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傳統文化特征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15 17:11:2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傳統文化特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傳統文化特征

第1篇

關鍵字 中國美術 傳統文化 特征

美術――作為一門世界藝術,自古代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與文化背景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部美術作品都是在一個具有鮮明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每一部美術作品,都會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受當時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社會科技、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影響,所以作者在表現其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屬性之余,也會下意識的表現出很多當時社會的一些主流文化或傳統文化現象,美術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聯系的。美術在我國擁有了上千年的發展歷史,而美術發展也一直離不開傳統文化對其發展的促進。

一、概述中國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時代信息的主題就是文化,而傳統文化,就是久經時間打磨和沉淀,不斷積累并完善而最終沿襲下來的,所以傳統文化本身具備了一個國家的精髓,和神韻,在傳統文化流傳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會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慢慢實現最終的至善至美,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厚厚的歷史積淀而彰顯出濃濃的東方特色。深究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保留著先秦文明的特色,還沿襲了唐宋時代的壯麗,不僅僅蘊含了清代的婉約還保持著明朝時期的豪邁壯麗。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涵蓋到藝術領域,同時還輻射了道德、思想、風格、制度、人倫等多重領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實現了向更理性、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邁進的目的,傳統文化也隨著中國人素質的提高,實現了具有更高人文價值和更多人文內涵的目的。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美術的意義

縱觀中國美術的發展,我們不乏見到很多美術作品都將時念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而在當今的美術領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對美術領域進行傳統文化貫穿的探究,很多證據都在正面或側面的烘托著,傳統文化對中國美術發展提供著很強的促進作用。中國美術的發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剖析近幾年中國美術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因為那些美術作品中融入了所謂的中國元素的原生態,才實現了我國美術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傳統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國美術的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為中國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動力,促進其發展的同時,實現了中國美術在國際上的獨樹一幟。中國美術的發展,一直都秉承著傳統文化與時念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始終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美術發展的再發展,再輝煌。總之就是有了傳統文化的溫床,才造就了中國美術的個性,就是因為有了中國文化淵源不斷創造元素的提供,中國美術才能引起國際領域的矚目。

二、中國美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美術的發展

中國美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實現了中國美術文化選擇和文化責任的目的,還在一定意義實現了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發展目標。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和充分開發,中國美術實現了在國際藝術領域話語權的全面升級的目標。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從個體到社會系統作為整體的存在中,探討在都市化過程中的問題,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異質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問;從民族的路徑回答了當代藝術創作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文化背景,證實自己具有中國文化的價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形式,也同樣是當代中國美術創作得以發展和進步的前提。其不僅有利于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有助于中國當代美術在世界與中國的大文化環境中的自我定位,構建民族化的當代美術創作語言,擺脫虛擬的“全球化”幻覺世界,從而回到真實的中國當代美術現實中。當代美術創作中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激發中國美術家的文化創造活力,使美術創作活動和美術作品更加豐富多彩。

(二)中國美術創新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探究新文化發展的起點,我們會發現新文化就是將前人創作的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沉淀,加工和傳承。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變革必然給文化藝術帶來新的推動力,產生新的活躍元素,促進原有的傳統形態發生適應時代需求的變化。傳統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更新和豐富所經過歷史熔煉的語言和具有的積極精神,對后人有永久的借鑒價值和啟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傳統文化,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國美術的創新,不僅僅是時代賦予當代美術價值取向的文化選擇,也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美術藝術結合的重要選擇。我們當前需要的,不僅僅需要單純藝術技巧的創新,更需要一種觀念上的創新、思維上的創新,用當代中國美術創新來鞏固和發展符合民族的中國傳統文化。

三、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現

(一)歷史悠久

中國美術的傳統文化不僅包含中國傳統美學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國美術的思想觀念、中國美術的表現特點、風格、評論、制度甚至習俗倫理等,這些美術的傳統涵蓋了我國美術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美術進行分析與探討,而其中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特征最重要的體現即在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有了美的意識,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術裝飾的作用與效果。中國美術傳統的特征同樣也體現在建筑美的悠久歷史上,如中國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對稱的形式,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也著意進行一些裝飾的處理,可見,中國美術歷史的久遠,而這些悠久的歷史又賦予中國美術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論與堅實的實踐基礎,中國美術傳統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長的歲月考驗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正是這些傳統文化穿越古代,不斷為中國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豐富多樣性

中國文明發展的各個時期,各個方面都留下了美術傳統文化的影子與痕跡,人們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設計出具有不同美的各類事物,從古樸的遠古陶器高現在各種各樣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種款式與設計都蘊含著美術傳統文化中人們的美術的藝術追求。例如我國的巖畫,在內容上豐富多樣,運用大量的象征性符號,如人物、動物以及人們的日常活動等。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包含了不同門類、不同形態的美術創作,尤其中國這樣幅員廣闊、歷史悠久的國家,美術創作者們會因為地域、審美、個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異,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中國美術傳統,中國畫,書法、篆刻、瓷器、民間工藝等各個領域都有中國美術傳統特色的影子,中國美術的門類品種齊全,卻又獨特,但凡人類所創作過的美術形態在中國美術中都能找到,而中國的某些門類在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中卻沒有被發現過。中國美術不僅在形式上豐富多樣,在創作理念、在表現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著獨特而多樣的內容,如民間美術有一種“扣碗”的創作表現手法,來表現天地間萬物和諧的理念,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不僅在具體的美術創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傳達的獨立而又獨特的創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創獨立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中國的文化也延綿不絕,從未中斷過。而中國美術文化也是自石器時代開始就不斷地前進著,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具有生態性成長與壯大的趨勢,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美術傳統文化具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色,有些美術作品流傳至今,具有極大的審美與歷史價值,許多美術傳統是我國獨有的,體現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與人們的對美、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例如,中國獨有的龍鳳藝術,不僅揭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更顯示出中國美術具有非臨摹的原創美術創作,而且這種原創不僅體現在美術的形式上,更體現在人們在美術創作如何對于非自然客觀物象的浪漫主義藝術觀念。又如,中國的梅蘭竹菊,在畫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經上升華到“君子”的形象,這說明人們的思想已經從感性的觀賞,上升到對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畫家們對表達自我情感的藝術理念,而且這些創作理念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體系,中國美術自誕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創獨立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隨著與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許多外來的美術形式與理念被引入和借鑒,并逐漸被人們認可與接受,但人們對美術傳統文化仍然非常重視,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的獨立發展,是眾多美術教育者們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同時也是自己重要職責。

四、總結

中國文化傳統特征明顯,內涵豐富,不僅對其他文化發展協調一致,從各個角度影響著其他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中國美術傳統文化不僅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并且歷經歲月的考驗,不斷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發揚光大,隨著社會傳媒的發展傳播到更多的地方,進而與更多的創作者與創作理念、創作手法進行交流學習,從而使我國美術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善于吸收先進的創作手法和理念,不斷地創新,將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的創作理念、豐富多樣的形式及原創的獨立個性體現在美術創作中,為中國美術事業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宋志軍. 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的出版營銷過程的啟示[A]. 優秀出版物價值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優秀文集[C], 2008

[2] 陳沛沛, 楊枝青, 楊杏林, 張晶瀅, 肖蕓, 蘇麗娜. 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醫”[A]. 全國第十八次醫古文研究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9

[3] 周大偉. 皇帝的新衣:來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詭[A]. 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 2005

[4] 燕良軾.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君子”人格的社會建構[A]. 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 2007

[5] 吳志雄. 中國傳統文化對邏輯的兼容與拒斥[A]. “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秀論文精選[C], 1998

[6] 段黃男, 趙海銀, 郭興杰. 循環經濟的內涵:環境與經濟的融合[A]. 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集(2005)(上冊)[C], 2005

第2篇

1.傳統文化的人格體現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認為最高人格的體現為圣賢。而圣賢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是要與天同德,與大道同行,克己復禮,興國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賢的人格主要體現在仁與禮的統一。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隱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張淡薄本性,無為不爭,已達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狀態。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歸真,無為而治。法家的理想人格即為英雄。認為要追求自身的實際理想,憑自身的力量爭取社會地位。提倡法不阿貴,唯法所在。在法家看來,法令制度高于一切,無論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體現了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塵絕俗,認為萬物皆空,明心凈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滅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寵辱不驚,萬般皆空像的心態。

2.中國傳統人格教育理論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格。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就是表面天地之間人之性命最為珍貴,體現了人的價值。孟子說“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表明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是中華民族的行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價值,獲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愛,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第二,崇尚仁愛理念。孔子特別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愛是人性之基本,通過自身的美德,達到人與萬物的統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將德行推向社會,造福社會。第三,重視修養實踐,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將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作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過道德理論的熏陶和道德實踐的累積達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內在的統一。

二、傳統文化與現階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提煉、整理,塑造高職學生優秀的人格,以經典“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為重點;以仁人志士為榜樣加強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勵志教育,培養高職學生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

1.思政教育體系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在現行高職思政教學體系中,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導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課,用心彌補現行課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課程的育人功能。高職學生的道德修養不能被文化課的知識性要求所取代,教學與評估只能以育人為中心,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道德修養課程,可以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來引導學生的道德思想,培養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質優秀的大學生。

2.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網絡、影視建設

網絡、影視等公共媒體對高職大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在專門優秀傳統文化網站中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職大學生提供一個干凈綠色、健康有益的網絡和影視環境,轉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陣地。

3.在校園人文環境中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高職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戰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對高職大學的道德人格培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校園文化中的歷史傳統和思想追求能改變學生的價值觀、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影響著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高職學生人格教育的理論價值

1.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

在擇業觀方面,高職的畢業生剛剛踏入社會就想著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現實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業”的精神是值得當代高職學生借鑒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業的人都是從很艱辛的基層工作做起。通過傳統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導學生調整就業期望值,保持達觀的擇業心態,“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華有德行的人最終會被發現。保持不斷進取的信心是幫助高職學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職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

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許多人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因而往往造成與同學交往膽怯、與教師“頂牛”、與父母關系不合;還有一些學生交往重實惠不重原則,請客送禮、拉幫結派,這種友誼自然不會長久,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傳統的道德中強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讓他們更加能夠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擔,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學會做人的道理,促進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3.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誠信品質。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謂“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因此,對于高職學生來講,誠信品質的培養在整個人格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良好經濟建設的需要,是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整個社會道德文化進步的需要。因此,通過傳統文化培養高職學生誠信的品質至關重要。

4.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道德自律。

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這就導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顯。馬克思說過“道德的基礎是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有自律意識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四、結語

第3篇

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和表達情感特征的元素,甚至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充分發掘自然材質的各種性能來創造某種肌理。陶瓷藝術創作也是如此,陶瓷材料的獨特性能,讓陶瓷藝術創作者們盡情的游暢在其豐富多變的肌理表現中,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了肌理時代性的文化內涵特征。

一、我國的傳統文化

所謂傳統文化,既是指由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征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特征。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連綿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在封建思想中成長的。從歷史時間上說,在民國之前,我國處于封建社會時期,我國在那種時代特征下形成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了宗教色彩,如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相信萬物都是有靈魂、靈性的,靈魂不死,任何生命都會輪回周轉的,人的靈魂在千變萬化中可轉變為各種動植物。人們的這種鬼神觀豐富了古人的思想,從而使我國的古代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也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只是單純的認識,而是一種體驗、感知。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陶瓷肌理裝飾是其文化特征的物在表現之一,在藝術表達中呈現出許多與這種文化相一致的裝飾特征。

二、肌理

所謂肌理,就是指物體表面給人在視覺上或觸覺上有所感受的組織紋理結構。

我們生活在一個千姿百態的自然界中,世間的萬事萬物是構成視覺形象的基本要素。物體表面都有一層“肌膚”,在自然的造化中、人為的影響下,形成各種各樣的組織結構。有的粗糙斑駁、有的平滑光潔、有的輕軟疏松、有的厚重堅硬,世間萬物的這種表面組織、紋理的變化、即是我們常說的肌理。所以說,任何物體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肌理,只是給人的視覺效果有所不同罷了。

肌理有兩大主要形態。一種是自然肌理,一種是創造肌理。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沒有經過加工的現實紋理;創造肌理則是在原有的材料表面上經過加工改造,通過各種工藝進行排列組合而形成,產生與原有在觸覺上或視覺上不一樣的一種肌理形式。

三、傳統文化下陶瓷器皿中肌理裝飾的特征

1、肌理裝飾的抽象性

中國的文化思維與抽象藝術有著很深的默契。如書法、中國畫中的大潑墨等,都有很強的抽象性。抽象性是中國藝術特性的表現之一。回顧陶瓷裝飾的產生和發展,人們會發現,抽象的裝飾在審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原始陶器上的刻劃紋、螺旋紋、幾何紋,黑陶上的弦紋、繩紋,明清之際的錦地紋、回紋等各種裝飾,都屬于抽象紋樣。這些抽象裝飾,都是由工藝過程中無意留下的自然紋路發展而成為有意的紋飾加工。

如興起于盛唐的三彩陶器,以多種滲透交融的釉色作裝飾,其中以綠、褐黃、藍三色為主。唐三彩以流動的色彩形成抽象的裝飾,唐朝時期的瓷枕,用白、褐兩色瓷土絞糅成波斕起伏狀的紋理樣式,再將瓷枕通體施以稀薄黃釉,上面再飾流動的綠、褐兩色,其表現出的效果就像水面上泛起的彩色波光,增添了瓷枕的艷麗光彩。另外被譽為中國陶瓷發展的高峰,以釉飾為主的宋瓷,可以說是一種抽象裝飾。宋代有一種“ 冰裂紋”瓷器,又稱開片,是指釉層中的裂紋,裂紋本來是陶瓷生產中的一個缺陷,而古人利用這種形象表現的肌理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它是任何具象藝術都無法取代的。宋代是中國藝術的成熟期,藝術表現更加貼近自然,無論山水畫、花鳥畫都呈現出成熟的面貌,抽象裝飾藝術也發展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瓷器上抽象裝飾的進一步發展,除去審美觀念方面的原因,還與瓷器制釉技術的進步分不開。如宋代的窯變色釉,絢麗多彩地展現出釉的抽象藝術風采,宋代瓷器以不透明的藍色乳光釉為基本釉色,從中透出還原焰燒出的霞光般的銅紅釉。2、肌理裝飾的象征性

在中國古人看來,太陽的東升西落、大海的潮起潮落、草木的春生夏長秋黃冬謝,天氣的陰晴雨雪,以及花開花落等,無不是和人一樣,都是一種生命現象。這樣,放眼大千世界,自然萬物莫不有生、莫不有靈。于是在這種直觀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萬物有生、有靈的觀念。“萬物有靈觀”是原始人類的生命本體論,也是原始人類的靈魂存在觀。

“萬物有靈”集中表現出原始思想的象征性。我國傳統文化下肌理裝飾的象征性則是由這種思想引發的。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彩陶是一種彩繪的陶器。是運用紅、黑、白等色畫出各種裝飾紋飾,其裝飾紋樣一般是幾何紋樣,另外還有動物紋、植物紋等。彩陶就是充分提煉紋飾的象征性。不論寫實與幾何形紋飾,不論有形與無形紋飾,象征性是彩陶的第一要義。象征性是彩陶裝飾構圖的基礎,也是其裝飾播散的內在動力。彩陶紋飾的象征性,是通過紋飾的簡化、分解和重組實現的。在此基礎上,后來逐漸以相關聯的幾何形作預定的象征符號,并不斷地化簡,不斷地分解,又不斷地重組,不僅經歷了多次的邏輯思維過程,而且經歷了反復的藝術加工過程,在經過了這樣的創作過程以后,一些主要的象征符號成為大眾接受的符號,象征藝術也已經是人們接受的藝術,人們通過這樣的藝術形式進行心靈的溝通與文化的交流。彩陶的象征性思維方式不僅影響了新石器時代藝術發展的軌跡,而且至今還在左右著藝術家、文化人的藝術思維模式。現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傳統文化下肌理裝飾的特征具有強烈的象征性。

3、肌理裝飾的寓意性

第4篇

關鍵詞:傳統元素;室內設計;運用;審美

中國傳統元素作為寶貴遺產豐富著現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為室內設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為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以傳統元素營造的室內設計既是對文化的精煉和展現,也是傳遞中國特色的媒介,如何將傳統元素加以理解并運用,是設計師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1 中國傳統色彩在現代室內設計的運用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鑄造了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色彩文化,由于不同的地域、生活習俗和個性特征的差異,色彩的特質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中國傳統色彩一直以含蓄、神秘備受世界各國設計工作者的青睞,尤其是傳統“五色觀”體系,蘊含著悠久的文明,體現著中國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中式室內設計最為主要的色彩基調是早期傳統中式的黑色與中晚期紅色、褐色構成,這與中式風格中所運用的材料和表面處理的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中國傳統的色彩還有琉璃黃、中國紅、國槐綠、青花藍、長城灰、水墨黑以及玉脂白。現代室內設計色彩的運用是非常廣泛,色彩可以體現民族特色,也可以體現設計的基本風格,所以不同形式的色彩表現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裝飾設計。中國古典元素中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藝術性與歷史性。

色彩往往被稱為是室內設計的靈魂,作為室內設計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對室內環境的整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室內色彩的應用不僅能夠對視覺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影響人們的情緒。色彩搭配在室內效果圖設計過程中要嚴格地遵守整體統一的規律,滿足室內空間環境的功能需求。

因此,中國傳統色彩是室內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審美作用,還有表現和調節室內空間與氣氛的作用。中國傳統元素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啟迪是多層面的,其蘊含的色彩語言為現代家居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語言,充實與滋養著現代設計的發展。將中國傳統色彩的特質合理運用到現代家居設計中,更能體現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內設計的藝術形式、風格及審美心理,這是室內設計追求的目標。

2 中國傳統裝飾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主要是指一些獨具民族風情特色的設計元素,包括雕花紋飾、織繡印染、書法繪畫、瓷器、中式家具以及其他傳統飾品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審美。一直是室內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裝飾文化源遠流長,從原始的圖騰到明清的家具都傳達著裝飾藝術的文化歷程。現代室內設計對中國傳統裝飾元素運用的手段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通過與現代科技及材料相結合,打造著一個個極具中國韻味的魅力空間。尤其是在中式空間的室內裝飾上,表現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又賦予文化意蘊,含蓄、優雅、貴氣、和諧。設計師們對于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堆砌羅列,而是合理巧妙地運用,推陳出新,不是表面的形,也不是所謂的神,而是強調實用與形式并重,現代時尚的設計手法和理念遙相呼應,追求一種新的意義上的中國風。在實際的室內設計中,不同種類的傳統裝飾元素的具體運用方法不盡相同。同種類的裝飾元素,運用的方法不同,所呈現出來的裝飾效果也有很大差異,這也正是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魅力。

傳統裝飾圖案類型豐富多彩,從最原始的幾何紋樣、神鬼圖騰到適應現代材料、越來越符合形式美的規律,始終不失中國文化的精髓,不離主題。如梅蘭竹菊、百字福、龍鳳呈祥、虎虎生威這些裝飾字畫從古至今寓意深刻,深受老百姓喜愛。傳統符號在天花的圖案設計中運用較為講究,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地三合局”。室內的天花相當于頭上的天空,要平整明亮,其色彩的運用要配合墻體,家具的色彩,與之相互協調。如:墻角和墻體天花交接處做一些線條,視覺上會給人一種寬敞平整歡快的感覺。

再往前追溯,早在20世紀,以靳埭強、陳幼堅為代表的香港設計師就率先開始利用“中國元素”進行現代設計的探索之路,并成功設計出一批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精意的現代作品。可以說,“中國元素”的流行,是中國設計師探索中西結合的一種積極表現。尤其是在新千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設計行業更多強調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同時也是塑造全新的中國形象的時代要求。

3 中國元素在裝飾設計中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價值

目前來看,應用“中國元素”在中國設計界已基本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不論是包裝、廣告還是時裝界,很多人將“中國元素”等同于“中國設計”。但是可以想見,在一段時間的熱衷推崇之后,這種流于表面的“中國風”勢必很快會在喜新厭舊的設計界成為過去式。“中國制造,世界合作”這一主題,問題正是在于很少有人想到用更加深入的設計眼光去揭示和拓展“中國元素”的表現形式。其實,中國元素只是用來表現當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相聯系的一個方面,它需要設計師尋找到真正獨具匠心的“借用點”,它甚至可以與傳統的中國文化內涵毫無關系,卻能從另一個側面展現出中國設計的開放性和對當代設計的深刻理解。反過來說,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設計形象,很可能并沒有與所謂的“中國元素”產生直接的視覺對應,它們與繪畫一樣,恰恰可以借用一些完全現代的表現形式,去傳遞一種內在的文化精神。

中國古典的元素為我們當今的設計師們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的可用素材。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素材并加以適當的創新,這樣我們的設計作品就會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更體現出中國人的民族感和傳統性。在今后室內藝術設計中,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古典元素認識會越來越深刻,中式風格和中國古典元素不僅會在一些大型的具有標志性的空間中運用,更多的將會在普通建筑空間中也將運用不同形式的古典元素,這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并有一定藝術價值的中式設計必將依靠設計師的智慧創意應運而生。

參考文獻:

[1] 何晶.現代裝飾設計的美學研究[J].文藝生活,2011(5).

[2] 樊炳赫.中國傳統元素在裝飾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1(3).

第5篇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宏觀居民消費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消費”特征。消費者的“從眾消費”和“保守消費”是產生“階段性消費”現象的微觀基礎;而“謙和、低調、面子、攀比、群體規范、風險厭惡、風險敏感、節儉等”傳統文化價值觀,則又是“從眾消費”和“保守消費”形成的根源。

一、宏觀居民消費波動的“階段性消費”現象

長期以來,我國宏觀居民消費呈現出的特點是“居民不是以一生為時間跨度來尋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費支出安排具有顯著的階段性”。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所經歷的幾個消費階段,可以看出“1980年左右、1988年左右、1994年左右、2004年左右”,這些時期是國內居民消費的高峰期,而在這些時期之間,則表現出顯著的居民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傾向,從而整個的宏觀居民消費曲線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消費”集中釋放的現象(見圖1)。

余永定和李軍(2000)把存在的這種“階段性消費”現象描述為轉軌經濟下“中國居民的消費模式”;葉海云(2000)則根據存在的這種“階段性消費”現象,提出了中國居民的“短視消費模型”。沈悅(2001)則進一步測算出我國居民實際消費支出規模存在周期波動現象,其平均的波長為8.10年。但是,這些研究對于“階段性消費”現象,給出的解釋都是基于經濟學的視角,大多是站在宏觀經濟的層面上進行討論,缺乏把居民作為活生生的“社會人”來展開的微觀行為分析。本文下面所進行的正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視角,在微觀個體層面,對呈現出的這種“階段性消費”特征給出具體分析。

二、微觀行為分析:消費者個體的“從眾消費”行為

根據余永定和李軍(2000)描繪出的中國居民“階段性消費”模式圖,可以把國內居民“階段性消費”特征概括為兩點:(1)階段高峰表現出“居民消費集中釋放”;(2)階段周期內呈現出長期的“居民高儲蓄傾向、低消費傾向”。第一點,階段高峰表現出“居民消費集中釋放”,可以從微觀層面消費者個體的“從眾消費”行為來進行分析。

“從眾消費”行為是中國現實市場中消費者個體普遍存在的一個顯著現象,是指“消費者接受到他人的產品評價、購買意愿或購買行為的信息后,改變了自己對產品的評價、購買意愿或購買行為,努力使得自己與其他人保持一致”。這一消費行為在中國消費者身上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大范圍且顯著化”,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謙遜、內斂、謙讓、低調”。儒家認為“謙遜、內斂”是為人的內在品質,做人的一條基本要求;“謙讓、低調”則是外化的待人做事的基本態度;謙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是任何德行的入德之門。而老子的“無為”思想在操作上也體現出鮮明的“內斂”取向,倡導“以謙遜的態度,自守其德,修養自身”。在這樣的文化長期熏陶下,中國人的性格普遍有一種潛在的“內斂性”,不喜歡個性的自我張揚,以及行為的超前嘗試。

但是,同時中國人最看重的一樣東西是“面子”。“面子”是統治中國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個,是中國人社會交往中最細膩的標準。Yau(1988)提出的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關系導向方面主要由4個價值構成,而“面子”則是其中首要的一個構成內容。Qian,Razzaque和Keng(2007)認為,中國文化規范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中國文化中突出方面主要包括了:家庭導向、關系、緣分、面子、人情和互惠。根據Li(1999)的研究,中國文化重要的價值主要包括“社會地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延長生命與同化”;多做“得面子”的事情,避免“丟面子”事情的發生,維持自己的“面子”成為中國人行為的一個價值取向。這種“面子文化”,導致中國人不喜歡自己的行為落后于大眾和周圍群體。

這樣,一方面注重恪守為人“謙遜、內斂”的品德,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自己“面子”的維護,在這兩方面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影響下,其結果就是大部分人選擇了“中庸”的行為方式,即以“群體導向”來安排自己的行為,既不發生行為的超前嘗試,也不讓自己的行為落后于大眾。根據Hofstede(1993)的研究,“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群體意識較強,重視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愿意服從群體的利益和群體規范”。李東進等(2009)也把中國文化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方面的特點總結為:注重面子和群體導向,中國人為了規避不確定性和產生歸屬感愿意讓自己的行為服從群體規范¨兒;并且指出,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下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不同道德規范是“群體導向”產生的根源。

于是,以“群體導向”來安排自己的行為,具體表現在微觀個體的消費行為上那就是:個體消費行為的隨大流、從眾化,很少發生超前消費嘗試,也不愿落后于大眾消費潮流,形成了鮮明的“從眾消費”特征。根據Pool(1998)提出的人們服從群體規范,進行從眾消費,有三種動機:準確動機、自身相關動機和他人相關動機。準確動機下進行從眾消費是因為個體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合適的、成功的行為提示;自身相關動機下進行從眾消費是因為個體采取從眾的行為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他人相關動機下進行從眾消費是因為他人和他人可能帶來的結果(包括獎勵和懲罰)。所以,消費者個體的“從眾消費”行為最容易發生在購買那些“產品或品牌的社會可見度高、品牌差異可感知度高”的產品身上;當購買的產品是體現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商品而不是必需品,或者當產品是在公共場合消費而不是在私下消費的時候,參照群體對購買者的影響更大,從眾消費行為更為顯著。

綜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宏觀消費的幾個典型高峰期,可以看出每一個消費高峰期的出現正是伴隨著在發生整個社會流行的一些消費。諸如:1980年左右的消費高峰期,當時全社會正流行家庭“老三件(自行車、縫紉機、機械手表)”的添置;1988年左右的消費高峰期,當時全社會正流行家庭“老三件”向“新三件(黑白電視機、單門冰箱、雙缸洗衣機)”的轉變;1994年左右的消費高峰期,當時全社會正流行家庭高檔耐用品(彩電、雙門冰箱、滾筒洗衣機、空調、摩托車、電話、錄像機、組合音響等)的添置;2004年左右的消費高峰期,整個社會由溫飽邁向小康,出現了購房熱、購車熱、旅游熱、電腦熱。從羅列的這些購買商品上,可以看出大多數商品正是“社會可見度高、品牌差異可感知度高”的商品,引發了整個社會鮮明的“從眾消費”熱潮,從而出現了這些典型的宏觀消費高峰期。

三、微觀行為分析:消費者個體的“保守消費”行為

對于“階段性消費”特征的第二點:階段周期內呈現出長期的“居民高儲蓄傾向、低消費傾向”,可以從微觀層面消費者個體的“保守消費”行為來進行分析。所謂“保守消費”是指“居民的當期消費支出常態性的低于其當期的收入水平,在消費支出安排上持有一種保守、謹慎的心態”。這一消費行為也是中國現實市場中消費者個體普遍存在的現象,且有著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根據文化差異理論,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文化是高語境文化,而美國等西方國家是低語境文化,兩種不同語境的文化下,在思維方式、社會取向、風險感知和風險承擔、責任、沖突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在:權力差距、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男性/女性化、規避不確定性、長期導向/短期導向等這5個文化價值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有著很嚴重的“規避不確定性”和“風險厭惡傾向”,小農經濟下人們追求的是男耕女織的平靜生活,不喜歡追求冒險或者刺激,在觀念中重視整體、集體主義,并不注重個性化需要的追求。中國人容易產生對自己現在生活的不安全感,對未來生活的不安全感,對后代生活的不安全感,從而尋求保障、建立保障的心理特別強烈;而當前國內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失加劇了居民的不安全感和風險感知壓力,促使人們依靠個人的儲蓄努力來為自己建立一個長久的保障。

另一方面,以儒、道、墨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道德學說特別強調“節儉”,認為這是人類美德善政的具體表現”。孔子在《論語》中提倡“節用而愛人”明確地把節用愛人作為治國的重要內容;墨家則把“節儉”與“兼愛、非攻”一起視為其核心價值和道德規范。更有無數的格言:如“儉,德之共也”(《左傳》)、“儉開福源”(《魏書》)、“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資治通鑒》)等,強調居家節儉,把節儉視為持家的主要標準和生活美德。

這樣,一方面由于“規避不確定性”和“風險厭惡傾向”,人們注重依靠個人的儲蓄努力來為自己建立一個長久的保障;另一方面“節儉”被視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和生活美德,在這雙重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其結果就是大部分人形成了“過度自我控制”的認知偏差,具體表現在微觀個體的消費行為上,就是個體消費行為的保守、謹小慎微,消費抱有負罪感/不安全感,形成了鮮明的“保守消費”特征。綜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宏觀消費的幾個典型階段周期,每一個階段周期內都呈現出長期的“居民高儲蓄、低消費傾向”現象。

第6篇

關鍵詞:白褲瑤;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1.白褲瑤簡介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士都穿白褲而得名,又因女性上衣是前一片后一片,又稱兩片瑤,總人口約3萬人,主要分布在南丹縣里湖、八圩瑤族鄉,而里湖瑤鄉中白褲瑤占人口總數的67%,是全國白褲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因里湖懷里村自然環境比較封閉,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少,保持著男耕女織的傳統習俗[1]。在南丹的各鄉的白褲瑤依然保持著男不外娶、女不外嫁,不與外族人通婚的習俗,白褲瑤的寨居文化、陀螺文化、銅鼓文是白褲瑤民族文化的代表[2]。

2.白褲瑤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白褲瑤族是民族文化保持的最好的少數民族之一,素有“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白褲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2.1白褲瑤傳統體育文化的勞動性特征

白褲瑤聚居于廣西西北部,是中低山向丘陵過渡的地帶。地貌多為為石山區、洼地和陰坡,光照較少。石山區內部大多地勢狹窄,山高谷深,遮蔽度大,光熱條件差,農作物生育期更長。山中主要有棟科、蝶形花科、榆科、桑科、茶科、蕓香科、松科、漆科等科內的一些樹種,除此之外還有五倍子、五倍花、龍須草、夜交藤等中草藥資源[3]。里湖瑤鄉特有的哈斯特地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動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山林里鳥的種類和數量眾多,還有野豬、野雞、飛虎、獐子等。山上的石縫或樹縫里還有野蜂蜜等。桂西北紅水河流域一帶屬喀斯特地貌,石山和巖洞較多,土地耕作面積較少,當地人素有“靠山打獵、靠水摸魚”的生活習性。白褲瑤族也不例外,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勞動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低,白褲瑤男人除了耕作外還經常上山打獵為自家增添菜肴或用獵物到集市上換取所需物品。射弩、捕鳥、夾山鼠釣蜂,打鳥和織布等傳統體育項目均是傳統生產方式演變而來。

2.2白褲瑤傳統體育文化的娛樂性特征

白褲瑤居民世居山地,地勢崎嶇,導致聚居地外部的文化很難滲透進來,封閉的村屯生產環境外加白褲瑤族人們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耕作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白褲瑤人特有的娛樂方式。白褲瑤人的娛樂方式明顯的特征是強烈的交往性和集群性。如扭扁擔和頂杠是兩個人參與的項目,同時又會有很多村民在傍邊加油鼓勁,每個村民都可以參與到對抗游戲當中,通過扭扁擔和頂杠比賽找到對抗的樂趣,同時又能增進人們的相互交流。集群性娛樂項目則有打銅鼓、敲竹筒鼓、吹牛角、打陀螺、打手毽等。打銅鼓、打竹筒鼓和吹牛角一般是在春節、重大節日和祭祀的時候進行。在相對封閉的白褲瑤村莊里,人們的勞作之余往往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進行本民族特有的游戲,豐富生活,滿足自身的英語了需求。

2.3白褲瑤傳統體育活動的自發性特征

白褲瑤族體育文化具有的自發性特征,白褲瑤族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不受拘束,除了耕作的時間外,白褲瑤人可以自由的支配時間進行體育活動,人們勞作完后往往會自發的聚集在村里的大樹下玩陀螺、扭扁擔和打手毽等,傍晚或者農閑時,白褲瑤的男子則會到山上打獵、釣蜂等。白褲瑤人的體育活動多數是在自己的意愿下進行的,具有自發性的特點。

2.4白褲瑤傳統體育活動的集群性特征

白褲瑤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集群性特征主要是指重大節日和特殊的日子人們有組織的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傳統體育活動。集群性的主要特征是人數眾多,如正月十五舉行的打銅鼓活動,幾乎全村的白褲瑤人都參與,有的打銅鼓,有的竹筒鼓,還有吹牛角和跳舞的,不參與的人們則出來看熱鬧,感受本民族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歡樂的節日氣氛。

3.小結

白褲瑤居住地瑤鄉里地處大石山區,交通不便,白褲瑤處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里,保持著古老的生產方式。白褲瑤族傳統文化得到較完好的傳承也是因為這個古老民族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還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化。白褲瑤的傳統體育文化與其傳統的生產勞動聯系緊密,這是古老的,原生態的體育活動,是可以直接為生產服務的體育活動,如射弩、捕鳥等。白褲瑤族的體育與他們的娛樂需求也是分不開的,在封閉落后的自然村寨里,沒有現代化的娛樂方式(電視、電影、電腦、文藝晚會等),白褲瑤人的娛樂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利用生活當中擁有的工具進行娛樂,如扭扁擔、頂杠等,聰明勤勞的白褲瑤人還會利用木頭、牛皮、竹子,牛角等制作極具民族色彩的娛樂器械(如銅鼓、牛角號、竹筒鼓等)幾大的豐富的娛樂方式,滿足人們對娛樂的需求。白褲瑤族白褲瑤人的體育活動大多都在農閑時進行,具有自發性和集群性特征。(作者單位:河池學院)

參考文獻

[1]廣西瑤學學會,廣西民族大學瑤學研究中心,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瑤族非物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2007/11

第7篇

關鍵詞:圖騰崇拜 圖形 蒙古族文化

無際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同時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圖形風格。要探尋蒙古族的藝術淵源,必須了解他們的傳統文化風貌,并通過對其民間傳統圖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藝術上的審美追求。

一、蒙古族人對圖騰符號的崇拜

根據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歷史典籍中的有關記載,從蒙古族崇尚薩滿教的神扯觀念表現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確實將“狼”、鹿作為圖騰進行崇拜。在蠻荒的北方草原,“狼”對于草原游牧人群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野獸。它們往往集結成群,無論捕食或對付進犯之敵,都協同戰斗,團隊意識極強,且兇猛而富有靈性。于是人們由恐懼而敬奉,把它們視作自己的親屬和同類,這也許就是“狼”圖騰崇拜的緣由。“狼”的圖騰崇拜不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崇,也傳達了人類對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識的認同與自信。作為圖騰符號的‘糧”圖形有著強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圖騰崇拜是蒙古族人的與審美取向的中介符號。蒙古族人民對“狼”圖騰的崇拜,也涵攝了對“狼性”文化的審美意識的深刻體驗。因此,“狼”圖騰作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文化藝術符號,滲透進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審美文化、藝術活動作為文化形態也受其影響。

二、蒙古族圖形文化的樣式特征

圖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無論是圖騰禁忌的圖形樣式,還是審美需要的物件裝飾圖案,都充滿著蒙古族對生命、生活的態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終認為本氏族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它們有著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崇拜的圖騰,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圖騰的神話。因此說,蒙古族的圖騰崇拜是對動植物的崇拜,實際是源于對祖先崇拜的一種對應轉換,這種對應轉換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的神話和圖形展示出來。

古族人對與他們共同生存、生長的動物和植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如牛、馬、羊、駝、犬、狼、鷹、鹿等及各種植物,象征著上天降下的吉祥,傳達對幸福的理解與對理想的追求。聰慧的蒙古族人將這些動物、植物演義成圖形紋樣,將其應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日常的服裝、家俱、生活用具及對環境的裝飾。同時由于“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對這些圖形的使用往往有著嚴格的限制。究其圖形特點,一般表現為三大類。

自然紋樣:云紋、山紋、水紋、火紋及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老虎、龍、鳳及其他的動物圖案等,植物紋樣有花紋、草紋、蓮紋、牡丹紋、桃紋、杏花紋等紋飾圖樣。充分體現了蒙古族人崇拜自然、熱愛自然的樸素審美觀。

吉祥紋樣:受佛教、薩滿教文化的影響,宗教中的一些圖案也應用于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佛教、薩滿教中的盤長紋,法螺、佛手、寶相花等八吉祥紋樣圖案在他們的生活中廣為使用,特別是盤長紋。在民間,盤長(蒙語烏力吉烏塔蘇,)多用于服飾、毛氈、器物雕刻品上,其圖案本身盤曲連接,無頭無尾,顯示出綿延不斷的連續性,寓意長久不斷。蒙古族的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寓意深遠。

文字紋樣:蒙古族的文字如同阿拉伯文,屬篆字體,是一種把鄰接的字形連起來的草篆文字,本身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又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它書寫自由,美觀大方,蒙古族人將其用于服裝、鞋帽及毛氈織物的裝飾中。它既是文字,用以記事,又可作為圖形,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隨著歷史的發展,同時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如福、祿、壽、喜等文字圖案,應用得也比較廣。

蒙古族圖形紋樣同其他民族,特別是同漢族關系密切,但在運用紋樣時卻顯示出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歡組合運用圖案紋樣,如將盤長紋延伸再加人卷草的云頭紋,纏繞不斷,變化多樣。利用圖形的曲、直線的變化,表現不同的感情,將曲、直線條的不同形式相結合,達到和諧統一的畫面布局。在構圖上采用幾何對稱、變形夸張的手法,隨心跡化,從而達到內與形式、情感與表現的統一。

三、蒙古族傳統圖形樣式的應用

蒙古族民間圖形的運用十分廣泛,特別是在建筑及其裝飾上。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蒙古包,它伴隨著蒙古族牧民走過漫長的歷史,具有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蒙古草原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帶,冬季寒冷且漫長,夏季氣候多變,牲畜對氣候和草場的依賴性促使牧民一年數次地逐水草而棲。冬暖夏涼的蒙古包是為適應游牧生活和草原的自然環境所設計的蒙古族獨有的居所。

蒙古包由木門、氈墻、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組成。每一個組件上面都附飾有美麗的圖案,內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種圖案交錯生輝,氈房內外裝飾圖案多為二方連續的云紋、幾何紋或卷草紋,并在氈墻的角落裝點角隅紋樣。在構圖上以包頂為中心,以圓心為基點,向四面放射狀地點綴圖案。

氈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具有實用性用于鋪陳保暖,又可作為審美用于裝飾。在兩千多年以前蒙古族人就開始用牛毛或駝毛捻成線,延續傳統的編席方法編織出具有美麗花紋圖案的各種地毯。它吸收了草原各民族地毯技藝的長處,同時吸納了漢族織錦、瓷器紋樣,形成了獨特的地毯藝術風格。

第8篇

關鍵詞:傳統建筑裝飾;民俗文化;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lso let peopl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ts modelling art and each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at its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ontain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social ethic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中圖分類號:TU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中國的傳統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演變,其積累的歷史文化更是豐富多彩,這也使得傳統建筑等同過于一個藝術品。在這些品種多樣的傳統建筑物中,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得以展現,其包含的社會倫理、社會文化、時代觀念和民俗文化等也成為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1、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建筑裝飾是一種藝術文化的表現,其自身也與民俗文化聯系密切。例如一些農舍門戶上面的雕刻著的細致精美的磚雕,這樣的作品當然可以堪稱為藝術品。然而,在這些藝術品的背后,卻蘊含了中國傳統時代的倫理道德和民俗文化,兩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諸如“桃園結義”、“二十四孝”、“福祿壽”、“八仙過海”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這些都在傳統建筑裝飾中有所體現。一些建筑裝飾品還表達除了對家宅的繁榮富強的美好愿景,因此飾有蝙蝠、雙魚和如意等的建筑裝飾品也有很多。其中“蝙蝠”的諧音為“變福”,雙魚和如意更是象征了家族的和諧美滿,這些傳統裝飾品將民間的傳統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建筑裝飾的藝術性也有所體現,例如蝙蝠在外貌形態上都是較為丑陋的,而應用于建筑裝飾中卻被美化; “八仙”裝飾圖案中,經常以八位仙人的八種神器作為暗示,也一點也是建筑裝飾藝術性的體現。

建筑色彩本身也屬于建筑裝飾中的一個環節,建筑物的自身色彩更是具有倫理性和民俗性的特點。中國的建筑色彩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得十分緊密。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法則。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元素,后來“五行”所表示的內涵也開始被人們賦予。比如五臟、五音、五色、五味、五方等等,這些都對應與“五行”元素有所聯系,例如五臟的肝、脾、腎、肺、心;五音的商、角、羽、徽、宮和五色的白、青、黑、赤、黃等等,這些都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一一對應。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也開始出現,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木……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等一些說法也開始盛行開來,這種五種自然元素也漸漸到了傳統的建筑裝飾中。例如一般傳統建筑的屋頂經常以黑瓦進行砌筑,這是因為黑色象征著五種自然元素中的水元素,水能克掉火,所以是處于對建筑的安全性著想。

2、建筑裝飾中象征手法的體現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象征手法在其中的應用更是十分廣泛和常見。例如動物中的龍和獅子,這兩種動物在傳統的建筑裝飾中經常可以見到,龍在這之中象征著帝王,獅子則象征威武和力量。在民宅的建筑裝飾中更是得到了廣泛應用,威武和力量的獅子也成為了驅邪避災的重要裝飾物。植物在傳統建筑裝飾中也是經常見到的,例如荷花、竹子、松樹、梅花、牡丹、桃子等。其中,荷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思想品質,松梅竹則象征了高潔的人品;牡丹則代表了高貴的氣質。一些建筑裝飾中還將多種植物進行了組合搭配,將兩種植物的象征內涵融合一體。例如將象征長壽的松樹和仙鶴搭配在一起,象征“松鶴長壽”;將象征富貴的牡丹和象征長壽的桃子結合搭配,則象征了“富貴長壽”。

除了這些動植物形象象征之外,建筑裝飾中對于諧音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例如獅與“事”、魚和“余”、蝙蝠和“變福”等。這些形象在建筑裝飾中有著各自應用,例如裝飾圖案上有兩只獅子,則是代表了“事事如意”的意思,獅子與長綬搭配則是象征“好事不斷”的意思,加配錢紋則是象征“財事不斷”的意思。在這之中,魚的象征意思極為豐富。首先,因為魚與龍都在水中生存,而龍象征神獸,魚象征為凡物,因此魚的第一種象征是表示凡物進入朝門之后福祿兼得的意思。另外,魚是一種卵生生物,產仔數量多,因此也有子孫滿堂的象征意思。魚還與漢字“余”發音相同,因此蘊含多余的意思,象征人們多福多財多壽的愿景。由此也可以知道,魚在建筑裝飾中廣泛應用的原因所在。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八寶圖”更是體現了象征手法的應用。所謂“八寶”,指的是和盒、玉魚、鼓板、磐、龍門、靈芝、松和鶴八種,這些八寶也經常在建筑物的門楣、門扇、廳堂和屏風上得到應用。八寶中,每一樣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作用。和盒,其實是一種六角形的盒子,圖形中有兩個仙童,一個手拿荷花,另一個則手拿和盒,其代表是指財源滾滾的意思,也有象征夫妻和睦的意義。玉魚則是指雙魚,在之前,玉魚代表的是豐收和興盛的意思,到了后來,又表示成夫妻和睦和子孫滿堂的意思。鼓板即拍板,一般用來表示生活節奏協調,生活平安順利的意思。磐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表示男女老少相處和睦,家庭和諧平安的意思。龍門在古人眼里是一種超度化生神功的靈物,代表了一種對仕途和地位的追求的精神。靈芝是一種名貴藥材,在古人眼里更是一種仙藥,因此它表示的是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松是一種長青樹,因此是表示長壽的意思,也有嚴肅莊重的涵義。鶴也是表示長壽安康的意思。由此可見,八寶圖主要有三層意思,其中和盒、玉魚、鼓板、磐代表了夫妻和睦、家庭好合、子孫滿堂、財多常樂的意思,龍門則表示工作順利、功成名就的意思,靈芝、松、鶴則表示了長壽安康、飛黃騰達的意思。八寶圖的裝飾物也經常應用在居室和家用器具上,是傳統建筑裝飾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3、建筑部件裝飾中的民俗文化體現

在我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屋頂、門窗、鋪地等建筑部件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分析的,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例如屋脊兩端的走獸都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一般龍的形象較為廣泛應用,龍能噴水,是祈求消除火災的意思。而在傳統的門窗中,門窗隔扇上也經常有以格心欞花圖進行裝飾,圖中一般以動植物和天地為主要內容,其中一些象征太陽、月亮,一些則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也有象征整個天體宇宙的意思。鋪地的裝飾一般有亂石地、冰裂地等各種圖案紋絡,冰裂地在視覺效果較具美感,同時以自身形體象征了純潔的心靈,表示不追求繁華富麗和迷信的意思。

第9篇

關鍵詞:非遺;武術遺產;現狀;特征;價值

中圖分類號:G8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1-0051-05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歷史的長河在齊魯大地積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出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是武術之鄉,自古以來拳種眾多,據統計現在山東流行的拳種多達70余種。其中,查拳、螳螂拳、孫臏拳、文圣拳、肘捶、佛漢拳、牛郎棍、徐家拳等發源于山東。山東省內諸多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種為山東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寶貴的源泉。

1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現狀

自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起,到2011年6月12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歷時四年多時間,各省市相繼開展了“摸清家底”的普查工作,地域上涵蓋全國34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港、澳、臺3 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從原來的民族民間藝術,拓展到目前的十大門類,內容更加豐富全面,傳統武術文化遺產項目就隸屬于“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雜技與競技)。據統計,山東省內各地市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武術文化遺產達30多項拳種,但被最終審核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僅有20項(其中屬于“同宗同源”的項目視為一類),這些項目分布在我省21個地市,分布區域較廣且在某一區域呈現出密集分布。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共計38項。屬于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項目包括冠縣查拳、萊陽市螳螂拳共計2項。2011年6月12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涉及1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共計14項,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東明縣佛漢拳、安丘市孫臏拳、臨清市肘捶共計3項。至此,山東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術項目共包括冠縣查拳、萊陽市螳螂拳、東明縣佛漢拳、安丘市孫臏拳、臨清市肘捶共計5項(見表1)。

山東省是武術大省,傳統武術拳種項目繁多,除以上統計的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外,山東省內還有眾多仍需挖掘整理的優秀傳統武術拳種,這些古老的拳種,由于種種原因一直隱匿于民間,在其演變發展過程中仍然保持其“渾金璞玉”的活態文化本質,基本上沒有受到來自外界的“異變”影響。但是其自身發展舉步維艱,生存空間僅有“立錐之地”。通過走訪和調查發現,山東省內仍有諸如以下傳統武術拳種文化亟待我們去保護和研究(見表3)。

山東非物質武術文化遺產項目眾多,且待挖掘整理的傳統武術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地域分布相對集中,覆蓋范圍較廣,體現出了山東作為文化大省、武術大省的風范,但是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這些非遺項目文化流失問題還在繼續,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萌發或流傳于山東的拳種數量近百種,如今有20種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古老拳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占山東省非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總數的80%,處在全國第2位,僅次于鄰省河北,目前來看省級非遺數量上略高于河南。到目前為止(截至2011年7月10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公布了本省(市、自治區)省級第一、二批非遺名錄(個別省市已公布省級第三批非遺),粗略統計具體見表4(選取國內具代表性的13省進行比較)。

從表4 可以看出山東省“非遺傳統武術拳種”數量眾多,無論是國家級還是省、市、自治區級的非遺傳統武術數量都遠高于兄弟省市,位列全國第二位。其中我省省級數量是國家級數量的四倍,說明我省武術非遺價值略低,或者仍需對我省非遺武術拳種進一步挖掘整理,深入探尋研究其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價值等方面。目前北京、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市已經公布了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這說明山東省應緊跟申報工作,實事求是,科學挖掘我省其他優秀拳種項目。

2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特征與價值

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浸染,其不論是外在表現抑或文化內涵,均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多元文化特點,其價值功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迎合群眾需要,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價值取向。

2.1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特征

傳統武術的特點多表現為:第一,拳種扎根于民間,地域文化對拳種的影響深遠;第二,拳種個性鮮明,特征顯著;第三,歷史久遠,拳理深奧,拳種多以形象化的語言闡釋。以下是將武術文化遺產置于不同的視角對其內在的特征進行總結歸納。

2.1.1地域文化說——多樣性與獨特性的統一

地域文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的人文學科,它以“歷史地理學”為中心展開文化探討,其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它在產生之初當然是精確的,但由于漫長的社會歷史的演變,其地理學的意義逐漸模糊, 其疆域更變,人丁遷移,景物易貌,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區域了。歲月的流逝雖然改變了古代區域的精確性, 但這種模糊的“地域”觀念已經轉化為對文化界分的標志,深深地積淀在人們的頭腦之中,并且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

齊魯文化熏陶和滋養著中國武術拳種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不同的武術拳種的技術風格和武術文化特色,門類繁多的拳種在齊魯地域得到發展和流傳,呈現出武術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如螳螂拳、孫臏拳、戚家拳、牛郎棍、吳式太極拳等主要萌發于山東膠東半島各地;佛漢拳、子午門、大洪拳、二洪拳等萌發并流傳于魯西南;查拳、臨清肘捶、臨清潭腿亦是魯西重要拳種;子午梅花拳、內功八極經傳入臨沂,龍形太極拳由天津傳入利津,小虎雁拳在廣饒流傳,二郎拳、燕青錘在惠民流傳,岳家大槍、摔跤二十手在益都、沂水流傳,太祖拳在蒼山流傳,潭腿、埋伏捶等在郯城流傳。

齊魯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自然奔放、風格迥異的拳種,這些武術拳種在孕育之初就具備了獨特的文化功能,并且在內容體系,技術風格,拳理技法方面都表現出獨特性。

2.1.2歷史沿革說——承繼性與兼容性的統一

傳統文化最為明顯的一個文化特點就是世代相傳性,在傳統武術文化上更加具有代表性,可以說傳統武術的技術內容、拳理拳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是在發展過程中表現為承繼性和兼容性的高度統一,這是所有傳統武術文化發展歷程的一般規律。每個拳種的傳承時間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歷史的交融、碰撞中并沒有停滯不前,反而在揚棄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薪盡火傳,這種承繼關系和兼容并蓄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海納百川”的個性體現和精神展示。

2.1.3文化個性說——內斂性與張揚性的統一

“從文化哲學的視角來看,一種文化形態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最持久動力,莫過于體現該文化的內在精神及其個性。同時,也正是這種內在精神及其個性,使該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形態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出了獨到的魅力”。誕生于山東這片富饒土地上的傳統武術,在其與異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斷得到錘煉,越發顯露出其獨特的文化個性,這種個性的演繹不僅表現為外顯的,還表現為其內在精神,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的實質是人化,所以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一地域內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倫理價值觀。人的個性和文化的個性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某一地域內的人們創造的共同文化標準,也就映射著某種文化的個性。傳統武術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拳種文化的最初形成在某一方面被賦予了當地人們的個性傾向,既然拳種是人創造的,那么拳種文化也就有了人的個性。對山東省內諸多傳統武術拳種的個性進行整體審視發現,產生于魯西南、魯西地區的拳種文化在外顯上大多具有張揚的個性,這跟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拳種的淵源有直接關系,比如大洪拳、二洪拳、佛漢拳、二郎拳等這些拳種,多與中原少林武術有血緣關系,而且這些拳種在農民戰爭中作為斗爭的工具運用得淋漓盡致。相比來說,在魯中、魯東地區的拳種多表現為內斂型,這可能與地緣關系有關,比如魯中地區的文圣拳、徐家拳受儒學思想的影響較深;魯東地區的嶗山道家武術、戚家拳、牛郎棍、吳式太極拳,這些拳種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與經歷農民戰爭,經過戰爭洗禮的魯西南拳種相比,相對偏安一隅,文化個性較為收斂。

2.1.4文化地標說——符號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地標是指某個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事物,游客或者一般人可以通過看圖而認出自己身在何方,具有北斗星的作用,如教堂、雕像、橋梁等。它對一個區域的影響不僅僅是外在表現,更多的是體現在對文化、精神的影響上,引入“文化地標”一詞,也是從事物所具有的“場”來考慮,這個場就是“精神文化場”,筆者認為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每個項目成為各個地域的“文化地標”,因為它具備了三個方面的功能:首先,它是這個地域的“文化策源地”。因為每個遺產項目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同時也影響著當地文化,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如發源于魯東地區的螳螂拳文化,萊陽螳螂拳、棲霞螳螂拳、青島螳螂拳等,都是“螳螂拳文化的策源地”。其次,它也是武術文化的“集會中心”,提到某個拳種,必定會涉及到哪個地域或者具體某個活動中心,比如安丘孫臏拳、青島孫臏拳等。在健身領域,傳統武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具有時代性、普適性的特點。第三,它也是一個很好的“地域文化名片”,每個武術拳種可以成為一個地域、一座城市的標簽或者名片,是當地文化的一道美麗風景線。臨清的武術文化名片就是肘捶,東明的武術文化名片就是佛漢拳,其他亦如此。

所以,文化地標與一般的項目相比,其區別首先體現在精神文化層面,是符合時展的,是符號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2.2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價值

2007年6月9日,總理在參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時曾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千古不絕,就在于有靈魂,有精神。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各個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結構、意識形態、生產生活方式等特點,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具有這些特點,因此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象征,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撐。所以,研究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價值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2.2.1科學研究

每一種武術拳種都是在人類的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各個拳種遵循人與自然界的生存生長、繁衍發展之規律,遵循佛家“拳禪合一”、儒家倫理道德以及道家、太極陰陽學等深奧理論基礎,汲取兵學、技擊名家傳世絕招,拳法、拳理奧妙高深,具有縝密的科學性。此外,對它的形成演變、拳理技法、價值功能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必定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2.2.2歷史文獻

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每一個拳種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傳統武術拳種演變的足跡,從拳種發展的歷史管窺整個歷史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歷程,對于歷史考古等具有重要的參考研究價值。武術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山東武術拳種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山東人民斗爭史的真實再現和演繹,對山東傳統武術歷史的考證有利于山東歷史文化研究的補充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2.2.3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著其教育內容的不同選擇,因此教育內容選擇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一定的民族特色。把對武術文化遺產的認識提升到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高度, 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品德教育的關鍵期,武術文化遺產每個項目都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具有潛在的開發和利用價值,亟待我們去開發利用,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文化魅力和文化價值在教育階段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功用和價值,從而服務于社會。

2.2.4實用價值

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擊實用性是山東諸多拳種普遍的功能價值,使習練者掌握護身制敵的本領,而且鍛練人的膽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第二,有極高的觀賞娛樂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第三,在健身養生長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功能,是提高民眾素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拳種多數附有養生功法,比如嶗山道教武術就有養生功的練習。

3結語

山東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山東是中華武術主要發源地之一,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每一個拳種都至少有上百年的傳承歷史,拳種具有獨特的技術風格和豐富的內容體系,每個拳種項目都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與當地群眾生活休戚相關,真實演繹再現了齊魯兒女自古以來生產生活、民俗民風的全貌以及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見證了齊魯大地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體現了山東省各族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山東傳統武術文化遺產已成為凝聚齊魯兒女,營造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新農村建設最顯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發展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1]李成銀.山東傳統武術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2]邱文山, 張玉書,張杰,等.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M].濟南:齊魯書社,2003.

[3]馬永通.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山東省高校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3):49-50.

[4]李成銀.地域武術文化與傳統武術的發展[J].搏擊,2006(12).

[5]程大力.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體育文化導刊,2003(4).

[6]李成銀.齊魯武術史話[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7]郭守靖,郭志禹.從地域文化學視角透視武術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5).

[8]李成銀.傳統武術發展應堅持三個方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7(5).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网| 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 色噜噜狠狠在爱丁香 | 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 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 5月丁香婷婷 | 免费观看的美女视频网站 | 免费看的www视频网站视频 | 四虎影院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99热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 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 久久亚洲成人 |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福利网在线 | 亚洲综合视频网 | 精品你懂的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 四虎最新免费观看网址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国产日本 | 99九九视频 | 色中色在线视频 | 伊人网综合在线观看 | 天天夜夜狠狠 | 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婷婷激情综合网 | 成人在线综合网 | 青草影院天堂男人久久 |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 99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国内毛片| 国产在线观看第一页 | 善良的嫂子3中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