J].新疆農業科學,1999(6):281-283.

[29] 張曉文.林木種子(球果)振動采集技術現狀及展望[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6,18(1):84-88.

[30] 陳瑞賢. TD-40型抖動式林木采種裝置[J]. 林業機械,1990(4):36-37.

[31] 張 蘭,遲玉敏,洪天池,等.便攜式振動采種機的研制[J]. 森林工程,1997,13(1):43-44.

[32] 姚文斌,俞偉鵬,張 蔚.便攜式山核桃采摘裝置[P].中國專利:CN 102246636A,2011-11-23.

[33] 趙偉忠,徐建鋒.一種便攜式振動果實收獲機[P].中國專利:CN 201120166884X,2012-01-11.

[34] 陳 度,杜小強,王書茂,等.振動式果品收獲技術機理分析及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8):195-200.

[35] 王 綱,李秀剛,田 真,等.電動采摘車[P].中國專利:CN 2747846, 2005-12-28.

[36] 汪咸吉,盧秀姣,方衛國,等.乙烯利催落山核桃果實試驗[J]. 浙江林學院學報,1995,12(1):103-105.

[37] HARRELLR C, ADSITP D, POOL T A, et al. The florida robotic grove-lab[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0,33 (2):391-399.

[38] 張 潔, 李艷文.果蔬采摘機器人的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J]. 機械設計,2010,27(6):1-5.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紀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級教育部門所關心的重點當前正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對此,高等農林院校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新時期對高等農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級專門人才,各高等院校紛紛進行了教學改革。“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改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一)“森林培育學”課程簡介

“森林培育學”課程是高等農林院校林學、森林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主要講述造林樹種的良種生產、壯苗培育、人工林營建、森林撫育的理論與技術。其內容涉及從林木種子和苗木培育、植樹造林到幼林撫育、森林經營的森林培育全過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常用造林樹種的良種、壯苗生產及人工林營建和撫育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并能獨立進行苗圃規劃、苗木繁殖、種子生產、種子檢驗、苗木質量檢驗、苗圃管理、造林規劃、植樹造林、幼林撫育、森林采伐等林業生產環節。

隨著林業科學研究的發展和深入,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林業生產中,各地涌現出許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術,新技術在規模化生產中作用突出。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豐富教學手段,反映學科新發展、新技術,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了解國內外學科發展的動態,培養實用創新型林業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學”教學的目標和指導思想

森林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寶貴的再生資源,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多重責任。森林培育學(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的學科,內容涵蓋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術、森林撫育管理技術等,不僅包含人工林營建的理論與技術,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學”課程與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生理學、樹木學、林木育種學、森林生態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實踐性強。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在介紹森林培育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重點講授森林培育的理論與技術,使學生明確我國造林工作的方針,系統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與技術,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的教學在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同時,尤其要充分考慮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并利用計算機技術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學”教學的實施

目前,全國通用的森林培育學教材是由北京林業大學組織編寫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森林培育學》(沈國舫,2001年,中國林業出版社)。該教材與原來的教材《造林學》(孫時軒,1992年第二版,中國林業出版社)相比,在體系上變動較大,在內容上也有較大的修改和補充。雖然課程的總體內容還是以林木種苗生產、人工林營建、森林撫育與更新為主,但是在理論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進展與成就的內容,刪減了具體操作技術的細節。例如,增加了“國家林業重點工程與森林培育”的內容,補充了農林復合經營、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內容,使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各林業院校在“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計劃與實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課時數普遍壓縮較多。為了確保“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對“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環節進行了總結,如圖1所示。筆者認為在教學計劃與教學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課程教學計劃中,應保證先學習樹木學、森林生態學課程,再學習“森林培育學”課程;(2)由于該課程中的“森林撫育采伐與更新”部分與森林經營學、森林經理學課程中的內容存在雷同,所以在開設森林經理學、森林經營學課程的院校,可將該課程中的“森林撫育采伐與更新”內容刪減:(3)教學場所強調教室、實驗室、實習基地、生產和科研現場相結合:(4)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成立課程興趣小組,布置課程小論文,鼓勵學生參加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調查、科研試驗,以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實踐技能。

(四)“森林培育學”課程改革的內容

1.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我校原有的教學計劃,“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時數為70學時,課程教學實習為1周。鑒于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筆者建議教學時數增加到80~90學時(包括實驗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70學時,實驗14~20學時。教學實習由原來的集中實習改為分散實習,總計2~周,由任課教師根據育苗生產環節和當地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和地點,采取參觀、實地調查、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盡量使學生多接觸、多了解各個生產環節,掌握主要的技術環節。通過邊上課邊實習,使學生在實習中及時“消化、吸收”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知識。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不可忽略的幾個重點實習環節是:苗圃規劃、母樹調查與產量調查、采種、播種育苗過程、扦插育苗過程、苗木施肥、間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級、產量統計;造林規劃與設計、造林整地、立地調查、密度效應調查、農林復合經營調查與設計、混交林調查與設計、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林業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常規技術已經在生產中普及。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應增加種子休眠解除理論與技術、設施育苗理論與技術、容器育苗理論與技術、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術、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應用、現代林業技術動態、徑流林業、生態林業、抗旱造林技術等,以豐富教學內容,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另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對章節安排順序進行調整,按照林木種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營建、幼林撫育的序列進行講授。

3.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信息時代。目前計算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生產、科研中,也為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已經編制發行了許多幼兒、中小學課程的教學多媒體光盤,計算機輔助教學取得了矚目成績。但是,由于大中專學校的許多課程專業性強,所以有關專業課的教學多媒體軟件還不多。

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幻燈片、多媒體光盤,并在教學中應用,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對培養跨世紀新型實用人才具有實際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林業院校已制作了果樹修剪學、森林經理學、森林病理學、植物學等課程的多媒體教學光盤。這些精品課程以網絡為基礎,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例如,江西農業大學已經制作完成了森林培育學網絡教學課件,內容安排合理、完善,條理清晰,目標明確,并配有復習思考題,大大推動了該課程的網絡教學進程。美中不足的是課件中圖片、動畫太少,多為文字描述。所以,筆者認為,森林培育學的理論教學應以現有的計算機設備為基礎,結合Powerpoint、Autherwar等多媒體軟件,制作圖文并茂、聲像具備的教學幻燈片和多媒體光盤,從而改變“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第7篇

6900家種子企業少有研發機構,90%的農作物新品種是由科研院所選育完成,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尚不足百。這就是我國種業的育種現狀。

“多年來,我們沿襲的傳統育種模式就是一個教授帶著一幫學生的‘課題組制’,面對的是國際分工精細的‘專業化團隊’,這就好比是‘小舢板’對抗‘航空母艦’、‘小作坊’博弈‘大工廠’,根本不是同一個重量級——這也是種業積貧積弱的根本所在。”玉米首席育種專家張世煌言之鑿鑿地說。

 

育種方向:緊盯農業生產需求

如何解決“育”的問題?張世煌給出的方案是以企業為主體搞商業化育種,這也是世界發達國家種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商業化育種的核心是以市場為導向。育什么種子,不是聽專家的,而是聽市場的。要緊貼農民種植習慣,農業生產需要什么種子,企業就培育和生產什么種子。”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說,“企業能最快、最準確感知農業生產需求和廣大農民的需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是根本解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千萬家’這一導向機制的關鍵,因為如果企業把論文寫在刊物上,那就是泄密;如果企業不能把成果送到千萬家,那它一定會倒閉。”

 

隆平高科總裁彭光劍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隆平高科正在改革育種機制,公司在2012年上半年成立了一個“育種方向決策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公司決策層、生產人員、銷售人員占2/3,研發人員占1/3,育什么品種不是由育種家說了算,而是綜合生產特點、經濟性狀、消費者需求等系統指標確定育種目標。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公司采取定期召開科技工作會的形式,直接把農民和經銷商都請來和企業的科研人員座談,讓科研人員充分傾聽來自市場終端的意見和需求,從而為下一步育種指明方向。

 

和隆平高科、惠民科技一樣,越來越多的種子企業開始面向市場終端,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強的突破性新品種。

在育種方式上,企業也開始從單個育種人員負責篩選、配種、品比等選育全過程向工廠化育種轉變。湖南科裕隆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梅元介紹說,他們公司具體從事科研育種的人員有明確的分工:有的負責親本選育,有的負責配組,有的負責品種測試,各個環節互相銜接密切配合,組成一個商業化育種體系。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能提高育種效率,穩定團隊,也有利于種質資源的保護。孫梅元做了個假設對比:在傳統育種團隊中,領頭的育種家走人不干了,可能把整個科研成果也就帶走了,整個團隊幾乎垮掉,再找人來也代替不了他的位置;如果在商業化育種體系里面,即使是領頭的育種家,也只負責一個環節,走了一個,可以找另外適合這個領域的人才來替代。

 

而且,他自己掌握的也只是這個環節,不是全部,不會造成種質資源的大量流失。

“所以我們要建立起‘科學設計、合理分工、標準操作、流水作業’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促進育種由經驗向科學,由個人向團隊,從偶然到必然的三個飛躍。這就是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發展的現實意義所在。”廖西元說。

 

實現形式:把科研根植于企業

科研生長在企業里才是產業真正強的表現。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種子企業已經開始了自身研發體系的建設步伐,正從傳統的、個性化的育種,逐漸轉變成現代化的、以基因組信息為依據、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具有高度預見性的科學育種。

 

在中種集團武漢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種實驗室,基因組育種部總監周發松博士向記者介紹,研發中心已經初步建立了snp芯片檢測平臺及全基因組選擇育種體系,創制了全球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公司已經實現育種過程的科學控制,即根據育種設計選擇目標基因進行組合,創造理想基因型。

 

“想要什么品種,我們就能找到現有的基因,這對于縮短品種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將大有幫助。”周發松說。

一些企業開始探索與科研單位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暢通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的渠道。2012年3月,8家玉米種子骨干企業攜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共同組建起中農華玉種業聯合創新有限公司。作為8家企業之一的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永生告訴記者,“8+1”的科企合作模式讓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更為緊密,企業所有品種都是公開的,并全程參與育種過程,大大加快了良種推廣速度。

 

創新機制:留住更多實用人才

“商業化育種成否的關鍵是留住人才。”對這句話,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義波體會最深。2011年他曾以300萬元年薪(不包括干股)的高價引進了一位高科技人才,成為種業界的一則重磅新聞。

 

這位高科技人才叫徐國平,主攻遺傳工程方向,在美國先鋒公司工作10多年,擁有豐富的育種經驗。徐國平告訴記者,哪個公司最有科技實力,哪個公司就更有前途。北京聯創的研發體系穩定、團隊效率高,專業化分工明確等特點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留住人才,靠待遇,更要靠機制。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建立起骨干員工持股制度、研發人員專項獎勵制度等方式,還于2012年5月出臺了《湖北惠民研發人員薪酬制度》,獎金與科研成果直接掛鉤,上不封頂,如果給公司帶來利潤,公司每年將按照成果當年創造的稅后利潤的1%~2%提成。

 

要讓人才引進之水真正活起來,還要靠政策的傾力支持。如何鼓勵科研單位的育種專家服務企業,打通科研人員流向企業的渠道,以湖南省為代表的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相關探索。

 

湖南省種子局局長周志魁告訴記者,2011年以來,湖南省出臺政策,鼓勵科研人才積極向企業流動,并探索出了四種模式:留職服務,鼓勵科研人員停薪留職到企業從事育種工作;兼職服務,科研人員的人事組織關系不變,允許其利用富余時間到企業從事育種工作,育成的成果歸企業獨有,對育成新品種的科研人員提成獎勵;辭職服務,引導一批育種人員先后從有“鐵飯碗”的科研院所辭職,應聘到企業工作,這些育種人員已成長為湖南商業化育種各領域的領銜人;本職服務,科研人員利用科研院所的試驗設備、育種材料等資源,主動為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外包服務,育成的品種歸院、企共有,企業享有排他的開發權。

 

以湖南為代表的一些地方探索有效解決了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育種人員的積極性高漲,農業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源源不斷地進入商業化育種領域,為企業提供了近三成的研發力量,使商業化育種成為了育種人才的重要聚集地。

第8篇

    范云六(1930.5.16- ) 女。分子生物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2 年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赴美國, 先后在 Wisconsin 大學Madison分子生物學室及西北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系(Chicago)從事研究工 作。1982年回國后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工程學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副主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委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新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審組成員,農業部第二屆科技委 員會委員, 國際水稻遺傳學會遺傳工程常務委員會委員,FAO/UNDP亞洲植物生物技術網顧問、中國項目負責人及棉花抗蟲基因工程的區域合作項目主持人。長期從事植物分子學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國基因工程和農業基因工程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國際上首次報道異屬外源基因在小腸結腸炎耶氏菌中的轉移和表達;Bacillus sphaericus 殺蚊蛋白基因的定位,及殺蚊與不殺蚊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別; Bacillusthu ringiensis Subsp.galleriae的殺蟲晶體蛋白基因;水稻種子儲存蛋白(prolamin)基因特異性表達序列的克隆、結構及功能。在植物抗蟲基因工程方面,對兩個高效殺蟲Bt.晶體蛋白基因進行克隆、修飾改造、重組并轉化到重要農作物和林木。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桿菌Bs-10生物滅蚊劑的研制及其 開發應用”獲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蘇云金芽孢桿菌S-內毒素基因導入水稻原生質體再生植株”獲1990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著有《基因無性繁殖》、《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合作)等;撰有“殺蟲芽孢桿菌的分子育種”等論文140余篇。

第9篇

一高師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一)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多年來,在“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個補充”等思想觀念的指導下,高師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課程結構不合理,實踐課時少,并且實踐類課程都為考查課程,教師和學生不重視,時間安排隨意,實踐技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缺乏創新意識。

(二)實踐教學內容更新太慢

實踐教學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沒有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沒有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用的教材,使用的教材多為統一版本,存在著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達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三)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教師的素質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當前我國高校的師資來源主要是高等院校畢業生,他們盡管學歷較高,但缺乏與所教學科相對應的系統的實踐和技術,對工作的流程規范不夠了解,動手能力不強,實踐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實踐教學專職教師數量不足,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嚴重缺乏,尤其缺乏具備“雙師型”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

(四)實踐教學考核體系不規范

長期以來,理論教學有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而實踐教學沒有建立規范的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更談不上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科學、規范實踐教學考核體系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五)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善

眾所周知,我國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使相當數量的實驗室設施落后。同時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足夠的、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即使已經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由于缺乏重視和管理,大多數也是名存實亡,種種原因,制約了實踐教學的發展。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一)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高師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以技能訓練為核心,依托黑龍江省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習基地和網絡教學“三個平臺”,對學生專業技能、職業技能、綜合技能“三種技能”實施項目化訓練,建立相應的技能考核和質量監控“兩個體系”,做到分項訓練、遞進提高,四年不斷線。

(二)實踐教學體系內容構成

1專業技能訓練

依托黑龍江省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課堂教學采用“三層次”,第一層次基礎性實驗,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體,如植物種子結構,培養基配制,氨基酸的紙層析等;第二層次綜合性實驗,重點涉及綜合性、實踐應用性較強及知識面較廣的實驗,如植物種子萌發,植物組織培養,酵母RNA的分離純化及含量測定等;第三層次探究性(創新性)實驗,如植物組織培養中激素含量的探究,從中草藥中提取多糖的優化工藝研究等,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查閱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實驗項目;同時,注重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前瞻性,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和教學方法,拓展實驗內容并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實踐證明,“三層次”的實驗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2職業技能訓練

高師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就是培養教育實踐能力,這種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未來從事教師教育工作必備的職業能力[3],依托實習基地和教學平臺,實行校內實訓“三結合”,校外實踐“三位一體”,強調全面、全程、全員,使學生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說課、口語表達等教學技能明顯提高。

(1)校內實訓“三結合”

按照《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大綱》要求和崗位需要,將教師基本技能細化為十大類:包括普通話技能、口語表達技能、書寫及書面表達技能、教學設計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技能、課堂教學實施技能、組織和指導綜合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類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確保每個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訓練。訓練采用“三結合”的方式進行。

一是教師教育類課程與實踐實訓相結合。在生物教學論授課中,采用“案例分析+實踐演練+精評+反饋提高”的教學模式,對于有些實踐性強的章節內容(如課堂教學技能、說課等),采用“分段式”教學,教師講授占1/3學時,學生模擬課堂教學占1/3學時,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及教師評價占1/3學時,通過課程與實踐實訓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從中受益,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

二是學生互訓與教師驗收相結合。利用微格教室對教師基本技能進行項目化訓練,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自我訓練、自我管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編制微格教學技能訓練評價表、說課及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及現場評價表等,實行目標管理、分階段考核、對學生各項技能進行逐項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目標引領與任務驅動相結合。進一步細化和明確每一技能或訓練項目的標準和具體要求,讓學生充分了解訓練項目的內容,使其成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成為自主訓練、自主學習的動力。教師技能訓練的任務細化到每個學期、每個指導教師、每個學生,并加強考核,使每個同學達到標準。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強調全面、全程、全員貫穿四年的本科學習,而且訓練分年級、有針對性、側重有序地進行,在訓練期間開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間,如教學樓的走廊、教室的墻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學生的課業成果。在此基礎上,定期舉辦講演比賽、朗讀比賽、板書比賽、鋼筆字比賽、課件制作等豐富多彩為學生所喜愛的一系列競賽活動,在學生中形成了努力練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圍,學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長足的進步。

(2)校外實踐“三位一體”

與大慶所屬的中學建立了105個教育實習基地,依托教育實習基地實現了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三位一體”。通過三次見習使學生了解中學課堂教學的氛圍,通過1周的研習進一步研究整個教學過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實習中,以學科教學論和班主任工作課程為基礎,開展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實習,參加實習學校各項活動,開展個別指導工作等,積累育人工作經驗。結合中學生物課程改革要求,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學生感知、體驗、鍛煉、總結、反思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3綜合技能訓練

以畢業論文為核心的科研綜合訓練和教學研究訓練,不僅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升華,也是對綜合能力的全面檢驗。畢業論文(設計)具有本科教學中其他教學環節所不可替代的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4]。學生在大三開始選題,進入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結合學年論文和課程論文,連續舉辦了大慶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大學生科技論文大賽”,獲獎論文匯編成冊。通過此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畢業論文的質量明顯提高。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自主學習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進行師生、生生交流、討論相關的教學內容或前沿知識,網絡教學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學生可以分層次的學習、復習、預習,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利用網絡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野外實習是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實踐環節。根據教學計劃,第二學期安排兩周的動植物野外實習(大連、鏡泊湖)。在野外實習中,同學們學會了分析環境,掌握動、植物識別特征、生活習性、繁殖等,從了解和認識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從興趣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煉。野外實習不僅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充分體現,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意志品質,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應的多維度技能考核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

技能考核體系圍繞訓練項目進行,不同技能訓練項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多維度技能考核體系的建立,突破了單一的理論知識考核和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注重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考核通過將得到相應的學分,這樣的改革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不僅注重理論學習,更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同時,建立各項管理制度,構建科學可行、具有導向性的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全息反饋的“三全”質量監控體系,多方面、多層次監控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技能訓練順利實施和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總之,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經濟社會的客觀需要。能否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已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優劣、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標志。因此,需要我們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不斷研究和探索,使其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陶秋燕.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20-23.

[2]楊天博.論我國高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市場,2010(15):155.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 男人天堂2017 | 日本道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在线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 久热香蕉视频 | 麻豆亚洲一区 |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 99久久免费国内精品 |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免费毛片 | 曰本一区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 成人免费小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 国产玖玖| 欧美les免费观看网站 | 六月丁香激情网 | 五月婷六月丁香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免费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下载 | 久久网色|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免费毛片 | 欧美性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青草青草视频2免费观看 | 日本视频久久 |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 99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99 |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 玖玖精品视频 | 韩国精品视频 |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普通话对白国产精品一级毛片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