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解剖學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0 16:22: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解剖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解剖學論文

第1篇

本教材以運動系統為主要內容,著重講述骨骼、關節、肌肉三大器官,包括骨的結構、成分、性能及其生長;關節結構、功能及影響因素;舞蹈主要運用關節及在訓練中如何保護;下肢肌肉、軀干肌肉的位置、功能及如何訓練等等。本教材對肌肉工作原理、工作方法進行分析,并有舞蹈動作分析舉例;探討舞蹈演員的體能訓練,包括影響運動素質的因素及發展素質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對兒童少年與女子舞蹈訓練特點等均作了闡述。作為教材,同時兼顧人體解剖學的基礎內容,簡述人體九大系統的組成、功能以及與舞蹈的關系。

序言

第一章 人體結構概述

第一節 人體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節 細胞與細胞間質

一、細胞

二、細胞間質

第三節 組織

一、上皮組織

二、結締組織

三、肌組織

四、神經組織

第四節 器官與系統

一、器官

二、系統

第二章 運動系統——骨與骨連結

第一節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態

三、骨的構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五、骨的發生與生長

六、影響骨生長的因素

七、骨齡

第二節 骨連結

一、骨連結分類

二、關節 的結構

三、關節 的運動

四、影響關節 活動幅度與穩固性的因素

第三節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連結

第四節 軀干骨與軀干骨連結

一、軀干骨

二、軀干骨連結

第五節 上肢骨與上肢骨連結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連結

第三章 運動系統——骨骼肌

第一節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體結構

二、肌肉的輔助結構

三、肌肉工作的術語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節 下肢肌

一、髖關節 運動肌群

二、膝關節 運動肌群

三、踝關節 運動肌群

第三節 軀干肌

一、脊柱運動肌群

二、胸廓運動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動作分析舉例

第五章 舞蹈演員體能訓練

第六章 其他系統簡介

第七章 兒童少年與女子舞蹈訓練

參考書目

第2篇

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體數字化研究的開拓和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人體結構信息的數字化是科技發展的前沿問題,是一項巨大的科學研究工程。可視人體計劃(VHP)源于美國生物醫學圖像庫建立的需求[1],在醫學領域數字化虛擬人體不僅用于生物和人體形態學研究和教學,也開始有效地應用于矯形和整形外科在手術前后的可視化模型,外科手術模型的建立及模擬手術等。同時,數字化虛擬人體還廣泛地應用于航天航空學、生物力學、機器人學和體育訓練等學科[2]。本課題組立足于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完成了人體最為復雜的部位—顱腦的數字化研究工作。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選擇一經CT、MRI檢查無器質性病變,無頭部外傷及手術史,發育良好,身材、頭圍等參數符合中國人體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鮮尸體一具,要求頭部無扭曲及擠壓變形。

1.2方法①用紅色乳膠行股動脈灌注,待乳膠完全凝固后,平甲狀軟骨上緣在保持頭部自然的情況下呈水平位離斷顱腦,獲得完整的顱腦。②將頭顱置于特制的大小適中的立方體小盒內,其內徑為25cm×25cm×25cm,盒的外側有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標準的坐標系統。將顱腦放入盒中央,使顱腦下斷面與盒底面緊貼,向盒內注入少許清水,排空斷面與盒底間氣泡后,置于戶外(氣溫低于-20℃)冷凍。待完全凍透后(冷凍1周)觀察可見冰層透明、無氣泡,頭部無位置變化及變形,斷面與盒底緊貼,冰塊與小盒凍成一體。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對位標志,加防塵蓋,排空氣泡,于戶外安全處冷凍。③于冬季室外(氣溫-20℃以下)用自制刨削機按預先設置的切割線自下而上切制,獲得連續斷層標本切片圖像240張(層厚1mm,用1~240分別編號)。為了防止因摩擦生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采用噴純酒精的方法進行物理降溫,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圖像的清晰度。

1.3實驗計算機三維重建系統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內存128M,硬盤30GB,顯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聲波觸摸屏,掃描儀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學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數碼相機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軟件:圖片對位軟件,邊界處理軟件,三維重建軟件。

2結果

2.1圖像輸入通過DC—260型數碼相機、理光5型光學相機于斷端實時拍攝,通過MicrotekSlimscanC6掃描儀按600dpi光學分辨率掃描標本實物,然后統一輸入計算機。

2.2圖像矯正對個別圖片的明暗度、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等人為造成的差異進行統一處理和修補。矯正后的圖片各種組織結構分界清晰,色彩真實,較大血管、晶狀體、視交叉、基底核、腦干一些灰質團塊及腦室系統各個部分清晰可見,見圖1(封2左上)。

2.3對位運用自行研制的圖形對位軟件在計算機上首先確定4個基準點,4個點排布于正方形的4個頂點,相鄰兩頂點間距為1000個像素。將輸入圖像四周的4個標志點分別與4個基準點對齊,由于在實際標本上相鄰兩點的距離為25cm,這樣每4個像素的寬度就相當于1mm,為后來的測量提供了便利,同時解決了圖像的平移和旋轉問題,使240張圖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為提取邊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2.4建立數據庫把顱腦所有組織結構按一定的順序建立數據庫,數據庫的名稱以相應的組織結構名稱命名。

2.5邊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體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將擬重建的器官的邊界信息提取并儲存在相應的數據庫內。由于不同器官或組織之間(特別是顱內組織器官)邊界輪廓不是規則的幾何圖形,很難用1個單一的數學公式進行表達;而且各器官或組織之間的色彩互相含蓋,通過色彩和灰度也很難將不同組織器官加以區分,所以通過人工辨認和部分自動標識的方法來識別和提取邊界。在邊界提取過程中,運用自行設計的邊界處理軟件,完成了對頭部表皮、顱骨、大腦皮質、髓質、腦室、基底核、腦干、小腦等主要結構邊界的提取并將信息存入數據庫。

2.6三維重建的計算將相鄰斷面結構邊緣輪廓線采用“蓋瓦片”方法連接,即用三角面片連接起來構成物體表面,兩個層面間距離為1mm,然后經RGB彩色賦值、光照計算、消隱計算,即可進行重建結構的顯示。采用體素重建法是把帶有一定厚度的斷面圖像變為無數個小矩形,每個小矩形保留原始圖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積重建顱腦各結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圖像經過矯正對位、描邊處理、三維重建3個步驟后,在微機顯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維屏幕上顯示出顱腦各結構的三維立體形態,結構真實,立體感強,包括虛擬色彩的表面輪廓重建和真實色彩的體素重建,見圖2和3(封2中上、右上)。

3討論

三維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基于輪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體素的重建法[3]。兩種方法相輔相承,各具優缺點,各有其相關的應用領域。重建軟件的性能直接影響三維重建的質量和速度。表面顯示算法是應用圖像分割技術,將原始圖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組織和器官的若干區域,然后構造這些區域邊界的表面,從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見表面顯示算法的前提就是邊界的提取。目前圖像分割及提取邊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識別,在斷面圖片上,各種器官組織分界不明顯(如大腦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計算機灰度識別,即基于CT或MRI掃描圖像的三維重建,此種識別方式目前應用較多,其優點是無需人工切片,對位及提取邊界都由計算機完成,消除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提高了重建的精確度。但對于復雜的結構來說,目前的CT、MRI還不能僅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進行區分。此外,目前CT、MRI掃描層厚最薄只能達到1mm左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來三維重建中的應用。本文作者認為灰度識別對于某些組織(如骨組織等)邊界的識別效果明顯,而對于整體重建效果不明顯。③計算機RGB識別,即依靠斷層標中不同組織之間RGB值的差異將各結構加以區分。但由于人體結構(特別是顱腦內的結構)極其復雜,如骨松質、肌纖維、大腦皮質、神經核等結構,在圖片顯示上都為紅棕色,以目前的技術尚無法通過計算機進行區分。而對經過特殊處理(如血管灌注帶色乳膠等)的組織,識別效果明顯,改善了工作中的勞動強度和精度,但對細小血管仍無法達到滿意的識別效果。所以,對于大部分組織來說,人工識別提取邊界依然是一種重要手段,目前計算機尚無法取代人工識別組織邊界。本實驗采用的是在人工識別提取邊界基礎上的表面重建和體素重建。為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邊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確定關鍵點,然后在關鍵點間用平滑曲線相連的方法。體素重建法是以二維切片圖像數據及切片厚度組成三維矩形多面體,利用數據體內的密度變化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質分離,使密度變化的梯度作為曲面法向,來計算畫面的顏色與明暗,用光線投射法直接顯示數據場。此顯示法的特點是能顯示實體的內部結構。在此基礎上,可以沿任意角度進行切割,這對于解剖學教學、科研及臨床上模擬手術入路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此種顯示法的缺陷在于其無法完成整體內部各種器官、組織的拆分顯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須與表面重建方法相結合。而且數據運算量大,對計算機硬件設備要求很高,很難做到實時顯示,所以目前難以普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此種顯示法在計算機三維重建中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AckermanMJ.TheVisibleHumanProject[J].JBiocommun,1991,18(2):14.

第3篇

《人體解剖學》是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必修的醫學基礎課程。該課程為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進而提高全面素質,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堅實基礎。但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缺少護理專業的專用教材,且其內容遠遠滿足不了護理專業的需求,未能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現有供本科護理專業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與供其他專業用的教材并無明顯差別,如國內大多數高等護理教育使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仍與臨床專業共用由柏樹令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統解剖學》教材;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針對護理專業編寫的《人體解剖學》教材,打破了長期沿用的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教材編寫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其內容的選取側重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堅守基礎課程的定位;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人體結構學》教材,把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內容融合為一體,但90%以上護理學院本科生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屬于兩門課程,分別由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室和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承擔,教學與考核存在較多問題,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近年來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教學借鑒醫療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形式,部分高校將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分為系統解剖學和護理應用解剖學兩門課程分別開設。實踐已證明這種培養模式對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的學生是切實可行的。不但提高護理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臨床操作技能,而且也為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提供實踐依據。鑒于國內高等護理教育本科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結合近年來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本科護理解剖學教學經驗,改革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將傳統的《人體解剖學》和近幾年我們開發的《護理應用解剖學》教材融為一體,編寫適合本科護理教育的《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勢在必行。

2《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編寫思路

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是為學生以后臨床護理服務,但臨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內容?如何根據護理職業崗位需要重組《護理解剖學》教學內容?真正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如何確定教材結構、教材形式以及編寫思想上的創新點?特別是教材編寫思想上的創新;如何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護理解剖學》教材的編寫中?首先,根據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各級護理工作統計中急危重癥監護病人顯著上升;隨著介入治療的大量開展深靜脈穿刺和動脈穿刺急劇增加,術后導管護理大量增加;尤其隨著護理學科的飛速發展,專科護理操作如心內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淚道沖洗等逐漸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結果設計座談提綱,組織高年級學生、臨床護理專家召開座談會,主題貼近護理崗位來確定編寫重點內容。如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定位編寫教材突出全身體表標志內容;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編寫教材突出表淺血管神經體表投影;為提高學生防范失誤的能力編寫教材突出與各種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術控制的解剖學知識。最后,結合對國內外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學教研相關文獻檢索分析,最終確定編寫思想、教材內容和教材形式的創新,形成詳實的文字材料并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最后通過課堂實踐,將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用于教材內容的調整上,以編寫出既能夠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顧終身教育的高等學校《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

3《護理解剖學》教材編寫創新

3.1思想創新

在教材編寫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遵循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和為護理及其相關專業課程提供必須夠用理論知識的基本原則,重在基礎,貼近臨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素質、人文精神以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

3.2內容創新

結合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緊貼護理崗位需要,同時保證人體解剖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凝練。內容選擇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職業需要,以夠用為原則,盡可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教材編寫中。對與護理專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充分描述,如運動系統內容突出全身表面標志、易于發生骨折和損傷部位的解剖知識;如內臟學突出各系統重要臟器位置、結構功能,尤其要突出內臟插管涉及的臟器和部位;如脈管系統突出心、全身動脈主要分支、表淺動脈壓迫止血點和全身淺靜脈等內容;如神經系統突出周圍神經重要分支、與注射和性神經損傷等有關內容。同時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在各章節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對其他內容只作一般介紹。如腹腔血管和神經的分支分布、出入臟器的結構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運動系統部分內容等進行刪減和壓縮。

3.3形式創新

在教材總體結構和表現形式上盡可能做到貼近專業、貼近崗位、貼近學生。根據高等護理教育需要,重組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本教材是醫學基礎課程貼近護理專業教學的有機嘗試。全書分為9章,每章前設置學習目標,主要體現大綱的基本要求,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每章內容分基礎模塊和護理應用模塊2部分,基礎模塊在內容選擇上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護理專業需要,使其內容符合護理專業崗位執業標準。基礎模塊中“知識卡片”是護理專業知識的拓展(如學科進展、學術前沿等),體現專業素質、能力、職業道德。護理應用模塊結合臨床常用的診療、護理操作技術,從解剖學知識應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毗鄰,闡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層次結構與操作的關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提前感受基礎知識與應用的結合。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服務人群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在專業模塊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每章末設置思考題,緊貼執業考試內容和題型,盡可能利用臨床護理案例展現解剖學基礎知識點,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臨床應用能力。如第七章感覺器:上部基礎模塊包括第一節視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經)、第二節前庭蝸器(分外耳、中耳、內耳);下部護理應用模塊包括淚道沖洗術、球結膜下注射術、球后注射術和咽鼓管導管吹張術共四節內容,每節內容包括應用解剖和應用要點;正文后臨床護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現雙眼畏光、眼紅,自覺眼睛磨痛,接著出現眼皮紅腫、怕光、流淚,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睜開。就診后醫生診斷為:急性結膜炎。請運用視器相關知識指導結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藥水,如何滴入眼藥水才能使其與結膜完全接觸?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壓該眼內眥角處,請解釋其原因?為避免急性結膜炎的傳染流行,如何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

第4篇

科學、合理、高效的安排是上好實驗課的前提,為了本次局部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人體解剖教研室及實驗室全體教師集思廣益、多方借鑒,最終確定了一項符合我校實際情況、切實可行的方案。

1.1克服學時限制我校局部解剖學大綱規定五年制本科生實習課為18個學時,而完整制作一具局部解剖學教學標本,即使是熟練的專業技術員也需要200-300學時才能完成。鑒于我校幾屆本碩學生操作情況(開顱取腦、面部深層結構暴露等幾項操作難度太高,學生容易破壞結構且容易受傷,不需學生操作),需要4組學生同時操作,36學時才能勉強完成一具標本的制作。因此效仿本碩學生讓一個班制作一具尸體明顯不可行,需要幾個班共用一具尸體。此次上局部解剖實習的本科學生共有23個自然班,8個實驗室同時開課,每次安排三輪實習即可保證所有班級都上一次實習課,因此我們考慮將一具尸體分由3個班共同操作比較符合我校的實際情況。

1.2尸體的充分合理利用由于需要3個班協同操作來完成一具尸體標本的制作,為避免各班之間相互影響,同時考慮到班內小組的操作方便,需要將尸體分為三個部分:左側頭頸、腋窩、上肢及右側的臀部、下肢為一部分;右側頭頸、腋窩、上肢及左側的臀部、下肢為一部分;腹壁、胸腹腔內部結構及背部為一部分。每個班固定操作一部分,各班再根據人數按每組3-4人分為若干小組,每次實驗課有3組同學動手解剖,每組再進行分工,分為主刀、助手和閱讀指導,大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達到了費時少、不窩工、不沖突、物盡其用、人盡其職的理想效果。

1.3打破常規教學進程由于一次3個班分別操作不同的部位,這樣便無法按照以往的教學進度(第一次頭、頸部及腋窩,第二次臀部及上、下肢,第三次胸腔、腹壁及腹股溝,第四次腹膜,第五次腹腔臟器及腹后壁)安排實習,必須打破實習順序,按照各班所分部分分次操作:每次前兩個班頭、頸部及腋窩與臀部及上、下肢同時進行,后一個班則直接操作胸腹腔淺層及內部器官。解剖時采取組間、組內輪流操作,按先腹側后背側、由淺入深、上下搭配、左右交錯開工的原則進行,各班操作進度可根據學生實際操作快慢適當調整,但要控制在經4次操作便基本完成。這便要求學生理論課與實習課的安排要有適當的間隔,同時也需要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動手操作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2器械的管理與使用

解剖操作中要用到很多專用的器械,如刀柄及與其相配套的刀片、尖鑷、鉤鑷、平鑷、直剪、彎剪、拉鉤、血管鉗、鋼鋸、肋骨剪、咬骨鉗、鑿子、錐板鋸、探針、鐵錘等。由于器械的種類繁多,為便于管理,我們為每一個實驗室配備了一個器械盒,每個盒內放置錘、鑿、肋骨剪等大型器械各一個,刀、鑷、剪等常用器械各三個,并為每個器械盒打印一份器械名稱及數目明細以備師生查驗。每次實習課前由學生代表到準備室領用相應實驗室器械盒,并對盒內器械清點,確保無誤并簽字;實習課結束后學生將器械清洗并擦拭干凈,清點無誤后交回原處并請老師查驗。為了避免學生隨意損壞器械,我們還列出器械最低價格表,建立器械賠償制度,以約束學生無謂的損壞。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手段,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在每學期的第一次實驗課上,老師都會詳細給學生講授各種器械的具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以使學生熟練掌握和使用各種器械。老師會在課堂上對各種器械先進行示范,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如碰到學生在使用器械時有不規范的地方及時糾正。教師嚴格按照臨床外科手術操作的要求講授,以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器械的習慣,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促成學生養成正確使用器械的良好習慣。

3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尚待改進

第5篇

與內外側橫型徑路密切相關的血管是膝上、下內側動脈,膝上、下外側動脈和脛前返動脈。膝上、下內側動脈及膝上、下外側動脈分支在關節囊及滑膜組織內發出半月板周圍血管叢,在橫型徑路上、下方環形排列,發出放射支朝向關節中心,供應半月板周緣部。解剖參數詳見表2。

2討論

2.1內側橫型徑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使關節間隙增大,自髕骨內側緣向下確定髕韌帶內側緣,自股骨內上髁前緣向下確定脛側副韌帶前緣,觸及股骨內側髁,在其下方凹陷處靠近股骨髁側自髕韌帶內側緣向內側至脛側副韌帶前緣間切開皮膚長約4.5cm,在淺筋膜內距髕韌帶內側緣38cm處尋找隱神經髕下支,在此處隱神經髕下支呈寬扁形,寬約1.2mm,厚0.5mm,自后內向前下斜跨內側橫型切口,是橫型徑路中最易損傷的結構,確認后稍向上、下分離,并向內側推移注意保護之。離斷髕周血管網,切開深筋膜、關節囊,此時注意膝屈曲90°~100°時脛側副韌帶松弛活動度最大,可向后內側推移之,以擴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內側切開過多誤傷之,在切口內側端切開關節囊時,注意關節囊纖維層、脛側副韌帶深層與內側半月板相連,此處是半月板紅區,注意不要分離之,以保證半月板血供。

2.2外側橫型徑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自髕骨外側緣向下確定髕韌帶外側緣,以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確定腓側副韌帶,觸及股骨外側髁,在其下方凹陷處靠近股骨髁側自髕韌帶外側緣向外側至腓側副韌帶前緣間切開皮膚長約4.5cm,離斷髕周血管網,切開深筋膜、關節囊,注意膝屈曲時腓側副韌帶松弛活動度大,可向后外側推移以擴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外側切開過多誤傷。膝屈曲時股骨外側髁向后移動幅度較大,是股骨內側髁運動距離的兩倍;屈曲并外旋時易觸及腓側副韌帶,但外側半月板不能觸及。

2.3內、外側橫型徑路相關血管與內、外側橫型徑路密切相關的血管是膝上、下內側動脈,膝上、下外側動脈和脛前返動脈。膝上內側動脈起自腘動脈,位于半膜肌和半腱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近端和大收肌肌腱的深部,分出一支到達股內側肌并與膝降動脈、膝下內側動脈吻合,一支在股骨上分出并與膝上外側動脈吻合。膝下內側動脈位于腓腸肌內側頭深部,沿腘肌近端邊緣下行,經脛骨內側髁下方,在內側副韌帶深面向前內上行,經內側副韌帶前緣到達膝。膝上外側動脈在股二頭肌腱深面經過,分成淺深兩支,淺支供血給股外側肌與膝下外側動脈吻合,深支與膝上內側動脈吻合,形成前弓橫過股骨。膝下外側動脈從脛骨上端外側向前內,在腓腸肌外側頭、腓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腱深面繞腓骨頭到膝前部,與膝下內側動脈吻合。脛前返動脈起自脛前動脈,在脛骨前肌內上升至膝前方并入髕周動脈網。膝上、下內側動脈及膝上、下外側動脈穿深筋膜處距膝關節線9~12mm,在橫型徑路上、下方環形排列,發出放射支朝向關節中心,供應半月板周緣部。

第6篇

1.1漢語為主、英語為輔、中英對照原則

雙語課件傳授的不僅有解剖學知識,兼有醫學專業英語知識,而專科生英語基礎本身較差,英語占比過高會對初學者造成學習負擔,喪失學習興趣。雙語課件制作應本著漢語為主、英語為輔、中英對照的原則,根據章節內容繁簡決定英語占比。

1.2科學性原則

解剖學雙語課件的制作要符合科學性,不能出現專業詞匯書寫錯誤,更不要出現解剖學知識的錯誤。

1.3簡約性原則

雙語課件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專科學生視覺心理,要突出重點,避免多余動作、過多英語文字,應減少每屏文字顯示數量,盡量用配音替代文字。

1.4適度信息量原則

多媒體課的信息量不能太大,尤其是雙語課件,要適當地留有時間、空間給學生思考、消化。避免因信息量太大、陌生英文詞匯量過多,產生“電灌效應”。

1.5藝術性原則

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課程,圖片較多,若能將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源與課件上的文字有機結合,做到內容與美的形式統一,合理搭配和展示教學內容的結構至關重要。

1.6可操作性原則

在課件的操作界面上盡量設置簡明的按鈕和圖標,盡量避免復雜的鍵盤操作,便于教師和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控制課件的播放。

2課件制作材料的選取

2.1教材的選擇

外文原版教材只是雙語教學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一定要注意雙語教學目標是雙重性的,其一是幫助醫學生更好地掌握先進的解剖學知識,不應一味追求英語授課而忽視了醫學教學的實際效果;其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基于課件使用者是專科層次的學生,且目前尚無專科版本的雙語解剖學教材,因此,解剖學雙語課件制作應該以教育部規劃中文教材為主教材,同時吸收英文原版教材的優點,結合本單位的教學實踐,盡可能編寫出適用于專科層次授課對象的解剖學雙語教材或中英文對照教材。以此為藍本制作課件,使解剖學教學內容得到保障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外語的運用能力。

2.2參考資料的引用

現有的本科版雙語教材可以作為制作雙語課件的參考資料,課件制作者要結合專科層次學生教學目標,節選適合專科層次技能培訓方面的內容,適當加以引用。

2.3網絡資源的利用

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尤其是外文網站信息,也是制作雙語課件重要的資源之一。在網絡上可以免費獲得大量的學科資料和相關信息,尤其是專業外文網站上的視頻類素材是不可多得的課件制作資料。在尊重原創及版權的基礎上對視頻、音頻資料進行引用、編輯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雙語課件的應用性,網絡資源已成為一種優越的教學輔助資源。

3制作技巧及注意事項

3.1統籌規劃不同章節英語占比情況

專科層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解剖學專業教師要統籌規劃整套課件制作中英語占比情況。在解剖學入門章節運動系統,由于是首次接觸醫學專業知識,解剖學名詞本身就比較多,加上英語專業詞匯更多,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因此,本章節應該適當引入關鍵的英語詞匯即可,減少派生詞匯,降低入門難度。但對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章節,解剖學結構相對簡單,詞匯量較少,可以適當增加英語占比;而脈管系統、神經系統又相對復雜,專業英語也要適當減少。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確保學生達到現行大綱對學生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統籌規劃整套課件中英語占比情況,對于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很有好處。

3.2歸納章節詞根擴展專業英語詞匯

介紹及擴展專業英語詞匯是雙語課件制作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化解學習難度與學生接受能力這對矛盾的有效方法。醫學專業英語詞匯通常具有特定的拼寫方式,以名詞和由名詞派生的形容詞為主,詞根長,發音困難,有些還需要有特定的應用情景,學生在進入醫學專業課學習后,不單要學習專業知識,還面臨大量的專業英語詞匯的學習,可能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雙語課件制作時可以先將本章節的重難點英語詞匯列出、歸納出該系統詞根,并介紹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構詞特點,尤其是和護理專業有關的英文專業詞匯,如給學生介紹sacrum(骶骨),iliac(髂骨),引出sacroiliacjoint(骶髂關節);學習詞根hepat/o,引出hepatic、hepatitis、hepatolith等系列單詞,幫助學生擴展記憶,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生在課件開始前熟記關鍵詞匯、前綴、后綴、詞干,盡量引導其掌握構詞法,在后續課件中再次遇到此類詞匯時可加深記憶。因此,雙語課件制作不僅僅介紹解剖學知識,更應該介紹突破解剖學專業詞匯的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3.3音頻插入有效提高課件實用性

傳統的中文解剖學課件制作引入大量圖片、動畫等多媒體素材,教學效果已非常肯定。但對于雙語課件若能克服現有人體解剖學動畫存在的“只能動,沒有英語配音”的缺陷,對每一幀動畫或每一幅圖片中都進行相應的英語配音,形音結合,方便使用,可以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其中的英語配音可以由解剖學專業教師和學生錄音、記錄保存為音頻格式文件,利用音頻處理軟件將音頻添加到相關動畫、圖片中,點擊英語專業名詞,除了圖片中對應部位會閃動外,還同步出現專業名詞的英語配音,這將極大地增強雙語課件的實用性,學生課后不用查閱詞典,也可以自我學習,對英語交流很有好處。

第7篇

1.1標本來源:30例均來自寧夏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為成年尸體標本,其中男13具,女17具;年齡25~60歲,平均(42±14.7)歲。

1.2跟骨標本的測量:30具60側跟骨骨骼標本,采用精度為0.02mm的國產游標卡尺進行線性測量,采用普通量角器進行角度測量,精度為1°

1.3載距突周圍解剖結構觀察:分別觀察載距突周圍的解剖結構,測量載距突的長、寬、高,上翻角和前傾角,比較男女之間載距突的骨性測量值。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載距突骨性測量結果:跟骨內側中1/3有一扁平突起,為載距突,其骨皮質厚而堅硬。向內上方形成載距突的上翻角,其上面構成跟骨的中關節面。載距突呈平行四邊形,長邊與跟骨的長軸形成一定的前傾角、上翻角,測量結果。

2.2解剖學結構:跟骨形態呈不規則長方體,上面有3個關節面,以其后關節面為界可分為3部分,后關節面以前是前部,以后為后部,前窄后寬。跟骨中部內側有載距突(解剖學教材對載距突的描述為,跟骨關節面有內側一骨性凸起,其構成踝管的上界,對于大小,角度無過多的描述),載距突下可見明顯的拇長屈肌腱溝,溝周圍較為平坦,有利于血管、肌腱通行。本次解剖標本的觀察中,跟骨載距突下方通過有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脛骨后肌,脛神經和脛后血管。而在內踝后方踝管起始處,血管神經束位于趾長屈肌腱的后方,拇長屈肌腱的前方,斜向前下走形。在內踝尖與跟骨結節頂點的連線中上1/3的交界處,血管神經束淺出,與拇長屈肌腱交叉,行于長屈肌腱內側并與之伴行,這一點與解剖學教材所描述的整齊排列并不相符。從標本解剖的觀察來看,載距突下方的結構中,脛神經和脛后動脈,最靠近載距突的下緣,這也是通過跟骨外側壁打入螺釘時最容易損傷的結構。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跟骨骨折術后的病人都會出現足底麻木的癥狀。

3討論

第8篇

1.1實驗組織由學校教學實驗中心和團委在每學年的第二學期面向全校各個年級招募對解剖學有求知欲的學生開展“利用局解前后遺體擴展解剖學知識,制作解剖標本,促進動手能力”的大學生創新課題申請。針對大二及以上學生,專業不限。課題立項后,學校撥給經費,實驗室每周向學生開放兩次。學生以相同或相關專業組成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所需物品由解剖實驗室提供。

1.2實驗前培訓由實驗指導老師對實驗者進行前期培訓,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始終懷著一顆對捐獻遺體者感恩的心,并以此來激勵解剖學知識的學習,實現捐獻者對醫學發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著重于以下兩點:①按照外科手術的標準,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相關手術器材的使用,將解剖室比作手術室,遺體比作患者,實驗者發揚團結互助的團隊作用,保證順利完成每次實踐操作。確保使用實驗過程中的個人安全及避免對他人的誤傷。②要求實驗人員在解剖遺體與制作標本過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遺體,最大程度上減少失誤與浪費。

2實驗的方式及內容

2.1將遺體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學開課之前或開課期間,由實驗小組中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在遺體上進行人體經脈循行路線的標記,并用顏色的標記筆區分不同的經絡,依據解剖學骨學和肌學標志找到相關腧穴,用有色長柄圖釘標示,使同學有的放矢,加深對經絡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識的掌握。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則將解剖后的組織、器官進行復位,根據專業側重相關系統,由宏觀到微觀、由基礎到臨床廣泛探討。例如藥學專業可以通過消化及循環系統了解藥物進入人體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徑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學教學模式指導老師不再就系統解剖講系統,而是以系統為主線,參照遺體標本及模型對實驗者進行重要的解剖學基礎知識復習與回顧,并且旁涉組織學、生理學及病理學。這一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與聯系性,能較好地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醫學知識進行充分地聯系與融合,使學生在短期內能夠對解剖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為后期各專業課和臨床實踐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3PBL教學法的具體應用PBL教學方法是指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學[4]。雖然學生都上過基礎課,但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去解釋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對此,指導老師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宏觀和微觀形態學上的引導。每次尸體解剖課后,均組織學生討論死亡原因、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結合所學的病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遺體后見一例肝的局部萎縮,右側縱膈膜與后壁膜移行處有大量淤血。對此老師讓學生課后查資料,。在下次實驗時進行討論[5]。討論中有的同學認為是循環和血液系統的病理改變,有的同學認為是消化系統肝病引起的結果。最后在綜合相關文獻資料及尸體情況并請教老師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出血是循環系統病理改變的外在表相,實質應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門脈高壓癥,在側支循環時導致食管靜脈叢怒張和破裂出血”。這樣將PBL教學法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老師指導與學生討論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和學生對解剖課學習沒興趣的狀態,激發了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解剖中能主動與病理學、臨床醫學等知識進行聯系,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學和陳列標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廢棄的尸材,以往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火化等進行處理。自從設立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向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后,原本需要廢棄處理的尸材被師生們充分利用進行解剖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師生們根據遺體狀況制作教學標本,并查找文獻資料,且學生們盡量自主設計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難,先淺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創新”[6]的原則。此過程中,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最能體現意義所在:①充分實現了遺體捐獻者的遺愿。②彌補了人體解剖教學資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學標本陳舊、數量不足的狀況,變廢為寶,貫徹了節約型校園建設的辦學理念。③學生在制作解剖標本中也是一種學習,因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標本的形態、結構等才能做好這件標本。這個過程獲取的知識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學標本的制作填補學生沒有動手機會的空白,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制作的能力,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辟了新途徑。

3實驗項目存在的需求與不足

第9篇

結合了PBL和Sandwich教學法的應用,不單是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掌握,更需要提前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建立QQ群,搭建起師生之間的互動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幫助學生對理論課內容進行簡單的復習,對實驗課的解剖操作步驟進行預習。與PBL教學法中病例為先導的教學理念結合起來,上傳相關病例,引導學生分析病例,增加局解實驗教學與臨床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還可以上傳一些局解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內容,這種方式為Sandwich教學法建立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促進小組討論順利進行。如在本節實驗課之前,利用網絡復習理論課內容,預習甲狀腺解剖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內容。上傳甲狀腺體檢、甲狀腺手術的相關視頻,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的病例,發送甲狀腺生理功能和國內外醫學網站有關甲狀腺講解的鏈接,隨時和學生在網上進行互動交流。

2巧妙設計開場白

PBL和Sandwich教學法相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場白,不僅要引出本次課程的內容和提出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參與其中,體現病例為先導、教師和學生互動的特點。例如本次課程中的開場白是讓學生檢查自己和旁邊同學的甲狀腺,并提問如何辨別頸部的腫塊是否為甲狀腺疾病,這種方法的解剖學基礎是什么?學生在檢查過程中,自覺地與臨床應用相結合,并且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實驗中重點觀察甲狀腺的位置和固定裝置。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系統學習醫學診斷的相關內容,并將檢查甲狀腺的具體內容和手法作為備課的一部分。

3圍繞問題小組討論,教師補充問題

在利用網絡進行課前復習、知識補充完善和病例閱讀之后,延續PBL教學法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弱化Sandwich教學法中問題完全由教師提出的方式。教師結合實驗課教學的重難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修改和補充。這一方式將PBL和Sandwich教學法有機結合起來,最終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形成了緊扣教學大綱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此引導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原則:①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局解是在學生具備了系統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科,因此可以較好地和臨床結合,又不至于讓學生難以理解。例如可以提問為什么病人甲狀腺切除術后,出現聲音嘶啞的狀態。這就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甲狀腺的神經支配,在觀察標本的時候也應該特別注意。②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開放性的,不能讓學生簡單的翻閱課本就找到答案。例如:甲亢病人會出現什么癥狀以及原因?這就要求學生在實際標本上觀察甲狀腺的毗鄰結構,并結合生理、病理生理等學科的內容進行討論。③提出的問題不應晦澀難懂,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得到答案,過難的問題容易挫傷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各小組的問題難度和數量相似,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各個組能夠同時完成,又不互相影響。

4分組方式多樣化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图片自拍偷拍 | 日韩 欧美 中文字幕 不卡 | 伊人免费视频 | 天天干狠狠 | 99热精品免费 | 黄色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午夜无人区一区二区 | 国产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不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1 | 国产一区美女 | 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欧美国产 | 欧美亚洲第一页 |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男人的天堂黄色 | 欧美自拍偷拍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丶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国产电影午夜成年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 |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 | 色婷婷影院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五月激情啪啪 | 九九99re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97视97视频|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 日韩一级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不卡 | 天天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国产视频 | 久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福利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卡 | 男女www视频在线看网站 | 国产在线观看自拍 | 欧美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