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制造業優選九篇

時間:2022-11-23 12:55:1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制造業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據美國《時代》周刊4月22日封面報道,在已經過去的3月,美國勞動力市場僅新增了8.8萬個就業崗位,不及預期。而在路透社的調查中,實際數字比分析師的最低預估還低,而且這是去年10月以來的最小增幅。盡管就業不景氣,但從硅谷傳來的信號顯示,美國制造業回流已經成為趨勢。

在過去三年里,憑借著比其他發達國家更快的制造業增長速度,美國在該領域已經累計創造出50萬個就業崗位。從過去數月的情況來看,蘋果公司已將其MacBook的裝配生產線遷回美國國內。在降低其在域外組裝成本的同時,將為美國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提供500億美元的資金。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回流只是經濟發展周期中的一部分,或許可以說是產業全面恢復的標志之一。但《時代》周刊的助理執行主編拉娜·弗洛哈爾卻認為,過去幾年制造業的回流絕非曇花一現,而是全球經濟轉型重生的反映。

走入今天美國的工廠,前幾代工人工作過的喧鬧嘈雜已不復存在,粗布工作服和大大的午餐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計算機系統和標準化程序。《時代》周刊表示,未來的美國制造業將大力著眼于尖端技術。

對于美國公司而言,這樣的策略意味著在氣勢洶洶的全球競爭者們面前,只能依靠奮力拓展制造業的創新并將其在現代化工廠中大力推廣。

全新的版圖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今年3月一組《美國競爭力》的報道中寫道,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簡稱DARPA)堪稱“美國創新之核”,這座沒有名牌的市郊辦公樓擠在一座購物中心和一間汽車銷售點之間,并不起眼。但該機構曾促成了當代很多最著名的技術發展,如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可以躲開雷達的隱形飛機。美國投入科研開發的資金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類似于DARPA這樣的研究機構正是其技術開發領域的先鋒。

一百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制造業的領頭羊,但如今中國已與其并駕齊驅。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削減了約三成。離岸外包、海外建廠的興起以及精細化供應鏈的發展,使全世界的企業轉向中國、印度及其他低工資國家,在當地大量興建加工廠。

英國智囊組織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的羅伯特·埃特金森對于類似的一些趨勢表示擔憂。他指出美國的科研開發稅收抵免相對較小,只能抵銷企業投資金額的6%左右。相較之下,在中國相關稅收抵免可以抵銷約14%的開支,而在丹麥更是高達29%。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科學論文中,美國所占的比例雖然還是高于所有其他國家,但已從1980年的40%跌到了2008年的29%。美國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42%,在全球只能排到第十,與排第一位的韓國相比整整低了16個百分點。美國風險投資金額占國民生產總額的比例只有芬蘭、新加坡等國的一半。

即使是看ITIF整合所有這些數據做出的綜合測量值,美國在培養創新這一點上還是能排到全球第四(2000年美國還是第一)。比它表現好的三個國家是新加坡、芬蘭和瑞典,而巴西、中國和印度這些崛起中的經濟強國在該排名表上依然接近榜尾。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一些西方政策制定者認為是時候讓國家重回制造業這種老本行上來了,這樣既可以創造就業崗位,又可以遏制生產技術的外流。這說明了兩件事:第一,制造業對一國及其經濟仍是重要的;第二,制造業的新興方式將創造新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說,美國制造業的產值以美元計已經與中國基本持平,而達到這一水平所用的勞動力僅為中國的10%。蘇珊同時兼任奧巴馬總統提出的“先進制造業合作計劃(AMP)”的主席之一,AMP是最近創立的一個項目,旨在聯合企業與高校一同創造就業崗位、提升競爭力。

回流的動力

制造業公司比其他行業公司更樂于引進開發新產品。雖然制造業產值只占美國GDP的11%,但美國國內用于研發的資金中有68%用于制造業。克利夫蘭市凱斯西儲大學的蘇珊·赫爾伯研究認為,與服務業相比,制造業能提供工資更高的工作崗位,是創新的重要來源,有助于減少貿易赤字,而且還能為循環利用及綠色能源等新興“清潔”經濟產業創造機會。

另據智囊組織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的一份報告顯示,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的確更高。

通用電氣(GE,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全球研發部高級技術負責人邁克爾·伊德里克說:“我們正處在制造業大變革的前沿。”發起這場變革的導火線可以來自世界任何地方,因此邁克爾的實驗室雖然總部設在紐約州北部的田園鄉村尼什卡納,但同時在班加羅爾、慕尼黑、里約熱內盧、上海等地也設有分支。就可能創造的新工作而言,伊德里克認為人們目前對制造業雇傭關系所持視野過窄:“如果你顧及到所有出力的人,那么這就是一個容納巨大工作量的產業。”

以絕對金額來看,美國在科研開發上的投資實際上增長迅速。盡管2009年增幅微微下降,但美國現在的科研開發投資金額還是比2004年高了25%。在這五年間科研開發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5%,比經濟整體的年均增長率3.3%要快。如今美國的科研開發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比1964年的歷史最高值2.9%低一點。

美國人獲得的專利數目也在增長,根據布魯金斯學院的報告,專利持有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同樣接近歷史最高點。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專利頒發數目一直在穩定上升。此外,就被引用頻率和權利要求數量來看,近年頒發的一批專利質量相對較高。美國頒發的專利中有大約一半是頒給外國人的,但是布魯金斯學院的研究顯示,那些頒給美國人的專利獲得的引用數和權利要求數都要高得多。

能源的作用在本次制造業回流中發揮了作用,美國顯然得益于油氣資源的充足儲備——美國的工廠擁有不同于別國的資源便利。

《時代》周刊在報道中指出,在美國之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區情況恰恰相反。高企的油價使得輪船和飛機的燃料異常昂貴,數千里外貨物的貨運成本增長迅猛。此外,過去海外的低人力成本隨之幾乎蒸發殆盡,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工人的薪資需求也水漲船高。

第2篇

雯婷, 盛唐傳揚國際企業策劃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監。曾任香港《陽光財富》雜志主編,《經濟導刊》雜志主筆,擔任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

美國的EXXEL公司,原來一直在中國生產睡袋和帳篷,最近他們將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加州,雖然回國需要添置大量的生產設備,但是和“節約30%”的成本這一數額相比較,還是樁劃算的買賣。相信很多人對類似EXXEL公司回遷本土做法感到恐慌,事實上,EXXEL公司的人對此更覺壓力。他們坦承,只有不斷降低勞動力成本,才能和中國企業競爭。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唯一途徑是提高生產效率,效率越高,意味著勞動力成本越低。所以,回遷本身并不是件值得關注的事,真正決定未來競爭格局的,是各自改進生產技術的能力。

用簡單的話描述:大家都得回到大本營去拼產品!因為跨國生產的成本普遍上漲,境外生產的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薄。

于是,兩個制造大國,美國和中國,對于未來全球制造業的格局,在此時拉開了重大分化的序幕。于是,很多人開始對“中國制造”還是“美國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的老大有了賭徒般的興致。

先是美國經濟咨詢公司“全球透視”公布了自己的關于中國制造業的觀點,說2009年經過價格調整后的全球制造業增加值將超過1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制造業產值占17%,而美國占16%,中國將超過美國一個百分點,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基地,從而結束美國100多年來在全球制造業保持的支配地位。

新聞的細節是這樣的:全球透視的負責人給美國制造業協會的發言人考克斯發了一份報告,報告表示“最近經過修訂的預測表明,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制造業大國的時間將比原先預測的提前。以實際增加值的形式來衡量,預計中國占全球制造業的份額將在2016到2017年超過美國。這主要得益于這個亞洲巨人在紡織品、基本的金屬產品、電腦設備、家用電器和礦物產品等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考克斯完全不同意,他說:“全球透視是一家信譽很好的研究機構,我不相信它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它的研究結論被錯誤引用了。全球透視并沒有說中國制造業將會在明年超過美國,那是金融時報記者說的。” ……之后全球透視,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陷入考克斯無休止的新聞數據的考證中。

支持全球透視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中國在1990年僅占全球制造業產量的3%,到1995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份額也僅占5%。中國史無前例的增長速度正在創造經濟奇跡,美國會將其制造業的領先地位維持到2013年,而此時的美國制造業景氣陷入30年來的空前低迷,中國制造業超過美國的時間將大大提前。

而持反對意見者表示:盡管中國善于創造奇跡,不過,如果用目前的美元價格衡量,中國2008年制造業的產值也不過是美國的60%。再加上金融風暴的襲擊,即使中國能夠繼續保持10%以上的制造業年增長率,它也要到2020年才能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創造出制造業的奇跡。

不論“外面人”怎么談論中國制造,關起門來,我們還是要認清兩個最基本的事實:一個是美國制造業的價值遠超于中國,也就是說,美國生產技術的能力遠超中國,人家基礎比我們好,目前還在技術奮進中,中國要靠加倍的低成本才能獲得更大的“銷售額”;第二個,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在受挫后改為進口導向,將是目前最好的解決之道。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仍然繼續維持出口導向,則全球貿易不平衡的情況將更加惡化,不只是美國受影響,歐盟同中國的貿易赤字也將繼續擴大,情況相當不樂觀。

第3篇

然而,新工業革命這個大標簽遠非無根無據。尚在初期的這場大變革正在加速,因為很多發展趨勢匯集在了一起:與云計算相關的海量數據成本低廉、具有可訪問性;能讓機器變得更靈巧的電子傳感器、微處理器和其它元件的成本急劇下跌;軟件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讓人能夠以全新的精準度管理制造業并提供新的合作形式。

新一波的超級廉價電子傳感器、微處理器和其它元件意味著像希斯洛普的工廠那樣的設施幾乎不需要人工幫助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可以收集大量的數據。經理可以得到有關潛在問題的即時提醒,或者研究數據,以求找到提高效率、改善性能的辦法。

靈活制造

與此同時,技術的進步現在讓制造商能夠發明新的方式制造出與經典生產線生產的產品截然不同的東西。迄今為止,這些進步中意義最重大的是疊加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一個能根據數字模型制造出差不多任何形狀的三維物體的過程。

這些奇異的機器可以使用各種原材料──從木漿到鈷類的所有原料──制造出諸如運動鞋、飛機燃油噴嘴、最終甚至還有人類器官等形形的產品。一臺制造設備不是專門設計來實現一種功能,它可以用程序控制,制造出幾乎無窮無盡的產品來。

當然,那也包括制造出更多的機器。歐特克公司(Autodesk Inc.)正在舊金山市中心區的一個碼頭建造一個先進制造設備實驗室。我們在參觀該實驗室的時候,公司首席執行長卡爾巴斯(Carl Bass)指了指地上貼著的某張封口膠,它標記的是一臺電腦控制的精密銑床將要安放的地點。

“日本森精機(Mori Seiki) 公司正在薩克拉門托市(Sacramento)的一家自動化工廠生產那臺機床,”巴斯(他的公司負責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說,“那家工廠太先進了,你幾乎都不需要開燈,因為機器完成了所有工作,它們生產的是其它機器。”實際上,在英國一所大學里,一臺3-D打印機已經實現了自我復制。

盡管如此,制造商還是必須要小心應對這個領域里新出現的巨大挑戰。其中一項是:由于疊加式制造是根據物件的數字模型從事生產的,企業的知識產權更容易遭到竊取──這就跟當初輕易復制的音樂和電影動搖了娛樂業如出一轍。

新機器制造的鞋底

耐克公司飛織運動鞋的上部。

要想近距離觀察新技術如何打破了舊有的做事方式,那就看看耐克公司(Nike Inc.)的飛織(Flyknit)運動鞋吧。

雖然有些運動鞋的材料和外觀看上去充滿了高科技元素,但是差不多所有的鞋仍然是在大量使用人工的生產線上制造的。工人們在大型設施里一個挨一個坐著,切割材料、把鞋子的各個部件縫制、粘合在一起。然而,從去年開始,耐克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生產飛織運動鞋。

公司的工程師們把過去用于生產毛衣的機器改造成了一臺制鞋裝置,它可以在一個繭狀組件里織成鞋子的整個上部,然后再與鞋舌和鞋底拼接。鞋子在進行縫合的時候,專用軟件會指示機器更換使用的材料──這里或那里要多用點滌綸線──以便在需要的地方增加鞋子的強度或彈性。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進行這些改進的時候并沒有增加成本。這項技術讓耐克制造的鞋只有幾個而不是幾十個部件,材料浪費減少了80%。“飛織運動鞋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疊加式制造方式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歐特克公司戰略創新主任、與耐克合作開發飛織運動鞋項目的莫里斯康蒂(Maurice Conti)說,“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進步,至少是因為,一旦你開始以這種方式做事,它明顯地從經營的算式中減去了大量勞動力成本因子。”

這件事蘊含的意義既明顯又深遠:似乎突然之間,在低收入國家生產鞋子的理由開始消失,把機器部署在離顧客更近的地方的優勢──部分原因是為了更快地交貨──開始顯得更加突出。阿迪達斯公司(Adidas AG)已經在它的家鄉德國生產一款名為Primeknit的鞋子了。

去年,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公布的一個報告預測,到2020年,美國在中國制造的出口產品可能最多會有30%改在國內生產。奧巴馬總統二月在他的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中對這樣的前景表示贊同,他說人稱3-D打印的這項大受歡迎的疊加式制造技術“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制造一切產品的方式。”

去年奧巴馬總統提議向他的2013財年預算追加10億美元,在美國各地建立一個由15家制造業創新研究所組成的網絡。其中一家已經在俄亥俄州的揚斯敦市(Youngstown, Ohio)建好并投入運營,這里正是布魯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以歌聲講述鋼鐵工業興衰的地方。另外三個研究所正在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和國防部(the Defense Department)的監管下進行緊鑼密鼓的建設。其它研究所尚待國會批準建設經費。

能不能不要走得太快

不過,制造業的長足發展是否會造就美國制造業就業情況的復蘇,對于這一點人們眾說紛紜。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字,制造業就業人數最高的時候是1979年的1,950萬左右,而今天的就業總人數大約為1,200萬人。(經濟學家把最近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的小幅上升歸因于經濟周期中的反彈,他們還沒有發現證據表明就業狀況的反彈與制造業的先進技術或海外工作職位的回遷有關。)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新工業革命不會以過去那種方式創造工作機會──建設可以雇傭數千人的大型工廠。真正的機會在于高度專業化、高度先進的微型工廠的發展,以及建立大批小型創業型企業,以新的方式生產舊有產品、制造新產品及個性化訂單產品。時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美國最大的3-D打印機制造商3D Systems 公司去年推出了一款售價1,299美元(約合人民幣8,028元)的靈巧的自動化按鍵式機型──使其進入了最小的企業和家庭用戶有能力購買的范圍。開放源代碼的RepRap項目中驅動打印機的軟件套件價格低至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472元)。

專家們設想自行車店未來會根據顧客要求打印個性化車架并組裝自行車;定制商店或網站會推出一次性或個性化設計的珠寶首飾;精密復雜產品的加工廠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樣的高端產品。已經有一家隸屬于3D Systems公司、名為Bespoke Products的企業在生產假肢了。另一家名為Organovo Holdings Inc.的企業在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醫學實驗室用的人體組織。在最近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該公司展示了一塊用打印機制造出來的生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被某些人稱為“制造業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的東西會加速發展,終有一天它意味著你在本地的汽車經銷商,或者甚至你的鄰居(或者你自己)能夠為你的汽車打印出替換零件,或者為你隨身攜帶的保溫杯做一個大小剛好合適的杯托。

制造產品的新方法

疊加式制造帶來的變化可能與“工廠”建在某個人的車庫里一樣引人注目。疊加式制造使人有可能創造出用傳統生產方式無法做到的設計或構造。傳統的生產方式是:磨制(雕琢固體塊狀材料)和鑄造(澆鑄可以冷卻成型的液體材料)。這兩種方式由于規模化生產而得到極大改進,因為質量明顯提升,而成本因產量的增加卻降低了。大批量生產某種產品也意味著扔掉有缺陷的次品并不那么痛苦了。

但是疊加式制造可以讓人不借助生產線就能制造有多個部分及可移動零部件的東西。由于這個過程完全是由電腦控制的,按照精確的數字指令工作,所以制造出來的第一件產品和最后一件質量都是一樣的好。生產一個零件的增量成本嚴格地說成為了時間和材料的應變量。

這一切意味著制造商可以放眼審視,以尋找啟發靈感。通用電氣公司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已經開始探查古代的器物和史前鳥類的骨骼,重新深入研究局部解剖學,以期找到新設計形式的靈感。他們的想法是:幾百年來受舊的生產方法所限,他們的前輩們可能僅僅因為找不到切實可行的磨制和鑄造方式,就將加工創新性結構的想法丟棄了……可是過去不切實際的東西今天也許是非常可行的。

另外還有一個大變化在發生,它不是那么明顯但可能對制造業產生巨大影響。3-D打印機的興起碰巧與物質世界因3-D掃描儀的使用而發生的數字化不謀而合,二維照片越來越多地可以利用軟件進行拼接,制造出任何3-D版的由原子構成的對應產品。

這會影響到與制造商共事并參與到創新過程中的每一個人:尤其是設計師、工程師、材料學專家、機器制造者和物資供應經理。一個型號的產品如果存儲在電腦里,協作起來就容易得多,因為很多只數字化的手可以同時在電腦上干活。

“這當中一個不為人知的大事是制造業數字化把一切都壓縮了──從產品的早期設計到最后的組裝,”創辦了制作3-D建模軟件的杰魔公司(Geomagic)、目前在3D Systems公司負責戰略的傅蘋(Ping Fu)說,“大家現在可以同時共事,軟件使之成為可能,相比所有活動都是在不同筒倉里開展的那個時候,你得到的結果要好得多。”

盡管如此,這種新環境讓制造商面臨著新的巨大挑戰,因為各種物質的數字檔案大量出現在Thingiverse和Physibles這樣的網站上,制造說明也出現在網絡上。

“關于這個話題我給制造業團體作過很多報告,人們在問答環節通常都很沉默,”在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究中心管理著450名研究材料、能源戰略和加工技術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克里斯蒂娜福斯托斯(Christine Furstoss)說,“但在演講結束后,他們私下跑來找我,想跟我談談他們是多么害怕。人們窺見到了這場革命會如何改變他們所在行業的游戲規則,但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

前方的路

要想獲知新工業革命如何才能大規模展開,可以看看通用電氣公司。它的足跡遍及先進制造業領域。通用電氣高調參與了聯邦政府推動疊加式制造的努力以及高校針對這一主題的計劃。它的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理工學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亞馬遜公司(Amazon. com)的網絡服務部門以及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這些機構正在與通用電氣合作研發一個新的產品設計和開發的眾包平臺。

通用電氣內部自身也是緊緊抓住這項技術。比如,公司在疊加式制造上下了大賭注,將其作為制造重量更輕、成本更低、設計更復雜的發動機零件的方式。去年,通用電氣收購了美國最大的疊加式制造商之一的莫里斯技術公司(Morris Technologies),并計劃利用該公司制造下一代LEAP噴氣發動機的燃油噴嘴。(莫里斯家族有著悠久的工業血統:它曾經為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自行車店供應鋼管。)

這種新的噴嘴將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成一個單體零件,而不是由18個部件組裝而成,它的耐久性可以達到過去的五倍。通用電氣也在使用自己的3-D金屬打印機,盡可能多地在LEAP和GE9x(通用電氣下一代的777發動機)的零部件上測試工藝程序。本周,通用電氣計劃宣布對另一家新的疊加式制造工廠進行重大投資,批量生產發動機的陶瓷擋板。

總之,通用電氣公司預計,它在今后五年時間里會在航空先進制造業領域投入35億美元,到2020年,公司將利用疊加式制造技術每年生產十萬只發動機終端零件。

通用最富創意的舉措之一就是它準備將它的三萬多項專利開始向使用Quirky網站──利用眾包手段評估產品創意的網站──的發明人和企業家開放。Quirky 是紐約的一家工業設計企業,其創辦人本考夫曼(Ben Kaufman) 說:“這是創新的全新范例。”

從本月開始,發明者這類人就可以從Quirky網站上張貼出來的首批200項通用電氣公司的專利中進行篩選,到年底預計會有1,000多項專利對外開放。那些認為自己可以利用這些技術而又不侵害通用電氣公司自身使用權的人可以點擊按鈕,開始獲得使用專利的授權流程,將其應用于他們夢想中的任何創意。

通用電氣公司的舉措讓人看到,在這個新時代,數據可以如何得到利用。到訪通用電氣位于斯內克內塔迪的電池工廠(毗鄰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機械廠所在的一塊地)之后可以帶走的東西之一就是工廠生成的大量數據──這些信息可以讓工廠的工程師繼續改進生產流程,在問題變得嚴重之前進行阻擊。

通用電氣可以追蹤一個產品的整個譜系,從沙土容器、鹽罐到一組配套國家電網的高科技電池。這些數據不僅可以提升質量控制的水平──在任何環節如果出現缺陷,通用電氣都可以將問題追溯到它的最初根源──而且最終可以賦予通用電氣一個根本無法復制的強大競爭利器。

第4篇

無論在功能手機時代,還是在智能手機時代,“中國制造”一直保持著在手機制造環節毫無爭議的統治地位。按照業內的估計,這10億部手機中,至少六成在中國完成生產。可是在手機制造業最關鍵的芯片、屏幕等環節,“中國制造”尚未取得應有的席位。這導致在手機產業的全球產業鏈中,“中國制造”的利潤出奇的微薄。

利潤的微薄和經營上的分散,又使得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于是只能陷入惡性循環。“中國制造”只能在產業鏈的低利潤環節原地打轉,同一環節的企業陷入惡性競爭成為常態。當海外市場增長放緩,內部人力成本飆升,“中國制造”的日子正變得越來越難過。 “聽起來很牛”

“中國制造”總能最迅捷地跟緊行業變革的步伐,卻未能引領潮流。

“中國制造”從深圳開始。早在1970年代末,深圳的蛇口便在改革派地方大員袁庚的帶領下,搞起了“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彼時,珠三角尚不具備產業鏈的概念,即便是最初級的原材料也基本上是進口,而深圳只出廠房和人力。

在接下來的30多年中,“中國制造”開始向產業鏈的上下游拓展。深圳和東莞以及長三角地區的蘇州,在電子、紡織、五金、食品等領域開始形成了“產業鏈”—但仍是不涉及核心元部件的產業鏈。

出生于1970年代的李俊是深圳一家“芯片方案”供應商的管理者,在“業外人士”看來,這似乎是手機制造的核心。但業內都明白,這個稱謂有著和“中國制造”一樣的尷尬, “聽起來很牛,其實不是那么回事。”談及利潤問題,李俊用手指著一個浮著褐色泡沫的咖啡杯子說,“賣咖啡的利潤率比我們高100倍。”

所謂“芯片方案”,本質是購買芯片和其他部件,然后組裝成手機主板,向手機集成商或者說品牌商銷售。“芯片方案”供應商賺取的利潤是主板原配件采購和主板銷售的差價,和真正的原創性研發關系不大。可以說,“手機主板組裝商”才是這個行業最貼切的稱謂。

對“中國制造”本身來說,“芯片方案”也算是較為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上百個零部件會被組裝成主板,這是手機的“骨架”。但對“芯片方案”供應商來說,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的價格一直是心病。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但手機芯片并非“深圳制造”,深圳廠家必須從美國的高通、德州儀器,荷蘭的飛利浦和中國臺灣的聯發科等芯片商那里購買。

“芯片降價比手機降價慢很多。”李俊透露,以一款在非洲銷售的“入門級”低端智能機為例,其在非洲零售市場的售價,折合為人民幣約300元。由于非洲零售商一般要保持30%至40%的毛利,也就是說中國集成商的最終出口價格約為200元。但美國芯片商批發到中國的芯片價格可能就要2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0元。也就是說,中國境內的幾十個生產環節只能分享剩下的50元人民幣。

劉偉強是廣東一家路由器生產企業的CFO(首席財務官),其所在企業年出貨量位居全球前10,企業同樣有著“芯片之痛”。

在一臺看似簡單的路由器中,芯片組的成本超過總成本的30%,其中關鍵芯片基本上是進口的。以高端路由器為例,其關鍵芯片主要來自于美國的Broadcom和Atheros兩家企業。而很多中國制造商還必須從經銷商手中拿貨,也就是說,經銷商還要吃掉一部分利潤。

除芯片外,高端路由器的耐熱材料也必須進口。“一臺路由器每天開24小時,一年就是8000多小時,只有國外材料才耐熱、穩定。”劉偉強無奈地說,在整個產業鏈中,中國路由器制造商獲得的利潤還不到美國芯片商的一半。 追趕不易

李俊和劉偉強的“痛苦”來自于世界產業格局的固化。目前,主要的芯片商集中在美國,其次是日本和中國臺灣。進入1990年代,這些企業把自身的制造環節全部剝離,專注于設計和研發,又用專利來構建技術壁壘,最終在這個領域實現了強者越強。 “中國制造”曾經帶給年輕人積極的人生觀,如今越來越難滿足他們更豐富的人生需求。

就在《南風窗》記者采訪這幾天,國家發改委啟動了對美國高通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工作。在李俊看來,高通這家公司“很牛”,“他們賣芯片,還賣所謂專利”。所謂專利費的意思是,中國的“芯片方案”供應商除了要付給高通芯片購買費用外,還要按照單機售價向高通額外支付3%到6%的專利授權費。比如,一部售價2000元的手機,高通最高可能要拿走120元專利費。

目前,國內手機制造業對高通芯片的依賴超乎想象。資深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說,中國手機的3G高端芯片和4G的主流芯片多為高通制造。所謂“中華酷聯”以及小米等國內手機廠商,也都是高通芯片的主要客戶,其采購量占據高通芯片全球銷量的30%以上。

為何芯片是“中國制造”的痛?李俊認為,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打好“基礎”。李俊說,所謂“芯片”其實就是一塊集成電路。其生產步驟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設計,第二步是晶元件生產,第三步是封裝。

在設計環節,其“硬性門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在關鍵的晶元生產環節,在大陸卻很難找到一家合格的工廠。因為晶元工廠的要求高,投資大,民營資本不敢投,也投不起,而國有大企業有錢,卻不愿投。

“有些東西都可以復制、模仿,甚至可以抄,但精密加工一定模仿不來。”李俊說,除了晶元件的生產之外,最后的封裝環節看起來很簡單,但同樣在國內難以找到符合要求的工廠。手機芯片領域的“短板”充分說明,不少行業的“中國制造”,其實既無基礎研發,也無精密加工,基本上就是粗加工和組裝。

精密加工的“軟肋”是普遍現象。此前,《南風窗》記者曾走訪過珠三角一家移動硬盤生產企業,其出貨量在全球排名前50名。一塊移動硬盤被拆開后,其實就是一塊扁平的電路板,但是上面有近百個細微的元部件,而移動硬盤的生產過程就是用機械手把近百個元部件,按設計的位置精確地貼到面積不到3平方厘米的電路板上。誤差必須盡可能小,才能保持存儲功能的穩定。

“德國人用的移動硬盤可能都是中國造,但用的卻是德國造的機械手。”該企業的人士透露,機械手“貼片機”的技術核心是精度,國內的機器不好用,客戶那里過不了關。因此,老板花了血本,所有生產線只采購德國設備。

從世界工業的發展歷史來看,每到產業技術或業態發生變革的節點,“后來者”就有了超越“領先者”的機會。以汽車產業為例,日本人曾效法美國,卻后來居上。中國作為最大的移動設備生產國,目前還看不到重演歷史規律的可能性。

目前,手機行業的變革大趨勢是“手提電話”逐步變為“移動終端”,即消費者手中的“手機”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炫,最后成為了一臺娛樂工具;另外,筆記本電腦也開始向平板電腦過渡,其本質上也在“移動終端化”。這個所有隨身的電子消費品都變成“移動終端”的過程,對產業鏈條上的兩個環節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芯片必須更強大,以驅動更多功能;二是屏幕必須更靈敏,以帶來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在芯片領域,“中國制造”追趕卻變得越來越困難;在屏幕環節,“中國制造”竟已被韓國超越。“高端手機的面板,基本上都會從日本人和韓國人那里買。”李俊認為,國內盡管也有很多面板企業,但做出來的屏幕在分辨率和靈敏度上很差,只能在低端機上使用。 “中國優勢”

不過,“中國制造”的優勢并不在于技術,而是基于人力優勢的拼價能耐,一直以來,通宵達旦的廉價工程師、流水線上不分晝夜的工人,以及廣深公路上深夜疾馳的貨柜車司機才是“中國制造”強大競爭力的最好注腳。李俊所在的企業有數百名工程師,年出貨芯片組超過3000萬(幾乎等于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年銷售總數的1/30),其中70%出口。出口的方式是,由珠三角的集成商或者品牌商組轉成整機后,銷往歐美、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

“200元人民幣就能買智能機,能用Wi-Fi,能聽音樂,在第三世界賣得很好。”李俊說,“中國制造”除了便宜,還有就是生產的速度快、效率高,正好適應手機行業更新換代極快的特征。說這話時,公司又在招聘工程師,要求是“能夠加班”。

按照《南風窗》記者的調查,珠三角的手機主板組裝工廠中,工人的月薪約為2000元至3500元,而新畢業大學生作為“初級工程師”的起步月薪僅為4000,成為熟手后,月薪會漲到1萬以上。

2008年之前,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年輕工程師5年之內即可輕松在深圳市區買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并不一定要家里背景“硬”才能賺大錢,這是“中國制造”曾經帶給他們的積極人生觀。但事情已經起了變化,2008年后深圳市區的房價上漲了2至4倍,但工程師的工資并沒漲,“入門級”工程師薪水仍是每月4000。

不論是對員工還是企業所有者來說,賺錢已是歷史。

2006年和2007年是行業的巔峰時期,深圳手機行業幾乎是暴利,出口和內銷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供給卻相對較少。“芯片方案”供應商賣一個主板的利潤有30%至50%,老板們開著百萬豪車四處看樓,一口氣可以買下20套豪宅。

但這個行業門檻太低,不到3年,深圳的“芯片方案”供應商就從幾十家變成了幾百家,就如同自然界的孢子繁殖一樣。因為芯片都是從別人那里買來的,對于進入者來說,組裝環節可以外包給東莞的工廠來做,只要能湊一筆錢,租間辦公室,雇幾個工程師,第二天就可以出貨。這種惡性競爭,迅速抵消了規模和低成本優勢,讓利潤迅速收窄。

目前,深圳很多手機“芯片方案”供應商的利潤已從30%下降為5%以下,原因之一是人工成本上升。幾位受訪的企業家都向《南風窗》記者表示,差不多從2009年開始,內地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工程建筑行業大有和珠三角制造業“搶工人”的趨勢。很多時候,內地高速公路的工地可以給農民工開出3000元的月薪,而東莞的工廠只有2000元。

事實上,“搶工人”的情況反映的是“中國制造”的另一個危機。工程建筑業能夠支持“高薪”很大程度來自于金融體系對“鐵公基”的政策傾斜,簡而言之,就是基建項目融資通過銀行的融資成本極低,低利率客觀上為“鐵公基”增加建筑工人的工資提供了空間。但在制造業卻剛好相反,利潤一直在下降,當然工資沒有上漲的可能。

“勤快的、體力好的,很多都回老家的市里、縣里修公路去了,留在廠里的都是染著黃頭發的‘90后’。”另外一位深圳的制造業企業主曾對《南風窗》記者這樣抱怨。

“現在能賺一點就賺一點,廠房、設備這些固定資產都已經投下去,沒人接盤,怎么辦?”劉偉強說,不論是手機,還是路由器,這些行業都今不如昔。

第5篇

在6月21日的董事會上,法國阿爾斯通決定將其能源部門出售給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這成就了GE在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工業收購。GE當天發表聲明稱爭取在2015年完成收購手續。事已至此,德國西門子和日本三菱重工業組成的競購聯盟最終落敗。

委身年營業額是其五倍的美國通用,阿爾斯通首席執行官柏珂龍認為這是具有前瞻性的進攻性戰略。通用電氣的資金輸入將使阿爾斯通更具國際競爭力,在開發新能源技術與市場上走得更遠更快;而有了通用電氣鐵路信號業務的加盟,阿爾斯通在交通領域將穩坐國際交通設備市場第一。

結局似乎已是皆大歡喜,但其背后是GE為實現此次并購做出的妥協:僅收購最大的業務部門燃氣輪機部門;與阿爾斯通以50:50的股比針對蒸汽輪機、可再生能源和電網設備成立合資公司;向阿爾斯通出售其軌道交通業務。另外,法國政府將以20%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同時擁有2個董事會成員的提名權。

巨頭之間的這場競購戰,爭奪的顯然不僅僅是阿爾斯通的百億美元資產,更是未來全球市場競爭格局的優勢地位。這次并購也被GE視作調整公司重心的關鍵步驟。在GE看來,電力和能源將是該公司未來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因此,必須強化這一業務根基。

這家過去幾年在金融業獲利頗豐的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動作都釋放出“回歸制造業”的強烈信息。并購阿爾斯通能源業務的這樁買賣,進一步體現出通用電氣期望從一個溫和而倚重金融業務利潤的集團,回歸為一個以制造為核心的集團。GE計劃于2015年末實現公司工業部門營收占總營收的70%,其中能源、航空、油氣等業務是主要增長點。并購阿爾斯通的能源和電網業務,無疑將會給GE的能源板塊注入一針強心劑。

GE由電力、航空、油氣、金融等7個業務部門構成,其中電力是其最大最重要的部門,但利潤率最高的業務卻是金融,2012年后者利潤率占比達46%;2013年為45%。為了進一步向工業業務回歸,GE正在縮小其金融業務,到2016年,金融業務的利潤在集團利潤中的占比將降至25%以下。

第6篇

關鍵詞:制造業 敏捷制造 網絡

中圖分類號:S776文獻標識碼: A

一、制造業信息化進程

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從知識到應用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未來的制造業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一種信息產業,信息將成為制造業的決定因素,用信息技術促進未來制造的改造已成為時代潮流。21世紀,世界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信息技術在促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獨占性技術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和價格;聯合和競爭兩位一體,并超出國界,敏捷性成為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術繼續圍繞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二、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場全球化,使現代企業呈現集團化、多元化和動態聯盟的發展趨勢:企業跨越不同的地域,產品涉及多個領域。這些企業需要及時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同一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員工之間也需要及時共享大量企業信息,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業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

制造業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為兩部分:產品制造信息、企業服務信息。其中產品制造信息包括產品信息和工藝信息。

產品信息包括與產品制造有關的所有信息,如產品幾何拓撲信息(3D實體模型、2D圖紙以及VRML格式圖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組成產品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信息、裝配要求信息、產品檢驗信息、產品功能信息、產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藝信息包括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各種加工方法及其應用范圍、設計規范,用于新產品的加工工藝性和設計可行性評價,提供各種加工手冊、設計手冊。

企業服務信息包括產品市場信息(產品基本價格、批量價格、價格的有效期和交貨期)、企業生產能力信息(主要設備、特殊設備、大型設備)、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信息等。

2、網絡服務需求

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網絡應用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希望上網企業信息,如企業介紹、產品介紹等;

(2)能有行業性的專業網站提供行業信息、行業動態等;

(3)能在網上了解有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活動提供依據;

(4)能在網上跟蹤行業技術信息,為企業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5)與用戶進行網上信息的交流,及時反饋用戶意見,組織網上用戶的培訓與產品使用問題的解決等;

(6)與協作生產企業進行網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7)開展網上的商務活動,如產品銷售、產品的虛擬展示等;

(8)數字化產品模型共享,建立一個虛擬三維產品的“圖書館”,讓各企業分享,減少巨大的重復性CAD造型工作。

三、敏捷制造網絡工程實施建議

利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構建敏捷制造網絡集成平臺,可建立有關企業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結合成一體的敏捷制造網絡體系,實現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設計制造過程的集成;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面向廣大中小型企業的先進制造技術虛擬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建立網絡化制造工程,具體實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業與外界聯系的網絡化。

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

實現企業中工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等制造過程各子系統的集成,完成企業內部網的建設,深化應用CAD、CIMS技術,提高企業在計算機網絡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2、基于Internet網企業與外界信息交流

通過Internet網可實現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其中主要內容包括:

(1)敏捷供應鏈。把生產商、供應商、銷售商等在一條鏈路上的所有環節都聯系起來并進行優化,使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庫存,而且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網絡,介紹企業及企業產品,實現企業生產與銷售的有效連接,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

(2)公共數據中心。建立公共數據中心,即網上的制造資源信息庫,也就是用現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識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務,充分體現其價值。

(3)遠程服務體系。遠程服務是在資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間架設起現代化的交通網。建立這樣的體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項先進制造技術和擁有必要設備資源的“服務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網絡計算與網絡安全支持技術,建立基于web客戶機/服務器分布式計算模式的、支持多個用戶、多個站點的遠程服務系統的體系結構。

(4)異地設計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個異地的企業組成動態聯盟,合作開發同一產品,從而保證企業抓住轉瞬即逝的市場機遇,贏得競爭。其關鍵的問題在于分布式產品設計與制造的過程集成與管理,異構、跨平臺的設計與制造工具。

(5)虛擬學校。信息日新月異的變化使繼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可以用網絡技術將培訓資源充分調動起來,組成虛擬的“先進制造技術學校”,在知識的傳授者與吸收者之間構筑“多對多”的通道,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更多的勞動者得到培訓的機會。為了提高培訓質量,還應將虛擬制造技術的研究與網上培訓結合起來。

四、制造網絡實現的關鍵技術

在信息技術的條件下,將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產品、設備、人員、資金、市場等企業資源有效地集成起來,采用各種類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高素質員工系統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業運作模式,其關鍵技術有:

(1)分布式網絡通訊技術。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異地的網絡信息傳輸、數據訪問成為可能。特別是Web技術的實現,可以提供一種支持成本低、用戶界面友好的網絡訪問介質,解決制造過程中用戶訪問困難的問題。

(2)網絡數據存取、交換技術。網絡按集成分布框架體系存儲數據信息,根據數據的地域分布,分別存儲各地的數據備份信息,有關產品開發、設計、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儲在公共數據中心中,由數據中心協調統一管理,通過數據中心對各職能小組的授權實現對數據的存取。

(3)CIMS技術。CIMS工程項目主要包括生產計劃管理、自動化制造系統技術信息管理、技術信息管理、工程數據庫管理、辦公自動化、決策支持、質量保證、庫存管理等應用子系統的開發,各應用子系統間系統平臺集成、數據信息交換是企業間成功實施動態聯盟企業的關鍵技術基礎。

(4)協同工作技術。在一定的時間(如產品生命周期中一個階段)、一定的空間(如產品設計師和制造工程師并行解決問題這一集合形成的空間)內,利用計算機網絡,小組成員共享知識與信息,避免潛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

(5)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實現人與計算機交互時間結合過程中的自動化,主要涉及的內容是工作任務的整體處理過程、工作組成員間依據一組已定義的規則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標所交換的文本文件、各種多媒體信息或任務,工作流管理系統是一個用于分布式環境中工作任務進程間的協調或協作式處理軟件系統。

第7篇

關鍵詞 先進制造技術 模式 生產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1先進制造技術概述

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簡稱AMT)是指在制造過程和制造系統中融合電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現代科學技術,使材料轉換為產品的過程更為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精益、敏捷、靈活,取得理想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制造技術的總稱。

先進制造技術是一個多學科體系,包容了從市場需求、創新設計、工藝設計到生產過程組織與市場信息反饋在內的工程系統,主要以先進制造工藝、計算機應用技術為核心,輔以支撐技術和制造技術基礎設施(管理技術)。如支撐技術包含有信息技術、傳感器和控制技術等,管理技術著重在產品品質管理及人員組織培訓等。因此,先進制造技術就是人、技術、組織三者的協調融合統一。

2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模式

先進制造生產模式是從傳統的制造生產模式中發展、深化和逐步創新的過程而來。工業化時代的福特大批量生產模式是以提供廉價的產品為主要目的;信息化時代的柔性生產模式、精益生產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等是以快速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為主要目的;未來發展趨勢是知識化時代的綠色制造生產模式,它是以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有利于環境保護減少能源消耗為主要目的。

2.1柔性生產

柔性生產模式由英國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在20世紀70年代末得到推廣應用。該模式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制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以增強制造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可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和員工勞動生產率且改進產品質量。

2.2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模式是由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豐田汽車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業的經驗時提出的。這種模式以改革企業生產管理為特點,其基本要求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同時獲得極高的生產率、最好的產品質量和極大的生產柔性,使所生產出的產品具有精益特點。

精益生產就是及時制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因此有些管理專家也稱精益生產方式為JIT生產方式、準時制生產方式、適時生產方式或看板生產方式。其核心思想包括:

(1)追求零庫存。精益生產是一種追求無庫存生產,或使庫存達到極小的生產系統,為此而開發了包括“看板”在內的一系列具體方式,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生產經營體系。

(2)追求快速反應,即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為了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精益生產者開發出了細胞生產、固定變動生產等布局及生產編程方法。

(3)企業內外環境的和諧統一。精益生產方式成功的關鍵是把企業的內部活動和外部的市場(顧客)需求和諧地統一于企業的發展目標。

(4)人本位主義。精益生產強調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把員工的智慧和創造力視為企業的寶貴財富和未來發展的原動力,包含了充分尊重員工;重視培訓;共同協作等。

(5)庫存是“禍害”。高庫存是大量生產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設備運行的不穩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較高的廢品率和生產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現供貨不及時的現象,庫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緩沖劑”。但精益生產則認為庫存是企業的“禍害”,其主要理由是庫存提高了經營的成本以及庫存掩蓋了企業的問題這兩個方面。

2.3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模式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該模式是將柔性制造的先進技術、熟練掌握的生產技能、有素質的勞動力,以及促進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靈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術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機遇做出快速響應,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要求。

2.4虛擬制造

虛擬制造生產模式是利用制造過程計算機模擬和仿真來實現產品的設計和研制的模式,即在計算機中實現的制造技術。在產品真正制造出來之前,首先在虛擬制造環境中完成軟產品原型代替傳統的硬樣品進行試驗,對其性能進行了預測和評估,從而大大縮短產品設計與制造周期、降低產品開發成本,提高其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決策產品研制,更經濟地投入、更有效地組織生產,從而實現制造系統全面最優的制造生產模式。

2.5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模式是綜合運用生物技術、“綠色化學”、信息技術和環境科學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過程中沒有或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工藝或制造系統的綜合集成生態型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模式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長遠發展的制造模式。

3結語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基礎,被稱為“立國之本”。先進制造技術是現代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為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的發展趨勢使制造技術成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數據化控制和研發為依托,綠色技術為制造主體,系統化管理為輔助系統的更加靈活而高效的低污染技術模式,同時也直接帶動了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互動。

參考文獻

[1] 馬曉春.我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J].森林工程,2002(3).

第8篇

一、浙江省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2004年,浙江全年工業增加值為5381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47.44%。其中,制造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128.09億元,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95.30%。制造業在浙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然而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1、制造業結構升級緩慢。通過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制造業的演進歷史,我們可以發現,20世紀80年代至今,浙江省的主要工業部門是紡織、機械、化工、服裝和皮革等工業,紡織工業比重雖有所下降,但仍牢牢占據首位,而其他的第一類產業如服裝及其他纖維品制造電氣機械(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1985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3.77%)、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1985年的1.09%上升至2004年的3.67%)比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

2、粗放型增長特征明顯。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和能源利用率反映了浙江目前的明顯的粗放型增長特征。2003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僅為22.8%,而美、英、日、德、韓等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超過了40%。浙江的能源利用率也只有3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30%以上。

3、制造業企業規模過小。浙江制造業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99.5%,中小企業的產值在制造業中的產值比重超過70%,遠高于較發達國家,如韓國中小企業產值比重在40%左右。由于企業規模偏小,企業設備改造與更新、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受到資金的嚴重制約。

二、浙江制造業結構層次較低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第

二、第三產業轉移以及外來民工的迅速增加。據統計,全省外來民工總數目前已超過500萬人。這些農村勞動力,尤其是外來民工,其待遇大都很低,其月工資一般也就600元左右,為浙江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低廉勞動力。從需求角度看,浙江的傳統產業有著巨大的國內外市場。

而浙江的制造業產品在市場上有著很高的占有率。2004年,在浙江制造業中,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10%的產業已有14個。其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產品銷售收人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的25.6%。在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部主要工業產品中,居全國前10位的浙江產品有350種,占67%;占全國總產量10%以上的產品有141種;有232種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從行業上看,浙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浙江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機電一體化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規模還是偏小,市場優勢尚未具備。

三、制造業升級的路徑選擇及建議

根據工業化進程相關經驗和理論,工業化進程在經歷輕工業發展階段后,一般要進入到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階段。本文認為,雖然重化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種趨勢,同時結構完善合理的重工業也是一國賴以自立的基礎,但是浙江只是中國的一個子系統,無須按照產業結構調整的一般方向來調整本地區的產業結構,不能簡單照搬產業結構的演進理論,把發展重化工業作為浙江工業經濟調整的戰略重心。時至今日,現在的經濟環境和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的經濟環境已大不相同,研究一個地區的發展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在哪個行業、哪個商品市場具有比較優勢。

第9篇

20世紀初,以標準化和模數化為特征的大工業生產在西方國家大規模發展,幾何形體的重復和復制成為代表工業水平的標志之一。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柯布西耶撕下傳統建筑華麗的面具,尖銳地將其喻為“機器”。居住的機器一方面是功能主義口號,另一方面暗示了建筑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工業特征。然而,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干城一面、特色喪失使許多建筑理論家摒棄了這種功能主義理念。隨之,他們也放棄了與建筑相關的制造業的深入研究。

其實,制造業是與建筑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發展軌跡相似的一種服務于人類生活的生產活動。3000年前,我們搭建了居所:而后,我們制造了海上居所――船:124年前,我們制造移動居所――汽車;107年前,我們制造空中居所――飛機。建筑和制造業在各種自然條件下為人類活動提供特定的空間。早期的制造業與建筑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建筑師即是房屋的設計者同時也可以是家具、船舶的設計者,兩者相輔相成,服務于人類生活。19世紀末,工業技術的逐漸成熟推動了制造業的大發展,然而同時代的建筑師卻沉浸在烏托邦式的幻想中。建筑與制造業徹底分道揚鑣,建筑不知不覺地落在了制造業的后面。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關注建筑工藝的建筑師嘗試著跨越職業的界限,創造建筑與工業技術的合作機會,并形成了一種高度重視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他們嘗試運用計算機輔助生產系統來實現手工制造和TV化生產之間的真正平衡,以工廠制造的方式,根據特定的設計,生產出特定的零部件,來搭配特定的建筑。蓬皮杜藝術中心對建筑內部設備管線的裸表達,成為“機械美學”評價體系下不折不扣的super star。然而,建筑師面對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社會責任和在限定條件下進行創造的行業特點。如何將制造業的成果運用到大眾建筑中,在保證城市風貌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建筑的整體品質成為當前建筑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今天,制造業已經從機械設備的大量運用發展到了生產的自動化控制,同時正朝著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從批量生產發展到了批量定制,從產品的標準化發展到了以不同消費群體為主導的個性化。汽車、飛機、船舶等制造業在短短的幾十年或者幾百年間從手工制造發展成為機械化的定制生產,其產品在功能、形式、生產工藝、造價控制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令建筑師望塵莫及的水平。建筑師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制造業的發展軌跡中尋找經驗,利用當前的工業技術開始“制造建筑”的時代。于是建筑師提出了“向制造業學習”的口號。

建筑學需要學習制造業客觀、理性的設計理念。談到設計理念,每個建筑師頭腦中都會冒出類似“天人合一”、“渾然天成”、“宜居城市”等近乎于入股詞句,以及“蓮花”“滿月”“天鵝”等美好的符號象征。然而,設計理念是貫穿建筑設計始終的原則,美好的形式含義固然重要,然而意義的表達需要建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從這一點而言,制造業的工程師要實惠的多。以汽車制造業為例,無論是BMW,Porsche還是Mercedes-Benz,其設計理念都源于客觀的物質性需求。怎樣優化車身結構保證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怎樣在降低油耗的同時提高駕駛性能?如何減少機械摩擦,改善空氣動力、優化能源管理系統?在工業設計的過程中,工程師信奉的是嚴格的限制條件所激發出來的富有時代特征和社會價值的理性創造。誠然,建筑師所面臨的問題要復雜得多,城市肌理、文化背景、地域特征、自然環境、地方習俗、社會環境等等。而建筑最基本的原則堅固、實用、經濟、舒適卻往往被淹沒在形而上的哲學思辯中。于是,在英文字典中竟然出現了以中文為詞源的詞匯“ToufuProject” (豆腐渣工程)。建筑就其本質是人的一種消費品,無論多深邃的意義都要建立在物質的使用功能基礎之上,因而設計理念的客觀理性不能丟失。

與傳統的建筑相比,現代建筑及當前所謂的超現代建筑都需要對工業技術進行表達,而平直光潔的幾何形體,精致的制造工藝正是工業技術的特征性語言。就當前我國建筑而言,房屋建造的精致程度遠遠不能作為工業技術的代言人,因而建筑師需要學習制造業對精度和誤差的控制。而這種精度控制關鍵在于設計流程的合理安排以及工業技術的恰當介入。對于傳統的設計程序而言。“概念設計一初步設計一施工圖設計一備料施工,”盡可能多的工作直接控制在最終的建造者手中,希望以此來確保質量和成本。然而,從制造業的經驗來看,最終控制遠不及過程控制的效果明顯。因為一個制品的零件數目和這些零件之間可能的接口數成指數關系:2個零件有1個接口,4個零件有4個可能的接口,16個零件有24個可能的接口。對于一次常規意義上的建造活動而言,可能涉及上百萬甚至上億個建筑構件的連接與裝配,如果將這些構件統統拿到施工現場進行安裝,恐怕連肯密狄的鐘表大師也無法保證構件之間的準確連接,何談建筑的精致性問題。制造業“模塊化預置組裝”的生產方式給我提供了學習的樣本。將建筑構件分解重組,形成的小型集成化建筑構件,逐級控制構件質量,以此來保證整個產品的品質。模塊化預置組裝是從建造向制造過渡的必由之路。

建筑師需要在制造業中尋找控制成本的途徑。當勞動分工達到一定程度,工作已經不能給個人帶來單獨的滿足感時,所有生產激勵手段、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團隊精神、個人的升遷和發展、對整個生產過程的體驗和欣賞等人性化因素都開始弱化,剩下的興趣越來越向金錢匯集。同樣建筑專業分工的細化,弱化了建筑師個人的得失與興趣,整個建筑活動對于各個專業、各個環節而言更像是一場商品交易。于是,建筑成本問題,特別是單位時間內的建筑成本越來越被業主和建筑師所關注。建筑師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造高品質的建筑。從這一點而言,船舶的設計及建造流程給建筑師帶來了很大啟示。在20世紀中葉,造船是以船只的不同設備系統為基本對象,在船廠進行自下而上的生產加工。隨著工業水平的發展,工程師發現這種按部就班的生產方式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任何工作在車間里完成需要1小時,在船體之外的組裝地點完成需要3小時,而在船倉之內完成需要8小時。于是,工程師對船舶制造的程序進行較大的調整。今天,造船是以船只的不同空間部位為基本對象,各部分工序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控制下同時進行,協同工作,進而縮短建造周期,節省時間成本。對于建造過程的工業化趨勢而言,將建筑拆分成模塊單元,進行工廠生產,同時通過計算機集成建造系統將實現設計、生產、建造三個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僅可以大大地縮短建造周期,減少能源和建材的浪費,更能夠滿足“周期短、質量高”的消費需求。

如果建筑作為一個城市或者一種文化的代言,我們需要建筑能夠書寫歷史,能夠具有廣告效應、需要建筑師和藝術家的精雕細琢。與super-sta r相比,大眾建筑才是市民生活的載體,是城市整體建筑水平的真實寫照。在當前的工業水平下,大眾建筑的建造勢必與制造業休戚相關。而在制造建筑的過程中建筑師更像一個指揮家,除了堅守核心領

域――基于功能和場地條件進行建筑構思之外,還協調組裝產品、建筑材料、建造活動等相關方面。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Her Kasteel社會住宅就是制造建筑的典型案例之一。

Het Kasfeel是由荷蘭HVDN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一個社會住宅項目,位于阿姆斯特丹Flevopa rk地區,科技公園西南側,毗鄰lndischeBuurf Amsterdam-Amersfoort鐵路線。

Het KasteeI住宅從設計開始就向制造業靠攏,設計理念客觀、理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并對建筑環境提出了城堡、水晶塔、聲屏障、民主等概念。首先,科技公園隱藏在擁擠的城市中,與外界相連的唯一途徑是一個下穿的隧道。因而,從城市角度講,Het Kasfeel社會住宅面臨著區域環境缺乏識別性的問題。建筑師選擇了錯落有致的建筑表皮和光亮的材質,創造了一種遠看似水晶的視覺效果,進而確立了這座建筑在科技公園的標志性。同時,建筑入口門廳處的彩色玻璃墻,具有鮮明的提示作用,特別是在夜晚,它是建筑庭院人口的標志。其次,Het Kasteel住宅毗鄰兩條鐵路線,噪聲干擾嚴重,建筑師對鄰近鐵道一側的建筑表皮進行了精心的細部設計。不同角度排列的玻璃單元,將部分噪聲反射出去,起到聲屏障的作用。此外,Het KasteeI是一個社會住宅項目,在嚴格的成本控制下,為各個不同社會階層的住戶營造回家的感覺,讓他們和諧相處是建筑師面臨的難題之一。因而建筑師設計了不規則的內庭院,以保護社區內居民的生活。停車場設計成為住區的“客廳”,木質的墻,樹的剪影透過天窗投射下來,給人一種溫暖和歸屬感,成功的將居住區中的消極空間轉化成為積極空間。建筑師為了滿足不同階層對社會住宅的生活需求,體現民主精神,設計了4種住宅形式:底層住宅(ground-tied dwellings)、躍層住宅(upstairs。downstairs dwellings)、走廊公寓(gallery apartments)和塔樓公寓(tower apartments),并為每一個住戶創造一個自己的室外活動空間。

Het KasteeI住宅除了在概念上相制造業靠攏之外,在技術上也受益匪淺?建筑師在表皮工程師的配合下,采用了TU預制的建筑表皮單元進行建造。每個單元的均為2.9m高,2.7m寬,建筑玻璃為中空夾層玻璃,表皮單元的內壁四周都貼有120mm×22mm的木板。塔樓部分的表皮單元是建筑師為居民設計的“空中花園”,希望居民能夠坐在自己當房間中享受到陽光的溫暖。表皮單元由工廠定做,然后運往施工現場進行安裝。安裝時,各個單元沿對角線方向傾斜,且每個單元均不相同。整個立面共有8種不同傾斜的角度,最大傾角為10。,這種處理方式使建筑在外觀上看起來象一個巨大的水晶體。在單元與單元之間,建筑師還設計了隔音空腔,并在表皮單元的頂部和底部鋪設了吸音材料,從而保證了居住環境的安靜。由于工廠加工精度高,誤差小,構件便于組裝,且容易控制安裝的準確性,因而建筑師憑借預制構件TU制造的優勢在不增加時間成本和造價的前提下實現了建筑的精致之美。而精美的建筑表皮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對主體結構在形式美方面的要求,采用最簡單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從而減少了主題結構的造價。建筑主體結構與建筑表皮同時施工的方式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Her Kasteel社會住宅項目,施工時間僅用了6個月,是通常歐洲住宅建筑施工周期的1/2:造價為1089S/m2,是歐洲普通多、高層住宅造價的80%。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五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 国产一级毛片国语版 | 黄色小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美女被爆羞羞网站免费 | 色婷婷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天堂 | www.加勒比.com|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 黄色的视频在线观看 | 色视频久久 | 99re在线播放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九九国产在线视频 | 色戒免费在线播放 | run away无删减全集动漫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成人a |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 欧美在线一级视频 | 精品成人免费播放国产片 | 9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观看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 99热4| 激情综合网激情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七月丁香八月婷婷综合激情 | 久久羞羞| 四虎色姝姝影院www 四虎啪啪 | 欧美自拍区 |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久国语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综合视频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免费看的www视频网站视频 | 欧美大片大片播放网站 | 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