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08 16:51:2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

第1篇

一.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使學生全而發展

素質教育重點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品行修養的培養,要求教育者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孔子長期以來從事教學實踐,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方法上,總結出許多可貴的經驗,他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學會做人是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出發點與歸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淪語為政篇》)。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他教育學生特別注意行的方面,強調言行一致性,把它作為判斷人的道德修養高低的標準之一。他主張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要求學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對言過其實的人,強調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說。他還教育學生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尤其強調要講誠信,認為守信是做人的基木原則,人無信不立。在教育過程中,孔子還十分注意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得到全面的發展,他提出《六經》持、書、禮、樂、易、春秋)及《六藝》(、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若以歷史的目光來看待素質教育,孔子無疑是注重素質教育的,孔子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體現了他那個時代的素質教育所達到的水平。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木任務,不僅是孔子對教育思想史的重大貢獻,而且對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

二.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個性

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占之道也(《論語八份》)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卜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孔子對學生的智能、志趣和個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先進》)孔子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木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這一問題,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為營父宰,問政,孔子日: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是針對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貢問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說如果必不得己而去,則依序去兵去食,強調了自占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觀點。孔子意在鼓勵子貢首先要牢固樹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是針對仲弓的氣量小而對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幾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在回答他們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均針對各人的個性弱點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語言既帶有勉勵和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孔子實施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聞斯行諸的回答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內有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公西華日: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日: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可見孔子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從補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

因材施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育方法,對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現狀很有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們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現在還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陳舊的教育思想,以升學為教育目標,夸大學習成績,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個人特長的發展。應試教育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評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今天,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應因人而異,因事而宜,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實施適應個性差異的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實質上就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這一背景卜,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啟發教育不僅是啟發學生透徹理解知識,而且是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如占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終身受用。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子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關于啟、發的論斷,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起源。憤和悱是一個人渴求知識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顏上的表現,學生己經思考了但還沒想通,這時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并有所領會但還不能用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時可以去開導他。孔子的啟發是建立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和及時的啟發。學生不能從己知的一點推導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孔子就不會再重復去教授,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再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響

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機效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啟發。后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遵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須完善自我、以身作責

國務院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孔子身正不倦,率先垂范。他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砰》);。孔子提出教師以身作則要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子日:予欲無言子貢日: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廠子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木人有意無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獲取智慧靈感,孔子認為,教師應認真誠實,心外如一,言行一致,他尤為贊同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盛贊老師時這樣說:日胃然嘆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昔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這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孔子言傳身教,誨人不倦。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體力行,學而不厭。他認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應該經常自問是否做到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鼓勵教師敏而好學,不恥卜問。他學習起來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在好學方面要比別人強。孔子不但每事問,而且無常師。他對師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廣泛,凡有一技之長,明一物之理的他都會拜為老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應該是教學相長的最理想診釋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即師德。教師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創設一種樂學的氣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交流,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和見解深刻的人。具有廣一博的知識,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師還應該具有繼續學習的要求、能力和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孔子用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和敬業愛生的品質,他的進德修業、永不停止的思想,對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

第2篇

關鍵詞:《論語》 孔子 素質教育

一、孔子與素質教育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無論是在橫向歷史上還是縱向歷史上,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對于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突出貢獻,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素質教育”理念,在孔子整個教授學生的過程中,他有效地把自己素質教育的思想積極地付諸于實踐當中。正是孔子所推崇的正確的思想,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賢能之士。在當下,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提供了現代的理論基礎,對于國家的素質教育戰略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是綜合性的教育。具體包括我們常說的對于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是在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德育的核心地位。與此同時,素質教育還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對于非智力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說,素質教育努力地做到因材施教,就像《論語》中所說的“夫子循循善誘人”,要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引導式教育。通常,一些像“情商”之類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不受重視,而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這些因素日漸成為人們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為人們所關注,這樣來看,素質教育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素質教育并不是為某個個體量身定做的,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像孔子一樣提到的“有教無類”,可謂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有利氛圍,激發起潛能,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可見,素質教育適應了時代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需求的產物。

二、《論語》中所體現的關于素質教育思想的現論基礎

(一)素質教育的思想

孔子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在教育方面提出過有關素質教育的思想――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想法。孔子認為,“有教無類”的教學方式是要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每個人都要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與權力,無論人們的階級、地位如何,都要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愛”思想。一方面,孔子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希望能夠對于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希望他們成長成才。這一點在《論語》中就有很好的體現:“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來孔子對學生的平等,他關心和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發表意見,并給予一定的肯定與鼓勵。

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德行,這在《論語》中是這樣講解到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說,孔子要每個年輕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也只有在這些的基礎上,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孔子在時時刻刻都教導學生努力做到“君子坦蕩蕩”。

(二)教育本質觀

在孔子全部的思想里,最核心的思想是他的“仁”。也正是孔子的“仁學”思想的提出,成為了孔子的有關于素質教育的教育本質觀。“仁”的具體含義就是要“愛人”、“忠恕”,也是當下素質教育中關于德行的具體要求。孔子倡導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非常重視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無時無刻不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的地位要比鳥獸之類的動物要高,“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本真地活著,不為其他因素所改變,有著原本的生活狀態。在這里,孔子對于人文關懷上的追尋在全方位上詮釋了現代的素質教育精神,這也是《論語》關于人的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

孔子在對弟子的教授中要求培養質樸的“君子”,這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目的之一。在《論語》中是這樣表述的:“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認為,高品格的人才要具有“剛、毅、木、訥”等特點。當人具備了“剛、毅、木、訥”這些特質以后,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的境界。在這一點上來看,孔子的學生子貢完全理解了老師的用意,他用形象的比喻為老師的話做了很好的詮釋:“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也。”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對于品德高尚的人要進行樸素的、原始的教育,也就是還原事物本來的樣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和儒家的基本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有了很好的輝映。在子貢的話中,可以分析得到:“文”字與“質”字是一對反義的關系,“文”字指的是文飾,有修飾掩蓋之意,而對于“質”字,指的則是事物最本真的狀態,那么,在邏輯順序上來看,也是先有“質”后有“文”的。在《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是這樣說的:“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此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后施五彩,猶人有美質,然后加文飾。”在這里,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素”字和“質”字,這就與我們當前國家所推行的“素質教育”有了輝映,同時,這也是“素質教育”在史料中的最早記載。在《論語》的表述中,“繪事后素”這種方式正是還原人本質的最真實體現。對于每個人的成長與成才來說,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首先是做有品格的人,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先做人,后做事”。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有學習知識的基礎,接著才能對學生進行“詩禮”的教育。對于每個人的成長方面,孔子所說的“素”與我們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同的。孔子非常關注于道德品德上的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能力,所有的思想理念都是與素質教育不謀而合的,可以說,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是素質教育精神的體現。可見,素質教育中所倡導的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理念,在孔子的教育實際中有著全面的詮釋。

(三)教學方式方法

孔子有著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理想狀態,就是同學生“浴乎沂,風乎舞雩”。在《論語》中記載,孔子的教學活動是從“問”這個行為開始的,孔子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教學的內容與方式有所不同,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論語》中,孔子對于“仁”、“詩”、“禮”的講解,都會與不同的弟子進行問答,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如若不同的學生提問,孔子會有針對性地在不同的側面給予不同的答案。孔子一直以來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式的,對于知識與技能以及品格的教授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的,有時,孔子對于學生的提問故意不去回答,讓學生進行仔細思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正是學生的不斷發問,孔子才做以正確的引導,他提倡學生多問才能多學,在《論語》中,常出現的就是“曰”字了,這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對于知識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因為學生的提問才得以展開教學活動的,正所謂“不扣則不鳴”。“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形成了優質的教學氛圍,為素質教育的開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上也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教學內容上,孔子主要進行的是倫理教育。孔子身處封建社會制度之中,他認為有關于農業生產、工匠技能方面的知識都不是那么的有價值。在《論語》中,樊遲請學稼,孔子罵樊遲“小人哉”。又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在孔子的價值體系里,有關于倫理學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并且,這些倫理知識是圍繞“仁”而展開的“詩書禮教”。

追本溯源來看,素質教育理論是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的,正是在中國的現實國情上應運而生的,并且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孔子認為“素質”是人的一種樸素的自然狀態,又通過教育達到教育目標,“繪事后素”與“文質彬彬”都是指人,前者是指“人性”:“性相近,習相遠”,人性的特點都差不多,但教育使人產生巨大的懸殊;后者是指教育所養成的人。可見,人的素質既有先天的、與生俱來的素養又有后天的人為教育。素質教育是打好人生基礎的教育,這個“基礎”就是素質。

結語

孔子在生活點滴中對于弟子的教育,開啟了中國傳統生活教育理論的先河。從孔子的時代開始,中國開始了幾年的教育歷程。孔子所提倡的素質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平日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德性,知書達理,最后才能稱之為人。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思想正是以孔子的理念為基礎,并進一步發揚光大和全面實施推崇起來的,現在的素質教育之所以開展得如此順利,是與孔子的思想密不可分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孔子在教育領域中思想的成熟,顯示出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強大的生命力。在孔子的年代,憑借著其智慧提出的實行素質教育的思想,成為了我國文化的瑰寶。如今,我們找到了素質教育思想的現論基礎,并深刻地進行了總結與理論研究,進而開展科學的運用,對于我們更好地推進國家的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語

參考文獻

[1] 楊麗君.對《論語》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現代解讀[J].語文建設,2012(02).

[2] 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內涵及其重要啟示[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0).

第3篇

關鍵詞:《論語》 素質教育 孔子

引言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對教育的重要貢獻不言而喻,直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對我們的教育產生著重要影響。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而成的《論語》一書之中,通過對《論語》的品讀,可以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及高明,更能夠發現其中所體現的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這種跨越千年的“合”“同”對我們更好理解素質教育思想并有效踐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品德教育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國素質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理論中“仁”便可以被看作是對人品德教育的目的的高度概括。孔子在他日常對弟子的教學中就會講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在當下素質教育方面關于品德的要求。孔子告訴學生,你們見到了品德高尚的賢人,要努力地向他們學習,向他們看齊,爭取到達一樣的境界;當你們看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要去反省自己,檢驗一下自己是否有和這類人一樣的過錯。儒家對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孔子對弟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就是說,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背地里做什么違反道德的事情,而小人的做法卻是令人厭惡的。他告訴自己的學生要做君子一樣的人,可以說,孔子對人才的培養中,也最重視道德修養。具有完善的道德,是孔子認為成為“人才”的先決條件。孔子也對于“知”與“仁”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見解:“未知,焉得仁?”這就解釋了“知”是實現“仁”的首決條件,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道德,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道德,只有做到“知者不惑”,才能真正使“仁者不憂”。

孔子還從“學”與“思”的角度闡釋了品德教育的理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里的學,所指便是對品德的學習,學習的目的也是“守死善道”。這里的道,所指便是品德。然而不單要好“學”,孔子還倡導人須善“思”,也就是說在語言和行動中都要時刻考慮到品德,考慮到德行的重要,這些無不體現著素質教育思想中對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守信方面,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他教導學生要具有誠信的品格,如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不會做成功的。

《論語》中不但從“知、學、思”的關系上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還從人們對于仁德的好惡方面闡釋并強調了仁德本身的重要。儒家之“仁學”的內涵主要包括“愛人”和“克己”。在《論語》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思想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思想的最早體現。孔子說,“愛人”需要人具有極強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本身便是一種“仁”,所以,愛人者必能好仁。另一方面,“克己”,需要人去克服自己身上不良的情感,而這不良情感本身就是“不仁”,于是克己者必得惡不仁。這樣一來,便能做到“仁者不憂”;“不憂”之人便能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從情感上愛好仁德而成為“志士仁人”。故此,《論語》別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除此以外,孔子還從意志與道德的關系角度,提倡培養堅定的意志,用來使道德能夠持之以恒,長久地存在下去。如前文所述,正當的情感欲望想要得到確立,同時,不正當的情感欲望也必須得到克服,能夠使這兩者有機統一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堅強的意志。因此,孔子也著重將意志的鍛煉提升為理想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和環節,正如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之前,這樣的句子都證明《論語》中對于人的品德及志向的認可,是非常高的。

二、能力培養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孔子的教育因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而體現出素質教育特性。“培養德才兼備、表里如一的君子”是孔子明確的教育目標,因此孔子的教育中以德為先,輔以智體美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君子懷德”而又知“里仁為美”,還要在與人交往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在智育方面,他也不僅注意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孔子對于知識的渴求是多么重視,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這樣的。如他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學生要多思考,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有很多迷惑和困擾,而只是空想,不把學習落到實處的話,那么就獲得不到真正的知識,他還告誡學生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甚至聞一知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方面,孔子這樣說道:“不學詩,無以言。”他還注重學生聯想能力的養成:“詩可以興”,還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觀”,與人相處的能力“可以群”等。孔子還強調審美能力的培養,他要求學生要做到“文質彬彬”,成為內外兼修的君子。在《論語》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實就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最好詮釋:只有做到擁有知識和具有高貴的品格才能稱為是君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創造了他的素質教育思想體系,更培養出了高素質有綜合能力的人才,從理論到實踐都給后人留下了最輝煌的成果。

三、個性發展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發展學生良好的先天稟賦,使之成為學生固有的品質,一直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孔子認為人有“生而知之者”。從這點來說,孔子確實看到并且注意了學生的先天個性。對學生天賦與個性的了解和開發,無疑是孔子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大教育家的重要原因。

首先,孔子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特長。他非常了解自己學生的秉性:“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他了解顏淵謙恭好學,知道司馬牛多言而躁。不單是性格,連學生的特長,孔子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這些透徹的了解為孔子能夠按照學生不同的個性來對他們進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反映出《論語》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視。

其次,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們的不同天賦秉性,進行合理地規劃和引導,使那些天賦逐漸演化為學生身體中的美好品行。孔子對能言善辯子貢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使子貢更加加強自己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最終能夠“使令于君前”,在外交方面顯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對于有“勇”之天賦的子路,孔子在贊美的同時不免有所擔憂,而他也沒有采取師生之間命令的形式,而是用疏導的方法告誡子路:“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使子路既保持了勇武的天賦,又能夠合理的控制,不至于作出小人之行,最終成為了擁有美好品行的人。

結語

綜上所述,《論語》中所表現出的傳統儒家的教學理念,體現著素質教育的思想,或者也能說成《論語》的思想為當前我國所實施的素質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誠然,本文所述只是《論語》中諸多思想精粹之一二,還有很多語句與內容也都體現著素質教育思想,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去不斷研究與發現,使傳統的經典能夠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發揮出它應有的效用,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推波助瀾。 語

參考文獻

[1]張建康.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和實踐[J].重慶廣播大學學報,2003(02).

[2]詹瑜.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管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07).

第4篇

古語曰:文以載道。教師之道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應該時刻牢記這一教訓,要認真備課,精心上課,耐心面對每一位學生。孔子思想進校園也是讓學生深刻領會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從而懂得求學之道,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現代教育有機融合,打下牢固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思想根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孔子教育思想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以“成人成才”為目標,主張面向全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關注學生的品行修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有教無類”和“六經皆藝”體現了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要求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實現全面發展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矛頭直指“學在官府”,與“氏所以別貴賤”、“氏所以別愚”相對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即是有力的證明。孔門弟子來自廣泛的社會面,社會地位也十分復雜,如顏回身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公冶長曾是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負米供養母親。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出身貴族世家的僅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貢。 孔子提倡的“六經皆藝”,從對人的發展作用而論,禮、樂側重智,射、御重體,樂又有美育的作用,“六藝”則是諸育兼顧。“藝”還突出了智能兼求的特點;“禮”主要指社會生活規范和道德規范。孔子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確提出德治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育人。其德育內容豐富且富有層次,如道、德、仁、藝就是逐漸遞減的四個層次,“志于道”是最高原則,“據于德”是道的具體表現,“依于仁”是德的具體內容,“游于藝”是仁的實際運用。他認為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必須“學以致其道”;要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不僅要學道、適道、立于道(即守道),而且應靈活地推行這個道。素質教育強調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勞動技能以及審美素質的有機統一,而思想素質是首位。

二、“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和“啟發誘導”體現了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的教育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孔子強調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告訴我們:如果學生不努力學習,那么灌輸再多也沒多大用處。素質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由此出發,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施以有區別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健康和完善發展。

“教學相長”反映的是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孔子在主張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同時,倡導向受教育者學習。他曾贊揚子夏與子貢對自己的促進作用:“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也曾批評顏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學說。”

素質教育強調從重視教法轉變為教法和學法并重,其中啟發誘導是關鍵。孔子就認為必須承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差異,教師施教的依據是學生的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這一原則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握學生的學習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反復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啟發誘導應以學生的學為基礎,既以學為依據,又以學為歸宿,他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則揭示了求學的三種心理狀態及其對學習的影響。教師不應是單純教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應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提出值得通過后續努力去解決的疑惑,讓他們真正“會學”。

三、“學思結合”、“溫故知新”關注學習方法的遷移性和創新性,要求我們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孔子認為學是求知、求能的起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其所說的學,不僅指書本知識,還包括“多見”、“多聞”的感性認識與經驗。孔子同時認為學離不開思,思有助于學,因而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要求學生做到“視思明”、“聽思聰”,以培養推理和歸納能力,“聞一知二”、“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諸往而知來者”,做到善于演繹和推理;他還要求學生在博學的同時,堅持“一以貫之”,通過歸納將散亂的知識形成體系,即“由博返約”。

孔子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主張“默而識之”、“多說而識之”。其提倡的“溫故而知新”從很大程度上說就突出了創新。他在編定六經時,堅持了“述古”的客觀態度,對保存遠古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運用西周禮學思想時,則大膽地進行了損益,“以述為作”,體現了很強的創新精神。

第5篇

關鍵詞: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現代啟益

一、“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內涵

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語出《論語·衛靈公》,由于論語是語錄體,容易使人產生不同的詮釋,因此對“有教無類”的解釋,自古至今一直有歧義。歸結前人關于“有教無類”的詮釋,關于“教”字,古今同義。而對于“類”字則說法不一,一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解釋是將“類”解釋為“種類”,但對于如何來劃分這一“種類”卻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何晏認為“有教無類”的“類”是根據貴賤分類的,即“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而朱熹卻把“類”歸為人善惡的不同種類,他在《論語集注》中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惡矣。”這兩種觀點在孔子招收的弟子中均有所體現。據《史記·仲尼列傳》的記載,孔子是不看重學生的出身和等級的,來者不拒。孔子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很復雜,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結駟連騎,家累千金”的子貢),大多數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之子”;公伯寮曾犯過不忠于師門的錯誤,即“公伯寮愬子路與季孫”,孔子均收之為徒。由此看來,“有教無類”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分貴賤、出身、等級、善惡,只要愿意接受教育的,都要加以教育。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學生的智能水平、學習態度都不盡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但經過孔子的教誨,最終成為高才生。同時,孔子招收學生的年齡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幾歲,也有比孔子小幾十歲的。“類”還可以解釋為“族類”,從孔子招收的弟子來看,地域上不僅僅限于招收本國(魯國)之人,還有來自齊、秦、吳、楚等廣大地區的。

綜上所述,“有教無類”應該指有求教的,無論家庭出身、貴賤尊卑、善惡、智愚、年齡、種族等差異,都應該加以教育,不區別對待。孔子的“有教無類”突破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官學樊籬,使教育對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定程度實現了教育的平民化,體現了歷史的進步性。“有教無類”的主張和實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使古代教育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擴大了教育對象,促進了“文化下移”,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馮友蘭認為,“如此大招學生,不問身家,凡繳學費者即收,一律教之以種種功課,教讀各種名貴典籍,此實一大解放也。”

二、“有教無類”的現代啟示

1. “有教無類”利于實現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無類’主張,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不僅及于華夏平民,還讓邊遠地區的夷狄各族也享有教育權利。”孔子收徒,不問階級出身和貧富貴賤,沒有貴族和平民的分野。這樣的教育,打開了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通道。

“教育公平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包括教育權利、就學機會、學業成就機會均等。”總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當代中國正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必然要求教育充分體現教育公平原則,以回應孔子“有教無類”的呼聲。

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教育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城鄉學生受教育的質量差別懸殊”。相對于城市學生來說,農村學生受教育的質量很低,主要表現在:第一,辦學條件嚴重滯后。第二,農村教師總體素質不高。第三,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這也是教育不公的又一表現。

2. “有教無類”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從孔子的教育實踐來看,孔子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了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掘其潛能,使每位學生成才。

在當代教育中,素質教育并沒有真正得以落實,當今的素質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育評價的單一化、教育沒有注重人的個性發展等。“無類”教育不分聰資愚鈍,都應加以教育。而在今天的教育中,一些教師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缺乏公平的原則,輕視學習差的學生。教師與學習差的學生缺乏溝通和交流,缺乏對學習差的學生的了解以及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這與“無類”教育是不相符合的。教師應該采取多元的評價機制來評價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聰明才智。

3. “有教無類”利于實現大眾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素質

全體國民素質提高靠的就是教育,一個國家要高度重視并發展面向大眾的教育。所以要求教育要實現平民化,“有教無類”就是平民教育的最初探索。平民教育是現展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我們應進行“無類”教育,以實現和諧社會。

大眾教育問題已成為教育的又一問題。目前,大眾教育在實現過程中面臨如下問題:第一,弱勢群體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突出。“弱勢群體就是指在生活物質條件方面、權利和權力方面、發展機會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一般是指貧困農民、進城農民工以及下崗職工這三類人群。”要想實現“無類”教育,保障弱勢群體子女的義務教育權利是首要任務。第二,留守兒童的教育面臨困難。“無類”教育要求做到教育公平,留守兒童是缺少“愛”的人群,“愛”的不公平就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這也導致留守兒童形成極度叛逆的性格,學習成績跟不上。“據統計,近幾年農村學生輟學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已達到5.47%,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農村文盲所占比例也相當高。”所以教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愛”,以真正的實現“無類”教育。

參考文獻:

[1]何晏.論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白明鳳.孔子“有教無類”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

索,2001(1).

[3]施旭東,張蘇.孔子“有教無類”主張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昆

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4]陳貞蘭,馮文全.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及其對和諧教育的啟示[J].現

第6篇

關鍵詞: 孔子 教育思想 基礎教育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幾乎以其畢生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因材施教,使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養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他非常尊重學生的品德個性發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贊美弟子子路在這方面的德性,他說:“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這種性格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做到這一點。孔子還注意從發展學生的特長方面進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謂德行、言語、政策、文學四科的區分,這正是發揮其所長教成的。孔子以后的儒家在《禮記》的《學記》中提出教學要長善救失,也是對孔子教學經驗的總結。“因材施教”一語是朱熹對孔子教學方法的概括。孔子確定是這樣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就是說對高才生要講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發展,對一般學生就只講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顏回、子項都是孔子的高才生,但顏回自己說他只能聞一知二,實則顏回卻能聞一知十,可見顏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對顏回講的道理是很深的,顏回認為聽了孔子的教導,“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體現在孔子對學生的特點很注意、很了解。他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教學,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對“聞斯行諸”一句的回答。冉求問孔子聽到就該立刻做嗎?孔子回答說當然,聽到就應該做。子路問同一問題,孔子卻回答,怎么能聽到就做呢?有父兄在嗎?還應再聽取些意見。第三個學生公西華就懷疑了,問孔子為什么對同一問題兩樣回答。孔子說,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勵他聽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說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聽取意見。這些都是從學生個性特征出發,以彌補學生的不足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學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應積累這些方面的經驗。

二、德才并重,使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體性原則,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品行修養的培養,要求基礎教育工作者不僅教書,而且育人。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立教。這種思想很多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孔子指出,要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必須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在教學中遵循品德修養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重的原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禮樂和文獻、人、忠、信。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孔子指出,一個人只講究品德修養而不喜歡學習禮義,就會矯枉過正,只有兩種并重才能成為完善的人。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注重傳播古代文化遺產,加強了教材建設。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編著成教學用書,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他向學生講授“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傳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學生怎樣做人,這在今天的教育中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仁愛教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與愛戴的師生關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關乎整個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動,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一要義,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孔子把“愛人”視為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高準則,就是希望人們能以“仁愛之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而尊重他人權利并普遍性地愛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認為在教學中,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愛戴的關系。為此,孔子說要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的虛心態度,采取“不恥下問”甚至“每事問”的態度,并且拜善人為師。不僅如此,孔子與學生也情同手足,顏淵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駕在學生之上,而是出現在學生之中或與學生結伴同行,或與學生席地而坐,或談志向抱負,或述個人情懷,都能做到胸懷坦蕩心心相印。孔子的學生用下面的話述說對老師的尊敬:“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子罕》)這正是素質教育所呼喚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總之,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與基礎教育工作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鑒和采納的地方,所以說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對這個時代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袁慶德.論語通釋[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陳祎鴻.淺談孔子的教育思想[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

[3]吳耕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考試周刊,2007.

[4]楊柱.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創新教育的啟示[J].貴州大學學報,2008.

[5]喻平編.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7篇

關鍵詞:儒家思想;教育;孔子;改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82-02

教育的文明與發展是現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標榜著先進、進步與科學的教育現代化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同進入了陳腐的舊中國。曾經,儒家經典是中國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它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了最核心的人才隊伍,這群佼佼者成為了權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闖進中國時,也正是這群精英人群開始了對傳統教育深切的反思和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場教育變革的重點便是摒棄“腐朽”的儒家思想。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頭努力,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越走越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似乎成為空想。此時重拾儒家經典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進行新的思索,在傳統精髓中尋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教育

1.儒家思想形成之前的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有了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稱為“校”。孟子說:“夏曰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完善的學校教育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會作用。

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諸侯國政治經濟權勢的逐漸膨脹,私學應運而生,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儒,墨,道,法等諸家競相興辦私學,為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2.儒家的主要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在私學興起的大浪潮下應運而生的。而談到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先談到孔子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私學的創辦者。據史稱,孔子有“弟子三千”,培養出了在當時頗具影響的“七十二賢”。孔子一生“誨人不倦”,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教學實踐上,他認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同時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懂得“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對后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使人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孟子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則進一步推動儒家教育思想走向成熟與完善。與孔子的教學理論相比,孟子更注重學生道德理想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煉。他反復強調“尚志”,認為人生第一大事就是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要有大志向。關于道德意志的鍛煉,孟子特別強調要“存其心,養其性”,要節制私欲,培養浩然之氣。他認為堅定的意志是養成浩然之氣的基礎,一個人要通過意志的鍛煉才能有堅強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任。

二、儒家教育理論與西方教育理論的比較

1.孔子的“有教無類”與西方“教育平等”

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私學最主要的開創者,他認為人“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們天生并沒有本質區別,個性差異是由于后天培養所養成的,只要通過良好的后天培養,艱苦的學習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君子的習性品德。所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們來自齊、魯、衛、晉、宋、梁、陳等國家,且大都出身貧寒。

西方文藝復興之后,人文主義教育學家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個性解放、重視人的現世生活,崇尚理性知識,這大大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與平民化。西方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對政治、經濟、科學、商業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各種各樣的新式學校隨之出現,受教育的人群也都在擴大。

但是,此時的西方教育并沒有普及到孔子“有教無類”的程度。西方的教育改革大多局限于對宗教神學與教會控制教育的反抗,所謂的“教育平等”只是這場戰爭的武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權利仍舊牢牢地掌控在貴族與富人手中。相比之下,孔子時期中國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是高過于西方的。

2.人本主義教育的共通與分化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看來,在孔子眼中,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而天命就蘊含在自然運行之中,只要順乎天命積極努力,自強不息就可以成才成仁。孔子將人置于主動的地位,認為人只要順乎天命的努力便會成才,而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鬼神安排。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們也極力抨擊宗教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他們提出人完全可以通過教育達到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將希望寄托于后世。這與孔子的理念是契合的。

而后,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天壤之別。西方現代教育為了服務于工業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培養高技術的可以在工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人才,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與社會生產發展緊密配合,這些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工業技術的發展。而此時,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仍舊堅持著王道政治為中心的道德教化似的教育。他們注重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綱常;重視禮樂教化,輕視生產知識。此時的中國教育已儼然發展成一種“人文教育”,自然科學從不被重視。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只是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這一點被后世的統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積極宣揚,為后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當今中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發展時期,西方應用型教育發展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三、取其精華——儒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1.德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先行者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一直都有重道德教化,禮儀規范的傳統。但多年對于現代科學教育的追求,讓我們的教育者輕視了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我們只注重對于學科知識的教育,嚴重忽視了學齡青少年道德的培養。人們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時,人們不禁又回顧起儒家思想在道德培養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們的教育者總是高喊著要普及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不只是開幾節游戲課,少布置幾張作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使學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合格人才。

孔子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以“仁”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他主張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要努力提高精神境界。為人處世要從道義出發,克制不正當的私欲。這對于現代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劑良方。同時,儒家思想以“孝悌”為本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敬父母與關愛他人,以及愛國愛民的重要性。“忠恕之道”也成為現代社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的行為標準,成為如何應對矛盾,處理問題的智慧之源。這些儒家思想為我們提供的寶貴資源必須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2.素質教育的傳統淵源——儒家詩書禮樂教育

孔子重視對其學生詩書禮樂方面的教育。“詩”即西周以來的詩歌,儒家教育思想認為詩能夠激發道德情感,體會風俗盛衰,觀察政治得失,是學生獲取豐富知識的源泉。“書”即史書。讀史可以提高學生明辨歷史是非的能力,同時從其中獲取行為指南。“禮”即周禮,是古老的道德標準和禮儀,禮使學生學會了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樂”指樂曲,與“詩”相連。“樂”的作用是與“詩”相配合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論語中提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應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樂”在人格培養中的關鍵作用。

儒家這種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可以為我們現今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很多資源。“應試教育”忽視了個人性情與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詩書禮樂”的標準能夠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學習材料。

3.因材施教——現代教育發展之精髓

孔子的“因材施教”首先是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孔子通過觀察,問答等方式了解學生性格愛好等的差異,再根據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論語》中保留了大量孔子評價學生個性德行差異的記錄。其次孔子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啟發誘導,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這恐怕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源頭吧。

現代,我們也應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級別,保證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個性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志向,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專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原則在很多方面與現代教育理論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論理應成為我們現代教育的寶貴借鑒。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坎坷征途中,我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吸收外來教育的精髓,同時不忘在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中國教育思想中提取精華,實現中國教育的真正現代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周立升,顏炳罡.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2]馬振鐸.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郭齊家.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及其現代價值[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1).

第8篇

關鍵詞:實際教學;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B-0010-01

易中天先生寫的《中庸的原則》中,在講孔子中庸的思想時,引用了一次師徒的對話,也是孔子作為教師給學生解惑的過程。

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怎么能聞風而動?冉有也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當然!聽到了,就去做。這下子公西華不懂了。公西華說,先前子路問先生,聽到了,就去做嗎?先生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怎么能聽到了就去做。現在冉有也問先生“聞斯行諸”,先生卻說,既然聽到了,當然就該去做。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還截然相反,我實在想不通,因此斗膽向先生請教。孔子說,冉有這個人,膽小怕事,老往后縮,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唱反調”推他一把(求也退,故進之)。子路勇武過人,膽子一個頂倆,愛往前沖,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做減法”要拽他一把(由也兼人,故退之)。在這個過程中孔子根據兩個學生的不同性格給出不同的解釋。這邊推一推,那邊拽一拽。因材施教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這樣的故事在《論語》中還有好幾處記載。根據《論語?顏淵》篇中記載的內容。顏回、仲弓和司馬牛這三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這三位學生都向老師孔子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問仁。

顏回問什么是仁,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回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可以說孔子把自己思想的核心內容教給了顏回。朱熹評論《論語》中這一章“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機,非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孔子數稱“賢哉回也”,表現出對顏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許。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曾經說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仁慈賢德,有帝王之才。因此,孔子從侍奉君主、管理人民的角度分析“仁”。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史記》中說司馬牛“言多而躁”,孔子告訴他:仁者說話謹慎,通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點。

在《論語?雍也》中子貢也有此問,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辯,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貢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教他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教給子貢一個“仁”的方向。

孔子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給出了有針對性的答案,這兩個故事都堪稱素質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典范,也是最有效、最成功的教。要想達到這樣的教育效果,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1)作為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業務能力和道德修為,還需要有厚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才能研究好學生,有綜合、廣博的知識結構才能發展好學生。(2)對學生的學情非常熟悉、了如指掌。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看到老師講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結果學生不會的問題很多,留下大量“夾生飯”,老師還埋怨學生太笨,講了很多遍就是不會。根源在于過高估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不能根據學生的學情因材施教。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對象而只管悶頭教書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

孔子的這些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很有啟發。無論搞素質教育還是課堂改革、開發校本課程等,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從個性化教育出發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教給學生最適合他們學習和發展的本領,這才是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巫春英.我國“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價值取向演變評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頓李芳.我國中小學“因材施教”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洪笑茹.中學數學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4]張彥.論“因材施教”[D].天津師范大學,2007.

第9篇

關鍵詞:孔子;教學;觀念

當今社會提倡的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也必須改變‘鳥籠式’的教育方式,有計劃地去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接觸生活,以達到解放學生學習空間的目的。學校不應是放大的鳥籠,學生不是待哺的小鳥,鳥籠不是鳥的家園,不是鳥的世界,鳥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闊天空。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觀。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術運用到教學勢在必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給學生營造一個 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必須在課堂上下功夫。怎樣更好的利用課堂45分鐘是一個關鍵,巧妙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們應把學生看做是一群鮮活生命,富有時代朝氣的群體,看成是一株大樹,樹上每一片樹葉都代表學生個體,每一片樹葉都需要雨露陽光。我們不僅要學習和繼承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還應針對當今社會的具體情況發展更適合學生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學理念。筆者認為素質教育下的教育觀、教學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應注重體現教育的育人作用

《禮記》中《大學》篇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論述既說明了儒家關于教育的過程和步驟,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對教育作用的看法: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做到不為各種私心邪念所動搖)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積極為促進各自家庭的和諧美滿和國家的繁榮、穩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齊家、治國),這是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有些學者認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慮教育的社會作用而忽視個人的發展,甚至是壓抑個性的發展。這種看法是不公允的。事實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重視個人思想的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就是儒家促進個人發展的理論基礎。但儒家的個人發展不是只強調“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發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完善人格為目標、和群體和諧一致的個人發展。這是孔子教育思想與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二、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在我國,春秋時代,大教育家孔子親身實踐了啟發式教學,主張學生愉快的學習,教師要講究教的方法與技巧。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啟發式教育。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婷婷婷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视频 |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 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 第四色激情 | 国内国外精品影视网站2019 | 狠狠干2020 | 情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地址 | 99精品观看 |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久草不卡视频 | 涩涩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久久青草免费线观最新 | 人人草在线视频 | 久久经典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我和岳交换夫妇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交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 女生宿舍2清韩语中字 | 欧美一区欧美二区 | 色客成人网 | 国产com| 免费二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 国产精品夫妻 |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观看视频 | www.加勒比.com| 精品久久亚洲 | 国产一级毛片a午夜一级毛片 | 黄色影院在线播放 | 天天好逼365 | 华丽的外出手机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