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國外環境治理的研究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11 16:30:5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國外環境治理的研究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國外環境治理的研究

第1篇

[關鍵詞]環境規制;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22-0096-04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國際經貿往來中的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各國政府與理論界的普遍關注。環境成本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場失靈是貿易與環境沖突的根源,為此各國政府紛紛采用一定的環境規制來控制污染,與此同時,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環境壁壘也成了本國政府與產業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國際大趨勢之下,如何通過環境規制的調整來實現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目標成了當前需緊迫解決的重大課題。

針對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傳統學派、修正學派及綜合學派的觀點各不相同。那么,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到底存在怎樣的影響機制?應該如何消除環境規制對競爭力的負面影響?如何通過環境規制刺激技術創新與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帶著這些問題,本文通過文獻回顧進行初步思索,試圖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概述

從比較角度來看,產業國際競爭力是產業內企業能力的差異、產業資源條件的差異和產業發展環境的差異的綜合反映;從產業自身來看,產業國際競爭力是產業組織結構、產業整體素質、市場競爭結構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全面體現。

在傳統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與實證中均沒有考慮環境因素,資本、勞動力與自然資源的稟賦差異是比較優勢產生的基礎及國際貿易的根源。如果將環境要素作為影響一國比較優勢的要素之一,擁有較豐富的環境資源的國家將傾向于出口環境密集型產品或高污染型產品,而環境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將出口非污染密集型產品或清潔產品。發展中國家對環境資源的估價和偏好相比發達國家要更低,而且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定義自然資源的財產權上也存在顯著差距,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標準及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普遍較低,從而使其在環境資源稟賦方面擁有了建立在低環保標準之上的所謂“虛假”比較優勢。這些現實情況導致了環境標準差異與產業國際競爭力關系的爭論,使得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從傳統研究體系逐步轉向“環境競爭力”研究方法的深刻變化。

目前的研究中,關于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關系的爭論主要集中在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上,相關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流派:傳統學派認為環境政策的實施會降低本國產業的競爭力。因為較高的環境標準將導致國內廠商生產成本的上升進而損害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嚴厲的環境管制所產生的環境收益有可能低于將本國市場讓給國外競爭者所遭受的損失,這必然會使政府部門及產業面臨環境收益與競爭力之間的權衡取舍。修正學派認為較嚴格的環境政策的實施將會帶來更多的企業創新活動。因為如果把新的嚴格環境管制標準建立在設計恰當的激勵機制之上,且大多數受管制的企業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標準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必將會引起生產成本的普遍下降,那么環境管制就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誘因,進而達到雙贏的局面。綜合學派認為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之間沒有顯著的聯系,大多數情況下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往往有利有弊,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要根據該產業所處的具體約束環境、產業自身特性、所處的國際分工地位及時期的長短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論。

2傳統學派的主要觀點

傳統學派運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理論,從靜態分析的角度研究表明:如果企業在環境規制實施前是有效運轉的,規制的推行會降低包括生產效率、利潤率等在內的產業績效。因此,環境規制的實施必將導致企業成本的普遍上升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顯著下降,從而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以及污染密集型產業向低環境標準的國家轉移(“環境避難所”效應),所以環境政策的實施會降低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該學派主要的分析思路為:第一,環境規制要求企業投資于污染防治或繳納污染稅費等,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如Slater和Angel(2000)認為在實施較高環境規制水平的國家,企業因規制的要求必須配置高標準的污染控制設施,或需支付較高的環境清潔費用,因此環境規制寬松的國家往往能夠獲得競爭優勢。Gray和Shadbegian(2005)對美國1979―1990年造紙、鋼鐵和石油產業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強度與產業生產率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第二,環境投資對傳統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即環境投資會擠占企業的其他生產性與營利性投資,從而對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如Knutsen(1995),Leonard(1998)認為受嚴格環境規制影響越大的企業失去市場份額的可能性越大,并且由于環境規制引起成本增加,這些企業傾向于選擇規制較低的地區投資,或轉向受環境規制影響小的生產領域。第三,環境政策對企業的“約束效應”,即環境政策給企業的生產決策施加了一個新的約束條件,這種新增的約束無疑縮小了企業生產的決策集,并加大了企業運營各環節的難度。如Lanoie和Tanguay(1998)認為環境規制不但限制了企業的生產決策空間,也限制了企業所擁有的包括創新在內的其他機會,而且如果環境規制延長了企業創新所需的時間,就會更加削弱企業的競爭力。第四,對環境規制的服從會帶來企業生產過程與管理過程的一些不確定性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產效率的降低。

3修正學派的理論和主要觀點

31修正學派的理論基礎:“波特假說”

20世紀90年代,Michael Porter(1991,1995)等學者提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政策通過刺激企業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產業績效和國際競爭力。這一觀點被稱為修正觀點或“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開辟了對環境規制與國際競爭力關系分析的另一途徑?!安ㄌ丶僬f”的兩個核心理論是“創新補償理論”和“先動優勢理論”。

311創新補償理論

該理論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通過積極的環境管理來實現創新,從而部分或近乎全部地彌補環境規制的遵循成本,甚至可由此比不受規制的企業更具“絕對競爭優勢”,從而最終獲得“創新補償”。

Porter(1995)將其進一步分為“產品補償”與“過程補償”。產品補償是指環境規制不僅減少了污染,而且形成了更為環境友好的產品,這將增加企業的收益。比如,由于原材料的替代、包裝減少等原因可能會使得產品成本降低,或是由于易于再拆分或循環而具有更高的再出售或廢料價值,對用戶來說產品具有更低的處置成本等。過程補償是指環境規制不僅減少了污染,而且導致更高的資源生產率,進而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比如,更謹慎的生產管理促使停工期減少,生產投入品的循環利用導致原材料費用降低,副產品得到充分利用,能源消費降低,廢棄物處置成本下降等。

此外,Porter還認為,嚴厲的規制比寬松的規制會產生更大的創新。寬松的規制標準可以通過漸進創新或非創新途徑,采用末端治理或者其他的治理措施就能達到。嚴厲的規制則促使企業關注排污水平,同時要求更加本質的解決方法如產品或過程的重組等。盡管遵循成本會隨規制嚴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但創新補償會提升得更快,從而凈遵循成本會隨規制嚴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甚至變為凈收益。Gore(1992)指出,改進環境質量是企業提高效率和利潤率的最佳途徑。

5關于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研究述評51造成三個學派分歧的原因分析

截至目前,學者們對環境規制和國際競爭力的關系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因此無法通過文獻研究來判斷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方向和影響程度。通過對學派之間分歧原因的探究和反思,可以更全面地來把握研究的體系和方法。

511各學派研究的角度不一樣

傳統學派多從靜態上分析環境規制和產業國際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所以得出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是起消極作用的結論。修正學派則多是從動態上分析兩者的關系,從而得出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是起積極作用的結論。而綜合學派則主要偏向于對固定國家或固定行業的分析。所以,研究角度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512各學派對數據的不同選擇

在實證研究中,使用發達國家的數據和使用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從國際經貿現實來看,環境規制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在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區分研究的基礎上,對兩者從研究方法、變量選取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才能夠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結論的可行性。

513各學派選用的實證手段不同

學者們用于測度環境規制嚴格度、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及數量模型有所不同。由于相關的測量指標與數量模型有很多,每一種多從嚴格度或競爭力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來度量,而使用不同的測量標準難免會造成結果的差異。而現有相關的微觀實證研究手段相差太遠,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選擇一個相對適當的指標體系是得出正確結論的保證。

52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521針對國外環境規制對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研究不足

目前絕大多數的研究都關注于本國環境規制對自身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在當今國際經貿現實中,國際社會及貿易對象國的環境規制對本國的經貿實踐及產業未來發展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而目前僅僅可以查閱到歐盟環境規制對本國少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即歐盟規制對我國紡織與服裝、家電、玩具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針對國外環境規制給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方向、范圍及程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522環境規制嚴度測量指標體系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在以往文獻的實證研究中,選取了不同的指標或數量模型來測算環境規制的嚴格度以及產業國際競爭力。而由于這些指標與模型所包含的經濟內涵較為偏狹,所以指標與模型的不同往往造成研究結論的不同和偏頗。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選用及完善一套適當的指標來衡量環境規制的嚴格度以及產業國際競爭力,是能否正確詮釋環境規制和國際競爭力關系問題的關鍵。

523針對環境規制研究的方法論需要進一步的整合與完善

早期文獻大多認為環境規制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很小或者呈負面影響,后期研究顯示環境規制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不一定為負,環境規制有可能刺激企業創新進而提升其國際競爭力。這些分歧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影響,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從靜態分析轉向準靜態及動態分析、從對短期的分析轉向對中長期的持續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科學的研究體系。

524在環境規制與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對產業類型的選擇較為狹窄研究表明,環境管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受到被管制行業具體特點的特殊影響,同一環境規制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對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研究中,一般是針對制造業或污染密集型工業等。但在現實情形中,環境規制對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影響也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針對涉及國際經貿的國民經濟主要產業分別開展細致分析,并針對不同類型的產業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1]許冬蘭,董博環境規制對技術效率和生產力損失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91-96

[2]郭紅燕,劉民權,李行舟環境規制對國際競爭力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8-33

[3]解堊環境規制與中國工業生產率增長[J].產業經濟研究,2008(1):19-25

[4]董敏杰,梁泳梅,李鋼環境規制對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3):57-67

[5]Gray WB,RJShadbegian RJ,Plant Vintage,Technology,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384-402

[6]Gray WB,RJShadbegian RJ,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196-208

[7]Porter ME,Americas Green Strategy [J]. 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8]Porter ME,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9]Hamamoto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4):299-312

[10]Square 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Literature Review [R]. Working Paper,2005(6):7-8

[11]Schmutzler A,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nagerial Myopia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2001(18):87-100

[12]Lee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rket Power: The Case of the Kor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8):205-209

第2篇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經濟損失,部分受害者得不到相應賠償,阻礙了社會和

>>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 談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善 關于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思考 對于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中相關問題的理性思考 關于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思考 我國引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之必要 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淺談低碳經濟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 論我國引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建構 論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 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模式選擇 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相關問題研究 我國環境侵權責任保險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研究 對我國旅行社責任保險制度的思考 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承保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相關建議 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許謹良.財產保險原理和實務[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496501.

[3]趙昊東.從國際對比看中國環境污染責任險[N].中國保險報,2015317(8).

[4]張雷.國內外環境責任保險比較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

[5]宮峰元,宮峰飛.德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和環境治理保險[N].中國保險報,20080222(5).

[6]馬建堂.中國統計年鑒―2014[M/CD].http:///tjsj/ndsj/2010/indexch.htm.

第3篇

關鍵詞:城市環境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環境

Abstrac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vironment awareness,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nd maste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Urb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cludes air pollution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and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ion and harmness, differ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通常環境監測是運用各種分析、測試手段,對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值進行測定,取得反映環境質量或環境污染程度的各項數據的過程。其目的是運用監測數據來表示環境質量受損程度,進而來探討污染的起因和變化趨勢,結合環境治理技術從而更快速、準確地控制和解決環境的核心問題。

一、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

1、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環境監測已初具規模體系基本完善,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到三級站環境監測站(縣級站)的能力建設,無論是環境監測能力、監測管理或是物質基礎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就技術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首先,環境監測技術已發展有生物監測、物理監測、遙感、衛星監測等多種監測技術的監測體系。其次,環境監測儀器的生產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國的環境監測儀器的生產技術與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測定儀、電磁波監測儀器等。我國重點開發的儀器主要有空氣和廢氣監測儀器、污染源和環境水質監測儀器與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等。此外,我國的環境監測也逐漸向自動連續性的監測系統發展,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效率。

2、環境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

針對于各種不同的污染指標,到目前已經發明產生了相對應的治理新技術、工藝及儀器。清潔的大氣環保技術;固體廢物處理技術;水凈化技術等近年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于大氣治理,各種除塵技術,脫硫、脫氮技術等以及工業廢氣的凈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對于污水處理和凈化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對于固體廢物處理,廢物的減量化明顯且回收率高。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們從僅注意少數幾種污染物的單項治理發展到用先進的設備和投術進行綜合治理,用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方法治理環境污染已取得較明顯的效果。

二、城市環境污染的監測

1、環境監測對象

城市環境污染監測主要圍繞水質環境監測、大氣污染監測、噪音污染監測、生物指標監測。就城市監測技術手段而言主要圍繞在實驗室通用分析儀器、專用環境監測儀器和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等。

2、環境監測技術及應用

環境監測技術在不同的使用條件下有不同的技術方法。

在實驗室通用分析儀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譜法、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吸收光譜法、ICP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

在專用環境檢測時所使用的儀器主要有空氣和廢氣監測儀器、污染源和環境水質在線監測儀器。常用的COD測定儀在測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庫侖法、分光光度法等,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測定儀中,國外已有可以測定不同形態氰化物的儀器。測油儀中,主要以紅外法為主,其準確性、可靠性較好。

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體積小、重量輕、分析速度快、操作簡便。國外環境常規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攜式儀器早已成熟,便攜式氣相色譜(GC)作為現場分析儀器也已使用多年。這些都是應急監測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環境保護的加強,能力建設投入的加大,監測應用技術和手段必將上一個新的臺階。

自動在線監測系統主要有空氣和廢氣自動監測系統、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噪聲自動監測儀器、3S技術等。其簡便及其長效的監測平臺也必將在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發展中有更大的空間發展及應用。3.我國城市環境監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環境監測技術目前尚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監測系統整體能力不強,自動在線監測儀器產品技術含量偏低,無法與國外產品進行競爭。其次,監測技術配套性差,可測項目不多;太精儀器、自動監測系統大多依靠進口。第三,總體技術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最后,在監測分析技術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標準的分析方法,一些監測技術尚不規范,應進一步提高應用監測分析技術。

三、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氣污染物治理、廢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體廢棄物治理等。

1、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及應用

大氣污染物治理技術主要有顆粒污染物治理技術和氣態污染物治理技術。顆粒污染物治理技術包括機械除塵裝置、過濾除塵裝置、靜電除塵裝置。氣態污染物治理技術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燒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離法等。

廢水處理技術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處理法,生物技術逐漸運用到污水處理上來了,且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效果。這些方法運用于廢水處理的三大類別:分離處理、轉化處理和稀釋處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聲降噪、隔聲降噪、消聲降噪、減振降噪。

固體廢棄物治理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和分離手段,來改變廢棄物的結構和特性,已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目的、主要的處理技術包括壓實、粉碎、分選、脫水干燥、化學處理、生物轉化處理和固化處理。

2、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環境治理的設備的落后,環境污染處理效率、質量低;關鍵治理設備還得需要進口,國內沒有相關的設備支持;綜合治理的能力較薄弱;我國制定的污染指標比較寬松;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新興技術(像生物治理技術)的發展比較緩慢;對于廢棄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這些問題都在技術上限制了實踐過程中環境治理的實施與發展。

四、我國城市環境污染監測及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

1、城市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城市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發展方向應落著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力推廣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并加以廣泛應用;創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組建完善國家級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突發污染事故預警監測系統的研究。另外,在環境污染物的分析項目上,以監測有機污染物為主;在監測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發展。其次,連續廣泛使用自動化和現場快速分析技術,監測分析儀器趨于小型化和復合化,操作簡便化。

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發展方向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發展方向應落著在以下幾個方面: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減少煙氣污染排放;加大綜合治理設備的發展;加大對特殊材料的研發;對新興技術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五、結語

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很多測試儀器、測試系統及數據分析儀器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要大力推進環境測試技術的發展,鼓勵測試儀器及系統的研發,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國環境測試技術的落實和基本普及。對于城市環境的治理技術,也要大力發展配套設備的研制和完善,發展新興污染處理技術和處理方法,同時將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預防,防患未然。

參考文獻:

第4篇

一、環境保護稅的概念和理論基礎

(一)環境保護稅概念的界定

環境保護稅是基于保護環境的目標,對破壞生態平衡或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主體征收一定稅額的財政手段,稅收所得作為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環境保護稅能有效地矯正環境的負外部性,通過價格信號改變納稅主體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行為主體為了規避稅負,會有意識地減少污染排放,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

(二)環境保護稅的理論基礎

外部性理論、公共物品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三大理論,為環境保護稅的研究和征收提供了理論基礎,具有指導意義。

1、外部性理論

環境保護稅的理論研究始于外部性理論。外部性的本質是一個經濟主體(企業或者消費者)的經濟活動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產生的一種不能以市場價格機制反映的外部影響。由于環境的價值無法量化,經濟主體的污染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但經濟主體并未對此承擔付費的責任,這就是外部不經濟。因此,市場不能有效地對環境問題進行調節,只能由政府運用稅收手段,彌補個人與社會成本的差額,讓破壞環境的行為主體承擔環境成本。如果政府的征收水平與污染行為的環境成本相等,那么行為主體的私人成本就等于污染行為的社會成本,實現外部成本的內部化。

2、公共物品理論

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難以界定其產權主體。所有經濟主體都能自由地使用產權,過度利用環境資源。最終就導致了資源不能有效利用,過度使用以致稀缺;污染不能得到控制,逐漸演變為環境惡化的結果。當產生環境問題時,由于產權主體不明確,導致沒有人來承擔責任。因此,政府要承擔起相關責任,作為自然環境的產權主體,利用政治手段與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的公共物品性質,可能產生“免費搭車”的現象。當城市的環境問題嚴重時,有少數人付費去治理污染,而其他未付費的人也能享受到治理后的效果。征收環境保護稅,能解決這個問題。

3、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為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環境資源可持續的使用。不但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以環境保護的視角,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是可持續性,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保護和改善環境,不能超過自然的承載能力。合理開發與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例如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等;循環使用與研究開發可再生資源,例如風能、水能與太陽能等。

外部性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都是環境保護稅的研究理論,其中,公共產品理論是出發點,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導向,外部性理論為環境保護稅的制定施行提供了理論根據。

二、國外環境保護稅的經驗借鑒

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控制污染、保護環境,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采用環境保護稅手段,并且成效明顯。

(一)國外環境保護稅的發展歷程

國外的環境保護稅的發展歷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期間環境保護稅基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對污染者收取監控行為的成本,是補償成本型的收費。征稅對象以廢棄物以及污染等顯性污染為主,稅收的種類包括用戶費和特定用途收費兩大類,例如荷蘭的廢水排污稅和垃圾處置稅。環境保護稅的雛形基本形成。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段期間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施綠色稅制,排污稅、硫稅與碳稅等稅種逐步提出實施并完善。環境保護稅逐漸成形,財政功能日益顯現。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這段期間環境保護稅迅速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實現全面完整的綠化稅制的目標。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時代主題。

(二)國外環境保護稅經驗的啟示

國外環境保護稅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有研究價值與借鑒價值。

1、開征環境保護稅要結合實際考量

環境保護稅的稅基與稅率等要素的制定,要立足本國的國情。各國的社會發展程度、環境現狀與環境治理的目標都不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環境保護稅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論。事實上,各國的環境保護稅的制度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地區的規定也有區別。開征環境保護稅要結合本國國情,確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環境保護稅制度。

2、開征環境保護稅要逐步進行

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對經濟影響重大,需要市場主體慢慢去適應。美國和丹麥的成功經驗表明,環境保護稅的初期稅率均較低,征收對象范圍較窄,給企業與居民適應的過程,之后隨著經濟發展的情況與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實施情況逐步提高,稅率提高,征收范圍擴大。按照這種方式,有利于降低開征環境保護稅的風險與阻力。

3、環境保護稅的設計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功能

環境保護稅的稅制設計要使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在實踐中實現。美國和丹麥為使環境保護功能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稅制定多種稅收優惠制度,鼓勵污染者減少污染的排放量。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應借鑒成功經驗,確保環境保護稅的環境保護功能實現。

三、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的利弊分析

開征環境保護稅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趨勢,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導向作用,是企業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驅動力。但在我國當前形勢下,開征環境保護稅有利有弊,要求權衡利弊,科學合理地進行。

(一)有利影響

1、環境治理資金的稅收來源

治理環境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環境保護稅作為稅收手段,能為政府提供一定的公共財政收入,作為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I集的資金將用于治理環境問題,建設與管理環境設施。

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表明,當一個國家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01――0.15區間內,說明環境問題的得到基本處理與控制;當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0.02――0.03區間內,說明環境的質量有所提高。因此,為了減少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切實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則需要有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1.5%――2%左右,其中美國達到了2%,德國達到2.1%,日本有2%――3%。

我國近年來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見表3.1:

從上述數據看出,我國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較低,直到2010年才超過1.5%,與國際水平仍相差一段距離。雖然我國的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呈逐年遞增趨勢,但仍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投入比重。根據國際經驗的結論,我國近幾年只是達到基本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境保護投入水平的偏低是導致了我國這十年來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成效不明顯,污染控制與環境改善的進度緩慢的主要原因。

實證研究表明,OECD國家的環境保護稅占稅收收入的比例呈增長態勢,環境保護資金充足,環境保護稅的作用逐漸增強。部分OECD國家2008年至2010年環境保護相關稅收占稅收收入總額的比例。觀察總體,2008年6.84%上升至2010年的7.31%,增長了0.47%。從各個國家來看,2010年比例最高的為14.98%(土耳其),最低的為3.18%(英國)。在26個國家中,只有四個國家沒有增長。從這些數據來看,環境保護稅在稅收系統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

開征環境保護稅,是運用稅收手段的強制性,來籌資用于環境的保護,是最為可靠而且有效的方法。

2、促進保護和維護生態環境

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主題下,當務之急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稅本質目標是防范和治理環境污染,具有稅收調節的作用,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環境保護稅采用價值規律,將環境的外部不經濟內部化,對可能使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破壞的行為進行稅費征收的措施。只有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標準大于治污成本,才能達到抑制環境惡化、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

對于生產者,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利潤減少?;诶硇越洕说睦碚?,生產者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會減少污染排放,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向低污染產業方向發展來減少稅負。對于消費者,環境保護稅促使消費者減少使用污染的產品。環境保護稅加重了產生污染的消費品的成本,以致消費品的價格也相應提高,稅負最終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購買或使用破壞環境的產品或者服務,就要為該產品或者服務承擔環境成本,消費更高。所以,消費者會有意識地避免該類高價消費品,減少使用甚至不再購買這類的消費品,轉而使用清潔產品。長期以往,使消費者養成綠色消費的習慣。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環境保護稅的開征都會對環境治理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環境保護稅的開征最終能達到保護環境與治理污染的目的。

根據西方各國的經驗數據表明,環境保護稅有利于保護和維護生態環境。例如挪威的碳稅,自開始施行,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下降了21%,居民使用的機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下降了2%到3%。工業企業采取技術創新的措施,讓每桶石油造成的污染減少了百分之二左右,降低了90%的排污量。丹麥的二氧化碳稅,制定了二氧化碳的等級標準,對供暖等的征收水平有所提高,在短時間內丹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下降了280萬噸。另有對廢棄物課征的稅種,使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比例增長了一倍,掩埋比率的下降比例超過一半,環境效應非常顯著。北歐五國制定了含鉛汽油與無鉛汽油的差別稅率,使含鉛汽油從市場退出,污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明顯降低。可見,環境保護稅能引導經濟發展的同時協調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防止外國進行污染轉嫁

外國企業為規避本國的環境保護稅,必然將污染產品轉移至低稅甚至是無稅的地區。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大國,在無環境保護稅的背景下,外資企業將在我國投資建立污染密集型的產業,進行污染轉嫁,嚴重危害我國的環境。

從統計年鑒的數據可知,外商的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第二產業,對制造業的投入就占第二產業的九成以上,其中多為制造業中的污染密集型產業。當外國資本大量涌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隨之加劇。

因此,我國有必要開征環境保護稅以防范污染轉移的問題。環境保護稅將提高了污染企業的環境成本,以此抑制破壞環境的產品與技術向我國的轉移。

4、鼓勵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技術,提高效益

環境保護稅的計稅標準取決于環境保護費用的高低,環境保護費用的高低又由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程度所決定,換言之,納稅主體的應納環境保護稅稅額取決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程度。這種標準有利于抑制高污染低效益的生產方式,迫使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轉向低污染高效益的生產活動。對于小規模低效益的高污染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會進一步加大生產成本,若不采用新技術,則無法維持經營。

從長遠角度分析,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污染、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增強企業的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為目標,充分發揮出技術革新的優越性。

5、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環保產業與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

環境保護稅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方面,開征環境保護稅不利于污染企業的發展,環境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相應提高,利潤率降低。企業若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可能導致企業縮小規模。對應污染產業來看,行業規模也可能出現整體萎縮。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稅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鼓勵開發環保產品,間接地推動了環保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另外,環境保護稅的稅收所得將有部分用于發展環保產業,通過財政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的手段,激勵、鼓勵、支持環保產業的規模壯大。同時,企業引入環保設備,環保產業的利潤有較高的提升空間。這項政策使環保產業被重視,鼓勵資本向環保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轉移,形成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二)不利影響

環境保護稅作為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受市場經濟逐利性、盲目性的影響,環境保護稅的優勢無法全部發揮。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想充分實現環境保護稅的功能與作用,就一定要全面考慮環境保護稅的不利影響。

1、環境保護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對環境保護稅敏感的一般生活用品,是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消費品,可能導致環境保護稅在分配上的不公平。以碳稅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不論作為生活質量的標準指標的是收入或是支出,碳稅的附加稅負都會伴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產生累退效應。根據美國的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對富裕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僅占收入的1.5%;對收入中等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就占收入的5 %;對貧窮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則上升至收入的10.51%。環境稅的累退性將導致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從而產生其他的社會問題。在制定環境保護稅政策時,必須考慮分配效應,盡可能的降低對低收入群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2、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的影響

環境保護稅限制了生產中的污染行為,企業必須采取技術革新的措施用來降低環境保護稅的支出。但在實際中,減少污染排放、治理環境問題的新技術,具有長期性、高風險、高成本的特點。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與盈利能力,不一定選擇進行如此長期并且成本風險都巨大的投資。

環境保護稅同污染嚴重的企業影響更大,污染產業萎縮,短期內,生產企業會進行轉移從而導致失業率提高,引起社會問題。

3、環境保護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第5篇

    作為重要環境治理主體的政府主要是通過直接環境管制來實施環境治理。政府直接環境管制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有禁令、罰款、制訂標準、許可證與限額或數量控制等。在我國,就污染防治而言,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事前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如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三同時”制度。事中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主要是企業排污許可證制度與達標排放制度。事后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主要有強制性的關、停、并、轉制度及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是以“仁慈政府”為假設,以政府追求社會利益極大化為前提,通過政府制訂環境政策,依靠行政強制實施環境治理。雖然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中也有對環境污染者施以罰款,有時甚至是嚴厲的經濟處罰,但它與環境市場機制中的罰款明顯不同。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中實施經濟處罰是將污染者的減排決策權收歸政府部門統一行使,而污染者無權選擇減排手段。也就是說,為實行既定的減排目標,當有多個減排手段可使用,而每種減排手段的成本費用又不同時,企業究竟應采用哪種減排手段,是取決于政府而非企業。政府只規定了企業單位產量的最大污染排放量,而不是具體規定企業所采用減排手段,因而限制了在一定范圍內企業選擇減排手段的自由。即使企業能夠以更經濟的減排方式達到同樣的減排量,也必須使用政府規定的減排手段,否則會招致政府罰款。由于政策手段的強制性,環境治理中的政府機制,可以直接規定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直接控制污染者的行為,更易于確定污染排放總量。所以,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它對于環境污染控制的結果具有確定性。另外,環境治理中的政府機制,還簡化了污染監控。因此,一定范圍內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能夠比較靈活地應對一些復雜的環境問題。

    二、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性的制度分析

    通過剖析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機理可以發現,政府自身的利益傾向及政府制定、實施的環境政策工具,都會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而決定或影響政府自身的利益傾向與實施的環境政策工具,既與民主、法制等制度構架及財政分權體制有關,也與環境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人的有效理性及信息是否完備等有關。當然,政府內部的科層環保體制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

    1.環境治理中政府治理機制績效的影響因素

    在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環境治理主體。而政府是由多層級的不同職能部門組成的。政府的環境政策是由不同的部門或不同的政府人員制定、執行的。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研究表明,政府部門或政府雇員他們同樣也是理性的經濟人,是機會主義者,他們也有其自身的部門利益或個人利益。政府職能部門或政府雇員并不必然總是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是以部門利益最大化或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所以與市場機制一樣,在環境治理中,政府機制同樣也會表現出“政府失靈”。就我國而言,在現行的民主法制體制與財政分權體制下,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政府失靈”,可能表現為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低效或嚴重失效。在現行的民主法制體制下,由于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社會公眾難以對環境政策的執行部門或執行人員進行執法監督。環境政策的執行部門或執行人員可以利用其專業優勢,為獲取個人利益,實施機會主義行為,鉆環境政策空子,與排污企業合謀,放松污染企業的環境規制。盡管存在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內部監督,社會大眾與新聞媒體對環境政策執法的外部監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或信息不充分,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監督會存在信息失真,從而導致上下政府之間的內部監督失效。就環境政策執法的外部監督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環境檢測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環境政策是否被如實執行,社會大眾無從得知。環境政策執法部門有可能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及專業知識優勢,與污染企業合謀,從而放松對企業的環境規制。另外,法制的不完備,也會為企業環境污染留下空間。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受害人對污染企業的控告需要原告舉證,證明其受害與污染企業存在直接的聯系。對于企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受害人存在舉證困難,這導致法律對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約束低效,從而削弱了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在現行的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通過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目標往往會讓位于環境保護目標。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重較小,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占全國總財政支出比重較大,盡管有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但地方政府每年還是存在較大的財政收支缺口。在我國現行的財政分權體制下,增值稅在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各地方政府為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會大力發展石化、能源、鋼鐵等重工業。而石化、能源、鋼鐵等屬于環境污染較嚴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由于地方政府與這些企業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在環境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往往會放松對該類企業的環境規制,如降低環境規制標準、減少罰款、任意擴大排放指標等。例如,2011年6月渤海灣康菲漏油事件,最后只對康菲公司罰款20萬元。另外,石化、能源、鋼鐵等重工業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有較強的影響能力,由于利益的一致性,這些重工業企業往往會形成利益集團,通過政治游說影響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或通過邀請地方政府官員擔任公司董事或管理顧問等形式“俘獲地方政府”,從而使地方政府放松對其環境規制。即使環境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不出現政企合謀,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與信息的不對稱,同樣會導致環境治理中政府機制失效或低效。環境政策的制定具有超前性,環境政策具有穩定性,環境政策一旦制定,不會輕易改變。在制定環境政策時,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對事后可能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作出詳細而又明確的規定,也不可能對事后可能出現的違規污染作出充分預計,在環境政策的監管之外總有些污染行為存在,而且不受環境政策監管。

    2.科層環保管理體制在環境治理中的內在沖突

    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并不是單一依靠某一個政府部門,而是涉及到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通過眾多政府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來完成的。所以,環保體制是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體制因素。如同馬克思.韋伯所言,與市場組織不同,現行的政府組織是建立在分工及專業化基礎之上的,依靠行政權威而非市場機制來維持運轉的行政等級體系。這種行政等級體系一方面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高度專業化分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就環保體制而言,這種弊端就是因專業化分工造成了環保相關部門職能的內在沖突。就中央政府而言,在環境治理方面,除了環保部外,還涉及到財政部、建設部、林業局、水利部、氣象局、國土資源部、交通部、衛生部、科技部及國家海洋局等。部門之間的高度專業性分工,造成了環保部門之間職能的內在沖突。我國各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設置,基本上都是與中央政府對口。在地方政府內部,同樣存在環保相關職能部門的內在沖突。以中央政府為例,環保相關職能部門的內在沖突。具有環境管理職能的部門擁有環境監督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其中的經濟管理職能主要表現為審批權,對環境管理部門有較強的激勵功能。由于各級環境保護機構具有“理性經濟人”的特質,在行使職能過程中表現出逐利性。內部職能的相互沖突導致各級環保職能部門愿意經常使用一些獲利的審批性職能,而放棄環境監控職能。就地方的環保部門而言,盡管實行垂直管理,但其經費來源是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其人事安排是由地方政府控制。而地方政府要增加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往往會向地方環保部門施壓,基于自身部門利益的考慮,地方環保部門也往往會放松對企業的環境規制,甚至利用本部門的環境監管職權獲利。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與統一管理。當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涉及到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時,其主要弊端就是職責不明確,部門間信息傳遞失真、溝通不暢,容易造成政府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當有利益時,各部門相互爭搶,當涉及到擔責時,相互推脫?,F實中“八龍治不好一水”就是這種科層環保體制低效的體現。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涉及眾多政府部門,在政府行政信息不透明,政府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缺失,法制不健全的條件下,這種多次級的科層環保體制并不能有效實施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國外環保體制改革的趨勢是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基礎上,成立統一的管理部門,協調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分工,同時加大對環保部門的外部監督。

第6篇

    通過剖析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機理可以發現,政府自身的利益傾向及政府制定、實施的環境政策工具,都會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而決定或影響政府自身的利益傾向與實施的環境政策工具,既與民主、法制等制度構架及財政分權體制有關,也與環境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人的有效理性及信息是否完備等有關。當然,政府內部的科層環保體制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

    1.環境治理中政府治理機制績效的影響因素

    在環境治理的政府機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環境治理主體。而政府是由多層級的不同職能部門組成的。政府的環境政策是由不同的部門或不同的政府人員制定、執行的。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研究表明,政府部門或政府雇員他們同樣也是理性的經濟人,是機會主義者,他們也有其自身的部門利益或個人利益。政府職能部門或政府雇員并不必然總是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是以部門利益最大化或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所以與市場機制一樣,在環境治理中,政府機制同樣也會表現出“政府失靈”。就我國而言,在現行的民主法制體制與財政分權體制下,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政府失靈”,可能表現為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低效或嚴重失效。在現行的民主法制體制下,由于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社會公眾難以對環境政策的執行部門或執行人員進行執法監督。

    環境政策的執行部門或執行人員可以利用其專業優勢,為獲取個人利益,實施機會主義行為,鉆環境政策空子,與排污企業合謀,放松污染企業的環境規制。盡管存在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內部監督,社會大眾與新聞媒體對環境政策執法的外部監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或信息不充分,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監督會存在信息失真,從而導致上下政府之間的內部監督失效。就環境政策執法的外部監督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環境檢測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環境政策是否被如實執行,社會大眾無從得知。環境政策執法部門有可能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及專業知識優勢,與污染企業合謀,從而放松對企業的環境規制。

    另外,法制的不完備,也會為企業環境污染留下空間。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受害人對污染企業的控告需要原告舉證,證明其受害與污染企業存在直接的聯系。對于企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受害人存在舉證困難,這導致法律對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約束低效,從而削弱了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在現行的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通過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目標往往會讓位于環境保護目標。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重較小,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占全國總財政支出比重較大,盡管有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但地方政府每年還是存在較大的財政收支缺口。在我國現行的財政分權體制下,增值稅在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各地方政府為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會大力發展石化、能源、鋼鐵等重工業。而石化、能源、鋼鐵等屬于環境污染較嚴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

    由于地方政府與這些企業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在環境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往往會放松對該類企業的環境規制,如降低環境規制標準、減少罰款、任意擴大排放指標等。例如,2011年6月渤海灣康菲漏油事件,最后只對康菲公司罰款20萬元。另外,石化、能源、鋼鐵等重工業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有較強的影響能力,由于利益的一致性,這些重工業企業往往會形成利益集團,通過政治游說影響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或通過邀請地方政府官員擔任公司董事或管理顧問等形式“俘獲地方政府”,從而使地方政府放松對其環境規制。即使環境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不出現政企合謀,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與信息的不對稱,同樣會導致環境治理中政府機制失效或低效。環境政策的制定具有超前性,環境政策具有穩定性,環境政策一旦制定,不會輕易改變。在制定環境政策時,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對事后可能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作出詳細而又明確的規定,也不可能對事后可能出現的違規污染作出充分預計,在環境政策的監管之外總有些污染行為存在,而且不受環境政策監管。

    2.科層環保管理體制在環境治理中的內在沖突

    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并不是單一依靠某一個政府部門,而是涉及到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通過眾多政府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來完成的。所以,環保體制是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體制因素。如同馬克思?韋伯所言,與市場組織不同,現行的政府組織是建立在分工及專業化基礎之上的,依靠行政權威而非市場機制來維持運轉的行政等級體系。這種行政等級體系一方面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高度專業化分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就環保體制而言,這種弊端就是因專業化分工造成了環保相關部門職能的內在沖突。就中央政府而言,在環境治理方面,除了環保部外,還涉及到財政部、建設部、林業局、水利部、氣象局、國土資源部、交通部、衛生部、科技部及國家海洋局等。部門之間的高度專業性分工,造成了環保部門之間職能的內在沖突。我國各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設置,基本上都是與中央政府對口。在地方政府內部,同樣存在環保相關職能部門的內在沖突。

    以中央政府為例,環保相關職能部門的內在沖突如表1所示。具有環境管理職能的部門擁有環境監督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其中的經濟管理職能主要表現為審批權,對環境管理部門有較強的激勵功能。由于各級環境保護機構具有“理性經濟人”的特質,在行使職能過程中表現出逐利性。內部職能的相互沖突導致各級環保職能部門愿意經常使用一些獲利的審批性職能,而放棄環境監控職能。就地方的環保部門而言,盡管實行垂直管理,但其經費來源是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其人事安排是由地方政府控制。而地方政府要增加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往往會向地方環保部門施壓,基于自身部門利益的考慮,地方環保部門也往往會放松對企業的環境規制,甚至利用本部門的環境監管職權獲利。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與統一管理。當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涉及到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時,其主要弊端就是職責不明確,部門間信息傳遞失真、溝通不暢,容易造成政府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當有利益時,各部門相互爭搶,當涉及到擔責時,相互推脫?,F實中“八龍治不好一水”就是這種科層環保體制低效的體現。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涉及眾多政府部門,在政府行政信息不透明,政府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缺失,法制不健全的條件下,這種多次級的科層環保體制并不能有效實施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國外環保體制改革的趨勢是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基礎上,成立統一的管理部門,協調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分工,同時加大對環保部門的外部監督。

    二、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的作用條件

    環境治理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需要政府的參與。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也會出現“政府失靈”。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依賴于一系列的約束條件。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就會受到影響。

    第一,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首先要求政府是責任型的政府。所謂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責任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對社會公眾負責,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能夠識別、預警、防范環境責任事故,有效執行環境政策。在環境治理政策實施方面,要求政府有充足的環境政策工具,靈活、有效防控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

    第二,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要求政府對經濟主體的污染行為有充分完備的信息。政府部門只有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對污染者的產品與生產工藝制定污染指標,規定所有行業中的每個企業、每個消費者的污染物排放的種類、數量方式。同時也要求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成本較低,否則會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效果。但是,實際上,環境政策的制訂與執行成本可能并不低,政府也不可能擁有完備的信息。就政策成本而言,由于不同的企業或不同的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為其量身定做污染控制手段與減排量,需要進行全面的調查。顯然,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加大政策制定成本。就信息而言,政府與企業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污染企業不向政府部門透露真實的污染信息對其更有利,政府部門難以準確獲取有關污染排放量與污染控制成本方面的充分信息。因此,高昂的成本與不充分的信息降低了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

    第三,健全的民主制度與完善的法制體系,是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有效治理的制度保障。正如制度經濟學家所言,如其說是政府的失靈,不如說是制度的失靈。針對環境治理中政府機制的失靈,同樣需要完善民主法制體系。人的利已本性并不非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政府工作人員在政治市場上與經濟市場上并無二至。因此,需要通過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與完善的法制體系,強化對政府自利行為的制度約束。防范政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利用其擁有的行政資源優勢謀利。

    第四,財權與事權相對稱的財政分權體制,是增強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條件?,F行的財政分權體制決定了地方財政必然存在收支缺口。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是導致地方政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高能耗、高污染型重工業的誘因。所以,財政分權體制影響著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財政分權體制,保障財權與事權對稱是提高利用政府機制實施環境治理有效性的改革方向。

    第五,公開、透明的政府運行機制與有效的信息獲取機制,是克服政府環境政策制定、執行過程信息不對稱,同時也是減少政府環境執法過程中機會主義行為的有效途徑。另外,是否存在統一的協調機構與足夠的權威,化解環保部門之間內部職能沖突,并實施政府部門間的有效溝通,是影響政府機制在環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三、簡單結論與對策

第7篇

關鍵詞:環境績效審計;問題;意見

1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學者還在積極的探索環境績效審計。各種理論、方法百花齊放,其中主要的觀點總結有以下:湯孟飛(2011)認為環境績效審計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對環境績效審計應用方法作深入研究,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環境績效審計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完善環境審計的方法,豐富環境審計的內容。許松濤、陳霞(2010)對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美國環保局、英國標準所的BS7750、歐盟EMAS和ISO14000系列的環境審計和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作了簡要回顧與評述。指出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需在環境管理系統審計、環境績效審計標準、與其他審計之間的關系、將環境績效審計作為環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鑒國外研究成果。近幾年來,我國的審計部門開展了對相關環境保護工作的審計和評價,但總體而言,我國環境績效審計尚處于起步階段。下面,筆者將選取千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某鋼公司)作為案例研究對象。

2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的應用研究

2.1某鋼公司基本情況

2.1.1自然情況

某鋼公司1956年建廠,1998年由工廠制改建為有限責任公司,位于我國北方A省的B市。某鋼公司屬于國有控股企業,2009年末實收資本96億元。

2.1.2重大工程項目情況

(1)高爐煤氣循環發電項目。根據項目初步設計,項目建成后年供電量為12.l*10*8Kwh,此項目可為公司每年節省電費3億元。

(2)干熄焦項目。干法熄焦可以回收紅焦顯熱,出爐紅焦的顯熱約占焦爐能耗的35%、40%,這部分能量相當于煉焦煤能量的5%。2006年2月~2009年1月,某鋼公司共新建和改造干熄焦項目7個,累計投資3.5億元。

(3)污水處理廠項目。污水處理廠總占地7000平方米,設計日處理污水能力為7.2萬立方米。項目2008年6月5日正式開工,2010年4月試運行。累計投資9675萬元。

2.2某鋼公司環境績效審計過程

2.2.1審計目標

受政府的委托,本次環境績效審計的審計重點是公司環境績效管理情況、國家政策法規執行情況、環境治理情況、資源節約情況以及節能項目建設情況。

2.2.2審計內容

(1)環境績效管理審計;(2)國家政策法規執行審計;(3)環境治理審計;(4)資源節約審計;(5)節能項目情況審計。某鋼公司環境績效審計指標的權重設置如下。根據指標的設計以及調查了解的情況,對一級目標的權重做出以下確定:環境管理20%、環境績效40%、節能25%、項目環境15%。具體指標體系和權重如表1所示。

2.2.3審計方法

本文采取的環境績效審計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審計方法;第二種是審計調查方法;第三種是專業技術方法。

2.2.4審計結果

最終結果如下文所示。

(1)環境管理:環境管理方面得分12.5分,在本部分評價指標及格線以上??傮w上看,某鋼公司的確建立了相關管理部門,但是,存在高層重視程度不夠、重大工程項目進度緩慢、落后產能的淘汰率不高等問題。

(2)環境績效指標:某鋼公司得分33分,得分率高達82.5%。證明公司的環境績效工作完成的比較理想。但是,一些分項目標還存在諸多問題。如2009年某鋼公司噸鋼二氧化硫、噸鋼化學需氧量(COD)分別為4.73千克、0.11千克,高于相關領域的政府標準。

(3)節能績效指標:這部分公司得分15分,恰好達到及格線。審計調查中發現,按年度對用水量、初級能耗情況以及固廢量進行分析討論,結果顯示,這三個指標都呈現逐年惡化的趨勢。2009年,公司部分項目導致大量能源消耗,同時出現廢棄物排放污染環境的情況,但是這些項目卻沒有實現利潤增長,導致公司虧損3億元。

(4)項目環境指標評價。某鋼公司得9分,也恰好達到及格線。在調查中發現,公司在沒有拿到環保部門審批的情況下,擅自開始重大項目的施工,嚴重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

2.3審計建議

2.3.1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建議某鋼公司調整戰略目標,著眼于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企業。基于這樣的戰略目標,同時依據行業發展趨勢、市場供需情況和公司產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未來發展規劃。

2.3.2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規定

建議某鋼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將之細化至每個部門。具體措施如下:一是認真學習國環保相關政策規定;二是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三是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

2.3.3積極建設環境治理項目

首先爭取最大限度的環保專項資金,從而使某鋼公司技術改造有足夠的資金保障,進而順利進行。然后,在每年的年度預算中,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環保專項資金,建議環保專項資金的提取比例逐年加大。最后,節能減排工程要如期完成,確保能夠充分發揮工程的節能減排效益。

2.3.4加大新技術的研發

高新技術科技對公司發展必不可少,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技術換代,建議某鋼公司在以下兩個方面認真完成:一是保持與先進鋼鐵企業的聯系,多進行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二是與科研部門通力合作,為某鋼公司中長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證。

參考文獻

[1]劉燕華.應對國際二氧化碳減排壓力的途徑及我國減排潛力分析[J].得力學報,2008(07).

第8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成本;核算

低碳經濟是指在盡量減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基礎上,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通過技術改造、產業轉型、開發新能源、制度創新等手段,達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長期以來,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能源消費成本,增加了企業利潤;另一方面導致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環境犧牲所帶來的侵略式發展不能促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在能源日益短缺和污染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自然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不二選擇。通過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理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經濟和環境取得雙贏。企業運用低碳經濟的發展能產生新的利潤增長,低碳經濟發展和全信息技術革命一樣,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企業會計核算作為信息處理和經濟管理的手段,也必然受到低碳經濟活動的影響,低碳經濟在促進企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核算的理論和方式。從1971年經濟學家比蒙斯撰寫文章《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1973年馬林撰寫的文章《污染的會計問題》開始,標志著環境會計從現實關注到理論研究,是環境會計的開端。企業在產品成本核算中將環境成本作為產品成本構成的一部分進行核算,使得企業核算成本的真實性、完整性。企業環境會計的發展促進了低碳經濟理論在企業的實現,低碳經濟的理論促進了環境會計的發展,也完善了會計體系的新發展,使環境成為會計的一個重要分支。

1企業環境會計建立意義

1.1企業環境會計建立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

企業與環境有關的活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改變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風險,環境報告就成為企業管理進行決策分析必不可少的依據。在現有產品成本的核算中,企業很少考慮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從企業內部管理角度來講,環境會計的建立可以使企業管理者更準確地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1.2企業外部使用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有強烈的需求

政府職能部門、投資者、消費者、社會公眾、債權人等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有著強烈的需求。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社會各方面環境意識的加強的今天,環境問題對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經濟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職能部門需要根據企業的環境報告來評價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在環境方面的成本;投資者基于自身投資的收益性和安全性的考慮,十分關心對環境帶給企業經營成果和未來財務收益的影響,以便對可能的環境風險做出評價。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希望通過種種手段促進環境的改進和治理。

1.3建立環境會計是增強企業適應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廣泛深入的經濟合作,將來會有更多的外資企業到我國投資,我國到國外投資的企業也將越來越多。建立環境會計,進一步與國際會計接軌,是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國際會計一體化。通過把環境因素納入會計核算范圍,就會迫使企業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努力生產具有國際標準化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競爭中取勝。

2傳統會計與環境會計之比較

2.1兩者在核算和內容上存在差異

環境會計作為企業會計的一個分支,在會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與傳統會計相似。傳統會計很少涉及環境方面的內容,僅在管理費用中設立排污費、綠化費等少量明細項目,將繳納的各種環境污染罰金、賠償金等包括在營業外支出的明細項目中。表現在:沒有將環境資源確認為資產,負債要素中沒有反映企業應承擔的環保責任,沒有將環境資產確認為所有者權益,沒有確認環境收入和費用以及環境利潤。傳統會計以貨幣計量作為會計的本質特征,只確認能夠計量、且通用貨幣計量和貨幣交換的東西,并沒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生態循環價值反映出來,因而會計核算對象及內容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

2.2傳統會計主體忽視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企業利益是傳統會計體系的核心,只計量企業直接的生產耗費和能為企業擁有的所得,從會計主體的資金循環出發,將其耗損的資源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排除在核算體系之外。為了追求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企業的管理者在決策時就有意識減少開支和增加產出的措施,如對廢棄物不進行處理就直接排放出去,以減少企業的成本,企業將自己的責任轉嫁給社會。同時,企業收益的虛增,間接上鼓勵了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當前的經濟收益。2.3狹義的傳統會計成本循環理論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理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成為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的共識。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更多關注企業可持續發展,傳統會計成本理論是基于企業本身來處置成本補償,只對已發生的成本進行補償,是狹義循環成本概念。狹義循環成本理論將自然界的物質,如水、空氣等視為沒有價值的資產,既而將自然資源看成是無償的而排除在循環成本之外,不考慮以對環境因素進行會計核算,沒有對自然資源進行補償,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理念。

3企業環境會計核算要素

3.1環境資產的概念與分類、計量

環境資產是指因資產的確認標準而被資本化的環境成本環境資產按范圍分為狹義環境資產和廣義環境資產,狹義環境資產是指所有權或控制權屬于特定會計主體的環境活動有關的資源。廣義的環境資產包括狹義環境資產外,還包括所有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如森林資源、水資源、天然礦藏等。環境資產的計量是量化環境資產結果的過程,即以環境資產確認為基礎,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對環境資產的金額與數量進行的確認、計算和認定的過程。環境資產計量的方法有現行成本法、歷史成本法、可變現凈值法、現行市價法、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法。環境資產可進一步分為資源性環境資產和非資源性環境資產兩類。非資源性資產包括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專利與專有技術、污染治理設備和排污許可證。資源性資產通常指自然資源,企業一般不擁有資源性資產的所有權,只擁有其使用權或開采權。

3.2環境負債的概念與分類、計量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認為:環境負債是為凈化環境而形成的負債。包括為凈化環境而直接發生的負債和為凈化環境而預測發生的各種支出。按是否賠償可以劃分為確定環境負債和或有環境負債;按是否用貨幣計量可以劃分為貨幣性環境負債和非貨幣環境負債;按照環境負債的存在形式可以劃分為環境賠償負債、環境修復負債和環境罰款負債。環境負債的計量包括破壞環境的罰款義務形成的負債、符合性義務形成負債的計量、環境修復義務形成的負債、破壞環境的賠償義務形成的負債。或有環境負債的計量包括確認并預計或有負債、確認但不預計或有負債。

3.3環境權益的概念與分類、計量

環境權益的概念是指環境資源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企業環境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等于環境資產減去環境負債后的余額。按形成權益來源不同環境權益的分類劃分為環境留存收益、環?;鸷唾Y源資本。資源資本的計量有兩種情況:一是資源性資產的取得成本遠遠低于價值時按該項資產的價值與取得成本的差額計量;二是企業零成本取得資源性資產的開采權或使用權時,應按資源性資產的計量方法計量。

3.4環境收益的概念與分類、計量

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是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所得到的經濟利益減去環境支出的結果。按取得收益的方式劃分為隱性環境收益和顯性環境收益;按具體內容可劃分為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附加收益、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利益、排污權轉讓收益、資源節約而引起的成本降低、其他收益等。環境收益的計量分為顯性環境收益的計量,通過簽訂銷售合同或銷售協議取得收入,并通過收入與費用配比的原則予以計量,包括廢棄物處理收入、排污權交易收入、附帶產品收入等,分別減去排污權購買成本、附帶產品成本、廢棄物處理費用等,計算求和。隱性環境收益的計量包括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帶來的產品附加價值計量、節約能源和資源耗費產生的成本降低的計量。

3.5環境費用的概念與分類、計量

企業因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已消耗環境資產價值和發生的各種費用和,以及由此而承擔的各種損失,是企業環境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利益流出。按照經濟用途劃分,可分為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環境污染預防費用、廢棄物回收利用費用、環境賠償費用;按經濟內容劃分,可分為資源消耗費用、環境補償費用、環境保護費用的計量。環境費用的計量是對環境費用確認的結果予以量化的過程,遵循非歷史成本計量和歷史成本計量。歷史成本計量包括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的計量、環境污染預防費用的計量、廢棄物再利用的計量、環境損失費用。非歷史成本法計量主要用于環境損失的預計。

作者:馮軍 單位:武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進波.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財政監督,2007(7).

第9篇

關鍵詞:環境會計 確認 計量

一、推行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可行性

1.法律環境和會計環境的存在

企業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需要遵循會計準則制度等和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一方面,我國已經頒布和實施的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理論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另一方面,企業的會計行為日益規范化和系統化,又為其在企業中的運用營造了一定的會計環境。

2.企業環境事項的存在

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環境效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與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密不可分。如購入環保設備,雖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卻有助于企業減少未來由于污染而支付的環境治理費或罰款。為了更好的反映企業的效益,需要將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加以確認和計量。

3.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國已經有相關的制度要求企業披露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就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和環境報告書情況來看,披露的形式有貨幣金額和文字說明等。

4.國外環境會計的實踐

目前,國外很多國家已經將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理論形成相應的制度規范,FASB將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納入到美國財務會計準則之中,日本了《環境會計指南(2005)》等,這些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二、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存在的現實約束

1.會計理論的約束

(1)環境會計要素定義的約束。首先,企業發生的與環境有關的事項的財務影響往往是在未來才體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定義的環境會計要素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需要借助預測和估計等方法對其進行確認。這與可靠性之間存在著沖突,也影響計量結果的準確性。其次,我國目前并沒有制定環境會計制度,對于環境會計要素的定義沒有達成統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境會計確認的應用。

(2)環境會計目標的約束。不僅要滿足使用者的決策,還要有利于保護環境,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保護環境應該作為環境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出發點。僅參照傳統會計確認的標準和方法,無法完整地體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如果將法律法規或其他的確認標準納入環境會計確認的程序中,可能會脫離會計核算范疇,如何將二者融合是環境會計確認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計量的約束。主要表現在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的選擇和應用上。由于環境事項的復雜性,在計量時還需要借鑒環境經濟學、模糊數學、統計學和運籌學等學科中的方法理論。

(4)會計信息質量的約束。由于環境事項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計量上的約束,其反映的信息不一定能夠滿足可靠性的要求。在對環境會計進行確認和計量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環境事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有些環境事項的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很大的差異,可比性要求不能滿足。而環境事項的復雜性,企業可能無法及時確認。

2.會計實踐的約束

(1)缺乏環境會計方面的制度規定。國外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研究結果已經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規定,企業在實施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時有參照規范。我國對于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沒有形成相應的制度規定,企業缺乏制度上的指導,從而限制了環境會計在實踐中的應用。

(2)缺乏專業素質人員。環境會計的確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專業人員的判斷,而目前大部分會計人員對于環境會計不太了解,在做判斷時很可能無法做到客觀準確。另外,環境會計計量所采用的方法比較復雜,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計量技術更不可能準確熟練地運用于環境會計實務中。

(3)成本—效益的約束。與環境活動有關的交易或事項比較復雜,企業在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時往往需要獲取其他信息。例如,企業為了評估治理環境污染的支出,需要采用專業的技術,獲取環境污染各方面的指標信息。企業在獲取和評估這些信息的過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果企業的支付無法給其帶來相應的效益,企業可能就會放棄這項支出,結果導致放棄確認和計量該項業務,或者是確認和計量的結果不準確,對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在實踐中的應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加強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在實務中應用的對策

為了加強環境會計的在實務中的應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政府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和完善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的相關制度規定,明確界定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定義、方法、質量要求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內容,從而為確認和計量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制度指導。

第二,企業需要完善自身,引進和培養復合型人才。企業應樹立高度的環保意識,將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和規章制度中。同時引進一批環境會計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也可加強對內部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在環境會計核算方面的執業能力。

第三,社會上其他機構應該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優勢,為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提供支持。高校可以開設與環境會計相關的課程,加大同國際上相關組織機構的交流,學習國際上環境會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并結合我國的具體進行創新。其他機構可以通過整合自身的資源,為企業環境會計的核算提供便利。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培養環境會計業務人才,開展環境會計咨詢和審計等服務。軟件開發企業可以通過研究開發相關的軟件系統,加強企業環境會計核算的自動化。信息整合類機構可以擴大對環境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功能,為企業提供相關的信息,將其企業信息處理的成本等。

參考文獻:

[1]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大勇,解建立.環境會計確認與計量問題討[M].學術交流,2006.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毛片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99视频 |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天码aⅴ片在线电影网站 | 黄色视屏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 四虎免费永久在线播放 | 深爱激情五月网 | 激情六月网 | 免费视频久久久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久国语 | 国内亚州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天堂网 | 精品免费 | 国产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免费小视频网站 | 精品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国产门事件 | 一级毛片免费的 |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 久久99精品视免费看 | 五月天婷婷丁香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一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色视频网址 | 高清视频一区 | 日本免费不卡视频 |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卡 | 一级毛片国产 |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 99pao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 九月激情网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视频97 | 99精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