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24: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德育的基本功能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會理論而沒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教學任務的,因此在職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職后教育就必不可少。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可以提高在職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效果和效率。而基于能力本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突出了課程對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能切實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然而當前的課程體系存在教學模式、評價機制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在職教師的職后能力培訓,所以該課程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改革探討
(一)課堂教學方面的改革
1.授課模式的轉變:實施任務型教學,更多地讓在職教師參與課堂。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輕的課程,是為了培養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能。而在職后教育的授課模式中,以培訓老師的講解為主,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老師的,在職教師參與互動的機會很少,這樣既會降低學員對課程的熱情和興趣,也會使得課堂效率大打折扣。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職后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在職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而不是填鴨式的講課,應以在職教師的能力本位為核心,培訓老師只是靠單純的幻燈片演示,或按照書本照本宣科的講解,而沒有去培養他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是和能力本位的培養是沖突的。所以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講課時,培訓老師要減少自己的講課時間,對課堂內容只需做簡單的引導,然后針對每一堂課的中心內容,布置課堂小任務,讓在職教師運用培訓老師在課堂上所引導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現學現用,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課,可以讓聽課者積極主動地參與,這樣才能更深入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樹立起在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技術的理念,切實做到在能力本位的基礎上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改革。2.教學內容的改革。在基礎教育領域,存在著不同的學科門類,包括數理化、語文、外語、歷史地理等等門類,不同的門類其學科特點差別較大,而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只是一個籠統的體系,沒有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展開,不同學科所采用的教育信息技術也有差異,如果只是統一的教學,采取統一模一樣的教學課程內容,則會缺乏針對性,在職教師就很難將教育技術與自己的學科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能夠靈活的運用和創新,不利于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例如外語類的課程,大部分內容是語音信息交流,所以在信息技術方面,使用音頻技術較多,與之對應,對外語類專業的講課內容就應該以音頻技術為主,適合專業的教學實際。只有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培養出來的教師才能扎實掌握的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上靈活自如的運用自己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育技術的實用性,在實踐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在當前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中,課件作品展示、書面論文已經試卷答題等是較常見的考核方式,這其中課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比試卷考試更有能動性,但是與其他兩種方式并無本質區別,都帶有應試教育的色彩,同時也不能很好地衡量在職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實際水平,這樣一來,會使學生誤以為考了高的分數就是目標。與提高在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目標相違背,與能力本位這條主線嚴重偏離。因此,在對在職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評價時,要拋開分數的指標,不“紙上談兵”,而是讓在職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堂學習完成之后,選擇實踐的考核方式,到中小學進行實戰演練,通過已經掌握的教育技術對中小在職教師授課,而在職教師對課程的運用水平,則通過中小在職教師及任課老師兩方面的評價作為參考標準,需要強調的是在評價中不采用分數來衡量,而是列出講課者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優缺點,這樣的教學實踐反饋,更能體現在職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素養,也能檢驗其所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可謂一舉多得。能力本位最突出的就是要求教師不僅會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靈活的實踐能力也是重要的指標,因此不能通過單一的試卷分數來評價。教師能力的培養,最終要到基礎教育的實踐中去檢驗,以在職教師的課堂教學反饋為主要依據。而目前在教師隊伍中能力不強、水平不高的問題十分突出,不能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Redis;Key-Value;微博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5-0061-03
Abstract:Microblog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on-real-time performance and concurrency. Traditional relational database does not meet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Key-Value model memory database Red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microblog system with fast access to the data needed.
Key words:Redis; Key-Value; Microblog
1 概述
微博系統類似于一個群聊的龐大聊天室,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消息產生,而且產生的消息會反饋給需要的用戶,這樣就要求數據的讀寫非常快。關系型數據庫在數據量超過一定規模時,由于自身邏輯相對復雜,在信息檢索上無法滿足用戶的體驗。
Redis數據庫本身的數據就放在內存中,而且有合適的數據結構。Twitter、新浪微博都是目前最大的Redis用戶。
2 Redis介紹
Redis是一個速度非常快的非關系型數據庫。Redis可以存儲鍵(Key)與5種不同類型的值(Value)之間的映射,可以將存儲在內存中的鍵值對持久化到硬盤。Redis還可以使用復制特性來擴展讀性能,使用客戶端分片來擴展寫性能。
其重要特性如下:
① 持久化:Redis定期把數據異步flush到硬盤進行保存。服務器重啟,數據不會丟失。
② 主從復制:主要用1臺服務器進行數據備份與恢復。
③ Vitual Memory功能:物理內存畢竟是有限的,這技術主要是把很少用的Value保存到硬盤,而Key保留在內存做檢索,提高訪問性能。
④ 多種數據結構支持:Redis的Key是string類型,Value的類型有:string、set、list、zset(sorted set)、hash。針對每種數據類型,還提供相應的操作命令,比如list類型有LPOP、LPUSH、RPOP、RPUSH等操作,set類型SDIFF(差運算)、SINTER(交運算)、SUNION(并運算)等操作①。
3 PHP和Redis構建微博系統基本功能
利用PHP的Redis擴展,在PHP中實現微博系統新用戶的創建、消息、關注與粉絲設計、消息推送等基本功能。PHP版本為5.5.12,Redis版本為3.0.501。
3.1 用戶信息表示
Redis hash是一個string類型的field和value的映射表.一個key可對應多個field,一個field對應一個value。將一個對象存儲為hash類型,較于每個字段都存儲成string類型更能節省內存。新建一個hash對象時開始是用zipmap(又稱為small hash)來存儲的。這個zipmap其實并不是hash table,但是zipmap相比正常的hash實現可以節省不少hash本身需要的一些元數據存儲開銷。盡管zipmap的添加,刪除,查找都是O(n),但是由于一般對象的field數量都不太多。所以使用zipmap也是很快的,也就是說添加刪除平均還是O(1)。如果field或者value的大小超出一定限制后,Redis會在內部自動將zipmap替換成正常的hash實現.。
這里我們在數據庫中表示用戶信息和的消息都用Redis的hash結構。用戶信息如表1。
創建新用戶時,我們用到一個user:id:的計數器,實際就是Redis的一個Key,初始一個值,然后每次添加到user:uid的hash后值要自增1。用用戶信息中login和id兩個filed的值構造另一個hash表users:,用來建立login和id之間的映射。關鍵代碼如下:
if($redis->hget("users:",$login)){echo "{$login}已經存在,重新輸入";}
else{$uidarray=$redis->multi()->incr("user:id:")->exec();
$uid=$uidarray[0];
$userinfo=array(
"login"=>$login,
"id"=>$uid,
"name"=>$name,
"following"=>0,
"fans"=>0,
"posts"=>0,
"signup"=>time());
$redis->multi()->hset("users:",$login,$uid)
->hmset("user:{$uid}",$userinfo)->exec();}
3.2 的消息表示
用戶的消息也用hash表示,結構如表2。
消息時候,也用到一個計數器message:mid:,其值傳給消息中的mid,然后自增1,保證每個消息都有不同的mid。消息時,不僅要添加message:mid一個新的值,還要修改user:uid中的posts域的值。關鍵代碼如下:
$midarray=$redis->multi()->incr("message:mid:")->exec();
$mid=$midarray[0];
$messageinfo=array(
"content"=>$content,
"time"=>time(),
"mid"=>$mid,
"uid"=>$uid,
"login"=>$login);
$redis->multi()->hmset("message:{$mid}",$messageinfo)
->hincrby("user:{$uid}","posts",1)->exec();
3.3 用戶主頁時間線和個人時間線
Redis提供zset這種有序集合數據結構。通過zadd命令添加的成員,按照score的值排序,默認score的值遞增。在微博系統中利用該數據結構的特點,可以很方便的取出最新的消息。
用戶主頁時間是指,當用戶登錄后,能看到用戶以及用戶關注的人所的消息列表,這個列表以消息的時間排序。在Redis中用戶主頁時間線結構如表3。
用戶個人時間線僅僅只有用戶個人的消息列表,也是以時間排序。用戶個人時間線profile:uid結構如下表4。
3.4 關注者列表和粉絲列表
微博系統就是要讓用戶之間分享各自的構想、想法。當A用戶開始關注或取消關注B用戶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更新A用戶的關注列表following:A和A用戶的個人信息中關注數量following的值,還要更新B用戶的粉絲列表fans:B和B用戶的個人信息中粉絲數量fans的值。最后把B用戶的消息,profile:B中的消息,更新到A用戶的主頁時間線home:A。兩個列表都用Redis的zset有序集合結構表示。表5為關注者列表結構,表6位粉絲列表結構。
開始關注操作關鍵代碼如下:
define("HOME_TIMELINE_SIZE",1000);
$fkey1="following:{$uid}";
$fkey2="fans:{$other_id}";
$have=$redis->zscore($fkey1,$other_id);
if($have==true){ echo "{$uid}已經關注{$other_id}";}
else{$time=time();
$values=$redis->multi()->zadd($fkey1,$other_id,$time)
->zadd($fkey2,$uid,$time)
->zrevrange("profile:{$other_id}",0,HOME_TIMELINE_SIZE-1,true)
->exec();
$redis->multi()->hincrby("user:{$uid}","following",$values[0])
->hincrby("user:{$other_id}","fans",$values[1])->exec();
if($values[2]){//獲取$other_id的消息不為空
foreach($values[2] as $key=>$value)
{ $redis->multi()->zadd("home:{$uid}",$value,$key)->exec();}}}
取消操作關鍵代碼如下:
define("HOME_TIMELINE_SIZE",1000);
$fkey1="following:{$uid}";
$fkey2="fans:{$other_id}";
$have=$redis->zrangebyscore($fkey1,$other_id,$other_id,array(true,1));
if($have==false){echo "{$uid}沒有關注{$other_id}";}
else{$values=$redis->multi()->zrem($fkey1,$other_id)
->zrem($fkey2,$uid)
->zrevrange("profile:{$other_id}",0,HOME_TIMELINE_SIZE-1,true)
->exec();
$redis->multi()->hincrby("user:{$uid}","following",-$values[0])
->hincrby("user:{$other_id}","fans",-$values[1])->exec();
if($values[2]){//獲取$other_id的消息不為空
foreach($values[2] as $key=>$value)
{$redis->multi()->zrem("home:{$uid}",$key)->exec();}}}
3.5 消息推送
在3.2節里面說明的是消息后,除了進行消息信息添加以外,用戶個人信息中消息數量posts值得自增。我們還應該接著把的消息告訴給個人時間線和主頁時間線,也就是在profile:uid(uid為消息的用戶id)中添加消息編號mid和時間戳time,并且在home:uid(uid為消息的用戶id)中也添加消息編號和時間戳time,這個時間戳應該是消息的時候服務器的時間戳。然后還要在粉絲的主頁時間線home:uid(消息用戶的粉絲id)中添加同樣的數據。由于微博系統中有的用戶粉絲數量非常大,如果同步更新可能會導致用戶長時間等待。所以,在更新的時候,可以先更新fans:uid(uid為消息的用戶id)集合中前面1000個關注者,對每個關注者的home:uid進行更新。關鍵代碼如下:
$redis->multi()->zadd("profile:{$uid}",$time,$mid)
->zadd("home:{$uid}",$time,$mid)->exec();
$fans=$redis->zrevrange("fans:{$uid}",0,1000,true);
foreach($fans as $key=>$value)
{ $redis->zadd("home:{$value}",$time,$mid);}
如果存在超過1000個用戶的情況,可以設計一個延遲功能來進行轉發,避免消息的用戶長時間等待。
4 總結和展望
Redis本身提供了很多的數據結構,靈活應用可以構造適合微博系統的數據庫。這里我們搭建了php+redis環境,做一個簡單的微博系統,實現基本功能。要開發像Twitter、sina微博等系統,還要考慮更復雜的數據構造實現更多的功能,以及如何擴展服務器來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唐誠.Redis數據庫在微博系統中的實踐[J].廈門城市學院學報,2012,14(3):55-59.
關鍵詞:課堂魔方;基本功能;創新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24-0063-02
一、課堂魔方的基本功能
課堂魔方是世界大學城空間開發的一個教學應用功能模塊,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其登記號為:2011SR066243。
課堂魔方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收藏和分類整理在世界大學城空間已發表的文章博客、視頻等資料,用于課堂教學與學習而形成的單個或系統、系列的教學與學習資料。因此,課堂魔方既是教師的多媒體備課、上課系統,也是多媒體課程筆記系統。教師不但可以利用自身上傳的資源,也可以任意組合世界大學城的所有資源,而課件的制作只需組合教師的課件元素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筆記,簡單方便,同時可以在教師的課堂魔方上進行師生交流、答疑解惑和課程作業的完成,師生資源收集、加工、組合簡單便捷,可以在一個視窗下同時展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h、PDF等。功能強大獨創r的課堂魔方系統,使教師的上課、備課、課件制作簡單方便,隨心所欲,使學生的學習、筆記、交流簡單快捷,無處不在。
在實際應用中,課堂魔方不僅可用于教師匯集課程資源、制作課件,成為教師的備課、上課與學習的系統,而且可作為教師的資源建設與管理的系統、教師的課題研究管理系統,也可作為機構日常工作或專項或重點工作的組織管理系統。
二、課堂魔方的創新應用
課堂魔方可創新應用于很多方面。世界大學城每一個空間都可以建立課堂魔方,除了個人空間,還有機構建立的空間,那么機構也可以應用空間或收集資源的功能建立“工作管理”類課堂魔方,或稱之為管理魔方,應用于日常或專項或重點工作的各種管理。
具體來說,課堂魔方可用于制作專題講座課程,匯集名師課程,開展集體教研;可用于匯集課題資料,進行課題研究與管理;可用于重點或專項工作管理,也可用于日常工作管理。以下筆者將重點說明一下,如何把課堂魔方變為一個日常的工作管理系統,其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的規范與操作辦法如下:
1.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的目標
(1)通過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下屬單位與員工)之間,通過空間直接、收藏或查閱下屬員工的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實現無紙化、數字化、智慧型工作管理,真正起到加強過程化管理的目的。
(2)通過工作管理魔方,上級部門直接從下屬單位和員工的空間中了解下級部門或員工完成工作的情況,各位員工的工作總結與匯報、周工作跟蹤表,只要一次性上傳,上級部門和單位領導都能看到,并收藏在機構的工作管理魔方中。并歸類整理,形成或完善部門總的工作總結或計劃方案,或者對下屬單位或員工實行考核,把材料考核與實際情況核實相結合。
(3)實行規范化工作流程科學管理,避免人浮于事、形式主義和文牘主義現象。
2.具體辦法
(1)上級部門將下屬單位或員工要完成的工作,如年度、每季、每月或每周要完成的工作計劃、方案、匯報、總結或周工作跟蹤匯報等,在部門空間的左側欄目中設置“工作管理”欄目,并固定在相應位置,然后在“工作管理”欄目下設置與下屬或員工工作匯報相對應的二級欄目,如年度戰略、核心、重要工作,年度工作規劃或計劃方案, 季工作要點, 月工作執行計劃, 周工作跟蹤表,學習與思考體會文章,創新思維與建議,調研文章,年終總結, 年終總結及下一年工作設想……
(2)下屬單位或員工在自己的空間設置與上級部門相同的左側欄目,并按照上級部門及所屬單位要求和規定的時間,在自己空間的欄目中發表自己要上交的文章,權限設置為“指定好友可見”。
(3)上級部門和下屬單位都要建立所屬單位和員工的空間聯系表,方便去查閱彼此的空間。
(4)上級部門與下屬或員工相互設置為好友,上級部門能夠閱讀下屬單位或員工所規定要發表的相應文章或資料。
(5)上級部門在自己的管理空間里建一個“工作管理”魔方。即在課堂魔方中創建名為“工作管理”的課程,在此課程下添加與“我的空間管理”左側“工作管理”欄目中的二級欄目名稱完全一樣的課程目錄。
(6)上級部門或單位在規定時間里去查看下屬單位或員工在空間“工作管理”欄目中應發表的有關工作的各類文章、資料,點擊打開并收藏在上級部門或單位的“工作管理”魔方中,或者在空間文章、視頻等資源的選項中增加一個“到課堂魔方”選項。這樣上級機構就可以通過在課堂魔方查看或去空間查看兩種方式,比較全面地了解到下屬或員工的工作情況,根據完成工作情況提出表揚、批評,或督促下屬、員工完成應完成的工作。
(7)上級部門和所屬單位在了解下屬或員工的工作情況后,可及時在下屬員工的工作匯報文章資料下方留言或寫私信進行指導,提出表揚或批評,也可在課堂魔方中發表系統批示或指導意見,引導下屬或員工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工作魔方把工作過程管理做得更扎實,更得心應手。
3.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1)部門負責人的工作匯報材料撰寫問題。重要工作如年度戰略、核心、重要工作或工作規劃方案或年終總結,以及領導特別指定的即刻撰寫的單位或部門的材料。又可撰寫相應的個人材料,一般性工作匯報,如周工作跟蹤表或月工作執行計劃,部門或單位負責人可只寫部門或單位的材料,或在單位材料別標注自己所做的具體工作,或者在單位材料中單列自己所做的具體工作,而不必寫與單位內容基本相同或絕大部分相同的兩份材料。
(2)下屬單位或員工將自己的工作匯報類文章只須發表在自己的空間就可以了,除特殊情況,避免同時向幾個部門多層領導同時發送一個相同的材料。因為課堂魔方后是公開的,大家都可以看到(包括有關權限設定的情況,被授權的人可以查看)。部門或所屬單位負責人要了解或匯總情況,可直接到相應的空間中去查閱。并根據查閱和匯總的情況,形成部門或單位自己的匯總材料。
(3)材料存檔問題。“工作管理”魔方方便各層領導實行高效的工作過程的管理。但對于重要的應當存檔的材料,既要以另外單獨的電子文檔存檔,還要有相關的紙質或其它材料的檔案,這可以根據領導和實際工作的要求去做。
(4)在課堂魔方中,收藏的文件如果在文件發表的空間中做了修改,則課堂魔方中收藏的這個文件也隨之修改,這是課堂魔方的一個強大功能。與此相關的情況是,如果收藏在課堂魔方中的源文件是自己空間中發表的,則可在自己空間中做文章的修改,如果收藏的源文件是別人空間中發表的,則只能在這個文件發表的空間中來修改。課堂魔方中文件與原空間文章修改同步是一個強大的功能,但不適宜作為歷史材料存檔。因此,在工作管理魔方中,如果源文件修改,最好先復制源文件,然后修改再重新發表,工作管理魔方中再重新收藏,這樣可反映歷史的真實過程。當然,也可不復制源文件在文件發表的空間的源文件上直接修改,可根據實際需要或有關規定去操作。當然,要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作進一步技術改進,在課堂魔方收藏整理資源時,可設置對文章鎖定或備份功能,讓源文件與修改后的文件同時保存,以保留歷史生成的源文檔。
“經濟法”這一概念早在18世紀就已經在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的《自然法典》中首先提出,而其真正興起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于民商法等傳統部門法,經濟法是一項新興的法律部門,具有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獨特功能。本文著眼于西方經濟法起源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在要素,試圖通過對其起源地詳細分析,得到經濟法的基本功能,進而揭示出西方經濟法起源與其基本功能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1.1市場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動因
市場經濟高效運行的核心條件之一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正是主張自由競爭的古典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斯密的《國富論》一書的重點之一便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雙被稱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斯密認為,只要能保證市場充分自由競爭,國家行政機構的權利對經濟的干預就沒那么重要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模式并不存在,事實上,市場失靈似乎才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常態。如1873年后,相繼五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加速了中小企業的破產,加劇了企業的兼并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主要行業無可避免的被一家或者幾家超級企業控制,卡特爾、托拉斯等壟斷組織出現了。這說明壟斷、外部經濟效應、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的供應不足等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都在證明市場自發調節機制存在著客觀缺陷。
此外,市場調節機制的缺陷還表現在對經濟總量無力調節,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特點。這一切要求必須借助另一種外在力量去彌補缺陷,而國家干預正是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必要手段,正如弗里德曼所說,“自由競爭的存在并不排除對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這些規則執行的裁定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失靈構成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內在需求,而經濟法的產生就是為了確保國家干預的合理性與規范性。因此,可以說,市場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動因。
1.2政府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客觀需求
由上文論述可知,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內在缺陷要求國家干預經濟,而國家干預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問題又構成了經濟法的重要內涵。事實上,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其專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藉此,凱恩斯提出要建立一個以國家干預為中心的醫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解決就業問題的理論體系。在面對1929一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凱恩斯主張要依靠國家的干預來刺激有效需求,保證整個社會充分就業狀況的實現。戰后,英國政府發表的《就業白皮書》(1945年)和美國的“就業法案”(1946年通過)都反映了凱恩斯所倡導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至于上臺伊始即遭遇自1929 年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奧巴馬政府,更是采取了和平時期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經濟干預政策,以至于美國保守政治人物驚呼: 奧巴馬要把這個國家推向社會主義!由此也引發了關于政府經濟社會職能限度的爭論。
國家干預的實現要借助于國家權力機制的運行,而國家權力本身也存在著天然缺陷。例如政府的權利尋租行為、謀私行為以及由于對政府過于依賴而產生的權力膨脹。20世紀70 年代的經濟滯脹和經濟危機很好的驗證了政府的過度干預的嚴重后果。由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法律體系來監督約束政府的干預行為,厘定政府干預的范圍和方式。一方面保證國家干預職能的落實,另一方面也制約國家干預職能的過度行使。正如李昌麟教授認為的那樣:“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因此,可以說,政府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客觀需求。
2. 經濟法的本質內涵及其基本功能
經濟法作為規范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工具和重要制度載體,應當從單純地關注市場失靈,轉向將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均作為自己的調整目標,以保證國家權力作用于市場的及時與適宜。事實上,各國經濟立法逐漸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功能,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國家干預。那么由上述對經濟法起源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經濟法本質內涵,一是經濟法為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的平衡之法;二是經濟法為政府干預和干預政府并舉之法;三是經濟法-社會本位之法。
基于對經濟起源以及其本質內涵的認識,可知經濟法具備調節市場主體行為的基本功能、對市場環境進行規制的基本功能、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功能以及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而這四項基本功能也構成了經濟法的主體內容。綜觀現代經濟法的內容結構可知,經濟法包括了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個人獨資企業法律制度、國有企業法律制度、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銀行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反壟斷法律制度、證券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房地產法律制度、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優撫安置法律制度等。 其中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國有企業法以及外商投資企業法等凸顯了經濟法對市場調節機制的修正,是調整市場經濟主體行為的法律規范。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證券法、房地產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凸顯了經濟法對市場環境與秩序的維護和保障,也是調整市場經濟主體行為一系列法律規范,這些法律規范的內容體現出了經濟法是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的平衡之法的內涵。稅收法律制度、銀行法律制度的等則凸顯了經濟法的宏觀調控功能,是調整政府干預行為的法律規范,體現了經濟法是政府干預和敢于政府的并舉之法的內涵社會保險法、有福安置法、勞動保護法等則凸顯了經濟法對社會福利事業的關注,凸顯了其服務于社會,追求社會公平與效益的立法宗旨,從而也體現了經濟法是社會本位之法的內涵。
3. 經濟法的起源與其基本功能之間的內在邏輯分析
上文對經濟法基本內容、基本功能、本質內涵的內在聯系進行了歸結。那么正如本文所提出的經濟法的起源與其基本功能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通過本文第一、二段的論述,我們就可以得到相關結論,應該說,經濟法的起源同時也構筑了經濟法的本質內涵、調整范圍、主要內容和基本功能。他們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邏輯紐帶。具體的內在邏輯為市場失靈要求國家干預,國家干預的制度載體是經濟法,國家干預的缺陷產生政府失靈,政府失靈需要經濟法的規范和約束。故,簡言之,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常態存在必然催生經濟法,經濟法是建立在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之上的國家干預的法律依據。那么,經濟法又必須具備哪些基本功能和內容才能與其起源的訴求相匹配呢?這也是本文要揭示的內在邏輯。其所具備調節市場主體行為的基本功能、對市場環境進行規制的基本功能、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功能以及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恰恰與經濟法的起源和本質內涵遙相呼應。
演講嘉賓:樂搏資本創始人 楊寧
擁有情感與思考能力的機器人究竟何時誕生?人工智能時代到底離人類還有多遠?智能時代如何投出下一代BAT級別的大公司?
在充滿無窮想象力的智能產業,樂搏資本創始人楊寧投了40家智能硬件及人工智能項目,投資總量僅次于雷軍。他預言,人類將進入智能產品全面分布與升級的時代,機器人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10年之內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包括虛擬的如微軟小冰、蘋果的sir,以及實體的不同造型和針對不同應用環境的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極端氣候下的機器人等。有的不會動,像植物;有的會動,像動物。會有1%的人形機器人;空中機器人的數量超過地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數量超過工業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會像今天的手機一樣便宜。
他還認同《奇點臨近》作者,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的預言――2045年人工智能時代徹底來臨。
如此有潛力的機器人產業,怎樣把握投資機遇?楊寧結合互聯網發展史和當下的投資環境,發表了他的投資觀點。
智能時代的進化論
智能時代是踏著計算機與互聯網發展來到人類面前的。1946年人類有了第一臺計算機,而后“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理論開創了硬件和程序分開的現代計算機架構;1950年,圖靈《機器能思考嗎》,成為“人工智能之父”;1960年代IBM大型計算機誕生;接著,王安讓計算機進入小型機時代,推動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1983年,互聯網誕生,IBM、思科、雅虎……這些偉大公司將人類推到“連接時代”。
1999年,楊寧和陳一舟、周云帆創辦著名的校友錄ChinaRen(已關閉)時,大多數人認為互聯網是泡沫。而今已拓展到移動端的互聯網,結合基于網絡的各種智能產品,正發揮出曾經難以想象的連接作用。
iPhone手機橫空出世之前,人們絕沒料到對智能手機產生依賴;電視依然存在,但傳播內容的載體已經轉移為電腦和平板電腦、手機為主;互聯網初興時很多人抗拒它,而今天連很多老人都在用微信;今天人們被人們視為主流的智能手機,未來也會面臨被邊緣化的結局。楊寧表示,智能時代和機器人也一樣會經歷相似的進化過程。
電影《星球大戰》里有一句話說:抵抗是無效的。發達社會的特征之一,是農業人口和工業人口數量很低,而機器作業程度高。從智能到超級智能,這是時代前進的必然路線。
智能時代什么值錢?“本地算法越復雜,價值越高。所以我不投智能燈泡、智能插線板、充電寶。”楊寧認為,在物理世界中,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才是體現智能產品價值的關鍵,這也是他傾心于機器人項目投資的原因之一。那么怎么辨別機器人的品質?
楊寧給出的答案是:第一,復雜環境下的動態解析處理能力,是體現機器人價值的根本。第二,要看學習能力、人機交互的容易程度和頻度,看是否對信息的處理足夠及時和準確,回應是否有效。第三,要基于完全安全的策略,要有高度靈活性和極其強大的穩定性,特別是仿生類“動物性”機器人。
智能時代的投資論
經濟寒冬里,99.9%的創業者都會面臨失敗危機,要做好回到原點或再次就業的心理準備。
通常來說,每個創業者都滿懷改變世界的激情,認為自己正在做偉大的事,即使成了炮灰也都不認為自己是炮灰。歷史就是在無數人的失敗和成功的道路上前進的,機器人產業,必將產生比互聯網產業更多的巨頭。
目前,BAT、小米、360等互聯網大佬都在做大量的智能硬件布局。
但楊寧認為,連接、入口和大數據的思維模式造就了互聯網公司的成功,但這也是它們在智能時代最大的障礙。所有的資本都在談“要投智能領域的入口”,事實上,當我們身邊被智能設備圍繞,信息交互都通過智能產品,起點相同時談“入口”已經沒有意義了。智能時代的主體思想跟互聯網時代有根本性的區別,就是運算力的本地化,即智能化全面普及。
在智能領域,楊寧的投資原則是投賽道,投一個領域的不同公司。第一必須要有絕活,能在某一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第二投資通用平臺。他認為通用平臺會超過專屬平臺,以安卓系統為例,雖然效率低,但有最大市場占有率的開放基礎,因此能吸引巨量優質應用以安卓為平臺做開發。楊寧投資的機器人項目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統,因為“最差的技術,會成為最普及的技術”。而未來的一切領域,會因為機器人的普及而出現新的規則與法律。
關鍵詞:社會資本;法治;秩序
一、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脈絡
最早提出“社會資本”概念的是學者萊達?漢尼芬,雖然漢尼芬并沒有對社會資本的內涵予以清晰的界定,但漢尼芬已經注意到了蘊含在人與人互動關系中的善意、友誼、同情心等社會資本對教育以及社群社會的重要意義,并對這種處于社會連接紐帶中的非物質性資源給予極大的重視。
1980年,法國學者皮埃爾?布迪厄在《社會科學隨筆》一文中,從社會學的角度使用“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其后,布迪厄又在《社會資本的形式》中對社會資本的概念予以明確的界定。“最初,在布迪厄那里,社會資本只是一種比喻用法,與其他多種多樣的‘資本’形式沒有兩樣”,①但是,隨著布迪厄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析框架得以初步確立。布迪厄的研究是從微觀的角度解釋社會資本對個人社會地位的影響,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與群體資格和社會網絡相聯系的一種資源或權力,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而存在的,社會資本能夠為個人獲得聲望并影響個人的社會地位。
美國學者詹姆斯?科爾曼在布迪厄的研究基礎上對社會資本理論進行了擴展性的研究,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特征、社會資本的社會結構特性和公共產品性質以及社會資本的產生與消亡等,從而將社會資本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一旦產生,就會使社會結構群體內的全體成員都能受益,通過對社會資本的合理使用,不僅能夠實現個人目標,而且能夠促進集體行動目標的實現。科爾曼通過《社會資本在創造人力資本中的作用》一文,闡釋了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關系,認為社會資本作為一種資源,對于教育文憑的獲得至關重要。關于社會資本的產生,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是某些活動的副產品,其產生是非故意的過程。科爾曼對社會資本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將社會資本置于社會結構層面進行研究,從而為社會資本理論從微觀研究過渡到宏觀研究提供了理論準備。
美國學者羅伯特.D.帕特南在布迪厄和科爾曼的研究基礎上,將社會資本的概念擴展到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等宏觀領域。帕特南在《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一書中,以新制度主義為切入點,通過對意大利南北制度績效的差異來分析社會資本對政府制度績效的影響,并將社會資本的核心要素確定為信任、規范和網絡和公民精神,認為社會資本是解決集體行動困境和使民主運轉起來的關鍵因素。帕特南的這種宏觀角度的研究使社會資本理論進入到了政治學的研究視野,為后來的政治學者以其為分析框架研究民主政治以及公民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999年,Routledge出版公司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同時出版了一本由簡?W?范戴斯、馬科?馬拉菲、肯尼斯?紐頓以及保羅?F.懷特利等合編的政治學論文集,書名為《社會資本與歐洲民主》,②對社會資本與公民社會以及民主政治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其后,社會資本理論在政治學領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從布迪厄系統提出社會資本概念后,歷經科爾曼、帕特南等學者的研究,社會資本引起學界的廣泛研究興趣,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學者們以極大的熱情進行的大量研究,使社會資本理論逐漸成為各個學科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范式,甚至成為決策圈解決現實困境的新思路。此后的學者如福山(Fukuyama)、奈克(Knack)、伯特(Burt)、武考克(Woolcock)、林南(Lin)等的研究使社會資本理論更加豐富。
二、社會資本的秩序衍生機制
社會資本的核心要素是組織網絡、互惠規范、信任合作和公共精神,這些核心要素對于秩序的衍生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組織網絡是秩序衍生的土壤
社會是一個由各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社會系統內部的功能協調直接決定了社會的和諧程度。從理性選擇理論來說,經濟人在其行動中,都是以利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來決定其行為選擇,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卻無法解釋社會中的利他行為,“社會資本的出現可以被看做是修正或克服主導經濟模型缺陷的一系列團體努力中的最近的努力,主導模型無法把非市場因素納入對個人或團體的政治、經濟行為的解釋中。”③“社會資本通過把個體從缺乏社會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義的算計者,轉變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對社會關系具有共同假設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體的一員而構成了將社會捆綁在一起的粘合劑。”④
人類是一種群體性的存在,在任何時代,社會成員只有生活在家庭或其他團體之中,才能獲得必要的情感滿足或物資支持。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來看,既包括垂直結構的組織網絡,也包括水平結構的組織網絡,垂直網絡的社會資本體現的是一種縱向的互惠與合作關系,組織成員之間存在等級與依賴關系,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組織網絡具有很強的封閉性,成員之間具有很強的同質性,而且信任半徑比較狹小;而水平結構的組織網絡的社會資本體現的則是一種橫向的互惠與合作關系,起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這樣的組織網絡一般都是開放的,其異質性比較強,不同的組織網絡之間的成員身份具有交叉性,其信任半徑比較大。社會組織網絡的性質不同決定了社會資本的形式不同,并由此決定了秩序的類型不同,垂直結構的社會資本由于具有很強的等級性,其秩序往往也是以權力的強制所形成的統治秩序,而水平結構的社會資本所支撐的秩序往往是體現自由、平等與人權等價值意蘊的法治秩序。
當今時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轉型國家,都處于“陌生人”社會,那么,人與人之前的聯系更多的是水平結構的組織網絡,即公民社團,“網絡的定義就是,共同擁有非正式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的群體。網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信息進入組織并在組織內流通提供了其他可供選擇的‘渠道’”,⑤在這種網絡結構中,不僅能夠促進公民之間的團結,而且能夠推動國家與社會的良好互動,所以說,在治理時代,以公民社團為主體的組織網絡是秩序衍生的重要土壤。
(二)互惠規范是秩序生成的依據
宏觀層次的社會資本理論是采取集體主義的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網絡、資源如何嵌入到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系統之中,但“秩序均衡與否,并不單純是個經濟學問題,而是有經濟學價值的社會問題。”⑥尤其是法治秩序的建構,必須體現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的均衡,社會資本理論是借助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和博弈論原理來解釋法學問題,其視角具有鮮明的獨特性。社會資本理論認為,個體除了具有“經濟人”的屬性外,同時也就具有了“社會人”的屬性,而“社會人”所具有的道德性就在重復博弈的社會關系當中體現出來,社會資本具有“義務賒賬單”的屬性,網絡中的成員擁有某些共同的規范和價值觀,并且通過共同的規范、價值觀和經濟紐帶連接在一起,網絡成員之間的交往與市場交換不同,他們更傾向于進行互惠交換,成員之間的利他行為并不希望立即獲得回報,因此與市場上陌生人之間的精細的成本收益核算有別。“社會資本的道德化就是將彼此原本偶然的、零碎的交換關系置換進道德關系之中,讓原本沒有聯系、沒有意義的關系以及那些裸的利益關系,通過關懷、感激、報答等方式變得含情脈脈,即以道德邏輯對網絡中的成員加以整合,”⑦在道德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形成信任,也就是說,社會資本是在共同的互惠規范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而這些互惠規范則是共同體成員之間通過長期的重復博弈而逐漸形成的,那么,這些互惠規范作為作為網絡成員信任與合作的依據,促進了自生自發秩序的生成。
(三)信任合作是社會關系的粘合劑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的經典模型,在這個模型當中,由于二人無法進行信息交流,并且無法得知對方的行為選擇,因此,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出發,由于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二者均會選擇“坦白”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囚徒困境模型揭示了在缺乏信息交流的一次博弈中,會出現個人之間信任的缺失,并導致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背離,更是說明了個人的“私惡”不能夠自動實現“公益”。
信任是社會資本理論的核心內容,“復雜社會網絡由若干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智能性社會主體構成,并通過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凸顯社會系統的整體性結構特征”,⑧在現代高度流動的社會中,異質群體之間的合作必須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否則必然陷入“囚徒困境”。社會資本理論將“經濟人”放入網絡結構中進行思考,理性“經濟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社會網絡當中,從經濟學來看,理性“經濟人”為了最大限度實現自己的利益,在一次性博弈中因信任的缺失很可能會陷入“囚徒困境”,但由于社會網絡中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選擇并非是一次性博弈,而是重復博弈,那么,在重復博弈過程中,出于長遠利益的考慮,任何一方都會為了避免懲罰而選擇互利的行動,因此,雙方就會建立彼此的信任,信任是道德共識形成的前提,而一個社會的形成需要強大的道德基礎作為支撐,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合作和共同的價值觀,從而促進了合作的實現,這種合作會增強集體行動能力,增強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進而推動體現自由、平等等法治精神的秩序的生成。
三、社會資本的法治功能
在當今時代,社會資本是存在于網絡中的一種資源,對于法律秩序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支撐功能。
(一)為法律制度提供倫理道德支撐
制定完善的法律規則并進行實施是各個國家進行法治建設的必然舉措,但并非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意味著法治秩序的自動生成,法律的有效運行需要基本的倫理道德作為支撐。在當今時代,雖然正式的法律制度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沒有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作為支撐,正式法律制度的運行必然面臨更多的阻力。社會資本中所蘊含的社會規范是社會公眾在長期的重復博弈中形成并體現基本的倫理道德的非正式規范,而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與合作則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的非物質性資源,“新時代的倫理道德,無疑要扎根于個體化、理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的‘陌生人’的社會生活之中,扎根于人們互動交往的行動和關系領域,因而也就扎根于社會資本中的網絡、信任、規范、互惠、合作關系之中”,⑨那么,法律制度必須根植于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才能被廣泛接受并內化為人們自覺的行動準則,如果社會資本存量豐富,那么,人們之間就更容易達成信任與合作,這種信任與合作,一方面使社會關系通過非法律規范即可以獲得調整,從而減少了法律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即使一些社會關系需要法律規范進行調整,但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對社會公眾的約束使其愿意在法律的框架內解決矛盾和沖突,這也會減少法律運行的阻力。
(二)增強社會整合與自治能力
在治理時代,社會自治能力的增強無疑為法治秩序的生成提供重要的社會根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只有具備自我整合與自治的能力,才能夠成為治理的主體,如果社會呈現碎片化的樣態,社會成員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與合作,那么,社會自治能力就會非常低下,更無法形成集體行動,并最終陷入集體行動困境。首先,社會資本能夠增強社會的整合,以實現權利之間的平衡。社會并非鐵板一塊,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社會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利沖突也常常處于沖突狀態,而社會資本則能夠通過非正式規范、信任與合作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權利的橫向平衡,從而使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其次,社會資本能夠增強社會制約國家的能力。社會單獨的個體無法對抗強大的國家,更無法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而社會資本通過社會凝聚效應,將社會公眾整合成強大的社會權力,并以社會權力來對抗國家權力,通過政治參與和縱向的權力分解,防止權力對權利的侵蝕,并保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再次,社會資本能夠增強社會的自治能力,推動有限政府的建立。在國家權力運行界域之外是社會的自治空間,如果社會自治能力不足,那么,則無法承擔這一自治使命,為維護秩序,國家權力就必然要涉足這一領域,而社會資本通過培養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合作和公民精神,使社會成員具備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那么,社會就可以對國家權力進行分解與分擔,從而防止權力的無限擴張并推動有限政府的建立。
(三)推動民主的發展與完善
社會資本理論通過對個體與整體利益的協調,通過公平與效率的兼顧以及關注公民的公共精神在秩序生成中的核心價值,使秩序的生成機制更加具有法治內涵。
良好的民主機制是推動法治秩序生成的重要條件,治理時代倡導多元主體的多元治理,與治理理論相適應的是協商民主的興起,協商民主是民主發展的新的轉向,是對代議制民主的糾偏與完善。民主的實質是要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單獨依靠國家進行法治建設容易因過度迷信建構理性而導致權力的膨脹,如果過分夸大社會的自生自發秩序則容易出現叢里法則而喪失基本的公平與正義,而社會資本理論則能夠通過信任、規范、網絡等要素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實現建構理性和經驗理性的耦合,從而為法治建設尋求最佳的動力機制。“協商民主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因為協商引起反思性,所以,參與民主過程的個體會自覺的改變其想法和偏好”。⑩但如果社會成員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與合作,只是從私利目標出發進行測量選擇的話,協商民主就根本無法實現。協商民主所要求的公民所具有的包容、合作的公民精神正是在網絡、信任與規范中形成的,是社會資本的基本內核。也就是說,如果社會資本存量豐富,那么,這個社會的公民的信任與合作意識會增強,這對于在民主協商中達成基本的共識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解:
①周紅云:《社會資本:布迪厄、科爾曼和帕特南的比較》,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年第4期。
②李惠斌:《什么是社會資本》,載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③[美]鮑伯?愛德華、米切爾?W?弗雷:《超越普特南的公民社會與社會資本》,載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頁。
④[英]肯尼思?紐頓:《社會資本與現代歐洲民主》,馮仕政譯,載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頁。
⑤[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劉榜離、王勝利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頁。
⑥司漢武:《制度理性與社會秩序》,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頁。
⑦王雨磊:《論社會資本的社會性――布迪厄社會資本理論的再澄清與再闡釋》,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⑧范如國:《復雜網絡結構范型下的社會治理協同創新》,載《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關鍵詞: 報紙;新聞傳播;功能
報紙是以刊登各種新聞和評論為主,通常為散頁、無需裝訂、面向大眾、以固定周期發行的一種紙質出版物;其內容涉及國內外的時事政治、金融經濟、軍事技術、文娛體育、文學和藝術等。是新聞傳播的為主要基本功能的傳媒印刷出版物。
報紙是業內普遍認可的歷史最為悠久,使用范圍最為廣泛,傳播最為有效的媒體平臺。千百年來,人類的進步與報紙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密不可分。但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經步入電子資訊時代,以廣電、網絡、電子期刊、手機為首的五大新興媒體正挑戰著報紙傳媒老大的地位,因此傳統報紙在挑戰面前承受著巨大壓力。但是報紙在來勢洶涌的電子媒體的沖擊下并沒有潰敗,依然是向大眾傳播新聞的最為有效的媒體之一,而且在與新的媒介競爭、融合、共生中功能上獲得了新的生機與發展。但是無論怎樣發展,增加融合了多少新功能,對新聞傳播的基本功能是不會變的。
1報紙的特點
1)報紙需要讀者視覺來進行閱讀,閱讀過程中還需要思考,可信度大為提升;2)保存性強,便于重要信息查找、收集和存檔,目前各市圖書館都對報紙進行存檔便于日后查找信息;3)讀者有較大選擇的空間和自主,目前各類特刊報紙與綜合類報紙繁多,報紙內容包含國內外的政治、經濟、軍事、體育、娛樂、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各個方面,讀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性閱讀;4)適合傳達深度信息,可反復閱讀;5)報紙印制成本低、購買價格低廉,方便購買,便于攜帶,媒介接近容易;6)具有較強的延續性和傳遞性,傳閱率高;;7)版面越來越多,新聞的及時性也逐步加強,內容上愈發豐富,具備大量刊載的條件。通過對報紙自身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報紙具有的功能和優勢,因此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和高節奏的社會中為了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我們必須繼續做到將報紙傳播新聞的基本功能發揚下去,引入新的輔助功能,使報紙可以繼續良性的發展下去。
2 報紙的內容
報紙的內容除了可以向大眾提供新聞、信息、知識,還可以倡導新的觀念、理念,如低碳生活理念等,報紙還可以引發熱門話題的議論,發起娛樂和休閑,引導輿論、公共監督等等。由此可見,報紙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新聞傳播向大家傳遞信息,樹立典范,懲惡揚善,提倡道德倫理,監控環境質量,引導教育方向,提供合理化意見,確定議程,傳播科學知識,豐富娛樂等,報紙的新聞傳播具有以下幾個主要有告知功能、解釋功能、監督功能。這些內容,決定了其他媒介無法完全取代報紙,報紙有著它自身獨特的“看點與賣點”,報紙與新興媒體比較適合深度閱讀,繼續思考。因此在眾多媒體的激烈競爭中仍然立于不敗之地,正是廣電、網絡信息等快餐資訊更新迅速不具備深度閱讀的條件。因此,報紙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應揚長避短保持優勢。
報紙的發行量仍是以普通大眾為主的大眾報紙,但是面向中上層的高級報紙也逐步穩定下來,可是大眾化報紙和高級報紙的發展卻互補干擾,各有各的生存空間。前者以數量獲利,后者以品質獲利,但讀者群體的特殊性使其影響輿論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人將翻看報紙作為一種放松,看報紙是一種休閑,讀報紙是一種習慣。很多知識分子,如教師、公務員等都有閱讀報紙這種習慣,對報紙上獲取有較大的資訊也有著依賴與信任。人們的傳統觀念,許多人喜歡讀書看報,報紙成了生活的必須,為報紙傳播新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尤其是知識分子和老干部。中國的黨報和機關報也豐富了報紙的形式。
3 報紙的編輯、設計
為了在與新興媒體的競爭中保有競爭力,更好的傳播新聞。報紙的版面向著多而大的趨勢發展,版式豐富多樣。其中,報紙隨著版面逐漸擴大、增厚已初步具備“書本化”的功能,報紙版面相對比較靈活,版面大便于讀者閱讀,文圖混排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圖文并茂更加美觀,也使得新聞更加直觀,更加賞心悅目的傳播,報紙版面文字常使用橫排,也可穿插使用豎排,標題字號大小也變化無窮,字體也花式繁多,再加上底紋、花邊、藝術字等裝飾手法的運用,也大量吸引讀者眼球,大大加深了報紙的可讀性、耐讀性。
4 報紙在新聞傳播上面臨的挑戰
首先,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激烈的信息爆炸的時代,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在新聞等信息的及時、迅速、直觀、動態等方面遠優于報紙,報紙在獲取新聞經過采訪后要編輯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工序才可發行,無法像廣電那樣現場直播采訪,第一時間把新聞傳播出去。發行速度也不如網絡、手機快捷。其次,現代社會生活快速多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人們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報紙在新聞傳播上的地位受到了巨大沖擊。但是報紙在新聞傳播中可以適當提升其他功能,不要以為的只行使告知功能。加強解釋功能,快速新聞媒體由于時間和版面限制往往無法正確深度地解釋一些問題;發揮報紙媒介閱讀群體多這一特點加強監督功能,通過這些揚長避短的辦法可以使報紙新聞傳播的功能得到加強使報紙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依然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5 結論
綜上所述,報紙新聞傳播的基本功能已經不再是單一的信息傳遞,以表面、膚淺、陳述性的告知為基本功能的媒介,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報紙新聞傳播的基本功能已經提升為告知、解釋、監督和論述。
參考文獻
[1]潘堂林,梅明蕾.拓展新聞報道邊界——報紙功能演進的一個基本路向[J].中國記者,2008(10).
[2]許向東,文早.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的變化與走勢[J].新聞傳播,2010(5).
關鍵詞:圖形;函數;getpixe;putpixel
中圖分類號:TP311.1
C語言具有匯編語言的功能,便于直接控制計算機顯示器等系統硬件,又能完成復雜的處理和運算,因而適合于開發圖形軟件。目前使用的C語言提供了豐富的圖形函數,利用這些庫函數可以開發出各種實用的圖形系統。
在字符界面下的圖形軟件必須運行在圖形模式下,該模式下,屏幕是由像素陣列組成,每個像素在屏幕上顯示一個點,左上角的位置為(0,0),X軸坐標值從左到右遞增,Y軸坐標值從上到下增加。C語言的圖形處理函數包含在庫文件graphics.lib中,有關的函數說明和符號常量在頭文件graphics.h中定義。C語言的圖形函數可以分為七類,分別是圖形系統控制函數,繪圖及填充函數,屏幕管理函數,圖形方式下的文本輸出函數,顏色控制函數,錯誤處理函數,狀態查詢函數。C語言下實現的基本圖形功能包含光標顯示函數,圖形復制函數,圖形移動函數,圖形清除函數。
1 初始化圖形系統
在C語言下要進入圖形系統,就要設置圖形工作模式,將圖形系統初始化,即將當前位置,調色板,顏色等復位為系統規定的缺省值。為此必須調用庫函數initgraph(),它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或自動檢測與之相關聯的視頻適配器,選擇相應的驅動程序和設置圖形工作模式。該函數的原型為:void far initgraph(int far*graphdriver,int far*graphmode,char far *pathtodriver),其中graphdriver是一個整形指針,用于指定要調入的圖形驅動程序,參數graphmode也是一個整形指針,用來說明用戶指定的圖形顯示方式,參數pathtodriver說明驅動程序的路徑,下面就是一個圖形初始化函數。
void initg(){
int driver,mode;
int back=1;
struct linesettingstype, saveline;
driver=DETECT;
initgraph(&driver, &mode, “\\bgi”);
getlinesettings(&saveline);
setlinestyle(0,1,1);
box(0,0,639,479,15);
setlinestyle(saveline.linestyle,saveline.upattern,saveline.thickness);
setviewport(1,1,6638,478,1);
setbkcolor(back);}
2 光標顯示函數
void xhairs(int x, int y)
{ int i;
for(i=x-8;i
putpixel(i, y ,getpixel(i,y) 12)
for(i=y+8;i>=y-8;i--)
putpixel(x, i ,getpixel(x,i) 12)
return;}
getpixel()函數從指定坐標位置取得原屏幕顯示像素的顏色與整數12(淡紅色)異或,以保證像素的可見性,成為putpixel()函數在同一位置顯示像素的指定顏色。
3 圖形復制函數
void copy(int startx, int starty, int endx, int endy, int x, int y)
{int i,j;
int start1,start2 ,end1 ,end2;
char c;
start1=startx
end1=startx>endx?startx:endx;
start2=starty
start2=starty>endy?starty:endy;
for(;start1
for(i=start2 ,j=y ;i
{c=getpixel(start1,i,0);
putpixel(x,j,c);
}}
該函數用于將屏幕上指定部分的圖形復制到屏幕上的任意指定位置,由函數getpixel點取得指定區域的像素顏色C,作為putpixel的指定顏色在要復制的位置上逐點顯示。
4 圖形移動函數
void move(int startx, int starty, int endx, int endy, int x, int y)
{int i,j;
int start1,start2,end1 ,end2;
char c;
start1=startx
end1=startx>endx?startx:endx;
start2=starty
end2=starty>endy?starty:endy;
for(;start1
for(i=start2 ,j=y;i
{c=getpixel(start1, i);
putpixel(start1,i,0);
putpixel(x,j,c);
}}
在copy函數中增加清除原圖形區域語句,即增加putpixel(start1,i,0)語句,由于指定顏色為背景色(0-黑色),故消去原區域中的圖形,完成了移動圖形功能。
5 清除圖形功能函數
void erase(int startx, int starty,int endx, int endy)
{int i,j;
int start1,start2,end1,end2;
start1=startx
end1=startx>endx?startx:endx;
start2=starty
end2=starty>endy?starty:endy;
for(;start1
for(i=start2,j=endy ;i
{getpixel(start1, i,0);
putpixel(start1, i,0);
}}
將move函數中的putpixel(x,j,c)語句去掉,即可實現指定區域圖形的清除功能。
6 結束語
C語言的圖形庫函數功能強大,如果靈活使用,將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尹彥芝.C語言常用算法與子程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工作過程;課程改革;鉗工基本技能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這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中等職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沒有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在中等職業教育全面加強內涵建設和推進質量提升的新形勢下,積極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開發,不斷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職教育觀
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都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必要文化知識、熟練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初級技術技能人才”。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它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相應的教育方式應遵循基于職業屬性的教育規律,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活動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職業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它是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要培養職業能力,中職課程的內容就應密切聯系工作崗位,分析崗位職業活動,選擇與職業實踐緊密相關的項目學習來實現專業知識的習得、實踐技能的掌握以及工作經驗的獲取。
二、鉗工基本技能課程現狀
鉗工基本技能是我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目前采取 “2+1”教學計劃,即開設鉗工工藝學課程之后,進行為期四周的鉗工技能實訓,雖然力求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仍以理論知識為主體,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職業教育的的目標決定了需從工作出發,建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就是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進行的課程開發。它強調以工作崗位需求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工作過程為依據,以任務完成為線索設計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相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一致。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鉗工基本技能課程改革的研究
1.課程改革思路
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理論,基于工作過程的鉗工基本技能課程開發思路是:根據職業崗位分析,同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設計學習項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為實施。對鉗工基本技能課程進行準確的課程定位,制定課程目標、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考核評價體系。
2.教學項目的設計
通過對鉗工基本技能課程對應鉗工工作崗位進行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工作過程,以機械零件的加工、機械零部件的裝調為主線,選擇源于企業、經過教學化改造的典型工件及零部件為載體,設計13個學習項目,保證每個項目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完整的工作過程、可用于學習的教學內容、可見的成果展示、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相關。
在項目設計中,我們還充分考慮到以下幾點:
降低項目之間知識點的重復,保證項目之間的關聯性;所有項目的知識總量要等于該課程的知識總量;各項目排列呈現出工件形狀從簡單到復雜、工藝類型從單一到綜合、技能訓練從模擬到真實的科學學習過程。
3.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
課程以典型工件及零部件為載體,輔助以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軟件、鉗工、裝配鉗工實訓工作臺,培養學生鉗工工量具的使用、工件加工、部件裝配、零部件精度檢驗的能力。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通過完成漸次復雜的工作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專業能力,提升關鍵能力。
4.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考核方法
從注重知識的考核轉變為注重職業能力的考核,進行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考核評價體系建設。過程考核占權重的60%,以項目為考核單元,按照學生完成項目的質量、工作態度、操作規范、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定等方式綜合評定學習成績,學生必須完成所有項目的學習,且項目合格率達到80%以上,才能通過過程考核。課程結束后需考取中級鉗工職業資格證書,把職業技能鑒定結果作為結果考核成績,占權重的40%。綜合評定兩項成績,作為課程的總成績。
5.教學資源的開發
在充分考慮學校現有教學條件的前提下,我們編寫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鉗工基本技能理實一體校本教材。每個項目包括項目情境、項目目標、知識鏈接、項目實施、項目評價、項目小結、知識拓展等幾部分內容,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編寫項目實施內容。
同時,為了克服傳統實訓教學,教師現場集中理論講解、示范操作, 學生分組實習,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被動的弊端,與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鉗工基本技能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軟件。采用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軟件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職業能力。
四、基于工作過程鉗工基本技能課程實踐
為驗證基于工作過程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我們將鉗工基本技能課程應用于教學之中。教學過程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引導貫穿始終。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設計為如下四個環節:
1.課前復習。通過提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項目教學之前必要的理論知識,為任務的實施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2.新課講授。以項目引入、布置任務、制定計劃、項目實施、檢查評價五個步驟展開教學。
①項目引入。利用仿真軟件,創設項目情景,使學生明確項目的現實工作意義。②布置任務。學生分組,注意將基礎不同、性格不同的學生分到同一組內,讓每個學生都會有所收獲,以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下發工作任務書,明確項目內容和要求;下發任務進度表,掌握工作的進度安排,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下發評價單,了解評價標準,督促自覺遵守。③制定計劃。下發圖紙、工作頁、工藝卡片。學生討論,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填寫工作頁和工藝卡片。此過程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啟發引導,提出建議,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大膽創新。 ④項目實施。小組選派代表陳述工藝方案,教師指導,提出建議,利用仿真軟件驗證工藝的合理性;利用軟件的評價功能對學生的工藝知識進行考核,確定最后方案。
按照工藝方案,學生實際加工或裝配。此過程教師監督學生做到操作規范,工作標準。在教師啟發、提示性的指導中,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提高技能,鍛煉思維。
⑤檢查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從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安全文明生產和職業素質培養等方面,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三種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全面評價。
3.項目總結。組織學生交流,評判工作中體會、收獲、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吸收項目活動的精髓。
4.知識拓展
針對教學難點利用仿真軟件提供更多相關項目,拓寬視野、升華知識、創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