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7:1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教師的幾種類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色彩美
大千世界,色彩斑斕。紅、橙、黃、綠、青、藍、紫及其它們的不同組合,構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大世界。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我們都能遇見很多色彩美的事物。春天的百花綠草、夏天的紅粉荷花、秋天的楓葉漫飛、冬天的白雪飄舞;七色的彩虹、彤紅的朝霞、蔚藍的海洋、金黃的麥田等,這些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2.形態美
世界上的事物,形態各異,互不相同。有的形態,栩栩如生、有的形態,規規整整,還有的形態,詭異無常,讓我們不得不感嘆自然界和人類的造化多么神奇!比如:象鼻山的逼真、故宮的方正、河流的蜿蜒等,這些難道不美嗎?
3.動態美
動態的事物不會顯得那么木訥、呆板,它們能顯示出活力、迸發出激情,給人以向上的力量。如:萬馬奔騰的壺口、隨風飄舞的柳枝、婉轉歌唱的飛鳥、日月星辰的運轉等。
4.意境美
很多事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能構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誰能不流連忘返,誰能不依依不舍?如東北雪鄉的銀裝素裹、內蒙古草原的遼闊無垠、喜馬拉雅山的雄偉高大、海南三亞的椰風海韻等。
5.理性美
在自然界,很多事物都有其規律,如行星的公轉和自轉、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以及由此引起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我國鋒面雨帶的季節推移、主要氣候類型及自然帶的分布等;同樣,在人類社會,也有規律性的現象,如城市中心一般是商業區,郊區往往是工業區;市場園藝業和乳畜業往往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市場附近。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游刃有余地利用規律去為我們服務,難道這不美嗎?
6.素養美
從古到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著名地理學家,這些人從事科研的堅忍不拔和不怕困難的精神激勵我們也要刻苦鉆研。如我國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經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進入云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他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以上這些美如果不能充分地展示,那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應該如何去實施美育呢?筆者經過思考和實踐,總結了如下幾種方法:
7.寓美育于課堂教學中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充分發揮地理教材的美育職能,寓教于樂,輕松愉快的不知不覺的使學生接受教育。當講授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時,把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寒帶苔原、寒帶冰原的景觀通過幻燈片展示出來時,學生一下子震驚了,看的十分仔細,這么多景觀各有特點、又有規律可循,看后,自然而然明白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規律。除了我課前準備圖片或視頻外,有時也刻意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圖片或視頻或優美的文字)。當他們在課上將這些資料展示出來時,一個個很高興,因為這是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樣的課堂效率能不高嗎?除此之外,有時在課堂,也讓學生自己繪圖,說明知識之間的聯系。如當講授完地球的圈層結構時,讓學生手繪地球的內部圈層圖,他們有人繪平面圖、有人繪立體圖,不管哪種圖,都很好地說明了地球內部的同心圓結構。這樣的手繪圖,也是很美的。
8.寓美育于實踐活動中
有很多地理現象及原理需要通過實踐才能很好地理解。實踐活動也是美育的一部分。通過實踐,學生理解了其中的奧妙,心底自然會流露出一種美的滋味。如我們想讓學生理解空氣熱脹冷縮的特點,就讓學生晚上去放孔明燈,結果學生都很興奮地說:“我將孔明燈放上天了,我明白了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的道理”。再比如我們想讓學生理解太陽的視運動規律,就選擇晴天讓學生在操場的空地上立一根長桿,每個課間都去觀察日影的方向,據此去繪制太陽的視運動軌跡圖。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明白了北半球冬半年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或夏半年日出東北、日落西北的道理。
9.寓美育于旅游觀光中
眾所周知,我們在旅游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地理現象或問題。所以我在節假日前或學期末會給學生布置一項任務:出去旅游的同學多留意身邊的地理景觀或地理問題,用手機或相機將所見所聞拍錄下來,對于不懂的問題,自己上網解決或尋求老師幫助。此舉使學生在旅游時不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而是帶著大腦去欣賞、去思考,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也使他們懂得了生活處處有地理、生活處處有學問的大道理。
10.寓美育于書籍閱讀中
有關中日同形詞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將具體的詞匯對比作為依據,總結中日同形詞的差異類型,并探尋適合中日同形詞的教授方法。
一、中日同形詞在字形上的差異
說到中日同形詞,我們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個概念,即在漢語和日語詞匯中字形完全相同的詞語。實際上,這個“同形”的概念并非那么嚴謹。
中日同形詞中,除了包含字形完全相同的詞語以外,還包括了字形多少有些差異的詞語、字形差異較大的詞語,甚至還有某些字形看起來完全不同的詞語。
例如,窗戶中“窗”這一漢字是由象形文字中的“窗”演變而來的。“窗”字形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曾有“”“”“”“”等多種寫法,也曾有過幾種寫法并存的情況。在確定標準字體時,漢語采用了“窗”這一字形,而日語則采用了“”這一寫法。字形雖然不一樣,但是由于是同一個漢字的不同寫法,被歸類為同形詞也就無可厚非了。
同樣,“骨”,“淺”和“畫”等漢語和日語的寫法都不完全一樣,而且筆畫數也有差別。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以及書寫過程中,我們也感覺不出太大的不同。從手寫體的形態考慮看來,這類漢字被看做同形漢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針對這種在中日詞匯中漢字在字形上的差異,日語教育者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完全清楚地掌握字形以及寫法,如果沒有這點作為前提,日語學習者將很難分辨一個漢字詞匯是否是同形詞,也就無從掌握這類詞語了。
二、中日同形詞在詞語構造上的差異
在日語中,“友”這一漢字詞匯在辭典中的解釋是:
小さいは常に行を共にし、じては何事をも打ち明けることのできる友人。(『新明解國辭典第7版)
小時候經常一起行動,長大后能夠任何事情都對彼此開誠布公的朋友。(《新明解國語辭典》第7版)
不同的辭典對這一詞語的釋義雖各有不同,但解釋中的共通的部分都是“親密的朋友”。換而言之,“友”這一詞語的結構是“”(親密)修飾“友”(朋友),也就是“”在這個詞語中充當了連體修飾語,即形容詞的作用,修飾限定了中心詞“友”所具有的性質或程度。
同樣,漢語中也有“親友”一詞,關于它的釋義是:
親戚和朋友。(《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2版)
親戚朋友。(《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親戚朋友。(《應用漢語詞典》)
顯然,漢語中“親友”的意思范疇指的就是親戚和朋友。這就是說,漢語中的“親”和“友”不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而是并列關系。
三、中日同形詞在語法意義上的差異
語法意義大致可以分為結構意義、功能意義和表述意義三類。
結構意義反映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等;功能意義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等;表述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所指事物現象以及語言使用者的關系,又可分稱述意義和情態意義兩種。
日語中的“丈夫”有「じょうふ和「じょうぶ兩種讀法,雖然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意義關聯,但是在句子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語法意義。
當讀作「じょうふ時,作為名詞,表示“男子漢。大丈夫。英俊的男子。男子的美稱。”(《日漢大辭典》),而當讀作「じょうぶ時,作為形容動詞,表示如下含義:
①體の各部分に常がなく、病にならない子だ。者。②[物が]しっかりしていて、すぐに崩れたり、れたりはしない子だ。(『新明解國辭典第7版)
①身體各部分沒有異常,不易生病的樣子。體格健壯、結實的人;②(物體)結實、穩固,不會被輕易破壞或摧毀的樣子。(《新明解國語辭典》第7版)
與“丈夫”相對應,在漢語中的“丈夫”有以下兩種含義:
①成年男子;②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的配偶。(《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2版)
不難看出,漢語中的“丈夫”只能用作名詞,而沒有日語中作為形容動詞使用的用法。
總之,即使詞語構造相同的中日同形詞,它們語法意義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它們的詞義也會相應的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沒有任何關聯。
四、中日同形詞在詞義范疇上的差異
由于許多中日同形詞在結構上存在不同,所以相應的在詞義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其中,有一類詞在中日詞匯交流的過程中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詞義范疇的擴大或縮小。
例如,漢語中“妻子”一詞有如下解釋:
①(qī zi)男子的配偶;②(qī zǐ)妻子和兒女。(《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2版)
①(qī zi)男子的配偶;②(qī zǐ)妻子和兒女。(《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通過以上詞典對“妻子”的釋義,我們不難看出,漢語中“妻子”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單只男子的配偶,二是指妻子和兒女。
而在日語中,“妻子”一詞的意義被解釋如下:
妻と子。つまこ。(『辭苑第5版)
妻子和子女。(《廣辭苑》第5版)
その人の妻と子。(『新明解國辭典第7 版)
妻子和子女。(《新明解國語辭典》第7版)
由此可以看出,漢字詞匯“妻子”的詞義范疇在實際運用及變化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即相比較漢語中的“妻子”而言,這一詞語的詞義范疇有所縮小。
本文通過對中日同形詞四個方面上差異的分析,進一步對中日同形詞進行了梳理,可以得出在中日同形詞的教授和習得過程中,僅僅單純機械地記住A和B相同、或A與B不同這類教授(學習)方法是不充分的。應該像本文這樣,依靠實例對中日同形詞進行分類記憶,這樣就能既輕松又牢固地記住和掌握中日同形詞了。
參考文獻:
[1]日漢同形異義語辭典.商務印書館,2009.
[2]何培忠,馮建新.中日同形詞淺說.商務印書館,1986.
[3]菱沼透.中國と日本の言交中國人學者の用例.日本教育42號,1980.
[4]佐藤喜代治.近代の.明治院,1976.
[5]候仁鋒.日中言における同形の相點についての考察.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關鍵詞】英漢翻譯;視角轉換
作為一種雙語藝術,翻譯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奈達提出的形式對應翻譯基本上以原語為中心,力求使接受語中的信息盡可能地接近原語中的各種成分,最大限度的顯示原文中的形式和內容,努力再現多種形式因素。然而,翻譯并不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詞和詞的單純轉換。由于任何一種語言都局限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們各自在其淵遠流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有的表達方式。同時,使用不同語言的讀者也形成了對自己所屬語言系統獨特的表達方式的習慣性。因此,相同的思維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負載,這并不意味著原語和譯語間在形式和語境上有完全相同的意義。紐馬克提出,在譯入語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使譯文從語義和句法上接近原文,將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翻譯出來,進行“語義翻譯”。
各語言的表現形式上存在紛繁復雜的差異性,這就要求譯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況下,用譯語意義代替原語意義,“重組原語信息的表現形式,從與原語不同甚或相反的角度來傳達同樣的信息”(柯平,1995),這就是所謂的視角轉換。這種翻譯方法使得譯文更符合譯語習慣,同時也更好地傳達原作信息。
一、正反轉換(Negation)
正反轉換是最主要的視角轉換類型之一, 意即對那些正面譯不通順的英語表達從反面來譯,從反面譯不通順的從正面來譯,出于對譯語優勢、可接受性和可讀性方面的考慮,而舍棄形式方面的意義對等,保留內容方面的意義對等。
①He manifested a strong dislike for his father’s business.
他對他父親的行業表示強烈的厭惡情緒。
由于英語是粘著語,可用否定詞綴來表示否定意義,如句中dislike的dis-詞綴,而漢語是孤立語,如果只是加上諸如“不”“否”“毋”類否定字眼則會影響譯文的流暢。因此譯文轉換視角,將dislike 譯為“厭惡”。
②APEC will have to be non-discriminatory and it will have to seek to be open rather than closed in its approach..
亞太經合組織必須一視同仁,并且在態度上必須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
Non-discrimination的譯法與上例相同。此例中還將rather than反譯說明,這類暗含“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意義的詞組,又如 “more than” “better than”這類詞組,多半需要譯者轉換翻譯角度來表述原文意義,使譯文更加流暢。
③His explanation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他的解釋絕不能讓人滿意。
④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他的回答文不對題。
③④例都將原文的介詞或介詞短語譯為否定,可以遵循這種譯法的介詞還有from, off, of, in, without, for, above, beyond, past, out of, against, beside等等。
英語中還有的說法本身就與漢語的說法相反,因此必須進行適當反譯,適應漢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如:
⑤You’re to answer for it.
唯你是問。
⑥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可是我們已說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⑦In the vestibule below was a letterbox into which no letter would go 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finger could coax a ring.
在下面的走廊里,有一個信箱,從來沒什么信件往里塞,還有一個電鈴,恐怕只有鬼才按得響。
由此可見,關于視角的正反轉換不僅包括肯定與否定的轉換,還包括意思相反或相對詞語之間的轉換。如例句⑤中answer本意是“答”,卻譯為“問”,一問一答正好是一組反義詞。同理,例⑥中一“前”一“后”,例⑦中的“人”和“鬼”也構成了意思相對詞組。
正反轉換僅停留在肯定和否定,正向和反向意義之間的相互轉換層次上,而視角轉換的涵蓋面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肯定和否定之間的相互轉換,也可指其他與原文不同或相反的表達角度。
二、形象轉換(Shifts of Image)
在成語和比喻修辭的翻譯中,視角轉換常體現在形象轉換中。形象的轉換是指將原語中不符合譯語文化的形象轉換為譯語文化中慣用的形象,使讀者不致產生理解上的困難或誤解。
①fish in the air 水中撈月
②make a wild goose chase 緣木求魚
這兩例分別將“魚”轉換為“月”,“鵝”轉換成“魚”,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譯的靈活性,以便與中國讀者更好的接受原語成語。
③drink like a fish 牛飲
此例舉出了一個中英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原文是指喝得又快又多,但如果譯成“像魚一樣喝水”則顯得生澀難懂,不符合漢語的習慣表達。譯為“牛飲”則既未改變原文意義,又以“牛”的形象作為補償,沒有減損原文的比喻夸張效果。
轉貼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英語的習慣表達在形式形象上與漢語極為相似,是譯者很容易聯想到漢語的習慣表達,如
④move heaven and earth
很容易聯想到漢語的“翻天覆地”,但它的實際意義是“想方設法”。這說明在視角轉換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表達得體,正確理解原文含義。
三、虛實轉換(Abstraction and Specification)
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信息,視角轉換還體現在有些情況下,英文虛寫的必須實譯,或者英語實寫的地方漢語虛譯,從而降低語言差別給翻譯帶來的損失,是譯文產生同樣的效果。
①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幾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絕。
②The matter was finally settled under the table.
事情終于私下解決了。
例中分別將knee和table兩個具體形象轉換為抽象的引申概念,簡單明了。如果將原文組字譯出,譯文便會顯得冗長呆板,缺乏靈活性。
③A real good friend should be one offering timely help.
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雪中送炭。
④When she was ill, she wouldn’t swallow so much as a drop of water.
她往日得了病,茶水也不能喝一口。
句中的help和water與譯文中的“雪中送炭”和“茶水”相比都是抽象概念,是譯文更符合譯入語——漢語的閱讀、理解、欣賞、認知等習慣。
四、有些英語句子的翻譯需要轉換視角,是出于某種修飾目的,突破原文的形式,表示強調或減弱或暗含一些貶義,對原文中難以譯出的語氣和效果進行補償。這種視角的轉換和正反轉換有些類似,但其視角轉換的目的在于對原文語義的補償,而不是單純的增強譯文連貫性或可讀性。
①He is coming.
一般譯為“他會來”略顯平淡,為了強調語其可轉換視角,變為一個雙重否定句,即“他不會不來”。同樣,句中如有明顯表示絕對概念、最高級意義的詞也可以此辦法譯為雙重否定句。
②It wa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interrupt him now.
現在非打斷他不可。
另一些句子為了強調語氣,則變為反問句或感嘆句,如
③He was in no sense an innovator.
他哪里是什么發明家?
總之,在英漢翻譯中,歷來將“信達雅”作為評判譯文優劣的三原則,漢語及英語在結構特點、思維邏輯上存在的差異,使得對原文從形式及意義上完全對等的翻譯往往是不存在的。視角轉換的翻譯方法對于增強譯文的連貫性、可讀性具有很大意義,并能有效補償原文中難譯或不可譯成分,獲得盡可能接近的語言效果。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Jing Di, trans.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 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3] 陳小慰.視點轉換法在漢英翻譯中的應用.中國翻譯,1995(1).
[4] 賀銀花.英譯漢中的視角轉換.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2(4).
[5] 柯平.視點轉換、具體化和概括化.中國翻譯,1992(1).
[6] 任曉霏.從形合和意合看漢英翻譯中的形式對應.中國翻譯,2002(3).
關鍵詞: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基本類型;方式
以前,體育教學在我國部分中小學校是被有意無意淡化的,文化課程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體育教學,每個學生都會選擇一項或多項體育項目,學生從小得到很好的體育訓練。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如今,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國民素質,學生的身體素質被學校逐漸重視起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要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各項體育訓練,還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積極思考、不怕困難、勇于奮進的個性品質。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讓學生在豐富的體育運動中成長與進步。體育運動不是簡單的跑步跳遠,還有很多的安全技術要領在里面。這時,體育教師的作用就顯現出來。體育教師要通過有趣的體育游戲活動,指導學生正確地進行體育運動,自身也應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達到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與進步的目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提高體育技能,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一、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基本類型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師生互動來完成的。因此,應該重視師生互動這一關鍵環節。以前,有時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又考慮到體育運動可能帶來的額外安全問題,師生互動常常被擱置一邊,課堂教學中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學生自身參與較少。更有甚者,體育課常常被文化課所占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學生家長意識到體育運動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體育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師生互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和文化課程教學一樣,體育教學也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如果年齡較小、不適合參加一些危險性較大的體育運動,體育教師就需要注意維護課堂秩序,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加強互動。體育教學中的互動,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對多的互動模式,這是最常見的互動類型,二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之間以小組為單位的互動模式。通常情況下,體育教師會選擇兩者結合的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體育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吸收。有時體育課程教學時間有限,一周只有兩節,每節課40分鐘,教學過程中如何安排互動時間就非常重要。既要讓學生從體育運動中收獲知識,也要通過加強師生之間互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育教學多在室外進行,教學難度也比較高。在學生數量多的情況下,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對多的互動教學模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體育教師常常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分組進行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師精心設計的體育活動中,學生們自發地相互合作,認真訓練。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之間以小組為單位的互動模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學會主動承擔責任,也有助于學生提高競爭意識,感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以教師為中心的互動模式,作為體育教學中的輔助形式常常出現。在教學比較復雜的體育項目時,往往需要教師起帶頭示范作用。例如踢足球,如果缺乏體育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很可能會因為不正確的動作導致受傷。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有時可能出現相互推搡現象,甚至發生打架事件。這些,都是由于體育教師沒有起到指導示范作用。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勇敢堅毅的品質的同時,更需要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學會保護他人的人身安全,否則很可能從良性競爭變成惡性競爭。因此,以教師為中心的互動模式不可缺少。重視師生互動,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增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二、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方式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方式是多樣的也是多變的,除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主體的特殊性,其溝通交流的方式也需多樣化,要在實踐中學會臨時變通,學會換位思考。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秉承教書育人的精神,學會及早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既要做到賞罰分明,也要做到公平競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運動就會有競爭,就會有失敗和挫折,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時甚至引起學校與家長的矛盾。因此,體育教師要靈活應對,不僅要做學生的導師,更要做學生的朋友。例如,體育教師經常面臨學生擦傷甚至骨折等一系列意外情況。這時,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醫療急救常識和技能,更要學會安慰學生,鼓勵學生。除了這些,體育教師還需學會和學生家長友好地交流溝通,避免因為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在體育教學中,往往一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師顧此失彼,有時難以留意學生之間出現的矛盾與爭吵。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指導學生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學會理性地處理各種問題。面對不合群的同學、被排擠的同學,要及時發現他們,鼓勵他們融入到體育活動之中。否則,長此以往,處于弱勢的同學會越來越厭惡體育活動,甚至厭惡學習,導致不去學校報到的情況出現。應該主動了解身邊同學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他們完成體育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在完成體育運動目標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和成就感。
三、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出現的問題及反思
青少年學生正值活潑好動的年齡,體育教學對于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師生互動固然是一種值得引入的教學模式,但如何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呢?師生互動的目的是教學相長,寓教于樂。加強師生互動,不僅需要更新體育教師的教學思想,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還需要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短期的師生互動,可能減少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但從長期來看,師生互動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奉獻精神、競爭意識、溝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如今多數學校引入師生互動這一環節,但效果有時不明顯,這與教師的水平及能力有一定關系。缺乏相應的技能培訓,部分教師有時不夠耐心、細心,多認知互動,少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多淺層次互動,少深層次互動,是現在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面臨的主要問題。許多教師往往專業水平優秀,但在互動溝通上缺乏經驗和意識。體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學到體育技能與體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團結合作的體育精神。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學會與學生的溝通,同時在發現學生的問題之后,學會與學生家長多接觸多交流,讓學生成為學校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要注重以情感人,和善平等地對待學生,以精湛的教學水平贏得學生的尊敬。在互動中合作,在互動中探究,注重教學實效,注重互動的靈活性,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促進所有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今天,體育作為不同于文化課的特殊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教學不應該是學校教學中無足輕重的一環,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也不應是讓人忽視的教學手段。加強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研究,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并實現良性互動,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加強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從小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在塑造學生堅強體魄的同時,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是每一個體育教師的神圣職責,也是每一位學生家長的重要義務。
參考文獻:
[1]馬艷紅,邢金明.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幾個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
[2]王艷榮.中小學體育教學師生互動的基本類型和方式[J].體育學刊,2003(11).
[3]張靜,徐志.淺談體育教學的師生互動式評價模式的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8).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等方面對實驗教學首次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等實踐活動。”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在內容標準中還多次提出地理實驗的建議,如“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理新課標將試驗教學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見,在新課標高中自然地理模塊教學中,地理實驗教學將重要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強現在的地理實驗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類型
1.課堂演示實驗
是地理實驗教學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指利用地理實驗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講解,使學生獲得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因此課堂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得知識更牢固。
2.課外實驗活動
是對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教師指導幫助學生自行設計和實施活動的計劃和方案,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通過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來掌握地理知識。由于該實驗通過學生的獨立作業或實地操作來完成,因此具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操作能力的作用。課外實驗活動有許多形式,如開展夏令營野外活動,舉辦課內知識內容專題講座,制作地理模型,進行家庭小實驗等。
例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后,讓學生利用身邊的一些透明塑料袋、玻璃瓶等材料和溫度計,做一次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有條件的地方,在學習“地表形態的塑造”內容之前,讓學生自己去野外觀察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加深對褶皺和斷層的理解。 3.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有兩種,一種是對于在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宏觀性和時間演變的漫長性,而無法將許多自然過程直接演示的,可以用一些替代材料,設置一些類似的條件和環境,模擬地理演變過程。例如模擬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等地區的旅游,描述在不同地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形象。實際上許多實驗,大都是模擬實驗。另一種是對于中學地理教材中超過學生感知范圍,在教學中稱為難點的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演示。例如對于大氣運動、水循環、洋流等難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三維立體模擬動畫課件,能直觀地模擬出來,從而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這些難點。由于計算機硬件的使用,軟件的設計與運用,需要一些專業技術,因此教師需要先進行專門的學習和訓練。
二、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
1.地理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學生的素質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構成:知識因素,智能因素,非智力素。通過地理實驗可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濃厚的科學興趣;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等。這些既是素質教育是要意之一,又是新課程改革的追求目標。
2.地理實驗教學有利于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能力
過去我們學習地理現象,主要借助語言、文字和圖片、模型等進行講解,是接受式學習。雖節省時間有利于學生盡快積累知識與經驗,但學生主動探究、動手能力培養不足。地理實驗教學強調演示與參與,它能夠有力地改變被動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實驗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得出結論。在實驗操作中,通過與同學合作,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從而培養了學生組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煉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想象、假設,能鍛煉和發展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通過比較、判斷、推理,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試驗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上要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數學教師在上習題課前,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精心選編習題,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使每個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基于數學習題課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和體會,從“減負增效”的角度談談初中數學習題課的類型以及在習題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 習題課的類型
數學習題課按教學的情境和目標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類:
1. 形成性習題課。形成性習題課是指在新概念、新規律建立時,為準確認識新知識的內涵、條件、范圍及基本運用方法而設的習題課,這種習題課不一定單獨進行,往往是與講授新課結合在一起。
2. 小結性習題課。小結性習題課是指一個單元結束時,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結構網絡的建構,對某些知識點認識模糊的再認識,及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設的習題課。
3. 專題性習題課。專題性習題課是指學完數學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識點或知識塊,或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對今后的學習有著重大影響而難度又較大的知識后,為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及減輕學習困難而設置的習題課。
二、 習題課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1. 習題選擇要有針對性。習題課不同于新授課,它是以學生自主練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故要達到高的訓練目標,教師在選擇習題時要做到三針對,針對教學目標,針對知識點,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對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錯誤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復做。
2. 習題選擇要有典型性。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都有其內在規律,教學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規律,教會學生揭示“規律”。
數學題成千上萬,習題的選擇要克服貪多、貪全,有時看看題目哪個也不錯,都想讓學生做一做,這樣不分析、不歸類地搞“題海戰術”,其結果是題量大了,學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學習負擔又降低了學習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養,所以習題的選擇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識點的覆蓋面,還要讓學生能通過訓練掌握規律,并會發現規律,達到“以一當十”的目的。例如,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難點,二次函數圖像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坐標是學次函數的基礎,怎樣讓學生牢固掌握,老師可設計習題幫助學生發現其規律并掌握之。
3. 習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同一個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都存在一定差異,在習題課教學中,對于習題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處理,既要創設舞臺讓優等生表演,發展其個性,又要重視給學困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其獲得成功的喜悅。題目安排可從易到難,形成梯度,雖然起點低,但最后要求較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困生不至于“陪坐”,優等生也能“吃得飽”,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在講平方差公式時可設計A、B、C三組習題:
A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組:(1) (-a+b)(-a-b) (1) (-m+5n)(m+5n)
C組:(1)4(a-b)2-9(a+b)2
(2) (a-b+c)(a+b-c)
摘要: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梳理的過程。初中時期正是學生各項知識、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關鍵階段。此時更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做好知識的積累、鞏固,以便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求學生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從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引導他們進行知識的積累梳理。
關鍵詞:初中 語文 知識 積累 策略 方法 途徑 教學 經驗
在筆者看來,作為一項工具學科以及人文學科,語文積累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顯性積累,是事實性的、知識性的。它包括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知識、素材、典型的語言運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實例,有代表性的錯誤用例和語言修改范例,通過運用、積累成為自己的“語文素材庫”。二是隱性積累,這部分主要包括學生的個人思想的積累,學習方法的積累,情感的體驗,生活的經驗等等,這部分內容表現的不明顯,但是在學生的語文能力積累過程中卻有著直接的影響意義。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和梳理,指導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一、 首先可以通過誦讀進行積累
誦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語文知識積累方法。課本中的經典篇目、教輔中的一些語言材料,包括古今詩文名篇,名言警句等,都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積累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鼓勵學生去進行積累,《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只要進行一定的知識積累,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通過誦讀之后收到的效果,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記誦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班有這樣兩位同學:一個在學期剛開始的時候語文基礎相對較差,在課堂上對于學習積極性也不高,但是這位同學喜歡讀書,平常也喜歡抄錄一些經典的內容;另外一個語文基礎相對較好,對于語文的課堂學習非常重視,但是只顧課本知識的學習,忽略課外知識的積累,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他們在期末考試的成績居然不相上下,這足可見日常的誦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也說明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積累,而不僅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
二、 其次可以通過細節進行積累
我們知道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小到字詞、讀音,大到篇章脈絡,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甚至魚蟲鳥獸、日月星辰,無處不有語文知識的存在!可以說語文知識滲透在我們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不斷鞏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的特點,讓他們在學習中能夠重視細節,從做筆記、記卡片、剪報紙等小事入手進行知識的積累學習。比如遇到好的字詞、句子、名言警句、民俗諺語,學生都可以記下來,以便在日后的寫作、交流中能夠得到正確的運用。另外老師也要幫助學生分類歸納,定期對于積累的知識進行復習、匯總、整理,“溫故而知新”,學生在整理歸納的過程中就可以對于知識進行再次的復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每天輪流在黑板的一側寫一些成語、名言等等,在寫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在課前幾分鐘進行詞匯的解釋,在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對于詞匯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每天寫5個,一周就是25個,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積累的詞匯就有幾百個,而這又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可以說是非常有效的。
三、 再次可以通過思考進行積累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在傳統的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是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了學習上,而缺少自己的思考,學習到的知識基本都是“死知識”,很難真正的使學生進行運用。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我們重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鼓勵學生的個人思考。因為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更多的是關注的人的思維,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并在閱讀過程中寫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只有這樣,他們的語文知識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他們的思維當中,才能夠將學習到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才能夠實現語文知識更有效的積累。
四、 再次可以通過活動進行積累
很多學生都向我抱怨:語文學習的過程太無聊了,都是不停的積累、學習,很多知識也得不到運用。這也是很多學生厭學的一個原因。其實筆者認為,只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從學生的需求點、興趣點出發,語文知識積累的過程也可以是五彩繽紛的。比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就可以組織一定的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活躍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感受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比如我們就可以進行“成語接龍”的活動,可以進行全班比賽,也可以組織小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將學生講出的成語寫在黑板上,讓大家都能夠進行學習。另外也可以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心得的交流、體會分享,看誰總結出的內容最為豐富、最實用,并予以獎勵,以此來激發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測試也是一種較好的積累、梳理的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專項整合,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而言之,語文知識博大精深,積累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一個基本方法,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只有我們不斷的創新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模式,才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實現教學更加有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教學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創新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1-0044-02
實踐教學是高等工科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其“親身經歷與感受”的特征,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有著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所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實驗教學改革為核心,以實驗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的全面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使用效益的新型實驗教學平臺。如何利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并發揮其輻射示范作用,是實驗示范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實驗教學體系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機電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下稱中心)在不斷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其他院校的實驗教學改革成果,在體系構建上考慮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特色,在搭建平臺上注重實踐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思路,在實施過程中形成混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學體系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教學體系理念
根據學院提出“面向人才市場辦學、通過市場謀求發展”的戰略思路,中心確立了“以有效教學見長、科研與教學并舉”辦學理念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的方針。中心結合實際情況,堅持“以安全為前提,以規范為基礎,以知識創新、能力培養、高效服務為目標”的辦學思路。中心從根本上理順了整個教學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二者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的統一關系,二者之間不再是主體與從屬的地位。為了體現實驗教學體系的科學性,根據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中心明確各實驗教學環節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擺正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位置,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能力與素質相結合,同時也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國高等院校機電類人才培養的專業規范。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教學體系
創新性人才的必備素質包括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科學的創新思維、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好奇心、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樂觀自信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團隊協作精神。為此,中心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協調發展,從低年級開始,采用導師制模式進行對學生跟蹤指導,為其制訂個性化的培養目標,確立了大學四年的學習計劃,并鼓勵低年級學生從進入學校就參與導師科研項目或到實驗室參與工作。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構建以培養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線,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課外創新實踐“三位一體”,創新意識教育、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人格塑造“四路并進”的“多層次、多功能、多渠道、全開放”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知識―能力―素質―個性”協調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與科研項目設計、工程實際應用密切聯系。
二、實驗教學方法
(一)理論內容與實踐方法融合,現場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
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并提高教學效果,是實踐教學方法面臨的基本問題。因此,在充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同時,實驗教學普遍采用“課堂講授+實物演示+學生操作”的方法,選用有工程背景的“雙師型”教師進行現場教學,實現“講、聯、練、操”相結合,即教師現場講解示范,理論教學聯系案例和實物演示,啟發學生主動思考,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驗練習,課外還安排開放性的實踐操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理論學習中密切結合實際,注重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結合問題的思考和研究來加深理解理論知識,注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基礎實驗與專業實踐“階梯式”銜接,應用訓練與創新培養“兩手抓”并重
解決了教學基本方法之后,緊接是解決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關系問題。傳統方法往往“各自為政”,導致基礎實驗與專業實驗的前后脫節、學生的自主性不強。因此,中心理順了實驗、實踐和實習的教學關系,做好基礎實驗、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之間的“階梯式”銜接。重點對實驗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在基礎實驗中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以實驗類型――專業基礎類實驗、綜合應用類實驗、創新設計類實驗來設置實驗教學模塊。其中,專業基礎類模塊突出實驗認知、專業技能和實驗方法的訓練,綜合應用類模塊突出專業知識在工程上的綜合應用實踐,創新設計模塊突出以“項目”結合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系統能力,把應用和創新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之中。
(三)以項目課題培養興趣,以自主實驗互動創新
為了更好地提高實驗效果,實驗室實行開放教學,提出了“動生奇、奇生趣、趣養學”的實踐教學理念,采用“(教師)布置實驗課題+(學生)仿真實驗+(實驗室)實物實驗”方法,引導學生在布置實驗課題和了解實驗任務后,通過計算機進行仿真的“動手”實驗來產生“好奇”,把學生從過去“好奇”玩游戲吸引到仿真實驗上,進而對實物實驗產生“興趣”,在“興趣”的實物實驗過程中逐步“養成”自主學習實驗的習慣。為了把學生的興趣更好地引導到創新實踐上,還采用“學生項目1(個)+1(位)產品導師”的實驗教學方法。例如對綜合性的課程設計項目、大學生創新項目、各類競賽課題、學生自主課題等,都根據項目指定專任教師進行全程指導,直至做出產品。在“學生項目1(個)+1(位)產品導師”實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實驗為主,以教師現場實驗指導和課余答疑為輔,要求“項目”都是來自企業應用和創新的課題,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學生下放企業“練實戰”,工程師走進校園“教謀略”
在取得企業合作辦學信任和支持下,中心實施了“外掛式實踐基地實踐+業界導師項目指導+中心導師跟蹤指導”的實習教學方法。中心分別與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西門子公司等簽訂“帶項目實習”協議,讓學生盡早走上工作崗位,在企業和學校的共同指導下,真實去體驗和實現生產過程。同時,中心還聘請一批企業技術骨干走進校園給學生介紹實踐經驗、課題研究方法以及科技最新成果的應用,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科研途徑,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和接觸實際,力求做到學習和應用結合、應用與項目結合、項目與產品結合、產品與市場結合。
(五)以賽代練促學促創新,平臺支撐全開放實驗
中心以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協會(簡稱CAD協會)、大學生科創中心和學生會的學生組織為群眾基礎,以開放實驗室為硬件保障,以教師指導團隊為服務支持,以系(中心)鼓勵大學生科技活動的政策為激勵引導,以科研課題為項目需求,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開放創新實踐支撐平臺。實施“實驗中心平臺+學會組織+教師團隊”相結合,組織學生通過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福建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大賽、機械設計大賽和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系列的學科競賽和科技實踐活動,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放性的競賽和實踐創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實踐教學的局限,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和思維,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
三、實驗條件與平臺建設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23000平方米實驗室,設備總值約5200萬元。其中設有電機拖動、機電一體化FMS實訓室、電力電子實驗室、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實驗室、工業網絡、激光加工與快速成型室、儀表及過程控制實訓室、機器人實訓室、電加工實驗室、先進制造實驗室等32個實驗室,建成了集研發、設計、制造、測試于一體的實驗平臺。
四、教學成果
近幾年來,有一大批機電類專業學生經過創新人才實驗教學體系的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中有數以百計的學生在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智能車大賽、機器人大賽、數學建模競賽等賽事中獲得佳績,其中省級及以上獎勵80多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92項、專利21項等。
五、結束語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建設效果,為機電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保障,也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可借鑒的建設經驗,起到了較好的實驗教學示范輻射作用。
[ 注 釋 ]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系統論 機構養老 老齡產業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給了中國養老機構發展一個機會,使得養老機構的發展逐漸專業化,普遍化。本文通過對養老機構現狀的分析,從系統的視角來闡述我國目前養老機構所存在的優勢和問題。
1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的分析
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別上升2.93和1.91個百分點。據測算,2010年全國65歲以上城鄉空巢老人有4150萬人,約占老齡人口的25%;到2015年,將超過5100萬人,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近十年來,80歲以上高齡老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過2000萬,據測算,到2020年、2050年將分別超過3000萬和9000萬,占養老人口的12.37%和21.78%,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壽命延長,重度老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大背景下,國家對養老機構的關注也開始增大,于是,機構養老由以前的補充地位也逐漸的上升成為支撐地位。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核心化,人口流動加速等都對傳統的養老模式發起了挑戰,使得機構養老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選擇。
2運用系統論視角分析老年機構
所謂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
將養老機構置于養老系統這個大背景下,可將養老機構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三個部分。從三個部分來比較分析處于不同性質下的各種類型養老機構的優勢,劣勢及其運營狀況。
3公辦公營養老機構的優勢、劣勢及其運營分析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公辦公營養老機構可以說是最早興起的,政府投入資金來使整個養老機構運營起來,這樣的養老機構是非營利性質的。
公辦公營養老機構的優勢在于:(1)公辦公營養老機構有政府雄厚的財力作為他的后盾,有穩定的人員配備和十分規范的管理制度,這為他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2)公辦公營養老機構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平,保證家庭貧困的老人在滿足資格的情況下獲得入住的機會;(3)老齡產業發展的初期,尤其是在市場機制不太健全的老齡產業發展初期,公辦公營養老機構可以在日常管理、服務提供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其劣勢在于:(1)公辦公營養老機構過于強調福利性,這不可避免的會使國家的財政負擔增加;(2)長期在公辦公營養老機構工作的人員往往會形成一種官僚思想,把入住的人當成管理對象而不是服務對象,這對于提高服務質量極為不利;(3)該類養老機構不存在競爭壓力,工作人員待遇與經營狀況基本沒有關系,因此容易使管理松懈等低效率現象。
4民辦民營養老機構的優勢、劣勢及其運營分析
隨著公辦公營,公辦民營等養老機構模式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養老產業中發現商機,愿意投身到養老行業中來,社會中也不乏一些敬老愛老的企業家愿意為我國的養老事業出一份力,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養老機構模式――民辦民營。
(1)該類養老機構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意識,這不但會促使其不斷提高運營效率以節省成本、提高收益,而且會促使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有利位置;(2)在利潤的驅動下,該類養老機構總是不斷尋求養老服務的盲點以獲取高額回報,這有利于促使其提供多層次的養老服務,補充福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不足。(3)該類養老機構管理方法靈活、管理手段多樣、用人上不拘一格、服務上敢于創新,是養老機構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但是這樣的一種機構運營方式也是存在較多劣勢的。(1)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出于對成本的控制,該類養老機構常常存在一些“偷工減料”的行為,比如在工作人員的選擇上、基礎設施建設上,常常追求便宜的價格而忽視了質量要求;(2)出于對利潤的追求,該類養老機構常常夸大自身設施的完備與精良、服務的完善與人性化、收費的低廉與靈活,這不僅會對潛在入住者形成誤導甚至欺騙,而且會干擾養老服務市場的正常秩序。(3)這種類型的養老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從公共部門及社會各界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很小。
5公辦民營養老機構的優勢、劣勢及其運營分析
目前中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的社會,社會對(下轉第79頁)(上接第25頁)養老的需求不斷增加。民營養老機構無法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難與公辦養老機構競爭。而公辦機構編制少、人員緊、經費短缺、管理不靈活等弊端日趨凸顯,也嚴重影響了公辦養老機構的運行活力,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公辦民營正在崛起。
價格的優勢,有利于社會低收入的人群接受。由于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是有政府出資修建的養老機構,對于經營者來說,其成本較低,進而對于入住的老人來說其收費不高。其產生的財政利潤也可以提高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而在養老機構建設上,若單純的依靠政府或單純的依靠民營資本都有較大局限性。靠政府,巨額的資金預算難以承受,公辦機構的管理和服務質量會存在質疑;靠民營資本,一方面公益性很難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服務價格也會使一些老人望而卻步。這樣看來,只有互取其長,互補其短的“公建民營”,才是解決養老問題的可行辦法。養老事業走“公建民營”這樣的思路,同時解決了兩大難題。首先解決了養老事業的先期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其次,在初期建設時,如果不采用政策扶持或者財政補貼等形式,就很難吸引到足夠的資本進入。
在中國這樣一種養老情勢下,養老不再是社會中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我們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生命中的老年階段,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促進養老機構健康有序的發展呢?
全社會都要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老年人的生命變得更加歡樂。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各個層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條成本相對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場化結合的養老的道路,解決目前市場上養老機構存在的一些問題。著力構建以公有民辦為基礎,以民辦公助為主體,以市場化養老為重要補充的多元化機構養老體系,為各類老人有效率地提供無償,低償,有償等不同層次的機構養老服務。
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的養老服務不太受重視,養老專業人才培養也是一個亟待開掘的拓荒地,發展養老產業是我國現階段乃至以后很長時間內需要完善的,而我國目前存在的這三種養老機構形式,在新時代下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努力發展養老將會是一個終身的課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