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5:2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廊橋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編梁木拱廊橋;虹橋;結構;價值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一、廊橋的概念和分類
《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詞典橋梁工程》中對廊橋進行明確的定義:“在橋面以上立柱構頂,橋面形成長廊式的走道的橋梁。多修建在雨水豐沛地區的木梁橋上,既可供行人休息避雨,又能防止雨水直接滲入木梁導致橋面過早腐爛。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存數座。”。
廊橋可以分成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梁廊橋、伸臂疊梁式廊橋、八字撐木平梁廊橋等幾種類型,其中以采用編梁技術與榫鉚連接的木拱廊橋建造工藝最為頂尖。
二、中國現有廊橋分布及特點
第一,分布嚴重不均。南多北少,浙閩廊橋數量上占全國廊橋一半以上,其次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交界的山區;
第二,種類多樣,造型豐富。從最簡單的木平梁廊橋,到八字撐,再到高級的木拱廊橋,以及石梁廊橋和石拱廊橋,種類多樣。
第三,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廊橋的建設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相結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第四,以泰順、慶元等為代表的浙閩木拱廊橋結構獨特,技術高超,保存完整,在中國乃至世界廊橋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各類廊橋中,木拱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只在浙、閩兩省的泰順、慶元、壽寧等地有所發現,總數僅為100座左右。
三、以泰順木拱廊橋為例分析浙閩木拱廊橋的世界價值
浙閩木拱廊橋的世界價值主要在于力學結構的創造性,本文通過和汴梁虹橋結構進行分析,闡述浙閩編梁木拱廊橋的世界價值。虹橋在構造上分為橋臺和橋跨兩部分,浙閩木拱廊橋從構造上,可以分為橋墩、橋跨、橋屋三個部分。浙閩木拱廊橋以泰順北澗橋為例進行分析。
(一)汴水虹橋的“編木”結構
汴水虹橋的拱架系統是典型的“編木結構”,汴水虹橋已經沒有實物,只是從北宋畫家張擇端以寫實的手法繪制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對一窺汴水虹橋的風采。根據茅以升編著的《中國古橋技術史》可知:汴水虹橋為拱坡橋面,橋上不設廊屋,只設欄桿。橋長約
20米,寬約8―9米,橋面上鋪木板,木板上鋪某種鋪料。在橋的寬度內一共并列21組拱骨。21組拱骨共分有二個系統。最外一組拱骨,稱為第一系統,是2根長拱骨和2根短
圖1:虹橋斷面示意圖(來自《中國古橋技術史》)
拱骨;再里面一組,稱為第二系統,是由三根等長的拱骨組成。排比搭架過去,共11組第一系統和10組第二系統。從力學結構,每一系統單獨存在時是一個不穩定的結構,于是在二個系統公募的交匯點,設置橫貫全橋寬度的橫木,全橋共有五根橫木。橫木和拱骨之間的聯結采用捆綁式結構(或用鐵件箍扎),橫木起聯系拱骨,使之成穩定結構和在橫向分配活載的作用。如此兩個系統組合而成的編木拱架是我國獨創的結構橋梁形式。
(二)浙閩廊橋的“編梁”結構
浙閩現存編梁木拱廊橋在結構布置和細節構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技術上是相通的。本文以泰順北澗橋為例進行分析。
圖2:北澗橋實物圖
北澗橋基本結構亦為二個系統。第一系統為5根短拱骨,拱骨排成折邊形,當地稱為五節苗。第二系統為3根長拱骨,當地稱為三節苗。第二系統并列9組,第一系統并列8組,最上一根拱骨通過橫木,改為9根,兩組穿插,唯有頂上的拱骨是同數而互相對齊的。橫木兩側開鑿以納拱木梢,稱為榫接,聯結拱骨。當地稱接頭橫木為牛頭,五節苗的橫木為小牛頭,三節苗的橫木為大牛頭。第二系統端支點的橫木,是端豎排架的下橫木,形成
圖3:北澗橋構造分析圖
一個很好的傳遞推力和垂直反了到石岸的結構。第一系統的下橫木,頂在端柱排架下部,避免兩個系統拱骨交于一處集中過多的榫接。斜拱骨直接在大牛頭橫木上刻圓鑿嵌入。水平拱骨以燕尾榫聯結。橫木上燕尾榫槽,不透梁底。結構閉合后,水平拱骨還可承受橋面載重,起梁的作用。如此兩個系統組合而成“編梁”木拱結構主要部分。
橋面梁系統。除中間一段直接支承在第一系統水平拱骨上外,左右尚設橋面系。橋面系9根木縱梁,一端頂住端豎排架上橫梁,另一端頂住第二系統上橫梁,用較短的9根木縱梁連接大牛頭和小袖頭,并和第一系統的水平拱骨一起,組成一個從左岸到幽暗聯通頂緊的水平支撐。在結構上起到了平衡傳遞兩岸端豎排架后端的水平推力的作用,又起到抵制第一系統,甚至整個結構在偏載作用下產生的側移。
剪刀撐結構。因為所有拱骨都是并列的,為了避免產生垂直于橋軸方向的側移,在第二個系統上橫木和端豎排架之間設有剪刀撐。第一系統的側移靠兩系統拱骨之間的契木保證,有些則兩個系統都有剪刀撐。北澗橋則屬于后一種情況。
三角撐。為了防止橋的上下左右偏移,在第一系統兩側架設三根短豎柱組成的小排架,小排架由左右兩側斜撐頂住,一端定在第一系統的橫梁上,另一端頂在第一系統下橫木上的另一塊橫木上。這樣就組成了防止橋體上下左右便宜的三角撐。
兩個系統之間的聯結,力的傳遞和共同作用,靠橋面縱梁和小排架,并且橋屋的自重作為壓重,而在偏載活載的作用下,桿件里始終是壓力,使得整體結構越壓越穩固。
由此可知,編梁木拱廊橋結構是在主體構件“編”之后,結合其他構件之間相互的“撐、壓、頂”作用形成,該種結構較之虹橋結構更為創新,更具有穩定性。
(三)汴水虹橋和浙閩廊橋的結構差異分析
與汴水虹橋相比,浙閩木拱橋吸收了汴水虹橋的基本結構特征(編木結構),同時亦有一些創新。
表1 汴水虹橋和浙閩廊橋的結構差異分析
浙閩廊橋編梁結構的創造,使浙閩廊橋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獨立發展且有創新性的橋梁體系,具有世界級的價值和意義。
結語
浙閩編梁木拱廊橋是世界廊橋史上的一個“珍寶”,其創新性、獨特性的結構對橋梁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另外,廊橋作為地域傳統文化的符號,在旅游開發中也具有較大的觀光、科考、度假價值。
參考文獻:
[1]茅以升.中國古橋技術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
[2]李飛.廊道遺產旅游品牌塑造與區域營銷研究[J].商業研究,2010(11):140-144
[3]蔣燁.中國廊橋建筑和文化研究[D].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
關鍵詞:回瀾;青龍;風雨橋;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兩座風雨橋是廣西賀州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橋梁建筑,是中國傳統木石結構橋梁同瀟賀古道傳入富川的歷史見證。兩橋同處富川油沐鄉界內的黃沙河上,瑤族人民稱之為“涼橋”或“風水橋”,列入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回瀾風雨橋,年代久遠,極具歷史地位,比馳名中外的廣西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還要早300多年。“廣西富川油沐鄉下花園中的回瀾、青龍兩座廊橋,皆為石砌、券孔、磚墻、木結構,以石券橋、橋亭和樓閣三者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繪畫藝術造型,乃是集我國北方的石券橋、南方的亭、古遠的閣,四者造型的特點于一體的組合體。這產生了別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種―――石券廊橋,在全國古建園林中是屬于獨特的。”
1 回瀾、青龍風雨橋的基本形制
從回瀾、青龍風雨橋建筑形象來看,他們都是跨河而建,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下部的墩臺,中部的垮橋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閣樓。底層石作與主體木作搭配相結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區別在于圓拱數量和閣樓屋檐的做法上面,總體差異不大。建筑材料為下層墩臺外部均采用條形方塊青石飾面,內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瀾橋墩臺為緩解水體山石的沖刷以銳角倒三角形制建造為3眼圓形石拱橋,如圖1。青龍橋因其所跨黃沙河區域距離回瀾橋下游500米,河面較窄,以單眼圓形拱的形制石拱橋,如圖2,中部主體形制均為穿斗式木架構游廊呈現,木料為當地水杉木,長廊式通道兩側均建造護欄和憑欄而坐的木質長條坐凳,如圖3,切均以大塊條形青石鋪地,如圖4,上部均建有亭和樓閣,整體形制呈現廊、屋、亭、閣于一體的立面造型,屋頂天際線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回瀾橋為三孔石橋全長37.5米,寬4.6米,高4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建筑面積187.70平方米。橋體長30.43米,橋體有3拱,橋拱兩墩臺跨度6.22米,圓形橋拱高3.5米。橋上的開間為11間。橋屋山墻為硬山屋頂,通高5.60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結構制作。橋亭采用36根水杉圓木柱建造;位于橋頭的閣樓采用磚木結構建造,為高二層的重檐歇山頂樣式,通高10米,有三門和橋相通,磚墻繪制彩色圖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翹。青龍橋與回瀾橋一起被稱為姊妹橋,全長度為34.4米,寬度4.7米,占地面積125.49平方米。廊橋通高5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5.5米。橋臺閣樓通高14.5米,高三層,同樣為磚木結構的三重檐歇山頂,共有近100余個木質花窗,游廊上的橋亭采用28根水杉圓木建造而成,做法與回瀾橋一致,均為穿斗式木構架體系。從回瀾、青龍橋的基本尺度構造來看即具共同特性,有著各自明顯的不同。
2 回瀾、青龍風雨橋的藝術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講求功能與審美的雙重價值屬性,與周圍自然環境,風水人文密不可分。我們在學習中國古典建筑的過程中,無不相關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現性,建筑的審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區域性,建筑的歷史性和時代性進行有機的聯系起來,所以作為中國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風雨橋,也同樣具備上述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征。
2.1 功能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歷經400余年的變遷,至今依然能夠保持其使用功能,與其設計和建造之初對功能合理性的考慮密不可分。富川瑤鄉地處廣西東北,群山環繞,溪澗眾多,是濕熱的亞熱帶海洋氣候和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的集結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資源相對富足。回瀾、青龍兩座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于一體的風雨橋橫跨黃沙河上,成為其遺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風雨橋本身的功能來說:一方面,廊橋頂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寬敞的廊橋更適合采光和通風,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橋墩建筑耐用,加上鄉土水杉木材的結合運用,在抗濕防曬等方面延長了風雨橋的使用壽。回瀾、青龍風雨橋橋面條石鋪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間聯系和溝通的紐帶,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們的休閑娛樂場所。在功能上滿足了瑤鄉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忙田間遮陽避雨,農閑休憩、對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橋休息的長凳上,透過廊橋稀疏的欄桿扶手欣賞田間美景―――廊橋上的扶手和長凳簡單粗陋橫縱線條對比,更符合瑤鄉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體現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藝術升華,使回瀾、青龍風雨橋更具藝術美感。
2.2 審美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于一體,設計符合地域特色,適應當地多雨的氣候條件,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在橋與自然,橋與當地風俗、文化等方面的運用都有體現遠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際線高低錯落與周圍山川樹木相得益彰,美不勝收;近觀其單體建筑的內部裝飾都能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在回瀾和青龍風雨橋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當地(廊橋上和鏈接廊橋與屋亭的長條青石,橋與村寨連接用的花石鋪路,橋面主體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更是彰顯了獨特的審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環境來吸引人們觀光駐足。
人工美的完美體現,回瀾和青龍兩座風雨橋,其裝飾雖質樸、簡潔,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禮制雖用于鄉野,但也不失工藝的精湛。兩座姊妹橋的整體裝飾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聯字畫于一體,樸實輕盈,造型簡潔,內涵深邃。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寶頂,墻壁,窗欞等處。在工藝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檁、枋的穿插和接應,聚散開合,張弛有序。彩墨繪畫,屋基獸吻,碑刻詩句,榫卯的橋是彰顯地域文化和風土民俗傳說的再現,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人工美的詮釋。
回瀾、青龍風雨橋是廣西瑤族地區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夠使用的民族風雨橋,從《富川縣志》等文獻書籍和遺存至今的碑刻,都記錄著風雨橋歷經幾百年,人們為修建和橋梁維護所捐贈的錢財和物品,瑤鄉人民的勤勞和善良,團結和互助,共同譜寫了淳樸的民風,體現了人們的公益心,是對道德美的歌頌和闡釋。
2.3 民族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是集中體現瑤鄉人民日常作息、生產生活的生活場所,是民族場所藝術的體現。眾所周知,瑤族傳統節日“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是瑤族專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上民族的盛裝,聚集在田間地頭一起歡歌跳舞,青年男女也會在以此來傳情,覓得佳偶。回瀾、青龍風雨橋上就有瑤族姑娘盤蘭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樞的愛情傳說,“回瀾”即“會蘭”,“青龍”即“情濃”蘊含兩人忠貞不二的愛情。回瀾、青龍風雨橋正是北方建筑工藝和當地瑤族建筑工藝的結合體,是瑤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瀾風雨橋更是堪稱與侗族風雨橋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藝術珍品。2.4 時代性藝術特征
建筑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期隨生產力的發展有不同的建筑樣式。回瀾、青龍風雨橋是瑤族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對了解瀟賀古道文化極具歷史價值。在當下開發富川瑤鄉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義,努力打造風雨橋的歷史民俗文化也成為富川縣建設“中國瑤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點內容之一。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提升,富川縣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瀾、青龍等等風雨橋的形制,在縣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現代建筑氣息,又不失傳統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風雨樓。瑞光風雨樓繼承了傳統的瑤鄉回瀾、青龍風雨樓的穿斗式木架構體系,以回瀾、青龍風雨橋為參照設計依據,橋墩則用水泥砌成,有八個拱孔組成,氣勢恢宏,是回瀾、青龍風雨橋在新時代的延續,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性藝術特征。
富川瑤鄉風雨橋,體現的是瑤族本民族的橋梁、樓閣、街亭的布局,融橋樓建筑于一體,集中展示了橋梁興建時期的建筑水平;青磚綠瓦,起翹的飛檐,馬頭墻等建筑構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結合瑤鄉本民族特色的具體運用,集漢瑤建筑工藝之手法;橋柱下的蘆笙和長鼓的裝飾紋樣,正是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盤王節”的歷史見證,凝結瑤鄉文化和風土人文,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瑤鄉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唐玉文.瑤鄉風雨橋[N].賀州日報,2004210(3).
[2]王國政,金小中.廣西富川的風雨橋(上)[J].古建園林技術,1991(3).
[3]唐玉文.試論廣西富川回瀾、青龍風雨橋[C].廣西瑤學會論文選,2011.
[4]冰河.侗族鼓樓與風雨橋特征淺論[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
[5]張鋒.賀江生態游憩景觀設計[J].現代園林,2011(7).
[6]張玉金,周燕玲.廣濟橋的建筑藝術特色[J].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9(5).
關鍵詞:叢林谷地;花谷景區;規劃設計
1項目概況
紫海花谷景區基地約333.33hm2,其中可種植花卉面積約66.67hm2,林地面積200hm2,是未被破壞的自然谷底生態林區。基地獨特的山脊輪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態,構成了層次豐富,富于變化的空間界面輪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種植區域均成斜坡遞進式漸變地形,坡度有緩有急,既保證了充足的光照條件,又有良好的觀賞視覺效果,為塑造獨具特點的叢林花谷景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2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結合基地現狀地形地貌和生態條件,保護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環境。以薰衣草為主要觀賞對象,結合馬鞭草、一串紅、萬壽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雛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觀賞特征和環境藝術景觀,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與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區的引種成果與科普教育相結合,增加觀賞性木本植物梅花、櫻花、海棠等的種植造景,營造出以原有山體景觀為形態外貌,薰衣草觀賞為主調,具有獨特山谷花海景觀特色,融游覽觀賞、文化交流、科普教育為一體的花卉植物專類園。運用植物文化意蘊和獨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觀,給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規劃設計原則
3.1尊重場地原則
設計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進行更深入的景觀設計,做到因地制宜,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3.2生態優先原則尊重場地原有的生態特征,完整保留生態群落較好的區域,爭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鏈。和諧的花卉植物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建園”的重要表現形式[2]。
3.3文化先導原則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使花景不僅具有觀賞性,更兼具人性、傳統性與文化性。在建設景觀中,營造出花的文化與情感,引起觀者的共鳴。3.4整體性原則通過對山谷生態景觀的整體改造,形成“環狀、片狀、帶狀、臺狀”景觀游覽路線。真正實現建立一個時令可賞、四季可游,具有獨立文化內涵和豐富游覽價值的風景區。
4規劃設計總體構思
根據紫海花谷所處區位、現狀、社會環境及建設目的,風景游覽結合本地的人文資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題文化景觀,將景觀內容定位在親情、友情、愛情,即“愛”的主題。尊重場地原有的生態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現有的道路進行游覽路線設計。園內幾十種花卉與薰衣草競相開放、爭奇斗艷,風車長廊更是典雅別致。景區所展示的優美花卉植物景觀形象,通過人們的感官引起人們的精神共鳴,產生一種實在的美的感受和聯想[3]。另有生態園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會讓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與美麗。
5花谷景區規劃設計
5.1景區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為景區大門,以老寨村委會為進谷主要道路起點,經過景觀商業區由進谷主要道路到達。然后沿進谷主要道路到達第二停車場,景區管理辦公區,進入觀賞游覽區。
5.2停車場、聚散廣場設置
根據總體規劃系統布局,為保證園區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滿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進出花谷,設一處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車場、景區大門入口,并在大門內外建有門區廣場,進谷主要道路需滿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園區管理辦公區設計第二停車場和游人聚散場地,以滿足游人的疏散,游興的醞釀。
5.3道路系統
本園道路分為3級:進谷主要道路兼滿足林業消防要求,寬6m,為保障整個園區安全;游覽環路櫻花大道,寬4m;主游覽步道,連接各主要觀賞區,寬2m,為游賞展示區間的主道;次級游覽步道寬0.6~1.2m,進入花卉種植區小道。共同構成景觀觀賞園組團間的游覽交通體系。
5.4游賞展示分區
根據現狀立地條件、空間特征、文化特色和規劃立意構思,結合各品種花卉植物的生物學特性、觀賞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賞行為,將紫海花谷劃分為6大觀賞區與1條游覽環道,分別為:環路景觀:“櫻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風雨長廊:“廊橋幻影”、易道主題景區:花拼———“太極”、特色景區:荷蘭風情“風車屋”、生態餐廳、其它主景觀區:“花帶花拼”。
5.4.1環路景觀:“櫻花大道”。櫻花大道寬4m的主路,沿路栽種櫻花形成櫻花大道,成為花谷的一個特色,形成有規模、上檔次的櫻花景觀和櫻花文化,在櫻花盛開的季節營造出濃烈的櫻花情感和櫻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該區為花谷核心景區,以薰衣草觀賞為主題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題文化景觀,將親情、友情、愛情、人情、融入于此,還有以愛情為主題的花拼“雙心意”和愛情主題文字“L•U”,每年的5~10月,園內幾十種花卉與薰衣草競相開放、爭奇斗艷。5.4.3風雨長廊:“廊橋幻影”。通過現場勘查,在每個景點觀賞區都設置用于觀賞和遮蔭避雨的景觀長廊,每一個觀賞花區都有夢幻般美麗的花色景觀及花拼圖案,帶給游人猶如仙境一般的感覺,每一個景觀長廊與花海相應相輝、如夢如幻,因此,每一個景觀長廊景區我們都提名“廊橋幻影”。
5.4.4易道主題景區:花拼“太極”。該景區位于花谷入園處,易道主題的花拼“太極”也是花谷景區內的一大特色,花道內以在視覺上色彩明快、節奏感變化強、形式豐趣的大型色彩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極”圖案的花拼。加上新穎的小品(景區介紹牌、特色垃圾箱等),從而引起進入景區游客心理上強烈的震感與共鳴,突出整個景區的個性,熱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張揚。
5.4.5特色景區:荷蘭風情“風車屋”。根據現場踏勘,該景區單獨成景,有利于創造不同特色景觀,在該區以種植荷蘭國花郁金香為主,三色帶狀種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蘭風情小品“風車屋”,打造特色荷蘭鄉村主題景觀區,讓游人感受國外鄉村風情。
5.4.6其它主景觀區:“花帶花拼”。主要有3個景觀區,都以時令花拼為主,拼成帶狀圖案,時而如水流柔和隨性,時而如真綢絲帶隨風飛舞,體現出花海的柔和優美。把整個花谷有機銜接,形成一個統一的生態景觀,使整個花谷觀賞區分散而不凌亂。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觀系統。
6結語
本花谷綠色植被系統、山體形態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樣性群落景觀,構成了山谷花海景觀的整體空間場景,內部微地形地貌的變化,為創造不同類型的空間提供了豐富的實體環境。規劃中根據景點設置和地貌特點,塑造了“櫻花大道”、“風雨長廊”、“生態餐廳”、“景觀商店”、“易道小品太極”、“抽象絲帶概念小品”、“生態停車場”、“聚散廣場”等景觀景點。各類空間通過游覽線串聯,按照簡約、合宜、滲透、流動的有機結合,景觀展示和游覽序列鋪排,進行內外空間系統的結構組合,形成有起伏層次、虛實對比、大小變化、主從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觀環境。
作者:張洪祥 單位: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一、校內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教材資源的開發。教材資源的開發也可說是教材運用的延伸與發展,就美術學科教材內容而言,其具有符合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的特點。美術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豐富的,它的價值是在于“創造性”、靈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級的《心靈的關愛》這一課,如果僅僅讓學生做一張賀卡,還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如果我們稍微改變賀卡交換的方式——讓大家把制作設計好的賀卡放在一個大箱子內,讓學生們用摸彩的方式(教師要注意引導)交換禮物,這無疑會大大激發學生們對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業完成好。
2.校園環境的開發。目前大多數的農村中小學都有一定的綠化帶,校園都有一定規模。因此學校可利用走廊、過道的墻上懸掛學生的美術作品,學校的櫥窗也該是學生展覽作品的陣地。比如在我們校園櫥窗內每學期都有定期的學生優秀美術作業展示。此外,我還要求每個班級設置一個“美術畫廊”專門布置展覽班級學生的優秀作業,讓學生體驗到美術作品所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農村中學的圖書館閱覽室是相對薄弱的地方,但是學校能提供一些美術的報紙、雜志等也可大大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這也是開發課程資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走出校園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校外資源應該是美術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這些資源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可稱為軟件,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靈感的閃現,使教師能在瞬間捕捉到一些點子進而開發出新的課程資源;第二類,可稱為硬件,包括學校所在地的風土人情、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等等。
1.捕捉生活中的靈感,積累創新的點子。據編寫湘版教材的專家介紹,當初他們編寫教材時為了能寫出優美合理的課例,想出一些寶貴的點子,幾乎是絞盡腦汁。但有時卻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生活一個場景、一句話……會讓你茅塞頓開。
2.利用本土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主要有4方面。①利用豐富的生態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由于農村學校缺少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豐富的社會性課程資源,所以開發課程資源可廣泛利用當地生態資源。這樣,既讓學生經常關注身邊事物的美,又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②利用地域特點開發美術課程資源。教師也應在教學中結合學校實際的地域特點,對地域資源進行挖掘、整理,組織成教學內容。③利用自然景觀開發課程資源。我縣的廊橋、海西第一漂、揚梅洲、南山頂等都是旅游勝地,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郊游活動、節假日、社會實踐等機會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觀察天空、河流、山川,觀察花、草、魚、蟲,了解動植物的成長變化,體驗領悟大自然的美,積累美術創作的素材。④利用民俗文化開發課程資源。提煉民間藝術使之成為美術課程的新資源是我們一線美術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民間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民間藝術是我們開發現代美術課程資源的寶庫,但這個寶庫需要我們去呵護,去挖掘。壽寧縣是“中國貫木廊橋之鄉”,我帶學生實地參觀、寫生,了解它的結構、歷史、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它的美。讓學生傳承祖先文化瑰寶,并讓它發揚光大。
三、美術課程資源的綜合性開發與利用
流行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可開發的課程資源。目前在校園內,學生最鐘愛的美術形式和活動非卡通畫莫屬,從小學到高中卡通漫畫無處無時不在。近年來紅極一時的“彩泥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究其原因,其一:以卡通形象粉墨登場迎合中小學生審美心理;其二:色彩艷麗。裝飾性強;其三:制作簡單,一學就會。因此本人關注并思考如何讓泥巴畫人課堂,’成功開發了《觸摸美麗一一泥土鑲嵌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鄭東新區;風格;規劃;順馳第一國際
1.項目概況
順馳第一國際位于鄭東新區cbd外環和第三城市中心軸線的交,占地面積4394.51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開工,預計2006年10月公開發售,是順馳集團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出的首個5A級智能化甲級寫字樓。整體規劃建筑沿地塊邊緣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觀的營造。地塊地勢平緩,有利于營造簡潔現代的景觀空間層次。但由于地塊被分三塊,中間連接地塊狹長,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觀界限和銜接。
2.凝煉“仕家”的景觀主題――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其“仕”:學也;其“學”:覺悟也。表述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方能覺悟生命,而“仕者”,是覺悟了生命意義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的根基,“家”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仕家”界定了消費者家庭的覺悟品質,也就界定了“仕家”環境與生命意義的聯想方向――去狹隘以向開敞,遠混雜而近秩序,避喧囂以取寧靜,逆潮流而順自然。
3.景觀特征與文化特征
3.1以經典之美規劃場所
古希臘哲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構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幾何園林的形式開揚場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
3.2 以線性之美串聯場所
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區域的主題景觀串聯起來,以線性的交通組織帶動景觀組團。簡約的線性幾何布局,結合空間變化與環境,創造出道路系統及場地空間感,使整個場所具有統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觀提升場所
幾何形式的文化景墻,思想者的主題雕塑的設計等,以達到“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標。主設計格調優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氣息,入口兩處林蔭大道引人入勝,業主可以感受得到這里是一種畫境、一種文境、一種寧靜。
3.4 以立體綠化改造場所
園林建筑、地坪緊密結合地形,隨行就勢,最大限度減少土方工程量,在擋墻處設置了多級高差,舒緩了一級高差的垂直堅硬感,并且增加綠色廊架停車位,對硬質擋墻進行了一定的空間遮擋,使空間感受和視覺效果更加的豐富,圍墻的設計?很好的與周邊環境和諧。采用立體式綠化圍墻,利用景觀生態護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邊增設特色景觀小品,增加了整個擋墻的趣味性和綠化的層次,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3.5 以水景營造寧靜場所
設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靜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樹池,顯得簡潔大方。水池的周邊設置了親水平臺,是小區業主休閑的好去處,以“流、跌、涌”等形式,互為點綴,交相輝映,人們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靈性和水的魅力,給新貴一種高雅愜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觀元素豐富場所
在本案中綠化設計以“花園、生態、保健”為設計定位,營造“仕者”宜居的綠化環境。以“簡潔融洽、精致完美、獨樹一幟”為綠化設計目標,實現了創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組織整合場所
根據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環狀道路通行,人車分流,并嚴格控制車輛進入小區,為業主創造高質量的居住環境。簡約的幾何布局,結合景觀空間變化與環境感受,道路系統融于小區環境,和諧統一又富有變化的景觀空間,合理的交通組織令社區有序而安寧。
4.景觀設計與文化的結合
本案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訴求,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景觀串聯起來,各主題空間中布置景觀構筑物與景觀小品,賦予空間不同的文化意義和強烈的個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愿景,以幾何形式的景墻開揚場地;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幾何狀的景墻、幾何狀的景觀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選擇為思想者,當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純升華,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含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與整個園區的“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題緊密貼切,沿襲了Art Deco現代建筑的風雅氣韻和低調的奢華風格,顯得有親和力和高貴典雅的氣質。
4.2聽香水榭
聽香水榭其寓意為環境清雅宜人,安靜閑適的地方。域中設置了鏡水廊橋、琴韻廣場、咖啡茶座等,營造出動靜相宜的氛圍,人們可以在這里聽水聲、暢談人生、促膝品茗。鏡水廊橋的水景讓環境更加的嫵媚,親水平臺滿足人與水親密接觸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隱約可見,涌泉的形式活潑可愛,使整個小區具有勃勃的生機。水邊的琴韻廣場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氣勢,以幾何純粹裝飾線條彰顯無限景觀魅力,與高聳流暢挺拔的Art Deco現代建筑相呼應,以傾瀉而下的流水彰顯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獨特的韻律感。水聲、笑聲、暢談聲與新貴名士追求的高貴感不謀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觀街區
獨具特色的“景觀街區”思想,打造現代感強烈的商業街景區,主要考慮到與與CBD的銜接關系和人流問題,其空間設計是從半開敞到開敞,從小區向外漸次過渡到寬敞林蔭大道的路面。整齊的林蔭大道、的格調小店、悠揚的笛聲、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豐富的夜景燈光,給街區帶來一絲別致的情趣。商業街植物設計主要采用規則式種植的方式,構成該空間的高層框架,同時在喬木間點綴造型現代感強烈的燈具豐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離設置線條簡潔的草坪燈,和諧中蘊含著變化。營造出一個多功能的,舒適的,具有浪漫氣息的娛樂購物的街道環境。
5.結語
經歷過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記憶和經歷不斷浮現疊加的小區,才會成為城市的永恒。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不僅僅是一個場所,一個空間,只有充分正確地考慮了“人”因素,才能使設計的場所煥發生命力,成功的景觀設計正是在承受住社會洗禮考驗后自身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1]韓昊英.日本1968年《城市規劃法》劃線制度的實施成效及政策啟示[J].北京規劃建設,2008,(02).
關鍵詞:浙江省古建筑;管理軟件;軟件設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cient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managemen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explore the detailed management software module design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made the final Discussionthe lack of prospects of this software is designed to play a guiding role for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Zhejiang management.Keywords: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ci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oftware; softwa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浙江省分布著相當多歷史悠久,造型別致獨特的古建筑,他們的分類有很多,宮廷府第建筑,如皇宮、殿堂;防御守衛建筑,如城墻、城樓;紀念性和點綴性建筑,如鐘樓、鼓樓;陵墓建筑,如帝王陵;園囿建筑,如御園、宮囿;祭祀性建筑,如文廟、武廟;橋梁及水利建筑,如廊橋、碼頭;民居建筑,如窯洞、民宅;宗教建筑,如寺、庵、廟、觀;娛樂性建筑,如舞樓、戲臺等。其中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近6000座,其余待保護的古建筑更是數量龐大。但是由于這些古建筑數量種類多、分布廣、數據資料不全、給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給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帶來消極的影響。作為古建筑的管理者,我們應該認識到管理的數字化應用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軟件的應用所提供的數據處理功能不僅可以記錄古建筑的基本信息(如建造年代、分布地點、建筑類型、建筑風格等),還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文字檔案的易散失性,為定期的古建維護管理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國內外古建筑管理現狀
在古代,人們對建筑的保護行為大多數是出于延長其使用壽命的目的,但是在當代,古建筑不僅能夠為我們在研究歷史文化的時候提供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還可以對社會以及文化的變遷起到見證的作用。不過古建筑作為古代的文化遺存以及物質文化的遺產它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到破壞將會給我們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我國針對古建筑的保護有很多的研究如:利用現代化技術三維激光掃描對古建筑進行掃描繪制cad圖紙的研究;如何利用現代化技術更好地查找和消除古建筑火災隱患,提出古建筑保護的防火措施、制定應急計劃、分析火災報告等。在國外,很多國家如德國、美國等也秉持著“原真、整體、再生”的理念,在古建筑保護與現代技術和諧統一的課題上做了很多的功夫。但真正能實現古建筑數據管理、指導人員修繕維護等多功能合一的古建筑管理軟件卻未見成型。
3、浙江省古建筑管理的需求分析
浙江省古建筑管理中面臨的困難中主要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浙江古建筑數量種類多,數據資料不全;文字檔案的易散失性;無法獲取古建筑的空間數據;數據的查閱及更新工作繁復;古建筑維護管理困難重重。
基于以上問題,本軟件設計目標為:實現浙江古建筑的地理信息管理;管理古建筑的文字、圖紙、圖片檔案;針對浙江省的古建筑的修繕信息的更新、查閱、修改,能夠指導人員進行修繕與維護;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如古建筑的保護與申遺等。
根據軟件管理的困難及需要達成的目標,該管理軟件需求分析具體如下:
(1)需求分析中的角色分析與權限分析
在軟件設計中,設定三種角色,即:系統管理員、普通用戶、行業專家。
其中系統管理員擁有最高權限,負責具體信息系統日常管理和維護,具有信息系統的最高管理權限。
普通用戶和系統管理員相較其擁有最低權限。普通用戶只能按屬性,對浙江古建筑的信息進行查詢,沒有權限修改顯示數據。當普通用戶需要上傳數據時需要管理員進行審核。
行業專家這一角色包括:浙江省古建筑的文檔數據管理員、古建筑測繪員、古建筑維修養護員、政府的規劃部門、古建筑的評估專家等等。其中古建筑的文檔數據管理員負責上傳文字、圖片等數據;古建筑測繪員負責對古建筑測繪的CAD圖紙以及測繪報告進行上傳;古建筑修復方案設計師負責對測繪報告審計并提出維修方案和預算;古建筑評估專家負責對維修方案進行評估;古建筑管理中心負責依據評估結果提出維修申請;政府部門負責審批;古建筑維修養護員則接受維修申請并維修。
(2)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分析
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分析包括:建立詳細的管理數據、圖層管理功能、編輯功能、查詢功能、統計報表功能。
其中對浙江古建筑建立詳細管理數據包括對古建筑的編碼、位置、建成時間、結構類型、材質、歷史傳說、附近道路等以供查閱。
對圖層的管理功能指的是建設空間數據庫,包括古建筑地理的分布圖以及古建筑相關道路分布圖、分管單位管轄范圍圖、浙江省地形圖等。
編輯功能指的是能夠對數據、圖形進行編輯。
查詢功能是指可查詢古建筑動、靜態屬性。
統計報表功能指的是將查詢數據使用柱狀、餅狀、報表等形式顯示。
4、古建筑管理軟件模塊設計
在浙江古建筑管理軟件模塊設計中以數據庫為核心、以J2EE架構為平臺、以信息流為依據、網絡數據共享附以模塊化組件等技術手段,進而形成可編程的多層體系結構的程序模塊(數據層,業務邏輯層、表現層)。最終的結果是使本系統具有簡潔美觀、易操作、異步傳輸、使用靈活、快速可靠等特性。下圖為浙江古建筑管理軟件模塊設計。
圖1浙江古建筑管理軟件模塊設計
圖2浙江古建筑文檔管理過程
5、古建筑管理軟件的優化及展望
在浙江古建筑管理軟件的設計中,因為技術能力上的缺陷,加之技術條件的局限,使得本設計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只實現了對文檔、圖像、數據等信息的維護與管理,而缺乏對于古建筑管理與保護的自動評估系統。未來軟件的設計中將會對這一系統進行拓展以完善古建筑的管理系統,使其能夠浙江古建筑管理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6、結語
古建筑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應該對其特別珍惜。但是在其管理中有著較多的問題,而對古建筑的數字化管理為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做好這一工作意義重大。另外由于在我們的軟件設計中目前還存在著較多問題與不足,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與學習。我相信隨著我們水平的不斷提高與軟件不斷地完善,浙江省古建筑的管理水平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這也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居閱時.保護城市的歷史美[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二)[C],2000年.
[2]陳保建,湯樺,肖進如.景德鎮市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優勢初探[A].建筑與地域文化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黃俊杰.順應自然的文化生態環境 名城鎮遠古建筑的啟示[A].2009生態美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錢福培,歐立雄.國際項目管理的發展特點及我們的對策[A].發展的信息技術對管理的挑戰——99管理科學學術會議專輯(上)[C],1999年.
[5]歐立雄,郜曉奇.我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研究[A].發展的信息技術對管理的挑戰——09’管理科學學術會議專輯(上)[C],2009年.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電影片名的功能特點,介紹了五種翻譯方法,指出在翻譯過程中,應對片名進行分析,采取直譯、音譯、意譯、直譯加意譯和音譯加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使電影片名形式和電影內容達到統一。
一、引言
電影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隨著國際交流的發展,各國影片特別是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影片不斷涌入中國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其間,英語電影的譯制工作隊中西影視文化的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而首當其沖的則是片名的翻譯。有人說,影片名好比電影的門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內容,還要簡短、新奇,將觀眾引入門內;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標,承擔著宣傳、推銷商片的責任。
二、電影片名的功能特點
《亂世佳人》(美國影片GonewiththeWind),FarewelltoMyConcubine(中國影片《霸王別姬》的英譯名)是兩個片名翻譯的成功之作,曾使多少異國觀眾一見傾心,一睹為快。然而,近年來的電影譯名良莠不齊,有些堪稱典范,令人拍案叫絕,有的可謂敗筆,讓人觀前不知所云,觀后不以為然。《中國翻譯》1997年第4期刊登了何悅敏的文章《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對策》,指出了當前西片譯名中“給人帶來的混亂與遺憾”,分析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可以說,何文的分析是透徹的,提出的對策也是可行的,對今后電影片名的翻譯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怎樣的譯名才能成為佳譯呢?何躍敏認為,好的譯名“既要有藝術性,又要有實用性”。譚寶全先生強調要譯出“韻味”。包惠南指出,影視片名的翻譯“紀要符合語言規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紀要忠實于原片名的內容,又要體現原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造”,要講求“大眾化、通俗化、口語化和藝術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
片名一般都是先于影片與觀眾見面的。好的片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渴望先睹為快,無疑起到了為影片作廣告的作用。作為影片主題思想的濃縮,片名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讀者了解影片、吸引觀眾、活躍和美化影片,這便是片名的功能。
歸納起來,陳宏薇將片名的功能主要分為三種: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過片名,將影片的內容簡練的傳達給觀眾,使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內容。美感功能就是通過精心構思的片名,給觀眾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為了祈使功能服務的。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都有一種好奇心,見到新鮮、奇異的事物都會感到興奮,樂于知曉,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過片名,感染觀眾的情緒,吸引觀眾。
三、電影片名英漢互譯的基本方法
以上談到了片名的一些特點和功能。為了使片名發揮以上三種功能,在翻譯過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方法。
(一)直譯。根據原語和譯語的特點,在翻譯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名的內容和形式的直譯法,是片名翻譯的最基本的譯法。直譯片名時,譯語在形式、意義等方面都近似原語。這是當原語與譯語在功能上達到重合時,最簡單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如,TheSoundofMusic,OntheGoldenPond,LoveStory,ARoomwithaView,CiderHouseRules,WeddingPlanner分別被譯為《音樂之聲》《金色池塘》《愛情故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蘋果酒屋的規則》《婚禮策劃人》。
同樣,下列中文片名可直接翻譯,而且譯名保持了原名的效果:
《日出》(Sunrise)《紅櫻桃》(TheRedCherry)《大紅燈籠高高掛》(RaisetheRedLantern)
(二)音譯。如果說直譯是把原語按字面的意義進行翻譯的話,音譯則是將原語的語音形式轉換成目的與語音形式的方法。根據發音將片名譯成另一種語言,在片名翻譯中使用較少。主要涉及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多為人所知,翻譯之后不會讓人費解。應盡量采用已有的定譯,不要重譯,如:JaneEyre(《簡愛》)、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Titannic(《泰坦尼克號》)、Elizabeth(《伊麗莎白》)、Aladdin(《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熱映的Harry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譯,因為通過原著的暢銷和電影前期大規模的宣傳,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三)意譯。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如果片面強調保留片名的形式,就會影響意譯的準確傳達,不能達到中英文片名的對等。既然是意譯,就的意改變片名的語言形式為代價,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所表達的內容。根據英文同名小說GonewiththeWind改編的同名影片在中國公映時被譯為《亂世佳人》,既切合題意又賞心悅目,乃成功翻譯的典范之作。如直譯為《飄》或《隨風飄逝》,雖無可厚非,卻遜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運用這一方法翻譯的:TheWizardofOz(《綠野仙蹤》)、Ghost(《人鬼情未了》)、TheLegendoftheFall(《燃情歲月》)、BestinShow(《寵物狗大賽》)。這樣的譯例還有:《赤橙黃綠青藍紫》(AllColorsoftheRainbow)、《秦頌》(TheEmperor’sShadow)等。
下面幾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稱等作為片名,本來是應該音譯的,但他們并非廣為人知,所以也宜根據影片內容進行意譯:Rebecca(《蝴蝶夢》,本為人名呂蓓卡)、Annatasia(《真假公主》,本為人名安娜塔西婭)、Cleopatra(《埃及艷后》,本為人名克麗奧佩特拉)、《阿虎》(AFight’sBlue,本為一拳擊手的名字)。這些譯名都是譯者在準確理解原名的基礎上,根據影片的內容,進行再創造的結果。它們貼近影片,傳達出影片的信息,較完美地表達了原片名的內涵。
(四)直譯加意譯。有些片名雖能按字面意義直譯,但譯名仍不夠理想。這時可采用直譯加意譯法,即在原意的基礎上適當調整,按照原片內容和風格增詞或減詞,以達到更好的效果。“TheBridgeinMadisonCountry”是一部涉及家庭倫理與婚外戀題材的美國電影,按這一辦法譯為《廊橋遺夢》,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兼得,其效果遠遠超過按字面意義翻譯的《麥迪遜郡的橋》,更多例證如下:PrettyWomen(《風月俏佳人》),直譯《漂亮女人》;Speed(《生死時速》),直譯《速度》;TheNet(《網絡情緣》),直譯《網絡》;FirstKnight(《劍俠風流》),直譯《第一武士》。
(五)音譯加意譯。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稱等作為片名的情況下,以觀眾是否熟知為原則分別采取音譯或意譯外,還可以先音譯再結合影片內容適當增詞。這種音譯加意譯法更為巧妙。如美國動畫片Tarzan被譯為《人猿泰山》,既保留了主人公Tarzan音譯,又突出了其半人半猿的身份,可謂形神兼備。又如:StuartLittle譯為《小老鼠斯圖爾特》,Shrek譯為《怪物史萊克》,RobinHood譯為《俠盜羅賓漢》。
四、結語
總之,由于原語和譯語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差異,把片名從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并非易事,而是一個艱難的再創造過程。片名的英漢互譯蘊含著翻譯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它還要求譯者具有對電影藝術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譯者無論采取何法,盡可能翻譯出理想的片名。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92.
論文摘要:三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獨特、規劃肌理明晰的皖中水鄉古鎮,歷朝歷代皆為軍事重鎮、交通樞鈕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對其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客觀評定,充分挖掘資源,進而對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護發展方案,意義重大。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鎮區面積4.71KM2,轄區面積65.5KM2。境內豐樂河和杭埠河兩大水系環繞鎮區交匯后,東流巧公里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據《左傳》記載,古鎮史稱“鵲諸”,有可考歷史2500多年。現名“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豐富的水網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貌。鎮區內渠塘縱橫交錯,商貿沿河成街,建筑臨水而建,廊橋躍水相連,是典型的“皖中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淀,給三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以古城墻、古河、古橋、古街、古茶樓、古名居、古廟臺、古戰場等“八古”景觀而著稱于世。是皖中地區反映晚清時期歷史風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類型較完整的水鄉古鎮,其綜合歷史文化價值,當可和馳名中外的蘇州古鎮周莊相媲美。
一、三河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
1、歷史價值。歲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雖幾易其名,但古鎮在各朝代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顯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在此演繹了“鵲岸之戰”。1858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載人史冊的“三河大捷”。至今遺存的古戰場、古城墻、英王府似乎仍在訴說著那些硝煙散后的功過成敗。“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皖中商貿集鎮的理想之地。透過現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鋪宅,仍可遙想昔日的繁華。水陸兼備的交通要道,使其歷朝歷代皆為江淮區域交通樞紐重鎮,現存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家族的糧倉、四川總督劉炳璋的三河房產可說明一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窄窄的“一人巷“、幽靜的故居,依稀可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少年時學習、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鎮現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時期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東街,街區肌理完整,建筑風貌依舊,保存2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轍印深深。目前,已經批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河大捷遺址—包括的城墻、英王府(即軍大本營),全省最長的古街巷—包括劉同興隆莊(清代),青陽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楊振寧故居,清代),鄭善甫故居—鶴廬(民國時期),三縣橋(清代)等。
2、規劃肌理。三河古鎮的規劃以“水”為靈魂,水陸交織的街區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條件,巧妙地將城鎮、建筑、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街區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鎮,臨水建房;以碼頭為端點、河道為邊沿,隨著歲月的流逝,輻射狀衍生成數條古商業街。
三河的規劃以“街巷”為骨架,支連眾多窄巷,竄起成片民宅,縱橫交錯,分布均勻。街巷宅院相對規整,有中心軸、方向感、邊緣界定。只是有些宅門因風水關系稍有凹凸轉折。造型各異的石橋與街道的交匯節點,往往是茶樓、戲臺、鋪地等公共場所,空間轉接自然,迭起。古商業街道空間尺度適宜,漁儷延伸,店鋪、民宅、酒肆隨形就勢分呈兩側,各商號標新立異的招牌點綴得古街熱鬧繁華、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災多發區,三河作為古時軍事重鎮,防御性也是其規劃特征之一。深而寬的河道,既有供給貨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鎮的兩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墻、炮臺,使整個市鎮宜攻宜守。
從三河鎮現存古跡來看,有著樸素的規劃意識,商貿、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橋梁及市井百態則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景象。
3、建筑風貌。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江淮之間,水運發達,商賈云集,南北文化在此沖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風格南北兼容,別有特色。大王廟、城陛廟、萬年臺、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偉、莊重、色彩鮮艷,更具北方建筑風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鋪小巧、簡樸、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風格。
古街兩側的鋪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顯,多為一、二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塊狀,二或三進庭院。從街至河道依次為鋪面、作坊、宅、儲藏(如有二層,則一樓宅為廚房、餐廳,二樓為住宿),底層空間通透,如劉同興隆莊。鋪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產工藝不同,柜臺或當街設置或在室內兩側設置,沿街一色紅色板門。因商貿繁榮,建筑也較早地吸收了泊來文化;二層以走馬專心廊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鋪宅間以簡化了的馬頭墻分隔:門樓、窗眉、扶手等細部造型樸素,突出實用性;墻面以清水磚為主,灰墻灰瓦,紅色門板、彩色招牌點綴其問。有韻律,有變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鎮的繁華街景。
4、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人文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河的飲食融南北之長有獨特風味,品種豐富,創造出享譽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開發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餃、米酒等;三河民間文化繁榮,主要有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花旦、蘭花等傳統節目,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傳皖中地區的廬劇,是全國知名的地方戲劇種,創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間小調、越劇等曲調,豐富、圓潤,深得民眾喜愛;三河鎮的傳統手工業發達,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桿秤等手工藝品制作考究,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河鎮現存古建筑核心區面積達8.7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460M2。區內街巷格局完整,傳統功能健全,韻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現存較完整的西街、南街、東街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傳統商品為依托,再現了古時三河的繁華與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幾點建議
1、成立保護機構。成立以鎮長為總負責人、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保護領導小組,以城建、規劃、文物、文化、工商、財政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執行機構,以群眾推選代表組成文保協會實行監督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城建、古建保護與修復、資金投人的情況,定期核實文保規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并定期向鎮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護與發展機制。
2、摸清古鎮資源,建立基礎檔案。應在全鎮范圍內,深人調查,登記建檔,內容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年代、材料、歷次修復情況、產權歸屬、價值特色、保護責任者等,實行掛牌保護,同時對建筑遺址的保護修復建設情況在公示欄中公示。
3、修編總體規劃與保護規劃。應高度重視對轄區內古建筑、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聘請規劃專家修編《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站在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從保護獨具特色的皖中水鄉風貌占鎮景觀出發,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對三河鎮歷史街區的保護原則、目標、內容進行詳細規劃。
[關鍵詞] 奈達的文化分類;中西電影;文化差異
課題項目:本文系武漢輕工大學2013年度校立教研項目“四維聯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支點”課題的階段性論文。
一、生態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態條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動物、植物、氣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態條件也必然影響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生態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在中西電影的各個方面具有反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古代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思想;三面連陸的地形使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淀出了一種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缺乏開放的意識。因而在電影選材中,中國電影的選材就相對單調。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影視品類,以農村為題材的優秀電影在中國大量涌現就是農本思想的映照。農村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城市民眾了解廣大農村的渠道,同時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講述兒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國人子承父業、子承父財的傳統觀念極強,父母辛勞一輩子,就是想為兒女積攢盡可能多的財富,使兒女衣食無憂,該影片印證了子承父業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紅高粱》(Red Sorghum)以對性、對死、對酒的神力的崇拜,體現了中國人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該影片的成功,或許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來概括。另外,《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麗的大腳》(Pretty Big Feet),《下輩子還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這些都為中國電影樂于取材農村題材提供了一些佐證。
雖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歲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飛》)這些以農村或莊園為背景的電影,但西方自古以來便對外交往甚密,長期的對外交往鑄就了西方人開放的思想。因此在電影選材中,西方電影喜歡標新立異,極富冒險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來表達主題,如Super Typhoon(《超強臺風》),Next(《預見未來》,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賦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的電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歡冒險和挑戰,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監獄》),Die hard(《虎膽威龍》),Batman(《蝙蝠俠》),True Lies(《真實的謊言》),National Treasure(《國家寶藏》),等等。
二、物質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的文化差異
物質文化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質文化的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是完全一樣的,但有些表物質類的詞在具體語境中則多出了引申義,比如“我是出來打醬油的”中的“醬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電影Forrest Gump(《阿甘正傳》)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來描述他與珍妮的友誼。如果直譯為“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會讓中國觀眾難以理解這個比喻的文化內涵。該句臺詞涉及物質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來比喻關系密切,譯時采用歸化的手法將其轉譯為“形影不離”,“形”和“影”的關系在漢語中有很多體現,如形影相吊、形單影只等。將like peas and carrots譯為“形影不離”既準確達意,又保留了生動性。另外,歸化的翻譯方法在涉及物質文化的電影標題時運用的極為廣泛,美國電影 Waterloo Bridge,被譯為《魂斷藍橋》,用浪漫而凄婉的語調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感傷與悠悠的回憶。在中國的陜西,有一座藍橋,在關于藍橋的傳說里,曾發生了一個與 Waterloo Bridge 有著異曲同工的愛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譯成 《廊橋遺夢》,效果非同凡響,“用 ‘廊’來象征著纏綿思念,用 ‘遺’來表達女主人的失落與遺憾,用‘夢’來告訴我們,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期盼只能像夢一樣,縹緲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奈達文化分類中的其中一種,它由兩部分組成:宗教傳說和。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是現代傳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電影中,從選材到場景到語言,隨處可見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理解電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內涵,對翻譯的順利完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西方人很多篤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影響力滲透到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基督教為切入點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徑。《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就體現了美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識。其中有一個片段,阿甘說:“在大陸,人們幾乎一無所有,在周末人們從來不去教堂。”美國記者回答:“真是難以想象。”說明大部分美國人都篤信基督教,他們對中國人的無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議。
另外,當電影越來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溝通媒介時,涉及宗教題材的西方電影越來越多,這反映了一個社會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誡》),The Da Vinci Code(《達?芬奇密碼》),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約翰福音》)等電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對民眾的價值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與西方影片中的顯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國電影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點,滲透的宗教觀念遠遠不如美國電影中的基督教影響明顯,更多的是通過某種元素隱性地折射中國傳統宗教觀念。1987年拍攝的《京都球俠》(SOCCER HEROES)中,一群俠義的綠林好漢組成的足球隊戰勝了腐敗的天朝臨時組成的御林軍球隊,體現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華的交匯。另外,中國電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單以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為主要人物的電影迄今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傳》《達摩祖師》《觀世音與海龍王》《濟公》(1993)等”。(張慧文,2012)“同時,佛教元素隱性存在并在市場上有所反響的影片也不在少數。《玉觀音》(2003)、《天下無賊》(2004)、《可可西里》(2005)、《見龍卸甲》(2008)、《無間道》三部曲等影片從開場似乎就不經意地將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置于佛的注視和悲憫中。”(宋法剛,2013)
四、社會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影視文化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相輔相成,相互借鑒。影視是一個平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與風俗。
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價值。一種文化下的價值觀或許無法得到另一種文化的認同。如電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爺爺用中國傳統的刮痧方法給孫子治療輕微的發燒,卻被美國當局誤認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復雜。另外,中西電影中就隱私權的詮釋也不一樣。隱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并無隱私權一說: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示了隱私權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它同時警示我們必須尊重保護隱私權;而中國一部電影《無形殺》(Invisible Killer)則說明了隱私權意識的缺乏。
這種差異給文化翻譯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要么就是譯文產生不了與原文相同的表達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誤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從語用的視角來考慮翻譯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順利實現。如中國電影中經常會看到主人送客至門口后,說聲“您走好”,譯者翻譯時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應該翻譯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語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語言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及語言表達形式。語言是有聲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英漢語言基本句法的結構形式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從句子結構來看,英語句子嚴密緊湊,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漢語句子簡練明快,句子結構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動畫片《花木蘭》中的臺詞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臺詞簡潔有力,和情形緊急相吻合。譯為“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將形合的英文改為意合的中文,音節對稱且突出情況緊急 (黃靜,2009) 。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中著名的電影臺詞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譯為“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樣的效果。
六、結 語
電影是承載大眾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濃縮了的現實生活,起著溝通文化的作用,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習俗慣例、人文地理等種種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觀眾在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給中西方人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帶來了障礙。本文從奈達的文化分類對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解析,以期更好發揮電影的文化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雪芳.從關聯理論看《英雄》的字幕翻譯[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2] 宋法剛.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中的佛教元素與價值表達[J].現代傳播,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