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4 21:15:5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愛的詩歌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2、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 唐 · 白居易《長恨歌》
3、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 宋 · 楊萬里《小池》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 唐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當蝴蝶飛呀紅蜻蜓的日子閃亮
美意的心坡遍地開花
當溫柔的風輕撫你的心坎
生活的天空流歡溢樂
生命因你而精彩
世界因你而美麗
你知道嗎
你是天之寵兒
沒有什么能夠傷害你
你知道嗎
世界、時空不能阻擋愛的光
你的心自始被標注
生命的愛永遠脈動
擁有愛
就好像小溪融入了大海
就好似白云依偎著藍天
還有什么可以阻擋的呢
你不必憂傷
因為愛為你分擔
你不必害怕
因為愛為你保護
敞開你的心
接受愛的洗禮
舒展你的心
讓心一起走
與愛一起飛!
親愛的 來吧
讓我們用愛劃出同心圓
親愛的 去吧
讓我們在愛的天空飛翔!
在愛的道路、真理、生命里頭
隨心兒乘起翅膀
歡欣起動
母愛
是血與脈的相通相融
是兒女的福母親的痛
母愛
猶如春天的風
她輕輕拂過
大地才會一片綠色
母愛
是天上的云
總讓烈日
先從她的身驅穿過
給大地呼風換雨降祥和
母愛
是雨后的霞
總讓清洗過的大地
不棄的躺在懷里
把七彩人生夢譜寫在高高的天際
2:母愛
是血與脈的相通相融
是兒女的福母親的痛
母愛
猶如春天的風
她輕輕拂過
大地才會一片綠色
母愛
是天上的云
總讓烈日
先從她的身驅穿過
給大地呼風換雨降祥和
母愛
是雨后的霞
總讓清洗過的大地
不棄的躺在懷里
把七彩人生夢譜寫在高高的天際
3:母愛
猶如春天的風
她輕輕拂過
大地才會一片綠色
母愛
是天上的云
總讓烈日
先從她的身驅穿過
給大地呼風換雨降祥和
母愛
是雨后的霞
總讓清洗過的大地
不棄的躺在懷里
把七彩人生夢譜寫在高高的天際
4:母愛是天涯游子的最終歸宿,是潤澤兒女心靈的一眼清泉,它伴隨兒女的一飲一啜,絲絲縷縷,綿綿不絕,于是,在兒女的笑聲淚影中便融入了母愛的纏綿。
5:不為什么
只為我們的爹娘
父母為我們操勞一生
而現在
他們
卻孤單一人
父母生病了
卻無人照顧
父母想念我們了
卻沒有兒女回家
而今
他們
日日守望
夜夜思念
你可曾想象
每天
他們站在村口
遙望我們的身影
不為什么
肇東市第十一中學初二李渴鑫
有一種愛叫風華絕代,有一種愛叫癡心不改,有一種愛叫激情澎湃……(排比,用詞精致,總領下文)
曾經,幻想著化成一縷春風,吹開詩人“情深深雨蒙蒙”的心窗;曾經,癡想著長出一雙隱形翅膀,在詩海里遨游;曾經,夢想著長一對觸角,碰摸到詩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繼續排比,為下鋪墊。)
突然,我發現一個秘密,一個深藏在詩里的秘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短短的詩句滲透著詩人無盡的思念與對已逝愛人的無盡愛意。死別的十年,痛苦的十年,惆悵的十年。蘇軾對王弗的愛在如泣如訴的低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他每日夜里,眼前浮現癡心愛人舊日的容顏,他日復一日,對亡妻的思念可謂凄婉哀絕,刻骨銘心。他也許在想,那天涯另一邊的孤墳,是否有人送上一束花,亦或是蝶兒跳支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他的夢境里,王弗“小軒窗,正梳妝”,那不老的容顏,卻又幾分憔悴,眉宇間,縈繞著絲絲輕愁薄怨。是不滿他一直不來看她嗎?是啊,“十年生死兩茫茫”,她多想聽到愛人親口對她說:“王弗,你在他鄉還好嗎?”可到頭來卻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寫蘇軾對王弗的愛,真可謂“風華絕代“,用詞工麗,感人至深。)
哎!“情人怨遙夜,競相起相思。”望著天上的皎月,如一面鏡子,淡淡的月光。有人在肆意享受,有人卻皺起眉頭,這時,明月是唯一可傳遞思念的物吧?
情思陷入詩海,化作一尾小魚,在其中游蕩,愈陷愈深時,才泛游到詩海深處,無限風光在眼前:(與前文照應,又引出下文,文章意境開闊了,好!)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愛同長江水一樣綿長不絕。
“上耶!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詩意何等直白,但愛得何等堅決,地老天荒!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愛的又是何等的艱苦,何等的明白事理,何等的有境界!
(以上意境大開,愛的色彩紛呈,愛的搖曳多姿,真是令人感嘆!)
然而,在詩的海洋,我又捕捉到另外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宕開一筆,意境漸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僵臥孤村不自哀愛,尚思為國戍輪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鳥愛巢,不愛樹,樹一倒,無處住;人愛家,不愛國,國如亡,家無著”, 同樣是愛,愛得又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壯烈!
(如果文章沒有此段,也可,但是沒了深刻,主題就顯得淺了。)
這一切在詩的海洋里掩埋,然而,這一切在詩的海洋里又透出熠熠的光來。這是愛的光芒。哀婉凄絕的、堅貞不屈的、優雅高尚的、壯烈激昂的……如一顆顆芬芳的餌兒,每天我在捕食、營養,每天我在豐富、壯大。藏在詩歌里的愛啊,給我插上破浪乘風的翅膀。
摘要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中大量使用白色的意象,如白色的雛菊,白色的霜凍,身穿潔白婚紗的新娘等。詩人以這些白色意象象征愛情和死亡,從而深化了她的詩歌主題。
關鍵詞:艾米莉?狄金森 詩歌 白色意象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美國19世紀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生前默默無聞,終老獨身,死后被發現留下了近兩千首詩歌和一千多封信件,后來陸續結集出版,倍受評論界好評。狄金森終身未婚,從30歲開始一直到她去世為止,她永遠都身穿一襲白裙。女詩人對白色的情有獨鐘也反映在其詩歌創作中,白色的鮮花、白色的霜凍、白雪、一身潔白的新娘等白色意象,在其詩中比比皆是。許多評論家都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但是究竟是為什么,狄金森卻從未向世人袒露心曲,評論家們為此各執一辭,但卻未能達到共識。著名評論家查爾斯?安德森在他的專著《驚奇的臺階》一書中曾說:
“白色對狄金森的重要性是難以一言蔽之的,白色滲透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具有多層含義:有時她用白色喻指死神,‘白色的掠奪者’,有時喻指上帝,‘白色的造物主’,在她寫了那首‘白色揀選’的詩歌后不久,她從此直到去世的最后二十年的日子里只穿白裙,這其中的含義是耐人尋味的。”
筆者認為,狄金森的詩歌中的白色意象,是與死亡,愛情,自然等主題緊緊相連的,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狄金森詩歌中的白色意象來解讀她的詩歌主題。
一 白色的雛菊
狄金森喜歡鮮花,也經常在自家的花園里勞作。在她的詩歌中,提到的鮮花種類不下20種,但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花有5種,即玫瑰,雛菊,三葉草,水仙花,百合。而她本人又較為偏愛白色的花,如雛菊和百合。
在美國傳統文化中,雛菊一直是純潔無邪的象征。雛菊的白色花瓣使人聯想到純潔的少女。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狄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狄西與雛菊同名,她天真純潔,不諳世事,最后成為上流社會爾虞我詐的犧牲品,長眠于開滿了雛菊的墓地。在狄金森的詩歌中,雛菊也和墓地等死亡場景同時出現,因為雛菊是狄金森家園附近最常見的野花。而每年春天,教堂的墓地周圍滿眼都是白色的雛菊,所以,詩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將雛菊和死亡聯系在一起。
狄金森喜愛雛菊,在詩歌和書信中也經常提到這種花。在她1858年―1861年期間的三封寫給一位她暗戀的“導師”的信中,她將自己稱為“雛菊”:
“如果我一身潔白地向你走來,你該怎么對待我呢?雛菊會讓你失望嗎?不,不會!也許不該告訴你,你并沒有來,也沒有告訴我為什么不來。”
這些信似乎是失戀的詩人在訴說自己的心情。“我們可以在天堂里碰碰運氣”,“請寬恕……在進入墳墓之前”這些字眼表明了詩人對塵世的愛情已經絕望,寄望在死后與心愛的人團聚。
在狄金森四首關于“雛菊與導師”的詩歌中,都隱含著她對愛情的渴望和死亡之意。在這些詩中,狄金森的心中情人“導師”經常以紅日形象出現,燦爛奪目,富有男子氣,而她的女性敘述者雛菊則靜靜地綻放潔白的花蕾,表現出謙卑柔弱的女性氣質,翹首等待他的垂青。“太陽――雛菊”這個比喻源自于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女仆克萊蒂出于對太陽的愛戀,變成一朵雛菊,或是一株向日葵,以便時時受到陽光的沐浴和。在第106首詩中,詩人說:
雛菊靜靜地追隨太陽――
當他結束金色的旅程――
她羞怯地坐在他腳旁――
他――醒來――發現那朵花――
為什么――掠奪者――你在那里?
因為,先生,愛情是甜蜜的!
這首詩充分展示了女性溫柔的品性和對于甜蜜愛情的渴盼。而在詩人另一首“雛菊與導師”的詩中,已經去世的“導師”被埋葬在墓地,當冬日的大雪覆蓋了墓地,詩人希望春天快點到來,好讓白色的雛菊來陪伴逝者。
在狄金森的詩歌中,雛菊靜靜綻放著白色的花蕾,它既是生者的好友,也是逝者的伴侶。它既象征了狄金森心中理想的愛情,也和死亡的腳步一起來到人間。白色的雛菊消減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使人們能平靜地接受死亡。
二 白色的霜凍
比起白色的雛菊,在自然界中,霜凍是最不受歡迎的。秋日里,每當霜凍來臨,花草便枯萎凋零,失去了生機。在狄金森的詩歌中,霜凍就是死神的使者,它將冷漠,恐懼和災難帶給人間。在寫于1884年的一首詩中,詩人將霜凍擬人化地形容為“白膚金發的美女殺手”。
顯然毫不意外
對于任何無憂的花朵
正嬉戲時被霜凍砍了頭
偶然的力量
白膚金發的美女殺手經過
太陽無動于衷地前行
又過了一天
上帝同意了
在這首詩中,“無憂的花朵”和“無動于衷的太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然界中殘酷的殺戮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但是太陽卻極其冷漠,頗具反諷意味的是,就連上帝都默許這樣殘忍的事件發生。
霜凍不僅給自然界中的花草帶來了死亡,在狄金森的一些詩歌和書信中,霜凍也和人間的死亡息息相關。在第509首詩歌中,狄金森回憶一位去世的好朋友,她的音容笑貌宛然眼前,她清楚地記得朋友走路的姿勢,周日去教堂做禮拜時她穿的衣服,她們一起說過的悄悄話。但是她伸出手時,摸到的卻是朋友那冰冷的尸體,和被冰霜凍住的永恒的笑臉。無論親人怎樣呼喚,逝者卻再也不會醒過來。
1861年底,狄金森的家鄉阿默斯特鎮上的許多年輕人都去了前線。1861年12月,狄金森聽說鄰居亞當夫人的兩個兒子在安那波里戰爭中受傷相繼死亡的消息,她非常震驚和難過。在寫給表哥的信中,詩人流露出她的擔憂,“仁慈的耶穌啊,請不要帶回一具冰冷霜凍的尸體”,她擔心哥哥的好友弗雷澤的安危。結果一語成讖。三個月后,在寫給表哥的信中,詩人提到了弗雷澤的死訊。另一首寫于南北戰爭期間的詩歌“勝利來的太晚”也提到了冰霜覆蓋的嘴唇的意象,詩人對于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年輕的生命感到痛惜,他們未曾品嘗過勝利的喜悅就陣亡了。
在狄金森的詩歌中,霜凍是死神的使者,是死亡的冰冷的外衣。白色的霜凍的意象出現,總會直接或間接和死亡有關。
三 白雪
冬日的白雪也是狄金森的家鄉最尋常的風景之一。在她的筆下,白雪也和死亡緊緊相連。1882年,當狄金森的母親去世,她寫信給表姐:
“她從我的手指尖滑落,就像一片雪花被風帶走了,她去了那個永恒的地方。”
在這封信里,狄金森用飄落的雪花形容母親的離世,她的悲傷溢于言表。在她寫于南北戰爭期間的詩中,她也用雪花形容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士兵們,“他們像雪片般紛紛飄落”。在狄金森的詩歌中,有時白雪只是像一塊毯子,靜靜地覆蓋在大地上;而有時,巨大的雪毯卻帶給人們一絲恐懼,因為它帶給人的感覺是生死永隔。如第411首詩:
墳墓的顏色是白色――
我是說――外面的墳墓――
從飄揚的雪花中你無法知曉――
在冬日里――直到日出――
融化了狹長的墓穴――
高出地面――
每個突起的小房子里――
留下了一位朋友
墳墓里的顏色――
我想――完全一樣
不是所有的雪都把它變成白色
不是所有的夏天――綠色
在這首詩中,白雪覆蓋了墓地,乍看和落在每個地方的雪是一樣的。但是,太陽很快會融化墓穴上的雪花,裸露的墓碑會提醒人們,墓穴里長眠著一位詩人深愛的朋友。死亡是無法更改的事實,無論是冬日的白雪還是夏季的綠茵都無法換回逝去的友人。在這些詩歌中,白雪的意象即象征著死亡。
四 一身潔白的新娘
說到白色意象,不能不提到狄金森詩歌中出現的身穿潔白婚紗的新娘。狄金森的詩歌中有12首直接出現了“新娘”的字眼。這些有關新娘的詩歌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關于求婚,塵世的婚姻;第二類是關于死神在尋求自己的新娘;第三類是和宗教有關,神圣的婚姻,關于天堂里的結合。如在第1496首詩中,關于塵世的婚姻,新娘表現出了復雜的心態:
我所做的一切
是回顧
他迷人的心靈
我熟悉他的眼睛
我曾探索過的地方
已緊緊地推向身后
沒有港灣
沒有飛翔
而他主宰那里
無所不在,躺在那里等待,
她變成新娘
在這首詩的開頭,敘事者以“我”的身份講述她即將跨入婚姻殿堂時的心情,然而到了結尾部分,自信的“我”卻變成了被動的“她”,人稱代詞的變化生動地體現了新娘的心理變化,最初的自信漸漸消失,因為她知道,在婚姻生活中,他將“主宰”一切,而她則將失去熟悉的“港灣”和“飛翔”的翅膀,除了無望的等待,她別無選擇。這首詩也反映了狄金森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向往愛情,渴望有一天能身穿潔白的婚紗,成為新娘;另一方面,她對即將到來的婚姻又心生恐懼,生怕婚姻是一副枷鎖,從此失去自由。在她另一首有宗教象征意義的詩歌中,新娘在等待新郎的同時,也在等待死神的降臨。
黎明時分我將成為――妻子――
日出――你能否給我一面旗子?
午夜――我還是少女――
剎那間便成為新娘――
于是――午夜――我從你那里
走向東方,勝利――
午夜――晚安!我聽見她們在呼喊,
天使們在大廳喧鬧――
我的未來輕輕拾級而上
我搜索兒時的祈禱
轉瞬已不再是孩童――
永恒,我來了――先生,
救世主――我見過那面容――以前!
在這首詩中,年輕的女孩在等待“未來”,她的內心既充滿了擔憂,又帶著勝利的期待。詩歌表達出新娘渴望在午夜時分完成人生的神圣轉折,經歷從少女變為妻子的過程。但是和一般詩歌不同的是,新娘聽到一群天使的呼喚。她們似乎在為新娘指引方向,護送她進入永恒的天堂。一身潔白的新娘不僅是普通意義上的新娘,而且是神圣的新娘,將和耶穌結合,是天國的新娘。這其中的宗教含義不言而喻。
五 結語
狄金森其人其詩都是一個謎,吸引了無數的評論家和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她的作品。她的詩歌中大量白色的意象出現,具有多層次的象征意義。當她失去了愛情并從此隱居后,她以只穿白色衣服隱含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向往。但是白色也是死亡的顏色,無論是白色的雛菊,還是白雪和霜凍總是與死神一起來到人間。因此,在狄金森的詩歌中,白色既象征了愛情,也象征了死亡。
注:本文系寧夏大學2006年度社科基金資助項目(資助編號為SK068)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Anderson,Charles.Emily Dickinson’s poetry:Stairway of Surprise.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82.
[2] Dickinson,Emily.Emily Dickinson Selected Letters.Ed.Thomas H.Johnson. Cambridge:Harvard UP,2002.
[3] Dickinson,Emily.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Ed.Thomas H.Johnson.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0.
[4] Wolosky,Shira.“Public and Private in Dickinson’s War Poetry.”A historical guide to Emily Dickinson.Ed.Vivian Polla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Dandrand, Karen,“New Dickinson Civil War Publications.”American Literature 56 (1984):18-27.
[6] Leyda,Jay.The Years and Hours of Emily Dickinson.United States:Archon Books, 1970.
[7] Miller,Cristanne.Emily Dickinson:A Poet’s Gramm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關鍵詞: 《詩經?國風》 愛情婚姻 詩歌
一、有關對《詩經?國風》的大致了解
風是《詩經》分類中的一種。風,就是音樂的曲調。國風,就是各個地區的音樂曲調。“國”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國風》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和豳風。國風即全是以上地區的地方樂曲。豳風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數作品產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東周。
《國風》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處在社會中低階層人士之手,是描寫西周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巨幅畫卷,是《詩經》中最為出彩、最具歷史文學價值的一部分。在《詩經》中,在數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關于愛情婚姻的詩作就主要集中在《國風》里。
《國風》中的愛情婚姻詩作內容淆雜。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對男女之間相愛相戀的綿綿情意,怨婦詩,以及妻子對遠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寫上,而對于其他內容進行描寫的作品數量是則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對《國風》中有關愛情婚姻的詩歌作品以戀愛到婚姻的各個階段為序進行規整分類。
二、《國風》中愛情婚姻詩作的階段性分類
(一)男子對心儀女子熱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達這層內容的詩作在《國風》中可謂俯拾即是。這些類似于現代情詩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之間戀愛時真摯熱烈的情感,當然,這些詩作從內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來寫,也可以說它們出自那個時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達對女子的愛慕、追求,以及專一執著的情懷。如《王風?采葛》就表現出一個男子由于熱烈地思慕著令他心儀的女子,使該女子若是一日不與他相見,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歲而未見。從時間上的遞延上,我們不難看出男子盼見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對渴慕女子熱烈的、發自肺腑的愛意。相思之苦,纏綿悱惻,如怨如訴。這種對愛情的執著而又熱烈的情感在《鄭風?出其東門》中還有更為深刻的表達: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聊可與娛。
雖說在東門之外,美麗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們都不是這位癡情男子所牽掛的,他惟一愛的只有那位衣著樸素的女子。這篇詩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達了男子對心儀女子的愛慕,更多了一層對該女子的專一執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對心儀的女子由于種種原因求而不得時,則表現為一種失落,如《周南?漢廣》中:“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經與思慕的女子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上,這一點在為我們所共熟的《關雎》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該詩通篇為幻想之作,其場景僅僅是男子與心儀的女子結交不成,所產生的已經與該女子結為伴侶的幻想。
而當女子由于家庭禮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撓欲嫁情郎不得時,則表現出比那個時代的男子更為果敢、勇猛而又強烈的反抗精神。如《風?》:“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況下生活的女子對封建禮教、封建貞潔觀,以及封建家長制下婚姻需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鐵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拋棄為封建社會女子普遍重視至極的名譽與情郎私奔。如《王風?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毳衣如。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日。
這短短幾句,寫詩的女子竟然連用了兩個“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個在愛情上遠遠比男子更為勇敢、更為有魄力,也更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若然談到對愛情的執著,以我拙見,女子要比男子來得更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禮教作斗爭的反抗精神。
(二)雙方約為婚姻,女子待嫁。
當男女雙方得到彼此及對方家長的認可后,那么就進入一個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訂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是用以給男子籌備迎娶,女子準備嫁妝之用,因此時間的持續并不一定會很長。《國風》在此階段對女子待嫁時的心情進行了細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筆墨描寫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門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有梅》:
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樹上的梅子隨時光的流逝紛紛落地,數量不斷減少,進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嘆起韶華易逝,年時不在,此時,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個“迨”字(可理解為趁機、趕快之意)將她的焦急熱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盡致。
又如《邶風?匏有苦葉》:“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招招舟字,人涉否。人涉否,須我友。”一個在水邊徘徊的女子,心念著河對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結冰之時來迎娶自己。
總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一則曰喜悅,二則曰急切,三則曰擔心。前兩種心情不難理解,可她為何還會擔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擔心未婚夫的遲遲不來迎娶會演變為永遠不來迎娶,也就是說她會擔心婚姻上出現變故出現諸如悔婚之類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請在此階段應是喜憂參半的。
(三)迎娶。
在《詩經?國風》中,單獨對平民階層迎娶場面進行描寫的詩歌比較少,而《著》這首詩歌卻以一名即將嫁為人婦的女子的視角對自己夫婿前來迎親的場面進行了描述,雖說該詩著力于表達這位女子對夫婿的愛慕和自己的喜悅之情,但從中我們也可對迎娶場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著》這首詩歌著重對女子夫婿充滿喜慶色彩的錦衣華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寫,透過對單一人物的形象敘述,實在不難想象迎娶儀式的隆重與喜慶,新郎的翩翩風度與軒昂氣宇,以及初為人婦的女子之興奮與欣喜。好一片歡歡喜喜的迎娶之景,寫實性極強,以新婦口述之形式,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讀者,讀之也有一種身臨其境、妙趣橫生的感覺。
除此之外,《國風?召南》中還有一首描寫迎娶貴族小姐的壯觀場面的詩歌――《鵲巢》。
該詩為我們展示一位貴族小姐出嫁時隆重壯大的喜慶場面,“百兩御之”、“百兩將之”、“百兩成之”,通過對迎娶喜車數量之重的描寫,著實表達出貴族階層迎娶儀式有別于平民階級的隆重、豪華和奢侈,也為我們展示了社會婚嫁的另一場面,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的階級差異。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國風》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詩歌,根據女子所處境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夫妻之間生活美滿,相互尊重,相互體貼,琴瑟和諧。如《國風?鄭風》里的一首《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配以報之。”
這首詩歌以夫妻間對話的形式,夫婦二人一唱一和,脈脈含情的對話將二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相濡以沫的真摯情感,家庭生活的溫馨歡樂,以及相約白首的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又如《國風?齊風》中的《雞鳴》。這是一首婦人敦促身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詩。以夫婦對話的形式,一邊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表達出妻子的賢惠和對夫君事業的關心,從而使得一位細心賢良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而另一邊卻是丈夫的借故推脫:“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天還未明,雞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離開高床暖枕的因由則被詩中的“甘與子同夢”這一句所點破,真實一語天驚。夫妻間的相互恩愛、閑情小趣及依依惜別之感由此可以略見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白首相隨。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權社會里,男女之間的不平等極為嚴重,幸福而專一的婚姻生活對大多數女子而言僅僅是個美麗的幻想和愿望罷了。在《詩經》,尤其是在以描寫民風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國風》里,表現夫君所拋棄的女子的悲慘境遇與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實很多。這些作品可以說是時代的真實寫照,是身處夫權社會的女子凄涼處境與憤懣心情的真實寫照,是多情女子對薄情夫君的無聲控訴,是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現實充滿血與淚的無情抨擊。
這種描述棄婦的詩歌在《國風》中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反映還維持著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義,處于失寵、幽閉狀態的不幸婦女的命運”[1]。如《召南?江有汜》就寫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權社會中,夫君另覓新歡,結發妻子因失寵而備受冷落。夫妻關系尚在,無力與夫權社會斗爭的情況境遇下,她也只得翹首期盼,幻想這薄情郎有回心轉意的一天。
另一類則是“表現婚姻破裂后婦女被夫家休棄的悲慘結局,抒發棄婦的憤懣不平”[2]。《邶風?日月》就把棄婦的這種憤懣與不平的一腔哀怨表達得淋漓盡致,真可謂是字字是血淚,句句述無情。
除上述詩歌之外,《國風?氓》可謂是包羅群像,幾乎是涵蓋了《國風》中由戀愛、結婚直至女子被棄后又幡然悔悟的全過程。它是《詩經》中棄婦詩的代表作,具有讀一詩而解《國風》的作用,是當時社會民俗人情的真實再現,深刻揭示出封建社會中婦女的悲慘境遇和堅強的斗爭精神。
縱觀《國風》,它的確包含了太多內容,愛情婚姻詩便是其中最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熱愛蘇格蘭
《我的心兒在高原》是詩人表達他的家鄉眷戀之情的抒懷詩。這首詩作于1790年,是彭斯在詩歌創作上處于頂峰的時期,堪稱彭斯的代表作。詩歌洋溢著飽滿的愛國主義熱情,謳歌了蘇格蘭老家的秀美山川,表達了對祖國故土的深深眷戀,同時也熱情奔放地回憶了家鄉狩獵的歡快場面。可以說,這首詩每一句都通俗易懂,每一句都貌似無奇,但就是這些平淡,就是這些無奇,經過詩人匪夷所思的組合,神奇地登上了英國以至世界文學的頂峰。
熱愛勞動人民
蘇格蘭的農村是彭斯詩歌靈感永不枯竭的源泉。彭斯長期生活在農村,從事繁重的農活。地主的剝削,加上土地的貧瘠,歉收、負債、遷居……使他常常過著沒有溫飽的生活。但他熱愛生活,對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彭斯的長篇敘事詩體現了對于平民的熱愛。在《兩只狗》這首詩里,通過兩只分屬貧富人家的狗之間的對話,描繪了地主家的驕奢逸,貧窮的佃戶雖然耕作及勞動辛苦,成為人類不公平生活的鮮明對照。詩人也理解農民對牲口的深厚感情。他在《新年早晨老農向老馬麥琪致辭》一詩中,回顧了老馬一生的辛勞后,寫道:“我將在留下的麥地上面,把你的韁繩系好,不用費大力氣,你就在那邊舒舒暢暢吃個飽。”
崇尚民主自由
除了長期生活在農村并寫出描繪故鄉及樸實人民的詩歌外,身受民族壓迫的他十分熱愛蘇格蘭,并熱情歌頌民主及自由。彭斯生于蘇格蘭民族面臨被異族征服的時代,因此,他的詩歌充滿了激進的民主、自由和追求平等的思想。
《蘇格蘭人》是激勵本國有志之士為民族獨立慷慨赴戰的詩作,此篇堪稱其佳作之一。彭斯一直念念不忘為蘇格蘭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志士,寫此詩時愛國熱情尤其澎湃。不僅如此,他還借古諷今,曾經明白寫信告訴朋友說:啟發他寫這首詩的不只是古代那場“光榮的爭取自由的斗爭”,而還有“在時間上卻不是那么遙遠的同類性質的斗爭”,即法國大革命,當時方興未艾,在蘇格蘭的彼岸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整個歐洲大陸革命的背景下,彭斯的詩作融時代感于地方特色中,獨具一格。他在感情的直覺和洞察力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對宗教、自由和道德有著強烈的信念。特別是在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人類的自由平等問題上尤其敏感,這也許是由于他是從一個卑微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十分了解普通人民和他們的生活境遇。但他并不是思想家,他不是采取居高臨下式的說教,而是站在下層勞動人民一邊為他們進行申辯。正因為如此,所有的讀者都會被《盡管如此,人畢竟是人》深深地打動。這首呼喚人類平等的詩歌,在1999年蘇格蘭議會被解散292年后的重組開幕式上再次唱起,激起了蘇格蘭人的無限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彭斯的詩歌魅力可見一斑。從這首詩歌也可以看到彭斯的尊嚴和正直,就算是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歌頌純樸的友情
除詩歌創作外,彭斯還收集整理大量的蘇格蘭民間歌謠。其中《往昔的時光》不僅享譽蘇格蘭,而且聞名世界。這首詩歌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但是內涵上側重于歌頌朋友之間地久天長的友誼,揭示友情的永恒。每個人的“往昔時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記憶。在這首詩里難忘的“往昔時光”,說到底,就是難忘老朋友,難忘友情。詩人建議朋友高高地舉起酒杯,為永存的友誼,為逝去的時光。這使感情抒發有了特定的現場氣氛,感情變得熾烈;通過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動作,把真誠濃烈的友情渲染出來。
謳歌純潔的愛情
彭斯的愛情詩篇是最令人矚目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朵紅紅的玫瑰》是彭斯根據蘇格蘭民謠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篇,充分體現了民歌特有的清新自然和真摯純樸。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十分歡愉、自豪的口吻用兩個比喻寫出了心上人之美:“六月盛開的紅玫瑰”和“悅耳動聽的甜美樂曲”。這里,“紅紅的玫瑰”意象生動,象征了心上人的美麗和青春活力。“悅耳動聽的甜美樂曲”則進一步強調心上人從形體乃至性格的和諧、完美。詩的第二、三兩節層層遞進,表達了詩人對心上人的熾烈的愛情。詩中“大海干涸水流盡”、“巖石被太陽融化”更是獨具匠心的妙筆,用以比喻堅貞的愛情。這時,詩的意象也隨即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一朵紅紅的玫瑰、一支動人的樂曲,而是一個更新、更廣、更深沉的意境,擴展到遼闊的海洋、堅固的巖石和熾熱的太陽。詩人然后表達自己堅貞的愛情立場:整個宇宙可以變化甚至被摧毀,唯獨愛情亙古不變。
詩的開頭用了個鮮活的比喻――紅紅的玫瑰,一下子就將戀人的美麗寫得活靈活現,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感情。在詩人的心中,戀人不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著柔美靈魂的心靈,像一段樂曲,婉轉動人地傾訴著美麗的心靈。
這首詩是詩人的代表作,它開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對濟慈、拜倫等人有很大的影響。詩人用流暢悅耳的音調、質樸無華的詞語和熱烈真摯的情感打動了千百萬戀人的心,也使得這首詩在問世之后成為人們傳唱不衰的經典。
彭斯的詩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生與死、愛情、友誼、幸福、真理、良知、青春、博愛、宗教、誠實、榮譽等,不一而足。這些小詩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對愛情的忠貞,對朋友的忠誠,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向往,對真、善、美的追求。
關鍵詞:艾米莉.勃朗特;詩歌;主題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是夏洛帝·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從少年時代起就開始寫詩,姐妹三人于1846年自費出版了一本詩集,以艾米莉為主。她的詩在內容題旨和 藝術 手法上都有著創新和超前,但她的小說《呼嘯山莊》掩蓋了她詩歌的光芒。這些詩歌集中體現了艾米莉對壓迫和禁錮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愛情的理想。這些詩歌語言精練簡潔,節奏韻律 自然 明快,堪稱為“詩作的精英”。下面就從她詩歌主要的四個主題:荒原、自由、愛情和死亡來賞析這位杰出女詩人的杰出詩才。
一、自由的向往
與其說艾米莉摯愛、迷戀荒原,還不如說她是迷戀和向往那種無拘無束與自由自在。“她在荒涼寂寥的處所找到了許多開懷的樂趣,而她勝過一切,最最熱愛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鼻息;沒有自由,她就毀滅”,“當她從她自己那寂靜無聲、與世隔絕,然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換到一種紀律嚴格、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是她無法忍受的……”就連喜歡那些小動物,也是沖著它們那種自由自在的精神和從不拘束,活得自然,甚至狂野的本性來的。在她的好些詩歌里都充滿了這種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她說:“我們并沒有別的要求,我們只要自己的心和自由。”
這些詩都是她痛苦心跡的真切流露,是她深感生活重壓而不自由時靈魂的和吶喊。在她與姐姐外出求學和做家庭教師的時間里,經歷了受人役使、壓迫和偏見的種種磨難,她強烈地感受到了心靈自由的喪失,甚至感覺到整個秩序化的社會都是充滿壓迫與偏見的束縛她心靈自由的“敵人”,這一切幾乎已成為她的精神牢獄和枷鎖,在她幻想的貢達爾王國里,她要“砸碎痛苦的鎖鏈/使他的臣民重獲自由解放”。
二、愛情的迷惘
艾米莉是一個出世者,一個超凡脫俗的奇女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沒有嘗試過愛情的滋味,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戀愛經歷的少女來說,能在她唯一的一部曠世之作《呼嘯山莊》里,把一個看似平常的愛情寫得如此刻骨銘心,驚心動魄,成為“人間最宏偉的史詩”,真可謂是 現代 文學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怪不得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創作家毛姆在介紹《呼嘯山莊》時曾這樣感嘆道:“我不知道還有哪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雖然她沒有經歷過愛情,但我們卻不能否認她的內心曾有過對愛情的熾熱向往和想象。其實,在她的腦海中構筑的愛情比任何世俗的愛來得更精彩,在她的愛情詩中她的愛亦然真摯、熾烈、深沉。在創作《呼嘯山莊》之前,艾米莉已在她想象的貢達爾王國里描寫了許多關于男女主人公至情至真并具有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呼嘯山莊》只是她的詩化了的小說,是她愛情詩的繼續和 發展 。在這些愛情詩里,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精神不滅”的力量,雖然這詩里多了一份傷感、凄婉和幽怨。
在艾米莉三歲時便失去了母親,在她成長的沉悶歲月里可以說是沒有一絲快樂,也沒有一絲溫暖。從詩中可以看出,在這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她嘗到了人世間的冷漠無情,母親和兩個姐姐的去世,留給她的只是孤苦凄涼,雖然在她的內心世界里,她也“渴望著有人能來愛”,然而這念頭“煙消云散”了,像雨后彩虹般瞬間便消失了。她的愛情詩由于感情真摯、凄苦,常常撼動人心、催人淚下。
讀她的這些愛情詩,那排山倒海的熾熱情感讓人窒息,悲情四射的絕望哀纏令人心碎。艾米莉已將情感的張力拉到了最大程度,她把戀人間的那種忠貞的感情描寫得微妙微肖,并全都表現得那么真切細膩,令人不能不嘆服她的主觀感受體驗和想象的出神入化。畢竟,艾米莉短短的一生,少女的心扉從不曾得到愛情的輕叩呀。
肇東市第十一中學初二李渴鑫
有一種愛叫風華絕代,有一種愛叫癡心不改,有一種愛叫激情澎湃……(排比,用詞精致,總領下文)
曾經,幻想著化成一縷春風,吹開詩人“情深深雨蒙蒙”的心窗;曾經,癡想著長出一雙隱形翅膀,在詩海里遨游;曾經,夢想著長一對觸角,碰摸到詩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繼續排比,為下鋪墊。)
突然,我發現一個秘密,一個深藏在詩里的秘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短短的詩句滲透著詩人無盡的思念與對已逝愛人的無盡愛意。死別的十年,痛苦的十年,惆悵的十年。蘇軾對王弗的愛在如泣如訴的低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他每日夜里,眼前浮現癡心愛人舊日的容顏,他日復一日,對亡妻的思念可謂凄婉哀絕,刻骨銘心。他也許在想,那天涯另一邊的孤墳,是否有人送上一束花,亦或是蝶兒跳支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他的夢境里,王弗“小軒窗,正梳妝”,那不老的容顏,卻又幾分憔悴,眉宇間,縈繞著絲絲輕愁薄怨。是不滿他一直不來看她嗎?是啊,“十年生死兩茫茫”,她多想聽到愛人親口對她說:“王弗,你在他鄉還好嗎?”可到頭來卻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寫蘇軾對王弗的愛,真可謂“風華絕代“,用詞工麗,感人至深。)
哎!“情人怨遙夜,競相起相思。”望著天上的皎月,如一面鏡子,淡淡的月光。有人在肆意享受,有人卻皺起眉頭,這時,明月是唯一可傳遞思念的物吧?
情思陷入詩海,化作一尾小魚,在其中游蕩,愈陷愈深時,才泛游到詩海深處,無限風光在眼前:(與前文照應,又引出下文,文章意境開闊了,好!)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愛同長江水一樣綿長不絕。
“上耶!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詩意何等直白,但愛得何等堅決,地老天荒!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愛的又是何等的艱苦,何等的明白事理,何等的有境界!
(以上意境大開,愛的色彩紛呈,愛的搖曳多姿,真是令人感嘆!)
然而,在詩的海洋,我又捕捉到另外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宕開一筆,意境漸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僵臥孤村不自哀愛,尚思為國戍輪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鳥愛巢,不愛樹,樹一倒,無處住;人愛家,不愛國,國如亡,家無著”, 同樣是愛,愛得又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壯烈!
(如果文章沒有此段,也可,但是沒了深刻,主題就顯得淺了。)
這一切在詩的海洋里掩埋,然而,這一切在詩的海洋里又透出熠熠的光來。這是愛的光芒。哀婉凄絕的、堅貞不屈的、優雅高尚的、壯烈激昂的……如一顆顆芬芳的餌兒,每天我在捕食、營養,每天我在豐富、壯大。藏在詩歌里的愛啊,給我插上破浪乘風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