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4 14:45:3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文明的戰略意義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管理
生態環境是一種關系到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復合型生態體系,從廣義上來講,具體包括水土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當今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具體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各種污染和破壞,導致水土流失、氣候變暖和異常以至于最終危害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全球的生態平衡系統。
1 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同時面臨著兩大類的環境問題: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情況十分嚴峻。我國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生態環境的污染已經在無形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這樣的現狀已經給我們拉響了警鐘。具體說來,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和原因。
1.1生態環境資源的不合理開發
由于開發、開采等活動取向單一,例如林地的開發利用常常過于集中在個別有限的區域,這樣的開發利用是固定于一個較小的范圍以內的,一方面造成對生態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使用,同時也導致大量豐富的生物資源未被合理開發利用。類似這種“重點”突擊、管理松散的開發利用方式情況普遍,既影響到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引發了生態環境的一系列問題。
1.2未能徹底實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措施
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物質需求品的產量也飛速提升,然而事后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舉措卻極為滯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國頻頻上演。生產單位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基本社會功能與職責一再被利益追求者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污染防治基本上未能得到科學的規劃和實施。同時,生態環境系統的自然凈化等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研究,生產部門不能真正做到生態環保的生產作業方式,以“自然界內部的方式”來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1.3市場機制的消極導向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以急功近利為導向的市場經濟存在諸多弊端,在利益的驅使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同時,政府部門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向上容易產生片面的經濟決策,往往偏向于經濟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這就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依舊長期存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就顯得華而不實。
1.4缺乏高度統一的生態管理體系
目前,社會各界響應“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號召,紛紛出臺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從政府到企業,從單位到個人,生態管理的理念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雜亂無章,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同地域各自為政,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流程缺少強有力的有效的質量監測和行為監控。從管理層面來講,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管理缺乏應有的規范和準則,政府和民間的環保部門、協會沒有統一思想和規范,容易形成生態管理過程中的種種弊端。
2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生態環境的現狀已經十分嚴峻,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的規范和統一勢在必行。生態環境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應從現有的環境現狀入手,要有系統的思維觀念,從整體上把握生態管理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管理。總之,實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意義。
2.1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戰略意義
城市的發展和環境問題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城市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基礎,而城市的生態環境污染也不斷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整個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急迫的戰略問題。因此,進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它是城市發展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共贏的重要基礎,是當下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2.2對生態環境進行可持續發展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嶄新理念。對生態環境進行高效、科學的管理,以達到可持續的、自然系統的生態發展,同時也是發展社會經濟的一大保障。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對構建和諧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3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環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環境安全主要是指人工勞動環境的安全,以及國家安全領域、軍事活動領域的關于生態失衡、資源破壞和疾病入侵等一系列的“生化危機”。目前,眾多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對國家安全和國民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可以從源頭上檢測和防范生態環境安全的問題,同樣也是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2.4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是指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關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重視生態文明、運用生態文化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歐陽志云.生態服務功能生態價值可持續發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
第一,從國家戰略高度和民族憂患意識的視角,來從事生態文明建設。這是青海建設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青海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實踐中,逐步認識到青海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到青海自身的發展,還關系著全國的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乃至全球的生態安全。這種緊迫感、危機感和民族憂患意識,對解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透支未來”現象,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第二,從實際出發,抓住本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矛盾,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既是觀念變革和理論創新的過程,更是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制定生態保護戰略目標并采取具體措施的行為表現。青海先后實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不斷加大對重點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使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養能力、江河徑流量穩定性增強,濕地生態系統狀況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第三,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統籌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青海堅持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出臺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行動方案,積極構建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特征的循環型工業體系、農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發展物流、資金流、產品鏈緊密結合的循環經濟聯合體,既提高青海地區的現代經濟競爭力,又避免走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老路。
第四,制度創新和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大支柱。青海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明確提出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從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強化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國家公園制度和改革干部考核評價制度等諸多方面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制度創新。在制度創新的同時,明確樹立生態文化和觀念變革是保護生態的第一牽引力,認為處理好生態保護、區域發展、民生改善的相互關系是時代賦予青海的歷史使命。青海的思考和探索說明,制度創新與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大支柱。制度是硬的,文化是軟的,軟硬結合,雙管齊下,既提高認識,又堅定行動,共同助推青海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態文明影片以其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美好的寓意在無形之中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并通過高校思想政治課的途徑來廣泛地宣揚生態文明保護意識。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向功能: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態問題,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生態文明影視作品作為影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大自然美好風景的展示和對破壞生態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態保護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大學生在觀看生態文明影視作品時會受到精神上的啟迪,這樣不僅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優秀意識形態的宣傳,同時,也對建設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影視文化根據大眾的心理需求創作一些反映社會正確價值觀的作品來對觀看者進行視覺和心理的刺激,從而激發其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影視文化的機制對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門廣場上播放的宣傳片———《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對祖國現階段所面臨的空氣質量問題以及環境保護相關問題所提出的最新戰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像這樣通過對以生態文明保護為題材的宣傳片的播放,將其中的正面價值觀日漸融入大學生的民族氣質里,使每位大學生在觀看此類影片后都能對生態問題產生正確的認識,并體會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
(二)激勵功能:激發大學生的生態保護責任意識,使其形成生態道德觀
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形成,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生態文明影視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態觀來激發學生對生態文明保護的責任意識,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觀。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關于鄱陽湖退田還湖以及建設生態經濟開發區的曲折過程,講述了潘陽湖近半個世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展示了人們對生態文明保護觀念的認同與保護生態文明的努力實踐。
(三)實踐指導功能: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層面、價值觀層面的教育。運用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從而指導學生的實際行為活動并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紀錄片《守望》就充分地體現了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對社會實踐的指導作用。該片細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保護大自然的平衡發展以及與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國環境將面臨的生態難題,以此來警示眾人。通過此類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學生將其所接受的思想認識、道德內容自覺地轉化為自身穩定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繼而將這種優秀的品質轉化為現實行動和行為習慣。
二、生態文明影視作品的發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視作品的制作方必須積極配合高校做好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平臺,將影視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課中去,這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強生態文明影視作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現實需要。
(一)倡導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生態價值觀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弘揚生態價值觀的主要力量,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來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對于將我國建設成為美麗、文明、和諧、無污染的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高校作為培養現代人才的搖籃,應該將弘揚社會主義生態價值觀這一主題貫穿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生態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書本式教學,非但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反而會導致大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創作影視作品時,要想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倡導生態文明的主旋律,積極弘揚社會主義生態價值觀念,促使學生主動關心生態問題,主動參與生態文明活動,充分發揮影視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揚傳統生態文化,培養生態文明行為
>> 主體功能區與生態文明 安徽省學術生態建設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安徽省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研究 安徽省石臺縣人文原生態旅游建設 安徽省大別山區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研究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安徽省投資效率分析 安徽省金融成熟狀況分析 安徽省茶業發展對策分析 2007年安徽省實驗區中考數學試題特征分析 安徽省徽州區金竹坪銅礦勘查及成果分析 安徽省高職院校音樂生態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安徽省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安徽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生態學分析 安徽茶區茶旅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研究 安徽省舒城經濟開發區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建設問題研究 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建議 安徽省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許應妹,吳波,于法展,等.重點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以蘇北地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8):317-320.
[3] 周良民,李同N.寧夏限制開發生態區主體功能細分及其區域發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15-20.
[4] 蔣二萍.禁止開發區域生態旅游協調發展研究:以湘粵贛邊界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10-30.
[5] 戴曉峰.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環境政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10-20.
[6] 劉芳,張紅旗.我國農產品主產區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N].自然資源學報,2012-07-15(07).
[7] 李國平,李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5):3-10.
[8] 任士丹.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正當性理論新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25.
[9] DORIS A.Behrens,BIRGIT Bednar-Friedl,MICHAEL Getzne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n alpine national park:handling the two-edged effect of tourism[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9(3):233-253.
[10] 田玲玲.重點生態功能縣主體功能區布局研究:以湖北省英山縣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11] FAN Ji,LI Pingxing.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5):515-531.
[12] 樊杰.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73-86.
[13] 喻鋒,張麗君.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國土空間規劃[J].國土資源情報,2013(2):10-15.
[14] 李建功.厘清國土“家底”優化國土空間:山西國土空間現狀分析及進一步優化的思考[J].華北國土資源,2013(3):2-5.
[15] 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1):30-35.
[16] 毛惠萍,何璇,何佳,等.生態示范創建回顧及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初探[J].應用生態學報,2013(4):288-293.
[17] 郇慶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十大理論與實踐問題[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4):73-83.
[18] 嚴耕.生態文明評價的現狀與發展方向探析[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1):16-19.
[19] 任重.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J].今日浙江,2013(10):48-49.
[20] 余景達.基于生態文明的都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0:25-50.
[21] 夏光.生態文明是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N].中國環境報,2007-11-26.
[22] 趙慧芬.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10-15.
[23] 陳映.西部限制開發區域產業政策探析:以國家層面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3(5):3-15.
[24] 馮翠月,米文寶,侯雪,等.基于西北地區主體功能區劃的產業政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0(11):2-22.
[25] 林建華,任保平.主體功能區建設:西部生態環境重建的新模式選擇[J].生態經濟,2009(2):3-20.
[26]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50-56.
[27] 陳明星,唐志鵬,白永平.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模式:對錢納里模型的參數重估[J].地理學報,2013(6):21-31.
[28] 劉超,林曉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協調行為研究:以黃河三角洲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5(7):55-64.
[29] 劉傳明.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10-35.
[30] 陳學斌.加快建立基于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生態補償機制[J].宏觀經濟管理,2012(5):59-61.
[31] 王永莉.生態功能區建設中四川生態脆弱地區的發展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6):185-188.
[32] 張曉瑞,宗躍光.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6):4-15.
關鍵詞: 生態協同產業; 生態文化; 生態農業; 生態工業; 生態旅游業; 生態科技;生態服務業; 補償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6-0004-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環境建設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的戰略高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這就對構建新型生態產業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設生態主體功能區,必須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必須發展生態協同產業;發展生態協同產業,必須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這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一、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區生態協同產業體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啟示
(一)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意義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在提高人們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自覺遵循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運用高新科技,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其中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基礎。生態文明是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將環境與生態目標融合到現代化建設之中,在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和生態友好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
(二)農業產業形態的演變趨勢
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來劃分,農業發展史上,農業產業形態的演變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過程。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刀耕火種;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是靠天吃飯,以人力、畜力為生產工具,生產效率極其低下。
工業化農業的發展模式是高投入、高產出,以機械化、化學化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工業化農業時代改變了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狀況、在消除饑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隨著生態危機的出現,農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由此催生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現代農業的概念是針對傳統農業而言的。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農業,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可概括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現代農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
生態農業是未來農業演變過程中的又一嶄新形態。生態農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變動、生態資源豐富程度的依賴越來越強。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協同產業的子系統,將真正實現“農業---環境---人類”的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將成為生態農業的主要功能。
(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
“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2010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之一,并要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對此,農業部要求采取六項措施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要重點促進農產品供給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農業發展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生產條件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農業勞動者向新型農民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向提高組織化程度轉變;加快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加大糧食戰略工程實施力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加快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產業帶。實行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建設高標準糧田、改造中低產田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中之重。探索建立國家獎補與農民投資投勞相結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機制。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大力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開發農業節約型技術。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通過提高單產水平來克服耕地資源限制。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積極提供新品種供應、新技術推廣、統一耕種收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資統購統供等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四)生態農業的多種功能和特殊性質
《意見》指出,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有利于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于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有利于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
《意見》提出七項目標任務,其中第二項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
增強干線航運能力。加快實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下游重點實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強航道工程模型試驗研究;上游重點研究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研究推廣三峽船型和江海直達船型,鼓勵發展節能環保船舶。
改善支流通航條件。積極推進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級,形成與長江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加快信江、贛江、江漢運河、漢江、沅水、湘江、烏江、岷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研究論證合裕線、嘉陵江高等級航道建設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運資源開發。抓緊實施京杭運河航道建設和船閘擴能工程,系統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絡,統籌推進其他支流航道建設。
優化港口功能布局。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提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江蘇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蕪湖、馬鞍山、安慶、九江、黃石、荊州、宜昌、岳陽、瀘州、宜賓等港口建設,完善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運輸系統。
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以航運中心和主要港口為重點,加快鐵路、高等級公路與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提升貨物中轉能力和效率,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推進港口與沿江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拓展港口運輸服務的輻射范圍。
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挖掘三峽及葛洲壩既有船閘潛力,完善公路翻壩轉運系統,推進鐵路聯運系統建設,建設三峽樞紐貨運分流的油氣管道,積極實施貨源地分流。加快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樞紐水運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重大命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目標。三峽工程是綜合治理和開發長江水利資源的關鍵性工程,三峽庫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屏障和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在促進長江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東西部地區經濟交流和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何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導三峽庫區經濟社會邁向可持續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峽工程自1994年正式開工建設以來,按期實現了各個階段目標。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新變化、新格局,倍受國內外廣泛關注。初《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把三峽庫區建成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這對促進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將對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促進庫區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三峽工程運行及其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功能的發揮,涉及三峽庫區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諸多領域,包括水庫綜合調度與管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水環境質量與安全等各個方面。加強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恢復和改善庫區自然生態環境,使之更適合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從根本上保證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持續發揮。
當前,三峽庫區正面臨著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創造可持續發展基礎的艱巨任務,這迫切需要堅持科學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可持續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庫區經濟社會健康有序、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二)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百萬移民安穩致富、促進庫區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三峽庫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種種原因,歷史欠賬較多,目前經濟發展較湖北省、重慶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較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如何實現三峽庫區跨越式發展,盡快趕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好移民安穩致富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加強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改變“重經濟輕環境、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等非理性的發展觀,謀劃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構建移民安穩致富長效機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電工程效益分享機制,建立移民利益表達、平等協商和矛盾問題排查調處機制,維護好廣大移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證移民在經濟上享受應有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上得到應有的平等地位,構建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生態優良、和諧穩定的新型庫區。
(三)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庫區生態安全,確保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生態環境安全的戰略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必須從大自然整體運行的宏觀視野全面審視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既要考慮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也要顧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強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提高庫區生態系統的整體服務功能,緩解水庫上游及庫區經濟發展對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的壓力,保護水庫水質及庫區生態環境質量,對確保庫區生態安全、實現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長江中下游經濟帶建設的現實需要。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低。如重慶庫區土地面積和人口占重慶市的一半,可gdp總量僅占全市的30%。重慶市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在庫區。加強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生態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步伐,將進一步優化庫區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庫區城集鎮建設,這將有利于加快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使之成為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并對加快湖北庫區經濟發展、促進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當前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
三峽庫區地形復雜、經濟落后、人口密集、土地墾殖系數高,面臨著不少生態環境問題,制約著庫區生態文明建設。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土地超荷承載。三峽庫區土地資源匱乏,有效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水庫175米蓄水淹沒大量耕地以及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還草,使本來已很緊張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大了庫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
(二)水質安全潛在隱患,環境污染嚴重。據中科院調查,到,重慶市排放的廢水將達到24億噸(含約100萬噸污染物),加上上游排放的20多億噸廢水,每年流入三峽水庫的廢水達40多億噸。隨著水庫蓄水,尤其是在冬季,上游來水量減少,使水庫內的水體流速減緩,水的自凈能力降低,將加重局部江段水質污染,甚至威脅到一些城鎮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此外,水庫消落區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升降幅度達30米,可能引發新的環境問題。同時,庫區每年排放的生活垃圾約300萬噸,工業廢棄物約500多萬噸;庫區酸雨污染仍處于較高水平,是我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三)地質安全受到威脅,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受到一定影響。三峽工程建設加劇了人類在庫區的開發活動,難免對庫區地質結構的安全性產生影響。水庫蓄水后,絕大部分老滑坡體的中前部將處于175米水位之下,江水的侵蝕作用和反復交替消落上漲,可能會誘發危巖崩塌、部分古滑坡復活和新滑坡體產生。與此同時,庫區部分峽谷的近景景觀受到蓄水影響,庫區部分文物古跡被淹沒,需要做好庫區景觀保護和開發規劃,并加大對地面和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發掘。
(四)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目前,庫區相當一部分搬遷重組企業經濟實力不足,進一步發展十分困難;庫區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化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較低,運行質量不高。同時,庫區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投入不足,
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匱乏將會增加庫區建設生態文明的成本與難度,其影響極其廣泛而深遠。三、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庫區各地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庫區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徑,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庫區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和宣傳,提高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加強庫區生態環境治理。當前,要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防治并舉,把保護放到優先位置,絕不能走先破壞再治理的老路,也不能邊治理邊破壞;堅持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與百萬移民安穩致富相結合,把“治山、治水、治污、治窮”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水庫周邊生態屏障區建設,抓緊研究消落區治理方案和相關措施;堅持把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力度,優先安排水環境保護治理項目,建立健全庫區水質預警預報及監測子系統。同時,加快推進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和文物保護工作,加強水庫蓄水后生態變化規律研究,努力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充分認識平原綠化的重大戰略意義
全面推進平原綠化,努力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省政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是美化城鄉面貌推動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市各地在加快發展中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大力推進平原綠化,探索了一條平原綠化的好路子,如高安市實行“村組統一規劃、統一造林、分戶管理、自主經營”、上高縣實行“土地流轉、分段拍賣、大戶承包、自主經營”和“大戶牽頭、分戶造林、統一管理、收益分成”、奉新縣實行“高標準規劃、注重景觀效果、提升城市綠化水平”、靖安縣實行“以果為主、統一規劃、自主經營”等,為全市推進平原綠化創造了具有推廣意義及全面實施的成功經驗。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市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仍然比較低,成為全市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省水平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的潛力在平原,工作重點在平原。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全面推進平原綠化的重要戰略意義,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學習先進經驗,采取有效措施,抓緊實施,抓出成效。
二、準確把握平原綠化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建設為目標,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學指導,全面推進,全民參與,形成全社會植樹造林的熱潮,大力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基礎和保障。
(二)目標任務:“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平原造林、四旁植樹150萬畝,比省定計劃增加60萬畝;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達到或超過60%。
1.“道邊”造林12萬畝,其中:國道沿線3萬畝,省道沿線6萬畝,高速公路沿線1.5萬畝,鐵路沿線1.5萬畝。
2.“四旁”造林55萬畝,其中:村旁30萬畝,宅旁8萬畝,路旁12萬畝,水旁5萬畝。
3.“田間”造林80萬畝,其中:農田林網73萬畝,旱地林網7萬畝。
4.“城中”造林3萬畝,其中:縣城1.2萬畝,鄉鎮集鎮1.3萬畝,工業園區0.5萬畝。
三、完善平原綠化的推進機制
(一)加強統籌規劃。平原綠化必須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規劃。要在嚴格保護耕地、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要統籌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在樹種選擇、林種配置上,既要考慮防護效益,又要兼顧產業利用,還要考慮景觀效果;在產業發展上,既要追求經濟效益,又要追求社會效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要統籌城鄉生態建設,既要大力增加城鎮森林面積,又要提高村莊綠化美化水平,努力建設城鄉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的平原綠化體系。全市平原綠化的總體規劃由市林業局制定并報市政府審批實施。境內的“四旁”和“田間”綠化以縣為單位由市林業局會同市縣有關部門進行布局規劃;納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造地增糧富民工程項目的,由市林業局會同項目實施單位進行布局規劃;“道邊”綠化由市林業局會同公路、交通、高速公路管理處、鐵路等部門進行布局規劃;“城中”綠化由城建部門進行布局規劃。
(二)明確實施主體。境內的“四旁”和“田間”綠化由縣鄉兩級組織實施;納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造地增糧富民工程項目的,由項目單位組織實施;“道邊”綠化分別由市公路、交通、高速公路管理處、鐵路等部門組織實施;“城中”綠化由城建部門組織實施。
(三)擴大造林主體。采取“政府發動、政策推動、市場拉動、企業帶動、城鄉聯動”的機制,鼓勵各類造林主體積極參與平原綠化。以農民為主體,動員千家萬戶參與平原綠化;鼓勵造林大戶、工商經營戶、打工回鄉人員投資造林;鼓勵組建各類林業經濟合作社和民營造林公司、民營林木種苗公司、民營林場、股份制營林公司等,各地林業、工商部門應積極支持,核發經營許可證;督促木材加工龍頭企業投資建基地,市內木材加工龍頭企業要按耗材量50%以上的比例采取直接投資建基地、提供林木種苗與林農聯營造林等形式建立原料林基地,未按要求完成任務的限制原料收購,堅持不建基地的吊銷企業營業執照。
(四)拓寬投資渠道。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適量經費用于平原綠化,不斷加大平原綠化投資力度。要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推進平原造林,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造地增糧富民工程項目資金、退耕還林資金、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抓好農田林網和相關配套工程建設,加速平原綠化進程。在各級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要采取市場運作的辦法,廣泛吸納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平原綠化。
(五)科學組織實施。各地要大力推廣上高縣和靖安縣“田間”造林、高安市和上高縣“四旁”植樹、奉新縣“道邊”造林和“城中”綠化的成功經驗,科學確定平原綠化的營造方式和經營模式。各級林業部門要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既注重生態效益又注重經濟效益,負責做好苗木的選擇、生產和調運并搞好技術培訓,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森防體系,指導林農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平原綠化質量,提高綜合效益。
四、落實平原綠化的政策措施
(一)進一步明晰林木產權。凡平原造林、四旁植樹、道路綠化堅持“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林地、道路、林網通過競價拍賣的,實行“誰投資、誰所有”,投資年限一般為30年左右,所造林木由當地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林權證,落實林木經營權和所有權。
(二)放活林木采伐經營機制。在非林地上投資造林的林木采伐,由當地林業部門核實林木采伐地點、數量、林木種類并辦理采伐手續,不受采伐指標限制,育林基金減按5%征收,免費登記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和木材運輸證,實行自主交易。
(三)強化平原綠化的信貸支持。各級金融機構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適當延長林業信貸期限,放寬信貸條件,簡化信貸手續,建立農民林業小額貸款和林業小企業貸款扶持機制,積極探索包括林權抵押貸款在內的信貸融資模式。
(四)繼續大力實施“綠色養老”和“綠色扶貧”工程。人口計生部門、扶貧辦和有關部門要整合專項資金用于工程建設,同時鼓勵機關、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對口幫扶,進一步擴大“綠色養老”、“綠色扶貧”工程建設。
(五)鼓勵干部職工創業植樹。積極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投資造林,引領群眾辦林業,凡參與平原造林、四旁植樹競價拍賣的,享受與林農同等的林木經營權并核發林權證。
五、加強領導,確保平原綠化取得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單位要把平原綠化作為生態工程、富民工程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平原綠化領導小組和專門的辦事機構,各縣市區、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強化工作舉措,形成工作合力,抓好組織實施。要狠抓工作責任的落實,將平原綠化的目標和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位,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完成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我國的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也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的祖先就主張“天人合一”,向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里,人類在追求“金山銀山”的同時,卻逐漸喪失了對生態環境的敬畏,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戰爭的破壞等諸多問題,已向人類響了生態警鐘,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自然災害已奪去了數以萬計人的生命,并造成了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如果再這樣下去,人類將生活在“幸福”和“墳墓”之中。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
沒有生態文明,我們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現在達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人類終將面對“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的窘境,我們再也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發展指數上去了,幸福感受卻下來了,只有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全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才能符合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符合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我國不斷完善發展略,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價值觀念、環保意識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真正體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