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6:4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茶文化的價值觀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智障形象;中美;差異
“智障形象”很少為人關注,電影中的“智障形象”往往具有喜劇色彩,本質上是社會眾多歧視的一種。作為邊緣的弱者,他們比其他弱勢群體更缺少話語權。選擇“智障形象”分析基于以下考慮,文化人類學中有“禮失求于清野”的說法,即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受文明交流影響較少的邊遠地區可能有很好的保存。筆者認為,類似的,對于民族文化的靈魂——思維方式和核心價值觀在智障者身上體現得更為本真。他們較少地受到不同文化碰撞產生的影響,思維和行為方式可以看作民族文化原型的一部分。通過對他們的對比分析更容易看出不同類型文化的特質,發現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
一、務實與超越
關鍵詞: 日語 英語 拒絕言語行為 文化價值觀 差異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語行為,如拒絕,在本質上和交際雙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脅交際雙方面子的言語行為之一。在很多情況下,交際者擔心冒犯對方而難以實施拒絕。為了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保證交際的順暢進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補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語行為一樣,拒絕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現,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帶著深深的社會和文化烙印。
二、拒絕言語行為的表達策略
拒絕言語行為一般分為直接拒絕和間接拒絕兩種策略。
1.直接拒絕言語行為
直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直截了當地加以拒絕的行為,拒絕者直接地、盡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意圖。這其實是一種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認為是最不禮貌的策略。直接拒絕言語行為的使用頻率具有文化差異,據調查,就具體的交際情景而言,英語中的直接拒絕言語行為的運用頻率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注重合作的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被視為萬事的基礎,言語拒絕行為對于被拒絕者而言是有損顏面的行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會用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這樣直接的語言來表達拒絕的意思。
2.間接拒絕言語行為
直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為”,極易傷害交際雙方的感情,使交際無法正常開展下去,影響人們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會有策略地對別人提出而自己又無法滿足的請求加以拒絕,這種拒絕行為就是間接拒絕言語行為。
英語中,在使用拒絕的策略時,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釋等,來避免傷害被拒絕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應生可能覺得太晚了不便再給一個老人供酒,就說賣完了,這很明顯是個借口;例2中提出說話人無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難而退。
此外,英語中還會采用開玩笑、推遲和含糊來表達拒絕。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遲和含糊;例4很明顯是開玩笑,顯示對說話人問題的不滿和拒絕。這兩個例子都體現出拒絕者對說話人的需要的考慮,來避免直接的沖突和降低對說話人面子的冒犯。
日語的言語拒絕行為不僅要考慮到拒絕目的的達成,還必須降低因該行為給請求人帶來不快而造成的對人際關系的傷害,這就使日語的言語拒絕行為在談話策略中呈現出復雜的一面。它存在兩種類型的談話策略。第一種是通過回避話題或者對對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問,從而回避因言語拒絕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種是對對方的邀請作出比較正面的回應,但語言含糊曖昧,例如延期的表達方式,通過逃避當場作出具體的計劃或約定,暗示拒絕,從而弱化因言語拒絕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這種拒絕策略通常是答非所問,用不相關的事岔開話題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問必答的對話形式,既維護了發話人的面子,同時也向對方表明不希望進入不愉快或尷尬話題的態度,最終達到拒絕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這星期天去圖書館怎么樣?)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這段話中對于A提出的去圖書館的邀請,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絕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絕策略雖然并非日語中獨有,但因其在日語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視。這類言語拒絕行為除了答非所問、岔開話題或者不置可否外,還常用“~たいけど”、“殘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達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絕策略除了這些言語拒絕行為之外,還包括一些非言語的拒絕行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這些非言語的拒絕行為本身也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具有回避話題的特點。
2.2不完全回避
這類策略的特點是將言語表達“模糊化”,即表面上對發話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應,實際上卻是向對方暗示拒絕。
例6.A:映畫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塊兒去看電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時間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對發話人的要求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但是實際上這些承諾都附加上了不確切的時間、條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對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時候實行則以后再說,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對方的面子,又維護了自己的立場。通過表示暫時作不出決定或者逃避當場作出具體的計劃或約定,表現出猶豫或遲疑的心情,向對方暗示拒絕。
可見,西方人在面對邀請、請求時往往采用強調理由的辦法來達到拒絕的目的,而日本人則會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價值觀差異
不同國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變革及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導致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必然會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價值觀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對該國言語行為的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必然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從日語和英語的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方式來看,它們的文化價值觀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日本文化是一種帶著濃厚的群體色彩的集體主義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體榮譽感”的大環境下成長,注重集體榮譽、社會同一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體行為的自主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松弛。英語文化中個人主義是主流價值觀,個人身份、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個人本位”的影響,英語文化推崇“直言快語”。因此,在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問題上,日本人為了避免得罪對方,語言中要保全對方的領域,盡可能將拒絕行為產生的負擔感減輕,將抵觸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西方人則直接拒絕或者相對自由地采用各種策略,強調各自拒絕的理由。
2.權利差距
日本文化屬于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日本人交往時注重社會地位,講究上尊下卑,貶己尊人。此外,日本社會恪守嚴密的等級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關系的又一大特點。經驗、年齡、資歷就是權威的標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絕他人,特別是社會地位高的人時,非常注重言語措辭的間接性,盡量做到“委婉”、“婉轉”,唯恐“傷了別人的面子”。而英語文化屬于平行的社會結構,英語文化主張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因此,英語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對“lose face”一詞不能理解,他們常常會毫不顧忌地直接拒絕別人甚至是長輩的要求。
四、小結
綜上所述,語言是受各自的文化價值觀影響的,因此要準確理解語言的內在涵義,就必須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學習外語要以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為先導、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為核心,更要努力學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語交際環境中,理解和運用言語以及恰當得體地用外語進行交際。
參考文獻:
[1]錢冠連,霍永壽.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吳建設.拒絕語的表達方法[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4).
[3]森山卓郎.コミュニケション力をみがく日本表の略[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2003.33.
關鍵詞:價值觀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言語交際
1.引言
顧嘉祖(2000)曾指出:“語言與文化處于文化深層結構的底部,是構成民族心理積淀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屬于某種文化的人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會懷有明顯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自己文化的行為準則持認可態度,并可能視異文化的行為習慣為“無禮”。這經常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或交際失敗。本文從對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對比入手,探討了價值觀差異對中美交際中稱呼語、恭維語、道歉語及隱私觀方面的影響。
2.中美文化價值觀特征
根據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數亞洲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屬于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群體大多屬于個人主義。Samovar(2000)指出“集體主義即高度強調群體的想法、需要和目標,重視集體的共同準則和義務,重視成員間的合作。個人主義則主張個人目標、權利和需求高于群體的目標、權利和需求,強調競爭,崇尚個人的成功。”
中美兩種文化群體正是這兩種價值觀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中國人始終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和個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或團體利益相矛盾時,往往要放棄個人利益。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儒家提倡“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許多世紀來它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美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權利和機會均等,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但必須付出努力。英語中也不乏這種體現美國人個人主義精神的語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同樣與它的歷史緊密相關。新教傳統是美國傳統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個人有其尊嚴。因此個人尊嚴被視為“最為根本的終極的一項倫理原則”。
3.中美價值觀對言語交際的影響
3.1 稱呼語
稱呼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于時間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體對待“老”一詞的態度差別很大。在漢語中“老師”表達了學生對師長的尊敬,而并沒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詞語也滿含著禮貌之意。而如果我們稱呼一位老年的美國婦女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會令她十分不悅。另外,受權力距離的影響,中國人習慣在稱呼地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在其姓后加上職務,如“李經理”“張校長”等。這是由中國人對于社會階層的看重決定的。而美國人在與不同年齡、地位的交往時常常直呼對方名字,這正是他們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動體現。
3.2 恭維語
當人們與他人建立一種友好的人際關系時,使用恭維語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體在這方面的差異很大。例如,當稱贊家庭成員時,一位中國母親常常這樣贊揚朋友的兒子:“你兒子真可愛!”而一位美國母親可能會直接對自己的兒子說:“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愛!”)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體對“自我”的理解不同。對于中國人,家庭從某種程度上是個體的延伸,或屬于個體;而對于美國人,家庭是由多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為避免“自我贊揚”,中國人很少當眾贊揚自己的家庭成員。由于對待恭維語的態度不同,美國人的恭維語使用頻率比中國人要高得多,并且人們很喜歡接受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這類話語。而中國人受儒家“謙卑”思想的熏陶,把“謙虛”作為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當個體在群體中過于突出時會感覺不適應,因此常常會拒絕接受別人的贊揚。
3.3 道歉語
“道歉語”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發生了打擾或給別人帶來不便的情況,美國人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對任何人使用“道歉語”,而不必考慮故意與否。因此,“I'm sorry.”是常掛嘴邊的語句。而中國人的“道歉語”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別當對方是熟人時,更是基本不用。這種差異也是兩種價值觀差異的體現。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當自己的行為侵犯或打擾到別人時,理應道歉。”而中國人更強調間接交際、留面子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往往盡量避免出現與他人的對抗,即使對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隱私觀
受價值觀的影響,中美文化群體對待隱私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諸如婚姻狀況、工資、年齡、住址及職業等中國人認為比較普通的話題,對于美國人來說卻是應避諱的個人隱私。因為在美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有保護隱私和行動自由的權利,他們尊重他人的隱私,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隱私”對于他們并不意味著“孤立”,而是一種對個體權利的保護。由于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的隱私觀涵蓋的內容要窄得多,我們在考慮個人利益之前常會考慮到群體利益,因此會認為以上話題根本未觸及個人隱私。
4.結語
在諸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中,價值觀差異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價值觀差異對交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這種差異是促進交際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2]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關鍵詞:銀行簡介;語類分析;價值觀
企業簡介作為介紹公司產品與服務信息的推銷文體,在對外宣傳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的不少學者都從翻譯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的英文簡介大多是對中文簡介的照搬直譯,忽略了兩種語言間的語篇結構與文化的不同。語類分析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經龐繼賢、秦秀白等引入國內后,已被許多學者用來研究學術論文、商務信函等,對銀行簡介的對比研究還較為少見。本文以語類分析為工具,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語類對比分析,旨在發現兩者在語步結構上的差異,同時結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來探討其產生的原因。
一、語類分析概述
語類的概念源于法語genre一詞,意指類型和種類,該術語最早被用于文學和修辭學研究領域。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將他的《詩學》(Poetics)分為史詩、戲劇和抒情詩三種語篇語類。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學者巴赫金將該詞擴展到了非文學領域,用來指廣告、科研論文等各種語篇。近年來,許多語言學學者對這個領域產生了興趣,國外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的J.R.Martin,專門用途英語(ESP School)的Jhon Swales 和 V.k.Bhatia。Martin把語類定義為:一個通過語域來實現的有步驟的、有一定目標的社會過程。Bhatia對其做了進一步概括,提出語類是一種可辨認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由定義可知,交際目的是語類的核心,影響著語篇的風格和內容。
語類分析是在語類概念的基礎上對語篇進行分析,是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重在探討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其交際目的。目前,語類分析可分為三個主要學派:新修辭學派(the New Rhetoric School )、澳大利亞學派(the Australian School)和專門用途英語學派(the ESP School)。新修辭學派重視語篇的社會文化語境,重點分析語類所體現的社會行為和目的。而澳大利亞學派主張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專門用途英語學派(ESP School)的Swales 和Bhatia常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為出發點,對語篇進行語類結構分析Swales 通過對科學論文導論的分析,得出了包含三個語步的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語篇模式:(1)確立研究范圍;(2)指出研究領域的空白;(3)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根據Swales的研究,Bhatia提出在分析語篇時,應從七個方面著手:(1)確認某一情景語境定的體裁文本;(2)查閱已有的文獻;(3)推敲文本產生的情景語;(4)選擇所要分析的語料;(5)研究規約語境;(6)進行語言層面的分析;(7)征詢專家的意見。由以上可知,專門用途英語學派則更側重于分析職業和學術語篇。該文所研究的是推銷語篇,目的是發現語類結構的特征,因此將采用Swales 和Bhatia的語類分析法,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對比分析。
二、中美銀行簡介的體裁分析
銀行簡介作為一種推銷文體,不僅要求內容簡明扼要,還需意思清晰明了,具有鮮明的語篇特征,因此頗具有研究的實用性。本文將對中美銀行各10篇英文簡介進行對比分析。試圖發現它們的語類結構特征,探討產生差異的文化原因。
(一)語料選取
國內的10家銀行選自標準普爾公布的2014年《中國五十大銀行》 中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發發展銀行、興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美國的10家銀行選自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美國銀行100強》,分別是:Signature銀行、夏威夷銀行、BankUnited銀行、SVB金融集團、第一共和銀行、普斯派瑞蒂銀行、商業銀行、聯合社區銀行、城市國民銀行和北方信托銀行。所有英文簡介均來自銀行的官方網站。
(二)研究結果
根據Swales和Bhatia的語類分析模式,筆者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了語步分析,其結構與分布頻率如下:
表1 中美銀行英文簡介中的語步與步驟分布
研究發現在中國銀行的簡介中:語步一為讀者提供銀行的整體印象;語步二告知了讀者該行的產品和服務類型;語步三描述了銀行的資產總額及營業區域,展示了銀行所獲成就,目的是證明銀行的實力、建立銀行正面積極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客戶與合作者。語步四是企業文化的體現;最后一個語步是為有意合作者提供信息。美國銀行的簡介除第四個語步外,其他語步與中國銀行大致相同。原因在于中美銀行簡介有相同的交際目的。但兩者的一些語步或步驟的出現頻率存在差異,并且美國銀行簡介中,一些信息會被設成鏈接或視頻等,以供讀者有選擇的點擊查看。這部分差異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解釋。
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維度
在“銀行概況”這一語步中,中美銀行簡介都介紹了銀行的總體概況,如創立時間、銀行性質和發展歷史等。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的簡介中幾乎都提到了銀行所屬類型,如“國有銀行”或“股份商業銀行”,而美國的銀行簡介中卻少有涉及。美國銀行簡介提到了第四個步驟,即創始人,但中國銀行的簡介中無一提及。
這一差異除了與兩國的經濟體制有關,還可以用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中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來解釋。根據霍夫斯泰德1980年的調查,中國傾向于集體主義文化,而美國更崇尚個人主義文化。集體主義社會提倡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人們強調集體目標,并期望他們的內群體來照顧他們,作為交換條件,他們對集體擁有絕對的忠誠。在這種環境下某一銀行如有國家或團體的支持,則說明該企業在各方面都具有強勁的實力。國內的銀行,雖不都屬于國有企業,但都是由國家扶持的或上市公司。因此,在簡介的開頭說明銀行的性質是為了讓讀者對其產生信賴感。個人主義文化中,沒有圈內圈外的區別,更注重個體的目標以及對企業做出的貢獻,鼓勵追求個人的權利和成就。因此,美國文化認為,企業的成功與所屬組織無關,而是來自于個人的努力。所以美國銀行的簡介很少說明企業的性質,反而有時會提及該行的創始人。
2. 權力距離維度
在“銀行實力”的語步中,有“實力描述”和“實力展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中,中美銀行都用了具體的數據描述了銀行的資產、盈利與分支機構的情況,讓讀者直觀認識到了銀行的發展狀況。第二個步驟中,中美銀行通過展示媒體、組織授予的榮譽或排名來證明企業的實力。但與國內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簡介中,這一步驟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十篇語料中僅有三篇簡介展示了銀行所獲得的獎項。此外,中美銀行簡介中榮譽授予者的分布也不盡相同。
表2 中美銀行簡介中榮譽授予者的分布情況
中國出現頻率美國出現頻率
機構組織685%133%
媒體457%266%
排名571%133%
由表2可知,中國銀行簡介偏愛向讀者展示機構組織授予的榮譽或排名,而美國銀行簡介則更注重媒體的評價。這一差異與文化維度中的權力距離有關。權力距離指人們對組織或機構內權力較少的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中國的權利距離指數排名為12-14,屬于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上下尊卑、等級觀念較強,權利小的群體更強調服從和尊重權利大的群體。因此,當該銀行得到國家機構組織的認可并授予獎項或給予排名,不僅銀行員工會感到驕傲,連讀者也會對其更加信服。與中國不同,美國屬于低權力距離國家,人們沒有等級觀念,強調人與人之間平等,更加重視個人能力的發揮。所以美國銀行簡介更傾向于展示媒體給予的評價來吸引顧客和投資方,而不是國家機構授予的獎項。
3. 不確定性規避維度
為了突出銀行的優勢,中國銀行簡介在第四個語步中交代了其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等;美國簡介則展示了銀行為確保客戶、股東或員工的利益所做的努力。此外,通過分析語料可知,中國銀行的英文簡介都是由段落組成的文本形式,語步結構也較為固定,大部分都是先介紹銀行概況,其次是產品或服務介紹,接著介紹銀行實力、企業文化,最后少數銀行會顯示聯系信息。美國銀行的簡介則形式多樣、語步靈活,有時會設置信息鏈接、視頻等,沒有固定的模板。這些差異可以用文化維度中的不確定性規避來解釋。不確定性規避指人們對于不確定、模糊的因素所感到的威脅并回避的程度。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強的文化中,人們往往會通過制定各種規則或制度來減少不確定的因素。相反,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的文化中,人們容易接受變化和新事物的出現,愿意面對風險和挑戰。根據霍夫斯泰德的調查,中國不確定性規避較高,而美國是不確定性較低的國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銀行通常會制定指導思想或目標,并在撰寫銀行簡介時遵循以往的寫作模式,以此避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美國企業追求個性化,所以在撰寫銀行簡介時就體現出了多樣性。
三、結語
通過對10篇中美銀行英文簡介的語類對比分析,發現了兩者在語步結構上的異同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文化因素。英文簡介是企業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撰寫國內銀行簡介時,避免照搬直譯中文簡介,提倡把文化背景考慮在內,這樣寫出的銀行簡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際客戶,達到宣傳效果。(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Longman, 1993.
[2] Bruce, I. Results sections in soc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s:A genre analysi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 (2):105C124.
[3]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80.
[4] Holmes R.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7, 16(4):321-337.
[5] Martin, J. 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JohnBejamins, 1992.
【關鍵詞】重型破傷風;撤機拔氣切管前;自制加溫濕化裝置;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12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1697-02
重型破傷風是急性特異性感染中較為嚴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癥之一,其潛伏期短,癥狀于3天內即發展至高峰,病死率為30%-50%[1]。主要致死原因為呼吸肌持續痙攣所致的呼吸衰竭,應用肌肉松弛劑和呼吸機控制通氣是治療重型全身痙攣性疾病的一種方法[2]。使用呼吸機治療易感染VAP,停機拔氣切管前氣道濕化顯得非常重要,為了預防痰痂的形成,我科采用自制加溫濕化裝置進行氣道濕化,為順利拔管創造了條件,治愈率為100%。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科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18例重癥破傷風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齡45歲,全身性抽搐控制時間平均為17天,平均住院時間29天。
1.2方法選擇氣切停呼吸機拔管前的患者,將加溫濕化裝置濕化器放2/3滿的滅菌注射用水,一進氣口接氧氣管并用保鮮膜和膠帶固定,另一出氣口接呼吸機管路中的短管,短管另一頭接一有孔的氧氣面罩,為防CO2潴留可適當多剪幾個排氣口,固定在氣切管口上,根據患者情況給氧3-5L/min,加溫濕化器溫度可調節到呼吸機短管里有少量水霧為宜。使用期間可按需或按時吸痰,吸痰前后可給予少量1.25%碳酸氫鈉溶液濕化液[3]濕化,刺激患者咳嗽便于清除痰液。
1.3評價指標以下列方法判別痰液黏稠度:Ⅰ度(稀痰)痰如米湯或白色泡沫樣,吸痰后,接頭內壁上無痰液滯留。Ⅱ度(中度黏液)痰的外觀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接頭內壁滯留,但易被水沖洗干凈。Ⅲ度(重度粘液)痰的外觀明顯黏稠,常呈黃色,吸痰管常因負壓過大而塌陷,接頭內壁上滯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沖凈。
2結果
本科18例破傷風氣切患者無一例因濕化問題造成痰痂,患者停機后主動咳嗽能力加強,應用自制加溫濕化后痰液更容易被咳出,痰液以Ⅰ度和Ⅱ度為主,聽診呼吸音明顯增強,各項指標漸漸好轉,為順利拔除氣切導管打下了基礎,治愈率為100%。
3結論
重型破傷風患者氣切后因怕濕化不足引起痰痂常常延長帶機時間,氣道濕化一直被列為首要問題,氣體濕化不足可以引起①破壞氣道纖毛和黏液腺;②假復層柱狀上皮和立方上皮破壞和扁平化;③基膜破壞;④氣管、支氣管黏膜細膜和細胞質變性;⑤細胞脫落;⑥黏膜潰瘍;氣道損傷后反應性充血最終導致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受損,小氣道塌陷,肺不張。損傷的程度與無濕化氣體通氣時間成正比。濕化器大多數是通過濕化罐中的水,使其加溫后蒸發,并進入吸入的氣體中,最終達到使吸入氣加溫和濕化的作用。為達到較好的加溫和濕化的效果,一般使吸入氣體通過被加溫罐中的水面,理想的濕化器應當具有以下特點:①吸入氣管的氣體溫度為32-36℃,含水量為33-43g/m3,(43g/m3即37℃時濕度為100%);②容易使用和保養;③吸入的氣體能保持無菌。本科自制的加溫濕化器解決了氣道直接給氧濕化不足的問題,溫度可以根據需要調節,臨床應用方使、實用,提前停呼吸機節省了患者醫療費用和醫療成本,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靜,牟英,曾庭素,等.炭吸附法治療成人重型破傷風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9):835-836.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學生心理教育;影響;價值研究
學校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搖籃,而其校園文化是只有在學校這種環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環境氛圍內,專門以全體師生為中心制定的相關規章、活動實踐乃至其所承載的精神財富。而茶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通過茶這一載體進行各種文化的傳播,不但可以促進我國茶企向世界各國銷售茶產品,而且可以促進我國茶文化及其它傳統文化的傳播。茶文化的內容豐富,涉及了藝術審美、社交禮儀、哲學宗教等多個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釋三家的思想精華,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內涵于一體,不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現了我國飲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風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傳播及發揚傳統、修養身心的作用。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而在學校課程中合理的開展心理教育課程是現階段我國開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的各項技能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心理教育的獨特內涵與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義,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充分的應用茶文化進行教學具有重大價值。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整體及內涵概述,茶文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響及心理健康課程中融入茶文化的價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統的分析探索。
1中國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國古代人民以茶為載體,融合多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發展積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豐富內容,但仍是以茶為核心。我國古代具有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榮發展正是以此為基礎的,以至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高品質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對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為了人們對于生活品質追求的重要體現。從文化的視角來看,茶文化是與茶相關的、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出來的、系統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統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屬范疇之一,并且在歷經了千年的歷史積淀之后,其內容與內涵的整個體系更加趨向于健全與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發展歷史、生長環境、地域風俗、茶業發展科技乃至茶的種類、茶具、茶藝、茶詩、茶畫、茶舞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再由茶這一具體物質發展延伸至人們的社會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總體上來講,茶文化在結構體系上共分為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層次。從行為文化的角度來看,在茶葉的生產、制作與消費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形成了多種約定俗成的茶事活動,通過茶禮茶俗及茶藝表演等形式進行演繹。我國在古代即已經形成了敬茶的習俗,茶被應用于多種禮儀風俗中,如客來敬茶、以茶敬佛、婚禮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區、社會地位及不同的茶葉種類等有著不同的茶禮習慣,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心態文化,這主要表現在茶客飲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審美意趣及價值觀念等幾方面,是在長期的茶事活動中逐漸的積累表現出來的,從而體現出茶葉的生產過程及茶區茶農們的生活常態,將茶藝文化與人生哲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學的高度,進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時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國茶文化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影響
2.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世態度,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又與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關,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備的面貌、風范、氣質與素質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樸素的精神表達是從茶樹的風格品性中引申出來的人的社會精神,即“無私奉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為人類謀福”。對于高校環境中學習的學生來說,從豐富的優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蘊含的營養,并充分的吸收應用,學習茶事活動及茶藝心態所代表的茶人精神,從而掌握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向與原則,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發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為心理素質培養的載體,通過學生對茶道精神的深刻領會體悟,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強化,從而幫助學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態認識自己,以平穩和悅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社會人際關系,平和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
2.2幫助學生更好地修身養性
茶文化與人類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關,其本質就是從泡茶、品茶過程中領會其所蘊含的各種文化韻味。在這種文化本質的促使下,人們通常可以通過細微的視覺、聽覺、味覺等來感受茶道精神,從而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有效的細致探索,使學生能夠在茶文化引導的心理教育中達到自我認知層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蘊含了我國傳統美德中的仁義與誠信,而這兩種美德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是學生素質修養表現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學生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將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品茶與學習兩者互促,領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養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更加注重人與人交往的仁義與誠信,改變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勢,重新在修身養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樂觀積極的心態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利人利己。
2.3提升整體素質,實現全面綜合發展
學生的高校學習時期是學生的“三觀”正確保證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各方面技能素質都在逐漸的成長完善,所以,將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沉淀之后,已經具有了比較完善健全的文化體系,且其精神內涵意蘊博大精深,對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包容了美學藝術、禮儀風俗、哲學思想等理論精髓。學生在心理教育課程中接觸茶文化,不但可以體會到華夏千年豐富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原則、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與價值觀,了解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發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對學生未來走入社會的發展方向進行有效指導,并結合自己的發展目標,以修身養性的方式升華自我。
3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價值研究
3.1思想引導價值———行為規范的豐富
茶文化對于茶客的行為、禮儀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價值觀念也是淡泊悠遠、積極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囂社會的有效補充。教學活動盡管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則會對學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價值觀念引導,不利于其長遠發展,而通過融入茶文化,使學生的心態保持積極、清新的狀態,樂觀豁達地看待將來會遇到的社會問題,從根本上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規范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幫助完成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3.2文化學習價值———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茶文化作為一個完善的知識文化體系,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容,在之前傳統的心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的依賴于心理教材,僅僅是傳授理論內容,不僅增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很難幫助學生理解心理課程的內涵與魅力,從而促使學生的心理課程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強。將茶文化與心理思想課程的教學知識有效的結合,不但直接豐富了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茶文化歷經千年的發展淵源與知識體系,加深高校學生對于心理知識內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學習價值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3.3人才培養價值———理性、健全價值觀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以知識內容的講解作為教學重點,而相對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心理,忽略了學生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導向等的片面錯誤的觀念,從而無法有效的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價值觀念,培養與同學、集體、社會中的情感友誼。茶文化的精神蘊含包括了修身養性、與人為善和淡泊寧靜等思想價值內涵,而這正是學生的人生成長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過高效心理教育課程對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理性、健全的價值觀念體系,從而達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學目的,最終培養出適合我國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結語茶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涉及到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知識領域,包含了寧靜致遠、仁義誠信、社交禮儀等多方面的哲學思想及處世原則,將其應用于心理教育課程,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極為有益,可以幫助他們保持正確的自我認知方向,從而實現綜合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桂華,高旭暉,金哲.茶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10(3):46-48.
[2]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技文匯,2009(15):58-58.
[3]黃曉琴,張麗霞,向勤锃,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茶葉加工,2010(1):40-42.
[4]蘭嵐.中國禮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J].長春大學學報,2014(10):1431-1434.
[5]劉芬.論優秀傳統文化的誠信教育價值[J].文教資料,2013(11):4347.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項組成,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隨著教育環境變換,茶文化成為一種具有寶貴性質的教育資源。當前,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用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資源,對其開展有效的德育功能的引導。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茶文化進行一定了解,還能夠對德育知識進行更深層的領悟,讓學生能夠通過這種文化教育,實現更好的品格樹立。依托當前茶文化呈現的意義,高職學校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這是一項具有現實必要性的工作。為此,本文針對茶文化所具有的特點分析,研究其在高職實現德育教育過程時所具有的必要性和策略。
關鍵詞: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滲透;茶文化
茶文化是一項經典文化,也是國內民族生活所凝結的一項結晶。它不僅能夠具有較強的民族性,還能夠將寬廣的地域性和歷史發展性實現有效的結合,讓文化在此進行有效的傳播和傳承。為此,當對茶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對其所具有的深刻含義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這樣能夠讓學生在進行茶文化學習和理解時,對其所呈現的內在含義和精神引申功能實現更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實現更為健康的成長,將整體的教育水平實現一定層面的推動。可以說,茶文化在當前高校進行德育工作時,呈現一定的滲透作用和引導意義,能夠為學生提供較強的精神意義。
1茶文化科學分析
當前茶文化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廣義的茶文化,第二部分是狹義的茶文化。古人對茶文化進行明確的定義,就是指人們在歷史發展和創作過程中,所具有的和茶相關的物質財富,以及精神生活中體現的財富這二者的總和。這是當前在進行茶文化研究時,學者認為的廣義含義。狹義茶文化主要是指和飲茶具有關聯性的文化。中國在歷史傳承中,就將茶文化不同階段的發展和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說茶文化在整個民族發展中,從始至終都體現這一項重要的作用。在原始初期,茶文化所呈現的內涵是以物質載體來進行文化意義的展示。茶具,茶藝以及對人們進行茶藝展示等,這些都是一種茶文化的表現[1]。可以說在精神上,講茶文化就是不斷對人們所呈現的道德和品質進行傳播和頌揚。隨著時代優質發展,茶文化基于當前發展制度的差異出現一定創新,也是茶文化在和物質載體實現意識形態體現時的一種創新表現。所以,當前一部分學者認為,茶文化是由三個部分進行結構的構成,主要是茶制度,茶精神以及茶載體。
2高職開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所具有的作用
2.1引導學生樹立高尚價值觀
茶文化不僅僅是對精神的一種體現,它還包含更多的禮儀意識。同時在茶文化發展中,還滲透著更多的道德有著較強的精神引申作用。在高職學校,對學生進行茶文化滲透,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精神層面的意義,還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禮儀和品質進行一定的梳理。這樣能夠在科學層面上,形成有效的價值觀,有著一定存在意義。所以說高職開展德育教育時,茶文化具有引導學生樹立高尚價值觀的作用。茶本身是具有很強的道德品質,人們加在茶本身所需要得到思想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并對一些周邊國家所呈現的茶文化進行補充。茶圣陸羽在他著作中,就論述了他對茶文化道德看法,也就是對茶德看法[2]。他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飲茶不僅是一項修養的體現,也是一項呈現道德意識的表現,只有擁有茶修養的人,才能夠對我國傳統精神和文化所呈現的道德精神進行一定的繼承和有效弘揚。從這一點可以看,茶文化所具有的茶德思想,為當前國內進行文化教育和品質修養時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也是對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品質進行一定的展示和傳播。對茶文化凝集的思想進行豐富探索,能夠讓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內涵實現深厚的展示。這也在一定層面上鼓勵高職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將茶德思想進行有效引入。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思想行為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時能夠讓他們在實現茶文化學習中,對國內優秀文化進行更好的分析和了解。高職學校的學生在這一時間正在對自身的觀念進行有效的梳理,通過茶德能夠讓他們對意識觀念形成科學的看法,以便讓他們實現更好的觀念培養。當前高職學生在進行學習和實習中,會因為一些外界的影響而出現焦慮或是恐懼等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對學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茶德思想能夠讓這些負面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決。學生通過茶文化的學習,能夠對自身內涵進行有效提升,對內在自己進行審視,改變自己對原來事物的認識態度,以此讓自己的心態實現更好的發展。
2.2提升學生對奉獻意識的理解
茶文化中體現出一種茶人,通常來說茶人是依靠茶為生的人。隨著時代對茶文化的高度傳播,很多和茶葉有關的人物也被稱為茶人。茶德不單單是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同時也在某些層面對茶人所具有的精神和道德展示。當前茶人精神所具有的含義主要分成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用茶代人。對那些沒有私心,無私奉獻的人進行高度贊揚。茶樹能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進行生長,惡劣土地所具有的土壤條件十分差,但是茶樹依然可以對土壤汲取一些養分,進而實現生根發芽。哪怕氣溫再高或是氣溫再低,茶樹都能夠在其所生長的環境中進行生根,然后實現更好地成長。同時,茶葉也延續茶樹所具有的奉獻精神,將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藝術奉獻給人們,讓人們能夠享受自然所具有的神奇作用。第二個方面是,用茶對自己的志向進行表達。這里主要是對世間所具有的財富進行摒棄的意境。現在對茶人進行研究時,主要是希望利用茶樹以及茶葉所呈現的品質,來映襯自己的道德思想,表現出自己對人們所追逐財富抱有不同的志向。他們更加重視自身奉獻,而輕視財富所帶來的利益。通過這兩個方面研究可以知道,茶人精神不僅僅是樂于奉獻和摒棄財富的展示,同時還具有克服生存困難,頑強生長的精神。對茶人所具有的精神進行發揚,不僅能夠指引當前高職學生不貪戀世間的財富,遠離一些負面生活的影響。同時還能夠讓他們通過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努力,為人類進步做出一定的貢獻。因為當代高職學生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同時也是中國實現更偉大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將這些精神貫徹到德育教育中,才能夠讓高職學生實現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精神的繼承,讓他們能夠領悟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尺度,為社會發展提供健康的動力。
3茶文化對高職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呈現必要性分析
茶文化不是最近幾年流行的,而是經過幾千年民族文化傳承而留下來的。所以說,茶文化具有很強的發展性。茶文化在一定層面也對民族氣節進行真實體現,是一個具有較為廣闊的教育資源。在某些層面講,它和當前高職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具有相符合性的。高職學校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發展,以更高的姿態進行社會實踐,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領悟,以此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發展成正確性質的觀念,具有高尚節操和道德修養。當前經濟呈現全面成熟發展,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帶來多元文化和觀念的沖突。學生們在這一環境中心智日漸成熟,在對價值觀念進行樹立時,就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如果不能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體驗,只會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定的誤區,為整體民族傳承起到一定的制約性。為此,需要利用茶文化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對高職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以此實現更好的人才教育。
4提升高中學校開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策略分析
4.1創新茶文化的教學方式
茶文化是范圍廣闊的文化寶藏,如果在課程中,以傳統方法對茶文化進行一定的傳達,這樣不但不能夠讓茶文化所具有的思想進行全面展示。同時,也會讓課堂出現呆板現象,讓學生產生對茶文化學習的呈現一定的抵觸性。為此,高職需要在對茶文化進行學習時,要利用新型教學方式對學生開展茶文化傳播。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領悟的方式,對茶文化呈現的內涵進行了解和學習。
4.2吸取茶文化精髓
茶文化有著較強的歷史發展性,為此高職學校在對學生進行茶文化德育教育時,必須要吸取茶文化的精髓。要篩選茶文化所具有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對其實現有效學習,讓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價值體系實現不斷完善。此外,茶文化還能夠對高職學生進行道德修養呈現促進作用[3]。高職學校在對茶文化進行講解時,需要對其精髓進行篩選,保證茶文化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具有很強的關鍵作用。這里需要注意,利用茶文化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需要階段性發展的工作,不能是一時間就能完成的。所以,在進行茶文化教育活動時,必須要按照一定步驟開展,讓茶文化實現更好的教育功能。
4.3借助網絡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實效性
當前網絡媒介是學生進行信息了解的一項主要途徑,高職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借助網絡媒介提升茶文化所具有的時效性。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茶文化學習形成關注點,能夠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體會到茶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內涵。當前高職學校可以利用微信平臺,QQ平臺或是朋友圈的方式,對茶文化所具有的意義進行傳播,能夠讓學生對茶文化進行有效的掌握和學習,提升整體茶文化在高職學校開展德育教學時呈現的作用。
5結論
茶文化具有很強的教育工作,是開展德育教育一項寶貴資源。當前,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用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資源,對其開展有效的德育功能的引導。這樣能夠提升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的高尚意境和發展能力,讓學生實現更好的德育發展,促進整體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開展茶文化德育教育的時候,要對教學方式開展創新,要吸取茶文化所具有的精髓。此外,要借助網絡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實效性,實現更高質量的德育教育和引申。
參考文獻
[1]張殿尉,劉佳杰.茶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滲透[J].福建茶葉,2016(6):205-206.
[2]湯健,毛越華.信息時代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5-107.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
前言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素質教育;價值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培養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正面臨著不斷增大的壓力。一方面,舊的教育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另一方面,新的就業環境迫使高等院校必須及時地做出戰略調整,讓畢業生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茶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面臨著重重挑戰,在新時代,將茶文化的發展與高校的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必將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實現兩者的創新式發展。
1茶文化的現代特征
我國的茶文化歷久彌新、源遠流長,就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它根植于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農業文明之中,在官本位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道教等傳統思想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敬畏自然、重視傳統倫理道德,講求“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的思想內核。這種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延續千年,雖然期間茶文化的表現形式和重點發生過變化,但這一核心價值理念一直相對穩定,并且影響非常深遠。從開始,我國進入了近代歷史,當國門被外國列強用槍炮打開之后,中國的科學、教育、文化都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不例外。在這一百多年的近代歷史進程中,中國逐步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宗法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我國的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樣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深刻變革了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茶葉的生產、加工和消費形式,人們對于茶文化的態度也有了一定偏移。早在二十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了茶葉生產的機械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茶葉產業的發展壯大,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近年來,我國茶葉產業不斷縱深發展,產業鏈條得到了進一步延伸和擴張。茶葉的綜合利用滲透到了化工、醫療、食品等多個領域數百種商品之中,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正在改變著茶文化的核心價值內涵。可以說,現代茶文化的價值內涵更加追求人的主導性,偏重于人對茶文化的享受,相關的禮法觀念卻相對弱化。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現代人對茶文化的新價值內涵正在加速接受,并從中獲得了更多的物質文化享受。盡管如此,傳統茶文化與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緊密相連的特征依然明顯,并沒有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而消失殆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仍然眷戀著“忠孝禮義廉恥”等傳統價值觀念,與茶文化的傳統核心內涵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并非簡單的時間概念,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而且各個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一些西部欠發達地區,傳統的茶文化依然非常穩定地存在著,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茶文化有著較大的區別。其實,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很多領域都有著與茶文化相似的發展路徑,因此,研究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對于探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規律也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2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貫徹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在教育領域的改革。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加大了對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例如,在高校的公共課或者選修課中加入了曲藝、象棋、書法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內容,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具備了更高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舉兩得。素質教育是合乎發展規律的,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加有利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國的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比如,我國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開展的面太窄,很多情況下僅局限于本專業,其本質上還是服務于專業教學。有些地方雖然在跨專業等方面做了些嘗試,例如多開設公共課、給專業相近的學生聯合授課、打破專業限制等,但是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還是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過深,沒能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內涵,沒有從本質上意識到素質教育是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全方位地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各種途徑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最終培養出適合時展需要的優秀人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高等院校素質教育有著類似的發展歷程,都經受著新時代中多元化因素的影響。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和高校的素質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優勢互補。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亟需得到創新發展來實現自我救贖,獲得更多年輕人的接受認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里聚集了大量中國最優秀的青年人才,他們具有知識、能力朝氣和活力,對傳統事物和新鮮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通過一定方式和途徑讓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傳播和推廣,以廣大青年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必將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并培養出足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接班人。
3茶文化對高校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3.1有利于綜合學科體系建設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人的起居生活中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目前,茶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上了國際舞臺,在很多國家都得到了推廣,這一方面見證了我國國家軟實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茶文化歷久彌新,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特征。在國外,很多具有國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都被納入了當地高等教育的范疇,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這對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啟示性,將茶文化引入我國高等教育的體系之中,給學生全方位的茶文化教育,增強其對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不但有利于克服我國高等教育過于注重專業性教學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中綜合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3.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茶藝分為六大要素,即人、茶、水、器、藝、境。在這六大構成要素中,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發揮著核心作用。人既是茶藝活動的掌控者,也是茶藝意境的創造者。茶藝需要上好的茶葉、水、器皿,同時更需要茶藝師的心靈手巧才能貢獻出極致的茶藝精髓。茶藝的內涵博大精深,是一個綜合性的美學體系,其中吸收了很多種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仁愛等傳統文化精髓也融入其中。茶藝講究天人合一,要求茶藝師心無旁騖、心如止水,實現人與物的完美融合。茶藝中蘊含著很多人生哲理,只有在細細的品味中才可以感悟。當代大學生正在處于人生的轉折時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正逐步形成,然而,社會上種種不良思想和風氣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如果不及時制止和調整,必將影響其一生。茶藝展示的是一種平和的人生境界,研習茶藝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理性和淡然,提升自我感悟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另外,茶文化展現了一種人生藝術,在繁忙的工作學習之后,通過茶道規則沏一壺好茶慢慢品位,在品茶的過程中思考和感悟,無形中便提升了人生修養,讓心靈得到凈化。
3.3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在這種大背景下,茶文化休閑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中國人對茶情有獨鐘,對茶文化更是偏愛有加,茶文化休閑產業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相對于龐大的市場需求,我國的茶藝人才存在著嚴重短缺的問題,極大地制約了茶文化休閑產業的長遠發展。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大量的高校畢業生長期處于失業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對高等教育發展也十分不利。就業難具有警示作用,倒逼著當代高校必須做出調整和改革,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實用性強的知識和技能。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無疑是一種順應時展的明智選擇,有助于培養專業的茶藝師,迎合市場需求。而且,茶藝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者,承擔著將茶文化創新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4茶文化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
茶文化與高校素質教育是一種互為促進的關系,一方面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研習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素養和內涵,有利于其正確價值觀念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具有極強的學習領悟和創新能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茶文化的傳承者和接班人。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資金、人才、制度、硬件等方面給予足夠的保障,逐步將茶文化納入綜合學科體系中來,并在全國高校進行推廣,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體系。茶文化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單純依靠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校方應當創造條件與企業等社會經營主體進行合作,讓學生走出去,到茶藝社等社會舞臺上磨礪和鍛煉。在親身的實踐中深刻掌握和領悟茶藝的精髓。總之,只有實現創新,才能讓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輝,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讓茶文化與當代主流文化完美融合,實現新形勢下的傳承和發展。
作者:孫麗花 單位:河北省泊頭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龔永新.茶文化與茶道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