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05: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論語》 “仁” 三維轉換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25-01
一、《論語》核心思想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思想,代表著中國古典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在《論語》中具有靈魂性意義,使其成為儒家道德倫理的一個重要體系,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價值觀;這不僅是中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亦是炎黃子孫思想傳統的一扇窗。《論語》核心思想“仁”在英文三譯本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理雅各是系統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的學者第一人,其分析了孔子《論語》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巨大影響,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華人民的傳統及思想核心價值觀。亞瑟?韋利是理雅各之后一位偉大的漢學家,其譯著多次再版,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哲學家安樂哲和羅思文掀起第三波譯儒家《論語》經典狂潮,其1998年出版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槲鞣降姆譯展現出新的維度,向讀者們展示《論語》核心思想體系及“兼容并蓄”的哲學思想。
二、生態翻譯學理論下《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體現
生態翻譯學理論中指出翻譯是原文、讀者、作者、委托者、譯者背景等因素互聯互動的整體,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論語》作為代表中國儒家學說典籍,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跡和對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經濟、政治和道德倫理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三譯本《論語》核心思想“仁”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 No sooner do I desire it than it is here”。其次,《論語》核心思想“仁”的情感基礎――“孝悌”和社會價值觀得以展現。例如:“the people will be fraternal to their brothers”。總之,生態翻譯理論視角下《論語》三譯本在多方面充分體現了“仁”的核心思想,為翻譯學及西方文化思想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
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論語》核心思想“三維”適應性轉換
(一)《論語》核心思想“仁”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
《論語》乃儒家之經典,集孔子思想之大成。例如:《論語?雍也》中“觚不觚,觚哉!觚哉!”經典語句。譯文:Confucius was once heard to exclaim,“A goblet is no globular――why call it a goblet;why call it a goblet?”譯文中運用了兩個十分巧妙的詞匯globular和goblet,其中采用“頭韻”的修辭手法,譯者運用了疑問句語氣,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孔子的感慨與無奈。此例說明譯本對核心思想及文化底蘊在語言維轉換的完整性。例如: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譯文:The Master say: “a superior man aims high,while an ordinary man directs downward”。此例中經典文言句的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完全能夠運用漢語語言表達習慣,深刻地解釋了漢語文言句的深刻內涵及其哲理性,不僅做到適應源語與目的語的特點及不同之處,更體現出《論語》中“仁”的核心思想。可以說:在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中不僅體現了《論語》核心思想,更以嶄新的視角賦予譯本語言的生命力。
(二)《論語》核心思想“仁”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論語》是中國儒學經典代表,其大量詞匯覆蓋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例如: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譯文:The Master said: “The moral influence of the superior is like the wind while the moral inclination of the inferior is like grass.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grass will bend”。此句在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運用上較為適當,不僅表現了儒家經典《論語》對“君子”道德和責任感的贊賞,也體現了中華文化意味深長的價值觀念。
(三)《論語》核心思想“仁”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論語》三譯本在交際維適應的轉換中充分核心思想“仁”。例如: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 譯文:If he loves credibility, the people cannot but show sincerity.If he loves righteousness, the people cannot but show their submission. If the monarch loves the rules of propriety, the people cannot but show respect。可見,在交際維視角中,句子采用歸化性的翻譯方法,使西方讀者易于理解。
綜上所述:《論語》核心思想“仁”在生態翻譯視角下,三譯本通過“三維”理論轉換采取了不同翻譯策略對源語信息進行處理,使中華儒家文化的精髓被世界讀者深刻理解,并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儒家文化的哲理和寓意,對讀者了解、喜歡、傳遞中國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庚生.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生.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整體和諧 有機論 兼容并蓄 復興
一、近代西方科技的弊端
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產生于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的西方,科技的進步使西方社會進入大工業時代,然而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向社會進行全面滲透,另一方面在幫助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產生異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潛在的威脅。科技在給西方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將西方社會引入了黑暗的沼澤。許多嚴重的問題深深地困擾著人類:道德淪喪、環境污染、資源危機。人類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向東方世界尋求解決之道。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恰恰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近代中國的科技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但李約瑟認為不應把傳統的中國科學視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失敗的原型,他認為中國科學在世界新科學的過程中具有更崇高的地位:中國科學傳統將為科學的未來發展開辟道路,現代自然科學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各種道德上的問題,都可以從中國文化所包含的偉大的傳統道德精神中得到解答,將西方世界從它陷入的機械唯物論和唯科學主義的深淵中解救出來。
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對科技發展的推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傳統文化價值觀概括起來主要有整體和諧思想、有機論思想、兼容并蓄思想。
1. 整體和諧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包含許多相反相成的子系統的復雜體系,中國各派哲學家的價值學說分為儒墨法道四家,他們內部的不同學派都持有和諧思想的價值觀,正是這種多元文化的合力,造就了中華民族文明崇尚和諧的特質。
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應是和諧關系的觀點非常鮮明。中國古代在許多專門領域已有系統的論著,如《黃帝內經》、《天工開物》、《夢溪筆談》等。如果說當代西方科學可以稱為“精確科學”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科學可以稱作“整體性科學”。整體和諧思想在我國古代醫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如《黃帝內經》就吸取了儒家關于天地人相統一的“和諧”(即“天人合一”)思想。整體和諧思想和整體研究的成果,也推動了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軍事學、物理學、農學、建筑學和人文科學等的發展。如萬里長城、無數雄偉壯麗的宮殿、巧奪天工的橋梁也是整體和諧思想的有力見證。
2. 有機論思想
有機論是一種把活的有機物當作整個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學。它認為,有機物擁有物化分析所難以理解的性質,而這些性質是因這個整體的統一作用造成的。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機論生態自然觀根據陰陽五行的宇宙一體化理論,認為自然界與人有相互聯系,有同構性,這種生態價值觀把人與自然看成是高度相關的統一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和有機性。每一個物種都占據著特定的生態位,都離不開與其它物種的聯系和對環境的依賴。人類呵護自然的內在價值就是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從而將人文法則逐步推廣到非人類的自然——從動物到植物,到所有生命的存在,再到大地生態環境。有機論思想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醫學、農學、手工學著作很好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對科技發展的有益導向。
3. 兼容并蓄思想
兼容并蓄就是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收下來,保存起來。自古以來,謙遜的中華民族就善于吸收前人和外來的優秀成果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創造和豐富了中國文化,漢族的統治者利用通婚等手段使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少數民族統治者更是積極向漢族學習,促使自己“漢化”。中國還善于向外國學習,從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經歷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朝時期形成鼎盛局面。然而,中國人對外來的佛教并不照搬照抄,而是加以消化吸收、加工改造,形成了中國自己的佛教。到了宋代,中國化的佛教的某些內容和思維方式被儒學吸收,并加以融合,形成了被稱為新儒學(理學)的思想理論體系。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經等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這些活動在當時對科技的進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
三、中國科技崛起的可能性
然而,往往很多中國人本身并未意識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是近代中國科技的衰落和西方科技文明的崛起,探討的只是“李約瑟難題”,卻忽略了有這么一句話:“不過,正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法國所說的‘注意!一列火車也許會遮擋另一列火車!’”近代西方文明確實極大的改善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但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也逐漸凸顯,無論是西方科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在處理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的關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礙,科學的發展、社會和經濟的進步都呼喚一種新的科學、新的文明,而它們的核心思想與東方科學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東方科學與文明將面臨一個巨大的發展。
目前,經濟社會全球化浪潮正在給東方文明的復興提供一個巨大機遇,我們可以自信的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必然會實現偉大復興,而東方文明的思想和方法將會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國會當仁不讓的成為下一個科技崛起的中心。
參考文獻
[1] 林堅、馬建波,《論中國文化傳統對科技發展的雙重作用》,《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6, (11).
[2]李杏、丁振國,《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學術論壇》,2002,(6).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復興;中國夢
1840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曾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抑制。許多人認為,在工業文明的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是過去式,早應該拋棄。但是,經歷了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條件下,人們的道德意識、信仰意識卻發生了極大的危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似乎只有在書中可以看到。但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現,回歸傳統,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民族的復興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
一、對中華傳統文化應有清醒認識和理性態度
在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上,馬克思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19世紀60、70年代,當黑格爾哲學被德國知識界視為“一條死狗”時,馬克思卻公開承認他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公開表達對黑格爾的敬意。這件事對我們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尤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繼承。
中華傳統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著稱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形態,它對內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對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強大的生命力令世人驚嘆。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缺點、長短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現實問題。2500年前,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形成的基礎和成熟的標志。探索中華文化,對于其中的修身養性、誠信仁愛、和諧中庸等思想及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的智慧和力量,這些都要發揚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消極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專制主義、經濟上的平均主義,“三綱五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綱常倫理,仍然影響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這些不良傳統政治文化,都需要我們鄙棄。
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的認識
(一)文化轉化要與時俱進
文化的轉化是文化在社會成員中縱向交接的一個過程。所有文化傳承有著模式化的要求,轉化是繼承和發展,是文化具有穩定性、延續性和完整性等特點的重要表現,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如此。中華文化更具有自我進行轉化的“基因”。百家爭鳴以后,兩漢經學興起,兩宋理學,明代心學,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轉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轉化是繼承和發揚的過程。
(二)堅持先進文化和精髓的原則
先進文化的導向原則,要求我們必須清晰認識世界各國文化業發展的特點優點,在文化轉化的過程中予以借鑒。我們要以促進生產力提升,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為目標開展文化轉化工作。同時,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核心內容和核心工作來開展轉化工作。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所擁有的豐富文化遺產中,最為關鍵的是“和諧”、“仁愛”、“道法自然”等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這部分精髓都應該被發揚光大。
(三)以開放性的心態來開展傳統文化D化
文化的轉化發展一定要站在開放的視野角度進行審視。開放性,就是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轉化工作,放置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上來看待,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來看待,充分發揮群眾作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轉化和創新工作落到實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跨越式發展。
三、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對策研究
(一)深入開展傳統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區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來已久。新大陸發現以后,東西兩大文化體系歷史性相遇了,“西學東漸”,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但是,這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樹立創新思想開展傳統文化復興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新事物就不會發展起來,世界就不會進步,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這一問題上,一方面我們要樹立創新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的文化內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優秀文化營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結合,形成新的中華文化構建;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方式,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先天資源優勢,以文化產業的拉動,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壯大。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6%,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10%以上,從這一數據來看,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大,但機會更多。
(三)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風氣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問題,都不可能脫離文化。學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國的學前教育理應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那么,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又稱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會各種意識形態的總和,是中華文明的軟實力,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內核,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由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成的一個和諧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與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與每個中國人的關系就如同水與魚的關系一般,雖然魚離不開水,但是“魚是最后一個知道水的存在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含哲理,辯證求和,追求神似,講究意境,無人能運用簡潔的語言和文字概括其精髓和要義,如果一定要這樣做,也許可以用28個字勉強概括之:禪釋因果,儒教人和,易懂規律,道得眾合,兵出運籌,醫利身心,史能明志。
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學說各有所長,相輔相成。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只是眾多學術門派中的一個,但在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和歷史驗證之后,它顯示出比其他眾多學術門派更能反映具有五千年神傳文化的歷史古國的精神,因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及“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都源自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基礎,迄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中華廣袤土地上的每一個中國人。
儒家學術的核心思想是“仁”。
從詞義上講,“仁”指的是二人(“仁”=“人”+“二”),可以理解為二人的相處之道。在《易經》里,“一”代表道,“二”即兩條道(即天道與地道),人在生命的道路上必須不斷遵循天道、地道,才能修成“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孔子主張以“仁”為本體,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他認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孔子所謂的“仁”,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造福的“大仁大義”;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就是告誡人們,為人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方可達到“仁”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哲學的基礎、道德準則和處世的智慧,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孔子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反對過與不及,主張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個中點或度,即從量變到質變的關節點,以保持事物的常態。
從歷史上看,儒家學說是一種適合于治世的、穩定社會的思想和理論。儒家學說在個人層面提倡君子風范,在社會層面提倡綱常倫理,在國家層面提倡仁政愛民、為政以德,在國際層面提倡天下一家、仁者無敵,因此,它是一種維穩型、秩序型、中和型和進取型的文化,有益于社會穩步發展,有益于國家的安定和諧,有益于世界的和合萬邦。
而今,我國進入了文化復興的發展時期,儒家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的部分,會對崛起中的中國文化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優秀的、精華的部分,也有其拙劣的、糟粕的部分。對所謂的優秀、精華或者拙劣、糟粕的評判是一種價值判斷,因此是主觀的,是與評判者的價值取向相一致的,是與該文化所處的情景緊密關聯的。
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精華的部分?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拙劣的、糟粕的部分?從不同的視角或維度來回答這些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不同的評判者對這些問題也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下面所述的僅是筆者認定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精華的部分,認定的依據是對當今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具有時代價值,即為當今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人所共認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價值。
(1)天之道、人之道,尊重生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尊重自然的價值,尊重人的價值”,原本就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對待天道、人道的態度,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是中華文化非常有深度的一種覺醒。
深度的覺醒就是人性的發揮,是對人的存在價值的認識。中華文化早就有這樣一種認識,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十分重視生命,這就是所謂的“人命關天”,儒家學說中的“仁”,本意就出于尊重生命。
(2)重民本、求大同,重義輕利
孔子所謂的大同,是指人的道德素質高,其深層意思是人人無心作惡,安居樂業,沒有戰爭,這叫善的大同。用現在的話來解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所謂大同和以民為本,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陳述的富強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諧的、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敬業的、誠信的和友善的社會和公民道德是一致的。
(3)崇仁義、講仁愛,恪守誠信
儒家文化認定,人性是善的,人性里本來就包含著“仁”,包含著對人的愛心。孔子提出,應該把人當“人’看,統治者應當把勞動者當“人”來愛護。用現在的話來解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即天道”“人言為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是同一意義的。
(4)重道德、講人格,修身養性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道德、講人格、修身養性”講的是類似的公民道德規范。
(5)講中庸、尚和合,辯證統一
儒學講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要義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以及“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成為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系統。中國人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講求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可以說,思想道德建設是中華文化脈動幾千年的核心力量。
當今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接或轉換,或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承載。換言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國人正在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的學前教育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綁定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并不能以孰是孰非、誰優誰劣為標準加以判斷。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丟棄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任何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于該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教育的價值,是與文化最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一些所謂的“教育理念”,包括“學前教育的理念”,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必須與文化綁定。中國的學前教育應該主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綁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環境、條件和人都不相同,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由此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也必然會有諸多不同。例如,由中華優秀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會偏重于講究道德、講究規矩,而由西方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則會偏重于強調自主、自我,強調自律;由中華優秀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會偏重于講究集體利益、講究“顧及他人,為別人著想”,而由西方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則會偏重于強調“我就是我”“我的事情我做主”,強調個人利益大于集體利益,強調個性張揚;由中華優秀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會偏重于“和”“合”,“求大同,存小異”,而由西方文化演繹而來的學前教育價值取向則會偏重于強調競爭,強調“獨占鰲頭”“我最行、我最棒”,強調“與眾不同”……
一、文人與琴
自古文人愛琴樂,歷史上許多的文人為古琴而吟詩作賦,古琴樂器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被人們貼上了“文人”的標簽。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文中道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理想狀態,在白居易的《清夜琴興》一詩中也有“適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的情懷。古琴作為“樂之統”,備受歷代文人的推崇與青睞。文人愛琴之情結與古琴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思想、審美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其含蓄斯文的音樂氣質迎合了文人們的喜好,閑適淡然的境界為文人們所推崇,清遠高雅的格調與文質彬彬的文人氣質相應相和。
既是文人,他們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接者,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化。古琴音樂文化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儒家是中國正統思想的代表,對人們的教化沿襲至今;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有著其不可小覷的影響;佛教思想的傳入又使人的思想發生改變。故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體,與被傳統文化所熏陶的文人志士的思想相符。
古代熱衷琴樂的文人眾多,其中包括阮籍、陶淵明、王績等,這些人大多是德才兼備又有志向的雅士。阮籍信奉老莊思想,他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但由于政局的黑暗,使得他懷才不遇,滿腔熱情不得釋放;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的陶淵明,出身卑微,在門閥制度森嚴的政局下,他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①,本有著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卻不得統治階級的賞識,陶淵明就此隱逸田園,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王績性情曠達,博聞強識,但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滿身才華卻無用武之地。這些文人,儒學使之德高,道家令其避世,他們成了名符其實的隱逸之士。古琴音量低柔,音色內斂、不喧囂,琴音流動若文人雅士的內心傾訴,世俗中的諸多不順被化為琴音而道出,弄琴便成為他們抒發感情的最佳方式。
二、琴之德
何為琴德?劉籍在《琴議》中云:“夫聲意雅正,用指分明,運動閑和,取舍無跡,氣格高棱,才思豐逸,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越幽奇,參韻曲折,立聲孤秀,此琴之德也。”古琴具備雅正之德,既有儒家“中和”審美思想,又具備道家仙風道骨的氣概,還體現出佛家的頓悟與性靈的審美思想。古琴將“三教合一”,是儒、道、佛的糅合與統一。儒、道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兩大主流,頗具代表性,而佛教也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起來,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據不可撼動的地位。“儒治世,道修身,釋養心”,古琴藝術不僅講究儒家禮學的“德治”與“中和”,還追求道家思想的自然超脫的人生理想。
1.儒治世
《禮記·樂記》中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②,古代“樂教”思想十分重視人的修養和道德的提高,自西周起就開始推行“制禮作樂”,以音樂來教化于人民,而樂德是“樂教”中最為重要,也是最有意義的內容。儒家思想中,注重“美”與“善”的統一,這體現了人們對“德”的要求,通過“樂教”可以使人獲得道德上的提高,境界上的升華。古琴音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樣具備“樂教”的核心思想,對人有著深刻的教化作用,使人“心平德和”,達到“盡善盡美”的思想境界。儒家尚“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儒家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認為音樂對人有著行為上的規范和道德上的塑造作用。孔門授徒講學的“六藝”,其中“樂”就以琴為主。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道:“琴者禁也”③,“禁”便是對人們行為思想的一種規范和限制,在桓譚的《新論·琴道》也提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可見,古琴有助于對個體的道德人格與自我修養的塑造。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何晏注“中庸之為德”說:“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中即中和,中庸即指中和為可常行之道,使人們不斷完善自身修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并達到至人至圣的理想人物。《論語·八佾》中孔子曾對《關雎》做出評價:“《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④意思是說:“《關雎》這一樂章,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于過于悲傷”,這體現出一種調和與節制的態度。徐上瀛在《谿山琴況》中,“論輕”曰:“不輕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調當以中和為主,而輕重特損益之,其趣自生也。”⑤作為古琴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溪山琴況》也推崇中和之美的思想,古琴之“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的審美標準是對儒家“中和”思想的表露,如此不偏不倚的琴學審美與孔子的審美標準相契合。
2.道修身
古時文人中不乏“鶴鳴之士”,他們都是有才德聲望的隱士。鶴具備很高的德性,舊時文人常談琴與鶴,他們認為琴、鶴都象征著高雅,白鶴仙風道骨,人們常常將鶴象征清高、有氣節、有德行的翩翩君子。在《詩經·小雅·鶴鳴》中寫“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以鶴來比喻古時隱居的賢人⑥。古人的思想中,鶴也是富有道家文化的。琴與鶴的緊密關系,使古琴也被賦予了道家色彩,從“琴藝”走向了“琴道”。
道家天道無為、道法自然的思想浸入古琴藝術中,對古琴音樂文化有著 深遠影響。老子求“真”,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應該無欲無為,回歸到最本真的質樸狀態。東漢蔡邕的《琴操》中有:“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反其天真”便是教人回歸自然和本真,是道家思想在古琴審美上的體現。桓譚的《新論·琴道》中認為,古琴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古琴的琴音似人聲,其便成為人與天交流的媒介,是道家“天人合一”的體現。
道家思想帶有“避世”的情感,試圖從自然中尋求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莊子·刻意》中:“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莊子熱衷于逍遙曠達的人生境界⑦。在琴學發展繁盛的魏晉時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都回歸自然,超然物外,隱居于竹林之中,成為名符其實的隱士,在出世的生活狀態下,給后人留下了《廣陵散》《酒狂》等琴曲名作。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愛琴之情可從《歸去來兮辭》中體現:“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在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中,琴是必不可少的。“無弦琴”是陶淵明的獨創,在南朝梁蕭統《陶靖節傳》中:“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陶潛不解音律,卻在家中放置一張無弦之琴,每逢聚會,便撫弄一番表達其中之情趣。琴雖無弦,情感的抒發卻可以通過無聲的音樂來表達,這是對道家老子“大音希聲”思想的詮釋。
3.釋養心
儒、道思想對古琴文化影響深遠,佛家思想也對兩種思想進行補充,“三教合一”共同作用于古琴文化。佛教的禪宗思想影響著古琴藝術的審美,古琴中有諸多與佛教相關的樂曲流傳下來,有《普庵咒》《納羅法曲》《釋談章》等。佛教講究“頓悟”和“明心見性”,“頓悟”需要“無念”,要摒棄一切雜念,使內心清凈。徐上瀛在《谿山琴況》中,論“清”:“地不僻,則不清。弦不實,則不清。心不潔,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皆清之至要也。”⑧古琴中,“清”客觀上需要清靜的環境,主觀上需要自身“心清”的精神超越,同佛教的“頓悟”一樣,需要遠離塵囂、心無雜念,方可達到“明心見性”的“至境”境界。
三、古琴音樂文化的高校教育價值
1.德——將入社會的立身之本
高校是大學生邁進社會的橋梁,良好的素質和修養是其順利步入社會,發揮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這是通過教育的“文化傳遞”這一特殊作用而完成的。古琴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高校古琴藝術的教育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
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人生修養,首先是傳統“道德”思想的完善。道德是文明的核心價值和人們的行為準繩,更是人類文明生活的永恒主題。中國自古以德為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相當位置的“禮樂文明”中,“德”是其核心。重“德”的思想是亙古不變的,其仍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德、智、體、美、勞”中居于首位。古琴音樂文化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禮記》中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德”,“德”是樂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樂教化的終極目標。“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琴承載了許多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符合樂教的核心思想。
2.真——影響一生的價值取向
壓力與競爭使忙碌與嘈雜充斥著人們的生活,這樣繁亂而浮躁的不只是客觀存在的外界環境,還有人們的內心。現今的社會難免有些人為追名逐利而忘記“正心”,浮躁的物質社會使初入社會的大學生迷失了自我。在當今“高壓”的社會氛圍下,使一些大學生的人生目標僅僅鎖定于錢與權的獲得而忘記內心的本真。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感悟生命的真諦,領會生活的要義,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讓心靈更真誠,生命更真實。古琴音樂的審美滲透出道家思想的虛靜自然、無為超脫,古琴音樂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可以凈化人們的思想,進入“物我兩忘”“返璞歸真”的思想境界。
3.文化語境下教育的民族性的發展
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與愛國意識也是大學生基本素質與人生修養之一。文化是動態的、發展的,傳統文化作為一朵浪花,跟隨著歷史的長河匯入我們當今的文化價值中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現如今,我國大力提倡民族文化的復興,當代人對傳統文化應持有保留與繼承的態度,而古琴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承載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文化相互交叉、滲透,多元文化作為新的發展趨勢融入了當今的生活中,人們所接觸的文化更加豐富,使一部分人盲目地追求外來文化而忽視了本國的傳統文化。愛國意識需要培育和激發,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⑨,這與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大學生愛國意識進一步覺醒,從而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復興民族文化是當今社會的重要使命,現在的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有所缺乏。古琴藝術不僅是音樂的演奏,更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精髓。無論是從其歷史,還是所承載的精神上來看,古琴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詮釋。
高校是傳承文化與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通過對古琴音樂文化的學習,我們可以去探賾浩瀚無垠的中國文化,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道德精神與審美層次得到雙重提升。
(注:本文為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如何培養音樂教育免費師范生在職攻讀教育碩士的教學技能與綜合素養》)
注釋:
①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42.
②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87.
③王貴元.說文解字校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560.
④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35.
⑤⑧王耀珠.《溪山琴況》探賾[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31,7.
⑥李炳海.《詩經》解 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05.
⑦成玄英,郭象注.莊子注疏[M].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291.
⑨賀希榮,羅明星,朱美華.道德的選擇:來自大學生心靈的報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70.
參考文獻:
[1]易存國.大音希聲:中華古琴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郭平.古琴叢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3]朱長文.琴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袁正光,陸莉娜.大學生綜合素養導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如今“中國傳統符號”在各行各業已經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各行各業,都無不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作為華夏龍的傳人,有義務,有必要、更有條件傳承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起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當代室內設計藝術。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式風格它是以中國元素為表現形式,建立在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并適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有著自身獨 特魅力和性格的藝術形式。而當代室內設計的“新中式風格”, 就是運用傳統中國文化元素,在傳統文化思想基礎上的再創 作活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室內設計應該能夠做到首先是現代的,然后是中國的。這樣的室內設計,其存在的生命力將會很強,而且具有延續性和普及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精髓,而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的國家,對后現代文化、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由于傳統文化歷史淵源,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人類思想,是 各時期的精神文明的體現,例如先秦諸子百家、秦漢、唐宋、明清等各個時期文化,對當代各方面也頗受影響,也對國外“中國迷”起著 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上幾千年傳統文化 長期的積淀,在各行各業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室內設計作為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其的影響更是如此強烈。 讓傳統文化不再作為藝術品鑒賞,從而發揮傳統文化的長處, 將傳統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是我們當代室內設計師應盡之義務。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學派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作為一名中國的室內設計師應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現實,深刻審視、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責無旁貸地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將其與當代室內設計緊密聯系起來,并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美學設計理念相結合并且融人到設計中去,形成當代與傳統風格并存、獨樹一幟的室內設計風格,真正做到當代室內設計藝術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主要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是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等。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 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 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 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1. 儒家思想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儒家思想的崇奉是以孔孟學說為代表的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著重注視倫理關系。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體現在中痛思想上,注重“天人之和”的哲學理念,這種理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室內設計整體格局上側重于回歸自然,借鑒仿效山水自然風光,通過人為創造展現出室內自然和諧的,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能爽心悅目,又能夠鼓舞精神,還能夠端正心態、克制所欲。通過內外環境及空間的聯系,將自然景物引入室內,借助自然之景達到“人文關懷“。而“仁義”、“禮樂”在室內設計基礎上起著裝飾、點綴之效。在建筑與居室造型特征上,體現出自然的親和力。儒家的人文思想,集中體現為道德、才華和人倫,追尋儒家倡導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的思想境界,以此為基礎的室內設計在裝飾載體上,也大受影響,比如雕刻、匾額、銅鏡、楹聯、壁畫、書畫、文房四寶等,其中匾額、楹聯最有特色,既可以從形式上供人欣賞,又可以從內容上起到警世、自勉、點題和烘托等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對于中國傳統室內設計思想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作用,其中禮制文化思想成為中國傳統室內設計思想的發展核心。在室內設計藝術上一定要把握住儒家思想的核心,著重人文關懷,通過設計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藝術結合,體現“天人之和”的哲學理念。
2. 道家思想室內設計的影響:
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道法自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并且已經滲透到文學和美學、藝術等各個領域。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諧、寧靜的思想,無論是在空間處理上還是在選材上,也深受影響,已成為現代室內設計流派中很重要的思想。在《道德經》上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則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
道家思想在室內設計上,以“整齊”、“對稱”為準則來體現等級觀念。在空間布局設計方面,多講究“整齊”和“對稱”,從而體現出森嚴的等級觀念,而現代室內設計中的設計風格則受到道家的自然觀影響,不再僅僅拘泥于形式,更重要的是體現每一個空間自身的價值,在使用上更加的自然、自由,從而表現出更多的方式及魅力。以道家思想的“中國風”室內設計不再講究“單一”,在室內設計裝飾點綴上,可尋求細微的變化,但設計主體上則一定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上的。從而在“變化”中尋求“和諧”性的美感。
3. 佛教思想室內設計的應用
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還有佛教的思想,佛教思想在兩漢的時候流傳入中國,在中國某種特定歷史條件下開始逐步發展,并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在歷代的帝王將相的推崇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統治的一部分,佛教思想注重倫理道德,講究因果循環;佛教思想崇尚自由,清凈六根、去除七情六欲,從而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最終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脫離世俗。從而佛教禪宗對于我國的傳統設計也有著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滲入了濃烈的佛教的審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最終成為審美追求的目標。
佛教倡導生活中的簡約之美,在室內設計中家具的省略便是一種體現,運用如此的簡約,清新設計,形成一股簡樸自然的新風,建立一道獨特的別致風景。這對于一個生活、工作環境緊張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放松,更是思想上的一種解放。
在佛教構成的元素中,多以沉靜色彩來表現。其中白色和深色胡桃木色搭配為主流,其他顏色也以接近自然材質的原色來呈現出來。而在家具設計上,不會有太過繁復的線條構成,然而干凈、利落的組合,能夠讓空間的屬性更加明顯。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較開放性的系統,不斷地受到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并得到更新與拓展,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的所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把握傳統文化精髓,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實現人與空間的協和統一,達到設計的根本目的。
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設計從來就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純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都必將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
室內設計作為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何種風格的設計,它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完善出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體現當時的文化風貌。讓傳統文化不再作為藝術品鑒賞,從而發揮傳統文化的長處,并且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設計思想對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及應用,其中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平淡,自然真實、返璞歸真,以質為美的簡約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為重。重樸素、簡潔之美,反對奢華和鋪裝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質之美,重視設計實用功能,強調實用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反對為了形式而形式。這一思想對當代室內設計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與當代流行的簡約室內風格思想遙相呼應,是簡約主義在中國的現代設計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礎。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室內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對立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互動的過程,作為一名中國的室內設計師應立足于現實,合理的借鑒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最終是我國的現代室內設計更加趨于完善。開拓出一條既簡潔、明朗、注重功能、強調環保、減少污染、真實誠摯、形式與功能高度統一,又具有真正“中國風”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講求神似的追求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民族神韻的室內設計創作之路。
如何在室內設計中置入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置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開始,深入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的將傳統文化置入到室內設計藝術中,才能真正的發揚傳統文化。新中式風格在設計上繼承了唐代、明清時期家居理念的精華,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提煉并加以豐富,同時改變原有空間布局中等級、尊卑等封建思想,給傳統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氣息。沒有刻板卻不失莊重,注重品質但免去了不必要的苛刻,這些構成了新中式風格的獨特魅力。“形散神聚”是中式風格的主要特點。在注重裝飾效果的同時,用現代的手法和材質還原古典氣質,新中式風格具備了古典與現代的雙重審美效果,完美的結合也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特別是中式風格改變了傳統家具“好看不好用,舒心不舒身”的弊端,加之在不同戶型的居室中布置更加靈活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關鍵詞:傳統文華;高職女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而傳統文化能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當代的高職女大學生,在培養自身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注意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
1 傳統文化在培養高職女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1 通過講仁愛、重民本,幫助學生形成集體主義精神
在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仁愛”是其中心思想,“仁愛”在中華民族的理念中占據著核心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仁愛”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仁愛”推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當代高職女大學生比較欠缺的,大部分的高職女大學生做不到推己及人,也做不到推己及物。“仁愛”理念中包含了愛心、善良、同情心等內容,只有將這些和善的元素融入到實際生活中,才能讓高職女大學生學著去關愛他人,在以后步入社會,開始正式工作時,才可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只有心中充滿愛,才能將將小愛上升至大愛,進而激發其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只有生活在愛的氛圍中,才能帶給他人幸福,同時也能感受到別人帶給自己的快樂。而民本觀念就是要以人民為社稷的根本,這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從政理念,國家的命運掌握在人民手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對這一理念的充分體現。只有心系百姓,才能激發出現代高職女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從而促使其不斷的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并以“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以后的行動指南。
1.2 “誠信”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義感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古代就有“誠即天道,天道酬誠”、“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等與誠信有關的名言。在社會主義社會推崇公平正義,需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而平等、公平等思想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推崇的美德,其與誠信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美德的過程中,能使高職女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使之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有利于其講公平、重道義等優秀品質的塑造。
1.3 “和諧”理念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夢”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無論處于哪個歷史發展階段,我們都有自己的崇高理想。“上善若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就是對傳統文化中,和諧社會的重要描述,這表明處于該時期的文人對和諧社會的向往,是對社會大同的追求。并且,這也是古代對“中國夢”的另一種詮釋,而“中國夢”則是當代社會中對大同理想的深刻體現。因此,高職女大學生應吸取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大同精神,將“中國夢”與社會、自身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摒棄自身的壞習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世紀帶來的挑戰,從而為真正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也能使自己的人生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 吸取傳統文化精華,培養高職女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2.1 建立傳統文化網絡教育平臺
當代高職女大學生正處于網絡急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將網絡平臺利用起來,建立傳統文化資源庫,有利于其學習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為培養其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資源。比如,校園內的電子閱覽室、公共數字圖書館等可以設置專門的優秀傳統文化板塊,將《重別周尚書》、《勸學》、《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經典詩文納入其中,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傳播,不斷的充實資源庫。在校內,還可以設置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專欄,為學生提供一個在線學習的平臺。在校內的網站上,則可以設置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演講專區,或者加入外網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網絡連接,并且,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教材相結合的方式,還有利于高職女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引導高中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將社會的發展作為自己的重要責任,使其自發自覺的去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將自己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人才。
2.2 鼓勵學生多參加道德實踐活動
培養當代高職女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應用于實踐中,通過踐行這些傳統文化,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悟到其中的深刻內涵。比如,組織學生探望孤寡老人,激發其心中的“仁愛”之情,使其懂得關愛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參加愛心公益活動,能夠為偏遠山區的孩子送去一絲溫暖,讓高職女大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多么幸福的環境下;體驗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勤工儉學等,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勞動光榮”,也能讓其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從而使其主動摒棄自身懶散、懶惰等陋習。學校和社會都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當代高職女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樂聞、樂行,使傳統文化精神能夠真正融入到現代的高職大學思想道德教育中,并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從而培養高職女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2.3 將傳統文化精神與教材結合起來
在我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額情況下,高職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與社會發展、教學環境等都有著極大聯系。因此,注重傳統文化的合理應用, 是因為傳統文化精神能指導高職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將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以確保樹德立人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可將我國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編寫進教材,讓學生的注意力從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中轉移出來,幫助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國傳統節日都有對應的歷史由來,通過對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發展等的了解,能夠幫助高職女大學生理解傳統節日的情懷,從而挖掘出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由于傳統節日會涉及到許多傳統的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這些活動與教材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端午節、清明節等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領會這些活動的意義和生機,體會出其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教材結合起來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對其產生認同感和無限的熱愛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以達到樹德立人的目的。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很多,作為現代高職女大學生,應吸取這些傳統文化精神,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傳統文化精神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學校應建立相應的傳統文化網絡平臺,并鼓勵學生多參加道德實踐活動,利用豐富的資源和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促使其形成穩定的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啟,李翔,黃士良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職女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以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0):189-190.
[2]吳煒.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14):83-85.
[3]夏伶俐.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價值觀淺析[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2014,(3):122-123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生活;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其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獨特民族氣質和民族文化的外在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影響著中國社會,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也是影響至深,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不僅在當時領先世界,時至今日也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中最基礎的環節,可以說任何人的一天都是從柴米油鹽開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時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把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也讓外國影評人驚嘆中國旗袍的端莊靚麗。旗袍,作為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從民國時期,由寬松肥大變為窄瘦,并有長短袖之分。一般款式為緊貼腰式,直領開右大襟,兩開衩,釘扣絆,長至膝下略掩足,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至今仍深受歡迎,并成為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從滿漢全席到民間小吃,傳統文化在飲食上的影響力更是巨大,餃子、元宵、月餅、京八件、沙琪瑪等更是中華傳統美食的代表。電影《滿漢全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是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中國飲食文化熱潮,人們從世界各地紛紛來到中國品嘗地道的中國傳統美食。以故宮和拙政園為代表的傳統中式建筑,在雍容華貴中不失嫻靜優雅,展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至今仍為世界建筑藝術中的瑰寶。在出行方面,雖說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經取代了傳統的車馬舟船,但是在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比如說,人們都喜歡在私家車中懸掛保佑吉祥的飾物,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現。
2 文化娛樂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娛樂是社會生活的另一個主要方面,也是社會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的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享譽世界,齊白石、張大千更是世界級藝術大師,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中國書畫大師黃胄的作品《歡騰的草原》以1.288億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人們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喜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國粹京劇更是蜚聲海內外,深受群眾喜愛,梅蘭芳、馬連良等藝術大師的精彩唱段余音繞梁,業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夏日的公園里、廣場上經常可以看見票友們在一起切磋技藝,你方唱罷我登場,盡情享受中國傳統文化為人們帶來的快樂。此外,雜技、下棋、撫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娛樂活動也深受群眾喜愛,經常在民間的街頭巷尾出現,這些文化娛樂活動都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3 體育活動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體育活動是群眾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其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十分豐富,武術、蕩秋千、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體育活動最為人們熟悉。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源于商周時期的軍事訓練,至秦漢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記載,在宋明時期達到巔峰。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蕩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并流傳至今,現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由于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在公園、廣場甚至房前屋后隨處可見練習太極拳的人們。
4 醫療保健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如果說到醫療保健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不能不講到中醫。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中國人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中醫是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現在中國傳統的中醫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除了亞洲的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這些隸屬于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外,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逐步認可歡迎中醫。可以說,中醫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弘揚著中國傳統文化。
5 人際交往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 古典文學 道德標準 語言轉換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5C-0048-01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其學說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中國人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首要記憶;對世界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標志符號。孔子的“仁愛”思想,主張以愛人之心來協調和諧社會;因材施教對現實來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這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時代要求,是新世紀中華文化融入世界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促進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中俄兩國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蘇聯及俄羅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俄羅斯漢學家多年來對《論語》做了大量的翻譯和研究,其中的一些觀點和評價,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如何在職業學校俄語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豐富文化內涵、開闊國際視野,提高運用俄語的能力,加強國際交流,是需要我們外語教師思考的問題。《論語》是最具代表意義的著作之一。我們從俄羅斯漢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翻譯成的《論語》中摘錄幾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另一種語言中體會《論語》的博大精深,既提高學生學習俄語的興趣;又為今后中俄兩國文化交往,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講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Учитль говорил:―Не радостно льучиться и постоянно добиватьс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tИ не приятно ли,когда друзьяприходят издалека?Не тот ли благороден мужoкто не досадует,что неизвестен людям?
子曰U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Учитель сказал:―Есль благородный му ж лишен строгости в нем нет вунушительности и он не тверд в ученииГлавное―будъ честен и правдив,не дружи с теми,кто тебе не равен,и не бойся исправлять свои ошибк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Учитель сказал:CЕсль благородный муж не думает во время трапезы о насыщении своего желудка,не помышляет,живя дома,об уюте,проявляет расторопность в деле,осторожно говорит и исправляется ,сближаясь с теми,у кого есть путь,он может называться любящим учиться.時,都著重強調的是“君子”具有的品德,“君子”是個術語,這個術語通常被翻譯為благородныймуж,直譯是高尚的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這個核心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道德標準。君子“循循善誘”、“謙虛謹慎”,從邏輯上講君子的反義詞是Маленькиелюди,就是不遵守生活的禮儀、不施仁義、不尊重長輩,在執政者面前不履行自己的職責的人。成為君子是每一個國家公職人員和士大夫追求的目標。守規矩、謙遜、冷靜、忠于職責,遵守禮儀,這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比如君子是“不知而不慍”,用俄語表示是Не тот ль благородный муж,кто не досадует,что неизвестен людям?,“君子,學則不固,主忠信”,БлагородыймужнетвердвученииГлавноеCбудьчестениправдив“君子敏于行事而慎于言”,Благородый муж не тверд в учении,ГлавноеCбудь честен и правдив,事實上所有孔子的著作都試圖解釋君子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和怎樣能夠成為君子。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君子的品德,可首先將語錄中重點詞匯進行講解,例如дабиватьс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完善”,ГлавноеCбудь честен и правдив“誠信”,проявляет расторопность в деле,осторожно говорит“做事機敏,說話謹慎”等等,首先從這些學生都懂的詞匯開始講解分析,然后過渡到語句,最后是整段語錄。從小到大,分層遞進,待學生都理解之后,用朗讀背誦的方式加深印象,以便鞏固。同時還安排一節討論課,就幾段學過的《論語》語錄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和學習,發現君子品質的特點,那就是成為君子是中國社會每一個有道德和良知的人為之而努力的目標。孔子的思想是在孔子、孟子、荀子這些先師過世以后形成的,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包括對君子的闡述,我們必須往前延伸到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新孔子時代,然后是孔子思想復興的明清時代。顯然,也就是從那時候孔子的思想從一個個人學說變成國家的政治道德學說。
通過對《論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的引導讓學生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如何做人,做孔子倡導的“君子”;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對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因為教師教授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當然,如何讓學生用俄語、并在兩種語言轉換中學習《論語》只是一種嘗試,并沒有形成體系,在教學中還缺乏指導性,需要教師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