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7:3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博物館概念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傳播學;社區發展
近年來,社區博物館成為國外博物館業界所熱議的發展課題,逐漸形成了博物館學研究的新領域。事實上,作為一個仍令人倍感新鮮的博物館學研究概念,“社區博物館”早于1966年便在美國被研究者們所提出;迄今為止,關于“社區博物館”的定義與相關理論的討論仍然有很多,學者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各不相同;而當這一博物館理念傳入國內,亦引發了博物館業界各方的關注與重視。此中,國內學者單霽翔對社區博物館的理解值得一提,“社區博物館是傳?y博物館范圍與界限在特定條件下的擴展,貫穿著對于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重新定位。社區博物館力圖沖出館舍天地,突破文物藏品的狹義概念,并且使文化擁有者自己成為文化的主人”1。
從西方國家正在嘗試的社區博物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社區博物館”理念更多地是作為社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融入到公眾共同參與的社區活化規劃工程中。筆者認為,“社區博物館”理念本身早已超越了傳統博物館的涵義與功能,其目的是利用博物館這一形式平臺,鼓勵公眾參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在保存特定社區發展歷史記憶的同時,促進社會公民意識的育成、公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推廣、深刻理解“社區博物館”理念,貫徹、靈活運用“社區博物館”理念,將有利于現代社會的城市化建設進程。
本文將從博物館傳播學角度,解析運作社區博物館的傳播原理與社會效果,探討社區博物館之于城市文化發展和城鄉社區建設的意義,期盼國內博物館事業發展需對“社區博物館”這一嶄新理念多予重視、研究,并嘗試靈活運用。
一、博物館學與傳播學的結合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同傳播學有著紐帶般的不解之緣。2站在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與性質的角度來看,博物館具有著現代社會所期望的、天然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功能,對于社會導進、公眾教育、社會文化傳承發揮著獨特作用。融入傳播學研究的內容與傳播模式作分析,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的相關功能有著顯而易見的傳播學意義。在現代跨學科整合發展的潮流之下,傳播學在博物館研究上的整合和應用滲透是必然發生的。這就是博物館傳播學的誕生背景。
作為一種應用研究的學科整合產物,博物館傳播學現時在國內博物館學研究中討論不多,這與國內博物館學研究尚在起步關系很大。而在國外,如美國,全世界博物館事業最發達、也是博物館學研究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普遍對博物館傳播學有著清楚認識與專門研究。例如在博物館學研究領域內占有頂尖地位的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其博物館學專業研究中,均設有專門的博物館傳播學專業或安排相關研究課程。3博物館傳播學在美國博物館學研究中的重視程度,亦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博物館傳播學研究作為一種博物館學研究的應用性分析框架,是指對以博物館教育、文化傳播為最終目的的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博物館的關系的應用性分析研究。基于博物館自身特有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的屬性功能與社會職能,利用博物館傳播學作博物館功能運作效果的應用性分析,將對現時博物館學研究內的不少問題帶來新認識和新發展。
二、社區博物館的博物館傳播學分析
社區博物館的出現是社會生態大轉變在文化上的反映。20世紀70年代以電子產業的發展為標志的信息社會已經出現,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擴展,衍生出產業生態結構的轉變,即由農業社會想工業社會轉型,再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4聯系到社會發展的新情況,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中所遇到的個體社會化與傳統文化傳承的沖突,及城市文化多元發展的困境,“社區博物館”理念的提出與發展,充分表達了博物館學對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的思考與反應。在博物館事業的新時展中,社區博物館誠然具有著現實的實踐意義。
在一般理解與目前西方國家的大多數嘗試的實際情況下,社區博物館顯然與生態博物館有著不同區別。最直接顯著、卻不是必然的區別,即狹義上,社區博物館是建造在城市社區區域的博物館,如福州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而生態博物館則更傾向于指“將展品置于與之相關的環境中”的思想5,對大多表現為特定群落的原生態保護,如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當然,兩者差別其實并無嚴格的界限,無論城市社區環境與特定群落生態都有相通的規律。但此處,筆者僅以建于城市社區環境內、最能體現現代媒介傳播效果、狹義的社區博物館整體作為解析的標本,以討論城市化進程中社區博物館的重要作用。
實現傳播必須具備四個最基本的條件,即傳播者、訊息、媒介和受傳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完成傳播活動。6對社區博物館的博物館傳播學分析,是基于這四項基本條件的傳播過程解析。
(一)博物館傳播的主體:社區民眾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建設理念;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生態博物館理念的不斷深入、創新和拓展,安吉生態博物館在建館的過程中本著對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展示,推動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發展的理念在創新中不斷地發展。同時,安吉縣于2008年開始建設“中國美麗鄉村”,計劃通過十年時間將187個行政村打造為“美麗鄉村”,爭創中國美麗鄉村樣板。美麗鄉村的創建高度重視生態環境,與十提出的“美麗中國”理念不謀而合。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與安吉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共同推進。當下隨著安吉“優雅竹城—風情小鎮—美麗鄉村”立體式格局的建立,生態理念得到了切實的拓展和貫徹。
本文就對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理念進行分析。
1.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國人提出的,其中的“生態”的含義不僅包含了自然生態,同時也包含著人文生態。其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強調的是對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中的真實性、原生性和完整性[1]。目前,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發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安吉生態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個生態博物館群。
2.安吉生態博物館的概況
2.1地理、人文優勢
“湖州安吉縣,門與白云齊”。這是唐朝詩人周樸對安吉的贊頌。安吉地處長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中國竹鄉”,“中國轉椅之鄉”,“中國白茶之鄉”,2012年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成為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安吉”取自《詩經》“安且吉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安吉積淀了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形成了兼容并蓄,敢為人先的昌碩文化;虛心有節、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貧幫困,和諧發展的孝文化;雷厲風行、不辱使命的郵驛文化;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竹業椅業文化。
2.2館群介紹
安吉自2008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導下,根據浙江省委打造生態浙江的總體要求,結合“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立足生態博物館發展的宏觀布局和實際,在浙北安吉進行了一項前所未有的生態博物館建設創新實踐。根據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情況,及《安吉生態博物館總體規劃》和《安吉生態生態博物館建設實施方案》,安吉生態博物館采取“中心館+專題館+村落館”格局(見圖一)。
中心館——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項目選址于安吉縣城昌碩公園區塊。中心館總建筑面積15414㎡,主要建設集收藏、展示、研究、休閑一體的功能。中心館建設滿足山水園林城市定位相一致的要求,是一座既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又有現代功能的城市會客廳,使之成為研究南太湖、西苕溪歷史文化和中國竹鄉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中心館的設計理念為“城市方印——承呈吳越遺風,鐫苕溪歷史,神雋味永,渾穆古樸”和“章法自然——以綠為底,以水為墨,寫就靈動山水”。
12個專題館,包括①上墅生態農業博物館②天荒坪生態能源博物館③安吉竹文化生態博物館 ④上張山民文化生態博物館⑤鄣吳竹扇生態博物館⑥安吉白茶文化生態博物館⑦安吉移民文化生態博物館⑧郎村畬民生態博物館⑨馬村蠶桑生態博物館⑩ 永裕現代竹產業生態博物館⑪龍山古墓葬生態博物館(在建)⑫安吉古軍事防御生態博物館(在建)館。專題館挖掘地方特色產業和傳統文化,內容涉及安吉的茶文化、書畫文化、蠶桑文化、扇文化、造紙文化等多種具有安吉地域特色的工藝、傳統。
村落館分布在全縣各個鄉(鎮),在“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中為豐富美麗鄉村內容,挖掘鄉村文化記憶,反映鄉村特色的多個鄉村“民間博物館”,如①安吉橋文化展示館②大河皮影戲文化展示館③安吉古驛文化展示館④鶴鹿溪名人文化展示館⑤黃杜白茶詩書文化展示館⑥龍王山根雕文化展示館⑦上墅龍王手工造紙文化展示館⑧尚書垓尚書文化展示館⑨杭垓竹帚產業展示館⑩桐杭軍事文化展示館⑪孝豐孝文化展示館⑫吟詩農耕文化展示館⑬孝源孝文化展示館⑭銀坑影視文化展示館⑮迂迢農民書畫展示館⑯中張畬民文化展示館等。
安吉生態博物館群將縣域范圍內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態資源納入展示范圍,將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產業生態等各個方面較好地融合,以系統的觀念展示安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一:安吉生態博物館館群結構
2.3建館意義
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先生對安吉生態博物館給予了高度評價:安吉縣從傳統博物館的“館舍天地”走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面對多樣化的文化資源,進入無限的發展空間,這種將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人文資源融于一體,將館內寶貴的藏品與館外原真、活態的陳列品緊密相連,突破了傳統博物館與環境之間、可移動與不可移動的物品之間、信息與實物之間的障礙,讓全縣人民成為博物館管理的主人,是中國博物館建設模式的重大創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使我國的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得到整體上、原始中的活態的保護,將這種保護的到不斷的延續和持續的發展,同時對我國農村社區文化的魅力進行著優良的展示。
主入口透視圖
3.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理念
3.1文化景觀原狀態保護理念
安吉生態博物館的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將安吉原有的景觀狀態進行保護,將當地在文化、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很多方面通過生態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互動,在活動中融入自然景觀,培養當當地的居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從而改善安吉居民的生活環境氛圍以及自然景觀的品質,在此基礎之上來滿足安吉生態博物館在今天和未來的發展需求。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理念不是將安吉的生態環境搬入到館中,而是將一個自然環境保留在原生態地,以博物館的管理方式進行運營,這表現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保護含義,才是生態博物館的生態內涵,其所體現的才是正確的文化內涵。安吉生態博物館在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傳承和普及中,一直是以當地的居民為首要的推動力,動員當地的居民通過應用本地區的資源、技術來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3]。
3.2文化景觀整體保護理念
安吉生態博物館所倡導的是對整個文化景觀保護的一種理念,保護的是安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和獨特的生態優勢。從對安吉生態博物館和當地的民俗來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按照整體的保護和科學發展的原則來實施的,整體建設的思路是將生態文化和文化生態相融合,注重對安吉人們賴于生存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將自然和文化、傳統和現代、物質和非物質的生態文化進行整體的保護。安吉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所體現的是安吉居民在長期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成果,處處展示著他們在生活中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極具當地的民族特色,這不僅僅是作為包含著安吉的建筑、民風民俗、傳統技術,同時還包含著人們賴于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這些都是需要保護的,對其中的一項沒有做到位就會影響整體的效果。
3.3文化景觀的動態保護
博物館一般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文化古跡,生態博物館也不例外。安吉生態博物館中所展示的內容就是安吉居民在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珍貴的文化財富。從安吉的文化特征來看,其生態環境極具多樣性,這是安吉的地理特征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所遺留下來的,當然在社會的發展中它們還會跟著變化和發展,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不可能說這些景觀處于一個一直不變的過程,同時生態環境也是一個活的姿態,它為大家所展示的是安吉的生產活動、人文活動,以及生活中相關的諸多因素,人們在視覺的享受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走進這個社會,在體驗這份感受中就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升了當地的社會影響力,以此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生活。從這些情況中就可以看出,對文化景觀實施動態方向上的保護是非常有利于拉動經濟的增長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好對景觀的保護[4]。
3.4文化景觀的傳承保護
在安吉生態博物館中,竹和茶文化的保護是最為突出的,這和當地的生產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淺層次來說這就是當地景觀的一個表現,同時也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傳承。在安吉生態博物館中,竹文化和茶文化都是安吉的老前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他們對這些生產文化的傳承都有一定的流程。就像茶葉的制作,不同的方法所制作出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所以,對生態園中的這些文化都需要傳承,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還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根據每個生態中景觀不同的特性、生產環境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態區、歷史文化區和現代生態區,系統的劃分形成獨具安吉特色的生態博物館模式,在對安吉文化保護的基礎上做好傳承的工作。
3.5文化景觀的居民自我保護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規劃管理,但是生態資源卻是當地的居民在不斷的保護、不斷的傳承中所留存下來的,所以建館的決策需要當地居民在共同決策的基礎上才可以實施的。生態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將居民的力量進行了凝聚,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當地居民的共同實施和決策,這是生態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將文化得以發展的一項必要的條件。在這個生態博物館建設中,當地的居民通過對自己思想的傳達和規劃,體現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讓當地的居民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的主人,這種主人公意識的培養對安吉生態博物館的保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情感的交流使當地的居民對當地文化的保護意識得到不斷的提高。
實景照片
4.結論
綜上所述,安吉生態博物館的的建設理念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的保護,在這個理念之中,安吉生態博物館發揮了多方的力量,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為安吉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中的遺產都進行了保護,將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相結合,一直以“堅持生態立省,推進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為指導,激勵著全社會在生態意識上的培養,這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著一份堅實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博物館管理資料索引(1—25卷)[J].中國博物館.2010,(02):134.
[2] 單霽翔,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3]胡駿.中國博物館事業宏觀管理中的一個問題[J].中國博物館.2009,(02):267.
[4] 喬治·亨利·里維埃.生態博物館——一個進化的定義[J].中國博物館.2011,(04):79-81.
[5]《《安吉生態博物館總體規劃》》.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 保護方式 社區居民 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生態博物館是為外國人為適應外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提出來的,18世紀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污染、破壞也接踵而來,為保護人類僅存不多的遺產而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被選做生態博物館的地方都是生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保持得較好的,意在通過這樣一種博物館的方式使該區域得以保持它的原始面貌。生態博物館是廣義的博物館的一種,不同的是以各種文物的展陳研究為主要的保護方式,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區具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座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完整的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全村總面積為38平方公里,178戶,620人,95%以上為布依族,是一處“梯田連白云,沃土遍平川”的“世外桃源”。錯落有致的石板屋,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狀態以及布依族古樸而獨特的文化習俗……簡直就是一個人類原始社會的“活化石”。如今,這一“活化石”被以生態博物館的名義保護起來之后,生活于內的居民不在如剛建館時那般熱情洋溢,反而多了幾分無奈。
一、生活方式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之所以會以博物館的方式來保護,與鎮山的自身條件有關。所謂的自身條件就是鎮山具有的保護得較好的自然環境、民族異俗、原始的經濟狀態、生活方式、欠發達的社會環境等等。
1999年鎮山作為生態博物館被省際國家和挪威合作建立博物館保護區以來,生活于其中的布依族人民依據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接待游客,來到此地的游客無不為鎮山古樸的民風和奇藝的民族習俗所吸引:石板小路、石板院落、石板寨門、石板屋壁、石板房頂,四合院、三合院;民族風情濃郁,習俗古樸、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布依族歌會”等,其中“六月六布依族歌會”是鎮山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蠟染、布依族頭飾、布依族服飾、繡片、嗩吶、鼓、敬酒歌等,敬酒歌歌詞優美、內容豐富、語調優美,聽后讓人回味無窮;傳統釀造的米酒、陰包谷、陰辣椒、血豆腐、臘肉等,飲食文化豐富,獨具一格。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還能穿上精致的布依族服裝體驗一把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勤勞致富,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地提高。原來男耕女織,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隨著人民錢包的鼓起已有所改變,或正在改變,準備改變。改變是要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在生態博物館保護區內的居民來說,改變和生態博物館建立的初衷有悖。
條件改善了,就有了提高的需求。住石板屋的人們可能就會不滿足于這樣的現狀,想蓋樓房;穿粗布麻衣、蠟染衣服的都是老人,年輕人可能有了追趕潮流的想法,不愿意再穿傳統服飾;有了錢,可以去旅游,或在城里買房,不再一年四季的呆在館區……許許多多常人看來的很平常的想法、行為在生態博物館這個社區里其實是很難得以實現的。總之,生態博物館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矛盾出來了。社區居民都追求現代化了,成了和城里人一樣,那誰還來生態博物館?自然,它也就不是生態博物館了。
二、管理方式
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是我國和挪威王國的一個文化合作項目,是繼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后建成開館的又一生態博物館。作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合作項目,鎮山受到的國際管理者的影響雖然沒有像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的大,社會的關注以及爭論也沒有那么激烈,但引起了一些思考。
生態博物館集展出與保護于一體,它展出的是生活于其間的人們以及人們創造的文化、習俗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的建立也在是在考察、論證的有理論支持的基礎之上,在一開始,它就有一套完整的成熟或比較成熟的理論方法。怎樣管理,要結合理論和實踐后遇見的狀況而及時調整。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管理有值得肯定和借鑒的地方,但也相應的存在有一些問題。
生活在其中的社區居民是最了解他們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的。在外來因素還沒有闖入、干預這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地方之前,他們祖祖輩輩都是一直這樣生活。自己管自己,或是有聲望的老者憑借道德的高尚管理眾人,生活自在,不受拘束。突然有一天所謂的政府、國家要來破換這既定的程序,而且還帶了一點強制力,這無疑是需要時間接受的。接受之后呢?遵守。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須干,什么可以干,都是有規定的,和傳統的一切都不一樣了。或者,利用一個隱形的、潛在的壞結果從潛意識里制止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其實,這樣的管理方式是有問題的。生態博物館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在保護的方式、管理的方式的問題上,雖然已經過去了40余年,還有待改進。
三、理念和現實
生態博物館的基本理念是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體的全部文化內涵為展示內容.與傳統博物館相比,其最明顯的創新在于,它以社區為基礎,以就地保護的方式進行原生態狀況下的“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它不僅包括著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而且對原住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可否認的是,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建立,確實對保護文化遺產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社區居民的經濟。這種方式、理念也啟發了人們的思維,向人們展示了鎮山的魅力,宣傳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與建立的初衷相符的,也應該看到與初衷相悖的情況。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從199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頒文公布為民族文化保護村,到1994年批準在此建立貴州鎮山露天民俗博物館,1995年貴州省將其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至1999年決定建立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已完成了對鎮山武廟的加固維、石板至鎮山的道路黑色化改造、停車場、碼頭的修建等配套設施建設。一系列的為旅游而建的設施早已破壞了這個外國人眼中與世隔絕的地方。過度開發、過度消費的傳統文化、民族異俗,以及隨之而來的、免不了的文化傳統的破壞,至今天,其實已經破壞了一部分,只是當地的人們還沉浸在經濟效益的狂歡中而不自知。今后生態博物館的出路何在?社區居民的出路何在?這是面臨的問題。
說要保護的生態博物館,破壞的還是這種方式,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在保護、利用之間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至少,目前是這樣的。有人說這是生態博物館中國化的悖論,無論對與不對,面對問題是必須的。
如今,再追問孰對孰錯已經沒有意義,從生態博物館出現的那天起,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等著后人去解決。無論保護什么,以什么樣的方式去保護都是為“人”服務的,具體的操作部分還有待實踐探討。
參考文獻:
[1]貴州生態博物館紀實 胡朝相 中央名族大學出版社 2011.
[2]論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生態博物館模式 陳燕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關鍵詞:鄉土聚落;整體保護;生態博物館;諸葛村
Abstract:Ecomuseum is a new concept that was coined in 1960-70s under the context of a thriv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New Museology.” It is a natural product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to the process of museumization. Ecomuseums have found ways to develop first in Europe,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then mov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to Asia and Africa. This essay aims at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adopted both in and outside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Zhuge Village, Zhejiang,China,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s a new possible pattern for ecomuseum.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3-67(6)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威尼斯》已提出,建筑遺產保護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這不僅適用于偉大的藝術品,也適用于由于時光流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在過去比較不重要的作品。①此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1976),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通過了《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1999)和《關于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西安宣言》(2005)等有關包括保護鄉土聚落遺產的國際文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陸續把一批鄉土建筑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諸如捷克的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加拿大的盧嫩堡老鎮,日本的白川鄉與五山的合掌造聚落,韓國的朝鮮歷史村落何回與良洞,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圖1),我國的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圖2)、福建土樓(圖3)等。保護鄉土聚落遺產已成為國際遺產保護的共識。
我國對鄉土聚落遺產的保護有20多年的歷史②,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把鄉土聚落遺產納入國家法規的層面予以保護。20多年來各地對鄉土聚落遺產的保護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案例,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教訓,如對鄉土聚落遺產價值的認識不全面,未能完整地保存鄉土聚落遺產的各個層面和體現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對遺產的真實性不夠尊重,干預過多,出現不少隨意改造或“保護性”破壞的情況;居民參與或自覺保護遺產積極性的調動及發揮還很不夠,鄉土聚落遺產的保護大多數還局限于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遺產的合理展示、再利用也一直困擾著遺產的保護,等等。
隨著國際生態博物館理念引入我國,以及近年來我國在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村寨的實踐,給鄉土聚落遺產的整體、動態保護利用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1文化遺產視野下的生態博物館理念
生態博物館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新博物館學”運動興起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理念的博物館,它的出現有其深刻的背景――當時歐美國家社會變革和文化民主的訴求,是生態博物館產生的重要外在動因;而在博物館領域,歐美一些博物館人士強烈呼吁博物館應當擺脫“精英化”的偏好,真正讓大眾參與并充分發揮社會作用――對博物館社會角色的反思推動了生態博物館的產生。③
生態博物館最早是由法國的喬治?亨利?里維埃和雨果?戴瓦蘭提出來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組織編撰的《博物館學大辭典》(2010年版)對生態博物館的表述為:“生態博物館是一個致力于社區發展的博物館化的機構,它融合了對該社區所擁有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展現和詮釋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區域內一種活態的和運轉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同時從事與之相關的研究。”挪威生態博物館專家約翰?杰斯特龍對生態博物館概括是:“區域-遺產-人口-記憶-教育-參與-生態-獨特性。”[1]顯然,與傳統博物館的核心是藏品、博物館建筑、博物館技術和專家,觀眾要進入其中才能完成博物館的過程相比,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整個社區,它既是整個社區的生活整體,也是社區的歷史以及未來,觀眾要融入社區才能完成博物館的過程④。
根據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生態博物館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強調整體保護,即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的整體保護與展示;(2)強調原地保護,即相關保護、展示不脫離原生地;(3)強調居民參與,即需要當地社區、居民的普遍參與;(4)強調動態保護,即在發展中保護,注重社會文化、環境的和諧與發展。[2]
這一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及其環境整體、原址保護和居民參與的理念正是國際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在《關于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中提出:“古跡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由于時間和人類所建立起來的和諧極為重要,通常不應受到干擾和毀壞,不應允許通過破壞其周圍環境而孤立古跡;也不應試圖將古跡遷移”;“應開展教育運動以喚起公眾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廣泛興趣和尊重,還應繼續努力以告知公眾為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現在正在做些什么,以及可以做些什么,并諄諄教誨他們理解和尊重其所含價值”⑤。該《建議》提出了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及其周圍環境的重要,以及啟發和教育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要求。《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也強調了:“每一歷史地區及其環境應從整體上被視為一個聯系的統一體,其協調及特性取決于它的各組成部分的聯合,這些組成部分包括人類活動、建筑物、空間結構及周圍環境。”并進一步指出“在農村地區,所有引起干擾的工程和經濟、社會結構的所有變化應小心謹慎地加以控制,以保護自然環境中的歷史性鄉村社區的完整性。”同時要求“鼓勵全體民眾認識到保護的必要性并參與保護工作。” 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中也指出:“民居的參與對保護計劃的成功起著重大的作用,應加以鼓勵,歷史城鎮和城區的保護首先關系到他們周圍的居民。”⑦在《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保護原則”中明確“不僅在于建筑物、構筑物和空間的實體構成形態,也在于使用它們和理解它們的方法,以及附著在它們身上的傳統和無形的聯想。”[3]這些國際遺產保護文獻的精神基本體現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我國國務院在2005年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明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務院首次明確使用“文化遺產”的概念,并界定了其涵蓋的兩大范圍。生態博物館是將某一鄉土聚落等特定區域整體作為博物館空間,通過博物館化的展示手段和形式來展現當地歷史變遷和文化特色,吸引外來參觀者,在保護文化遺產多樣性和自然環境的同時,提供考察、參觀和旅游服務。因此,可以認為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博物館化的體現和實踐的深化。
2鄉土聚落生態博物館的探索
生態博物館出現以來,在全球許多國家得到發展,從歐洲、北美及南美洲,然后逐漸向亞洲、非洲等國家發展。生態博物館在不同國家、不同條件下的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各國在工業遺產地、動植物保護區、鄉村文化景觀等領域取得了成功經驗。如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和實踐是由一些學者與當地政府、社區、文化和旅游協會共同創造設計,力圖以一種保護和創新地持續利用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方式,將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體化地、整體互動地展示給意大利國民和外來的旅人,借此保護鄉村的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意大利鄉村的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不是局限于在某一個社區建造一個有形的博物館,而是將社區整個自然和人文環境一體化的一種表現方式。人們稱之為“沒有墻和門的博物館”。[4]此外,在挪威等其他一些國家,也建有鄉村生態博物館。日本農林漁部在1988年曾提出采用“鄉野環境博物館”計劃,預想一種保存自然環境、景觀和傳統文化的博物館。該計劃的要點是:(1)忠實于當地的歷史和傳統文化;(2)核心設施、臨近設施或者是環繞核心設施,分散在該區域的展示設備將被有組織地通過小道相聯系;(3)展示是露天的,例如傳統農業設施的再生產以及美麗的鄉野景觀的修復,在必要時可以規劃建筑物的戶外展覽;(4)鄉野環境博物館將啟發當地人對景觀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認識,將促進他們的積極參與;(5)根據各地方的情況,市政府或者是半公共的企事業機構將被委托運作這些博物館,并努力使其能夠活下去,而且成為一個有效的機構。[5]這種理念也是來源于法國的生態博物館。由于該計劃沒有列入教育、文化、體育、科技等官方部門的管轄而未能實施,但對日本生態博物館的形成起了一個觸發器的作用,在提高公眾對生態博物館的意識和興趣方面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是在中挪政府共同努力下,于1998年在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戛苗族村寨建成。這里居住著一支遠離外界,仍然生活在山區自然經濟和古老文化中以長牛角頭飾為特征的苗族分支。村民每年有幾個月要到山下背水,生產、生活十分艱苦。在建立生態博物館時,村寨仍保存和延續著自己非常古樸、獨特的文化傳統,有平等的原始民主,十分豐富的婚嫁、喪葬和祭祀的禮儀,別具風格的音樂、舞蹈和精美的刺繡藝術。但他們沒有文字,靠刻竹記事,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生活。這些古老文化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是因為他們仍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古老環境中。建立生態博物館就是為了保護文化傳統的多樣性,使這些村寨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會喪失自己。項目首先是用挪威政府的捐款和中國政府的撥款,進行引水上山、引電上山工程,并修筑進出的山路。村民生活、生產大為改觀,開始接受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接著,又用以工代賑的方法,由村民出工建了資料信息中心,村內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動中心,培訓村中的年輕人運用照相、攝像、錄音等技術開展文化記憶工程。生態博物館的價值開始逐步實現。其后,貴州、廣西、云南、內蒙古等地陸續建設了一批傳統民族村寨生態博物館。貴州梭戛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專家指導下的政府行為,村民參與其中。然而經過多年的運行,出現了一些問題,與預期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顯然要生活在經濟仍非常落后地區的居民具有文化的“自覺”為時過早,生態博物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5年中外學者將中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實踐總結為《六枝原則》:(1)村民是其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認同與解釋其文化;(2)文化的含義與價值必須與人聯系起來,并應予以加強;(3)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公眾參與,必須以民主方式管理;(4)當旅游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保護文化,不應出售文物但鼓勵以傳統工藝制造紀念品出售;(5)長遠和歷史性規劃永遠是最重要的,損害長久文化的短期經濟行為必須被制止;(6)對文化遺產保護進行整體保護,其中傳統工藝技術和物質文化資料是核心;(7)觀眾有義務以尊重的態度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8)生態博物館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會的不同條件而千差萬別;(9)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這是中國生態博物館與國際生態博物館理念的一個很好的接軌,對中國發展生態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諸葛村鄉土聚落整體保護的生態博物館實踐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浙江在歷史文化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實踐中,也試圖探索一條“區域、遺產、居民”的文化遺產整體保護之路(圖4),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經驗和成果,其中以諸葛村最為突出。
諸葛村位于浙江省蘭溪市,是漢族地區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商品經濟初步得到發展的古村落。村落面積約1km2,村內有1 000多戶,其中諸葛氏有3 0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后裔聚居地。村落依丘陵山岡而建,全村以諸葛氏總祠丞相祠堂(圖5)和紀念諸葛亮的專祠大公堂為禮制中心,分成孟、仲、季三個房派的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禮堂,即三個聚落組團,每個聚落下面還有若干“眾廳”。村落傳統格局及歷史環境保存較好,村內仍保存明、清建筑200多幢(圖6)。此外,還保存了豐富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后原先由集體使用的廳(祠)堂成了村民堆放農具、稻谷、柴草等雜物的地方,甚至有些村民把豬、牛也圈養在廳堂內。由于這些廳堂無人管理,只用不修,諸葛村的多座廳堂瀕臨倒塌。當時尚禮堂、崇信堂房派的部分老人和村干部站出來,商討搶修、保護辦法。但因集體沒有資金,便決定向村民和社會籌資,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同志組成的籌資小組,挨家挨戶向村民籌款,多則幾百元,少則五元十元,同時發函向在外地工作的本廳堂房派的諸葛氏自愿認捐,很快搶修了尚禮堂和崇信堂。修好后選出專人管理(村民們稱之為廳長),并制訂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之后村里又先后集資搶修了崇信堂、花園廳、雍睦堂以及大公堂等多處建筑。
上世紀90年代初,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陳志華教授率領的鄉土建筑調研組來到諸葛村,被諸葛古村落群體的規模之大、建筑類型豐富、結構精美并且保存得如此完整而驚嘆,同時也為諸葛村村民對古村落保護的熱情和村民的好客而感動。調研組的呼吁引起了蘭溪市政府的重視。1992年,蘭溪市政府公布諸葛村為蘭溪市歷史文化名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鎮、村組成的“諸葛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1994年,諸葛村試行對外開放。1996年諸葛村的價值受到相關專家的充分肯定,與鄰近的長樂村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雖然在保護與發展旅游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曲折,但在村里聘請的以陳志華教授為首的專家組指導和政府部門支持下,諸葛村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護修繕了3萬多平方祠堂、民居,對村落水系、道路等環境進行了整治、修復,并發掘、保護、傳承和恢復了每年陰歷四月十四和八月二十八的傳統祭祖活動和元宵的板凳龍燈會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利用豐富的鄉土建筑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內涵,在村內設置了諸葛亮生平事跡、中醫中草藥文化、鄉土民俗文化等特色鮮明的陳列場館,實行自我管理。在村外新建了居民新區,疏解了部分古村人口;村內居民仍照常生產、生活。每年都有幾十萬的國內外公眾來此參觀、休閑,年收入已突破千萬。在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保護、展示的經費也得到較好的解決。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利用和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提高。遺產保護已成為村民的一種文化自覺,鄉土聚落保護和發展利用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諸葛村鄉土聚落遺產的保護實踐,受到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2007年國家文物局與無錫市政府聯合召開的“鄉土建筑保護――無錫論壇”特別邀請諸葛村和專家就諸葛村鄉土遺產保護實踐作了專題發言[6],并組織與會代表實地參觀了諸葛村。諸葛村雖然未冠“生態博物館”之名,但其應用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儼然與生態博物館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生態博物館的創始者雨果?戴瓦蘭先生曾說:“生態博物館不是單一模式……有的博物館,其性質是生態博物館,但他們使用其他名稱,在拉丁美洲見到更多的是使用‘社區博物館’一詞,在西班牙使用‘文化公園’一詞,在巴西、澳大利亞、印度和加拿大使用‘遺產項目’一詞”。[7]可以認為諸葛村遺產保護實踐就是一個踐行“生態博物館”之路的鄉土聚落遺產整體保護的杰出范例!
4鄉土聚落整體保護的思考
諸葛村的案例給鄉土聚落遺產的保護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啟示:
(一)居民對自己傳統文化認知,即文化自信很重要,只有認識到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才有可能去保護它、愛護它,并成為自覺的行動,參與到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來,成為文化的主人,這是鄉土聚落遺產保護能否實現的關鍵;當然,民居如何才能認知自己傳統文化并自覺參與保護是非常重要的,這與居民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和具備基本經濟條件密不可分。這也是東部地區鄉土聚落遺產探索生態博物館之路的有利條件。
(二)政府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是鄉土聚落遺產保護成功的重要因素。鄉土聚落遺產的整體保護首先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及上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重點應包括政策和資金等層面;實施鄉土聚落遺產保護項目,應當得到相關專家在項目的宏觀上以及具體的業務指導和幫助,這樣才可能沿著正確軌道前行,少走錯路、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鄉土聚落遺產應當全面認識、客觀評估,整體保護。鄉土聚落是傳統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單元和縮影,應當研究并認識其包含的各個方面,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民居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等等。對此,《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有準確、全面的闡述: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必須在認識到變化和發展的必然性和認識到尊重社區已建立的文化特色的必要性時,借由多學科的專門知識來實行;對鄉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所做的工作應尊重其文化價值和傳統特色;鄉土性幾乎不可能通過單體建筑來表現,最好是各個地區經由維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來保護鄉土性;鄉土建筑遺產是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這種關系在保護方法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予以考慮;鄉土性不僅包括建筑物、構筑物和空間的實體和物質形態,也包括使用和理解它們的方法,以及附著于其上的傳統和無形的聯想。⑧應當在此原則基礎上,對相關個體案例進行客觀、必要的具體評估;從各個層面分別予以保護、保存和傳承。
(四)保護鄉土聚落遺產,應當采取“動態”的方式,既要尊重原住居民繼續居住的權利,又應關注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鄉村經濟社會與文化遺產保護協調發展。鄉土聚落遺產地與許多文物古跡不同,是“生活著”的遺產。如果采用“凝固”的方式保護這些遺產,不但民居難以接受,而且也不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和意愿。對于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中均有相關表述,⑨我國頒布實施的一些文化遺產保護法規也有規定。⑩因此,不應把鄉土聚落區域內民居都遷走,把遺產凝固起來或完全改變村落性質,作為游覽場所。要在保護遺產的前提下,疏解區域內過渡擁擠的人口,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必要的配套設施,適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條件,在鄉村經濟社會得到發展的同時,也為居民參與遺產保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注釋:
①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即《威尼斯》,1964),定義,第一項。
②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于請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1986年12月8日)附件中提出:“對一些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寨等,也應予以保護。”之后,各地陸續公布了一批包括鄉土聚落在內的保護名錄。
③安來順:《國際生態博物館四十年:發展與問題》,“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研討會”會議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④潘守永: 《生態博物館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觀察與思考》,“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研討會”會議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⑤《關于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第二十四條、第六十一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十七屆會議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見國家文物局法制處《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
⑥《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即《內羅畢建議》)總則4、34、4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會議于1976年11月26日在內羅畢通過,見國家文物局法制處《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
⑦《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即《華盛頓》)原則和目標三,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全體大會第八屆會議于1987年10月在華盛頓通過,見國家文物局法制處《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
⑧ 見《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保護原則。
⑨《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總則5“……確保歷史地區與當代生活和諧一致”,技術、經濟和生活措施46“保護措施不應導致社會結構的崩潰……”;《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一般性問題2、3 “正確地評價和成功地保護鄉土建筑遺產要依靠社區的參與和支持,依靠持續不斷地使用和維護”。“政府和主管機關必須確認所有的社區有保持其生活傳統的權利,通過一切可利用的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來保護生活傳統并將其傳給后代。”
⑩如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九屆十四次會議通過《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1999年7月30日公布實施)第十三條:“(四)適應城市居民現代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要”,此條款適用于歷史文化保護區。
參考文獻:
[1][挪威] 陶維?達爾.生態博物館原則:專業博物館學者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M]// 海.交流與探索――2005年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單霽翔.發展生態(社區)博物館 保護民族文化遺產[N].中國文物報,2011-08-31.
[3] 陳志華,趙巍.由《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引起的話[J].時代建筑,2000(3).
[4]楊福泉.沒有墻和門的博物館――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啟示[J].人與自然,2005(7):88-91.
[5][日]大原一興.當今日本的生態博物館[M]// 海.交流與探索――2005年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一、博物館展示設計現狀
近年來,博物館的展示設計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但從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來看還處于低齡化階段,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國內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的展示設計的教科書,內容大多是籠統的空間、材料、色彩等理論知識,實際案例很少,實踐性的方法也很少,對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研究則更是一個真空區。
二、博物館展示空間定義與發展歷史
博物館展示空間是在固定的環境基礎下將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內的構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場所,這種展示場所也可以稱之為展示性空間,它是人們生活的映射,體現了公眾所處的某個時間段的行為與審美方式,也是設計師對生活的感悟,并且將其與公眾的情感融為一體,使參觀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館展示設計屬于室內空間設計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間分割和透視法則,把有限的空間變得豐富而又有層次感,以創造更為立體的空間體驗,實現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追求的目標。
最先把展示設計運用在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中的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展示形式多是與標本結合出現的景觀場景,復原動植物的繁衍生長過程,如江西省博物館的恐龍世界、生態鄱湖展區等,都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來設計表現當地的自然風貌。這種設計方式表現手法直觀形象,科學真實,受到觀展觀眾的喜愛,后來逐漸被運用到各類博物館中,如民俗類、歷史類、軍事類、紀念類博物館。
三、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的類型和特性
(一)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類型
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類型有再現式場景、復原型場景、表演式場景、展演式場景、情境演示型場景、景箱式場景、景觀式場景等。
(二)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特性
1.展示性。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是一種具體的表現方式,其中融入了設計師理性與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間場景設計對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現在對文物藏品直觀的表現上,讓觀眾更容易了解場景中所展示的主題思想、敘述的內容以及要達到的空間情趣。
2.時間性。有人說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是沒有時間的、靜止不動的,只有空間概念。但是,筆者認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空間場景是帶有節奏韻律的,整個場景的節奏感都是通過空間風格和所展示的藏品來表達。在這個空間中,設計師統籌了時間、空間兩者的關系,考慮觀眾的審美要求及視覺習慣,將時間、空間、觀眾三種關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詮釋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敘事性。敘事性是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對這個展覽主題的一個描述表達。對需要展示的內容,主題設計師一般會通過一個個的場景復原來敘述,通過不同場景的轉變來描述不同的故事內容,如江西省博物館自然館的“生態鄱湖”展區內就通過不同的場景復原表現了贛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環境特征,加以文字說明,配合音頻渲染,達到寓教于樂的表現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內容以輕松、充滿趣味的方式傳遞給觀眾。
4.藝術性。博物館展示的對象除了歷史考古價值極高外,其藝術價值也值得我們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歷史的見證人,同樣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品。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怎樣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藝術性表達出來,用何種方式表達,既要理性思考,更要關注觀眾的心理、情緒等因素,囊括造型藝術、建筑藝術、影像藝術、生態藝術,融入文學、繪畫、雕塑,以及當代影音學、光學的技術,不難看出,這對設計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所以說,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場景創作須先整體,后局部,以藝術原則為指導,以文物藏品內含信息為綱領,組合整體與部分,從而給受眾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間藝術性原則要求設計師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藝術和審美意識,其次更要敢于創新,體現自己的創意。
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創作的藝術性不是簡單的外墻裝飾、孤立的墻面風格組合,應該是一個局部復合整體,形式與主題內容統一構成的場景空間。此外,對于人流量比較大的博物館展示空間來說,也是有著自身特殊性的,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公共安全問題,如盲道的設置、專門的升降電梯、應急通道等,這些體現人文關懷的基礎設施在設計施工前,就應充分考慮到。
5.臨境性。臨境性也可以稱之為觀眾的“沉浸感”。展示設計的成功與否在于觀眾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簡單來說就是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優秀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環境可以達到讓參觀者難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參觀者有強烈的視覺、聽覺、觸覺沖擊,利用VR技術還可以虛擬現實,仿佛置身于真實世界中。
四、對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未來展望
面對當今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的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隨之改變,對于總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館來說,也必須順應時代進行變革創新。首先,要在保證文物安全為前提的條件下,轉變觀念,更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其次,改變展示設計方式,強調服務第一的原則;第三,在展示設計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更加智能化,實現博物館數字化,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由靜態展示升級為動態展示,告別以往單一、僵化的展覽,使設計更加靈活、開放多變。綜上所述,創新時代,博物館展示空設計必須大膽變革創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轉變,在展示內容上不斷擴充,在展示設計方式利用新技術創新,保持博物館良性發展的態勢。
五、結論
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目標是服務整個展覽這個主題,使內容與形式更加統一,達到主題突出,令空間場景更有韻律和節奏感,讓觀眾得到更多審美享受,獲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內含知識信息。本文通過從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發展歷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對后期的展示設計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設計對于博物館展覽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尊重展示設計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握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設計的發展脈絡,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給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立的理論與實踐教程,但對于場景設計來說還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筆者希望通過以上的論述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創作理論依據,為設計師提供參考和借鑒,以此來實現博物館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文化遺產 ;生態博物館 ;原生態環境保護
Abstract:Challeng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s a new idea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ecomuseums are introduced and applied into areas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useums. The inner difference between ideas of ecomuseums and traditional one is that ecomuseum emphasizes the protection within the places where culture developed and management by local people, thus offering an organic protection of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heritage. By reviewing foreign literatures on idea of ecomuseums, combining with effective civil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ecomuseums, this essay will clarify the modern signification of ecomuseums construction and bring out some thoughts o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musems. I hope this essay can b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s.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ecomuseums;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G1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3-4(8)
3生態博物館發展的當代意義
我國生態博物館從傳統博物館中走出來,在文化的原生地建立了第一代生態博物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局限性,彌補了傳統博物館的缺陷,實現了文化保護社區化和民主化的博物館新理念。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我國博物館界得以傳播的背景是,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先進國家工業化帶來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也開始在我國重演,并且有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因此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日益為我國社會各界所關注,于是我國博物館界開始關注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開始,整體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開始萌芽,到20世紀90年代,結合引進國際保護文化遺產的理論和實踐,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這一時期我國博物館發展進入新的時期,當時我國博物館已經發展到1000多座,博物館界也迫切需要尋找擴大保護文化遺產,更加有效服務社會的新形式。“生態博物館就是一種補償傳統博物館缺陷的新形式”。生態博物館的方法不是要增加一座新的博物館,而是要使整個社區和它的周圍環境一起構成場所型的生態博物館。在生態博物館的范圍中,可能有若干個自然村,還可能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包括同一“文化色塊”的更廣闊的區域。
目前,一些民族村寨的建設與發展,更多面向的是旅游者而不是當地民眾,在很多旅游經營者看來,滿足游客需求,加強景區管理,是頭等大事,而如何滿足居民需求,完善社區管理,似乎并不重要。有些地方為了降低管理難度,干脆將居民全部或者部分搬遷到新村居住,白天再讓其回到古村鎮工作,徹底將古村鎮變成一個提供‘真實建筑,虛假生活’的主題公園” 。新的項目主要功能是為旅游服務,理所當然以贏利為目的,缺少民族傳統文化的真實性,摻雜其間的偽民俗卻十分豐富。在這些所謂的“民族村”、“民族風情村”里,缺少對本地文化與自然資源價值的準確認識,盲目開發甚至進行破壞性開發的行為突出,既違反民族建筑傳統,又影響生態環境的大體量豪華客棧越來越多,不少旅游接待設施按照城市建設模式,裝修濫用瓷磚、水泥等現代建筑材料,而逐漸失去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同時,對旅游從業人員更是缺少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以及“負責任旅游”、“可持續旅游”方面的培訓,不少導游在講解中存在較大隨意性,迎合參觀者的喜好任意編造講解內容;原生態文化標簽隨意貼在來自各地的旅游商品上,魚龍混雜,缺少本地特色;文字影像方面的旅游產品更是缺乏權威性,漏洞百出,嚴重影響民族村寨溫馨平和的文化氛圍,使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傷害,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地悄然消失。
在生態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還始終存在著民族民間可移動文物和手工藝品流失的問題。一方面,是民族民間文物的非法販運,這是目前國際間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題之一,在我國生態博物館中同樣存在,當旅游者,特別是一些外國收藏家或者文物販子來到民族村寨,往往會設法購買當地民眾的祖傳物品,使得尚處于貧困狀態的村寨居民很難長期抵御這一誘惑,最終使這些精美的民族民間文物離開了文化原生地,甚至流落異國他鄉。與此同時,國外一些國家和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采集、收購珍貴的民族民間文物,甚至挨家串戶搶購民族民間文物,連當地民眾正在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也在劫難逃,進一步造成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嚴重流失。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為了滿足家人或本地居民的需求而制作的手工藝品或生活用品,包含著使用功能、文化象征、精神寄托、場景裝飾等綜合意義。但是,當外地旅游者購買這些手工藝品或民族生活用品時,僅僅被看作是紀念品、禮品或展品,必然全部或部分失去原有的真正功能。隨著旅游市場的需求增長,這些手工藝品變成了批量生產的產品,用典型的樣式銷售給旅游者,同時往往在當地民眾之間產生競爭,使成為產品的傳統工藝品逐漸失去了文化含義,質量也變得粗糙,降低了當地傳統文化的聲譽。同時,當地從事手工藝品制作的民眾也因此而受到剝削,因為與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相比,銷售價格過于便宜。
生態博物館的建立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而且這種保護是整體保護、原地保護、自我保護及發展中保護相結合的一項系統工程。生態博物館“至今已歷經30來年,并在不少國家都可發現它的頑強實踐。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態博物館的發展并不是如創建者和支持者們期待的那樣,擁有一個令人振奮的局面的出現,反而是在爭議和艱難的實踐中起伏” 。在我國誕生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建館至今也已經有10余年的歷史,經歷了初建時的興盛階段,目前正在步入艱難的鞏固與提高階段。“保護的難度就在于我們企圖讓這一‘活化石’在現代‘污染’無處不在的社會環境中接近“原生態”地活下去”。 迄今為止,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大多選擇了民族文化極為豐厚,居民生活卻極為貧困的古老民族村寨,脫貧幾乎是每一個民族村寨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從一開始,這些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就承擔著社區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重任。“當一個長時間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的村寨,突然間向世界開放時,來自世界上高度發展的社會和技術的交流,以及文化影響的涌入會造成什么結果,這是生態博物館研究應解決的關鍵問題” 。生態博物館既要考慮社會公眾意識與整體利益,也要考慮區域內民眾的現實需求,而采取適當的支持與補償措施。
目前,我國所建立的生態博物館,一般來說,均是當地政府根據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需要給予熱情支持,以及專家學者根據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給予熱情指導的產物。民族村寨是當地民眾的家園,當地民眾希望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有利于改善自己貧困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往往也能夠積極參與。由于有政府、專家和民眾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就具備了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基本條件。但是,目前在這三個方面的積極性之中,當地政府和專家是主導力量,當地民眾則往往是被指導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生態博物館的正確理念,也不知道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前景如何,他們仍然把精力放在各自家庭的現實生計問題上,而在文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上保持沉默,任由“有知識”的外來人所把握和決策。對此海先生指出,“我不得不說,事實上外來力量成了村寨文化的人,村民則從事實上的主人變成了名義上的主人,沒有外來力量的進入,就不可能有生態博物館,這是事實。也許別的國家不是這樣,但中國是這樣。在中國建立一個生態博物館并不難,而鞏固它比建立它就難多了。因為建立它是政府和專家的行為,而鞏固它只有文化主導權回歸到村民手中,村民從名義上的主人回歸到事實上的主人時,生態博物館才得以鞏固”
在生態博物館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由政府和專家包辦代替,只有被保護對象認識到自身所創造的文化價值和保護的必要性時,才能進行有效的保護;只有被當地民眾認同的、認可的文化遺產,才能進行有效的傳承。而各級政府的責任是服務、組織和協調,制定相關政策;學者、專家、志愿者的作用是研究、指導和支持。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讓當地民眾缺位,應由農村社區里的民眾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因為村莊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由他們參與。“文化不是血緣的東西,是心理的東西,是要傳承的”。因此,生態博物館應該強調,讓擁有某種文化遺產的主體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來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才能有效地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H.弗里曼(H.Friman)指出“我們工作的動力源自生態博物館背后的哲學理念,即一個地方或一個區域連同其所有的物品是一種文化財產。這里所說的財產與法律意義上的概念無關”。 然而要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關鍵要使文化遺產的主體在心理上實現對于本民族、本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于自身傳統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升華,這種文化認同心理,才是當地民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不竭動力,從而實現生態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在我國古老民族村寨中建立生態博物館,無論對于農村社區,還是村莊民眾來說,都是一種超前的行為,要使生態博物館得到鞏固和發展,當地社區和民眾都必須超越自己的固有觀念和能力。任何一種先進理念和由此催生的新生事物,只有和現實的需求相契合才能具有生命力。生態博物館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接過程中,最容易實現的是技術層面的對接,例如記錄、維護、保存文化遺存,建立信息資料中心等,這些可以通過借鑒傳統博物館的已有做法,結合當地實際來完成。但是,社區民眾對于自己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識,參與生態博物館建設的目的,是否與建立生態博物館的目標相一致,則是生態博物館在理想和現實的對接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生態博物館的核心理念在于文化遺產的原生地保護,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護自己。但是,在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文化階段。從文化回歸到文化自主,社區民眾需要“經過三個文化的遞升的層面。這就是利益驅動層面,情感驅動層面和知識驅動層面”。當地民眾保護自己文化的動力來自于利益的驅動,也來自于對自己文化的天然感情,但是,對自己文化的價值往往缺乏科學認識。這三個層面都需要提高,而且將是一個長期的提高過程。
文化是一條流動的長河,處于永恒的變遷過程之中,所有歷史積淀的傳統都將經過今天的變化而形成新的傳統,并成為明天變化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出發,任何“靜態地”保護民族文化的愿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可能將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全盤保護下來,特別是在全球化、現代化加速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只能對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價值評估,重點選擇那些在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中仍然發揮著作用的“活態文化”;那些各民族自我推崇、自我評價較高的文化內容;那些對內能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文化內容;那些對外能代表民族形象、促進民族發展的文化內容;那些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內容;那些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內容;那些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文化內容;那些有利于家庭、鄰里、人際關系和睦的文化內容。還要特別關注特色鮮明,內涵豐富,但是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傳承危機和容易消亡的少數民族文化,即將一個民族最核心的、最能體現其民族特征的、最符合時代要求的、最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要素保護下來。
4生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生態博物館所保護的不是單體的文物,也不僅僅是古老的建筑,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一個活態的文化肌體。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簡單的收集、整理、展示,到在文化的原生地系統全面的保存、展示和傳承,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實踐上的一次飛躍。“生態博物館運動讓博物館工作者不得不再次審視博物館的性質、任務和職能,不得不重新思考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不得不思考博物館生存的意義,不得不思考博物館發展的社會條件” 。生態博物館的出現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現實需求,是時代的召喚。雖然,目前各地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均屬于具有開創性實踐中的正常現象。對于我國生態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給予更多的寬容,不斷總結,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使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更加符合國情,探索出中國特色的生態博物館建設道路,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生態博物館理論體系。“博物館的方法是在不斷創新之中,我們并沒有一個標準的模式” 。但是,人們已經通過實踐,看到生態博物館在延續鄉村文化景觀、保存珍貴文化記憶、提升民眾文化自覺、保障民眾主體地位、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各界合作、擴大社區文化傳播和完善自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生態博物館延續鄉村文化景觀。鄉村文化景觀的價值最早在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等領域中得以發現和應用。同時專家學者們從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角度對鄉村文化景觀進行了有意義的科學研究。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鄉村文化景觀是最接近人與自然的和諧存在,是最理想的人居環境,而生態博物館關注的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環境的保護。生態博物館提供了最豐富的原址展示,既包括山脈、河流、森林、草地等人們生存所依賴的自然條件,也包括居住建筑、文物古跡、傳統節日和民間習俗等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環境。生態博物館更大的展示空間在有形的博物館建筑之外,其規劃把整個文化社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場景都納入保護視野,除了那些有數百年歷史的寺廟、戲臺、民居等古老建筑被精心保護外,傳統的磨坊、釀酒作坊、打鐵作坊、甚至過去燒炭的土窯、飲用的水井等,都作為鄉村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而保留下來,而且自然村寨周圍和諧的生態氛圍,依山傍水,植被良好,同樣是生態博物館的組成部分。生態博物館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保護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對鄉村文化景觀更強調整體保護,其保護范圍涵蓋整個文化社區,力求避免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千鎮一面”、“萬村一面”的悲劇重演。
農村社區與周圍環境生態意義上的平衡,是鄉村文化景觀保護的前提條件。同時,生態博物館因人的生活而存在,是活態的文化景觀,是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因此生態博物館的規劃建設應重視過程,不能把現在變成過去,把活態變成靜態。生態博物館能夠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完美結合,關鍵在于它是“活態的”、“動態的”。生態博物館中的文化遺產擁有生命,它們與村莊民眾休戚相關,或是以村莊民眾為傳承載體,因而具有生命力和現實性。生態博物館的時間是現實的。現實的時間是歷史時間的延綿,即不能在某一時段斷裂,截然分成過去和現在。“因此,生態博物館的時間是有歷史延續性的,從歷史中來,現在進行著,又流向未來。不要因為它繼承了歷史便判定它是過去的,這種能看得見的歷史與傳統正是現實的體現,是在現實中折射出的歷史”。生態博物館中的農村社區和鄉土建筑既是從祖先那里承襲下來的,也是現實生活的組成部分,并將繼續傳承下去。“生態博物館的時空確實有其獨特性,即生態博物館空間的形式與內容都是現在的”。即現址與現實構建的時空是生態博物館的時空。 生態博物館對特定區域實行整體保護,所表現的不是凍結在某一時間的事物,更不是將鄉村文化景觀永久“凍結”,而是在動態發展中實現保護和延續。
生態博物館保存珍貴文化記憶。博物館是征集、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傳播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物證的文化機構,生態博物館作為新興的博物館形態,也并不能改變其與傳統博物館同樣的本質。但是,與傳統博物館相比,生態博物館尋求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在文化原生的土地上,伴隨著當地民眾的參與,強調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整體性,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展示的功能發揮。當前,國際經濟和文化一體化加速發展,傳統文化逐漸消退。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博物館的職責是保護和展示文化多樣性,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充滿活力,使非主流文化也能夠獲得充分有效的生存空間。在生態博物館的實踐過程中,應努力為未來世代留下更多文化記憶的物證,因此,生態博物館的首要任務是文化記憶的保存,活態文化的傳承,對所有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都應予以科學的紀錄,妥善的保護。在我國,還有很多經濟相對落后,與主流社會相對隔離的民族村寨,由于封閉,這些民族村寨保留著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這些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是因為它們仍然“活態”地存在于原生環境之中。因此,在這些正在擺脫貧困的民族村寨中建立生態博物館,就是要喚起和幫助村莊民眾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
生態博物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博物館,不是局限于某個農村社區建造的有形博物館,而是通過將農村社區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進行一體化整體保護、展示與傳承,而創建的“沒有墻和門的博物館”,是將農村社區的各種文化遺產保留在創造和發展它們的地方,讓當地社區始終擁有自己的文化遺產。在農村社區“村莊處處是展品,家家是博物館”。為此,生態博物館應制訂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規劃,制定社區保護管理規章,設立社區文化保護基金;建立以資料信息中心為基地的研究機構,指導年輕的村民掌握信息記錄技能,并帶領他們開展文化記憶工程;指導當地民眾用本民族的語言記錄自己村寨的口碑歷史和傳說,通過采訪村寨老者,錄制長期保存的音像資料,建立“文化記憶數據庫”;充分鼓勵區域內民族手工藝人、民間藝術家、鄉土作家等繼續發揮特長,建立民族民間藝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培養文化傳承人。生態博物館及其所屬的資料信息中心,應為居住于此的社區民眾集體所有,為他們提供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平臺,而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解釋由當地民眾完成,使生態博物館及其所屬的資料信息中心對當地民眾具有感召力和親和力,而不是被看成是為了吸引外來游客的旅游基礎設施,為生態博物館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生態博物館提升民眾文化自覺。把文化遺產保護推向文化原生地,并且由文化的主人自己保護自己的文化,是生態博物館的基本理念。海先生指出:“中國的生態博物館運動可能要經過一個學者的文化階段,但是最終必須發展到當地人們的文化自覺,才能夠說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因為文化是與所有生活在文化之中的人有關的,文化是動態發展的” 。對農村社區來說,生態博物館是一種增強自我文化認同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工具,不僅要幫助當地民眾正確理解生態博物館,更迫切的是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文化,認識身邊的文化遺產。當地民眾只有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遺產,更加關心社區的前途和長遠利益。生態博物館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當地民眾堅信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使他們能夠在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上熟悉自己,也將通過了解當地的歷史,漸漸地欣賞自己的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遺產在當今世界上的原汁原味,進而支持采取生態博物館的形式,幫助他們揭示和肯定自我的潛力和方向。同時,農村社區需要“鄉規民約”的保護。古往今來,歷史村落的形成、保護、發展得益于當地民眾自覺嚴格遵守鄉規民約。在保護形勢更為嚴峻的今天,更需要確立深入人心的鄉規民約,進而落實一系列法律規章的保護措施。
建立生態博物館,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個培訓階段,當地政府和專家學者的責任在于幫助農村社區和當地民眾,從文化自在上升到文化自覺。社區民眾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來自專家學者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在生態博物館的各項活動中承擔重要角色,與當地政府和專家學者平等地共同討論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事宜。生態博物館的責任者和指導者,應該盡可能多地由當地社區有責任心的人士承擔,樹立當地民眾文化主人意識,培養他們對農村社區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意識,使他們對社區文化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滿懷熱情和堅定信心。通過生態博物館,社區民眾可以看到自己,認識自己,學會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樹立自己的文化尊嚴。同時,使社區民眾認識到自己身邊就有珍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它們并不僅僅是私人財產或家族財產,而是關系民族文化延續的社區共同財富。在外來的強勢文化面前,如果當地民眾對社區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價值,在認識上達到科學的高度,在情感上達到珍惜的程度,社區文化就會變得堅強,就會具有抵抗力。總之,生態博物館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當地居民對自己的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遺產的態度。只有當地居民達到高度文化自覺,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長久的保護和傳承,并為自己的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遺產感到光榮、自豪和驕傲。
生態博物館保障民眾主體地位。在近現代公共博物館發展的初期,博物館與廣大普通民眾的生活漸行漸遠,這種局面并不符合博物館工作者的初衷和意愿。生態博物館的實踐為博物館回歸社會公眾開辟了新的道路。關注廣大民眾關心的問題,激發廣大民眾的創造力,增強廣大民眾的發展能力,努力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這就是生態博物館給人們的有益啟迪。考察我國已經創建的各地生態博物館實例不難發現,它們大多興建于弱勢群體的聚集地,因此生態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不僅僅是揭示自然資源與人文環境的相互關聯,更重要的是社區居民的主動與積極參與。生態博物館不是一般的文化機構,而是為農村社區建立的,以社區民眾自主保護為特征的文化機構。不尊重社區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不實現社區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主,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應允許并鼓勵社區公眾參與各項活動。生態博物館的各項活動,首先要符合當地民眾的傳統習俗,不但要尊重農村社區的文化理念,而且要使每一位外來訪問者或合作者,尊重農村社區傳統文化和當地民眾文化情感的意識。例如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就成立了包括社區12個民族村寨的寨老在內的社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生態博物館的日常運作和管理,并協助開展民族村寨的原狀保護,協助管理民族村寨內的有關演出活動。
村莊民眾是文化的真正主人。雖然在生態博物館創建階段、培訓階段,當地政府與專家學者一度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只有當主導地位轉換到當地民眾的手中時,生態博物館的價值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來,從當地民眾眼中看到的世界,才是思考發展問題的基礎和應有視野,而樹立廣大民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是生態博物館最應該加以關注和提倡的。特別重要的是生態博物館應該成為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使當地民眾對生態博物館發展具有感情和負有責任。從這個層面上講,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思想便是農村社區的廣泛參與和當地民眾的積極互動,核心理念則是對特殊區域、特定文化的整體性保護。當地民眾是否能夠切實加入到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中來,是否能夠成為社區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力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生態博物館事業的成敗。任何越俎代庖都無濟于事,因為創造社區文化、擁有社區文化、享受社區文化、傳承社區文化的是當地民眾自己,而不是別人。只有尊重當地民眾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永續傳承;只有當地民眾充分認識自身文化的價值,才能勇敢捍衛自己社區的文化遺產;只有當地民眾科學理性地認識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才能滿懷信心地創造社區的美好未來和自己的美好生活。
生態博物館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生態博物館不是靜態地展示一定歷史時期或一定社會形態的文化,生態博物館也無權阻止農村社區的持續發展。當一個農村社區或民族村寨進入生態博物館時,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專家學者,以及過往參觀者、項目合作者都必須認識到,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凝固其中文化和自然遺產與社區民眾生活之間的關系,任何人都無權阻止當地社區為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努力,任何人都無權剝奪當地民眾擁有享受現代化生活的權力。就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來的眾多生態博物館而言,雖然當地社區傳統文化均十分獨特和豐富,但是社區民眾的生活卻十分貧困。生態博物館的根本目的是保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保護貧窮與落后。一個貧窮與落后的農村社區,在未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可能保護好自己的文化遺產,“貧窮和自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當人們只看到社區文化的經濟價值,反而會加速文化遺產消亡。只有社區民眾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生活逐漸富裕,才能提高對社區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才能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性。既不應喜新厭舊,也不應厚古薄今。應充分尊重時間維度中的文化,應在生態博物館建設理念中堅持以人為本。
針對生態博物館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中涉及到的民生問題,應有冷靜而客觀的思考。如果沒有對于民生問題的深入思考,如果對于社區民眾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熟視無睹,那么當地民眾作為文化資源的擁有者,必然會對僅以保護為目標的生態博物館,產生抵觸情緒。鑒于農村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需要各級政府在政策導向、資金投入、技術保障和資源整合等方面,對生態博物館所在地加大支持力度。雖然生態博物館沒有能力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問題,也不能大包大攬,但是,在不損害當地社區文化價值和當地民眾文化權益的基礎上,必須努力提高社區民眾的生活水平,則是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應有內容。必須通過保護改善社區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絕大多數社區民眾在保護中得到實惠。例如在生態博物館建設的過程中,帶來當地民眾盼望已久的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等,成為提高農村社區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完全符合社區民眾的意愿。在生態博物館中經濟生活的改變是正常的改變,文化生活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發展。事實證明,文化雖然可以相對獨立于經濟,但文化發展最終不能脫離經濟基礎。生態博物館必須為促進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才能真正地實現自己的使命,使生態博物館成為促進農村社區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成為提高廣大民眾生活質量的積極力量。
生態博物館促進社會各界合作。生態博物館建設要以嚴肅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目前,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為專家學者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提供了一個活態的基地。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通過生態博物館這種形式得以搜集、保護、展示,受到了國內外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者、民俗學者等科學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和歡迎,一批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陸續涌現。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對象是復雜的,特定區域的社區文化與社區民眾、社區發展的關系,其內容從橫向看,既包含鄉村文化景觀、文化與自然遺產等有形存在,也包括語言、規則、信念、行為、人際關系和人地關系等無形存在,還包含社區民眾對待自己的文化和文化遺產的認知和評價狀況等;從縱向看,則包括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生態博物館的知識基礎,更傾向于研究復雜系統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生態博物館注重同時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社會多元因素參與生態博物館的各類項目;鼓勵跨學科、跨行業、跨系統、跨領域的各方面專家參與合作;鼓勵運用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以及社會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和理論,解讀生態博物館所在社區的文化深層結構,構建生態博物館的創新理論。
近年來,廣西將民族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建成聯合體,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力量幫助新建10座生態博物館,幫助這些生態博物館研究和保護他們的原始文化和開展對外展示,形成了民族博物館的科研力量和社區民眾之間的互動互益體制。生態博物館同時成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的科研基地。自從生態博物館誕生以來,就始終離不開傳統博物館的幫助和博物館學者的指導,而廣西民族博物館直接與生態博物館結盟,則是中國生態博物館實踐中一種新的探索。同時,這也是中國傳統博物館與文化原生地接近的一種努力。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專家介入到生態博物館建設中來,以科學的方法、專業的視野對“活態文化”標本進行科學研究,再把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傳授給當地民眾,在專家學者與當地民眾之間建立起不斷互動的機制,其結果不僅直接提升了當地民眾對自己文化價值的認識,而且提高了民眾保護的自覺性,并有利于當地專業人才的培育。在選擇生態博物館的研究課題,策劃更廣泛的合作項目時,首先要深層次理解生態博物館的文化與自然景觀內涵,融會貫通地加以挖掘、提煉,實現標準化與特色化,在生態博物館內不同空間層次與不同區域的完美融合,體現文化景觀的原生態活力。同時,在合作過程中,關注社區民眾的文化需求和生態倫理,使現代技術得到妥善而恰當的運用,從而達到保持生態博物館文化特色與完善功能的雙重目的。
生態博物館擴大社區文化傳播。生態博物館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旨在向參觀者表現全部的文化信息,因此,向外界展示和善待參觀者是生態博物館的重要課題。現代人對于鄉村文化景觀的依戀可以追溯到觀光農業的興起,自然村寨的旅游吸引力則與逆城市化的價值認同相適應,而生態博物館以其特有的方式慰撫著人們懷舊和思鄉情結。將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多彩的民族風情完美結合的生態博物館,是所在地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但是生態博物館不僅僅提供了一種懷舊的工具,一面僅僅反映過去的鏡子。他們應當是窗口,今天真正向世界開放的窗口。生態博物館必須幫助社區面對他們已經失去的東西和正在失去的東西,向世界開放,并準備著自己的未來” 。由于生態博物館中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之間直觀的和諧關系,因此在研究和觀賞方面極具吸引力。生態博物館強調民族特色和地方感覺,其價值和意義正在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生活在農村社區中的民眾,結合生活和生產實踐,創造了世代沿襲的住居環境和生活方式,與城市社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必然帶來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與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觀者帶來不同文化,開闊了當地民眾的文化眼界,通過各種方式的接觸和交流,當地民眾也在逐漸了解外面的世界。
生態博物館不是明確劃定界線的保護地,不是普通的社區公園,而是一個“活著的”農村社區,具有流動的邊界區域。生態博物館不局限于單一的文物景點,而是給參觀者提供更為廣闊的歷史文化情境,使之充滿一種歷史文化的魅力,民間民俗的魅力。生態博物館不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參觀者理應在生態博物館受到歡迎。生態博物館也能夠在社區文化保護與“負責任旅游”、“可持續旅游”之間尋求結合。如果一個農村社區或民族村寨擁有獨特的傳統文化,而不向外界傳播,沒有得到外界的欣賞,就難以展示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越是能為外界所欣賞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外界的贊嘆應作為激勵文化傳承的重要動力。應科學評估大眾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正確認識兩者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事實上,當大批參觀者來到生態博物館,激發了當地民眾的文化活力,參觀者對當地傳統文化的高度評價,提高了社區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增強了在外來文化面前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此時社區民眾的表演和展示,已不僅僅為了商業目的,而是出于文化自豪,他們真正感到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遺產也才擁有自覺傳承的基礎。生態博物館周邊其它農村社區或民族村寨的民眾,通過參觀生態博物館,也會認識到保護自己家鄉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擴大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影響。
生態博物館完善自身能力建設。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實踐性,在管理、運作、資金、人員和服務設施等方面,各地的生態博物館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與傳統的以靜止、固態的文物藏品為導向的博物館不同,生態博物館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因此,根據傳統博物館的實踐經驗,很難解決生態博物館所面臨的全部任務和現實挑戰。生態博物館要更加積極地探討與文化主體,也就是與當地民眾的合作方式,當地民眾是社區文化的創造者、親歷者和擁有者,應該擁有更多地參與機會,主導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傳統知識系統必須受到尊重、發揚與保護。“人居環境科學”認為,“人創造人居環境,人居環境又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要根據文化多樣性特點,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以平等、尊重的態度歡迎社會各界的參與實踐,更廣泛地吸收不同領域的成果,使生態博物館成為不同學科交流和互動的空間,推動生態博物館文化的廣泛傳播。近年來,博物館界大力提倡的“博物館的宗旨應該轉變為以人為核心”、“實現人與物的結合”、“到博物館來享受發現的快樂”、“博物館要有助于人的發展”等新的概念,傳達著博物館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體現人文關懷的新要求和新思維, 這些都對生態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標準。
生態博物館不僅應該使當地民眾在充分的參與過程中,提高其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而且也應該通過獨特的展示模式,使廣大參觀者在觀賞過程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歷史、環境、文化方面的科學教育,分享交流與體驗的樂趣,真正體現現代博物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服務宗旨。例如菲律賓拉博拉多生態博物館,持續地開展社區活動,包括節日慶典、河流清淤,森林保護、電腦網絡、青年培訓等,受到社區的廣泛支持和贊揚,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特性。在這里人們格外珍惜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珍愛農村社區的珍貴文化遺產和濃郁的民風民俗。社區內歷史悠久的鄉土建筑被原樣地保留下來,對于房屋外部和內部的局部破損,都嚴格地按照不改變原狀的方式進行修復。隨著終生學習時代的來臨,應使終生學習包括在生態博物館的發展中,通過生態博物館的活動,為當地民眾和參觀者提供知識,并把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機會,可以使當地居民和參觀者增強對文化遺產的感情,正確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如果社會各界將生態博物館視為社區文化特別是社區發展的基石,而不僅僅是當地政府推介旅游的手段,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研究的標本的話,就一定能夠找到生態博物館與現實發展對接的途徑,實現生態博物館的理想。
參考文獻:
[1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4.
[12]郭家驥.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問題的若干理論思考[C]//亞洲博物館館長和人類學家論壇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224 .
[13]黃春雨.理想與現實――生態博物館必須的對接[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2.
[14]于格?戴瓦蘭.中國生態博物館論壇筆記[C]//貴州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244 .
[15]方李莉.西部人文資源與生態博物館研究[J].群言,2008(9).
[16]宋瑞.保存古村鎮的生活空間[J].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5-14(6).
[17]海.中國生態博物館的道路[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 .
[18]鄧曉.生態博物館建設中值得關注的三個博弈現象[J].中國文物報,2010-4-7(6).
[19]吳昶.文化遺產保護不容回避民生問題[J].中國文物報,2006-9-8(8).
[20]海.建立與鞏固:中國生態博物館發展的思考[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1 .
[21]海倫娜?弗里曼.沒有圍墻的博物館[J].國際博物館,2006(2):55 .
[23]趙世林,田婧.民族文化遺產的主位保護和客位保護[C]//亞洲博物館館長和人類學家論壇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215 .
[24]郭家驥.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問題的若干理論思考[C]//亞洲博物館館長和人類學家論壇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224 .
[25]宋向光.生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對博物館學發展的貢獻[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53 .
[26]海.論壇小結[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241 .
[27]劉迪.博物館時空芻議[J].東南文化,2009(1):83.
[28]曹兵武.生態博物館:誰的生態[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261 .
[29]宋向光.生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對博物館學發展的貢獻[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53 .
[30]馬克?摩爾.生態博物館是鏡子窗戶還是展柜[C]//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13.
流動的博物館
歐洲的一個建筑工作室發表了一個名為“僧帽水母”的概念博物館,它既是船,又是建筑,外形像鯨魚,又像方舟。設計好后,它會在歐洲的河流中航行,展示它擁有的美麗建筑、實驗室,以及甲板上的綠色植物園。
設計者在“僧帽水母”的外殼上,涂刷了一層二氧化鈦,它能夠吸收紫外線,產生化學反應分解有機和無機的毒物,這種技術也應用于去除空氣中顆粒物的高科技聚合物上。“僧帽水母”將同時采用太陽能和水能作為能源,它的頂部安裝了光電轉換電池,底部的渦輪機將水力轉換為電力。在航行的過程中,船上的兩處植物園還會過濾河水,凈化河水后供船使用。
作為博物館,它向研究水生生態系統的科學家提供了專門的“地球花園”實驗室,而乘客則可以到“水園”中參觀臨時展覽。設計者表示,它將是一個“流動的水研究室”,或者是一個“地球的碎片”。
螺旋的博物館
一個法國的建筑工作室提出了“螺旋公園博物館”,以其陀螺般的奇特外形引起了大眾的關注。這個博物館整體為下小上大的螺旋上升平臺,邊緣是人行道,頂上則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平臺。博物館內擁有兩層當代藝術博物館,三層兒童博物館,還有一個購物中心。開放的人行道和平臺、玻璃外墻使這個建筑的采光非常不錯,頂層和露出的層間花園令博物館顯得綠意盎然。
眾所周知,以生態博物館模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在貴州乃至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黔東南以生態博物館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力圖走出一條“保護與開發并重”之路的探索。從本期起,應讀者要求,本刊將陸續推出解讀黔東南原生態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的系列文章。
黔東南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基因庫里,最為寶貴的是傳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鮮活的原生態文化
即使從最單純的生態環境來看,黔東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動的旅游目的地。這里,在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已達62.78%,莽莽蒼蒼,綿延數百公里的苗嶺、月亮山間,分布著貴州省80%的林業重點縣;黔東南是綠色的王國。在這個我國南方重點林區,2900多條河流環繞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連忘返;黔東南是生動的生態家園。
但黔東南的魅力遠遠不止于此。
在現代化浪潮已經席卷全球的今天,農耕文化的許多文化因子已被歷史的浪潮所淹沒,唯有黔東南保留最完整,人類文化學家因此贊譽黔東南為“人類農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庫”。
黔東南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基因庫里,最為寶貴的是傳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鮮活的原生態文化。
原生態文化,一般指初始、質樸,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頭狀態的民族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廣義的原生態文化,更包含傳統服飾、傳統節日、傳統生活習俗禮儀等等。
黔東南是全世界少數民族文化最多樣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態特質的地區。如今,生活在這里的苗、侗、漢、水、布依、畬、仫佬、壯、瑤等33個民族人口總數4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81%,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約占全國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國侗族人口48%,是全國苗族、侗族聚居最為集中的區域。千百年來,在這個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創造了積淀厚重、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異彩紛呈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鄉鎮20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個;珍藏著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有2個國家級生態博物館、3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3個中國民間繪畫之鄉、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東南民族服飾有64大類200多個品種,是中國民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黔東南是中國民族音樂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種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態歌曲,蘆笙舞、錦雞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極具魅力,蜚聲中外;黔東南一年四季有重大節日200多個,節日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
1997年,黔東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之一;1998年,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將黔東南列為世界18個原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近年來,世界旅游組織以“旅游資源品位最高、質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樣性、最具吸引力”的評語評鑒黔東南。
黔東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傳承至今,不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諧內涵,彰顯出獨特的時代價值。
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是與當地各民族血脈相承的載體,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確定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尋找民族歸屬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因此,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還具有強大的文化價值和巨大的經濟價值。近年來,黔東南旅游業的強勁發展,就是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文化動力,吸引海內外人士對原生態文化多層次關注和參與、體驗的一個鮮活的范例。
黔東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催生了通過體驗生態博物館來推動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的模式
從1998年我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在貴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態博物館已成為中國保護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東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催生了通過體驗生態博物館來推動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的模式。
生態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上,法國著名博物館學家雨果•戴瓦蘭最早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并在法國、加拿大進行實踐,隨后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更長遠而言則是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樣性。生態博物館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人有物,有靜有動,樸實自然,和諧共生,突出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會提供的是一個正在生活著的社區的環境、經濟、文化的整體,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多年以來,黔東南一直在尋求將豐富的原生態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濃郁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優勢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優勢的路徑,如今,通過生態博物館建設為抓手的“旅游活州”戰略,一條使廣大貧困地區群眾離土不離鄉的轉產就業道路已經開始顯現成效。
黔東南生態博物館層次豐富,類型眾多。國際性命名的有“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黎平堂安生態博物館”;國家命名的有“中國貴州雷山上郎德生態博物館”、“雷山西江生態博物館”;社會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捫侗族生態文化博物館”、“錦屏文斗生態博物館”,以及“黃平飛云崖民族節日博物館”、“臺江刺繡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條件已經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態博物館還有岜沙、小黃、銀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橋等上百個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奧運會環境顧問、北京地球村村長廖曉義教授說:“生態博物館的基本含義,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進行真正的原生態保護,并通過這種保護,給當地原住民帶來經濟上的改善。”作為國際知名的環境問題專家,廖曉義認為,整個黔東南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博物館”,而且是“中國最美麗的天然博物館”。
以此觀之,黔東南堪稱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于一體的中國最大生態博物館。
體驗生態博物館是指外來游客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促進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實踐性強的旅游活動方式。對當地居民來說,他們通過參與生態博物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演繹等實踐活動在經濟上受益,實現脫貧致富;同時在這一受益過程中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寶貴價值,獲取文化自信,進而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本民族、本社區文化財富的保護與傳承中,成為民族民間文化“真正的主人”。對外來游客而言,他們一方面親身參與當地居民的文化實踐活動,考察文化、參與文化、體驗文化,從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諦。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統一,找到工業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壓下“疲憊心靈的憩息家園”;另一方面,通過吃、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為保護和發展原生態民族文化提供資助,作出貢獻。
已成為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有機結合重要舉措的黔東南生態博物館建設及其體驗旅游模式,既是創新之舉,又是務實之舉
無論從城市化、工業化還是信息化的進程來看,黔東南的廣大民族村寨――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的主體都還處于“未進入”或“落后”狀態。換個角度看,這正說明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可貴。黔東南是重要的國家植物基因庫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庫所在地,這是構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天然博物館”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安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177-02
傳統村落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精神特質,極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歷史傳承性,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藝術以及經濟與社會價值。在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安全問題尤顯突出。建立村落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文化生態博物館,是進行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提升村落文化安全的重要之舉。
一、文化安全視域下的傳統村落
根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對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中的界定,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在我國學術界,傳統村落通常是指建于民國以前、目前仍留有較大歷史沿革的村落。對傳統村落的界定著重突出了村落歷史文化的豐厚歷史留存以及完好地延續與傳承。從2012年我國啟動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始,至今已經評選三批,共有2 555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傳統村落與通常所稱謂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以及中國景觀村落等都有一定的區別。古村落是人們對建村年代久遠、具有一定數量村落歷史的村落的總體稱謂。學術界通常認為古村落最大的特色是體現在家族的血源性和區域的地域性上。與此相伴的是村落社會、民俗等村落歷史文化的厚積。傳統村落也被俗稱為古村落。當前,古村落的稱謂當前通常用在社會活動中以及相關的學術活動中。因此,古村落雖然具有一定年代的歷史與一定數量的文化,但在規模與文化的傳承上都不能與傳統村落相媲美。在我國一定數量的古村落都通過申報入選了傳統村落,進入到國家認定與系統保護的行列之中。2012年9月,經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
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觀念形態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價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客觀狀態。它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傳統村落的界定上,可以看出,傳統村落厚重的文化積累在現實復雜的社會環境面前凸顯出文化安全的緊迫性。
二、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情況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通過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修復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等)互相依存,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并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我國“十一五”期間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設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國文化部于2007年開始組織實施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內容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程,至今已經在全國16個省區市建立了18個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處在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中的傳統村落,由于政府的資金投入和管理的加強,村民具有很強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資源也保存較好。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自1971年以來,世界范圍內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已經建立了300多家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其“生態”的含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生態博物館是在文化資源獨特和豐富的地區,以原地保護、動態保護、居民參與的原則建立的文化保護形式。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挪威博物館學家約翰?杰斯特龍認為,生態博物館的觀點對于處在多數或統治地位文化包圍之中的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精華的保護和延續具有重要意義。生態博物館向社會提供的是一個正在生活著的社區的環境、經濟、文化的整體,是一個正在生活著的社會的活標本。1995年,我國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戛鄉生態博物館是我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也是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目前,我國已在貴州、廣西、云南和內蒙古四省區建立了16座生態博物館。
從整體上看,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文化生態博物館具有相同的理念與價值目標,都是意在以原生態的方式從整體上對文化形態進行動態的保護。從微觀處進行區別,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集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化部負責監管;文化生態博物館則關注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主要由國家文物局進行監管。嚴格講,對文化進行物質與非物質的區分也是為了更好地對文化進行整理與監管,兩者的區分是相對的。因此也可以說,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文化生態博物館并沒有質的區別,都是為動態與原地保護文化資源而進行的嘗試。
三、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文化生態博物館提升文化安全的必然性
我國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文化具有獨特性與豐厚性兩大基本特征,這是建立村落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僅建立了18個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和16個生態博物館,這從數量上與我國為數眾多的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以及豐厚的亟待保護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不相符的。當前,在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轉移,村落的數量也呈下降之勢,而且這種趨勢依然在發展之中。由此,民族地區的村落文化將面臨無人繼承與保存發展的狀態。一些傳統村落的古老民居建筑多是明清時期的留存,是人類先祖在完全適應與依靠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從現代的發展來看,大部分古舊民居等已經不是最適宜的人居場所。加之現在對此進行保護而實施的“修舊如舊”的原則,村民在古舊民居建筑中繼續生活具有一定的實際困難。如云南大理的諾鄧村,整個村子坐落在平均海拔2 300米的山坡上,用水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村莊。從進村的路口到村內的民居,全部是石砌的臺階,現代化的摩托車、農用車等都只能停在山腳下。村民的生活用品依然靠馬馱或人力背到位于山頂的民居中,這在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已經顯得極為不協調。
當前學術界對村落保護的研究一致認為,活態保護――即保留與傳承當地居民日常的生活痕跡,認為這是活體保護的最好辦法。但是,我們要注意兩個事實,一是村落的青壯年人口的逐漸流失,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逐漸開始在城市落地生根。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已經開始成為“空心村”。冷清的村子在春節期間頓時熱鬧和擁擠起來,一派生機景象,但是這種熱鬧最多持續半個月。之后,隨著春節過后的農民工返城潮的到來,村落又恢復了一年中最漫長的寂靜景象。另外,眾多村落在歷史生成上主要是與自然相依相存,古舊民居建筑即便是維修堅固,原來的設計也已經不再適應今天舒適人居的標準與水平。綜合以上兩點,以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去預測今后的村落變遷,我們更多的焦慮是村落文化的傳承人問題。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建立文化生態博物館也是必要的文化留存的方式。
四、數字化保護提升傳統村落文化安全的運用
在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博物館的建立中,除了最基本的對村落文化進行活體保護之外,還要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以保障對民族地區村落的文化資源進行還原性、全景性的再現。以此,通過對文化遺產的全息還原與保護,構筑文化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世界范圍內,最早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的要回溯到199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柬埔寨吳哥所實施的“世界的記憶”的項目。
我國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始于2000年,敦煌和故宮是我國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的最早受益者。數字化保護文化資源不是通常所說的運用照相機和攝像機的技術,而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通過保存、還原、處理以及再現的形式對文化資源進行真實性與全景性的保存。村落的文化變遷處于永不靜止的動態過程中,放眼農村社會未來的發展變遷,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日新月異,村落的縮減依然在繼續。在村落總體數量以及村落人口數量都在呈絕對的下降之時,在民族地區村落建立生態博物館以及進行數字化保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潘守永認為,當前,我國生態博物館建設和發展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成績,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或不足,如目前的數量、規模距離我國民族村寨、工業遺產和古村古鎮等保護的實際需求還有較大差距;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一個全國性的生態博物館發展規劃,也沒有生態博物館建設管理的“行業標準”和機制,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目前的30多個生態博物館需要在功能和層次上提升;生態博物館的專業人才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人們雖然對生態博物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當多的人仍然缺乏基本了解和正確理解,個別知識精英甚至缺少“寬容態度”。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作用越來越突出。傳統村落的傳統文化,在急速變革的社會中面臨著傳承危機,因此,適應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文化生態博物館,在村落文化安全構建的路上依然是任重而道遠的。
參考文獻:
[1]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2]周炳群.文化共生與民族地區文化發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6).
[3]張金鵬.鄉村少數民族社區的制度建設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5).
[4]王崇印.宗族文化傳承與古村落保護研究――以永嘉芙蓉古村落為個案[D].溫州:溫州大學,2009.
[5]顏維琦.古村落,我拿什么留住你[N].光明日報,2014-04-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