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8:03:2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預防流感的方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傳染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72-1
1 發病原因
豬流行性感冒,也叫豬流感,這種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豬流感病毒引起,生豬一旦染病,就可能發生大面積流行,導致一些發病豬死亡,即便不死,也影響生長速度,會對生豬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現在發現的豬流感病毒主要有H1N1、H3N2、H1N2、H3N6、H1N7五種類型,其中前兩種與人流感有十分密切的關聯,一旦發生,豬就會發熱以及呼吸道病變,同時帶來其他疾病的發作,傳播快,死亡率高,如防治不當,會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
2 病原特征
引起豬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在顯微鏡下觀察,有多種形態存在,有的呈球形,有的呈絲狀,有的形狀不規則,大、小、中等,外面包囊膜。病毒能在宿主內大量繁殖,引起細胞的病變,病毒在豬、牛、狗、人胚腎、胎豬肺、雞胚等器官上的細胞上進行生長繁殖,大量繁殖后,會引起細胞的病變,從而發病。流感病毒對溫度較為敏感,耐低溫,不抗高溫,一般56℃半小時就能滅活,60℃左右也就10分鐘滅活,如果溫度達到70℃幾分鐘就全部滅活,但在低溫下,流感病毒卻有較強的生命力,-70℃有較強的穩定存活狀態,冷凍狀態下能存活數年。但在福爾馬林、酚類、乙醚、氨離子、鹵素化合物、重金屬離子等一般消毒劑和滅活劑下,很容易滅活。特別是碘蒸汽和碘溶液具有十分強大的滅活作用。
3 流行特點
豬流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于氣候變化較大的晚秋和初春,這兩個時間段發病相對集中和明顯,因為晚秋和初春空氣干燥,流通快,溫差變化較大,對于豬的呼吸道和體質的變化都有較大的影響,此時病毒容易乘機而入,引起發病流行。一旦發病就很急,病程較短,征兆不明顯。如果發病時,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豬2型鏈球菌等病菌大量繁殖,就會引發感染,會延長病程,提高死亡率。流感病毒,一般通過的呼吸道進行傳播,病豬、帶毒豬或隱性感染豬,在噴嚏和咳嗽時,會把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內大量繁殖的病毒,一同排出體外,傳染給其他豬。現在都是集中飼養,豬群密度小,如果豬舍通風不好,一旦有發病的,就會引起大范圍發病,同時也會引起一個地區的大流行。
4 臨床癥狀
病豬一般表現為食欲減退,嚴重的基本絕食,呼吸困難,咳嗽不止,噴嚏不斷,眼紅鼻干。口、眼、鼻常見有帶血的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尿黃便干,四肢無力,不愛走動,喜臥,強迫行走時往往跛行。流感一般對于多數病豬,如不引起繼發病癥,一周左右基本都能自行康復,但對于一些體弱個體,如果處理不當,因為流感豬會持續發熱而引起其他病變,而導致死亡。潛伏期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豬發病初期突然發熱,體溫升高達40℃~41.5℃,精神萎靡,不愿站立,眼結膜充血,個別病豬呼吸困難,大口喘氣,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勢,夜里可聽到病豬哮喘聲,個別病豬關節疼痛,尤其是膘情較好的豬發病較嚴重。
5 病理變化
豬流感主要是由于流感病毒引起,而流感病毒主要寄宿在豬的呼吸系統的粘膜的細胞中,引起呼吸器官病理病化。一般表現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在對死亡豬體進行解剖檢查時,可以看到病死豬的喉部、氣管、支氣管會有充滿氣泡的黏液,呼吸道的黏膜充血并有腫脹,有的會混有血液,肺間質明顯增寬,多處淋巴結、脾可見有腫大并充血。胃腸等消化系統有卡他出血性炎癥,胸腹腔、心包腔積滿液體。
6 防治措施
從加強管理上進行預防。確保生豬的飼料合理配方,保證豬的生長營養均衡,增強機體的自身抗力,再有是保持豬舍的衛生、清潔、干燥、且要通風良好。定期進行消毒處理,注意豬生存環境的溫度要穩定,避免溫差變化過大。切斷傳播渠道,杜絕與易感動物接觸,由于豬流感有的病毒是人畜共患,所以飼養員要是患感冒,一定不要與豬接觸。
豬流感是一種相對難治的疾病,目前來講基本沒有特效藥,多數情況下用藥主要是減輕和緩解癥狀,用一些抗生素或磺胺類藥來控制細菌的大量繁殖,避免引起繼發感染,同時應用一些退熱藥,避免引起其他疾病。而感冒病毒,基本還是要靠豬自身的免疫力來進行抵抗。對于病死豬的處理,一定要進行深埋或焚毀。
【關鍵詞】 腫瘤;放療;營養宣教;飲食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599-01
腫瘤是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一種嚴重疾病,也是我國城鄉居民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1]。目前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有研究顯示,約有70%的腫瘤患者需要采取放射治療[2]。在放療期間,由于原有疾病本身的代謝異常,以及放療所引起的黏膜炎、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往往導致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進一步加重,從而引起患者對抗癌治療的反應下降,增加了各種抗癌治療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為探討放療期間的營養宣教及飲食干預對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84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齡26-74歲,平均42歲;其中鼻咽癌30例,肺癌14例,食管癌13例,乳腺癌10例,喉癌6例,舌癌5例,淋巴瘤4例,皮膚癌2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分類及病情等一般性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放療和常規的對癥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給予營養宣教及飲食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營養宣教
1.2.1.1 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屬告知營養宣教計劃。
1.2.1.2 發放腫瘤病人營養教育手冊,營養教育手冊的具體內容包括:①腫瘤的發生原因以及與飲食的關系,飲食在放療過程中的作用;②合理安排飲食,規律進餐,少食多餐,避免饑飽不均;③避免偏食廢食,保證足夠熱量;④飲食與藥物的協調或拮抗作用,如為防止或減輕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細胞、血小板等的下降,烹飪上宜采用煮、燉、蒸等方法,宜多食豬血和肉類食品等,可以選擇動物內臟、蛋黃、瘦肉等含鐵質較多的食品,以糾正腫瘤病人的缺鐵性貧血。使飲食服從治療,避免影響藥效。
1.2.1.3 舉辦飲食營養知識講座,以集體授課的形式幫助其掌握腫瘤病人放療期間的飲食知識,包括飲食營養原則,飲食宜忌如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可進食少渣半流質或少渣軟飲食,忌油膩、難消化的食品等。
1.2.1.4 采取圖片或幻燈形式介紹平衡膳食寶塔內容。
1.2.1.5 采用錄像形式介紹放療期間的參考食譜設計,介紹烹飪技巧及具體方法,同時由營養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糾正不正確的飲食行為或進行疑問解答[3]。
1.2.2 不良反應的干預 放療反應嚴重,出現口腔潰瘍、吞咽疼痛、胃口不好者,宜采取半流飲食或管飼營養支持。為刺激食欲,可稍微多加點食鹽以緩解口中乏味的感覺,肉類可切細并燉爛,蔬菜或水果可以榨汁。忌狗肉、羊肉、蔥、姜等熱性食品和辛辣刺激食品;頭頸部放療患者,以湯水、細軟、清淡的食物為主;吞咽困難者,可以吃一些冷食來緩解;腹部放療患者,多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少量多餐,同時注意少吃牛奶、甜食和蜂蜜,以防腸道不適[4]。
1.3 效果評價 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放療前后的營養知識知曉情況、體重變化、血紅蛋白,白蛋白,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計數。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營養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觀察組放療前的營養知識知曉評分平均為32.72,放療后的營養知識知曉評分平均為88.07,放療前后有統計學差異(P0.05),放療后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2.2 兩組放療前后的營養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放療前的營養狀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放療后,觀察組的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 討 論
營養不良普遍存在于腫瘤患者,尤其是治療時期的腫瘤患者之中,如果忽略腫瘤患者的營養宣教及飲食干預,必然會加重其營養不良,引起患者體質下降和病情惡化,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死亡率。
腫瘤患者改善營養狀況的主要措施包括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大多數腫瘤患者都能經口進食,但是由于許多患者及家屬的過于擔心和恐懼,飲食過于忌口,導致患者很多食物都不敢吃而引起偏食廢食,無法保證足夠熱量;或過于相信保健品,或過于相信單方偏方等。由于這些錯誤的飲食行為,加重了營養不良的發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如何正確指導患者的飲食行為,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是臨床醫護人員所必須面對的難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向患者及家屬發放腫瘤病人營養教育手冊,舉辦飲食營養知識講座,以集體授課的形式幫助其掌握腫瘤病人放療期間的飲食知識,采取圖片、幻燈以及錄像形式介紹向患者介紹放療期間的參考食譜設計,烹飪技巧及具體方法,并由營養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糾正不正確的飲食行為或進行疑問解答。使患者在觀念上形成了一種科學正確的營養觀,并能從行動上逐步形成正確的飲食方法,從而改善自身的營養狀況,使治療得以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營養宣教及飲食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 郭真,李素芬,季玉珊.營養教育對腫瘤病人營養知識及狀況的影響[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3z):518-519.
[2] 李茸.實施護理干預提高腫瘤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671-672.
【關鍵詞】PDCA循環法;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中圖分類號】R45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中心靜脈導置管(CVC)已成為搶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除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外,廣泛應用于輸液、輸血、高靜脈營養等。但隨之產生的并發癥也逐漸增多。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是重癥監護病房內患者醫院感染的主要組成部分,11%~37%的醫院感染與中心靜脈置管有關[1]。PDCA循環管理法是持續質量改進的有效手段[2],2013年我院綜合ICU引入PDCA循環法預防CRBSI的感染率,得到顯著效果,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1~6月我科綜合ICU有CVC置管的26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22例,年齡18~79歲。 2013年1~6月入住我科綜合ICU并行CVC置管的25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齡17~84歲。兩組資料基本一致,無明顯差異性。調查分析2012年上半年CRBSI感染的原因,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對2013年上半年CRBSI進行預防,控制和管理。
1.2方法
1.2.1計劃階段
1.2.1.1現狀調查 自行設計調查表,分析引起我科CRBSI感染率高的原因,調查對象為我科所有醫生和護士,內容包括CRBSI的基本知識,我科CRBSI的發病情況,引起CRBSI的危險因素,CRBSI常用的預防措施以及目前我科CRBSI高發的主要原因。CRBSI的判定標準參照美國感染病協會(ID-SA)[3]和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處理指南》
1.2.1.2 結果分析 醫護人員對CVC置管的相關知識欠缺,置管的操作流程不當。護士對CVC導管的使用和維護意識欠缺,低年資醫護人員對CRBSI引起的后果認識不足。低年資護士對CRBSI的預防、控制措施不熟悉,同時科室沒有建立相應的質控措施,出現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整改。
1.2.1.3制定措施 針對上述的調查和原因分析,制定出預防CRBSI的計劃。內容包括:1:提高CVC置管人員操作水平2:提高醫護人員CRBSI相關理論知識,加強全科醫護人員風險意識的培養3:制定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導管使用及維護流程。4加強質控,制定質控標準,定期檢查操作流程、規范的執行情況。
1.2.2實施階段
1.2.2.1 加強專業技能培訓 制定相應的培訓教育制度。由本科實醫療組長和護士長組織,定期在科內進行教育培訓,并考核。提高醫護人員對中心靜脈導管集束預防策略的認知性和依從性,集束預防策略[4]:穿刺者在操作前應洗手、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無菌手套;操作時應給予充分的無菌屏障;合理有效皮膚消毒液的使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理想的置管部位;每日評估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導管。接受專業培訓的醫生方可置管,研究發現,鎖骨下靜脈導管置管
1.2.2.2 建立和完善各項流程、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制定相關流程,如CVC置管操作流程及維護流程,病區內張貼《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感染標準操作流程圖》,《導管相關血液感染監測流程圖》,制定相關的培訓制度,使ICU全體醫護人員能夠知曉引起CRBSI的嚴重后果及相關預防知識,提高醫護人員對CRBSI的重視程度和增強維護導管的意識。
1.2.2.3加強質控 由科主任和護士長進行監控,制定相應的質量管理標準,對操作流程、無菌操作要求、患者的評估、置管時間、導管材質及類型進行管理與監測。并組織定期檢查,評估及考核。對嚴重違反操作規范的與個人績效掛鉤。
1.2.3 檢查階段 依據制定的相應的操作流程,定期督導檢查各項措施的落實情況,對醫護人員不規范的操作及時予以糾正。月底統計當月發生或疑似CRBSI的病例。
1.2.4處理階段 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是PDCA循環的關鍵階段。將成功的經驗保留,對疑似或發生CBRSI的病例進行分析,查找醫療、護理過程中導致相關感染的危險因素與問題,制定進一步的改進措施,及時修改流程,并將其落實到下一個PDCA循環,不斷提高工作質量,降低CRBSI的發生率。
2結果
結果發現實施PDCA循環法的320例實驗組的患者CRBSI發生率明顯下降,實驗組CRBSI發生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9.0%
3 討論
CRBSI是指留置CVC的患者出現菌血癥,經外周靜脈抽取血液培養至少1次結果陽性,同時伴有感染的臨床表現,且除導管外無其他明確的血行感染源,CRBSI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降低病床周轉率,還會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6]。因此,如何預防ICU患者CRBSI的發生是當前醫務工作者一項艱巨的任務。引起患者CRBSI的危險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患者的易感性,外在因素即醫源性因素。
預防CRBSI的主要環節就是杜絕醫源性因素,以降低發生率。導致CRBSI的醫源性因素主要有消毒隔離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規范、置管技術不熟練、導管維護不當等。我們將PDCA循環管理應用于預防CRBSI管理中,依據制定的相關流程,規范進行嚴格的操作,通過不斷的檢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及時改進措施和完善操作管理流程,再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通過實施PDCA循環管理法,CRBSI發生率由10.6‰下降為3.4‰。結果顯示PDCA循環管理法預防CRBSI的發生率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同俏靜,莊一渝,王文元.ICU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77-179.
[2] 車文方,趙書敏,朱淑群.PDCA循環在年輕護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9,23(2C);559-560.
[3] 劉春華.應用PDCA循環法防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行感染[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6):525-526.
[4] 竇英茹,潘春芳,單雪芹,等.醫護人員實施中心靜脈導管集束預防策略依從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8):87-88.
關鍵詞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解剖病變;診斷;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312-02
2012年5月以來,中寧縣靠近宣和附近的舟塔、寧安、新堡3個鄉的部分養雞場遭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毀滅襲,侵襲的雞場有三黃雞場、肉雞場、產蛋雞場;雛雞、育成雞、成年雞。雞場一旦發病,死亡率每天以10%的速度遞增;有的雞場產蛋期的雞3 d之內可以絕產,死亡率可達100%。據發病雞場時間先后順序來看,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給附近的養禽場,也可以通過人員的流動、用具的接觸被動感染,使雞群發病。病雞藥物治療無效,隨著時間的推移,雞群死亡大量增加,給養殖農戶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也給縣級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防控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現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控對策,以供參考。
1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信息
此次共調查4個養雞場戶,各養雞場戶情況如下。舟塔泉眼山王芳養雞場戶:存欄數52 215羽,免疫次數(H5-N1)二免,2012年3月16日最后一次免疫,2012年4月28日發現首個病例。舟塔鐵渠曹海華養殖場戶:存欄數1 800羽,免疫次數(H5-N1)二免,2012年4月12日最后一次免疫,2012年5月10日發現首個病例。新堡創業五隊賀宗定養雞場戶:存欄數2 000羽,免疫次數(H5-N1)三免,2012年2月18日最后一次免疫,2012年5月9日發現首個病例。新堡創業五隊王占寧養雞場戶:存欄數35 000羽,免疫次數(H5-N1)二免,2012年3月25日最后一次免疫,2012年5月14日發現首個病例。各養雞場戶疫情發病過程如表1所示。
2 共同臨床癥狀
上述4個養殖場戶,其發病具有以下共同臨床癥狀:發病第1天,雞群有呼嚕音,采食量下降,拉黃白色稀便,個別雞呆立,精神萎靡,雞出現零星死亡。2~3 d后,雞群出現明顯的呼嚕音,采食量大量下降,綠色稀便明顯增多,每天死亡40~100羽,產蛋雞產白殼蛋、軟殼蛋增多,產蛋率下降50%,雞群中出現頭頸歪斜的雞;發病3 d以后,雞群采食量不到正常量的1/3,產蛋雞幾乎絕產。死亡率成倍遞增,頭、雞冠、肉冉無腫大,爪掌及腿部鱗片無出血點或斑。用抗菌素和抗病毒的藥無效,損失相當慘重。
3 病理變化
特征性的病理變化:產蛋雞卵泡破裂卵黃性的腹膜炎,輸卵管內有破潰的卵黃,輸卵管內黏膜脫離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肝臟腫大紫紅色、質脆;脾臟、腎臟腫大,表面有出血斑;整個腸道彌漫性黏膜充血,脂肪層出血;肺臟邊緣出血、淤血,心臟冠狀脂肪出血斑,心肌出血,有的氣管內有膿型分泌物、有的氣管內有環狀出血;腦內膜有斑點狀出血。小雞及育成雞主要是肺部嚴重病變:肺部萎縮,有多處灰黑色的壞死灶,法氏囊萎縮,其他同上。
4 診斷
2012年5月2日,中寧縣動物疾控中心實驗室技術人員無菌采取王芳雞場病死雞病料:分別采取產蛋雞、育成雞、小雞的病死雞的臟器心、肝、脾、肺、腎、輸卵管、雞頭(腦組織)各3只密封、分裝,采集20份病雞血,分離血清,低溫保存,專人專車送區疾控中心檢測。2012年5月3日檢測結果:20份血清H5N1免疫抗體20份合格,合格率100%,9份病料:病原學檢測禽流感9份陽性。
5 綜合防控措施
確診后,上報疫情。由縣防五指揮部統一組織,區動物疾控中心領導同力協作,將疫區進行隔離、封鎖,限制移動,2012年5月4日捕殺疫點內所有的雞,將蛋及飼料做無害化處理,采取經濟補償和救助措施;將受威脅疫區的雞進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緊急免疫接種,雖然捕殺了病雞,但隨后的十幾天又相繼發生了幾起。確診后,組織人員當天晚上連夜撲殺清理消毒完畢。
6 綜合分析
6.1 疫情發生的特點
病程持續時間短,每一起從表現癥狀到大量死亡基本上是1周左右的時間,而且用抗菌、抗病毒、清熱解毒的藥物不能控制疫病的發展[1-2]。病程急,死亡率高,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死雞不出現頭腫、腿鱗片、及爪掌出血),解剖癥狀典型,特征性的病理變化明顯,臟器病變嚴重,每個臟器都有嚴重的病理變化。
6.2 疫情的發生原因
一是不能排除帶毒候鳥遷徙的傳染。因為禽流感可以使飛鳥(燕子、麻雀、喜鵲等)帶毒,傳染發病,病鳥傳染給附近的雞群。二是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給雞群。如賀宗定的雞場和王占寧的雞場相距約1 km,期間人員互不來往,但賀宗定的雞群撲殺完3 d后,同隊王占寧的雞場發病。三是病毒可以通過人員、器物等污染物品間接接觸傳染給雞群。據了解,楊芳雞場的一名飼養人員2012年4月27日從中衛市宣和老家回來后(當時宣和養殖園區的雞群暴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此雞場28日產蛋雞群發病,29日開始死亡,5月2日上報疫情,動物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立即趕到雞場,1 000多羽產蛋雞全部死亡。其他幾棟雞舍的雞已發病。賀宗定雞場是從宣和鎮購買了一次雞飼料后,3 d后雞群發病。四是雞場內活動的老鼠也可以被感染,雖然沒有對老鼠進行病原學檢測,但據發病雞群的養殖農戶反映:老鼠行動遲緩,反應遲鈍,人容易捕獲到,雞舍周圍有不明原因死亡的老鼠。因此,老鼠也是禽流感病毒的攜帶者,將病毒傳染給易感的禽類[3-4]。
6.3 疫情控制措施
一是疫點的處理、撲滅措施應及時徹底,做到早、快、嚴、小。早診斷,早處理,每一起從確診到處理2~3 d,對病死雞撲殺消毒深埋,銷毀飼料、雞蛋,將糞便進行生物發酵,將污染的用具、雞舍徹底消毒。二是關閉活禽交易市場。在全縣發生第1例禽流感的第2天,防五指揮部就下令關閉各城鎮集市活禽交易市場,禁止活禽在市場上流通,杜絕市場流通環節的傳染[5-6]。三是在主要交通要道設立警示標志、消毒帶,對過往的車輛進行消毒,杜絕禽類及其產品的流通,遏制疫情通過流通環節傳播。
7 體會
一是政府及相關的獸醫部門及制定了應急預案,采取強勁的有效措施,使疫情在疫點內及時撲滅,沒有造成大范圍的流行,保住了全縣其他200多萬羽禽類的生命,避免了一場慘重的經濟損失。二是養殖農戶及其雇傭人員必須懂得疫情傳播的基本常識,在疫病流行時期,本著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環境高度負責的態度,限制自己的行動,對于避免疫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三是保持雞場內外無老鼠活動。定期滅鼠,老鼠是許多病原微生物的攜帶者,消滅老鼠,不僅減少老鼠對飼料的浪費,更重要是杜絕許多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媒介,在雞場內,老鼠咬死雞是常事,因此時常滅鼠尤為重要[7]。
8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發生1起家禽禽流感疫情[J].飼料廣角,2012(11):17.
[2] 李順芳.肉用種鴿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試驗[J].福建畜牧獸醫,2012(3):7-8.
[3] 遼寧大連市中山區發生1起家禽禽流感疫情[J].飼料廣角,2012(9):15.
[4] 武新鋼,趙繼鵬,李秀華,等.陽泉市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現狀與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2(7):52-55.
[5] 刁有祥.水禽流感的流行情況與防控措施[J].中國禽業導刊,2012(6):7-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進行宮頸癌手術的患者84例,隨機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所有病例均在手術前經本院病理檢查被確診是宮頸癌Ib期以下患者,均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其中觀察組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30歲,平均年齡為(40.25±2.25)歲;對照組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9歲,平均年齡為(41.12±2.15)歲。兩組患者在數量、病情分類、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觀察組給予有針對性的并發尿潴留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情況。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護理,即根據醫囑進行藥物治療等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有針對性的并發尿潴留護理干預。
1.2.2.1 預防性心理護理干預[2]對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前進行詳細的宣傳教育,對患者做好手術前的解釋工作,疏導患者緊張和恐懼的心理,對患者進行安慰,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在手術后再次向患者進行強化性心理護理。
1.2.2.2 預防性膀胱功能訓練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個體化的方法對患者的膀胱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主要通過患者不同的陰道、尿道、腹壁肌肉、括約肌舒縮鍛煉等具體功能訓練方法來對患者的膀胱功能進行訓練。通過護理人員的指導使患者掌握進行膀胱功能訓練的具體方法以及進行膀胱功能訓練的重要性。
1.2.2.3 其他臨床護理 在給予患者拔出尿管之前可給予患者碳酸氫鈉加上慶大霉素進行膀胱的灌注,溫度在36攝氏度到37攝氏度之間,在半小時內滴完后,馬上拔除尿管,當患者出現尿意就馬上排尿,醫護人員要準確掌握患者的具體拔尿管時機以及在拔管前需要進行的處理,并嚴格的執行無菌操作護理,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
1.3 臨床評價標準[3] 并發尿潴留的診斷標準為在進行手術14天后,患者還是不能自行進行排尿或者雖然可以自行排尿但是尿液的殘余量大于100ml。尿潴留發生率=發生尿潴留病例/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當 P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宮頸癌術后并發尿潴留的情況比較,觀察組有2 例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4.76%;對照組有12 例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28.57%,兩組在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2.58,P
3 討論
一旦出現術后并發尿潴留患者就會出現膀胱內已經充滿尿液但是卻不能自行的排出,或是不能有效的自行排空膀胱出現尿液的殘留,會導致患者的膀胱因為過度的膨脹以及出現永久性逼尿肌的損傷[4],而通過留置尿管來預防術后并發尿潴留,則會給患者帶來比較大的痛苦以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且會顯著增加患者出現尿路感染的發生。
對于疼痛敏感的患者要鼓勵一定要自解小便,并使患者充分意識到如果出現尿潴留的嚴重危害,例如進行導尿很容易導致尿道損傷和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同時對患者家屬也要進行健康教育,使家屬能協助患者早期的進行下床活動,盡早的自行進行排尿。
4 小結
本文選取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進行宮頸癌手術的患者84例,隨機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觀察組給予有針對性的并發尿潴留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情況。兩組患者在宮頸癌術后并發尿潴留的情況比較,觀察組有2 例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4.76%;對照組有12 例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28.57%,兩組在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2.58,P
參考文獻
[1] 楊鳳華,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0):16―23.
[2] 沈耀敏,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預防與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 23(9):60―61.
關鍵詞:電流互感器、試驗、方法、效率
A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of energy especially for electric power demand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state to increase the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build a large wholesale electric substation engineering. The current transformer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For these key equipment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s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st methods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the improvement opin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transformer test.
Key words: current transformer, test, method, efficiency
中圖分類號:O36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傳統電流互感器試驗方法分析
結合電力負荷不斷增長且分部不均的實際情況,國家興建了一大批輸送距離遠容量大的特高壓工程。500千伏GIS的建設也逐漸增加,目前大多超高壓、特高壓工程都呈現時間緊任務重的工程特點,目前在500kV電流互感器試驗項目效率普遍較低,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及人力、物力而且在規定工期內給調試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所以提高電流互感器的試驗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對高壓GIS電流互感器試驗方法有很多種,目前最流行的電流互感器試驗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電流互感器試驗流程
通過對500千伏GIS電流互感器試驗流程進行了調查研究后發現影響500千伏GIS電流互感器試驗效率的原因主要在試驗的中間過程。在大量工程實踐中發現,傳統試驗方法做單相電流互感器中間試驗過程試驗項目平均所需時間統計(如表1)
表1 電流互感器試驗時間調查表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影響電流互感器試驗效率的幾個主要程序是試驗前的準備時間(30+5+5)、絕緣試驗時間(25)、二次對線試驗時間(20),占總時間(110)的(30+5+5+25+20)÷110﹦77.3%,比重最大。這些環節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電流互感器的試驗效率。因此要想改變傳統試驗效率低下的狀況,最主要的要在中間環節上下功夫。
二、新試驗方法的探討
通過對傳統試驗方法的分析。在傳統的試驗方法的基礎上探索出新的試驗方法主要從兩個方面對電流互感器試驗進行了探討。
第一、從試驗方法方面進行探討。首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試驗方法。我們在做電流互感器絕緣試驗時總是把每個繞組分別對地最后再相互間相互絕緣試驗。那樣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還耗費了試驗人員的精力容易漏檢。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只需要在電流互感器絕緣試驗時先將互感器的非試驗繞組二次接地,試驗的一個繞組用兆歐表對地試驗,合格后再解去下一個繞組的接地,用同樣方法將其對地試驗,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個繞組。這種方法不僅準確檢查各繞組對地絕緣情況,而且繞組相互之間的絕緣情況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這就省去了繞組之間的絕緣試驗,從而大大減少了絕緣的試驗時間,提高了效率。
另外我們在試驗時改每次只對一個CT的試驗為每次對一串CT的試驗。因為500kV為3/2接線,串內一般包含6組電流互感器,傳統試驗方法為分6次試驗,根據實際情況,在試驗中,我們將試驗線接在靠近兩側母線的地刀處,一次試驗就能測試6組電流互感器,如下圖所示:
圖2 傳統與改進的電流互感器試驗一次接線方法
這種方法避免了頻繁的更換一次接線,即省時又省力。從而大大提高了整個互感器的試驗效率。
第二、從試驗項目的優化方面進行探討。傳統電流互感器試驗總是避免不了二次對線,每次都要反復解線接線的工作。在實踐工作發現完全可以取消二次對線試驗程序改為對各CT繞組,再通過理論分析和現場各項試驗綜合考慮,分析出二次接線是否正確。
具體方法是在做互感器的其他項目時,通過分析只要一個繞組的變比、直阻正確說明這個繞組回路是通的,在通過CT極性試驗確保這個繞組的頭尾沒有反,此時我們只要檢查每個繞組準確級和端子排的二次接線位置與設計院設計的是否一致即可。這種方法省去了頻繁拆線接線的麻煩,為互感器試驗節省的大量寶貴時間。
三、結束語
按照這種新的試驗方法,我們在多個工程進行了試驗并記錄了采用新試驗方法、程序后的平均試驗一相電流互感器所需試驗時間做了統計,并作統計如表2:
表2 電流互感器試驗平均時間統計表
由表2得出我們通過新的試驗方法、程序,將原來一相500千伏電流互感器試驗時間由原來的110分鐘減少到了45分鐘,時間節約了65分鐘,這說明新的試驗方法和程序在實踐工作中對提高電流互感器的試驗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特高壓變電站經過這幾年的建設發展日漸成熟。隨著越來越多的特高壓變電站的投入建設,如何對其關鍵一次設備進行合理試驗,使用什么試驗儀器和方法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實踐工作發現一些傳統試驗方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實踐中提出改進的方法和建議,推動特高壓建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天翔.電氣試驗(第一版).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7;
[2]±800kV直流系統電流電氣設備交接驗收試驗Q/GDW275-2009;
[3] 郭秉義. 電氣設備試驗方法知識與題解.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6;
【關鍵詞】多重耐藥菌感染;暴發流行;護理探討
1 一般資料
多重耐藥是指一種細菌對兩類或兩類以上抗菌藥物產生耐藥[1]。我科ICU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先后共出現8例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本組男6例,女2例,年齡65~86歲,均為長期臥床患者,原就診疾病有肺炎、高血壓、冠心病、房顫史。
2 流行病學資料
2.1 ICU由于其本身的特點,如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治療較多、住院天數長等,使其成為院內耐藥菌感染的高發區,而且感染菌株常為多重耐藥株,是引起多系統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因素。多年來,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克雷伯菌屬等一直是我科ICU檢出的主要病原菌,且常多重耐藥,其中以革蘭陰性菌為主,特別是非發酵菌。這些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天然耐多種抗菌藥物,已成為ICU感染的主要菌種。
2.2 醫生在抗感染治療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抗菌藥物的治療作用,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仔細琢磨每一種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等問題。
2.3 手衛生的認知偏差 由于手衛生知識缺乏,致使醫務人員、保潔員、護工對手部清潔、消毒認識上有誤區。
3 方法
護理的首位工作是防范控制暴發流行,而不是被動的治療、護理患者,治療病原菌而不是污染菌或定植菌,隔離病原菌而不是隔離患者,發生病原菌傳播不在患者而在醫務人員,醫務人員不要將1例患者的病原菌帶給另一例患者,切斷耐藥菌在醫院或病室的傳播。
3.1 加強管理 一發現MDR感染的患者,我科就馬上通知科內全體醫護人員,并上報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醫務科等相關科室,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手段,減少不恰當的經驗性治療,一獲得病原學資料,立即采取降階梯治療,將廣譜抗生素改為敏感性高的窄譜抗生素,以減少耐藥的發生。
3.2 嚴格管理MDR感染的患者 將MDR感染的患者隔離,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接觸患者,專人進行診療護理,并在床尾掛明顯的隔離標識,把未感染耐藥菌患者集中放置在通風條件相對好的區域。患者去其他部門檢查時,由專人陪同,并向接收方說明,用后的器械設備需清潔消毒,一般的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計應專用,不能專用的器械應用后及時清潔消毒。醫療廢物應裝入雙層醫療廢物袋,防滲漏密閉容器運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并做好明顯標識。生活物品應清潔、消毒后方可帶出ICU。
3.3 加強各級人員手衛生的培訓 相當一部分醫護人員手衛生技術掌握較差,醫院感染意識淡薄,再污染現象嚴重。加強培訓教育,提高認識,組織各級人員學習,宣傳洗手的重要性,使人人明白洗手在保護患者,預防外源性醫院感染的重要作用,改變只注重自身防護,輕視防交叉感染意識,從而提高洗手行為的自覺性。
3.3.1 在設施配備上的完善 我們在每個床尾放置快速手消毒液,規范洗手技術,改善洗手設施,根據《醫院消毒技術規范》中對醫護人員洗手的要求制作洗手示意圖,將圖張貼至每個洗手池旁,即有利于學習又起提醒作用,洗手池手擰水籠頭應改為感應式水籠頭,配有足夠的抗菌洗手液,并根據科室需要選用紙巾、風干機、擦手毛巾,科室備有工作人員使用的指甲剪。在治療車、洗手池等地方擺放快速手消毒劑,在選擇消毒劑時,應盡量選用醫護人員感覺舒適、易接受的手部消毒劑,并應在提供洗手消毒液的同時提供手護理霜,加強手部護理,以提高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
3.3.2 對醫護人員手衛生的干預 由于ICU工作量大,工作時間緊,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醫護人員在檢查和護理一個患者后洗手,僅有極少數能做到,大部分都做不到,尤其是在查房時,醫師常常在完成整個病房的查房工作后才洗手[2],有的醫師洗手后用小毛巾干手,或用白大衣兩掖下或內邊擦手的人數也不少,以致手再次污染。因為患者危重、護士人數少工作忙,認為頻繁洗手浪費時間而忽視洗手工作,所以在護理人員配備問題上,護士長在現有的人力資源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配,每天進行彈性排班,是當前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以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強度,還有對于有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患者,安排相對固定的護士護理。每個醫務人員之間互相監督、督促洗手情況,從而改善醫務人員的洗手依從性。
3.3.3 對薄弱人員的重點培訓
3.3.3.1 對保潔員的培訓 因保潔員對交叉感染的認識不高,經常未做到一桌一巾,對床單位的終末消毒不徹底,我們首先對他們進行消毒規范知識的培訓,指導他們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分清無菌區、半污染區、污染區,詳細監督保潔員清潔物表操作是否到位合格,督促其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定時進行空氣凈化消毒,適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次。
3.3.3.2 對護工的培訓 因ICU的特點,患者無家屬陪伴,患者的生活護理由護工協助完成,因護工知識水平低,消毒隔離意識差,常常護理完一個患者未洗手就直接接觸另一患者,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在原有4個護工的基礎上增加到6人,分為兩班,每班3人,然后對他們進行培訓,督促他們每次護理前后都應洗手先處理未感染的患者再接觸感染的患者,接觸感染的患者應戴一次性手套,每次脫手套后應洗手,在安排分管患者方面相對獨立以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3.3.4 醫務人員對戴手套認識的誤區 大部分醫務人員認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盡管戴手套可以減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醫護人員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衛生的輔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衛生的做法只是保護自己而不能避免細菌的傳播。在此基礎上我們使用一次性手套,并互相督促每護理完一個患者后及時更換手套。
4 結果
通過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患者進行干預,加強消毒管理,落實及時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防止多重耐藥菌的交叉感染,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藥菌在科內的暴發流行,保障了患者及醫療安全。
5 討論
醫院感染往往通過醫護人員的手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患者和污染物品,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保持手衛生成為防止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提高醫護人員洗手效果,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執行力,是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和醫院感染暴發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電阻抗
關鍵詞: 感應電流;電阻抗;計算機模擬;算法;體層攝影術;牛頓迭代法
摘 要:目的 在仿真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一種用感應電流激勵的動態電阻抗斷層成像算法―牛頓迭代法的特性及其對獨立測量數的依賴性. 方法 利用有限元法對成像區域進行離散,然后再用牛頓迭代法針對不同的線圈數進行求解、成像,以資比較. 結果 對同一目標,分別就不同的線圈數得到了成像結果,表明牛頓迭代法對電導率擾動的定位是基本準確的,成像誤差隨線圈數的增加而減小. 結論 用牛頓迭代法解動態感應電流電阻抗斷層成像的逆問題是可行的,但在獨立測量數小于剖分單元數的情況下,迭代過程不會準確的收斂于實際的電導率分布,而是一種近似;在獨立測量數大于剖分單元數的情況下,迭代過程可以收斂于實際的電導率分布,從而得到高質量的重構圖像.
Keywords:induced current;electric impedance;computer simulation;algorithms;tomography;Newton it-eration method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property of the algorithm of dynamic induced curren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Newton iteration method and its dependency on independent measurement.METHODS FEM method was used to dis-cretize the imaging area,and then Newton ite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reconstruct image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coils for comparision.RESULTS With different coils,different images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ewton iteration method could be used to lo-cate the conductivity perturbation accurately,and that when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measurement increased,the imag-ing error would decrease.CONCLUSION Newton iteration method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inverse problem of dy-namic induced curren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But,when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measurement is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FEM element,the iterative process will not converge accurately at the practical conductivity and the re-sult is just an approximate.When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is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FEM element,the iterative process can converge accurately at the practical conductivity,by which high quality images will be obtained.
0 引言
感應電流電阻抗斷層成像(induced current elec-tric impedance tomography,ICEIT)是電阻抗斷層成像(EIT)技術的一個新的分支,該技術利用載流線圈在成像區域內產生變化的磁場,由電磁感應原理在成像區域內產生感應電場,繼而通過區域周圍的電極測量區域邊界上的電位,經一定的重構算法來得到成像區域內電阻抗分布的圖像.ICEIT按成像目標的不同可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ICEIT以成像區域內的電阻抗的絕對分布為成像目標,動態ICEIT則以成像區域內的電阻抗變化量的分布為成像目標.到目前為止,只有ICEIT的動態算法可見諸報道.我們假設成像區域為一圓形區域,測量電極等間隔分布在區域的邊界上.激勵電流為頻率是50kHz的正弦電流,大小是500mA.激勵線圈的圓心等間隔分布在以成像區域的圓心為圓心的一個圓周上.成像算法需要兩組測量數據之差,一組是電導率無擾動時的邊界電壓,即背景的邊界電壓,此時電導率為均勻分布,另一組為電導率發生擾動時的邊界電壓.獨立測量數等于電極數減一再乘以線圈數.對給定的有限元剖分模型,設成像區域內的每個單元內的電導率為常數[1] .
動態感應電流電阻抗成像模型如Fig1所示.
圖1 動態感應電流電阻抗成像模型示意 略
1 正向問題
ICEIT的正向問題是指已知成像區域電導率的分布和激勵線圈的電流,求成像區域的電位分布.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出發,可得ICEIT問題的微分方程[1] :?[(σ+jωε)ψ]=-jωA?(σ+jωε)2 A=μ0 (σ+jωε)(-ψ-jωA) (1)其中,ψ為成像區域的標量電位,σ為成像區域的電導率,ω是激勵電流的正弦角頻率,ε為真空介電常數,A是成像區域的矢量磁位,μ0 是真空磁導率,為矢量微分算子,j為虛數單位.邊界條件是[1] :ψn=jωA?n (2)由于電導率發生擾動時的矢量磁位和沒有擾動時的矢量磁位相比,差別很小,因此,可假定二者相等,這樣可使電位的計算得以簡化.又由于在50kHz電流的激勵下,成像區域內的位移電流和傳導電流相比可忽略不記,可假設位移電流為零.由這兩個假設,并將電位的實虛部分離,可將微分方程組(1)簡化為[1] :?(σψ)=-ωA?σψn=-ωA?n (3)和微分方程(3)相對應的能量泛函是[2] :
f(ψ)=12 ∫Ω [σ ψ 2 ]dΩ+ ∫Ω σωA?ψdS=min (4)Fig2是用于有限元法的剖分模型,剖分規模為4層和6層,節點數分別為81和169,單元數分別為128和288.用有限元法將成像區域離散,計算(4)的左側并對節點電壓矢量求導,可得關于節點電壓的線 性方程組[1] :s(σ)v=b(σ) (5)其中,v為節點電壓矢量,σ是單元電導率組成的矢量,S(σ)為系數矩陣,b(σ)是常數矢量,他們均是σ的函數.解此方程組,即可得節點電壓值v.
圖2 用于有限元法的剖分模型 略
2 牛頓迭代法
ICEIT的逆問題是指已知激勵線圈的電流和成像區域的邊界電壓,求成像區域電導率的分布.由于邊界電壓的測量值中,既有標量電位的成分,又有感應電動勢的成分[1] ,由于電導率發生擾動前后,感應電動勢變化很小,經過兩組測量值相減,可抵消感應電動勢的成分,這樣,僅能得到標量電位的差值,所以,僅能用于動態算法[1,2] .由方程(5)可得:v=S(σ)-1 b(σ).邊界電壓差表示為:g=c(s(σ)-1 b(σ)-s(σ0 )-1b(σ0 )) (6)其中g為相鄰電極的標量電位差矢量,c為關聯矩陣,σ0 為已知的背景電導率.對于n個激勵線圈,可得n個形如(6)的方程組,將這些方程組并到一塊,即可得逆問題的方程組,可表示為:G=S(σ)-S(σ0 ) (7)這是關于電導率σ的非線性方程組.其中未知數的個數就等于剖分單元的個數.把(7)改寫為:F(σ)=S(σ)-S(σ0 )-G=0,用牛頓迭代法解非線性方程組的步驟如下:(1)令i=0,設σi =σ
0 .(2)在σi 處F(σ)=0將用它的切平面F(σ)-F(σi )=F(σ)σ(σ-σi )代替,解之可得:σ-σ
i =σ i =pinv(F(σ)σ)?(F(σ)-F(σi ))其中,pinv(X)是求廣義逆的函數[3] .(3)令σi+1 =σi +σ i ,i=i+1,重復步驟(2)和(3).
在一定的判據下,迭代若干次數后,即可得方程(7)的在一定誤差范圍內的近似解.
3 成像結果
Fig3是針對不同的線圈數得到的成像結果.其中,激勵線圈的半徑為25cm,成像區域的半徑為15cm,線圈中心距成像區域的圓心9cm,激勵電流為500mA,剖分規模為4層,節點數81,單元數128,電極數為16,背景電導率為100Ωm,擾動也為100Ωm.成像誤差定義為:error=1NΣN i=1 (σi -σi’ )2其中,N為剖分單元數,σ
i 為第i個單元的實際電導率,σi’ 為第i個單元的計算電導率.在計算的過程中,系數矩陣的條件數有隨線圈數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經過適當地選取校正因子,可將系數矩陣的條件數控制在108 數量級以內[4,5] ,這時對成像結果的影響基本可忽略.
Fig4是另一組成像結果,其中剖分規模為6層,電極數16,節點數為169,單元數位288,其他設置與Fig1相同.
圖3 - 圖4 略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牛頓迭代法對擾動區域的定位是準確的,但當獨立測量數小于剖分單元個數的個數時,所得擾動區域的面積明顯大于擾動區域的實際面積,隨著線圈的增加,成像誤差將逐漸減小,當獨立測量數大于剖分單元個數的個數時,所得擾動區域的面積明顯的減小,逼近實際的面積.成像結果的精度和線圈數并不是直線關系.
4 討論
用牛頓迭代法解ICEIT的逆問題是可行的,當獨立測量數大于剖分單元個數時,迭代過程可收斂于電導率的真實分布,這時將得到高質量的圖像,但是,由于受實際系統條件的限制,如測量系統的測量精度等,電極數和線圈數不能無限的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將因為系統誤差的增大而使成像質量惡化.這使有限元的剖分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獨立測量數很大,牛頓迭代法也可能不收斂,或者收斂速度很慢[6] ,如何合理地處理這些問題,還需作進一步的工作.
參考文獻
[1]Gencer NG,Kuzuglu M,Ider YZ.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using induced current [J].IEEE Trans Med Imaging,1994;13(2):338-350.
[2]Ruan WX,Guatdo R,Adler A.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induced curren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J].IEEE Trans Med Imaging,1996;15(2):180-187.
[3]Tang M,Dong X,Qin M,Fu F,Shi X,You F.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gener-al inversion theory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J].Med Bio Eng Comput,1998;36(4):395-398.
[4]Liu RG,Dong XZ,Qin MX,Tang MX,You FS,Shi XT.A regularized method in reconstructed algorithm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0;21(1):107-109.
關鍵詞 復合RT-PCR;檢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瘟病毒;豬流感病毒
中圖分類號 S852.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275-03
在引起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的諸多病原中,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豬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是較為常見的RNA病毒。目前,這3種豬病已遍布美洲、亞洲、歐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已成為規模化豬場的常發傳染病[1]。PRRSV、CSFV、SIV 3種病毒嚴重危害養豬業的發展,而如何能夠準確快速檢測出病原,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是控制此類疾病的前提[2]。雖先后有學者開展過用于PRRSV、CSFV、SIV診斷的病毒分離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RT-PCR試驗等,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2-3],特別是當動物存在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時,更難以用常規方法做出快速確診[4]。復合RT-PCR技術既具有單純的RT-PCR技術同樣的優點,又可以經1次RT-PCR診斷就能同時檢測鑒別多種病原,對混合感染病例的診斷優勢更為顯著[3,5]。本研究以PRRSV、CSFV、SIV為研究對象,旨在建立快速、特異和敏感的RT-PCR及復合RT-PCR診斷方法,同時為PRRS、CSF、SI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豬瘟病毒(CSFV)和豬流感病毒(SIV)均由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保存。Total RNA Extractor(Trizol)、DNA Marker DL 2000、10×Formaldehyde Gel-loading Buffer、One Step RNA PCR Kit均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DEPC水購自北京鼎國昌盛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診斷用引物基于GenBank報道的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ORF7基因序列,擴增的片段為430 bp,引物序列為:5′-CAGTTCCAG CCAGTCAATCA-3′;5′-GCCCCGATTGAATAGGTG-3′;豬瘟病毒診斷用引物基于GenBank報道的豬瘟病毒C基因序列,擴增的片段為775 bp,引物序列為:5′-TCGTCAGTAGTTC GACG-3′;5′-TGCTCTTTTGGGGCTAT-3′;豬流感病毒診斷用引物基于GenBank報道的豬流感病毒M基因序列,擴增的片段為225 bp,引物序列為:5′-CTAACCGAGGTCGAAAC-3′;5′-GCGTCTACGCTGCAGTCC-3′。上述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2 試驗方法
1.2.1 病毒RNA的提取。取病毒液0.5 mL,加入1 mL Total RNA Extractor(Trizol)(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根據產品說明書進行RNA的提取,并將提取的RNA溶于40 μL DEPC水中。
1.2.2 單個RT-PCR擴增。根據設計的PRRSV、CSFV和SIV的引物,分別進行RT-PCR擴增。反應在3個0.2 mL的離心管中進行,采用25 μL反應體系。各反應成分分別為:10×One Step RNA Buffer 2.5 μL,25 mmoL/L MgCl2 5 μL,10 mmoL/L dNTP Mixture 2.5 μL,40 U/μL RNase Inhibitor 0.5 μL,5 U/μL AMV RTase XL 0.5 μL,5 U/μL AMV-Optimized Taq 0.5 μL,20 μmoL/L 上下游特異性引物各0.5 μL,PRRSV、CSFV、SIV的RNA各0.5 μL,加RNase Free dH2O 12~25 μL。混勻后置于PCR儀(Biometra Tgradient 96 梯度PCR儀)中擴增。反應程序為:50 ℃ RT反應30 min;94 ℃ RTase失活2 min;94 ℃變性30 s,55 ℃復性30 s,72 ℃延伸1 min,共進行30個循環,循環結束后72 ℃延伸10 min,最后降溫至4 ℃結束。以1.0%瓊脂糖凝膠電泳,觀察擴增結果。
1.2.3 復合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反應在1個0.2 mL的離心管中進行,在25 μL反應體系中加入10×One Step RNA Buffer 2.5 μL,25 mmoL/L MgCl2 5 μL,10 mmoL/L dNTP Mixture 2.5 μL,40 U/μL RNase Inhibitor 0.5 μL,5 U/μL AMV RTase XL 1 μL,5U/μL AMV-Optimized Taq 1 μL,20 μmoL/L 上下游特異性引物(PRRSV、CSFV、SIV)各0.5 μL,PRRSV、CSFV、SIV的RNA各1 μL,加RNase Free dH2O至25 μL。反應程序為:50 ℃ RT反應30 min;94 ℃ RTase失活2 min;94 ℃變性30 s,56.8 ℃復性30s,72 ℃延伸1 min,共進行30個循環,循環結束后72 ℃延伸10 min,最后降溫至4 ℃結束。以1.0%瓊脂糖凝膠電泳,觀察擴增結果。
1.2.4 RT-PCR敏感性測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分別在260 nm和280 nm條件下測定提取的PRRSV、CSFV和SIV的模板RNA,并計算其純度和含量。然后將3種不同的模板進行10倍系列稀釋,從每個稀釋濃度中各取1 μL模板cDNA分別進行RT-PCR擴增,找出復合RT-PCR檢測的最低濃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PRRSV、CSFV和SIV單個RT-PCR結果
2.1.1 PRRSV RT-PCR。電泳結果顯示RT-PCR擴增出目的DN段與預期大小相當,RT-PCR產物純化后,連接到pGEM-T載體中測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為430 bp,經BLAST對比,證明RT-PCR產物為預期目的DN段(圖1)。
2.1.2 CSFV RT-PCR。電泳結果顯示RT-PCR擴增出目的DN段與預期大小相當,RT-PCR產物純化后,連接到pGEM-T載體中測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為775 bp,經BLAST對比,證明RT-PCR產物為預期目的DN段(圖2)。
2.1.3 SIV RT-PCR。電泳結果顯示RT-PCR擴增出目的DN段與預期大小相當,RT-PCR產物純化后,連接到pGEM-T載體中測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為225 bp,經BLAST對比,證明RT-PCR產物為預期目的DN段(圖3)。
2.2 復合RT-PCR
利用3種病毒的上、下游引物同時在一個PCR反應體系中成功地擴增出PRRSV基因組中的430 bp、CSFV基因組中的775 bp和SIV基因組中的225 bp 3個片段(圖4)。
2.3 復合RT-PCR檢測方法的敏感性
3種質量濃度約為1 μg/μL(20 μL超純水所溶)病毒混合RNA的D206nm/D280nm為1.82,純度達到標準。不同的模板cDNA進行10倍系列稀釋,從每個稀釋濃度中各取1 μL模板cDNA分別進行RT-PCR擴增,找出復合RT-PCR檢測的最低濃度。結果表明,當模板分別稀釋10、100和1 000倍的時仍然能夠擴增出430 bp、775 bp和255 bp 3條帶,但是當模板稀釋10 000倍的時候就不能擴增出可以識別的條帶,由此說明復合RT-PCR可以檢測到擴增1 000 pg的PRRSV、CSFV及SIV模板cDNA(圖5)。
3 結論與討論
最近幾年規模化養豬發展迅速,密集型飼養方式及豬群的跨區域流通加快了疾病的傳播,因此患病豬群多呈現混合感染現象[6]。混合感染使得豬群的發病情況更加復雜,疫病預防和控制更加困難,發病、死亡豬群增多,養殖戶的損失更加慘重,這是目前養豬業遇到的頭疼的問題[7]。此外,豬流感還可以感染人,引起發病甚至死亡,對人類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8]。
依靠病理解剖變化和常規病原分離方法對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是不切實際的。本研究利用擴增PRRSV、CSFV和SIV特異性片段的3對引物在一次PCR反應中擴增出430 bp、775 bp和225 bp的特異性片段,并能在模板稀釋1 000倍時的中仍能檢測出特異性條帶。復合RT-PCR法具有特異、快速、簡便等優點[9-11],檢測PRRSV、CSFV和SIV單獨或混合感染病原只需3~5 h。試驗建立的PRRSV、CSFV和SIV單個及復合RT-PCR診斷方法適用于單獨或混合感染的快速檢測,為生產實際和病原學研究等工作調查奠定了基礎,也為臨床上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或復雜發病情況下迅速準確的診斷、應急處理提供技術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4 參考文獻
[1] 李海燕,于康震,辛曉光,等.部分省市豬群豬流感的血清學調查及豬流感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動物醫學進展,2003,24(3):67-72.
[2] 劉輝,熊金鳳,鄒浩勇,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和乙型腦炎病毒多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8,27(1):12-18.
[3] 劉建柱,瞿玉東,,等.多重PCR檢測豬瘟病毒、豬細小病毒、豬偽狂犬病病毒[J].中國獸醫學報,2003,23(6):535-537.
[4] 劉維全,劉海鵬,江禹,等.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豬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多聯PT-PCR診斷技術的建立[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5,13(1):92-95.
[5] 魯承,金鑫,楊詠潔.多重PCR在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獸醫雜志,2003,39(12):7-9.
[6] 李兆龍,黃梅請,程曉霞,等.CSFV,SIV,PCV2,PRV和PRRSV多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中國農業通報,2010,26(23):18-21.
[7] 王隆柏,周倫江,修金生,等.用RT-PCR方法檢測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J].福建畜牧獸醫,2012,34(1):7-9.
[8] ARORA D J,NDIAYE M,DEA S,et al.Genomic study of hemagglutinins of swine influenza(H1 N1)virus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and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pigs[J].Arch Virol,1997,42(2):401-412.
[9] 呂曉麗,崔保安,陳紅英,等.復合 RT-PCR 檢測豬乙腦病毒和豬流感病毒方法的建立 [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9(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