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5:5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流通經濟與管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前言:馬克思統治曾經說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過去作為資本循環中的各個職能,現在逐漸獨立為不同的經濟主體來執行。”可見,實體經濟是實現經濟流通與資本循環的重要載體。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各種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不斷頻發,面對這種緊張的經濟的形式,我國需要擴大內需,以便解決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困擾。要想不斷擴大內部需求,就必須有優化的流通經濟管理作為保證,因此,在實體經濟耦合聯動的背景下如何優化流通經濟的管理呢?筆者針對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1.當前流通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流通經濟管理的界限模糊不清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見過初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完全由政府進行控制,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等問題,都是依靠政府進行嚴格的控制。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規律,提升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國在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從此我國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這就造成了我國的流通經濟管理理論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實踐,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滯后的流通經濟管理理論不能給予正確、導致我國的流通經濟管理界限模糊。比如在流通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什么樣的資源應該又市場進行自行分配?什么樣的資源應該由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等問題,這樣流通經濟管理中所涉及問題分配不明確。
1.2流通經濟管理缺乏整體效率
自物物交換的產生到今天的貨幣作為經濟流通媒介,都一直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這樣就產生了商品之間的流通,隨著商品流通的出現,進行流通經濟的管理也成為保障流通經濟正常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的地域面積比較廣闊,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各個區域的政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于自身局部利益驅使,導致我國的流通經濟管理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流通不協調,造成我國整體的流通經濟管理效率低下。這種條塊化的經濟管理狀態嚴重了影響了流通經濟的管理效率。
1.3流通經濟管理方式單一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比較晚,很多市場機制還不夠成熟,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必須通過行政政策和依靠國家機器對我國的實體經濟進行管理。但是,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狀況和問題,我們必須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政府對流通經濟的管理只依靠單一的行政手段,通過頒布各種政策和法規來實現正常經濟流通秩序的管理,例如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我國采取的“農超對接”的政策,這種單一依靠行政手段進行流通經濟管理的手段已經無法適應多元化的市場結構,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體經濟發展中面對的實際情況,進行流通手段的探究和實施,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我國流通經濟管理的績效。
2.實體經濟耦合聯動對流通經濟管理的內在要求
流通經濟管理首先需要以流通產業為載體來進行考察。根據流通產業資本循環公式G—P…W…P`—G`可知,流通階段包括:(1)生產資料采購階段;(2)產成品售賣階段。盡管上述兩個階段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已由獨立的經濟主體完成,但其中的內在要求卻未改變:即流通經濟須與實體經濟在耦合聯動下處于共生態勢,這樣才能實現流通經濟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具體而言,與實體經濟耦合聯動的內在要求如下所述:
2.1應與實體經濟形成穩定的價值鏈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商業資本仍然需要分享產業資本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理由則是:商業資本通過自身的流通功能,加速了產業資本所創造產品的售賣速度,從而增強了產業資本的資金回籠效率。而作為回報,商業資本就應該獲得部分剩余價值。基于該經濟學原理來考察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仍然適用,即應與實體經濟形成穩定的價值鏈。在價值鏈條紐帶的作用下,流通經濟主體必然在利益驅動下主動優化自身的管理,從成本控制、運營效率等環節下工夫。最終,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與此同時,從宏觀經濟面來看:引入政府的行政手段,必將規范流通產業的發展態勢,進而在聯動實體產業的基礎上優化流通經濟的全局管理。
2.2應與實體經濟形成穩定的供應鏈
這里的供應鏈建立,實則是從實物形態上推動了流通經濟的管理優化。不難理解,實體經濟主體若要實現自身資本的有效循環,就需要借助流通主體(如,國美、蘇寧)為其產品完成“驚險的跳躍”。這在全面拉動國內消費需求的背景下,便要求流通經濟主體使得自己的銷售網點形成扇面分布。從供應鏈的架構來看,則需要與實體經濟主體形成穩定的供應關系。維持這種關系不僅能在學習效應的促進下增強流通經濟主體的管理能力,還能通過加快商品周轉來增強流通主體的獲利能力。
3.提升流通經濟管理效率的路徑
3.1發揮政府職能,實現集群化流通產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規模經濟的效益,因此,在流通經濟的管理當中,集群化的產業路徑,同樣能偶促進流通經濟管理的績效。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政府職能的發揮,促進經濟產業走集群化的路線,即政府可以通過區域規劃或者是監管措施等方面入手,推動產業集群的的構建,在實施這一路徑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政府引導產業集群化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市場調節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些區域上規劃,實現產業集群化中的空間規劃。其次,在制度供給中,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稅收手段的調節作用,避免重復的收稅。最后,應該盡量實行具有能量的監管機制,避免過去傳統的硬性的行政監管,可以通過企業進行聲譽或者信譽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
3.2提升流通企業銷售能力的合理性
根據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實際需求狀況,企業應該提升銷售能力和潛力的彈性,面對不同的需求狀況,可以擴大銷售能力的空間,這樣,企業一方面可以及時創造個體的經濟利益,同時又能提升市場商品的流通性,增加市場的活力。
3.3加強市場導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將貨物運輸直接外包給第三方,一這樣一來企業可以將主要的經歷投放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另一方面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在貨物運輸的過程中更為專業和快捷。與此同時,企業應該抓住這樣的機遇,企業應該與固定的物流公司保持合作的關系,降低流通成本。
結束語:總之,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們必須提升流通經濟的管理績效。這樣才能保證我國實體經濟有序、快速的發展。爭睹應當在堅持市場導向為主的前提下,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行多元化的流通經濟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流產業集群;區域競爭力;資源協同;產業協同;競爭協同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184-02
一、區域競爭力的三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
區域競爭力是指區域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或市場的能力,或者說是一個區域在更大區域中相對于其他同類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區域競爭力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主導競爭力,基礎競爭力是由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設施、科技等基礎性要素產生的競爭力;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亦即區域的產業競爭力,是指區域內的產業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及其發展潛力強弱的程度;區域主導競爭力是指區域經濟輻射與聚集能力的大小。
在區域競爭力的三個層次中,基礎競爭力是其他競爭力的前提條件,沒有基礎競爭力的要素,其他競爭力都無從談起,任何產業沒有基礎設施溝不可能形成,區域的聚集力和輻射力也只有在趨于基本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獲得。
二、物流產業集群及其競爭優勢分析
(一)物流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物流產業集群(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是指以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眾多相關企業與機構,基于引致需求、資源整合、彈性專精、專業化分工、集體學習等因素的驅動,按照專業化、規模化的原則共享物流基礎設施,組織物流活動,為物流服務需求方提供更加優質的綜合物流服務,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形成以地理空間集聚為外在表現、以競爭―合作關系為本質特征的社會經濟網絡。
物流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第一,基于物流需求的“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產業發展依賴特征;第二,基于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依附”與“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位依賴性;第三,基于現代物流業的“第三產業”的產業屬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需求集聚特征;第四,基于物流產品差別化特征,物流產業集群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特征。
(二)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物流產業集群具有強烈的地理集聚特征,物流企業間具有空間接近性,有利于集群內物流企業間共享知識溢出效應。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共享優勢
物流企業集聚后獲得一個突出效益源自于對區域內信息資源的共享,完善的信息平臺是現代物流業發展最關鍵的要素之一。集聚區域內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重要物質基礎正是源自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憑借該共享平臺,區域內的物流企業不僅可以統一協作機制、共享政策法律支持、行業調控以及運行監督,而且使在不同的業務流程上擁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通過共享的物流數據信息資源,可以將具有不同競爭優勢的業務集中于某一個企業,而將其他不屬于本企業核心業務的其他業務功能分包給區域內其他物流企業,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戰略聯盟。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集群區域內的物流企業可在較低的交易成本下獲取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
2.技術創新優勢
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創新資源不足是制約物流企業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物流產業集群中的物流企業通過結網形成創新網絡,可以基于功能互補性從多渠道、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互補性創新資源。而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溫床,物流產業集群內的物流企業由于地理接近、業務聯系緊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場上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群內的企業幾乎都會同步吸納、消化創新成果,物流企業通過這種快速學習和模仿來實現自身的更新和升級。
3.外部經濟優勢
物流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優勢來源于其外部性,包括外部規模和范圍經濟優勢等。規模的外部經濟優勢是指集群內物流企業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使企業生產成本處于或接近最低狀態,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優勢。范圍的外部經濟優勢是指在某一物流集聚區內,單個企業生產專業化而多個企業分工協作,形成各項成本的節約,產生物流行業的內部范圍經濟。
4.市場信用優勢
市場信用優勢是港口物流業集群的重要優勢,也是產業集群超越單個企業與市場的顯著表現之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集群內企業在銀行信貸中的信用優勢;二是集群內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用優勢;三是集群內企業與群外企業的信用優勢;四是集群內企業間的信用優勢。物流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較容易建立潛信用關系,并產生基于信任的競爭合作行為,而這正是集聚區內企業的信用優勢所在。
5.市場競爭優勢
競爭在地理上越集中,就越能顯示競爭的力量。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這種市場競爭優勢體現在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兩個方面。國內外的例證表明,聚集程度較高的產業,該產業的出口能力、國際競爭能力都較強。物流企業在某一個區域內集群后,其產業效率邊界變大,利用產業規模優勢可以幫助單個中小物流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競力。
三、物流產業集群對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效應
(一)物流產業集群的資源協同效應
1.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提高域外資源吸納能力和域內資源利用效率
任何區域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域外資源的流入可以克服區域產業發展的瓶頸、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現代物流比較發達的區域有著比較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如交通運輸設施、通信設施等),這會降低資源的轉移成本,增強對域外資源的吸納能力。作為“第三利潤源”,區域物流系統的完善也有助于企業生產制造流程和流通過程的優化,從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促進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域內資源的利用效率。
2.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區域物流技術進步
物流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個方面:物流硬技術是指組織實物流動所涉及的各種機械設備、運輸工具、倉儲建筑、場站設施,以及服務于物流的計算機、通訊網絡設備等;物流軟技術則是指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統而使用的系統工程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物流技術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技術,物流技術發展的特點是將各個物流環節的物流技術進行綜合、復合化,形成最優系統技術,這使得無力技術進步有著較顯著的擴散和關聯效應,對企業和區域的技術進步有著較高的促進效果。
3.物流產業集群將有效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物流基礎設施是現代物流業運作的平臺,區域物流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屬于區域基礎設施范疇的交通設施和倉儲、配送等設施,是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將隨著區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而逐漸完善。
(二)物流產業集群的產業協同效應
物流產業協同發展可以增強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
1.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
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不僅可以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還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農業對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更加適應居民日趨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夠促進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改變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的傳統儲運和銷售方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工業發展的貢獻
在工業方面,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是提高工業運行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供應鏈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工業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實現企業生產和經營流程的優化;促進傳統工業企業的升級改造,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快速地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當中。現代物流產業屬于服務業,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還可以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流通成本等中間需求成本,增加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簡介提高現代物流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服務業發展的貢獻
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提高服務業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現代物流產業是傳統運輸、倉儲、通訊郵政、商業等產業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等產業的重組融合,是新型組織管理理念和先進信息技術共同促成的組織管理形式的創新,是現代經濟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其自身的發展能夠帶來服務業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同時,現代物流業對商業、金融業、保險業、旅游業等相關第三產業的關聯作用比較明顯。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使區域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三)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協同效應
區域主導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輻射力和聚集力等方面,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強區域的輻射和聚集功能,增強與其他區域分工協作的經濟關系,從而提升區域的主導競爭力。
從增強區域的輻射功能來說,物流體系越完善,就越能支持產品的對外運輸和對外流通。物流體系較完善的區域,往往也是商業體系比較完備的區域,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相當于流通體系的重塑過程,傳統的“生產企業―分銷商―零售商”的流通模式,逐步向“生產企業―零售商”的流通模式轉化,新型商業業態由此得以興起和發展,商業體系的逐步健全與完善會帶動區域輻射能力的增強。
區域域外輸出商品總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區域輻射能力的大小,域外輸出商品總額越大,說明區域輻射力越強。現代物流的發展也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從而導致域外市場上的輸出商品總額增加,最終體現為區域輻射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劉秉鐮.現代物流與區域競爭力之間的關聯機理[J].學習與探討,2006,(2):224-227.
[2]李蘭冰.物流產業集群的信任機制研究與政策啟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0):16-22.
[3]章建新.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物流產業集群功能[J].經濟問題,2007,(1):119-121.
[4]宣春霞,朱文濤.基于產業集群的港口物流企業競爭優勢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7,(1):39-41.
【關鍵詞】 中樞神經 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
1臨床資料
患兒,男性,2 歲. 因陣發性頭暈頭痛惡心半月,行走不穩1 wk入院. 查體:神清語利,雙眼視力1.0,雙眼左側視野缺損,雙瞳等大,光反應靈敏,眼底水腫,眼動充分,面紋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病理征陰性. 頭顱CT 平掃見右側小腦半球低密度囊性腫塊,形態不規則,有輕度占位效應(圖1). MRI平掃見腫塊呈長T1長及稍長T2囊實性改變,其邊界欠清,病變周圍有輕度水腫,占位效應明顯,四腦室受壓變形(圖2,3);增強掃描實性部分明顯不規則強化,其與周圍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囊性部分無強化(圖4,5). 術中見腫瘤灰紅,質軟呈魚肉樣,血供豐富,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周圍水腫明顯. 病理: 送檢小腦組織內可見腫瘤侵潤,瘤組織結構彌散和血管侵潤,瘤細胞泡狀核,嗜酸性胞漿,可見核分裂和黏液變性. 免役組化:SMA(+),Myoglobin(+),GFAP(+),Desmin(-). 診斷: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 術后未行放、化療,術后2 mo死亡. 圖1CT平掃示右側小腦半球囊性低密度占位病變
2討論
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 為中樞神經系統的罕見腫瘤,好發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52%發生在后顱凹.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橫紋肌樣瘤由Biggs在1987年首次報道[1]. 由于這種腫瘤不僅含有橫紋肌樣成分,還含有原始神經外胚層、上皮及間葉成分,類似于畸胎瘤,但又缺乏畸胎瘤典型的組織分化特點, Rorke 等[2]于1996年命名此腫瘤為“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AT/ RT) . 2000年WHO分類增加了這個新的腫瘤名稱.
本瘤屬高度惡性,預后極差,1/3患者就診時已有腫瘤的播散,大多數在1 a內死亡,主要死因是復發和轉移[1,3].
迄今國外僅報道AT/RT百余例[4],國內尚未見中樞神經系統AT/RT影像學表現報道 . AT/RT 表現各異,取決于患者的年齡、腫瘤的所在部位及大小. 此瘤影像學改變類似髓母細胞瘤及室管膜瘤,但后兩者常發生于中線區,而前者囊性變和出血常見. 本例可見到明顯囊性改變,以及不規則實性增強部分;實性成分與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呈混雜信號改變. AT/ RT還應與囊性星形細胞瘤鑒別,后者常表現為囊腫及壁結節. 當嬰幼兒小腦巨大腫瘤時,應想到AT/ RT 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Biggs PJ , Garen PD , Powers JM , et al .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 Hum Pathol ,1987,18:332-337. [2] Rorke LB, Biegel JA. Atypical teratoid/ rhabdoid tumours[A]//Kleihues P, Cavenee WK. WHO classif ication of t 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 umors of the nervous system[M]. Lyon: IARC Press ,2000 :145-148.
[3] 周永慶,鄭杰勝,沈劍峰.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橫紋肌樣瘤一例[J]. 中華外科雜志, 2000,38:214.
[關鍵詞] 競爭情報;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情報流程
[中圖分類號] G3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10-39-3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telligence Flow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ue Xiuzhi
(Librar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y analysis algorithm, organization mod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theori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this project provides thre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 First, the enterprise CIS system demand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SCM process; Second, the ways, means, methods and boundary of data flow (information-to-intelligence) conversion in the CISand oth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the SCM system; Third, provide an integrated method a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ordination and prediction in SCM from the poi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telligence Flow
1 前言
隨著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CM)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企業競爭情報系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CIS)運行機制的研究,需要從基于單一企業,擴展到基于企業供應鏈。SCM在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著問題,CIS擅長處理和分析企業的內外綜合信息,可以在SCM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給予支持。在SCM的發展階段,企業還要關注由SCM帶來更多的新問題,如企業需要關注供應鏈的優勢和劣勢在哪里?企業競爭對手供應鏈的優勢和劣勢又在哪里?分析如何獲得供應鏈競爭情報的數據,并利用這些信息能夠做什么?因此、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運行機制與情報流程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2 基于SCM的CIS運行機制與情報流程分析
2.1 基于SCM的CIS的情報需求與功能框架
2.1.1 SCM戰略規劃、實施和控制的競爭情報需求。SCM戰略和CIS存在著情報需求和供應的關系。SCM戰略規劃情報需求,首先是供應鏈環境的分析,包含所有能夠影響供應鏈總體戰略收益的內部和外部的因素。供應鏈戰略實施的情報需求,包括計劃、采購、制造、配送和退貨五項環節。供應鏈戰略控制中的情報需求中,供應鏈績效評價與風險管理的情報需求作為主要研究內容[1]。
2.1.2 為SCM戰略服務的CIS功能框架。結合SCM戰略,分析基于SCM戰略的CIS功能,CIS在SCM戰略過程中的服務和支持作用。
2.2 基于SCM的CIS的運行機制與邊界確定
SCM的實施階段中,鏈中企業的組織模式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單獨的企業,到和供應鏈中各企業有著緊密關系,形成可擴展企業(Extended Enterprise)模式,最后在供應鏈動態聯盟中形成了虛擬企業。SCM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應著企業不同的組織模式,要求有相應的CIS運行機制。
2.2.1 可擴展企業的CIS運行機制。
單個企業的CIS運行機制是研究的基礎,也是可擴展企業和虛擬企業CIS的基礎。研究可擴展企業的信息共享與控制,與可擴展企業匹配的CIS機制。研究企業和供應商、客戶的緊密合作關系對CIS的影響,企業的相關信息共享對CIS的影響和推動,并研究CIS在信息收集上的技術支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2]。
2.2.2 虛擬企業的CIS運行機制。
因企業組織的虛擬化產生信息收集、分析、傳播以及控制的問題,從而影響虛擬企業的規劃、實施和控制的成效。研究CIS對于虛擬企業信息共建共享的支持,在虛擬企業的SCM、虛擬企業的決策支持系統體系結構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虛擬企業、敏捷供應鏈、產業集群等企業或組織的CIS情報流程轉換途徑與邊界確定。
2.3 基于SCM的CIS框架及信息自動獲取機理及其轉換途徑
2.3.1 研究CIS在戰略層面與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作用。
分析CIS以企業資源計劃為主要數據基礎、以商業智能為分析工具,在企業應用系統中,CIS在企業的縱向管理和橫向管理中的作用和機制,進而研究基于SCM技術的企業CIS框架[3]。
2.3.2 研究CIS和SCM之間的作用和關聯、信息傳遞和轉換的關系。
CIS的信息源主要來自兩部分:第一,為企業及其供應鏈節點上其他企業的各種信息系統。這些信息經過商業智能分析,提供情報服務,實現從數據到信息、知識及情報的過程。第二,主要是來自供應鏈內外的非結構化信息和一手信息,研究企業CIS整合來自企業內外信息流程轉換途徑與邊界確定,并研究其獨特的信息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
根據信息系統的設計原則和系統模型,參考其他戰略層信息系統的研究成果,綜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依據競爭情報循環和關鍵情報課題等研究成果,分析CIS的業務流程模塊,利用內容管理技術、網格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對CIS框架進行驗證[4]。
3 基于SCM的CIS運行機制與情報流程的主要問題
3.1 基于SCM的CIS的情報需求定性與定量結合
歸納SCM戰略后,借鑒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SCM戰略規劃、實施和控制中的競爭情報需求。如供應鏈設計中的基于產品設計的情報定性需求和基于成本設計的情報定量需求及其結合,基于產品設計的供應鏈設計策略中情報需求Ip為:市場競爭環境、企業現狀、供應鏈組成、新舊供應鏈的比較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應鏈設計策略中,根據供應鏈的總成本函數(tc),其情報需求為:物料成本、勞動成本、運輸成本、設備成本和其他變動成本等。其情報需求函數表達如下:
Itc(k)=[∑][T][t=1]{[∑][iek](Mit+Lit+Tit+Uit)eitpvit?i}
式中:Mit、Lit、Tit、Uit分別為物料成本函數、勞動力成本函數、運輸成本函數、設備和其他變動成本函數,eit為i節點企業對核心企業的匯率,pvit為i節點企業在t年的現值折扣率,k為一個節點組合序列。在這里,研究Ip與Itc的結合成為關鍵問題。
3.2 基于超模塊組織設計的供應鏈CIS運行機制
基于不同組織模式,如可擴展企業、虛擬企業、產業集群等的CIS運行機制。可擴展企業和虛擬企業的CIS研究中,供應鏈節點上的各種信息系統和CIS的信息聯系和情報實現的方法,以及電子商務和CIS的內在聯系。在“金字塔型分割”聯系規則,即“A模式”的CIS運行機制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信息同化型”,即“J模式”和“信息異化型、進化型聯系”模式的CIS運行機制。“J模式”供應鏈系統下的CIS研究內容,如圖2所示。
其中,ES為系統信息或“看得見的信息”,E1、E2為個別信息或“看不見的”信息,CI為競爭情報,CIS為競爭情報系統。關鍵問題在于ES、E1和E2、CI之間的轉換機制,以及構成的CIS模式和機制。在超模塊組織中,節點企業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以及將各節點企業連接成超模塊組織狀態的多個關系維度之間也可能是互依和非線性的關系。VMI(制造商代管零售商庫存)策略,或渠道裝配策略下的CIS運行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基于“全信息”論的SCM的CIS信息到情報生成與激活算法表示
對需求信息進行綜合的梳理和匯總,對這些信息的收集、存儲、檢索、傳播,以及信息的智能關聯。信息系統中不同信息資源的整合技術和先進的網絡技術等對于CIS中的信息規劃、信息收集、情報分析、情報服務的集成的支持。關鍵問題在于信息到情報生成的理論表達和知識中間量的理論形成。情報是一類特殊的認識論信息,具有形式(語法信息)、含義(語義信息)和價值(語用信息)三種要素。在SCM中,相關信息到情報的過程,需要經過知識這一中間量的存在。因此,信息知識情報的生成與激活算法成為關鍵問題。由信息生成形態型知識Kc,由信息生成效用型知識為Ku,由知識生成效用型情報為Iu,則要研究的問題,就是Iu、Kc、Ku的關系,此種關系的表達初步為:
CONT: Kc|Ku|Iu。
知識到情報的過程,由于歸納型知識和演繹型知識的生成過程不同,因此,歸納型知識到情報的激活過程和演繹型知識到情報的激活過程,在SCM中也有不同的反映,如供應鏈競爭對手分析則有過去的、較為固有的競爭狀況和將來的、可能發生的競爭反應。
4 結語
基于SCM的CIS運行機制與情報流程的研究主要解決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發展過程中導致組織模式變化對應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模式和運行機制需求的問題。解決CIS與其他管理信息系統,尤其是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數據流程轉換途徑、方式、方法及其邊界關系的問題。在企業信息化背景下,明確CIS和其他信息系統的關系,尤其是與其他綜合性信息系統的關系,確定CIS和其他系統之間相關數據或信息之間的運行和轉換等關系。從競爭情報的角度為解決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共享、協調和預測問題提供一種集成方式和解決辦法。競爭情報與企業其他業務部門緊密聯系,進行信息的規劃、收集、存儲、分析和服務工作。綜合借鑒和運用信息技術,構建CIS框架。該理論框架以競爭情報循環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SCM系統為外部系統模型參考,以信息交流和分析為手段,以實現情報效用為目的。
參考文獻:
[1] 岳修志.虛擬企業的競爭情報系統案例分析[J].情報科學,2011(1):42-46、54.
[2] 史新.面向汽車制造企業戰略管理的競爭情報系統設計――以神龍汽車公司為例[J].情報雜志.2010(7):173-178.
關鍵詞:催化裂化 軸流風機 靜葉控制
當系統阻力位于失效線上時,也會發生運行不穩定狀況,風機不能在穩定的工況點上運行。由于氣流不穩定,風機葉片受到氣流脈動力激振,而最終導致葉片斷裂,但當風機在喘振線(性能曲線上已給出)以下工作時,可保證風機的穩定運行。
一、催化裂化軸流風機的阻塞現象
當軸流式主風機在低壓比、大流量下運行,且流量大到動、靜葉之間的氣速超過臨界氣速時,風機流道的有效通流能力減少,風機出口壓力繼續降低,流量不再增加,出現阻塞現象。阻塞多發生在軸流風機的高壓段,阻塞時高壓葉柵內氣流流動紊亂,使葉片和風機排氣缸劇烈振動,若延續時間過長同樣也會振斷葉片。引起催化劑倒流、塌床、和泥,使主風總管阻死無法向再生系統供風。
反阻塞控制和反喘振一樣,因為阻塞點難以測量和預料,同樣在風機阻塞線上設置一條反阻塞線,通過自動控制使風機只能在反阻塞線上運行,以防發生阻塞。反阻塞線的裕度通常為5-10%。在風機出口管理上設一反阻塞單向快速切斷阻尼閥與反逆流閥,參與到兩器流化風低流量自保聯鎖中。也可適當地關閉此閥就能使風機壓比增高,在容積流量減少,從而避免阻塞、催化劑倒流引起的高溫損機。
二、催化裂化軸流風機靜葉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
AV型靜葉可調軸流風機又稱為子午加速風機。由啟動電動機或煙氣輪機通過聯軸器和中間軸帶動葉輪旋轉做功,介質 (氣體) 則通過葉片 (輪) 流道時在子午面上收斂加速,從而獲得動能,再經后導葉整流后進入擴壓器,此時流速下降,大部分動能轉換為靜壓能,從而滿足了系統用風壓、風量需求。該控制系統的主要控制方案有靜葉開度控制與故障鎖位兩種,所有的控制功能都由集成在電液控制柜內的 PLC( 西門子 S-224 型號 ) 或者獨立的靜葉控制器來完成。AV型靜葉可調軸流風機含ANl3~ANS0共23種機號,每種機號可分為13、15、17、19共4種葉片數,每種葉片數又可分為4種葉片安裝角,故能滿足用戶的各種參數要求,從而選出與系統工況具有最佳匹配特性的風機。
1.葉開度控制
中央控制室送出的 4~20mA 控制信號 SP、靜葉開度信號 PV 分別輸入至 S-235 A/D 模數轉換模塊,并將 SP、PV 兩信號進行 PID 運算,其數字量運算結果再由 S-235 D/A 數模轉換模塊輸出到比例閥功率放大器,根據預先設置的編程指令運算,輸出信號的大小控制比例射流指揮閥線圈承受電流大小所產生的位置變化,改變高壓動力油流向,驅動活塞運動,通過連桿來帶動靜葉運行角度。實現葉開度控制。
2.靜葉鎖位控制
靜葉鎖位控制由鎖位電磁閥 DV1 來實現,當控制信號 SP 丟失,靜葉開度反饋信號 PV 丟失,SP 值與PV 值偏差 ΔV過大,液壓油壓力過低以及停電等狀況出現,DV1 失電,將比例閥的液壓油回路切斷,比例閥將無法實現對靜葉開度的控制,實現靜葉鎖位。這些自鎖條件和其它報警信號經一次元件采集后均送入 PLC 或者靜葉控制器系統按預先設置好的程序運行,并將鎖位報警和其他報警信號送入中央控制室 DCS 上顯示。
三、化裂化軸流風機靜葉控制系統的應用
在催化裂化裝置中,一般在設備損壞、控制失靈、放室閥無故打開、操作失誤時,可能發生阻塞現象。若設有反阻塞控制圓路,則在開工時,應將主風機出口蝶閥改遙控,以防止阻塞。風機喘振以后,葉柵喪失壓縮氣體的功能,如果風機出口有一個儲壓容器串聯在催化裂化裝置的再生器、燒焦罐、爐101前的主風管道中,可防止催化劑快速倒流。引起時風機反轉。但倒流流量只有順流流量的幾分之一,如果風機仍有原動機拖動,則原動機功率在風機中變成逆流氣流的摩擦熱。氣流被加熱,倒回風機,很快就可使風機葉片膨脹、擦缸甚至熔化,轉子飛逸。特別是再生器或燒焦罐內含有高溫催化劑粉塵或高溫氣體,倒流后,對主風機破壞性更大,可使機內溫度猛升到1000℃,在短短的30~40秒時間內使機組受到十分嚴重的破壞。
1.轉子的特點。AV型風機葉輪采用曲線優化的等強度葉片;傳遞扭矩及動力的中間軸
只不承受葉輪重量,其兩端連接的剛撓性膜片聯軸器既可補償安裝找正的誤差,又可補償運行中的軸向熱膨脹影響;風機主軸跨度大剛性高,在高速運轉下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性能和風機的臨界轉速,且拆裝非常方便。葉輪檢修時的拆裝步驟為:1)將機殼上半部拆除。2)將護軸管和空心短管拆除。3)從該處拆卸取出葉輪和轉子。回裝可按反順序進行,檢修和更換軸瓦非常方便,重裝時需轉子找正。同樣對電機齒輪箱、煙氣輪機的連軸系統做平衡修正使整個工作在一條穩定平衡線上,防止不同點的偏振和不平衡引起的殼振發生。
2.冷卻系統的特點。油站系統采用電加熱升溫和冷卻水降溫;通常采用一備一用,環境溫度較高和壓力偏低時可自動啟動雙機同時運行。正常后自動停止備用泵。確保油系統工作。
3.耐磨特性。針對葉片及后導葉易磨損部位進行的區域重點防磨處理,可使葉片表面硬度達HRC55-60;葉輪的流道設計充分考慮了煙氣磨粒對葉片表面的入射角和分布均勻性,從無葉根磨損發生,且后導葉為插入結構,維護更換極其方便。先從管狀導流器旁把轉子套管上的保溫層去掉。拆除轉子套的上半部分及管狀導流器的半邊,從可調節導向輪中心筒體的開口處拆開,準備安裝起吊工具。從襯套上擰松轉子葉輪,用轉子葉輪的頂出螺栓將葉輪從襯套中頂出,通過管狀導流器的開口端抽出轉子葉輪。用檢側工具檢查轉子葉輪磨損、腐蝕情況,焊縫是否出現裂痕等缺陷。當葉片磨損超過原厚度的1/2時,一般需要換新的風輪。
在控制面板上按下“現場”按鈕,便可以進行。操縱手操閥 SV2 的手柄,就能改變手操閥 SV2 兩路輸出口的流向,進行靜葉開關的操作,通過調節調速閥 TV1可調節靜葉開/關的運行速度。當電磁閥 DV1 失電時或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情況下要用現場操作。
四、結語
主風機靜葉漂移是一個困擾很多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平穩運行的難題,這個案例可徹底解決靜葉漂移的根本問題,并進一步完善了操作手段和控制功能。主風機靜葉操作靈敏、穩定,對其他軸流式壓縮機靜葉調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建. 關于催化裂化FCC裝置用國產電液執行機構中BD15電液伺服閥使用的幾個問題[J]. 微計算機信息,2011(03) .
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國發〔1998〕23號)和《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關于加強房地產價格調控加快住房建設意見的通知》(國發〔1998〕34號),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在引導消費、啟動住房市場方面的調控作用,促進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現就進一步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管理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建立成本約束機制,努力降低經濟適用住房價格
規范成本構成,健全約束機制,是降低經濟適用住房價格、擴大住房消費需求的有效措施。當前,各地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成本不規范,缺乏約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影響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發展。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經濟適用住房成本約束機制,嚴格控制其成本構成。實行經濟適用住房定價審價制度,對向中低收入家庭供應、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并按國家住宅建設標準設計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實施政府指導價管理。
經濟適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拆遷補償費、勘察設計和前期工程費、建安工程費、住宅小區基礎設施建設費(含小區非營業性配套公建費)、管理費、貸款利息和稅金等七項因素。管理費按不超過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的2%計算;貸款利息按當年人民銀行公布的法定貸款利率、工程建設平均貸款周期(七層及以上為18個月,七層以下為12個月)和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的40%計算。
利潤以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為基數,按最高不超過3%計算。
進一步加強地價管理,降低住房建設成本。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土地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做好城鎮國有土地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定期確定公布工作,以基準地價為依據調控引導地價水平。要認真落實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年度供應計劃,確保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要求,嚴禁將用于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行政劃撥土地有償轉讓或用于高標準的商品房建設。城區改造拆遷,對拆遷戶實行拆除房作價補償、安置房政府定價有償提供的辦法。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物價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加強對建安工程定額的管理,增強制定建安工程定額的透明度,保證制定工程定額的合理性、科學性。今后調整建安工程定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組織物價、計劃、財政、勞動等部門論證。要加強對住房建設中供水、供電、供氣等附屬設施建設費用的管理,各項費用要公開標準,嚴格執行預算定額。
住宅區基礎設施建設費(含小區非營業性配套公建費),必須按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國標GB50180-93)規定執行,不得自行擴大配套規模,加大開發成本。
小區內經營性配套設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投資建設,不得計入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成本。
二、繼續清理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努力減輕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負擔
本著大力扶持和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原則,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清費治亂的力度,堅決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和重復收費,取消企業資質審查、工程竣工驗收、產權審核等收費及各種押金、保證金;整頓、規范征地管理費、供電貼費和各種證照收費;降低過高的收費標準,對經濟適用房一律實行減半征收。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項目和標準的審批管理權限,集中在中央和省兩級,各地不得越權出臺收費項目和擅自提高收費標準。
經認真清理,現對國家法律、法規和省以上人民政府以及省物價、財政部門批準的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環節的22項收費予以公布(其中,減半收費17項)。凡本通知未公布的其他合法收費項目(含各種合法基金、資金、保證金和附加費等),各地、各部門一律不得再向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開發企業和購房者收取。凡本通知予以公布、各地尚未開征的各項收費,一律不得再重新開征;凡具體執行標準低于公布收費標準的,也不得重新提高收費標準。
對重大建設收費項目開展專項治理。取消對經濟適用住房收取商業網點建設費,商業網點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經營或實行有償出讓和轉讓。配套建設的商業網點,未經商業主管部門批準,不準擅自改變用途;對需要實行政府定價出售、出租的商業用房,應按保本或微利的原則核定價格標準。規范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對設防城市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按規定同步配套建設人防工程,不得收費;因地質等原因不能同步配套建設,必須易地建設的,按規定收取易地建設費;嚴禁向非設防地區經濟適用住房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
規范壟斷行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收費行為。供水、供電部門按規定收取水增容費、電增容費(貼費)后,不得再向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或開發企業重復收取相關的建設費用。停止向住房開發建設收取用電權費。對舊城改造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應扣除原有水電容量部分后,繳納水電增容費。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征地和批準建設項目手續時,不得代其他部門收取費用,也不得收取代征手續費。
全面清理房地產交易環節的收費,取消各種名目的管理費、監證費,降低交易手續費等收費標準,促進房地產流通。
建立和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負擔卡制度,加強對建設項目收費的監審。實行《建設項目收費登記卡》制度。收費單位收費時,必須按省政府公布的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收費項目和標準收費,并按規定在《建設項目收費登記卡》上如實記載。拒絕記載的,房地產開發和建設單位有權拒繳。
三、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價格行為,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促進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和流通
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積極指導、幫助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立健全價格行為自我約束機制,監督企業銷售住房實行明碼標價,禁止虛假標價。對違反國家規定亂加費用、短給面積、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行為,要依法查處。
凡銷售價格未經物價部門審批的住宅不得冠以“安居房”、“解困房”、“平價房”、“成本房”、“微利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等名稱,防止以此誤導和蒙騙購房者。銷售經濟適用住房不得在公開標明的住宅價格外加價,不得加收任何費用,也不得在經濟適用住房交付使用時委托物業管理單位追加房價外的任何費用(國家調整的稅收除外)。
經營者必須在經濟適用住房銷售點掛牌或以售房說明書等形式顯示以下內容:
(一)每個具體住房售賣單元的座落位置、結構、形狀、面積、朝向、樓層、售價、付款方式及優惠折扣率;
(二)房價外代收代付的選擇項目與收費標準。
經濟適用住房交易的合同售賣面積應與實際面積相符。售房契約中所列的建筑面積或庭院土地使用面積與房地產管理部門核發的《房地產證》記載面積的誤差值在測量規范允許范圍(正負1%)以內的,交易雙方可不作任何補償;誤差值超過正負1%的,按照契約規定的售房價格多退少補。
經濟適用住房交易必須做到質價相符。經營者應按建設部門制定的《商品房購銷合同示范文本》的要求簽訂售房契約(合同),明確標示住房的結構、材料、設備、裝修質量標準。并嚴格按售房契約的標示交付購房者質價相符的住房,不得變相提高房價。
規范政府定價行為。省物價局統一制定《安徽省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審核申請表》,在出售(或預售)前,由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按要求如實填報,報送當地價格主管部門、建設或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由價格主管部門行文執行。對申報手續、資料齊全的,物價等部門在接到書面申請30日內要審核、審批完畢。
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經濟適用住房價格,除審核成本外,還要兼顧審核住房的建設質量、地理位置、供求情況等因素,在利潤率不超過3%限幅內,明確開發企業的具體定價權限。
四、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的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統籌組織安排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宅建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工作,切實保證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各項政策的落實。
本通知下發后,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對本地區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和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對不按本通知規定的各種價格和收費違法行為,一經查實,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從嚴處罰,并按規定將罰沒款上交財政;同時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各地要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扶持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的政策措施,協調處理好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并將執行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政府。
附:
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環節的收費項目和標準表
---------------------------------------------
| 序 | | | |
| | 收 費 項 目| 收 費 標 準 | 收費依據 |
| 號 | | | |
|---|---------|--------------------|---------|
| | |土地補償費 |按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執行。 | |
| | |-------|--------------------|《中華人民共和 |
| | |安置補助費 |同 上 |國土地管理法》 |
| | |-------|--------------------| |
| |土|地上附著物和青| | |
| |地| |同 上 | |
| |安|苗的補償費 | | |
| |置|-------|--------------------| |
| |補|拆遷補償費 |由市、縣政府規定 | |
| |償|-------|--------------------| |
| |費|新蔬菜基地開發| | |
| | | |征用蔬菜基地,征多少補多少 | |
| | |基金 | | |
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北京市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京政發〔1999〕第14號)中關于“對經市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所需要的外省市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經人事部門批準,給予工作寄住證,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及“鼓勵留學人員攜帶科技成果來本市從事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和生產。……對以上留學人員,經人事部門認定,給予工作寄住證并享受本市市民待遇”的具體規定,現將上述人員在京購房問題通知如下:
一、凡持有市人事局核發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證》的上述人員,均可在本市行政區內購買內、外銷商品房、經濟適用住房、批準上市的已購公房、存量房(四合院除外)。
二、市、區縣房地產交易及權屬發證部門應給持有《北京市工作寄住證》的上述購買人辦理相關手續,并按現行有關規定收取稅費。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 流通經濟 消費 協調性
問題提出與文獻評述
流通是與消費緊密相連的重要環節之一,商品流通是生產通向消費的重要樞紐,流通業的發展規模、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基礎設施等都會影響消費的實現。流通經濟的結構配置和發展速度將從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流通經濟的發展與消費增長之間具有重要關系。
國內對流通業發展與消費增長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上,其中采用計量方法實證研究兩者關系的文獻為數眾多。冉凈斐(2008)采用向量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檢驗了我國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政府消費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流通經濟的發展會促使消費的增長,流通業對居民消費增長的帶動作用高于對政府消費的帶動作用,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帶動力高于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帶動力。李駿陽、包偉、夏禹鋮(2011)通過全對數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檢驗了農村流通業發展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流通業發展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丁凡凡(2012)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我國流通業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而且兩者是相互促進的。也有學者從定性角度分析了流通對消費的影響,如宋則、王雪峰(2010)通過分析商貿流通業在增進消費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商貿流通業促進消費的發展路徑。
流通經濟與消費協調性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數據包羅分析方法對流通經濟與消費的協調性進行評價。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是以相對效率評價為基礎的系統分析方法,它一般采用一定的數學規劃方法,并根據樣本觀測值,對決策單元(DMU)進行投入產出的有效評價。數據包絡分析是一種非參數分析方法,它尤其適用于對同一類型的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系統進行評價。
假定第j個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向量分別為:
X=(x1j,x2j,x3j,…,xnj)T (1)
Y =(y1j,y2j,x3j,…,ynj)T (2)
根據DEA模型的形式,可將評價模型寫為:
max μTy0
s. t. vT * x0 = 1,θ
-vT X + μT Y≤0,λ (3)
V≥0,μ≥0
可將上述模型轉化為其對偶形式的線性規劃模型:
min θ
s. t. θ * x0 - X λ≥0,v
Y λ≥y0,μ (4)
λ≥0
現設S- = θ * x0 - Xλ,S+= Y λ-y0,可采用兩階段法對模型進行求解。首先,求解對偶形式模型,得到最優解θ*,然后求解下面的線性規劃問題:
max w = eT S- + eT S+
s.t. θ* x0 -X λ-S- = 0 (5)
Y λ-S+ = y0
λ≥0,S+≥0,S-≥0
上述模型可用于計算決策單元DMU的純技術效率,如果θ* = 1,且S+ = 0,S-= 0,那么稱該決策單元 為DEA有效;如果不能滿足以上條件,則稱決策單元為非DEA有效。將模型應用于流通經濟語消費增長的協調性評價時,當滿足DEA有效時,表明兩者的投入產出效應達到最大,兩者之間的協調程度在所有決策單元內也相對較高。
(二)指標選取
流通經濟與消費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可構建如下:
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的協調程度(記為μ1)。該指標反映了流通產業的規模、技術的實際有效程度對流通經濟增長的支持和利用的實際有效程度與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規模、技術有效值的迫近程度。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的協調程度(記為μ2)。該指標反映了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增長支持的實際有效程度與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所需要的實際協調度的迫近程度。消費增長與流通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發展的協調程度(記為μ0)。該指標用于反映流通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綜合協調程度(Louise Crewe,Nicky Gregson,1998)。
本文設計了流通業發展的評價指標以及消費增長對流通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表1的指標體系以及建立的DEA評價模型,流通經濟與消費增長協調性的評價過程如下:
以流通經濟的各項指標作為投入指標,以消費系統的各項指標作為產出指標,便可根據DEA模型得到流通經濟發展對于消費增長的有效程度θ1,流通經濟對消費的綜合協調程度θ1=μ1。以消費系統的各項指標作為投入指標,以流通經濟的各項指標作為產出指標,便可根據DEA模型得到消費增長對于流通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θ2,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的綜合協調程度θ2=μ2。計算反映流通經濟與消費增長協調發展的綜合協調度:
θ0=μ0,其中θ0 = min(θ1,θ2)/max(θ1,θ2) (6)
式(6)表示流通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之間的協調一致程度。協調度越高,則表明流通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之間的協調一致程度也越高;協調度越低,則表明流通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之間的協調一致程度也越低,不是流通經濟的發展滯后于消費水平的提高,就是流通經濟的發展超出了消費增長的支撐能力。
(三)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1996-2011年我國的年度數據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2012》、《中國物流年鑒2012》,所有指標都通過原始數據計算得到。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利用DEAP2.1對數據樣本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表2的實證結果,可得到以下結論:
從θ1的數值可以看出,從1996-2011年,大部分年份我國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增長的帶動力比較滯后,只有2006年和2011年這兩年我國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增長的實際有效協調度為1,即只有兩年達到相對有效,有效率只有12.50%。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我國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增長的適應性較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消費潛力被不斷挖掘,但是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約束,我國當時的投資基本集中于技術設施建設上,而流通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企業的自我積累,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并未及時產生帶動效應,因此流通經濟發展滯后于消費增長(宋則,2009)。
縱向比較各年度的θ1值可知,從1996-1997年間流通經濟對消費增長的支持度有所提高,進入1998年直至1999年,支持度又呈現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在于20世紀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對我國流通經濟和消費帶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是自2000年起,θ1值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回顧21世紀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可知,政府也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并出臺了促進農村流通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鼓勵許多小型超市、專賣店等進入農村消費市場,農村流通網絡當時被不斷普及,網絡設施水平相比20世紀90年代有明顯提升,因此它對消費增長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到2006年θ1值達到有效,即當年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增長的協調性較高。即便2008年再次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流通經濟發展對消費增長的協調性有所降低,但是2009年起協調度重新上升,流通經濟與消費的適應性又不斷增強。
從θ2的數值可以看出,從1996-2011年,大部分年份我國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比較薄弱,只有2010年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的實際有效協調度為1,達到相對有效,有效率只有6.25%。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城市流通業主要通過外延式的方式發展起來,如增設網點、擴大規模、增加投入等,其競爭優勢主要依靠區位優勢來發揮,且流通市場基本趨于飽和狀態,因此即便消費增長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流通經濟的增長,但在消費外延式增長的背景下,一旦其趨于飽和,那么流通經濟整體上對消費增長的敏感程度就會下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流通業發展走創新道路,而消費增長也要不斷促進流通企業改革內部發展機制,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不斷凸顯消費對流通經濟的支持作用。
縱向比較各年度的θ2值可知,1996年至2003年我國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不斷下降,其原因在于改革開放初期居民消費與流通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致使居民消費不斷表現出對流通業發展的不適應性。但從2003年起,我國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顯著提升,到2008年達到相對有效,2008-2011年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基本保持良好水平。
從θ0值可以看出,我國流通經濟和消費增長的整體協調性相對較好,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橫向比較θ1、θ2、θ0可知,θ0與θ2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說明我國流通經濟和消費增長的的協調主要取決于消費增長對流通經濟發展是否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因此,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國內消費市場,要把消費增長帶動流通經濟發展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之一,切不可盲目地追求內需的增加。
綜上所述,我國流通經濟的發展與消費增長的協調性在大部分時期都相對較弱,流通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的整體協調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流通業作為連接各個產業與最終消費的重要樞紐,主要依靠引導消費來實現自身的不斷增長,因此,要把消費增長帶動流通經濟發展作為新時期發展的一個重點。另外,國內流通企業要不斷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實現流通經濟向集約式發展,不斷適應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改善當前流通經濟發展滯后于消費增長的局面,從而實現流通經濟與消費之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冉凈斐.流通發展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理論與實證[J].商業時代,2008(1)
2.宋則,王雪峰.商貿流通業增進消費的政策研究[J].財貿經濟,2010(11)
3.丁凡凡.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關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李駿陽,包偉,夏禹鋮.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1)
綜觀現有文獻,目前關于經濟聯系的研究對象均為區域的整體經濟,尚缺乏對于區域間流通經濟相互作用的研究。然而,流通經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和區域經濟聯系的重要實現渠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為此,本文在借鑒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引力模型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在時間斷面上探究我國省域流通經濟相互作用的空間結構特征及空間演變規律,研究結果對完善我國區域流通經濟聯系的研究體系,促進省域流通產業合理布局以及提升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經濟聯系強度、潛力強度及經濟隸屬度
本文采用度量空間相互作用和經濟聯系強度的引力模型來量化省域流通經濟作用強度的大小,以反映流通經濟中心省市對周圍區域的輻射能力以及周圍區域對中心省市的輻射接受程度〔26〕,
式中:Rij為i,j兩省市流通經濟的聯系強度,反映該區域對其他區域經濟聯系的強弱、疏密程度,區域之間經濟聯系強度越大表明二者的經濟聯系越密切;Pi、Pj為兩省市年末流通產業從業總人口數;Gi、Gj為兩省市流通產業增加值;b為引力的距離衰減指數,參照顧朝林等的研究,指數值取1以近似地揭示國家尺度上的流通經濟空間聯系狀態〔25〕;鑒于區域流通經濟活動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地區的省會或中心城市的事實,本文在考察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特征時,選取省會城市之間球面距離來dij〔27〕。
而省域流通經濟的“質量”評價指數由流通產業年末從業人口數與流通產業增加值二者的幾何平均值來確定。同時,用某個省市與除自身之外的所有省市間流通經濟聯系強度之和(即潛力強度)反映該省市流通產業所具備的集聚能力,而用各省市流通經濟作用強度所占比例的大小(即經濟聯系隸屬度)來確定各省市流通經濟作用的主要方向〔16〕,
(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
流通產業是地理空間范圍內資源、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經濟活動規模和產業分布模式上存在普遍的空間相關性。為了進一步剖析我國省域流通經濟聯系的空間相關性特征,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以更直觀地描述流通經濟的空間數據。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沒有先驗的理論假設,通過對數據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來了解其在空間分布、空間結構以及空間相互影響方面的特征。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主要使用兩類工具:第一類為全域空間相關性,用以體現空間經濟活動的整體分布特征,Morans I指數是進行全局聚類檢驗,度量空間相關性的一個重要指標;第二類為局域空間相關性,用以捕捉局域子系統表現出的空間分布特征,一般使用Moran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等來測度。
表示第i個地區的觀測值(流通經濟潛力強度),n為區域總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Wij為采用Rook鄰接標準生成的二進制的鄰近空間權值矩陣,即省市在地理空間上相鄰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其目的是定義區域間的空間相互鄰近關系。由于海南島與大陸不相連,與其他省份不存在相鄰邊界,考慮到實際經濟聯系情況,在生成空間權重矩陣時將廣東省設置為海南省的相鄰省份。Morans I指數的取值范圍一般在-1到1之間。Morans I指數大于0表示正相關,代表相鄰區域的類似特征值出現集群趨勢,接近于1時表明相似的屬性值聚集在一起;小于0表示負相關,接近于-1時表明相異的屬性值聚集在一起;若指數值接近于0,則表示屬性值是隨機分布的,不存在空間自相關。
2.局域空間關聯分析
全域空間相關性分析無法區分特定區域和其鄰近區域之間所屬的高值和低值的空間聯系形式,甚至會出現局域空間關聯趨勢與全域趨勢相反的情況〔28〕,因此,需要進一步進行局域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聯系的局域指標主要有局域Moran指數、Moran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等。Anselin提出了局域Moran指數〔29〕
經過標準化的觀測值(流通經濟潛力強度)。在給定顯著性水平下,通過繪制的空間相關系數的Moran散點圖可將各個地區的流通經濟行為劃分為四種集聚模式,分別識別一個地區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系:第一象限(H-H),代表高觀測值的地區被其他同為高觀測值的地區包圍;第二象限(L-H),代表低觀測值的地區被高觀測值的地區所包圍;第三象限(L-L),代表低觀測值的地區被其他同為低觀測值的地區包圍;第四象限(H-L),代表高觀測值的地區被低觀測值的地區所包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三象限在空間上表現為相似值的空間關聯,區域流通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空間依賴性;第二、四象限上的區域為空間不穩定性和非典型性的區域,表現為非相似值的空間關聯,區域流通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空間異質性〔30〕。
(三)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大陸31個省市作為研究單元,并選取2005、2010和2013年三個時間斷面進行研究。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文中以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的增加值之和代表流通產業增加值;流通產業各行業的增加值和年末從業人數等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文中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所使用的地理信息和矢量地圖均由地理信息系統ArcGIS軟件生成,統計分析范圍不包含港澳臺地區,空間相關性分析由GeoDa軟件實現。
三、我國流通經濟空間相互作用強度測算與分析
根據經濟聯系強度、潛力強度、經濟隸屬度等模型,分別以流通產業增加值、流通產業年末從業人數以及省會城市間的球面距離為指標變量,對2005、2010和2013年中國大陸31個省市的空間經濟聯系強度與作用方向進行測算與比較。
根據式(1),計算出我國31個省市流通經濟空間聯系強度(結果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流通經濟聯系強度最大的區域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的比重在5867%~5902%之間,區域的流通經濟聯系較為緊密且逐步強化,遠高于中部地區(2675%~2842%)和西部地區(1285%~1422%),這些區域的流通經濟聯系相對疏散。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10個省市中,有7個(江蘇、山東、浙江等)位于東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比重達4890%~5027%,其余3個省市(河南、湖北、安徽)位于中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比重達1459%~1514%。其中,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10個省市基本都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2013年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的比重分別為2422%、1277%、621%,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聯系總量(4320%),且在觀察期內有逐步上升趨勢,表現出強烈的一體化效應,始終為流通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這也反映了我國流通經濟發展水平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格局。
在東部地區,2010年后江蘇替代山東成為沿海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省份,2013年流通經濟聯系總量較2005年大幅增長447倍,達到25277872,是處于第二位的山東的118倍和流通經濟聯系強度最低的的18341倍,在我國各省市中占據絕對的優勢,是我國流通產業的增長極核。整體上看,東部地區流通產業發展模式從2005年以山東和江蘇為主導的雙核心空間發展結構逐步演變為2010年以來以江蘇為單核心、以山東和浙江為雙重點的極核式空間發展結構〔32〕。在中部地區,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省份是河南,其次是湖北和安徽,均高于西部地區的任一省份,表現出較為穩定的以河南為流通經濟聯系中心的發展格局。2005~2010年,西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三個省份分別為四川、陜西和內蒙古,其流通經濟聯系總量保持低水平平穩狀態,呈現為多核心空間發展結構〔32〕。2013年重慶市超越陜西和內蒙古,成為西部地區流通經濟發展的多核心發展區域之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是2005年的762倍,但是在我國全國所有省市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對我國區域流通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相對薄弱。
根據式(2),計算出我國31個省市流通經濟隸屬度的大小(圖2為經計算得出的江蘇省對其他30個省市的流通經濟隸屬度),并借鑒薛麗萍等的研究方法〔16〕,推斷各省市流通經濟的作用方向。以2013年江蘇省為例,從圖2中可以看出,江蘇的首位聯系省份是浙江,其隸屬度高達1667%,其次為安徽(1252%)、山東(1046%)和上海(982%),江蘇對這幾個省市的經濟輻射較強;隸屬度最低的為(004%)。從空間距離上看,江蘇流通經濟作用方向首先是相鄰省市,然后往距離較遠的省份逐步擴散,距離越遠的省市對江蘇的流通經濟隸屬度越低。這也符合Tobler提出的“地理學第一定律”,即“所有的事物或現象在空間上都是有聯系的,但相距近的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一般較相距遠的事物或現象間的聯系要緊密”〔33〕。
各省市對江蘇省的流通經濟隸屬度(見圖3)中,排在首位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山東和廣東等7個省份,其中安徽對其隸屬度最大,高達3161%,說明江蘇是其首要的聯系省份。排在第二位的有上海、河南、湖南、遼寧、重慶、四川、云南、廣西和海南等9個省市,除上海(2204%)之外,隸屬度均在704%~1114%范圍內。這些省份多數為江蘇的不相鄰省市,首位聯系城市均表現為鄰近省市,江蘇成為其第二位的聯系省份。排在第三位的有陜西、新疆、寧夏、甘肅、青海、等6個與江蘇距離較遠的西部內陸省區,隸屬度在700%~888%之間,聯系方向均指向山東、江蘇等流通經濟發展的中心省份,并且除甘肅的第二位聯系省份為四川外,其他省區不具有鄰近區域指向性。黑龍江、河北、吉林、內蒙古、北京、山西、天津等7個省市對江蘇的隸屬度排在各自隸屬度第四位,聯系方向具有指向鄰近區域的特征,江蘇對這些區域流通產業發展的輻射與帶動力相對薄弱。整體上看,我國省域流通經濟在空間作用的主要方向上顯現出中心省市指向和鄰近區域指向并存的空間特征〔16,23〕。對其他年份和區域的分析也支持這個結論,此處不再贅述。
四、我國省域流通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及集聚分析
根據式(3)計算全域Moran指數(見表1)并繪制Moran散點圖,以解釋我國省域流通經濟發展(潛力強度)的全域空間相關性及其局域集聚模式。為了清晰地呈現各集聚模式所涵蓋的省市,本文將Moran散點圖所呈現的內容與根據式(4)得到的我國大陸31個省市的局域空間集聚模式的統計結果合并,整理結果見表2。表1結果顯示,2005~2013年全域Morans I指數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表明我國省域流通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區域流通經濟活動并非處于隨機的狀態,而是隨著其他與其具有相近空間特征的地區流通經濟活動的影響,在地理空間上呈現出集聚現象〔34〕,即潛力強度較大的省市在地理上相鄰且空間上集聚,潛力強度較小的省市也在地理上相鄰且空間上集聚。同時,Z得分也表明,隨機生成此聚類模式
〔4〕Zipf G K.The P1 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11(6):677-686.
〔5〕Russon M G,Farok Vakil.Population,Convenience and Distance Decay in a Shorthaul Model of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3):179-185.
〔6〕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170-185.
〔7〕Pyhnen P.A Tentative Model 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3,90(3):93-100.
〔8〕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M〕.梁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12.
〔9〕Perroux 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89-104.
〔10〕Hagerstrand T.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2,16(4):543-544.
〔11〕Ullman E L.American Commodity Flow〔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57:60-73.
〔12〕克里斯塔勒.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興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34-100.
〔13〕王德忠,莊仁興.區域經濟聯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與蘇錫常地區經濟聯系為例〔J〕.地理科學,1996,16(1):51-57.
〔14〕孟德友,陸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蘇區域經濟聯系強度與方向〔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697-704.
〔15〕趙雪雁,江進德,張麗,等.皖江城市帶城市經濟聯系與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218-223.
〔16〕薛麗萍,歐向軍,曾晨,等.淮海經濟區主要城市經濟聯系的空間作用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11):52-57.
〔17〕牛慧恩,孟慶民,胡其昌,等.甘肅與毗鄰省區區域經濟聯系研究〔J〕.經濟地理,1998,18(3):51-56.
〔18〕李國平,王黎明,楊開忠.深圳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聯系的測度及分析〔J〕.經濟地理,2001,21(1):33-37.
〔19〕陳彥光,劉繼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間互相關和功率譜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論證明、函數推廣及應用實例〔J〕.地理研究,2002,21(6):742-751.
〔20〕劉承良,余瑞林,熊劍平,等. 武漢都市圈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J〕. 地理研究,2007,26(1):197-209.
〔21〕鄧曉蘭,鄭良海,侯英. 關中經濟區經濟聯系測度與財政體制調整政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7):1070-1075.
〔22〕王欣,吳殿廷,王紅強. 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定量計算〔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3):55-59.
〔23〕苗長虹,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經濟聯系方向與強度――兼論中原城市群的形成與對外聯系〔J〕. 地理研究,2006,25(2):221-232.
〔24〕鄭國,趙群毅. 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經濟聯系方向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5):51-54.
〔25〕顧朝林,龐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國城市體系空間聯系與層域劃分〔J〕. 地理研究,2008,27(1):1-12.
〔26〕王枝,王紅霞,張素景.經濟空間聯系及城市國際化水平測度――以東北城市(組)群為例〔J〕.對外經貿,2013,(5):102-104.
〔27〕梁紅艷.物流業集聚、空間外溢效應與工業生產率提升〔J〕.中國流通經濟,2015,(1):32-42.
〔28〕潘文卿.中國的區域關聯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J〕.經濟研究,2012,(1):54-65.
〔29〕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30〕許培源,許紅妹.福建省廈漳泉大都市區空間結構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6):59-66.
〔31〕宋曉雨,丁正山,盧曉旭,等.江蘇省服務業發展時空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4,34(8):111-117.
〔32〕王海江,苗長虹,茹樂峰,等.我國省域經濟聯系的空間格局及其變化〔J〕.經濟地理,2012,32(7):18-23.
〔33〕Tobler W 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70,46(2):2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