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9:1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科技指標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為適應文獻情報工作現代化的需要,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各國標準化組織都對論文標題的技術規范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詞語和符號的使用,標題字數的限量等)。我國頒布的科技論文標題字數的國家標準是,標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外語不超過10個實詞。國際標準化組織則規定每條標題不超過8個詞,并規定除各國通用的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外,標題內不得使用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國際學刊一般早已執行國際標準,也有些西方國家明確規定以國際標準代替本國的國家標準,而我國學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國家標準擬寫中文標題,對英文標題既不強調執行國家標準也不要求執行國際標準。因此,目前只有極少數學刊基本按國家標準編譯英文目次表(如《中國翻譯》、《浙江大學學報》、《應用寫作》等),大多數中文學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執行國際標準,也不執行國家標準。有些學刊的英文標題用詞大多在10個詞以上,多至20余個(如《歷史檔案》等),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相差甚遠。據調查,許多學刊的英文標題中的其他技術細節也不規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號區分主標題和副標題,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國唯一的英文社會科學刊物)、《研究》、《法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外語學刊》、《法學研究》、《人文雜志》、《美術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標題制作的標準化問題應引起論文作者和學刊編輯的重視。
二 科技論文英文標題的制作要求
科技論文的標題是其基本思想的濃縮與概括。一則好的標題應該確切、鮮明、扼要地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使讀者在未看論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準確地判明論文的基本內容,從而做出是否閱讀摘要和正文的判斷。那么,如何制作一則既符合國際標準又能概括論文基本思想的標題呢?
1.標題中盡量不用贅詞冗語
據調查,標題過長的主要原因是標題中多有不含學術信息的贅詞冗語。例如,國外一家學刊上有一則中國學者所撰的標題,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國近代紙幣史》中幾個學術問題的探討)。[1] 此標題共用15個詞,幾乎是國際標準用詞數量的2倍??梢哉f,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無用詞語。學術刊物刊發的學術論文不可能討論非學術問題,故academic 無用;書名已按英文規范(斜體字母以及標題和實詞的首字母的大寫)標出,the book 無用;新的或未定論的學術問題必然要通過討論、證明從而擴大已知領域,故discussion on也無用。把贅詞冗語刪去,再把“紙幣”的短語術語換為單詞術語banknote,即可寫出一則符合用詞數量國際標準的標題: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換paper money, 則可將several刪去。改后的標題之語義與原標題完全相同,因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會科學中需要討論或需要解決的問題。
應該指出,許多論文作者在中文標題中喜用“試論”、“初探”、“淺論”、“淺談”、“考略”、“管窺”等表謙詞語,在譯寫英文標題時也常將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標題中增加一兩個詞。因此,表謙詞語應一概刪去。至于許多學者在標題中慣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類無用詞語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外英語科技論文中尚較常見,但是七十年代以來,它們由于受標題字數國際標準的制約已經在國際學刊中絕跡。
在了解標題的國際標準之前,許多學者都寫過一些詞語數量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標題。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決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語言問題的方法論原則)。[2] 因為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語言問題無非是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方面(如知識表示、自然語言理解等)和技術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Prolog等)的問題,所以此標題可改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決人工智能語言問題的方法論原則)。標題中的縮寫AI符合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因為它是國際科學界通用的縮寫詞。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計算機處理制約系統Cm的元邏輯問題的若干結果)一題也不符合標準。[2] 據原論文的內容,可將之改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約系統Cm的元邏輯問題的機器證明),改后的標題用8個詞概括了原論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只要了解標題技術標準并遵照執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規范的標題。
2.標題中盡量多用關鍵詞語
盡量在標題中使用論文中的關鍵詞語,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并減少標題中的詞語數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論文的被檢次數,從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數,因為用機器檢索時,機器只顯示標題中的關鍵詞語而不是整個標題。就此而言,標題中關鍵詞語的使用問題應該引起論文作者和學刊編輯的重視。在上述修改后的機器證明一則標題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論文中的關鍵詞語;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則標題中,除solving 和功能詞之外,其他詞語均為論文中的關鍵詞語。下例是一位外國學者所撰的一則包括論文全部關鍵詞語的標題: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頓n-體問題之作用極小化解——從同調至對稱)。[3] 此標題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論文中的全部關鍵詞語,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則是數學專業術語。此標題包括主標題(8個詞)和副標題(4個詞),用詞總量超過8個,但是,它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
3.根據需要制作主、副標題
由于某些論文中的內容復雜或科學術語結構復雜,難用8個英文詞寫出概括全文的標題,所以國際標準化組織建議采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辦法解決標題過長問題。有學者寫過如下一則標題: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國模態邏輯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對應物)。[2] 由于論文的基本論題是根據中西語言特點論證中西模態邏輯差異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標題難用8個英文詞寫出。它可改為主、副標題樣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態邏輯的差異及其成因)。二者同樣用了10個詞,但后者符合國際標準化規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論文英文標題時應注意這一國際標準和英文規范,并用冒號將主、副標題分開,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號將之分開。
參考文獻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Uppsala University Press, Sweden, 1991.
【關鍵詞】高校本科 畢業論文(設計) 質量標準 研究
在素質化的教學領域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各大高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科學習實踐中的最后一個階段,有效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是檢驗高校畢業生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標準。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開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結合論文設計中的社會實踐,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另一方面,對于各大高校來說,在學生完成一整套畢業論文(設計)時,該畢業作業的質量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在現代化的教學領域中,各大高校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此項工作的探索與研究。而在整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更在其中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畢業論文(設計)本身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真正實行起來仍是一項比較艱辛的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方面體現在畢業生人數較多,相關院系較為復雜,且持續的周期也較長。另一方面則是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下,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已不再是采用傳統式的紙質方法,而是運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而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論文抄襲、內容虛假等現象的產生,從而給衡量高校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由此可見,加強衡量該項工作的質量標準研究在高校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高效本科學習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得以體現,其充分展現了學生從學習階段過渡到社會實踐中的一個良好轉變。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可將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等充分運用到畢業作業實踐中,這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也能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中,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綜合質量。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1.1 教學資源問題
教學資源問題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問題起著一定的影響性作用。當前,隨著我國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大多數高校的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其主要是由于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原有的師資資源并不能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因此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高校開始聘用一些兼職教師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但是從師資水平角度上對兼職教師進行一定的分析時,其并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實際的作業質量,給學生的作業帶來更大的困擾。此外,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本身的課業較為繁重,因此一些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則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畢業論文作業的指導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1.2 缺乏規范的選題
對于一份優良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來說,具備規范的作業選題至關重要。但是在現階段的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中,學生的作業題目并不是自主選擇的,而大多數是教師事先擬定的,而后學生根據擬定的題目進行一定的選擇。雖然在此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定的選擇,但大多數題目內容都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愛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對于學生來說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其次,從學生的心理角度上進行分析的話,在選擇作業題目時常常存在著扎堆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學生都選擇相同的論文(設計)題目,且在指導過程中相同的問題需要教師反復地論述,而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浪費時間,且降低了選題的目的與效率。此外,教師擬定的題目范圍較廣也是選題不規范的一大體現。一方面,教師擬定的題目過于簡單,則學生稍加思考就可完成,而這則無法精準地展現出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另一方面,若教師的選題過于復雜或者超出學生的學習范圍,則會給學生的作業帶來更大的困擾,一些同學甚至會照搬往屆類似的作業,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并不符合畢業論文(設計)的實質。
1.3 畢業論文(設計)時間不足
對于畢業生來說,完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精力。按照相關規定來說,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需在學校完成,且所需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上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的話,相關高校并沒有對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其只強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即可。而對于學生來說,其需要在畢業前期準備相關事宜,如工作實習、考研、考公務員、出國深造或者準備相關證書資格考試等,因此這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畢業論文(設計)的整體進度與整體質量。
1.4 缺乏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
在各大高校的教學實踐中,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制定有效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對加強學生的作業質量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高校本科教學過程中,學校在管理畢業論文(設計)的環節上仍缺乏有效的培養措施,且對于畢業論文(設計)作業缺乏一定的監督與控制,從而促使畢業論文(設計)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畢業設計的質量。加之一些畢業生對畢業設計作業的不重視態度,致使其面對畢業作業時更是應付了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畢業設計的質量,而這對學校及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2 質量標準分析
通過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認識與了解,接下來即是對如何有效地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標準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探索。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對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
2.1 外在式的質量標準
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主要可以從外在式的質量標準和內在式的質量標準兩方面進行一定的探討。其中,外在式的質量標準主要是需要根據國家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準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以此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標準進行一定的規范。例如,制定的相關性規章制度可對畢業論文(設計)的學分、完成周期、題目問題、多人答題或者一人答題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規范,從而利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開展。此外,針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環節問題,其也可進行一定的探討,如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相應的環節以更好地利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開展。對于各大高校來說,不同的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相關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外在式質量標準,這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2.2 內在式的質量標準
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各大高校還需從源頭抓起,根據畢業論文(設計)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從而對此加強一定的分析與研究。下面主要針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的一些基本環節進行了一定的質量標準研究。
2.2.1 論文題目的嚴謹性
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時,其論文題目首先應當滿足一定的嚴謹性與求實性,這也是有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作業的首要條件,而這則需要相關教師在選題上應嚴格把關,對于各類論文題目其不僅需要進行導師資格審查,還需要編輯一定的撰寫要求,對于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所對應的專業、題目來源、題目類型及課題的背景與目的都需進行一定的確認,并要求學生根據選題對課題成果、課題文獻等進行明確的說明,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論文題目的嚴謹性,而這也能避免學生進行盲目的選題,對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2.2 選題過程的公開性
選題過程的公開性也是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一個質量標準。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不同類型的畢業論文題目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以實現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相關教師應進行公開、公平的選題活動。當學生在公開環境下完成選題的初選時,相關導師還需對結果進行一定的核實與調整,以使各類選題都有合適的學生人選,而學生也可以找到切合自身能力范圍的題目,這對有效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作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 嚴格加強答辯管理
對于整個畢業論文(設計)來說,畢業論文(設計)答辯是評定學生論文成績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此過程中需要嚴格的管理標準,這對確保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實踐過程中,各大高校不僅需要加強相關工作的組織管理,還需要倡導相關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對于答辯結果,各位教師需認真評閱,且對于一些成績偏低的論文,相關教師也需采取有效的整改方式。其中,在答辯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對論文題目進行仔細地講解,還需要回答教師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且回答問題的結果也參與到評定結果中。整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成果需包括PPT、文本、語言陳述或者相關設計圖紙等。
3 質量標準的具體落實策略
通過對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而有效地加強了相關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標準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對于如何更好地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也可提出具體的落實策略。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3.1 內容具體
對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來說,相關教師首先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選題的質量,并需對立題提出具體要求,且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選題應堅決不予采用。其次,學生在開展作業內容時,應保證論文內容具體,且需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地開展,如若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問題,應及時與教師進行有效地溝通,以便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正常開展。此外,學生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時,需目標明確、方法得當,以正確把握論文方向開展創新型的實踐活動。
3.2 管理監控
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對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保障高質量畢業設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在此環節中,各大高校也需對此加強一定的重視,對于學生的選題、調研、中期檢查、畢業答辯、成績評定等各個環節都應進行嚴格的審查,并需經由相關確認人簽字,以此才能進行最后的打分。此外,對于學生的一些違反相關作業要求的行為,各大高校也應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從而更好地保障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3.3 考評機制
有效的考評機制是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方針,因此各大高校應對此給予一定的重視。在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各個環節中,相關教師都需對此進行有效地記錄,且不同環節在最終成績上也占據著一定的比例,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評定。在學生答辯之后,教師需結合各環節的記錄及各階段所占據的比例進行總成績的記錄。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是高校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一個重要體現,其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作業行為進行有效地督促,還可以改善高校的工作作風,對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素質教育階段,各大高校應加強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程度,并應加強對此方面的研究,以通過制定科學完善的質量標準實現衡量畢業論文(設計)的綜合目標??偠灾_展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對高校的未來發展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龔峰,陳明銳.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評價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04:769-771+777.
摘要:課程標準的設置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基層教育工作,而我們的中學化學課程標準與實際教學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問題。本文旨在反思中學教育中存在的此類問題,并嘗試尋找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化學教學;人文教育
化學是一門與日常生產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這決定了化學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陡咧谢瘜W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作為基層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化學教學的實際現狀顯示,《課標》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與實際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
《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①這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培養都做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往往出于各種原因忽略了這些內容。
一、教學經費問題導致的化學教學“偷工減料”
許多中學為了節省開支,對于化學實驗室并不重視,許多必備的化學實驗器材短缺,一些消耗性材料補充不及時,在日常使用中又疏于保養,導致器材損壞?!墩n標》中所要求完成的實驗僅能象征性的完成其中一部分,規定應當一周一次的實驗課程往往被挪作自習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課標》要求的實驗比如萃取實驗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實驗則因為實驗反應現象不夠明顯或者反應速度太漫長而被選擇性忽略,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忽視。
另一方面,中學圖書館內理科尤其是化學類書籍往往極其稀少,許多學校的圖書館甚至完全沒有相關書籍。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二、高考制度導致的化學教學“唯分數至上”
《課標》中雖然強調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問題,然而高考這種單一的檢測方式決定了教學時只重分數的弊病。學校通常會為教師下達升學任務,有的學校更是以此設置獎懲體制,這直接導致了許多教師刻意忽視那些非考試重點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并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是更看重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標》明確地將化學教學的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事實是,在化學教學中,這三部分完全被簡化成“做題能力”甚至是“考試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傾向于題海戰術,課時安排上顯現出明顯的失重。而《課標》中多次提及的小組討論、查找資料、社會調查以及撰寫小論文等內容就往往被教師徹底無視。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自主思考能力被完全忽視了,進入大學后往往并沒有合格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科研思維能力,成為所謂的“高分低能”。
三、教師思維誤區導致的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許多教師認為人文教育的責任應當由文科來擔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理科同樣也肩負著人文教育的重任。化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在《課標》和化學教材中都有著明顯的體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教材內的許多閱讀材料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資料。例如通過對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白馬非馬”材料②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增強邏輯思維能力,了解思辨藝術。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向學生滲透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比其他學科要更加有說服力。這些課本中的小資料正是用來彌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所缺失的人文教育部分的,應當獲得教師的足夠重視。
以上這些問題往往并不會在學生階段對學生造成明顯的影響,卻嚴重制約了學生未來的實際能力與人格培養。如何讓《課標》更好地與實際課堂相結便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首先,高考一直都是中學教育的風向標,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改革單一的高考選拔制度。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在大學的錄取標準中加入每個科目的階段性學習狀況評估,而化學的評估內容則應當包括《課標》中所要求的實驗完成情況、論文撰寫情況以及社會實踐情況等相應內容。
有了具體的要求,在教學實際中這些內容自然會得到相應的重視。當然,由于這些內容會占據學生的一些學習時間和精力,在高考試卷的難度方面也可以適當的降低一點?!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這并不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反而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夠適應未來的深入學習研究和社會生活。
其次,教師應當改變思路?!暗赂邽閹?,身正為范”,在人文教育方面,化學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一名化學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課標》中所要求的化學知識,更要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瘜W是一門需要認真思考和嚴密計算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潛移默化的向學生灌輸相關的思想。比如在實驗過程中精準認真的完成每一項示范步驟,重視學生對于資料收集與社會調查的準確度,在教學中適當加入相關的化學歷史故事。
在化學教學中,德育應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瘜W這門學科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后面都可能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利用這些真實的素材來完成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是身為化學老師必須要去思考和重視的。而如何正確利用化學知識,通過學習化學知識更好的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這些也需要老師對學生做出引導和教育。
總之,《課標》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和規范教師的化學教學工作。然而如何正確的解讀和貫徹《課標》中所規定的內容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一名奮戰在一線的化學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學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是一門肩負著重任的學科。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名化學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作者單位:長江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我國醫療器械產品名稱中,明確應用于小兒的醫療器械數量不多,其中有源醫療器械主要有兩種,一類是嬰兒培養箱或是保暖臺,另外一類是小兒用呼吸機。嬰兒培養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對箱內溫度(箱溫/膚溫)實施控制,根據設置溫度與實測溫度進行比例加熱控制。內部空氣采用熱對流原理進行調節,制造一個空氣溫濕度適宜,類似母體子宮的環境,從而對嬰兒進行培養和護理。我國對該類設備了兩個安全專用標準,分別是《醫用電氣設備》(YY0455-2003)第二部分:嬰兒輻射保暖臺安全專用要求;以及《醫用電氣設備》(YY0669-2008)第二部分:嬰兒光治療設備安全專用要求。這兩個標準對該類設備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對溫度、與嬰兒接觸的部件及防護部件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小兒用呼吸機主要用于對呼吸系統有障礙的嬰兒進行呼吸管理和呼吸治療。該類設備并沒有專用的標準,但根據其特點,如新生兒要求通氣量小,氣道阻力很大,順應性差,相對解剖死腔大等,這類設備的技術參數和臨床應用必須與成人呼吸機有顯著的差異。
2010年6月1日實施的行業標準《無創自動測量血壓計》是為數不多的明確了適用人群(含小兒)的標準。在該標準中,考慮到新生兒的特點,有較多專門針對新生兒的條款。如為了安全起見,新生兒進行血壓測量時,需要較低的最高壓力和較短的測量時間,因此,在條款中要求應提供一種限制壓力的措施以保證袖帶壓不會超過20kPa(150mmHg);另外,設備應保證袖帶壓處在0.67kPa(5mmHg)以上的時間不超過90秒;在充氣系統閥門全開快速放氣的情況下,壓力從20kPa(150mmHg)降到0.67kPa(5mmHg)的時間不應超過5秒。同時,該標準規定產品說明書中應提供以下信息:①當用于新生兒時監護儀和袖帶可以施加的最大壓力值;②當用于新生兒時設備能適用的血壓范圍值;③正常的操作情況下可以用于新生兒血壓測量的最大壓力值;④在測量新生兒血壓時,設備的最初充氣壓力值。同時,在對系統整體有效性評價時,由于考慮到對健康出生的新生兒血壓測量是很少的,新生兒特護病房主要是接治早產兒,所以對早產兒(小于1000g)血壓測量精確度的技術問題提出了一個統計學取樣建議,要求根據嬰兒的早產比例進行取樣。醫療器械標準《醫用電氣設備—醫用脈搏血氧儀設備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專用要求》(YY0784-2010)中,考慮到嬰兒的皮膚對溫度的耐受性問題,規定對于小兒(一歲以下)的限制溫度是不超過41℃;而對于一歲以上的小兒,限制在42℃條件下使用不超過8小時,43℃條件下使用不超過4小時。
除了產品名稱明確規定用于小兒的醫療器械,更多的醫療器械盡管在產品名稱中沒有體現,但適應證中都聲明可以用于小兒。這些醫療器械給出的參數范圍較廣,且極少給出用于小兒時的參數精度,或者在上市提交的臨床資料中并未對小兒群體進行驗證,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將有很大的隱患。如輸液泵、注射泵類產品為臨床常用的輸液輔助裝置,主要用于精密輸注某些特殊藥物、高危藥物,為急救患者、危重患者、特殊病人、小兒給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但該類產品在臨床使用中由于產品質量不合格或臨床操作、護理不當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輸注流速控制異常,這將直接影響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對小兒,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類似這樣的在適應證中聲明,但未必經過合理驗證的產品不在少數。這類產品可以用于小兒,但目前尚未有國家行業標準,且屬于監管薄弱的產品,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類似上面所述的小兒用呼吸機、輸液泵的產品,應該結合小兒的特點優先制定單獨的產品性能和安全標準,其特點是:在產品適應證中明確適用人群為小兒;屬于高風險治療類產品;有某些臨床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的發生。這類產品中風險較高的還包括小兒用植入類醫療器械,如小兒用人工耳蝸。該產品已經成為雙側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小兒病人的重要治療器械,但這類產品仍然存在著康復效果不顯著的臨床不良事件,急需要制定相關標準。由于幼兒顱骨與成人不一樣,因此在該標準中應該要求小兒耳蝸植入體應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其中要求植入體越小越好,電極系列越接近耳蝸螺旋彎曲的結構、越接近蝸軸越好。另外由于小兒植入體使用的時間更長,所以植入體的期望壽命是一生受用,而且要考慮植入體的可靠性,即植入體的耐沖撞能力、安全性以及核磁共振的相容性。當然,除了上述的高風險治療類產品外,也應在其他診斷和監護類產品的標準中增加用于小兒時的性能要求。例如,在X射線和CT對小兒進行診斷的時候輻射劑量的問題;在MRI對小兒進行診斷時特定吸收率的問題;在對小兒進行監護測溫時,測溫設備臨床有效性的問題等??傊?,對小兒用醫療器械制定標準是一個按照風險高低、分門別類、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過程。
FDA較早開始關注小兒用醫療器械這類產品,在2004年了小兒用醫療器械上市前評估的指導原則[3],并于同年了一份關于小兒用醫療器械的可用性壁壘的報告[4]。在2007年FDA將兒科相關的規定載入2007年的FDA修改法案[5]中,即其第三款:兒科醫學器械安全、改善法案。下面將通過對前兩項文件的概述來了解該類器械在美國的發展現狀。小兒用醫療器械上市前評估的指導原則的目標主要有三個:①定義兒科群體和小兒用醫療器械;②確定保證小兒用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類型;③確定在臨床研究中,發起方對兒科對象的保護措施和指導性原則。美國法定的成人年齡是18歲,然而FDA將這一上限擴大至21歲,并同時劃分了如下兒科亞群范圍:新生兒(從出生到1月齡)、嬰幼兒(1月齡至2歲)、兒童(2歲至12歲)、青少年(12歲至21歲)。FDA也指出這種劃分僅作為參考,實際上,個體體重、體型、生理發育、神經發育等因素通常是更加適合的指標。另外,其他兒科亞群包括:低體重亞群即少于2.5Kg的新生兒;過低體重亞群即少于1.5Kg的新生兒;青春期前期亞群即年齡群一般從11歲到13歲的兒童。這些亞群應在器械標簽和臨床實驗中均應給于適當考慮,比如低體重新生兒。通常,為評測兒科群體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使用與評測其他醫療器械相同的法規基礎、科學方法和程序。兒科醫療器械需要考慮的事項包括(不限于)以下臨床前和臨床的測試以及其他規程管理:生物相容性(包括毒性和致癌性);無菌以及感染的控制;使用場所的環境因素(如電磁場和輻射);設計控制以及《良好生產規范》(GMP)。#p#分頁標題#e#
兒科群體是弱勢群體,應當采取特別的措施保護兒科研究對象的安全。由于種種原因,成人醫療器械可能不適用于兒科對象,或者需要對成人器械進行特別的設計改進和/或增加特殊的標簽才能用于兒科對象。當開發兒科醫療器械或策劃兒科醫療器械的臨床試驗時,推薦考慮以下因素:身高;體重;生長發育情況;疾病或健康狀況;激素的影響;同成人群體的解剖與生理差異;活力與成熟程度;免疫狀態。由于器械種類繁多,必要的臨床前測試也各不相同。FDA可能需要基于器械種類,目標人群和對器械的現有知識水平的臺架或動物數據。很多情況下,FDA制定了特定器械的指南文件。文件中介紹了不同的臨床前測試類型,在上市前或臨床實驗前,這些測試必須完成。另外,與普通醫療器械一樣,FDA認為,兒科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明不是一定需要臨床數據的。所需證據的數量和類型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器械的性質,產品在成人群體的已知信息(如果有相關性),器械在兒科群體中已知或可預測的信息,以及病因或治療現況。在某些情況下,設計完善的臺架和動物測試足以用來評測器械。另一些情況下,必須需要臨床數據來評測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認為以下情況會需要提供小兒用器械的臨床數據:①當臨床前實驗或動物實驗、文獻或成人臨床試驗等來源的信息不足以證明兒科特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時候;②當成人的數據不足以預測兒科群體的風險和不良事件的時候;③當對成人設備進行改良設計驗證的時候;④當建立一個與年齡適應的治療方案的時候。以上情況下,廠家可以通過兒科對象的臨床數據來為目標人群設計合適的器械;實行準確的風險評估;提供明確的使用指導。另外,該指導原則建議用于兒科亞群的醫療器械標簽應包含標簽的基本元素、兒科信息及特殊考慮。基本元素包括:①醫療器械描述,標簽應描述推薦用于兒科亞群的各種事項,并在可行的情況下,按年齡、體重或其他適當的標準以表格的形式體現這些事項。②預期用途,用于兒科群體醫療器械,應當在標簽中明確定義適應證以及目標群體。③禁忌、警示和預防措施,應當指明年齡、體型和兒科對象成熟度相關的風險,并提醒用戶在目標群體中使用醫療器械有關的具體危害。④不良事件,應當根據使用醫療器械的各兒科亞群,盡可能獲取并報告有關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發生頻率。⑤臨床研究,標簽應當以清晰、客觀的方式體現研究結果,方便用戶認清性能在兒童和成人之間以及各兒科亞群之間的實質差異。⑥使用說明,包括表明解剖、發育和其他年齡相關因素以便有助于確保醫療器械的合理使用。專門為兒科患者提供的說明在書寫語言方面以及其他視力和聽力方面應當與年齡相適應。另外,指導原則還提及了臨床試驗中兒科群體的保護。
盡管指導原則已經,能提供給制造商或其他相關方以一定的指導,但在美國針對該類產品的實際生產、應用和日常監管審批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FDA于2004年了一份關于小兒用醫療器械的可用性壁壘的報告,報告中對小兒用醫療器械的臨床需求、可用性壁壘、發展新的小兒用設備3個方面做了介紹。美國的臨床醫生和病人權益團體強調了在多個小兒用醫學專科中對小兒用設備的需要,包括小兒用心臟、肺臟、腎臟、骨科和外科等科室,而目前的小兒用醫療器械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這類產品應加快發展。器械制造商也建議,改善臨床醫生和設備制造商之間的溝通將有助于臨床醫生提及的未滿足需求的這類設備的開發。此外,臨床醫生和患者權益團體都列舉了修改成人設備以供小兒使用的普遍做法、這種做法的風險以及對使用該設備的長期影響和匯總兒童不良反應的數據的需要。但對成人設備的修改以供兒童使用是否成功地解決了所有的兒童患者的需求仍需要進一步討論。設備有較多的可用性壁壘,如可能抑制小兒用醫療設備的開發和銷售的監管、臨床、經濟和法律方面的問題。大多數評論者指出這些壁壘常常是重疊交叉的。具體內容如下:監管問題,如含糊的設備審批標準,人道主義設備豁免(HDE)過程具有限制性且較難理解,FDA不會允許標簽外用途數據的使用,搜集上市后數據的困難等;臨床試驗問題,如符合臨床試驗資格的兒童數量很小且因臨床適應證不同而變化,隨機對照試驗特別困難,在臨床試驗中招募兒童的困難,知情同意和機構審查委員會要求過于繁瑣,FDA不愿接受替代類型的數據等;經濟問題,如小兒用設備的開發成本過高,取得保險保障困難,責任保險昂貴等;另外還存在一些法律問題。
關鍵詞: DEA 地方高校 科技投入績效
一、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國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科技力量是地方企業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地方高??萍蓟顒油度氘a出是否高效,直接影響地方高??萍脊ぷ鏖_展情況的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針對多輸入多輸出效率分析的方法,高??萍蓟顒拥耐度氘a出正好是多投入和多產出的情況,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分析地方高??萍蓟顒拥耐度氘a出效率,以此分析地方高校中科技資源的配置情況。
二、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EA,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一種非參數的相對效率評價方法,適用于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評價。由于其不必確定決策單元的各輸入輸出之間的函數關系,不需要事先確定指標的相對權重,也不必考慮指標的量綱,因此排除了許多主觀因素,客觀性強,易于操作。
DEA模型有很多種類,本文采用的CCR模型是1978年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基于Farrell投入與產出衡量效率的模式,采用對偶理論提出的衡量多投入多產出效率的方法。
假設有n個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DMU),這n個決策單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個決策單元都有m種類型的投入和S種類型的產出。每個決策單元有投入向量X■=(X■,X■…X■)■,產出向量Y■=(Y■,Y■…Y■■)。其中,X■(i=1,2,…同;j=1,2…n)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投入的樣本數據,Y■(i=1,2…s;j=1,2…n)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產出的樣本數據,v=(v■,v■,…,v■)■表示m種投入對應的權向量,u=(u■,u■,…,u■)■表示s種產出對應的權向量,顯然投入和產出的期望是投入越小越好,產出越大越好,說明產出和效率成正相關關系。
對于權系數v∈E■和u∈E■,決策單元j(即DMU■,1≤j≤n)的效率評價指數h■=■,j=1,…,n,我們總可適當選取權系數v和u,使得h■≤1,j=1,…,n。效率評價指數h■的含義是:在權系數v,u之下,投入為v■X■,產出為u■Y■時的產出與投入比。
三、指標選擇與評價實施
本文主要比較2000―2010年地方的科技投入績效,因此以每年的科技投入產出為決策單元。通過科技投入指標分析,本文選擇科技人員投入的全時當量、科技經費支出為輸入指標,選擇科技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科技獎勵數量作為輸出指標。根據上述指標,建立的地方高??萍纪度朐u價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高??萍纪度氘a出指標體系
利用DEAP軟件對地方高??萍纪度肟冃нM行CCR和BCC評價,數據均來自《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地方高校科技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2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間,地方高校有6年的科技活動位于有效前沿面上,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是有效的年份占60%。后五年的綜合效率要好于前五年的,說明隨著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地方政府對科技創新投入的增加,地方高??萍假Y源配置正逐步合理,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但是,某些地方的資源配置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比如2003年和2008年的規模報酬遞增,說明進一步增加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會帶來更大比例的產出;而2004年和2006年是“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的規模報酬遞減,說明當時地方高校將科技資源過多地投入某些優勢領域,非但沒有形成更大的產出,反而造成浪費。
四、各種科技產出的績效分析
當科技投入不變時,我們在上述三個產出指標中任選兩個進行分析,當選擇科技論文和獎勵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獎勵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則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0年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3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為0.991,而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是0.975。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關系,可以得出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專利的產出效率要高。
當我們選擇科技論文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獎勵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4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為0.991,而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是0.975。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關系,可以得出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獎勵的產出效率要高。
當我們選擇科技論文和獎勵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論文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1―2010年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5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平均規模效率為0.994,而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規模效率是0.993,而兩者的綜合效率和技術效率是一樣的。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可以得出科技獎勵的產出要比專利的產出效率要高。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地方高??萍纪度胍欢ǖ那闆r下,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科技獎勵的產出高,而科技獎勵的產出要比科技專利的產出高。
五、結語
本文運用DEA方法對2001-2010年這十年間的地方高??萍纪度肟冃нM行評價,評價結果說明:首先,隨著國家、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不斷完善,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其次,在科技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地方高校的科技論文的產出最多,然后是科技獎勵和專利。這些結果指導我們在地方高校的科技決策中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地方高校的科技資源不能重復投入,這樣就對科技資源造成浪費;其次,優化地方高??萍假Y源配置的合理性,在保證科技論文等高校產出的情況下,也考慮增加其他科技成果產出所對應的投入,比如專利、科技技術轉讓等,讓地方高校在完成科學研究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連燕華,馬曉光.試論科學研究評價的標準[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4(1):63-68.
[3]侯啟娉.基于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應用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17(1):118-124
[4]李亮,崔晉川.DEA方法中輸入輸出項目的選擇和數據處理[J].系統工程學報,2003,18(6):487-490..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0SJB880126);南通市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AR2
基金項目: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農業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及對科研創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簡介:王麗麗(1978-),女,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
郭鳳丹(1987-),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王麗麗、郭鳳丹同為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趙文祥(196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
摘要:依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及其它引用指標的變化動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上升明顯,分別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數、學科擴散指標、機構分布數、地區分布數和H指數總體也呈增長趨勢,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變化幅度較小,年載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學科影響指標和基金論文比分別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數8.26~10.79,均相對偏低。
關鍵詞:《山東農業科學》;期刊評價指標;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Q250.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95-04
《山東農業科學》創刊于1963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學會、山東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創刊初期為季刊,16開本,56頁,國內外公開發行。1966年由于歷史原因改為內部發行,1979年正式復刊并公開發行。隨著形勢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斷擴大,1986年改為雙月刊,2000年改為大16開本,2008年改為月刊,至2013年,已發展成為辦刊質量較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
創刊50年來,《山東農業科學》始終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提高為主”的辦刊方針,及時報道農業科研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期刊質量及影響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最新數據顯示,其影響因子達到0.796,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國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門組織的期刊質量評比中多次獲獎,為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全國農業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
為了揭示《山東農業科學》各種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動態,選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2008~2012年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的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進行動態分析。
1數據來源及評價指標
以2009~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統計數據為依據,對《山東農業科學》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2008~2012年的變化動態進行分析。
選用的指標包括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引用刊數、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標、H指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平均引文數。
2結果與分析
2.1影響因子的年際變化動態
某種期刊的影響因子為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通常,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見圖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的學術影響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載文量與基金論文比的年際變化動態
年載文量是指來源期刊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常被用作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5]。2008年下半年,《山東農業科學》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全年僅出版9期,雖頁碼有所增加,但年載文量仍明顯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載文量逐年減少,2012年又明顯上升,明顯多于前3年(見圖2)。在全年期數相同、頁碼相同的情況下,年載文量的多少受作者來稿篇幅的影響較大,篇幅長的來稿較多,則載文量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5]?;鹳Y助課題立足科學發展的前沿,瞄準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待解決的重大理論難題,具有理論創新性和深度推進的特點,這類論文的學術水平多比較高[6]。由圖3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年的基金論文比最低,僅0.504;2011年的最高,達0.711;其余3年變化較小,圍繞0.650上下浮動,相對偏低。
2.3總被引頻次、引用刊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總被引頻次是指某種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可以顯示所評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圖4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躍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數是指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反映被評期刊被使用的范圍[5]。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引用刊數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見圖4)。
上述結果表明,近年來《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作者的重視,被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2.4學科影響指標和學科擴散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學科影響指標是指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學科擴散指標是指在統計源期刊范圍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5]。由圖5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近5年的學科影響指標呈波動變化,2009和2012年較高,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學科擴散指標則持續增長。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本學科內的影響基本處于中等水平,而在學科間的影響范圍正逐漸擴大。
2.5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地區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發表的論文所涉及的地區數,按全國31個省市計數(不包括港、澳、臺),是衡量期刊論文覆蓋面和全國影響力大小的指標。機構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論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機構數[5]。由圖6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地區分布數呈增加趨勢,2008年僅為16,2011、2012年則達到23;機構分布數呈先增后減的趨勢,以2010年最高,達186,2011、2012年分別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較低。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地區間及從事不同工作人員間的影響正逐漸擴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即年指標為某期刊當年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期刊當年總數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時反應速率,主要描述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5]?!渡綎|農業科學》的即年指標除2008年明顯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標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動(見表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能夠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數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h次。《山東農業科學》的H指數呈緩慢增長趨勢,由6逐漸增加至8,表明其高頻被引論文數正在增多(見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變化范圍為3.78~4.70,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被引的文獻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內發表的,時效性比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獻的新穎度[5]?!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間,說明來稿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內發表。
平均引文數是指被評期刊每篇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可用來衡量該期刊的科學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數在8.26~10.79之間(見表1),與同類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討論與結論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是兩個最常用的國際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由E·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評估、核心期刊評定及SCI、EI等檢索工具選刊的重要參數[7]?!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達到0.796,與其他省的同級別農業科學期刊相比,僅低于《河南農業科學》(0.947)和《山西農業科學》(0.845),位居第三。
總被引頻次是一個非??陀^實際的評價指標,期刊被引用的頻次高,說明該刊的利用價值高,同時體現出該刊的學術水平也較高[7]。2008年以來,《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大幅增長,另外,引用刊數和地區分布數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視,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年載文量也是鑒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能夠顯示專題文獻的發文密集程度,載文量大,說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東農業科學》改為月刊,年載文量無法與其他年份進行比較,所以僅對2009~2012年的年載文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山東農業科學》的年載文量有一定的波動,2011年最少,為452,2012年最多,為487。說明2011年發表的大篇幅論文較多,而2012年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鹫撐氖鞘車艺块T或各級基金組織提供科研經費開展科學研究的項目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科研論文形式表達出來的論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所代表領域的科研進展情況[9]。《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基金論文比為0.504~0.711,相對偏低。
另外,《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學科擴散指標、H指數、平均引文數也基本呈增長趨勢,而學科影響指標、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則變幅較小。
綜合分析表明,《山東農業科學》通過改月刊、適度增加頁數、去除廣告、選用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學術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高,影響范圍越來越廣。但同時也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基金論文比仍不高,還需加大改進力度,通過與課題組經常聯系并定期約稿,加快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學術氛圍,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員的青睞,吸引更多的優秀基金論文。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09.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09.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09.
[4]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12.
[5]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09.
[6]陳新平,王志強,王珂,等. 《果樹學報》2001-2006年主要文獻評價指標分析[J]. 果樹學報,2008,25(1):89-92.
[7]李曉萍,姜瑾秋,邢寶山,等.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4):270-272.
"統計源期刊"全稱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亦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目錄每年都會出現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國家科技部委托,從1987年開始對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表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好評。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CSTPCD的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科技期刊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對期刊學術質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對收錄期刊的范圍進行調整。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兩次給當年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而被收錄的期刊頒發收錄證書,中國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會在北京向媒體召開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會"。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并非終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將對其進行重新評定,遵守"優入劣汰"原則。因此"統計源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被各學術單位和科研機構接受,用它作為科研論文的學術水平的評價指標之一。
統計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均能反映與某一專業有緊密聯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內容上又有一定的區別。前者包括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類,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僅收錄自然科學類,以文獻引文數據為依據,選擇多項指標進行綜合篩選,再根據期刊論文引用情況列出排名順序。兩者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提供參考價值比較大的一些期刊,為單位和個人訂購、收藏、閱讀、投稿選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核心期刊所涵蓋的期刊數量多,讀者面廣,但收錄的生物、醫藥學期刊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時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當年的期刊狀況。而源期刊則收錄生物、醫學期刊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較客觀地反映期刊的當年情況。
二、統計源期刊選刊標準
統計源期刊的選刊標準有17項,它們是:(1)總被引頻次;(2)影響因子;(3)年指標;(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賴斯指數;(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數;(10)來源文獻量;(11)參考文獻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數;(14)地區分布數;(15)機構數;(16)國際論文比;(17)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說明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2013年9月27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了“2013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會”,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編制的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和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編制的2013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通過本次大會正式。據兩部“引證報告”顯示,《中國醫藥導報》繼2010年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之后,“總被引頻次”“學科影響指標”等多項重要引證指標進一步提升,穩居“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前列,辦刊質量再獲佳績。
據介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原國家科委)委托,1987年開始對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的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該數據庫由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論文構成。目前,該所每年定期編制、的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選擇了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基金論文比等20多項評價指標,在經過嚴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選取的各個學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是我國最權威的期刊質量評價報告之一。
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共1994種,的是這些“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度的質量評價報告情況。該報告顯示的主要評價指標中,在2012年度,《中國醫藥導報》的總被引頻次為4341,在其收錄的43種醫學綜合類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種外文期刊)中排名第3位;影響因子為0.328,排名第24位;綜合評價總分為46.9,排名第8位;學科擴散指標為12.47,排名第8位;學科影響指標為0.93,并列第4位。
據了解,《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基本囊括了我國出版的學術技術類科學技術期刊和理論研究性社會科學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擴展和補充。它更為完整地提供了我國期刊的評估數據。在該報告中,《中國醫藥導報》被歸入了“醫藥衛生總論”的期刊類別,該類別收錄了此類期刊121種,其中包括4種外文期刊。該報告顯示,2012年度,《中國醫藥導報》擴展總被引頻次為13361,擴展影響因子為0.735,擴展他引率為0.97,擴展引用刊數為1016,擴展學科影響指標為0.84,擴展學科擴散指標為7.76。綜合看來,《中國醫藥導報》的辦刊質量較往年相比,各項指標均穩步提升,多項主要指標穩居同類期刊前列。
《中國醫藥導報》作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藥衛生期刊,創刊9年來,一直堅持“前沿性、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服務性”的辦刊方針,不僅建立了國內一流的龐大編委、審稿專家隊伍,培養了30余名專職編采、經營人員,還導入了現代化的先進期刊管理理念和運營模式,制訂了一套比較系統、標準、規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編采流程,堅持以質取稿的原則,從各方面嚴把稿件質量關和編校質量關,確保了雜志的學術水平,編校質量不斷提高。對于2012年的期刊質量評價報告,該刊負責人表示:“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下,《中國醫藥導報》的辦刊質量一直在穩步提升,2013年再次被列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這除了我們采編團隊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感謝近十年來主管主辦單位領導,編委、審稿專家,廣大作者、讀者和業界同行對我刊的關心、支持和指導。我們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查找不足,強化內部管理,堅持科學發展;我們將再接再厲,進一步樹立精品意識,加強對優秀醫藥科研論文、重大科研課題論文的組稿力度,不斷提高審稿和編校質量。在夯實核心期刊地位的同時,向國際科技知名期刊的辦刊目標邁進?!?/p>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按出版內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種方式發行。其主要特征有:連續性,時效性,創新性,滲透性等。
二、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
(1)連續性:定期出版,具有連續性,出版內容能歷史地、系統地反映某一學科、某一研究課題的發展過程。
(2)選擇性:各篇文章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讀者在閱讀時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可以隨時翻閱。
(3)時效性:文章內容要求新、求快、求好。
(4)穩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讀者。
(5)創新性:內容要求新,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觀點、新進展、新理論。
(6)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7)復雜性:文章插圖、公式、外文符號較多,排版難度較大。
三、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的分類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分為核心版及擴刊版。其核心版選用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了全面、準確、公正、客觀的評價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結合中國期刊實際情況選用了諸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被引半衰期等多種指標,根據不同的權重系數對期刊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為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能夠較好反應期刊在其學術領域中的地位。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每年11月出版。
四、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內容分析
《2011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共1998種。巾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的論文構成了中同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進行中國科技淪文統計與分析的數據庫,陔數據庫的統汁結果編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編制的《中國科技統汁年鑒》,統計結果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