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李清照詩詞優選九篇

時間:2022-05-30 22:16:1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李清照詩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李清照詩詞

第1篇

關鍵詞:李清照 詩詞作品 青春 影響

談起李清照,不得不說,她身上有著這樣那樣的標簽:婉約派詞人“宗主”、宋代最偉大的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等等,她獨創的“易安體”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她的白話詞,在當時有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當時及后代的文人都對李清照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更難得的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成名極早,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其最為出色的代表作是其中后期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但作者認為,李清照早期的詞作特別是被很多研究者所不太重視的,其出嫁前的閨閣時期的詞作,也很值得一讀,有著獨特的價值所在,其中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作者看來,就是透過這些詞作,而躍然紙上的那個少女形象:她從來就不是嬌氣柔弱、多愁善感的,她有著過人的才華,深遠的見識,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的是這么的僅有,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上是這么的難得。而這一切,都凝固在那些優美的詩詞作品中,這些作品,怎不由得我們擊節贊嘆,倍加珍惜!下面,就讓我們借著賞析這一時期的幾首詩詞作品,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快樂少女的如詩世界。

其一:活力又豪放的青春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這首詞作寫于李清照十五六歲時,全篇用幾乎毫無雕琢,清新自然的寥寥幾語,就勾勒出了一幅夏日傍晚的蕩舟歸游圖。這群快樂的少女,在一個夏天的傍晚,一起去溪亭游玩,說笑跳鬧,喝酒劃船,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哎呀,要快些劃船回家了,但不知是喝醉了后太貪看眼前的美景,還是心里太著急亂了方向,總之她們的小船兒來到了密密的荷花叢深處,搖搖晃晃的小船驚得水中花叢里的沙鷗、白鷺撲棱棱飛起來,呼扇的翅膀上帶著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呼呼啦啦的沖天而起,真是好一幅生機勃勃而又情趣盎然的畫面啊!閉上眼,仿佛還能聽見姑娘們那銀鈴般的笑聲。這就是少女時期李清照的生活啊,活潑、快樂、無所顧忌、充滿活力。

在這里,李清照沒有端起大家閨秀的架子,而全然是一個活潑開朗,豪氣瀟灑的少女,她用生花妙筆寫出了青春的朝氣,她將自己充滿勃勃生機的快樂定格在了~中,讓我們一起分享這份快樂,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能了解感受到在宋代,一個少女所擁有的真實的歡樂時光,讓我們知道千年前的女孩兒,她們的快樂生活是這樣的啊,這功勞,誰人堪比。

其二:美麗又傷感的青春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C。

這首亦寫于李清照待字閨中的十六歲左右的詞作,在當時問世后得到了極其巨大的贊賞,以至于“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詞作傳神刻畫出了一個充滿才情的多情少女形象。她宿醉在春天的一個風大、雨疏的夜晚,在昏昏沉沉的酣睡里,只聽得風聲雨聲將后院的花草葉子噼里啪啦地抽打了一整夜,在睡到天光大亮后,這位敏感多情的少女,最擔心的卻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樣了,怕是要遭殃了吧。誰知卷簾的侍女卻答道:海棠花沒事啊。這個答案顯然沒讓心思細膩的女孩兒滿意:唉,你哪里知道啊,一場風雨過后,海棠葉是更加肥大茂盛了,但是海棠花恐怕就已經被吹落了。

這首詞中,最經典的當然就是“綠肥紅瘦”四字了,一綠一紅,一肥一瘦,將平字用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是用語絕妙。并且李清照用這一句話,便道明了自己復雜的情緒:紅顏易老,就像那凋落的紅花一樣,經不住風吹雨打,青春易逝,老去的腳步匆匆,怎樣才能留住這流逝的時光,流逝的青春呢?少女的愁懷,少女的傷感,如此細膩的情緒,李清照借著花兒娓娓道來。青春,美麗而傷感的青春,在少年李清照的筆下有了色彩,有了具象,讓千百年后的我們也體悟到了這份敏感的心思,讓我們跟著一起惆悵,這首詞作里深厚的白描功力,巨大的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其三:嬌羞又大膽的青春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這里面的少女形象,應該就是李清照自己。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孩兒呢,那是在一個好天氣里,陽光燦爛、風輕云淡,一個大家閨秀,在自家的院子里蕩秋千,自由自在,快活盡興,哪怕香汗淋漓,也心情大好。這個充滿活力又精神抖擻的嬌小姑娘啊,忽見有客人闖入了花園,急忙含羞回避。因為過于慌亂,僅是穿著襪子,鞋忘了穿,頭上的發釵也掉了,真是狼狽啊!可就算是這樣,這個小姑娘卻又倚在門邊,裝作低頭嗅青梅的樣子,一再偷偷張望來客。這是個多么鮮活而美妙的畫面啊!這是個多么可愛的姑娘啊!

那又是什么讓得我們一向爽朗大方的少女李清照,一下變得如此嬌羞呢?那只能是來的人是她心上的情郎啊!透過文字,千年之前,那少女倚門回首嗅青梅的俏皮小心思,那又慌亂又羞怯的眼波,那緋紅的臉龐,似乎都歷歷在目。空氣中仿佛都蕩漾著一股酸酸甜甜的、青澀的、叫情的味道!李清照是如此貼切的描摹了美好初戀中青年男女的真實心態,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筆直抒情感、直面內心,如此真摯,如此熱切!

其四:見識非凡的青春

更令人稱奇的是,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在詞名昭著后,還開始了她的寫詩生涯,寫的還是封建時代本是男性專利的詠史言志詩,這便是被大儒朱熹嘖嘖稱奇為“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的《和張文潛浯溪中興頌二首》。

其一

第2篇

【關鍵詞】李清照 詩詞 意象 鑒賞

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意象的重要載體,研究詩詞中的意象,有助于我們深度了解詩人與詞人的精神世界,進而更好地鑒賞詩詞。從李清照的詩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李清照,一個性格多面性的李清照,既有巾幗之賢淑,又有須眉之剛毅,是一個兼有溫婉綿柔情懷、英雄主義情懷、浪漫主義情懷、個性耿直率真的李清照。

一、李清照詩詞中“花”的意象鑒賞

李清照感情細膩,刻畫入微,擅長以“花”入詩,一生與“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花”意象也成為她詩詞中的重要意象,散發著不朽魅力。

(一)梅花:香臉半開嬌旖旎

詠梅詞《漁家傲》中的梅花,可視為詞人前期自我形象的寫照,此詞創作正值詞人沐浴愛河期間,其幸福自得之意溢于言表。詞人以“香梅”自況,形神就如詞中所描寫的初開春梅一般,有一副半開卻嫵媚的“香臉”,尤如出浴新妝的“玉人”,在“造化可能偏有意”的恩寵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之“擬人”的修辭方式,令雪中報春的臘梅更加人格化,且更逼近詞人當時身世情狀。詞中“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與群花比”二句,其表層我原以為是指臘梅得天獨厚,勝過群花是顯而易見的不爭事實,故無意爭春斗艷,而后來經老師講解之后則是指詞人姣好無比、自矜自信之意的坦露。

(二):滿地黃花堆積

李清照獨愛以菊如詩,但不同于陶淵明的隱逸之菊,周敦頤的雅潔之菊,在李清照的詞中,不僅是隱逸高潔的君子,她還賦予菊女性的特質。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詞人低訴著“人比黃花瘦”的相思,“滿地黃花堆積”的凄涼。如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聲聲慢》,她在詞中寫道“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首詩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轉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虜了北宋皇帝,北宋滅亡,詞人經v了亡國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離世,詞人又不得不飽嘗流離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此外盛開在秋意正濃時,本就含著肅殺之氣,詞人曾也是愛菊之人,但此時也只能無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這里的堆積照應著詞人憔悴,襯托出了她內心的悲苦。

二、李清照詩詞中“酒”的意象鑒賞

酒之意象,從年少閑適到晚年孤苦,從婚姻美滿到國破家亡,伴隨著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時身為婉約詞人的她,行詞飲酒也不同于豪放派的粗獷豪邁,而是小酌小飲,行詞切切,在細水長流中品味人生疾苦,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歲月飛逝。

(一)相思之愁:人比黃花瘦

情到深時則愈發難以別離,再加上李清照本身感情細膩敏感,故而每次與趙明誠分隔兩地時,精神都倍感折磨,而此時詞作之中的“酒”,從里到外都散發著離愁別緒、相思之情。比如《醉花陰?重陽》就是李清照于趙明誠外出任職期間所作,其彰顯著正值佳節重陽之時,二人卻各居兩地的相思之詞,處于孤居中的李清照帶著對丈夫的思念和繁重的愁緒,開始了“借酒消愁”。因此這個時候的醉酒,如同盡興之酒一樣,是作為一種工具而獨立存在的,只是這個時候的李清照并非以酒盡興,而是把酒道愁,可惜離愁別緒并沒有辦法完全溶于酒中,也沒有辦法隨著“醉意”徹底消失,所以酒醒之后的她,也只能“人比黃花瘦”,愈發地憔悴,別無他法。

(二)世俗之愁: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李清照自小才高一籌,而且在生活旨趣上,她追求的不是一般世俗女子所崇尚的日常生活瑣碎事物,而是談古論今,詩情詞趣得以交流,得以唱和,游蕩在本屬于男人的世界里。正如米元章所云:“易安居士求跋,謹以書之!”宋人趙嚴衛記:“(李清照)有才思,文章落紙人爭傳之。”但在那個特定的社會環境里,這種“出風頭”的行為是不允許順利生長的。雖然李清照有一個開朗的父親,有一個志同道合的夫君,但是其她的女子并不是都如她那么幸運。賢妻良母,心靈手巧,工于女紅,在當時的社會時代依然是眾多女子一生的追求,無論是自愿還是不自愿的,如宋代莊綽所說“才藻非女子事也。”這樣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在她們的腦海中。正因為李清照在文學方面獨樹一幟,與她志同道合者的同性之友也就無處可尋,雖有異性相配,而世俗的眼光也不得不讓她望而卻步。所以我想在李清照的眾杯酒中,是否有此一杯呢?

三、李清照詩詞中“香”的意象鑒賞

香在古代中國不僅滲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還早已成為詞人們表情達意的重要物象,是修身養性、怡情審美、蕩滌心靈的。李清照在詩詞中就大量寫到香,香不僅是她生活中常用之物,更是她詩詞中抒感、寄托哀思、表達愁苦、傾訴離恨的典型意象。

透過李清照的詞句,可以大致了解到她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情況,她喝酒時焚香、孤獨時焚香、思念丈夫時焚香、睡覺時焚香、白天焚香、夜晚還焚香。焚香在李清照詞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香,我們可以探析她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與喜怒哀樂。李清照常以“香盡、香消、香斷、香空”及“無心添香”來抒發閨愁幽怨、相思之痛。如“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一句,篆香燒盡而又日落黃昏,襯托出李清照閣空虛度是多么的孤獨凄寂,每日以篆香計算時間的點點滴滴,真可謂度日如年。“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這句詩香盡了,她無心再點,剩下的殘酒她也無心情再喝,故人已去,物是人非,死別之傷傷心欲絕。李清照從生活安逸的早年,到飽經風雨的中年,再到流離無依的晚年,“香”始終伴隨左右。

四、總結

總之,縱觀李清照各時期的詞作,對其“花酒香”進行審美特色分析,可以了解到她對意象的獨特審美表現手法,心境不同,意象的表達也就不同,在詩詞學習中,我們要注意此類意象的表達,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為我們對全詩的理解與鑒賞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彩霞,宋世勇.論李清照詞花意象[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第3篇

關鍵詞:李清照;詩詞;創作意象;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

一、漱玉詞與漱玉詞中的諸多意象概述

作為“婉約派”詩詞的開山鼻祖和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創作的詩詞,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其風格特色上,不僅與其從安逸到飄零的人生際遇相銜接,而且恰到好處的與兩宋時期的政治背景相吻合,表現出了漱玉詞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別具一格的創作特色[1]。李清照詩詞創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她在詩詞中運用了大量的的“意象”,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使得漱玉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直接、具體的表達了作者在某一首詞中所要表達出的豐富的情感,正是由于這些意象的運用,才成就了漱玉詞不朽的藝術魅力,成為宋代以后的中國古代詞創作的千古典范!

所謂意象,主要是指詩人或詞人在進行作品創作時,為了充分、直接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而精心選擇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寄托其情感的主要物質載體[2]。意象的運用,是中國古代文人在進行詩詞創作的過程中所必經的一個環節,事實證明,李清照的詩詞之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引發讀者的共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其詩詞中豐富的意象!

二、李清照詩詞創作中的幾種典型意象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李清照在進行詩詞創作的過程中運用了三十余種意象,范圍涵蓋了動物、植物、靜止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囿于篇幅的限制,要想對每一種意象都做分析顯然是不現實的。在這里,筆者僅就李清照在詩詞創作中運用最多和最典型的幾種意象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李清照詩詞創作中的神韻!

“花”意象,是李清照在詞創作中使用的最為頻繁的意象,在其整個意象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參照王人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收錄的四十多首詞,其中有35首都可以尋覓到“花”的蹤跡。在這35首寫花的詞中,直接提到花的名稱的就有28首,包含有“荷花”、“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等等諸多花名。在漱玉詞中,各式各樣的花和詞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十分特別的象征關系,詞人借助于這些絢爛多姿的花朵表現出了自己豐富的情感世界,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記述了李清照少女時代一次郊游的情境,詞人將“溪亭”、“藕花”、“鷗鷺”等諸多景物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鮮明生動的《日暮劃舟游湖圖》,表現出了作者卓爾不群的情趣。誠然,詞人可以享受此樂趣,與其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對開明、自由的家庭環境使她可以從容的走出家門、寄情山水之間,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尋常百姓家閨女所不能享受到的樂趣。

在漱玉詞中,“月”所承載的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通常情況下詩人們所賦予的內涵,它不再僅僅局限于表達“思鄉”之情,而是更多的表達一種“思夫盼團圓”與獨守空房時的空廖、凄清的心境。對“月”意象進行擴展,可以派生出“星橋”、“中秋”、“花影”等等意象,這些意象有的是一提到“月”人們就很容易聯想到的,有的是與“月”有關的,不管怎樣,這些與“月”有著種種千絲萬縷的關系的意象,共同為詞人抒感提供了寄托。回到漱玉詞,前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后有“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孫•春暮》),前者作于李清照與丈夫離別前,后者作于與丈夫離別后,二者共同指向的主題就是不忍與丈夫分離。我們知道,李清照和趙明誠在婚后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可以說,李清照與趙明誠二人的感情,絲毫不遜于被后人千古傳唱的梁祝和李楊。如此深厚的感情使得哪怕是一會兒分別都會讓李清照痛苦不已,所以每當分別時,詞人便會將對丈夫的深情厚誼寄于月亮之上,從而表達對丈夫的深厚情感個無限思念。

“江”意象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的詩詞創作中所使用的一種較為頻繁的意象。對“江”意象進行擴展,可以派生出“雙溪”、“舴艋舟”、“輕舟”、“池塘”、“千帆”等等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后所寫諸詞中,化用“江”意象最好的一首詞,則當數《武陵春•春晚》。這首詞作于南宋高宗紹興五年三月初。首句寫“花已盡”與題目中的“春晚”二字相結合,表現春天即將逝去,繼而暗指詞人的“春天”也已過去。當時李清照身在金華,作詞的時候,對李清照人生轉變有著重大影響的三件大事――國破、家敗、夫亡都已經成為現實,詞人春天不再,故內心愁苦之極。全詞的重心在于抒發詞人的主觀感受,尤其是下闋“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更是側重于揭示作者內在情緒的波動起伏。作者將滿腹的愁思化為有分量的形象,表現出詞人在遭遇了種種不幸后的悲苦心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后人會有“境界凄婉勁直,動人悲怨之懷”的感嘆。

雨,總是給人一種凄涼、陰濕的感覺。對“雨”意象進行擴展,可以派生出“風雨”、“細雨”、“雨疏”、“黃梅雨”等等意象。從整體上來看,李清照在詞創作中使用“風雨”意象無外乎三種情況:用女性的細膩去感受大自然的風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風雨;用女性的堅韌去承擔社會的風雨[1]。如李清照作于趙明誠亡故后的宋高宗建炎三年的《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這首詞表面看起來是一首詠梅詞,實際上它所表達的是對亡夫的悼念之情。前文中我們已經介紹到,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后感情十分深厚,僅僅是在分別時李清照便已經有了“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閨思》)的感嘆,就更不要說二人在生離死別的時候了。亡夫的風雨不停地擊打著詞人的身心,悲憤之余,詞人吟出了“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的絕望悲情,讓讀者也止不住落淚。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李清照 淑女情節 亡國之音思想內涵藝術特點

一. 李清照詞中的淑女情懷

(一)從李清照的文學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結

李清照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文化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奮好學、博聞強記,終于成為“婉約以易安為宗”的一代詞人。李清照的詞既加強和維護了婉約詞派的特點,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藝術風格。她的詞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藝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展示出詞人的內心世界,流露出她對愛情的向往,客觀上具有沖破封建牢籠、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意義,全詞委婉含蓄、溫和優美,透露出詞人淡淡的哀愁。

(二)從李清照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懷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一個有名的學者仕宦家庭,祖籍山東濟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識量英偉”的韓琦門下。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精諳經史,擅長詩文,和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文潛、陳師道、晁補之有密切的來往,在北宋文壇上頗有名聲,與廖正一等并稱為“后四學土”。母親王氏,也是一個通文墨、懂詩書的大家閨秀。李清照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文學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無比熱愛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現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氣息。如寫于十七八歲的《如夢令》一詞集中地表現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時代那活潑開朗的性格。她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像一顆自由的種子,健康地成長著。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閨范、禮教枷鎖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綠水紅蓮、鷗鷺水鳥這些有名的景物卻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樸與自由的印跡。

二. 李清照詞中的亡國之音

(一) 表現形式。

1. 表現在懷念故土思戀家鄉上。李清照的詞表達亡國之音,充滿人文關懷,具有一定社會意義。這就比李煜的詞,在思想上更為出色。她的詞《永遇樂》,過今昔盛衰的對比,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詞人常常將對時局命運的憂慮和關注隱含在家國之思、故土之戀、時局之憂和對亡人的悼念及個人凄苦情懷的抒寫中,比較含蓄、婉轉。不同于其詩、文。詞人抒發個人愁苦情懷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柔腸一寸愁千縷”(《點絳唇》)以及“獨抱濃愁無好夢”(《蝶戀花》),但其詞以南渡為界線使其詞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內容與現實意義大不相同。

2. 表現在悼念亡夫,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顛沛流離的生活雪上加霜,與丈夫的生死相別使她這一時期的創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為內容。如其悼亡詞《浪淘沙》(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詞情凄絕,似有多少血淚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讀。感情真摯深厚,動人肺腑。特別是尾句"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將鴻雁傳書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對亡夫的那種深切思念的情感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表現得蕩氣回腸,催人淚下。

個人凄苦情懷的抒寫。詞人常常將對時局命運的憂慮和關注隱含在家國之思、故土之戀、時局之憂和對亡人的悼念及個人凄苦情懷的抒寫中,比較含蓄、婉轉。不同于其詩、文。《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等詩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流露在字里行間,其豪氣不讓須眉。

詞人抒發個人愁苦情懷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柔腸一寸愁千縷”(《點絳唇》)以及“獨抱濃愁無好夢”(《蝶戀花》),但其詞以南渡為界線使其詞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內容與現實意義大不相同。如果說南渡以前,詞人在自然景物和個人感情的抒發上,是涂上了―層淡淡的哀愁色彩的話。那么南渡以后,她就用涂滿濃重憂傷的筆調,去描繪周圍的景物,抒發自己的家愁國恨。她后期的詞突破狹隘的個人世界。這真正體現了博大的中國文化和向上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會意義。

第5篇

首頁 著名詩人 詩詞名句 年代詩人 詩詞標簽 詩詞周邊 詩人故事 史書典籍 詞牌名大全

首頁 > 詩詞查詢 > 唐代詩人 > 許渾的詩

《折楊柳》

年代:唐 作者: 楊炯

邊地遙無極,征人去不還。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

望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藁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查看全部

換一首以上為隨機展示

許渾的詩詞全集、詩集(447首全)

查詢到許渾的古詩一共447首!

281、《洛東蘭若夜歸》 唐·許渾 一衲老禪床,吾生半異鄉。管弦愁里老,書劍夢中忙。鳥急山初暝,蟬稀...

282、《神女祠》 唐·許渾 停車祀圣女,涼葉下陰風。龍氣石床濕,鳥聲山廟空。長眉留桂綠,丹臉...

283、《別韋處士》 唐·許渾 南北斷蓬飛,別多相見稀。更傷今日酒,未換昔年衣。舊友幾人在,故鄉...

284、《京口津亭送張崔二侍御》 唐·許渾 愛樹滿西津,津亭墮淚頻。素車應度洛,珠履更歸秦。水接三湘暮,山通...

285、《下第別友人楊至之》 唐·許渾 花落水潺潺,十年離舊山。夜愁添白發,春淚減朱顏。孤劍北游塞,遠書...

286、《將離郊園留示弟侄》 唐·許渾 身賤與心違,秋風生旅衣。久貧辭國遠,多病在家稀。山暝客初散,樹涼...

287、《崇圣寺別楊至之》 唐·許渾 蕭寺暫相逢,離憂滿病容。寒齋秋少燕,陰壁夜多蛩。樹暗水千里,山深...

288、《將歸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唐·許渾 西巖一磬長,僧起樹蒼蒼。開殿灑寒水,誦經焚晚香。竹風云漸散,杉露...

289、《秋晚登城》 唐·許渾 城高不可下,永日一登臨。曲檻涼飆急,空樓返照深。葦花迷夕棹,梧葉...

290、《送段覺歸東陽兼寄竇使君》 唐·許渾 山水引歸路,陸郎從此諳。秋茶垂露細,寒菊帶霜甘。臺倚烏龍嶺,樓侵...

291、《韶州送竇司直北歸》 唐·許渾 江曲山如畫,貪程亦駐舟。果隨巖狖落,槎帶水禽流。客散他鄉夜,人歸...

292、《傷馮秀才》 唐·許渾 旅葬不可問,茫茫西隴頭。水云青草濕,山月白楊愁。琴信有時罷,劍傷...

293、《送友人罷舉歸東海》 唐·許渾 滄波天塹外,何島是新羅。舶主辭番遠,棋僧入漢多。海風吹白鶴,沙日...

294、《留題李侍御書齋》 唐·許渾 昔話平生志,高齋曾見留。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難酬。獨立千峰曉,頻來...

295、《凌歊臺送韋秀才》 唐·許渾 云起高臺日未沉,數村殘照半巖陰,野蠶成繭桑柘盡,溪鳥引雛蒲稗深。...

296、《移攝太平寄前李明府》 唐·許渾 病移巖邑稱閑身,何處風光貰酒頻。溪柳繞門彭澤令,野花連洞武陵人。...

297、《湖州韋長史山居》 唐·許渾 一官唯買晝公堂,但得身閑日自長。琴曲少聲重勘譜,藥丸多忌更尋方。...

298、《題衛將軍廟》 唐·許渾 武牢關下護龍旗,挾槊彎弧馬上飛。漢業未興王霸在,秦軍才散魯連歸。...

299、《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 唐·許渾 碧樹蒼蒼茂苑東,佳期迢遞路何窮。一聲山鳥曙云外,萬點水螢秋草中。...

300、《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 唐·許渾 毳幕承秋極斷蓬,飄飖一劍黑山空。匈奴北走荒秦壘,貴主西還盛漢宮。...

301、《和淮南王相公與賓僚同游瓜洲別業,題舊書齋》 唐·許渾 碧油紅旆想青衿,積雪窗前盡日吟。巢鶴去時云樹老,臥龍歸處石潭深。...

302、《盧山人自巴蜀由湘潭歸茅山因贈》 唐·許渾 太乙靈方煉紫荷,紫荷飛盡發皤皤。猿啼巫峽曉云薄,雁宿洞庭秋月多。...

303、《賀少師相公致政》 唐·許渾 六十懸車自古稀,我公年少獨忘機。門臨二室留侯隱,棹倚三川越相歸。...

304、《題崔處士山居》 唐·許渾 坐窮今古掩書堂,二頃湖田一半荒。荊樹有花兄弟樂,橘林無實子孫忙。...

305、《疾后與郡中群公宴李秀才》 唐·許渾 強留佳客宴王孫,巖上余花落酒樽。書院欲開蟲網戶,訟庭猶掩雀羅門。...

306、《晨起白云樓寄龍興江準上人兼呈竇秀才》 唐·許渾 茲樓今是望鄉臺,鄉信全稀曉雁哀。山翠萬重當檻出,水華千里抱城來。...

307、《酬錢汝州》 唐·許渾 白雪多隨漢水流,謾勞旌旆晚悠悠。笙歌暗寫終年恨,臺榭潛消盡日憂。...

308、《將歸姑蘇南樓餞送李明府》 唐·許渾 無處登臨不系情,一憑春酒醉高城。暫移羅綺見山色,才駐管弦聞水聲。...

309、《經故丁補闕郊居》 唐·許渾 死酬知己道終全,波暖孤冰且自堅。鵩上承塵才一日,鶴歸華表已千年。...

310、《聞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簡邢群評事》 唐·許渾 簫管筵間列翠蛾,玉杯金液耀金波。池邊雨過飄帷幕,海上風來動綺羅。...

311、《寄殷堯藩先輩》 唐·許渾 十載功名翰墨林,為從知己信浮沈。青山有雪諳松性,碧落無云稱鶴心。...

312、《贈河東虞押衙二首》 唐·許渾 長劍高歌換素衣,君恩未報不言歸。舊精鳥篆諳書體,新授龍韜識戰機。...

313、《陵陽春日》 唐·許渾 百年身世似飄蓬,澤國移家疊嶂中。萬里綠波魚戀釣,九重青漢鶴愁籠。...

314、《酬杜補闕初春雨中舟次橫江喜裴郎中相迎見寄》 唐·許渾 江館維舟為庾公,暖波微淥雨濛濛。紅橋迤邐春巖下,朱旆聯翩曉樹中。...

315、《元處士自洛歸宛陵山居,見示詹事相公餞行之》 唐·許渾 紫霄峰下絕韋編,舊隱相如結襪前。月落尚留東閤醉,風高還憶北窗眠。...

316、《郊居春日有懷府中諸公并柬王兵曹》 唐·許渾 欲學漁翁釣艇新,濯纓猶惜九衢塵。花前更謝依劉客,雪后空懷訪戴人。...

317、《贈桐廬房明府先輩》 唐·許渾 帝城春榜謫靈仙,四海聲華二十年。闕下書功無后輩,...

318、《奉命和后池十韻》 唐·許渾 疊石通溪水,量波失舊規。芳洲還屈曲,朱閣更逶迤。浴鳥翻荷葉,驚蟬...

第6篇

關鍵詞:女性意識 詩詞創作 舒婷 李清照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中國女性被狹隘地禁錮在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道德禮教觀中。這些封建禮教的觀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國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學活動中,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話語體系和形象群體中。[1]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觀念的逐步轉變,中國女性開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關心周邊的社會狀況,甚至開始關注國家政事。她們對自身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社會個體,一個獨立女性的自身價值的體驗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識。

文學創作作為獨立的個性化創造,作家的意識尤其是最終表現這意識的方式,在深層次上聯系著他們的心理素質、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學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結晶,最能展現作家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將自己對社會人生、女性生活的內心感受融入文學創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現出她們的自我意識。在眾多女性文學作家中,李清照與舒婷的女性意識表現得尤為突出。她們大膽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傳統和以男性為中心的話語模式,成為了中國女性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

一.李清照詩詞中的女性意識

李清照在女性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成為“婉約之宗”。她的詩詞中流露著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她出生在一個仕宦家庭,從小就受到文學的熏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自由寬松的生活氛圍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追求自由的時代特點的影響下,李清照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去了解認識并把握社會,開始了女性主義文學創作。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這曲婉約清麗的《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是李清照年少時的作品。它描繪了李清照作為女子所特有的細膩而豐富的情感,表達了李清照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婚后,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志同道合,幸福恩愛,而趙明誠卻經常離別在外。李清照便在詩詞中表達對丈夫的思念:“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后,流落南方的趙明誠不幸因病逝去。李清照懷著孤苦悲傷的心情寫下《南歌子》、《孤雁兒》表達她內心深處對往日愛的追憶和丈夫逝去的悲痛。“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戰亂年代,李清照對國家興亡也極為關注。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現了她對周邊社會環境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永遇樂》中就描寫了國破家亡的凄涼的現實:“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打馬賦》《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等多篇詩詞也都影射了北宋末年朝敗,國家衰敗最終走向滅亡的現實,表達了她對國家興衰的關注和對祖國無限熱愛之情。

她以女性的視角,勇敢地在封建社會公開地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并將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關注社會狀況,體現了女性的真正價值,也鮮明地反應了女性價值的覺醒。她強烈的女性意識是末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標志。[3]

二.舒婷詩詞中的女性意識

舒婷是近代文學史上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滿著獨立樂觀的積極態度。舒婷詩歌中的女性意識是對傳統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的傳承,人格獨立是當代女性文學回歸這種女性意識的表現。[4]例如,她的《贈》《無題(1)》《當你從我的窗下走過》等多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獨特的視角,描寫了內心對愛情的體驗,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自信與樂觀。

舒婷的愛情詩中,影響最大的是《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她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將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展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舒婷作為一個女性對愛情中獨立人格的向往,還表現了男女平等的愛情觀和價值觀。“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作為“樹”這個獨立而不是弱勢的形象參與到愛情中,是舒婷對愛情的追求,對傳統觀念的掙脫。反觀“美女作家”們的女性意識,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所張揚的女性自我意識、人格獨立,才是全人類女性所追尋的最終歸宿。[5]她將女性在愛情中的自我意識不卑不亢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喚醒了無數中國女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

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都是女性自我意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婷作為中國新時代的女性,也在作品中表現了她對國家的深深熱愛和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她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寫道:“我是你十六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總和;你用傷痕累累的喂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從舒婷的詩詞作品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她對愛情中男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對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和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李清照和舒婷的詩詞,都表達了女性對愛情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自身價值的體驗和醒悟。鮮明的女性意識讓她們的詩詞獨具魅力,也會影響更多的女性作家乃至更多的中國女性。

參考文獻:

[1]佘愛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覺醒與張揚――論李清照、舒婷創作中的女性意識》.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

[2]吳小美,古世倉.《老舍個性氣質論》[J].新華文摘.1994.

[3]蘇虹.《李清照女性意識論》.皖西學院學報.2007.

[4]朱美華.《舒婷詩歌致橡樹的女性意識解讀》.文教資料.2007.

第7篇

關鍵詞:李清照;意識;愛情;女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195-02

我國著名文學史家譚正璧先生曾說道:“中國文學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學作家。漢之蔡琰、唐之薛濤、魚玄機已屬鳳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詞人李清照卻在有宋一代詞人中占了個首要地位,獨自博得個大作家的榮名。”長期處于男權社會的古代中國,“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觀念禁錮著女性的思想,使她們喪失獨立的人格,精神上亦無從發展。而李清照的出現,就仿佛茫茫黑夜中的一盞異色明燈,光耀整個文壇。這個才情橫溢的女子,以“詞壇正宗”之姿躋身文學大家之列。李清照的詞作,以其特有的女性審美,描寫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狀態,而其中所表現出來的完整而系統的女性意識,更是影響了無數讀者。

一、女性意識在李清照詞作中的體現

男子本位的封建傳統極力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禮教對于女性的束縛到了近乎殘酷的程度。她們被視為男性的附庸,沒有政治、經濟地位,甚至沒有選擇伴侶、追求愛情的權力。而李清照則在自己的詩詞作品中,大膽表現出對于封建禮教種種束縛的對抗與反叛。她敢于言愛、敢于論政,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我意識

封建社會的女子多是沒有個性的。她們終其一生都被囚禁在“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命運之中,完全沒有獨立的自我。而李清照則不然,她不僅文采斐然,個性也率真灑脫、不受拘束。她勇于表露自我,大膽贊美自我,更敢于評價、批判權威。她的自珍、自重、自信、自立在很多作品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李清照的詠花經典《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以桂花自比,雖無絕代風姿,卻有淡雅情致。她用桂花的“情疏跡遠只香留”表達自己內在品格的高尚;更用“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極力贊美自己鄙棄庸俗、崇尚清高的審美品位與人生理想;她甚至以“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抱怨屈原未收桂花入《離騷》之憾事,大膽評價其情思不足。這首詞從頭至尾都表現了李清照這個奇女子自信、驕傲、甚至于近乎自戀的人生態度,充分彰顯出其張揚肆意的自我意識。

(二)情愛意識

在古代,封建統治階層嚴格控制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對于女性。千百年來,封建禮教傳統的浸染,使女性在情感上被深深壓抑,戀愛、婚姻等行為也被嚴格限制,只能以男人馬首是瞻。

而李清照卻毫無顧忌地用文字表達著自己對于愛情的追求、對于愛人的珍惜、對于感情生活的渴求和贊美。她以溫柔婉約卻激情四溢的筆觸,用女性獨有的審美視角記錄生活及情愛的種種體驗,塑造了一個自由率性、敢愛敢恨的自我形象,其作品更展現出鮮明的女性意識。

1.對于愛情的大膽追求

李清照的詞作,尤其是早期作品,有許多是描寫少女向往、渴望甚至主動追求愛情的。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婚戀觀念的時代,女性如此直白的表達自己對于愛情的渴求,是完全顛覆世俗的做法。王灼曾在《碧雞漫志》中批評李清照:“作長短句能曲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天顧藉也。”盡管被封建衛道人士如此詆毀批判,卻依然無法抹殺“易安詞”超凡脫俗的光彩。

例如《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這首小令: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李清照僅用寥寥數筆便寫出了一個艷妝美貌的少女對于自由與愛情的熾烈追求。“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懷春的女子被相思的愁苦的折磨,然而她并沒有甘愿在等待中消磨生命,而是鋪開素箋半張,將自己對于情人的思念盡述在信箋之上。更以“月移花影約重來”再定幽會之期。

李清照借用這個敢于叛離封建禮教的少女的形象,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于女性主動追求愛情的支持,同時猛烈抨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抑,更凸顯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識。

2.對于愛情生活的不吝展現

李清照詞作中對于自己愛情生活的展現非常直接,既不矯情,也不掩飾。不管是與愛人的甜蜜相處,還是愛人不在身邊時的閨怨憂思,她都不吝表達。

例如《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便描寫了男女之間一個溫馨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這首詞寫在李清照婚后不久。她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為了取悅愛人而到賣花擔前買花。又因為“猶帶彤霞曉露痕”的花朵太過美麗而怕遮掩了自己的光彩,于是將其“云鬢斜簪”,要讓情人比比花與人哪個更美。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新婚伊始滿懷幸福的小女人形象,充分表達了李清照本人對于自己和諧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滿足。

當然,生活并非總是溫馨甜蜜,李清照也曾因為自己的愛情產生憂傷情緒。例如那首經典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寫在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負笈遠游之時,新婚燕爾卻將面臨離別,她難抑心中愁思,于是用錦帕寫下這首纏綿悱惻的名作贈與趙明誠。她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寫出了自己與丈夫的彼此牽掛,表現了夫妻二人平等獨立又相攜相依的親密關系;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更深刻表現了作者對丈夫濃烈的相思之情。

(三)社會意識

封建時代的女性沒有社會地位,很少有女子有機會公開表達對于家國社稷的關注,而李清照是個異類。她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更重要的是,她的才華并非只局限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中。李清照生活在朝代更迭的時期,她身為女子,不能在外敵入侵之時上戰場殺敵,也不能在國家危難之際入朝堂議政。但是她依然抱持著堅定的社會責任感,以一個女性獨特的角度表達出對于國家與人民的深切關注。

1.對于國家社稷的關注

李清照雖為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又是女子,但是她骨血中卻存有一股英雄豪氣。尤其在是靖康之變后,她失家喪夫,顛沛流離,歷盡艱辛。在極痛之下,卻激發出她作品中少有的豪放氣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問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通過描寫夢中所見海天溟■、星河絢爛的景象,并借由作者向天帝傾訴“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來表達自己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的痛苦。她用一個女性敏銳而獨特想象,塑造了一個“三山”之上的理想仙境,正對比出其對現實的深切不滿。李清照反對南宋統治者消極避禍的行為,亦憎恨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切痛苦,而同時更傳達出她主張的與不公平命運堅定抗爭的心愿。

2.對黎民百姓的同情

在李清照創作生涯的后期,有許多作品以自己所經歷的苦難來折射黎民的遭遇。她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用自己敏感的內心去體會身在水火的百姓的痛苦,并以自己真誠的文字去表達自己對于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李清照女性意識的形成原因

李清照詞作中女性意識的形成并非偶然,這與她所處的社會背景、其家庭環境和個人因素都有關系。

(一)社會背景

宋代是我國封建正統思想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宋朝理學家奉行禁欲主義更是嚴重禁錮著人們、尤其是女性的道德思想;然而北宋又是我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文化也得以極大發展。開放的經濟文化與被囚禁的思想之間產生激烈的沖突,而李清照這樣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滿腹才華、見多識廣,必然不甘心為禮教所捆綁,終生活在男權的陰影之下。從而促使其女性意識在內心迅速覺醒。

(二)家庭環境

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親則是狀元王拱辰之孫女。他們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禮教觀念限制女兒,反而鼓勵她學習文學、進行詩詞創作。開明的家庭環境使李清照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正為她女性意識的覺醒奠定了基礎。

比很多女性幸運的是,成年后的李清照遇到了一個知她、懂她的男人――宋代著名金石收藏家趙明誠。趙明誠學識淵博、酷愛文學,與李清照志趣相投。因此兩人婚后生活十分和諧美滿,丈夫所給予的獨立而寬松環境使李清照得以保存其自然率真的個性,思想也未曾被封建禮教浸染。這也為其女性意識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個人因素

李清照不是一個甘心被封建禮教捆綁的普通女子。

首先,李清照自幼學習詩書,少年時便以顯現出過人才華。她藝術修養高深、文史功底堅實、政治見識卓越,有著不輸于任何男子的學識與才干。

其次,李清照有著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她追求女性保持獨立的人格,訴求女性在情感上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性格中既有女子的溫柔婉約,又有一種連男性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獨特的強韌。因而沈曾植先生曾這樣評價她:“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非秦、柳也。”

第三,李清照的人生跨越了北宋、南宋兩個朝代,動蕩的時代背景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她的生活經歷,而她自身曲折的命運更迫使其“走出閨閣”,創作了很多與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她的詞作描繪了自己在黑暗現實中所承受的痛苦,更表現出不甘被無情社會所壓抑的生命特質。她對于家國社稷的深切憂患,是其特有的女性意識發展的催化劑,終于使她成為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偉大文學家。

作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女性,李清照卻以其內心鮮明的女性意識,跳脫出傳統社會禮教綱常的嚴格禁錮。她卓然高立的挺秀風姿,成就了一個女人在中華文學史上的傳奇。她的詞作,喚起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對眾多知識女性以及女性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最終成為一座豐碑為世代讀者所敬仰。

參考文獻:

[1]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王艷峰.從依附到自覺: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第8篇

關鍵詞:李清照 詞 藝術風格

李清照(1084-?),宋代著名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家學淵厚,天資聰穎,加之勤奮好學,阿終于造就“直欲壓倒須眉”的才情,成為“婉約以易安為宗”的一代詞人。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纖細敏感,加之人生道路的坎坷,創作了不少美麗動人的詩詞,在中國封建社會堪稱一顆明星,光焰照人,直壓須眉。李清照的詞極盡情之筆墨,千百年來被人傳誦,其中許多詞句成為千古絕唱。

她將自己一生的歡樂與哀愁婉轉而簡約地表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李清照人生樂章中,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歡樂,是風和日麗,是鷗鷺碧空,是一種令人向往不已的境界;而它的后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悲涼,是風雨如晦,是“誰家橫笛吹濃愁”,是一種使人沉重傷懷揮之不去的況味。她抒情有時較直率,但無柳永的“俗”,卻雋永有味;而溫柔細致,卻無秦觀的“嫵媚”和周邦彥的“玉艷珠鮮”。她的詞雖達不到蘇軾的清曠境界,但在婉約詞中,即使抒寫淡淡的哀愁,卻常會給人以清穎的感覺,這就是我們說的她的“婉而雋”的詞風。下面就李清照的詞的藝術風格作初步論述。

一、自我形象的藝術化

李清照以其高超的藝術腕力,用詞這種文學樣式來為自己作傳,表現自我形象,并使其自傳化、藝術化。從李清照詞的內容來看,青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的是詞人的清高、坦率、天真和少女、的多情相思形象;壯年、老年時期,主要表現的是飄泊、悲苦、孤寂和凄涼憂愁的老婦、孀婦的形象。李清照詞中的自我形象,我們可以用“瘦”與“愁”來概括。“人比黃花瘦”、“綠肥紅瘦”、“新來瘦”等交替出現。“瘦”一下子揪住了我們的感受,并在我們的不斷理解中逐漸清晰化、具體化。“薄霧濃云愁永晝”、“怎一個愁字了得”、“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悶損欄桿愁不倚”等時隱時現。這樣就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這個滿含愁情,外形清瘦的詞人的形象。“愁”是其內在形象,“瘦”是外在形象。正因為內心聚積的“愁”,才使外形表現為“瘦”更加劇了內心的“愁”。易安詞正是通過“愁”與“瘦”的整體自我形象,而表現出了詞人“愁”與“瘦”的整體意蘊。她的詞是她生活道路及思想發展過程的真實寫照,是藝術化了的自我心靈的直接而坦率的傾吐。例如她在《點絳唇》中大膽真率地塑造了鮮明生動的自我形象: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上片寫少女蕩完秋千后慵態可掬的嬌美情態,下片筆鋒轉折,細致地刻劃了少女的羞態和嬌憨神情。通過見客羞走、倚門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細節,將活潑而調皮的少女形象刻劃得呼之欲出,非常細膩真切。

二、委婉、含羞的藝術風格

李清照生于宦門之家,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她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自小才華出眾。婚后與丈夫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并得以與眾多書畫名家交往,便沾染了一種倜儻的丈夫氣,形成她灑脫不拘、清高傲岸、自信爽快的性格。她的詞雖也多以個人生活境遇為題材,抒發內心情感,但好勝的性格、過人的抱負,使她的詞作抒情直露,含蓄中帶著勁直,時時顯出明快疏朗的風格。如《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詞寫別前對別后的設想。起頭五句圍繞一個“慵”字落筆,香爐冷,被亂攤,奩塵滿,日高升,這些日常起居環境的描寫,細致地表現了詞人慵懶不整、無心無緒的愁懷。接著筆勢一縱,“生怕離懷別苦”脫口而出,直抒衷腸。而“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婉轉曲折中似有一股壓不住的愁思,巴不得一吐才快。又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寄情于物,抒發了深沉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懷,直吐胸中悲苦。南渡以后,國破、家亡、夫喪給李清照帶來訴說不盡的悲痛,表現在作品中,詞風更加跌宕沉博,表達更為勁直。

三、擅長用鋪敘白描手法,創造清切婉麗之美

李清照性格直爽,抒情委婉深摯,善于用鋪敘、白描手法,通過敘述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斷、瑣事,捕捉最能表現心理活動的細節,往往在看似不經意的敘述中,描繪出鮮明動人的形象,表現清切婉麗之美,用筆淺直簡捷。如她早期所作的《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此詞以洗練的筆法、質樸的口語對景物進行線描勾勒,一幅水波浩渺,紅荷凋殘,山色青秀的秋色圖出現在眼前,并把水光山色、眠沙鷗鷺擬人化,分明是自己舍不得離開荷湖鷗鷺,反說鷗鷺對自己有情,不舍得她離開,極富情趣,表現了詞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感情。又如南渡后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用白描手法信手寫盡她萬端無緒的慵懶之態。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欲語淚先流”。“聞說”、“也擬”、“只恐”用虛擬手法寫游興,表現女詞人瞬間的心理變化和凄婉的情思。最后以“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結,把無法抑制的愁苦一瀉而盡。用情深摯濃厚,下筆卻極為平易淺直,樸素自然。

四、工于造語,善用疊字

在現存李清照的詞作中,運用疊字的句子約占其總數的四分之一。這些句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描摹形狀景物的,如“寒日蕭蕭上寒窗”(《鷓鴣天》),“淡云來往月依依”(《浣溪沙》),“蕭蕭兩鬢生華發”(《清平樂》);另一類是抒情表意的,如“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怨王孫》),“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行香子》)等。尤其是《聲聲慢》中運用的疊字,達到了奇絕的妙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開首連用十四字組成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女詞人用有限的文字,抒發了豐富的思想感情,顯現了她深厚的語言藝術功力。“尋尋覓覓”,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獨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態。女主人公像丟了什么珍愛的東西一樣,東尋西覓。這“東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愛的文物書畫,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氣象。“尋”、“覓”兩字作重疊,家國衰亡的雙重打擊的劇痛和不堪忍受的哀傷、孤寂,便極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現出來了。

總之,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李清照作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廣取博采,多方繼承,在婉約派中獨辟蹊徑,大力創新,獨具特色,創就了有名的“易安體”。清朝沈謙在《填詞雜說》中稱:“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參考文獻: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12(1).

[2]周建華.再度審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赤峰學院學報,1995-2006,26(5).

第9篇

《鳳凰臺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

李清照生活在距我們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我們至今無法查據她是否刻意減過肥,也無法清晰地近距離觀賞她的姿容是雍容還是清瘦,但根據她在詩詞作品中大量運用“瘦”這個字,似乎可以確定,她也許真的身型很瘦。當然也未必真是如此,因為,詩歌一般不寫實,而是以“寫意”為主。寫意是詩歌創作的突出特點,也就是說,寫進作品中的形象,一般不能按實情去理解,只能通過所寫的意象抽象地去賞析,就像“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一樣,坐船而行,能一日千里嗎?這不過是詩人李白覺得順流而下,那船真是快如飛,便夸張地這樣說而已。那么,李清照的“瘦”也就未必是身型瘦,但她反反復復地這樣說一定有原因。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婚前生活十分優裕,婚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愛,愛情生活其樂融融。自從金人占領中原之后,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再加上丈夫趙明誠病逝,這些給她帶來沉重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逃亡途中,行至烏江時,聯想到了在被劉邦四面楚歌的包圍中自刎而死的項羽,便寫下了有名的《夏日絕句》。

李清照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統治者腐朽無能,不思抗金,只顧偏安一隅,茍且偷生,這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經歷了國破家亡夫喪的李清照,在晚年,還殫精竭慮地編撰了《金石錄》,完成了丈夫生前未竟的遺愿。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永久视频 |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天天爽夜夜爽 | 成人黄色小电影 | 天堂男人网 | 色噜噜狠狠在爱丁香 | 全免费a级毛片 | 国产一级真人毛爱做毛片 | 天天躁日日2018躁狠狠躁 | 久久久婷婷 | 久草资源视频 | 综合五月激情 | 精品在线看 | 五月天综合激情 | 国产高清好大好夹受不了了 |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婷婷综合 在线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网址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网址 |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 |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 | 色偷偷男人天堂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久久网 | 欧美草比视频 | 欧洲性开放老妇人 | 不卡视频一区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花蝴蝶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啪啪自拍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 | 夫妻那点事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 久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小说 | 97在线观免费视频观看 | 青青伊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