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環境問題的差異性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28 16:42:4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環境問題的差異性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開始探索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加快推進形成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差異性對我國的排污稅費政策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這將逐漸成為其環境規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礙之一。為了減小甚至消除這種區域差異性對排污稅費政策的影響,本文從區域性這個角度出發,以排污稅費標準的制定為切入點,以最優排污稅費理論模型為基礎,利用比較分析法,指出區域差異對我國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的消極影響是存在的這一客觀事實,并對不同行政主體主導制定的稅費標準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我國排污稅費政策的相關對策。指出排污稅費標準不能高度統一,應研究探索區域劃分機制,結合區域特征推行差別排污稅費標準,以實現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污染社會總成本的最小化;要建立動態的排污稅費標準評估與調整機制,靈活地、適時地調整排污稅費標準;同時,建立區域性的多主體協調機制,防范污染的區際轉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關鍵詞 排污稅費政策;區域差異;排污稅費標準

中圖分類號 F81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3-009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16

基于“庇古稅”理論的排污稅費政策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從OECD自然資源和環境政策管理工具數據庫的統計中可以看出,目前OECD國家開征的排污類稅費主要包括水污染稅、硫稅、碳稅、空氣污染稅,噪聲稅等。瑞典于1991年開始實行硫稅,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低于法定標準的50% ,硫稅的實施刺激使用燃料的工廠采取措施,消減污染排放,從而使瑞典每年SO2的排放量降低了19 000 t[1]。德國的水污染稅自開征以來,年稅額在20億馬克以上,全部用于改善水質,社會和環境效益顯著;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通過征收垃圾稅,以及鼓勵回收垃圾中有用的廢舊物資,使家庭垃圾產生量在一年之內減少了18%;日本于2007年開征SO2稅,規定稅率為2 400日元/t硫,預計能夠削減大約4 300萬t硫排放,相當于1990年排放量的3.5%左右[2]。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發達國家在排污稅費的立法、設計、征收、管理及應用上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從推進排污稅費的發展過程來看,排污稅費的設計特別是排污稅費標準的制定對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是很重要的。排污稅費標準的制定除了可能受經濟發展水平、制度環境、時間等多維因素影響之外,區域差異還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特別是在我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加快出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背景下,這種影響可能會有增大的趨勢,區域差異性也可能將逐漸成為排污稅費政策規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礙之一。從區域性的角度出發,分析區域差異性對排污稅費政策的影響,研究探索相關的對策以減小甚至消除這些影響,這將對我國排污稅費政策規制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綜述

關于區域差異性對環境稅費政策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Tietenberg在對William J. Baumol的最優環境稅理論的相關評論中,指出環境污染的區域差異將會給“庇古稅”帶來影響,不考慮區域差異的統一環境稅費標準可能不會實現經濟效率上的最優[3]。William J. Baumol亦承認其理論由于簡化了模型而忽略了區域差異性對環境稅費的影響,但在現實條件下,這種影響確實是存在的[4]。Hochman等通過關注上游農田產生污染對下游土地生產成本的影響,研究了排污稅在內化環境外部性時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性[5]。隨后,Xepapadeas研究了環境污染在空間差異性上的體現以及區域能夠獲得最優排污稅的動態和隨機特征[6]。隨著我國排污稅費實踐的推進,國內學者也逐漸開始關注排污稅費實施績效問題,并針對區域差異性進行了初步研究。王金南等[7]認為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現有區域環境質量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排污收費標準的設計應考慮區域差異,可以提出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排污收費標準調整系數。李齊云等[8]研究表明,環境稅稅率的具體設計上,要以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為準繩,由于一個地區的最優環境質量水平不會等同于另一個地區的相應水平,因此,全國統一的環境稅稅率是不明智的,因把全國分為合理的幾個區域,對每個區域設定不同的稅率。王京芳等[9]認為,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存在區際轉移的情況,并分析了區域性特點對環境稅稅制設計的影響,提出環境稅的設計不能高度統一,應與區域實際情況相適應。余江[10]等也認為,根據區域環境條件差異對收費標準進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調整有利于資源環境的充分利用,引導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使企業在選取廠址時,避開環境敏感區,向環境資源條件豐厚,功能要求低的地區發展。

總體上來看,我國排污稅費政策的設計對區域差異性仍缺乏系統的考慮,這逐漸成為環境規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礙之一。而國外文獻中也很少涉及區域差異性對排污稅費設計、征收等具體環節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試圖以排污稅費標準設計為切入點,以最優排污稅費理論模型為基礎,分析區域差異對排污稅費標準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2 最優排污稅費的理論模型

通常情況下,污染排放引起的社會總成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污染消減或者處理成本,另一部分則是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社會損失成本[7]。污染邊際消減成本是隨著污染消減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在污染消減的初始階段,所需的技術和成本較低,但隨著進一步的治理,技術和成本也就越來越大。以污水凈化為例,從實際經驗上看,將COD的消減率從10%提高到20%和從80%提高到90%,它們所需要增加的處理費用通常是后者要大于前者。在污染產生量既定的情況下,污染消減量和排放量是成負相關的,所以,污染邊際消減成本將隨著污染排放量的提高而下降,反映污染排放量和污染邊際消減成本關系規律的曲線為污染邊際消減成本曲線,通常用MAC來表示。相對于污染者來說,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社會損失成本實質上是由于污染所帶來的一種外部成本,根據邊際成本遞增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污染邊際損失成本隨著污染排放量的增加而上升,污染邊際損失成本曲線通常用MDC來表示。

而最佳排污量是在MAC與MDC交點處所對應的污染排放量,表征了經濟系統中污染排放引起的社會總成本最小時的排污量。如圖1所示:

按照上述分析,在MAC與MDC的交點處所對應的污染排放量F即為最佳排污量,F點所對應的邊際費用t*即為所需征收的最優排污稅費。此時,污染的社會總成本達到最小,其值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由圖1可知,要想使污染活動所造成的外部性完全內部化,那么所征收的排污稅費標準應該為:t*=MACF=MDCF。

但是,不同污染源的外部性是隨著所屬區域的特點變化而變化的。基于環境規制有效性提高這一邏輯前提,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環境規制行為所設定的政策目標。如果減弱或者忽視污染的外部性的區域差異,可能會產生污染減排的無效率結果,而且對于那些生態環境承載力脆弱的區域可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影響。因此,從區域差異性的視角理性剖析排污費稅政策來應對耦合性的復雜環境問題對提高排污稅費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3 區域差異對最優排污稅費的影響分析

3.1 區域差異對MAC和MDC的影響

在現實中,確定某一區域的MAC存在兩個難題。一是,某區域內所有污染源的污染消減成本的確定;二是,在不同的污染源間,污染消減量分配方法的確定。為了簡化處理這些問題,通常利用“企業―行業”平均邊際處理成本法來確定某一區域的MAC曲線。選取某種類型企業(譬如有色金屬冶煉加工企業)的污染處理設施樣本,通過統計回歸得到企業平均污染消減成本函數,利用相應的經驗估值參數進行校正,得到該種企業(有色金屬冶煉加工企業)的平均邊際處理成本函數。再將同性質的不同企業按照行業(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屬于冶金礦產行業)進行歸類,對企業平均邊際污染消減成本進行加和,得到行業的平均邊際處理成本曲線。按照“企業―行業―區域”這一思路,通過統計某一區域內的企業或者行業的結構組成,按照這些企業或行業的平均邊際處理成本則可以推演出該區域的污染邊際消減成本曲線。由于不同區域的企業、行業的結構組成不盡相同,因此,MAC在不同的區域間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污染邊際損失成本曲線(MDC)是每個人支付意愿的垂直加總[8]。通過條件價值評估法,我們可以測度消費者對環境服務和資源價值的支付意愿。對居民支付意愿最主要的影響因子為居民的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對當地環境狀況的滿意程度等(鄒冀,梁勇等[11-12])。由于不同區域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上存在差異,影響居民支付意愿的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環境的滿意度等因素也可能具有很大的差異,所以,MDC也會有所不同。

3.2 最佳排污量標準和最優排污稅費的區域差異性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最優排污稅費標準的制定是和MDC及MAC曲線密切相關的。不同區域間的地理特點、人口數量、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區域特征存在著差異性,這些差異對環境影響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區域的MAC和MDC曲線各不相同,最終造成了最佳排污量標準的區域差異性。

如圖2,MAC1和MDC1是區域1中的成本曲線,其對應的最佳排污量為F1,MAC2和MDC2是區域2中的成本曲線,其對應的最佳排污量為F2。與區域2相比,區域1應對排污采取更加嚴厲的標準,使其限制在F1水平。如果這兩個區域采用同一個排污標準,假定這個標準為F,且F1≤F≤F2。由對圖2的分析可知,這將使得污染的社會總成本增加一個等于圖中陰影面積大小的量,顯然陰影面積大小取決于不同區域的成本曲線位置和形狀上的差

異。考慮到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如果制定統一的排污量標準,可能會出現效率損失。

進一步分析,如果假定對區域1和區域2征收一個統一的排污稅費t,且t1≤t≤t2,由t和MAC曲線則可確定出相應的排污水平F1、F2。結合圖3的分析可知,這將使污染的社會總成本增加圖中兩塊陰影面積大小之和的量,這一損失的多少也和不同區域間的MAC和MDC曲線差異相關。因此,如果制定統一的排污稅費標準,也可能會出現效率損失。

4 分析與討論

不同區域的區域特征可能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對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一個地區的最優排污稅費水平和另一個地區的最優排污稅費水平可能不一樣。因此,在排污稅費的設計過程中就首先需要考慮排污稅費標準設定權的歸屬問題,是授權給地方政府,實施各自的地方標準,還是由中央政府環境當局來制定和實施全國統一的標準。

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統一的排污稅費標準可能會存在成本巨大和效率低下兩個限制因素。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無差別的、統一的排污稅費標準,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額外成本,由圖3可以看出,這種額外成本的大小是和不同區域的MDC和MAC曲線形狀和位置相關的,對不同的地區而言,這個統一的稅費標準可能有高有低,過高將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環境資源價值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過低又起不到刺激污染者排污從而無法達到既定的環保目標。并且在這個統一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不同地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使這種統一的標準存在很大的爭議,這樣會給標準的推行增加諸多的阻力,造成實施效率的低下。

其次,上文的分析表明排污稅費標準的設定權應該歸屬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制定排污稅費標準時,應結合該區域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質量水平等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從而使該區域污染的社會成本達到最小化。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地方政府出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不能客觀地制定合理的稅費標準和排污標準,導致實際標準要遠低于最優標準,從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污染。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在眾多地方政府中推行各自的排污費標準是不現實的,這樣可能會帶來行政管理機構的臃腫和實施成本較大等諸多問題。再者,有很多跨區域的污染物,例如各種大氣污染物等,僅通過地方的污染控制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還需要中央政府集中的規制政策。

因此,無論是統一排污稅費標準還是單獨的地方排污稅費標準,在實施成本和執行效率上都存在相當的限制性因素。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保護環境方面,我國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環保政策,各項環境政策的設計和推行都離不開中央政府的統籌規劃,排污稅費的設計也應當按照“中央政府為主導,各地方政府積極參與”的方式來展開。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央如何主導,地方如何參與。我國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排污標準有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兩種(地方標準不能低于國家標準,并且地方標準是非強制的),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區域差異性所帶來的影響,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兩個不足的地方,一方面,現有的地方排污標準,導致了眾多地方補充性收費的存在,這些收費呈現隨意性及非規范性等問題,導致我國排污收費制度體系混亂,執行效率低下,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國的排污收費制度中“排污即收費,超標罰款”的規定,意味著對于不同區域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仍停留在“超標罰款”這個層面上,并不能完全實現政策本身對區域差異性的調整。

5 結論和建議

排污稅費政策作為一種有效的環境規制手段,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項政策的產生和應用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開始探索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并加快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劃,在這種背景下,忽視區域差異性的排污稅費政策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這種新的發展形勢,而且在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日益密切的情況下,也存在加重區域環境問題惡化趨勢的可能性。所以,從區域差異的視角來審視及調整排污稅費政策的設計過程是合理的同時也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堅持“以中央為主導,各地方政府積極配合”的原則,研究探索區域劃分機制,實行差別排污稅費標準。區域差異性導致不同地區間的最優環境稅費標準不同,使得我國排污稅費的設計比較復雜,這直接關系著環境稅費政策的調節效果。在設置排污稅費標準時,一方面通過將具有相似區域特征的地方進行合并,把全國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區域排污稅費標準,另一方面,運用集中與分散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這樣不但可以實現污染控制政策能夠量體裁衣以適應特定區域的情況,而且通過集中化的方式,中央和地方能夠互通有無,相互協調,從而使環境管理更為有效。

其次,建立動態的排污稅費標準評估與調整機制。環境質量、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變化會導致最優排污稅費標準的改變。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除了由于地域的差異而有明顯的不同外,還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在排污稅費標準設計過程中,應融入區域和時間二維變量去評估最優排污標準及其變化趨勢,制定動態的排污稅費標準模型,根據經濟和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靈活地、適時地調整排污稅費標準。

第三,建立區域性的多主體協調機制。不同的區域施行不同的排污稅費標準,這可能比較容易帶來污染區域轉移的風險,造成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向排污稅費標準低的區域集中。并且許多環境問題是超越行政區的(酸雨等),甚至有些環境問題是具有全球性質的(氣候變化),要解決這些環境問題也需要多個區域的共同參與。因此,需要建立區域間的多主體協調機制,促進不同區域間相互配合,協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第四,選擇合適的污染物,開展融入區域差異的排污稅費征收試點的建設。融入區域差異的排污稅費的開征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階段我國在這方面還缺乏設計和征收管理經驗,應從重點污染物或便于征收管理的污染物著手,開展稅費征收試點工作,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之后再擴大排污稅費的征收范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楊金田,葛察中.環境稅的新發展:中國與OECD的比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Yang Jintian, Ge Chazhong. Environmental Tax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0]

[2]何燕,陳真帥.國外環境稅的發展現狀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0,(17):27-29. [He Yan, Chen Zhenshuai.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Tax and Enlightenment[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17): 27-29.]

[3]Tietenberg T H.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Com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3) :462-466.

[4]Baumal W J.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Repl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64(3) : 472.

[5]Hochman E,Pines D,Zilberman D.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Taxation on the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Downstream Diffusion Cas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91(4):625-638.

[6]Xepapadeas A P. Environmental Policy, Adjustment Costs, and Behavior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2,23:258-275.

[7]王金南. 排污收費理論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Wang Jinnan. Pollution Charge Theor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7.]

[8]李齊云,宗斌,李征宇.最優環境稅:庇古法則與稅制協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6):18-22. [Li Qiyun, Zong Bin, Li Zhengyu. Optimal Environment Tax: Pigovian Rule and Tax Coordina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6): 18-22.]

[9]劉麗麗,王京芳. 環境稅及其區域性影響分析[J].軟科學,2005,19(1): 26-29 [Liu Lili, Wang Jingfang.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Tax and its Regional Effect[J]. Soft Science,2005,19(1):26-29.]

[10]余江,王萍,蔡俊雄.現行排污收費制度特點及若干問題探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28(5):60-62.[Yu Jiang, Wang Ping,Cai Junxio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Existing Charge System of Pollution Levy Fe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8(5): 60-62.]

[11]楊寶路,鄒驥. 北京市環境質量改善的居民支付意愿研究[J]. 中國環境科學,2009,29(11):1209-1214. [Yang Baolu, Zhou Ji.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Beijing City[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29(11): 1209-1214.]

[12]梁勇,成升魁,閔慶文,等.居民對改善城市水環境支付意愿的研究[J].水利學報,2005,36(5): 613-617.[Liang Yong, Cheng Shengkui, Min Qingwen, et al. Study o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ing Urban Water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36(5): 613-617.]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act on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 Junfeng YAN Yong YANG Chunyu

(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n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China as it enter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lanning of main national functional areas;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affected by regional difference will gradually be involved a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which lower the efficiency of a region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minimize or even eliminate this impact.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optional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while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study is applied.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tandards, the paper catches on the differen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tandards under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s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It shows the fact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act on curren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ystem in China is negativ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al standards. On this basi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policies in China. It is suggested tha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cant be highly integrated; instead, different standards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fully utilize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minimize the total social cost concerning pollu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dynamic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assessment and setting mechanisms to adjust the charge and tax standard in a right manner at a right tim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also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prevent pollution from interdistrict transferenc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ies.

Key words pollution charge or tax policy; regional variation; pollution charge or tax standard

收稿日期:2011-11-20

第2篇

一、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我們不妨從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架構來看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地位(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設計思路是先讓學生完成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規律與原理的認識(必修1),再完成對人文地理事象分布及其成因、原理的理解(必修2),在已經掌握自然地理規律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以后,最終進入對區域國土開發與整治(必修3)的學習。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將地理知識與原理及其應用鮮活地呈現出來,力圖通過三冊必修本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素養。把“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部分教學內容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章節,是對整個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學習內容的歸納、總結與提升,并為后面人文地理部分的學習作出鋪墊與延伸,使之擔負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構建地理知識框架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聽到學生訴說地理知識如何零散、瑣碎,缺乏一個知識的框架體系,只能強記硬背,而且就算背下來了,后面的應用也是個大問題,有時候用同樣一句話回答同一類問題,用在這道題是合適的,用在那道題卻不對了。出現學生所說的這種情況,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關鍵是學生對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和思維的理解與應用出了問題,而且學生沒能理解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因此在思考同一類問題時沒能結合到具體的區域中去處理。比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亞馬孫河與塔里木河的情況就差別巨大,只有兼顧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整體性,才能對它們作出準確分析,即必須先落實兩條河流所在的具體區域,然后再運用整體性原理去思考。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將不再是零碎、枯燥而難以把握的。應該說,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學習內容并不算艱深,理解起來也不難,因為會有很多鮮活的案例來幫助說明。教學中最關鍵的是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思維的推進與應用,落實在教學中,便是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從自然地理環境向人文地理環境順利推進,這是有關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從自然環境到人文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思維呢?以下是部分參考案例。

(一)在河流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如果將河流的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看成“果”,影響特征形成的因素便是“因”,此時可將有關河流問題的因果知識構建為如圖2的整體知識框架。

(二)在人文地理區位分析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人文地理大體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游六大區位問題,其全面分析方法離不開圖3所示的整體性思維體系(左側要素為自然因素,右側要素為人文因素)。

(三)在環境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環境問題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本身的特點而產生的;次生環境問題則是人類對自然環境中資源的過度采掘、開發,或者向自然環境過度排放有害廢棄物而引發或誘發的。因此環境問題的思考可從圖4切入,比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等。

……

三、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地理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會把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試題考查時又分為顯性考查和隱性考查。

(一)整體性原理在自然地理題型中的顯性考查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涵義包括:①各要素相互聯系、制約、滲透,構成一個整體;②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力求保持協調一致;③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④某一區域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域環境的變化;⑤每個地理要素除了具有獨特功能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題例一】(2009年天津文綜)讀某外流湖自然消亡過程示意圖(圖1),回答1~2題。

1.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

A.地殼上升 B.水源減少

C.氣候變干 D.物質沉淀

2.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區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反映了自然環境的

A.整體性 B.差異性

C.穩定性 D.脆弱性

【題例二】(2010年安徽文綜)34.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略。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么?(10分)

【題例三】(2010年海南卷地理)圖5中4條曲線分別示意北半球中緯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與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的年變化。據此完成14~15題。

14.表示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年變化的曲線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5.若營養物質供應充足,則該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約會持續

A.1個月 B.3個月 C.6個月 D.12個月

以上3個題例重點考查整體性涵義中的生產與平衡功能。

(二)整體性原理在人文地理題型中的隱性考查

【題例四】(2011全國文綜)39.分析圖中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二:圖10中甲區域作為軍馬場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面積達到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

(2)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區域成為優良牧場的自然條件。(12分)

(3)根據材料二說明甲區域歷史上一直作為軍馬場的區位條件(除其自然條件外)。(8分)

答案:(2)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宜牧草生長。(3)甲區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適中)。河西走廊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民族與北部、西部游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軍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區域,氣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綠洲以及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則主要應農耕之需,皆不適宜大規模集中畜牧戰馬。

本題例的第(2)題是農業區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要素對人文地理中的農業生產有深刻影響。人文地理區位的自然條件分析必須把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如圖甲所示。第(3)題則是一道對人文地理區位原理的深刻考查,要求考生必須扣住題干中的“軍馬場”切入答題,難度較高。深入分析考題答案,得出其思考切入點是從該區域的特殊位置去分析。如圖乙所示,地理事物所處的位置是環境各要素特征的先決影響因素,各要素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軍馬場”的特殊區位,解答本題的思考離不開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

四、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培養現代公民素養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基本理念”。這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在地理素養中處于基礎地位,是其他相關地理素養形成的基本載體。課標中的內容標準要求學生“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主要途徑;認識區域差異,知道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問題途徑”。這些地理知識既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至于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構建地理知識框架中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今天,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南,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素養,使學生爭做21世紀合格的祖國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是地理教師的重要職責。今天的學子就是明天祖國與世界建設的參與者甚或是決策者。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通過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讓地理整體性思維扎根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學到受用一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初步具備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第3篇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環境 方式初探

在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境保護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中學生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還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方式進行了探索。

一、通過環境主題活動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主題活動就是以環境主題為中心,讓學生參與認識環境、愛護環境及保護環境的活動。這種環境主題活動主題鮮明、目的明確。既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施,也可在課外單獨進行,形式靈活;它和課堂內容聯系緊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所需的時間可長可短,有利于教學的安排,教學效果良好。當然,一個好的環境主題活動的設計不僅要選好主題,考慮活動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組成,還要遵循環境教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主題活動更有成效。

環境主題可以細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如認識環境、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環境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境意識。

二、通過問題教學法滲透環境教育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通過提供給學生一個個有爭議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最好與當地環境有關,讓學生親自參與調查,收集資料,并就獲得的相關材料和初步確定的解決措施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得到環境技能方面的訓練、環境知識的豐富和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爭議問題不僅可以由教師提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獨立從事他們自己選擇的問題的調查。

問題教學法之所以受到教師的歡迎,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教學法能培養學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這些技能又是實現環境教育目標必須的過程。如識別環境爭議問題的技能;分析爭議問題和以一定方式調查爭議問題的能力;確定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和執行行動計劃的能力。

三、通過比較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具有區域性與差異性,不同的區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在環境教育中用比較法較為適用。比較法是邏輯思維方法的一種,通過比較可以突出某一區域環境問題的本質特征,深化對環境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在環境教育中,比較法又具體包括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

1.縱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某一區域不同時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狀況。如講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時,那時,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發生火災,生物資源遭到破壞,使它們不得不遷往他地以謀生存。早期的農業生產中,刀耕火種,砍伐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橫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如結合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我國東部和西部環境問題的差異。東部由于生產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發展迅速,主要的環境問題有資源開發過度、水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嚴重等;而西部氣候惡劣、人口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主要問題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積銳減、沙漠化現象嚴重等問題。這樣既可說明經濟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又可以明確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應同時考慮、統一規劃。傳統的以資源的高投入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通過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地理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多樣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當然,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環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的,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夠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才適合于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探究討論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深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就“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不力所引發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方式還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進行探索,這樣就可以發揮初中地理課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環保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4篇

論文摘 要:對初中學生加強環境教育日益重要。對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環境主題活動法、問題教學法、比較法、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在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境保護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中學生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還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方式進行了探索。 

一、通過環境主題活動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主題活動就是以環境主題為中心,讓學生參與認識環境、愛護環境及保護環境的活動。這種環境主題活動主題鮮明、目的明確。既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施,也可在課外單獨進行,形式靈活;它和課堂內容聯系緊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所需的時間可長可短,有利于教學的安排,教學效果良好。當然,一個好的環境主題活動的設計不僅要選好主題,考慮活動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組成,還要遵循環境教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主題活動更有成效。 

環境主題可以細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如認識環境、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環境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境意識。 

二、通過問題教學法滲透環境教育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通過提供給學生一個個有爭議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最好與當地環境有關,讓學生親自參與調查,收集資料,并就獲得的相關材料和初步確定的解決措施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得到環境技能方面的訓練、環境知識的豐富和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爭議問題不僅可以由教師提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獨立從事他們自己選擇的問題的調查。 

問題教學法之所以受到教師的歡迎,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教學法能培養學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這些技能又是實現環境教育目標必須的過程。如識別環境爭議問題的技能;分析爭議問題和以一定方式調查爭議問題的能力;確定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和執行行動計劃的能力。 

三、通過比較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具有區域性與差異性,不同的區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在環境教育中用比較法較為適用。比較法是邏輯思維方法的一種,通過比較可以突出某一區域環境問題的本質特征,深化對環境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在環境教育中,比較法又具體包括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

1.縱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某一區域不同時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狀況。如講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時,那時,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發生火災,生物資源遭到破壞,使它們不得不遷往他地以謀生存。早期的農業生產中,刀耕火種,砍伐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橫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如結合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我國東部和西部環境問題的差異。東部由于生產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發展迅速,主要的環境問題有資源開發過度、水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嚴重等;而西部氣候惡劣、人口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主要問題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積銳減、沙漠化現象嚴重等問題。這樣既可說明經濟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又可以明確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應同時考慮、統一規劃。傳統的以資源的高投入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通過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地理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多樣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當然,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環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的,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夠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才適合于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探究討論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深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就“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不力所引發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方式還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進行探索,這樣就可以發揮初中地理課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環保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5篇

2015年高考文綜(地理)卷有關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的內容考查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選擇題多考查自然帶類型判斷與主因素分析判斷、某一要素變化導致的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情況判斷。綜合題多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

[HTK]1.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地域分異規律

例1 (2015年廣東文綜卷) 有文獻表述:“地帶性就是地球形狀和地球的運動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陽輻射分布不均而產生有規律的分異”。按此理解,下列景觀變化屬于地帶性的是( )

A.非洲西部從赤道向南、北出現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觀

B.阿爾卑斯山從山麓向上出現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觀

C.從東向西出現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觀

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出現的荒漠―綠洲景觀

【解題思路】 題中的地帶性是:“地帶性就是地球形狀和地球的運動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陽輻射分布不均而產生有規律的分異”,因此指的是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即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阿爾卑斯山從山麓向上的景觀差異,體現的是垂直分異規律;從東向西出現的景觀差異,體現的是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即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出現的景觀為非地帶性現象,屬地方性分異規律。

【答案】 A

例2 (2015年江蘇地理卷) 圖1所示為歷史上客家人南遷部分路線及客家民居――土樓景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沿客家人南遷路線依次呈現的自然景觀是( )

A.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常綠硬葉林―熱帶雨林

C.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

D.[JP3]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JP]

(2)客家人選擇土樓這種獨特房屋形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WB]B.節約耕地

C.防雨保溫 D.就地取材

【解題思路】 (1)圖示客家人南遷由華北平原至雷州半島,由溫帶季風氣候區至熱帶季風氣候區,對應的自然景觀應為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

(2)圖示客家人的土樓進出只有一個通道,四周高墻環繞,且有t望和射擊口,房頂有寬檐,判斷其目的應為安全防御。

【答案】 (1)C (2)A

[HTK]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例3 (2015年北京文綜卷) 從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樹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樹木則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著狼的族類,也居住了一戶獵狼的人家。(引自賈平凹《太白山記》。太白山為秦嶺主峰,海拔3767米)。據此,回答(1)~(2)題。

(1)太白山( )

A.北麓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樹木在針葉林帶

D.樹木大稀大矮處為稀樹草原

(2)如果過度獵狼,將會( )

①造成山區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增加山區的環境承載力 ③導致不良消費觀念的形成 ④破壞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題思路】 第(1)題重在山地的垂直分異現象考查,第(2)題考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太白山的北坡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其山麓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上出現針葉林帶;而山腰樹木茂密,說明降水較多;樹木大稀大矮為高山灌木。

(2)過度獵狼,會使植食動物增多,導致山區生物多樣性減少;會使狼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破壞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資源的破壞,會減少環境承載力;對人們的消費觀念則影響不大。

【答案】 (1)C (2)D

二、解題準備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如破壞森林與植樹種草對地理環境各要素以及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3)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地理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區濫伐森林,不但會導致上中游水土流失,還會對下游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4)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將會導致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征的改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分析思路。

(2)垂直分異規律分析思路。

(3)山地垂直自然帶的相關判讀。

影響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①緯度:所在緯度越低越復雜,緯度越高越簡單;②相對高度: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低則簡單;③海拔:海拔越高越復雜,海拔越低越簡單(具體分析時必須同時考慮三個因素的作用)

山地自然帶的變化規律①與垂直分異規律相似;②山麓地帶基本上與當地自然帶相一致;③在中緯度高山地區,垂直自然帶更替表現明顯

影響山地同類自然帶海拔高低的因素①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低,水熱狀況越好,同類自然帶分布的海拔越高;緯度越高,同類自然帶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同類自然帶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陰坡分布的海拔低

(4)雪線相關結論。

雪線是多年積雪區的下界,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即降雪量與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帶。雪線高度的緯度變化與山體所在緯度及坡向有關系。

溫度(熱量或緯度)雪線高度與熱量、氣溫呈正相關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全球雪線高度最高的地區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帶

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陽坡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較多,氣溫偏高,雪線位置偏高,陰坡則相反。對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線偏高;而北坡和東坡的雪線位置較低

季節因素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全球變暖,使雪線上升;臭氧層破壞,使雪線上升;沙漠化造成氣候變干,使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使之吸收太陽輻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

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三、命題預測

地球表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而不同地區之間特征的不同即是其差異性表現。本專題內容包括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及其表現;地理環境地域分異的含義;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地域分異的主要因素。從考查內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區域圖、關聯圖、地理環境模式圖為背景,綜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間的關系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結合某區域生態問題的產生,考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以區域圖或自然帶分布圖為背景材料,綜合考查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特別是特殊地區自然帶的形成等,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從考查能力看,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讀圖能力、綜合判斷能力、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考查形式和考查內容,預測2016年高考考點: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五大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以讀圖題的形式,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分布特點及成因;以選擇題或綜合題的形式,考查地理環境三大地域分異規律及遷移應用。

該部分內容相對較少,但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是高考經常出現的問題。在復習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①理解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②重點把握地域分異規律,與氣候類型圖對比理解、記憶有規律性分布的自然帶,同時突出非地帶性現象成因分析;③充分利用所給信息,分析所給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

考點細化高考命題預測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①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②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③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以全球變暖、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2.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因素3.以區域圖、模式圖切入,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成因4.利用區域氣候、區域地形圖考查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及成因

四、能力測試

(改編) [HTK]2014年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在北京《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研究顯示,相比第一次冰川編目數據,自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了18%左右。據此回答1~2題。

1.依據材料可知,我國西部地區氣候與雪線的變化情況為( )

A.氣溫升高,雪線降低

B.降水增多,雪線降低

C.降水增多,雪線升高

D.氣溫升高,雪線升高

2.從短期效應看,材料所述現象對我國西部地區河流沿岸產生的影響有( )

①農作物大幅度減產 ②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③洪災發生概率加大 ④水資源面臨短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改編) 圖3所示為世界某區域圖。讀圖,回答3~4題。

3.植被帶界線西南部的自然帶類型是( )

A.熱帶草原帶

B.熱帶荒漠帶

C.熱帶雨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4.植被帶界線東北部自然帶的成因( )

A.地處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

B.地處西風的背風坡,降水貧乏

C.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稀少

D.地處高原內陸,受海洋水汽影響小

5.(改編) 黃土高原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讀圖4,回答問題。

(1)闡述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2)分析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對該區域水土流失的影響。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 2.B

3.A 4.A

東北部為熱帶雨林帶;西南部為熱帶草原帶;東北部地處東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西南部位于東北信風的背風坡,地處高原內陸,受海洋水汽影響小,降水較少。

第6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 勘察選址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水利工程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近年來,雖然我國水利水電工程選址勘測技術越來越成熟,提高了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工作效率,但是從當前水利水電工程選址勘察現狀來看,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工程選址的分析不夠深入和具體,甚至還出現了選址錯誤等問題,不僅不利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還無法保障工程質量。因此,深入探討水利工程勘察選址,與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 水利工程選址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環境問題

一直以來,水利工程勘察選址都比較重視工程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并且在選址的過程中,就運用科學的手段對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弊端進行預測和分析,然后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并且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所以,不同工程條件、不同水利工程以及不同地區都有明顯區別。同時,由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能會改變周圍的局部小氣候,使該地區的水流量和氣候發生改變,而且還會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所以環境問題是水利工程勘察選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2.2水文問題

水利水電工程會影響該地區的水文情況,一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汛期時,水利工程往往會儲存大量的水資源,并且在非汛期時,也會對河流的水進行截留,這就容易降低周圍的地下水位,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破壞;(2)由于減少了河流水流量,會減弱河流的自凈能力,使水質明顯惡化。

2.3質量問題

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水利工程勘察選址過程中用到的計算方式、理論、想法以及數據往往會和實際情況產生出入,不能對理論公式進行靈活運用,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水利工程勘察選址報告的內容比較空泛,缺乏具體內容,不能將選址地點的諸多利弊準確的說出來,考察不全面,缺乏充分的論證;(3)部分選址報告沒有對該地區的整體可行性進行分析,不能一次性通過審查,浪費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并且容易造成工程延誤。

2.4技術問題

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氣候條件等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所以水利水電工程的勘察選址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還容易受到當地當地條件的影響,雖然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依然不夠先進,所以在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科學技術作為指導,還應該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各種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并對選址地點的環境、地質、人口以及水文等因素進行科學分析,盡量實現勘察選址報告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3 各種方法對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影響

3.1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

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進一步發展,該技術在現代社會中被得到廣泛運用,并且也逐漸運用在各種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分析中,該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跨越溝渠山澗、遠距離建設水利工程等問題。此外,即使在人工勘察無法到達的地區,也可以運用天空優勢,將現有的各種數據綜合起來,對人口、水文、環境以及地質等各方面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不僅可以使勘察選址時間縮短,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增強勘察選址的可行性和精確度。

3.2運用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技術,將遙感平臺的高度作為基本依據,通常可以將遙感分為3大類,分別是地面遙感、航空遙感以及航天遙感。遙感技術具有立體成像感、視野遼闊、全景覆蓋以及收集信息豐富和快等優點。并且操作比較簡單,所以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有關相關環境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與調查中被得到廣泛運用。一般來說,遙感技術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1)由于遙感圖形擁有立體模式,可以提供地質構造的大量宏觀信息,并且能夠將該區域的地貌地形、水資源分布情況以及地質條件特征反應出來,有助于了解該地區地質構造的穩定性;(2)通過遙感圖像,尤其是紅外彩色影像,可以判斷某一區域巖溶水文條件的好壞,與其它探測技術相比,遙感技術的優勢比較明顯,并且通過紅外光的差異性,還能對該區域的植被分布情況、地下泉水以及地下水情況進行判斷,有助于施工建設。比如黃河萬家寨、高壩洲以及清江招來河等水利水電工程都是通過遙感技術的彩紅外航片解譯來對巖溶的滲漏問題進行研究,并且獲得較好了勘察效果。

3.3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水利水電工程勘察選址技術。這一技術具有較多的優點,能夠自動制作勘察過程中需要的柱狀圖、坡面圖以及平面圖等,此外,還可以對遙感技術拍攝的數據、影像、圖片以及空間立體分析、數據管理等進行綜合處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熟,并且在水利工程勘察選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水利水電工程的勘察選址中,運用好地理信息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確保水利水電勘察選址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

4 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勘察具有時間長、工作復雜、難度大等特點,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保證。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水利水電勘察選址的重要性,在實際的工作中,對工程建設的利弊進行全面分析,并且運用好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現代勘測技術,盡量實現水利工程勘察選址的科學化、現代化和合理化,為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肖正岐.有關水利工程勘察中地質問題的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2(9):278.

第7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方法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其開發和利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現,尤其是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最為明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強度大規模開發階段。面對沉重的環境歷史欠賬和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發展態勢,環境問題尤其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因此,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主要是通過調查和評價,摸清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查明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整治礦山環境、恢復與重建礦山生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等提供基礎科學資料和依據。

1 確定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的重點內容

1.1礦業活動引發的水資源、水環境變化,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資源枯竭、區域水均衡破壞、水質污染等。

1.2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土石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包括改變土地利用現狀、地面變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1.3礦業活動引發地面隆起、沉降變形、山體開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情況。

1.4礦業活動對重要工程設施、房屋、廠礦和自然景觀的影響和破壞情況。

1.5礦山建設工程和設施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及其危害程度。

2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價

在充分查明評價前礦區存在的各類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地下水資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資源破壞、土石環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在規模、發育程度、危害對象和生產原因的基礎上,對其影響和危害程度進行評價。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1充分掌握評價區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質等基礎條件,查明評價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的種類、規模、特征、發育程度,查明與相鄰礦山礦業活動的相互影響特征與程度。

2.2針對各種地質因素在不同局部區域的差異性和復雜性,要做到較為精確的評價,需將整個評價區域劃分成若干個評價單元,統一評價單元在地質環境條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應具有可比性。

根據各個小區域的具體地質環境條件,分別賦予所選定的評價指標以不同的屬性,然后在根據這些屬性進行區域評價。可采用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網格劃分法和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劃分法。

2.3依據具有針對性、簡明性、普適性、數據易取性、指標可量化和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原則對評價區基礎條件基本指標進行選取及數據標準化處理,確定地質環境評價指標權重。

2.4建立數學模型(指數模型、概率統計模型、模糊數學模型和灰色系統模型)選用評價區各種礦山地質環境要素的各種質量參數和定量化指標,定量評價環境質量的優劣以及預測人類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

2.5根據數學模型的評價結果對評價區進行現狀評價影響程度分區。

2.6評價現狀條件下評價區的地質環境質量情況、地質環境抗干擾的能力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難度。

3 礦山地質環境預測評價

在現狀評價的基礎上,根據礦山類型和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確定的開采范圍、深度、規模和采、選、冶方法,廢棄物處置等,結合評價區地質環境條件及變化特征,預測新一輪礦業活動可能產生、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和礦山建設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并對其發展趨勢、危害對象、影響程度和恢復治理難度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預測礦業活動可能引發和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的種類、規模和原因以及其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并對在本輪礦業活動結束時總體地質環境質量情況進行評價,對礦業活動引發的各種地質環境問題做出恢復治理難度分析。

第8篇

關鍵詞:碳排放權;影響因素;調控機制;灰色理論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受到全球重視,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GHG)排放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全球84個國家于1998年簽訂了以降低GHG排放為核心的環境保護公約――《京都議定書》。隨后,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陸續建立了本國的GHG減排體系。我國于2013年陸續啟動了深圳、上海、北京等7個碳交易試點,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市場計劃于2017年啟動。為保證啟動后各地方碳市場能順利對接,高效的r格調控機制是關鍵。正確的碳權價格不僅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能有效反映減排成本。

要想實行有針對性的碳價調控機制,必須了解影響碳權價格因素的地方差異性。在碳排放價格影響因素方面,Kanen等(2007)認為,化石能源的使用會導致高碳排放,并認為碳價的波動與化石能源價格的波動應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Burger等(2008)從供需的角度對影響碳價的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燃料價格、氣候變化、政治風險、國民經濟總產值及技術進步是影響碳價波動的主要因素。郭文軍(2015)通過自適應Lasso法及回歸分析對深圳碳價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主要受歐元匯率、國內石油價格、經濟狀況的影響。在價格調控機制方面,陳曉紅、王陟昀(2012)及周建國等(2016)認為應將政策工具及市場機制相結合,并伴隨市場的成熟逐漸減少政府干預。郭文軍(2015)、周建國等(2016)認為應加快我國碳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提高我國碳市場的活躍度及廣度。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均認為能源價格、經濟增長及政策制定是影響碳價波動的主要因素。但少有學者將空氣質量指數(Air Quality Index,AQI)作為指標納入研究,AQI是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無量綱指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HG的排放狀況。中國碳權市場研究方面,大部分學者分析了我國單一地區碳權市場存在的問題,忽略了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性。故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在納入AQI作為碳權價格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分別對我國6個碳試點(重慶碳試點的交易活躍天數過少,故剔除)的價格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及橫向比較,并提出有地方差異性的價格調控機制。

二、模型與指標介紹

(一)模型介紹

現有研究大多通過計量分析進行實證檢驗,往往對數據的樣本點數、概率分布、統計特征等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我國碳排放市場剛建立不久,統計數據不多且存在樣本點不連續、起伏大的特征。灰色關聯分析法適用范圍廣,能夠較好的包容這些缺陷,且不會存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果不符的情況。本文主要采用灰色關聯理論中的三個模型:

1. 灰色絕對關聯度模型

灰色絕對關聯度反應了相同時距下,參照序列與被比較序列折線的相似程度。計算方法如下:假設參照序列X0=[X0(1),X0(2),...,X0(n)],被比較序列Xi=[Xi(1),Xi(2),...,Xi(n)]。首先,根據各序列的零點化算子D求得X0,Xi的零點化像: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其次,求|S0|、|Si|、|Si-S0|(|S0|=|∑ 、X00(k)+ X00(n)|、|Si|=|∑ 、X0i(k)+ X0i(n)|、|Si-S0|=|∑ (Xi0(k)-X0i(k)-X00(k))+ (Xi0(n)-X00(n))|);最后,計算參照序列與各被比較序列的灰色絕對關聯度ε0i:ε0i= 。

2. 灰色相對關聯度模型

為了避免各序列不同的量綱可能造成的估計偏差,灰色相對關聯度模型通過運用初值化的辦法,衡量了參照序列與各被比較序列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的相似程度,有效的消除了不同量綱造成的影響。計算方法如下:假設參照序列X0={X0(1),X0(2),...,X0(n)},被比較序列Xi={Xi(1),Xi(2),...,Xi(n)}。首先,求出各序列的初值像:X0′={ , ,…, }、X1′={ , ,…, };其次,根據各序列的零點化算子D′求得X0′,Xi′的零點化像: 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再次,求|S0′|、|Si′|、|Si′|-|S0′|(|S0′|=|∑ Xi′0(k)+ Xi′0(n)|、|Si′|=|∑ Xi′0(k)+ Xi′0(n)|、|Si′|-|S0′|=|∑ (Xi′0(k)-X0′0(k))+ (Xi′0(k)-X0′0(n))|;最后,計算參照序列與各被比較序列的灰色相對關聯度γ0i:γ0i= 。

3. 灰色綜合關聯度模型

灰色綜合關聯度將序列的曲線相似程度與速率變化程度相結合,能更為全面地反映序列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假設序列X0,Xi的灰色絕對關聯度為ε0i,灰色相對關聯度為γ0i:,則序列X0,Xi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ρ0i=θε0i+(1-θ)γ0i,其中θ∈[0,1],通常取θ=0.5。

(二)指標及數據說明

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得出的一致結論,考慮到時距的一致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天津、湖北6個碳試點的碳權價格作為參照序列的指標。并選取CER期貨價格、煤炭價格、原油價格、天然氣價格、經濟情況、工業情況、空氣質量指數作為被比較序列的指標,數據選取時段為2014年5月8日至2016年6月9日,具體見表1。

三、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計算方法,分別計算6個碳權試點碳權價格與碳權價格影響因素的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關聯度、灰色綜合關聯度,結果見表2。

根據計算結果初步可看出,各試點碳權價格與不同因素的關聯度程度存在差異性。且與能源價格指標、環境指標的關聯度普遍高于與國際市場指標、經濟指標的關聯度。所有指標的灰色關聯度均達到0.5以上,說明碳權價格與所選指標的聯系均較為緊密,與學界達成的結論一致。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湖北4個地區碳權價格受空氣質量指數的影響均較高,驗證了AQI指標引入的必要性。為了能更直觀的比較各試點碳權價格受不同因素影響的差異性,導出各試點影響因素灰色綜合關聯度排序表,見表3。

結合表2、表3可發現,北京、廣東、深圳、天津的碳權價格與能源價格的灰色關聯性最強,上海、湖北的碳權價格則與空氣質量指數的灰色關聯性最強,且灰色綜合關聯度分別達到0.807,0.791,湖北的碳權價格與空氣質量指數的灰色絕對關聯度甚至接近于1。而北京、廣東的碳權價格與空氣質量指數的灰色關聯性僅次于能源價格。各試點碳權價格與空氣質量的關聯程度均比經濟因素更高,說明我國的發展水平已開始趨向環境庫茨涅茲曲線的拐點,高速的經濟發展不再是我國一味追求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長久之計。此外,除了湖北,各試點碳權價格與能源價格的關聯度仍較高,其中上海、廣東、深圳、天津原油價格的灰色相對關聯度水平均在0.9左右,說明四個地區的碳權價格變動速率與原油價格變動呈現高度的同步性,上海的碳權價格則與煤炭價格關聯度更高。各試點碳權價格與經濟情況的關聯程度均高度接近于與工業情況的關聯度,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工業產出仍存在緊密聯系。各試點碳權價格與國際市場產品CER的期貨價格均體現出了關聯性,關聯度均在0.5左右水平,說明我國碳試點的國際化建設都有了一定成效,但不夠顯著。

四、啟示與建議

(一)能源調控機制方面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發展仍較為依賴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如北京、天津較為依賴煤炭,廣東地區較為依賴原油。當地區碳排放權價格過高時,通過提高地區依賴的碳排放能源價格,使企業尋求其他碳排放較低的替代能源,地區碳排放總量降低,碳排放權市場供過于求,能向下調節碳權價格,當地區碳排放權價格過低時,通過結合政府回收配額,則能有效的控制碳權價格的底線。此外,為了鼓勵企業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在實行提高化石能源價格的同時,可以對開發、使用新能源的企業予以補貼。

(二)環境制度建設方面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地區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性。當AQI升高時,對環境質量較為敏感的地區的碳權需求量會增加,繼而導致碳權價格上升。于是,通過提高地區空氣質量標準,建立相關獎懲機制,能有效增強AQI與碳權價格聯系的緊密性,繼而提高地區碳權價格市場的敏感度及活躍度,將環境保護與碳排放交易有機結合。

(三)經濟建設方面

我國的碳權價格水平與經濟發展狀況相關,但不存在顯著的地方差異性。由于我國整體呈現高碳排放依賴的發展模式,在環境保護的框架下盡快加強經濟建設,擺脫高碳排放依賴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碳權市場未來與國際市場接軌至關重要。

(四)國際化建設方面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個緩慢但必然的進程,在未來,全球將會形成統一的碳權市場。而我國大部分試點的碳權價格還遠低于國際市場碳權的價格。通過制定相應政策激勵地方碳試點與國外碳權市場的合作,能夠有效拉動我國整體碳權價格水平。

綜上所述,實行具有地方差異性的能源價格調控機制,加強地區環境質量監管、提高環境質量標準,結合政府參與配額交易,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國際合作,是目前調節我國地方碳權價格差異性及提升整體碳權價格水平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我國未來與國際碳權市場順利接軌。

參考文獻:

[1]Simone Pereira de Souz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energy balance of palm oil biofuel[J]. Renewable Energy, 2010(35).

[2]Niels Anger, Ulrich Oberndorfer. Firm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or Germany[J].Energy Policy,2008(36).

[3]王慶山,李健.基于時變參數模型的中國區域碳排放權價格調控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01).

[4]佟昕,陳凱,李剛.中國碳排放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2000~2011年中國以及30個省域的灰色關聯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5(03).

[5]董文學.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與定價策略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3.

[6]劉思峰,謝乃明.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13.

第9篇

關鍵詞:設計現狀;發展趨勢;污染治理工程

中圖分類號:X50 文獻標識碼:A

1污染治理工程設計的重要性

我國現在的環境工程,環境保護技術還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人們的環保意識落后,缺乏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人才。想要改變目前的現狀,必須從提高環境工程的質量入手,工程質量的保障是貫徹到工程的整個過程中的,只有在每一個環節做到了環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工程。要將環保的理念貫徹到各個方面,充分實現工程的全面環保,根治污染。本文主要針對的是設計階段的工程質量,設計階段是一個關鍵環節,對工程的質量保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工程成敗的關鍵,因為設計是工程開始的輪廓,是工程發展的方向,它的質量高低影響著整個工程質量的高低,工程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工程有無市場,所以一定要保證環境工程設計階段的質量,關注它的發展。

2環境工程設計的現狀

2.1環境工程設計特點

環境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和環境工程本身密切相關,不能將其一分為二,更不能將其割裂開來,環境工程的設計有著其獨特性。一是工程對象的差異性導致了設計的差異性,環境工程的治理對象涉及各種各樣,比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針對不同的對象,工程的設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加大的環境工程設計的難度。二是沒有標準的設計范本進行參照,因為不同的治理對象會有不同的設計標準,所以很難有標準的設計范本進行參考,加大了治理環境染工程的設計難度。三是環保工程的大小是和環境污染的程度成正比的,就是環境污染的程度越大,相對的環境工程就是一個大工程,反之,環境污染的程度小,相對的環境工程就是一個小工程。

2.2環境工程設計市場

雖然近年我國對環境問題提高了重視,但是環境污染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所以,只要環境污染存在,環境工程就會有它的市場,環境問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會不斷出現新的污染,所以環境工程要根據環境問題的不斷變化而不斷更新和改進,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現在我國的環境工程企業的發展缺乏秩序性,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監管和規范方面的問題,政府缺乏相關的規定對這一領域的市場進行管理,環保設計主要還是企業自身的行為,缺乏國家的宏觀調控,所以市場較為混亂。二是國內缺乏環境工程發展的環境。我們國家整體上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視度不夠,環保意識整體不高,對于環保企業的發展更是缺乏相應的支持。三是環境工程的發展中人才匱乏。對環保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對該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針對這些問題,首先國家在立法方面要拿出指導性的建議,形成法律條文,規范環境工程的發展;其次政府要按照規定,全面支持環境工程發展的政策,落實各方面的規范,對各大企業的行為加以規范;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按照規定進行環境工程的建設,從工程的設計到工程最后的驗收,都要按照環保的標準來進行,不因貪圖小便宜而丟掉大利益;加大對該領域人才的培養,各大高校設計相應專業,吸納更多學生去學習環境工程相關專業,這樣畢業之時,會有一大批專業人才投入環境工程中,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將得以解決。

3環境工程設計的發展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中建設用地逐漸增多,建筑行業成為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工業并駕齊驅,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當然,建筑行業的發展對社會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日益加重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所以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發展迫在眉睫,污染治理工程企業應運而生。想要保證這些工程的經濟效益,必須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就是保證環境工程的質量。盡管現在社會的環境工程市場并不是很如意,但是此行業在社會逐漸的發展中也迎來了部分機遇。特別是國家相關政策實施,其對環境保護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推進環保產業進一步發展。此種情況下,環保工程設計迎來了新一輪的挑戰和機遇。有部分學者猜測,隨著當下環境保護工程市場的成熟,不合格的環境保護工程設計公司將會逐漸被市場淘汰。因此,做好實現環境設計的發展就要實現工藝方案的最優化。

同一污染治理項目,方案可以有多種,以生活污水為例,適用的方案僅從工藝上區別就可能有幾十種之多,而且每一種都可能為是最優方案。

其實,不根據具體條件(地型、氣候、水質、水量、處理程度、土地費用、材料費用、人工費用等)是無法確定最優方案的。但是,作為一個具體的實例,最優方案應當是唯一的。這個方案就是滿足所有一定條件后,使所要實施的環境工程最為經濟的方案。經濟分析的方法有多種,這里選用一種以作說明。

Ct=I(R+r)十Cm式中:

Ct為年總耗費;

I為工程全部一次性投入費用;

R為銀行貸款年利率或該企業年利潤率;

r為工程設施年折舊率;

Cm為年運行維護等費用。

優化方案即Cm值最低,主要受投資及運行維護費用影響。

無論如何,環境工程的發展要按照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的標準和規定,從設計源頭到材料的選擇,到施工的過程,到最后工程的驗收,每個階段都要將環境保護的內容和措施考慮進去,并且在行動中堅決落實。將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的理念貫徹到工程整體中,可能在最初成本上會增加預算,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絕對是有利于整個社會發展的事情,所以在環境工程中,一定要將環保原則貫徹到底。

結語

對于環境工程而言,提高其發展的措施很多,比如采用新的設備,新的原料,提高技術,本文研究的是從大的方向和政策上對其發展提供了一定的預測性和方向性,通過利用新的政策,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發展環境工程。環境工程的發展肯定還會經歷一段時間,在發展的初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要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把目光放到將來,等技術發展成熟以后,必定是有利于千秋萬代的事情。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综合 | 久久久全国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明星换脸 |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 色色视频免费网 | 成人看的羞羞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99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 2021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 | 成人青草亚洲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不卡 | 欧美另类69 | 免费毛片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九九福利视频 |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99视频 | 午夜美女福利视频 | 男人天堂a在线 | 巴黎初体验 |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7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本无吗免费一二区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二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精品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地址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天天摸天天插 |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 欧美影视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亭亭六月丁香 | 国产自视频 | 99精品视频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