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06:09:5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規劃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農業園區規劃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精心組織,統籌規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設高水平的園區,以此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在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是近10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我國農業新突破的重要途徑。通過園區的建設,應用現代科技設施裝備傳統農業,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采用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化經營[1]。所謂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開發,形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高新技術設施、國內外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
一、農業園區的種類
農業科技園區:也稱為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這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或企業對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進行全面規劃,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對有限上地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開發、生產、加工、營銷、示范、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運行機制創新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
觀光農業園:經營者開放自身的農園、農場或牧場,以滿足市民觀賞農村景致、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采摘或購買農副產品的愿望。
二、園區規劃的定位
園區作為新興生產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輻射功能都有一定區域性,為區域經濟服務是其主要宗旨[2]。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創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學、規劃合理,要明確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園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現可看不可學、高檔次低效益的現象。因此,在園區的規劃和選項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經濟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園區規劃的基礎,園區建設的一切準則都要以功能定位為起點。園區的主要功能應包括:
展示示范:通過項目建設,把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物工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畜產品精加工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引進園區進行展示示范,以帶動區域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龍頭帶動功能:一是園區引進的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工廠化種苗的快速繁育,帶動周邊和輻射區名特優品種的普及與推廣;二是通過園區在產后加工、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種植和養殖業的生產,逐步形成以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產業化生產流通體系,促進和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教育培訓功能:科技園區要把農業高新技術培訓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培訓中心,用于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對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閑觀光功能:園區在規劃過程中,除保持農業的自然屬性外,還可利用新型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展示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常年進行的名特優瓜果、蔬菜、花卉、特種珍禽、水生植物和現賞動物養殖的生產與示范,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景點。
農業科技園區一般總是與當地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連,產業定位應根據區域性主導產業特點和自身的優勢來進行定位,突出一業,兼顧其它,形成特色。為了解決園區產品結構雷同、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差等問題,可以運用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以區域資源察賦為基礎,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原則,分層次對園區功能定位、分區域和時序對產業發展定位進行研究。
君豪現代生態農業園位于襄城縣,隸屬于河南省許昌市,距離許昌市區30余公里,距平頂山市20余公里,位于中原城市圈范圍之內。襄城縣新的城市建設理念是“城在水中、水繞城流、城水相依、人水親和”,其環境優雅,城秀人和。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0hm2,地形豐富。園區地處北汝河北岸,與氾河交匯其周邊為農田,地勢較低水位較高。氾河在區域水系規劃定位中為永久性水系,項目所在地是北汝河水系景觀規劃中重要節點。其周邊秀麗的風光和的充足的水資源為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項目分析
2.1優勢分析
交通便利。園區位于襄城縣以東,北臨省道,南依汝河觀光大堤。在城市規劃的外環之內。田園風光秀麗迷人,溫泉資源豐富,周邊鄉村風情、果品采摘、農事體驗等鄉村民俗旅游基礎較好,休閑服務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客源輻射范圍及腹地不斷擴張,有利于聚集人氣與營造通暢的服務網絡。地形豐富。園區外部與城郊地勢平坦的農田野林和城市外部河流接壤,其內部地勢低洼,水位較高。利用原有地形基礎,挖低成河、加高成山,挖湖堆山、塑造空間。打造秀美的山水格局,營造清新桃源的優美意境。良田美景。襄城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農業種植歷史悠久、資源基礎良好,農田和果園有著都市農業發展的必要基礎。呈現著一派迷人的田園風格。基于如此良田美景,可結合規劃項目對其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多樣化發展,充分發揮潛在優勢。豐盈水系。園區南依北汝河堤,北汝河起源伏牛山脈,自古水清勢淼,文人墨客倍相詠之。有唐代毆陽詹的《汝州行》:“湛湛清流九曲灣,浮沉澈底似拖藍。扁舟一葉無人系,風動橫移向碧灘。”如今的北汝河堤已建成防洪堤壩和防護林帶。行于河堤之上,其綠樹成蔭花競相放,不見西湖柳岸卻聞汝河鶯啼。
2.2存在的問題分析
任何項目的開發和運作都可能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對生態農業園進行分析可以防止一些消極現象的產生。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受時間、空間、勞動力的制約,旅游觀光業主要受時間制約。在花果期后游客的數量減少,旅游接待設施閑置,與旅游相關的企業收入減少,不利于吸納企業資金的再投入,限制了觀光旅游規模的擴大[2],因此如何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豐富產品種類,拉長服務鏈,提高單位土地的收益,增加農民的收入,是解決問題關鍵。依據國家土壤分類標準。將許昌市土壤劃分為6個土類,13個亞類,24個土屬,45個土種。總土壤面積38.41萬公頃,其中中低產田有6.78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褐土和潮土土壤類型上[3]。規劃區域其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耕層淺、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有效養分含量低,因此應合理有效的采取措施改善農田的土地性質。人為因素的入侵,交通工具的氣體排放,以及噪聲污染,會破壞生境斑塊。而農業生產同樣存在污染,主要來源是農村居民生活廢棄物和農村農作物生產廢物,其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分布范圍廣,防治有難度。在生態農業園創建的過程中應著重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3總體規劃設計模式
3.1規劃設計模式的理念
君豪生態農業園規劃理念為“農業生產為核心”的以循環農業、休閑、生態綜合模式的有機融合。突顯“青綠新襄、桃園新境”的主題。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展現觀光園區的景觀特色。通過“以農業帶休閑、以觀光促生產”的模式,發揮農業生產的基礎作用,與觀光產業相輔相成,營造園林式的生態農業園區,以探索創意農業的綜合新模式。
3.2規劃設計模式原則
3.2.1生態性原則在農業園中,主張施用有機質肥料,在“自然”狀態下種植、養殖;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外部“低輸入”。實現以科技為先領,以生態環保、規模適當為準則,生產綠色產品,探索式發展。生態性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的基本原則,是提高園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4]。
3.2.2經濟性原則觀光生態農業的興起必然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其以農業和旅游業為基礎,帶動了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加工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協調發展,繁榮了農村市場與農村經濟[5]。在規劃設計中把經濟生產融入到園區的建設中,充分發揮采摘園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注意非采摘季節的景觀規劃吸引游人,提高農業園區的經濟效益。
3.2.3特色性原則農業園的開發應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規劃設計要與實際結合,因地制宜[6]。景觀規劃為園區服務,突出區域的特色,為園區帶來更多的旅游價值和經濟效益。
3.2.4多樣性原則農業園以滿足園區經濟效益和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注重園區多樣化的發展,建立以農業生產為主體,休閑服務為輔助的雙向經營方式。拓寬農業和旅游業的廣度,為旅游活動增添新景觀,豐富園區品種,使園區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3.3園區空間結構園區設計模式
與襄城縣打造“清綠新襄、市秀人和”水系新景觀的舉措相符合,設計注重體現中原良田美景的元素,如花果繁茂的果園、速生闊葉林地、魚荷共存的池塘、色彩豐富花園等,彰顯中原現代生態的特色。通過地形整理、集雨灌溉、挖湖堆山、養魚種樹的措施,形成園林式現代綜合性生態農業園區。
3.4功能分區
結合不同的設計手段將豪放秀麗的山水風貌強化,形成“山水情懷、桃園意境”的格局。即“一帶三區”的空間布局(如圖2)。中部—清理河道,整修水形;西部—平地建筑、交通集散;東部—納土造嶺、再造丘陵果園;南部—風景防護林。“一帶”—水系景觀帶:主體水系流向為從南至北,水系支流環繞園中局部,形成園區大的山水格局和小的林蔭花溪。圍繞水系布置景觀,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功。結合給排水設計和水體生態處理,符合生態、節能、環保的理念。“三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高檔水果種植、觀賞、婚紗外景和休閑餐飲;休閑娛樂觀光區:休閑采摘、水上游樂、濕地景觀、戶外休閑、野炊燒烤;林景休憩區:林中小居、花園休憩、迷你健身。
4規劃設計模式策略
4.1以農業生產為基礎
君豪生態農業園以農業生產為基礎,通過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科學制定全區農業結構調整規劃,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生產、加工、觀光、風味餐飲一條龍產業。讓人們體驗“農”的氛圍,參與“農”的生活,享受“農”的風和文化。加大現代科技農業、農業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訓基地的開發建設力度,同時結合休閑旅游,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休閑體驗的活動綜合服務園區,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農業。對原始農業進行新包裝,引領農業景觀由鄉土走向時尚[7]。
4.2注重休閑、景觀功能的體現
在農業園規劃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某種農業元素放大,農業主題公園、植物專類園、農林作物主題文化園等均是將農業、景觀與旅游相結合,以主題特色為依托的休閑觀光農業園的體現形式[8],既具有農業景觀、林地景觀的農業本質,又具有藝術景觀、水體景觀、園林文化等的創新特性[9]。本項目根據生產的重要性和活動的性質把園區分為6個功能區,即文化餐飲區、節慶活動區、歡樂水谷區、休閑采摘區、林園小憩區、江南庭院區。文化餐飲區。文化餐飲區包括游客服務中心、餐飲住宿、生態停車場、珍奇花果樹木展示。文化餐飲區是進去園區后的第一站,包含游客服務中心、餐飲住宿、生態停車場。以君豪商務餐廳和生態餐廳為主體建筑,設有游客服務中心,具有前臺接待、科普展示、水果品嘗、采摘打包結算、辦公室等功能。其次具有珍奇花果樹木欣賞區域,參與園藝藝術的趣味活動。節慶活動區。此區域地勢平坦、道路和廣場較多,緊鄰餐廳。有玫瑰花園、噴泉、觀魚池、歐式小火車、鐵軌道、瓜果長廊、音樂休閑吧、靈犀噴泉廣場等。設計中有玫瑰、薰衣草等構成浪漫的基調,花海中設置有景觀構筑物,如:即如走進了一個浪漫的世界,這里即將成為一處表達愛情、婚慶、求婚等節慶活動,還有企業聚會、壽宴、慶典、戶外會議等商務活動。歡樂水谷區。利用周邊的高地形和中間變化多樣的水體形成歡樂水谷區,其起點為噴泉、歡樂壁泉、林影花溪、荷花池,經過虹橋、情人島、月光平臺、水上游樂、板橋,到達椰林盛景、白沙灘、抓魚池、蘆葦蕩等,翻越出水閘而出。一路景致漣漪、一谷歡歌笑語。休閑采摘區。休閑采摘區有爬坡上山、游覽觀光、休閑采摘、漁翁垂釣、濱水游樂、自助野餐等。利用水系、山體和植物營造山水、桃園、新境的美好愿景。以桃樹、梨樹、葡萄、櫻桃、冬棗為主,具有較長的采摘期;樹下的黑皮花生、紫紅薯、草莓等保健農作物也豐富了休閑采摘活動。林園小憩區。它處于園區的東南角,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內容有林園小居、林內娛樂、林下小觀。它是園區的高端游憩產品,能夠獨自運營接待游客。同時,作為園區一部分,整體風貌也于其它區域相統一,整體景觀同樣是以林木果樹和少量花卉來營造,打造一個環境優雅的林下浪漫意境。主要項目有:林園小居、林內娛樂、林下小觀。江南庭院。江南庭院相對獨立,服務于賓館人群。有江南竹韻、凌霄花架、頑石迎賓等。以江南特色為主打造恬靜的景觀,供游人欣賞。
4.3注重生態建設
園區的建設必須遵循自然生態的規律,在保護、開發、利用資源的過程中,確保景觀格局的連續性、完整性,達到整體生態協調、功能連通和景觀和諧[10]。君豪生態農業園中通過運用生態系統、持續經營、物質循環、食物鏈、立體種養殖等理論和技術,形成“果園-瓜菜”、“果園-保健作物”,水體種荷養魚,水與廢棄物循化利用等各種優化的生態農業模式,提供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防護圍墻的立體綠化、游泳館的半地下建設、賓館建筑的高林遮蔭、溫室的內部種植、戶外小筑引入林下等等措施,創造農業園優美自然的生態環境。
5結語
1.1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認識,筆者認為休閑旅游資源評價應包括農業基地資源自身條件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兩大評價子系統。自然條件評價、資源價值評價、資源豐度評價是旅游資源自身條件評價子系統的主要內容。首先,休閑農業旅游依托原汁原味的鄉村環境,建立在休閑農業的基礎之上,因此,充分考慮基地自然條件很有必要;其次,旅游資源最核心的就是吸引力,是休閑農業旅游活動開展的保證,同時也是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動力,是旅游資源價值的體現;最后,旅游資源的豐度標志著各類旅游資源的富集和豐富程度,是資源的自然屬性,它決定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和旅游發展方向。只有對旅游資源的自然條件、資源價值和資源豐度進行綜合評價,才能了解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發展狀況,三者缺一不可。旅游開發條件和投資開發意愿是評估旅游資源開發潛力的重要依據。旅游資源開發的實質是以旅游資源為“原材料”,通過勞動加工,使其成為具有旅游使用價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資源只有轉化為產品,才能進行推銷,為旅游者消費,而這一過程中,必須經過一定的人為開發,這是資源轉化為產品的必要條件,影響著開發的次序、規模和層次。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體系中,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子系統應由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開發意愿和開發效益三大評價因子體系組成。其中開發條件評價是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評估,開發意愿評價是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支持度考量,開發效益評價是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影響力評判,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構建見圖1。其中,以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為評價目標層A層,以旅游資源自身條件評價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為評價綜合層B層(B1、B2),以自然條件、資源價值、資源豐度、開發條件、開發意愿、開發效益六大因子為評價項目層C層(C1~C6),再以各個因子的評價指標建立評價指標層D層(D1~D27),下層指標從屬于上層指標,同層次指標相對獨立。
1.2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專家小組法和幾何平均權重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具體是:(1)選擇與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相關的研究者、政府管理者、經營者、游客等不同主體代表,按其主體屬性組成若干評價專家小組。(2)各類別專家小組各自依照AHP的準則,通過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評分完成各自的AHP判別矩陣,以達到集思廣益的作用,提高評分精度。依據AHP的判別準則,上下層次之間元素的屬于隸屬關系。如以目標層A支配的是下一層的B1、B2,根據B對于A的相對重要性賦予其相應的權重W1、W2,且Wi>0,∑Wi=1。在各指標的兩兩對比中,就上一層次而言,下層指標中哪一個更重要,重要多少,可用1~9個比例標度賦值,含義見表1。由此,對于總目標A,n個被比較的元素構成了兩兩比較判斷矩陣。且滿足下列條件:aij=1,(i=1,2,3,…,n)aij=1/aji,(i,j=1,2,3,…,n)(3)分別對各專家組的判別矩陣進行一次性校對,歸化后得到各組關于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各評價指標的初始權重。AHP要求判斷矩陣具有大體一致性,因此需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標準為相對一致性比率。若檢驗通過,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即為權向量;若不通過,需要重新構造成對比較陣,直至通過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比率:CI=(λmax-n)/(n-1)(λmax為特征向量)相對一致性比率:RC=CI/RI當RC≥0.1時,認為判斷矩陣不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需要進行調整,直至滿足一致性。當RC<0.1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即為評價指標體系的初始權重。(4)運用幾何平均權重公式,綜合各專家組的意見,得到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最終權重。假設有s類專家參加評估,指標體系最底層有n個元素,此時,分別由各類專家的判斷矩陣所計算出的初始權重分別為:{W11,W12,…,W1s,{W21,W22,…,W2n},{Ws1,Ws2,…,Wsn}綜合考慮各組專家的意見,取它們的幾何平均權重,最終權重即為:{(W11+W21+…+Ws1)/s,…(W21+W22+…+Ws2)/s,…,(W1n+W2n+…+Wsn)/s}研究中,成立由旅游規劃專業的相關導師、研究生,有關旅游規劃設計專家,政府旅游、農業部門相關管理者構成的3個評價專家小組,通過集體評議的方式分別評分,按照AHP法的流程進行計算、分析,得出各指標最終權重計算結果(表2)。
1.3評價結果的判別
(1)為了將評價指標層(D層)的各項指標進行分級量化,采用李克特量表尺度標準,把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系統中D層各因子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5級尺度,并對其進行分級指標定量化,“好”賦予等級值10分,“較好”賦予等級值8分,以此類推,“差”賦予等級值2分。(2)對縣域內各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點分指標因子評分后,按照AHP法獲得評價因子權重,運用以下綜合評價公式,計算各資源點綜合分值。E=∑ni=1QiCi,其中,E為綜合評分,Qi為某評價因子的得分,Ci為某評價因子的權重。(3)根據各資源點的綜合分值大小評定資源等級。通常可將評價結果分為五級:一級:≥9.0;二級:8.0~8.99;三級:7.0~7.99;四級:6.0~6.99;五級≤5.99,其中第5級(即得分少于6分)的資源點欠缺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條件,為不適宜開發點。
2磐安縣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評價
依據磐安縣農辦、農業局、旅游局等部門提供的相關數據和實地調研,該縣有各類果蔬基地、特色種植園、花卉苗木基地、水產養殖基地、家畜養殖基地、特種養殖基地、專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規模較大的各類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生產示范點、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共98個。根據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和指標賦值標準,邀請了部分旅游規劃專家和當地相關部門管理者對上述98個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點進行逐項評分,得分滿足6分以上的共有60個。再按照確定的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點等級劃分規則,對滿足條件的60個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點進行劃分,共劃分一級資源點兩個,二級資源點10個,三級資源點18個,四級資源點30個(表3)。資源等級評價的確定是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次序和開發級別的基礎。磐安縣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經過等級評價后提出的總體開發序位和等級分別是:①一級資源點:優先開發,以綜合開發為主,發揮休閑農業旅游戰略集合體的地位與作用;②二級資源點:重點開發,以特色開發為主,為農業特色產業代表,起休閑農業旅游支撐的作用;③三級資源點:鼓勵開發,以產業開發為主,為休閑農業旅游的主體,起做大做強休閑農業旅游群體作用;④四級資源點:后備開發,單項優勢顯著,是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后盾。
3結語
關鍵詞:湖南省;農業產業化;利益相關者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料開發為基礎,圍繞支柱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逐步形成市場促產業,產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為一體的生產經營體系。在湖南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通過組織制度創新,實現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連接。從農戶到市場的整個產業化價值鏈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眾多,有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政府部門、合作經濟組織等,他們都為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提供勞務或服務,他們影響著湖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態和經營模式,是湖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參與主體。因此,研究出一條湖南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共處之道是協調好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解決湖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合理的利潤分配——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的核心原則
獲取利益是利益相關者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原始動機,也是利益相關者的基本追求。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有助于相關者之間關系更緊密,目標選擇更一致,行為配合更密切。合理的利潤分配是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的核心。
1、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有助于農業價值創造與農業價值實現。農業價值是指在從農業生產到農產品銷售的整個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在產前、產中、產后價值鏈上形成的產品的有用性。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轉化、應用與推廣,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實現農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創造更多的農業價值,能否促成農業價值的實現,主要還是取決于農業產業化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共處。利益相關者之間和諧共處,愉悅的合作氛圍可以大大提高利益相關者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更多地創造農業價值,更好地實現農業價值。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實現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愉悅合作的關鍵所在。
2、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有助于農業和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將農業作為產業來經營,將各生產要素進行有機、高效的組合,按市場經濟的機制和力量來實現農產品產、加、銷鏈條的重組和資源、規模等集約式的優化。正確處理好農業產業化中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將使產業組織模式更合理、組織間關系更緊密、利益相關者行為更有效、對農業和農村資源的運用更科學,優化農業和農村資源的配置。從人力資源開發到土地資源集約,從資金資源拓展到制度資源構建,無一不關系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配。利益相關者利益分配的科學化、合理化是農業產業化的直接推動力。
3、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1978年以后實行的農村,一家一戶的耕種方式很難持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很難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而市場經濟卻在不斷發展變化,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滿足不了瞬息萬變的大市場的需要,如農產品結構性和區域性過剩、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民收入增幅回落、農業比較效益差、農民生產積極性低等。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需要要求農業像二三產業那樣在市場主導下實現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經營。而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提高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加強農業企業和農戶的溝通協調,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在于合理分配利潤,減少農民利益受損,提高農業利益、農村利益。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戶、農產品、農業科技、農村服務引入市場,保障和提升農業利益,從而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最終目標。
三、實現利益相關者和諧共處的模式參照
1、龍頭企業帶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該模式的主體雙方是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主要通過合同連接。要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和諧相處必須統籌兼顧兩者利益,防止一方甚至雙方利益受損;積極探索入股分紅、合同讓利等多種形式的利益分配機制,使雙方真正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統一體。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當然農業企業也不例外,因此龍頭企業會先考慮自身利益,然后才肯向農民有限讓利。農戶在該模式中處于追隨地位,但如果其利益不斷受損,則積極性明顯下降,不愿與龍頭企業和諧相處,影響到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合作持續性。
2、中介組織帶動模式。中介組織帶動模式是指從事同一農業生產項目的若干農戶按照一定的章程聯合起來,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戶互助合作組織,主要有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兩類形式。這類中介組織對內組織生產,對外與龍頭企業、市場等洽談,把農戶與企業、市場有效銜接。在這種模式下,經濟利益主體主要是中介組織和農戶兩方,這類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在提出一定的中介組織運營積累后,一部分按交易額返還給成員,剩余部分按成員入社股金進行分紅,并且以返還為主,分紅為輔。由于中介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少了利益驅動,所以與農戶的關系容易和諧。
3、合作經濟組織模式。合作經濟組織是一種由農民在自愿、互利、平等、互惠原則基礎上興辦的農民合作組織,主要表現形式為合作社。多數合作社是產、銷一體化,即對合作社員實行“四統一”:統一提供化肥、農藥、籽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銷售農產品。該模式的優點是有效地把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既保持了家庭經營的獨立性,又提高了農戶經營的規模效益;既降低了中間交易成本,又有利于農業積累機制的形成;既能提高農戶討價還價的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又有利于形成農戶利益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但是如果合作經濟組織運營成本過高,農戶分攤過多,影響農戶利益實現,農戶就會放棄加入合作組織。
4、政府調控指導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湖南農民普遍資金積累不足、文化素質不高、抗風險能力差,過于看重眼前利益。因此,政府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必須出臺各項政策大力扶持、甚至采用行政手段、強迫命令方式來硬性推進,指導農民選項目、定品種,在不剝奪農民農業產業化主體地位的同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制定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上來,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超級秘書網
四、結論
湖南是個農業大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無疑可以加速湖南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相關者是農業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影響因素,正確處理好利益相關者關系,有利于保障和提升農業利益,有利于農業價值創造與農業價值實現。如何保障農戶、龍頭企業、政府、中介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等利益相關者的和諧相處,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農業產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多少;二是經濟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原則。所以,首先應該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選擇更加可行的模式,以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然后,根據選擇的模式、各利益者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等決定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讓農戶勞有所得、多勞多得,讓企業也有利可圖,能夠實現長遠發展、持續盈利。只有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各利益相關者才可能長久共事、和諧相處。
主要參考文獻:
[1]企業社會責任同盟.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2007回顧[報告].2008.2.
[2]李明剛.我國農業產業化契約穩定性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7.11.
[3]岳頌.農業產業化與企業的社會責任[J].北方經貿,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