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51: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古建建筑設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仿古建筑;設計;軸線;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國具有悠久且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以土、木為主要結構材質的中國傳統建筑不論結構方式還是整體造型與西方都有著巨大差異,現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國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當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時,但從建筑物來看,你幾乎不知道這些地方和紐約、東京有何區別。隨著近年國學熱的出現,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古代各個方面的思想和理論再一次對現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得到了人們的重新審視,仿古建筑不單單是使得我們建筑形式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設計逐漸成為了當下整個建筑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仿古建筑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嚴格而系統的規定,因為它本身只是一種設計理念而不是一種單獨分類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設計中基本還是遵循普通設計的基本理論,并結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點,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體設計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體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可以采取軸線布局和園林布局兩種方式。
1)軸線布局是參照中國傳統建筑的標準設計形式――軸線對稱,在建筑物的中間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條中軸線,在軸線周圍依次布置相關建筑。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布局形式,故宮、十三陵、太廟等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軸四館也是借鑒了這種設計理念,而新圓明園、大觀園、橫店影視城等現代仿古建筑區都是采用的軸線布局設計,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強的返古感。
2)園林布局。園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設計形式,中國傳統建筑對山水有很強的依賴性,園林布局有繞山繞水和穿山穿水兩種。繞山繞水是將山水作為建筑布局設計的中心,建筑物環繞在山水的周圍,這種設計的典型便是頤和園,這種設計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整個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機聯系,游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觀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園便是采用了這種仿古形式,建成以來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圖1)。
圖1南充北湖公園
2細部設計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開始建筑的細部設計,細部設計是仿古設計的靈魂,可以讓整個建筑形象豐滿,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形式設計。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分類十分明顯,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設計步驟主要便是參照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形式來進行仿古建筑的細部構造設計,其核心便是將各種傳統設計元素有機整合,確立一種主要設計形式,再在當中加載其他元素。例如,我們可以確定以“四合院”作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設計中就將以院落作為建筑的構成子單元,而在各個子單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這樣的設計使我們的建筑既顯得豐富,又有一個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據民間傳說修建的玉香樓便是采用了這一模式(圖2)。整個設計明顯地分為兩個四合院落,而在各個院落中設計布置了大殿、牌坊、亭臺等元素,整個設計方案顯示十分大氣而又不散亂。
圖2玉香樓設計示意圖
2)加強仿古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畢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現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現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實際是在現代建筑中加載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現代建筑,但是去獨具匠心的對建筑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琉璃瓦和亭臺處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為了現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圖3)。
圖3雄偉的北京西站
與此同時,也可以在裝飾裝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鏤空、廳堂布局等形式來體現仿古形式,同時又具備了現代裝飾的奢華,視覺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設計。中國傳統建筑主要采用磚木結構,這使得中國傳統建筑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長,安全隱患大。另一方面,現代木材資源緊張,大規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經濟也不環保,所以材料的設計也是仿古設計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可以用現澆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這樣既滿足了木柱的視覺效果,又節約了木材,增強了強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則完全可以采用鋼筋混凝土來形成建筑物主體,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縫或是采用仿古磚貼面(圖5)來實現古色古香的視覺效果。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室內細節來加強仿古設計,這主要是對牌匾、廳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運用,在設計中可以按照傳統建筑中廳、堂、房的格局來拜訪深具傳統意味的細節家具和裝飾,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細節效果(圖6)。
圖6古色古香的傳統裝飾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個重要分類,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和發散傳統建筑設計的精華,同時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加以表現,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葉小明.仿古元素在現代建筑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韻,2006,9.
[3]管平.仿古建筑漫談[J].建筑世界,2009,10.
【關鍵詞】古建筑元素 現代建筑設計 城市建設 文化積淀
在現代城市重建和重構中,現代建筑所體現出來的建筑風格以及城市風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于建筑設計師這個群體而言,建筑出來的高樓大廈亦或者低矮別墅等等,實用性是其考慮的最重要問題??v觀國內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舊城改造或者城市舊城區老建筑被改造成為城市的新地標。在大規模的城市重建中,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和西式建筑出現在了我們眼前,而老建筑物在改造中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怎樣在保證老建筑在現今情況下的最大使用下,盡可能保留建筑物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沉淀。新的建筑出現在歷史文化保護建筑旁,是否突兀,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一、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的意義古建筑元素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現狀
(一)地位尷尬。就現階段而言,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所處的地位十分尷尬。這不僅僅體現在中國新一輪的城市構建中,也體現在國內目前的建筑市場對古建筑元素的態度和設計師們的作品之中。一覽最新的建筑物,不難發現,古建筑元素在建筑上的運用越來越少。清一色的西式建筑、金碧輝煌的高樓別墅,把歷史文化毀的一塌糊涂。
(二)矛盾突出。在傳統觀念里,中國人的居住環境是離不開木質結構和花草山水。但是,現代居住環境在現有的條件下,要求住房在功能和構造上要更多利用和更緊湊。這方面,還涉及到現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因此對住房和辦公等房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客觀方面,古代木質結構下,房屋的建筑工藝都施展不開,且考慮到原北方的宅院大多需要較大的占地面積,而南方的院樓在采光、天井的水源等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三)文化缺失。其實,現在建筑中古元素的缺失從根本上看,是古代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一種流失。古建筑元素從本質來看,就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建筑中的成型和保留。因此,在現代城市的構建中,能盡可能的保留古建筑元素或者在新興建筑設計中能盡可能的使用到古建筑元素,不僅是在建筑上為城市保留風韻,而且在保護和傳承古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說白了,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缺失反映的是國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忽視和不自信。
(四)簡單抄襲。有些城市在拆遷改造和重建的時候,也有做到一些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有些建筑師雖然號稱在自己的設計里面添加了所謂的“中國元素”,但是仔細看他們的設計,就會發現,所謂的中國元素,不過是簡單的講古建筑元素的部分照搬照抄到現代建筑中。當然,還有一些建筑雖然在外型上較接近古代建筑,但也不過是刻意的人為仿造和抄襲而已,并不具有建筑上的“靈魂”和古元素的意蘊。很多現在的建筑師,以為這樣就是在傳承古代建筑文化,建造出眾多的仿古建筑,其實不過是對傳統建筑的一種誤讀。
二、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的意義
(一)歷史文化意義。古代建筑所保留下來的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之后,不僅突出了文化積淀對城市的長久影響,也同時有發揚和傳承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建筑所包含的中華文化,不僅僅是中國文化中燦爛的瑰寶,而且也為世界所共有。令人非常震驚的是,在現如今的中國,中國古建筑元素在實際建筑應用上的稀少,甚至遠不如日韓及其他國家保留的完整。古建筑元素相當于古代文化在建筑這一領域的反映,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當中的和諧統一與自然相處的精神。
(二)建筑意義?;貧w到建筑本身的基礎層面,古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融合交織,不僅是繼承過去較為出色的建筑工藝、建筑藝術。如果在現代建筑的設計中,以“取行,會意,傳神”這樣的原則進行古元素在現代生活中的一個延續,將會很好的體現傳統精神。
(三)生活與審美需求。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到古建筑元素,融合現代先進的工藝和愈加簡潔實用的設計,可以在精神層次提升古建筑元素的精華,并且創造出適合現在社會生活需求的,現代、簡約、時尚且突出傳統精神和優雅意蘊的全新風格建筑。
三、如果將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
(一)在結構上做到兼收并蓄。鑒于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質結構,而現代建筑則多應用磚混和鋼筋框架結構,這兩種結構形態貌似沒有太多相似之處。但是其實現代的結構是從古代木質結構發展過來的,現在的建筑可以結合這兩種結構。
(二)在色彩上做到大膽重組。在中國古代建筑之中,色彩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不同的色彩在傳統建筑之中都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不同的地方也存在著差異?,F代建筑設計愛色彩上也不妨大膽重組,將豐富的色彩應用到現代灰白色調的建筑之上。
(三)在細節上做到多加利用。細節方面,可以運用上中國傳統的圖鑒。將古代元素中的花鳥魚蟲,草木雕刻,彩畫屋頂等這些細節以新的設計運用到現代建筑之中。借鑒古元素的深遠意境,搬到現代都市,也將是一片清新的風景線。
(四)在內部設置上做到充分利用古代智慧。其實現代某些文人雅士家中,在現代建筑的外表之下,房屋的內部在裝飾上充分的體現了古建筑元素的美。比如做一些木質的雕刻,或者運用一些傳統的家具,以現代人的審美來打造古代神韻。
四、結語
傳統文化在建筑領域的體現,還需要建筑設計師們把古建筑元素靈活的運用到現代建筑中。華夏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中華精神的傳承、傳統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把古建筑元素成功的融入到有形的現代建筑設計之中,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中華文化傳統建筑的內涵和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03
【關鍵詞】仿古建筑設計;概念;特點;基本樣式;思路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點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文化歷史悠遠,形成獨特,建筑物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宏偉中不失細膩,莊嚴中不失優雅。“仿古建筑”與古建筑幾乎相同,但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具體型式的案臼,如果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對傳統建筑的因襲照搬就在所難免,也是對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見。所以說對“仿古建筑”一詞全面和準確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設計的外在表現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特點體現在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構架制原則。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鑒于木結構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現今建筑中已經不提倡使用;而構架制的結構形式和現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極為相似:傳力途徑明確,主體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分開。這就說明框架結構是最能體現古建筑精髓的結構形式。這也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但彩畫制度這一形式在現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也只能通過外貼或噴繪等裝修手段才能達到。
2.仿古建筑的基本樣式
建筑的外部形態是在滿足了功能和結構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區穿斗式木構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間”為構成單位而組建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現代人對居住空間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結構多樣,功能的劃分也愈加豐富,這是傳統民居的“間”所不能滿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為今所用,就不得不作出改變。今天的“仿”主要是對古建筑的外觀造型、裝飾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對建造工藝仿的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構件在仿造中被鋼筋水泥替代,純粹成為了體現“古”的裝飾元素?!肮派畔恪笔乾F代人對古老的東西最直白的感嘆,因為色的搭配能引發人們對古的感受,中國古建筑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色彩搭配體系,在重慶的仿古建筑中則主要體現了原木色的柱與枋,青色板瓦、白墻。
3..工程案例概況
近期所內通過幾個項目對仿古建筑的規劃和設計進行了很好地實踐。如下文提到的項目為東海半邊山五彩漁鎮項目,位于東海半邊山旅游度假區的新鶴片區,北臨居民點,東至新鶴沙灘,西、南接四季漁村。項目基地周邊比鄰歡樂海洋、品尚度假等主要項目。五彩漁鎮項目由三塊用地組成,總用地面積約18.31萬平方,計容建筑面約16.14萬平方米。其中本次報建項目為其中一塊標編號ZX01-09地塊,用地面積15.53萬平方米,容積率1.0,計容建筑面積約15.53萬平方米。
4.仿古建筑的做法
在仿古建筑設計實踐中,新老工藝結合運用常見三種形式。其一是基本繼承傳統古建筑的木、磚、石構造做法,局部隱蔽部位采用新工藝以彌補傳統工藝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礎采用現代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予以處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現的基礎沉降現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統隱蔽部位增設現代材料的防水層,有效延長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統的使用壽命。第二種是主體構造框架應用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并通過古建筑傳統裝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馬板、油飾彩畫等,使其構造框架處于隱蔽部位。其他細部構件采用傳統工藝做法。這種結合方式既能較好體現古建筑的神韻,降低建筑成本,對建筑的主體構造也起到加強作用。第三種則是基本上采用現代混凝土施工工藝去完成對古建筑形體的塑造,通過裝修裝飾的手法去體現古建筑的特點。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大量應用了現代建筑技術,但復雜且精細的裝飾構件通過混凝土來實現是對施工工藝的考驗。
如何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來實現古建筑中的各個節點和構件?接下來我們通過下文來闡述仿古建筑的設計的幾個要點。
(一)合適的柱網開間
仿古建筑有較為規整的開間模數, 考慮到一扇木門的寬度在500mm到600mm之間,一般在3.6米到4.5米之間,每開間做四門或者六門。
(二)合適的層高比例
仿古民居一般做兩層,較低樓層層高高,較高樓層層高矮。為適應現代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首層可控制在3.3米左右,二層2.8米左右。
(三)準確的軸線定位(結構軸線、木構軸線)
仿古建筑的主體結構仍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本身有一套柱網體系。但仿古建筑仿的是木結構,故另需要一套反映木構裝飾的軸網體系。兩套軸網在大部分情況下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入口變化的地方,為保證外在的木結構開間的一致,剛勁混凝土柱位需要往里退。
(四)多樣的墻身的做法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總結出仿古建筑的幾種立面,反映到構造上就是幾種墻身的做法。
4.結語
仿古建筑的興起既有歷史的緣由,又符合現實的需要。它雖是現代機械化的產品,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體系中承載的文化記憶,簡單地把中國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組合起來,難免會落于俗套,給人留下索然無味的感觸。在經濟建設與文化復興兼顧發展的今天,文化不應該成為發展經濟的墊腳石或裝飾品,更不能將仿古建筑作為表現文化的唯一手段,因為歷史與社會總是在發展,人類的建筑文明始終該有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鄒德儂,戴路,張向煒.中國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關鍵詞:古建筑設計;尺寸標注;研究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重建和新建筑中的古建筑如雨后春筍一般。對于古建筑,無論是新建,重建或維修,設計制圖都是關鍵。由于其建筑構件的復雜性,古建筑和古建筑的設計,現在知道的年輕人很少,但對老同志,計算機繪圖工具又讓他們很難接受。隨著傳統技藝的消失以及舊系統單位和計算機的不匹配,古建筑的設計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F在很多從事設計的老同志根據單位的轉換關系,將這個古老的單位制逐個轉換為公制尺寸繪制出草圖后,年輕人用計算機繪制成施工圖。但是這樣做不僅非常繁瑣,工作量特別大,而且完全依靠老同志來轉換單位的方法也不利于年輕人才的存儲和訓練。
一、古建筑設計尺寸標注的介紹
現在一般的計算機繪圖軟件――Auto CAD中沒有專門的古建筑的單位可以直接標注,但可以通過設置單位轉化來實現。這樣繪圖時就可以按古建筑單位輸入相應尺寸,而且標注時可以按古代單位標注,也可以按現代常用的單位標注,從而避免了復雜的人工轉換,大大提高設計效率?,F介紹如下:
在 Auto CAD2000(或其以上版本)中,按宋朝的規范尺寸(以“分°”為單位――其實 Auto CAD 默認的單位仍然是“十進制”的 mm 單位)畫出圖 1
(a) 所示齊心斗的圖樣。如果欲以“分°”為單位標注尺寸,則啟動尺寸標注樣式管理器(點擊格式菜單標注樣式或點擊標注菜單樣式) 對話框點擊 “修改” 選擇 “主單位” 選項,彈出圖 2所示對話框。
圖2中的對話框,主單元格式(格式)中選擇默認的“十進制”(十進制)――毫米為單位,其他的選項是默認情況下,只有在后綴(后綴)分項的右側空白部分中輸入“分”(由于在由 AutoCaD中輸入上標不太方便,我們可將 “分”代替“分°”)。閉“標注尺寸”對話框,就能得到如圖1所示(b)中以“分”為單位的標注結果。如果將“分”更換為“斗”就可以得到以“斗口”為單位(或沒有標明單位安排,統一描述)。如果你想在圖1(c)顯示毫米為單位(公制)標記,你必須取消圖2對話框里的后綴,而且精度(精度)必須是一個整數(小數點后為零),比例因子(比例因子)輸入相應的系數――因為圖1是根據宋朝用料系統中的“一等材”來繪制的,1°= 0.6寸(1寸= 30.72mm),因此,比例系數為18.432,如下圖圖3所示:
關閉該對話框后,再對原來的圖 1(a) 進行尺寸標注,即可得到新圖圖 1(c)( 注:各尺寸的轉換換算,在尺寸標注時由 AutoCaD自動生成,無需經過人工換算。)同理還可將此方法用于別的朝代的單位換算,根據宋之“材”、“分”制和清之“斗口”制的規定,各等級的比例系數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
結束語:
通過現代科學繪圖軟件的應用,巧妙的利用現代計算機繪圖技術,做到“今為古用” ,即可使從事古建筑設計的人員從繁瑣的尺寸換算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設計古建筑的精品中去。該文只是鄙人的微薄淺見,希望從事相關工作的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粱思成《營造法式注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
[2]《梁思成文集》[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仿古建筑;混泥土結構;設計方案;施工要點
1混凝土仿古建筑設計原則
在混凝土仿古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1.1節省建材木料從當前國內形勢來看,木材存量比較少,尤其是硬木,主要靠進口。從工程建設造價上來看,木結構的建筑工程項目成本較高,不如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建筑節約成本。實踐中,可用框架外包木板的方式做建筑結構的梁枋,比如慈溪佛跡寺工程,就起到了小材大用的效果。從這一方面來講,在工程設計過程中,可借鑒但不能照用,建議用建筑模數對其進行設計,基本能夠實現傳統建筑形制即可。1.2傳統建筑風格的延續以屋頂檁條和桷板為例,利用混凝土進行支模澆筑,作業難度非常大。從傳統風格的延續和經濟性考慮,屋頂按照傳統方法進行施工建設。同時,室內可利用木結構進行裝修,以此來傳承傳統的建筑風格,比如掛落、花罩等。在設計混凝土梁架時,應當充分考慮木構架的性能,將梁、枋、柱穿插環節處理好。1.3設計方案應當便于施工建設仿古建筑構件一般都非常的粗獷,很多精細裝飾無法做到木材施工效果。在工程設計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保留傳統風格,簡化木裝飾,有效把握好混凝土建筑結構與傳統形象之間的關系,方便施工建設。
2混凝土仿古建筑主結構施工技術要點
在混凝土仿古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和環節,以下對主要的結構施工技術要點進行分析。2.1柱與柱礎施工要點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柱子,通常是混凝土仿木結構,通過上漆仿木。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利用耐水原子灰進行打底找平,然后再涂兩遍紅色的亞光漆,就能夠呈現出木柱效果;同時,也可以利用外墻防水聚氨酯仿古漆,并且在漆底扇灰摻加一定量的纖維素。對于混凝土柱而言,可利用面層貼木條和木板的方式來仿造木柱。在傳統的建筑結構中,有瓜棱柱,其采用包鑲等手法將幾條柱拼接成一根大柱,既美觀又省料、承重。在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建設過程中,可借鑒該種方法,中間是混凝土大柱,周圍包上若干個小木柱。以嶺南地區為例,多數傳統的柱礎收腰都非常的小,此時混凝土柱難以有效地從柱礎穿過,建議利用鋼管從柱礎穿過,然后與基礎相互承接起來。完成基礎施工以后,將空心柱礎與基礎套接起來,鋼管向上伸出來,然后再與柱鋼筋相連接。在實際施工操作過程中,應當先對柱礎進行校核,做好相關保護措施,后續澆灌柱。再以江南北方地區為例,柱礎一般為圓鼓狀,能夠將兩瓣柱礎緊緊地貼在柱上,大悲禪院即為典型代表。2.2墻面施工要點對于傳統的建筑墻體而言,其墻體主要采用青磚墻建造。在設計過程中,只需對面層進行仿古處理即可,而且內部全部按照現代方式進行砌筑。以江南地區為例,傳統墻體多為白灰形,在砌完墻體以后,面層直接抹灰即可。對于我國北方及嶺南地區而言,墻體一律是清水磚墻,在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過程中,面層利用青磚片貼黏即可,青磚片質感、色澤均與青磚類似。在仿青磚墻施工建設過程中,將青磚切成三片,并且將切片貼在墻體之上,效果接近傳統效果。2.3梁架施工要點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梁架以混凝土結構為主,其施工要點如下:①雛形建造?;炷量蚣芙梃b傳統建筑形式進行簡化施工,梁架的截面為矩形,規格盡量與傳統尺寸接近。②塑形??蚣芙ǔ梢院?,將水泥、石灰和砂子按3∶1∶3的比例進行配制,并將混合砂漿均勻地涂抹在框架之上。根據仿梁架塑形,梁架形式盡可能地簡單化。③上漆。根據設計方案,各部位按計劃上漆。在對梁架上漆時,可參照混凝土柱的上漆操作方法。在梁架細部位置處理過程中,傳統的梁頭、短柱和梁底等均有雕花工藝,混凝土仿古建筑可在塑形過程中稍作修正。比如,在需雕花處鑲嵌細木條,塑形后取下木條,并進行簡單雕花。如果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梁枋截面較之于傳統形式有較大的差距,則可將梁枋進行亞字形處理,并且在構件的兩側中部位置鑲嵌木條,成型后再將其取下即可。2.4屋頂施工要點對于傳統建筑而言,屋架多由檁條和屋面木基層構成,比較節省木料。對于混凝土板屋結構而言,屋面板一般都是混凝土板,而且上面鋪設的是傳統風格的瓦面;同時,在室內做吊頂,要將混凝土板掩蓋住;檐口位置處理也非常的重要,檐口處建議改用木構屋面形式,但需嚴格處理不同屋面之間的接口。檐口用混凝土板,然后在板下釘上仿古木椽條。2.5斗拱施工要點在仿古建筑施工建設過程中,必須安裝斗拱結構,目前很多現代的工程項目也采用斗拱作為裝飾。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年代、地域,建筑中的斗拱結構和特點也不盡相同,斗拱施工安裝過程中主要包括現澆與預制兩部分。2.5.1現澆斗拱該種斗拱結構形式相對比較簡單,而且斗拱的尺寸也非常的大。仿唐建筑,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建筑群等采用了該種方式,整體性非常好,但是施工難度較大,模具損耗比較大。2.5.2預制斗拱在該種斗拱施工建設過程中,既可以采用混凝土、木材,又可以采用陶制構件,其尺寸比較小,而且施工較為復雜,整個施工過程按單元進行排列組裝。以珠海圓明新園為例,其外立面就采用了裝飾拱、插拱,整體效果比較好。
3結束語
總而言之,混凝土仿古建筑是當前和外來建筑市場發展的一種趨勢,發展前景比較好,其中既有傳統的藝術傳承,又有現代建筑的安全性、牢靠性,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偉.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施工質量控制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2).
[2]呂俊杰,王娟莉.鋼筋混凝土仿古圓亭屋面施工工藝[J].建筑工人,2015(03).
關鍵詞:仿古建筑;古代建筑;設計;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施工技術突飛猛進,能對各種突發天災作更深入的理論研究和作相應的預防;廣泛運用各種新材料,注重生活空間的細節,關注各類人群的需求。通過比較古代建筑與仿古建筑,更能明顯地看出仿古建筑的特點。建筑物設計中有很多方面是古代沒有考慮到而現時需要考慮的,如勘察、抗震、弱電、防雷、防火、節能、無障礙等。國家在此方面出臺相應的規范對設計與施工進行指引,設計人員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場地特點與設計定位,參照規范相關規定進行設計。下文以本人操作的都勻市三江堰水生態保護區濱水景觀工程為例,闡述仿古建筑的設計及現代施工技術特點。
1項目概況
1.1項目區位
都勻簡稱勻,貴州省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南地區出海重要交通樞紐,黔中經濟區5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都勻城位于“九溪歸一”的劍江河畔。
1.2設計范圍
位于劍江河上游,地塊呈南北走勢,東臨斗篷山路,西臨蘭海高速出入口,南接城市商圈,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傄巹澝娣e約61.8hm2,其中水資源生態保護區面積約53萬m2,文化商業街區面積約8.9萬m2。在2015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
1.3環境資源
地塊配套湖區屬于三江交匯之地,湖區面積廣,約53萬m2。水資源豐富,水質品質高,處于劍江上游。
1.4功能定位
以凈化水體為實用功能,定位為鄰里河濱公園。
1.5建筑風格
園林建筑物和構筑物采用中國古典園林的手法,建造成各種園林類型的仿古建筑。水資源生態保護區建有豐馨廊、風雨橋、工藝閣、古棧亭、荷影亭、湖光水榭、致遠亭、水中花亭、清風廊亭、韻亭、水香坊、清華蘭亭、品茗軒、凌波雙亭、華彩樓、書香院、管理處、清風廊亭等10多個仿古建筑。
2古代建筑與仿古建筑的特點對比
2.1地質勘察
以前沒有這方面的技術,能勘察地質情況?,F在新建建筑物前,需先勘察地質,土質承載力不夠,結構設計時要作特別考慮,或者進行換土等措施,確保建筑物地基穩固。建筑物的主體結構古代主要用木,近代用燒結磚、石材、瓦,現代主要用鋼筋混凝土,也有用鋼結構等。因為木材不耐腐蝕、蟲駐,而且不耐火,所以古代很多有名木建筑已經不復存在。鋼筋混凝土耐腐蝕、蟲駐、耐火,為現代采用的主要材料。三江堰項目的仿古建筑全部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
2.2電氣
以前沒有電燈,用的是油燈和燭燈。自從有電燈之后,建筑拉電線。沒普及時與考慮低造價時用明裝電線槽,現時多為暗裝電線槽配插座。建筑外立面沿屋檐裝燈帶、投光燈,可使夜間效果明顯增強。古代沒有弱電?,F代弱電主要有:監控系統、背景音樂、消防報警系統(煙感、溫感)、電視、電話、網絡。對于仿古建筑,有需要時,會在建筑安裝背景音樂喇叭,播放音樂,增加游人觀賞時的舒適度。大型仿古建筑,如本案的工藝閣、品茗軒安裝了消防報警系統,及配備電視、電話、網絡接口,滿足日常使用要求。
2.3給排水
考古工作者在唐代長安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后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梢娨郧笆谴u砌暗溝,雨污水合流,雨水無組織排放,不是低碳做法?,F在技術進步,用塑料給排水管,不用人工取水,而且雨水、污水分開排放,有利于水資源再利用,減少污染。以前排污是挖糞坑,有機分解或者用作肥料。現在會建生化池進行凈化,然后再排到污水處理廠作二次處理。
2.4防雷
古代建筑沒有考慮防雷,所以建筑物會受雷擊,處于建筑物中的人也會有生命危險。本工程的仿古建筑為三級防雷建筑,按照《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版進行設計。設計方法:在屋頂上設暗裝避雷帶(采用直徑12鍍鋅圓鋼),與屋頂金屬構件焊接連通,并結合避雷短針,作為防雷接閃器。突出屋面的所有金屬構件與避雷帶焊接連。利用柱內的主筋作暗裝防雷引下線,利用基礎地梁內的底筋作接地體,防雷引下線與接地裝置之間的連接采用電焊焊接。無地梁處敷設與地梁底筋同規格同埋深的鍍鋅圓鋼。電氣與防雷共用接地裝置,接地電阻4歐姆。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補打人工接地極。進行如上的防雷設計可以避免雷擊對建筑物的傷害,并確保建筑物內人員的安全。圖1豐馨廊-0.100基礎接地平面圖圖2豐馨廊一層防雷平面圖
2.5防火
結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對仿古建筑進行防火設計。建筑類別:二類,耐火等級:二級。根據規范不超過3層的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每層面積小于500m2,且第2層和第3層的人數之和不超過100人的可只設一個樓梯。長度超過24m的仿古建筑室外疏散樓梯應采用防煙樓梯間或室外疏散樓梯。本項目的品茗軒與管理處首層面積均未超過500m2,故室內只設置1個樓梯。
2.6節能
本工程依據《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第五章對比評定法,并通過天正節能軟件分析,設計建筑物空調采暖年耗電量之和小于基礎建筑物空調采暖年耗電量之和的1/2,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大部分仿古建筑南北對流,有良好通風采光并有效降低能耗。本工程外墻采用外墻漆飾面BRY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外墻外保溫系統。門窗按“宋式”木作門窗制作,節能措施有:玻璃采用5透明+12A+5透明,木門窗對開時做和合縫,所有風縫均用木飾條貼縫,提高木門窗的保溫節能性能。門窗的氣密性等級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2008規定的4級。
2.7無障礙設計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城市中的各類公園應進行無障礙設計,設計內容包括:綠地停車場、售票處、出入口、無障礙瀏覽路線、游憩區的無障礙設計、常規設施的無障礙設計、無障礙標識系統。旅游景點周邊道路也應有無障礙設計。三江堰公園入口門建筑物同時設置臺階和輪椅坡道出入口,輪椅坡道凈寬度1.5m,供殘疾人通行,并在公共衛生間旁單獨設置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內有報警裝置,供殘疾人需要幫助時使用。人行道設置導盲磚,坡度符合規范要求,路口位置緣石坡道坡口高出車行道地面10mm。綠地停車場專門設計了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景區設置有無障礙標識系統。
3結論
【關鍵詞】仿古建筑;城市建設
1、引言
雖然中國的古建筑經歷了長達了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但其固有的特點及風格并沒發生多大的變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堪稱為世界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在選用材料、處理平面和外觀設計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木材為主的建筑物的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木材容易腐爛且防火性能差等,而新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缺點,為了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新的建筑材料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仿古建筑中,既傳承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也提高了仿古建筑物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如今的 仿古建筑汲取了中國古建筑優良的一面,并將它不斷發展完善。以下本文將來談談在仿古建設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2、工程概況
某建筑物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建筑規模已不能滿足相關事業的發展需要,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自2004年開始對其進行修復擴建,大悲殿就是該項工程中的一項。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覂炔捎寐睹髟欤箍臻g更高大、更寬敞。
3、仿古建筑的定義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較忠實地模仿傳統建筑,并保證建筑外觀基本上反映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方面均反映近現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現代的建筑作品。
現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適當的方法使其達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認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觀來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謂的仿古建筑,其實不然。對于仿古建筑要滿足一下三個要求:
a 建筑物必須存在以下三個部分,即臺基、屋身以及屋頂,而且建筑物的主題部分的屋頂必須是傳統形式。
b 臺基、屋身以及屋頂之間的比例必須與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股建筑的結構特征及裝飾風格。
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可被 稱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將那些只包含了一點傳統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風格上與傳統建筑物有點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稱為仿古建筑。
4、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及設計要求
4.1 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
中國的古建筑物一般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木構架結構,布局看似平常,實則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結構井條有序,各個部分都有明確的分工,承重結構布置合理;在對古建筑進行設計和施工的過程中,各個部位的形狀、大小及制作方法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僅如此,古時的建筑師們還設計了多種獨具風格建筑形式,并且通過合理的裝飾方法,使建筑物顯得即莊重又華麗。中國古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疊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等。
4.2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的一般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不是木結構,為了使得建筑物在裝飾之后的外觀效果能達到模結構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結構設計時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4.2.1 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個受力構件的大小和形狀都要滿足古建筑的模數的要求。其他各傳力構件也要嚴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構件的形狀和尺寸來確定。
4.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變化要明顯,對其構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構架體系可使用步架和舉架的方法進行處理,以達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的效果,將中國古建筑獨特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
4.3 在建筑結構中有許多構件具有獨特的裝飾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兩種。
4.3.1 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個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型制,處于柱子和木結構梁之間,它的主要作用是傳導屋面的荷載、加大屋檐挑出的長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τ谌缃竦姆鹿沤ㄖ飦碚f,斗拱主要起著裝飾的作用。
4.3.2 雀替
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類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裝飾的構件。其主要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輔助拉結和裝飾等。
5、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
5.1 接閃器未按照規范要求安裝
仿古建筑物的天面設計一般使用尖頂、斜屋檐等。接閃器得形式一般是明敷避雷針與避雷帶相組合。依據要求,在建筑物的眾多易受雷擊的部位都應設置避雷帶,并在突出部分加設壁壘小針。但有時考慮其外觀的影響,在有些應該安裝避雷針的地方并沒有安裝,從而使一些易受雷擊的部位不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當雷擊侵襲的時候,很容易導致這些部位的瓦片、混凝土塊等構件的脫落,再次對行人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樣的傷害,必須安裝應有的避雷針。有些仿古建筑物為了滿足亮化的要求,在天面安裝了一些彩燈線路,部分線路還直接纏繞在接閃器上,受到雷擊時,電流會通過彩燈線路竄入電源線路中,對連接在電源線路上的其他用電設備造成損害。
5.2 明敷引下線沒有考慮觸電壓的危害
為了避免觸電壓對人體構成危害,相關部門明確規定明敷引下線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線應采取暗敷或橡膠管等保護措施。此外,還應沿建筑均勻布置盡可能多的引下線,以引下線的分流系數,降低每根引下線中的雷電流,降低雷電反擊的概率。
5.3 接地裝置沒有注意跨步電壓的危害
山地的土壤電阻率比較高,一般會在建筑的四周埋設人工接地裝置,以降低仿古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電阻。然而山地石多土少,接地裝置一般埋設較淺,對于此類的接地裝置檢測時,應重點注意其是否沿建筑外沿構成環形回路,埋深深度是否足夠,必須的絕緣措施是否妥當。
5.4 仿古建筑內的電子信息設備沒有考慮防雷措施
在大多數公園內都安裝有多種電氣裝置,此類電氣裝置多數安裝不合理,使得這些裝置極易受到雷擊。在對其進行檢測時,要使電氣線路在進入建筑前埋地敷設大于10m,并在建筑的進出口處安裝電涌保護器。
5.5 其他注意事項
為了消除由雷電而導致的電位差,在仿古建筑物內必須實行等電位連接的方式。所有金屬構件都應等電位連接起來,并可靠接地。位于仿古建筑旁的大樹也應該設有雷電安全警示牌,指引游客選擇正確的避雷措施。
6、結語
仿古建筑是建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其建造難度比較大,但是只要我們不斷總結傳統建筑設計的有點病將其發揚光大,同時正確利用現有的高科技和材料加以改造,使之產生美的吸引力,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鄭鍵雄,林世祺;論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新建設;2011年7期
[2]王弦;論當代仿古建筑[J];藝術探索;2008年04期
關鍵詞:仿古建筑;木結構;混凝土結構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6)04-0121-02
收稿日期:2006-02-25
作者簡介:鄧曉春(1973-),女,1995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湖南省建筑設計院內聘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
1 引言
中國古建筑雖然歷經了數千年的演變,但其獨特的結構方法和布置規模始終沒有改變,并且是世界上獨具風格的一門建筑學科,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式傳統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在材料選用、平面處理和藝術造型等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木結構在防火與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顯,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使仿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成為可能,這也是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F代仿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組合為主的受力系統,吸收了傳統中國古建筑風格的精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傳統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為裝飾效果,從而達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將就某工程實例對此種建筑的結構設計談幾點體會,能為同行在設計工作中提供一些參考。
2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構架為主的一種結構方式,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很早就實行了模數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于建筑整體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當詳細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筑還獨創了斗拱的結構形式,并充分運用色彩的裝飾手段,使建筑物顯得莊重而華麗。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方式有“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屋頂形式有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
3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
現階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木結構,為了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3.1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各受力構件的規格需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傳力體系的構成極其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
3.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變化顯著,造型要求高,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形成了曲線優美、出檐深遠的特征,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特點。
3.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錯落搭建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對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體結構為鋼筋;昆凝土,裝飾常常成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梢钥s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4 工程實例
4.1工程概況
開福寺位于長沙城北,它是一座殿字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具有“三湘名剎”之稱。開福寺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寺院規模已不能滿足佛教事業的發展需要,自2004年開始修復擴建,大悲殿的建設就是其擴建工程子項之一。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2,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室內采用“露明造”,使空間更高大、更寬敞。該建筑采用了鋼筋;昆凝土仿木結構。
4.2大悲殿的結構體系
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用SATWE程序進行整體計算,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復核計算配筋。結構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疊梁式”,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其傳力途徑也明顯不同于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載通過T形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再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通過最底層的梁傳給框架柱。主受力框架立面詳見圖1。由于大殿建成后需供奉大尊佛像,故殿內抽掉了兩根里金柱,使相臨柱子間跨度分別達到了19.8m和18.6m。建筑平面圖詳見圖2。這么大的跨度在傳統古建筑中是罕見的,而為了保持室內“露明造”的完整性,在15.5m標高處設3根斷面為400x1200的交叉轉換梁(位于4軸、5軸、C軸上),共同支撐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體系。
4.3屋面板的設計
木結構的屋面木基層是由望板和椽組成的,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為T形,單向受力,板肋之間的距離很近、肋高較小見圖3,加上屋面陡峻圖4(大悲殿屋脊處為九五舉)、造型復雜,屋面一次性全現澆施工難度很大,支模困難,混凝土澆注質量和外觀效果均難保證。故將屋面板設計成疊合板,先預制單塊的預應力混凝土T形板(或幾塊T形板組合)作為底模,再在底模上綁扎鋼筋網,用細石混凝土澆注疊合層,完成后二者形成整體共同受力。設計時按疊合前和疊合后分階段對T形板進行強度計算、抗裂驗算、撓度驗算。分別滿足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受力要求。
4.4斗拱和雀替的設計
在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為受力構件還是純裝飾構件?采用木結構還是鋼筋;昆凝土結構?這就值得探討了,筆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時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鋼筋;昆凝土預制構件,各級斗與拱之間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尺度較大時)或座漿連接(尺度較小時),斗拱在結構中為受力構件。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點是做工較粗糙、不美觀,而且前者由于構件數量太多防腐和維修費用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結構,且僅作為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屋檐荷載通過斗拱上方的現澆;昆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
雀替僅作為裝飾部分,不考慮其受力,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現場制作。主體結構施工時在相應位置留設預埋件,預制的雀替通過預埋件與主體結構的額枋(檐枋)和檐柱焊接連接。
木斗拱與混凝土的預制雀替都是作為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不是一起現澆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與受力構件連接后,再經過油漆彩繪處理,整個建筑物渾然一體,完全達到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效果。建成后的大悲殿入口屋檐照片圖4。
5 結束語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木仿古建筑,因組合形式變化大,構件形狀復雜,其空間梁板的形狀定型和模板、鋼筋施工是最大的難題,給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帶來了許多挑戰,本文探討了一些新的思路,力求用現代的構造和裝飾處理,還原其傳統古代建筑的風格。大悲殿于2004年4月完成設計,同年5月開工,2005年年底建筑竣工圖50
參考文獻:
[1]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建筑設計;建筑風格;歷史文化;平遙古城;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平遙古城建筑簡介
平遙位于我國山西省的中部地區,處于太原盆地的西南方向,在太行山和呂梁山的中間,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并且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的一座古代縣城,具有近3000年的歷史,也是我國現有的保存最為完成的四大古城之一。
2、平遙古城的北方四合院形式建筑特征
平遙古城中的建筑結構形式主要是以我國北方地區的漢民族居住的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為主。這一特征在平遙古城的古建筑群結構形式中表現十分明顯,并且平遙古城中現存的、比較完整的北方四合院結構形式的民居建筑數量比較多,凸顯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的、保存比較完整的四合院古建筑就有400多處,而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為主的民宅就有近4000處,數量非常之多。
我國北方地區漢民族發展中,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的形式主要與北方地區的自然文化以及氣候特征、北方漢民族的文化習慣等都有很大的聯系。我國北方漢民族的四合院形式建筑中,不僅有明確的建筑軸線,并且建筑結構中主次建筑地位也十分明顯,整個建筑呈現左右對稱的結構形式,并且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建設中多是以二進院以上的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為主。在四合院形式的建筑中,二進院、三進院等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中間,通常使用矮墻或者是垂花門等進行分割開。其中,二進院的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主要是呈現“日”字形的建筑平面結構特征;而三進院形式的四合院建筑,主要是以“目”字形的平面結構形式呈現出來。除了二進院與三進院等形式的四合院建筑外,建筑規模更加大的四合院結構形式中,還包含著左、中、右等三路方向的縱院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其中,在這種規模與結構的四合院建筑中,左、中、右方向的縱院建筑,多是被用作車馬房、車馬院等。平遙古城中的古建筑群,就具有這種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形式建筑的濃烈特色與鮮明風格。四合院形式建筑,通常都是以高門深宅、房舍向內,并且建筑的外觀都比較封閉的,建筑的四周墻體都是高直并且挺拔的石腳或者磚體的建筑結構形式,并且通常四合院形式建筑的圍墻會比屋脊高出許多,呈現給人一種封閉、安全并且具有明顯等級之分的感覺,這也是北方四合院形式建筑,對于傳統的封建思想與封建等級觀念影響與映射的重要表現,具有鮮明的地方與地域建筑風格特色。
3、平遙古城中磚窯混合建筑形式特征
平遙古城中的四合院形式建筑,它的房屋建筑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以木質磚瓦房為主的建筑結構形式;還有一種就是以磚窯洞為主的,配以木廊外檐的建筑結構形式;最后一種建筑結構形式,它的下層建筑主要是磚窯洞,而上層的建筑則是木質房屋的建筑結構形式。在平遙古城的建筑群結構中,這三種建筑結構形式是相互進行混合運用的,比如,在平遙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四合院建筑的正房建筑部分和廂房、前房等建筑部分,呈現出來的以單一的磚窯洞房屋結構形式或者是木質磚瓦建筑結構形式的建筑實例很少,平遙古城內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多是將木質磚瓦的建筑形式與磚窯洞建筑結構形式進行混合建筑使用,通常在一個院子里,既有木質磚瓦的房屋結構形式,也有磚窯洞的建筑結構形式,并且這種混合的房屋建設形式,在平遙古城的建筑中有很多應用。
在建筑形式中,窯洞形式的建筑,以冬暖夏涼、形象古樸,并且內涵醇厚的風格特征為主,并且具有明顯的北方建筑特色,與我國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地形結構等特征,有著豐富的聯系。這種磚窯形式的建筑多位于我國北方的黃河沿岸的黃土高原地區,是對于黃河沿岸的歷史文明以及文化發展很好的映射,也是該地區鄉土建筑與文化的明顯標志。平遙古城內的磚窯形式建筑,對于建筑修建時期來講,建設這種磚窯形式的建筑,也是當時該地區的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比較旺盛的一個重要標志,平遙古城是當時晉商的重要聚集地,商業發展帶動當地城市的經濟發展與致富,因此,城市的建筑形式就是對于當時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的一個重要反映。平遙古城中的磚窯形式居民建筑,在修建上十分講究,不僅以磚砌建筑為主,并且磚窯修建中還有許多磨磚對縫的修筑特征,此外,為了從建筑結構形式中凸顯文化經濟的發展先進性,這些磚窯民居建筑中,還會在磚砌窯洞的外部增加木廊瓦檐的建筑形式,使用制作精美的木雕或者是石雕、磚雕、彩畫等,以凸顯建筑的富貴、獨特,而且在使用木廊瓦檐進行磚窯形式的建筑裝飾過程中,木廊瓦檐裝飾形式多種多樣,裝飾效果也通常顯得活靈活現。這種以磚窯形式為主,配以木廊瓦檐進行裝飾的建筑形式,不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而且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獨特建筑風格與味道。此外,平遙古城中窯洞民居建筑中,由于受到北方居民對于火炕的喜愛性影響,在窯洞建筑的靠窗一面,還會修筑火炕,以滿足居民對于建筑的需求。
4、平遙古城中四合院不同設置建筑風格
與我國被放其它地區的四合院建筑結構形式不相同,平遙古城的四合院形式建筑,在設置上具有東西窄、南北長的特征,是以長方形的四合院建筑形式為主,這主要與平遙地區的地形特征有很大的關系,平遙地區位于太行山與呂梁山兩襟中間,因此該地區的建筑在修筑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地形特征的影響,房屋的縱深度比較突出。平遙古城的四合院形式建筑中,四合院房屋位置的設置,也具有一定的特色,通常那個情況下,四合院中廂房之間的距離要比四合院正房的面寬要小,并且四合院中的廂房會將正房建筑兩端的一部分遮擋住。通常情況下,四合院建筑在修筑時,正房多為三間或者是五間,也有“七間七檀”的四合院建筑,并且這種窄長、緊湊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不僅是對于當地自然環境以及氣候特征的重要反映,而且窄長結構形式的四合院建筑,也有“聚財”之意。
此外,平遙古城木質結構為主的四合院建筑形式,與我國北方地區的木質磚瓦房屋建筑具有很大的相同之處,而且基本上同屬于一個建筑體系,但是,與我國北方其它地區的木質磚瓦房屋建筑不同的是,平遙古城的木質磚瓦四合院中,磚瓦屋面的坡度比較大,在房屋建筑的屋脊處,通常會以五脊六獸的屋脊風格為主,并且木質磚瓦結構的四合院房屋內外,注重使用木雕、彩繪等進行裝飾,具有一定的建筑風格與地方特色。
5、平遙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風水文化特征
平遙古城建筑中也有對于建筑風水文化的應用和體現,比如,在平遙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也有北方建筑中具有獨特風格特點的建筑風水墻?;蛘呤墙ㄖL水樓、風水影壁等形式,尤其是一個建筑結構比較精美、高檔的民居四合院建筑中,對于這些建筑風水文化產物都有應用和體現。比如,平遙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有的住宅建筑建設中,就將正房的正屋脊進行加高處理,并且做成高高的磚格,其中就有高高在上的寓意;還有的窯洞四合院建筑中,就會將窯洞建筑的后墻,做成女兒墻的形式,然后再做成更高的磚影壁式的風水墻,進行獨立呈現等,這些都是平遙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建筑風水文化的應用與體現。這樣將建筑風水文化在房屋建筑中進行應用與體現,就是為了追求建筑的風水好,祈求好的風水寓意。
6、平遙古城建筑的街坊建設風格
平遙古城的民居四合院建筑在修建過程中,在形成主要的院落結構主體外,還會在四合院建筑的東北方向留筑有三座堡子式的街坊,這主要與平遙地區的晉商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平遙古城在當時是一個經濟文化與商業中心,而建筑作為的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載體,就對于當時平遙票號興盛以及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有了很好的記錄與映射。平遙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三座堡子式的街坊中,壁景堡主要是由東、中、西三個方向并列的三座堡子組成,其中東堡被稱為安樂街,中堡被稱作是德清堡,而西堡被稱作是新盛街,并且在各堡外面都修筑有圍墻,通過一條南北向的巷子,進行四合院建筑的左右分布排列,已形成獨特的平遙建筑風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