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制造業發展分析優選九篇

時間:2023-05-17 16:20:4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制造業發展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制造業發展分析

第1篇

科技創新不但是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遼寧企業能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向“遼寧制造”轉變的關鍵。白莉和鄭文范提出,應依靠科技創新促進遼寧裝備制造業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轉變,并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加速發展遼寧新型裝備制造業,大力開展集成創新和政府采購,發展裝備制造業中場產業[2]。徐秡針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的現狀,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成果轉化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創新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積極作用[3]。王連靳與楊曉勇認為,隨著遼寧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了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在遼寧區域經濟發展中助推了從“遼寧制造”向“遼寧創造”的轉變[4]。技術升級是裝備制造業搶占國內外市場、提升效益的重要支點。林丹(2008)圍繞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的條件和技術升級模式進行研究,找出裝備制造行業技術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技術創新積累能力、走集群式發展道路等方面的對策建議[5]。韓冰在分析遼寧省內各市裝備制造業企業基本現狀的基礎上,采用數理統計和層次分析的方法,構建了評價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數學模型和指標體系,提出要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必須制定政府政策激勵措施、建立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創新機制以及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等[6]。楊秀騫運用因子分析模型及灰色關聯度模型對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強化效應進行實證分析,提出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結點及紐合網絡結構模型,得出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后具有很好的輻射效應、成本效應、強化效應以及速度效應的結論[7]。國外的相關學者也研究了技術升級在相關行業中的影響作用。Jung和Mercenier在一個異質性主體框架下建立了一個模型,分析了發達國家企業國際外包與本國技術升級間的相互影響[8]。Daveri和Cecilia指出,在產品上國際分工與生產率之間存在雙向的作用,生產率越高的企業越有可能實施跨國外包,產品內國際分工包含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兩者都可較大程度地促進技術升級[9]。

二、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SWOT分析

將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遼寧裝備制造業當中,把遼寧裝備制造業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科技創新發展的角度出發,裝備制造業自身技術升級和科技創新環境的吸引力就構成了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地位。這里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都是圍繞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進行分析的。根據遼寧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不足,清楚地把握技術升級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研究其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的紐合機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優勢

(1)基礎實力雄厚,掌握一批核心技術。遼寧裝備制造業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形成規模經濟和強大的生產力效應:遼寧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工人已經形成技術性群體和產業創新的優勢,擁有一批產業優勢明顯的裝備制造集團,如沈陽金杯集團、大連冰山集團、沈陽機床集團等。遼寧的通用設備制造業、造船產業、飛機制造、電子信息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制造技術及產品開發方面優勢明顯,比如攻克了AP1000屏蔽電動泵殼體制造的關鍵技術,研制出世界首臺400MVA/1000kV特高壓升壓變壓器、國內首支瓦錫蘭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軸、國內首個12英寸PECVD設備[10]等,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一批遼寧裝備企業的著名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2)重大成套裝備以及重要裝備產品相對優勢明顯。遼寧省數控機床居全國第1位,造船產量居全國第2位,變壓器、工業鍋爐均居全國第3位,微型計算機居第4位,在國內裝備制造業體系市場占有率達到第6位。此外,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醫療設備等都是遼寧省生產的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裝備產品。

(3)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較多。遼寧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大省,擁有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6178家;其中研發(R&D)人員131萬人,省博士科研啟動基金和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培養拔尖人才450人,兩院院士51人;省級以上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達到775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第7位[10]。每年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進入裝備制造業產業中,為遼寧裝備制造業輸入強大的創新動力,同時這些企業也注重加強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規模,為企業發展提供科技創新知識源和人才庫。

2劣勢

(1)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技術需要引進。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遼寧省很多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的缺陷日益明顯,表現為研發投入低、高層次研發人才短缺、創新投入不高、科技進步緩慢等,導致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自給率低下,往往需要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來彌補創新上的不足,這就造成了大型成套設備過分依賴進口的局面。

(2)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不足。由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重視不夠,組織管理和產學研協同與合作不緊密,導致遼寧裝備技術仍然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國產化水平,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率較為低下,仍處于引進—利用—再引進—再利用的單向循環之中,未做到吸收和融合發展創新。(3)裝備制造業創新產業結構機制不合理。遼寧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含量低及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力過剩,而高新技術產業嚴重缺乏創新能力,比如遼寧裝備制造業進口的大都是成套大型設備,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機電類零件及產品[11]。由于歷史遺留產業機制結構問題的羈絆,遼寧裝備制造企業創新產業機制改革的難度很大,單純依靠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遠不能形成有競爭力的強勢產業。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產值大、利潤低,關鍵部件、技術受國外限制,同時裝備制造企業申請專利雖多,但仍不能有效自我突破。因此,創新產業結構機制問題亟需解決。

3機遇

(1)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機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遼寧經濟發展已由以經濟增長為中心轉向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社會、環境、產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和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理念提高了技術裝備的需求層次,在生產中禁止使用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技術裝備,要求裝備制造業的生產過程不僅是綠色的、清潔的、循環的,而且生產出來的設備也應該是環保型裝備、節能型設備和清潔型配套設備。這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升級提供了外在需要拉力。

(2)高新園區的發展為遼寧裝備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提供了機遇。遼寧省正在實施的高新園區建設,特別是沈陽“大渾南”高新區的建設發展,為通信設備、IT產業、醫療設備等現代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沈大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帶思路的提出,也為遼寧裝備制造業實現技術升級提供了機遇。(3)黨的十報告中的相關政策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的提出,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動力;其次,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的提出,為遼寧裝備制造業提升經濟實力、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競爭力提供了戰略支撐。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遼寧區域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遼寧裝備制造業協同創新,推動產業技術較快升級。4挑戰(1)跨國公司的威脅。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大幅度下調關稅以及國外許多跨國公司的進駐,對遼寧本土低成本制造優勢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同時,裝備制造業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被跨國公司所并購,高級人才、知識產權和國有資產的流失已對遼寧裝備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阻礙了行業技術升級的步伐。(2)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保持其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將一些核心技術控制在手中而且嚴格限制對我國的高技術裝備出口,很多制造業企業在關鍵技術上無法及時消化、吸收并創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升級進程。

(3)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遼寧很多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污染較大,特別是大量的電子垃圾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危害巨大。發展循環經濟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以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都對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提出了嚴峻挑戰。通過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SWOT分析發現,遼寧裝備業企業要想憑借自己的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遇,迎接挑戰走“遼寧制造”的道路,邁向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企業的科技創新是關鍵,技術升級是途徑。在自主研發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機遇加強消化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發展具有遼寧裝備制造業自身特色的產業。

三、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模型

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是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向現代化、數字化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科技創新促使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進而從長遠的角度提升企業的實力。技術升級是對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進,以提高企業的產品附加值。裝備制造業企業實施科技創新提升核心技術,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綜合實力,推動企業制定新的戰略。同樣,技術升級提高了企業的設備檔次和技術水平,促進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使企業戰略得到進一步的體現與實施。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的關系主要包括3方面[12]:基于自主研發方面,即在企業技術自主研發的過程中,科技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技術合作方面,即通過與國內外企業或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官產學研技術合作,學習先進的技術,通過協調與合作來進行科技創新;基于技術引進方面,即建立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消化吸收先進的核心技術知識,結合自身的研究開發,使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到自主創新和持續自主創新的水平。針對上述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發展模型,為解決遼寧裝備制造業所面臨的創新問題奠定基礎。

1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的契合點與關聯線紐合契合點是裝備制造業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和科技創新紐合到一起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兩者緊密度最高的點,其作用為:使引進外來技術與自主創新研發協調發展,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進一步發展,成為企業的發展戰略。紐合關聯線是企業在實行紐合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相關產品、技術、生產方式等所有相似或相同的點且沒有達到最高緊密度的連線。關聯線的作用為:銜接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在企業中相關聯的方面,促使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成為契合點。

2紐合周期中的階段性特征裝備制造業企業紐合發展周期包括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這三個階段構成了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周期,裝備制造業經過紐合周期的發展,最終確立了企業的發展戰略,更好地推動和規劃企業的長期發展。

(1)起步階段紐合緩慢,阻礙較大。裝備制造業企業采用新的策略時,要改變企業以往的策略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阻力,也是最困難的階段。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的兩個因素經過緩慢的發展,紐合慢慢地達到了契合點,至此起步階段開始;而隨著紐合的兩個因素慢慢磨合,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的關聯線越來越多,紐合的初始狀態越來越好。

(2)發展階段紐合發展較快,關聯線緊密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隨著裝備制造業企業紐合機制發展越來越好,裝備制造業企業慢慢進入正軌,發展過程中的阻力也逐漸減少,企業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紐合過程中關聯線越來越多,紐合的契合點也越來越多,帶來的企業前景越來越好,最終進入了成熟期。

(3)成熟階段紐合契合點越來越多,多目標紐合機制最終合一,變成企業發展的目標戰略。此階段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方式和紐合決策已經初具規模,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中已經占有相當的比重,最終在國際市場中將占有一席之地。紐合后的企業將帶動所屬行業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綠色模式。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實行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發展模式,雖然起步階段優勢不是特別明顯,但在發展期和成熟期紐合機制給制造業企業帶來的益處要大于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單獨發展相加的總和,便于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搶占市場。

四、遼寧裝備制造業“點—面—塊—區”的發展過程

遼寧裝備制造業產業紐合發展要以“以點帶面”、“以塊帶區”為目標,最終帶動遼寧裝備制造業走上國際化的道路。遼寧裝備制造業作為一個整體,在發展過程中各個產業所占市場比重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龍頭產業、一般產業、劣勢產業。借鑒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模式,龍頭企業通過先進技術升級和科技創新紐合發展達到國內領先甚至世界領先水平,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龍頭產業發展成一定規模后,反過來帶動省內其他產業的發展,首先是帶動一般產業向龍頭產業發展,龍頭企業給予一般產業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市場支持,推動一般產業向國際市場邁進的步伐;其次是帶動劣勢產業克服所在行業的不足,使劣勢產業在同類產業中也具備相當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帶動劣勢產業的發展。一般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支持劣勢產業的發展。劣勢產業在龍頭企業和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一般產業的支持下,能夠克服所在行業競爭力上的不足。三類產業進一步發展,進而帶動遼寧裝備制造業整個行業的發展。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紐合發展在“以點帶面”的過程中,遵循“三點一輔線”的模式。所謂的“三點”即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按競爭力分類的三種類型即龍頭產業、一般產業、劣勢產業;“輔線”是龍頭產業實施紐合機制向國內領先發展甚至走向國際市場后,反過來同時促進一般產業和劣勢產業的發展。整個“三點一輔線”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其中龍頭企業的帶頭發展是關鍵,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是核心。這一過程構造了裝備制造產業企業的良性發展模式,為實施紐合機制最終目的“推動整個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服務。

五、遼寧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的規范形式

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貫穿裝備制造業企業發展的全過程,也是這些企業始終追求的突破自我瓶頸的兩個關鍵因素。一部分裝備制造業企業重視技術升級,往往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直接實現升級,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生產效率。而有的企業重視科技創新能力,重視自我發展和提高企業自我研發水平的同時,也與政、學、研合作創新。雖然后者短期的效率提高效果不夠明顯,但是長期來看卻是企業良性發展的首選途徑。將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紐合模型運用到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當中,形成紐合的規范形式。首先,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是整個企業紐合規范形式的核心,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同時注重企業自我研發能力提升,是遼寧裝備制造業基地首要的發展策略。紐合機制不僅彌補了單純重視科技創新短期效率的不足,而且關注了技術升級中企業當前發展的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兩者取長補短,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兼顧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戰略。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紐合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影響,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支持紐合的機制規范形成。這里的環境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包括企業發展戰略、生產方式、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喜好等因素;外部環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國內外市場產品占有率、消費者的喜好等因素。企業的紐合規范實施的過程中要聯系自身的狀況,結合所在的內部、外部環境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六、遼寧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的擬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BCGMatrix),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咨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是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波士頓咨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創的一種用來分析和規劃企業產品組合的方法。借鑒波士頓矩陣模型,本文提出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紐合擬波士頓模型,如圖5所示。圖5中,橫軸代表相對市場份額,從左至右的箭頭表示技術升級從低到高;縱軸表示市場增長率,從下到上表示企業科技創新從低到高的變化。把所給的坐標分為4個象限:紐合前瘦狗型、紐合后問題型、紐合后金牛型、紐合后明星型。

(1)紐合形成前裝備制造企業處于瘦狗型發展階段。此階段企業處在技術升級初始階段,企業生產的產品相對市場占有率偏低;同時,在產品的創新方面投入較少,市場增長不明顯、利潤率低。此時的企業一般處于保本甚至虧損狀態,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益。此階段通常采用逐漸撤退戰略:裝備制造企業對所生產的產品進行整頓、逐漸撤退,對那些市場增長率極低和缺少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則應立即從市場上淘汰。

(2)紐合成型后企業采用的科技創新多于技術升級時,企業位于紐合后問題型象限內。這時企業位于紐合后問題型發展階段,市場機會大,前景好,然而在市場占有份額上存在問題。此時應采取選擇性投資戰略,首先確定對該象限中那些經過改進可能會成為明星的產品或技術進行重點投資,加大此類項目的技術升級力度,提高市場占有率,使之轉變成“明星型”;對其他將來有希望成為明星的產品或技術則在一段時期內采取扶持的對策。因此,對紐合后問題型發展狀態的改進與扶持方案一般均列入企業長期計劃中。同時,在管理模式上應當采取智囊團或項目組織等形式,選拔有規劃能力、敢于冒風險、有才干的人負責。

(3)紐合成型后企業技術升級多于科技創新時,企業位于紐合后金牛型階段。此階段由于引進大量先進的技術到企業中,企業銷售量大,產品利潤率高,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而且由于增長率低也無需增大投資,因而成為企業回收資金、支持其他類產品引進技術的階段。由于此階段內大多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下降趨勢明顯,所以可采用收縮戰略,即加大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把設備投資和其他投資壓縮,爭取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利益,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對于此象限內市場增長率仍然有所增長的產品,需要進一步進行市場細分,維持現存市場增長率或延緩其下降速度。對于金牛型紐合機制,企業適合于用事業部制進行管理,其管理者最好是市場營銷型人才。

(4)當紐合后技術創新與科技創新趨于同步時,企業處在紐合后明星型階段。此階段的特點是高增長率、高市場占有率。此階段很可能會演變成金牛型,企業需要加大技術升級投入以支持其迅速發展。此時企業采用的發展戰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積極擴大經濟規模,以長遠利益為目標,加強技術升級與科技創新紐合趨于同步發展的穩定性,進而鞏固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紐合后明星型企業最好采用事業部形式進行管理,此時,管理者對技術升級和研發創新兩方面都很了解。

七、結論

第2篇

為物流業與制造業之間是相互促進與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系統中是互為輸入與輸出的,只有在兩種情況下都為DEA有效時系統才是協調的,本研究將物流業與制造業分別去做系統的輸入與輸出。由于DEA評價方法的結果與輸入、輸出指標的量綱無關,所以不用對所采取的數據作無量綱化處理。

1物流業相關指標為輸入

制造業相關指標為輸出時的DEA有效性分析制造業為產出指標的情況下,在11個DMU中有2個DEA是有效的,分別是2008年和2013年,這表明了在這兩年中京津冀地區物流業的發展基本能滿足制造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增加物流的投入,制造業會獲得相應的產出增長。在其他9個年份中都是DEA無效的,但是在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13年是技術有效,技術效率在有效與無效之間變換,綜合效率因此受到了影響從而存在上下波動的情況,這表明了DEA的無效是因為物流業的技術水平對于制造業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京津冀地區物流業在技術、設備、管理方法都沒有達到現代物流的水平,現代物流服務存在明顯不足的現象,這對于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是非常不利的。在規模有效性方面,共有9個年份為規模收益遞增,這表明了增加物流業的投入,制造業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出,這意味著制造業釋放的物流需求可以有效地促進物流的發展,并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在物流業為輸入,制造業為輸出的分析結果看來,京津冀物流業與制造業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但物流業尚未達到現代物流服務的水平,以至于無法有效地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2制造業相關指標為輸入

物流業相關指標為輸出時的DEA有效性分析京津冀物流業與制造業相互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兩業的聯動,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的良性發展。判斷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性發展的標準是同時滿足物流業為輸入制造業為輸出時的DEA有效與制造業為輸入物流業為輸出時的DEA有效,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的協調性分析結果

二結論與對策建議

1結論本文

通過運用DEA方法分析了京津冀近十年以來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狀況,得出了兩業在這十年間的發展并不協調的結果。這主要是因為制造業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之后規模效益遞減,制造業對物流業的拉動作用有所減緩;而物流業則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雖然有力地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規模效益處于遞增狀態,但是技術效率仍未達到與制造業相匹配的要求,仍需重視物流業生產技術的提升。

2對策建議

第3篇

目前,我國制造業已有較好基礎,并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約為美國的1/4、日本的1/2,與德國接近。產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種產品。然而,我國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產品,大量產品處于技術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在代表制造業發展方向和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業,我國的落后狀況尤其明顯,大多數裝備生產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偏低,許多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僅及美國、日本和德國的1/10,甚至低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一差距,尤其明顯地表現在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上。在此條件—卜,我國制造業不能繼續在技術鏈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獲得更多低附加值產品,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制造業運行,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

二、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必須發展現代制造技術

產品技術鏈,沒有一個固化的定式,但總是由低端向高端發展。近年,它正伴隨著現代制造技術的進步不斷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業技術鏈高端幾乎被現代技術壟斷,處于技術鏈高端的產品幾乎都是由現代技術制造出來的。所以,要轉變我國制造業增長方式,必須抓緊發展現代制造技術,通過現代技術促使制造業及其產品向技術鏈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術鏈低端產品的比重,相應提高技術鏈高端產品的比重。

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之際,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生物技術、高分子化學工程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原子能利用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海洋開發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以計算機廣泛應用為基礎的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與高新技術及傳統制造方法結合起來,便產生了現代制造技術。

現代制造技術,保留和繼承了傳統制造技術的產品創新要求,如增加現有產品的功能,擴大現行產品的效用:增多現有產品的品種、款式和規格:縮小原產品的體積,減輕原產品的重量:簡化產品結構,使產品零部件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現有產品的功效,使之節能省耗等。但是,現代制造技術,在制造范疇的內涵與外延、制造工藝、制造系統和制造模式等方面,與傳統制造技術均有重人差別。

在現代制造技術視野中,制造不是單純把原料加工為成品的生產過程,它包括產品從構思設計到最終退出市場的整個生命周期,涉及產品的構思、構思方案篩選、確定產品概念、效益分析、設計制造和鑒定樣品、市場試銷、正式投產,以及產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等環節。

在現代制造技術視野中,制造不是單純使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生產過程,它除了機械加工方法外,還運用光電子加工方法、電子束加工方法、離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電化學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機、電一體化的工藝流程和加工系統。

三、發展現代制造技術的重點方向

現代制造技術正在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潔化、藝術化、個性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為了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促使制造業向技術鏈高端延伸,我國宜著重發展以下現代制造技術。

(一)以納米技術為基礎的微型系統制造技術

“納米”是英文nan。meter的譯名,是一種度量單位,是十億分之一米,約相當于45個原子串起來那么長。納米技術,表現為在納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間)內研究物質的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以及把它應用于實際的技術。其基本含義是在納米尺寸范圍認識和改造自然,通過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創造新的物質。納米技術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學、介觀物理、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核分析技術等現代技術為操作手段,是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納米技術主要包括:納米材料學(nanomaterials)、納米動力學(nanodynamics)、納內米電子學(nanoclectronics)、納米生物學(nanobi010gy)和納米藥物學(nan。pharmics)。就制造技術角度來說,它主要含有納米設計技術、納米加工技術、納米裝配技術、納米測量技術、納米材料技術、納米機械技術等。以納米技術為基礎,在納米尺度上把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有機融合起來,便產生了微型系統制造技術。

自從硅微型壓力傳感器,作為第一個微型系統制造產品問世以來,相繼研制成功微型齒輪、微型齒輪泵、微型氣動渦輪及聯接件、硅微型靜電電機、微型加速度計等一系列這方面的產品。美國航空航天局運用微型系統制造技術,推出的一款微型衛星,其體積只相當于一枚25美分的硬幣。

微型系統制造技術,對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已在航天航空、國防安全、醫療、生物等領域嶄露頭角,并在不斷擴大應用范圍。

(二)以電子束和離子束等加工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術

超精密加工技術,一般表現為被加工對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達到零點幾微米,表面粗糙度優于百分之幾微米的加工技術。

這項技術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拋光、超精密微細加工等內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學零件、超精密異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機電產品等加工。

電廣束、離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術,通常出現在超精密微細加上領域,用來制造為集成電路配套的微小型傳感器、執行器等新興微機電產品,以及硅光刻技術和其他微細加工技術的生產設備、檢測設備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超精密加工技術,在超精密加工機床等設備、超精密加工刀具與加工工藝、超精密加工測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溫、隔熱、潔凈之類環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超精密加工技術投資大、風險高,但增值額和回報率也高得驚人。近來,發達國家把它作為提升國力的尖端技術競相發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省耗綠色制造技術

制造業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產生出大量廢液、廢氣、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需要探索符合環保要求的節能、省耗、少污染的生產方法,即綠色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立足于盡量減少制造業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產品制造與生存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增進社會福祉。

這項技術的核心內容是,產品設計上,盡量提高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和可再制造性:生產工藝和設備選用上,盡量做到低物耗、低能耗、少廢棄物、少污染。這項技術的其他內容,還包括綠色制造數據庫和知識庫、綠色制造過程建模、綠色制造集成技術、綠色制造評價方法等。

第4篇

關鍵詞:進入壁壘;度量;經濟績效;制造業

1進入壁壘內涵及機理

進入壁壘是指新企業進入特定產業所必須負擔的生產成本以及所面臨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礙。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因此作為市場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進入壁壘在決定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2制造業進入壁壘指數度量實證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數為基礎,判斷市場壟斷或進入壁壘的強度與企業超額利潤成正比,而新廠商的進入會消除長期超額利潤,與進入壁壘成反比。此種方法不需要對大樣本進行復雜統計回歸分析,可以直接得出進入壁壘值。參照徐國興[2]對指標函數變量的確定,進入壁壘高度指數計算公式為:

當b≈1,市場可以看作是完全競爭的,只要市場有利潤空間就會有廠商進入,直至利潤為0。當0≤b≤1時,說明廠商進入速度超過產業發展速度和利潤增長速度,產業壁壘過低而進入過度進入的狀態。

2.2實證結果本文指標所涉及的制造產業成本利潤率、工業銷售收入和企業數量變化等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樣本以五年為考察期,時間序列從2002年到2006年。通過較長的時期對制造業進行考察,更有可能獲得穩定、客觀的數據分析結果。

本文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選取了制造業所覆蓋的30個行業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個行業進實證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存在制度性進入壁壘和巨額資金投入及沉淀費用壁壘,長期以來大量的民營資本想進入卻無法進入該行業,但卻在實證結果中顯示此類產業存在相對較高的進入狀況。究其原因,一方面:該行業屬于國有比重較高的行業(78%),由于公共品行業體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補貼)導致行業流動性不足,再加上行業資產專用性很強,企業退出沉淀成本過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態;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產業成本利潤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1%與-2.09%,進入驅動力較低。這也反映貝恩指數的缺陷,其認為超額利潤與壟斷程度成正比的結論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學派的異議。而低利潤或零利潤也并不意味著市場自身結構下進入壁壘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廠商進入阻撓策略行為的后果。

由于行業本身特有經濟地位,國有經濟占主導的所有制結構對我國企業的進入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國有比重是阻礙我國企業進入的政策性壁壘宏觀經濟學。隨著企業主體的多元化,以行政手段支撐的國有壟斷或有限寡頭的產業結構被打破。制造業大量吸收勞動力的特質促使政府甚至與地方企業進行合謀突破政策性管制,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允許進入原有管制較嚴的產業。

長期以來,我國的稟賦特征決定許多制造行業是以產業轉移的形式發展起來的,合資形式使國內企業獲得技術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場結構的分散化。由于制造業相對于其他產業,是開放程度最大、優惠政策最多的產業,國外投資者無法進入管制很嚴的產業,只好選擇進入管制較小的制造業,進一步惡化了價格競爭。可以說在我國,制度性壁壘的弱化是制造業過度進入最主要因素。

3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的相關對策

一般而言,低進入壁壘并不意味著產業低效率和社會福利的下降。但是從中國制造業反映情況來看,過低的進入壁壘使得產業集中度偏低,難以達到規模效應并實現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在我國,政府主導的資金、土地和財政稅收扭曲了要素價格和偏離了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制造業“低進高出”的現象,使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競爭環境日趨惡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幾點對策:

(1)提高絕對成本優勢絕對成本優勢壁壘是指在位企業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能以比新進入企業低的單位成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產業市場領導者在價格變化、新產品引用、銷售渠道對其他市場追隨者起到領導作用,有效防止產業內過度競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是原有企業獲得絕對成本優勢的一個前提條件,因為國內企業普遍的技術創新能力比較低,對長期的技術研發投入較少,新進入企業很容易達到原有企業的技術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業進入壁壘,在位企業應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提高自身技術能力,迅速占領新的市場。超級秘書網

(2)提高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的一種狀態,規模經濟導致的進入壁壘能夠使在位企業享受大批量規模生產的效益。由于制造業在位企業的經濟規模較小,新進入者很容易達到生產最小規模(MES)。根據最新的工業企業規模標準,大型企業占工業企業比重僅為0.9%,對上游資源和市場份額控制力不足,難以形成縱向一體化。即使一些制造行業中的大型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由于要素市場的扭曲和行業過度進入,投資過熱帶動邊際成本急劇上升,相關產品供過于求,反而出現規模不經濟的情況。因此,要提高我國制造業的規模經濟不僅僅要整合同行業,更要整合上下有產業,以此形成產業鏈,以形成產品與原料定價權,提高行業利潤避免過度競爭。

(3)提高產品差異化產品差別是指同質產品由于可持續發展規格、款式、顏色、商標、廣告、服務等不同而造成的用戶心理差異。在產業組織理論中,廠商策略、信息不對稱、生產技術等因素都可以構成產品差異。因此,提高產品差異化壁壘,需進一步完善制造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提升品牌效應與技術支撐,減少利用勞動力稟賦優勢,降低各地區的產業同質化現象,阻止新進入者對市場的瓜分。

參考文獻

[1]J.S.Bain.Barrierstonew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6,123.

第5篇

[關鍵詞] 制造業集群;物流外包;專用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1-0113-04

[作者簡介] 王桂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工業工程、物流管理;

李 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工業工程、技術經濟。(江蘇 南京 210016)

近年來,研究企業業務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文獻不斷出現。Bruce R.Lyons利用威廉姆森的實用模型,剖析了企業業務外包政策的制定問題,并運用英國機器制造業的調查數據,對資產專用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對外包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儲春銀利用博弈論和層次分析法等研究外包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之間的契約安排。劉彥平按照交易成本理論和企業邊界理論研究物流外包的邊界問題,認為內部物流量增加會使企業選擇自營的可能性變大。于江分析了企業選擇物流外包的關鍵因素、企業與外包物流的合作問題。劉聯輝、朱世平等人則研究物流外包的風險及其規避等問題。

大多數關于物流外包的研究都集中于對物流外包決策、邊界、外包合同以及風險等的研究,而對于外部物流需求市場的變化對企業實施物流外包決策的影響以及高層次物流服務發展趨勢的研究則很少看到。物流外包服務的需求方主要是制造業和商貿企業,隨著制造業集群在各地興起并獲得迅猛發展,同類制造企業在區域內大量集聚必然會對地區物流服務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外部市場的變化將影響外包企業和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及合作內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制造業集群對物流外包市場和服務內容的影響。

物流業務外包是指企業放棄內部化的物流經營,將相關業務交給外部組織承擔的戰略決策問題,其目的是通過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降低成本,強化核心能力。

科斯最早對企業業務外包行為進行分析,他認為市場和企業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相互替代的手段。企業將業務交由市場完成還是自營,是由市場的交易成本和企業內部組織成本的均衡點決定的。在科斯的基礎上,Williamson深化了交易成本的分析,他把決定市場交易成本的因素歸納為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交易費用的因素(包括市場的不確定性、潛在交易方的數量及資產專用性程度和交易頻率等)。其中,資產專用性是影響企業縱向一體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存在這個因素,通過外部供應商統一處理定單,不僅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減少采購成本。

產業集群是指同類或相關企業在某個區域內集中,彼此相互聯系形成整體。二戰以來,產業集群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都顯示出空間上集群的定位模式。馬姆伯格的研究表明,北歐國家具有顯著集聚特征的工業部門占到了3/4強。克魯格曼分析發現,美國106種工業的空間分布在州水平上高度集中。而改革開放后,在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都形成了密集的制造業集群,在區域內集中了多家同種性質或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制造企業,如長三角的蘇州地區集中了全球2/3的IT制造企業;浙江溫州的柳市有1000多家低壓電器生產廠商在此設廠;廣東順德是著名的家電企業集中地,等等。制造業的集聚一方面促進了本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對當地物流外包市場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降低外包服務成本和交易成本,擴大物流服務市場

(一)降低物流服務成本

威廉姆森利用實用模型說明企業外包邊界的確定。在產品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影響凈收益的因素包括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令C為自營與外包的生產成本之差,G為企業自營時的組織成本與外包時的交易成本之差。k代表資產專用性程度,則企業自營總成本和外包總成本之差G+C與資產專用性k的關系如圖1所示:

模型顯示,當資產專用性較低時,即k< k時,通過業務外包的形式獲得供給的總成本低于自營的總成本,企業應選擇業務外包。而當資產專用性較強時,即k >k時,企業則傾向于通過內部自營實現供給,以降低總成本。

物流業作為生產業,制造企業是其重要服務對象。制造企業在地域上的集聚一方面會擴大物流服務的市場規模,使得物流需求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集聚的制造企業性質相關或雷同,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務成本。根據實用模型,C為自營與外包生產成本之差,外包成本降低帶來C曲線的上移,導致G+C曲線右移,曲線與x軸的交點由k移至k′。曲線的變化表明,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得資產專用性對企業外包的影響減弱。也就是說,同等程度資產專用性的物流業務,在產業集群區域內的制造企業更傾向于將其外包給物流企業,因而在產業集聚后第三方物流企業有更大的市場。而且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在保持盈虧平衡的狀態下,如果外部市場擴大,投入的專用性資產就可以盡快回收成本,降低投資風險,促進企業發展。

(二)降低物流外包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業收益

抵押模型用以進一步說明在需要專用性資產時交易雙方如何才能達成合同,k和v分別表示用途不可變和用途可變的投資。假定外包方的總價值額均勻分布在0到1的各階段內,且每個價格上的需求量不變。

在由承包方投資建設專用性資產的情況下,承包方首先需投資k用于專用建設,若外包方確認定單,則承包方將收到付款p,如果定單取消,則外包方需付給承包方抵押品h。 對于該合同,只要確認定單的損失小于取消定單的損失,即所實現的需求價格超過p-h,外包方就會確認定單。

令m=p-h,

則此時外包方的凈收益為:B=(1-m)(m+-p)-mh

其中:1-m為確認定單的概率;m+(1-m)/2為已發出定單的預計價格,p為定單確認后外包方向承包方支付的價格,m為定單取消的概率,h為取消定單時付出的抵押品價值。根據抵押模型,在需要專用性資產的物流外包合同中,為吸引第三方物流企業投入專用性資產,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需要物流外包方的抵押品價值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專用性投資價值相等,即h=k。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該專用性資產只能為一家制造企業服務,則該企業需要承擔所有專用性投資,一旦交易失敗,企業損失很大。而當制造業在某個地區形成集聚后,區域市場上可能有n家同類企業都需要該專用性資產,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只要這些需要專用性物流服務的企業所提供的抵押品總額與專用性投資相等,即nh=k,第三方物流企業就可以進行專用性投資,為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則此時物流外包企業的收益:

從下圖2中可以看出,隨著同類企業數目的增加,在資產專用性程度相同的情況下,物流外包企業的外包收益顯著增加。而每家企業付出的抵押價值h=k/n會隨著企業數目的增加而不斷降低。制造企業收益的增加,得益于多家性質相同的企業集中在一起分擔了專用性投資,使相關資產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產業集群能夠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務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業的外包收益,擴大物流服務市場。此外,產業集群刺激物流服務提供商進行專用資產投資,促進物流專業化的發展。這與馬歇爾認為產業集群的原因之一在于集聚能促進專業化投入的觀點是一致的。同時,也支持了仇保興的觀點:當足夠數量的特質交易集中在一起,就會演變成非特質交易。因而,產業集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專業化分工導致的資產專用性風險。

二、發揮專用性知識的特點,提高服務層次

國外學者從物流需求和供應等角度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所應提供的服務項目、今后需求的發展方向等進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物流需求者越來越需要一體化的、高質量的、一攬子物流服務,即集運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和報關于一體的服務。而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制造企業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產企業物流外包主要集中于干線運輸和市內配送,這兩者占到了82%,物流系統設計、物流總等附加值高的業務比例還很低。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會發現:物流外包中的專用性資產與一般產品外包的專用性資產有所不同。

(一)物流業務中的專用性知識及其特點

威廉姆森將資產專用性定義為投資于支持某項特定交易的資產,如果不犧牲該項資產的一些生產率或增加使該資產適用于新交易的費用,專用性資產就不可能被用于另一交易中。

他將交易中的資產專用性分為四類,包括專用地點、專用實物資產、專用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投入。

物流業務中的專用性資產與物流業務的類型有關。物流業務外包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具體的物流操作,包括單個環節的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等傳統服務;另一類是物流系統的分析、規劃和設計。對于第一類業務來說,物流服務的專用性資產包括專用地點,如專用的倉庫和場地等;專用實物資產,如專用物流設備、特定規格的托盤等;專用人力資產,如物流企業雇傭的專業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資產。而對于第二類業務來說,需要第三方物流企業更多地考慮客戶企業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將物流各環節進行集成和整合,為企業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因而與第一類業務相比,這類業務需要在客戶需求分析、專業知識積累以及個性化創造上進行更大投入。

而由于外包企業處于不同的行業,生產的產品也各不相同。此外,企業的經營目標、面對的市場、競爭環境、所處區域的物流條件以及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不同,都會對物流整體運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物流系統方案設計屬于量身定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用性。物流服務的供應商――第三方物流企業要為客戶提供集成的、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需要充分考慮客戶企業自身特點和需求,在集成方案規劃上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而如果合作失敗或者方案沒有執行,則將該方案直接用于其他企業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筆者認為第三方物流企業設計的物流集成方案,包括物流運作流程、制度、各環節之間的接口標準等是專用性知識,具有資產專用性的特點,屬于專用性資產。

專用性知識是影響物流企業提供高附加值服務的關鍵因素。與其他專用性資產相比,專用性知識有以下特點:

1.專用性知識需要第三方物流企業自己投資,不能以租賃的形式獲得。專用性知識具有根植性,在獲取的過程中需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和一定的創新環境,而不能完全依賴于某個專業人才,也無法從一家企業直接向另一家企業轉移。因而,第三方物流企業只能通過自身投入人力、物力獲得。

2.專用性知識屬于隱性資產,其價值的大小一般為私人信息,且不易衡量。專用性知識的價值與物流企業進行第二類服務的能力密切相關,但制造企業在與物流企業合作之前對其掌握的專用性知識價值無從得知。

3.專用性知識具有外部性和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物流企業在為一家企業進行服務時所積累的專用性知識,對于其他性質類似的企業具有外部性。同時,物流企業在為多家客戶服務的過程中,其專用性知識能夠不斷積累,從而逐步得到完善。

(二)產業集群促進物流外包業務升級

由于物流系統設計及物流方案集成需要更多的專用性知識投資,根據抵押模型,需要的專用性投資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服務外包企業需要提供的“抵押”價值就越大,則買賣雙方的風險也越高。而專用性知識的特點決定了物流系統設計等附加值高的業務比其他業務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因而外包企業更愿意將此類業務交由企業內部完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層次則只能在低端徘徊。

當同類制造企業形成空間集聚后,由于集聚企業在產品類型、特點等方面類似,對于每個企業來說其周圍的區域物流條件也基本相同,因而在物流業務流程上有很多相似性。第三方企業積累的專用性知識可以為多家企業服務,并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充分發揮專用性知識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提高知識資產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而對于外包企業來說,一方面,由于集聚后企業需要承擔的抵押價值被多家企業分擔,降低了高層次物流服務的風險;另一方面,采用業務外包還可以從專用知識的外部性中獲得收益,提高物流業務水平。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外包,可以促進物流業務的整合。在集聚區域促使有實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專業投資,發展高層次、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務業務,從而促進物流業務的升級。

三、形成競爭市場,降低機會主義傾向

日本在2000年底對全國制造業和批發業的調查表明:將物流業務的一部分外包的企業占1/3 ,將物流管理業務全部或者物流系統構筑業務外包的企業只占4%-6%。并且,外包的業務多集中在作業層面。而影響企業將管理業務外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包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物流外包業務的集成性越強,需要的專用性投資就越大,對外包企業來說,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也越困難。與此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一般都是私人信息,行使機會主義的風險則更高。

Bennett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務企業的設址區位與其他企業緊密相關,服務業會在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地帶高度集中。制造業的集聚為物流企業形成了密集的市場,吸引物流企業在該地區集中,從而促進物流服務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為外包企業降低尋找和轉換成本。而且,集聚后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以及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機會大大增加,可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誠信度低、實力差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將被淘汰,從而降低物流企業的機會主義傾向和物流外包的合作風險,促進物流外包的健康發展。

四、結論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實用模型和抵押模型分析制造業集聚對物流外包的影響,結果表明: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可以降低外包成本,擴大外包市場。而且,由于物流外包中的專用性知識具有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同類制造企業的集聚有利于高附加值、集成性強的物流業務的發展,從而整合物流業務,提高物流服務層次。此外,集群區可以吸引多家物流企業形成競爭性市場,降低機會主義風險,促進物流外包服務的健康發展。

對我國目前制造業集群地區的物流業發展情況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隨著同類或相關聯的制造企業在某個區域內形成產業集群,該地區的第三方物流也獲得快速發展,而且針對集聚行業特點的物流業務細分也開始出現。如南京的江北地區集中了多家石化企業,形成化工工業園。同時,在該地區也產生了專門服務于化工企業、功能定位于化工原料及產品的倉儲、運輸、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務的化工物流園。蘇州地區集中了全球2/3的IT企業,專門針對電子行業特點的物流服務需求旺盛,在該地區也形成了多個專業IT物流園區。而且,為滿足電子行業對物流速度的要求,該地區還建設了虛擬空港,確保72小時內將產品送到世界各地。物流業務的細分意味著服務的專業化和集成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在此過程中,產業集群帶來需求市場的擴大和集中為物流服務的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Bruce R. Lyons. Specific Investment,Economies of Scale,and the Make-or -Buy Decision: A Test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6):431-443.

[2]Malmberg,A. Industrial geography: agglomeration and local milieu.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392-403.

[3]Marilyn A. StoneEuropean Expansion of UK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1,(1):97-110.

[4]Michael A. Knemeyer,Thomas M. Corsi,Paul R. Mur-phy.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Customer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1):77-100.

[5]Bennett,R. J.,D. J. Grahamt and W. Bratton. The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businesses in Britain: business clusters,business services,market coverag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1999,(24):393-420.

[6]儲春銀.外包企業與第三方物流的契約安排[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0.

[7]劉彥平.物流外包邊界問題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05,(8).

[8]于江.企業外包物流的選擇與合作[J].財經問題研究,2003,(5).

[9]劉聯輝.企業物流外包風險的經濟學解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6,(4).

[10]朱世平.供應鏈環境下物流外包的風險和效益分析[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4).

[11]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保羅?克魯格曼.地理和貿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4]中國倉儲協會秘書處.第四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3,(10).

第6篇

關鍵詞:制造業;物流業;灰色關聯;廣東

一、問題的提出

國外制造業和物流業的互動發展歷程表明,現代物流業和制造業升級相互影響、關系密切。制造業為現代物流提供了先進的裝備和技術水平,制造業發展釋放了物流需求,而現代物流業推動了制造業技術結構升級,現代物流對制造業升級至關重要。制造業之間競爭的焦點將不僅僅是價格的競爭,而是適應市場需求、客戶快速反應、準時供貨等方面的競爭,現代物流理念和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將成為現代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運行節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水平。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工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但對流通產業尤其是物流產業卻長期重視不夠,物流業發展與工業相比較滯后。落后的物流業已影響到廣東整體經濟增長的步伐,成為廣東整體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率以及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瓶頸,也是威脅廣東經濟持續成長的風險所在。發展廣東物流業,提升其整體素質,使其與廣東的工業化、制造業相協調,這是促進廣東的工業化進一步深化、整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也是廣東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

理論界對于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偏重與企業層面和定性分析。例如,南京的張燕定性分析了江蘇省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的互動關系,提出了江蘇省進一步推動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互動發展的思路。本文應用灰色關聯理論對廣東省制造業與物流業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進而提出促進廣東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一些建議。

二、模型的選擇

華中工學院的鄧聚龍在1982年提出了灰色系統理論。所謂灰色系統,指相對于一定的認識層次,系統內部的信息部分未知,即信息不完全。灰色數據一般有如下特征:少列數據,可能是間接表征的數據,可能是生成數據,可能是性狀語言,數據是灰的,同一數據是可變動的。

灰色關聯分析主要是對態勢發展變化的分析,也就是對系統動態發展過程的量化分析。

本文選擇的數據都是通過調查統計而來,符合灰色數據的特征,因而這些數據都是灰色數據。物流業與制造業之間聯動的影響因素很多,難以全面認識,屬于灰色系統。物流業和制造業互動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關系,主要是對兩個產業動態發展過程的量化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選擇灰色關聯分析作為分析模型。

三、廣東省制造業與區域物流的灰色關聯分析

為分析廣東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相關性,選取制造業增加值、批發與零售總額以及地區生產總值3個影響物流的關鍵因素。因為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90%強,且研究數據所限,所以本文選擇工業增加值代替制造業增加值,分別計算了廣東省1985-1991年、1992-2000年、2001-2005年的貨運量以及貨運周轉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因篇幅所限,僅列出廣東省1985-1991年貨運量及其影響因素初像表(見表1)和1992-2000年和2001-2005年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灰色關聯度表,略去1985-1991年貨運周轉量及其影響因素初像表,略去廣東省1992-2000年和2001-2005年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及其影響因素的初像表。數據全部來自《廣東統計年鑒(2008)》。

差序列

Δ1=(0,0.013708,0.203558,0.720188,

1.049149,1.355738,2.032696)

Δ2=(0,0.016048,0.034593,0.467825,

0.262886,0.453454,0.723261)

Δ3=(0,0.047966,0.196608,0.641999,

0.944179,1.238983,1.676128)

max=2.032696min= 0取分辨率λ=0.5

由表2可知,工業增加值、批發與零售總額以及地區生產總值與貨運量的在分辨率為0.5的情況下的灰色關聯度都超過了0.6。其中,批發與零售總額與貨運量的關聯度最高,這與當時的廣東省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廣州等地的地位有關。國門開放的初期,廣州以及珠三角成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區域物流中心。

由表3可知,從1985-2005年這20年間,隨著廣東省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工業增加值與貨運量的灰色關聯度不斷下降。一個原因是由于廣東尤其是廣州和深圳大力推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樣價值的高端工業增加值,相比低端工業,導致更少的貨運量;另一個原因就是物流業的進步,減少了無效的物流活動。同量的工業增加值,不會導致同量的貨運量。

從GDP與貨運量灰色關聯度的變化來看,20年間3階段的灰色關聯度只有較小的震蕩。這說明,隨著GDP的不斷增加,貨運量也不斷增加,且關聯度基本保持不變。由此可得工業增加值灰色關聯度下降,主要是由于產業升級、高新技術的發展所致。因此,廣東物流業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表4可知,從1985-2005年,廣東貨物周轉量與工業增加值的灰色關聯度基本保持穩定。由貨物周轉量=實際運送貨物噸數×貨物平均運距,結合貨運量與工業增加值灰色關聯度下降的,可知隨著廣東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廣東物流業的輻射能力不斷增強,物流業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從以上分析可知,影響廣東貨運量與貨物周轉量的主要經濟指標是GDP和批發零售總額,最后才是工業增加值。可見,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發展不甚協調,物流業與GDP的關系是基本保持穩定的。這說明,物流業在量上和GDP是協調的,但是物流業的質量、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結論

加快發展廣東物流業,實現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為其創造一個高效的物流環境,這對于增強廣東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做好廣東物流發展總體規劃

要按照《珠三角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08-2020)》的要求,加強廣東各市的統一規劃和協作,實現珠三角地區物流設施建設及運作的一體化。物流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做到全省一盤棋,實現系統性、網絡性,避免重復建設、惡性競爭,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和規模經濟效益。這是提高廣東物流業效率和質量的基礎性工作,要高度重視。

(二)完善物流政策支撐平臺

根據現代制造業發展需要,結合城市化建設,在市場進入、土地使用、技改投入、資源配置、稅收、金融保險、園區建設等方面,制定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引導各地、各部門、各行業打破地域、行業和自我利益界限,走社會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路子。

(三)加快建立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建立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來整合物流信息資源,加強城市間、部門間的聯系,保證物流信息的通暢,率先實現“物聯網”,廣東現代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

(四)轉變制造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觀念

物流業發展和制造業有著密切關系。國外企業越來越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將不屬于自己核心能力的業務尤其是物流業務外包,以此來獲取競爭優勢。面對這種趨勢,廣東制造企業也應積極接受“核心能力”、“供應鏈”、“業務外包”等觀念,樹立起協作、聯合、共贏的思想,摒棄自辦物流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接受物流外包理念,努力尋求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合作。這既有利于制造業增強企業核心能力,也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

參考文獻:

1、張燕.江蘇省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互動發展研究[J].江蘇商論,2007(12).

2、劉思鋒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4.

第7篇

關鍵詞:環保機械制造業;產品與技術;發展預測;關鍵技術分析

目前我國環保機械制造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其種類豐富多樣,其產品的功能與質量也具有極其高的水平,不論是設備的統一化水平還是零件的質量水平都可達到世界標準,環保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對于國家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環保機械制造業的產品發展方向

1.1.機械產品標準化

機械產品的標準化是產業專業戶的基礎,機械產品的標準化主要表現在生產的標準化與產品參數的標準,該發展方向能夠很大程度地改善我國目前機械生產混亂無規矩的現狀。產品生產規范化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質量體系、改善相關法規,做到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質量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最終達到提升環保機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1.2.提升產品設計水平

在我國環保機械的生產過程中,因為設計問題而導致報廢的產品還是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的,因此,提升產品的設計水平對于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的改善具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優化設計的方法主要有完善數據庫的設計數據、對部分企業的機械設計進行規范的指導以及更新產品的設計程序等,產品設計水平的提升能夠很大程度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1.3.機械可持續發展

機械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為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循環使用,伴隨著我國經濟與技術的高速提升,其機械的生產方式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我國對于機械的生產從之前的大量消耗資源的豪放派生產到現在的精細化發展,力求做到消耗盡可能少的資源達到生產的目的,同時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減小機械生產對于環境的污染程度,維護我國人們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

1.4.設備單元化

設備單元化是解決我國污染種類多樣化的重要手段,設備的單元化能夠很大程度提升設備的質量水平與生產的專業化水平。在環保機械制造業未來的發展里,企業要對自身的管理與生產模式進行一定的調整與重組,利用相近原則對部分結構與技術類似的生產要素進行必要的組合,使得企業的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同時,對于已經進行大量生產的設備進行擇優,對于較好的設備進行大量的專業化生產。

二、環保機械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分析

2.1.水污染防治技術

防治水污染的技術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熱解處理技術、海水淡化技術以及污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城市污水的處理技術主要是利用燃燒法對污水廠的泥垢進行加熱分解。海水淡化技術主要利用了半透膜以及全透膜的特性對海水內的固體顆粒以及氯化鈉分子等進行過濾。而污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則是利用微生物對污水進行脫硫提取單質硫等物質,該技術主要針對工業廢水的處理。

2.2.氣體的脫銷除塵技術

氣體的脫銷除塵技術主要包括工業煤爐廢氣的脫銷技術、催化氧化凈化技術以及靜電除塵技術與揮發性物質的吸附技術。工業煤爐廢氣的脫銷技術主要處理工廠廢氣,其目的在于使得廢氣的顆粒物溶度江堤至原來的0.2%并同時低于30mg/m3,而除了工業煤爐廢氣的脫銷技術之外的其他三項廢氣處理技術則只需要做到廢氣凈化率達到原來的5%即可。

2.3.固體廢棄物降解技術

固體廢棄物降解技術主要利用對于城市不可回收垃圾的熱分解處理以及對于工業廢渣的熱解回爐處理,固體廢棄物降解技術主要是利用焚燒手段進行的,主要適用于危險物體的加熱分解回收。

2.4.核利用技術

核利用技術主要是對人們日常生活中報廢的電子產品以及重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廢物的提純與回收,該技術主要分為分解技術與回收技術,該技術可以對電子產品中較昂貴的元素進行提取,有利于國家稀缺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環保機械制造業的設備介紹

3.1.旋風除塵器

旋風除塵器是使用率較高的除塵產品之一,然而旋風除塵器卻具有清潔率較低等不足,因此,提升旋風除塵器的清潔效率是發展該產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旋風除塵器的清潔率低主要因為廠家的過多以及生產水平與質量不高等,所以政府應該對于該問題給予及時的處理。

3.2.袋式除塵器

袋式除塵器主要是針對部分耐高溫、耐腐蝕以及柔韌性較高的頑固性材料,目前以發展為每個小時能夠處理10萬立方米以上的高效污染處理工具,該產品需要耐高溫、質量高以及壽命較長等性能,并解決零部件的規范化生產,同時大力推廣除塵檢漏系統在環保機械生產中的利用。3.3.廢氣脫硫裝置廢氣脫硫裝置主要是在我國九五時期對于大型的重工業工廠配置的,我國的廢氣脫硫裝置的發展方向需要參考該產品在我國試驗工廠的試用情況以及國外最新的發展方向,然后根據我國地理位置的特性設計出適合我國的廢氣脫硫裝置。

四、結論

環保機械制造業產品目前在我國具有十分強大的市場需求,并且我國的環保機械制造業產品的市場還未達到飽和,因此,環保機械制造業產品的完善與升級對于具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針對我國環保機械制造業機械產品標準化、提升產品設計水平以及機械可持續發展等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并對目前我國存在的環保機械制造業水污染防治技術、氣體的脫銷除塵技術以及固體廢棄物降解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簡單的分析,最后介紹了環保機械制造業旋風除塵器、袋式除塵器以及廢氣脫硫裝置等相關設備,希望能為我國環保機械制造業的改革提供參考。

作者:李平 單位:江蘇瑞盛水處理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第8篇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設備制造商"。指已經確立品牌優勢掌握著關鍵的核心技術的企業,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渠道,通過合同委托訂購的方式向其它廠商下訂單,對所訂產品低價買斷直接貼上自己的品牌商標并統一組織銷售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也稱委托生產、代工生產,或貼牌生產,是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

二、我國制造業OEM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OEM生產基地。OEM在我國制造業已是普遍現象如在家電行業,我國企業90% 以上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OEM,索尼、松下、東芝、西門子等世界名牌都在我國設廠生產;在服裝行業,各大品牌也在我國建立生產基地,典型的有耐克和阿迪達斯。

OEM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我國確立了世界"制造工廠"的地位。但OEM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只占微薄的一部分。且發達國家轉移的多是低附加值,高消耗的產業,消耗了我國大量的資源。最近幾年我國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原材料漲價,相鄰國家如越南、印度等更低勞動力成本競爭,已經對我國OEM的生存現狀產生巨大影響。我國一些企業正面臨著利潤越來越薄,經營越來越困難,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狀況。

二、OEM的內在缺陷對我國制造業帶來的劣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 OEM生產方式的不利因素開始顯現,OEM受到廣大質疑。

1、目前,我國大部分的OEM企業規模不大,這些企業或者缺乏進行技術創新的理念,或者沒有實力進行新技術開發。使我國制造業OEM仍然處于初級的模仿階段,我國企業仿制國外的產品,國內企業再相互模仿。創新能力的缺乏使我國企業缺乏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不利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也使我國企業忽視或缺乏資源進行國產品牌的開拓,難以被主流的國際市場所接受認同。

2、OEM存在難以避免的金融風險和法律風險,由于OEM企業對國際訂單的強大依賴性,一旦國際經濟發生變化OEM企業就會受到劇烈的震動。并且涉及到專利保護、安全等敏感因素,我國企業還要額外承擔法律風險、經濟風險、質量風險及社會風險,在國際貿易中頻頻遭遇種種非關稅壁壘限制、反傾銷指控和知識產權糾紛。

3、簡單的代工生產使得"中國制造"技術含量低下只能居于國際垂直分工的最底端,大量低層次的出口產品處于不利的國際貿易地位,只能分得國際市場最單薄的利潤份額。反映產品深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率,我國的數字都遠遠低于美國、歐洲、日本。我國企業往往無法通過OEM獲得核心技術,使我國企業只能長期受制于外國企業。

4、在提供了一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原因是用人單位難以滿足大學生的期望。OEM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不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而雇主也不會花更多的錢雇傭大學生來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我們國家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就這樣找不到工作。

5、浪費我國的資源,破壞我國的環境。在產品價值鏈中OEM是高消耗、低產值的部分我國的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為了滿足發達國家的訂單需求,在自然資源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加劇。使我國為經濟的發展付出了慘痛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OEM在我國經歷了迅速膨脹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OEM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需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

四、OEM方式升級路徑選擇與建議

我國企業做OEM不能只滿足于完成訂單,應該清醒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戰略高度把握OEM企業發展方向,就當前OEM企業現狀來看,0EM 的未來發展路徑可以采用漸進式、階段化的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1、由OEM過渡到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即原始設計制造商。最終實現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即原始品牌制造商。有能力得到大規模訂單,但產品創新能力和品牌運作能力不足的OEM企業,前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注重學習如何在產品功能和外觀設計、價格、質量、交貨期、售后服務等方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努力建立與OEM委托方的互動關系和誠信關系,形成快速的技術學習和組織能力。實現OEM向ODM的過渡。在生產規模、制造能力等方面都已經具備強大實力后,再逐步轉向開拓市場和進行品牌運作,實現從ODM向OBM的轉變。

2、OEM與OBM并舉。對于技術實力較強且具備一定品牌運營能力的OEM企業,應當選擇OEM與OBM并舉的路徑。從我國格蘭仕、臺灣宏口、韓國三星等公司的成功經驗來看,做OEM與做自有品牌是相輔相成的。將OEM與OBM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可以促使企業自身改進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企業進行OEM與OBM并舉的升級方式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具體的操作模式來實現:第一,利用原有OEM的產品重新注冊品牌,企業通過注冊公司或者經銷等渠道自己做市場,比如我國的格蘭仕。第二,與委托方成立合資公司,重新注冊品牌。企業在與國際知名品牌公司的合作中可以學習先進的市場運作經驗,以及體系化的品牌建設,并且可以有效利用他人的渠道進行自有品牌推廣,降低經營風險。

3、把握機會大膽收購OEM委托方,開展反代工。隨著世界消費格局悄然變化,全球產業鏈也在隨之調整。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市場至今尚未恢復元氣,我國消費市場一枝獨秀,為我國企業創造了一次絕好的魚躍機會。溫州誠隆公司以3700萬歐元收購法國品牌皮爾·卡丹的鞋等四類品種在我國的商標權之后,溫州奧康集團今年5月18日以低于2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意大利鞋業品牌萬利威德的大中華區商標及專利等所有權。我國OEM企業進入反代工時代的序幕已悄然拉開。

總之,OEM產業升級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不同的OEM企業,同一OEM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升級路徑,要從平穩過渡到創造條件自主經營。應隨著其所處市場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策略,只有這樣,OEM企業的經營才能獲得持續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呂宏芬,余向平.OEM方式的內在劣勢及其產業鏈升級對策探討[J].商業研究,2006,334(2)

[2]彭坤順.我國制造業OEM 發展及其供應鏈管理.[D]碩士學位論文,2007.

[3]路以興,黃春曉.OEM模式下的企業供應鏈建設研究China storage & transport magazine 2007,9

[4]陳麗新.從內外約束條件論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J].產業經濟,2010,(3)

[5]甘滿堂.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J].綜合競爭力,2010,(5)

[6]李曉燕.論OEM 在我國的作用和地位[J].現代商貿工業,2009,(20)

[7]鐘毅恒.淺談我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J].改革與戰略,2006,(7)

第9篇

關鍵詞:低碳減排 博弈 合作

當前,長三角制造業在中國乃至世界已經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隨著該地區基本進入工業化后期,其產業發展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凸顯。同時,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召開使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工作已成為現階段“轉型升級”的重要命題與核心理念。

在政府與制造業企業有關低碳減排發展的博弈問題上,業界與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政策性扶持,諸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減稅、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銀行優惠貸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經濟發展”,而鮮有學者對政府就企業低碳減排所作努力的監管效應開展研究。事實上,各制造業企業為低碳減排發展所付出的努力不盡相同,產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同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具有其作為公共物品的兩大顯著標志,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故區域性非合作博弈只能引起“公地悲哀”。因此,本文將統籌考慮上述問題,針對低碳減排工作,建立當地政府與制造業企業的博弈模型與長三角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博弈模型,以期為長三角政府應對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發展選擇合適的監管力度與配套環境,同時為該地區政府間政策性合作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一、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

(一)假設前提與參數設置

博弈標準式表述需要具備以下要素:參與人、每個參與人可以選擇的戰略以及支付函數。出于簡化研究的考慮,本文僅以長三角某一城市地方政府以及該市某一代表性制造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并就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設:

1、存在兩個參與人:地方政府與某一制造業企業,i=1,2。

2、地方政府與企業均為“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地方政府為風險中立型,企業為風險規避型。

3、地方政府與企業均有兩個可以選擇的戰略,即地方政府選擇監管與不監管,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與不選擇低碳減排。

為了更好地說明在低碳減排工作中當地政府與企業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對博弈模型設置以下參數:當地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的監管成本(B),由企業選擇低碳減排帶來的社會福祉(H),由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帶來的社會損失(L),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耗費的成本(C),企業選擇低碳減排而帶來的形象提升(R),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而帶來的形象受損(D),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而受到的政府處罰(P),企業不選擇低碳減排未受處罰的效用(V)。

(二)模型建立與支付矩陣分析

根據上述假設前提和參數設置,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如表所示。對支付矩陣分析可知,該博弈模型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故以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加以分析。設某企業對低碳減排發展的選擇概率為p,則不選擇概率為1-p。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的監管概率為q,則不監管概率為1-q。

U1=q[ p(H-B)+(1-p)(H+P-B-L)]

+(1-q)[ pH+(1-p)(H-L)](1)

U2=p [ q(V-C+R)+(1q)-(V-C+R)]

+(1-p)[ q(V-D-P)+(1-q)V-D)](2)

(1)、(2)兩式分別表示地方政府與某企業的期望效用。鑒于兩者均滿足“理性經濟人”假設,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將(1)、(2)式轉化為求極值問題。

(3)

(4)

1、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從(3)式結果計算可知,,即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的概率p是B的減函數,是P的增函數。說明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監管成本越高意味著政府監管難度越大,則企業選擇逃避低碳減排發展的可能性較大。同時,地方政府對企業高能耗、高排放的處罰力度越大,則企業更傾向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

2、地方政府選擇對企業低碳減排監管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從(4)式結果計算可知,,,,即地方政府選擇對企業低碳減排監管的概率q是C的增函數,是R、D和P的減函數。說明企業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成本越高意味其選擇低碳減排發展的主觀意愿越弱,則地方政府會加大監管力度。此外,由于企業開展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社會形象越好與不開展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形象損失越大都在無形中催生企業更自覺地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故地方政府勢必會降低監管力度。同時,與上文分析類似,當地方政府對企業高能耗、高排放的處罰力度較大時,企業更傾向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模式,則地方政府也會相應減小監管力度。

(三)模型啟示

由于制造業企業與地方政府在目標取向和自身利益上存在差異,協調雙方利益的關鍵取決于支付矩陣中的相關參數情況。現階段,制造業低碳減排工作已成為新一輪經濟工作重點,因此,結合上文就企業與地方政府在低碳減排工作上的選擇與否和監管與否展開的概率分析,提煉相關結論,對指導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科學管理,降低政府監管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無論是政府監管成本的降低而引發的主觀監管力度加大,或是企業由于選擇低碳減排發展成本過高而引發的客觀監管力度加大,都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企業選擇承擔低碳減排發展的社會責任。現今,我國在整體范圍內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工作多以政策性扶持為主,鮮有政策性監管,這與政府監管成本過高不無關系。因此,以科學化管理模式降低政府監管成本,加大監管力度顯然是行之有效的。

2、完善立法,合理利用處罰機制

企業對低碳減排所持態度不同,努力程度也不盡相同。當前,長三角制造業企業仍以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居多數,與技術革命、品牌創新等轉型升級理念相比,企業對低碳減排理念的積極性相對較低,面對政府監管時可能會出現消極應對現象并利用雙方信息不對稱加以掩飾。我國在低碳減排問題上的法規約束、處罰機制尚不完善,而上文分析恰恰證明高處罰能在減少政府監管的同時促進企業自主選擇低碳減排發展。因此,健全的法規制度與合理的處罰機制將是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助推劑。

3、廣泛宣傳,創造良好輿論環境

低碳減排發展模式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輿論環境在其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上文分析也證明由低碳減排發展帶來的社會形象變化是企業行為的一個重要指南。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召開,公眾的低碳意識已日漸加強,諸如低碳生活、低碳旅游這樣的新名詞不斷為公眾熟悉。以公眾環境考問企業良心,以社會輿論施壓企業行為,構筑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形象提升―效益增加―低碳減排投入加大―低碳減排進一步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將是制造業企業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

(一)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非合作博弈模型

雖然全世界都開始意識到低碳減排發展的必要性,但是現階段要求個別企業自覺執行減排任務依然困難重重,上文政府―企業博弈模型的結論也確實表明,政府層面的努力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然而,長三角地區資源稟賦、人文特征相似,制造業無論是結構或是發展水平都非常接近,巨大的競爭壓力與迫切的經濟利益追求可能會使地方政府忽視低碳減排工作的遠期價值。同時,由于長三角地區行政獨立,各省、市容易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即非合作狀態,必會引起“公地悲哀”。

1、假設條件

假設長三角16個城市政府都意識到低碳減排工作的必要性,摒棄地區間競爭,放棄追逐短期經濟利益,對轄區內所有制造業企業展開行之有效的監管工作,配合合理的處罰機制與良好的輿論環境使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加大對低碳減排工作的投入力度。

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各地碳減排量qi(i=1,2,......16)衡量低碳減排工作成效,則長三角總減排量為。假設各地效用函數為Ui=U(ai,qi)(ai為各城市制造業企業利潤總和),不妨設,,以滿足企業發展和低碳減排工作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2、模型建立與分析

根據16個城市地方政府在企業發展與低碳減排之間追求效用最大化,得:maxUi=U(ai,qi)

s.t. Tiai+Biqi≤Mi

其中,Ti為企業利潤增長的成本;Bi為各城市地方政府為低碳減排工作承擔的監管成本;Mi為各城市預算約束。根據拉格朗日乘數法,可知:

(5)

由(5)式一階條件為0,計算得:

(6)

(6)式說明對于各城市地方政府而言,每個城市在企業經濟利潤與低碳減排之間追求效用最大化過程中,經濟利潤增長的邊際效用與低碳減排工作的邊際效用與對應的成本呈正比,即任一單位成本用于企業利潤增長或企業低碳減排工作帶來的效用是一致的。

對于整個長三角地區而言,效用函數最大化問題的表述為:

其中,ri為某一城市在長三角地區所占的權重,與該城市GDP、人口、面積等因素有關。同樣使用拉格朗日乘數法,可知:

(7)

由(7)式一階條件為0,計算得:

(7)

將(6)式、(7)式加以比較分析,當且僅當B1=B2=......=B16時,

。即只有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對企業低碳減排工作的監管成本一致時,從整個地區角度考慮的帕累托最優效用與單個城市角度考慮的最優效用相等。然而,由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監管成本完全一致幾乎難以實現,故強調個別最優的非合作博弈在長三角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工作中是無效率的。

(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強調團隊理性,旨在通過對各參與人而言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以明晰各方收益分配問題。基于長三角地區地緣、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制造業結構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以促進該地區在合作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在長三角眾多制造業企業的低碳減排工作中,該地區政府間的協同合作將使長三角在繼續承接全國甚至世界制造業基地重任的同時,更好地完成以低碳減排為重要命題與核心理念的“轉型升級”工作。

1、假設條件

假設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就制造業企業低碳減排發展形成統一聯盟,協作制定各城市制造業低碳減排任務書。由于長三角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制造業結構相似,故假設聯盟賦予每個城市具體減排任務后,各參與人均能接受。

2、模型建立與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的關鍵在于理性解的求得。在該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解需要保證各城市地方政府形成聯盟后在企業發展與低碳減排之間獲得的最大效用大于其不形成聯盟時,另一方面,形成統一聯盟后的聯盟總效用大于未形成聯盟時各城市地方政府單個效用之和。也就是說,對16個城市而言,存在一個理性解x=(x1,x2,...... x16)滿足xi≥U(ai,qi),,則合作博弈是理性的。

為了解釋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將采用“優超法”來獲得理性解。“優超法”基本思路在于,讓聯盟中每個參與人意識到聯盟賦予其效用將大于其不加盟時的效用。優超的定義為:設有n個參與人,每個參與人都有可以相應選擇的戰略,在所有可能戰略上定義其效用函數,若聯盟后發現分配y大于分配x,則將放棄y,轉而選擇x。只有不被優超的x才是所有參與人滿意的理性解,從而形成合作博弈。

設長三角各城市地方政府在未形成聯盟時,即不需要承擔具體低碳減排任務時效用為yi,在聯盟形成需承擔具體任務時效用為xi。yi與xi相比,環境效用與政府形象明顯下降,經濟效用可能略有增加。但經濟效用增加值顯然小于環境效用與政府形象減少值。究其原因在于,長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制造業發展進入瓶頸,亟待轉型升級,其利潤增長率已非常有限。同時,該地區作為我國最發達地區之一,對環境、政府形象等偏好強于欠發達地區。因此,總體而言,可知yi<xi,即xi就是該合作博弈模型的理性解。

(三)模型啟示

我國政府已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但是,就各地方而言,還沒能就此目標形成具有約束力的合作機制。通過上文分析,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非合作博弈顯然是沒有效率的,故各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長三角作為我國制造業基地與經濟發展的龍頭,其低碳減排工作的成功將為我國到2020年實現預期減排目標夯實基礎。因此,長三角16個城市地方政府應盡快協同合作,形成低碳減排聯盟并對聯盟各成員賦予具體減排任務,從而破解各城市各自為戰的無效率狀態。

三、結論

本文通過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企業博弈模型和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的政府間合作博弈模型對長三角制造業低碳減排發展的博弈機制展開分析,認為:

第一,政府單純政策性支持輔佐對企業低碳減排發展產生的效果并不明顯,若能在政策性支持輔佐基礎上努力降低監管成本,合理利用處罰機制以提升政策性監管力度,并配合良好的輿論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該地區制造業企業的低碳減排發展,從而刺激企業轉型升級工作。

第二,鑒于長三角地區在地緣、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制造業結構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地區競爭性較強,易形成各自為戰的非合作局面,從而陷入無效率狀態。因此,長三角地區各地方政府應盡快牽頭形成企業低碳減排聯盟,對聯盟各成員賦予具體減排任務,以合作博弈態勢破解非合作博弈下的無效率狀態。

參考文獻:

①張照貴.經濟博弈與應用[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版社,2006:209-220

②陳洪波,蔣天文.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政治博弈[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10):58-63

③余光英,祁春節.國際碳減排利益格局:合作及其博弈機制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5):17-2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外破处高清视频 | 高清免费毛片 |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 | 视频国产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视频 | 男人天堂中文字幕 |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激情 | 美女福利视频网站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 五月激情在线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2021 |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 97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在线高清 | www.加勒比.com | 国产精品1| 国产欧美久久精品 | 免费视频 久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午夜免费理论片a级 | 第一页亚洲 | 久久精品视频3 |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 啪啪一级片 |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国产大学生自拍视频 | 国产视频二 | 久久手机视频 | www.激情.com| 久久永久视频 | 97在线视频gj | a级免费 | 国产一级爱片 | 日本加勒比在线观看 | 欧洲性开放老妇人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