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3:4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價值評估方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society,the change of growth patter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he importance of valu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by dint of property assessment theoryto do the value assessment,which can analyse and m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ions,which will offer data decision-making ref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property assessment;value measurement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7-0073-02
0引言
目前,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地域和國別,影響著世界每個角落。應對全球環境危機,保證環境與生產、貿易、消費等協調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另外,國民經濟總量指標及其發展速度是國家決策最主要的信息依據,如果它里面沒有充分體現環境的價值,那么指標就是不完善的。聯合國制定的《21世紀議程》和我國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都明確提出要擴展和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便建立起環境與經濟的綜合核算體系。將環境資源價值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措施之一,也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要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理論付諸實踐,那么揭示環境生態資源的成本概念和價值信息,以提高經濟活動和環境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就成為了一條值得研究的方向。
1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的重要性
1.1 經濟社會進步的結果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一是無序規劃、盲目發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環境破壞,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二是消耗過大、日益脆弱的生態基礎不能承載經濟的高速增長,制約了社會的持續發展。另外,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也有促進,一方面應該把環境標準的提高看成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契機,保護環境意味著提高經濟單位的環境生產力,意味著有效地利用資源,降低單位產出所制造的污染量;從另一方面來說,環境保護的實施和治污義務的承擔也已成為企業和國家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環境生態與經濟發展結合更為緊密,聯系越發突出,兩者之間的平衡很脆弱,也容易被打破,這就需要相對精確地對其定量預測和深入研究。
1.2 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對環境和經濟的認識要客觀、動態;既不能不計后果地發展經濟,也不能不計成本地保護環境。社會進步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集約式發展和科學發展。轉變以往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除了要求觀念上的更新之外,還需要將環境問題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當中,最好能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來梳理和調和環境問題,發揮環境通過經濟手段施加的約束和激勵作用,以價格運行機制和經濟調節杠桿來抵制和扭轉人們無償或低代價損害環境的觀念和行為。
1.3 環境經濟學發展的必然以往,環境生態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被排除在經濟學的主流視野之外,更談不上專門考察環境生態資源的價值。隨著當前環境經濟學、環境會計分析、環境價值評估方法的不斷發展和研究,也為環境生態資源的價值計量提供了可能。
2環境生態資源的經濟特征屬性和分類
環境與資源的概念存在著紛爭,聯合國環境署在1972年給環境(資源)下的定義是:環境(資源)是在一定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的總稱。這一概念突出了環境生態資源的經濟屬性,促成了環境和資源在認識上的統一,二者的結合使環境有了實際的物化途徑,也使資源有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另外,環境系統是由生態資源系統和社會系統所組成的開放系統。其中生態資源系統能夠提供四種服務:原材料輸入來源、維持生命系統、分解和容納生產與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提供舒適。同時,環境生態資源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還存在三種經濟聯系:社會發展為環境改善提供經濟條件,而環境生態保持可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兩者的不協調將造成削減行動或環境恢復。資源―社會的經濟聯系,也決定了環境價值的存在,而且這種價值是可以隨著經濟活動的進行而發生交換和傳遞的。環境生態資源被賦予經濟屬性、服務功能和傳遞價值后,也就具有了資產的特征,以至可以作為商品進行交易。聯合國統計署在1993年的“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將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實際或潛在影響的自然資源歸為自然環境資產。應該注意的是,環境生態資源又不同于一般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它的特征有:
2.1 整體增值性和長期受益性合理利用環境生態資源,其使用價值和價值將不會缺失,甚至可自主積累,自動增值,長期受益。
2.2 自然選擇性和市場競爭性。環境生態系統各因子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競爭規律。同時,環境生態資源又與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存在著市場競爭,遵循市場競爭規律。
2.3 開放性和融合性。環境生態資源既具有開放性與多樣性,又具有一般資本的融合性和擴張性,它的經營可以采用產權主題多元化、利益共同體等方式。
2.4 固定性與逃逸性。環境生態資源既具有空間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資本規避風險的逃逸性。低回報率的生態環境會造成環境生態資源轉移地域或變換形態,流動到回報率較高的領域,引起資本功能性逃逸。
2.5 替代性與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環境生態資源與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能夠相互替代或轉化。
2.6 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地域性。不同區域的環境生態資源與社會關系的組合和匹配都是不一樣的,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環境生態資源的一項基本原則。
對環境生態資源經濟特征屬性的認識和總結,為其計量打下了基礎,提供了可能。
3環境生態資源的價值計量
環境生態資源的計量包括實物計量和價值計量兩類。實物計量主要利用環境資源統計方法,直觀地核算出環境生態的現有當量;價值計量以實物計量為基礎,是環境生態資源的計量重點和難點。價值計量根據有關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法律、法規和公認準則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生態環境的價值運動,即生態環境的價值、成本、耗費、損失、經營開發、綠色收入和利潤等,確定出環境生態的績效。
3.1 環境生態資源實物量確認與計量環境生態資源的實物量,受資源的質量品位、資源的賦存利用條件和地域因素制約。以森林資源為例,如果確認森林的實物量,應該具體核查林地和林木的權屬、數量、質量和空間位置等,實踐中通常采用抽樣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和全面核查法進行。要核查的具體項目有:①林地:所有權、使用權、地類、面積、立地質量等級、地利等級等。②林木:樹種權屬、樹種組成、林齡、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幼齡林的單位面積株數、中齡林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近、成、過熟林的立木蓄積,材種出材率等級、經濟林的單位面積產量、薪炭林的單位面積立木蓄積量,未成林造林地上的幼樹的造林成活率、造樹保存率、竹林的立竹度、均勻度、整齊度、產筍量等。
3.2 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的思路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較實物量計量復雜。我國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研究工始于1988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進行了《自然資源核算及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課題研究。1994年以來,許多部門相繼開展了此領域的相關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原國家科委牽頭開展的中國自然資源核算研究、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牽頭并與世行合作開展的城市環境與真實儲蓄及綠色GDP核算研究、北京大學進行的可持續發展下綠色國民核算研究等。不少學者也對環境的實例進行了研究實踐。
我國目前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如環境影響評價所涉及的各種方法名目繁多,提供了計量的很好條件,但是可以發現,各種方法的理論基礎和應用范圍不盡相同,對它們的研究、比較和探討還不夠深入,方法很多,但是應用起來卻往往難于下手;各自之間的聯系也缺乏細致的甄別,選用不同方法,得出的價值往往出入很大,又往往難以提供令人信服的過硬依據,權威性、公正性、中立性受到質疑,不利于普遍理解和廣泛推廣。如前文所述,作為一種資產,環境生態資源利用資產評估的理論來進行分類和評估,有利于整體把握和更加公允。主要基于以下考慮:①資產評估作為國際通行的中介服務,理論研究深入,學科體系健全,并且對于資源資產的評估已擁有一套成形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工作結果受到各方認可;②資產評估以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為基礎進行分類和衍生,便于理解、掌握和應用,使工作方法更系統科學,能夠計量和區分種類繁多的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為制定經濟政策、自然資源政策、環境政策及其他政策提供客觀、系統、輕重有序的基礎數據;③資產評估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專業服務行業之一,目前執業注冊資產評估師幾萬名,具有廣泛的實踐群體,活躍在市場經濟一線,并且環境資產評估的中介性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專業性可以有機結合,更有利于環境生態工程的構建。④資產評估是涉及有關生態環境價值資產的產權轉讓、抵押、擔保等經濟行為所必要的程序和標定公允價值的主要依據。
3.3 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方法
3.3.1 成本法是指在計量環境生態資源時首先估測被評估資源的重置成本,然后估測被評估資源業已存在的各種貶值因素,并將其從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而得到價值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方法舉例如下:①重置成本法。如探礦權在現行技術條件下,采用新的價格費用標準,獲得與被評估的探礦權具有相同勘探效果的探礦權重置價格,扣除技術貶值來估算探礦權凈值的方法。②復原成本法。如重新營造一塊與被評估林木資產相類似的林分所需要的成本費用,作為被評估林木資源價值的方法。
3.3.2 市場法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環境生態資源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價值的各種評估技術方法的總稱。方法舉例如下:①享用效益估價法。指享受某種資源由于環境的不同產生的差價,記為環境差別的價值。如景觀好的地段房價高,高出基準價格的部分被認為是享用該地段景觀的超額收益,可以通過平均價格乘以調整系數算得。②資源交換估價法。采用替代的方法評估資源交換的意愿價格,如調查某地“能否用A元作為交換而禁止商業捕魚?”通過對A的設定和變化,將結果作為對此地漁資源價值的一種衡量。
3.3.3 收益法收益法是指通過估測被評估環境生態資源未來預期收益折現或者本金化處理,來判斷資源價值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方法舉例如下:①現金收益法。如企業排污權交易、二氧化碳交易可以獲得現金收益,那么相應的資源和設備就擁有減排價值,選取折現率或資本化率予以折現或者資本化,評定出價值。②權益收益法。如某些風景區被評定為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等稱號會帶來更多的收益,這種權益價值應該進行核算,增加到資源價值當中。
3.3.4 綜合法即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兩種或三種方法的綜合。
3.4 環境生態資源集合價值計量的步驟環境生態資源的利用通常是通過對多個環境資源要素的集合,以系統的形象出現。對這個集合進行計量、評定價值,需要在進行實物計量、價值疊加之后,還要累加收益,核銷損失,抵減支出。其中,收益主要體現在排污權交易、CDM交易、生態補償收益、生態以獎代補收益等現金收益和通過環保認證、質量認證等權利收益。環境系統損失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如森林增長速度減緩、工廠單位產值耗能增多等;另一方面包括因環境破壞而付出的罰款和超額稅收。在此基礎上就能核算出環境生態資源集合的價值。
4結語
基于資產評估理論的價值計量方法只是環境生態資源計量的一條思路,目前在實務中結合起來應用還不多,但是隨著人們的逐步認可和有關業務的不斷開展,并通過加強與環境工程傳統領域的交叉、滲透和融合,這種方法應該能為環境和諧與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不可否認,目前任何一種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方法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只能計量那些可以商品化的環境資源,而對其他一些環境資源由于認識上、技術上的一些局限而無法實現價值量化;或者當環境資源與傳統資產之間的替代關系比較復雜時,往往容易造成計量結果與環境實踐的出入很大;此外,資產評估方法更多的時候還是給出資源的標定價格,對于內在的價值會因各種條件的局限而與實務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資產評估理論的環境生態資源價值計量方法應該可以成為能夠依托的重要工具,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生態,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編寫組.資產評估[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曲格平.環境科學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3]易旭東.生態環境價值計量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理工大學,2006.
[4]林萬詳、肖序.企業會計成本的確認與計量研究[J].財會月刊,2002,(6).
[5]賈妍妍.環境會計的計量與報告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年第26卷.
[6]莊貴陽.當前環境經濟學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狀況[J].學術動態,2005.10.
[7]張云,李國平.環境成本:經濟學與環境科學的融合點[J].人文雜志,2004.2.
[8]雷明.可持續發展下綠色核算[M].地質出版社,1999.
關鍵詞:生物資產 資產評估 評估方法
一、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背景
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多種多樣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人類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纖維、木材、藥物、工業原料和服務。與此同時,由于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對生物資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且,由于生物資產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人的勞動與自然力的共同作用下生長的,受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另外每種生物資產的生長、發育、成熟、結果都不同,因此,對生物資產的研究不管是從會計角度還是評估角度都是比較重要的。從會計角度看,全球范圍內不管是組織、協會還是個人已經認識到生物資產的確認與計量問題,在這方面研究最早的是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AASB)于1998年頒布的1037號(AAS35)會計準則,即自生和再生資產(self-Generating and Regener-atingAssets簡稱SGARAs)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對生物資產的研究從概念的界定、初始確認到后續計量作了詳細具體的介紹。我國在借鑒國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2006年頒布《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
但從資產評估的行業講,對生物資產的價值評估的研究很少。目前具體的生物資產的價值評估準則,這給從事生物資產的企業的經濟活動帶來了不便,制約了其快速發展。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向信息使用者傳遞一些有用可靠的信息,影響了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為了保證會計與評估的相互協調與合作,進一步體現評估對會計的補充和完善作用。在當前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大潮中,生物資產的租賃、重組、典當、保險、交換等經濟行為的不斷增多,不能僅依據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來反映,還要借助于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以資產評估結果重新確定其價值。
二、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涉及生物資產的企業與日俱增,探討生物資產價值的評估問題,對評估行業和企業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從理論上講,首先,為生物資產價值評估做出理論貢獻。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對其他行業,尤其是農業資產評估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價值評估理論,可以得出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目的、依據和方法。在評估范圍越來越細、越來越廣的情況下,可以為進一步研究資產評估理論體系和評估方法、模型提供參考,對于推動資產評估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其次,可以推動會計學相關理論在該領域的應用。從實踐上講,有利于建立全行業統一的評估準則,使評估機構能夠很好的按照規范行事,使生物資產的評估更加明朗化;有利于持有生物資產的企業更好地掌握本企業的資產價值情況,促進企業加快生產,提高企業資產價值;有利于不同地區企業持有的生物資產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有利于生物資產的信息使用者獲得全面、詳實、可靠的評估信息;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和完善評估準則,加快我國評估領域的發展;有利于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發展;有利于協調有關評估各方的經濟利益。
三、西方國家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現狀分析
英國《評估指南》(紅皮書)1996版指南12――森林與林地資源評估,提到了關于資源類植物價值評估的一些方法。《歐洲資產評估準則》(EVS)2000版指南5
貸款為目的的農業資產評估中將農業資產劃分三個大部分來說明:第一部分介紹農業資產包含的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區別、評估方法以及市場價值的確定;第二部分介紹了多年生植物的存在形式――正在生長著的、培育中的、收獲的和其他形式的,還介紹了一些牲畜;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在評價這些動植物時影響因素和多年生植物的評估方法。《IVS指南10――業資產評估》2005版該指南中指出了生物資產是活的動物和植物,評估中將其劃分為附著地的生物資產和非附著地的生物資產,將其區別于農業資產和個人財產進行評估,要求根據農業生物資產的類型和周期性按照市場法對農業資產進行評估。《澳大利亞評估準則與實踐》對鄉村資產評估進行了介紹,其中包括對生物資產相關不動產的闡述,如果園的建設投資、養殖設備、設施等評估。國外學者進行很多有關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從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類型、評估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國外比較流行的是條件價值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福利經濟學對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非市場化商品與環境等公共產品價值的思考,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評估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將評估方法分為三類,即實際市場價格法(市場分析)、模擬市場法和替代市場法。
從上述國外研究現狀來看,雖然國際評估準則和發達國家的評估準則中對農業資產評估的研究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相對于其他資產評估研究來講,起步較晚,而且也不成熟。各評估準則中只是粗略介紹影響生物資產的自然因素,都沒有詳細說明生物資產具體的評估依據、評估原則和不同生長階段下的評估方法及一些參數的選取,未將其作為重點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的進步及評估的范圍的不斷擴大,現有的國外的理論與方法不能滿足生物資產發展的需要。
四、我國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是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屬于新興行業。1989年,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國有資產產權變動必須進行資產評估的若干規定》,這是我國首次提及資產評估問題的政府文件。1993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評估項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涉及行業越來越廣,技術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1996年頒布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試行)》,2001年又頒布《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具體準則。但目前關于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文獻很少,而且部分都是從森林資源或者森林生物多樣性角度進行的,尚未對生物資產有較全面和系統的研究。本文從生物資產概念、森林資源價值評估、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和果園資產評估等方面進行說明。
(一)生物資產的概念2006年以前,一些專家學者們借鑒IAS、《澳大利亞自生和再生資產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對生物資產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認識,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給出了生物資產的定義:生物資產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并將其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為了研究方便可將生物資產劃分不同種類:按其生物學特性分為動物和植物;按其生長周期長短分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按價值轉移方式的小同,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
性生物資產;還可劃分為成熟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物資產(何夢圓、馬慧,2006)。
另外,我國學者在會計核算基礎上總結出生物資產和其他資產相比,具有下列基本特性:一是生物資產形成的特殊性。一般資產完全是依靠人們的生產勞動取得的,而生物資產是通過人的勞動和生物自身的生長、發育過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資產的價值形成除凝結有人類勞動以外,自然力作用的生長、發育會形成其增值;生物資產的經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遵循自然規律,生物資產就會順利地生長、發育,不斷再生,反之則會消亡,失去其價值。二是生物資產的多樣性。生物資產的種類繁多,這使其各自的生長、發育特點差異很大,增加了計價難度。三是生物資產經營周期的既定性。生物資產的投人、生產、經營、回收的周期完全決定于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于工業生產周期以及資產價值轉化的周期可人為控制。生物資產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資產會計處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二)資源類價值評估資源類的價值評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森林資源價值評估。我國資產評估協會尚未制定有關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相關規定,1996由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林業部制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以適應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事業的發展,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保護森林資源資產所有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和《林業部、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局的通知》等有關文件制定的,具體規定了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程序和基本方法,對林木資產評估、林地資產評估、森林景觀資產評估及整體林業企事業資產評估作了詳細規定,規范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行為。按照大范圍森林資源包含的經濟林也屬于生物資產的范疇,此《規范》中指出了森林資源中林木、林地、森林景觀及整體林業企事業的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
侯元兆等(2005)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評估了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出了生態服務價值,即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和凈化大氣的經濟價值三項生態服務價值,首次得出了森林的這三項環境價值遠大于立木價值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的理論。王強(2006)按照森林資源資產的特殊性,以及影響森林資源資產價值因素的復雜性,詳盡的介紹了各類森林資源資產的具體評估方法,包括市場成交價比較法、市場價倒算法、年凈收益現值法、年金資本化法、收獲現值法、重置成本法、序列工數法、歷史成本調整法,重點介紹了運用收益現值法時應考慮的折現率問題和質量調整系數。該項研究中還按照不同種類介紹了各評估方法的應用,其中林木資產評估中從用材林、經濟林、竹林、防護林和特護林方面,詳細介紹了評估方法的應用及評估時涉及的影響因素。何夢圓、馬慧(2006)研究指出,按照生物資產的特征,消耗性生物資產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市場倒攤法進行評估,生產性生物資產按照生長階段確定評估方法。鄒繼昌(2006)采用收益現值法對用材林林木資產進行評估,給出了評估參數及評估公式,說明了采用收益現值法的理論依據。謝德新(2006)提出了經濟林按照生長階段產前期、始產期、盛產期和衰產期進行評估,指出成本法主要適合于產前期,市場法理論上適合于任何長階段,但現階段因前提條件不具備限制了這一方法在經濟林資產評估實踐中的實際應用。經濟林的收益年限在整個經濟林壽命中所占比重最大,故經濟林的資產評估主要以收益法為主。
(2)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北京大學教授張穎開創性地利用市場價格法、機會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對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核算,得出了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成果。吳火和(2006)研究認為,針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不同價值需要采用不同的計量評估方法,主要采用市場價格法、替代市場法和模擬市場法(假想市場法)。為提高評估的效率和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在綜述了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研究和應用進展的基礎上,嘗試設計了基于專家知識的智能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價值評估專家輔助系統(ESEFBA)。而且文獻還列舉了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生物資產類價值評估,從木材生產價值評估和林副產品生產價值評估角度對直接實物資源資產進行評估,其中林副產品采用的是市場價值法。李銀霞(2002)以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從直接使用價值評估方法和間接使用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兩方面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進行論述。
(3)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作物種質資源又稱作物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彩梅(2006)在對作物種質資源的價值概念、價值屬性、價值特點、價值分類、價值內涵以及價值評估方法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探討了作物種質資源的價值構成分類及其評價方法,提出了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的原則和依據。其中涉及資產評估基本方法――市場法的應用。
(4)果園資產評估。應容樞(1998)在對果園調查研究基礎上,根據果園的特征、經營果園面臨的行業風險和涉及到的果園時間價值補償因素,得出果園應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現值法。
從以上對國內的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到,對于生物資產的概念界定問題從會計上已基本達成共識。由于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對生物資產的分類還是還存在爭論。我國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農業資產評估準則,就生物資產的角度,對植物經濟價值的評估的文獻還是較多的,具體有經濟林及林副產品,但沒有涉及到其它植物,如蔬菜、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評估方法及影響因素。并且對動物的評估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較少。
摘要:條件價值評估法(CVM)是估算生態系統服務最主要的技術方法之一。浦東張家浜的綜合整治為全國河道整治的樣板工程,筆者采
>> 沿海城市內河治理的探討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生態系統耦合模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上海城市綠地凈化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 城市湖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現狀 基于CVM的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研究與實踐 上海城市森林與水田的生態服務合理性探討 基于有效性改進的流域生態系統恢復條件價值評估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及其研究 大豐濕地保護工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 怒江州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及保護措施 楚雄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江西遂川公益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動態評估 福建省森林生態系統若干功能服務價值評估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及其研究進展 草原生態系統旅游價值的評估 巖石性海岸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上海城市內河生態系統服務的條件價值評估 上海城市內河生態系統服務的條件價值評估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條件價值評估法(CVM)是估算生態系統服務最主要的技術方法之一。浦東張家浜的綜合整治為全國河道整治的樣板工程,筆者采用CVM引出張家浜沿線居民對改善張家浜生態系統的平均支付意愿(528.8元/a),初步估算出張家浜綜合整治后的生態系統BR務價值約為3.014~5.262億元/a.討論了導致支付意愿產生偏差的各方面原因,研究了張家浜沿線居民對張家浜整治項目的支付意愿和被調查者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關系。最后提出了CvM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國內在CVM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條件價值評估法;支付意愿;浦東張家浜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929(2004)02―0049―04
流域生態系統是由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組成的巨型復合生態系統,由于地域分布差異,各子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構型也存在不同,這些都將影響流域能量流動、物質輸送和物種變化。流域生態系統通過水與碳、氧、氮、磷等物質的循環過程得以維系,其中水文過程(水資源、水環境)是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與水資源有關的生態系統服務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由于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無法在常規的商品市場得到反映,因此在經濟發展決策中得到的權重或關注度通常較小。如果能夠量化這些價值,可促使人們全面認識流域生態系統在支撐經濟建設、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和保障生態安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幫助決策者尋求合理的流域資源配置和生態系統管理方法[5]。生態系統服務的定量評估也是制定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修復的重要依據和科學基礎[6-8]。
筆者在總結國內外有關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動態的基礎上,歸納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和評估方法,重點闡述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特點和內涵,總結分析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發展趨勢,以期為流域生態補償、生態修復和流域綜合管理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國內外研究動態
當前有關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已經成為生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9-10]。特別是1997年COSTANZA等[11]在《Nature》上發表的有關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文章,掀起了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熱潮,在全球、國家、市、縣、區域、流域等不同空間尺度上,針對森林、草地、農田、濕地、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研究廣泛開展。中國當前處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最為突出的特殊時期,近年來該研究領域發展較快,但總體處于概算式研究和模仿研究的初步階段[12-18]。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是近年來該領域逐漸興起的研究方向。國際上(主要是歐洲、非洲和美洲),大多基于流域管理、土地/水資源利用、經濟政策制定、公眾教育等目的,評估流域水資源、水土保持、減輕災害等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19-21],權衡分析經濟服務和生態服務、流域上游保護與下游經濟的關系[4],探討農業發展、土地利用變化和不同政策措施對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2,20,22-24],并嘗試采用直觀的分類描述和評估結果以使公眾更容易認識和理解所處生態系統的價值[25]。國內方面,已有關于黑河、海河、淮河、黃河、太湖、洞庭湖、延河下游、瑪納斯河、石羊河、鄱陽湖和九龍江等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報道[21,26-29],當前的研究重點是評估各種人類活動(土地利用變化、農業措施、水力發電等)對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并與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相聯系[7]。目前,國內流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主要套用全球或區域尺度的研究方法,其相關評估方法、指標體系和賦值標準各不相同,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特點和內涵也未見明確闡述。
2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和評估方法
2.1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
生態系統服務是自然生態系統向人類福利傳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者從不同學科或跨學科視角,基于不同目的和研究尺度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的各種分類方法,整體上以Costanza、De Groot以及MEA(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小組)的分類體系最具代表性[30]。由于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時空異質性以及評估目的不同,目前所有分類體系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31-32]。由表1可見,隨研究目的不同(如通過評估影響公眾選擇和政策制定、平衡上下游的保護與發展、加強流域資源管理、提高公眾認知、構建綠色GDP、揭示人類活動影響機制等),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或指標體系也呈現多樣化特征,但主要包括水資源、農產品和原材料、水和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文化娛樂這6大類。其中,水資源包括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船舶運輸等;水或氣候調節包括水體自凈、防洪、基流、固碳作用和固氮作用等;水土保持包括維持土壤肥力、減少土地廢棄和減輕泥沙淤積等;生物多樣性包括生物棲息地、珍禽特有越冬地和植被生產力等;文化娛樂包括狩獵和捕魚、濕地景觀、水鳥景觀、科考旅游等。據案例統計,水資源、農林牧副漁產品、水調節、水土保持和文化娛樂是目前流域尺度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最為關注的內容。由于目前對于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分類與價值評估方法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賦值標準也不一致,導致評估結果難以直接比較。
2.2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國內外對全球、區域、流域等不同尺度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方法可分為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3大類,具體包括市場價格法、生產率變動法、享樂價格法、旅行費用法、支付意愿法、成本費用法和收益轉移法等。采用這些方法計算獲得的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主要反映人類的需求,但并不能完全體現它對整個流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對流域生態系統“隱性”的生態功能(比服務功能更重要,是提供生態服務的基礎)還很少也很難進行定量估算。對于流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雖然可以借鑒全球或區域尺度生態系統服務的評估方法,但無法完全反映流域生態系統的特性。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流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作了改進和探索,主要包括3個方面:
(1)在評估中融入社會因素,考慮流域利益相關者的支付意愿。將自然、經濟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在評估中考慮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價值[37];考慮流域居民和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和資源保護的支付意愿或補償意愿[38-41]。通過公眾調查(包括流域居民、專家和管理者),可以對不同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25]。支付意愿調查法可以廣泛用于那些間接的或不可見的生態服務評估,但缺點是受限于調查者的主觀意識和對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25],還受到家庭年收入、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和環境保護意識等因素的影響[42],易造成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此外,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因子的權重[36,43],也可以反映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對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
(2)強調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變化的表達,運用GIS技術建立相應的評估模型。由于生態系統服務存在高度的時空異質性,運用GIS技術能夠實現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分析和可視化表達[22]。而且基于GIS建立的各種評估模型可用于模擬和分析整個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分布情況[33,44],使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動態化表達成為可能[45],可視化的評估結果更直觀,對實踐的指導也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3)強調生態系統服務的綜合評估應基于長期的生態系統監測。試驗監測結果能為生態系統服務的定量評估提供基礎數據[35]。由于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尚不健全,流域研究成果零散,不足以支持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長期動態變化評估。針對數據缺乏問題,唐增等[46]應用最小數據法,通過分析土地利用收益的空間分布計算生態系統服務機會成本,進而推導出生態系統服務供給曲線,該方法對數據要求低,計算簡單,可以滿足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生態補償)政策分析的需要。
目前,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主要從生態學和經濟學2個角度進行計算[47]。生態系統服務的生態學價值通過生產成本理論估算,未考慮消費者偏好。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學價值主要源于生態系統服務的交換價值,以消費者偏好為基礎,未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內部的生態學機制和公共服務性。這些評估方法通過量化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導人們有效使用自然資源,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失衡問題,但很少考慮人文心理和社會經濟因素[33,48]。此外,受技術限制,現有評估方法大多沒有考慮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狀況,如未將森林生態系統的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區分對待,使得最后的評估結果往往偏差較大,難以直接應用于流域管理、生態補償或生態修復相關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當前大力實施生態工程的背景下,如何在評價體系中將生態系統結構進行細化是今后生態系統服務量化研究的一個重點。
3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特點和內涵
關鍵詞: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098-02
1 引言
森林物種多樣性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維護森林物種多樣性發展極為重要。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價能夠直接的反映出該區內的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及相關信息情況,為提高森林物種多樣性提供了有利保障,在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區域性地理生態環境評估
生態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及生態鏈等基本狀況,均對固定區域森林物種多樣性的Shannon-Weiner指數產生影響,各區域內部的生態環境差異較大,使物種種群的棲息方式有所不同,在通常情況下,生態環境的標準指數與生態鏈的完整度,是決定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2.1 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
生態環境的理化標準差距較大,各地區所遵循的理化標準也各不相同,目前主要的衡量標準有,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專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等,按物種種群分類,主要以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為主,由于國家標準的制定尚未統一,所以適用范圍較小,一般的小型森林則以地方標準為主,專業標準則是對特殊珍惜保護動物而設計的衡量標準,根據動物種類、氣息環境及區域的不同,生態環境標準評估數據難以統一,并且,我國目前所確立較為官方的生態環境理化衡量標準有待完善,因而國際標準與行業標準成為生態環境理化評估的主要依據。
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也能夠對Shannon-Weiner指數的準確度產生影響,相比于生態鏈完整度基數評估的影響,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對Shannon-Weiner指數的影響較小,不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析與排除。
2.2 生態鏈完整度基數評估
生態鏈標準基于生態鏈的平衡度進行測算,生態鏈的完整度,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物種群的數量,生態鏈的良性循環,促使物種邁向多樣化發展,種群數量也能得以保持穩定。基數是指生態鏈的低端的物種數量,需要計算其基本的繁育能力,是否能夠保持上層生態鏈的平衡,如生態鏈中某一物種種類有所降低,既對Shannon-Weiner指數產生數據值波動的影響,物種種類稀少,Shannon-Weiner指數相對穩定,物種種類較多,也就隨之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Shannon-Weiner指數即會產生較大的波動,難以對其估算確定值,因此也就導致Shannon-Weiner指數的不準確。
3 Shannon-Wiener 指數物種多樣性保育評估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案
3.1 問題
Shannon-Wiener 指數計算的數據,僅考慮到整體的數據,在數據測算過程中,并不穩定,相關的計算數據僅能夠對該區域內,大環境下的森林物種進行測算,難以保障其個體種群測算的準確度。Shannon-Wiener 指數測算結果以H值作為衡量標準,群落中的個體種群計算僅測算總數值N,對于不同種類間的種群測算難以得到相對準確的結果,在生態系統改進過程中,便導致難以顧忌對其余生態種群的影響。
Shannon-Wiener 指數相對較為單一,在測試過程中,需要考量的樣本數量較多,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同時Shannon-Wiener 指數的測算,不能滿足小型森林的測算需要,僅適用于大型的物種種群,雖然應用較為廣泛,但依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改進方案
種群的多樣性衡量標準,應按照當地區域種群的數量進行分離結算,通過不同計算方式,對物種的多樣性進行測算,辛普森多樣指數對于提高物種群落多樣性計算準確度有一定的幫助,該測算方式與Shannon-Wiener 指數測算有著本質上差別,辛普森多樣指數測算,僅需要極少數的樣本對比,即可進行計算,相對的計算公式也較為簡單,適用于小型森林的物種群落多樣性的計算。
在進行區域內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計算時,需要通過多種數據同時分析的方式,辛普森多樣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雖然有著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定的共同點,及即是計算值越大,物種多樣性情況越好,反之數值越低,則該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情況較差,需要采取措施保護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辛普森多樣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4 增加瀕危物種特殊指數多樣性評估
瀕危等級是確定物種優先保護順序和制訂瀕危物種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都把物種瀕危狀態的評價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依據的標準是20世紀60年代的IUCN國際瀕危物種等級新標準。
在云南省內分布有滇楊,其物種為云南省內特有種。所以在增加特有種指數修正后的評估方法測算的保育價值中,思茅松和楊樹排位均能提升,在此方法中就能體現出特有種的保育價值。
云南省增加了瀕危指數修正和增加特有種指數再次修正的3種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結果顯示,經過2次修正的評估方法,能夠科學地評估出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在測算了森林生態系統Shannon-Wiener指數多樣性保育價值外,還能兼顧瀕危物種和特有種的保育價值。
5 外來物種入侵對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的影響
5.1 對H值準確度的影響
H值是Shannon-Wiener 指數計算法中,衡量物種多樣性生存情況的主要標準,外來物種的入侵,直接導致生態鏈的平衡受到影響,生態鏈某一階段內的種群數量直線下滑或上升,缺少了主要影響的天敵,H值的計算將不再準確,需要重新對區域內的樣本進行重新的采集,不僅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失衡,也容易導致疾病的滋生,破壞了原有穩定的生態系統體系。
5.2 對信息來源準確度的影響
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主要依靠樣本的采集,外來物種對樣本的采集產生間接影響,樣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難以為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
5.3 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改進的有效途徑
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的評估與改進,需要通過多種計算結合的方式,以辛普森多樣性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為主要的衡量標準,兩種計算方式避免單一使用,進一步提升指數測算的穩定性,通過對結果值進行分析,得出最終測算的結論。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的改進,需要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選擇具有一定計算經驗的技術人員,對物N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式進行優化,進而確保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做出評估。
6 結語
森林物種多樣性問題日趨嚴重,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森林物種多樣性不斷減少,難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給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需要制定詳細的方案,對森林物種多樣性進行治理。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不盡相同,相關的治理方案需要根據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進行評估,通過最終得出的結果進行方案的制定,因而擇優選擇適宜的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極為重要,必要時可對其進行修改使其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惠萍,劉小林,張宋智,等.小隴山生態站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5).
[2]王 兵,宋慶豐.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2(2).
[3]程 芳,吳林芳,鐘 義.下層在區古寨自然保護區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綠色科技,2016(6).
[4]晏青華,張良實.保護區及周邊地區草果種植及其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調查分析[J].綠色科技,2015(3).
[5]程 方,吳林芳,鐘 義.惠城區古寨自然保護區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綠色科技, 2016(10).
一.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和意義
1、 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模式計算、類比分析等技術手段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和減緩不良環境影響措施的技術方法。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是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律手段。
2.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做為一種環境管理制度,使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環節。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
1、建設項目概況;
2、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3、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5、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6、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7、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三.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也稱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對負面的環境影響,應估算出環境成本;正面的環境影響應估算出的是環境效益。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包括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和環保措施的經濟損益評價。
(一)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包括的內容:
1.環保措施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按照技術先進、可靠、可達、經濟合理的原則,對建設項目可研階段所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多方案比選,推薦最佳方案。
2.污染處理工藝達標排放可靠性論證
3.環保投資估算
4.依托設施的可行性分析
(二) 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步驟:
1.篩選環境影響
2.量化環境影響
3.評估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最重要的一步)
4.將貨幣化的環境影響納入項目的經濟分析
納入經濟費用效益流量表,計算出凈現值和內部收益率兩個重要的可行性指標,判斷項目的環境影響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可行性。
(三)環境經濟評價方法
1.環境價值的衡量
(1)最大支付意愿是價值的恰當量度
市場價格在有些情況下(如對市場物品)可以近似地衡量物品的價值,但不能準確度量一個物品的價值。市場價格是由物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來決定的,它通常低于消費者的最大支付意愿,二者之差是消費者剩余。三者的關系為:
價值=支付意愿=價格×消費量+消費者剩余
(2)最低補償意愿
環境價值也可以根據人們對某種特定的環境退化而表示的最低補償意愿來度量。
2.環境價值評估方法
•第Ⅰ組評估方法:
(1)旅行費用法
其基本思想是:消費者為了獲得娛樂享受或消費環境商品所付出代價為旅行費用。
(2)調查評價法
范圍:可用于評估幾乎所有的環境對象。
調查評價法通過構建模擬市場來揭示人們對某種環境物品的支付意愿,從而評價環境價值。它通過人們在模擬市場中的行為,而不是在現實市場中的行為來進行價值評估,通常不發生實際的貨幣支付。
調查評價法應用的關鍵在于受到嚴格檢驗的實施步驟。
(3)成果參照法。
是把旅行費用法、隱含價格法、調查評價法的實際評價結果作為參照對象。最大的特點是節省時間和費用。
成果參照法有三種類型:
①直接參照單位價值。
②參照已有案例研究的評估函數。
③進行Meta分析。
第Ⅰ組評估方法的特點:
該組都有完善的理論基礎,是對環境價值(支付意愿衡量)的正確度量,可以稱為標準的環境價值評估方法。
•第Ⅱ組評估方法:
(1)醫療費用法
范圍:用于評估環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影響(疾病)的經濟價值。
如果環境污染引起某種疾病發病率的增加,治療該疾病的費用,可以作為人們為避免該環境影響所具有的支付意愿的底限值。
醫療費用法估價健康影響的缺陷是,它無視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2)生產力損失法(市場價值法)
范圍:用于評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工農業等生產力的損失。
該方法用環境破壞造成的產量損失,乘以該產品的市場價格,來表示該環境破壞的損失價值。
(3)恢復或重置費用法
范圍:用于評估水土流失、重金屬污染、土地退化等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失。
用恢復被破壞的環境(或重置相似環境)的費用來表示該環境的價值。
(4)影子工程法
范圍:用于評估水污染造成的損失、森林生態功能價值等。
用復制具有相似環境功能的工程的費用來表示該環境的價值,是重置費用法的特例。
如果這種復制行為確會發生,則該費用一定小于該生態環境的價值,只能作為該價值的最低估計值;如果這種行為可能不會發生,則該費用可能大于或小于環境價值。
(5)防護費用法
范圍:用于評估噪聲、危險品和其他污染造成的損失。
如果這種防護行為確會發生,則該費用一定小于該損失的價值,只能作為該損失的最低估計值。如果這種行為可能不會發生,則該費用可能大于或小于損失價值。
第Ⅱ組評估方法的特點:
該組方法都是基于費用或價格的。通常可作為環境影響價值的低限值。
第Ⅲ組評估方法:
(1)反向評估法
反向評估不是直接評估環境影響的價值,而是根據項目的內部收益率或凈現值反推,推算出項目的環境成本不超過多少時,該項目才是可行的(數據嚴重不足時,可考慮使用)。
(2)機會成本法
關鍵詞: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評估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型態,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近年來,休閑農業悄然興起,并逐步成為各地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之一。現階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實例,但是該領域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與國外相比,特別是在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還很大,尚不能完全勝任指導實踐的重任。
一、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一般特征
與傳統大眾旅游資源不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突出休閑農業旅游環境質量的重要性。從經濟和社會、自然生態發展的角度分析,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外部性體現在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功能上,這種外部經濟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會性。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可以直接產生生物產品,具有經濟價值和個體性,但是在其實現個體價值的過程中發揮的生態環境效益遠遠大于前者,而且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目的是對其資源和環境效能的可持續利用,可視其為社會價值。三是生態敏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態系統,特有的生境養育著珍稀動植物資源,是自然遺產存留和科學研究、環境教育的重要區域。其生態系統內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運移對生態系統退化恢復意義重大。四公共物品屬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側重的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環境,其生態和環境服務屬于人類共有的公共財產,無法通過市場確定其經濟價值。
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研究的意義
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決定了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地核算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有利于旅游開發投資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保護、規范與可持續發展。目前,國際上資源與環境價值貨幣化核算的理論和評價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論、資源稀缺論、福利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基礎之上。國內對旅游價值經濟價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將可供游憩的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環境物品,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通過替代價值或間接評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資源的游憩價值研究較多,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貨幣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估核算理論和社會需求的相對滯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并非獨立存在的,確切地說是自然資源和環境所具有的一種游憩功能,很難將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從區域范圍內的自然資源或環境中單獨剝離出來。由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至少在形態上是一種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競爭性、難以排他消費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傳統的商業資產評估方法,進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隨著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國民經濟綠色核算體系的倡導以及世界性休閑農業旅游的潮流,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與環境的貨幣化核算有必要進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分析的理論基礎
第一,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界定。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從形態上與區域景觀類型及其環境,是休閑農業旅游景觀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綜合體,從本質上休閑農業旅游景觀資源是其環境資源的組成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時,無形中提供了環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價值包含了其游憩價值(經營性)和環境價值(非經營性)。非經營性的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屬于社會公共財產,具有無排他險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過可經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產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會資金維持發展。經營性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為社會準公共財產,在提供公共生態功能同時,提供旅游服務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觀、無形的環境,具有無排他性。由于經營權一經營大眾有償分享使用權的權利可以分離,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進行旅游觀光活動的試驗區,國家、集體的經濟林,農業用地、荒山的承包權等。無論休閑農業旅游資源是否可經營,都具有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option value)。使用價值可理解為有差別,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務價值,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資源的實物生產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指的是不消耗資源,間接使用資源的服務價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價值;選擇價值指為確保未來仍可使用的一種保險支出,意指消費者對某種游憩資源的未來需求不太確定。非使用價值,包括遺贈價值、存在價值。人們對于某一游憩資源,愿意支付若干代價以保護該資源,讓未來世代也得享有資源所產生的各種勞務,則民眾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價總和可稱為遺贈價值;某些游憩資源具有獨特的景觀,或為許多野生動物之庇護和棲息之所,或因該資源具有國際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義,所以,民眾如果知道此一資源獲得適當保護而存在,便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民眾因此心理的滿足而愿意付出之代價總和稱為存在價值。
第二,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評估理論。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理論和方法主要來源于環境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與環境影響評價理論(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并隨公共產品理論、福利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剩余和個人偏好等理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美國未來資源研究所(RFF)、倫敦環境經濟中心(LEE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CED)等為該領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貢獻。20世紀60年代以前,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理論的一部分,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理論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論(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來源于Julse Dupuit在《論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費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以及旅游與環境沖突問題的日益嚴重,John Krutilla在《美國經濟評論》(1967)上發表了自然保護的再認識,提出了“舒適性資源的經濟價值理論”,認為出于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不確定性等原因,需要對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觀和生態等舒適性資源進行保護,在可再生限度內嚴格控制使用,特別是提出了舒適性資源的“唯一性”、“真實性”、“不確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這為后來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評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后,隨著福利經濟學對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非市場化商品與環境等公共產品價值的思考,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逐步形成理論體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費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80年代后,享樂定價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廣泛應用。90年代以來,條件價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貨幣化評價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同時也受到不同方面的沖擊和責難,主要集中在CVM理論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方法選擇
目前,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替代市場技術評價法。它用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具體有旅行費用法、機會成本法、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享樂定價法等,主要適合無市場交換但有市場價格部分的評價。二是模擬市場技術評價法。它以支付意愿來表達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目前主要是條件價值法。休閑農業旅游與生態系統和環境密切相關,通常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被作為一種環境物品進行價值評估,通過將生態資源作為一種資產進行評估,并納入旅游資源開發的成本一效益體系,避免對資源的無序開發、無償使用和資源浪費。但無論是對生態資源的游憩功能進行經濟價值評估核算還是對基于生態資源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評估核算,目前國內外其代表性的評估方法有以下幾類:政策性評估、生產性評估、消費性評估、替代性評估、間接性評估、直接性評估。評估方法為實際市場評估法、旅行費用法、條件價值法、影子價格法以及機會成本法等,從本質上是通過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影子價格、公眾(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的,從方法上也是上述幾種方法的變種或組合。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直接價值可以通過估計生物生產量計算得到,包括游憩價值環境享受價值在內的間接使用價值可以采用上述評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組合估算,非使用價值可以根據其表現形式,如珍稀動植物生境、科學研究、生態系統永續等與其直接價值融合評估,因為,資源與環境的價值不是獨立的幾部分,而是互有重疊的。以下是對游憩價值的兩種主要評估方法:
第一,旅行費用法。旅行費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效用價值理論和消費者剩余理論的一個方法,旅行費用法是利用游客與旅行目的地之間相關行業的市場消費行為來評估風景區(旅行目的地)的旅游價值,同時考慮旅行時間的機會成本,建立需求函數測算消費者剩余。但是旅行費用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需求函數自變量的范圍界定,費用是旅行總費用、區域費用還是游憩費用,由什么組成;二是時間的機會成本的比例選取,休閑農業旅游區別于大眾化旅游,其時間的機會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當前支付意愿與資源價值的關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資源價值的關系;四是對于沒有游客的風景秀麗之地,就沒有旅行費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該方法時需要變通;五是計算結果代表的消費者剩余,往往是旅游價值總量的一部分,造成實際價值偏低。一般適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評估。
第二,條件價值法。條件價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屬于直接性經濟評價方法,從消費者的角度通過一系列的條件假設,通過問卷、調查、投標等方式獲得消費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過數據處理綜合得到所有消費者的WTP,即該區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游憩值。常見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調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詢問法或假定價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該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價值的唯一合理表達這一認識的。該方法存在的問題:如何確定所有游客或者潛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資源環境價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圍如何確定;現在評估價值與未來評估價值、資源環境實際價值之間的關系等等;對CVM理論和應用的有效性問題,用個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調查法易出現阿羅“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產品投票悖論現象,因為個人在無法影響他人意愿偏好的情況下,受決策退出自由和無須承擔責任的影響,易出現“搭便車”行為,有意夸大或減少對某種旅游資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難以顯示整體的真實支付意愿,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也就難以評估。
綜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價值的一種估價,多是通過支付意愿、心理價格、旅游費用、游客調查等基礎數據實現的。目前休閑農業旅游地的經濟價值評價有三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數據基礎問題:旅游資源經濟價值的評價需要包括社會經濟、生活、人口、資源、發展等在內的大量數據,數據的現實性、準確性、可用性甚至選用什么樣的數據都會影響評價核算的結果;二是未來的價值的評價問題:采用未來價值為基礎的經濟價值核算可能比較準確;三是包括3S在內的新技術應用問題: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間數據支撐,通過空間拓撲分析、屬性分析可以較好的展示景點、景區、景域之間的空間關系,疊合社會經濟生活等基礎數據,利于大量游客各種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隨著計算機數理統計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不少成功應用范例。在旅游資源評價與核算中,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綜合分析與利用,對旅游資源價值核算與評價的準確度將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構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軍,鄭進軍.旅游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的開發[J].旅游學刊,2004(1).
3、袁書琪.試論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類型和評價體系[J].生態學雜志,2004(2).
4、翟輔東,肖曾艷.隱性旅游資源顯性化的概念和應用[J].旅游學刊,2004(6).
[關鍵詞]圖書館評估 價值評估 定量評估 績效評估 成效評估
[分類號]G250
1 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的背景-
圖書館評估是國內外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主要理論熱點是:強調以圖書館為中心,關注投入一產出的績效評估;強調以用戶為中心,關注圖書館服務對用戶最終影響的成效評估;強調以全社會為中心,關注圖書館服務對全社會貢獻的價值評估。
國外的圖書館評估起步較早。其中,圖書館績效評估經歷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早期理論探索和偏重投入評估的施行時期、80~90年代的實用績效評估研究和偏重產出效益的廣泛應用時期到90年代至今的以“4E”為主題的績效評估研究轉型和數字圖書館評估時期。與此同時,國外還逐步開展了基于績效評估、偏重對終端用戶影響的圖書館成效評估研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20世9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環境的急劇變革,特別是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技術進步,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中心的社會地位受到嚴峻挑戰,其現實社會價值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受新公共管理運動思潮及其指導的行政改革的深刻影響,歐美等西方國家最早開始嘗試進行定量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即把圖書館置于社會經濟活動中,全面衡量圖書館及其服務對用戶、地區乃整個社會的經濟貢獻和影響,以貨幣的形式表現評估結果,并向政府和公眾報告,希望以事實和數據證明圖書館的社會價值,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視。2003年。OCLC的報告指出,“圖書館和同類組織目前還沒有以任何有組織的方式,用文件來證明它們提供的經濟利益……創造共享的效率并提高納稅人的投資回報率將是未來若干年圖書館管理的關鍵性努力方向”。
近幾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外圖書館界明顯意識到了生存與發展危機,對圖書館的經濟貢獻和社會影響的研究和價值評估意愿進一步增強。例如,英國北愛爾蘭文化、藝術和休閑部曾委托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研究分析該地區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文化體育機構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以決定其資助水平。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圖書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問責制和透明化的復雜操作環境中,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公共機構,發現社區的需求并作出反應以表明他們對于社區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2 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主要進展
早期的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側重定量評估理論研究。1973年,美國的Orr提出了一個由資源、能力(質量)、利用和收益效果等構成的圖書館系統成本一收益關系分析框架,開辟了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研究領域。1982年,美國的King等人開展了能源數據庫價值評估的研究,提出數據庫價值評估可分為支付意愿、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以及間接價值三個評估層次,這也是國外最早對圖書館進行定量價值評估的案例。
20世90年代以來的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側重公共圖書館領域的實證研究。1995年,澳大利亞的Brian對澳大利亞公共圖書館經濟價值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列舉了圖書館所貢獻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指出每向公共圖書館投入1美元,就可產生2美元的收益。1996年,加拿大的Sawyer指出,安大略公共圖書館對該地區經濟發展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終生教育和求職服務等方面。1998年,美國的Holt、Elliot和Moore提出,圖書館提供的收益可分為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兩類,直接收益是指用戶使用或享受圖書館服務帶來的價值,而間接收益反映了個人使用圖書館服務而促使第三方或整個公眾獲益。1998年,加拿大的Fitch和Warner認為公共圖書館不論種族、收入、階層、年齡和性別,無差別地向居民提供文獻信息,有助于促進該地區的民主。2007年,美國城市圖書館理事會發表報告《使城市更強:公共圖書館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指出了公共圖書館為地區經濟帶來的價值,主要包括早期兒童讀識項目、技術工人準備、小企業信息資源、圖書館設施促進城市繁榮社區和諧等,并提出了一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管理職能對于“圖書館用戶”和“針對性項目”的包括“傳統服務收益”、“相關項目收益”和“對商業的影響”等三個方面的經濟效益模型。
國外學者對于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的困難性有著深刻的認識。美國的Laneamer指出,“如果說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不是完全不可能,可是的確很難用貨幣價值衡量圖書館服務的效益,這些都只是在討論中,其可操作性也有待論述”。Fraser等人也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確直接或間接為用戶及社會創造出了有形和無形的價值,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認定、量化這些直接或間接源于公共圖書館的有形和無形收益”。
總的來說,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充分肯定了圖書館對于用戶、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商業、教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具有全面的社會價值,為了增強圖書館價值評估的說服力,直面定量化價值評估的實際困難,側重用貨幣形式定量表現其經濟收益。
3 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的主要方法
3.1 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以下簡稱CBA)是通過比較項目、服務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來評估項目服務凈收益的一種方法。在20世紀90年代,Elliot等人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計量經濟學研究了伯明翰公共圖書館、鳳凰城公共圖書館、金縣圖書館等的價值。這些開創性的研究激發了其他人把圖書館價值評估結果當作證據,尋求有關方面增加經費投入。采用CBA,用戶的調查數據、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統計結果、員工、操作成本等都比較容易收集,通過計算圖書館服務和館藏的成本或購買價格,與圖書館及其館藏為用戶和地區帶來的收益比較,計算結果為效益成本比,評估成本較低,評估結果也易于理解,是目前最常用的評估圖書館所貢獻現金收益的方法。在目前可知的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案例中,大部分都運用了成本收益分析法。但是,一般認為,CBA只適合于評估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直接的短期社會收益,比如圖書館流通、參考咨詢等具體服務帶來的價值,并不適合用于測定圖書館間接的長期社會經濟收益。
3.2 條件價值評估法
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以下簡稱CVM)是評價非市場物品與資源經濟價值最常
用和最有用的工具。它通常采用調查方法來確定非市場物品的價值,用來彌補傳統評估方法難以量化無形收益的不足。它采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務的價值為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著一個市場或者存在一種支付方式,把被調查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貨幣量來獲得某種物品或服務稱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簡稱WTP);把被調查者希望得到最小補償貨幣量才愿意放棄對該物品或服務的消費稱為補償意愿(Willingness T0 Accept,簡稱WTA),通過調查研究揭示被調查者對該物品和服務的偏好,最終計算出該公共物品的非市場價值。根據調查方法的不同,可以將CVM分為“直接詢問支付意愿”、“詢問選擇的數量”和“征詢專家意見”等三類方法。自1999年美國圣路易斯公共圖書館率先將CVM應用到圖書館以來,至今已有8例報道,主要分為“對圖書館的整體產生的經濟價值進行測評”和“針對圖書館某一個具體的服務或產品產生的經濟價值進行測量”兩大類項目,其基本流程是: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范圍;通過預調查對問卷進行精心設計;問卷調查;數據匯總;調查結果統計分析;有效性檢驗。值得注意的是,國外許多圖書館價值評估項目,如大英圖書館、圣路易斯公共圖書館和新西蘭國家圖書館等在采用CVM的同時,還選擇性結合了消費者剩余法、消費時間法和時間成本法等其他價值評估方法。
3.3 二次經濟影響分析法
二次經濟影響分析法(Secondary Economic hnpactAnalysis),最早源于美國,指設計特定公式和算法建立模型來評估工業領域的二次經濟影響,測算各行業對地區經濟的間接影響。這些建模系統被稱作“輸入一輸出”模型,主要利用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經濟分析局(BEA)采集的美國224個行業數據作為“輸入”,利用專門的軟件和算法計算的二次經濟影響數據作為“輸出”。二次經濟收益被稱作“波紋或乘數效應”,20世紀70年代BEA開發了統計模型系統――“地區產業乘數系統”(RIMS),用來估算地區經濟的擴張和收縮情況。在80年代,該系統升級為二代RIMS I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ing System II)。一些商業公司也用BEA數據開發了類似的輸入一輸出系統。二次經濟影響分析法也曾被引入圖書館價值評估,用來評估圖書館雇員和圖書館經費開支對地區經濟的間接影響。圖書館雇傭員工支付他們工資,隨著這些工資再消費,將倍增于原來支出的效果,有助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2004年,佛羅里達公共圖書館對納稅人投資回報研究就使用了美國商業公司開發的REMI輸入一輸出模型。
4 國外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的典型案例
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至今,國外圖書館界共進行了37個基于投資回報測算思路的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項目。其中,美國有30項針對公共及學術圖書館的價值評估,英國和韓國進行過2次,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各1次。這37個定量評估項目中的24個項目都評估了圖書館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所測算圖書館投資收益比主要分布在1:1.13與1:10之間。本文以2004年大英圖書館和2005年美國紐約州薩福克縣公共圖書館價值評估項目為例,簡介國外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與過程。
4.1 大英圖書館的整體服務價值定量評估
2004年,大英圖書館委托咨詢公司Spectrum Strut-egy Consultants和Idepen來評估大英圖書館的經濟貢獻。該項評估主要采用了條件價值評估法,并結合消費者剩余法和消費時間法,對2000多人做了調查問卷,主要讓他們回答以下問題:①支付意愿:詢問受調查者,愿意支付多少來繼續享受服務,直接衡量有預算約束的需求曲線;②補償意愿:詢問受調查者,如果放棄服務,愿意接受多少補償,直接衡量沒有預算約束的需求曲線;③獲取投資:估算獲得服務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投入;④選擇成本:如果不得不選擇替代服務;⑤價格彈性:價格變更時的需求變化。最后評估結果顯示,大英圖書館產生的收益是它得到的公共投入的4.4倍;它的創造的總價值是3.63億英鎊,其中5900萬英鎊直接來源于用戶服務,3.04億來自于社會效益;如果大英圖書館關閉,英國每年將損失2.8億英鎊。此次評估也提供了一些大英圖書館為企業和個人帶來收益的案例,如為創業公司提供專利信息,其館藏和服務有力支持了高等教育部門的教學活動等。
4.2 美國紐約州薩福克縣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服務價值定量評估
2005年,在薩福克縣聯合圖書館系統(SCLS)的資助下,經濟學家Pearl M,Kamer博士對薩福克縣公共圖書館服務進行價值評估。首先,Kroner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評估了2003年該縣公共圖書館的直接經濟收益,主要包括:①流通(含館際互借)、參考咨詢的收益:用圖書館2003年接待服務次數乘以每次服務價格,得出其2003年流通與參考咨詢服務收益為449110707美元;②圖書館項目服務收益:用2003年圖書館提供的各類服務項目參加人次乘以每人次價格得出其2003年項目服務收益為8339606美元;③電子資源使用收益:用2003年使用圖書館提供電子資源的人數乘以每次使用價格,得出其2003年電子資源收益為59675423美元。該縣公共圖書館2003年運行總經費為131647566美元,用總收益除以總投入成本,得出其收益成本比為517125736/131647566=3.87美元,這意味著該縣居民向圖書館每投入1美元,可帶來3.87美元的直接收益。其次,Kamer用RIMS II輸入一輸出建模系統衡量該縣公共圖書館運營及現金支出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2003年,該縣公共圖書館運營支出127309542美元,它的產出系數是1.825,意味著圖書館運營中每花費1美元,該縣所屬的長島地區經濟活動中將產生1.825美元;收入系數是0.3414,顯示圖書館每花費1美元,長島經濟活動將約增加34美分;就業系數是8.3859,說明圖書館的運營投入100萬,將約增加就業崗位8.4個;如果沒有該公共圖書館,長島商品和服務產出規模將縮減2.58億,整體收入將減少5000萬美元,同時將有1200人失業。
5 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的總體評價
在相關學科領域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啟示下,在日益成熟的圖書館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的滋養下,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績。國外很多學者的研究視野開闊,崇尚實證科學方法,側重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評估理論和評估方法,成功開辟了圖書館評估研究的新領域,把世界范圍內的圖書館評估研究重心推進
到圖書館價值評估的新階段。特別是很多定量價值評估項目影響廣泛,極大提高了政府和公眾對圖書館社會價值的認識,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圖書館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始從評介歐美國家圖書館價值評估的理論與實踐人手,開始本土化的圖書館價值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深入分析能檢索到的一些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參考文獻,對照企業價值、資產價值、智力資本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知識產權價值、教育信息化價值、電子政務價值、價值工程和價值鏈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價值評估理論與實踐,不難發現,圖書館價值的認定和量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總體尚處在起步階段,研究水平還不夠高,存在著不少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
?研究領域尚不夠全面,理論體系結構尚不夠合理。實際上,圖書館價值評估并不等同于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還應包括圖書館價值定性評估。圖書館價值定性評估是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的薄弱環節。
?研究基礎尚不夠明確,尚未建立合理的價值評估邏輯框架。目前,國外圖書館價值評估尚未理順圖書館價值評估與圖書館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的關系,少見對圖書館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結論的進一步應用的報道。實際上,圖書館價值評估是圖書館評估的高級階段,必須以圖書館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及其結論為基礎,否則就很難說明圖書館價值產生和實現的源頭。
?對圖書館價值評估的對象――具體價值類型體系構成分析尚未充分展開,主要還局限在經濟價值類型和非市場價值類型上。實際上,圖書館不僅具有內容上的精神價值、制度價值和生態價值等或保存價值、保障價值、創造價值和自由價值多方面的具體價值類型,還具有方法上的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歷史價值、現實價值與未來價值等具體價值類型。
?圖書館價值評估方法體系尚不夠健全,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夠豐富,還未形成強有力的方法“工具箱”,特別是普遍缺乏公認的評估準則、指標體系、操作流程和校驗方法,采用不同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有較大偏差,難以令人普遍信服
?對圖書館價值評估的社會功能與應用方向的認識不夠深刻,尚局限在圖書館社會價值的鑒定功能或證明功能層面。實際上,圖書館價值評估還具有以評促管的價值管理功能、以評促建的價值建設(包括價值決策與價值診斷)功能、以評促改的價值發展功能和以評促省的價值審美功能等,重在基于圖書館價值工程和價值鏈分析,進一步優化圖書館價值運動系統和再造圖書館業務價值流程。換言之,圖書館價值評估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證明圖書館有什么社會價值,而在于如何創造更多更好的社會價值。
6 小結與討論
總結世界范圍圖書館評估發展歷史和趨勢可知,圖書館評估重心逐漸從重視投入和產出的績效評估向重視對終端用戶影響的圖書館成效評估轉移。為了以事實和數據證明自身的社會價值,特別是著力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水平,其研究重心正在向基于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的圖書館價值評估轉移:完整的圖書館價值評估理論體系應該涵蓋績效評估、成效評估和貢獻評估,不僅包括圖書館價值定量評估,還應包括圖書館價值定性評估;不僅包括價值導向評估,還應包括價值取向等方面的評估;不僅包括經濟價值評估,還應包括政治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等社會性價值方面的評估。
中國的圖書館評估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起始階段、90年代的研究多元化階段到21世紀的研究轉型階段,真正全面開展績效評估研究,關注數字圖書館評估。但是,對于圖書館成效評估尤其是價值評估還比較陌生,尚處在個別著作和少數論文的初步推介層面和個別的實證研究探索階段。總體而言,我國圖書館評估研究還沒有建立起系統、完善的本土化理論體系和方法。因此,面向世界學術動態,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圖書館價值評估研究,努力與國際前沿接軌,是中國今后圖書館評估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今后圖書館價值評估應當大力借鑒相關學科領域的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深化圖書館價值運動規律研究,努力構建新的圖書館價值評估邏輯框架,強調圖書館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對于圖書館價值評估的基礎支撐作用,探索開展基于績效測度、成效測度和貢獻測度的圖書館社會價值評估,并據此牢固樹立正確的圖書館社會價值導向,改善圖書館社會價值取向,重塑圖書館社會價值標準,指導圖書館社會價值選擇,強化圖書館價值創造,不斷提升圖書館事業對整個經濟社會的貢獻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低碳背景; 森林碳匯; 資產屬性; 價值評估
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07年的《巴厘島路線圖》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議》,全世界范圍內正在經歷從傳統高碳社會向低碳社會的轉型。目前,全世界范圍內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減少大氣中的碳氣體濃度,一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源;二是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匯。而森林作為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其巨大的碳匯①功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Ratnatunga(2004)認為,對于具有碳匯功能的森林資源,其吸收CO2的能力可以為企業創造額外的碳減排指標,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資源的價值不僅僅體現為其傳統意義上所界定的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更體現為碳固價值。
基于低碳背景下森林的巨大碳匯價值,對森林碳匯價值的評估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森林的環境價值,加強對森林的保護,并提高林業生產者的工作積極性。然而,由于當前國內以及國際碳匯市場發育不完善,森林碳匯計量相關技術比較復雜,如何客觀準確地評估森林碳匯價值是一個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圖在現有評估理論基礎上,結合森林碳匯的特點,探析森林碳匯價值的相關評估問題。
一、文獻回顧
森林資源的環境價值,早在18世紀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大都是基于公共產品視角的森林生態效益的評估,包括涵養水源價值、固碳釋氧價值、保育土壤價值、凈化空氣價值、休閑旅游等方面。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以及我國制定的《21世紀議程》中,提倡對森林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進行計量,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后,1995年侯元兆等出版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首次對林地、林木及森林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和固碳制氧效益進行了核算。關于森林資源價值評價的方法,大都從揭示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著手進行。馬中(1999)根據消費者支付意愿方式的不同,把森林資源價值評價方法分為直接市場法、揭示偏好法和意愿調查法三類;陳應發等(1995)通過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等替代市場技術來評估森林資源價值。
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資源巨大的碳匯價值也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許文強(2006)運用換算因子連續函數法計算得出黑龍江三北防護林第一階段人工碳匯價值為12.49億元;李榮、楊婧(2008)估算出糯扎渡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碳匯量為741.26萬噸。學者對森林碳匯量的估測方法可以分為渦旋相關法、蓄積量法和生物量法等,價值計量方法有工業處理成本法、造林成本法、碳稅法和避免損害費用法等(邢美華等,2007)。從評估的對象和目的看,現有研究側重于對一定區域內的森林總碳匯量的價值評估。
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森林碳匯功能的資產屬性逐漸顯現出來。許文強(2008)認為森林未來碳匯流量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歸屬于企業的一項資產。我國不少學者也提出企業碳資產的概念(萬林葳、朱學義,2010;林鵬,2010;張鵬,2011)。因此,森林碳匯的資產屬性已得到部分學者的認可,但是當前關于森林碳匯價值評估方面的文獻還比較少。
二、低碳背景下森林碳匯的資產屬性
回顧會計學界和評估學界資產的定義,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資產的定義為,“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評估教材中資產定義為“資產是經濟主體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能夠給經濟主體帶來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筆者認為,在低碳背景下,隨著《京都議定書》強制減排法規的出臺,森林碳匯功能逐漸成為對森林所有者有價值的資源,相當于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理由如下:
1.森林碳匯是一種資源。拉馬迪認為:“資源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任何形式的能量或物質,這種能量或物質對于滿足人類生理、社會經濟和文化娛樂的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盡管森林的碳匯能力不具有實物形態,但森林資源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從大氣中吸收并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抑制全球變暖,減少氣候變暖帶來的損失。
2.森林碳匯功能歸屬于森林的所有者。森林碳匯功能的載體是森林,該能力是森林所附帶的一種生態產品,所以,誰擁有或控制了森林的所有權,便同時擁有或控制了與森林相伴而生的碳匯價值。
3.森林碳匯功能預計能夠給其所有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在《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的強制減排限定下②,各個國家為了完成強制減排限額,實行了總量-交易控制機制,即國家對國內企業的碳減排量進行了限定,如果企業的碳排放額度超過其限額,就需要到碳排放市場中購買多余的碳排放信用,反之,則可以把剩余的碳排放配額在碳交易市場中出售,轉化為經濟利益。這時,對于擁有森林資源的企業來講,其所擁有的森林資源的碳匯能力顯然可以抵消企業碳排放量,或為企業創造額外的碳減排指標在碳交易市場進行出售。
4.森林碳匯不具有實物形態。森林碳匯功能是森林所具有的一種功能,該功能依托于森林這一載體,在一定條件下(葉綠素、光能等),與一定的物質實體(水、CO2)相結合,發揮其碳匯功能,該功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只要森林不停止生長,其碳匯功能就會持續。
綜上,筆者認為森林碳匯是依托于森林的一種無形資產,它沒有具體的物理形態,但能夠為其擁有者帶來長期經濟利益。若森林資源的碳匯功能這項無形資產價值長期得不到實現和認可,將會大大低估森林資源的價值,影響林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可能還會嚴重影響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基于森林碳匯的資產屬性,我們有必要對其價值進行評估,為該項無形資產的確認和交易提供價值依據。為了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森林碳匯價值進行評估,首先要了解森林碳匯價值的影響因素。
三、森林碳匯價值的影響因素分析
森林碳匯價值是碳匯量和單位碳匯價值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其影響因素也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森林碳匯量的影響因素
森林碳匯功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生物學和生態學過程,其碳匯量的大小既取決于森林樹種、林齡等自身因素的影響,也受到造林面積、森林病蟲鼠害面積、人為撫育管理支出等自然、社會因素的影響。
1.不同品種的林木其碳匯功能不同。由于森林的空間地理差異導致的水熱條件以及林分結構和土壤性狀的變化,不同品種的林木的碳密度不同,森林的碳匯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畢君(2011)就以林分尺度為基礎,調查收集了木蘭圍場六種林分類型的森林碳密度為142.083~218.6947 t/hm2不等,其排序為山楊林>灌木林>白樺林>落葉松林>蒙古櫟林>油松林。
2.森林的碳匯功能與林齡相關。森林資源的成長可以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或過熟林等階段,隨著森林從幼苗到成熟,樹木每年的碳匯流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當樹木達到最佳生長狀態時,單位時間內樹木形成的碳匯流量是最大的,當樹木成熟后,雖然立木蓄積量達到最大,但樹木單位時間的碳匯流量已經達到最低。一般來說,樹木的碳匯存量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大,但每年的碳匯流量卻是逐漸變小的。
3.森林碳匯功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同生長環境中森林的碳匯能力是不同的。因為每一片森林由于生長的環境,比如土地肥沃程度、病蟲害的侵害程度、氣候的適宜程度等不同,它所吸收的碳數量的多少,即碳匯能力也是不同的。Steven Running發現,濕度增加會使植物孔徑放大,讓更多二氧化碳進入葉片,使光合作用更快進行。
4.森林碳匯功能受到撫育管理因素的影響。增加森林種植面積、延長木材輪伐期、減少對現存森林的破壞以及增加對森林的有效撫育管理,改善森林的生長環境,這些人為因素能夠提高森林的碳匯功能。沈文清等指出,“人為干擾對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影響可能遠高于氣候等自然因素,人們對森林的撫育管理能在增加林分質量的同時,增加其固碳和貯碳能力。”
(二)單位森林碳匯價格的影響因素
森林碳匯價值的重要評價參數是碳匯價格,單位一般是元/噸碳。評價的目的不同,碳匯價格的確定方法也不同,可以有影子價格、工業減排成本、碳交易價格、碳稅價格等。其中,影子價格一般是考察森林碳匯對國民經濟和氣候變化的貢獻,而如果進行經濟評價,則并不適用。后三種價格中,工業減排成本對于不同的企業是不同的,是工業企業自身進行碳交易決策的依據;而碳稅價格雖然比較穩定,但是不能反映碳匯的公允價值。碳交易價格最能反映碳匯的市場價格,且市場上已建立了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澳大利亞國家信托、英國排放權交易體系和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四個比較有規模的碳交易所,我國也逐漸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環境交易所,但是碳交易市場還是處于形成階段,碳交易價格波動比較大,容易受到全球碳經濟和政治博弈、全球經濟形勢和碳供需關系、金融市場投機資本和碳交易市場成熟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江璐林,2011)。
四、森林碳匯價值評估前需明確的幾個問題
根據《無形資產評估準則》,我們在進行森林碳匯價值評估之前,首先需要明確評估基準日、評估目的、評估對象和范圍、森林碳匯量的監測計量方法等幾個問題。
(一)評估基準日
碳交易市場確立后,全球碳交易發展迅速,但碳交易價格波動比較大。2006年4月中旬,歐洲氣候交易所每噸碳交易價格高至30歐元,但到5月中旬就跌至10歐元,2007年的期貨價格甚至降到了4歐元。2009年平均價格約是2008年平均價格的1.6倍。由于碳價格波動劇烈,評估時要首先確定評估基準日,選擇評估基準日的碳匯價格作為評估依據。
(二)評估目的
根據評估準則,“一般當出現無形資產轉讓和投資、企業整體或部分資產收購和處置等經濟活動時,注冊資產評估師可以接受委托,執行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同樣,當發生碳匯交易、森林產權變動或生態效益評價時,就涉及森林碳匯價值的評估。由此,筆者把評估目的分為碳匯交易評估、碳匯林交易評估和碳匯功能評價三種。
當前碳交易市場的標的物分為碳減排量和碳排放權兩種,前者是指《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③(簡稱CDM)下,對CDM項目所帶來的碳減排量的項目型交易;后者是指具有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以碳排放權為標的物的配額型交易,該交易一般采取總量-交易控制機制來實現,以年為單位來分配配額,如果當年企業的碳排放額度超過其配額,就需要到碳排市場中購買多余的碳排放權,反之,則賣出多余的碳排放權。由此,筆者又把碳匯交易評估分為項目型碳匯交易評估和配額型碳匯交易評估,前者是對CDM項目下的森林整個生命期內預計的碳匯流量的價值評估;后者只是對森林某年碳匯流量的價值評估。
(三)評估對象和范圍
森林碳匯的評估目的不同,森林碳匯的評估對象和范圍也不同,具體表現如下:從項目型碳匯交易角度看,評估對象是一定區域內森林在未來生命期內的預計碳匯流量,不是森林實物量或其當前的碳匯存量。從配額型碳匯交易角度看,評估對象是一定區域內森林在某一年或時間段內的碳匯流量,而不是森林未來整個生命期內的碳匯流量。從碳匯林交易評估角度看,評估對象包括森林實物本身及其碳匯功能兩部分,是對一定區域內森林的實物量和該片森林未來生命期內的碳匯流量的價值評估。從碳匯功能評價角度看,是對一定區域內森林的總碳匯量的評估,評估對象既包括森林某一時刻的碳匯存量,也包括其預計的未來碳匯流量,這是基于社會角度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評估,現有的大多數關于森林碳匯價值評價的文獻(許文強,2006;郗婷婷,2006等)均屬于對森林碳匯功能評價。
從各種評估目的下評估對象的不同可以發現,項目型碳匯交易評估和碳匯林交易評估符合“經濟資源觀”理念,認為資產價值取決于其未來帶來的經濟利益的現值,是對價值的公允評估;而配額型碳匯交易評估是對某年或某一時間段內的森林碳匯流量的評估,評估的是某一階段的貢獻價值;而森林碳匯功能評價并不僅僅注重森林未來碳匯流量,更是對森林當前碳匯存量的評估。
(四)森林碳匯量的監測計量方法
森林碳匯監測計量是林業和生物學領域的范疇,考慮到該工作是進行森林碳匯價值評估的重要環節,評估過程中評估師可以借助外部林業或相關專家的幫助,以客觀準確地計量森林的碳匯量。我國國家林業局為規范碳匯項目的計量與監測方法,2010年出臺了《造林項目碳匯計量與監測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們進行森林碳匯的計量和監測提供了參考。當前森林碳匯監測計量的方法很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生物量緊密相關的反映碳蓄積量的方法,包括蓄積量法、生物量法和生物量清單法;另一類是利用微氣象原理和技術測定CO2通量,再進行碳儲量換算的方法,包括渦旋相關法和渦度協方差法等。各種方法對森林碳匯量的測度成本、精度等都有所不同,比如蓄積量法由于以森林蓄積量數據為基礎,可以充分利用大規模的森林資源清單資料,適合于大尺度的森林碳匯量測算,但該方法容易忽略森林地下項目的碳匯量,使得統計結果出現較大誤差;而渦旋相關法能夠長期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通量測定,并且測量精度高,但是該方法需要精密的儀器和一套特殊的系統,測量成本也較高,且不宜對大尺度、寬范圍的森林碳匯量進行監測。因此在實際評估過程中,評估師要根據評估目的和范圍、項目尺度大小、監測成本和精度要求選取合適的碳匯監測計量方法。
五、森林碳匯價值的評估方法
當前開展的森林碳匯價值評價多是基于森林碳匯功能評價角度的事后評估,缺乏以碳匯交易或碳匯林交易為目的的事前評估。在此,筆者結合資產評估相關理論,以項目型碳匯交易評估為例,探討傳統的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如何對森林碳匯價值進行評估。
(一)成本法
成本法是從成本取得和成本構成的角度對被評估資產價值進行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其評估思路是以被評估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重置價值,扣除資產從形成并投入使用至評估基準日這段時間內的各種損耗來得到資產的評估價值。由此,森林碳匯評估值是以現時工價和生產水平重新獲得最優狀態的森林碳匯功能所需要的成本費用,扣除森林當前的碳匯存量。由于森林碳匯功能是伴隨森林實體而存在的,因此如何將營造碳匯林的成本進行分解,以確定森林碳匯功能的成本是該種方法的難點。本文借鑒萬道印和周建宇(2011),首先計算采用現時工價和生產水平重新營造與被評估碳匯林相類似林分所需成本費用;然后計算采用現時工價和生產水平計算當地營造與被評估碳匯林收獲量相類似的普通用材林所需成本費用;最后二者相減得到營造森林碳匯功能所需要的成本費用。該種方法為獲取碳匯功能的成本提供了一種思路,由于普通用材林與碳匯林在樹種結構、經營期限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實際評估中要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成本法評估的原理是資產的價值取決于資產的成本,而對于與森林資源相伴而生的碳匯功能,隨著森林從幼齡林長至中齡林,其碳匯功能逐漸變大,這期間需要的森林撫育支出也比較大。在中齡林向成熟林的生長過程中,森林碳匯功能逐漸達到最優,而所需要的撫育支出可能逐漸變小。因此,成本法比較適合對人工種植的中幼齡林的價值評估,因為該階段對森林碳匯的撫育支出較大,而森林的碳匯功能還比較小,比較符合成本法的評估原理。
(二)市場法
市場法是以活躍市場上與被評估資產同樣或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為基礎,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調整來得到被評估資產評估值的方法。利用市場法評估森林碳匯價值的步驟是:第一,在碳匯交易市場中尋找與被評估森林品種、樹齡相同或相近的參照森林;第二,找到被評估森林與參照森林在碳匯功能的差異因素(比如種植面積、病蟲害侵害面積、撫育管理支出和時間因素等);第三,在參照森林碳匯成交價格的基礎上,調整各項差異指標,得到初評結果;第四,對初評結果進行分析,結合統計分析或其他分析方法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第五,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得到森林碳匯的評估結果。
應用市場法評估直接利用市場成交數據,評估值更為客觀,評估結果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該方法的關鍵是:其一,存在碳匯交易的活躍市場;其二,在該活躍市場中找到可比案例。而當前碳匯市場交易中,森林碳匯交易量和交易額都非常低④。很難找到近期成交的可比案例,這給市場法的應用帶來困難。不過在現有評估案例中,也有相關專家通過構造虛擬市場,通過詢問、調查消費者對于不同森林碳匯功能的支付意愿,來確定碳匯的虛擬市場價格。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通過估測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資產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利用該方法評估森林碳匯價值的步驟如下:第一,根據森林碳匯流量的歷史數據,合理預計被評估森林未來期間的年碳匯流量,再乘以單位森林碳匯價格,得到預計的森林未來各年的碳匯收益;第二,合理預計森林能夠創造碳匯收益的期限;第三,根據獲取森林碳匯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大小預計合適的折現率,一般可以采用林業行業的平均收益率作為折現率;第四,采用折現技術,對森林碳匯預期的未來收益進行折現,得到森林碳匯在評估基準日的評估值。
應用收益法評估的關鍵是預計森林碳匯未來期間的碳匯收益,適合于森林碳匯功能穩定的中齡或成熟林的碳匯價值評估。該方法認為森林碳匯的評估值取決于未來期間森林碳匯的預期收益,未來期間森林碳匯功能越強,森林碳匯價值越大,這是對基于“經濟資源觀”的資產價值的直接估算。需要注意的是,碳匯收益額是森林碳匯未來預期的客觀收益,而不是其歷史收益或現實收益。
六、結論
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以法規形式確立對發達國家強制減排約束以來,森林碳匯功能逐漸從最初的生態價值變得具有商品價值。盡管當前我國的森林經營碳匯項目還不能進入國際碳匯市場交易,但隨著我國對企業碳排放權的管制和碳交易市場的不斷規范與完善,森林碳匯價值必將得到大家的認可。森林碳匯相當于增加了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在低碳時代我們需要逐步探索森林碳匯資產的評估技術。由上文分析可知,傳統的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在對森林碳匯價值進行評估時各有利弊,在實際評估過程中評估師要根據評估目的、市場條件、可搜集到的資料等情況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1] Janek Ratnatunga,Stewart Jones. An InconvenientTruth about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R].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 2004.
[2] 許文強.森林碳匯資產內涵探析[J].經濟師,2008(9):288-289.
[3] 畢君,王超.木蘭圍場森林固碳能力及其特征[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1(2):45-57.
[4] 江璐林.全球碳交易價格波動影響因素分析[J].文史博覽,2011(10):71-73.
[5] 許文強.森林碳匯價值評價――以黑龍江三北工程人工林為例[D].西南林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