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企業行政管理知識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17 14:53:1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企業行政管理知識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企業行政管理知識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C962 文獻標識碼: A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一個新概念。也是目前國內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知識經濟的帶動下,美國近來表現出“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 ”的良好發展態勢,令世界矚目。而作為知識經濟的子學科“知識管理”則是一個更新的概念。雖然我們似乎還沒來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當今的行政管理中,已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識經濟的定義

知識經濟并不是一個嚴格的經濟學概念,它的緣起大約與新經濟增長理論有關。在世界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的背景下,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和盧卡斯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羅默把知識積累看作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的獨立因素,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效益,知識積累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盧卡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則將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重點地投射到人力資本上。他認為,特殊的、專業化的、表現為勞動者技能的人力資本者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二、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農業時代,主要依賴勞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資源進行經濟生產,其知識應用方式主要是重復使用,具體表現在經驗知識的代代相傳,而有形資源之使用報酬率則具有“遞減”的特質,例如土地愈用愈貧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則呈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對價關系”;而主要的生產者代表為農民,代表性組織為農村。在工業時代,依舊仰賴資本、廠房、機器等有形資源,其資源使用報酬率依然是遞減關系,在知識應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冊、標準作業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達成經濟規模,主要的生產者為工人,代表性的組織為工廠。

到了當今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經濟活動、組織生產與管理則有了革命性的改變,首先,經濟生產的資源轉移成無形(無重量)的資產——“知識”;在知識的應用方面,則是依賴不斷創發的知識,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識與一成不變的作業規范,且由于知識具有不耗損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場的保障,所以知識的使用報酬率具有“遞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業者對產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資,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將有數倍的驚人效果。一般而言,會計師、律師、程序設計師、大學教授,都是知識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識工作者充斥組織后,組織形態之發展極致,將可能形成如大學、醫院之類的組織,即員工多為高度依賴知識以完成工作之專業人士,此時,領導者多只能扮演協調、溝通、支持及促進的角色,知識工作者將獲得較高的工作獨立性。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行政管理將被轉移為以知識工作者為核心的管理,而這將沖擊企業整體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行政管理的發展

(一)求才方面:知識經濟時代,較具競爭優勢的高科技產業或其他知識密集產業,將面臨所雇用員工的專業素質日益提高的挑戰。傳統所偏重的員工特質,例如忠誠、穩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誦,遵守僵化作業流程等,在知識經濟時代,恐反而成為負面素質,所以應積極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傳統、挑戰極威,懂得隨機應變、擅于創造特質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內部管理而言,在員工考績制度上可加重對其知識應用或研究發展的表現;另可提供多元參與管道,使員工可以在重大決策及人事制度上發揮影響,并加強推動“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強調所提建議的功效性前提下,對任何成員創意均給予正面支持。 轉貼于 233網校論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資源相較于其他組織資源有較高之維護成本,站在“知識折舊”的觀點,如果不加以維護,知識創造力勢必降低,主要的維護機制來自訓練與教育,訓練可以維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墜,教育才能真正厚實知識創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廢,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業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優厚的入股及分紅制度。如今如何透過工作設計、工作豐富化等增加工作內在報酬的方式,來重新調整員工工作內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此外,站在知識經濟與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個成員都是知識的載體,尤其是關鍵或資深員工所具備的組織經驗、知識與見解,都是其他員工作無法比擬,所以如何避免關鍵或資深員工流失,或透過管理以減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許多企業對于離職人員,大多是舉行感性的送別茶會了事,并未對其過去工作信息作系統性的探究與保留,而這將不利知識經濟時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進行。

知識經濟時代的組織經營特色,主要表現于知識將取代有形資產,成為競爭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識者就能取得競爭優勢。因此,以優質行政管理策略推動企業經營的思維,必須重視企業的人才管理運作歷程,透過參與、整合與落實的系統思考原則,建立一套融合知識經濟時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發揮集思廣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講求主動、效率、適用、創新的精神團隊,將企業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綜合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優質行政管理策略來推動企業經營,必須做好企業內優秀人才的管理,同時我們必須深刻再次認識到建構推動企業發展的方案是企業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資,除了關系著企業興盛未來的發展,也肩負著企業員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斷發展、進步的任務,是企業發展扎根的百年大計,必須積極周詳的運用企業的行政管理策略,創建一個具有優質的文化氛圍的企業,經營優質企業。

參 考 文 獻

第2篇

跟著二一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勢必面臨生存環境、市場環境以及技術環境的巨大變化。與之相適應,企業的組織軌制、管理模式以及文化體系也需要產生相應變革,知識將取代資本、勞動力而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源要素。作為1種斬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知識管理引發了普遍關注,正成為目前1個熱點的前沿領域。國外許多有名知識型企業施行知識管理所獲得的巨大經濟效益使咱們對于探討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親密聯絡發生了極大興致。

二 知識管理的內涵及其特征

知識管理的提出及其實踐利用光陰尚短,因此對于其內涵的界定尚無1個統1的定論。庫柏認為:“恰是因為信息與人的認知能力的結合才致使了知識的發生。它是1個運用信息創造某種行動的進程。這就是知識管理的目標。”弗拉保羅說:“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以及立異能力。”筆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于企業外部知識以及內部知識的捕獲,為企業實現顯形知識以及隱性知識的同享提供新的途徑。因為目前知識管理理論尚未構成系統體系,因此,有許多觀點將知識管理簡單地等同于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在此10分有必要從其特征入手,闡明它同以往的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其它管理方式之間的區分以及聯絡。

第1,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在對于象以及目標上有所不同。信息管理的對于象是容易辨認、能夠編碼化的顯性知識,它運用必定的信息技術以及通訊手腕,收集、收拾,加工信息,進行信息整以及,使顯性知識有序化。企業進行信息管理是為了技術以及信息的開發。而知識管理不但管理顯性知識,而且還對于存在于人們腦子中的隱性知識加以管理。企業知識管理的目的在于激起立異以及集體的創造力。

第2,知識管理也區分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二者的管理對于象都是人力資源,但對于于施行知識管理的企業而言,知識被視為1種資產,知識是企業獲取財富的巨大源泉。而人僅是知識的載體,知識管理更著重于對于知識資本的管理。

第3,知識管理的效力標準以及管理重點與傳統的企業管理有顯明差異。知識管理以知識、信息以及智力等無形資產為其管理對于象,其效力標準是知識出產率,管理重點是知識的開發以及傳布,包含鉆研、開發、教育以及培訓方面的投資。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1書中指出:“知識的出產率和使知識轉化為出產力,將日趨成為1個國家、1個行業、1家公司競爭的抉擇因素。”而傳統的企業管理更重視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有形資產的投入,其效力標準是勞動出產率,管理重點是出產。

第4,知識與傳統資源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傳統的資源要素如能源、資本、土地以及勞動力等擁有稀缺性,即今天使用患上越多,明天能使用患上就越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收益遞減規律合用于對于以稀缺資源為基礎的經濟流動進行解釋。從這個角度看,主要的管理職責是分配稀缺淘汰,市場份額是衡量勝利的標志。知識經濟時期,知識取代資本、土地以及勞動力等傳統資源而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資源要素。知識是無形的,它不會因使用的人多,而每一個人分到的越少而發生任何的消耗,相反,它發生作用的規模越大,知識的價值就越顯著。收益遞增規律成為網絡化經濟時期的重要經濟規律,它說明,在提高資源效力方面投資越多,取得的邊際收益將越多。這類效應在傳媒業、電腦業、挪動電話業以及軟件業等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普遍存在。毫無疑難,在全世界性知識經濟浪潮中,企業知識管理的職責是為公司內外的新知識資本創造優良的環境并鼎力加以培養,智力成份取代市場份額成為衡量勝利的標準。

二 知識管理的內容

二.一 知識體系的分類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講演,知識可分為4類:(一)Know-What類,指關于事實方面的知識。(二)Know-What類,指自然原理以及運行規律方面的科學理論。此類知識為鉆研開發,為科技發展以及技術進步提供理論基礎。(三)Know-What類,指從事某項工作的技巧。典型的Know-What類是企業發展以及保留于其規模內的1類專門技術或者竅門。屬于企業核心能力的首要組成部份。(四)Know-What類,觸及誰知道以及誰知道如何做等信息。前兩類知識屬于顯性知識,通常以出版物、數據庫、技術文檔等情勢存在。后兩類知識屬于隱性知識,它存儲于人們的腦海中,與員工的個人能力息息相干,是個人經驗的1種體現。知識管理的難點以及重點在于如何對于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隱性知識進行開發以實現知識同享。

依據知識的專業化程度,知識也可被分為兩類即專門知識以及通用知識。專門知識是指在間進行轉移要付出昂揚代價的知識,通用知識則指無須昂揚代價便可傳布的知識。知識轉移的本錢依賴于知識的種類、組織環境以及技術等因素。通常認為,知識轉移的本錢越高,它就越專門化;轉移本錢越低,它就越通用,通用知識較易取得,而專門知識的傳布以及轉移則需付出必定代價。知識管理的根本目標就是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以低廉的本錢在最短的時間將最適量的知識傳布以及轉移給特定需求者以便他們能做出最優的決策。

二.二 企業知識庫的形成

貫穿于知識管理進程的核心是知識。樹立企業知識庫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基本內容。企業知識庫為內外部知識的同享與傳布提供了有效的輸入、輸出渠道,為組織員工進行學習以及知識交換創造了優良的知識環境。1般認為,企業知識庫應包含3種類型,即外部知識、結構化的內部知識、非結構化的內部知識。以企業知識庫為中心的知識活動鏈如圖一所示。

圖一 企業知識活動鏈 放大圖片

圖一 企業知識活動鏈

第3篇

【關鍵詞】隱性知識 競爭優勢 隱形知識管理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知識的競爭,實踐證明,隱形知識在企業取得并維持企業競爭優勢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知識經濟對煤炭企業落后的生產技術、企業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利用隱性知識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保持核心競爭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隱性知識

1958年,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Polanyi在其著作《個人知識》一文中首次提出隱性知識的概念。之后,我國各位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地闡述。較為全面的是:黃平認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體化的、難以形式化的或溝通的、難以與他人共享的非編碼型知識。它根植于特殊的環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實踐層面即時性的非判斷性、經驗性的知識,往往被不自覺和無意識得運用。在現實實踐過程中,隱性知識通常以個人經驗、專長、印象、感悟、直覺、洞察力、團隊的默契、技術訣竅、組織文化、風俗習慣等形式存在,屬于難以用文字、語言、圖像等形式表達清楚的知識類型。

由此可以看出,隱性知識涉及認識和技能兩方面,來源于個體、團體和組織三個層面。隱性知識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產生的,只能在具體的實踐中習得,即“干中學”、“用中學”才能真正獲得隱性知識。

三、競爭優勢

一個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除了資源、資金等基礎資源的支撐外,還必須發掘出有別于同行企業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梁啟華認為,測度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尺度包括:創新能力、難以模仿、可持續性以及學習能力。

隱性知識以其難以模仿的模糊性、路徑依賴性、學習積累性、資產專用性、與組織的難分離等特性,使得隱性知識成為企業特有的核心資產,為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隱性知識的自組織性、協同效應,又使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加強和持續,即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自增強性。

四、隱性知識對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途徑

由于煤炭企業是直接進行物質生產的企業,煤炭開采的區位條件、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還有煤炭資源稟賦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從本質上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是成本和質量。因此我國煤炭企業隱性知識管理的目標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最終獲得競爭優勢。

隱性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針對煤炭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因素,隱性知識相應地起到了具體的作用。

1.決策區位,選擇經濟可采的方位。員工在多年的勘探經驗的指導下,識別煤礦資源所在地以及煤炭的稟賦,根據本企業的實際開采能力,選擇合適的開采地點與方式,變不可開采、難開采為經濟可開采,增加企業優質煤的儲量。

2.改良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員工之間進行意見交流、知識共享,解決技術難題,有可能產生新的技術創新構思,重組生產線,改造直接引進的機械開采設備,以適應本企業實地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成本。

3.高效管理,風險控制。企業文化屬于組織層面的隱性知識,真是通過影響員工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最終影響行為方式來達到管理的效果,引導員工協同實現企業的總目標。而知識系統的構建,同時也涉及到風險子系統的組成,對整個生產流程實施監控,在可控制的最大范圍內,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五、隱性知識管理策略

隱性知識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產生的,也只能在流動過程中增值,在增值中轉變為廣泛的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益。而隱性知識的流動是雙向的,即隱性知識可轉化為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知識共享的前提,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則實現擴大化的知識共享。為最大程度的促進這一過程的轉化,煤炭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協同的企業文化。每一個工作的員工受教育的程度不等,家庭狀況不同,年齡層次參差不齊,不同部門員工的知識結構也不同,這些都會導致員工的價值取向和目標方向不同。當隱性知識擁有者的價值取向與企業的文化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時,認為企業能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思維導向下,他就會安定下來,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將有利于隱性知識的產生與積累,保持員工的相對穩定,減少管理成本。

2.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勵體制,將知識納入利潤分配的指標范疇。具體可使用股份期權制、職工持股計劃、有限合伙制這三種激勵制度。降低隱性知識擁有者因共享知識而產生的風險。企業可根據共享知識產生的效益,結合每個隱性知識擁有者在整體效益中的貢獻率,再針對不同境況的員工的不同需求層次,采取相應的獎勵方式,最大限度滿足隱性知識擁有者的需求。讓他們感覺到互相交流共享知識,各自的知識才能得到補充,知識存量才能增加,甚至有可能產生新的知識,實現知識在質上的創新。同時感到共享知識有一定的回報,努力與回報成正比,從某種意義上認可了隱性知識擁有者所做的努力,激勵其不斷積極主動分享知識。這樣有利于營造一個實踐交流學習的良性循環氛圍。

3.構建企業知識庫,搭建隱性知識交流平臺。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知識存量與知識結構。顯性知識經過系統的組織、編排,實現編碼化,存儲于計算機中,供需要時檢索和學習。而顯性知識量的增加和質的更新卻又需要隱性知識不斷向顯性知識轉化。方便快捷的知識交流平臺為知識所有者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和場所,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企業可在部門內、部門之間建立局域網,實現部門內外之間有效的溝通。目前,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社會流軟件主要有QQ、MSN、Blog、E―mail、視頻會議等;直接見面交流的方式有因某種共同興趣而形成的非正式的學習小組,還有供休息的茶館、咖啡廳等實地場所,突破部門、層次時空的限制,讓員工及時的表達特定情境下產生的思想。

4.構建知識管理體系,形成企業內部的知識庫。CIO知識主管將員工交流達成一致的且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按不同門類有順序的組織編排,存儲起來,同時設計可視化的檢索界面,方便檢索;利用專家系統,實現員工的E―learning在線學習,幫助員工解決技術難題。企業內部知識庫的形成,是員工的知識上升為企業的核心資產,避免因人員變動造成的知識流失。

5.建設企業的Extranet外部網。一方面,利用智能技術自動收集同行信息和國內外相關經濟、政治政策,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從公開的、表面上不相關的信息中挖掘處隱藏的有價值的競爭情報,據此及時調整戰略定位,制定應對策略;另一方面,與一些相關企事業單位如高校、各研究中心、咨詢服務中心建立聯系,隨時獲得前沿科技成果,為企業技術攻關及引入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六、小結

處于知識競爭的經濟背景下,我國煤炭企業應抓住機遇,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市場環境,準確定位,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企業隱性知識,充分發揮其核心效能,并整合來自Extranet企業外網的競爭情報,不斷更新企業知識庫,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黃平.企業隱性知識管理》[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侯立松,何旭東.知識經濟對我國煤炭工業的挑戰[J].中國礦業,1999,(3):13-15.

[3]趙愛國.我國大型煤炭企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3.

[4]梁啟華.基于隱性知識的企業競爭優勢及其實施策略[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5,(1):50-53.

[5]高峻,劉勇.興隆莊煤礦創建學習型企業[J].政工研究動態,2001,(10):11-12.

第4篇

一、企業行政管理新休制的意義和要求

實施企業行政管理的新體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能夠使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影響,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局勢日益激烈,如果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不隨著市場形勢做出更新與調整,就必然無法與市場環境相適應。

實施企業行政管理新體制能夠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企業在面對各種復雜的市場競爭時,通過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與改革,能夠使企業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顯提升。進而為企業的市場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支持,從而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行政管理新體制還是企業對未來發展進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過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企業在處理各種發展問題時科學性更強,進而能夠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事業的不斷深人和落實。

新的行政管理體制有以下幾個基本要求,是實施新體制建設時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第一,要求對行政組織部門進行合理化設計。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職責劃分方案。

二、企業行政管理新休制的建設策略

1. 加強新體制的建設力度

企業行政管理新體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設效果,就必然要明確新體制的建設任務,并且從這些任務依次人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設力度,這樣就能夠使新體制建設的成效盡快實現。

首先,應當明確行政管理新體制的最基本任務,即建立起優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這是各項行政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所以也是加強新體制建設力度中的首要任務。

其次,根據新體制的改革需求將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加大監督力度,進而獲得更加優秀的落實效果。

最后,在對新體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人員的精簡與合理的職責安排。

2. 加強新體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體制必然要求從管理手段上進行大力改革,面對傳統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陳舊、手段單一的問題,應當建立起能夠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手段。并且通過有效的改革創新使管理手段的可應用性更強,這樣才能為新體制的建設提供有效動力。一方面,現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夠使行政管理新體制中的各種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現代管理手段來處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務是行政管理新體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各種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術支持,信息的儲存與管理,多媒體的傳播形式,都為現代企業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支持。

3. 實施行政管理職責體系的創新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各企業中的影響不斷擴大,新行政管理體制已經無法運用傳統的職責分配體系支撐。因此,在建設行政管理新體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職責分配方案為前提,是提高新體制實施效果的必要條件。行政管理職責體系的創新,首先應當在職能分配上進行調整,建立起創新的職能分配框架。以當前企業的運營特點為依據,對各種崗位進行職能劃分。其次建立創新的責任體系劃分,根據經過調整的職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應的責任體系,使各項行政管理事務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行政管理的職責體系有效落實。

4. 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企業行政管理職責劃分固然能夠為企業各項行政管理新體制中的管理任務有效落實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行政管理新體制中的各項管理制度無法達到最佳的實施效果。所以,在進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職責體系創新的同時,還應當建立起與之知識的激勵機制,以推進企業行政管理新體制的不斷加強落實,進而獲得更好的建設成效。激勵機制的建立應當以管理制度與職責體系為基礎,從物質上與精神上兩個方面實施合理的人員或部門激勵。激勵手段以薪酬增加為主,使企業對外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還應當從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結束語

第5篇

[關鍵詞]企業;行政管理;管理職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55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01

1 企業行政管理的職能

行政管理是企業的“中樞神經”,在企業管理中控制著整個管理系統,對企業今后的發展與方向起著導向的作用,下面介紹了企業行政管理的職能。

1.1 管理職能

企業行政管理人員是企業的管理層,是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經濟效益等總體策劃起控制作用的人員。在企業的正常營運過程中,其起著完全的管理職能,從企業成立之初就承擔著核心的管理作用。

1.2 協調職能

企業行政管理在參與企業管理中有著協調的職能,對于上下層的領導矛盾,其可以作為一個“中間人”來協調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使人力資源關系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但這種協調職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企業員工全心全意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1.3 參與政務職能

企業行政管理是企業行使行政職能的主體,行政管理人員為企業管理層服務,有著參與企業各項政務的職能,為企業的發展、決策提供意見或建議,對企業管理層的科學決策與企業穩定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1.4 服務職能

服務是企業行政管理的真實目的,企業行政管理自始到終都是服務于企業,服務于企業各個管理層,對企業管理層起著協調和助手的作用,服務職能是企業行政管理的“魂”,在企業日常管理中,企業行政人員需要審時度勢服務于企業的常態化發展。

1.5 檢查監控職能

在當前社會大力反腐下,檢查監控在企業管理中逐步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行政管理在企業發展中也具有檢查監控的職能。每一個企業行政管理層都設有監察機構,負責檢查企業營運的安全生產,監管企業賬務。

2 企業行政管理的作用

2.1 有助于強化現代企業的市場適應性

企業行政管理有著強化現代企業市場適應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企業行政管理收集現代企業市場的所有信息,并根據市場信息做出判斷,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這是企業行政管理為企業適應現代市場并穩定發展所提供的導向作用。

2.2 為企業構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企業行政管理在企業日常發展中需要掌握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機遇、困境、變革,只有了解市場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來制定適合企業的發展目標,為保證目標的實現,企業需要構建健康發展的一系列內外部環境,只有保持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才能使企業適應市場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行政管理能夠很好地為企業構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來保障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3 有利于實現現代企業發展的總目標

企業行政管理能夠及時將市場信息反饋到企業,企業便能根據這一信息制定企業發展的總目標。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內部支持,而企業行政管理能夠對企業內部進行管理,并收集市場中科學合理的信息,從而確保現代企業實現發展的總目標。

3 完善企業行政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企業行政管理系統

企業行政管理事關企業內部體系的完整、有序,完善企業行政管理系統至關重要,企業行政管理系統管控企業的全局,是有效進行企業控制的核心平臺與體系,這一系統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管理,是一個全面的行政管理框架,其能夠明確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職責,保證管理系統自上而下的連接呼應。

3.2 建立健全企業規章制度

現如今,國內企業行政管理尚處在一個不完善、不健全的狀態,這就需要更多的行政管理專家分析企業的各種狀況,在企業行政框架下,制定一系列有效、可行的企業規章制度,使企業行政管理層能夠及時有效地對企業存在的不足進行管控。如果企業做出的決策不具有科學的操作性,行政管理要拿出相關的企業規章依據,以避免不合適的決策帶來的負面結果,為企業的經濟效益作出保證。

3.3 充分挖掘企I高層行政人員的潛能

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是決定企業行政管理綜合能力的標準,具有較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員,對企業的健康成長會起到一定的幫助,因此,企業行政管理層要充分挖掘管理人員創新、積極、靈活、奮進的能力,使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高于其他普通員工,只有這樣,才能領導員工做好工作。

3.4 建立完善的行政評價激勵機制

績效評估是推進和強化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應該根據企業的特性、員工的崗位特征、組織文化等情況,制定和完善符合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管理效率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在此過程中,績效考核要具有公正性,不能生搬硬套其他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使考核指標趨于合理化,考核制度符合自身實際情況。此外,相關管理人員還要重視對企業員工的物質激勵,加強對員工的精神激勵,建立其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互掛鉤的激勵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CVF;SECI;整合;組織知識管理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8-0055-04

[作者簡介] 李全亮,河南信陽師范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管理決策理論、物流供應鏈管理。

(河南 信陽 464000)

一、引言

有學者認為,有效的知識管理是提高組織績效的原動力,能夠充分實現組織人力資本的價值。[1]通過影響組織成員學習和共享知識的企業組織文化可以強化知識管理。對此也有相反的觀點。Ribiere就認為企業組織文化是知識管理的主要障礙[2]。然而,我們對企業組織文化是如何推動或阻礙知識管理的過程和機理卻知之甚少。

在國外的研究文獻中,刻畫組織文化特征比較有名的模型有Gray的組織文化組合模型,[3]Queen的競爭價值觀框架[4]和組織文化與領導行為相關關系測量的模型。[5]這些模型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從理論上闡明在組織中,組織文化是如何發動和支撐知識創造和轉換的。

在西方學術界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習的組織和社會情景是知識創造和轉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ELkjaer就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建立在個人參與溝通交流實踐之上的活動。[6]換句話說,企業組織的成功并不依賴靜態的塊狀的知識,而是依賴一個增加知識、更新知識的動態的社會過程。組織需要培育一種鼓勵其成員共享知識以便獲取戰略優勢的企業組織文化。因此,就知識管理而言,我們需要對企業組織文化作進一步研究,通過弄清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的相關關系來拓展以前的企業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理論。研究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的整合模型將會促進組織學習、改進知識管理。

二、研究概述及理論模型

1.卡梅龍與奎因的組織文化類型模型

卡梅龍與奎因的組織文化類型模型叫競爭價值觀框架(以下簡稱CVF)。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框架內的基本評估指標是相互對立、相互比照的[7]。例如,組織既需要適應性和柔性,同時也需要穩定和控制;既要有成長所需要的戰略資源和外部環境支持,同時又需要嚴格的信息管理和正式的溝通、框架模型;既重視人力資源的價值,同時也強調規劃和目標管理。

競爭價值觀框架從組織的內部與外部、穩定性與柔性結構等兩個成對維度闡明了組織文化的復雜性,兩個成對維度組合在一起創造了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代表四種價值觀指導組織完成內部與外部環境管理即內部的整合和外部適應的任務。[8]

圖1是按照競爭價值觀框架模型的原理而繪制的概念模型。每個象限按照解釋的特征標注標簽。

第一象限體現著企業組織具有柔性和對外部環境關注的文化特征,是一種開放系統的文化視角,稱之為活力型文化。這些具有環境適應性的矩陣式組織強調創新、創造、適應、成長、外部支持和獲取資源。其成員因激勵和面臨挑戰而凝聚在一起。

第二象限的文化特色是關注企業組織的內部且組織富有柔性,被看作是注重人際關系的文化視角,稱之為宗族型文化。這種文化強調信息共享,參與式民主決策,每個成員均感到自己是共同的社會系統或組群的一部分并通過已經培育的歸屬感而凝聚在一起。

第三象限的文化特征是關注于企業組織內部,一切照章辦事,突出可預測性,是一種以內部流程為主的文化,也叫科層文化。該類型的組織強調信息管理,文件文獻資料,穩定、慣例化、集權制、連續化和控制。在科層文化特征的組織里成員通過維持規則、政策和程序及內部控制而粘合在一起。[9]

第四象限代表既注重外部環境又注重內部的可預測性的文化特征,是一種理性目標的文化視角,可命名為市場型文化。該類型組織關注競爭性、勞動生產率、目標明晰、管理效率和目標的實現。成員通過目標導向和競爭粘合在一起。

企業組織很少具有單一類型的文化特征。隨時間的推移在組織不斷適應和應對環境的挑戰和變化時,組織就逐步形成了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帶有前述的所有的四個象限的文化特征的組織被認是一種“均衡”或運作狀況良好的表現。在這種組織里的領導能夠平衡有沖突的需求,表明了高績效需要有同時對似乎矛盾的東西和相悖能力的較好控制。與此相比較的是,被認為非均衡的文化是趨于強調突出理性目標和內部流程的損害其他特征文化為代價的市場文化和科層文化,這種情況導致較差的組織績效。1995年,Denison等人在對美國176名組織主管的實證研究中發現,注意力集中于理性目標和內部流程而充當生產者、指導者、承擔協調角色而忽略人際關系的管理者,一般都有較差的工作效果[10]。本文主要從知識創造和轉化的角度去考察不同的組織文化的作用。

2.知識創造模型

Monika和Toyaman把知識創造概括為通過個人、組織和環境動態的相互作用而綜合處理各種矛盾的過程。他們堅持認為,知識是在整合如有序與混沌、微觀和宏觀、部分和整體、思想和肉體、隱性和顯性、自我和他人、演繹和歸納及創造和效率等相對立的概念中被創造的。[11]這種方法產生于個人間的知識流,然后向其他人傳播。這個創造知識的過程涉及知識從隱性到顯性的轉化,與Patriotta的知識是一種運動著的奇特事物的觀點相吻合。[12]楊德群認為隱性的知識基于個人的洞察力、經歷和直覺,通常難以用語言和符號溝通。與此相比照的是,顯性的知識能夠編碼、交流、與其他人共享,但是這個過程有賴于對隱性知識的理解和應用。[13]

Nonaka和Takeuchis于1995年提出了知識的創造和轉換的模型,即 SECI過程(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2004年經Byosiere和Luethge對模型精練改造后,它更加突現知識的轉化是在人與人之間,而不限定在一個人身上的一個社會過程。[14]圖2提供了一個人們彼此共享經驗和心智模式,從而提煉知識并開始社會化的知識轉化的四個模態詳細過程。外部化是指隱性的知識轉換為顯性的知識的過程,這個轉化過程中揭示個人擁有的隱性的知識概念被具體化并與其他成員共享,創造了新的知識。組合或知識精致化模態是指知識被表達得很清楚,能夠共享和解釋。涉及顯性的知識被改造為更加復雜的顯性知識。內部化是指通過知識解釋和應用,轉化為隱性知識的內化過程的模態。最后社會化是指通過共享經驗創造隱性知識的過程。[15]

三、模型的比較和整合

企業組織中的知識的創造和轉換依賴于推動交流和實驗的環境。共享、創造、利用知識的情境提供了從事個人間轉換,沿著個人知識螺旋移動的能量、質量和空間。CVF和SECI模型的整合為闡明在知識創造中組織文化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工具。

有幾個相似的概念為這兩個模型奠定了基礎。兩個模型都提出了試圖解釋組織效率的預測。CVF是從組織文化的深層次結構的角度來審視組織效率的。而SECI模型認為是組織效率中心的組織目標,推動了知識的創造和轉換。兩個模型都試圖捕捉與內部運作以及外部環境中組織的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兩個模型都承認組織成員必須平衡有沖突的需求。例如,CVF認為較高的績效需要有同時控制似乎相互矛盾或相悖事物的能力,而SECI則認為知識的創造是在整合相對立的概念(如有序和混沌,隱性和顯性)過程中實現的。

CVF模型,認為有效的管理領導有賴于培養在所有四個象限都能完成任務的能力。而SECI模型建立了一個有序的知識轉化模型。設想分為四個模態在知識轉化的螺旋上同時運作。圖3給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兩個模型的整合的代表即組織知識管理模型。

支持兩個模型的基本設定是:人際關系和知識共享的社會化過程是重要的。CVF強調在宗族文化中培養信任和歸屬感、推動信息共享是重要的。相類似的,在SECI模型中,社會化過程就需要隱性的知識的聚集。這樣,兩個模型都認為即使在知識管理上,基礎設施很完善的公司,人們仍然需要求助他人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都認為這種人與人之間信息的相互作用使共享的經歷能夠影響組織效率和知識的創造與轉化。

具有柔性、創新、創造性和基于培育外部關系的開放系統的活力文化,與涉及由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轉化的外部化過程相一致。Takeuchi和Nonaka指出,外部化發生“個人使用離散的意識”和試圖對他們周圍的環境有一個理性和清楚的認識。[15]外化過程創造知識,為了創造出新的明晰的知識,這些隱性知識必須被具體化并能夠與他人共享。

在CVF的模型中的市場文化是基于強調競爭、勞動生產率、目標的清晰性、管理效率、完成任務等理性目標之上,為擁有知識的個體如何努力影響組織的效果以及如何對組織效率有顯著的影響指明了方向。與此類似,Nonaka和Toyama把理性主義認為是在組合的模態下通過連結、編輯和分解顯性的知識從而產生一種組合的新知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市場文化和組合化過程一致認為,通過把零碎的明晰的知識轉換成更加系統的顯性知識的過程,知識的獲取、應用、綜合和分解是重要的。

科層文化的內部過程強調信息管理、文件文獻資料、穩定性、常規性和控制。常規化的工作和實踐使個人能夠選擇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奎因稱之的職業化的內部過程與SECI模型中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的和變成新常規基礎內部化模態相一致。此過程涉及知識由顯性向隱性轉換,主要途徑是通過定義責任、判斷標準、保留文件文獻資料和影視錄音錄像等。因此,CVF中的科層文化與SECI的內部化過程有著相似的重要概念,都認為組織知識管理模型、知識的標準化是重要的。圖4給出了一個栩栩如生整合的概念模型,即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相互作用的模型。

四、模型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通過觀測企業組織文化特征和知識管理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CVF和SECI的整合可以增強對決定組織績效的社會過程的進一步理解。SECI為知識生產和轉換提供理論指導,并認為這幾個過程在一個組織內同時發生。與此相對照,CVF強調處理問題的背景以及競爭性需求的重要性,兩個模型的整合可有助于組織成員,進一步理解同時具有多種功能的知識管理系的復雜性。

利用SECI知識管理模型去加強CVF模型可以增強我們對推動知識管理的領導行為的理解。Denison等人研究認為,偏重理性目標、內部流程,忽視人際關系的低績效領導,其后果是導致較差的知識管理,這些低效的領導可能是因為被迫使用了被限定范圍的知識生產和轉換的模態。[16]按照Boal和Whitehall的理論,僅僅扮演限定角色的管理者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有高度穩定的環境才能例外。因此,無效的管理和領導與被限定的知識管理流程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組織掙扎在較混亂的環境里。

清楚了管理者的有助于培育知識創造和文化共享的角色,對于組織變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變革的發動者促成組織發展的時候,領導者面臨著一系列巨大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環境,這個過程被描述為試圖推動牢固的官僚系統和指導人際關系,完成任務的控制系統。兩個模型的整合理論的發展,能夠促進辨別合適的領導角色。

新的企業組織知識管理模型將會變成組織培育的基礎。這種培育能夠幫助領導者從戰略高度選擇最佳的支撐成功的組織變革的知識創造和轉化的行為。此外,此模型還能夠診斷不恰當的知識管理過程在有限定的知識文化里是如何形成知識共享的障礙的。在一個極端注重市場文化的高度競爭性的組織里,這種情況會加劇。

五、結論

構建的CVF使人們弄清了組織效率的復雜性、矛盾性。而SECI模型試圖解釋企業組織中的知識創造和轉換。整合知識管理理論與競爭價值觀框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企業組織文化是如何推動企業組織知識的發展的。進一步的理論發展需要闡明知識由隱性向顯性轉換的過程。此外,這種發展奠定了企業管理者和領導者推動知識管理所需要的概念、解釋、技術技巧的基礎。

參考文獻:

[1]Davidson,C & Voss,P2002,knowledge Manage-ment,Tandem Press,Auckland.

[2]Ribiere,VM & Sitar,AS2003,‘Critical role of lead-ership in nurturing a knowledge supporting culture’,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1,39-48.

[3]Gray,JH,Densten,IL & Sarros,JC2003,‘Size matters: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 small,medium,and large Australia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17(1),31-46.

[4]Quinn,RE 1984,‘Applying the competing values approach to leadership:Towards anintegrative model’,in JG Hunt,R Stewart,CA Schriesheim & D Hosking(eds.),Man-agers and Leader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ergamon,New York.

[5]Quinn,RE & Kimberley,JR 1984,‘Paradow,plan-ning,and perseverance: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in KJR & RE Quinn (eds.),New futures: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corporate transition,Dow Jones-Irwin,Homewood,IL.

[6]Elkjaer,B 2004,‘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n un-delivered promise’,in Cgrey & E Antonacopoulou (eds.),Essential Readings in Management Learning,Sage,London.

[7]Cameron,KS & Quinn,RE 1999.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Addison-Wesley,Reading,MA.

[8]張勉,張德.組織文化測量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8).

[9]Quinn,RE,Faerman,SR,Thompson,MP & Mc-Grath,MR 2003,Becoming a Master Manager. A Competency Framework(3rdedn.),John Wiley & Sons,Hoboken,NJ.

[10]Denison,DR,Hooijberg,R & Qinn,RE 1995,‘Paradox and performance:Toward a theory of behavioral complexity in managerial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cience,6(5),524-540.

[11]Nonaka,I,Toyama,R & Konno,N2002,‘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in S Little,P Quintas & T Ray (eds.),Managing Knowledge:An Essential Reader,Sage Publications,London.

[12]Patriotta,G 2004,‘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3-12.

[13]楊德群,楊朝軍.知識創造螺旋機理,認識論――本體論的觀點[J].情報科學,2004,(11).

[14]Nonaka,I & Takeuchi,H 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U.K.

第7篇

關鍵詞環境管制;污染密集型行業;企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民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興起,各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投入不斷增加,環境管制標準也日益提高。有關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學者們從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對此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各種新論也不斷涌現。但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們在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問題上還遠未形成共識。本文利用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對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對污染密集型企業競爭力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目的在于從微觀層面客觀評估我國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為協調我國環境管制和企業競爭力關系、并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文獻綜述

西方學者對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得出了差異較大的結論:一些學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認為,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將顯著地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生產率、并損害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另有學者的實證研究發現環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對企業的影響雖然為負,但影響很小,不至于降低企業競爭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發現環境管制帶來的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與勞動力成本差異、基礎設施完備狀況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異相比,環境成本的差異并非是決定性的,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但是,Joshi等人[10]對于環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環境管制除了可見成本(在會計賬目中分類為環境成本)之外,還有隱藏成本。基于企業會計賬目的環境成本統計結果會低估環境管制帶來的成本增加。以鋼鐵企業為例,環境管制帶來可見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時,還會引起9-10美元的隱藏成本上升。不過,這些研究雖然對環境管制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大小、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大小有不同意見,但都贊同加強環境管制會帶來企業成本的增加,并進而對企業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按照這種思路,在環境管制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政府加強環境管制,實施了比其貿易伙伴更嚴格的環境標準,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相關產業會相應地增加生產成本。假若沒有保護措施和機制,這些產業在市場上將會因產品的價格相對較高而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很可能因此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經濟學方法在分析環境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時,往往假設技術條件、市場環境等不變,這時成本優勢就成為影響競爭力的唯一因素。但現實中市場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短期成本往往不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原因。管理學家Porter教授[11-12]認為從動態角度來看,環境管制不僅不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增強企業競爭力。他樂觀地認為政府加強環境管制與競爭力之間沒有必然的沖突。他將環境管制引起的壓力類比為市場競爭壓力,認為設計適當的環境管制會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些創新不但可以補償企業為環境達標而付出的成本,還可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也就是說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可以實現“雙贏”。波特教授的這些觀點被稱為“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自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學者們的激烈爭論。

第8篇

隨著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正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引起越來越多企業家和學者的重視。知識管理是基于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以及人們對知識與管理內涵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我國加入WTO背景下,知識管理作為企業戰略資源的地位迅速提高,知識管理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中將發揮及其重要且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知識管理的內涵和特點

目前關于什么是知識管理,卻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知識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釋。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知識進行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國內著名管理學專家烏家培認為:“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發展的新階段,是信息轉換為知識,并用知識提高特定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知識管理本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角度對知識管理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這些定義中也反映出了一個共性,那就是高度重視知識的核心地位和發揮知識的作用,并強調知識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其他管理的終極目的一樣,是為了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是隨著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戰略管理自20世紀60年源于美國以來,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該理論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以Prahlad和Hamel為代表的企業能力學派,成為戰略管理理論的新的主流學派,標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Prahlad和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HBR)上發表了“企業核心能力”一文。

Prahlad和Hamel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集體知識,尤其是協同不同的產品生產技能,以及對多樣化的技術進行集成的知識”。這個定義是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較早的“經典”定義。

三、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互關系

1.知識管理對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基礎,而競爭優勢的創造有賴于有效的知識管理。一方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維持取決于企業知識積累、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外化、內化、中介、認知4種功能來實現的。此外,知識管理還可以幫助企業克服核心能力剛性。

2.核心競爭力對知識管理的導向作用

知識管理可以促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反之,核心競爭力對知識管理具有指導作用。

⑴核心競爭力戰略比狹隘的只重視現有知識資產管理的方式看得更遠,這種思路使得人們在考慮問題時,不僅要從增強當前知識效用的角度出發,還要從獲取未來知識的角度出發。

⑵核心競爭力和以知識為中心的公司觀點都要求相應的知識管理變革,需要采取能夠實現戰略聯盟的知識管理方法,從知識綜合與創新的效率、范圍、靈活性等方面測量知識管理戰略價值。

⑶核心競爭力的營造體現了企業的長期目標,是公司通過重新認識與整合內部與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識,使自身素質發生變化的過程,它能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知識基礎。

⑷公司選擇核心競爭力作為知識管理的重點,可以保證可用于公司知識管理的資源有更高收益的回報,也可顯著減少需要管理的知識內容,簡化知識管理業務流程,實現知識管理與企業其他業務流程的融合,還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領導層的關注,更有可能獲得較多的資源支持,并在公司范圍內顯示宣傳知識管理的巨大作用。

四、利用知識管理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1.創建“學習型”組織

在學習型企業中,每一個職員都被認為是知識的管理者,全體員工事實上都成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主體。企業領導都和企業員工都能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并且積極地將個人隱性知識轉變為企業顯性知識,建立企業的智力優勢,最終使企業經濟的增長從依靠資本積累轉向知識的積累與創新,使得知識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增強創新能力

(1)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可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開發出技術含量高、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而提高這一能力,企業必須不斷加強技術開發力量、更多地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產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對于主要科研力量,要從各方面創造新環境,在分配制度上適當地引入股權分配或者期權分權,充分調動他們創新的積極性。

(2)企業組織結構創新

組織的各個部門、每個人員都應該可以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而進行靈活的調整和變動。工作中沒有過多的標準和規范,對職務的規定靈活性和可調整性較強。

(3)企業制度創新

企業的制度創新能力是指根據市場配置資源和企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革新和完善以企業的財產制度為核心的各項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能力是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這要求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明確各類所有者權利,使企業各組織層面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

(4)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的管理創新能力是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企業管理層具備立足市場,洞悉市場變化,熟悉競爭的對手情況,敢于抓住機會創新的能力。為了防止出現重大的決策失誤,必須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強化風險意識。

第9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技術創新類型;實證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依賴于創新,依賴于科學技術。知識管理以及其創新類型的成功配合已成為決定企業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一、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類型

1.知識管理的概念,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學界有不同的觀點,至今還沒有統一界定。綜合已有的觀點,將知識管理定義為:通過對企業知識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從而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動。其可以分為四個類型:數據庫、討論空間、網絡、實時傳達。

2.技術創新類型也基本分為四類:(1)漸進性創新,增強現有組件知識及結構知識。(2)架構性創新,增強現有架構知識,但破壞原有的組件知識。(3)模塊性創新,增強現有組件知識,但破壞原有的架構的知識。(4)劇烈性創新,破壞現有組件知識及架構知識,即創造出新的核心設計概念,同時,也因應新核心設計必須創新的組件,及新的架構加以連接。

二、實證研究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類型配合的關系

(1)假設提出:不同的技術創新類型,對知識管理類型的配合有所偏好,配合好的對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有提升作用。(2)樣本選擇:本次以杭州高新區廠商97家及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的經理班為對象,經過篩選確定了112個樣本。(3)樣本分析:本次研究把樣本分為五組,如下表:

將五組的新產品開發績效平均值,采用0.05的顯著水平,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求證是否技術創新類型與正確的知識管理類型對應,對績效有所影響。經過處理研究知道,發現第5組相對于第1、2、4組有顯著的差異性,即第五組的新產品開發績效顯著的低于第1、2、4組。本研究將各類型抽出,只針對某技術創新類型本身是否采用對應正確的知識管理類型,對其進行T-test,以檢驗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是否正確,是否較未對應正確的廠商新產品開發績效顯著,其中第一組成對表示:漸進性創新采用數據庫知識管理類型,未成對的表示:漸進性創新采用討論空間、網絡、實時傳達等知識管理類型。對各種對應組合進行T-test檢驗,我們從輸出數據可知,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正確的廠商,其新產品的開發績效較未對應正確的廠商高,因此,研究發現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正確的組織,新產品開發績效較高。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組織若能了解本身屬于何種技術創新類型,并且選擇正確的知識管理類型相配合,則對新產品績效可有所助益。

三、小結

我們已經實證得到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類型的正確配合可以提高企業新產品的績效,那么我們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要認真確認企業的技術創新的類型,然后采用配合正確的知識管理系統,以便企業績效的提高,使企業走一條科學的道路。我們要構建知識管理技術平臺,知識管理技術平臺主要是使企業在收集、加工處理、存儲、傳遞和利用知識中起作用,通過互聯網等技術工具實現信息、知識充分共享,知識管理技術平臺的建立是企業實現知識管理的必要前提,是配和技術創新的關鍵。因此,對企業來說,可以在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條件下開發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知識管理的網絡技術及數據庫系統,從而實現知識的獲取、存儲、共享及應用,借助特定的文件管理系統或專門的技術工具,實現企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來實現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的完善搭配,使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互相服務,提高企業績效。

參 考 文 獻

[1]杜維.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實施框架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1(2)

[2]胡秋梅.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研究述評.科學管理研究.2011(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羞羞电影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乱妇高清免费 | 美女网站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二区 |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网址 | 玖玖在线国产精品 | 久久免费福利视频 | 婷婷综合五月中文字幕欧美 | 日本不卡视频网站 | 九九精品久久 | 四虎免费永久网站入口 | 久久三级国产 | 日本xxxxx久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瑟瑟 | 你懂的 在线视频 | www在线小视频免费 www在线观看视频 |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无人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青草 | 王朝的女人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 97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久热香蕉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 | 精品成人免费播放国产片 | 欧美一级日韩在线观看 |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九九九九九九精品免费 | 精品九九视频 | www.五月天com| 久久小视频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小视频在线 | 99精品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