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4:50:1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育率的影響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Zhang Dongmin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Xi'an 710021,China)
摘要: 本研究在測定陜西省獨生子女規模與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生育模式、生育觀念轉變和育齡人口規模變動等情況,預測陜西省生育率變動趨勢。研究發現:陜西省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在“雙獨”可生二孩政策的作用下陜西省總和生育率將持續緩慢增長;“雙獨”二孩政策和育齡人口波動的合力形成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因此人口計生將迎來新的挑戰。
Abstract: The research measures the scale of the only child of Shaanxi, combining with birth pattern, birth idea change and childbearing age population scale change, forecasts fertility rate change trend of Shaanxi.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irst batch of only children has entered the parity peak; under policy of "double only child" can be born two children,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will continue to slowly grow; "two children policy" and the fluctu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child-bearing age together form the fourth birth population boom, so the birth control will welcome the new challenge.
關鍵詞: 獨生子女 二孩政策 生育模式 生育意愿 生育率
Key words: only child;two children policy;fertility mode;childbearing willing;fertility rate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321-01
0引言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多年,陜西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人口出生率從1978年的17.24‰下降到2009年的10.2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0.32‰下降到4.00‰,累計少出生1200多萬人。
雖然陜西省已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兩方面問題。首先,《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夫婦雙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二孩。陜西省獨生子女大量出現于80年代以后,現在這些獨生子女已陸續開始進入法定婚育年齡。其次,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現在已陸續進入婚育期,今后10年內育齡婦女將以每年2萬人左右的速度增長。專家認為,如果低生育反彈現象得不到有效控制,陜西省人口數量控制的目標將面臨被突破的危險。
本研究以陜西省人口生育率為研究對象,在測定陜西省獨生子女數量的基礎上,結合生育模式、生育觀念轉變和育齡人口規模變動情況,預測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間陜西省生育率變動趨勢。
1模型構建與測算
1.1 模型構建為預測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間的生育水平,現以2000年五普以來生育模式為基礎,調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生育意愿,結合育齡人口結構變動信息,對2010-2025年生育率進行預測。
本研究采用反算法,不直接預測生育率發展趨勢,而是通過對每年新生人口規模的預測反算出生育率水平。
1.2 參數設定
1.2.1 生育意愿測定近些年,我國曾多次對部分地區進行青年人生育意愿調查。2006年,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成年獨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正在提高。如果不考慮計劃生育政策,他們希望生育的孩子數平均為1.46個,半數(50.1%)的受訪者表示想生二胎。
1.2.2 生育模式預測馬瀛通等創建的遞進生育率分析方法不僅克服了常規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分析的缺陷,而且分孩次遞進生育率的定義及其計算過程中都運用了隊列的概念,計算結果更貼近實際生育過程,有利于實際生育水平研究,有利于生育政策及其后果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孩次遞進生育模式的方法,分析陜西省育齡婦女生育模式的變化。
1.2.3 測算結果
觀察測算結果中各項出生率指標的變化趨勢(見表1)發現,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的變化趨勢為先增后降;總和生育率的變化趨勢為持續上升。2009-2014年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粗出生率由2009年的10.94‰增長至2012年的12.92‰,年均增長率為5.70%;一般生育率由2009年的39.67‰增長至2016年的48.34‰,年均增長率為2.86%。2015年后這兩種生育率均較快速度下降,截止2025年粗出生率下降至7.52‰,一般生育率34.06‰。總和生育率的變化趨勢為持續緩慢增長,由2009年的1.376‰,上升至2025年的1.414‰,年均增長率0.17%。
2結論
2008年起陜西省進入第四次生育高峰并將持續十幾年。本研究在測定陜西省獨生子女規模與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生育模式、生育觀念轉變和育齡人口規模變動等情況,預測陜西省生育率變動趨勢,研究發現:陜西省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在“雙獨”可生二孩政策的作用下陜西省總和生育率將持續緩慢增長;“雙獨”二孩政策和育齡人口波動的合力形成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因此人口計生將迎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郭志剛.從近年來的時期生育行為看終身生育水平[J].人口研究,2000,(01).
通過將生育偏好選擇異質性加入簡化的三期迭代模型,分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生育偏好異質性對現收現付養老金繳費率選擇的影響。研究表明,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應提高養老金繳費率,考慮到不同繳費水平退休者之間收入再分配,提高繳費率會刺激家庭生育行為,增加未來繳費人數。
關鍵詞:
養老金繳費率;人口老齡化;現收現付;生育
文章編號:2095-5960(2013)04-0106-05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社會經濟政策選擇,特別是影響到代際之間收入再分配政策選擇,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能否持續引起國內外學者關注。Yakita(2001)假設預期壽命不確定,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養老金支付水平的影響,指出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金支付水平提高[1]。Breyer and Stolte(2001)假設勞動力同質,將勞動供給和生育行為內生化,深入研究人口老齡化對養老金支付水平的影響,也得出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金支付水平提高的研究結論[2]。與上述學者研究結論不同,Razin等(2002,2007) 研究指出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支出水平負相關,即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金支出水平將下降[3][4]。此外,Galasso and Profeta(2002,2007)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政府養老金政策選擇的影響,指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可提高養老金稅率和現收現付養老金支付水平,另一方面可降低養老金稅率和現收現付養老金支付水平[5][6]。蔡昉、孟昕(2003),童玉芬、劉廣?。?008)等學者將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探討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不同的養老保障模式[7][8]。王云多(2011,2012)通過研究養老保障水平變動對家庭組成和生育決策的影響,指出政府提高養老保障繳費和待遇將對家庭組成和生育決策產生一定負面影響,而且這些負面影響難以通過家庭內部代際之間和代內之間的轉移而完全抵消[9][10]。總體上,已有就養老金繳費水平的研究并未考慮到生育內生性問題?;诖耍恼卵芯咳丝诶淆g化背景下生育偏好異質性對現收現付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將生育孩子偏好異質性加入到一個簡化迭代模型,而這種異質性會在那些有或沒有孩子的人當中產生收入再分配。
文章結構設定如下:第二部分構建生育偏好異質性影響養老金繳費率的理論模型,第三部分闡述生育偏好異質性對均衡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第四部分闡述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生育偏好異質性與均衡養老金繳費率的關系,第五部分提出研究結論。
二、生育偏好異質性影響養老金繳費率的模型構建
文章使用三期迭代模型研究生育偏好異質性對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假定企業生產函數為規模報酬不變,生產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假定經濟社會由世代交疊的童年期、工作期和退休期人口組成。個人童年期由其父母撫養;個人工作期不僅要工作和撫養子女,而且還要繳納養老金;個人退休期消費支出由個人工作期儲蓄和退休期領到的養老金負擔。假定個人童年期和工作期時間固定,受預期壽命不確定影響,退休期時間長度不確定。為簡化起見,假設個人在退休期開始階段既有可能存活也有可能死亡,假設存活的概率為λ,不考慮非勞動收入和遺贈,就愛聽將工作期的儲蓄購買年金,假定私人年金市場為完全競爭且保險公司風險中性,保險公司精算公平的年金以供退休者使用。
假定每個人勞動生產率相同,但生育孩子偏好不同。偏好程度由擁有孩子相對于物質消費的邊際效用權重α表示。通常情況下,α在代內分布于0和α〖TX-*4〗之間,即α∈[0,α〖TX-*4〗],累積分布為:F(α)=α0f(α)dx。其中,f(α)是密度函數,即使人口的數量會改變,這種分布在每一代人之間均相同。出于研究的需要,文章還假設每個人有兩種選擇,即生育孩子〖AKn~〗(≥1)或者不生育孩子。
文章規定工作期時間稟賦為1,假定撫養每個孩子的時間固定,有孩子和沒孩子的人工作期儲蓄相應如下:
spt=(1-τt)ω(1-ε〖AKn~〗)(1)
snt=(1-τt)ω (2)
式(1)和式(2)中st代表工作期個人儲蓄,上標p和n分別代表個人有孩子和沒有孩子,τt代表工作期養老金繳款率,ω代表不變的工資率,有孩子和沒孩子的人退休期消費如下:
cpt+1=R(1-τt)ω(1-ε〖AKn~〗)+βpt+1(3)
cnt+1=R(1-τt)ω+βnt+1(4)
R=(1+r)/λ是年金毛收益率,βjt+1(j=p,n)表示退休期領到的養老金。文章假設βt+1=βnt+1=〖SX(〗1〖〗σ〖SX)〗βpt+1,σ表示退休期和工作期之間再分配程度,且1-ε〖AKn~〗≤σ≤1,σ=1代表理想再分配,即有孩子和無孩子的退休者養老金相同,而σ=1-ε〖AKn~〗代表無再分配,養老金與繳費期長度成比例,隨著生育孩子數量增加,由于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增加,養老金繳費年限減少,孩子越多領取的養老金越少。由于現行大多數養老金體系都為現收現付形式,都涉及代際收入再分配,因此文章只關注σ=1的情況。
為了便于分析,假設不考慮工作期對一般商品的消費,個人效用取決于生育孩子的數量和退休期消費的貼現值,見式(5):
Ut=α〖AKn~〗+λρct+1(5)
式(5)為個人效用函數,α代表對孩子的偏好程度,ρ為貼現因子,α=0的人不選擇生育孩子,λρ[R(1-τt)ω(1-ε〖AKn~〗)+βt+1]
α〖TX-*4〗〖AKn~〗+λρ[R(1-τt)ω(1-ε〖AKn~〗)+βt+1]>λρ[R(1-τt)ω+βt+1](6)
這里存在一個偏好截止度α=α*t,滿足
α*t〖AKn~〗+λρ[R(1-τt)ω(1-ε〖AKn~〗)+βt+1]=λρ[R(1-τt)ω+βt+1] 或
α*t〖AKn~〗=λρR(1-τt)ωε〖AKn~〗(7)
式(7)左側代表有〖AKn~〗個孩子的效用,而右側代表放棄的工資收入,這是撫養〖AKn~〗個孩子的機會成本。當且僅當α*t≤α時個人才會選擇生育〖AKn~〗個孩子,當α
Nt+1=〖JB([〗α〖TX-*4〗α*t〖AKn~〗dF(α)〖JB)]〗Nt(8)
當個人偏好程度α*t≤α≤α〖TX-*4〗,會有〖AKn~〗個孩子。與國內外研究設定一致,文章假設人口增長率(νt)為正,νt=α〖TX-*4〗α*t〖AKn~〗dF(α)。假定養老金制度為現收現付,考慮政府預算平衡,應滿足:
τtωLt=λβtNt-1(9)
Lt代表著整個t期勞動供給,Lt=〖JB([〗α*t0dF(α)+α〖TX-*4〗α*t(1-ε〖AKn~〗)dF(α)〖JB)]〗Nt,即有孩子或沒有孩子的人勞動供給總和。從式(7)可知,每位退休者養老金如下:
βt=〖SX(〗τtω〖〗λ〖SX)〗〖JB([〗α*t0dF(α)+α〖TX-*4〗α*t(1-ε〖AKn~〗)dF(α)〖JB)]〗vt-1(10)
現在考慮改變養老金繳費率對生育偏好截止度的影響,從式(7)可知α*t=λρR(1-τt)ωε,由α*t對τt求導,可得:
〖SX(〗dα*t〖〗dτt〖SX)〗=-λρRωε
在理想再分配狀態下,生育和撫養孩子導致工作時間縮短不會減少養老金,并且隨著養老金繳費率提高會降低凈繳費工資,這是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當繳費率上升時,甚至不太想要孩子的人也會選擇要孩子,會提高生育率。
三、生育偏好異質性對均衡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
參照Galasso和Profeta的研究,文章假設養老金繳費水平由生活在工作期和退休期的人決定,比較兩個可選擇的繳費率。
首先,考慮工作年齡人口最偏好的繳費率。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人一生效用分別如下:
Upt=α〖AKn~〗+λρ[R(1-τt)ω(1-ε〖AKn~〗)+βt+1(12)
Unt=λρ[R(1-τt)ω+βt+1(13)
在政策選擇方面,通過預算考慮繳費率對個人的影響。假定由個人決定繳費率時,個人會意識到他們當前選擇的繳費率也會影響他們退休期養老金水平,即τt+1=τ。文章旨在說明在當前生育行為下改變養老金繳費水平的可能性,從式(12)和(13)可知,沒有孩子人最偏好繳費率τn滿足:
〖SX(〗dUnt〖〗dτt〖SX)〗=λρ〖JB([〗-Rω+〖SX(〗dβt+1〖〗dτt〖SX)〗〖JB)]〗=0
而有孩子人最偏好繳費率τp滿足:
〖SX(〗dUpt〖〗dτt〖SX)〗=λρ〖JB([〗-Rω(1-ε〖AKn~〗)+〖SX(〗dβt+1〖〗dτt〖SX)〗〖JB)]〗=0
因此,可以通過提高繳費率來增加養老金。假定dβt+1/dτt>0,d2βt+1/dτ2t
此外,與工作年齡人口相比,退休者偏好使他們養老金最大化的繳費率,退休年齡人口生育率已經在前期決定。假定退休者對繳費率偏好呈單峰狀,最偏好繳費率τr滿足dβt/dτt|vt-1=0,有和沒有孩子的退休者偏好同一繳費率。出于分析目的,文章假定對有孩子的工作者而言,繳費率τr小幅增加引起的養老金增長遠多于由人口增長誘發的養老金增長,即Rω(1-ε〖AKn~〗)>>βt+1(τr)[(dvt(τr)/dτ)/vt(τr)],在這種情況下τp
眾所周知,在單峰偏好假設下,均衡繳費率與決策人選擇一致。由于大多數人口為工作年齡人口,因此決策人若為工作年齡人口,偏好α=αm的工作年齡人口滿足:
F(αm)Nt=[1-F(αm)]Nt+λNt-1(14)
結合式(8)和式(14)可得:
αm=F-1〖SX(〗vt-1+λ〖〗2vt-1〖SX)〗=αm(τt-1)(15)
式(15)中vt-1在t期開始已決定,取決于繳費率τt-1。從式(8)和(15)中v的定義可得:
〖SX(〗dαm〖〗dτt-1〖SX)〗=〖SX(〗λ〖AKn~〗〖〗2(vt-1)2〖SX)〗〖SX(〗f(α*(τt-1))〖〗f(αm)〖SX)〗〖SX(〗dα*t-1〖〗dτt-1〖SX)〗
〖PS16.EPS,BP#〗
〖TS(〗〖HT5”H〗〖JZ〗圖1決策人偏好與偏好截止度〖TS)〗
因此,考慮式(16)和dα*t-1/dτt-1
推論1:如果α*(0)>αm(0),那么0
推論2:如果α*(0)≤αm(0),〖AKτ^〗(0,1]。
在推論2情況下,暗示當α*(0)≤αm(0)時,對于任意τ∈[0,1],αm(τt-1)曲線仍然在α*(τt)曲線上方,即決策人是一個有〖AKn~〗個孩子不考慮繳費率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繳費率〖AKτ~〗與有孩子人的偏好繳費率τp相同,即〖AKτ~〗=τp。另一方面,在推論1情況下,αm(0)
四、人口老齡化、生育偏好異質性與均衡繳費率
正如上面提到的,人口老齡化可以被描述為退休期開始時生存概率提高。從式(7)知道,預期壽命延長不會影響到偏好截止度,個人擁有的孩子數量不變,基于精算的年金可得。因此,曲線α*(τ)并不會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而移動。另一方面,隨著退休期生存概率提高,表明退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增加,預期壽命延長會使曲線αm(τ)向上移動。因此,人口老齡化使強烈擁有孩子偏好的人成為決策人。
當退休期開始存活概率為λ時,令〖AKτ~〗λ代表均衡情況下的繳費率,考慮如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AKτ^〗≤〖AKτ~〗λ,另一種情況〖AKτ~〗λ
現在考慮預期壽命從λ延長到λ'。當α*不受影響時,對αm的影響如式(14)所示,F'(αm)dαm=〖SX(〗1〖〗2ν(〖AKτ~〗λ)〖SX)〗dλ或〖SX(〗dαm〖〗dλ〖SX)〗=〖SX(〗1〖〗2ν(〖AKτ~〗λ)f(αm)〖SX)〗>0。在第一種情況下,正如在給定τt,第一種情況下不等式不能被逆轉一樣,預期壽命延長不會改變均衡繳費率。也就是說,隨著預期壽命延長,一個對孩子擁有強烈偏好的人會變成一個決策人。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繳費率不會改變,仍為τp(即〖AKτ~〗λ'=τp,τp=〖AKτ~〗λ),偏好的截止度也不會改變。另一方面,隨著退休人口的增加,每位退休者的養老金會減少。
在第二種情況下,式中的不等號不會改變,如果與αm和α*之差相比,dαm/dλ較小。也就是說,當均衡繳費率足夠低,以至于決策人沒有孩子甚至預期壽命延長,均衡繳費率仍為τn(即〖AKτ~〗λ'=τn(=〖AKτ~〗λ)),人口增長率不會改變。隨著退休人數增加,每個退休者養老金會下降。相比之下,與αm和α*之差相比,如果dαm/dλ足夠大,如果它改變了不等式,這時預期壽命延長使均衡繳費率從τn變為τp,即〖AKτ~〗λ'=τp。因此,如果人口增長率充分低或者如果人口不那么集中在偏好αm,預期壽命延長能使決策人從一個沒有孩子的工作者轉到一個有孩子的工作者,這使均衡繳費率從τn上升到τp。
五、結語
文章分析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生育偏好異質性對現收現付制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通過內生生育行為,研究表明,由于現行的養老金發放多為現收現付,養老金繳費水平受生育決策影響。如果繳費決策權由偏好不生育孩子的人轉到偏好生育孩子的人,應選擇提高養老金繳費率,這會導致不太喜歡孩子的人也會選擇生育孩子,導致總生育率可能會增加。
在老齡社會,由于存在大量退休者和養老金收益率下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可能使有孩子的人成為決策人,偏好較高繳費率,生育偏好異質性可能對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有積極影響,強化了養老金收入再分配功能。這是因為隨著繳費率不斷提高,不太喜歡孩子的人也偏好孩子,人口增長率會提高,高生育率會增加未來工作年齡人口,他們是未來的繳費者,大量潛在繳費者的存在可增加未來養老金供給,提高未來退休者養老金支付水平。
參考文獻:
[1] Yakita A.Uncertain lifetime, fertility and social security[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 ,2001,14:635-640.
[2] Breyer F, Stolte K.Demographic change, endogenous labor supply and the political feasibility of pension reform[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 ,2001,14:409-424.
[3] Razin A, Sadka E, Swagel P.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welfare state[J] European Journal Political Economic ,2002,110:900-918.
[4] Razin A, Sadka E.Aging population: the complex effect of fiscal leakages on the politicoeconomic equilibrium[J] European Journal Political Economic ,2007,23:564-575.
[5] Galasso V, Profeta P.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 a survey[J]European Journal Political Economic,2002,18:1-29.
[6] Galasso V, Profeta P.How does ageing affect the welfare state? [J] European Journal Political Economic ,2007,23:554-563.
[7] 蔡昉,孟昕.人口轉變、體制轉軌與養老保險模式的可持續性[J].比較:2003(10):1-7.
[8] 童玉芬,劉廣俊.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及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J].人口與發展:2008(4):14-20.
[9] 王云多.家庭組成、生育決策與社會保障[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6-62.
[10]王云多.人力資本、內生生育行為與經濟增長[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4):77-82.
Fertility Favor Heterogenicity’ Effect on Endowment Insurance Contribution Rate During Aging
WANG Yunduo,XU Zhenx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isiness Administr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s in their preference for having children on the choice of the size of a payasyougo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s in their preference for having children, and hence the endogenous fertility choices of individuals in a simple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pulation aging may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the contribution rate, increase the share of the retired population who prefer a higher contribution rate; if the system involves redistribution between retirees with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he increased contribution rate raises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children, i.e., future contributors.
Key words:
endowment insurance contribution rate;aging;payasyougo; fertility
收稿日期:2013-03-25
[關鍵詞] 旅游英語 課程改革 學生評價 影響
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的力度,相對于普通高中、初中來說,要更加大些。就筆者所在學校的旅游專業來說,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各個學科在教學目標,教材的編寫,課堂教學的模式,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開展的今天,不少教師都有一個說法:考試不改,課程改革不管怎么改,都是換湯不換藥。這一說法有些偏激悲觀,但是也反映出考試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的“指揮棒”作用。
“課程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我們學校旅游英語的學生評價體系,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立足過程,促進發展”評價理念。社會對所需人才的要求,決定了我們的教學要求,而教學要求決定了語言測試的內容和形式??谡Z測試符合學生所學專業的要求,學生今后從事的行業要求學生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測試非常重要。每個學期,我們對學生進行的兩次考試,期中、期末考試,均為口語測試。這兩次考試為終結性評價,所占學生評價的比重分別為 30%和40%,另外的30%是形成性評價,來自學生的日常表現。如課堂的表現,作業的優劣,學習的態度,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同伴的評價等綜合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是我們旅游英語課程評價改革的主要目標。
評價體系的改革,對教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我們旅游英語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學生評價對課堂的影響
旅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生用英語和人交流的,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首位。旅游英語課堂教學的模式,我們主要是采用的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明確教師作為同時充當知識傳授者、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參與性,使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為了增進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需要采用進行合作性、互動性的教學方式。
小組學習的模式綜合了交際法教學理論和合作學習理論兩種理論的精髓,是一種理想的口語教學方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以4人為宜,最多6人;為每個小組分配具體的任務,鼓勵各小組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互相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協助教師組織整個討論活動。每個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組長,以發揮每個成員的積極性。給學生布置的話題和日常生活,旅游場景緊密聯系,具有真實性,把真實、自然的交際互動引入口語課堂,設置真實場景活動。在交際過程中,學生一般會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彼此尊重,相互寬容,不怕說錯。
二、學生評價對教師的影響
盡管是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正因為學生的考試方式是口語測試,考查的是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更應該是指導者,而不是表演者。教師不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讀寫教學上,講解詞匯的運用,分析語篇的結構。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要么急急忙忙地抄,這種傳統的教學造就了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是“英語啞巴”。教師在課堂里就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在一堂課里,教師講的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基礎不是很好,課堂里不必全用英語。有些活動的要求用中文也可以,只求精煉到位。
三、學生評價對學生的影響
職業學校的學生,都是中考的失敗者,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失敗者。和普通學校的學生比,他們是落后生。有人認為,職業學校是落后生的集中地。對于英語的學習,大多學生沒有興趣。他們記不住單詞,看不懂文章,說的是英國人聽不懂的英語――中國式英語,長期來,英語考試大多是掛燈籠,他們對英語學習方面,幾乎找不到一點自信。而我們的英語考試方式和內容,受學生的喜歡。讓他們找到些失落已久的自信。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用日常交際用語,模仿真實的場景,和人進行操練,表演。他們在練習過程中,加入自己的表情,手勢,或肢體語言。這樣學到的英語,是活的語言。有人說:告訴他,他會忘記;只有參與,他才能學到屬于他自己的東西。
四、學生評價對師生關系的影響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狈钟趾沃故菍W生的命根?教師的評優,晉級又何嘗不是都和分掛鉤?教師迫于各種壓力,將壓力轉給學生。這樣狀況下,師生關系要做到和諧,真的很難。所以,教師和學生是“貓和老鼠”的關系。多元評價機制的建立,讓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旅游英語的平時學習成績,也作為學生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就會注重平時各方面的表現。另外,口語考試的尺度把握彈性較大,很多因素決定了師生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旅游英語教學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了學生評價體系,實施下來,它給我們的課堂、老師、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當然,還有待很多方面值得我們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以便更好發揮學生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的研究”項目組.2002.
[2]蔡永紅.對多元化學生評價的理論基礎的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
[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焦慮;英語學習;積極作用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的作用?!痹谟⒄Z學習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價值不亞于認識因素的價值,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現象。焦慮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焦慮的體驗。焦慮被認為可能是最妨礙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因為它與不安、失意、自我懷疑、憂慮、緊張甚至絕望等不良感覺有關。(Arnold,1999:8)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或恐懼的學生學習的更輕松、迅速?!保◤垥匝?,2001)但一些研究指出:在小學階段,焦慮一般抑制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到了中學階段,焦慮的積極作用往往超過了它的破壞作用,在焦慮水平增加或學業成就的下降之間出現負相關;到了大學階段,焦慮與學業成就普遍為弱的負相關或零相關,或者為他們的正相關所取代了,從這一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焦慮對學習的影響與認識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英語學習中的焦慮主要指學習者需要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所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焦慮的產生與人們所感受到的對其自我或自尊的威脅有關,英語學習正是一個充滿自我威脅與挑戰因素,存在容易引起焦慮的特殊情境:操作一種新的語言容易出錯,并且這種活動過程通常暴露在他人評價之下,因此學習者常處于擔心遭到否定的困憂之中。英語學習焦慮就是由外語學習中自我威脅引起的各種不愉快情感反應和心理不適的集合。學習任務難度太大,擔心出錯或否定評價均可導致焦慮。焦慮給語言學習造成惡性循環,導致緊張和害怕,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焦慮的可能性。那么焦慮的表現形式和分類是如何的呢?
焦慮的表現形式因人而不同:有的人臉紅心跳,有的人渾身冒汗,更有甚者全身發抖甚至說話結巴,詞不達意。有的人大小便頻率增加,皮膚或手心出汗,面色木然或蒼白,有的坐臥不寧,惶惶不安。
Arnold(1996:66)書中總結出的語言焦慮跡象大體有四類:① 回避(如“忘記”答案,裝出粗心的樣子,遲到,早退等)。②身體動作(如扭動,玩弄頭物或衣物,抖動身體等)。③身體不適應癥狀(如抱怨頭痛,肌肉抽動,身體部位有莫名的疼痛等)。④其他跡象(如用功過度,有完美主義思想,回避社交,不感正視他人,有敵意等)。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應從正反方面看:焦慮除了類型有別外還應該有一個程度問題,盡管焦慮的程度難以確定,但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前都一定的焦慮,擔心學習不好的心理有時能產生更大的動力。焦慮感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成為阻礙英語學習獲得成功的因素。所以對焦慮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它的不利方面。
來自家長、老師、考試的壓力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態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如果壓力適中,就會起積極作用,但壓力過大,又會轉化為消極作用。因此,老師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外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應該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他們能動起來,而不是無所事事。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習的動力又可減少情感障礙,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趨利避害,盡可能地抑制焦慮在語言學習中的消極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因為有些研究者發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習,那就是焦慮的積極作用。比如由于競賽和競爭意識而引發的適度焦慮,有時能激發人的潛能。與“不思進取”的平靜比起來,這時的焦慮可能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在針對焦慮問題的處理上提出了幾點建議和設想。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的課堂氣氛
古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關系好了,距離接近了,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暢通無阻,課堂環境輕松愉快。輕松愉快的氣氛是的師生雙雙的教與學達到理想的最佳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是英語課降低焦慮提高效率的一個前提條件。
2.不糾錯或少糾錯,幫助學生建立模糊容忍度
心靈主義者認為:錯誤是走向完全的路標,人很難不犯錯誤,應予容忍,不加以糾正,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然會得以更正。外語學習是一種“模糊情境”,學習者面臨不熟悉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因而交際中有大量非結構、隨機應變的因素和難以確切把握的信息暗示,這種模糊情境常被視為威脅并引起心理不適。目前“學以致用”的交際性英語教學要求要求我們轉變方法,重交際輕語法,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整,包括克服害怕出錯、羞與交往的心理、對否定評價的“脫敏”,減低監察意識和提高模糊容忍度。
但是對于那些影響交際表達和反復出現的錯誤,還是應當適時而又適當地給予糾正的。
⒊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減少學習者的焦慮感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是學習者的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能大大降低學習者的焦慮感,這是因為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習者都是小組的一員,每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學習者受到關注和受到評價的范圍擴散,因而被評價的焦慮感降低了。同時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在向全班同學表達看法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并且有機會和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看法,獲得及時反饋并進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錯誤的機率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增大,焦慮感也隨之降低。
參考文獻
[1]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8-67, 226-244.
[2]Stern, H.H. Issues and Options in Teach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2002:19-22.
[4]黃珉珉.現代心理學全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56.
[5]黃 萍.發揮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0,(4).
[6]劉建達.論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過濾[J].山東外語教學,1996,(4).
[7]劉學惠.我國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調查和分析[J].中小學生英語教學與研究,1989,(5):8-12.
關鍵詞:焦慮;英語學習;積極作用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的作用?!痹谟⒄Z學習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價值不亞于認識因素的價值,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現象。焦慮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焦慮的體驗。焦慮被認為可能是最妨礙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因為它與不安、失意、自我懷疑、憂慮、緊張甚至絕望等不良感覺有關。(Arnold,1999:8)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或恐懼的學生學習的更輕松、迅速?!保◤垥匝?,2001)但一些研究指出:在小學階段,焦慮一般抑制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到了中學階段,焦慮的積極作用往往超過了它的破壞作用,在焦慮水平增加或學業成就的下降之間出現負相關;到了大學階段,焦慮與學業成就普遍為弱的負相關或零相關,或者為他們的正相關所取代了,從這一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焦慮對學習的影響與認識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英語學習中的焦慮主要指學習者需要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所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焦慮的產生與人們所感受到的對其自我或自尊的威脅有關,英語學習正是一個充滿自我威脅與挑戰因素,存在容易引起焦慮的特殊情境:操作一種新的語言容易出錯,并且這種活動過程通常暴露在他人評價之下,因此學習者常處于擔心遭到否定的困憂之中。英語學習焦慮就是由外語學習中自我威脅引起的各種不愉快情感反應和心理不適的集合。學習任務難度太大,擔心出錯或否定評價均可導致焦慮。焦慮給語言學習造成惡性循環,導致緊張和害怕,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焦慮的可能性。那么焦慮的表現形式和分類是如何的呢?
焦慮的表現形式因人而不同:有的人臉紅心跳,有的人渾身冒汗,更有甚者全身發抖甚至說話結巴,詞不達意。有的人大小便頻率增加,皮膚或手心出汗,面色木然或蒼白,有的坐臥不寧,惶惶不安。
Arnold(1996:66)書中總結出的語言焦慮跡象大體有四類:① 回避(如“忘記”答案,裝出粗心的樣子,遲到,早退等)。②身體動作(如扭動,玩弄頭物或衣物,抖動身體等)。③身體不適應癥狀(如抱怨頭痛,肌肉抽動,身體部位有莫名的疼痛等)。④其他跡象(如用功過度,有完美主義思想,回避社交,不感正視他人,有敵意等)。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應從正反方面看:焦慮除了類型有別外還應該有一個程度問題,盡管焦慮的程度難以確定,但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前都一定的焦慮,擔心學習不好的心理有時能產生更大的動力。焦慮感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成為阻礙英語學習獲得成功的因素。所以對焦慮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它的不利方面。
來自家長、老師、考試的壓力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態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如果壓力適中,就會起積極作用,但壓力過大,又會轉化為消極作用。因此,老師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外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應該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他們能動起來,而不是無所事事。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習的動力又可減少情感障礙,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趨利避害,盡可能地抑制焦慮在語言學習中的消極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因為有些研究者發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習,那就是焦慮的積極作用。比如由于競賽和競爭意識而引發的適度焦慮,有時能激發人的潛能。與“不思進取”的平靜比起來,這時的焦慮可能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在針對焦慮問題的處理上提出了幾點建議和設想。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的課堂氣氛
古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關系好了,距離接近了,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暢通無阻,課堂環境輕松愉快。輕松愉快的氣氛是的師生雙雙的教與學達到理想的最佳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是英語課降低焦慮提高效率的一個前提條件。
2.不糾錯或少糾錯,幫助學生建立模糊容忍度
心靈主義者認為:錯誤是走向完全的路標,人很難不犯錯誤,應予容忍,不加以糾正,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然會得以更正。外語學習是一種“模糊情境”,學習者面臨不熟悉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因而交際中有大量非結構、隨機應變的因素和難以確切把握的信息暗示,這種模糊情境常被視為威脅并引起心理不適。目前“學以致用”的交際性英語教學要求要求我們轉變方法,重交際輕語法,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整,包括克服害怕出錯、羞與交往的心理、對否定評價的“脫敏”,減低監察意識和提高模糊容忍度。
但是對于那些影響交際表達和反復出現的錯誤,還是應當適時而又適當地給予糾正的。
⒊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減少學習者的焦慮感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是學習者的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能大大降低學習者的焦慮感,這是因為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習者都是小組的一員,每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學習者受到關注和受到評價的范圍擴散,因而被評價的焦慮感降低了。同時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在向全班同學表達看法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并且有機會和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看法,獲得及時反饋并進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錯誤的機率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增大,焦慮感也隨之降低。
【參考文獻】
[1]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8-67, 226-244.
[2]Stern, H.H. Issues and Options in Teach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2002:19-22.
[4]黃珉珉.現代心理學全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56.
[5]黃 萍.發揮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0,(4).
[6]劉建達.論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過濾[J].山東外語教學,1996,(4).
[7]劉學惠.我國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調查和分析[J].中小學生英語教學與研究,1989,(5):8-12.
關鍵詞:焦慮 焦慮情緒 大學生 口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005-01
1 引言
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筆者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許多大學生之所以英語口語薄弱,并不是智商低或學習不努力,而是因為情感因素制約著其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外語學習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主觀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年齡因素, 其中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和作用不可忽視, 學習者的情感狀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而語言焦慮就屬于情感狀態的一種。因此, 深入研究語言焦慮對大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影響, 對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及提高教學效果是相當必要的。
2 語言焦慮的定義和影響
語言焦慮是一種特殊的焦慮現象。國內外很多研究者都對語言焦慮給出了定義。Gardner and MacIntyne(1993)指出語言焦慮就是學習者需要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表達時產生的恐懼和不安心理。根據Horwitz 等定義,外語學習中的語言焦慮是“外語課堂學習中由獨特的語言學習過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對外語學習的看法、學習外語的感覺和學習行為等特殊的心理活動”。
焦慮感與外語口語表達的熟練程度有密切關系。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焦慮感干擾大學生作正常、連貫的語言表達。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學生即使對問題作了充分準備,一旦站起來,在班上同學的注視下用英語表達時,卻總是會“吞吞吐吐”,語言模糊不清。緊張感導致他們口語語音的不準確,甚至變調。其次,焦慮感影響大學生的“可理解輸入”及短時組織語言的能力。第三,焦慮感容易威脅到學生的“語言自我”,從而對課堂口語訓練產生抑制情緒。我們注意到,課堂焦慮感對學生最消極的影響便是它直接引發學生抑制情緒的產生,弱化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體能動性,導致最終的逃避行為。
3 控制語言焦慮的教學對策
3.1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學生容易出現口語焦慮。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減輕學生的焦慮感,提高和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緩解學生因學習造成心理壓力的關鍵。教師應有意識地強化自身的親和力,除了具備嫻熟的教學技能、淵博的學科知識外,對待學生應該熱情、民主和寬容,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保護其自尊心,樹立其自信心。第二,幫助學生克服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教師應該幫助自卑心理強的同學認識到自己的強項,看到那些語言能力強的同學也和他們一樣會出現焦慮感。第三,用恰當的方式有意地表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任何細微的進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逐漸進步,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消除焦慮和抵觸情緒,逐步形成良性教學循環。
3.2給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口語課堂氛圍
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民主、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一個舒適、無脅迫感的環境,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學生的焦慮感。教師授課時態度要友好,面帶微笑,過于嚴肅會讓學生覺得壓抑和緊張;在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目光交流,讓學生知道老師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尊重每個學生的;堅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懲罰的原則;改變簡單、生硬、不耐煩的態度,禁忌諷刺、挖苦、嘲笑學生。在課堂上盡量避免使學生產生消極情感的教學活動。如在學生不情愿的情況下,強迫他們走上講臺陳述觀點進行發言;做一些低于或高于學生應付能力的活動;經常要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回答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問題等。
3.3 正確處理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在口語表達時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對學生錯誤的態度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嚴厲的糾錯會增加焦慮程度。楊文瀅和章明明的研究指出,延遲評價,多值評價和多元評價方式被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師在糾錯時要講究策略,注意區分錯誤的不同類型。“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只要不影響交際的正常進行,教師就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這樣有利于減輕學生運用目的語時怕犯錯的心理壓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張國揚,朱亞夫,1996:126)。糾錯過于及時或太過注意細節就會打斷學生的思路,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因怕犯錯而不敢開口,導致過高的焦慮。所以要把握糾錯的“度”,注意糾錯的方式。教師不應過于強調語言的準確無誤,對學生犯的錯誤不加區別一律糾正,這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3.4在口語課堂中進行合作型學習
合作學習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常見的合作學習方式主要有小組調查、共同學習法、拼圖法、團隊游戲、競賽法、學生小組成就分組法等。給學生提供合作型的課堂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梢酝ㄟ^分組討論或辯論等教學形式來激發和調動小組活力,釀成積極的課堂情感氣氛。合作型的英語口語學習將學習的重心放在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知識共享、信息交流、共同思考、能力互補、積極討論,從而強化語言的活學活用,不是為了學習語言而運用語言,而是在最真實的交流思想、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焦慮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主要情感因素,它影響到語言學習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英語口頭表達方面。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情感變化,充分地了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引導他們擺脫不安心理、發揮最大的語言運用潛力,取得最佳口語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成艷萍,何奇光,韓曉立.英語課堂焦慮對大學生口語表達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89-94.
[2]郝枚,郝若平.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狀態焦慮的相關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11-115.
[3]余心樂.成人學生英語課堂焦慮感與聽力理解成績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
關鍵詞:班主任;紀律;結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49-02
班級依靠紀律來運轉,而紀律又通過班級來展現,一個擁有紀律的班級是可貴的,因為他們懂得紀律對集體的重要性,依靠紀律來使班級得到更好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重心,同時依托于紀律來實現教學也是教育不斷進步的前提,以一個有紀律的集體來前行將會取得與其他教學不同的巨大成功。同時班主任通過紀律來了解班級學生,在紀律的作用下使得班級凝聚成一個整體。
1.紀律的重要性
班級是一個大集體,以班主任為主各個班干部為輔以及其他同學共同構成一個大家庭,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級也應該具有自己的紀律。"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注重紀律的集體必定是一個成功的集體,依靠紀律可以盡量讓同學取得公平,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能夠一條一條羅列出來。古時的軍隊講究急行如風,步合一致,可百戰,這就是紀律的重要性,具有紀律的軍隊能夠百戰百勝,三國時期的曹操在行軍途中也有嚴令新軍途中要秋毫無犯,違者斬,可見紀律是多么重要。
班級在紀律的作用下可以更好的運行,以紀律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以紀律來約束學生的道德思想,以紀律來調配勞務等等。紀律在一個班級里可以說是一種規則的體現,在紀律的調控下可以使班級能夠得到和諧的發展,同學們也能夠相處融洽。
2.如何讓紀律與教育結合
學生在班級里學習需要依靠紀律來約束,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依靠紀律來使自己的教學能夠較好的施行下去,依靠紀律學生能夠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學習氛圍比較濃厚的環境,而老師也能在一種比較安靜的環境里認真的教學,而不是在課堂上反復不停的強調紀律,這不僅比較花費課堂時間,同時也會擾亂老師的正常教學,并且也會造成教師思維不連續,無法與前面所講的知識融合。
在紀律的作用下,同學們往往能夠學的更好,以我個人在做班主任的生涯中的看,學生就需要在學習中擁有紀律,教育教學需要紀律,也只有紀律才能讓教學正常進行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擁有自覺,因此維持紀律是一個班級、一個集體穩定發展的前提。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紀律與教育能夠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以紀律來調控教育可以在不失學習的條件下讓教學活動更容易的開展,甚至于能夠在紀律的條件下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聽的認真,什么事都怕認真,學習也一樣,紀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以紀律為依托進行教育可以讓同學們學的更加出色。老師不必用多余的時間去讓學生適應剛剛下課的心情,也不必再臨近下課的時候躁動不安,因此以紀律配合教育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取得進步。
3.做好班主任
很多老師在做班主任的時候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包括學生的也包括自己的,每個學生都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觀等等,但是他們在學校都是學習和汲取知識,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個時候班主任的作用就開始發揮出來了。
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班主任應該施以幫助,而這個問題又包括生活、學習、心理等等,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其實是很茫然的,他們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同時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也會變得比較的壓抑,這時班主任應該主動去與學生交流,但是也要注意交流的方法。很多時候學生對于班主任的態度是比較恐懼的,在先天的心理暗示下,學生遇到班主任一般都會隱藏自己的天性,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的去和班主任反應,如何取得學生的信任與認同感是班主任取得個人成功的第一步。
做好一個班主任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學習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交流是作為班主任的基本手段,通過交流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態,同時也能夠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以一個朋友的角度來與學生交流,平等的談話往往能夠使學生等到一種尊重,這會使他們為了得到這種尊重而不斷努力學習來增強自己在班主任內心的存在感,通過交流也可以緩解學生的課業壓力,以交流的方式來讓學生取得自身認同并且不斷的進步。
4.班主任與紀律的關系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人物,紀律又是一個班級存在的必備條件,當兩者兼得的情況下,這個班級才能蓬勃發展,以一種熱情洋溢的態度來面對學習中的苦與樂。班主任需要通過紀律來讓學生們明白自己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同時也需要通過紀律來讓學生知道班級是一個大家庭,不容許他人的惡意破壞,通過紀律班主任能夠更好的調控學生與學習的關系,并不斷的以紀律來約束學生以一種正常的學習方式來獲得成功,可以說紀律就是班主任的天平不偏不倚,既不讓好學生吃虧也不讓壞學生開心。
紀律不是空談,是需要切實施行的,沒有施行的紀律就像個笑話,因此作為班主任就需要去維護紀律的公平公正,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能讓紀律變成空話,班主任依靠紀律來施行教育,同時紀律也在通過教學展現它的作用,以紀律的約束性來作為教育的前提才能讓學習變得更加的可控。
5.學生與紀律的關系
論文關鍵詞:旅游英語教學,焦慮,口語能力,策略
一、“焦慮”的概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焦慮是指個體由于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而從臨床的觀點來看,把焦慮反應看作是帶有不愉快情緒色調的正常的適應行為,把它們描敘為:包含對危險、威脅和需要作出特別努力,但又無能為力的苦惱的強烈預感;而語言學家Horwitz等認為,外語焦慮是學習者在外語課堂學習中產生的關于學習者的自我知覺、信念、感受和行為的一種情結;[1] Gardner和MacIntyre也認為“焦慮是與外語語境有特殊關系的緊張和畏懼感覺”[2]。也有大量研究表明,語言焦慮和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焦慮越少,習得越多;焦慮越多,習得越少。
二、“焦慮”對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
旅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對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技能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能夠具備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組織的能力。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學生們的口語表達總是稍遜于其它三個方面的表現。而這其中的一個主要誘因便是焦慮。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 缺乏自信心
過于注重自我形象,害怕會說錯或擔心語音語調不對,招致同學的嘲笑而丟面子,從而產生緊張、憂慮的情緒。
2. 受老師言行的影響
擔心老師會隨時糾正他們犯的每一個錯誤,讓他們產生緊張;老師問到沒做準備的問題時會緊張;與教師眼光接觸時,會接到“不預習就來上課”等責備的神情。這些現象表明老師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焦慮情緒。
3. 語言能力
口語焦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如:語音、語調不夠正確規范,詞匯方面由于涉及許多旅游方面專業生僻詞匯,難讀拗口;句型、語法選擇不夠準確等。所以,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易產生畏難心理。
總之,焦慮的學生回答問題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很小,他們還傾向于回避比較復雜的句子結構、語法等;而心情較為放松的學生則會表現得躍躍欲試。因此,語言焦慮與語言課程成績以及教師對學生成就的評定呈負相關。
三、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克服和減輕焦慮的策略
(一)關注學生需求、鼓勵學生開口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作出自我判斷的。因此,教師要對消極性焦慮這一情感因素給予足夠的重視,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善于發現那些口語課堂上焦慮敏感的學生,根據學生焦慮的不同原因及不同程度,對癥下藥。有意識地找出他們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機會,將他們的課堂焦慮降到最低限度,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進步,就及時表揚,進行正向反饋,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慰和成就感,從而信心倍增。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培養和提高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如:對活潑大膽,反應迅速、性格外向的學生,應采取“吹毛求疵法”,即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對他們從嚴從高要求,讓他們說得對,說得準,說得好;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應采取“賞識激勵法”,著重培養他們敢說和愿意說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敢于發言提問。
(二)創設愉快學習氛圍、建立小組合作模式
羅杰斯曾指出: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創造性自由表現出來的重要心理環境;而不良的課堂氛圍會對學生造成壓迫感和不安全感,創造性不能自由發揮,并且會使之產生戒備。他認為,能否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首先取決于教師的行為,即取決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3]因此,教師的言行會使學生產生激發或抑制學習的行為,教師的和藹可親可以化解他們心中的恐懼、疑慮他們也就很放松地進入課堂狀態。教師不能讓學生感到平庸、乏味,一定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所教授的東西一定要準確且有切實的內容。教師一方面要發揮課堂的教學藝術,用情緒感染學生;另一方面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地學習,師生密切配合形成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性循環局面。所以在旅游英語教學中,不妨多采用合作型的小組活動形式進行口語練習,因為成功的小組活動形式可以使學生產生歸屬感,有積極的和相互支持的氣氛,也可以促進各成員的積極參與,自我形象增強,從而提高語言學習效果。
(三)遵循由易到難原則、給予及時評價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按照教科書的安排,按步就搬地進行授課。但實際上,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學習者覺得某種教材過于深奧,學習任務過難,他們必定會喪失信心,產生焦慮。學生的學習應遵循由未知到己知,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等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從簡單的開始,才容易入門,才容易產生“興趣”,才容易把教學活動進行下去。因此,教師不僅要根據教科書里有什么而教什么,還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而教什么,教學活動要時刻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準,包括他們的情感需要。
同時,學生在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如果能及時得到反饋,即讓他們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能明顯地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學生的口語評價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評價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每一個學生都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學生在每一次的評價中均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消極性焦慮對英語口語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而教師在減輕學生口語學習的消極性焦慮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焦慮和其他心理障礙,營造高效高質、和諧共進的交際英語氛圍。當然,學生要提高口語水平,最根本的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努力掌握基礎英語知識,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在口語課堂上要不怕丟面子,多開口講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活動,在和同伴的交際中不斷提高自己“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Horwitz E, Horwitz M,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70 (2):125-132.
關鍵詞:體育高考生;焦慮心理;影響因素;正確應對
Abstract: in the important and strain of spor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the examinee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est and exceeded otherregions to its play level and the exam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test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correct psychological anxiety.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andidates; Psychological anxie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rrectly deal with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重要而緊張的體育高考過程中,考生的考前與考中的心理素質對于其發揮水平與考試成績具有重要影響。根據運動心理研究成果,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所取得的無不與焦慮有著密切的關系??謶趾途o張等不良情緒體驗。對運動焦慮狀態進行探討是體育運動和教學訓練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一、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
體育高考是一項對體能和技能的要求都比較高的重要考試科目。在考試的過程中,考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往往容易產生高度緊張和焦慮的心理。產生過度的焦慮心理,可能會造成運動焦慮,其具體表現是無法控制與支配自己自身的心理狀態,出現頻繁小便、食欲較低、思維不清晰、手足無措等外部癥狀,從而影響了體育成績。為了正確應對焦慮心理,有必要首先弄清楚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
(一)外部影響因素
焦慮心理的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歸結于三個方面:一是個體對體育項目所帶來的威脅形成過度評判。例如,擔心考試不合格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或者對教練和親友期望的辜負;二是對考試結果不確定性的擔心和憂慮;三是對考試結果所引發的種種情況產生的期待或者逃避心理。例如,擔心考試成功后所應承擔的重大責任,或者擔心考試結果所引起的社會反應。
三種外部影響因素歸根結底是對失敗和不確定性的恐懼。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如果考生的運動習慣在缺乏練習和不予以提醒的前提下被改變,此外,對考試重要性的過度關注也可能產生狀態焦慮。特別是,當了解競爭對手的實力和水平后,考生的狀態焦慮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當然,焦慮心理的外部因素也存在性別上的差異。具體地說,男性考生的焦慮主要來自于競爭對手實力和自己獲勝可能性等方面的評估;而女性考生的焦慮主要受考前準備與考得更好的期望等因素的影響。
(二)內部影響因素
除了上述外部因素之外,一些內部影響因素也被視為體育高考焦慮的前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完美主義、目標定向和考試特質焦慮等方面。完美主義是指考生對自己的考試結果設定較高標準。在具體的運動實踐中,完美主義可以分為正常完美主義和神經質完美主義兩種類型。根據測試結果,較之于目標定向較低的考生,目標定向較高的考生往往具有相對較高的考前狀態焦慮。考試特質焦慮是值得重視的另一種內部影響因素。考試特質焦慮較高的考生進入考試環境之前,一般情況下均具有較高的狀態焦慮。
二、焦慮心理與考試績效的關系
焦慮是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心理狀態,因此從整體上研究焦慮與考試績效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因素是促進研究操作與具體檢驗的可行方法。在多數情況下,認知焦慮相對于軀體焦慮對考試績效具有更大和經常的影響。對考試成績影響更大的因素是認知焦慮,其原因是對成功的期待在考試過程中所進行的調整較為頻繁,其影響力自然比較突出。
為了進一步認識焦慮心理與考試績效的關系,應該從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與狀態自信心三個方面去探究考試績效的影響機理。第一,當考生產生了認知焦慮,他的注意力會側重于與考試要求和任務無關的事情與社會評價上,而忽視了相關線索。所以,認知焦慮一旦增加,考生的考試績效就會降低,兩者是負相關關系。第二,提高了成功期望之后,考生的狀態自信心就會倍增,考試績效得到顯著改善,兩者是正相關關系。高度的自信是重要的考試品質,它可以積極地遏制認知焦慮。第三,當處于狀態焦慮時,考生的考試績效較為復雜,此外,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也決定著喚醒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生疏階段所需的喚醒水平較低,熟練階段則較高。中等偏上的喚醒水平適宜于所有體育考試項目,但是喚醒水平特別高或者特別低,均會降低考試績效。只有具有中等強度的喚醒水平,考生才能將焦慮轉化為積極的內驅力,使考生調整狀態的緊迫感,抑制消極的情緒狀態,從而形成積極的考試動機。
三、正確應對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是體育高考生常見的心理體驗。而一旦陷入考試焦慮的困境中,體育高考生如果不能正確應對,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思維停滯和記憶力下降等消極后果,從而導致了考試成績不理想。為了促進體育高考生正確面對和妥善解決焦慮心理,筆者建議:
(一)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學生的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體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制定和實施合理的訓練方法,科學控制訓練強度,對考生的訓練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其考試成績。因此,體育教師應著力提高業務水平,既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大量涉獵相關知識。對此,學校應該有長期而穩定的體育教師培訓規劃。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考慮聘請心理學專家傳授科學的心理訓練方法,進行積極的互動和深入的討論,進而規范考生心理調節訓練計劃。與此同時,應將有關心理訓練的諸多科研成果貫穿于日常的訓練活動中,使學生保持和提高最佳心理狀態,促進考生在激烈緊張的考試中發揮出理想水平。
(二)改進家長的教育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配合和補充。學生的第一位老師是其父母,而其父母的教育方法、態度、水平和思想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對學生的焦慮水平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家長不能過高地要求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應該量力而行,確定適宜的發展目標,增強目標達成的可行性。家長的有效配合有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訓練,并增強其實際效果。
(三)完善訓練設施
訓練設施的完善有益于訓練效果的提高。學校應對體育高考給予足夠重視?,F在有許多學生通過體育高考為本科院校所錄取,這充分反映了體育高考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一些學校沒有完善的訓練器材和體育場地,學生的體育訓練效果無法得到保障。有鑒于此,學校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訓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規劃,添置必要的體育訓練器材,促使體育訓練環境的改善。
(四)科學進行心理輔導
綜合運用多種心理調節方法,對考生有效開展心理輔導,對于提高其考試成績是大有裨益的。在體育高考的過程中,應對考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予以鼓勵,使其適當放松和增強自信心。此外,應向考生傳授一些實用的心理調節方法,使其避免外界的干擾,放松心理狀態和身體。例如,慢蹲、做伸展運動、聽輕音樂等方法均為實用性較強的放松方法。
(五)強化文化學習
體育高考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考試,技術項目和文化科目的考試均需要順利通過。同時,強化文化學習,可以增強考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有利于考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訓練體育學生時應堅持“兩手都要抓”的原則,克服體育高考生只參加集體訓練而忽視文化課學習的片面做法。
參考文獻:
1、楊銳:菏澤市體育高考生考前狀況的調查與分析,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