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19:46:5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地理教育個人學習計劃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有了工作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地理教師學期個人工作計劃,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地理教師學期個人工作計劃一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三3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在一學期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忙中有樂,忙中有得。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如下:
一、加強學習,革新思想,樹立新理念
認真學習校領導提出的學校教育發展戰略,深入開展校本革命,建立多元課程體系、深化課改步伐、促進教師發展。結合自身實際,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本學期我堅持認真學習,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一種責任,我常讀的刊物是《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等及一些相關的教輔材料及自己購買的有關新課程的書。認真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深入分析解讀高考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努力鉆研教材,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二、踏踏實實進行教學工作
結合我校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思維懶惰等特點,我采取低要求,低難度,采用小步教學法,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以達到落實雙基,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提升地理解題能力的目的。
1、制定合理復習計劃。
在第一輪復習階段,強調一個“實”字,側重于落實“課本”,夯實基礎。要求堅持基礎性、系統性、全面性、層次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落實章節檢測過關達標。我在教學中幾乎每節課都有聽寫,并及時批改,在下一節課給學生反饋。這可以讓學生及時復習,也知道了什么知識是基礎的、必會的。二輪復習突出一個“綜”字,以專題復習為主線,以高考考點復習為面,以提高能力為著眼點,以知識的整合、能力的形成為目的。復習中以高考題為切入點,鼓勵學生發現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滲透考點。
2、做好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意識。
更新復習觀念,改變傳統的復習方法。在復習中使學生做到“五個學會”:
①學會自己看書。全面看、細致看、深入看,多問幾個為什么。
②學會看圖。會看、常看。
③學會做題。建立錯題集、善于反思。
④學會做筆記。
⑤學會提問。
不明即問,不懂即問。特別是引導學生學會提問的方法和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引導學生提問。不僅是在學習中提出教材內容中的問題,也鼓勵學生自己給自己主動的提問題,從而啟發思維方式,使問題得以解決。引導學生反思。只有經過思考加工,才能真正的理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我很注重思考這個環節,每一章節都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來思考,任何事物都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另外,讓學生參考目錄,思考章節內容;讓學生看著地圖或圖表,聯系有關的知識。
3、做好待優生的轉化工作及藝考生的.提升工作。
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待優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的待優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待優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為了確保高考的平均分,待優生的轉化至關重要。
首先,幫助待優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其次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加強與待優生的了解和溝通,幫助分析其學習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幫扶措施。
其次,做好藝考生的提升工作。對于藝考生來說,從年前就開始的藝術聯考、校考讓他們耽誤了很長時間的文化課復習。在接下來不足三個月的時間里,應如何指導藝考生進行文化課復習,提高文化課成績。
藝考生文化課復習的四個要點:
一是要對文化課的學習樹立堅定地信心,在面對文化課學習上要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和積極地情緒;二是要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不僅要有每天,每周,每月的學習計劃,更要有每個學科的詳細復習計劃;三是要有針對性,要明確自己文化必須達到的成績,將成績分解到每一科,緊緊圍繞考綱、圍繞基礎有針對性的開展復習;四要針對高考核心考點各個突破。
總之,一學期來,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發揚優點,改正不足,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成績。
地理教師學期個人工作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力度,按新的課改模式上課,努力做到高效,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學成績,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1~8班地理教學任務,每周2個課時。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學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給了地理學科應有的地位。大多數學生剛升入中學,有較強的進取心,且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地理知識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今后學習中的一大優勢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學習又存在不穩定的特點,有可能導致班級紀律渙散,而影響整體學習成績,這些都是應該考慮和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
三、本冊教材分析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共計五章,14節: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氣與氣候》,第九章《居民與聚落》,第十章《發展與合作》。向學生講述了最基礎的地理知識,通__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不同自然環境,感受日新月異的地理環境變化,了解大自然的奧妙。
四、本學期總體教學目的要求
1、讓學生獲得最基礎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讀圖能力。
2、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懂得人地對立同一關系,使人類發展與環境相協調。
3、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4、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五、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導學案。
2、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6、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教學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9、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10、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1、申請購置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軟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地理教師學期個人工作計劃三
一、 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綜合分析我校20__屆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績和高二期末考成績,高三地理備課組的老師們對本屆學生的地理學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認為本屆學生整體的地理素養較低,基礎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學籍學生落后面較大,地理高考備考形勢非常嚴峻。為了有效提升我備課組老師的教學水平,搞好第一輪復習,提高地理教學實效性,特制訂本學期高三教學工作計劃。
二、指導思想:
本學期第一輪復習必須緊抓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注重雙基教學,構建地理主干知識框架和網絡,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和生活。處理好自然、人文和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熱點問題應體現地理學的應用功能與社會價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圖表、文字信息的分析應用能力。教學中應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評價、歸納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一輪復習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鉆研教材、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試題
每位老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考試說明,研究20__--20__年高考題,教師要不斷研究高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高考的要求。重視每次月考后集體備課對試題的分析,根據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評試卷或調整教學策略。
2、抓好“雙基”把握好教學導向
在高三的備考中,教師的復習不能帶有僥幸的心理去猜題、押題,一定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立足于“雙基”,從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讀圖、地理過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觀念、地理能力、地理規律,要強調地理特征的空間性。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做到萬無一失。為此,應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并重點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夯實基礎識,到邊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構和完善學科主干知識體系;三是對重點知識形成專題,挖掘知識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強化規律(過程)和方法,重視聯系和運用。
3、強化地理圖表的學習
空間性是地理學科區分于其他學科的最主要特點。地理高考題可以說是“無圖表不成題”,從客觀性試題到主觀性試題,均以圖表為信息加以命題,可以說學生從地理圖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敗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時復習,應以課本中原圖為基礎,熟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地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等類型的綜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養
知識在于積累,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素養、地理靈感以及地理能力,強調對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應用,突出考查考生獲取圖表信息的能力,遷移整合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分析、評價地理事物和現象,描述、闡釋事物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5、加強案例教學,訓練學生解題思路和答題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反思我們的常規教學,教與學都必須注重方法。這方法就是要做到選取典例,通過案例式學法或教法,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教會學生以不變應萬變。訓練學生進行學科術語規范、條理清楚、突出關鍵詞、邏輯嚴密的表述。
6、關注社會、關注時政熱點和焦點
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如: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溫室效應與臭氧空洞、氣象災害與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南水北調、能源問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及流域的綜合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三農問題、東北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等,地理學科的時代性強,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應以反映現實和熱點的“新材料、新情境”為載體,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素養,以體現培養學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價值。
7、訓練學生用學科術語規范答題
從這幾年的高考閱卷和試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審題不到位、答題沒有要點也是導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準確審題、規范表述、嚴謹答題的能力是高三一開始復習老師就就必須有意識的培養,要盡可能將失誤減少到最低。
8、落實好每周的有效訓練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方法
我國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習方式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為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彼此之間的交流,借以突破單純的師生間的溝通,充分體現初中生在學習探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此,本文針對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下面將具體闡述:
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缺乏學習的主觀動力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往往是給學生布置了任務或者分配了小組后,學生學習欲望缺乏,以至于對于整體學習計劃的實施造成了影響,進而耽誤了學生本身的學習。例如,老師布置了任務以后,很多學生就湊在一起談論與學習無關的內容,進而偏離了學習的軌道。
為此我們提出應該設立有效的激勵措施,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使學生樂于學習,對于知識有獲取的欲望和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而使其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使課堂更加有趣味性,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例如,對于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安徒生)而言,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結成小組,然后讓其選擇文章當中的角色,進行課堂表演,這樣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
二、忽視在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
在我們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存在差異,但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們針對的是整個班集體,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忽視那些學得慢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不到學習的樂趣,就會產生厭學等情緒,進而造成了其教育的缺失。
為此,我們應該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具體的措施,例如實行“一幫一”等活動,在班級里結成互幫互助小組,把所有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整體進步,進而做到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也不能少”。
三、教師的角色地位不準
在我們開展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止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問題,我們老師在身份轉換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我們由一個知識的教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引導人。在這其中我們大部分老師出現了角色定位不準等問題。
為此我們應該多多開展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與培訓。例如,讓那些在實踐過程中做得好的老師講授其轉變的方法,組織老師互相聽課,互相討論學習。進而讓教師擔當好科學的角色,與學生一同進步,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四、學習評價不全面,缺少準確的評價方法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不單單看學生自身書面上的成績,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學習討論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這就給我們具體成績的評價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使其成績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個人主觀的判斷,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為此,我們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例如,可以在班級開班會,組織學生制定評判標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進而更加激發其自主能力,從而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判標準,減少教師個人主觀的評價。
教書的責任在于育人,我們教育方式的轉變也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初中語文學習對于我們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培養使我們的學生學會表達,學會質疑,學會互助,學會討論,學會協調。進而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的學生人格更加健全,精神更加自由,人生更加豐滿。讓每個人健康快樂地成長與學會學習,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王青莉.小星球大愉悅范例淺析:基于數字化地理教室的“愉悅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2).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模式;海爾森
中圖分類號:G807.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1)03-0098-05
Development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LUO 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ach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value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reflected the need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stic moral education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conception development,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rational teaching authorization and the focus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eaching; the structure of responsibility levels and action specific behavior learning elements in 5 areas were designed for the learning content system; learning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e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conven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dapting to various responsibility level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moral education in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Hellison
海爾森(Hellison)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體育教學論專家,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長年致力于青少年體育教育研究。20世紀90年代,海爾森基于美國學校體育和德育教育改革的要求而開發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模式,在美國、英國、新西蘭、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并取得了肯定性的教學效果。1995年,海爾森出版了《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一書,該書對通過身體活動促進青少年學生責任品質發展的“TPSR”模式進行了總結,在2003年的再版中又補充了適用責任教學模式的26個實證研究案例,從責任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學校環境支持等方面對該模式理論進行了完善,這使得海爾森的“TPSR”模式成為了和西登拓普的“運動教育模式(SEM)”、湯姆邁肯茲的“SPARK模式”齊名的美國對世界學校體育實踐較具影響力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之一[1]。
人格塑造和公民責任教育是學校體育課程教育的實踐發展目標,在新課改及青少年學生的人格危機行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體育課程的這種實踐發展目標的展現及道德學習價值也越來越得到重視[2-3]。但體育道德教育內容的空泛以及針對性不強的教育實踐策略,使得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道德教育和道德學習的有效實施,一直是學校體育教育實踐的難點。因此借鑒和學習國外的體育道德教育模式是有必要的。但以往對“TPSR”模式(在我國的相關體育研究文獻中稱之為“個人和社會發展”模式[4])的研究僅限于責任水平結構及含義的簡單介紹,缺乏對“TPSR”模式實施策略的結構設計和運用方式的分析,導致對“TPSR”模式整體性認知不足。本文通過對海爾森的“TPSR”模式的開發理念、特點、實施策略和價值的分析,進一步思考體育教學中道德責任學習的實踐屬性特征,以期有助于我國學校體育課程中學生人格形成教育實踐的發展。
1開發背景和實踐理念
海爾森從20世紀70年代時就致力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發展研究,他對體育教學中開展學生責任感教育的關注既體現了美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也是美國學校體育道德學習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反映。
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反戰、女性解放運動等社會運動不斷涌現,也引發了一場場道德教育辯論和改革。生計教育和回歸基礎教育固然有利于科技教育的發展,但培養正直、誠實和有責任感品質的社會成員對社會穩定發展更加有利。所以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道德教育開始回歸學校,“培養責任公民”成為了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口號,為了落實學校德育,美國國會相繼推出了500余個教育法案,鼓勵學校制定系統的德育評估標準和德育實施準則。20世紀90年代美國又開始興起了學校品格教育運動[5],其主要內容就是“尊重”和“責任”教育,體現了責任教育在青少年學生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
1983年美國體育協會(AAPE)提出,體育中的道德促進應是體育專門工作的重要目標,青少年的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培養應成為體育教育課程的明確目標;體育教師的專業教育課程中應強調道德倫理的學習價值;應鼓勵體育教師開展對學生的道德倫理學習指導;體育工作者也應以教授適應性的道德倫理價值內容為基準,積極開發相應的課程學習計劃和評價方法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海爾森開始了青少年學生的體育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提出了體育活動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模式。這個模式建構的本質含義就是通過學習者的自控、參與、設定目標以及協助他人成功體育學習等方式,促進個人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科爾伯格的關于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提高對其道德發展的影響以及重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道德教育環境建設的理論是該模式建構的主要理論依據。責任品質在人的道德素質結構中的基礎地位、責任學習內容的劃分以及對體育課程教育與學生德性發展的自洽性關系的理解,形成了海爾森體育道德責任教育的實踐理念。這個理念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責任教育和身體活動的結合;責任教育的轉移;合理教學授權及對教學中建構合理師生關系的關注。
所謂責任教育和身體活動的結合,就是要在身體教學中融入責任感教育。海爾森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在體育活動中自然生成的樂觀論持批評態度,他認為學生道德責任形成來源于他的道德責任判斷和道德責任認知的進步。責任作為人的基本道德素質和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部分,它不會在體育游戲、戰術學習、動作教育中自然形成,而需要不斷地通過體育活動中的運動參與體驗、角色承擔、感悟和反思、討論等過程而形成。
責任教育的轉移是指責任教育設計必須基于日常生活需要來實施體育場景下的責任教育活動。海爾森認為學生的責任發展是階段性的,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善待和關心他人到自我努力負責再到責任精神責任理念的建立,是隨著學生運動認知的發展和參與不同類型身體活動學習而變化的,如球類活動可提供較多的社會責任學習的機會,而一些健身和冒險活動則促進了學生個體自我激勵的學習。這種學習和行為表現本身和社會生活中的限定條件下的責任品格再現是有區別的,所以體育中的責任教育要有意識地整合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學習內容,注意他律精神和自律精神的培養,目標是推動體育場景中的責任行為發展和日常生活表現的統一。
海爾森是堅定的人本主義者,深受科爾伯格的道德結構發展理論的影響,他強調道德責任在本質上是自律的,是青少年學生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從感性到理性的生成過程。因此身體活動中的責任教育應堅持學生為本的原則,把價值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做個體化的道德和社會的決定,給予學生責任認知發展的自我思考的機會。海爾森認為合理的教學授權,有助于培養學生責任素質中的主體性能力,而這種責任感的自我意識發展在學生的責任品質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體育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建構是因為道德責任教育在本質上以轉變學生的責任意識,促其責任感精神和價值重構的活動,師生協同活動與和諧的道德學習氣氛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責任學習動力。因此,在具體的責任教育實施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立場和聽取學生的意見,通過師生平等對話、自由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體驗體育價值,從而在面臨價值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2責任學習內容結構
表1是海爾森的體育責任學習理論的內容結構表[6-7]。從表1中可以看到,海爾森把青少年學生的責任教育內容劃分為初、中、高3等級5個水平,分別是尊重、參與、自我管理、關懷和合作、轉移和超越,每個水平分別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海爾森認為,人的責任水平的發展是由它的責任結構決定的,人的“盡責行為”是在調整“與他”、“與我”和“與群”的關系中表現,這種責任關系在每一層級中都同時包含“與他”、“與我”的結構聯系。比如在責任行為的初級水平中,對他人負責就是對他人在體育學習中的權利和情感的尊重,對自我負責就是能參與挑戰,通過參與獲得體育學習的良好感受并提高運動技能和體能。在中級的責任行為水平中,對他人而言就是能幫助關心和指導別人進行體育活動,對自己而言就是能獨立開展體育學習活動,對自己的體育成長負責。高級責任行為水平就是無論在體育場館,還是在學校、社區、家庭等表現出責任行為和態度,無論是體育活動還是其它活動,都有一種盡責擔當的意識、行為和情感。
此外海爾森根據學生的責任品質發展,對每一層級的學習目標提出了相對應的行為學習要素,為單元體育教學的設計奠定了基礎。責任教育就是要告訴學生“為什么負責、負什么責和如何負責的問題”。總體上看,他的責任學習內容劃分在目標層面上指向抽象的“責任”品質,但在操作層面上以各種具體類型的體育行為要素為學習內容,這和學生體育學習中的主要內容領域是一致的。在內容體系的邏輯建構上,遵循了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發展的階段規律,反映了道德發展由自律到他律的發展過程,也體現了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平衡。如自我學習屬于個人責任,幫助他人則屬于社會責任等等。按照科爾伯格的理論,每個人道德發展體現出混合階段特征,所以人的責任素質表現并不是單一獨立的道德素質,它的發展總是和其它一些社會能力要素體現在一起,如積極、努力、合作、參與、自我管理、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等,也就是說人的倫理性品質和社會性品質總是相伴隨發展,責任品質教育內容的劃分和評價主要是根據優勢責任行為水平的表現特征而確定。海爾森的責任教學策略也體現了這一點。
3實施策略
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教育模式包括道德討論模式(兩難問題認知沖突道德思考)和公正團體模式(民主參與集體認同道德發展)。海爾森認為,把這兩種模式與體育活動因素融合,通過體育學習以及問題發現式的教學安排更能體現身體活動中道德教育的特點。所以,海爾森的體育責任教學的實施策略在手段類型上包括認識促進、體驗、選擇、解決問題和自我反省、咨詢等方法,這些方法體系結合課堂教學結構又可劃分為2類,一是常規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責任教學策略,二是適應各個責任水平的道德責任教學策略。
3.1常規體育教學活動的責任策略
常規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責任策略主要包括在體育教學的導入、實施和結束整理階段的教學策略以及在體育課堂教學之外進行的師生之間的一對一學習輔導策略[8]。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把學生集中在一起,利用各種方式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責任發展目標,并根據學生相對應責任發展水平提出指導意見;在教學實施中運用班級討論的方式對本時課中學生的活動和責任表現進行討論,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目的是讓學生在班級討論中體驗集體決策的過程,慢慢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此外在課堂教學結束前也可采用多種方法,如體育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不負責行為的發生等,以此對學生責任水平的表現情況和責任行為能力的變化進行評價,促進學生對責任學習意義的理解。
3.2適應各個責任水平的發展教學策略
適應于各個責任水平的教學策略即根據學生所處的責任水平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9],具體而言:
水平1的責任發展目標是學會尊重他人,主要包括保障他人有運動參與的機會和權利,相對應的主要教學策略包括,教師授權于學生,讓學生在公平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體育學習集體的劃分。通過教材的運用性質的改變,增加體育教材的學習機會,如根據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水平等條件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或改變規則如籃球競賽中規定必須每個學生觸到球后才能投籃以及教學實施中引入“托羅普斯”運動項目以增加學生的運動學習機會。
水平2的責任發展目標是培養學生有責任發現自身的能力,通過調整自己和他人、集體的關系以及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善人際關系,獲得良好的體育運動經驗。主要的教學策略有:讓學生學會運動學習的調整方法;使學生能根據個人的學習情況安排學習進度;幫助學生合理理解個人成功目標以及提高學習者的活動參與力度及方式,從而持續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籃球學習中調整投籃距離的遠近;排球扣球學習中降低排球網的高度;跨欄學習中劃分學習難度,組成不同的學習團體,讓學生自由加入,并依據難度的程度開展學習;對體育學習的成功標準做軟性理解,激發和使學生保持有較高的學習興趣等。
水平3的責任發展目標是培養學生有責任獨立開展體育學習能力,因此改善和提高身體活動中個人和社會交往技能是有必要的。主要的教學策略有:幫助學生基于自身的需要和興趣,開展獨立學習內容的能力;讓學生自身設定能控制和實現的體育學習目標以及學會制定各種類型的學習計劃等。具體事例如在教師間接指導下學生能完成頭手倒立完整動作或組合動作學習;學生能根據籃球戰術教學目標制定階段學習內容和評價方法等,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使學生能獨自地選擇和開展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
水平4的責任教學目標是基于相互信賴和協助,能站在他人立場上開展身體練習活動,并發揮教師小助手作用,組織體育學習。主要的教學策略包括:學會如何幫助他人學習和開展合作性體育活動以及集體目標設定等。如在單項運動技能的課堂學習中結成一對一幫助小組;球類活動中指揮學習小組參與體育競賽以及相互觀察幫助指導其他同學的運動技能學習等。
水平5的責任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體育課外也能采取有責任的行為意識和能力。校外環境和課堂環境有所不同,責任行為表現的空間特性和道德行為實施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而課外的責任行為水平表現的限定性更強,因此除學生的自我投入,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自我激勱與評價外,和不同年齡段的他人合作學習是較多的,所以除了水平1~4的教學策略教授之外,指導不同年齡的他人進行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的學習和實踐也很重要。例如大齡學生指導年齡小學生的體育學習、開展道德責任的討論活動以及模擬教學和在教師指導下教學反思以及培養學生具備指導他人學習的方法和經驗等。
總之,海爾森的體育責任教學模式的實施就是要讓青少年學生在體育學習活動中逐步承擔起責任,在面臨責任時有較多的思考、判斷、合作和做決定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學會理解與我、與他和與群的關系,并逐步使學生的責任意識、情感和責任能力得到提高。
4評價和啟示
海爾森基于美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和對身體活動過程蘊含有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的認知而開發的“TPSR”模式,是學校德育理論在體育課程和教學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他探索了一種通過體育活動開展學生人格形成教育的模式,也豐富了學校體育教育關于青少年學生人格塑造教育的理論,對歐美各國的青少年的體育道德教育實踐和研究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的[10]。海爾森所開發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模式對學校體育道德教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一是把身體活動和責任教育的結合作為體育課程中學生人格形成教育的基點,設計了一個較具體的責任教學內容體系,有利于體育課堂和單元體育教學活動的安排。二是道德責任教學策略的分類化設計,即針對學生責任水平的不同而分別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推動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責任意識和行為能力的有序發展具有意義。但海爾森的責任教學模式理論中也有一些有待商榷的問題,如雖有責任水平的結構劃分,但接受過責任道德教育后的學生道德責任水平的整體發展目標并不清晰;教學中學生、教師和體育教材之間究竟處于何種關系和什么樣的課堂運作機制中更有利于學生責任品質的發展,以及如何更準確地理解體育中的責任內涵和評價體育道德責任學習效果等問題。
海爾森的體育責任教學模式的開發和實踐對我國學校體育中道德教育的啟示:
第1,必須重視青少年學生體育道德責任學習實踐。社會轉型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青少年的道德責任品質不會自然形成,因此必須重視青少年的道德責任教育,主動發揮體育課程教育的價值傳播功能,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能力,這不僅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體育課程學科人格教育功能發揮的必然。
第2,要不斷提高體育教師開展學生道德責任教育的能力。道德學習與運動認知教育、運動技能學習有較大的不同,道德學習重視潛移默化、個體感悟和生活踐行,有較復雜的情感體驗和意志磨練,體育教師只有實施合理的教學策略才能獲得積極的德育效果,因此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育中道德教育的認知和實踐指導能力是必要的。
第3,要努力開發和探索適應我國學校體育實踐的體育道德責任教育的理論。體育場景和生活場景具有一定差異性,責任表現的情景性特征要求責任教育必須和身體活動充分結合。我國青少年體育教育發展階段的特殊性也需要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要特別關注學生責任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盡快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生活習慣。
第4,要不斷加強體育道德教育環境的建設。學生的道德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體育課程教育、家庭和社區體育活動都是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因素,我們只有逐步建構起合理的體育道德促進體系,發揮環境的隱形道德力量,才能使學生的道德責任行為能力獲得快速發展,進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素養的現代責任公民。
參考文獻:
[1] 劉海元. 美國體育課程模式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啟示[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1):106-110.
[2] 毛振明,賴天德. 論體育教學和促進學生社會適應的關系[J]. 中國學校體育,2005(4):54-56.
[3] 熊文,張健永. 學校體育中德育教育的多維審視[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5):80-84.
[4] 曲宗湖,楊文軒. 域外學校體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5] 王琪. 從《公民讀本》看美國公民人格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18(1):28-32.
[6] 友添秀則[日]. 體育人格形成論[M]. 日本:大修館書店,2009.
[7] Hellison D,Walsh D. Responsibility-based youth programs evaluation:investigatings the investigations[J]. Quest,2002(54):292-307.
[8] 邵偉德. 美國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特點和啟示[J]. 體育教學,2005(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