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8: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自然災害防治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生育期;自然災害;早稻;單季稻;雙季晚稻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頻突發,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使水稻產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難度,嚴重阻礙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響[1]。縱觀水稻整個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災害主要表現為低溫凍害、內澇災害、高溫熱害、臺風冰雹災害和雪災等。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屬南北冷暖氣候交匯區,因而四季有時不太分明,會出現倒春寒現象;雨量充沛時可能一夜成澇災;夏秋季交替不明顯,秋后高溫天氣持續;亞熱帶臺風雖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長,但其過境后的威力也很強大,為遷飛性害蟲提供有利條件;冬季提早來臨或下雪天提早,這些反常的季節表現都給水稻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早稻、單季稻和雙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災害也有所不同[2]。現就蕪湖地區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災害進行總結,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災害類型
1早稻
蕪湖縣早稻播種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獲,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災害有低溫凍害和內澇災害。
(1)低溫凍害。主要發生在播種后的四葉期。由于低溫、陰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營養物質失調,造成爛秧,并可能誘發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嚴重。
(2)內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的黃梅雨季,此時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漿期,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現在一夜成災的現象時有發生,低洼稻田絕收現象也常有。另外,暴風雨可提早帶來稻飛虱的危害。
1.2單季稻
蕪湖縣單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種,在6月中旬移栽。單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災害有內澇災害和高溫熱害。
(1)內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的黃梅雨季,此時單季稻正處在分蘗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關鍵期。若這時稻田淹水3~5 d,單位面積有效穗不足,難以達到高產。
(2)高溫熱害。發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單季稻孕穗至抽穗揚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對溫度極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 ℃,日平均溫度30 ℃以上就會對水稻生產產生不利影響[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續高溫,水稻花器發育不全,花粉發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揚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溫就會產生熱害,影響散粉和花粉管伸長,導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殼粒,造成結實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絕收。
(3)臺風災害。臺風雖然不直接危害當地水稻生長,但一般從蕪湖縣過境時形成大風和強降雨,一般發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臺風危害重。此時單季稻處于灌漿成熟期。臺風過后,造成水稻倒伏,損失一般3~5成,嚴重的達7成甚至絕收。另外,臺風可帶來遷飛性害蟲的危害,也會引起病害的暴發,如細菌性條紋葉枯病和稻曲病。
1.3雙季晚稻
蕪湖縣雙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種,10月底至11月初收獲。雙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災害有臺風災害和低溫雪災。
(1)臺風災害。一般發生在8—9月,此時臺風災害會帶來遷飛性害蟲,也會引起病害的暴發,如細菌性條紋葉枯病、稻瘟病。
(2)低溫雪災。一般發生在10月底,雙季晚稻進入收獲期。低溫雪災造成雙季晚稻倒伏,時間長引起爛谷,因而增產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蕪湖縣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幾類主要自然災害。在農業生產中自然災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據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補償機理采取補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預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對自然災害,首要的任務是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其次才是考慮如何減少自然災害。
2防治方法
2.1預防措施
主要是通過加強水稻的栽培管理來達到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5]。首先,要適時選購優質種子,早稻要選用早熟抗寒耐澇的品種,單季稻選用抗倒耐高溫抗病品種,雙季晚稻選用早熟抗病品種。其次,培育壯苗,適時栽培,蕪湖縣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來早稻直播面積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應選擇清明后氣溫相對平穩上升的時候搶播,避開低溫凍害天氣,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術培育早稻壯苗;單季稻應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應避免立秋后氣溫轉變期的影響,通過水肥管理和適時收獲也可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加強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單季稻后期遇稻飛虱的暴發,可選擇收割早熟的品種,在低溫雪災來臨時,應選擇收割早熟的雙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據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補償機理采取補救措施,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加強田間管理可減輕災害的危害程度。如單季稻遇到高溫熱害天氣時,可以對稻田灌溉深水,改變田間小氣候,以達到降溫的目的;對發生內澇的稻田,除及時排水外,要清洗葉片上的泥土,適當的增施氮肥,加強養分以促進生長;另外,要適時烤田,控制好無效分蘗,增強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對倒伏的水稻田塊,可以用人工扶持的辦法使水稻直立生長;對臺風帶來的遷飛性害蟲和病害的暴發,可以提早用藥防治。
總之,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要了解當地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搞好田間管理,以減小因天氣變化對水稻生長進程的影響,發揮水稻的最大增產潛力。
3參考文獻
[1] 邱新法,曾燕,黃翠銀.影響我國水稻產量的主要氣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23(3):356-360.
[2] 龔紹先.糧食作物與氣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 汪壽康,汪更文,汪又佳.2003年水稻高溫熱害情況的調查[J].安徽農學通報,2004,10(1):27,35.
在我國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中,不論是作為“基本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還是其他單行的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等,都明確作出了規定:排放污染的單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賠償損失。這些規定既是對排污者的一種懲戒,同時也充分體現法律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一種保護。
根據這個規定,受污染損害的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向排污者索取相應的賠償,他們既可以請求環保部門或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協調處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賠償.
但在規定這些賠償責任的同時,有關環保的法律同時還作出了補充規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五十六條分別規定:“水污染損失由第三者故意或過失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依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損害的,免于承擔責任”。而作出相同或類似規定的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這些補充的規定,更加明確、細化了損害賠償責任問題,但同時也引發了其他一些問題:一是第三者故意或過失造成的污染損害由第三者負責,但在實際工作中,污染損害的第三者有時在確定和尋找上存在困難,這樣就會對污染損害賠償的解決造成障礙;二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污染損害免于承擔責任,由于沒有任何一方承擔責任,使污染受害者未能取得任何賠償,這對于事實上受到損害的受害者來說有不公之處。針對引發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來探索加以解決。解決的方法就是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中引人投保機制,通過保險機制的市場調節,使污染損害賠償問題能得到更科學合理的解決。
首先是要求存在隱患的單位(例如污染特征較突出的行業或排污量較大的企業),在認真積極做好防護措施的同時,向保險公司投保,主要投保項目一方面是由第三者故意或過失造成的污染損害賠償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污染損害的賠償問題,做好投保工作后,凡發生污染損害的,就可根據不同情況區分賠償責任,進行賠償。第一種情況是污染損害由排污者故意或過失造成,或者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排污者沒有及時采取合理措施而造成污染損害的,那么污染損害的賠償應全部由排污者承擔,與保險公司沒有任何關系;第二種情況是污染損害由第三者故意或過失造成的,那么排污者不承擔責任,賠償責任由保險公司承擔,保險公司在向受害者賠償的同時,可依法追究污染損害第三者的責任;第三種情況是污染損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那么賠償的責任應由保險公司負責,但在這種情況的污染損害賠償中,要考慮由于損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因此在賠償的幅度上可以考慮適當減少。
筆者認為在污染損害賠償中引入市場化的投保機制是對“三同時”保證金制度的一種延伸和補充,通過投保機制的引人,將能更好地體現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能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更能有利于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妥善解決。
部分專家認為,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質是污染,與自然災害有著本質區別。甚至有專家提出,將霾列為氣象災害,會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脫責”等問題,導致法律適用的混亂。
氣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則認為,霾雖是天氣現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義為氣象災害的一種。他表示,霾的發生、發展既有自然因素(適宜的氣象條件),也有人為的影響(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內因,人為影響是外因,內因和外因相互影響、互為作用,人為影響加劇了霾的危害與影響,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氣。霾是一種天氣現象,自古就有,氣象部門一直承擔著監測、預報、預警職責。工業革命前,影響霾的氣溶膠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塵、火山灰、巖石、海鹽等自然粒子和各種燃燒灰燼物質。現階段,霾是復雜的氣象條件加人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訴我們,氣象災害由氣象因素、孕災環境、承災體三方面構成。氣象因素如霧霾等是災害的觸發因素,孕災環境主要指經緯度、地形地貌等,承災體主要指人和人造設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構成氣象災害。風雨、雪霜、霧霾等天氣現象不能等同于氣象災害本身。
徐祥德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依據《氣象法》和國務院制定出臺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有關規定,將氣象災害種類定為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造成人身財產、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等損害的嚴重事件,是科學合理的。
霾作為一種天氣現象、氣象災害,有其歷史淵源,并得到國際氣象部門及我國法律政策的認可。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氣象文獻類書籍都有對霾觀測、預報的記載,如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出版的《測候須知》(1929年)、《氣象測推》(1947年)、《氣象觀測暫行規范》(1954年)等文獻中都對霾的定義和標準等進行了記載。從國際上來看,世界氣象組織(WMO)及各國和地區的氣象機構都將霾列入天氣現象。從法律政策上來看,國務院《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二十二條中對大霧、霾等提出了明確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擔心,將霾列入氣象災害是否會出現《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與《大氣污染防治法》有關條款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徐祥德認為,兩者之間既不矛盾,也不沖突。霾與重污染天氣既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也有外在的實質性差別,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
當前“重污染天氣”是霾的特例或者人為影響加劇的結果。在具備霾產生的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人為影響已轉化為主要因素,這時突出強調的是污染,是對大氣環境、空氣質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這也是《大氣污染防治法》重點規范的內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圖是為了強化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健全本市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應急處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將霾列入氣象災害范疇,不改變“政府統籌、部門各負其責”現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表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從氣象部門做好霾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予以規范,提供科學支撐,并未突破《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的部門職責。她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細化了各部門職責,將環保、氣象部門以往分工合作機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予以固化,有利于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摘要:隨著林木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和生態工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態效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何有效地防治林木的雨雪災害及病蟲等災害,采取有切實可行的減災措施,文章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
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梢、折斷和倒伏。
二、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三、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本次災害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風面營造杉木和毛竹純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見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
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
梢、折斷和倒伏。
2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5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本次災害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風面營造杉木和毛竹純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見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積極推行“近自然”森林經營方法,對現有林分,尤其是殘次、低產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現代林業生態學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規律,減少人為干預,發揮森林自身生態功能,采取補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進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經營技術措施,引導和促進林地向異齡林,復層林、混交林方向發展,形成穩定的,復雜的,更高級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實現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林業可持續森林經營方向的轉變。
調整人工林撫育間伐政策,提高林農撫育間伐積極性。撫育間伐原本是營林性質,而非經營性質,撫育間伐材質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數林農不愿撫育間伐,重造輕管現象非常嚴重,因此應調整撫育間伐政策,對撫育間伐材應取消限額管理,取消各種稅費,給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勵林農加大投入適時進行中幼林撫育間伐,營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災害能力。
1、充分利用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活動,圍繞防洪抗旱、地質災害、農業生物災害、突發動物疫情、森林火災、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等防災避災知識等主題,開展防震減災知識講座,組織各村、社區干部首先學習,并帶領群眾學習減災、自救互救知識,講述防災救災典型經驗,讓群眾從身邊鮮活事例學習災害來臨時的生存技能,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及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中易發常見災害、事故、疫病等的應急處置方法進行宣傳和普及。
2、做好防災減災知識進學校、進企業、進村組(社區)工作。按照“廣泛動員、人人知曉”的要求,利用公告欄、宣傳欄、黑板報、墻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應急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確保應急宣傳真正落實在基層、落實到群眾,努力營造共同關注和參與防災救災的氛圍。
3、結合《突發事件應對法》、《防洪法》、《防震減災法》、《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傳染病防治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編制印刷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冊和宣傳單,在各村、社區主要區域張貼宣傳單,發放宣傳冊。
4、利用撰寫新聞素材向縣媒體單位投稿,邀請記者采訪等多種方式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成果報道,努力營造良好宣傳報道氛圍,進一步提高政府依法開展應急管理工作、有效防范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群眾安全防范意識,支持和配合各類防災救災工作。
5、充分發揮手機報的優勢,及時將重點稿件和重要宣傳環節,發送至用戶。
6、在鄉場鎮、鄉政府等顯要位置、主要道路路口懸掛宣傳標語。
7、利用宣傳車在全鄉范圍內進行流動宣傳。
關鍵詞:治管結合 科學營林
1 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
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
梢、折斷和倒伏。
2 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 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 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本次災害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風面營造杉木和毛竹純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見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關鍵詞:災害;防治; 科學營林
1 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還與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梢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枝杈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攔腰折斷和斷樁。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梢、折斷和倒伏。
2 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
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采取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
2.2.1 物理機械防治法 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2.2 天敵防治法 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同時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2.3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 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 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監測預警,二是科學營造林,而科學造林是林業基層單位所應采取的重要防災減災基礎性工作。為了盡最大可能降低未來林木受災程度,在營林過程中要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3.1 受災林地清理,制定造林與更新方案
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3.2 造林樹種的選擇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受災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 m以上迎風面營造針闊混合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見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公司工會:
xxx分工會嚴格按照《關于開展今冬明春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工作》的通知要求,進行加強各類安全風險預控、隱患排查治理、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等工作,嚴格落實歲末年初的安全防范工作,堅決遏制事故的發生。所有在建項目按照要求圍繞:一、進一步教育員工切實增強安全意識,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做到“四不傷害”;二、按照《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和《工會法》等相關法規,依法開展群眾性監督;三、作好隱患排查與整治的跟蹤督促工作。現將排查、治理情況匯報公司。
一、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領導小組
為確保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取得實效,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xxxx部歲末年初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xxxx部,負責行動的日常工作及具體事務協調。
另成立大排查大整治檢查工作組,工作組組長由領導小組副組長擔任,組員由相關部門臨時抽調人員組成。
二、大排查大治理內容
(一)應急管理方面
結合xxx部應急能力建設評估工作的有關要求,突出排查整治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和能力落實情況。重點排查整治是否嚴格落實應急值班制度、突發事件信息報送,事故災害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的有關規定;是否制定完善各類事故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崗位應急處置卡;是否按要求開展了演練;是否落實了領導值班/帶班和重要崗位24小時值班規定,在歲末年初的關鍵時期保持應急狀態;是否有確保滿足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需要的應急物資、裝備;是否與外部救援單位建立聯系方式;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專家能否做到發生險情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應對處置。
(二)安全生產、危化品管理及電氣火災防控方面
歲末年初、“兩會”期間是安全生產關鍵時期,要突出排查是否嚴格落實上級關于今冬明春(歲末年初)相關會議、文件精神,尤其是施工項目部是否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或工作方案;是否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依法加強安全管理和崗位隱患排查治理,嚴防各類事故發生;是否結合xxx部生產經營及員工作業活動特點,對xxx部存在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重大風險控制項目、復雜地質條件下各類工程項目以及受限空間作業等進行辨識和管控;是否按規定開展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是否開展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摸排和隱患排查工作;是否根據《公司電氣火災綜合治理實施工作方案》要求以“人防、物防、技防”多措并舉開展綜合治理工作;是否及時上報安全生產事故信息等。
(三)交通安全方面
針對歲末年初、“兩會”期間的特點,嚴控交通安全風險。突出排查是否對部門所屬專職駕駛人員開展日常交通安全培訓;是否對車輛進行正常保養維護以確保車況完好;是否對自駕車的員工集中開展交通安全培訓;是否存在兼職駕駛員未在xxx部總部登記備案等情況。
(四)自然災害方面
強化綜合措施,有效防范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突出排查各項目部是否與當地氣象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情況;自然災害防治責任是否在項目部內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是否制定和落實自然災害防范應對措施;是否加強易發生自然災害地區防范低溫雨雪凝凍災害、地質災害等措施;是否加強自然災害易發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監控和預警工作。
(五)海外安全方面:
境外工程項目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做到早發現、速核實、快報告,為領導決策、科學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贏得先機。應突出排查境外工程項目部是否加強對項目所在地災害性天氣、疫情、輿情警訊的監測;是否與國內上級部門、國別代表處(或海外區域總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保持聯系和信息溝通順暢;境外工程項目人員是否能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外派境外工程項目人員是否與當地員工和諧相處;境外工程項目部是否能深入分析研判所面臨的安全形勢和潛在的各類安全風險隱患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三、大排查大治理落實情況
2019年1月第一周:在建項目13個(海外項目2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出現較大的安全隱患,并對一般隱患進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產、危化品管理及電氣火災防控隱患7項已整改,交通安全隱患1項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二周:在建項目10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出現較大的安全隱患,并對一般隱患進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產、危化品管理及電氣火災防控隱患3項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三周:在建項目8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由于臨近春節,大部分施工人員已離場,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
2019年1月第四周:在建項目共5個(海外項目3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
2019年2月第三周:在建項目2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
2019年2月第四周:在建施工項目8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
2019年3月第一周:在建施工項目8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
2019年3月第二周:在建施工項目8個;在建項目根據公司要求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治理,沒有發現較大及一般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