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20:5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市場前景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白僵菌;生物農藥;林業有害生物;林業防治
中圖分類號:S4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9-0067-2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陸地上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生物量最多、初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吸收溫室氣體排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經濟建設以及國際形象。
1 我國目前林業有害生物的特點
林業有害生物 (forestry pest)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森林植物或森林植物產品的任何生命有機體。包括各種植物病原物及有關的傳病媒介、植食性昆蟲、螨類和軟體動物、對植物有害的雜草等。近年來,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給我國生態、能源、物種、木材和氣候等造成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共有8000多種,經常發生的有292種,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2億畝,每年因蟲害致死數目4億多株,減少林木生長量1700億m3,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500億元。我國林業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毛蟲、松褐天牛、松材線蟲、美國白蛾及楊扇舟蛾等,具體病蟲害情況如表1:
表1 病蟲害情況
種類 規模及破壞程度 發生規律
松毛蟲 我國最重要的森林蟲害之一,分布最廣,每年成災面積約2,000萬畝以上,減少松樹生產量500萬立方米 每隔2年左右為一個大發生周期
松褐天牛 是危害松樹的主要蛀干害蟲,是傳播松材線蟲病的媒介昆蟲,被列為國際檢疫性害蟲 每年6月為成蟲發生盛期,6月下旬-l0月下旬為幼蟲為害期
松材線蟲 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病害,目前已蔓延至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92個縣級行政區,674個鄉鎮,累計致死松樹5億多株,毀滅松林500多萬畝,每年造成經濟損失近500億元 1982年發現該類害蟲,2009年進入爆發期
美國白蛾 世界性檢疫害蟲,全國發生面積150萬hm2,主要危害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 成蟲發生期在5月中旬-8月中旬
楊扇舟蛾 幾乎遍布國內各地,主要危害楊樹和樟樹,全國發生面積已達2,200多萬畝 經常暴發性害蟲
2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防治情況
2.1 白僵菌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歷史
白僵菌是一種半知菌類的蟲生真菌,具有營養器官--菌絲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絲有橫隔有分枝。白僵菌的分布范圍很廣,從海拔幾米至2000多米的高山均發現過白僵菌的存在,白僵菌可以侵入6個目15科200多種昆蟲、螨類的蟲體內大量繁殖,同時不斷產生白僵素(大環脂類毒素)和草酸鈣結晶,這些物質可引起昆蟲中毒,使體液發現機能發生變化,打亂新陳代謝以致死亡。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白僵菌防治森林病蟲害,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成為白僵菌生物農藥應用大國。
2.2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主要優勢
林業主要害蟲成a蟲羽化期較長且具有隱蔽性,化學農藥難以接觸蟲體,且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容易使森林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影響防治效果。白僵菌是目前林業上防治食葉害蟲有效的生物農藥,它可以在林分中較長時間內控制防治對象的蟲口密度。近年來在松樹、速生桉的防治工作中,深受林農的歡迎。白僵菌適宜在森林氣候環境中生存、傳播和繁衍,可以在病蟲害中不同程度的流行、傳染,以達到持續控制病蟲害的效果。白僵菌不易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良好,具有定殖、擴散和發展流行的能力,有利于對病蟲害的持續控制,具有明顯的后效作用。
3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主要施用技術
我國早期白僵菌施用技術較為落后,隨著白僵菌劑型的發展,農藥施用技術不斷進步,由過去的單一噴粉技術逐步向地面噴霧,空中飛機噴灑以及無紡布引誘防治相結合的“立體化”防治技術方向發展。新的農藥施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拓展了防治對象與范圍,還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
3.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用藥
采購模式林業分為生態林和經濟林。其中生態林主要由森防站、林業工作站負責病蟲害防治,其主要由全國各級森防系統統一采購防治所需的生物農藥,采取定點采購和公開招標相結合的采購模式,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防治投入,由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三級資金安排專項防治資金;經濟林采購系完全是市場行為,大部分通過經銷商購買,部分直接購買,資金來源于林場經營收入。不同地理環境的森林病蟲害發生規律以及氣候條件不同,需要生物農藥企業提供高效、環保的生物農藥產品以及專業的防治技術服務,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以滿足不同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3.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用藥市場規模
2009年末,我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約為1500萬hm2,按照生物農藥平均防治成本200元/hm2計算,2009年我國林業領域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約為30億元,林業領域真菌源生物農藥的市場規模約為16億元。國家林業局《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指出:2020年森林面積將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真菌源生物農藥憑借其顯著的比較優勢,在林業領域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要達到80%以上,無公害防治率達到100%,預計未來5年,林業用真菌源生物農藥的需求規模將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長速度。
4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用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供應單位情況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用藥供應單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天人生態公司為代表的符合國家農藥管理規范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企業;第二類是依托于林業系統內部防治市場生存的小型白僵菌生產單位,該類企業生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不高。隨著林業防治面積擴大,目前林業系統內部白僵菌企業生產規模和產品遠遠不能滿足現有白僵菌防治需求。綜上所述,白僵菌具有環保效果顯著、防治效果良好及綜合防治成本較低等特點,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我國白僵菌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領域具有較長的使用歷史,隨著全球低碳經濟興起、林權改革全面推進,我國白僵菌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一、項目簡述
(一)、項目名稱
高西溝村農業生態旅游
(二)、項目簡介
高西溝村農業生態旅游區占地1200畝,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林溝壑地貌,項目區有松柏林660畝,經濟林200畝,水庫、壩系、梯田等水利建設工程標準完善,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設方面享有盛名,村內陜北農家生活氛圍濃重,文化底蘊深厚,區內風景獨特,環境優美,旅游區距210國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現擬開發梯田觀光、二郎廟攀登觀光、水上游覽、安橋焉休閑娛樂、農家生活體驗等項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處。
(三)市場前景分析
項目區靠近210國道,已被國家列為“全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并與我縣的楊家溝紀念館、姜氏莊園、李自成行宮等景點形成一條旅游線,市場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項目總投資
該項目總投資236.5萬元。
(五)效益分析
項目建成后,預計年收入41.94萬元人民幣,5.6年可收回全部投資。
(六)合作方式
獨資或合資合作
(七)聯系方式:
聯系單位:陜西省米脂縣高渠鄉高西溝村
聯 系 人:姜 良彪
聯系電話:0912-6438100
郵 編:718100
二、項目基本情況
(一)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高西溝生態旅游區位于米脂縣城北20公里,距210國道10公里,項目區位優越,能夠吸引城市居民和過往游客的光顧。
2、氣候條件:旅游區年平均氣溫8.4°C,極端氣溫最高36.6°C,極端最低氣溫-26°С,年平均日照為2761小時,無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
3、自然條件:高西溝農業生態旅游區占地1200畝,這里有660畝松柏林,200畝蘋果園200畝大扁杏,有400畝被譽為黃土高原“金字塔”美稱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壩、偃窩、水庫等水土保持經典工程。總之,項目區林木郁郁蔥蔥,水庫碧波蕩漾,生態環境優雅,有“陜北好江南”的美稱,是休閑、旅游、度假的好去處。
4、基礎條件:項目區的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已納入政府規劃,即將實施,基礎條件優越。
5、社會條件:高西溝已被國家列為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得到省、市、縣的高度重視,各級部門將全力打造高西溝生態農業旅游這塊品牌,制定各項旅游開發的優惠政策,成立了專門領導班子,社會各界人士和當地村民對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積極性十分高漲。
(二)資源特色
項目簡介:本項目主要是利用板栗苞殼栽培食用菌,可充分挖掘板栗苞殼的經濟價值。板栗苞殼是板栗堅果外面球形、密被針刺的總苞。板栗苞殼含有碳、氮和礦物質等多種成分,可提供食用菌生長發育必需的基本營養。我國板栗種植面積大,板栗主產區每年產有大量的板栗苞殼。然而,這些苞殼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大部分被用作薪柴,或被丟棄,任其自然腐爛,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造成環境污染。我們利用板栗苞殼作為黑木耳栽培的原料,并形成板栗苞袋料地栽黑木耳示范基地管理模式。
目前,“地栽黑木耳”在信陽試種成功,已在南陽、濮陽、駐馬店等地進行了試種推廣,效益可觀。
過去黑木耳栽培取材主要是林木資源,投入大,效益低。“地栽黑木耳”栽培一批可以采收三茬,其投入產出在1∶2.5以上,整個生產周期只有90~150天,比普通段木縮短60天以上。同時,在150天的生育過程中可采三茬黑木耳,而普通段木栽培完成一個生產周期需要兩年。“地栽黑木耳”不僅生育期短,出耳快,上市早,而且避開了普通段木黑木耳大量上市的高峰。
技術工藝流程:原料處理制袋發菌春季大田作畦床袋上扎孔或割口擺袋催耳出耳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聯系單位: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
聯 系 人:王德芝
聯系方式:13653760148
郵 箱:
魚鱗膠原蛋白肽的制備及應用
項目簡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養殖國,隨著淡水魚類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副產物——魚鱗。魚鱗中富含膠原蛋白,用魚鱗制備出的小分子膠原蛋白肽,具有易溶解、易吸收等特點。
目前,市場上膠原蛋白產品千差萬別,不少稱為膠原蛋白的產品,只是部分含有膠原蛋白,有的含量甚至不到10%。該項目以淡水魚加工副產物——魚鱗為原料,通過特定生物酶解技術,將人體難以消化吸收的膠原蛋白定向剪切成適合人體吸收的小分子活性肽,結合冷凍干燥、無熱源殺菌、超微粉碎等工藝,最終獲得膠原蛋白肽粉末。該工藝合理、操作簡單安全、成本低、產品純度高。該產品為白色粉末,溶解性好,溶于水后呈無色透明狀,無魚腥味,營養價值高。
市場前景分析:2006年,中國膠原蛋白市場消費量約為3000噸;2009年,消費量達8000噸;2015年,預計年需求將達2萬噸。但目前國內真正掌握小分子膠原蛋白肽制備技術,并能穩定實現規模化工業生產的企業較少,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效益分析: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小分子膠原蛋白肽小包裝售價高于2元/克,考慮到包裝、銷售等費用,每噸售價不會低于100萬元。原料魚鱗為加工副產物,價格低廉。企業投資300萬元,年生產30噸,以每噸膠原蛋白肽150萬元計算,每年可帶來4500萬元的銷售收入,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聯系單位:湖北省農科院
聯 系 人:程 薇 熊光權
關鍵詞綠化苗木;生產現狀;供需余缺分析;市場前景;江蘇金壇
綠化苗木的生產是發展林業的前提,其供應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林業生態建設及園林綠化的速度和質量[1,2]。綠化苗木的生產與供應除了受林木資源、氣候條件、社會因素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之外,還涉及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及城市建設等多個行業發展的需要,往往綠化苗木生產的超前性與當前生態造林、城鄉綠化等規劃的滯后性相悖而不能同步,如何解決苗木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綠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題之一[3]。因此,做好近期的綠化苗木供需形勢分析與預測是緩解當前種苗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4]。
1金壇市自然概況
金壇市地處江蘇省南部,位于北緯31°33′42″~31°53′22″,東經119°17′45″~119°44′59″,為寧、滬、杭三角地帶之中樞。境內水陸交通方便,沿江高速公路東西穿越,揚溧高速公路橫跨南北。金壇市地處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年日照1 862.3h,無霜期220d。全年平均氣溫15.4℃左右,個別年份極端低溫在-10℃以下,相對濕度在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81.4mm。區域內西部為丘陵山區,茅山山脈綿旦南北,掌狀丘陵崗地起伏東西,大致可分為低山丘陵區和黃土緩崗區兩部分。東部為高亢平原,適合種植花卉苗木;中部為低洼平原,適合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西部為丘陵崗地,適宜栽植鄉土樹種,適合發展生態林業。
2綠化苗木生產現狀
2000年以后金壇市對山區造林、生態林、經濟林、速生豐產林、農田林網以及鎮村綠化的種苗有較大需求,森林覆蓋率每年遞增1.2%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城鄉道路綠化規格檔次,境內高速公路每側的綠化寬度為50m,省級一級公路每側綠化寬度達到20m,市(縣)、鎮公路每側綠化寬度為10m。綠化喬灌結合、常綠與落葉樹種相結合、觀葉與觀花樹相結合,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常綠、一年四季有花的生態綠化格局。山區造林和生態林營造對樹種需求發生變化,從以前偏重用材性樹種,到目前樹種多元化,國外引進樹種有濕地松、火炬松,鄉土樹種有櫸樹、樸樹、烏桕、楓香、女貞、紅果冬青等,防火樹種木荷,經濟林主要有良種茶、葡萄、桃、梨等;速生豐產林、農田林網主要樹種是楊樹、水杉、中山杉、落羽杉等。現在綠化品種發展到236種及變種、栽培種,分屬于82科,177屬。目前金壇市綠化造林樹種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的基礎上,新增加96個品種。引進喬木目前栽植繁育成功的有大葉樟、金合歡、北美鵝掌楸、中山杉、欒樹、紅花玉蘭、金絲垂柳、紫葉李、紅楓、無患子、多花紫薇等;竹類有金鑲玉竹、早園竹、茶桿竹、烏哺雞竹、佛肚竹等;灌木類有紅葉小檗、紅花繼木、紅葉石楠、火棘、金鐘、連翹、金葉女貞等;藤本有藤本月季、凌霄、木香等。目前全市風景綠化苗圃面積7 052hm2。
3種苗供需余缺分析
金壇市全年總產苗量1.6億株左右,2010年新增苗木845萬株。預測總量供應充足,大部分樹種尤其是綠化喬木類供大于求,小部分樹種例如山區生態造林樹種櫸樹、樸樹、烏桕等苗木短缺;經濟林中的白茶苗以及時令水果、部分灌木、色塊、地被類種苗可能供應不足。經分析,2010年春季全市種苗供應總量將大于需求總量。其中城鄉綠化樹種(如香樟、女貞等)供應有余,部分生態造林、稀有園林樹種的種子供應欠缺;用于城鎮綠化的大中規格苗木、部分經濟林苗木供應有余,用于生態造林的容器苗、鄉村綠化的鄉土樹種苗木供應不足。
4種苗市場前景分析
目前種苗市場大規格風景綠化苗(一般胸徑在20cm以上)緊俏,中小規格的苗木滯銷。隨著大中規格苗木的增加,從事小苗培育的育苗農戶因苗木難于銷售而逐步退出苗木產業,造成小規格苗木無人繁育。近幾年來,除了櫸樹、樸樹、烏桕之外,其他城鄉綠化樹種的中小規格苗木,例如雪松、香樟、杜英、含笑類、青桐、馬褂木、廣玉蘭、白玉蘭、七葉樹、大葉女貞及一些灌木類常見苗木市場需求趨于飽和。目前金壇市苗木保有量為5億株,生產能力已經過剩。規模較大、經濟實力雄厚的經營戶將風景綠化苗木場改成休閑度假山莊(農莊):一是城郊結合型。如白龍山莊在不影響苗木經營的前提下,在原來苗木場基礎上進行擴建,開挖魚池、新建餐館及休閑場所,采用現有的生態資源,利用地處城郊的區域優勢,發展節假日垂釣、休閑、觀光旅游。二是鄉村觀光型。利用山區苗圃地資源和鳥類品種較多的優勢,再人工飼養孔雀,為節假日兒童游樂提供了方便,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雀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今后種苗生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
5參考文獻
[1] 徐華龍.建設大苗基地 培育大苗市場——朗溪縣綠化苗木生產經營的思考[j].安徽林業科技,2009(3):26-27,30.
[2] 張雯雯.綠化苗木發展迎來黃金期[j].農家致富,2009(18):17.
關鍵詞 核桃;林下經濟;綜合效益;貴州畢節
中圖分類號 S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131-01
Abstract Five kinds of walnut forest economic culture model of Bijie City(forest vegetables and chicken understory,Pinellia ternata,understory dangshen,forest understory seed potato and soybean)were researched from artificial investment,technology investment,capital investment,market prospect and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under walnut forest in Bijie City was Pinellia ternata.
Key words walnut;under forest economy;comprehensive benefit;Bijie Guizhou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包括林下產業、林中產業、林上產業[1]。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復合高效的林業生產模式,投入少、見效快[2]。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發展和生態h境保護協同推進。對畢節市5種核桃林下種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對畢節市發展林下經濟提出對策建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財神鎮倮布嘎村的核桃林下,試驗林為2003年造林,品種為香鈴核桃,造林密度5 m×6 m,樹高約3.5 m,土壤屬紫色土,地理位置東經104°35′51″,北緯26°13′31″,海拔1 812 m,平均氣溫13 ℃,平均年降雨量835 mm,年無霜期為275 d,屬溫帶氣候。
1.2 試驗方法
本試驗的時間為2015年1―12月,包括核桃林下種菜養雞、種植半夏、黨參、脫毒馬鈴薯、大豆5種模式,林下種菜養雞采用圈養的方式進行。林下種半夏采用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黨參采用育苗移栽、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按常規的種植方式進行[3-4]。每種模式的種植面積667 m2,每種試驗重復3次,計算5種種養模式的投入產出,通過單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較各種林下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
2 結果與分析
2.1 5種種養模式的人工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包括整地、種菜、養雞,需投入540個工/hm2,林下種植半夏需投入900個工/hm2,林下種植黨參需投入750個工/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需投入315個工/hm2,林下種植大豆需180個工/hm2。從人工投入的方面看,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2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技術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的技術包括大白菜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雞苗防疫治病。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分廂起壟、種植季節的掌握、肥料的合理施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育苗、移栽、肥料的合理使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栽植、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菜養雞的技術難點在于雞苗的防疫治病,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容易造成雞苗生病、死亡。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的技術難點在于適生地的選擇、種植地塊排水、種植時間的合理確定、肥料的合理施用[5-6]。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是常規的農業生產,種植農戶都能掌握。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種模式的技術難易程度依次是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
2.3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資金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疏菜種子、雞苗、雞飼料、防疫治病藥品、人工費用,需138 150元/hm2。林下種植半夏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半夏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19.2萬元/hm2。林下種植黨參所需投入包括購買黨參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84 150元/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所需投入包括脫毒馬鈴薯種子、人工費用、肥料,需4.05萬元/hm2。林下種植大豆所需投入包括大豆種花、人工費用、肥料,需15 975元/hm2。按投入從高到低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4 5種種養模式產品的市場前景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生產的肉雞屬大宗消費品,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技術要求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大,限制老百姓發展的積極性。林下種植半夏所生產的半夏產品屬大宗藥材,市場需求量大,并且半夏的生產受地域的限制,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高,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高。林下種植黨參所生產的產品,屬于滋補中藥材,市場需求量有限,價格波動較大,且生產費工費時,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不高。林下種植的脫毒馬鈴薯,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相對較低,生產費工費時,經濟效益不高。林下種植的大豆,也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一般,生產沒有馬鈴薯費工費時,經濟效益比馬鈴薯稍高。綜合市場前景、用工投入、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5種種養殖模式相比較,發展前景較好的是林下種植半夏。
2.5 5種種養模式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其他4種種養殖模式,而林下種植大豆、黨參、馬鈴薯和養雞之間無顯著差異。其余4種種養殖模式按經濟效益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大豆、黨參、馬鈴薯、林下養雞。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分別是種植大豆的13.3倍、種植黨參的15.8倍、種植馬鈴薯的15.9倍、林下養雞的17.1倍。
3 結論與討論
林下經濟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很多因素影響。從生產的角度,任何一種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都需要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這幾個因素缺一不可,而且是這幾個因素的有機結合。在生產實踐中,往往是資金、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技術,結果項目實施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失敗。或者是技術、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資金,導致項目粗放經營,實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失敗。從銷售角度看,林下經濟產品和其他市場經濟產品一樣,其銷售受到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價格變化、產品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實踐中,有時是一哄而上,對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成本、價格的變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而導致項目失敗。林下經濟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經濟,大部分資金是政府投入,因此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決策十分重要,政府決策過程中不但要考慮產品的生產,包括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還要考慮產品的銷售,包括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產品價格的變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等。只有綜合分析產品生產、銷售的各種因素而做出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決策。
4 參考文獻
[1] 饒晉輝.廣東大埔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園藝文摘,2016(5):223-224.
[2] 陳富美.麗江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淺析[J].綠色科技,2016(1):42-44.
[3] 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5):264-268.
[4] 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3):21-24.
目前稻麥農作物秸稈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作為有機肥料還田處理;二是秸稈機械化打捆,收儲后多渠道處理再利用。
以南陵縣為例,我縣現有耕地49.2萬畝,復種面積約80萬畝,種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油菜等,全年秸稈總量約36萬噸。為積極響應國家有關秸稈禁燒的禁令,切實穩妥地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我縣近兩年主要做法是:
1 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扶持秸稈綜合利用機具發展
近2年,縣農機局把秸稈打捆機、秸稈粉碎還田機、反轉滅茬旋耕機列為優先補貼機具,不受補貼資金額度的限制。截止2015年底,我縣秸稈打捆機總數達14臺,秸稈粉碎還田機達5臺,反轉滅茬機達350臺,有利于秸稈還田作業的大中型拖拉機達789臺。這些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為促進秸稈回收和秸稈還田作業,為在全縣嚴格落實秸稈禁燒禁令提供強有力的物質裝備保障。據統計,全年實施機械化秸稈回收作業約2萬畝,實施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作業約70萬畝。全縣未發生一起因不能實施秸稈還田作業耽誤農時而燃燒秸稈的事件。
2 加強宣傳,層層負責,扎實推進秸稈禁燒工作
我縣的秸稈禁燒工作從2014年開始就確立了“疏、堵并舉”的工作方針。“堵”的一手由縣、鎮、村、組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網格化24小時監控;秸稈禁燒宣傳車在收獲季節密集巡邏,向廣大農民朋友宣傳環保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燃燒秸稈的危害及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做到宣傳進村到戶,責任監管到人,對農民實行獎罰分明。對不燒秸稈的農民,兌現12元/畝的國家禁燒獎勵金,各鎮還列有專項資金予以獎勵;對農民燃燒秸稈的,一經發現查實,給予相應處罰,使農民不敢燒。縣農委根據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安排,從一開始就參與全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由農機局和農技中心負責,主要為秸稈的綜合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即負責“疏”方面的工作,并為此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路徑。
3 開展技術示范,促進秸稈的綜合利用
禁止農民燃燒秸稈,要做到堵疏結合。在做好“堵”的工作同時,更重要的是探索“疏”的技術路徑,拓展秸稈綜合利用渠道,使農民由不敢燒逐漸轉變為不想燒、不愿燒,這項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農業部門。縣農委為此成立了秸稈禁燒工作組,抽調技術人員開展相關工作試驗示范。在秸稈禁燒的前提下,探索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的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方案。2年來,農業部門與相關合作社合作,引進了多種型號秸稈打捆機、秸稈破碎機、反轉滅茬旋耕機、組合8鏵埋茬翻耕犁等新型秸稈回收、還田作業機械;建議給全縣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破碎器實施政府補助(縱軸流收割機安裝秸稈破碎器的,補助3000元/臺,橫軸流收割機安裝秸稈破碎器的,補助1600元/臺),共補助安裝了500臺;建議在目前階段以推廣實施機械化秸稈還田為主要措施,以機械化秸稈回收為補充。目前,由于秸稈收集難、存儲難、成本高、消化渠道有限的瓶頸尚未突破,秸稈回收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發展,避免了盲目發展秸稈回收機械造成農民投資浪費、實效不佳的窘境。在技術路線上,我們結合省農機化產業發展項目實施,分別在籍山、許鎮、三里、煙墩等鎮共建立了4個示范點,區別情況,分類指導:
3.1 “雙季稻”種植模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徑。早稻收獲:由安裝秸稈破碎器的聯合收割機作業,留茬小于15cm并拋灑均勻 耕作平整:采用普通旋耕機、反轉滅茬旋耕機、組合翻耕犁加耙等農機具進行翻耕平整地,實行淺水作業 晚稻種植:采用機插秧、機直播、人工拋秧、人工撒播等多種種植方式做對比試驗 田間管理。
3.2 “麥-稻”種植模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徑。小麥收割: 由安裝秸稈破碎器的聯合收割機作業,留茬小于15cm并拋灑均勻 耕作平整:采用普通旋耕機、反轉滅茬旋耕機、組合翻耕犁加耙等農具進行翻耕平整作業,可實行旱耕或淺水作業。 水稻種植:采用機插秧、機直播、人工拋秧、人工撒播等多種種植方式做對比試驗。 田間管理。
3.3 “水稻-小麥”種植模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徑。 水稻收割:由安裝秸稈破碎器的聯合收割機作業,留茬小于15cm并拋灑均勻 小麥播種 開溝覆蓋 田間管理。
2年來,我們采取政策扶持和技術示范引導的舉措促進了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形成了符合我縣目前農業生產實際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發展了適度規模的秸稈綜合利用裝備,為我縣有效落實秸稈禁燒禁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
4.1 秸稈打捆回收現狀
4.1.1收集難。由于農戶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樣,農作物成熟期不一致,導致收獲期不一致,秸稈打捆工作面廣但回收量少,回收效率低。據了解,回收直接成本為30元/畝,按每畝回收秸稈500斤計算,即120元/噸。
4.1.2運輸難。農田分布農村各地,受道路限制,運輸車輛在有些地方不能停靠作業地旁,打捆好的秸稈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轉運,導致運輸成本增加。據了解,運輸直接成本為2元/噸公里。
4.1.3儲存難。由于秸稈回收具有季節性,短期內回收大量秸稈以后,需大量場地儲存,且秸稈儲存時間過久宜霉爛,就是企業回收后也面臨同樣問題。
4.1.4處理難。目前秸稈回收再利用的途徑主要是電廠作輔助燃料用、企業加工后作商品飼料或燃料、紙廠作造紙原料等,消化渠道有限,且這類企業要么收購意愿不高(秸稈燃燒熱效比低),要么分布不均或較少,需求量有限。據了解,稻稈180元/噸,麥稈300元/噸。
根據上述數據計算,以運輸30公里5噸為例,回收秸稈直接成本為:120×5+2×5×30=900元;5噸秸稈賣價:稻稈180元/噸×5=900元,麥稈300元/噸×5=1500元。去除機械折舊費,幾乎無利可圖,甚至虧損。
4.2 市場前景分析
一、公司及肥料生產情況
縣百成生物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小型民營企業,成立于3月,注冊資金10萬元。公司位于縣鎮上游村10組,負責人(縣人),現有工人36人。該公司生產的百成生物菌肥技術由上海百成生物科技投資公司提供(即授權生產和商標使用)。
百成生物菌肥以蔗渣、蠶沙為原料,由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光和菌等菌株與優質有機質結合發酵而成,適用于蠶桑、甘蔗、花椒、馬鈴薯、玉米、水稻、小麥、水果等多種作物。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8000—10000噸,市場銷售價格蠶桑專用肥每噸1136元,甘蔗、馬鈴薯、水稻等其他作物專用肥每噸1625元。
二、生物菌肥使用效果情況調查
我縣農業局、蠶業局、煙草公司、金沙江糖業公司等在蠶桑、甘蔗、馬鈴薯、玉米、水稻、小麥、烤煙等作物上進行小范圍小面積的肥效試驗。其中,甘蔗試驗結果:畝用160公斤百成生物菌肥,甘蔗含糖份14.21%,比對比甘蔗含糖份提高0.52%,甘蔗畝產量8.184噸,比對比甘蔗畝產量增產2.252噸,增長28%;桑樹試驗結果:畝用200公斤百成生物菌肥,每季每畝增產桑葉500公斤,每年每畝可多養1張蠶,蠶農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烤煙試驗結果:畝用104公斤百成生物菌肥,煙葉畝產136.15公斤,比對比烤煙增產4.45公斤,烤煙質量有所提高。通過在甘蔗、桑樹、烤煙小范圍小面積試驗結果表明,施用百成生物菌肥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對土壤有何影響、有無其他副作用,目前還無法確定。
三、生物菌肥銷售情況
縣蠶繭公司購買推廣百成生物菌肥992噸。簽訂1500噸購銷合同,計劃購買2150噸。近年來,該公司肥料外銷巧家縣、會東縣300余噸。
四、對百成生物公司發展前景分析
1、加強生物菌肥推廣試驗。我縣將在多作物、多區域進一步開展百成生物菌肥的肥效試驗,進一步論證肥料的肥效和生態價值,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近幾年隨著木糖醇市場的不斷好轉,國內外從事D-木糖的生產企業越來越多。截止2012年底,僅中國市場就有40余家,但是他們生產的都是原料D-木糖(98.5%)。由于國內外政策不一致,目前D-木糖在國際市場已經可以作為普通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應用,而這部分產品需要應用精制D-木糖(99.5%)。但是目前國內精制D-木糖生產廠家甚少,絕大多數企業都生產普通原料D-木糖供木糖醇企業使用。
D-木糖簡介
D-木糖是一種戊糖,英文名稱:D-xylose,相對分子質量為150.13,分子式為C5H10O5。
精制D-木糖未來市場發展情況及前景分析
1.國內外主要生產企業
我國木糖生產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90年代,最多時曾達到60余家企業,年總生產能力近3萬噸。到1998年,由于出口下降,價格下滑,許多企業紛紛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近兩年來,木糖市場出現復蘇,但因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多個廠家進行限量生產或停產改造。目前,僅有十幾家企業能正常生產,其總生產能力超過原60家企業的總和,達到10萬噸以上。但是精制D-木糖的生產廠家卻寥寥無幾,國內主要生產企業是濟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際上還有丹尼斯克公司。因此未來國內市場中精制D-木糖的市場前景極好。2.市場發展狀況
D-木糖的生產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主要以原料級木糖為主,用于生產木糖醇,每年國內需用量達到8萬噸以上,這些產品級別較低,質量較差,品質安全無法保證,不適合作為食品配料直接使用。
近幾年作為可直接食用的精制D-木糖在市場中呈現快速發展狀態。精制D-木糖作為一種純天然的功能糖產品,在國外已經非常普及。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已批準木糖作為無熱量甜味劑,1973年《日本食品添加物便覽》對木糖說明為:無熱量甜味劑,葷菜肴制品添加劑,油脂抗氧劑,醬色原料,各種香味原料,整腸劑,低吸濕性原料,醫藥用,工業原料。美國FEMA將木糖列為公認的安全食品添加劑。進入90年代以來,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精制D-木糖作為一種無熱量的糖,可滿足喜愛甜品的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并能夠廣泛用于食品、飲料中。
為切實弄清我市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情況,更好地培大培強我市的主導特色產業,根據市政府分管領導的意見,近期擬對全市現有高效規模農業項目(企業)進行調研,現提出如下初步方案:
一、調研項目及地點
(一)、種植業
1、甜豌豆
(1)胡莊鎮肖林村(帶頭人為該村支書田建華,總面積100畝,預計可發展1000畝,平均畝產值1500元。)
(2)分界鎮趙莊村(帶頭人為趙登平,目前總面積1500畝,平均畝產值1500元。)
2、設施蔬菜
(1)泰興鎮無公害蔬菜設施示范基地:位于泰興鎮新聯村境內,由泰興鎮農技站領辦,占地面積200畝,原創:其中設施蔬菜大棚100座,連棟大棚5座,畝產值6000-8000元。
(2)溪橋華莊村園區:帶頭人為何灶泉,占地面積74畝,大棚49個,畝產值4000-5000元。產品由上海新城食品有限公司銷售。
3、食用菌
(1)蔣華鎮清水村:帶頭人為該村支書常余生,目前面積15000
平方米,每平方米產值40-50元。產品由佳祿食品公司銷售。
(2)蔣華鎮崇福村:帶頭人為該村支書史小平,目前面積25600
平方米,每平方米產值50-55元。產品由誠信食品公司銷售。
4、日本大蔥
溪橋鎮華莊村:帶頭人為何永勝,目前面積30余畝,預計可發
展面積1000畝,畝產值3000元。
5、草莓
溪橋封莊:帶頭人為徐波,目前面積10余畝,預計發展面積30
畝,今年畝產值8000元。產品由嘉禾農業發展公司銷售。
(二)、畜牧養殖業
1、生豬
泰興市弘泰牧業有限公司(母豬430頭,肉豬4000頭)(馬甸)泰興市清源牧業有限公司(母豬585頭,肉豬2000頭)(黃橋)
2、奶牛
泰興市金太陽奶業有限公司(奶牛150頭)(黃橋)
泰興市宏達乳業有限公司(奶牛180頭)(劉陳)
3、兔
泰興市三陽兔業有限公司(種兔550只)(大生)
興隆村王兵兔場(種兔1100只)(分界)
4、山羊
李肖村肖軍養場(波雜種羊120只)(河失)
西華村海焰養場(羊110只)(溪橋)
5、雞
周氏禽業有限公司(種雞2.6萬只)(古溪)
北洋徐宏燕雞場(蛋雞1.6萬只)(河失)
6、鴨
泰興市富江公司(蛋鴨2.2萬只)(七圩鎮公殿村陳友富)
7、鵝
吳天祥鵝場(肉鵝2000只)(廣陵鎮北肖村)
吳亞云鵝場(肉鵝4000只)(南沙鎮唐港村)
8、養殖小區
橫垛鎮錢蕩生豬養殖小區(1000頭、6戶)
新街鎮霍莊村康元蛋雞養殖小區(3萬只、2戶)
(三)、水產養殖業
1、特種水產養殖
劉勇養殖場(120畝水面、種苗繁育)(大生)
泰興市珍品養殖場(64畝水面、種苗繁育)(儲軍)
2、休閑漁業
七圩鎮瑞麗渡假村(240畝水面)(劉國華)
溪橋鎮夢里水鄉(86畝水面)(錢國才)。
(四)、林業綠化
1、銀杏
宣堡鎮郭寨村、二捕公司雄銀杏基地建設;胡莊鎮肖林村銀杏早果豐產發展項目
2、蠶桑
張橋鎮西橋村、分界鎮沈界村等銀桑高效復合栽培模式
3、冬棗
分界鎮曾小明冬棗發展項目;分界鎮劉旗兵冬棗發展項目
4、葡萄
果園場新品種葡萄設施栽培;廣陵鎮興寧村葡萄—銀杏復合栽培
5、花木
果園場花木基地
二、調查提綱
(一)、基本情況
1、企業名稱、經營者或合伙人姓名住址、項目建設時間、坐落
2、現有規模
(1)企業占地、項目土地租用或征用面積(水面)、種植面積
(2)現有種、養殖規模、品種、年上市(銷售)量、現有畜禽舍間數、大棚數、平方
(3)已投入資金情況(基本建設、引種、啟動、流動資金)
3、運作模式
是否獨資、合資、股份制、租賃經營等、有否建立何種形式的農
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組織的運作情況如何?
4、市場開發的方法
是否自主銷售、定點(訂單)銷售、進入超市、依靠經紀人銷售、加工銷售等。
5、經濟效益情況
詳細核算該企業或養殖、種植戶2005年及以前的效益、2006年
及以后的經濟效益概算情況。
6、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及前景分析
本項目產品是否有自己的注冊商標、有無申報無公害基地、產品?訂單、市場前景如何?市場預期有無發展前途。
7、輻射帶動作用如何
有沒有較強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本地及周邊其他農民是否因而獲得較多的收益?
(二)、規劃情況
1、近期、遠期規劃,包括基礎設施投入、品種(技術)如何改
良、種、養殖規模如何擴大、預期目標、特別在輻射和帶動群眾增收方面有什么設想?如何落實?。
2、預計投入資金規模,資金如何籌措。
3、用地、水、電、工等制約情況,特別是現有土地是否滿足發展的需要,怎樣解決土地問題。其他方面對政府政策有何建議和要求
(三)、結論
該企業或種、養殖戶所經營的品種是否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市場運作和經營模式是否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能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對我市的高效、規模、外向農業的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能否起到示范、帶動、促進作用,是否值得政府大力扶持等。
調查中若發現除上述之外確有規模、特色、效益的項目、品種一
并列入調查。
三、調研方法
調查采取重點走訪和專題座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重點走訪主要對所列項目的單位逐一走訪,按調研提綱摸清情況;專題座談主要根據走訪情況,決定項目重點扶持單位,形成建議意見上報市政府。
調研工作由張建新、李紅星、徐國臣、趙軍同志負責。具體分為三個組:
第一組(種植業):徐國臣、高余德、孫春明、朱華、郭金平;
第二組(畜牧、水產養殖):李紅星、周家瑞、郭年成、錢華、
何榮華、王鳳、蔡云飛
第三組(林業綠化):趙軍、袁覺、朱雄、田金余、王承元、
殷國懷、劉克冬、丁春美
調研組織由各小組單獨進行,調查結束后各小組匯總好調研情況作出建議結論,由局統一報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