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生態學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3 15:19:5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生態學論文

第1篇

生態學”理論觀點最早見之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霍克海默爾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1947年)。由啟蒙精神所產生的認識論意味著我們是在對自然有支配權的范圍內認識自然的,認識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自然,奴役自然。“由于自然被破壞了,每一種想要取消對自然奴役的企圖都更加深人地陷入被奴役之中,由此產生了歐洲文明的過程。”

“生態學”首次提出和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阿格爾在《西方概論》一書中,將"TheEcologicalMarxism"理解為“生態學”?!吧鷳B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德烈·高茲、詹姆斯·奧康納、威廉·萊斯、本·阿格爾、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大衛·佩珀。他們認為,首先,生態問題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最為突出的問題,應強調生態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態危機已取代經濟危機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其次,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消費”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主張應予批判。再次,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種“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最后,提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取社會主義道路的設想。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生態學”生態危機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馬爾庫塞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的批判;威廉·萊斯重新定位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本·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的建立。

(一)關于對生態危機原因的分析

本·阿格爾在《西方概論》中提到,關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已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對西方的階級意識和危機理論給予高度重視,認為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危機就是生態危機。

詹姆斯·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生態學》中提到,用自然改造文化觀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傳統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

威廉·萊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指出,資本主義倡導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雖延緩了經濟危機但卻加劇了生態危機,他鮮明地提出“控制自然的觀念”才是生態問題最深刻的根源。此外,萊斯還對“控制自然的觀念”有著重要影響的培根的思想和馬克思的自然觀進行了分析。

大衛·佩珀在《生態社會主義——從深層生態學到社會主義》中指出,生態危機的原因不在于生產力和人的需求的增長,而在于資本主義獲利本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

貝拉米·福斯特在《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中認為,生態危機與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有關,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使得環境持續性地惡化。

(二)關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詹姆斯·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中深刻、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除存在歷史唯物主義所講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外,還存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的雙重危機理論。兩種矛盾相互作用,加深、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

安德烈·高茲在《經濟理性批判》中認為,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是生態危機。資本家不愿意在環境保護上投資,即便投資,腦子里想的也是賺錢。在《勞動分工的批判》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是一切異化的根源”。

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指出,以經濟增長為目的的當代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克服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的。福斯特指出,部分廠主在環境保護上或許作過一些努力,但這種努力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二、國內文獻研究現狀

王雨辰、郭劍仁對以貝拉米·福斯特、詹姆斯·奧康納為代表的北美生態學進行了全面地考察,指出“貝拉米·福斯特理論的特點是力圖通過對馬克思理論文本的解讀,挖掘其中的生態哲學思想,從而建構出他自己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和物質變換裂縫理論”。在此基礎上,貝拉米·福斯特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同生態危機的關聯,其理論側重點是環境社會學研究。詹姆斯·奧康納則是通過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和自然緯度,揭示資本主義二重矛盾同生態危機的關系,提出生態社會主義構想,其理論側重點在于生態政治學。

曾文婷在《“生態學”研究》一書的第二章,從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層面對“生態學”的生態危機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她分析了科學技術的錯誤利用方式與生態危機的關系;生態危機不在科學本身,而是在于意識形態,控制自然的觀念才是生態危機的最深刻的根源;生態危機不是一個純粹自然的和科學的問題,它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經經濟危機和人的本能結構危機的集中表現,其主要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

郭劍仁在《生態地批判》第三章研究和探討了北美生態學者貝拉米·福斯特的生態危機思想。他指出,福斯特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不可改變性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揭示了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和資本主義的對立關系及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即社會正義運動和環境運動的聯合是解決之道。

葛恒云的《“生態學”及其啟示》認為,生態學理論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或在于其認識上的問題,或在于其理論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作為理論核心的異化消費概念,是從異化勞動概念中派生出來的,沒有以對人的物質需求的深入分析為理論前提,影響了對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分析的邏輯力量。其次,是對科學技術的片面評價。

曾文婷在《“生態學”評析》一文中,對生態學理論的評價總體偏重于其可借鑒性。她在文中指出,“生態學”努力運用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當代生態環境及其危機問題,致力于生態理論與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的生態思想,為在當代的發展與完善注入了新的元素。

劉光明的《生態社會主義產生的科學文化背景探源》認為,“生態學”作為有影響的一種社會思潮是特定的科學研究發展和文化環境的產物。生命與環境科學的發展是它的自然科學前提:關于自然——人——社會未來的論述和西方對進一步探索中的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為它的產生和發展客觀上起了指導、借鑒作用。

解寶軍《對“控制自然”觀念的重新理解》一文中論述了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在運用不當和失控狀態下造成了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惡性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的生態危機。

陳紅兵《奧康納生態學與生態文化建設》一文分析了奧康納繼承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立足于生產勞動范疇,將生態問題作為時代主題,把自然生態因素與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相聯系研究生態危機的根源及其現實解決途徑。

三、研究現狀評析

總體而言,盡管國內外學術界對“生態學”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研究現狀還有不盡人意之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國外學者對“生態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生態危機的產生根源上,并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發展,而對“生態學”的綠色社會主義構想及其實現手段研究較少。國內學者的研究雖較系統和完善地評析了“生態學”各學派的思想,但僅停留在介紹其思想的階段,缺乏把“生態學”與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研究,提出具體的方案;缺乏從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的角度出發把“生態學”生態危機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聯系起來的可實施的措施。

第2篇

(1)后現代生態學世界觀對設計的指導作用。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對于設計的這場沒有硝煙的革命也是如此。后現代生態學世界觀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對當今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有了此理論的指導,今后的設計才能少走彎路。

(2)后現代生態學世界觀對設計的檢驗作用。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生態學漸漸被人們所重視,生態學已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生態學的研究也廣泛起來,生態學知識也豐富起來。這些生態學的知識成為檢測設計是否優良的重要法寶。例如,美國軍隊的工程師在佛羅里達州的濕地國家動物保護區的北部建造的一系列小型水壩,其目的是為了這個區的灌溉,并提供一塊適合放牛的濕地,以滿足養牛者們的需求。結果:濕地被放干了,動物滅絕了,土地鹽堿化,還出現了沙漠化的特征。此結果與生態學的世界觀背道而馳,實為不良設計。

(3)優良設計證明后現代生態世界觀的正確性。為特殊的需要設計不能讓人感覺特別,相反,要盡可能地和更多的東西協調一致,這一點很重要,一件把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隔離開或邊緣化的設計物品一般是不能被接受的。[1]對于一個活動不方便的群體,有的坐著輪椅,有的推著嬰兒車或購物車,有的正在矯正視力,有的走路需要拐杖。為了使這個群體感到舒服與關愛,設計不應該顯得特別,而應該盡可能地具有包容性。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優良設計,再一次證明了后現代生態世界觀的重要性。

2為什么要讓后現代生態學的世界觀改變設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漸漸有了與自然抗爭的能力,人類的活動能力和范圍也漸漸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從而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我們生存的地球成為受傷的地球。酸雨問題、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熱帶雨林退化、土壤污染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了每個地球人的生活,我們的地球因為這些問題而傷痕累累。從歷史的角度我們能夠明確,在近百年來,地球生態變化是多么驚人。由于森林資源的減少,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中國的物種正在前所未有地加速滅亡。海南黑冠長臂猿和海南黑熊等大大減少,稀有植物如望天樹、龍腦香等也處于瀕于滅絕的境地。時間不等人,想改變我們生活的地球就要從現在做起,每天做一點,每人做一點。

3后現代生態世界觀下的設計方法

(1)堅持綠色設計。設計師參與改善環境阻止進一步惡化的方式非常多,如拆解設計。為拆解設計是綠色設計的一大進展,可拆解的技術有助于循環利用,是在設計的源頭即考慮到并解決好廢物處理的問題。設計師還可以參與到新能源的發現使用中,如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風力等。如何將這些能源真正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節約自然資源,正是設計師所應對的巨大挑戰。

(2)眾多人參與設計。真正的設計團隊是一個跨學科的科研隊伍。這樣的一個團隊基本成員往往包括一位人類學家、一位心理學家、一位強烈愛好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環境科學家、一位醫生、一位電力和機械工程師、一位律師、一位平面設計師等。這聽起來有點嚇人,但當有設計需要時,一群人共同分享同一個夢想,他們擁有不同的洞察力,用一雙雙慧眼尋找各種可能性。當今,全球存在大量設計顧問公司,以青蛙設計公司為例,我們是由于其產品設計而知其名,然而產品設計只能作為公司設計中的一個極小的組成部分,還包括企業形象設計與輔助交流設計。“今天產品的視覺外觀,常常折中于代表客戶的利益、使用者的體驗、產品的開發以及生產成本、審美、原材料、市場調研等領域中,表現為不同觀念之間一種冗長對話的過程?!?009年青蛙公司推出“全球創意公司”主題,無論是顧問、新科技,還是回應環境,回應社會,更多地體現為集體合作的關系,表現為多學科的交流以及多元化的重要性。

(3)重視設計師意圖。帕帕奈克說過“設計師的意圖和對設計物品的有意使用會產生精神價值?!痹O計師在設計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設計會有效地幫助環境的可持續嗎?設計能夠幫助那些邊緣化的人更好地生活嗎?設計能幫助節約能源嗎?設計能有助于獲得可再生能源嗎?它能節省不可替代資源嗎?設計師的提問將在精神上激勵我們,滋養我們的心靈。

(4)真正關注設計倫理。真正在關注設計倫理,首先必須把注意力從“職業道德”上移開,這些所謂的職業道德,常常成為其自我保護的工具。真正關注設計倫理,是冷靜地思考我們在設計什么,為什么這樣設計,以及這樣設計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從而使設計實踐更加的從容。

(5)設計師的適度介入。社會、環境與生態問題是大量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大量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設計師,他們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必須改變不利于人類的生存環境。然而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以萊索托的婦女為例。萊索托的婦女的社會生活圍繞著碾玉米展開的,電動玉米磨碎機的引進,是為了簡化其工作,但這種介入打破了當地婦女的社會組織,當屬不良設計。

(6)改革設計教育,明確人類狀態。今天的設計教育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設計技巧教得太多了,與設計緊密相關的生態、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有關的學問又教得太少了。設計教育中還應加入大量人類狀況的研究,如對于地球上的人類社會來說,什么是理想的狀態?什么是全球生態和行為系統的參數?我們的資源限度是什么?人類的局限是什么?我們不知道什么?只有明確了真正的人類狀況,設計師才能具有全局性的思維與眼光,才能做出真正的優良設計。

4后現代生態世界觀將如何改變21世紀的設計

(1)人們將更加強調設計產品的質量、耐久和制作工藝。當今天的生活被垃圾包圍,廢棄的輪胎堆成一座座山時,有沒有想過這種結果與設計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坝杏媱澋膹U止制度”作為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和設計師厄爾的一大創造,創新了汽車設計的新模式。有計劃地廢棄車輛部件并有計劃地推出新產品,造成消費者心理的老化,從而促進汽車銷售。這種制度是違背生態學世界觀的,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

(2)設計師和制造商將會對一種新產品的引進所造成的最終后果進行提問。這屬于設計倫理的范疇,帕帕耐克認為,“冷靜地思考我們在設計什么,為什么這樣設計,以及我們的設計干預最終的后果可能是什么,這些問題是倫理思考的基礎?!痹O計師有了這種意識,設計會變得更加胸有成竹,設計實踐也會更加從容。

(3)將出現一系列新產品。尤其在這樣一些領域,如工廠中的催化轉化器、補燃器、洗滌器,以及空氣、水和土壤的監控器。這些新產品將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態設計觀在全人類之間傳播。

第3篇

兩論在對學派稱謂的辨析中,也辨析了各自的學術緣起,在學理資源的“認祖歸宗”中進一步厘清了兩者的不同。媒介環境論論者批評媒介生態論者并不是一種對于北美學派的繼承與推介,在引入MediaEcology(媒介環境學)概念之時,就沒有真正地對其進行全面地介紹與闡釋,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媒介生態進行了中國式的闡釋和發揮。其對于北美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闡述及其在中國的確立,沒有起到真正廓清認識并加以推廣的作用,并且在此后的研究與發展中,也并未與北美媒介環境學派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與融通。而媒介環境論本身則是從譯介出發,在對北美媒介環境學派理論的梳理中確立的學派。媒介環境學派的貢獻在于,集中而大量地引入并譯介了相關著作,從學派的歷史、理論、應用三個領域,全面地介紹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讓學界重新認識了北美媒介環境學派的相關理論。媒介環境學派是正宗的北美學派的中國代言。他們汲取北美學派有益的學術思想,開拓思維,為中國學界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與角度。媒介生態論論者早就對自己的學術緣起有清醒的認識,崔保國在2003年就提出“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于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于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盡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并沒有什么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痹诤髞砼c媒介環境學派的厘清中,媒介生態論論者一直堅持認為,中國的媒介生態學是在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學科,并不是對北美MediaEcology的簡單繼承和推介,其研究意識是原發的,這是中國媒介生態論論者獨樹一幟所在。3.對于研究向度的辨析。在對“環境”與“生態”二詞的常規理解與表述中,兩者常常會互為解釋和相互融入,這也是最初造成兩論難以厘清的原因所在。兩論以“環境”與“生態”名號加以區別后,便各自在自己的名號下強調著研究向度上的側重和差異。媒介生態學從一開始就直接汲取生態學原理,將其與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結合。從邵培仁早期的相關論文和著作的闡述上來看,媒介生存是中國媒介生態學主要研究向度,媒介生存即媒介所處的生存狀態,包括媒介與人的生存關系狀態、媒介與自然環境的生存關系狀態、媒介與社會環境的生存關系狀態。讓中國的媒介能夠熟悉和了解自己所處的媒介生態,進而保存自身并求得發展,是中國媒介生態學派展開理論拓展與研討的動力和起點。在與媒介環境論的爭辯中,他們對自己的研究向度越加明晰,更加關注媒介在所處生態中如何自處與如何他處的相關策略研究、媒介與社會間的子母系統互動研究,他們提出“這些互動不僅僅有媒介系統的內部要素互動,還有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這些紛繁復雜的整體互動關系會導致信息、能量、資源的交換、交流與共享,還有相互影響和相互建構?!?006年以后的研究中,中國的媒介生態學派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向外拓展,除了大量采用了實證研究與調查實驗等方式與方法,邵培仁又在媒介地理與媒介時間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這種研究的拓展大大擴展了中國媒介生態學派關注的領域與范疇。北美媒介環境學派對于“生態”或者“環境”的闡釋則與媒介生態學不同。在與媒介生態學的爭辯中,媒介環境學派強調指出,媒介本身即構成環境,媒介環境的變化(主要是指媒介技術的變化與提升,使得由媒介構成的環境不斷地發生變化)必將對環境中的人產生影響。因此,媒介變化、媒介所構成的環境及其變化對人產生的種種影響及人在媒介環境中的自處與他處,是媒介環境學越來越明晰的研究向度。他們對此深入地分析與探討,力圖明白有力地指出媒介作為環境對于環境中的人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其現實意義在于讓研究重新回歸到人的邏輯起點,從人的角度去審視所處環境因媒介的衍生與演進帶來的變化,人當如何正視洶涌而來的媒介技術大潮的裹挾與沖擊。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及對當下人類生活的貼近性的闡釋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媒介生態學與媒介環境學的差異

中國媒介生態論與北美媒介環境論的碰撞,使我們得到了兩種研究范式和方法,這對于拓展學術研究的思路,拓寬研究視野是大有益處的。但有必要從學理上對其差異進一步分析。從詞義上分析,“生態”指主體(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任何研究對象)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所形成的關系狀態,“生態”概念中包括主體,由主體與其生存的環境共同構成,是兩者關系狀態的表述。所以,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Haeckel)首次提出這一詞匯時,將其描述為: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媒介生態學這里,主體指媒介,它是研究媒介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所形成的關系狀態,它包括如前所述的媒介與人、媒介與自然環境、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狀態,是研究兩者間的互為與互動,是關系研究;“環境”是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外界事物“,環境”概念中不包括主體。在媒介環境學這里,主體指人,媒介是構成主體人所生存的外在環境的重要因素。媒介環境學將媒介作為一個環境構成的要素來研究,研究其在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用下所帶來的環境變化及其對人產生的影響,所以它立足于人,重在研究媒介。但無論哪一學派都必然研究媒介與環境,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從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媒介與自然的三個向度上來觀照兩論之間的差異。

(一)關于媒介與人

媒介環境學重在研究媒介對人的影響,屬于影響研究。他們以媒介技術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人類的生活,從而造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結構性的變化入手,試圖辨明這其中隱含的結構,并試著探明這種由媒介變化而導致的環境改變,對人的感知、理解和情緒的影響。波茲曼曾有過如下表述“:媒介環境學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訊息及訊息系統。具體地說,媒介環境學研究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的感知、感情、認識和價值。它試圖說明我們對媒介的預設,試圖發現各種媒介迫使我們扮演的角色,并解釋媒介如何給我們所見所為的東西提供結構”〔7〕。媒介生態學重在研究兩者的關系,是在兩者共在互存的認識下的兩者間性研究。媒介生態學更為關注媒介與社會系統間的互動,它對于人的關注,體現在對于人與媒介間互動的關注。因為在媒介生態學論者看來,人與媒介間的互動會導致信息、能量、資源等的相互傳遞、溝通與共享,其中也必然體現出影響與建構的交互性?!懊浇樯鷳B學是人類在處理‘人—媒介—社會—自然系統’相互關系的生態智慧的結晶。它既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現象和媒介生態規律的漫長認識過程,也反映了人類對媒介生態經驗和媒介生態知識的逐步積累和系統建構?!薄?〕媒介生態學中的人僅僅作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系統中的一環,對于其觀察主要體現在對于人與其他范疇發生相互關系時的認識與體悟。媒介生態學所觀照的是作為生態的整體中的人與媒介、自然及社會的關系,而不是以人類為關注焦點展開的研究。

(二)關于媒介與社會環境或社會生態

媒介環境學鮮明地提出“媒介即環境,環境即媒介”的觀點。從自然媒介到社會媒介的變遷過程,不難得出如下認識:媒介已日益深入地介入到人類的生活中,媒介與自然、媒介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難分彼此。媒介環境論者發現我們與世界交流的媒介傳播手段,即我們使用的符號系統和媒介技術,恰恰是參與現實構建的基本因素,并在建構現實的過程中持續地發揮著影響??谡Z文化的社會、書面文化的社會、印刷文化的社會和電子文化的社會,其經濟、政治、文化的特征也因為在不同的符號系統和媒介技術的參與下各有不同,這種媒介環境對于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正是結構性的。在觀照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時,媒介生態論認為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已然構成一種彼此平等且共生的關系。媒介猶如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和生態系統,從屬于社會生態系統,是其子系統之一,在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相互作用時,甚至還會與其他子系統產生競爭的關系,而媒介要生存于社會大系統中,就要促使自己內外兼修,要適應社會的大生態,還要維系自己內部的小生態,同時還要適應媒介行業內部的中觀生態,試圖在各種關系的適應與掌控中達到生存、平衡與和諧。

(三)關于媒介與自然環境或自然生態

媒介環境學很少討論媒介與自然環境的話題,兩者關系基本不在其關注的題域。但是在媒介環境論者對媒介環境學起源的梳理時,曾經提及對芒福德(LewisMumford)啟發頗深的帕特里克•格迪斯(GeddesPatrick),格迪斯是英國生物學家、社會學家,也是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理論先驅之一。他對于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以及人類文化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給了芒福德深刻的影響。他提出的“人類生態”概念,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探索的方向。格迪斯的著作,證明了生物學原理能夠給人類文化研究提供信息。作為媒介環境學公認的早期思想奠基人,芒福德的論著得以從城市這樣的人造環境入手闡述其對于人和人類文明的影響,從而為媒介環境學的興起奠定基礎。但在此后的研究中,媒介環境學已經完全進入社會文化研究的領域。在林文剛《媒介環境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一文的結尾處提到“:從媒介環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處的傳播研究領域并不是在研究什么自然現象(如天體或相對論)的規律。媒介環境學者探尋的是人類社會文化,它們牽涉到很多難以捉摸和不可預知的變量(variables),例如各種各樣的人類情緒、感覺以及動機,而這些變量由于時空或背景的遷異而千變萬化。因此,媒介環境學是一個社會文化研究領域。”媒介生態學則特別強調媒介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媒介生態論者看來,人與媒介不僅存在于社會系統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系統之中,必然會與其產生相互關聯與影響。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媒介所根植的自然地點,所在區域的自然狀況是媒介生存與發展不可回避的必要條件。有相當一部分研究是基于媒介生存與發展所在地點的自然狀況,并探討自然環境與媒介發展間的關聯而進行。事實上,自然環境狀況與媒介生存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形成有著毋庸置疑的關聯性和必然聯系。這種地理、氣候、歷史、文化間潛在的關系是不能在研究中回避的。媒介生態學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和研究的拓展,是媒介生態學能夠生發出最為直接和切近現實的指導作用的所在。

三、媒介生態學與媒介環境學的同一與涵容

作為同為媒介研究的兩個學派,在相互碰撞中實際上又相互啟示,從學科研究的同門、學科研究對象的相同與相近來說,兩個學派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同一與融合。

(一)媒介生態論與媒介環境論的同一

兩論雖然在差異中各自成長,但其在研究方面的同一性也愈加明顯。其一,兩論汲取的理論資源具有某種程度的同一性。誰也不能否認,20世紀初期技術的迅速進步給環境帶來的后果,對于生態意識的崛起以及在學界也隨之刮起一陣生態學范式及思維方式的旋風所產生的強大推動力。人們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中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正如媒介環境論者沃爾特•翁(WalterOng)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對宇宙的整體聯系和演化史有了深刻而精細的知識,我們的確生活在名副其實的生態的時代。我們時代的特征是事物的相互聯系,至少就人類的感知能力而言是這樣的?!薄?0〕無論是媒介生態論者還是媒介環境論者,他們受生態學的影響,都汲取了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養分。媒介生態論者駐足于媒介彼此之間以及媒介子系統與社會大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媒介環境論者則從肯定人在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出發,更為關注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社會結構所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其二,兩論研究目的的同一性。無論是媒介生態學,還是媒介環境學,其研究目的都是為了謀求人與其所生存環境的平衡良性的互動與發展。生態論論者是在承認人與媒介共生的前提下,具體而微地關注媒介一方的發生與發展,并對此種狀況進行相應地描述及對策研究。其研究根本旨在尋求媒介與媒介所在環境的平衡,根本上說是媒介與人生存環境的平衡。媒介環境學則更多地從批判的眼光指出現代社會的媒介本質,越來越多的媒介構成了人生存的環境。媒介構成了人生活的生態。媒介如何構成了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媒介環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或者改變了人,人又當如何應對,如何尋找到媒介現實下的人與媒介環境間的平衡。探尋人與媒介間的關系,在批判中尋找人與媒介間的平衡與和諧的良性互動,這正是同一稱謂下的兩論研究的共通之處。

(二)媒介生態論與媒介環境論的涵容

作為同為媒介研究的兩個學派,媒介生態學與媒介環境學兩者必然存在著交叉和涵容。首先,都以媒介為研究對象。無論是媒介生態學還是媒介環境學都是在媒介發展迅猛的當下,對于媒介的一種關注與研究。兩派都強烈地意識到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媒介彼此之間的這樣一種共生的關系。媒介已然是世界構成中的一部分,是人類交往不可規避的手段,并且彼此間交融互生。媒介生態學對媒介及其生態關系的研究,往往具體而實際,致力于為業界提供策略方面的指引與指導。而媒介環境學對于媒介的研究,則以人為關切對象,致力于媒介技術的宏觀視野,力圖指明媒介技術對于社會文化的重要影響。但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無論是具體而微的媒介,還是線條粗獷的技術分野,媒介始終在兩論共同關注的視野之中。不論是出于傳播研究的考量,還是文化研究的思索,兩論都承認媒介業已成為構建當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對象的同一關注,必然帶來研究內容的涵容。其次,都以生態環境為研究題域。媒介生態學所關注的環境,是以媒介為中心,媒介所在生態圈層的其他因素的綜合。在媒介生態學的有關研究中,媒介生存脫離不了媒介所在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外部環境的作用,研究這些外部環境與因素,才能夠為媒介的生存與發展提出因地制宜的策略。媒介環境學所指向的環境,則直指媒介技術本身??谡Z、文字、印刷、電子媒介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容器”(芒福德語)。這種環境論,既提供給媒介研究與文化研究以新的視野,但也并未脫離具體的媒介而成為虛無的想象。媒介環境論者往往植根于某一媒介形式,但也必須結合這種媒介形式所存在的時代、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其他具體因素。換句話說,媒介環境學的研究中也必然考慮到媒介與其他文化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作用,也即媒介構成的生態與媒介間的相互影響。對于共生關系的肯定和強調,正是兩論的共同認識,也必然會因此在研究中出現相互涵容。第三,都研究媒介與環境的關系。兩論從不同的向度出發,但關注的卻都是媒介與環境間的關系。媒介環境學關注的是媒介形式構成環境,進而構建社會,形成文化,產生影響。如伊麗莎白•愛森斯坦(ElizabethEisenstein)的《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該書用較大的篇幅闡述了印刷技術媒介產生的時間與背景,及由此產生的印刷文化,并進一步闡釋印刷技術對于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影響,從而導引出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存在必然關聯的宏大主題。而媒介生態學也關注媒介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媒介生存的影響,從而實現為媒介生存提供最佳策略的研究目的。如許多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對具體媒介及媒介現象的觀察,像《媒介生態學視閾下作為空間的華萊塢電影》《從媒介生態看城市臺民生新聞的困境》等媒介生態學領域的研究往往針對具體的媒介或者媒介形式,分析媒介與所在環境間的關系,有的放矢地找到媒介生存與發展的規律,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或辦法。顯然,兩論都承認媒介對社會的參與作用,并從媒介的角度重新審視社會與文化,對于政治、經濟因素所起到的作用皆持肯定并審慎的態度。這種共識指引下的研究,雖因目的不同,但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必然出現彼此涵容。

四、結語

第4篇

良好的實驗教學平臺是進行生態學實驗的基礎,而實驗教學管理基本以學院、教學系部、實驗中心的三級管理體制,使得各實驗課程都強調本系部內課程的特點,忽視了與其他系部之間的交流滲透。實驗設備使用起來通過種種繁瑣的溝通、協調,增加了正常實驗教學的障礙,極其不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專業實驗素質。

2生態學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探析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完善實驗教學過程,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筆者自身教學經驗,從教學理念、增加實驗經費投入與改變育人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2.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體現以人為本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未來社會建設人才,傳統的教育理念難以適應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要求,只有樹立學生既是教育活動的客體,又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的現在教育理念,教師才能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學習,才能是學生既有魚吃又學會捕魚的方法。只有這樣教育活動才能引起學生積極響應,教師的教育才具有極高的價值與作用。

2.2投資與整合資源并舉、加強校企合作育人之路

現代生態學實驗設備與技術都處于不斷創新過程中,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不斷提高。改善實驗生態學實驗條件,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還要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大實驗室管理體制。取消學院、系部、實驗中心、教研室管理實驗室建制的管理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成立?!皩嶒灲虒W部或中心”,承擔全校的實驗實踐教學任務,還可以為科研提供各種實驗服務,真正達到資源共享。要改善生態學的實驗條件,還要借鑒德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加強校企合作的模式,滿足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3優化實驗內容,培養學生主動性

由于生態學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交叉性,在實驗內容上可選擇的空間很大。生態學實驗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反映生態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前沿研究領域,同時也要體現生態學自身的特色。首先,開設必要的基礎實驗,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鞏固學過的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實驗打下堅實的技能基礎;其次,在學生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開設綜臺性和設計性實驗,通過教師輔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查閱文獻,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的綜合素質;第三,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項目來安排學生參與項目研究的研究性實驗。

2.4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生態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在實驗前應將所有實驗題目交給學生,讓學生全面了解整個課程的實驗內容,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所學的生態學理論選擇、設計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方案。對于這類實驗報告要求按科技文獻的格式撰寫實驗報告,即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參考文獻五個部分。改革后的生態學實驗教學由僅僅重視實驗結果向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并重轉變,實現了學生做實驗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小組內成員的自我組織、分工協作、獨立準備和完成實驗,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2.5完善考評體系

實驗評價既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又是促進學生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的動力。實驗成績的考核必須與學生的實驗過程表現的綜合能力相結合。在改革后的評價體系中,必須兼顧實驗報告與理論考試、設計能力與操作技能、協作能力等多種形式的結合、尤其加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以及實驗設計創新的能力的考評,而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只作為評價的參考。全面而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善于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結語

第5篇

1.1研究區概況

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干旱地第二大內陸河流域,地跨青海、甘肅和內蒙古3個省區,流域面積14.2萬km2,干流全長821km。黑河流域地勢上呈現南高北低的特點,流域平均海拔高度為3600m,相對高差3000m左右,較大的海拔高差使得流域生態格局、氣候狀況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整個黑河流域自南向北依次可劃分為:上游祁連山山區水源涵養區、中游張掖人工農業綠洲區和下游額濟納旗沙漠綠洲區三個典型區域[7]。上游祁連山區年降水量相對較高,處于300~500mm之間,中游河西走廊地區年降水量100~250mm,而下游額爾濟納旗綠洲區域降水量不足45mm,屬于極端干旱荒漠區域。黑河流域發源于上游祁連山山區約有35條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1.73億m3,其中出山徑流量占88.26%。

1.2數據來源

本文水生態系統及河流水環境等數據主要來源于野外實地調查和采樣分析。按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根據流域水生態系統不同類型設置了采樣斷面,共設置了94個水生態系統采樣點(圖1)。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主要依據水生生物調查有關技術規范[8]。在野外水生態調查過程中,對河流底質、流速、水深進行了同步測定,并采集了河流水質、底質樣品。按照有關測試分析標準,在實驗室內完成N、P等生源要素的測試分析。

1.3研究方法

1.3.1指標因子歸一化為消除環境因子指標量綱差異的影響,客觀分析指標空間上影響特征,需進行指標歸一化和標準化處理。在指標歸一化處理中,考慮各個指標對于水生態系統作用特征,對于流域水生態系統生長發育具有正相關的指標采用公式(1),呈負相關的指標則采用公式(2),從而使得轉換后的環境指標數據X''''越大時,該指標對水生態系統的生長發育等作用就越有利。利用上述歸一化公式,對環境因子的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在完成指標標準化后,采用Arc-GIS樣條空間插值法進行柵格化處理,為環境因子與水生態系統異質性特征分析提供分析數據。

1.3.2空間主成分分析考慮到部分環境因子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為消除信息冗余,突出關鍵環境因子信息,通過對環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指標降維,可獲得相對彼此獨立的因子。本文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中PrincipalComponents工具,對各個指標進行了空間主成分因子轉換。

1.3.3典范對應分析典范對應分析(CCA)是一種數量排序分析方法,是從對應分析發展而來的。在該排序方法中,通過實現對應分析與多元回歸的結合,從而詳細地研究生物群落與環境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由于典范對應分析可以將多個環境因子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這與直接梯度分析不同,CCA分析結果直觀明顯,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物群落與環境的作用關系[9],為研究水生態系統和環境因子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采用Cannoca典范對應分析軟件(Cannocaforwindows4.5),對流域水生生物物種數據和環境因子數據進行對應分析。水生生物物種數據采用物種數及生物密度數據,利用lg(x+1)進行數據的轉換和處理,使之更趨于正態分布[12]。

2結果與分析

2.1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特征

根據野外調查及實驗室水生生物樣品鑒定,對黑河流域水生生物種類、數量及優勢物種特征進行了整理分析。經統計整理,黑河流域調查到浮游植物8門98屬231種,其中,硅藻為流域廣布種,占總浮游植物物種數42.42%。尺骨針桿藻(Synedraul-na(Nitzsch.))、膜孔平板藻(Tabellariafenestrata)和無常藍纖維藻(Dactylococcopsisirregularis)為流域內浮游藻類的優勢種。黑河流域調查到浮游動物4門44種,其中,原生動物為流域優勢類群,共計20種,占流域總物種數45.45%。黑河流域調查到底棲動物5門17種,其中,水生昆蟲為流域的優勢類群,共11種,占總物種數64.71%。黑河流域共調查到19種魚類,其中,野生種類13種,主要以鯉科和高原鰍為主;人工養殖魚類6種,人工養殖魚類主要分布于水庫、人工池塘或湖泊等水體。利用ArcGIS空間分析與處理技術,對黑河流域各個采樣點調查到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種類數或物種密度數據,進行空間化處理,得到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特征(圖2)??梢钥闯?,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分布上具有流域中上游地區物種數量相對較多,而下游區域相對較少的特點。

2.2環境因子及其影響特征分析

2.2.1環境因子及其生態表征影響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的流域環境因子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13-15]。為分析不同環境因子對于流域水生態系統的作用關系,需要構建影響流域水生態系統異質性的環境因子指標體系。結合黑河流域以往開展的生態功能區劃、自然地理區劃以及河流水功能區劃等區劃指標,以及黑河流域干旱區流域的特點,從氣象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方面,建立了影響流域水生態特征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P)、多年平均氣溫(T)、多年平均蒸發量(E)、多年平均干旱指數(D)、平均徑流深度(R)、絕對高度(DEM)、相對高度、坡向(PECT)、坡度(SLOP)、凈初級生產力(NPP)、植被指數(NDVI)等,共11個指標。通過對各指標的作用特點分析[20-21],概括出不同環境因子對于水生態系統的生態表征特征(表1)。

2.2.2環境因子相互作用關系分析為識別各個環境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對各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采用探索性空間相關分析中的相關性分析(CA)方法,判別影響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異質性的各個環境因子之間的作用特征。由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各個環境因子指標中,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徑流深度、平均降水量、NPP、NDVI以及坡向、坡度之間呈現正相關性,尤其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之間高度相關,相關系數高達0.99以上;而絕對高度與平均氣溫、平均蒸發量和干旱指數之間,則表現為較為明顯的負向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84、-0.89、-0.79。采用空間主成分分析方法進一步探索各個環境因子之間的作用關系。利用ArcGIS空間分析技術,通過環境因子指標的主成分因子變換,得到影響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的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貢獻率。由表2可知,前2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的累積貢獻率為99.3%,已綜合了各環境因子的絕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PC1與絕對高度(X6)、相對高度(X7)存在較大的正相關性(0.661),而指標絕對高度(X6)與相對高度(X7)是黑河流域地形特征信息的表征性指標,因此第一主成分PC1可以看作是流域地形特征的代表。第二主成分PC2與平均降水量之間具有一定負相關關系(-0.107),而與平均蒸發量(X4)具有較強正相關性(0.928),與干旱指數(X5)具有一定的正相關(0.342),而指標平均降水量(X1)、平均蒸發量(X4)和干旱指數(X5)均作為黑河流域氣候特征信息的表征性指標,因此第二主成分PC2可以看作流域氣候特征的代表。由此可知,地形要素指標和氣候要素指標對于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分布具有較大的影響。地形因子中,流域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之間具有極強的正相關關系,可任選其一作為地形因子的表征指標,在此選取絕對高度(DEM)作為黑河流域地形特征的表征指標。氣候因子中,流域的降水量(P)與蒸發量(E)、干旱指數(D)之間呈較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蒸發量(E)與干旱指數(D)之間具有一定正相關性,為減少信息冗余,在蒸發量(E)和干旱指數(D)中可選擇其中之一,考慮到干旱指數(D)反映出西北黑河流域干旱缺水的內陸河流域特點,因此將降水量(P)、干旱指數(D)作為黑河流域的氣候表征指標。

2.3水生態系統異質性主要環境影響要素

利用數量排序反映物種在分類學性狀上的差異,明確物種在多個環境梯度上的空間位置,是生態學上的每一物種在超體積生態位的n維空間中都由其特定的位置特性所決定。因此,通過排序手段識別物種分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很好地揭示它們在不同環境因子(非生物的和生物的)上的生態分化現象[16]。典范對應分析(CCA)排序除了能夠反映不同物種的生態分化現象以外,還可以很好地解釋物種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CCA分析,將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各樣點數據與環境因子指標進行排序,得到環境因子二維排序圖(圖3),通過排序軸可知,影響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空間異質性特征的各個環境因子中,海拔高度、降水量和干旱指數是3個影響流域水生物物種數量及分布的主要環境變量,該情形也與環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的結果相一致。由此判斷,地形因子(DEM)、氣候因子(降水、干旱指數)是干旱區黑河流域水生態系統宏觀空間格局分異的主要環境影響要素。

3討論

研究表明,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空間異質性的直接驅動因子為水量和水質條件,這些因子的差異也主要體現在流域水體的局部特征上。對于黑河流域而言,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水生生物種類分布主要以中游地區居多,與黑河中游地區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易于沉積以及人類活動導致水體中具有較多營養物質有關[17];而且,黑河中游區域廣泛分布濕地水生維管束植物(中游分布有張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適合水生生物生長的棲息生境[18]。其他研究如太子河流域,著生藻類群落結構也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驅動著生藻類結構空間格局的水環境因子為總氮(TN)、電導率(EH)和總溶解固體(TDS),但研究同時指出,由于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外源性營養鹽類型以及人類活動強度等差異,致使河流著生藻類群落結構格局有所不同[19]。在太湖流域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的環境影響因子中,電導率(EH)和總氮(TN)是影響底棲動物空間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20]。巢湖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間分布結構,主要受到水溫、濁度及入湖水量因子等變化的影響。而流域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征受到不同尺度上多個環境因子的綜合作用,在河流或河段尺度上,河道動力學、棲息地特征和生境條件、水質和水量差異等往往是造成水生態系統異質性的主要環境影響要素。但是,在宏觀尺度上,區域氣候和地質條件素通常具有決定性作用,致使流域水生態系統出現宏觀的空間分布格局差異[1],且宏觀尺度上的環境要素具有長期而穩定(數百年或者數年前)、作用范圍廣(大于幾十平方公里)的特點。實質上,流域的水生態系統的空間異質性分布格局,除了直接與河流等水體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息息相關以外,宏觀尺度上的流域環境要素(地形、地質、氣候、土壤等)通過對河流水生物棲息環境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如降水變化、營養物質輸移、底質條件改變、河流形態變化等),也會影響河流水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使之出現魚類等水生生物區系、種類及數量等水生態系統的空間異質性分布特征。

4結語

第6篇

杭職院與經濟開發區、主流企業、人社局和兄弟院校構筑了四大平臺,為專業建設搭建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創新性地提出開展基于校企共同體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行“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的教學改革,開展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多形式項目化課程開發;推行“校中廠”、“廠中?!毙韧鈱嵱柣亟ㄔO;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為平臺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探索出一條“工學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建設生態發展之路。

1.1校企、區校、校校、局校合作構筑四大平臺

政府引導,促使學校與區域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合作,本著立足一個企業、面向整個行業的思路成立了友嘉機電學院、達利女裝學院、青年汽車學院等七大校企共同體,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做到人財物相對獨立,既是學校的二級學院又是企業的二級部門。學校和企業實行五個共同,即共同調整專業結構、共同修訂專業教學標準、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共同開展就業指導、共同實施質量評價,其中友嘉模式和達利現象已經成為國家示范性要樣本。學校與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開展戰略合作,組建學校發展委員會,以開發區政府為主、雙方共同參與,共建高職學生創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產學研發展學院和高技能培訓中心,在人才培養、工學結合、專業建設、畢業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學校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建立了校校戰略聯盟平臺,開展師資互派、學生互訪、資源互通、學術共研,協同發展等在內的校際合作。學校與市人社局合作,建立杭職院實訓中心暨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可同時容納2600多人實訓。四大平臺的構筑,實現校企聯動、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專業發展構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1.2基于校企共同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國外流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德國雙元制模式;二是加拿大美國模式;三是澳大利亞模式。這幾種模式有各自的優點,很難直接為我國的高職教育所用。目前國內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此,學校各專業基于校企共同體平臺,提出“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合作就業,根據專業特點,開展多種類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例如,服裝設計專業開展“整體化教學、生產性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開展基于“四真三融”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等。

1.3實行“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的教學改革

學校結合區域產業主流企業人才需求,以培養學生“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打破教程的限制,把活頁、工作任務書、實際的工作資料等作為校本教材;打破空間限制,把上課環境的限制,設在真實職業情境中,營造與工作現場一致的全真或仿真的教學環境;打破時間限制,采用模塊化、整體性的理實結合教學;轉變教學形式和手段,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打破教學內容的限制,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引入真實生產任務。改革考核評價方式,開展過程性評價為中心教學評價。打破教師的限制,企業的能工巧匠與教師之間進行身份互換。

1.4開展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多形式項目化課程開發

首先,學校各專業與校企共同體參與企業共同確定崗位群,開展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融入崗位職業資格標準,共同制定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共同開發項目化課程及教材,包括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并通過數字化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滿足本專業學生和企業員工自主學習需求。

1.5推行“校中廠”、“廠中?!毙韧鈱嵱柣亟ㄔO

一方面,學習按照企業生產要求,以生產車間、生產流水線的形式,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引進企業真實生產任務和能工巧匠,開展生產性實訓的同時也解決企業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企業生產車間建立教學區,如友嘉實業集團廠中校、達利教學生產車間、杭州電化集團教學區等,確保學生一邊頂崗實習,一邊及時得到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

1.6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為平臺的專業教師隊伍

學校全面深入推進“教師企業經歷工程”,要求專業教師必須帶著項目下企業,每年必須有十五天的企業經歷,這是教師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與企業打通人才引入通道,采取“學校供編,企業支薪”的方式吸引企業高端人才進駐專業。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專業負責人,確保每個專業都有一名來自企業的兼職專業負責人,實現與校內專業負責人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依托合作企業,積極吸納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參與學校教學工作,實施兼職教師與專業教師結對子工程,保證教學質量。

2結語

第7篇

生態學的一個分支便是環境生態學,同時環境生態學也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部機制變化規律,以及其對于人類的影響,同時探索出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對策,怎樣才能對生態系統進行重建和保護。總而言之,其是一門解決目前環境問題的重要學科。

2在高職經濟學科教學中環境生態學思想應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學環節中缺少環境生態學思想

在教學環節中包括很多內容,例如:人才培養方案、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實踐教學等。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教育部沒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須要以培養專業經濟學人才為目標;目前在我國經濟學科教材建設中,缺少環境生態學思想,經濟學與生態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而對于這些矛盾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這就導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復習和鞏固知識的環節;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專業技能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在經濟教學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態學思想,同時生態學教師又沒有很好的經濟學知識;在實踐教學中,教育部門對其并不重視,從而使經濟生態學的實踐活動較少。盡管部分高校會組織一些環境保護社團,但是其并不受到學校的重視,所以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2.2“經濟人倫理”對教育的影響

目前,“經濟人倫理”對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其在經濟學教學中有著特別突出的表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GDP增長速度非???,與此同時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而使經濟學科的教育變得特別重要,而對培養經濟學人才探索卻比較少。教學會受到“經濟人倫理”影響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學體系都是借鑒來的,因此對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效果影響很大。

3高職經濟學科教學中環境生態學思想的應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機制的改革

對于目前經濟學教學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相關人才,這個問題對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機制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學生都必須要明確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社會的發展。目前各高校必須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時要以培養全面人才為教育目標,逐漸完善考核和評審制度,明確教育發展的方向。

3.2在教學環節中應用環境生態學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借鑒一些國外生態學教學的經驗,并且要加強專業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入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設。如何有效的在高職經濟學教學中加入環境生態學的思想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這需要相關人員具有較深的經濟學知識,同時也要具備很深的環境生態學思想,這樣才能使教材做到綠色化。無論是在教材的觀點上,還是與環境生態協調方面等,都需要將環境生態學思想融入到其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然后,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高校要培養教師環境生態學相關的知識,使教師真正的領悟環境生態學的思想。部分高校還可以設置生態經濟學教育專業,從而有效地擴大師資來源,提高師資整體素質。在建設的過程中,要鼓勵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并且要促進他們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例如:圖片、視頻以及聲音等,這對于環境生態學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最后,就是實踐教學。高校要積極的組織和調動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使社團功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從而營造一個綠色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環境生態學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優勢,這對于培養全面的經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結語

第8篇

當前,網絡文學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從文學性、哲學性和美學性研究轉向媒介和傳播方式的研究過程,這不光是研究網絡文學的轉型,更是整個文學和當前文化的一種華麗蛻變。這種轉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愈發增快。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型媒介表現形式高速發展,對傳統文學的沖擊和影響是巨大和明顯的。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重視網絡文學這一新型的形式研究。今年的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引用了“有權但不能任性”,是“有錢就任性”的網絡語言表達方式一種演化,相信這一句話將獲得今年中國最具人氣的獎。學術界更是集中研究新媒介對當前文學的作用。雖然專家們一些看法還不夠統一,但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網絡文學這種新型的媒介文學將在當前的文學研究的大背景里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淘寶體等一系列的網絡語言習慣將改變中國語言結構新格局。對網絡文學這種轉型期階段的科學判斷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網絡文學本身經過二十多年的文學性、哲學性和美學性的研究,已經考慮探討的足夠全面和系統了,其發展空間有限,拓展領域不足,但是傳播和新媒介研究還存在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填充,研究的方面還相對豐富。第二方面的理由是,網絡這一新媒介是當今社會熱點,而且這種熱度將產生更高溫度。文學的研究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要從媒介這個新的角度去探討,去分析。媒介這個新的研究突破口將成為文學研究新的增長極。因此網絡文學的轉型研究將勢在必行,其研究轉向將朝著傳播媒介等角度發展。

二、研究角度拓展

網絡文學瓜分了中國文學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開始從新洗牌。近兩年來網絡文學發展低迷,甚至有向著低俗、惡搞的不良方向發展。究其緣由,二十多年的傳統研究逐漸束縛了網絡作品的創作。同時網絡文學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創作者很難深入挖掘媒介這一拓展空間。所以,媒介生態學這一新的研究角度將成為網絡作品研究的新領域,同時將給網絡文學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構研究。媒介的自身結構課題將是網絡文學探討的新領域,在進行自身分析和探討的基礎上,開展與傳統文學的傳播結構進行對比,尋求網絡作品媒介結構存在的特征。這將成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導向研究。媒介的傳播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媒介導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學的關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對文學的導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學對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對文學表現的研究。網絡這個新的媒介平臺將對文學作品的創作有無影響,對表達效果有無影響。

三、結語

第9篇

1.1菌根共生對外來植物入侵的促進作用

菌根共生體在強化植物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提高植物營養水平以及塑造植物種群和群落結構與動態等方面均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在菌根菌與植物相互作用過程中,一方面植物可以向菌根菌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另一方面菌根菌可以為植物提供氮和磷等營養,提高植物對環境中水的利用效率,增強植物對一些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抗性.因此,外來植物若能與入侵地的菌根菌形成共生體,將大大提升其入侵潛力.目前的研究表明,菌根共生可能是促進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一個重要原因.如NI-JJER等在研究烏桕(Sapiumsebiferum)成功入侵的機理時發現,與土著植物相比,其根系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AMF)是提高烏桕生長率、促進其進一步入侵溫帶濕地系統的重要原因.HARNER等研究了AMF在斑點矢車菊(Cen-taureastoebe)入侵過程中的重要性,結果發現AMF極大地促進了斑點矢車菊對氮的吸收,從而有利于其在河漫灘地的泛濫生長.目前,AMF在外來植物入侵中的作用已被大量試驗證實.如楊如意等認為菌根真菌在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canadensis)入侵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MARLER等對入侵美國西北部草地的斑點矢車菊的研究揭示:外來植物如能與AMF形成共生體大大提高了其入侵潛力.FUMANAL等在研究從北美傳入法國的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時發現,接種其根系中的AMF顯著增加了豚草的株高、基莖、葉片數、根生物量干重、地上生物量干重以及總生物量干重,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入侵.為了說明菌根共生如何促進外來植物入侵的機理問題,CAR-EY等采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研究了菌根共生對斑點矢車菊與本土植物愛達荷狐茅(Festucaidahoen-sis)的營養競爭關系,結果表明,菌根菌通過地下菌絲網絡將碳水化合物由本土植物愛達荷狐茅向斑點矢車菊進行轉運,進而抑制了愛達荷狐茅的生長,促進了斑點矢車菊的入侵,但此機制是否適合于其他入侵植物尚不清楚.此外,有研究發現,本地植物與菌根菌之間存在碳素競爭,從而抑制了本地植物的生長.那么菌根菌是否對入侵植物也具有負反饋作用還需要大量的實驗證明.總體而言,目前關于入侵植物與菌根菌相互關系的研究大多采用溫室盆栽試驗,所以仍需大量的野外證據來支持.

1.2固氮微生物共生對外來植物入侵的促進作用

土壤氮是決定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外來固氮植物通過與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共生,顯著提高了入侵地土壤氮的含量與可獲得性,進而提高了入侵種類的豐富度.火樹(Myricafaya)是生長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上的一種能共生固氮的木本植物,該植物侵入夏威夷后,與土壤放線菌Frankia共生,其每年所固定的氮是本地植物固氮量的4倍,為其進一步入侵創造了有利的土壤條件.XU等在研究入侵中國西南部的外來植物紫莖澤蘭(Ageratinaadenophora)的根際土壤特性和固氮細菌群落時發現,重度入侵地土壤的土壤肥力、固氮細菌數量和種類多樣性顯著高于輕度入侵和非入侵地.牛紅榜等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外來植物紫莖澤蘭重度入侵區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數量都顯著高于輕度入侵區和未入侵區.YELENIK等比較了黃羽扇豆(Lupinusluteus)和金環相思樹(Acaciasaligna)2種外來共生固氮植物與入侵地土壤氮循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2種外來植物均顯著提高了土壤中植物的可獲得性氮含量,進而有利于其進一步入侵.然而固氮植物入侵對土壤氮可獲得性的影響不僅取決于其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還與被入侵生態系統的生境特征等因素有關.如入侵南非的豆科金合歡屬植物金環相思樹和海岸金合歡(Acaciacyclops),在養分充足的土壤中氮礦化速率加快,而在貧瘠土壤中卻沒有.此外,外來固氮植物與入侵地土壤根瘤菌共生要比與本土根瘤菌共生更有利于其生長.如PARKER等對由美國入侵到北澳大利亞的含羞草(Mimosapigra)的根瘤菌進行分類鑒定,結果發現,入侵的含羞草中一些根瘤菌品系完全不同于生長于美國本土的含羞草根瘤菌品系,且這些澳大利亞根瘤菌品系對含羞草的入侵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綜上,固氮微生物能提高入侵地土壤中氮的含量與可獲得性,創造出有利于外來入侵植物生長的土壤微環境,促進外來植物成功入侵.

1.3土壤病原微生物的釋放有利于外來植物入侵

盡管“天敵逃避假說”遭遇了一些研究的挑戰,認為入侵植物逃避天敵不一定會提高入侵植物對群落的破壞作用,因而“天敵逃避假說”可能不是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機制.然而,該假說目前仍然是最能解釋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機制之一.該假說認為外來植物的成功入侵是因為其在入侵地成功逃避了本土的天敵(主要指食草性動物),從而充分發揮了其潛在的競爭優勢.最近的研究進一步認為外來入侵植物逃避的天敵還包括原產地的土壤病原菌、寄生蟲、食根性原生動物等微生物.KLIRONOMOS通過接種病原體進入滅菌與未滅菌的土壤來研究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的生長與病原體侵染的關系,結果表明,土壤病原微生物對本土植物具有負反饋作用.CALLAWAY等研究了入侵植物斑點矢車菊在本土與入侵地土壤上的生長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總體作用之間的關系,發現在未滅菌的本土土壤上栽培斑點矢車菊,其生長速度明顯低于滅菌的本土土壤,而斑點矢車菊栽培在入侵的未滅菌的北美土壤上,其生長速度明顯地高于滅菌的土壤.由此推測: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對斑點矢車菊的生長具有負反饋作用,而在入侵地由于缺乏相應的土壤病原微生物,斑點矢車菊的入侵更容易.VANDERPUTTEN等在研究入侵博茨瓦納共和國稀樹干草原的印度蒺藜草(Cenchrusbiflorus)時指出,逃避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也許是其成功入侵的原因.“天敵逃避假說”是基于扎實的生態學理論提出的,但該假說也有自身的局限性.BECKSTEAD等在研究入侵美國加州的歐洲海濱草(Ammophilaare-naria)時發現,入侵地與原產地的土壤微生物對歐洲海濱草的生長均表現為負反饋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可以通過富集對本地植物有害的土壤病原菌來影響本地植物的生長,從而成功入侵.如MANGLA等[52]發現入侵印度的飛機草(Chromo-laenaodorata)可以富集入侵地土壤生態系統中的土傳致病真菌-半裸鐮刀菌(Fusariumsemitectum),抑制本地植物生長,促進其成功入侵.

1.4土壤微生物群落總體結構的改變促進外來植物進一步入侵

在土壤總群落結構與功能水平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地上植物群落組成密切相關.外來植物入侵常常導致本土植物群落組成劇烈改變,進而引起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的化學組成發生變化,最終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相應的演替,且改變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外來植物的進一步入侵.目前,關于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入侵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2個方面:

(1)外來植物入侵與土壤微生物群落具體組成的關系.SI等在研究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入侵程度與其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系時,發現輕度和重度入侵顯著增加了南美蟛蜞菊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的豐富度,而對細菌群落未造成明顯影響.此外,南美蟛蜞菊的入侵也對參與土壤氮循環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了明顯影響.KOURTEV等研究了日本小檗(Ber-beristhunbergii)和柔枝莠竹(Microstegiumvimineum)的入侵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2種植物的入侵顯著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尤其是代表細菌與菌根菌的脂肪酸含量均隨著入侵的深入顯著提高.BATTEN等研究了外來植物黃矢車菊(Centaureasolstitialis)和鉤刺山羊草(Aegilopstri-uncialis)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系,發現植物入侵顯著提高了土壤硫還原細菌、硫氧化細菌等的脂肪酸含量.此外,我國學者對紫莖澤蘭和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2)外來植物入侵與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關系.外來植物之所以能成功入侵是因為其能夠促進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演替,進而創造出有利于自身生長的土壤微環境,從而加快了入侵進程.DUDA等和LI等的研究表明,鹽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和薇甘菊入侵均顯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樣性.針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祖元剛等研究了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替代紫莖澤蘭過程中根際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結果表明,紫莖澤蘭的入侵顯著提高了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對細菌多樣性沒有明顯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的差異一方面可能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研究的入侵植物種類有關.

1.5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改變對外來植物進一步入侵的作用差異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礦化作用和無機物的轉化,并由此影響著土壤營養的可獲得性,而土壤營養的可獲得性又直接影響著植物的個體生長和種群或群落動態.現有研究表明,外來植物有選擇地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某種功能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機制之一.如BAJPAI等證實:與非入侵地土壤相比,紫莖澤蘭入侵地土壤具有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速效氮含量,對紫莖澤蘭生物量積累具有積極的作用.LORENZO等發現,銀荊(Acaciadealbata)的入侵使土壤碳、氮和可交換磷含量持續增加,從而為銀荊的進一步入侵創造了有利的土壤營養條件.SUN等發現,紫莖澤蘭的重度入侵顯著增加了土壤總磷和硝態氮含量.EHRENFELD等分別研究了入侵植物日本小檗和柔枝莠竹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伴隨著植物入侵,土壤總氮的礦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均顯著提高,從而為植物的進一步入侵創造了有利的營養條件.不同入侵植物對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響不盡相同,如EVANS等研究了旱雀麥(Bromustectorum)入侵對草地氮素營養動態的影響,結果表明,旱雀麥通過提高氮素在植物體中的滯留量而降低了土壤氮的可獲得性,從而降低了土壤總氮的礦化速率.DRENOVSKY等研究了鉤刺山羊草入侵與土壤營養循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植物入侵顯著降低了入侵土壤中碳與氮的循環.這些研究結果的差異一方面可能與研究的入侵植物種類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入侵生境有關.因此,今后要擴大外來植物種的研究范圍,探索不同物種入侵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關系,為揭示入侵機理提供更多的證據.

2植物入侵的內生菌生態學機制

植物內生菌(endophyte)泛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時期寄居在植物體內,對植物組織沒有引起明顯病害癥狀的微生物,包括那些對宿主暫時沒有傷害的潛伏性病原菌、菌根菌以及營表面生的腐生微生物.植物內生菌可增強宿主的抗逆性、抗病性、抗蟲性、提高植物的生產力,以及對其他植物的排斥性等,但大多數研究都是針對本土植物進行的.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從內生菌的角度研究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相關機理.有研究證明,內生菌能夠增強入侵植物的入侵性,如SHIPUNOV等發現,入侵北美草原的斑點矢車菊體內定居了多種內生真菌,并且部分內生真菌直接提高了斑點矢車菊在入侵地的競爭力,進而增強其入侵性.ASCHEHOUG等研究了內生真菌對入侵植物斑點矢車菊化感作用的影響,發現感染內生真菌的斑點矢車菊對本土植物(Koeleriamacrantha)的化感強度很高,感染數是沒感染數的2倍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斑點矢車菊的競爭能力.此外,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體內定居多種內生固氮細菌,這些內生固氮細菌的存在進一步提高了土壤中堿金屬(Ca2+、Mg2+、K+、Na+)、微量元素(Zn2+、Fe3+、Cu+、Mn2+)以及可被利用的氮、磷元素的濃度,從而提高了假高粱的入侵能力.此外,人們還發現,內生菌的存在可以通過改變入侵植物的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來修飾其入侵性.如RUDGERS等發現內生真菌(Neotyphodiumcoenophialum)的存在提高了外來植物高羊茅(Loliumarundinaceum)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入侵.然而,人們也發現了一些相反的結果.如NEW-COMBE等發現斑點矢車菊體內的部分內生菌是病原菌,這些病原菌的存在抑制了斑點矢車菊種子的發芽、生長,并延緩其開花.不難看出,植物內生菌在外來植物入侵過程中可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入侵植物的促進作用.因此對入侵植物與其內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深入研究可能會發現新的規律,為控制入侵植物提供新的解決途徑.

3入侵植物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面臨的問題

國內外關于外來植物入侵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由于入侵植物的種類不同,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機理亦不盡相同,爭議仍然存在,目前很難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2)在外來植物入侵的過程中,入侵植物與入侵地土壤微生物間必然存在一定的營養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關系在外來植物入侵過程中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確;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女人性行为免费视频 | 聊斋艳谭8陆判性水仙 |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小视频 | 福利精品视频 | 99精选视频 | 狠狠久| 日本高清加勒比 | 热99re久久精品香蕉 | 97在线视频gj|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免费 | 青草免费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 欧美亚洲第一页 |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 男女羞羞视频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直 | 99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 欧美一区a|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 久热只有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 成 人 黄 色 视频播放16 | 色戒无删减版在线 | 国产一级在线视频 | 男人的天堂网页 | a级高清免费|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埃及艳后h版成c人版在线 | 国产成人毛片精品不卡在线 |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说 | 精品国产麻豆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色婷婷久久合月综 | 婷婷色九月综合激情丁香 | 热和尚三区四区 | 久久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