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外語外貿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7 18:12:0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外語外貿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外語外貿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外貿英語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經貿聯系的日益頻繁,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外貿英語函電是對外經貿活動中使用的專業英語。培養具有較強交際能力的人才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積極意義。外貿英語在培養國際商務人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成功運用商務知識、發揮才能、順利開展經貿活動的鑰匙。

一、何為對外經貿中的“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最初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出。他認為“交際能力”可理解為一個人對潛在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包括語法、心理、社會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斷能力。該理論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新一代的語言學家,擴展了語言研究視野,引發了一股強大的外語交際教學法趨勢。交際能力的含義現在發展為: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和副語言手段來達到某種特定交際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達。隨著各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頻繁化,為滿足特殊的交際需要,產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課程。ESP課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交際需要。ESP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是以特定的語言交際功能和學習者交際需要而確定的。它以學習者的目的來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是一種實踐性、應用性課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學習者的專業或職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外貿英語函電就是一門ESP課程,培養學習者交際能力是成功教學的核心。

二、外貿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

1.交際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語教學的需求分析的觀點,外貿英語課程學習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務英語或國際貿易專業的中、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教學中英語用于寫作符合規范的外貿信件。使用環境涉及對外貿易的公司、企業或招商局。學習者要學會如何與買方、賣方或銀行、保險公司等單位和個人,就貿易中具體環節進行咨詢、協商或洽談。外貿英語教學要求達到的程度,視各學校情況而定。外貿英語中展現外貿業務中各環節,涉及許多交際事件,如建立業務關系、詢價、報盤、還盤、訂貨、付款、裝船和索賠等。交際過程中要掌握清晰簡潔、禮貌貌周到等原則和對方本位的立場。

2.培養興趣

要讓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學習,教師應采取措施幫助學生了解和引導他們喜愛該課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直接因素。熱情、親切、幽默、開明、寬容的教師往往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和喜歡。對老師的喜愛會逐漸轉化為對教師所教學科的喜愛。課堂話題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商貿領域生動鮮活的事例或其他領域的話題,只要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都可以選擇來討論。多媒體和網絡資源也可以加以運用,以便豐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的快樂,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途徑。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進步的機會,同時建立一個全面而理的評估機制,對學生進步予以及時的反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3.提供真實的語言素材

近年來外語交際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尤其是ESP教學。交際教學法認為教學材料是影響課堂交際和語言使用質量的重要因素,能促進交際性語言使用。常用教學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礎的材料,以任務為基礎的材料和以及實物教具。函電課程主要涉及的是前兩種。課本提供了大量的經貿信函。教師還可以補充些其他的語言材料。如講到裝船一章時,可以上網搜索國內外海運公司網站,查閱真實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給予學生很強的感性認識,有助于推進學習者的認知過程。

4.開展豐富的語言交際活動

根據交際教學法,外語課堂應是一個充滿“交流”的場所,“用語言去學”,交際能力的獲得依賴具體的交際活動。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根據各單元的主題,精心設計相關的情景活動。任務活動的開展需要較多時間,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抓重點。學生基本掌握該單元信函的特點后,單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學生課后自習,可另外安排時間讓學生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際事件、交際手段、寫作特色、語言重點;或發揮想象力,進行角色表演,生動展示交際事件。教師應有針對性的評點,并把學生的作品與課文中相關的范例進行比較。學生通過實踐,認知到其中的差距和優勢,能發現各自應獲取的新知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進行適度的文化導入。講解翻譯練習時,通過對比突現英漢語言結構與文化間的異同,使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還可通過學生喜愛的討論方式進行文化導入。5.抓好校外實踐工作,增強商務交際能力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是提高學生商務實踐能力的平臺。外語的學習畢竟是不同于母語的學習,它需要有一個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變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就是在實訓基地。學生在實訓基地的鍛煉,可以讓語言學習和實踐同步進行,學生直接服務于社會,簡化了就業環節。許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結合的力度。在面臨很多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積極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簽訂長期接納實習、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協作伙伴關系,使其成為實訓基地,讓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成為應用型人才。

6.加大師資培育力度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決定著外貿英語教學的質量。外貿英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需要主動鉆研教學理論、學科知識,還應聯系企業、海關等相關單位,做到多請教、多實踐、多總結,借此提高教學水平。另外,開設商務英語專業的學校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師資培訓。

參考文獻:

[1]龔琳:外貿英語函電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第2篇

句法指的是句子的排列組合規則。一個句子表達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每一個詞都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合法的成分,通過判斷它在這個句子中的成分,就能準確判斷單詞的詞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句子的結構,要確定句子中某個詞的意思比較就容易。因此,翻譯外貿英語詞匯時,首先要判斷該詞在句中的成分及詞性,再進一步確定其詞義。如:

1、Theirfirmhavecontractedtobuildadouble-purposebridgeacrosstheriver.

他們公司已簽約承建一座橫跨大江的兩用大橋。(contract在句中做謂語,為不及物動詞,與to連用,意為:訂合同)

2、Theygotaheavyfineduetothebreachofthecontract.

由于違反了合同,他們受到了巨額罰款。(contract是breach的定語,為名詞,意為:合同)

二、根據詞的搭配關系確定詞義

詞語搭配指的是句子成分內部詞與詞的搭配使用,如名詞詞組內部中心詞(名詞)與其修飾語(定語)的搭配,動詞詞組內部動詞與其賓語或狀語的搭配等等。因此,當我們確定了其中的一個詞義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詞的意思來確定與之搭配使用的另一個詞的意思。如:negotiable該詞在修飾不同的名詞時,含義有較大不同,應仔細辨別。

1、ThepartofthecontractpriceshallbepaidinUSDbywayofanirrevocableL/CagainstpresentationbyContractortothenegotiablebank.

該句中的negotiable修飾bank,意為“議付”,應譯為“合同價格要根據承包人要求,在議付銀行以不可撤銷的信用證方式用美元支付。”

2、EnclosepleasefindanegotiablecopyofB/L.

該句中的negotiable修飾copyofB/L.意為“可轉讓的”,譯為“隨函寄上可轉讓的提單一份,請查收。”

三、根據專業來確定詞義

外貿英語函電中涉及各種不同的專業,專業不同,某些詞語的詞義也就相應的需要調整。因此,根據不同的專業確定詞義也是正確翻譯外貿英語函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

discount在外貿英語中意為“折扣”,但在銀行業務中,它的意思則是“貼現”。

1、Ifyouorderfor5,000sets,wewouldgiveyou10%discount.

句中的discount意為“折扣”,譯成“如果你方能訂購5000臺,我方將給予10%的折扣?!?/p>

2、Weshalllodgea80-daynoteinthebankfordiscount.

句中的discount意為“貼現”,譯成“我們要把一張80天的期票提交銀行貼現”。

四、使用詞的引伸義

外貿英語函電英譯漢過程中,在詞典上找不到適當詞義時,不要照搬詞典中的解釋硬譯。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這個詞所含的基本意義,結合上下文和邏輯關系,引申該詞的意義,選擇較恰當的漢語來表達。當然,這種引申除了單詞外,還包括詞組,甚至句子。

1、Itisimpossibletopurchasesuppliesateconomicpricesatpresent.

該句中的economic意為“經濟”,此處引申為“較低”,譯成“目前不可能再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此貨”。

2、Inreplytoyourinquiry,wetakepleasureinmakingyouanofferasfollows,providedyourreplyreachesuswithin7daysfromtoday.

該句中的reach意為“遞給”,在此處引申為“送達”,譯成“為答復貴方詢盤,我方報盤如下,以貴方回復在7日內送達我方為有效”。

五、通過詞性轉換確定詞義

詞性轉換就是譯時往往改變英語某些詞的詞性,來適應漢語的表達習慣。在外貿英語英譯漢過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詞對譯,有些句子則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就不能逐詞對譯,只有轉換詞性后才能使漢語譯文通順自然。

1、Wearepleasetosendyouourquotationforthegoodsyourequiredasfollows.

譯文:我方對貴方所需要的商品報價如下。(quotation:英語名詞轉換為漢語動詞)

2、Yourfaxaskingustoofferyouthesubjectarticlehasreceivedourimmediateattention.

譯文:貴方要求我方發盤標題下商品的傳真已立刻受到我方關注。(immediate:英語形容詞轉換為漢語副詞)。

詞語是構成外貿英語函電的最基本單位,從以上分析和例句中可以看出,翻譯時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盲目理解詞義,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根據外貿英語函電詞匯的獨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嚴謹性和準確性,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每個詞在句中的正確含義,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誤譯而影響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尹小瑩等,外貿英語函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郭著章等,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黃莉娜,商務英語函電英譯漢一詞多義的選擇[N].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3.

[4]江澄,實用經貿英語用法詞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第3篇

株洲市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日用瓷及電磁器、未鍛軋鋅鉛銀銦鎢等、無機堿硫酸鹽碳化物等、渦輪噴氣及螺槳發動機、鐵道機車及配件、摩托車、煙花爆竹、刀頭、機器切削刀片、滾動軸承、火花塞等。以上十種商品出口占2003年出口總量的79.24%,占2006年出口總量的89.02%,2009年出口總量的75.66%。這些產品所在產業多屬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使株洲市面臨著較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不利于株洲市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株洲市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工業用品,日用消費品除日用瓷及電磁器、煙花爆竹外所占比重較小。2010年,株洲市棉浴巾出口額僅為31萬美元,而進出口總額達69330萬美元。2009年株洲市農產品出口額僅為53萬美元,2010年降至13萬美元。

株洲市相對周邊城市而言加工貿易企業較少。2010年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僅為16家,郴州為30家,長沙達到70家。2012上半年,有業績的加工貿易企業僅有11家。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大多集中在城區,所轄5縣市中醴陵市有2家,其他縣為空白。近年來加工貿易在株洲市外貿中所占比重一直不高,2008年占6.29%,2009年占4.45%。株洲市對外貿易對一般貿易依賴性較強。2008年株洲市加工貿易額為7217萬美元,同期一般貿易額達107416萬美元;2009年加工貿易額為5161萬美元,一般貿易額達108374萬美元。株洲市對外貿易方式嚴重不合理性。

株洲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一)宏觀層面的對策

⒈優化商品結構

株洲市外貿商品結構存在著不平衡性,影響到株洲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株洲市要依托兩型社會建設的良機,不斷調整和優化商品結構。要逐步淘汰資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大對農產品經營的投入力度。引導農產品經營企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的投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壯大農產品產業,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刂坪眠M口商品結構,鼓勵企業進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技術型產品和設備。株洲是一座新型工業化城市,要大力引進發展重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和先進技術,降低資源和環境壓力。

⒉優化產業結構

株洲市產業結構存在著嚴重失衡問題。2010年株洲市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9.7%、58.5%、31.8%。株洲市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服務貿易的比重;要依據株洲市農業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加大對株洲縣和炎陵縣特色蔬菜出的扶持力度,依托特色蔬菜形成產業集群,促進農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調整工業結構,以5115工程為依托,培育產業集群,加快已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步伐。

⒊優化貿易方式

株洲市對外貿易方式存在著不平衡性,以商品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比重較低。株洲市要積極優化貿易方式,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要積極開展加工貿易,有效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株洲市工業園區眾多,但尚無加工貿易專門園區。株洲市要積極規劃和構建加工貿易園區,完善園區配套服務,為發展加工貿易創造便利條件。在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戰略,完善相關政策,發展適合株洲市情的信息、文化等服務產業,促進服務貿易可持續發展。

⒋完善對外貿易配套服務

一是要進一步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物流網絡,降低外貿企業物流成本。目前株洲市大部分企業海運出口貨物需要用汽車運到長沙霞凝港裝船,增加了企業進出口成本,給外貿企業造成諸多不便。株洲市要加大銅塘灣港區的改造力度,增強其貨運能力,以銅塘灣港區為依托建設外貿物流園區,以減少外貿企業物流成本。二是要為外貿企業融資提供進一步支持,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國際開拓資金,緩解企業資金壓力;鼓勵企業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降低企業的收匯風險。三是要搭建外貿企業客戶開發平臺,利用會展的作用,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會,擴大其客戶資源。2011年,株洲西迪硬質合金有限公司通過參加美國、荷蘭、英國的展覽,獲得557萬美元的出口訂單,增長了近2倍。這一案例充分證明通過政府各項扶持政策有助于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對外貿易。株洲市要構建服務于本地外貿企業的專用電商平臺,對外貿企業提供線上和線下的撮合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信息化不足的問題。四是引導外貿企業建立行業協會機制,通過行業協會的作用協調企業開展國際業務,及時防范和化解各種外貿風險,共同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二)微觀對策

⒈大力開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實踐

開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實踐是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企業要在內部大力踐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模式。要在生產經營中貫穿國際環境標準和安全標準,將綠色觀念融入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以及廢舊產品的處理等環節,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實行清潔生產,實現資源消耗的最小化、排放物的減量化甚至零排放。開發、生產和銷售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無害的產品,積極開展綠色營銷活動,提升企業產品的綜合競爭力。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和安全方面的認證,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促進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應對國際貿易保護壁壘。

⒉加大投入,提升國際競爭力

外貿企業要加大各方面投入,走科技興貿之路。一是增加資金投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品技術水平。株洲市綠色農產品出口市場前景良好,但其經營過程中存在著產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價值低等問題,農產品經營企業要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要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要加強相關人才培養,要依托株洲市高校優勢與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適應外貿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第4篇

關鍵詞:貿易保護;外貿戰略;調整

我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較突出,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一、我國面臨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在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推行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不斷調整政府干預對外貿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這主要包括:

(一)反傾銷。在各類貿易壁壘中,反傾銷是我國遭遇最早、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措施。根據世貿組織即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共有40多個VeTO成員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立案總數超過3000件,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超過2000件。當前,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數量增長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傾銷案件的絕大部分均由發達國家發起,WTO成立后,發展中國家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發達成員國,在2005年超過70%。第三,反傾銷調查針對的目標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據統計,全球反傾銷調查針對的前8位分別為:中國、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國。中國仍是國際反傾銷措施針對的主要目標。

(二)反補貼。美國和加拿大是利用反補貼措施最多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已成為當前貿易保護的新熱點。我國遭遇反補貼調查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來勢猛。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10起,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4起,另有2起正在立案前磋商中。第二,影響大。反補貼調查不僅直接影響我國涉案企業出口,而且也是對我國宏觀經濟制度的挑戰。如果這些指控被認定為補貼,不僅會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損害我國國際形象,還會影響雙邊經貿關系,使我國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更復雜。此外,波及效應強。一方面,一個反補貼裁定中的補貼項目往往成為后續對我國反補貼的證據,從而引發更多新的反補貼調查。另一方面,美、加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做法,容易引起他國跟進。據WTO統計,最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呈波動性減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WTO成員對其他國家政府進行調查通常持審慎態度。但對中國而言,這種趨勢恰恰相反,近年來,我國是全球遭受反補貼最多的國家。第三,不公平。美國在對華反補貼調查中存在許多違反WTO規則之處,使中國企業遭受極不公平的待遇。如,在銅版紙初裁中,美方在已考慮補貼因素對國內產品正常價值影響情況下,又計算一個反傾銷稅,給中國企業帶來雙重負擔。

(三)美國337調查。美國337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針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主要是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調查逐漸成為美國遏制我國具有一定出口潛力,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對美出口的重要手段。美國對華337調查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調查案件數量迅速增長。從1975年美發起第一起337調查至2007年10月,美國共對我國發起75起337調查,其中,60起案件是2002年以后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2007年1月至10月,這一發展態勢更為明顯,美總計對我國發起14起337調查,占美同期立案總數的50%以上。第二,我國成為首要被調查國。上世紀,我國臺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一直排在被調查國家或地區的前三位。自2002年以來,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第三,受影響的行業和產品集中。在美國對我國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僅有小部分涉及商標和外觀設計。其中,機電產品成為重災區,60%以上的案件針對機電類產品。第四,申請門檻低但制裁措施嚴厲。337調查中,原告無需證明侵權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即可申請337調查,極大減少了原告的舉證責任。此外,原告可不僅針對列名被告,而且可針對所有相關進口產品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請求。在美對華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47%的案件原告都申請了普遍排除令,企圖將中國產品全面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據WTO統計,從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員國通報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計23897件,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16974件,占總量的71%。由于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有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技術性高等特點,會對全球貿易產生長期的影響,特別是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帶來不利影響。2005年我國出口企業遭遇技術壁壘的比例達到15.1%,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遭受直接損失,金額達691億美元,占全年出口額的9.1%;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相當于全年出口額的19.3%。技術壁壘對我國影響的特點如下:第一,從趨勢上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已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延伸。機電類產品受發達國家在安全性、噪聲、電磁污染、節能性、兼容性等方面的影響已開始顯現。第二,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紡織、服裝、輕工等傳統出口商品,繼配額、許可證、原產地限制之后,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技術法規、環保法規等影響加大。第三,食品、土畜產品受到的影響面最寬。我國農產品因為受到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程序、生態法規和國際公約,以及最近各國要求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等多方面的限制,出口貿易阻力很大。據日本厚生省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并最終采取了廢棄或退貨處理的進口產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其中批次最多的是中國,共476批次。這對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第四,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是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從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看,主要有:一是我國綜合貿易影響率接近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規模突破萬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外貿發展正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大、增長迅猛,已接近貿易摩擦警戒區。目前,世界各國貿易綜合影響率達25%以上的國家只有美國、德國和中國。按國際經驗判斷,國家貿易綜合影響率在25%~30%之間還可以忍受,在30%~35%之間為警戒區,超過35%則難以忍受,可能引發全局性貿易摩擦。2003年我國出口對世界貿易的綜合影響率為27.6%,2004年為26.9%,2005年至2007年保持上升態勢??梢灶A見,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長,今后一兩年達到甚至突破警戒區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問題很值得重視。二是我國出口企業的管理和行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還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國一些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質量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和法規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狀況不佳是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如,在國際標準的采用方面,20世紀末,美、英、法、德等國家的國際采標率(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就已達80%,日本新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是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組織的標準,而我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技術標準的僅占43.5%。三是出口的無序競爭仍很嚴重。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競爭手段單一,主要實行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同行競相壓價,以低價求勝。這種策略必將受到國外的反傾銷限制,也擾亂了出口市場。另外,我國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導致低價格,往往使我國產業成為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受害者。四是執行WTO規定的補貼政策還不到位。加入WTO后,我國在補貼方面需要遵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和多邊貿易體制下有關補貼的各項法律規定,并承擔我國人世議定書承諾的有關義務。我國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級逐步取消過去的各種補貼,但個別地方政府考慮經濟效益、就業等因素,還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況,這些補貼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補貼調查。二、應對新一輪貿易保護方式的對策

隨著我國進入人世“后過渡期”,許多領域已按承諾對外開放,我國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面臨新的復雜局面,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外貿發展戰略,妥善應對貿易爭端,創造和諧的國際貿易環境。

(一)適當調整我國外貿發展戰略

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取得巨大成績。1978年,我國外貿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2006年,外貿總額達17607億美元,增加近80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達到上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現有外匯儲備已充足且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下,必須清醒地看待形勢,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貿依存度過高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穩定。

1、保持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對外貿易適度發展的內涵包括適度規模和適度增長兩方面。一定的貿易規模是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的基礎,貿易規模越大,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越大,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就越突出,資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貿,尤其是投向加工貿易,然后大量出口。這種資源配置傾向導致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貿易通道和交易平臺。貿易增長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綜合貿易影響率超過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保持適度增長,不僅需要從整體規模把握,還要細化到具體的商品和市場。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過警戒區的商品,而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地區,一定是有某類商品在該區域市場占有率增長過快。

2、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從長遠戰略出發調控出口和進口,通過增收關稅以及產業政策調整,對出口綜合影響率指標超高的紡織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調控進口增長速度主要通過調控國內經濟、產業增長水平來實現。在繼續適度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主動發展國內大市場,發展內需型經濟,進口資源型及高科技型產品,尤其是關鍵技術設備產品,這不僅是平衡貿易、應對貿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推進新興工業化進程的需要,是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階段。

(二)實施提升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戰略

1、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據調查,我國每100萬人占有的發明專利只有1項,而日本達900多項,韓國達700多項。我國電子類100強企業2004年投入研發的資金總額還不如IBM公司一家企業的投入。目前,企業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業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綜合運用技改貼息、研發扶持、標準認證等手段加大對企業研發,特別是出口產品企業自主研發的支持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企業要培育自有技術、創立自有品牌、提高研發能力和商品檔次,強化對產、供、銷的管理,以對自己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分拆、兼并、收購等行為,對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優勢互補、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業知識產權體系。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從根本上防范知識產權糾紛,必須從源頭抓起,重視創新,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努力構建自身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中來。企業要從產品研發、專利申請、專利管理、專利使用、市場開拓等各環節出發,跟蹤了解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要重視專利檢索,及時在主要出口市場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依法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全面提高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

(三)實施“以防為主,積極應對”戰略

1、建立預警機制。我國應緊密跟蹤重點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國外某些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預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預警機制。有效的預警機制可幫助我國對國外可能實施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和新的技術法規時有所估計和預測,提醒企業及時進行價格自律,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

2、建立健全應對機制。國家商務部在總結多年指導應訴經驗并在充分借鑒WTO成員應訴工作的成熟做法的基礎上,本著“信息共享、協調溝通、形成合力、快速應對”的原則,鼓勵形成商務部、地方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出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的“四位一體”的出口反傾銷和保障應訴工作機制以及“兩橫一縱”的反補貼應對機制,各方面都應積極參與,使之發揮積極的作用。

3、規范企業出口經營秩序。要充分發揮進出口商會的協調職能,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可通過各行業協會、主管部門等制定有關行業出口產品的最低限價,并通過公布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及時引導出口企業調節出口數量與價格,建立重要產品的進口數量、價格監測系統,盡可能將隱患消除在境內,爭取產業保護工作的主動權。另外,發現有競價銷售等擾亂出口秩序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對個別企業的惡性競爭,要建立必要的懲罰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p>

第5篇

(一)數量需求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外貿的蓬勃發展,國際貿易專業成為熱門專業。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逐漸加大,2010年和2011年,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大學生就業報告,該專業被評為就業率較低、薪資較低的專業之一,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但畢業生較低的就業率并不是因為外貿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減少。從全國范圍來看,根據《中國人才藍皮書(2010)》,2010年外貿人才的總需求人數約為79.344萬人,根據教育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我國每年高校經濟類專業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②這樣算來,即使我國近兩年外貿人才總需求人數不再增加,所有高校經濟類畢業生都去從事外貿工作,到2014年止,也仍然有很大的外貿人才供需缺口。從安徽省來看,安徽外貿市場規模約占全國的1%左右,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量按全國的1%算約為8000人左右。2014年安徽省內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有50多所,計劃招生3800多人,開設外貿相關專業,如商務英語、國際商務、報關等的院校有70多所,計劃招生6000多人。③因此,安徽省的外貿人才從畢業生數量上看供需缺口不大。

(二)質量需求盡管社會對外貿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卻不樂觀,可見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安徽高職院校在培養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時就要結合市場,考慮外貿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1.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在工作態度上,企業員工應做到能吃苦、負責任;在職業道德修養上,企業員工應做到愛崗、敬業、忠誠。外貿企業尤其看重員工的這些素質,因為業務員直接接觸外商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后,客戶往往是認人而不是認企業,因此,業務員的離職會帶走客戶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而報酬、工作環境等因素使得現在的高校畢業生頻繁跳槽。安徽省外貿發展基礎較弱且薪資相對外貿大省較低,對外省人才缺少吸引力,外貿人才主要來自本地,而本地高校培養出的國際貿易人才也偏好往機會更多的東部沿海城市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強化學生建設家鄉、忠誠、踏實的人文素養。2.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踐并重,但高職院校在該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更側重于實踐操作技能。安徽外貿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相對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更為復雜、內部分工更細,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對人才的專業要求更高。外貿業務員開拓國際市場,需要了解相應國家的政策、法律,具有營銷產品的能力、與外商客戶談判的能力,最后還要訂立合同及履行合同,必要時要應用國際條約、WTO規則來捍衛自身的權益。這些都依賴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中,同時掌握多項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已日漸成為趨勢。3.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從事外貿工作,面向的是外國客戶,對人才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要求較高。安徽省已和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關系,英語是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工作語言,也是外貿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我省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并不十分強調英語學習,很多畢業生也對自己的英語沒有太多信心。其實在實際業務中通過與外商溝通交流、活學活用,語言能力可快速提高。除了對外交流,外貿從業者還需要和國內的政府部門、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生產工廠等多方打交道,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可以使信息傳達及時、準確,提高做事效率。4.擁有較強的后續發展能力圖1:國際貿易專業對應崗位分析圖如圖1所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未來的最基礎崗位對應的是外銷員、單證員、跟單員、貨代員、報關員等。這些從事外貿單據的制作、報關、貨物運輸和保險等業務的應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職高專院校來培養。隨著從業人員自身的努力和后續發展能力的強弱,有些人員會脫穎而出走向更高層次的外貿業務員、高級商務師,再發展下去可以成為外貿職業經理人、外貿部門經理。安徽外貿市場規模不大,對基層崗位人才的需求增長有限,但缺乏高技能、高素質、高層次的外貿人才,然而這種人才是全國范圍內都缺乏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中,負責企業重大戰略投資決策的人才缺口達2/3以上,專業管理人員欠缺一半以上。以安徽外貿行業的薪資和發展機會對已成型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那就需要本地培養的畢業生除了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有職業發展上的可塑性和后續發展能力,能更好的為本地經濟服務。

二、當前安徽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適應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目前外貿人才市場的供需狀況是,外貿企業需要人才,學校也培養了人才,可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也找不到對口的工作,學校培養出的只是外貿專業的畢業生,而不是市場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更加符合本地市場的實際情況。當前安徽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本都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一線應用型外貿人才,這樣的人才定位更適合東部沿海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的加工貿易發達,經濟外向程度高,外貿業務量大,需要很多完成單據制作和外貿流程的基礎崗位人才。安徽發展外貿需要開拓新的海外市場,不斷增加業務機會,加大力度營銷本地產品,需要后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外貿人才。

(二)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外貿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目前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往往不是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來調整,而是為了不斷強調實踐課程,甚至為了技能大賽來調整。一味的減少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表面上確實做到了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學生“輕理論、重實踐”的目標,但某些必要理論知識的減少不利于學生在職業上的后續發展,而增加的實踐課程往往也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缺乏真正外貿業務中的實踐知識。除了專業知識,對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聽說能力、計算機辦公能力的課程設置也不足,很多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仍停留在閱讀階段,聽、說、寫的能力普遍較弱,還有企業提出,希望增加讓學生練習打字和使用辦公軟件的課程。

(三)師資力量不足從安徽高職院校的實際來看,很多年輕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缺少企業實踐工作經歷。這樣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教師本身并不熟悉實際業務操作,只能采取以灌輸書面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式,很難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而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人員到校講課的教學形式并未真正實施起來。

(四)實踐教學條件不足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普遍不足。從校內實訓室建設來說,由于資金和場地的限制,往往只能提供電腦機房滿足使用外貿業務操作軟件的需要,建設模擬外貿業務流程的實訓室較為困難。從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來說,真正的校企合作還難以實現。從校方來看,安徽上規模的外貿企業不多,難以找到合作企業,且組織學生外出實習責任大、經費高;從企業方面來看,他們接收學生實習并沒有多少收益,還要擔心學生的實習對企業正常運作和商業機密保護工作的影響,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

三、改革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一)明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主體功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是高等院校要面對和思考的基本命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應以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考慮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要。安徽中小民營企業數量眾多,高職院校應從實際出發,面向中小企業,培養專業上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操作能力,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掌握一定語言能力、溝通技巧和產品營銷知識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除了教授專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的思想,使其具備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擁有良好的處事心態,德、智、體全面發展。

(二)基于外貿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建設課程體系學校可以通過與行業專家、企業代表進行合作、研討,充分考慮外貿崗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重組。根據外貿崗位群的特點,開設相對應的外貿實務課程,培養學生操作業務流程的能力,適應跟單員、單證員等基層崗位的工作要求;開設適當的外貿相關理論課程,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在職業上的后續發展能力,適應外貿業務員、部門負責人等更高層次工作崗的工作要求;開設計算機、英語、思想品德等基礎課程,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更好的適應工作。在課程改革中,學校和外貿企業可以深入合作,共同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材建設等工作,將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高職院校的很多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即使具備雙師素質,也大多是通過一些師資培訓和考證獲得,這樣一來教學內容往往與實際業務脫離,很難與時俱進,教學方法也以講授課本知識為主。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并重視這個問題,并設法改進。一方面學校積極尋找合適的外貿企業,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師實習基地,安排教師下企業實習、考察,使教師熟悉實際業務中的工作流程和當前國家相關的法規政策,確保教師的職業工作知識水平不斷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學??梢云刚埻赓Q企業的業務人員、管理人員來為師生授課或舉辦講座,傳授最新的經驗和行業信息,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6篇

關鍵詞:對外貿易;貿易結構;經濟增長;影響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對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快速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但是,面臨當前外部需求的較大不確定性,我國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同時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的轉型中,下行壓力明顯。在此背景下討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考察貿易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重點。從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到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以及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等都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另外一些觀點,如普雷維什?辛格的中心―論、巴格瓦蒂的貧困化增長理論,則從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并沒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事實,對傳統理論關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提出了置疑。上述觀點分別從貿易總量和貿易結構層面研究了二者的關系。

(一)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總量層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間的數據,考察了73個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無論是在低收入國家還是中等收入國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擴大出口都伴隨著強勁的經濟增長。Moschos的研究假設國家間發展階段不同,其擴大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同。通過從總量方面分析國家間經濟增長的源泉,該研究探討了擴大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顯示存在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低于或高于這個發展階段,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顯著不同。Baldwin基于資本的形成過程,通過將比較優勢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結合,認為貿易產生靜態的比較優勢效應和動態的資本積累效應。資本積累效應會放大比較優勢效應,并且這種效應的獲得取決于貿易量,而與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向都沒有任何關系,只要有貿易發生,資本積累就會發生,比較優勢效應就會最終轉化為經濟增長。

國內學者佟家棟較早探討了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二者總體上存在正相關關系。林毅夫認為,出口增長除了能直接推動經濟增長,還對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進口造成影響,從而間接刺激經濟增長,因此全面考察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必須同時考慮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和間接推動作用。尹敬東針對對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否顯著這一問題,澄清了傳統測算方法中對總量核算和貢獻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處,認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貢獻,從而得出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結論。

總的來看,從總量層面分析可知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大多數的觀點認為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這些研究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等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

(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構層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資本積累理論擴張了Baldwin的結論,認為只有當一國出口消費品而進口資本品時,貿易才能帶來經濟的增長,即強調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取決于貿易的結構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貿易結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自然資源充裕度對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則阻礙了經濟增長。

此后的國內外學者圍繞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大量實證研究,將總量分析轉為結構分析,不僅通過構建具體的貿易結構測度指標論證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及因果關系、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大小,同時也有利于貿易結構變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

二、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計量經濟學的日益成熟,為學者們實證研究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條件。國內外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實證分析了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表明,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但初級產品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很小。Lewer檢驗了Mazumdar的假設,利用SITC資本品和消費品進出口數據,構建了貿易結構變量,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擴張的VAR模型估計了選定的一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結果支持Mazumdar的假設,這些國家的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顯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對28個OECD和發展中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檢驗表明,與出口資本品的國家相比,主要進口資本品而出口消費品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更快,這也驗證了Mazumdar的假設。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衡量貿易結構的五個不同變量,在多國視角下檢驗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經濟增長可以被貿易結構解釋,并且H-O變量可以很好地解釋經濟增長。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貿易伙伴的數量和貿易伙伴間出口集中度與一國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對所有國家而言,貿易伙伴的數量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在發達國家這種關系尤其顯著;對所有國家而言,貿易伙伴間出口集中度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而在發展中國家這種關系尤為顯著。

國內學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貿易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實證分析。楊全發、舒元,沈程祥,孫焱林,趙陵、宋少華、宋泓明,石傳玉、王亞菲、王可、呂惠娟、許小平,徐光耀都從貿易總量的角度統計分析了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未考慮到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藍慶新在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中設計了一個較為寬泛的貿易結構指標,發現二者存在顯著線性關系。王永齊分別從不同的理論基點構建了COMPO和TECH兩個貿易結構指標,通過VAR模型估計了中國的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表明中國的貿易結構并不顯著影響經濟增長,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總量增長上。易力、李世美、劉冰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和VEC模型,從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認為長期來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有穩定的促進作用,但短期表現不明顯,并且二者之間不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徐光耀選擇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國為樣本國,分析了在不同的進口貿易結構下,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同促進作用。丁雯從出口商品結構的角度,運用協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結構同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短期內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都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長期內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而初級產品出口對經濟增長起消極作用。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論表明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出口商品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存在著1期滯后效應。蘇振東、周煒慶基于產品附加值分布貿易結構分析法構造了出口貿易結構指數,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明顯大于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成卓、王旭剛基于OECD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分析,對國際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跨國比較。馮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國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表明,從短期看,出口產品集中度在10%的顯著水平下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貿易指標在短期并不構成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短期內經濟增長也沒有構成任何貿易指標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只從長期來影響貿易結構的變動;從長期看,HO變量產品內貿易指數IIT和出口產品集中度H是經濟增長的長期原因,而總產出是SW指標的長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究竟是表現在貿易總量增長還是貿易結構或方向上,還未達成共識;第二,有關對外貿易結構的概念還需進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影響機制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于貿易發展或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進行了貿易對經濟增長之間影響機制的探討,他們借鑒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國家地理特點擬合出一個貿易工具變量,運用98個國家的截面數據探討了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認為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路徑可以用動態Rybczynski定理、產品差異化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來解釋。貿易結構通過資源稟賦變化和提高內生生產要素勞動生產率來影響經濟增長。

楊全發、舒元從閑置資源、比較利益、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四個方面概括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沈坤榮、李劍認為國際貿易通過提升國家要素稟賦結構和加快制度變革進程對產出產生了積極影響。潘向東等將制度安排引入到對經濟增長機理的探討中,認為一國產權保護程度在所有經濟制度安排變量中對該國經濟增長影響最為顯著。唐保慶、黃繁華則認為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存在顯著差異。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綜述了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相關的研究文獻,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1.從貿易結構入手研究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一個新視角。

2.對外貿易結構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導致貿易結構指標選取存在不足。

3.學者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這一問題上基本取得了共識,主要從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論和實證上還有不完善之處。

4.以往的實證研究主要是時間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單一,還有待完善。

5.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國際比較研究還有很大空間??梢赃M行國家比較,綜合考察不同國家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有哪些不同影響,進而提出借鑒性建議。

參考文獻: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齊.貿易結構、技術密度與經濟增長――一個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國數據的檢驗[J].經濟學季刊,2006(05).

[4]袁其剛.我國貿易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D].南開大學,2010.

第7篇

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1、服務業的跨國轉移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服務業跨國轉移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新的顯著特征。促進服務業跨國轉移的動因主要有:一是生產的國際化帶動了服務的國際化。二是以IT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世界服務業中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從而為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礎。三是WTO將服務貿易納入了全球貿易自由化體系之內,全球服務市場自由化不斷加深為服務業轉移提供了前提條件。服務業跨國轉移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2、世界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快,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貿易結構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運輸服務和旅游服務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和以高科技為先導的一系列新興服務,將成為未來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和強大動力。

3、服務外包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外包國際化(又叫離岸服務外包或海外服務外包)得到快速發展,服務發包市場仍是傳統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場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等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外,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逐漸參與進來,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服務外包的國際化(或離岸外移)及與其相伴的服務貿易全球化,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將對全球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服務貿易總量增長迅速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進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6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于美國的10%,英國的11%,服務進口增長率為31%,也高于英國和美國的14%。

2.服務貿易仍集中于傳統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游、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于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在服務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筑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后方式增長,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后,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特別是加強新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范、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后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4、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準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征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外包模式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將不斷對現有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法規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不斷研究新問題,采取新措施,建立服務外包的行業標準和信用體系,形成有利于外包市場發育的商務環境。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明末清初華東市場海外貿易走私貿易

國內市場,無論是初級的墟集市場還是高一級的城市市場、區域市場,在明清時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與發展。更具意義的突破區域范圍的全國性市場,由于因交通的便利而發展起來的長距離販運貿易的成熟和商品經濟生產的拓展,也在明中葉形成。[①]在全國性市場及其網絡中,由于多元社會經濟結構導致地區發展的不平衡,[②]以運河為南北交通干線的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的市場發育較為成熟,網絡較為密集,從而成為中國國內市場的重心?,F在要討論的問題是:華東市場的優先發育成熟不僅是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16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力量已經多次叩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海外貨幣資本首先對華東市場產生了魅力,日益成熟和壯大的國內商人隊伍及其資本,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由于發展不平衡而出現的不充分的流通能力,開始向海外延伸,參與以海外貿易為主體的海洋社會經濟活動。華東市場與海外貿易的這種互動力也是華東市場成熟的營養劑。這是明末清初商業發展有別于前代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近代中外貿易的序幕。

一、華東市場的構成及其對外貿易的擴張力

市場的構成,主要是商品的流通量和流通內容。流通量的大小取決于市場的交通輻射情況和商埠碼頭的大小;流通內容則指集散商品的種類。明末清初,華東地區不僅擁有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長江——贛江——北江黃金水道,這條水道串連了以北京為樞紐通向全國各地的8條干線要道中的3條:北京分別至南京浙江福建、至江西廣東、至山東;[③]而且擁有全國2/3的大中型工商城市[④]和大量傳統與新興的手工業商業小城鎮。[⑤]明清兩代人口密度前4名的省份在華東,明末華東6省人口6900萬,為全國15省12000萬人口的58%(1578年)。[⑥]清中期統計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的府州全國有29個,華東占24個(1820年)。[⑦]便利的交通、發展起來的工商城鎮和眾多的人口為市場的構成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從商品生產與流通關系看,市場可分三類:

第一類是由專業特色明顯的手工業市鎮構成的專業市場。華東地區擁有一大批較為發達的手工業城鎮,迅速增長的人口生存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這些城鎮及其周圍農村的手工業商品生產,并且向更廣的范圍輻射,構成交易網絡。例如松江棉紡聞名于世,因而形成了棉布市場;景德鎮、佛山等地也都是這一類型的專業市場。

第二類是由傳統文化城市或工商城市構成的綜合性市場。例如蘇州,既是文化古城,又是絲織業中心。杭州、南京、揚州等都屬于這類市場。

第三類是并無特色的手工業生產,而是以交通樞紐或河埠港口地位而構成純然市場,如臨清、濟寧、淮安、寧波、泉州、廈門、月港等。這些城鎮港口市場首先是因商而興,如果有手工業,也是在流通的刺激下然后形成的。又如江西廣信府屬鉛山,既無特色手工業,而且偏僻落后,由于地處閩、浙、贛交界之處,又是閩浙商人經錦江入鄱湖北上湖廣江皖南下廣東的要道口,成了南方各地手工業產品和土特產甚至還有海外商品的集散地,純然的貿易市場。如果我們認為為了商品的交換而進行的長途販運的流通形式具有近代商業意義的話,那么最能體現這種意義的市場應是這第三類。

明清時期,國內市場最大宗的商品依次為糧食、棉花、棉布、絲、絲織品、茶、鹽、鐵、瓷器等。[⑧]按人均占有量、產地、集散地、人均消費量等方法計算,華東都是最大的市場并擁有最大的流通額,總人口與城市人口的基數決定了這一判斷,而且前述三類市場使華東地區形成了層次不同的市場網絡。

粗略的估計,明末清初,占人口58%的華東地區,占有80%以上的商品市場和更大比率的商品流通額,以及更多的商業資本。當時,國內市場是主要市場。但是,當我們注意到市場上最大的交易量為糧與布和糧鹽,即Ⅰ類工業品(布、鹽)和Ⅱ類糧食之間的交換,注意到Ⅲ類經濟作物(棉、絲、茶)主要是城市消費,一個問題便出現了:Ⅰ類和Ⅱ類商品基本上都由農民生產,屬于農民小生產者之間的交換,不形成由商人作為媒介的商業市場的交換流通,Ⅲ類商品又很少流向鄉村,[⑨]城市的自我生產消費必須保持供需平衡。但是,已經發展起來的經濟作物商品化生產和手工業商品經濟決不可能停滯在自給自足的平衡水平,于是買方的缺乏便造成市場的不充分。這也許是明清時期手工業品價廉物美,江南城市消費趨于奢靡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多的商品必然由于國內市場的不充分而產生尋找新市場的欲望。向農村?可能性不大,農民缺乏購買力,那只有向海外,海外有需求,何況外國人已經用大船載著銀元來做生意了。近代海外貿易序幕的拉開首先不是商人的企圖,而是商品的欲望。當海外市場不僅廣大,而且利潤可觀時,商品尋找市場的欲望與商人謀利的企圖便構成了向海外貿易的擴張力。當時,除了武器裝備落后于歐洲,中國的遠洋航海技術與物質條件都是第一流的。如果國家允許,這種擴張力就能得到正常的外放;如果國家不允許,它就以各種非法形式實現不正常的外泄。

華東諸省,大多沿海,自古有涉海貿易的傳統,至明,已形成寧波、福州、泉州、月港、廈門、廣州等外貿港口。華東市場作為外貿腹地,正可借此外銷商品。問題在于貨利之謀與王權之穩之間的平衡。嘉靖中,原本為消極外貿之果的倭亂又成了禁海之因。隆慶開禁,準販東西二洋,給明末華東市場的發展帶來生機。萬歷中再次因倭禁海,海上“人輒違禁私下海,或假借縣給買谷捕魚之引,竟走遠夷”[⑩]。清初為鄭成功之事,海禁更嚴,但設法走私的商人漁船時有冒險出海。“海中之利無涯,諸番奇華本一利萬,誰肯頓息哉”[①①]?

華東市場的擴張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國內市場的不充分與華東商品經濟的較發達的矛盾,促使商人向海外尋找市場。“閩廣奸商,慣習通番,每一舶,推豪富者為主,中載重貨,余各以己資市物,往牟。利恒百余倍?!保邰佗冢荨巴A,蘭溪人,以巨資為番商”。[①③]明人王在晉《越鐫》卷21中列舉4件海商案,其中3件為商人聚資購買當地的絲織品和磁器白糖等,與日本通商?;罩?、寧波等地商人攜帶大量資金進入沿海市場,參與海外貿易,而廣東、福建沿海商人以特有的地理優勢活躍于海上貿易。[①④]“海濱之民,惟利是視,走死地如鶩,往往至島外區脫之地曰臺灣者,與紅毛番為市?!保邰佗荩輷毡緦W者巖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數量的考察》,1611年到1646年約有1100艘“唐船”赴日;1662年到1699年有2819艘,其中從中國本土赴日的為1972艘。[①⑥]又據錢江《1570~1760年中國和呂宋貿易的發展及貿易額的估算》,當時中國赴馬尼拉商船總數為3097艘,其中明末的64年中有1677艘,康熙開海禁后的第二年1685年至1716年有525艘。

二是發展起來的華東市場對海外諸番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是兩夷者,皆好中國綾緞雜繒,其土不蠶,惟藉中國之絲到彼,能織精好緞匹,服之以為華好,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而江西磁器、福建糖品果品諸物,皆所嗜好?!保邰佗撸荨按蟮秩毡舅殻援a自中國,如室必布度,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饒之磁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綿布,尤為彼國所重。”[①⑧]至于西歐對中國茶、絲、絲織品、磁器、糖等商品的向往,乃是自絲綢之路阻斷之后,歐洲人冒險開避通向東方商路的主要動機。據美國學者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統計的1739年和1740年廣州的歐洲商船情況看,兩年中商船24艘,運載噸數為13905噸,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瑞典。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船在澳門出入,1740年1年中有12艘,運載噸數為4400噸。華東市場的商品價格內外有別,外銷比內售明顯高出許多,也有劣質貨物,但總體上是價廉物美,外商能夠接受,即使再加上船鈔稅銀、官吏勒索及其他費用,以及萬里航海之險,歐洲人也愿來中國投資貿易,因為回去后仍有大賺頭。即以絲織品論,中國的要價是西方市場上同類產品的1/3或1/4。[①⑨]

二、外來貿易對華東市場的拉力

利潤是推動商業發展和市場成熟的主要動力,商品尋找市場的擴張力通過商人的趨利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商品的擴張力與尋找中的市場的利潤拉力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明末清初,正在向中國尋求貿易的歐洲和東西洋諸國市場擁有的貨幣對華東市場產生了這種利潤拉力。這實際上是已經形成的世界市場初期競爭在中外貿易上的表現。

以英國為例,在明末清初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1635~1753年),“英國對東印度貿易公司”(以下簡稱“公司”)222條遠洋商船運來貨物約合中國白銀727669兩,運來白銀(主要是銀元)折合中國銀元7713078兩,總資金達14267452兩。[②⑩]英國對華貿易中懸殊極大的入超在證明中國商品的擴張力的同時,也表明那數以百千萬計的白銀對中國市場,首先是對華東市場的拉力。

這種拉力主要表現在同一商品的內外差價上。在中國的出口貨物中,簽約并完成貿易最多的先是絲和絲織品;后來由于英國國會法令禁止幾種絲和絲制品在英倫零售或穿著[②①],絲和絲織品貿易曾略有下降,而英國人對中國茶葉越來越感興趣,茶葉貿易上升很快;還有糖、瓷器、銅、白銅、水銀等。在“公司”大多數商船的貨單上,茶葉和絲、絲織品常常放在首位。以茶葉為例,1701年至1736年,茶價每擔,工夫茶38兩或35.3兩或23.1兩,武夷茶27兩或17.15兩或14.8兩,白毫38兩或35.3兩或24.4兩,松蘿19兩或16.15兩或22.1兩,瓜片24.5兩,色種49.4兩,最貴的是貢熙細茶54.9兩。而道光初年的茶葉國內市場價每斤在48文至200文之間,[②②]當時的銀錢比率是1兩:1300文左右,每擔約合3.7兩至15兩。以此來計算“公司”當時從廣州買到的茶葉,至少是國內市價的三倍甚至更高。

實際上,外商已經注意到這種內外的差價。在廣州,英商“自行進入城內,詢問店鋪的貨物價錢,我們發覺比他們從來向我們索討的價錢便宜得多”[②③]。

內外貿易中的價格差額構成的更高利潤,對商人的誘惑力是極大的,這其中首先被吸引的是華東商人。“茶葉是由安徽、江西及湖南等省運來的”[②④]。“董事部又命令購買南京手工織制品,特別指定幅寬一英碼的南京棉布”[②⑤]?!拔覀兣c米森諾會同和德少、秀官及保商啟官平分訂約,購入最好的南京生絲400擔,每擔175兩銀,繳清各項費用,一百天內船上交貨。該商人等在廣州沒有這樣大批的生絲存貨,一定要到外地搜購,逼得我們預付款的80%給他們,這是我們能夠勸誘他們索取的最低數額?!保邰冖蓿菀詮V州為交易市場,貨源100天內搜集,應是從廣州到江浙來回所需的時日。利瑪竇從廣東北上去南昌、南京、北京沿途見到了這種長途販運以供外貿的盛況。[②⑦]當時來華外國商船不僅在廣州貿易,也沿海岸線北上廈門、舟山(定海)等地商貿。有的外船在廣州訂到貨后,還必須航往舟山、寧波口岸去裝貨。[②⑧]可見華東市場接受海外貿易的拉力的形式是多樣的。

由于各種原因,借依廣州、廈門、寧波等港口在政府官員的監督下與外商貿易是有限的,港口管理外貿的官員對外商成千上萬的銀元更具貪婪之心,他們千方百計地向中外商人勒索,官商、皇商欺行霸市現象也很嚴重,市場交易常常出現波折甚至夭折。但海外貿易的高利潤依然存在,它吸引市場以商人走私的形式進行交易。于是,華東商人走私貿易在明末清初更為盛行?!胺蛘?、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閩人之下海也,其素所習聞也,而今乃及寧波。寧波通番,于今創見。又轉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貨便于福,而寧之下海便于漳。以數十之貨,得數百金而歸,以百金之船,賣千金而返,此風一倡,聞腥逐膻,將通浙之人,棄農而學商,棄故都而入海?!保邰冖幔菡闹荨⑷?、福清和寧波、杭州之間的市場輻射關系已發展成走私外貿的利害聯系了。“原來這邊中國的貨物,拿到那邊,一倍就有三倍價;換了那邊貨物,帶到中國,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卻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這條路?!保邰邰猓菝髦腥~后發生在東部沿海的海外貿易、海外移民、走私沖突甚至倭寇之亂的主要原因應是華東經濟發展與海外貿易之間的推拉作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對此作了闡釋:“今海賊據浯嶼、南嶼諸島,公然番舶之利,而中土之民,交通接濟,殺之而不能止,則利權之在也”。[③①]

明末清初的海上走私貿易可分為近海島、港貿易和遠海諸番貿易兩種。第一種近海島、港貿易。如浙江,舟山城東南百里的雙嶼港,“為倭夷貢寇必由之路”[③②],在嘉靖年間發展成為華東走私商人與日本、葡萄牙等國商人的集散中心、國際貿易港,主要經營絲和絲織品。[③③]這個走私市場有多大?當時曾到過中國沿海活動的葡萄牙人賓托(FernaoMendezPinto)在他的《游記》中寫道:“雙嶼港總人口有三千多人,其中葡萄牙人占一半以上,還有房屋一千余幢,有的房屋建筑費達三四千金;還有教堂三十七所,醫院二所。每一年進出口貿易額達三百多萬葡幣(Cruzado),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日本銀錠作貨幣的。”[③④]浙江沿海還有可以避風良港四五十處,都成了當時海上走私的貿易市場。又如福建,福建沿海由于海岸線更為曲折,島嶼眾多,加上閩東南鄭芝龍家族海商集團擁有較強大的武裝力量,臺澎相距不遠,形成接應之勢,沿海的走私貿易更為活躍?!罢闹t安有梅嶺、龍溪、海淪、月港,泉之晉江有安海,福鼎有桐山”[③⑤]等,其中月港為最大海港。明末,月港衰微,鄭氏海商集團總部所在地安平港興盛起來,到清初,成為與清廷抗衡的海上貿易大港,直到清軍剿鄭的戰火把它毀為灰燼。福建還有下屬臺灣府的澎湖、大員、雞籠淡水港。廣東除了人們熟知的澳門之外,還有可以輻射閩、贛、粵三省的南澳島,也是當時走私貿易的國際性市場。走私貿易的商品流通量與貿易額永遠是一個謎,雙嶼港的年進出口貿易額也只是一個參考數字,但不可懷疑的是,以華東豐富的商品市場作為腹地,沿海島、港走私量一定很大,否則,不足以引起再三發生的“倭亂”,不足以形成持續16、17兩個世紀的十幾個私人海商集團。[③⑥]

第二種遠海諸番貿易。這是沿海島、港走私的輻射性向海外的延伸,所及的國家與地區東起日本、朝鮮,南經呂宋至南洋群島,西及阿拉伯半島并直至東非,而且在這些地區和國家同葡、西、荷、英等國商船貿易:這種貿易額也是很難確計的。林仁川先生根據國外有關史料,作了估計工作。其中1641年6、7兩個月,鄭芝龍運往日本長崎的諸多貨物中有白生絲25700斤,黃生絲15550斤,各種紡織品140760匹;1641年,銷往日本長崎的各種糖5726500斤,1644年為1417550斤,1645年為3377900斤。[③⑦]明末清初遠海貿易的總額估算,年平均出口約918萬兩,進口約738萬兩,利潤約942萬兩。[③⑧]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華東市場參與海洋社會經濟的海上貿易,與世界性的海上貿易存在著互動作用的關系,這種關系顯示出華東商品經濟和市場網絡的新發展。但是這種新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在民間,中國的海外貿易主要特征是民間走私,在本國政府的有限貿易和海上禁令以及番國洋人中的海盜前后夾擊中,華東特別是沿海商人不畏艱險依然起錨,趨利而去,干著赴湯蹈火的事業。中國近代中外貿易的序幕充滿活力與艱難。注:

①⑧⑨關于國內市場等級的界定和明中葉始全國性大市場的形成,參見吳承明先生《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一書的有關論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256頁。

②關于多元社會經濟結構的理論,主要參見傅衣凌先生的《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③另外五條干線要道為:北京分別至河南湖廣廣西、至陜西四川、至貴州云南、至山西、至(遼寧)開原。見明人黃汴的《一統路程圖記》和儋漪子的《天下路程圖引》,楊正泰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5頁、第354~512頁。

④根據傅崇蘭先生《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統計,明清時期比較發展的32座城市中,華東占21座;清代工商業城市,華東占六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頁。

⑤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342頁。

⑥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表12、13。

⑦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表88。

⑩[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7,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3頁。

①①[明]王世懋:《策樞》卷一,《通貨》,叢書集成初編本,第十二頁。

①②[明]周玄wéi@①:《涇林續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二十七頁。

①③①⑧[明]姚士麟:《見只編》卷上,叢書集成初編本,第五十、五十一頁。

①④參見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有關章節,黃山書社1993年版。

①⑤①⑦③①[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二十六6冊,《福建》;四部叢刊三編本。

①⑥轉引自鄭永昌:《明末清初的銀貴錢賤現象與相關政治經濟思想》,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年版。

①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頁。

②⑩這里的三個數字根據馬士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以下簡稱《編年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中文版)第一卷第309~321頁《東印度公司的英國船只對華貿易表(1365—1753年)》的有關數據統計而來,原表多用鎊和八單位里亞爾后稱元為計算單位,這里根據100英鎊=416.67元、100元=72兩、100英鎊=300兩換算,0.72兩×416.67=300.0024兩。又:貨物價值與白銀相加不能等于總資金的原因是有許多船只只有總資金的記錄。

②①②③②④②⑥②⑧《編年史》第一卷第十一章、第八章、第十五章、第二十八章、第八章。

②②黃冕堂:《清史治要》,齊魯書社1990年版,第441頁。

②⑤《編年史》第一卷第二十一章。所謂的南京棉布應是指當時蘇松地區的棉布織品,南京和蘇州都有棉布市場。

②⑦《利瑪竇中國札記》,第278頁。

②⑨[明]王在晉:《通番》,《越鐫》卷21。

③⑩[明]凌蒙初:《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拍案驚奇》卷之一。

③②天啟《舟山志》卷2,《山川》。

③③③④③⑦③⑧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36、219、456~465頁。

第9篇

一、影響加工貿易技術進步與技術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術溢出是加工貿易對當地企業的技術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等帶來的對當地產業技術進步的綜合外部收益。對當地競爭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示范、刺激與推動,稱為平行溢出;對當地上下游關聯企業的技術進步的示范、援助與帶動,稱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東道國還是在發展中東道國,如果能夠確定發生了技術轉讓,技術溢出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貿易可以帶動相關聯產業的發展,通常情況下,技術溢出效應與加工貿易所聯動的當地產業鏈條的長短成正比。

一項技術轉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術轉移的輸出方、接受方、技術轉移渠道和技術本身。當技術既定時,影響技術轉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術的收受雙方和技術轉移的方式。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公司是技術轉移的輸出方,跨國公司轉移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的利潤最大化。

以技術壟斷為前提,跨國公司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成熟性技術,因此,不論處在全球化生產鏈條的哪個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東道國企業都不可能獲得最先進技術的轉移,依靠技術轉移也就不可能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這是對加工貿易技術轉移的起碼定位。即使位于較核心的產業鏈條,依靠技術轉移與核心技術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面臨的情況就是很好的說明。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越近,他們通過外部化購買就越困難,即使實施內部化轉移,與核心技術依然保持差距。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跨國公司按照各個子公司和分包體系在全球化生產體系中的位置決定其轉移的技術水平,并根據其技術綜合能力提升技術水平。因此,加工貿易發展初期,東道國當地產業的綜合技術水平和比較優勢決定了其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位置,進而確立了技術轉移的初期水平。長期來看,東道國如果能夠不斷推進產業技術的進步和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進而提升其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跨國公司將會穩步提升技術轉移的水平。為保持和提高跨國公司整體的競爭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較大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斷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亞洲國家計算機產業技術轉移水平不斷提升的動力,就來源于母公司與子公司和配套企業雙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術轉移方式也對技術轉移效果產生影響。與外部化轉移相比較,內部化轉移的相對優勢突出表現為兩方面。其一,許多不愿對非關聯方出售的有價值的新技術通常只有內部化方式才能獲得,這對于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出口競爭能力是十分關鍵的;其二,內部化轉移使子公司更容易獲得與轉移技術相配套的資金和新的管理與組織技術、營銷方法、培訓方法及其他知識,這是技術低成本、高速度轉化為生產力的條件。內部化轉移的最大缺陷在于東道國企業受到跨國公司“所有權優勢”的控制,因此,在跨國公司體系內部使用的新技術和相關經驗資產向東道國產業的深化和溢出可能會受到阻礙,子公司會傾向于依賴母公司的技術轉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這樣,短期里,外資企業的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效益顯著,但長期里,完全依靠外企從事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難有提高。

通過加工貿易推動現代產業發展的韓國和我國臺灣,在產業技術能力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術轉移,這種發展模式的前提是當地公司有能力通過外部化轉移形成有效的生產力和后繼的深化發展能力。隨著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對尖端產品需求的增長,他們發現外部化轉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內部化轉移和外部化轉移應并行,并相互促進。同時,無論是內部化還是外部化,東亞產業技術成長的成功經驗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戰略促進轉移技術的深化和外溢,這一整合戰略包括建立廣泛的教育基礎和對民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力扶持。這一戰略對于消化吸收轉移技術、縮短技術差距、提升產業鏈條中的位置,進而最終形成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術溢出是技術轉移的后續過程,對關聯產業的技術帶動是技術溢出的主要渠道。在開放經濟中,在產品質量、運輸成本等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公司傾向于當地采購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由于對當地企業缺乏了解并難以建立強有力的信任關系,或服從于跨國公司整體戰略需要,子公司會從國外采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當地化戰略的實施,當地采購率會穩步增長。長期來看,關聯產業的發展狀況關鍵取決于當地企業的供應能力。加強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聯系,提高當地供應商的生產能力,是擴大技術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關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研究還發現,通常情況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對技術轉移和外溢的效果產生影響:其一,外資企業的股權安排。合資企業一般比獨資企業會產生更強的技術轉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資企業的建立方式。在內資企業基礎上建立的合資企業比新建企業有更強的技術吸收和轉化能力,因而會產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國公司來源。不同國籍的母公司技術水平和技術轉移戰略不同,進而形成的轉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歐美國家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數較強。

研究表明(江小涓,馮遠:合意性、一致性與政策作用空間:外商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行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國公司戰略影響,面向東道國國內市場的外商投資,通常不會使用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但由于面向國內市場,往往國內采購比例較高,發展配套產業意愿較強,研發行為較為積極,因而,其技術的溢出效應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國內市場,這種跨國投資對民族產業的沖擊是直接的和強有力的;面向國際市場的加工貿易投資,為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保持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較高,一部分會跟隨母公司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但與國內產業關聯度較差,發展配套產業和進行研發的意愿較弱,因而,“飛地效應”明顯,技術溢出效應較小。另外,由于面向國際市場,這種跨國投資對民族產業的沖擊只是間接的。

理論和經驗都證實,東道國在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著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中能夠適時提高技術水平,發展起配套產業體系,加工貿易的“飛地效應”就會得到有效抑制,產業關聯效應會得到發揮。此時,跨國公司會相應調整在該地區的戰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跨國公司會提高子公司的技術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環。80年代亞洲“四小”的產業升級就是建立在當地企業在加工貿易發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應能力的基礎之上,在我國深圳、東莞和蘇州等地,加工貿易產業配套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并且,這些配套產業能力成為吸引新一輪外商投資的優勢,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態勢已經顯現。

二、中國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

我們首先考察加工貿易技術水平的現實狀況。表1展示了加工貿易企業對自身技術水平的評價。如表1所示,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有近1燉4企業的技術水平屬于國內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強的企業使用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由于各項選擇可以復選,我們尚不能判定使用國內先進水平技術的企業是否超過3/4,但1/4企業使用國內一般技術,表明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項調研中顯示的三資企業的技術水平,而且也低于人們的預期水平。

技術使用水平與加工貿易的行業特征息息相關。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木制品、雜項制品行業,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已相對較高,外資的優勢可能更多地表現在銷售渠道和提供服務等方面,而在高技術行業,外資帶入的技術水平會相對提升。這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術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資主體的影響。如表1所列,大型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加工貿易投資,使用母公司先進水平的企業比例最高,使用國內一般水平的企業比例最低,而中小企業則相反。中小企業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價勞動力,他們進行的多是發達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鏈條的再轉移,因而技術帶動作用相對較弱。

從企業類型上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可以發現,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居母公司先進水平的企業比例最小,三資企業該項比例最大。相反,在國內一般水平的企業比例中,集體企業最小,但國有企業的比例遠高于三資企業。總體看,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落后于外資企業,其中,國有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最低。國有企業是我國內資企業中技術整體實力最強的群體,國有企業的技術實力沒有顯現,是加工貿易發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母公司先進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術水平8014.04

C、國內先進水平26847.02

D、國內一般技術水平14024.56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加工貿易技術水平與投資主體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3加工貿易技術水平與企業類型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4加工貿易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

(與國外同行業企業相比)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5加工貿易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我們再從相對競爭優勢角度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表4和表5分別展示了與國內外同行業企業相比,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國外同行業企業相比,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依次排列為:按客戶需求提供生產和服務能力強,勞動力成本低,質量一流,技術先進。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位于第二位,表明勞動力價格低廉雖然仍是我國加工貿易的強項,但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中,靈活多變的生產和服務能力更為重要,過硬的質量也是競爭取勝不可缺少的要素,而這些恰恰是內資企業所缺乏的。技術要素在四項選擇中居末位,并且比重遠遠低于其他三項選擇,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體上看并不具備技術優勢,勞動力優勢仍是競爭取勝的決定因素。這也是加工貿易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與國內同行業企業相比,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依次排列為:擁有國際銷售渠道,工藝設備先進,技術先進,資金充足、規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產成本低。其中,“擁有國際銷售渠道”比重最高,說明擁有國際銷售渠道是外資投資加工貿易的首要優勢,也表明獲得國際銷售渠道是我國內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藝設備先進”的比重緊隨其后,這是大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通過將先進技術物化為先進設備,轉而采用廉價勞動力操作的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相當一部分資本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加工是以勞動密集型操作方式實現的。

我們最后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來源和技術開發,前者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主要外部供給,后者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內部自我獲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數據,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主要來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開發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國內外購買比重不大。調查還顯示,母公司提供的技術中,35%是母公司先進技術,24%是母公司一般技術,41%是國內先進水平,仍有11%是國內一般水平,也就是說,母公司提供的技術中,有少部分僅屬國內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強的企業獲得了跨國公司母公司的先進技術,這是十分值得重視的。

接受調研的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開發狀況優于預期水平。70%強的樣本企業設有技術開發機構,近半數的樣本企業能夠提供企業所需大部分技術。這部分技術開發的層次受制于加工貿易生產產品的性質,但對于先進技術而言,它能夠成為有效的技術進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主要來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國際市場購買5710.18

C、主要由國內市場購買417.32

D、本公司自主開發27048.2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7母公司轉移技術的技術水平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母公司先進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術水平6424.52

D、國內先進水平10841.38

E、國內一般技術水平2911.1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8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開發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有技術開發機構并能提供企業所需大部分技術26748.28

B、有技術開發機構但只能提供企業所需少部分技術12222.06

C、有技術開發機構且出售技術專利71.27

D、沒有技術開發機構15828.57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三、加工貿易的產品性質

考察加工貿易產品性質,可以測度其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得出有關技術進步的狀況。課題組調查的加工貿易樣本企業中,57%的企業從事成品組裝生產,20%的企業從事零部件生產,35%的企業從事中間產品生產,同時,67%的企業的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7%的企業生產屬于資本密集型,17%的企業生產屬于技術密集型。總體來看,加工貿易擺脫勞動密集型生產的企業在20~30%之間。

從外方投資者的角度來觀察,大型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在加工貿易階梯中的狀況與其它投資者相比沒有明顯的差別,說明無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還是亞洲新興工業體的中小企業,他們移入中國的全球化產業鏈條的性質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貿易要素密集度,來自投資者的差異就十分

明顯,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加工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的比例遠遠小于其他投資者,而技術密集型生產的比例遠遠大于其他投資者,說明即使在相同的生產鏈條中,跨國公司投資進行的加工貿易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這對于我國提高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實現制造業的技術密集化具有重要意義。

表9加工貿易的外方投資者與加工貿易階梯(%)

成品組裝零部件生產中間產品生產

A、大型跨國公司58.2618.2634.78

B、個人投資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業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0加工貿易的外方投資者與加工貿易的要素密集度(%)

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國公司56.938.7630.668.03

B、個人投資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業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情況反映了加工貿易發展的技術進步狀況。在表11中可以看到,與投資初期相比,44%的企業產品已經進行了升級換代,還有15%的企業產品面臨新的升級換代。產品的升級換代主要取決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戰略的決定,再者,產品升級換代與否還受樣本企業投資設廠的時間的影響,因此,沒有產品的升級換代并不代表技術陳舊和落后,44%的升級換代比例表明加工貿易近半數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技術進步。

從產品性質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結果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產經營鏈條的勞動密集型環節,技術含量不高,實現技術進步的企業比例尚不足半數,與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的意愿顯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樣本企業中,有35%的企業進入了中間產品的生產,30%的企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鏈條中從事著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活動,這是我國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化制造業發展的良好開端。

表11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與初期產品相比,實現了升級換代24044.28

B、與國內產品相比,實現了升級換代10319.00

C、競爭能力強,不需要升級換代7614.02

D、母公司沒有升級換代計劃478.67

E、面臨升級換代8315.3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四、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

發展配套產業,是加工貿易帶動產業升級的主要途徑,也是加工貿易實現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的直接渠道。通過當地采購,通過對當地配套商產品生產的質量監督、技術援助,跨國公司可以帶動配套供應商和分包商的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當本地產業還沒有具備配套生產能力時,外資配套企業的進入,可以通過示范效應、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環節為當地企業培育和發展配套能力提供間接條件。通常情況下,當地采購率越高、采購產品的技術含量越大、內資企業進入配套體系越多,技術轉移和外溢效果越明顯,則加工貿易通過配套產業發展對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發揮越充分。

表12、13、14分別展示了樣本企業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情況。根據表中展示的情況可以看到,46%的企業在國內進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與其它采購來源相比,國內采購成為加工貿易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廣泛的來源途徑(表12)。但調研數據也顯示,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業零部件采購總量中的比重較低,在機器設備總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國內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只占13%(表14)。國內采購的狀況說明,加工貿易的國內配套作用很低,大進大出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觀。在這種情況下,加工貿易對關聯產業的技術帶動作用難以發揮,技術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調查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來源

企業數比重

A.母公司內部采購9516.8%

B.母國進口10718.9%

C.訂購方提供13724.2%

D.其他國際采購20436.1%

E.中國國內采購26146.2%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5142.3%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3接受調查企業國內采購比率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4接受調查企業在國內采購的原材料與零部件屬性

企業數比重

A.初級產品28149.7%

B.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23140.9%

C.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5103.7%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5顯示了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狀況??梢钥吹?實施了技術援助的企業占有效樣本企業的36%,64%的企業沒有實施技術援助,其中,27%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技術援助。技術援助比例不高,這既與國內采購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有關,也與大量采購來源于國外配套企業的跟隨進入有關。從不同的投資主體進行考察,大型跨國公司比其他投資者具有較強的技術援助傾向,47%的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進行了技術援助,這一比例比中小企業高出近18個百分點,大型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技術援助在技術水平和援助效果上顯然也要高于中小企業,因而,調研結果表明,他們在推動配套產業技術發展中的作用總體上優于其它投資者。

表15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進行技術援助19135.97

B、沒有技術援助15128.44

C、準備技術援助509.42

D、不必進行技術援助14126.55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6不同投資主體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

大型跨國公司個人投資中小企業其他

A、進行技術援助46.9232.472

9.5243.75

B、沒有技術援助27.6925.9727.7131.25

C、準備技術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進行技術援助19.2332.4731.3321.88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亞洲“四小龍”的經驗表明,以內資企業為主體的供應商群體是加工貿易避免“飛地效應”、加速升級換代的重要保證。因此,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發揮現有產業的生產和技術能力,推動現有內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融入配套體系,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有效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據表17的調研數據,有49%的企業與國有企業有配套關系,僅次于外資企業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拋開配套產品的技術含量來看,國有企業在配套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這有利于推動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步伐和提高技術外溢效果。但實地考察調研表明,為加工貿易配套的內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配套產品的技術含量很低,加工貿易的主要配套產品,特別是中間產品的配套生產基本是由跟隨進入的外資配套廠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貿易配套企業的構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國有企業27649.11

B、集體企業14024.91

C、鄉鎮企業12021.35

D、民營企業16629.54

E、外資企業28550.71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課題組企業調查。

表18在國內采購原材料與零部件(或設備)的主要障礙

企業數比重

A.國內產品價格高于進口品8915.8%

B.國內產品質量不穩定39470.1%

C.國內產品交貨不及時7413.2%

D.缺乏國內供貨商的信息519.1%

E.國內采購運輸環節沒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發展戰略安排285.0%

G.國外客戶要求使用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國內采購出口退稅時間太長10719.0%

I.深加工結轉手續太繁瑣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2183.8%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8是樣本企業對國內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礙的信息反饋。從表中可以看到,“國內產品質量不穩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礙,選擇該項因素的企業比例高達70%,并與其他選擇拉開了很大的距離,表明我國企業進入全球化產業鏈條、拉長加工貿易產業鏈的主要、最大障礙是產品質量問題。其余幾項選擇比例相對較大的障礙性因素依次分別是,國外客戶要求、出口退稅時間較長、深加工接轉手續繁瑣、國內產品價格高和國內產品交貨不及時。除去出口退稅和深加工結轉兩項政策面問題外,其余都與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因為長期里,客戶出于降低成本考慮,都希望采購本地化,只有當本地企業產品質次價高時,才會要求使用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動內資企業積極提高技術管理水平,提高內資企業的分包供應能力,形成加工貿易技術進步與產業關聯的良性循環,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今后發展的核心問題。

五、加工貿易的人力資源投入

隨著跨國經營的當地化發展,對當地人力資源的培育和人力資源的流動成為技術外溢的間接渠道。對于投資方而言,相對于資金和設備,掌握技術資源的人力資本的沉淀是其撤資轉移時100%的損失,因而也是東道國最保險的收益。所以,鼓勵外資企業人力培訓、促進人力資源流動是各東道國外資政策中的重要內容。通常情況下,外資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當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訓狀況越好、流動性越強、向內資企業流動越多,技術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顯示了對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聘用和培訓情況的調研結果。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加工貿易企業當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主要來自本地招聘。同時,加工貿易企業的人員培訓狀況也較好,85%的企業對員工進行國內培訓,還有24%的企業對員工進行出國培訓。高比例的當地聘用率和培訓率有利于提高員工素質、培養精良的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隊伍,同時也為員工流動進而產生技術外溢創造了條件。

表19加工貿易企業管理與技術人員的主要來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主要來自外商投資國6711.45

B、投資國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0加工貿易企業員工培訓狀況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出國培訓12721.30

B、國內培訓50985.40

C、沒有培訓538.89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1、22顯示了對加工貿易企業員工流動情況的調研結果。根據表中數據,加工貿易企業員工隊伍基本穩定,同時,72%的企業存在合理的流動,這種流動為技術外溢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主要在外資企業之間“跳槽”,流入外資企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占流動的70%,這使得通過人才流動實現的間接的技術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資企業外,人才流動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創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其中,向國有企業流動比例最低,并與前兩者差距較大,表明國有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營企業是未來實業界接受技術外溢和實現技術進步的主要載體。

表21加工貿易企業員工流動狀況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很穩定,基本沒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動43371.93

C、流動過于頻繁264.32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2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流動方向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外資企業37669.12

B、國有企業529.56

C、私營企業10118.57

D、自己創立企業10619.49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考察加工貿易企業員工聘用、培訓和流動情況可以看到,加工貿易企業人員聘用的當地化比例很高,培訓狀況良好,流動性也很強。但由于當地企業在用人機

制和經營環境方面與外資企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人員流動主要在外資企業之間進行,外企向內企的流動比例較低,從而使得以人才流動為渠道的技術外溢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人才流動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只有當內資企業具備或創造出相應的人才吸引機制,上述狀況才可能發生改變。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一级片视频在线 | 日日av| 极品美女一级毛片 |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 国内精品亚洲 | 借种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 欧美视频久久久 |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 五月天亚洲视频 |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 | 久久是精品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你懂的在线视频网站 |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 九九九九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婷婷天堂|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 精品无人区乱码一区2区3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大片在线观看 | 四色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下载 | 日韩欧美一级大片 |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天堂成人av | 麻豆久久精品 | 九九九九九九精品免费 | 久久久男人天堂 | 欧美在线日韩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76 | 高清性色生活片欧美在线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