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航空航天產業分析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15 17:11:3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航空航天產業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航空航天產業分析

第1篇

關鍵詞: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術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進技術擁有者在從事生產、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輸出技術而引起的技術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溢出則指航空航天業的先進技術通過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傳播到其他工業領域,進而帶動這些工業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航空航天業是我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裝備多、投資費用大,是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航空航天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逐步建立起平臺化、系統化、專業化的研發與應用體系。它技術內涵高、產業鏈長、輻射面寬、連帶效應強,對眾多高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拉動作用。研究表明,內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的貢獻效應越大[2]。航空航天技術是高科技領域的前沿,航空航天業必然對其他部門具有較大的貢獻效應,其技術溢出也應該是顯著的,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前提條件進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響航空航天工業技術溢出的顯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術溢出作用,對于加快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數學者從理論層面分析技術溢出的問題,也有學者較為系統地對技術溢出是否存在、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以及技術溢出的機理進行了實證分析,但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資(FDI)這一領域,沒有從行業層面上分析該行業部門對其他行業部門的技術溢出,并且沒有在理論上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利用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響技術溢出的關鍵因素,進而對促進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及產業自身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政策建議。

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將其大致歸納為:(1)人力資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導致技術吸收效果與經濟增長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認為人力資本存量是影響技術溢出效應的關鍵因素[4];王成岐,張建華,安輝(2002)得出人力資本存量與技術溢出效應不相關的結論,但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質是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5]。(2)技術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術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間越大,吸收技術溢出的潛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發現低技術水平嚴重阻礙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7];Perez(1997)從吸收能力角度考慮,認為過高的技術差距會影響示范模仿機制發揮其應有作用。(3)經濟開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認為經濟開放度高的企業由于競爭壓力大而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發現經濟開放程度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7];包群,許和連,賴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來衡量經濟的開放程度,發現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等都是促進技術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發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術溢出效應并非自動產生,技術吸收方要想從中獲利,須對學習活動進行投資;田慧芳(2004)的研究則表明工業部門研發投入水平與技術溢出效應呈負相關關系。此外,市場結構、工資水平、產業關聯、基礎設施、經濟政策等都作為影響因素引入了技術溢出的相關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此進行探討。

二、指標構建與分析方法

目前,對技術溢出進行實證研究時,學者們通常首先選擇一個影響因素,然后確定與該影響因素內容相關的指標體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計量方法(如多元回歸、分組回歸等)來分析這些指標。本文在分析技術溢出時,也采用了這種研究思路:選取航空航天業為研究對象,根據技術差距等影響因素建立與之相關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指標與技術溢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對提取出的公因子進行顯著性檢驗。

(一)技術溢出指標體系

航空航天業是一個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機、光、電、液綜合能力的精密機械加工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其研發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具有科技含量高、連帶效應強的產業特點,能夠帶動諸多產業的發展。理論上講,研究技術溢出影響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但為了避免信息重疊,本文根據國內外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并綜合考慮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實際情況,選取如下表所示指標體系:

(二)分析方法和數據來源

因子分析是一種研究從變量群中找出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它通過分析眾多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探尋觀測樣本的內部基本結構,提取并描述隱藏在一組顯性變量中無法直接測量的隱性變量,很好地發揮了降維和簡化數據的作用。因子分析中的共性因子是不可直接被觀測卻又客觀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每一個變量都可以表示為共性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即,式中為的共性因子,為的特殊因子。若滿足以下條件:(1);(2),即共性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關;(3)各共性因子不相關且方差為1;(4)各特殊因子不相關且方差不要求相等。那么,每個變量可由個共性因子和自身對應的特殊因子線性表出,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可表示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線性回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問題。用于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 2009)中航空航天業相關數據,以及《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中工業企業相關數據,統計口徑為我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

三、技術溢出實證研究

(一)因子分析

從《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2009)與《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整理出構建量化指標體系所需數據,并按定義計算出各指標對應值,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17.0軟件做出相關系數矩陣,通過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初步判斷各指標相關性較高。從已建立的量化指標體系中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影響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主要因素。因子矩陣和旋轉因子矩陣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旋轉后公共因子F1、F2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803和2.795,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4.424%,進一步判斷公共因子F1、F2能夠代表本文所設計的衡量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由表4還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的載荷值均大于0.7,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能力、研發經費投入能力、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能力、科技活動人員投入能力以及科學家與工程師投入能力,因此可將F1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一――技術投入能力;公共因子F2在X6、X7、X8、X9的載荷值均大于0.65,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出口能力、新產品勞動生產率以及新產品產值比重,因此可將F2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二――技術產出能力。

(二)線性回歸

本文根據該檢驗模型,以公共因子F1、F2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以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LP作為因變量(具體數據見表5),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1)

其中LP即除航空航天業之外的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增加值的差值同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從業人員年均人數差值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2)

通過回歸得到人均產出變量與公因子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為:

(3)

t值:(6.240)(2.886) ( 3.320)

P值: 0.001 0.028 0.016

R2=0.749AdjR2=0.666F=8.967

由模型估計到的參數可知,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以及技術產出能力與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技術投入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7.541%,技術產出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5.9%。

四、結果分析與政策建議

航空航天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術溢出也不同于其他產業。因此,本文在參照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衡量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從中提取出最為顯著和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因素,即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及技術產出能力。科學分析這些影響因素,有效利用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提升傳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家整體技術進步。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航空航天業技術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研發能力的領先。2007年頒布的《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指出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的改革思路。2009年提出的《關于加快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也明確提出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因此,同時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航空航天業,應構建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資為輔的多元投資渠道,注重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切實加大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力度以保證其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

第2篇

1、產業規模,產出,投資

目前,全市涉航企業有48家。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在建重點項目21個,總投資達204.4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9.22億元,同比增長92.6%。

2、主要產品

通用航空、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大件加工及部件組裝、航空機電、客艙設備及內飾件、宇航級高可靠電子元器件等。

3、規上企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型企業

規模以上企業14家。龍頭企業5家,鋁業有限公司、市精密合金廠有限公司、纖維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航空有限公司。

4、市場份額,至少20%以上,單個企業產量,技術

市精密合金廠有限公司擁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合金大型精密澆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是全球第3家(中國第一家)掌握該技術的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20%,2013年超純凈鎳基高溫合金系列產品實現銷售2.6億元。

5、品牌

中國馳名商標:“綠揚”

著名商標:華陽及圖、彤明、“DSLY及圖”

6、區域布局

初步形成“一城兩園多基地”的空間格局(航空航天產業城、市航空航天產業園、京口航空信息產業園、京口航空航天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產業基地、句容航空復合材料產業基地、丹徒航空航天制造及配套產業基地)

二、為什么作為重點產業?

1、產出規模,增速,發展前景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航空航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寬、拉動效應強等鮮明特點,對相關產業的帶動為1:10,對科技和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全球航空航天產業的增速為25%,遠超同期GDP的增速。未來20年,我國共需要ARJ-21同類飛機1000架、國產大飛機C919同類飛機2700架、軍用運輸機230架,對應市場容量分別為300億美元、1350億美元、161億美元,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將超過500億元美元,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快速上升的戰略性產業。

2、財稅貢獻,占第二產業份額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

3、提供就業情況

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

4、投資規模,市場導向,企業家信心

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在建重點項目21個,總投資達204.46億元,這些項目投產后可實現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國家出臺的高端裝備制造“十二五”規劃將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推動層面,給予宏觀政策支持,市場前景巨大,企業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5、要素保障和服務支撐

研發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園區載體支持(土地、環保)

三、我市如何培育重點產業政策建議

1、產業規劃導向,定位準確,布局合理,保障有力

總體規劃、單項規劃,用1-2年時間制定產業規劃

2013年,聯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制出臺了《市航空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明確我市航空產業布局、發展重點和目標。2012年,為加快我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編制了《市航空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

2、如何強化政策扶持

國家、省、市、縣區四級政策

3、要素配套保障

人力支持,公共服務平臺

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

1、產業規模,產出,投資

全市擁有船舶及配套企業95家,其中,造修船企業30家,具有萬噸以上造修船能力的企業7家;船舶配套企業65家。2013年,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43.1億元,位居南通、泰州、揚州、南京之后,列全省第五,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5%,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家。2012年1-8,實現銷售188.48億元,同比增長16.3%,利稅9.4億元,同比增長4.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3.6%。截至目前,全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在建重點項目9個,總投資94.6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0.75億元,同比下降33.62%。

2、主要產品

船舶產品:海洋工程船、全回轉工程船、液貨運輸船、散貨船等。

配套產品:中低速柴油機及發電機組、螺旋槳、船舶電器、船舶電氣與自動化控制系統、船舶救生裝置、船用錨鏈、船舶輔機、甲板機械、舾裝件、海洋系泊鏈、海洋平臺吊機及救生裝置、海洋工程大型結構件等產品。

3、規上企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型企業

規上企業44家,龍頭企業5家,省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新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船設備有限公司、鼎盛重工有限公司、賽爾尼柯電器有限公司。

4、市場份額,至少20%以上,單個企業產量,技術

省船廠(集團)有限公司的高技術海洋工程船和全回轉工程船兩大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70%以上,創造了27項中國第一,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6億元,實現銷售共計20.1億元,利稅6.5億元。

中船設備的中速柴油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2013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3億元元,利潤1.20億元元,同比增長16.4%,連續四年利潤總額超億元。在柴油機及動力系統集成、發電機及電氣系統集成、海洋工程機電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賽爾尼柯電器有限公司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電板連續五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并進入國際前列,2013年,實現銷售3億元,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與自動化控制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中船瓦錫蘭螺旋槳有限公司的船舶螺旋槳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2013年,實現銷售5億元,在螺旋槳與軸系設計制造、船舶動力打包集成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正茂集團的海洋工程系泊鏈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0%,2013年,實現銷售3.1億元,在海洋工程系泊鏈設計研發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5、品牌

省著名商標:“藍波”、“賽爾尼柯SaierNico”、“三星及圖”、“三山”圖形

名牌產品:“威和”橋式起重機

6、區域布局

第3篇

航空航天技術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綜合性尖端技術的集合,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象征和衡量標志,在國家的軍事國防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幾年“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成功飛行,以及我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支線飛機ARJ21總裝下線等,引發了人們對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的極大關注,而航空航天類專業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學和家長的眼球,被同樣懷揣飛天夢想的考生所追捧。

學科優勢助推人才起飛

航空航天類專業主要研究飛行器的結構、性能和運動規律,培養如何把飛行器設計制造出來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從狹義上講,航空航天類專業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等主體學科專業。然而,無論是飛機還是航天飛行器,都是綜合科學技術的結晶,涉及材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儀表、遙控遙測、導航、遙感等諸方面。因此從廣義上講,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交通運輸、質量與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術不可或缺的學科專業。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近年來又催生出航天運輸與控制、遙感科學與技術等新興專業。

航空航天類專業對同學們的要求是“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創新”。同學們要學習和掌握航空航天技術的基礎理論和知識,接受航空航天飛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統訓練,通過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可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畢業生在數學、物理、力學、計算機等方面的基礎比較扎實,在邏輯、分析、空間想象力、推理等思維上優勢明顯,知識面寬,適應力強,發展潛力大。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請國外大學獎學金的成功率也較高。

有同學認為航空航天類專業就業覆蓋面窄,如果畢業后不能進入航空航天類企業,就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其實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輻射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航空航天類專業扎實的工程技術理論與實踐基礎平臺,促成了其拓展性寬、應用性強、適用面廣的專業特點。可供畢業生選擇的對口職業有很多,如飛行器設計、制造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國防部門研究管理人員,各級政府部門負責航空航天相關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員,民航企事業單位的技術管理人員等。畢業生不僅可從事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設計、制造、研發、管理等工作,還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輕工等其他國民經濟領域施展才華,像微軟、IBM、貝爾、方正、海爾等知名企業都曾紛紛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賢納才。很多民用部門也都點名要航空航天類專業的畢業生,認為他們基礎扎實、學以致用。

行業繁榮點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業是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高技術領域,航空航天技術的廣泛應用影響到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氣象、能源、探測等領域,成為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從世界范圍來看,航空航天科技工業是朝陽產業,在提升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方面起著龍頭的作用。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航空航天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務院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關于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工程與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領域范疇的工程便占到16個重大專項中的4項。未來我國航空航天發展將重點開發大型飛機設計與制造成套技術,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進行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活動,直至實現登月計劃等。2007年大飛機項目正式上馬,給我國的航空業帶來了空前繁榮,帶活了一批航空類企業,也為航空航天類專業畢業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業極具發展前景,對人才的需求會持續旺盛。據統計,2011年最被看好的12類專業之航空航天產業將引發對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經營管理,航空航天飛機總體設計與研發、發動機研發與制造,零部件研發與設計,航空航天新材料研發、制造及總裝技術、計量檢測技術、航空航天電子電器設備設計開發、信息及測控技術,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航空適航管理、航空維修改裝,以及航空航天產品光電通信技術、能源系統設計、力學及環境工程、計算機、仿真、可靠性技術等領域在內的專業人才缺口巨大。有關人士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相關信息歸納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個高就業專業”,便將航空航天類專業列入其中。

上海作為我國新支線飛機和未來大型民用飛機設計總裝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舉辦了“上海航展”,展會上舉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會。據航展招聘組負責人介紹,目前航空航天項目需要大量人才,僅空客A380一個項目組的技術人員需求數量就超過六千人,而我國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來,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團,航空一、二集團等為代表的航空航天類企事業單位生產和科研任務飽滿,條件大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單位的員工年薪可達十幾萬,稍差一些的單位其員工薪資待遇也可達到當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無異于為年輕學子的成長搭建了理想的平臺。像航天空間設計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單位都炙手可熱,受到重點院校畢業生的青睞。畢業生就業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陽、哈爾濱、深圳等省會及核心城市為主。

從個人長遠發展來看,在航空航天類企事業單位工作,發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長快。隨著載人飛船、探月工程、大飛機等重大項目的深入實施,必將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鍛煉中脫穎而出。

報考提示

我國目前開設航空航天類專業的重點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近年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也相繼設置了此類專業。開設航空航天類專業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沈陽航空工業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中北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等。由于各個院校的發展歷史、層次、實力不同,學科專業水平差異也較大,同學們應注意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院校,根據自身實力,準確定位,合理選擇。

學習航空航天類專業以及將來從事航空航天技術工作,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鉆研及動手能力,要求同學們的數理化基礎扎實,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嚴謹求實,樂于鉆研。同學們應從實際出發,量體裁衣。

一些考生和家長誤以為報考航空航天類專業,體檢的標準要按照軍檢的標準來進行,其實不然。航空航天類專業主要是培養航空航天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對考生的身體狀況沒有特殊要求,同學們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指導意見》,就可放心報考。

第4篇

關鍵詞:航空航天器;技術創新;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術創新在當今世界性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作為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與作用更加重要。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無論是用于技術創新投入的資金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研發人員,均十分稀缺。這就要求在對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進行決策時,必須有堅實的科學根據,以使有限的技術創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科技數據的限制,有關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定量分析相對匱乏。筆者通過對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的定量分析,得出這一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與作用,為相關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據,使決策更為科學客觀。

(一)指標選擇

技術創新的衡量涉及到創新過程的三個主要方面:創新投入,如資金和人力資源;創新的中間產出,如新發明和新知識;創新的最終產出,如不斷提高的收入和利潤。在考察技術創新過程時,采用R&D費用和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這兩項指標作為技術創新投入指標,專利申請量作為技術創新中間產出指標,產品銷售收入作為技術創新的最終產出指標。

(二)數據說明

表1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到,為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有關情況。由于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基本屬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有關數據可以代表這一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一)技術創新投入與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分析

以專利申請量為因變量,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為自變量分析技術創新投入與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首先,用Excel做因變量對于每一個解釋變量的一元回歸分析。其次,以專利申請量為因變量,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為自變量,對數據用Eviews5.0進行二元回歸分析。

F-統計量與T-統計量的值均不大,說明模型的總顯著性水平不高,參數也不顯著,模型從總體上無效,專利申請量與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兩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這也許是因為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有些時滯,在后面的分析中將會考慮這一點。

雖然F-統計量的值較大,模型的總顯著性水平比較高,但X2的T-統計量較小,參數并不顯著。由此回歸分析也可推測,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導致了Y與X2的關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從總體上是有效的,這從F-統計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經濟理論可知,專利申請量和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之間可能并不是簡單的線性相關關系,它們之間是技術創新投入和中間產出的關系,因此可以考慮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估計:

模型從總體上是有效的,這從F-統計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統計量依然較小,參數并不顯著,可能仍然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申請量影響的時滯導致。

那么,將滯后變量引入模型進行修正,得到的比較理想的結果是將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同時滯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參數有效性的T-檢驗還是總顯著性水平的F-檢驗,都是十分滿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專利申請量對于R&D經費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1=1.798999,說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經費投入每增加1%,專利申請就增加1.798999%,對于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2 =1.562005,說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每增加1%,專利申請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專利申請量的規模報酬情況,β1+β2 >1,專利申請量為遞增規模報酬。這里,β1+β2=3.361004遠大于1,說明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每同時增加1%,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3.361004%的增長。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增加的比例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更大比例的增長。

(二)技術創新中間產出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關系分析

以產品銷售收入為因變量,專利申請量為自變量分析技術創新中間產出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關系。用Excel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兩行表達式:

F-統計量與T-統計量的值均較大,變量產品銷售收入與專利申請量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從解釋變量的系數7 085.639可以看出,專利申請量稍有提高,產品銷售收入就會有很大的增長。因此,專利申請這一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以上通過實證分析論證了在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創新投入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的增加會帶來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量更大比例的增長,而專利申請這一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又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經費、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對專利產出具有正的、顯著的影響,說明增加研發投入確實可以極大提高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專利申請)。專利申請量對于R&D經費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1=1.798999,對于科學家和工程師投入的彈性系數為β2=1.562005,β1+β2=3.361004,這些數據都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起步較晚,技術創新起點較低,因此稍有技術創新投入就會帶來較大的專利產出;而發達國家這一產業起步早,技術創新能力已經很強,再要進行原始創新難度很大。其次,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專利申請對最終產出產品銷售收入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回歸系數為7 085.639,說明專利申請量稍有提高,產品銷售收入就會有很大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地廣人密,企業數量較多,一旦專利申請增加,技術創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術就會得到廣泛應用,從而使產出獲得較大增長,產品銷售收入隨即增長。再次,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從研發投入到最終取得產品銷售收入是通過技術創新中間產出專利申請這一中間變量聯系起來的,中間產出對投入反映較敏感,最終產出對中間產出反映較敏感,那么投入對最終產出的間接影響更是非常可觀。因此,政府應制定國家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總體發展戰略和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加快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高技術產業化進程,使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 王國順,張涵,鄧路.R&D存量、所有制結構與技術創新效率――高技術產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3,(3).

第5篇

摘要:文章根據1997年~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數據,計算了分行業的EG指數和Moran指數,以考察中國高技術產業空間集聚的行業特性。研究發現:其一,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為高度集聚,醫藥類和電子信息類的高技術行業分別為中、低度集聚,這種行業差異主要由政策、技術、資金等多種市場進入壁壘綜合導致;其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布局為負空間自相關,說明高產值區域的集聚經濟效應尚未明顯地向外圍地區擴散,其它高技術行業布局均為正空間自相關,說明高產值區域在空間上呈現彼此鄰近的片狀分布。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空間集聚;空間自相關;EG指數;Moran指數

一、 引言

本文主要圍繞空間集聚程度以及空間溢出效應等方面來考察中國高技術產業集聚的行業特性以及造成這種行業特性的主要原因。具體地,采用EG指數測度空間集聚程度,以規避傳統指標未充分考慮企業規模、技術溢出等因素的缺陷;采用Moran指數檢驗產業布局的空間自相關性,以彌補傳統指標和EG指數難以體現產業集聚發生地點及其空間關聯性的不足。

二、 中國高技術產業空間集聚的演變態勢

1. 指標選取。

目前,用于測度產業空間集聚程度且發展較為成熟的指標為EG指數(Ellison & Glaeser,1997)。假設某一經濟體被劃分為m個區域,在這些區域內分布著行業i的n個企業,則行業i的EG指數(γi)為:

其中,xj為區域j所有行業的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占全國所有行業的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的比重,sij為行業i在區域j的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占該行業全國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的比重,zik為企業k的產值(或就業人數)占行業i的全國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的比重,Gi、Hi分別為行業i的空間基尼系數和赫芬達爾指數。此外,γi<0代表行業i的空間布局呈分散化趨勢,γi>0代表行業i的空間布局呈集聚化趨勢。Ellison和Glaeser(1997)還指出,若γi<0.02,行業i為低度集聚;若0.02≤γi<0.05,行業i為中度集聚;若γi>0.05,行業i為高度集聚。參照此標準的建立方法,張明倩(2007)基于中國制造業數據進一步提出了適合于評價國內產業集聚程度的標準:若γi<0.026,行業i為低度集聚;若0.026≤γi<0.098,行業i為中度集聚;若γi>0.098,行業i為高度集聚。由于缺乏單個企業的詳細數據,本文假設屬于同一規模類型的企業具有相同的產值(或就業人數),調整后的赫芬達爾指數為:

其中,sil、sim和sis分別為大、中、小型企業的產值(或就業人數)占行業i的全國總產值(或總就業人數)的比重,nil、nim和nis分別為這三類企業的個數。按照《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界定,高技術產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五個行業。本文所涉及區域為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時間跨度為1997年~2010年。考慮到中國的就業數據會受國有企業勞動力過剩以及地區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干擾,本文在計算EG指數時采用產值數據。

2. 實證分析。

本文利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當年價總產值,得出分行業的EG指數(見表1)。

從表1看出,其一,五個高技術行業的歷年EG指數均為正,說明它們的空間布局在1997年~2010年都呈現集聚化趨勢。參考張明倩(2007)的標準,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為高度集聚;醫藥制造業除了2005年的EG指數略高于0.098以外,在其它年份為中度集聚;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為中度集聚;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除了在1997年~1998年、2000年~2002年為中度集聚以外,在其它年份為低度集聚;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低度集聚。本文認為,市場進入壁壘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決策和區位選擇,能夠對產業布局的地理集中化程度產生影響,故市場進入壁壘高低是解釋行業集聚程度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具有高技術、高資金的特點,加之涉及國家安全,其市場準入門檻也較高,若不具有發展基礎就很難進入這一領域。因此,一旦某一(些)區域依托初始優勢成為帶動該行業發展的增長極,這一(些)區域的初始優勢就容易在體制、技術和資金等壁壘的影響下進入“自我加強”的累積循環,從而使行業長期處于“強集聚”狀態。1997年~2010年,陜西、西南(四川、貴州)和東北(黑龍江、遼寧)始終占據中國國防工業體系重要地位,這些區域占全國總產值的平均比重為19.4%、17.5%和22.6%。相反,其它高技術行業的資金、技術、體制性壁壘相對較低,企業進入市場較為容易,從而使各行業呈現一定的“弱集聚”態勢。其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的EG指數呈現倒U型變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EG指數呈現U型變化,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EG指數呈現不規則變化。本文發現,Gi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γi同方向變化,對γi的變化貢獻度為92.2%①。因此,γi的變化正反映了行業i空間布局非均衡性的變化。以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為例,在1997年~2004年,東北(黑龍江、遼寧)、陜西、西南(四川、貴州)等重點區域的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由18.6%、17.0%、16.0%上升到23.7%、24.7%、20.2%,從而使γi由0.123 5逐年上升到0.248 8。進入2005年以后,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發展戰略逐漸由“以軍為主”向“軍民結合”轉變,飛機制造及修理行業的外資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導致產業布局朝著更為多極化的方向演變,形成了“以東北(黑龍江、遼寧)、陜西、西南(四川、貴州)為第一層級,環渤海(北京、天津)、長三角(上海、江蘇)、江西為第二層級”的格局,從而使γi由0.242 9下降到0.187 6。在此復合式格局中,第一層級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航空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其中,陜西集聚了西飛、陜飛、西航等重點企業,西南集聚了成飛、成發和貴航等重點企業,東北則集聚了沈飛、哈飛等重點企業;在第二層級中,環渤海,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在組裝大型飛機業務方面具有優勢,長三角,特別是上海在飛機維修業務方面具有優勢,江西在生產直升機方面具有優勢。由此看出,其EG指數在近幾年有所下降不代表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進入了過度集聚,進而引發空間分散化的階段,而是反映了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專業化,進而有利于區域分工格局的合理演進。

三、 中國高技術產業空間布局的自相關性

1. 指標選取。

目前,用于檢測產業空間自相關性的常見指標為Moran指數。假設某一經濟體被劃分為m個區域,某行業的Moran指數為: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并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源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

二、R&D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行業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業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表2),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的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僅占全部決策單元的38.46%。根據DEA有效(C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R)有效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以1996年為例,在現有產出水平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和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在既定投入水平下,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和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R&D活動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冗余占當年該指標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達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占3.65%,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而言,冗余占比最大的年份同樣為1996和2002年,其中1996年達到2.19%,其余年份相對較低。從產出角度看,1996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

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

銷售收入

專利

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R&D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分解

運用malmquist指數法計算的結果顯示,1995-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1%(表4),其中1999-2002年、2004年增長率接近或超過了30%,其中2000年增長率高達73.8%。1997、1998、2003和2007年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并導致整個時間段內增長幅度相對較小;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為1997和1998年,降幅分別高達43.9%和44.6%,其中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這可能與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出口下降、生產困難并引起投資減少有關。從分解的結果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全部來自技術進步的貢獻,樣本時間段內技術進步年均增長率為2.6%,而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出現了負增長,特別是效率變化的年均增長率為-1.4%。引起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也是技術進步,這與這些行業投資的波動密切相關。

表4 年度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從行業看,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兩個行業R&D活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下降,其中后者在樣本區間內年均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表5);而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R&D活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取得了明顯提高,年均增長率高達11.3%,其次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6.4%。決定這種變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對多數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為負。

表5 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影響因素分解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四、結論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相對效率看,航空航天器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兩個行業為DEA無效,這可能與這兩個行業進入的技術和法制壁壘較高并引起壟斷程度相對較高有關,特別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著大量的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從時間序列來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的相對效率整體較低,DEA無效年份高達61.54%,特別是1996和2002年表現得尤為突出。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看,樣本區間內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且波動幅度較大,增長和波動的主要來源是技術進步,而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為負,特別是效率變化出現了年均1.4%的負增長;從行業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近1個百分點,而且決定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對多數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為負。這些結論與相對效率分析的結果形成印證。

參考文獻1 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 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Coelli T.J. 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CEPA)Working Papers[J]. CEPA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No.8/96.

第7篇

Abstract: Zhengzhou Airport is the first area takes airport economic as the subjec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related person matching of its layout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 matching degre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is high, the talent personal value can be given full play, and the "win-win" is achieved. It not, it will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ersonne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match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talent matching strategies of Zhengzhou Airport. The strategies are increase policy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match consciousness;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 optimize the talent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proportion, innovative talents; improve the system mechanism to optimize work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talent.

關鍵詞: 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

Key words: air harbour;industrial development;person matching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036-04

0 引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鄭州航空港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相應的人才議題提上日程,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越發突出,把實驗區先行優勢轉變成持續優勢,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現有文獻鮮有關于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的研究,文章以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為例,通過闡明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現狀,發現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產業發展和人才匹配更加洽合,促進港區的可持續發展。

1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結構分析及現狀

1.1 相關產業人才結構分析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CSRC行業分類”檢索框,搜索“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分類下所有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研究需要,將這些上市公司進一步按鄭州航空港布局產業分為“航空航天產業”、“電子通信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四個類別,剔除出信息不全的公司,并按總資產排名選取前十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以對港區制定產業/人才發展政策、人才規劃及企業戰略制定和人才需求分析等有所借鑒。具體結果見表1。

2013年,航空航天產業從業人數有244700人,其中,生產人員26881人,占比11.0%;銷售人員10293人,占比4.2%;技術人員14676人,占比6.0%,三者共計占比21.2%。本科從業人數84653人,占比34.6%;本科以上人員7376人,占比3.0%;本科以下人員152671人,占比62.4%。由此可知,航空航天從業人員中,中高端人才比重較低,本科以下人員占比較高。電子通信產業從業人數有28134人,其中,生產人員7942人,占比28.2%;銷售人員1811人,占比6.4%;技術人員13948人,占比49.6%。本科從業人數11937人,占比42.4%;本科以上人員2867人,占比10.2%;本科以下人員13330人,占比47.4%。電子通信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超過從業人數的一半,技術人員接近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較高,生產人員、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之和占據從業人數的絕對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數37406人,其中,生產人員19350人,占比51.7%;銷售人員2844人,占比7.6%;技術人員10236人,占比27.4%。本科從業人數9233人,占比24.7%;本科以上人員2580人,占比6.9%;本科以下人員25593人,占比68.4%。高新技術產業生產人員占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技術人員占比較低,本科及以上人員比重較低。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數67022人,其中,生產人員24632人,占比36.8%;銷售人員22568人,占比33.7%;技術人員10333人,占比15.4%。本科從業人數15266人,占比22.8%;本科以上人員2190人,占比3.3%;本科以下人員49566人,占比73.9%。生物醫藥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占比26.1%,占比較低,中高端人才較少。

1.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現狀

選取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與航空航天制造業、高新技術行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相關專業布點數、碩/博士點等指標分析鄭州航空港相關產業人才現狀,見表2。

選取的37所本科院校中,“211”大學1所(鄭州大學);河南省教育廳主管大學7所(鄭州華信學院、鄭州科技學院、黃河科技學院、商丘工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商丘學院);河南省主管大學30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選擇與航空航天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這兩個專業只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一所大學布點,沒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包裝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有碩士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有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有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電子通信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有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專業有博士點;無博士后流動站。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布點數為31,占比84%,本科人才供給充分,但是碩士點只有9個,占比24%,無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高級人才缺乏。選擇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有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等七個專業。其中,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生態學專業有碩士點;生物信息、生態學有博士點;各專業均無博士后流動站。

綜上可知,與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少,與高新技術、電子通信和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多。航空航天產業相關專業各層次人才都很稀缺,難以匹配鄭州航空港該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有23個,博士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人才供給總量充裕,人才層次豐富;電子通信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24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總量相對充裕,人才層次較豐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11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人才總量比較少,但人才層次較充分。

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問題

2.1 產業、人才政策(規劃)“各自為政”

查找關于鄭州航空港產業和人才發展的支持政策發現,《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意見》單列了“產業發展政策”和“人才保障政策”;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的優惠政策中,多是引進符合條件企業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略微提到關于產業人才的政策;另外,港區有分別關于支持航空物流、生物產業等的政策,鮮有比較系統的人才培養、引進等優惠政策(規劃)。《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的出臺,是針對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的宏觀導向,與各產業發展政策(規劃)是否匹配有待驗證。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據于此,急需出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人才發展規劃”,根據規劃發展產業制定所需人才規劃,既提高人才規劃的實用性,又使得產業發展規劃有了人才支撐。

2.2 產業發展招進人才“饑不擇食”

產業的發展最終要靠人才的推動,各類產業的不同性質決定了其人才需求的差異,同一產業也有需求不同類型人才的分別,如果盲目招才引智,則會有損產業競爭力,阻礙產業發展。為了支持鄭州航空港的建設及發展,各級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為了幫助富士康招工,政府定下指標,納入官員績效考核,一方面成效顯著,助富士康這棵“大樹”生根壯大,但另一方面致使企業(產業)人才的低端性,并隱含員工就業時的諸多問題(高流動性、創新能力不足等)。因為招進人才時不加選擇,難免魚龍混雜,導致產業未能招進真正的人才,也就沒有達到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匹配,故產業發展的人才匹配問題需要未雨綢繆,需要政府、產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產業規劃之初,便制定與之匹配的人才規劃,才不會“臨時抱佛腳”,為時恨晚。

2.3 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匱乏

在統計的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中,航空航天、高新技術、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設置較少,碩/博士、博士后流動站等高級人才培養明顯不足,各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港區產業發展匹配度不高。2012年,河南省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平均從業人員為13618人,占中部地區從業人數的24%。從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這一指標看,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為1155人/年,在中部地區占比13%,航空航天專業人才仍較少。另外,航空運輸所需的“打板人才”、航空維修等高技能型人才均存在較大缺口,成為制約港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2.4 產業人才結構不合理

航空港產業布局伊始便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等科技含量高的臨空偏好型產業,產業定位高端,更需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識、有較強學習應用能力的人才,而現實是港區在招商引資布局各產業方面做得風風火火,成績斐然,而在“筑巢引鳳”吸才引智方面力有不逮,僅僅是只是在相關產業優惠政策中提到少許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對港區前景等宣傳也不夠,導致有識之士不是因為感覺距離遠就是待遇低等重重顧慮而不愿去港區發展。最終導致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傳統服務業(零售、餐飲等)“人才濟濟”,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人才缺乏。在同一產業內部,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如服務業人才多集中在傳統服務業,金融、會展、電子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人才急缺。

2.5 產業人才體制機制不健全

人才體制機制是關于“引才、用才、留才”等的一系列制度規范,宏觀層面既包括政府政策中有關人才引進、培養等的制度,微觀層面也包括企業的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人才體制機制主要依靠對人才進行物質和精神激勵來發揮作用。物質激勵既是高新技術人才的基本生活保證,又是其價值的市場評價,因此其合理和公平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創造活動積極性與能動性的發揮。精神激勵主要滿足人才更高層級的精神需求。目前,河南省及鄭州航空港區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體制機制,如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薪酬激勵形式單一等,對人才的制度性安排尚不齊全、完備。

3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策略

3.1 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

產業政策主要是為了鼓勵或限制產業發展,針對某一個(幾個)產業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招商引資、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人才政策是針對人才發展作出的制度安排(獎勵政策、住房政策、創業政策等)。產業政策中往往有關于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政策措施,而單獨的人才政策(規劃)多是針對區域或具體人才類型而定,如《國家(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科技人才規劃”、“教育人才規劃”等。二者的獨立制定或者僅把人才政策在產業政策中一帶而過,導致產業發展與所需人才不相匹配,因此,應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在出臺產業政策(規劃)的同時,也要相應出臺相關的人才政策(規劃),并增加產業和人才政策的協調性、針對性,充分發揮政策效果。

3.2 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

做到完全的產業人才匹配幾乎不可能,因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目標應是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達到產業和人才的最佳匹配。在機制健全的情況下,市場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完善的市場(中介平臺等)能夠提供及時準確的產業人才供求信息,產業發展環境較好,便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自然產業擁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各級人才的流入又促使產業布局、結構等進一步優化,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因此,在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中,應使市場發揮應有作用,通過市場調動政府、產業、學校等各方面積極性,政府將精力放在能使市場起較大作用的制度安排上,產業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引起人才資源的“從劣向優”流動,學校通過市場發出的信號便會增減專業設置等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如此形成圍繞市場進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的機制,方能達到最佳結果。

3.3 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

專業性人才把自己的才能在某個領域充分發揮,符合“分工高效”之觀點,真正的專業性人才應是能夠高效完成本職工作的人,而非泛指在某一專業領域工作的人。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可實行“幫扶制”,由“老將”幫帶“新兵”,老將經驗豐富,言傳身教,新兵學以致用,漸成“專才”,如航空打板人才、維修人才的培養。另外可以對這類人才發放資格證書,分設級別,改變對其的傳統認識,提高相應待遇,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晉升空間,鼓勵人才前來就業,使專業性人才的比例不斷擴大。

目前,只具備某一專業領域的才能已不能滿足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需求,如河南省不乏從事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和營銷人才,但是真正能滿足醫藥企業要求的研發、營銷人員卻寥寥無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會供應的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與醫藥企業的要求相脫節,醫藥企業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醫藥相關專業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營銷技能的復合型營銷人才和既懂研發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研發人才。因此,無論是生物醫藥產業還是航空航天產業等其他港區布局的產業,無論是研發類人才還是營銷類等其他人才,都急切需要既懂此亦知彼的復合型人才,也即需要增加各產業“全才”的比例。

傳統的以要素帶動或資源稟賦帶動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轉向創新驅動發展,使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同樣,具體到一個行業發展,創新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無疑是維持其競爭力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這就預示著產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無疑要提高各產業創新型人才的比例。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創新文化和氛圍,形成人才成長的創新型環境,另外還要設立相應的創新激勵等制度,激發創新源泉的不斷迸發,鼓勵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

3.4 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

人才體制機制主要包括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科學合理的人才體制機制能夠吸引并且保證人才長期為企業服務,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企業績效的提升之雙贏。企業應完善自身人才體制機制建設,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給予人才各方面具有安全感的制度保障,方能增強人才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為各種人才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自由的創新環境,使得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行創新活動不受拘束,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新績效,增加企業可持續競爭力,另一方面有益于“能崗匹配”,人才流失率降低,人才對企業認同感增強,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4 結論

鄭州航空港經濟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其發展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而人才匹配問題關系著港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港區的持續發展等,因此,實行恰當的人才匹配策略有助于使人才匹配促進港區的產業發展,將港區的先發優勢轉變為持續優勢。文章分析了鄭州航空港產業人才現狀及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等人才匹配策略,從人才匹配策略角度助力港區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史維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戰略[D].南寧.廣西大學,2003.

[2]張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問題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

[3]熊景維.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戰略管理[J].云南社會科學,2012(5).

[4]梁興英,謝麗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抉擇[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

[5]陳建民.河北省醫藥產業人才需求預測與培養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1.

第8篇

關鍵詞:民用航空產業;人才;地方高校;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4-0101-02

1 引言

一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繁榮,離不開獨立、完整的民用航空產業的支撐,而前景廣闊的民用航空產業又將帶來對各類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肩負民用航空產業人才培養重任的除了航空航天院校,還包括眾多常規的本專科高校乃至職業技術類院校,分布于各地市、為區域內教育部門所直屬的地方高校正是其中的主力軍。一部分地方高校雖然在辦學水平上無法比擬專業色彩濃厚的航空航天院校,但仍有可能憑借現有資源和外部有利條件,培養出合格的航空產業應用型人才。

2 地方高校航空類人才培養定位的SWOT分析

民用航空產業的門類、領域多種多樣,產業鏈延伸甚廣,所以相應人才的需求結構必然也是復雜、多元的,地方高校通常無法選擇“大而全”的人才培養定位,而是應根據內部資源、外部條件,選擇適合自身的定位,滿足特定方向的人才需求。SWOT分析正是進行上述目標定位分析的有效工具,所以本文將根據SWOT模型展開本部分研究。

2.1 優勢與劣勢(SW)分析

地方高校,尤其是公辦院校在教學的關鍵資源,例如場地、技術裝備、圖書、師資等方面,通常都已有一定程度積累,而且航空類專業雖非每所院校都有開辦,但大多數理工科或綜合類院校往往已開設了機械、電子、汽車等與航空存在關聯性的專業,而且很多院校在實習、實訓教學與課外科技實踐活動中已開始推出具有鮮明航空色彩的項目,如基于航空電子設備的學生自主技術創新實驗、基于航空公司業務的電子商務實驗,等等。

但是,大多數地方高校(尤其是數量眾多的職業技術類院校、專科院校與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資源條件、辦學成效上都無法與專業人才培養經驗豐富的航空航天院校匹敵;更何況,由于民用航空產業的技術密集性特點,其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較其他行業要大得多,而且民航法規又對部分從業人員制定了嚴格的準入條件(學歷、技能、經驗等),導致在研究、開發、生產、維修、空管等領域,其人才的成才周期長、培養成本高。可以說,對于缺少航空類專業辦學經驗、相關軟硬件資源條件不足的地方高校來說,僅憑自身的資源條件,要獨立完成高素質航空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往往是相當困難的。

2.2 機會與威脅(OT)分析

根據我國民用航空產業的地理分布特點可知,許多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區域內的民用航空產業,形成有利于自身航空類專業辦學的外部條件――以本文作者所在的景德鎮學院為例,景德鎮市擁有一個較為完整、以直升機為特色的航空產業體系,由于直升機是通用航空的主要航空器類型之一,隨著我國未來我國逐步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通用航空發展的空前契機來臨,景德鎮航空產業的直升機、無人機等產品的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張,并有希望進一步打造包括融資、研發、制造、維修、培訓、管理與租賃、物流、觀光旅游等環節在內的完整通航產業鏈,伴隨而來的自然是通用航空技術類與管理類人才需求的增長空間的擴大,區域內的景德鎮學院等地方高校自然可以獲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緣優勢,使人才需求的擴張轉變為促進校內專業建設工作的良機。另一個有利條件則在于,我國航空工業相關部委、企業所屬的航空航天院校對通航人才的培養尚較薄弱和滯后,其畢業生也往往不愿意去待遇和發展空間相對不足的通航領域就業,這種人才供給缺口同樣會給地方高校的相關專業建設帶來很大的機遇。

此外,近年我國民用航空場站的飛躍式發展也給地方高校帶來了另一角度的機遇。我國不少省份的地級市已經建立起了民用航空機場,部分地區還正在規劃、建設通用航空機場,鄰近地市的民航機場往往能共同組成龐大的機場群。雖然民航機場所需要的商業航空機務、空勤、空管等技術人才目前主要依賴航空航天院校的供給,但區域內機場管理部門與商業航空公司依然會對管理、服務類人才(例如行政管理、機場地服、客票銷售、通航服務運營、航空旅游運營、航空物流管理等類別人才)存在較大需求,同樣可能成為地方高校民航產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

不過,地方高校往往不能忽視來自區域內或周邊地區的專業化航空航天院校的競爭壓力。仍以作者所在的景德鎮學院為例:景德鎮市地處江西省,該省已設有南昌航空大學、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航空航天院校,且部分普通高校也已開設航空物流、空乘服務等專業,這都將是人才培養的競爭壓力的主要來源。地方高校興辦航空類專業、培養相關人才的另一威脅來源則是我國民用航空產業自身的發展水平限制。同樣以景德鎮學院與景德鎮市的航空產業為例:與國內外同行相比,以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為主的景德鎮航空制造企業在民用航空器領域并不具有比較優勢,型號研發能力有限、產能擴張不足(昌飛公司在2007-2011年僅交付7架民用直升機,而且全都是引進自外國的型號),核心企業的產能與市場空間尚且如此,依附其上的通用航空產業鏈的構建、完善就更有待時日了,這使得景德鎮學院的航空類專業所面對的社會人才需求將不會出現短期內的迅猛增長,而是將經歷一個較長的漸進式增長階段,給相關專業的建設、相關人才的培養成效帶來了挑戰。

3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選擇

將上述SWOT分析綜合在一起不難發現,地方高校面對的往往是機會與威脅并存的環境,處在優勢不足、劣勢明顯的資源狀態下,而它們所面對的外部機遇實質上又是千載難逢、不應錯失的。所以,典型的地方高校航空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往往可以選擇劣勢―機會(WO)戰略,也就是說,要利用外部機會來彌補內部弱點,克服劣勢、獲取更多優勢。在這種戰略下,高校必須確立揚長避短、因勢利導的思路,選擇可行且有潛力的民航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景德鎮學院為例,根據前述景德鎮市航空產業的產品結構特點,以及通用航空領域人才供給相對短缺、準入條件通常低于商業航空的現實,學院可以將民用航空技術類人才的培養定位于:以培養通用航空器制造、維修、地勤維護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為主,此類人才應是具備扎實理論基礎、掌握通用航空器運行、維修技術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能在通用航空的制造、維修、運營企業中從事機身結構維修養護、機械部件修理、電子系統維護、通用航空器整機裝配調試、地勤支援,以及生產技術管理、通航作業管理等工作;同時,考慮到管理部門對此類人才的存在準入門檻限制,其學歷起點應為本科(可以先申報并設立小規模的專科專業,同時通過校際合作實現學生的專本銜接與行業從業資質獲取,而后再力爭申報本科專業、擴大招生辦學規模)。而根據景德鎮市周邊民航場站設施較為完備(景德鎮市及周邊多個地市均擁有民航機場)、將逐步構建較完整的通航產業鏈等有利條件,民用航空管理與服務類人才的培養則可定位于:面向航空運輸企業、機場和客票企業、航空物流服務企業,培養掌握商業航空、通用航空等多領域的運營管理工作技能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具體可分為航空旅游管理、航空客票營銷、機場地面服務、航空物流管理、通航業務管理等方向,其學歷起點可以稍低于技術類人才,設定為專科或專本結合。

在確定了上述人才培養定位后,景德鎮學院便可有的放矢地與區域內航空企業、研究機構、產業園區等主體開展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克服自身實訓設施、師資條件等方面的資源劣勢,令專業建設措施與區域內民航產業的發展水平更加匹配吻合。總而言之,如果上述目標定位能夠與合理的培養方案、辦學措施相配套,就能充分實現WO戰略的意義,推進民用航空產業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第9篇

為深入打造臨空經濟示范區,發揮自貿+保稅+臨空+跨境+航權+口岸等綜合性平臺優勢,豐富區內航空產業業態格局,完善區內基礎性配套設施,現對國內主要大型航空主題科技館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具體如下。

    一、現有國內主要航空科技館介紹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1、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館,是我國首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綜合科技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內,博物館展區面積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與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館情況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展區分為長空逐夢、銀鷹巡空、神舟問天、空天走廊4個展區。

展品包含世界上僅存兩架的P-61夜間戰斗機(外號“黑寡婦”)中的一架、我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離起落飛機-“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二戰名機波-2轟炸機等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機件、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

(二)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1、簡介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是由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以下簡稱國家航空基地)建設規劃而建的公益性項目,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大的航空科技館。建設航空科技館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識,展示陜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滿足人民群眾高層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質,發展航空文化旅游產業;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訓基地,發揮人才服務功能;重在推進航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在推動航空職業教育的發展,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2、展館情況

航空科技館分為世界航空發展史和中國航空發展史兩個專題館。在室外展區,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各類實體飛機。在館內大廳,殲5、運5等三架珍貴的實物飛機在展館的中心區形成三角矩陣。

除了具備參觀體驗功能,航空科技館內還設置有航空類專業實訓實習基地,主要完成飛機發動機拆裝實訓、飛機維修實習及航空服務類專業實習實踐教學。

通過與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培訓學院合作,為航空企業員工進行航空技術培訓和相關技能鑒定。這項工作的開展,將進一步完善我省航空產業鏈,推進各類航空人才的培訓與教育。同時,航空館還將為學生及社會航空愛好者提供科技創新活動的場所,定期舉辦航空創新科技大賽。

(三)  湖南省航空館

1、簡介

湖南省航空館位于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個航空科普主題的博物館。航空館將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種型號的飛機、導彈等航空武器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來中國航空科技的發展歷程。

2、展廳情況

整個展館由主館、文物飛機陳列館和航空裝備展示坪三個部分組成。

主館占地面積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著三層,第一層為“鷹擊長空”軍用航空展區,展品包含中國軍用航空、世界軍用航空等相關知識;第二層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區,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關知識;第三層為“使命與夢想”航空產教融合展區,展品包含學院校史、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區等相關內容。

文物飛機陳列館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勛戰機,杜-2轟炸機和烏米格-15教練飛機。

航空裝備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種三十六架飛機,包含有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強擊機、教練機、無人機、客機、高炮、雷達和導彈。

(四)  海口航空科技館

1、簡介

海口航空科技館位于美蘭機場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層西側,是一個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樂為核心,集航空科普、實景體驗、寓教于樂為一體的科技體驗館。

2、展廳情況

主要分為航空文化展示區和航天文化展示區兩大部分,館內共設飛天緣起、碧空硝煙、沖上云霄、自由飛翔、宇宙探索等十一個展廳,從飛機起源與發展到航空航天事跡,依次在每一個展廳展現。館內還設置了專業的互動飛行模擬器、體感互動游戲、大型客機逃生裝置、360°穹幕影院等娛樂設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與娛樂性。

其中,飛行模擬器引進塞斯納172飛機和波音737飛機模擬駕駛區,體驗者在此處區域可以模擬體驗真實的駕駛操作。此外,大型客機逃生裝置中還配備了 1:1的波音747飛機機頭及部分艙體真實空間、真實座椅及艙內設施,旨在讓體驗者能在真實可控的空間內模擬飛機緊急逃生,潛移默化中學習逃生知識,以親身體驗增強記憶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館

 1、簡介

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滬閔路7900號,是全國、上海市和閔行區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大型客機項目宣傳基地,專門從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2、展廳情況

外場展區大約10000平方米,擁有殲-8、DC-8等十余架不同類型的實物飛行器。

四個室內展廳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個3D環幕影視廳和數臺飛行模擬器等互動展品。

    二、區內發展科技館的必要性

(一)國民教育基礎配套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大計。學校教育是普及科學知識的主要場所,目前我區內已經規劃建設一系列學校,除此以外,對于廣大民眾來說,科技館已成為他們學習科普知識的重要陣地。

(二)完善臨空經濟區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發展臨空經濟,打造國際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區內配套設施,豐富區域內經濟業態對于區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航空科技館不僅可以作為航空產業配套的延伸,同時也可豐富區域內的基礎配套,對于城市的全面發展起到不可獲取的作用。

(三)帶動旅游經濟發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應的文化旅游景點,可帶動周邊經濟的騰飛,帶來更多的人流量,產生流量效應,為區域內的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三、國內發展科技館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科技館建設事業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目前加強社會公益性科技建設已受到各界普遍關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問題。

(一)   資金緊張

我國現在多數科技館都存在運營資金短缺的問題。科技館不是一個營利性機構,但它的日常維護和對展品的更新等等無一不和金錢有關系。門票價格過高會讓普通百姓 望而卻步,科技館的存在就沒有了意義;價格低又無法滿足政策經營。資金問題會導致管內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參觀人數下降,對科技館的政策運營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參觀對象單一

理論上講,科技館的對象應該是全體民眾,參觀者無論年齡及學歷差距,都能夠在館內接受適合自己的科技知識。但是,目前國內參觀對象主要以青少年為主,并且多數都是由學校集體組織的參觀活動,主動參觀的人數較少。

(三)   受多元化娛樂方式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發展,人們更多去選擇影院、酒吧、商場購物等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很多民眾目前還不了解科技館的發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館的存在和意義,科技館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館未來特點和發展趨勢

為順應市場發展潮流趨勢,應對未來挑戰,科技館需打造新的商業增長點。

(一)   創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設法把科技館打造成一個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館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發現。當前文化旅游收到愈來愈多的歡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蘊的景點成為未來的思考方向。科技館在宣傳科技展品的同時,也應該發掘具有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周邊產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層,同時也能增加輔營收入,一舉兩得。

(二)   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

1、資金來源

目前,我國科技館的運營資金主要由政府承擔,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科普意識的增強,政府資助、社會捐款及自身創收等多種手段籌集資金的方式將是科技館必然的發展趨勢。

2、運營模式

科技館的運營不再局限于室內,可延展至戶外進行。例如組織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斷為科技館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造過硬的品牌。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高清在线观看 | 五月欧美激激激综合网色播 | 日本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门事件真实视频在线 | 玖玖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 | 亚洲 欧美 中文 日韩专区 | 色婷婷婷婷 | www.国产精品视频 |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蜜桃 | www.四虎com|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青草久久精品 | 奇米777四色影视在线看 | 深爱激情小说 | 精品suv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精品视频 |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在线 |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性色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专区精品视频 | 天堂在 线中文在线 | 免费看涩涩视频网站入口 | 国产精品2019 | 精品久久成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威 | 你懂的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福利片午夜在线观看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人 | 欧美黄色一级视频 |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 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香蕉欧美 | 激情六月婷婷开心丁香开心 | 久久99视频 | 毛片区 | 日本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