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移動網絡經濟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2 09:40:3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移動網絡經濟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移動網絡經濟

第1篇

關鍵詞:移動網絡媒體;信息經濟;產業發展

一、移動網絡媒體

現代通訊技術早已大大不同于傳統技術,它不再以郵政、電報、電話業務為支柱,而是逐漸向網絡通訊傾斜,媒體產業也跟隨技術的腳步發生變化。移動網絡媒體指的是以計算機、光纖衛星通信等相關技術為依托,借助互聯網向移動通訊設備進行信息傳播的平臺。移動網絡媒體是網絡媒體發展的新興產物,它從屬于網絡媒體。雖然其繼承了網絡媒體超時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元化、交互性的特征,但在個性化、便攜性、私密性和精確性等方面,移動網絡媒體卻也有著更加明確和顯見的進步。

二、移動網絡媒體興起原因

移動網絡媒體的興起處于中國互聯網技術和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與此同時國家政府制定和頒布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網絡經濟的創新性發展。三網融合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也取得初步成效,這也為移動網絡媒體的創新提供契機,為長足發展提供了保障。移動網絡媒體產業也處于發展的良好階段,因此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提供流通血液,促使其快速發展。整個產業目前呈現向上入深的積極趨勢。本文就興起原因聯系相關經濟學理論作了如下幾點探討:

(一)商品信息需求旺盛

移動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信息,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商品性和消費性。大眾獲取信息的原因在于利用它對世界進行認知和改造。商品信息性指的是能夠被接收者接收,并滿足其某種特殊需要,有關商品及其生產、流通或消費的消息、情報、數據或知識等的總稱。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則體現在啟發大眾思考,解決困惑,并最終積累知識。對于生產者則能提高商品管理決策水平和生產經營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價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傳遞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勞動,從而可以交換和轉讓,所以也具有價值。因此,信息能夠被直接或間接的消費,網絡傳媒活動也可被看作一種信息消費的經濟活動。人類社會開放和透明程度空前。大眾對于外界的了解愿望愈加強烈,信息需求也愈加旺盛,為移動網絡媒體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移動網絡媒體針對市場特點,自身也進行積極開發和應對。一些信息媒體行業細分市場,精準定位,不僅滿足大眾森羅萬象的信息需求而受到廣泛歡迎,還從中取得了不小收益。

(二)移動網絡媒體經濟的成本和報酬原理

移動網絡媒體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學的模型框架,突破了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互聯網產品創新性的觀念和服務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大眾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影響而發生諸多改變。互聯網信息商品的生產也正在從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經濟轉向節能高效,環保。移動網絡媒體平臺借助于互聯網這個海量的信息交換中心和智能及時化運作,運行成本控制低。各種需要的復雜相關程序運作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得到處理。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不僅不會增加成本,反而能為平臺積累大量數據,優化處理過程,從而促進信息產品的投放精準度。邊際成本隨之遞減,因此站在資本投資者的角度,其有較大的選擇自由度,而且管理便捷。從廣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組合與投資組合,優化資本結構,降低交易費用,通過減少交易成本盡可能的獲取最大利潤。這無疑會極大程度刺激投資者的投資欲望。除此之外,報酬遞增。目前大部分移動網絡媒體平臺仍是免費開放,但是隨著用戶基數的增大,“二次販賣”理論開始發揮作用,媒體可以將受眾作為商品二次販賣給廣告商,從中受益。用戶群越大,與廣告商的議價能力和標準就越高,收益就越大,獲得的報酬也隨之增大。如果我們將常規產業的規模效益視作是線性的,那么信息媒體產業規模報酬將會是幾何爆炸式的增長。

(三)Web3.0階段的產業快速發展期

從1994年我國接入互聯網開始的二十年時間里,網絡媒體地發展日新月異。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994――1998年的初始階段;1999――2004年以門戶網站、新聞網站為代表的Web1.0階段;2005――2009年,以博客、播客為代表的Web2.0階段;目前就是自2010年至今以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Web3.0階段。移動網絡媒體的產業正處于發熱期,未來空間巨大。根據產業發展階段理論產業的發展也分為四個時期:形成時期、成長時期、成熟時期和衰退時期。在今年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中,我國去年媒體產業規模已超過1萬億。為應對目前全球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我國也調整產業結構放緩經濟發展速度,但是在嚴峻的經濟情形下,中國傳媒產業在2015年仍然增長了12.3%,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750.3億元人民幣。可見我國目前的移動網絡媒體產業非但沒有隨同宏觀環境衰退,反而逆勢上揚。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移動網絡媒體產業正出于成長的快速發展期。

近期視頻直播行業不斷掀起熱潮,不同類型的視頻直播網站紛紛涌出一類是演藝秀場類,如YY、網易BoBo、優酷來瘋等;另一類是游戲直播類,直播各種網絡游戲對戰,如斗魚TV、戰旗TV、虎牙TV等。此外,這些網絡媒體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力投入在移動端的支持,不單純依靠門戶網站導入流量,發展重心不斷向移動網絡媒體傾斜。Web30階段發展以來媒體的邊界正在逐步消失,各種融合和分化雙向流程不斷加速向前,眾媒時代出現和大力向前這些給移動網絡媒體產業注入巨大活力,促進產業的上升發展。未來的移動網絡媒體的發展值得我們所有人的期待。

三、移動網絡媒體產業存在問題及對策

產業變革促使移動網絡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目前移動網絡媒體活動無處不在,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產業的活動無論是對外的社會大眾還是對內的產業自身都誘發了一些問題的存在。作為日漸重要的部分,媒體產業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無疑將會影響產業全局的作用發揮,倘若嚴重甚至會造成產業凋敗和社會混亂。以下是移動網絡媒體產業的問題主要體現和相關對策:

(一)移動網絡媒體活動的負外部性

當大眾生活正在享受移動網絡媒體帶來好處的同時,如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網絡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滲透。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其影響自然會映射到整個產業。從經濟角度分析,移動網絡媒體的活動作為經濟活動其存在著負外部性。外部性指的事一個主體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主體或群體的福利受損或受益的情況。負外部性即指造成損害的那一方面。在產業中,媒體企業作為經濟主體會受到自發逐利的影響在進行活動時即信息傳播或宣傳的過程中做出的決策會影響到另一端的大眾。信息傳播本身沒有正確與錯誤,但是當傳播者比如企業為了自身目標利益做出不當傳播,不知情的大眾看似只是在接收信息,但其實無形中自身或他人利益已在影響下受到損害。商業競爭中透過媒體釋出虛假宣傳,一些個人為了自身利益和關注肆意通過媒體散布謠言諸如此類就是移動網絡媒體生產的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不僅包含對對象和無辜大眾利益損失,更包含之后政府所投入的消耗。移動網絡媒體的興起增大社會的開放和接觸,其帶來的外部性也變得更難以控制,放任負外部性的產生和作用,移動網絡媒體產業自身必將遭受到災難性后果。

因此,在解決移動網絡媒體活動負外部性的過程中,首先公眾、產業和政府都必須清醒意識到其不可根除性。這也就意味者需要三者投入長久持續的努力與合作。公眾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自身的甄別能力,做到不盲目、不輕信和不輕傳;產業要加強自律規范,對于損害社會大眾的媒體予以排斥,建設良好的行業氛圍,促使不合格媒體的自我淘汰。在追求自身發展,獲取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政府作為監管者要牢牢握住大棒對于違規亂紀者給予懲罰,加強法規完善和輿論引導。

(二)產業鏈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移動網絡媒體產業目前自身產業鏈還不完善。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擁有制作,廣告,宣傳的主導力量,雖在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和步伐,但其自身約束較大,步伐相較于其它仍然緩慢。傳統新聞媒體在移動端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很好成熟,尚在摸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在投資熱潮下進入產業,催生了視頻直播,游戲競技,企業宣傳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是其整體來看較為混亂,盈利廣告單一零散,自身沒有很好生產能力,大多為多接口似的拼湊。雖然一些媒體企業造盈利模式上更為靈活有所創新比如眾籌,P2P等概念,但是其風險較大易滋生問題。新舊媒體甚至矛盾激烈,互有拆臺。市場,技術和資本三者風起云涌,產業鏈的構建和整合任然亟須重視。

主流媒體和中小企業在追求利益擴大的同時,應該放遠眼光看到行業的前景,加強合作與對接,共同摸索出最合適收益路徑;各個部門之間加強溝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移動網絡媒體內容上加快融合和創新;技術部門大力發揮基礎性作用,鞏固現有技術,與時俱進加快研發,為移動網絡媒體提供穩固保障和進步驅動力。

(三)產業進入融資快車道,潛在風險加大

移動網絡媒體從邊緣媒體到主流媒體,提供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產業的興起之勢也吸引眾多投資進入。一些移動網絡媒體在風投下,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融資,其后也都跟著一串巨額的估值數字,眾多民間力量也紛紛加入行業。熱潮之下泡沫難免,剛熱鬧唱罷,卻又傳出收益局勢不容樂觀。產業內一些媒體滋生了借行業熱潮靠融資解決吃飯問題的怪象。這些市場經濟下的運作,無疑也使得潛在風險加大,為移動網絡媒體整個產業埋下了隱患。

移動網絡媒體在發展的過程要保有一顆慎重冷靜的心,做好優質的內容服務,客觀對待資本進入,結合自身狀況尋求合適的時機和路徑,不可貪一時的畫餅。緊緊把握產業的發展大趨勢,又要做好自己獨特本領。選取合適的目標,向前發展,看見前面的蘋果注意腳下的路,做好風險評估。

四、結語

移動網絡媒體產業作為新興的網絡經濟產物,其發展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過程中受到了經濟環境的變化影響,其仍憑借著龐大的基礎奠定和自身實力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認其中確實有著各種問題存在,但是只要其正視問題,妥善解決,加之國家和政府的引導和大力支持保障,產業逐步得到完善,朝著一個健康,繁榮的方向前進,定會看見一個碩大的果實。(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海鷹.網絡傳播概論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魏立宏.關于我國手機傳媒產業發展的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3]陳艷.對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62-67.

第2篇

關健詞:軟交換;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TN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軟交換的概念。軟交換是下一代網絡(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狹義上的概念,特指以軟交換設備為控制中心,實現業務控制與呼叫控制分離,呼叫控制與接入和承載分離,各功能部件之間采用標準的協議進行互通,能夠兼容公共交換電話網絡(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網絡、移動網等技術,提供豐富的用戶接入手段,支持標準的業務開發接口,并采用分組網進行傳送的網絡。

(二)軟交換產生的背景。隨著電信業務迅猛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入地改變著傳統電信網絡的概念和體系,電信網正面臨著一場巨變,推動網絡向下一代網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新技術發展。基礎技術層面微電子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正在繼續按摩爾定律發展。移動通信技術和業務的巨大成功正在改變世界電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為下一代網絡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市場需要。由于市場的需要電信業務的業務組成發生了根本性需求變化,這種變化需要有效的技術支撐。從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的100多年里,電話網的業務一直以電話業務為主,由傳統的電路交換網支撐。近幾年來,以IP為主的數據業務的飛速發展打破了這種傳統格局,數據業務已經日趨成為電信網的主導業務,突發型數據業務需要新的下一代網絡結構進行有效支撐。

在這種大環境下,軟交換網絡做為現有電路交換網至下一代網絡的平滑過渡網絡孕育而生。

(三)軟交換的優勢。軟交換的主要貢獻就是提出了分層的思想,把傳統電路交換機的呼叫控制功能、媒體承載功能、業務功能進行了分離。軟交換只負責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關的一些屬性,其它業務由接入設備處理。目前軟交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是當前傳統網絡改造的首選技術。其靈活的綜合接入,強大的業務提供,較高的資源利用,開放的網絡接口,運營成本和網絡建設的節約使軟交換的優勢更加明顯。

(四)軟交換在移動運營商網絡中的應用現狀。1.各大運營商都在建設軟交換網絡。中國的幾大運營商都已經建成大規模的覆蓋全國的長途軟交換網,用于分流長途語音話務,并逐步將長途話音業務向軟交換網遷移。各運營商長途軟交換網和本地軟交換網絡基本是同步進行建設的,一來緩解傳統本地交換網絡的容量壓力,二來將長途話音業務向軟交換分流。

2.運營商在建設軟交換網絡時的步驟。運營商在建設軟交換網絡時大致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NGN 技術實現運營商長途匯接網的優化改造。長途匯接網的改造,只需關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慮用戶的接入問題,工程實施難度小,對現網影響小。第二步,利用軟交換技術實現替換和新建本地網的功能,軟交換的本地網應用已經成為新興運營商競爭市場和傳統運營商替換老化設備和進行網絡擴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軟交換技術提供新型增值業務。當然,由于基礎網絡的差異會導致不同運營商的軟交換網絡建設具體方案存在差異。

圖1-1基于R4的網絡結構

3.移動軟交換的網絡拓撲結構。

上圖為基于R4的核心網部分,R4網絡將MSC分為MSC服務器(MSCServer)和媒體網關(MediaGateWay,MGW),實現了CS域中呼叫與承載的分離,支持信令的IP承載。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電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處理移動用戶業務數據及CAMEL相關數據;與其他MSC server間通過BICC信令實現承載無關的局間呼叫控制。

媒體網關MGW是R4核心網承載面的網關設備,接受來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負責媒體轉換、承載控制等功能。

信令網關SGW完成MTP的傳輸層信令協議棧的雙向轉換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軟交換的協議結構。

圖1-2

(1)軟交換與信令網關(SG)間的接口使用SIGTRAN協議。信令網關完成軟交換和信令網關間的SIGTRAN協議到7號信令網絡之間消息傳遞部分MTP的轉換。(2)軟交換與中繼網關(TG)間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協議,用于軟交換對中繼網關進行承載控制、資源控制和管理。(3)軟交換與接入網關(AG)和IAD之間采用MGCP或H.248協議。

5.R4核心網主要接口。

圖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與媒體網關MGW之間的接口,采用H.248協議,增加了針對3GPP特殊需求的H.248擴展事務(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義。(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間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與承載無關的呼叫控制協議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間的接口,在R4核心網內承載用戶的話音媒體流。

6.軟交換中的主要設備SS和MG、SG的作用

(1)軟交換設備(SS)。呼叫控制功能是軟交換設備的核心,它負責呼叫建立、維持和釋放等功能,包括呼叫處理、連接控制和資源控制等。兼作軟交換新業務的SSP,完成智能業務觸發和呼叫計費。軟交換設備具備信令協議轉換功能,負責完成SIP-T/SIP-I協議與ISUP協議間的轉換功能。(2)中繼媒體網關(MG)。MG接受軟交換設備的控制,將本地網所有端局業務集中匯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語音壓縮和語音處理,支持語音在多編碼間切換。(3)信令網關(SG)。信令網關SG提供IP網絡和電路交換網之間信令映射和代碼轉換功能,實現軟交換網絡與IP網絡信令的互通。

(五)軟交換、IMS與NGN。軟交換技術和IMS是下一代網絡NGN中已有的兩種比較適合的網絡技術。軟交換和IMS實現的目標均是構建一個基于分組的、層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載分離的、開放的下一代網絡。在向下一代網絡演進的漫長過程中,傳統電路交換網絡將逐步消亡,軟交換是傳統電路交換網目前來看最好的替代技術,最終基于IMS的下一代網絡將融合各種網絡而成為一個統一的平臺,這三者將采取互通的方式。

(六)軟交換與NGN的不同。1.軟交換對移動性控制和多媒體業務的提供考慮較少。軟交換主要針對電話語音業務、IP或非IP接入以及與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慮得較多,對移動性管理和多媒體業務的提供考慮得較少。而IMS相比較而言對數據業務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種網絡的。

2.軟交換與NGN實現的業務不同。軟交換技術提供的業務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種電話業務,數據業務并不是由軟交換提供。理想的NGN應該是能夠提供全部業務的網絡。

3.軟交換與NGN實現的網絡架構不同。軟交換的技術是利用ATM/IP分組網進行信息傳送,把傳統電路交換機的呼叫控制功能、媒體承載功能、業務功能進行分離,只負責基本的呼叫控制屬性,用戶的接入由各種用戶網關來完成。NGN除了完成軟交換提供的業務外,還要提供一些應用服務器完成對數據業務的控制管理。

4.軟交換與NGN網絡業務的接入控制不同。軟交換是網絡業務的控制設備,所有的呼叫都由軟交換進行連接,軟交換監控呼叫的建立、通話和釋放,記錄呼叫的發生過程,產生計費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終端之間的呼叫不一定經過軟交換而直接在終端之間進行,運營商的管理計費是不可控的。目前軟交換技術利用IP網傳送業務的組網機制還缺乏網絡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網絡的承載網是一個保證質量、收費的網絡,它有別于目前免費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網絡必須要作到電信級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這樣運營商才能從中獲得收益,用戶才可以得到優質的服務,網絡才能良性地運營。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點介紹的是目前運營商普遍采用的R4階段的軟交換網絡,R5階段主要采用了軟交換體系和IP技術相結合,引入了IMS--IP多媒體子系統的概念。在R5階段,網絡結構的功能體有了更大的變化,新增接口為網絡的開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間,目前3GPP R5階段的版本標準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參考文獻:

第3篇

21萬元起拍,2200萬元落錘。近日,在所謂的“新媒體營銷史上的第一大事件”的Papi醬招商會上,Papi醬的單條視頻廣告賣出了2200萬元的價格,引起巨大關注,不論是否是做局者的步步為營,Papi醬的走紅的確讓視頻直播愈發火爆,連券商也忍不住加入了視頻直播大軍。

“網紅經濟”已滲透到一向嚴肅的金融圈。日前,方正證券通信組分析師廖蕾因一段直播視頻在金融圈迅速走紅。廖蕾身著漢服,在一段不足兩分鐘時長的視頻中,大力推薦某只股票,并列舉了強烈推薦的三個理由。

緊接著,海通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李淼也涉足視頻路演,她通過直播平臺跟投資者交流對煤炭板塊的看法。

據業內人士透露,分析師的路演視頻流傳出來后,不少同行也蠢蠢欲動,連“基金一哥”任澤松也出動了,預計以后這類視頻會越來越多。“分析師以后不寫研報了,說研報效果大概會更好。”一位券商業人士笑著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調侃。

平安證券最新研報表示,移動直播相比PC直播進一步擴充主體和內容,已從非主流走向主流。現在連券商分析師都開始“玩”直播,足以見得這一業態的火爆程度。“然而任何行業歸根到底還是要看盈利模式,雖然一時間視頻直播受到追捧,但我對于視頻直播的前景并不看好,盈利模式不清晰也是移動直播行業的痛點所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資本追捧

事實上,視頻直播早就受到資本市場熱捧。

除了陌陌和Facebook,新浪微博副總裁曹增輝日前也表示,過去微博主要以短文和圖片市場為主,而從2015年后半年開始,短視頻及直播市場開始了爆發。他認為,2016年,視頻有望成為微博的成熟內容市場之一。

同樣,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都將目光投向了視頻直播行業。而回顧過去的一年,移動視頻直播已然成為互聯網界表現最搶眼的領域之一。仿佛一夜之間,他們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一個又一個移動直播APP登上了App Store熱搜榜。據不完全統計,200多家相關創業公司正“野蠻生長”,巨頭資金擇機而入。

梳理這些勢如破竹紛紛涌現的視頻直播平臺不難發現,主要都集中在游戲和娛樂領域。以YY直播為班底的虎牙直播、浙報集團投資的戰旗、騰訊旗下的龍珠TV以及表現強勢的斗魚TV、火貓TV構成了游戲直播行業的第一集團。而去年王思聰發起的直播網站熊貓TV正式上線,一下子吸引了外界對這個實則已經如火如荼行業的目光。

游戲直播平臺持續受到資本市場追捧。虎牙、斗魚TV、戰旗TV、熊貓TV、龍珠均完成了階段性融資,龍珠直播在2015年11月完成游久游戲(600652)領投,騰訊跟投的近億美元B輪融資,斗魚TV則在2016年3月拿到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B輪融資。

至此,各大游戲直播平臺背靠各大資本。斗魚TV由奧飛動漫、騰訊、紅杉資本和南山資本的投資;龍珠直播背靠游久游戲、騰訊、軟銀;虎牙隸屬歡聚時代(YY);戰旗TV的投資方是浙報傳媒;熊貓直播的投資方中則出現了“國民老公”王思聰的身影。

除了游戲視頻直播外,以UGC(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視頻直播平臺同樣如雨后春筍般誕生。不論是papi醬,還是女主播,推廣載體就是視頻及直播平臺,隨著互聯網一次又一次革新,移動直播正成為新時代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和超級入口。

方正證券首席分析師楊仁文分析認為,無論內容還是盈利模式都在逐漸形成中,而隨著模式的形成,不論是全民直播還是垂直直播領域,都將誕生新的巨頭。

相關概念股

資本的追捧自然離不開A股市場。經《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梳理,在A股市場,目前擁有自有直播平臺的上市公司有:巴士在線、愷英網絡、樂視網、暴風科技、宋城演藝、昆侖萬維等。

巴士在線2016年將“我拍TV”打造成移動端視頻直播的娛樂平臺,結合公交移動電視屏幕,實現差異化的線上線下聯運模式,孵化優質網紅+網生內容。“我拍”上線以來,公司股價漲幅近四成。

而樂視網、暴風科技和愷英網絡也在打造娛樂直播平臺。宋城演藝通過收購六間房、昆侖萬維通過投資“映客”,來實現擁有互聯網直播平臺。普通投資者又如何在移動直播風潮下分一杯羹?

定位于90后的視頻娛樂直播平臺“映客”,在2016年1月獲得昆侖萬維6800萬元投資,昆侖萬維也由此獲得映客18%的股權;宋城演藝在2015年就以26億元收購視頻直播網站六間房,該網站也擁有移動版。

網紅還直接催熱了概念股,A股市場上的直播類概念股已在暗中瘋漲。去年8月,華聯股份就公告擬1.6億元參與設立上海信磐,主要運營產品為“唱吧”及“唱吧直播間”。數據顯示,目前“唱吧”用戶規模2.23億次,是當下比較流行的直播平臺之一。而隨著資本市場突然關注起了這一領域,華聯股份4月14日、15日兩個交易日連續收獲一字漲停,截至4月18日收盤,華聯股份4月以來已經累計上漲29.74%。

近兩年來,視頻直播的迅速發展已然成為了一種新的互聯網文化業態,與之相應的市場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國內市場規模達116.3億元,用戶數達4.39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間有數千直播間同時在線,用戶數達數百萬人次,以斗魚為例,每天訪問量高達1500萬次,晚上高峰時段常有5000位主播同時在線開播。

根據國元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斗魚TV估值10億美元以上;虎牙估值25億元以上;龍珠直播估值30億元;戰旗TV估值10億元以上;熊貓直播估值25億元。

歡聚時代相關人士對媒體表示,“直播行業其實剛進入萌芽階段,這種互動和交流的方式會是未來趨勢,而且潛力廣闊。”

內容瓶頸

資本流動的方向足以說明問題。然而,任何一個行業發展伊始,看似繁榮實則野蠻生長的局面之下,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路徑才是最合理的發展邏輯,似乎還沒有確切答案。

分析目前的視頻移動直播市場不難發現,產品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整體陷于秀場模式和業務同質化,在這樣野蠻生長的環境下,大家似乎都還處于摸索和試錯階段。

以曾經紅極一時的“花椒”為例,上線之初,為了區別于其他應用,花椒主打“全民直播”來擴大用戶群體和市場——顯然想要走的是視頻社交的路子。投資人周鴻祎親自上陣宣傳亦讓其一度在社交平臺掀起浪花,但熱鬧之后用戶卻難以長期留存,后來不得不悄然轉型為美女秀場直播——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幾乎是目前國內視頻移動直播的多數派和“常態”。

在成本方面,中國帶寬收費是按峰值計算,以最低的碼率為800K來算,一個同時在線百萬用戶的直播平臺,每個月僅帶寬費用就能達到3000萬到4000萬元。“怎樣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帶寬費用也是視頻直播行業未來需要探索的。”上述業內人士說。

此外,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網絡直播仍然主要依靠廣告與虛擬道具的銷售。“目前廣告和用戶可以用虛擬物品表明喜惡‘打賞’是視頻直播的主要兩大營收來源。因此,內容變得至關重要,網紅和明星IP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第4篇

【關鍵詞】學習環境、學習者、學習條件、學習活動

1.移動網絡學習環境

移動網絡學習環境是基于移動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創設的特殊的學習環境,而這種學習環境的設計需要滿足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需求者,所以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由于現在對移動網絡學習環境的研究還處于萌芽狀態,可以先參考網絡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針對移動網絡學習環境因素進行分類并且適當補充部分內容,所以移動網絡學習環境以下幾個方面組成:“一是學習者因素,指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以及其投射到移動網絡學習環境中并會對移動網絡學習環境產生影響作用的個體特質,包括學習者的基本特征、認知特征、學習準備和學習困難;二是學習條件因素,即保證學習過程持續進行的條件性要素組合,包括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學習支持和移動網絡狀況;三是學習活動因素,對應移動網絡學習環境中直接引導和督促學習者展開學習過程的參與性要素組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4]。

2.移動微學習環境要素分析

由以上移動網絡學習環境包含的三個方面可以初步將移動微課學習環境分為以下三點要素進行分析,即學習者、學習條件、學習活動。而這些要素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每個要素在移動微課的學習中將起什么樣的作用呢?需要對基于移動網絡條件下的微課學習環境要素進行分解,試歸納分析出各要素在移動微課的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2.1學習者

學習者因素中對于移動微課學習環境影響最大的是學習需求。原來就有學者研究過網絡學習環境的模型,研究中發現基本特征、認知特征、學習準備、學習困難這4個學習者特征對網絡學習過程產生了影響,而移動網絡學習是在線網絡學習的延伸,具有特殊性,更能滿足終身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的需求。特征分析如下表1。

2.2學習條件

通過相關研究分析“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學習支持和社會網絡組成網絡學習模型中的學習條件,它們共同保證和維持著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以最終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4]。而這4項條件又需要被學習者因素在現實中靈活支撐。具體分析如下。

①學習資源:學習者在進行移動式微課學習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根據學習者的已有知識水平、經驗背景、學習地點、時間的不固定性以及對于特定信息的態度,提供學習資源,并且將這些資源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上傳網絡共享或通過短信、多媒體信息服務、移動郵箱或搭建WAP學習站點,將學習資料、課件、作業發送給學習者或為學習者提供通知公告、學習資源等信息。

②學習工具:學習者在進行移動式微課學習時需要能再移動網絡環境中進行有效學習和互動的移動終端工具,而這個學習工具與學習資源的配套使用和操作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如今主流的移動學習工具有電子閱讀器、ipad、智能手機等。

③學習支持:學習者在進行移動式微課學習的全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情況和狀態對其提供軟環境支持幫助其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使學習平臺支持當前主流的移動終端系統,并且友好的學習資源界面符合各教育基礎的用戶使用避免學習障礙。

④社會網絡:學習者在進行移動式微課學習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交流狀態,使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順暢,根據學習者的基本特征和習慣滿互性讓有的學習者在學習平臺討論區對有興趣的主題做討論,有的學習者可通過WAP學習站點的論壇區進行異步交流,或滿足移動微課學習的移動性和及時性通過移動QQ、微信、MSN和短信工具進行實時交流。

2.3學習活動

在移動網絡學習活動過程中具有移動性、及時性、網絡性、跨時空性、虛擬性、普及性、個性化、交互性、超媒體性、過程自交給學習者、泛在性等獨有特性。所以在移動網絡微課學習環境中如何給予學習者一定的學習目標,并引導和促進學習過程的各種參與性活動(包括學習活動與學習評價),而這些學習活動都是基于移動網絡進行的,因此,可將學習活動中的三個要素――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之間的邏輯關系與移動網絡特性結合分析如下圖1。

3.學習環境要素之間聯系

通過以上對學習者、學習條件、學習活動三大移動網絡微課學習環境要素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動網絡條件下微學習環境是移動的,學習者通過這種靈活、高效性的學習方式自由確定學習內容、路徑和控制時間,那么這三要素之間聯系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移動網絡微學習環境分析如下圖2。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李晶,張瓏.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9.9

[2]韓立龍.移動網絡學習[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10

第5篇

[關鍵詞]神經網絡;移動機器人;氣源定位;濃度梯度

一、引言

近年來,氣源定位研究吸引了眾多的研究人員的注意。利用一個具有主動嗅覺定位功能的移動機器人可以探測危險氣體的泄露。由于采用模擬的方式效率高而且費用低,因此我們采用模擬的方式研究移動機器人的主動嗅覺定位問題。

到目前為止,很多研究人員在該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他們的機器人機構復雜,而且不能夠用最優的路徑找到氣源[1、2、3]。在本文中,我們基于高斯煙羽模型建立了一個氣體煙羽擴散模型。然后將訓練好的BP神經網絡引入到移動機器人中。通過使用這個智能的算法,移動機器人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氣源。

二、在MATLAB中模擬煙羽

在本文中,我們采用數值接近的方法來生成煙羽,使用MATLAB生成煙羽擴散模型。高斯模型非常適合模擬從一個點氣源擴散開來的煙羽模型。因此,本文采用高斯模型建模。由于沒有考慮重力的影響,高斯煙羽模型只適用于氣體密度小于空氣密度的擴散模型。

三、BP神經網絡

擁有高度并行結構和處理能力的人工神經網絡是智能識別方法的一種。由于固有的非線性特征,人工神經網絡具有逼近任何非線性映射的能力。一個經過適當訓練的神經網絡能夠解決數學模型或描述性規則不能解決的問題。移動機器人的主動嗅覺定位即屬于該類問題。

BP神經網絡是一種多層正反饋神經網絡,通過學習已知的樣本,它能夠識別未知的樣本。只有一個隱含層的BP神經網絡可以任意地接近任何一個在閉區間內連續的函數[4]。因此,在本文中我們采用含有一個隱含層的BP神經網絡。

根據本研究,這里有五個輸入節點和兩個輸出節點。

在BP神經網絡中,隱含層節點的數量對精度的影響很大。經過多次測試,可以得到不同節點的隱含層的效果。隨著隱含層節點數量的增多,BP神經網絡的效果先增大然后減小。根據需要,我們選取隱含層節點的數量為4,這樣就得到了結構確定的PB神經網絡。

四、初步模擬和討論

移動機器人由一種基于仿生學的BP神經網絡智能煙羽跟蹤算法來控制,以此跟蹤模擬的氣體煙羽。在模擬中,我們沒有考慮機器人本身的尺寸及障礙物對煙羽擴散的影響。根據機器人的傳感系統,從傳感器到控制器有五個輸入。其中三個來自紅外傳感器,另外兩個分別來自離子傳感器和風向傳感器。a1、a2和a3分別表示機器人前方左側、中間和右側三個紅外傳感器的輸出信號,b1表示離子傳感器的輸出信號,c1表示風向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利用采集的樣本訓練神經網絡后,神經網絡便能對未知樣本作出相應的判別。下面以單障礙物環境下移動機器人跟蹤氣體煙羽并確定氣源的模擬過程進行說明:

1、當a1=1,a2=1,a3=1,b1≤0.0972,c1=180°時,機器人前方沒有障礙物,運動方向正好迎著風向并且沿著氣體濃度增大的方向。此時,機器人直行。

2、當a1=1,a2=0,a3=1時,不管b1和c1為何值,機器人必須拐彎。因為此時機器人前方有障礙物,必須要避開障礙物后再繼續跟蹤氣體煙羽。

3、當a1=1,a2=1,a3=1,b1=0.0953,c1=270°時,機器人前方沒有障礙物,其所處位置的氣體濃度超過設定的閥值。因此機器人轉彎,繼續沿著氣體濃度增大的方向運動。

4、當a1=1,a2=1,a3=1,b1=0.1031,c1=225°時,機器人前方沒有障礙物,但是機器人轉彎,原因與3中的相同。

5、當a1=1,a2=1,a3=1,b1=0.1656,c1=135°時,機器人前方沒有障礙物,但是機器人轉彎,原因與3中的相同。

6、當a1=1,a2=0,a3=1,b1=1.9331,c1=180°時,機器人前方遇到障礙物,此時探測到的氣體的濃度與平均濃度之比高于設定的閥值,達到氣味源確認的條件,機器人找到氣源,停止運動。

在模擬的環境中,機器人能夠感知氣體煙羽并跟蹤煙羽不斷地趨近氣源所在的位置。機器人在尋找氣源的過程中其運動軌跡并不是一條直線,這是因為在跟蹤氣體煙羽時機器人需要調整其朝向以保證面向氣流的方向和氣體濃度增大的方向。

五、結論和進一步的工作

在本文中,我們采用了數值方法來生成氣體煙羽模型,在移動機器人模仿黃蜂行為的基礎上利用BP神經網絡提供更高效的智能算法。在該算法中,機器人在模擬的環境中感知并追蹤氣體煙羽,直至找到氣源。但是這個模型并不完美。首先,研究人員必須熟悉MATLAB并且具有編程能力;其次,我們假設機器人和障礙物不影響煙羽的擴散。但是當機器人和障礙物較大時,這個假設并不成立。

將來,可以采用考慮了機器人和障礙物尺寸的更為真實的模擬環境及開發更為智能的算法來研究移動機器人氣源定位問題。

參考文獻

[1]H.Ishida, G,Hakayama, T.Nakamoto and T.Moriizumi, Controlling a gas plume-tracing robot based on transient responses of gas sensors. IEEE, 2002: 1665~1760.

[2]R.Russell, D.Thiel and A.Mackay-Sim, Sensing odor trails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4: 2672~2677.

第6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計算機技術 發展應用

一、移動網絡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一)移動網絡

從廣義上說,移動網絡是指消費者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計算機終端和移動網絡進一步獲取移動通信網絡服務,以及互聯網服務等。從狹義上說,移動網絡是指用戶借助手機等計算機終端,通過手機網站,獲取數據、信息等服務。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消費者來說,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計算機終端設備,借助4G、Wifi等無線網絡訪問互聯網,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實時獲得相應的信息。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移動網絡的網速明顯提升,尤其是4G、Wifi等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不斷增大,以及計算機應用開發的不斷深入,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消費者使用計算機終端設備上網的良好體驗。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通過計算機移動終端實時開展網絡活動,其上網模式已經由過去的定點式逐漸轉變為無線移動式。另外,上網設備也由過去的計算機轉向為以手機為主的計算機終端設備。

(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智能手機為主的計算機移動終端的成本不斷降低,使得低端消費市場逐漸被智能手機占領,同時隨著通訊商不斷降低流量資費,也不同程度地促使了人們向移動上網用戶轉化。與傳統的上網設備相比,無論是攜帶的便捷性,還是功能的完善性,智能手機都顯示出自身的優勢,并且可以滿足用戶自由(時間、空間)上網的需求,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因此,智能手機成為最為普遍的移動上網設備。在移動網絡環境下,隨著軟件開發商不斷推出適用于移動設備的各種應用軟件,進一步豐富了移動網絡服務。與此同時,人們的一些傳統生活習慣,也因這些服務而發生改變,以智能手機為,淘寶、京東等相繼推出手機端網購軟件,這種購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沖擊人們傳統的購買方式,使得人們徹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易,為人們創造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消費模式。

二、移動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用戶信息的安全性

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智能手機等計算機終端憑借自身輕便、小巧、適應能力強等優勢,而得到廣泛使用,但是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缺乏專業性、待機時間短、性能較弱等,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智能手機等計算機終端設備的發展速度。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網絡安全性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利用智能手機等計算機移動終端上網時,自己的隱私、賬號密碼等信息是否會被泄露等。人們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在現實生活中,因計算機移動端上網引發經濟損失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智能手機市場上,主流系統主要是Android、IOS等,由于Android系統的開放性,使得Android系統成為病毒的重災區。

三、移動網絡環境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向

在前不久召開的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會議上,中國華為主推的極化碼方案被采納為5G控制信道的標準方案,這標志著中國在5G技術研究與標準化領域揭開新的篇章,并且在全球5G標準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傳統的通信技術相比,5G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移動通信技術,其理論傳輸速度每秒高達幾十Gb,其傳輸速度明顯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適應高速傳輸的網絡環境,需要計算機技術與之相適應,進而最大限度發揮協同效應,同時為未來計算機技術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以5G為契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人民生活。首先,推動形成全球統一標準,實現移動通信產業共享全球產業規模,為人民提供及時高速的移動通信服務。其次,加快推進5G技術、標準,以及產品研發,不斷創新技術,攻克無線傳輸、新型網絡架構等關鍵技術,同步推進研發、標準化進程。

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逐漸成為計算機移動終端的主流,在使用這些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中,使用者需要低頭以單手或雙手的方式操作設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長時間操作設備,將會引發頸椎酸痛、視線模糊等問題。因此,在解放雙手的前提下,如何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操作移動設備,將會是未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主流。在這方面,谷歌眼鏡為計算機技術指出一個全新的方向。谷歌眼鏡是谷歌公司研究開發的一款拓展現實眼R,這種眼鏡借助現實技術解放了人們的雙手,同時可以將資源進行虛擬化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的穿戴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谷歌眼鏡融合了智能手機、GPS、相機的全部功能,并且重量輕,與普通眼鏡相差不大。借助移動網絡,谷歌眼鏡可以在用戶眼前實時展現所有的信息,其組成主要包括內存、處理器、麥克風、傳感器等,甚至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通信模式。在谷歌眼鏡中,采用了一種增強現實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借助眼睛、聲音等實現拍照、視頻通話、上網等功能。例如,在演唱會現場,觀眾可以通過谷歌眼鏡進行錄像、拍照等,這樣觀眾可以徹底解放雙手,盡情地為喜愛的歌手鼓掌吶喊。從設計理念的角度來說,谷歌眼鏡的著手點是幫助用戶解放雙手,讓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中更加自然,通過對這一產品進行不斷完善,谷歌眼鏡有取代當代智能手機的趨勢,將會成為移動網絡環境下新型的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

但是,受當前計算機技術水平的制約,谷歌眼鏡只能算是一種別樣的智能手機,其通信、輸入輸出等功能的實現依然需要借助智能手機。從計算機技術的角度來說,谷歌眼鏡是一種智能化的生活,而谷歌通過對其進行實體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讓用戶不斷地了解它,發現其潛在的問題,并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借助移動網絡環境,通過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不斷開發新型的移動終端設備,以此推動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C-RAN技術 移動網絡 數據處理

一、C-RAN技術簡介

C-RAN是現在人們在網絡的需求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產生出來的一種新型接入網構架,能把數據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協調處置,是一種能夠實現實時云計算的綠色無線接入網,能夠減少機房使用數量,從而減少運營商投入成本,能提高計算效率,比以往的技術更快的完成數據計算,能使傳輸帶寬變高,靈活度增強等等,C-RAN是新的網絡時代的標志,通過這個技術,使人類發展互聯網的速度有了極大的提升,為移動通訊網絡運營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C-RAN總的來說是通過三個具體部分構成:它是一種分布式的網格,是把RRU以及通訊天線互相結合;它是由光信號進行傳輸的一種網絡,是由遠端射頻單元和基帶單元連接,和以往傳輸的不同點在于,它有著更高的網絡寬帶和更低的網絡延遲,更方便信息的傳輸。它是通過一種方法把具有高性能的通用處理器和實時虛擬技術相互結合,最終形成一個集中式基帶處理池。C-RAN想要實現主要分為三部分:

1.1 C-RAN基站部署

在部署基站時,使用多個BBU互相連接,構建出一個有著更高的容量和更低延遲的架構。遠端的RRU經過這種構架,與基帶池中BBU的其中一個進行數據交流,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把DSP上的BBU集成,這不會造成對機房設備功能浪費,降低機房設備能耗,提高服務利潤。

1.2可處理多種無線信號

使用基帶池高速調出信息,完成數據的交互,解決多點協作式信號。這樣可以縮小無線信號對它造成的干擾,從而增加系統的容量,使用軟件無線電有兩種辦法且兩種辦法各有優點,信號處理器是一種相對而言比通用處理器在電信行業更加成熟的辦法,通用處理器的功耗性能比信號處理器更差,但通用處理器的后向兼容更好。

1.3基于實時云架構的虛擬化基站

在BBU基帶池的基礎上,通過云架構基帶池控制,形成了一個更大的云構架基帶池,這個基帶池可以為每個接入點處理信息,多個云構架基帶池可以相互傳遞信號,共同完成信號的處理,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調節每個基帶池的信息處理量,使得負載平衡。

二、C-RAN技術優點

C-RAN不同與以往的移動通訊網絡架構,它使得RRU和BBU不在局限于近距離信號傳輸,機房對于站址構建已經不再顯得那么迫切了,理論上來說,要想實現把300平方千米內進行覆蓋,只需要在10千米的范圍內搭建一個BBU機房,它的技術優點不同于以往,這些主要在以下方面表現出來:

2.1 降低了網絡能耗

通過集中化這種方法,減少了對機房的依賴,只需要比以前更少的機房,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務量,減少了機房的使用數量,降低了投資成本,同時也可以對信息進行集中處理,節約了存儲空間,把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在網絡工作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用停止RRU和BBU的一些資源來實現節約能耗的目的。

2.2減少了運營商的成本投入

經計算,對于建設一個站點,其中建設費和相關設施的費用相當于資本支出的百分之五十,而站c帶來的租金,電費相當于運維成本的百分之七十,而且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地租費,電費的上漲,這使得運營商投資成本增加,收益減少。C-RAN技術完美克服了這些困難。

三、C-RAN技術在移動網絡中的應用場景

C-RAN在技術上正趨于完善,中國移動已經準備推廣這項技術。在中國東莞,太原等地方已經開始初步推廣,經過中國移動調查發現推廣C-RAN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運維成本和運營商資本支出,同時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運營能源消耗。運維成本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運營商成本支出可以降低百分之十五,對于能源的消耗可以降低百分之七十。 中國移動對于C-RAN接下來的發展方向說到,前期推廣只是一個小目標,接下來會大規模的推廣C-RAN技術,中期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C-RAN的多模開發,而且開發互聯原型機和大規模BBU技術,從以往的集中化逐步發展為協作化,最終目的是完成BBU虛擬化。

結語:目前的RAN技術面臨著許多挑戰,這些挑戰都得要運營商來處理,如運營成本增加,技術效果不理想,給終端用戶提供服務需要昂貴服務費等等,而C-RAN技術卻能規避以往的技術缺陷來完善上文所述問題,利用RRH和BBU技術,可以以更少的資本投入實現多點傳輸和接收技術,C-RAN技術為移動網絡運營商帶來了新一輪的競爭,它能實現移動網絡市場業務和利潤的共同增長。

參 考 文 獻

第8篇

作者簡介:鄧亞平(1948-),男,重慶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與通信、信息安全; 吳川平(1986-),男,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文章編號:1001-9081(2011)07-1939-05doi:10.3724/SP.J.1087.2011.01939

(重慶郵電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重慶 400065)

()

摘 要:“瓶頸節點”是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由于隨機部署的原因產生了連接兩個或是多個區域的孤立節點。由于這類節點對網絡的生存周期存在著很大的影響,提出一種分布式瀑布型移動方案。該方案減少了節點移動的距離并節約了節點移動所消耗的能量,同時也減少了網絡覆蓋初始化的時間;通過移動一定數量的節點到“瓶頸節點”的附近來均衡節點的通信量,進而延長了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仿真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均衡了節點的能量消耗,并縮短了節點重定位時間。

關鍵詞:移動節點;瓶頸節點;能量消耗;網絡生存周期

中圖分類號:TP393.07文獻標志碼:A

Bottleneck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mobile sensors

DENG Ya-ping,WU Chuan-p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 "Bottleneck Nodes"are those connecting two or more isolated areas because of the random deploy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nodes, these nodes are more important to the lifetime of the whole network. The paper proposed a distributed cascading movement solution. This solution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and save the energy by moving nodes, and it also reduced the time to initialize the network coverage. The solution can balance the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and increase the network's lifetime by moving some nodes to its proxim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 outperforms others in terms of network lifetim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ime of node relocation.

Key words: mobile node; bottleneck node; energy consumption; network lifetime

0 引言

無線傳感器網絡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中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網絡[1],每個傳感器節點具備信號采集、數據處理、互相通信的功能,直接嵌入到相應的設備或環境中,具備了很大的移動性和靈活性。基于這些優點,無線傳感器網絡在醫療衛生、環境監測、軍事、智能家居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無人監測或人類無法到達的惡劣環境對事件監測和事件跟蹤中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同時具備了巨大的商業價值[2]。

在實際的應用中,需要高效的節點調度算法來完成節點的部署工作,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首先要完成的是節點的部署,由于節點由有限能量的電池供電,所以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首要性能指標是網絡的生存周期。但是由于節點部署的方式一般是通過飛機等其他一些不能人為精確控制的方式進行的,這樣便產生了連接幾個區域的瓶頸節點,瓶頸節點如圖1所示,如果基站位于區域1,而被監測的目標位于區域2或者區域3,那么由于瓶頸節點的過早死亡而造成整個網絡被割裂成多個不相連的區域。這樣便造成了基站(或用戶)不能夠收到對目標點的檢測信息,那么就可以斷定網絡已經死亡,并且它的死亡是由那些消耗完能量的瓶頸節點造成的,于是這些節點決定了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

1 相關工作

瓶頸節點是一個廣泛被研究的課題[3],在互聯網中的瓶頸節點是從服務質量和網絡帶寬的角度出發,而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是從能量的角度考慮網絡的性能。文獻[4]中提出了瓶頸節點的定義、節點成為瓶頸節點的概率以及如何判斷一個節點為瓶頸節點的算法,最后還簡要地提出了兩個解決瓶頸節點造成的網絡過早死亡的方案,但沒有具體地實現。文獻[5]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節點來延長K-覆蓋網絡生存周期的方案。文獻[6]提出了一種基于Grid-Quorum的節點梯次移動方案,該方案采用節點同時移動到目標位置,有效地減少了網絡初始化時間,減少并均衡了移動節點能量消耗。文獻[7-8]提出了一種基于虛擬力模型的節點移動方案,有效地實現了節點的移動。文獻[9-11]敘述了移動節點自部署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網絡覆蓋率。文獻[12]采用了梯次移動節點的方法并在實驗平臺上進行了實現。本文提出了一種冗余節點發現算法,然后采用了一種分布式的瀑布型節點移動方案,通過移動部分節點到瓶頸節點的周圍來分擔瓶頸節點的通信量,進而減緩瓶頸節點的能耗,來延長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

2 冗余節點

傳感器節點的感知模型分為兩類:布爾感知模型和概率感知模型。

布爾感知模型就是在二維的平面上,傳感器節點的感知范圍為一個以節點為圓心,Rs為半徑的一個圓形區域。Rs為傳感器節點的感知半徑,由節點的物理特性設定的。假如節點s的坐標為(Xs,Ys),對于平面上的任意一定q的坐標為(Xq,Yq),節點s檢測到q處發生事件的概率為:

q(s,q)

式中:d(s,q)為q點到s點的歐拉距離[13]。

概率感知模型[14]就是根據信號衰減模型和設定的閾值,節點根據收到的信號的強度來決定是否可以正確地接收到信號。目前大多數網絡覆蓋問題均是采用此模型來進行研究的,在論文中采用了布爾感知模型來模擬傳感器節點的感知能力。

圖1 包含瓶頸節點的網絡拓撲

2.1 冗余節點發現階段

冗余節點就是該節點的覆蓋區域可以完全被其鄰居節點所感知,當此節點處于休眠狀態時不會造成網絡覆蓋漏洞。判斷一個節點為冗余節點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如下的判斷方法:假設所有節點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徑Rs,并且所有的節點都處于二維的平面上,節點i感知范圍表示為s(i),首先給出鄰居節點集的定義。

定義1 鄰居節點集。節點i的鄰居節點集是由到節點i的歐拉距離小于或等于節點i的感知半徑的節點組成的集合,用公式表示為:

N(i){ j∈N|d(i,j)≤Rs, j≠i}

其中N(i)為節點i的鄰居節點集,N為該區域的節點總數,d(i,j)為節點i到節點j的歐拉距離。

因此,對節點i來說它被視為冗余節點的條件就是:

∪j∈N(i)s(j)s(i)(1)

式(1)表示的即是節點i的感知范圍為其鄰居節點集感知范圍的子集,式(1)同理可以表示為:

∪j∈N(i)(s(j)∩s(i))s(i)(2)

其中s(j)∩s(i)可以如圖2所示,兩個相鄰節點的覆蓋交集如圖2的陰影部分所示,為了方便計算整個陰影部分的面積,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扇形區域來代替整個陰影部分的面積,因為扇形的面積可以利用圓心角和弧長來計算,節點i判斷自己是否滿足冗余時僅僅判斷如圖3所示的扇形區域。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個扇形區域,稱這個扇形為輔助扇形,它的定義為:假如節點i和節點j為鄰居節點,它們的感知范圍分別為s(i)和s(j),它們相交于點P1和P2,那么扇形就由半徑NiP1和NiP2,弧P1P2圍繞而成。Sji表示節點j在節點i的感知范圍內的扇形感知區域,θji表示此扇形感知區域的圓心角。

圖2 s(i)∩s(j)

圖3 Sji和θji

圖4 ∪j∈N(i)SjiS(i)

定理1 如果有∪j∈N(i)SjiS(i),那么∪j∈N(i)(S(j)∩S(i))S(i)成立。

證明 (S(i)∩S(j))Sji

∪j∈N(i)(S(i)∩S(j))隆j∈N(i)Sji

∪j∈N(i)SjiS(i)

定理1證明了一個節點感知范圍能夠被鄰居節點所覆蓋的充要條件是扇形區域面積之和是否等于節點的感知范圍,也就是說扇形圓心角的和是否為360°,如圖4所示。如果條件∪j∈N(i)SjiS(i)滿足,那么就稱節點i的鄰居節點可以完全代替自己完成網絡覆蓋,可以從圖3中簡單的得出圓心角:

θji2?arccos(3)

因為0

2.2 冗余節點判斷階段

為了獲得鄰居節點集的信息,每個節點向周圍廣播一個PAM(Position Advertisement Message),此信息中包含了節點的ID號和目前的位置信息,由于在此方案中僅僅考慮了離節點距離小于或是等于感知半徑Rs的節點,為了節約能耗,每個節點只產生能夠發送距離為感知半徑Rs的能量,這樣的能量控制模式保證了只有在節點感知范圍內的節點才可以接受到此信息,這樣大大減少了網絡的通信量,避免了廣播風暴,同時也實現了節能。鄰居節點在收到了此消息后,將其狀態標識符used的值設置為1(used為1時表示已經歸屬于某一個節點的鄰居節點集,used為0時表示還未歸屬于某一個節點的鄰居集),表示該節點已經為某個節點的鄰居節點,不再接受另外節點發來的PAM,然后在收到PAM后節點立即返回一個含有節點位置參數的信息,發送完畢后馬上轉為休眠狀態。發送PAM的節點在收集了鄰居節點信息后,通過式(3)計算出圓心角θji。如果∑j∈N(i)θji≥360°,那么節點i就為冗余節點。

如果所有的節點同時進行判斷,那么就有可能產生盲點,過程如圖5所示。節點1的感知范圍可以被節點2、3和4的感知范圍所代替,同理節點4的感知范圍可以被節點1、5和6的感知范圍所代替,如果節點1和節點4同時關閉,那么就會造成如圖5中(d)所示的盲點。由此設計一種狀態標識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由于節點移動方案不需要大量的冗余節點參與移動,在節點被設置為某一個節點的鄰居節點后,便將鄰居節點狀態標識符used的值設置為1。比如節點1得到自己的鄰居節點集后,節點2、3和4的狀態標識符used都被設置為1,待節點2、3和4返回各自的位置信息后立刻轉為休眠狀態,那么節點4不再處于工作狀態,它也就不再參與節點4是否為冗余節點的判斷過程。

圖5 生成盲點的過程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通信所消耗的能量往往比節點計算所消耗的能量要大幾倍。由于鄰居節點在發送了自己的位置信息后馬上轉為休眠狀態,此方法比文獻[15]中的方法更加節約了能量,因為不需要節點再次廣播自己的狀態信息,這樣就減少了通信量,從而減少了節點的能量消耗,發現冗余節點的算法偽代碼如下。

Notation:

PAM:position advertisement message

LOC(i):location of the node i

used:the status of the node

N(i):the neighbors of the node i

R(i):redundant node identifier

Initialization:

For each node get their ID,LOC(i)

For each node set R(i)0,used0

Calculate the neighbor of each node N(i)

For each area:

At the node i

If node i broadcast the PAM then

For each node j which belongs to the N(i)

Node i receive it’s neighbor’s LOC(j) message

Calculate θji

If ∑j∈N(i)θji≥360° then

R(i)1

used1

If node i receive the PAM then

Ifused0 then

Send it’s LOC(j) message to the node i

used1

Ifused1 then

node i turn into off-duty status

3 節點移動方案

假設網絡中節點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徑和通信半徑,節點的通信半徑和感知半徑滿足:Rc≥2Rs,其中Rc表示節點的通信半徑,Rs表示節點的感知半徑。每個區域中具有大量的移動節點[16],而且移動節點均勻部署在各個區域中,節點在移動的過程中不會遇到障礙物,并規定每個節點只參與一種移動方案。以下所討論的方案均是在移動節點之間進行的。

3.1 節點移動方案比較

移動一個節點到瓶頸節點的周圍一般有兩種移動方案,直接型移動和瀑布型移動,如圖6所示。

圖6 兩種節點移動方案

直接型移動 直接型移動就是當冗余節點收到移動的信號后,從當前的位置直接移動到目標區域,如圖6(a)所示,節點S1直接從當前的位置一次性移動到S0節點處。這種移動方案不需要網絡中每個節點都具有移動性,但是由于一個節點移動了較長的距離從而導致節點到達目標區域時節點消耗了非常多的能量,并且直接移動一個節點會花費較長的時間,這樣也增加了網絡的初始化時延。

瀑布型移動 瀑布型移動則是在節點收到移動信號后,首先通過算法求出一個最優的節點移動方案,該方案選出了一部分滿足移動條件的節點,被選中的節點全部同時移動一個較短的距離。如圖6(b)所示,稱節點S1為節點S2的前驅節點,節點S2為節點S1的后繼節點,同理其他節點類似處理。S1移動到節點S2處,節點S2移動到節點S3處,節點S3移動到節點S0處,并且節點S1、S2和S3是同時開始移動。這種算法需要所選的節點都具有移動性,由于每個節點都移動相對較短的距離,可以均衡單個節點移動所需的能量開銷,而且同時移動一個較短的距離縮短了網絡初始化時間。因為冗余節點作為移動方案的第一個前驅節點,其他的節點均是代替其后繼節點的位置,所以移動節點后不會對監測區域造成覆蓋漏洞。

瀑布型節點移動方案是為了最小化節點移動消耗的總能量同時最大化節點剩余最少能量,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者之間很難同時滿足,文獻[6]通過仿真實驗詳細闡述了該問題并得出最好的平衡點就是兩者差值最小的那個點。

3.2 瀑布型節點移動算法

為了得到一個最好的節點移動方案,在計算出各個區域的冗余節點之后,瓶頸節點向各個區域廣播一個“HELP”信息來表示此處需要移動節點的輔助。此信息中包含了此瓶頸節點的位置信息LOC(Sb)(Sb表示瓶頸節點),在各個區域中收到此信息的節點把瓶頸節點的位置信息存儲在自己的存儲器中,并把瓶頸節點設為自己的后繼節點,然后以收到信息的節點為源節點,構造一個無向加權圖G(V,E,W),頂點V為網絡拓撲圖中的節點,E為網絡拓撲圖中相鄰節點之間的連線,W為鄰節點的距離d(i,j)。對每個源節點使用改進的Dijkstra算法與冗余節點優先原則相結合的方法,便可求出一系列滿足條件的節點,最后節點依據其后繼節點的位置信息LOC(Si)同時移向其后繼節點。

冗余節點優先原則:當節點i的鄰居節點集N(i)中包含了冗余節點時,直接選擇W最小的冗余節點作為下一個轉節點;當鄰居節點不含冗余節點時,選擇鄰居節點j(j∈N(i))的鄰居節點集N(j)中含有冗余節點且Wij(Wij為節點i與其鄰居節點j的連線的權值)最小的節點為轉接點;當上面兩個條件都不滿足時,選擇一個Wij最小的節點為下一個轉接點。冗余節點優先原則可以有效地避免慢收斂的情況,以便盡早發現冗余節點,縮短網絡的初始化時間。

圖論中的Dijkstra算法可以構造出無向加權圖中兩個頂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對它進行改進,改進后的算法思想為:以區域中接收到瓶頸節點發送的“HELP”信息的非冗余節點為源點,首先從源點i的鄰居集合N(i)中利用冗余節點優先原則選擇鄰居節點K作為轉接點并將節點K的后繼節點設為i,同時將K劃歸到標識集合S中 (初始時,S{i})。然后對K的鄰居節點集與標識集合的差集(N(k)-S)中每個節點j的Wj值進行更新;再從標識集合S中所有節點的鄰居節點集的并集與標識集合S的差集(∪N(i)-S,i∈S)中利用冗余節點優先原則選擇一個節點作為下一個轉接點,并將最近加入到S集合中的節點標識為該節點的后繼節點,同時規劃到標識集合S中;重復上述過程,當轉接點為冗余節點時,終止此算法。改進的Dijkstra算法和冗余節點優先原則相結合的過程描述如下,其中successor(j)i表示節點j的后繼節點為i。

第1步 對每個接收到“HELP”信息的源節點i判斷其是否為冗余節點,若是則successor(i)Sb,并終止算法,否則執行第2步。

第2步 初始化S{i};Wijd(i,j)(j∈N(i));successor(i)Sb。

第3步 使用冗余節點優先原則對j∈N(i)進行判斷得到節點k,SS∪{k};successor(k)i;若k為冗余節點,終止算法,否則執行第4步。

第4步 修改N(K)-S中的Wj值:Wjkminj∈N(k)-s{Wj,Wj+d(k,j)}。

第5步 利用冗余節點優先原則在∪N(i)-S,(i∈S) 中選定一個節點p,并將其規劃到S中,SS∪{p},successor(p)k。若p為冗余節點,則終止算法,否則轉第3步。

圖7為一個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節點移動路徑示例圖,最后瓶頸節點Sb的周圍增加了三個節點S1、S3、S5來輔助瓶頸節點Sb進行網絡通信,這樣便很好地解決了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瓶頸節點的問題,優化了網絡拓撲,延長了網絡生存周期,更加有助于無線傳感器的實際應用。

圖7 瀑布型節點移動方案示例

4 仿真實驗與分析

本節給出了直接型移動與瀑布型移動兩種方案節點移動的距離,節點移動后剩余的能量和節點移動到目的點所需的時間的仿真結果。仿真平臺采用NS-2,假設基站位于網絡拓撲圖的左上角,在仿真中選擇了定向擴散協議作為網絡層協議[17]。

表1 仿真實驗的參數設置

圖8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動與瀑布型移動兩種方案節點移動的距離。在直接型移動方案中冗余節點直接按直線移向瓶頸節點,而瀑布型移動方案中節點則是移向其后繼節點,整個瀑布型節點移動的軌跡是一條折線,通過仿真得出瀑布型節點移動的總距離大于直接型移動節點移動的距離,但是距離差值不大,同時也驗證了圖7所示的場景。

圖8 兩種方案節點移動距離比較

圖9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動與瀑布型移動兩種方案節點的剩余能量。直接型移動方案中冗余節點單個直接移向瓶頸節點,而瀑布型移動方案中每個節點僅僅移向其后繼節點并且后繼節點均為其鄰居節點,由此可得直接型移動方案中冗余節點移動很長的距離才能到達瓶頸節點周圍,由此消耗的能量遠遠大于瀑布型移動方案中節點移動所消耗的能量。在圖9中可以得到瀑布型移動方案中節點因移動所消耗的能量平均值約0.5J,而直接型移動方案中節點消耗的能量平均值為約4J,直接型移動方案中節點消耗的能量為瀑布型移動方案中節點消耗能量的8倍。此仿真結果證明了瀑布型移動方案在節點節能方面的優越性,它均衡了節點能量的消耗,同時提高了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

圖9 兩種方案節點剩余能量比較

圖10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動與瀑布型移動兩種方案節點移動所需的時間。直接移動是冗余節點直接移向瓶頸節點,在節點移動速度相同的條件下,由于冗余節點移動了較長的距離,所以整個網絡初始化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瀑布型移動是節點同時移向其后繼節點,后繼節點均是在鄰居節點中產生的,這樣節點移動的最大的距離為傳感器的感知半徑Rs,由感知半徑和節點移動的速度可得瀑布型節點移動所需的最長時間為15s,由圖10可得瀑布型移動方案中節點移動所消耗的平均時間遠小于直接型移動方案,從而縮短了整個網絡的初始化時間。

圖10 兩種方案節點移動時間比較

5 結語

由于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節點能量的有限,首先考慮如何節約能量來提高整個網絡的生存周期,由于節點的隨機部署導致網絡中出現瓶頸節點,本文中提出一種高效的冗余節點判定算法,然后詳細討論了瀑布型節點移動方案,通過對Dijkstra算法的改進并采用冗余節點優先原則,快速得出節點移動路徑。通過仿真實驗對兩種移動方案進行了比較,驗證了瀑布型節點移動方案在解決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瓶頸節點時的優越性。后期的工作為當場景中存在障礙物時節點移動方案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王偉,林峰,周激流. 無線傳感器網絡覆蓋問題的研究進展[J]. 計算機應用研究,2010,27(1):33-35.

[2] HILL J 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D]. Berkeley: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3] HU NINGNING, LI L, MAO Z Q M, et al.A measurement study of Internet bottlenecks[EB/OL].[2010-10-02].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1.2151&reprep1&typepdf.

[4] 田樂,謝東亮,韓冰,等.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瓶頸節點的研究[J].軟件學報, 2006,17(4):830-837.

[5] KATSUMA R, MURATE Y, SHIBATE N, et al. Extending k-converage lifetim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mobile sensor node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 2009:48-54.

[6] WANG G L,CAO G H, PROTA T A, et al. Sensor relocation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 2005:2302-2312.

[7] GARETTO M, GRIBAUDO M, CHIASSERINI C F, et al. A distributed sensor relocation scheme for environment control[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IEEE, 2007: 1-10.

[8] MA K, ZHANG Y, TRAPPE W. Managing the mobility of a mobile sensor network using network dynamic[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 2008,19(1):106-120

[9]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PORTA T L, et al. Autonomous deployment of heterogeneous mobile sens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1,10(6):735-766.

[10]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FUSCO E, et al. Autonomous deployment of self-organizing mobile sensors for a complete coverage[C]//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lf-organizing System, LNCS 5343. Berlin:Springer,2008:194-205.

[11]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PORTA T L, et al. Mobile sensor deployment in unknown fields[C]//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2010: 836-841.

[12] TENG JIE, BOLBROCK T, CAO GUOHONG, et al. Sensor relocation with mobile sensor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IEEE, 2007:1-9.

[13] CHAKRABARTY K, IYENGAR S S, QI H R, et al. Grid coverage for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51(12): 1448-1453.

[14] DHILLON S S, CHAKRABARTY K. Sensor placement for effective coverage and surveillance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Record. New York: IEEE, 2003:1609-1614.

[15] TIAN DI, GEORGANAS N D. A coverage-preserving node scheduling scheme for lar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ACM, 2002:32-41.

第9篇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 MOOC微課程 設計原則

一、移動互聯網的現狀與特點

1.移動互聯網的現狀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完善,智能終端應用的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其的定義,移動互聯網為用戶提供進入萬維網便捷的無線連接,使用戶通過手持移動終端設備從互聯網中獲取數字內容與服務。

校園網建設從原來的有線網絡發展為無線校園網建設,其中隨著技術應用的發展,通信公司完成通信制式從GSM、CDMA到3G、4G及WiFi的轉變,各大移動運營商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擴展網絡速度,拓展移動互聯網的覆蓋面積,增加網絡基站設備等,這些都為移動無線網的發展提供了內外部多方面的條件。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國移動運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到2015年底,我國移動寬帶用戶量有7.85億。中國移動公司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受4G業務發展帶動,數據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24.3%,占通信服務收入比重上升至50.6%;無線上網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40.1%。

2.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通過各種智能終端熟練操作進行各種日常行為,移動互聯網已經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便捷性:目前用戶面對大量碎片化時間,往往會利用移動互聯網滿足自身學習、娛樂等需求。目前大學校園不僅覆蓋有線接口,更有一定面積覆蓋無線網絡,這使得利用移動互聯網學習、溝通和交流更方便。

(2)隱私性:智能終端具有極強的個人屬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訪問、共享移動互聯數據的同時,就用戶身份進行安全有效的認證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信息的安全,同時維護用戶的個人信息。

(3)個性化:通過智能終端與用戶綁定設置,呈現出極強的用戶特征,準確反映用戶的需求與行為等信息。更可以通過個性化應用服務、RSS推送等技術實現個性化的有機結合,實現個性化最大的需求滿足。

(4)依賴性:對移動技術、信號覆蓋范圍、信號發射設備存在很強的依賴性。移動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絡的帶寬、速率大大提高;基礎設備的大力發展,擴大了信號覆蓋范圍,避免了依賴性的問題。

二、MOOC微課程的現狀及特點

MOOC就是大型的在線式開放網絡課程,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把優質資源共享在網絡教育平臺,實施隨時、隨地、隨心的學習模式。中國大學MOOC就是其中之一的MOOC微課程學習交流平臺,目前該平臺上已有全國86所頂級高校的607門課程。學習者只要具備基本的智能終端作為學習設備就可以注冊并隨時訪問網絡平臺上的資源和課程。

MOOC微課程除了具有開放性、大規模參與等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學習者具有自主性的學習選擇

允許學習者在課程選擇方面自主決定相關的學習主題、學習內容及學習時間等條件,甚至可以選擇學習伙伴。

2.知識傳授具有普遍適應性

MOOC微課程與傳統遠程網絡課程模式不同,傳統網絡課程模式是面向固定群體授課,授課者在授課前基本掌握學習者的相關情況,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授課教學;而MOOC是面向大規模的不確定的學習者參與設計的,面對數量不確定、知識掌握程度不確定等復雜狀況下的學習者,做到“因材施教”比較困難,按照大眾化、普遍性的準則授課比較合適。

3.課程學習多樣化

沒有年齡、性別、地域、文化差異的限制,這些都是MOOC微課程學習者可能出現的多樣化;MOOC微課程同樣為這樣的多樣化群體準備了多樣化課程。如中國大學MOOC現已開通各種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經管法學、基礎科學、工程技術及農林醫藥方面的多樣化課程。并且提供各式學習交流工具:博客、論壇、微信、線下見面會等;學習時間、地點的多樣化是課程學習選擇多樣化的一方面。

4.短小、精悍、有趣的學習資源

MOOC微課程平臺含有眾多短小、精悍、有趣的學習資源,其核心載體是微視頻。相對利用零散化時間學習的參與者來說,一般的MOOC微課程在10分鐘~15分鐘,重點、難點、主題突出;當然MOOC微課程是正統學習課程后,對碎片化知識學習的一個補充手段,理論性強、邏輯嚴謹、系統化的教學內容構成一個個學習碎片;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記錄課堂內容和教學實錄的拓展資料,相關內容以視頻內容展開,生動、有趣、寓教于樂。

三、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MOOC微課程的設計原則

微課程的設計開展不是對知識點的淺嘗輒止,那些簡單化的教學設計模式會讓學習參與者不可避免地落入新瓶舊裝的俗套。

1.基于學習參與者的知識認知設計原則

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的MOOC微課程學習參與者可以查詢接收的信息種類非常多,如視頻、圖片、音頻、文字等,那么每個學習個體的基礎認知不同,學習個體容易出現認知重荷,從而阻礙學習個體的知識認知。在課程內容設計過程中,降低學習個體的認知負荷,減少無關信息的出現,內容盡量具體化、圖形化,提高學習參與者的學習效率。

2.以學習參與者為中心原則

由于學習參與者的自主學習性,才是MOOC的發展動力,因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突出學習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習個體對知識認知的實用需求,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習個體的學習動機,全方位考慮學習個體的學習習慣。注重服務的環境設計,優化教學服務設計,通過學習筆錄、學習共享,讓學習個體有效地管理學習內容。

3.社會流互動原則

MOOC微課程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等特征,學習個體除了學習課程外,還需要對知識的討論、解答等學習方式。課程設計上,針對學習目的、學習評價等方面提供多種社會化網絡社交工具讓授課者與學習個體進行交流、討論和共享各種知識認知。同時也可以為學習個體提供相應的技能指導,幫助學習個體構建自身的學習網絡。

4.重視知識點的完整性原則

移動聯網絡環境下MOOC微課程主要具有時間短、學習方便等含義,為了滿足學習個體高效、便捷、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微課程的每一節課以各種知識點為學習單元,時間在10分鐘~15分鐘。學習時間短的同時必須重視對知識點的完整性細化,聚焦課程知識點,否則短時間內無法講清楚透徹。若知識聚焦,突出重點能讓學習個體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目的、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 五月天最新网站 | 黄色网址在线视频 | 97色伦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婷婷6月天| 99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国内自拍第一页 | 中国二级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夜色 | 九七电影院97写真片 | 天天想你免费视频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网 | 黄色在线视频观看 | 免费视频一级片 | 日韩1页 | 激情综合激情五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 橘梨纱一区2区3区高清在线 | 国产只有精品 | 国产片a国产片免费看视频 国产拍在线 | 热re66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久青草免费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夫妻那点事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男人操女人 |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 97免费在线视频 | 综合久久精品 | 成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91 | aa黄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址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 手机看片国产免费 | 青草免费观看 | 丁香五六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