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27: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蝗蟲災害治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蝗蟲 綜合防治 新疆布爾津縣
[中圖分類號] S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99-02
一、新疆布爾津縣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
新疆布爾津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主要有山區、丘陵和半荒漠地帶組成。這里物華天寶、資源富集。首先,新疆布爾津縣地廣水豐,在這里有宜農荒地共190萬畝,目前已經開發使用的有32萬余畝,耕地資源十分的豐富;其次,布爾津縣林茂草盛,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30.3%,有著豐富的草原草場,面積為1227萬畝,各種自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積為518萬畝。
新疆布爾津縣的氣候屬大陸性北溫帶寒涼氣候,夏季比較干熱,冬季又嚴寒無比,由于天氣干燥,此處降水量較小小,而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
近年來,布爾津縣立足本地的區位自然優勢,大量種植大豆農作物,發展大豆及其相關產業,在政府的強有力的科學的政策指導下,布爾津縣的農業發展比較迅速,促進了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全縣各項產業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
二、新疆布爾津縣發生蝗蟲災害的原因
蝗蟲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一個地區如果發生蝗蟲災害,那么這個地區一定比較適合蝗蟲的生長,那么蝗蟲生活習性有何特點呢?據科學家調查研究發現,蝗蟲的生命力極強,善于生活與各種環境中,尤其喜愛山區、森林、低洼地區,半干旱地區以及草原地區等,同時,蝗蟲喜歡吃禾本科植物,比如小麥、玉米、高粱等植物的葉子都是蝗蟲的最愛。
在布爾津縣,有許多有利于蝗蟲生存的地方:
1.布爾津縣的自然環境,有高原山地,有低洼的丘陵還有半干旱的荒漠,這種環境,正好適合了蝗蟲的生存。
2.布爾津縣的傳統農業中的農作物,正是蝗蟲最愛。傳統農業中,大部分都是小麥、玉米、高粱、大豆,前三者都是蝗蟲喜歡吃的植物,所以,在布爾津縣蝗蟲可以盡情享受豐富的美食。
3.布爾津縣光照充足,且氣候干旱少雨,附近有不少河流,所以土壤也比較濕潤,這些環境,正好為蝗蟲的產卵提供了天機,所以蝗蟲在布爾津縣可謂是自得其樂。
4.布爾津縣經常發生蝗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滅蝗行動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效,滅蝗的方法有待提高。
三、在布爾津縣,如何進行蝗蟲防治
我們應該根據布爾津縣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當地農作物種植實情,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蝗蟲工作。
1.做好蝗情監測及報告,制定防治蝗蟲方案
政府發揮自己的職能,宏觀調控相關部門在蝗蟲最容易爆發的季節和地區,專門設立蝗情檢測站點,對蝗蟲的各種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測,并且及時形成報告通知相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各相關部門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及時拿出一套防治蝗蟲的方案分發下去,以防蝗蟲災害發生時而不知所措。
2.對蝗蟲的防治,采取生態治理
所謂的生態治理,就是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蝗蟲的措施。在布爾津縣,首先我們應該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對于蝗蟲喜愛的小麥、玉米、高粱,盡量的減少種植,加大油葵、打瓜等農作物的種植,斷絕蝗蟲的食物來源。其次,對于經常發生蝗蟲災害的田地,采取改變田地的種植方式,如改變傳統播種方式,進行秋耕冬灌,消滅蝗蟲越冬卵等,這樣,使得蝗蟲生存地改變,也可以較好的防治蝗蟲災害的發生。
3.動物防治蝗蟲
利用自然界中物種相生相克的原理,對蝗蟲的防治采取動物防治方法。首先是利用蝗蟲的天敵剿滅蝗蟲,保護好蝗蟲的天敵,如蛙類和鳥類,蜥蜴、鳥、真菌、病毒、線蟲、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等,都是蝗蟲的天敵,他們中大部分與蝗蟲生存環境相似,能更為有利的消滅蝗蟲。一般情況下,蝗蟲的天敵都能夠很好的控制蝗蟲的數量,避免蝗蟲成災。其次,大力養殖家禽,養殖牧雞、牧鴨等家禽,在蝗蟲出現的季節,放這些牧雞牧鴨進入田地,進行捕捉蝗蟲,這樣可以有效的控制蝗蟲數量的增加。
4.藥物防治蝗蟲
藥物防治蝗蟲,成果比較明顯,見效較快,但是安全性有待商榷。利用藥物滅殺蝗蟲,一定要選擇對農作物和土地的毒性較小的藥物,不要顧此失彼。藥物防治蝗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生物藥物,一類是化學藥物。
采用生物農藥防治蝗蟲,目前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主要是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蝗蟲微孢子蟲主要是為了讓蝗蟲食用的,蝗蟲一旦食用了蝗蟲微孢子蟲,就會使得蝗蟲得微孢子蟲病,然后致其死亡。而印楝素則是一種真菌,蝗蟲一旦與其接觸,這種真菌就會進入蝗蟲體內進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使蝗蟲死亡。這兩種方法只會殺死蝗蟲,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沒有任何的害處,因而,在防治蝗蟲的過程中,生物農藥防治蝗蟲比較可取。
采用化學農藥防治蝗蟲,一定要注意化學農藥的藥性以及對農作物的損害。目前,防治蝗蟲的化學農藥比較多,例如機磷類農藥的馬拉硫磷、敵敵畏;菊酯類農藥,溴氰菊酯、綠氰菊酯等;昆蟲生長調節劑,卡死克等。這些藥物或噴灑、或喂食,毒害效果比較明顯。因而,在實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蝗蟲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農藥的使用方法進行操作,保證高效低毒、低殘留,確保人身安全及農作物安全。
四、結語
在新疆布爾津地區進行蝗蟲防治,我們要結合布爾津地區的本地實際狀況,有步驟的穩妥的進行蝗蟲防治,采用最科學、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進行蝗蟲防治,保證蝗蟲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安全。本文對布爾津地區的整體自然風貌和氣候條件做了概括,又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有條理的陳述了如何防治蝗蟲的措施,以上一系列舉措,相信對于布爾津地區蝗蟲防治會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基于劉猛將軍原型的抗金事跡,元廷很難容忍這樣一個英雄充當驅蝗神。故元代長期沒有劉猛將軍廟的記載。元末再現劉猛將軍廟,恰好證明猛將廟興盛的初始原因,希望借此再次激發世人抗擊外族的決心。但為了減少元統治者的阻撓,便把劉猛將軍改稱為元末指揮使。此后直至明嘉靖朝才再現劉猛將軍廟。嘉慶《合肥縣志》:“明嘉靖時知府龍誥建,今潛山廟內有神位”。這是建廟時間較早記載。清初,尤其雍正、乾隆朝,劉猛將軍廟興盛。據史料看,順治、康熙兩朝劉猛將軍廟記載極少,這當與劉猛將軍興起的初始目的是驅逐外族入侵有關。元廷不能容忍其存在,清朝當然也不例外。猛將祭祀獲得清廷認可并敕令建廟推廣,是在雍正二年,直隸總督李維鈞奏報:康熙五十九年仲春,劉猛將軍降靈自序:“吾乃元時吳川人。吾父為順帝時鎮江西名將,吾后授指揮之職,亦臨江右剿除江淮群盜。返舟凱還,值蝗孽為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擊慘傷,無以拯救,因情極自沉于河。后有司聞于朝,遂授猛將軍之職。荷上天眷念愚誠,列入神位。”
猛將軍因蝗而死,其神位設置也與蝗災有關。其職能已發生變化,成為專職驅蝗的神靈。此時劉猛將軍廟祭祀已扎根民間,廣為流行,已是欲罷不能。經李維鈞奏請,雍正隨即改變了對劉猛將軍的態度。劉猛將軍自明末清初再興后,廣泛興建,這與官府大力推行有很大關系。滿清一些皇帝相信猛將軍驅蝗靈驗,常敕令興建:雍正二年,“每有蝗蝻之害,土人虔禱于劉猛將軍廟,則蝗不為災”,因此“飭各直省建劉猛將軍廟”。民國《定陶縣志》也載,“雍正三年知縣葉亮奉勅建。”雍正連續敕令興建猛將廟,足見對該廟的信奉程度。
咸豐《朝邑縣志》:“飭各直省建劉猛將軍廟”。史料也顯示朝廷肯定劉猛將軍驅蝗功能對于此廟推行的重要作用,“將軍之神力賴圣主之褒勅而直行于西北,永絕蝗蝻之禍,其功亦不偉歟。”地方官及百姓對劉猛將軍的信奉也是廣泛建廟的主要原因之一。“乙亥年滄、靜、青縣等處飛蝗蔽天,維鈞時為守道,默以三事禱于將軍,蝗果不危害。”劉锜一生于江淮間統兵抗金,民間祭奉他,希望他在當年大顯神威的地方顯靈,驅除由敵方而來的蝗蟲。因此,其最初信仰當始于民間,是人民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
在各方信奉的情形下,劉猛將軍廟逐步向四周擴展。同治《桂陽州志》:“咸豐八年飛蝗入湖南各府縣,遂及州境,知縣俞晟修祠祀,立劉猛將軍神牌于中,明年蝗不為害。藍山劉猛將軍祠在城隍廟側。”民國《隆安縣志》:“劉猛將軍廟在高公祠右,咸豐四年知縣丘玉璋建。”咸豐《朝邑縣志》:“關西舊無蝗,道光十五六年自河南浸而西,不至蔽天,而群飛甚眾,上憲下令捕蝗,又飭所在建劉猛將軍廟。”光緒《順天府縣志》:“劉猛將軍廟雍正二年奉敕建,今合祀于八蠟廟。”由此形成以江淮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態勢,其分布密度與中心區的距離成反比。
傳統害蟲防治觀念
不同時期害蟲防治觀念表現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消除蟲災。《詩經•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秉畀炎火”等,乃驅蟲咒語。陳旉也說是“祈之之辭。”《周禮》中“翦氏”、“赤犮氏”等治蟲官吏,只是治理室內或水中害蟲,或用“嘉草”、“莽草”熏治,或用“攻禬”、“攻禜”、“炮土”等祈禳。從現有史料看,古代首次捕蝗應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此后,歷代都有捕蝗行動,很多由皇帝詔令、官府組織進行。但捕殺并非主流,人們更主張以順氣、祭祀、修德等方式防治蟲災。
(一)順氣說認為,農業生產順應天時、地利等自然因素,作物就能免除害蟲危害有所收獲。在實踐中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統一整體,統一體和諧有序才能穩定,災害才不會發生。《呂氏春秋•審時》說,“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災。”順天時,則“得時之麻……不蝗;”“得時之菽……不蟲;”“得時之麥……不蚼蛆”。“順”、“逆”天時,得到的是兩種相反的結果。重天時、盡地利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條件。陳旉說,“蓋萬物因時受氣,因氣發生,其或氣至而時未至,或時至而氣未至。”萬物依時令感受陰陽之氣生長、發育,時、氣并不總是同步,有時氣先至而時未到,有時則相反。人類只有充分把握二者,合理安排農事,農作物才能健康地生長、發育,避免災害。逆時則滋生災害,“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順氣說反映了傳統農業精華所在,順應自然的和諧次序對于農業豐收及防治害蟲具有重要意義。
(二)八蠟之祭始于先秦,八蠟是與農業有關的八種神靈。八蠟通,農業豐收;不通,則歉收。《禮記•郊特牲》:祭祀昆蟲是希望其“毋作”,祈求蟲不為災,體現先秦對包括害蟲在內所有昆蟲的“敬”。古代祭祀大多帶有功利目的,祭祀活動遍及政治、經濟、生產生活各領域。早期的靈魂不滅論認為,靈魂對其子孫有保護作用,可幫助子孫戰勝困難,獲得幸福,因而要祭奉祖先。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堅定了這一觀念,人們相信風雨雷電等都由超自然神靈控制。蝗蟲肆虐的場面,更似遵從著統一號令。只有通過祭祀,討好神靈,才能消除災害。
體現了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嘉慶《旌德縣志》記載八蠟祭儀:“每歲臘月上戊日例祭。八蠟之神至期,主祭官補服行二跪六叩頭禮,進香奠帛、獻爵焚祝俱與祭。欽頒祝文:具官某敢昭告于八蠟之神曰:稼種百谷,天施地生,耕耘收獲,惟神之靈,無災無害。又因乃成,報功崇本,享祀苾芬,四方九土來格來歆尚饗。……以蠟為索,始于伊耆,歷夏殷周秦為名不一。至元明祀廢。國朝雍正十二年奉檄通行,每歲用十二月上戊日設祭儀。祭品悉照先農典禮。在于縣編祭祀銀兩內,通融辦理,并欽頒祭文。”包括祭期、祭儀、祭因、歷史演化、清代祭祀概況等。八蠟之祭已成為一種文化融入社會習俗中,經久不衰。
(三)“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重要觀念,董仲舒認為,天人同類,天是“人之曾祖父”。人君受天命主宰天下,皇權至高無上。但皇權從屬于天,天有一套評判人間政治得失的標準,人君必須按天意行事。所謂“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漢書•董仲舒傳》)在天人同類、同類相感的前提下,構建了天人感應理論。災異源于人事,統治者失德是一個主要方面。蟲災是政事缺失遭致的天譴,只有修德才能消弭災害,人力不僅無法消災,反使災情更甚。
唐太宗吞蝗可謂“德化”說之典范。《新唐書•五行三》:“貞觀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將吞之,侍臣懼帝致疾,遽以為諫。帝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認為蝗災是因自己失德,害的卻是百姓,寧愿自己被蝗蟲啃噬。他吞蝗是把自己作為蝗蟲的食物,把災禍引向自身,舍身保民。盡管開元四年姚崇的除蝗法取得極大成效(《舊唐書•姚崇傳》),但倪若水等眾多大臣反對捕蝗,主張修德驅蝗(參見《舊唐書•五行》)他們認為,人事缺失引起自然之氣失去和諧引起蟲災,人事不僅不能消除蝗災,反而更加破壞自然萬物間的和諧,致使更多災害發生。以后歷代常用“德化”說規勸帝王、攻擊政敵或檢討自己。飛蝗過境不為災是官員有德的表現,《元史•泰定本紀》:“比郡縣旱蝗,由臣等不能調燮,故災異降戒。今當恐懼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修德,憫恤生民。”歐陽修的《答朱寀捕蝗詩》說:“捕蝗之術世所非,欲究此語興于誰。或云豐兇歲有數,天孽未可人力支。”把蝗災與天數聯系起來,神秘性更濃。反思“修德”說,其理論依據是天人同類、同構,可以相互感應。只要人事符合天意,合乎社會倫理道德,就可天人和諧。
通過災異、人事的比附,實現以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世人行為的目的。綜上,順氣說主張合理安排農事,在順應自然秩序中實現預防蟲災的功效,是從本上下功夫;祭祀既可通過平時祭祀神靈,使其不為災,也可在蟲災發生時祀神,及時終止災情繼續;修德說也具有災前預防、災時終止的雙重功效。祭祀與修德說,無論災前、災時都不主張捕殺害蟲;順氣說則是在農作物、害蟲習性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這種認識積極預防蟲災。面對蟲災,主張采取積極措施消除害蟲。歷代捕蝗行動都是這種認識在實踐中的反映。
劉猛將軍廟反映的害蟲防治觀念的變化
人們祭奉劉猛將軍在于其驅蝗功能,乾隆《望江縣志》載祝文曰:“神夙昭勇,略懋著靈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肅明禋而備物兆嘉貺于豐年,維茲謹以牲帛醴齊用,伸虔祭尚。”民國《懷寧縣志》:“劉猛將軍之祀遍天下,相傳以為驅蝗之神。……蝗蝻特其余威之所震,又烏足為公異也。”猛將軍御大災捍大患、驅蝗保稼,因而列于祀典。劉猛將軍廟祭祀反映了害蟲防治觀念的變化。劉猛將軍廟祭祀與八蠟祭祀、修德驅蝗都屬禳災活動,但與后兩者有所不同。八蠟之祭把昆蟲當成蟲神祭奉,通過祭祀祈求蟲神不再為災。修德說則認為蟲災是人事缺失上天發出的警示,是天譴。只有修德順應天意、感動上天,才能不降災害。二者都是通過討好、敬畏神靈實現消弭蟲災的目的,體現了對害蟲的“敬”。
劉猛將軍作為害蟲的對立面、滅蟲英雄受到祭奉,以消滅害蟲為目的,是從“治”上著手。人們不再祭奉蟲神,而是祭祀專事驅蝗的劉猛將軍,希望它及時顯靈殺滅害蟲、保稼保民。意味著向害蟲宣戰,象征著人類從此不再懼怕、敬畏蝗蟲,而是進行力所能及的捕殺。劉猛將軍廟祭祀所反映的害蟲防治觀念的變化源自對害蟲認識的提高。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各種昆蟲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樣,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規律,只要具備適宜它們生存的條件,就會發生。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無神靈驅使。宋代陳旉從時、氣的角度對事物發生之理作了論述,董煟的《救荒活民書》也從蝗蟲的生活習性分析了最佳捕蝗時間、組織形式等。元代《農桑輯要》對桑樹害蟲的種類、撲打方法等作了詳盡的論述。《種蒔直說》突出利用耕耙技術防除蟲災,“耙功不到,……有懸死、蟲咬、等諸病。”《元史•食貨志》載,“每年十月,令州縣正官一員,巡視境內,有蟲蝗遺子之地,多方設法除之。”為了避免蝗蟲遺卵次年化蝗為災,敕令各地每年定期掘挖蝗卵以絕后患。
這些材料都證明了害蟲發生的客觀性及可治性。明清在此基礎上有更大發展。徐光啟認為水、旱、蝗是兇饑的三個原因,蝗災危害重于水旱,但是,“惟蝗不然。先事修備,既事修救。人力茍盡,固可殄滅之無遺育。”蝗災可憑人力防治。只要官府發動民眾,有組織地協力捕蝗,蝗災即可消除。因此,他說,“合眾力共除之,然后易。”他對“蝗災之時”、“蝗生之地”、“蝗生之緣”等進行了科學的論述,并從“昔人治蝗之法”、“今擬先事消弭之法”、“后事剪除之法”等方面,提出應對蝗災的方法。最后列“備蝗雜法”5條,均系防治蝗災的寶貴經驗。徐氏總結說:“蝗蟲之災,不捕不止”,“夷狄盜賊比于蝗災,總為民害,寧云修德可弭?”只有及時捕殺,才能消除蝗災,否定了修德驅蝗的觀念。
明清一些皇帝也反對蝗災的唯心觀念,認為必須破除,以確保捕蝗措施的切實執行。《九朝東華錄》載康熙言:“或有草野愚民,云‘蝗蟲不可傷害,宜聽其自去’者。此等無知之言,切宜禁絕。捕蝗弭災,全在人事。應差戶部司官一員,前往直隸、山東巡撫,令申飭各州縣官親履隴畝,如某處有蝗,即率小民設法耨土覆壓,勿致成災。”乾隆三十五年諭令:“可見捕蝗并非人力難施之事。任封疆者,豈可徇州縣官之詭氏之詞,因循姑息,不亟亟為閭閻除大患乎!”可見明末清初,蝗災可治而非天譴的觀念成為許多人的共識,皇帝也不相信巫禳弭災了。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防御對策;新疆烏魯木齊
中圖分類號P467;S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301-02
Effectof ClimateChangeonAgro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CountermeasuresinUrumqi
LIU Sheng-m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Urumqi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Based on Urumqi from 1960 to 2009 observational data of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umqi climate changed greatly,mild winter phenomenon was clear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scendant trend,main influence of Urumqi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d a corresponding change,mainly displayed in drought disasters increasing,frost,cold wave disaster reducing,pests increasingly sever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disadvantages and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climate change;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influence;countermeasure;Urumqi Xinjiang
烏魯木齊是亞歐大陸的中心,是世界上距海洋最遠的城市,屬于典型的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城東是海拔5 400 m的博格達峰,城南是雄偉壯麗的天山,復雜的地形、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烏魯木齊獨特的氣候[1-2]。
1數據來源與處理
烏魯木齊市和烏魯木齊縣政府距離50 km左右,屬同一氣候帶,烏魯木齊市的氣候資料完全可以反映烏魯木齊縣的氣候情況。氣候數據來自烏魯木齊市氣象站1960―2009年的觀測資料,農業氣象災害資料來自1960―2009年烏魯木齊縣《烏魯木齊縣志》[3]。通過原始數據的統計分析,找出烏魯木齊的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對災害的影響。
21960―2009年的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特征
2.1氣溫的變化特征
據資料統計烏魯木齊市年平均氣溫6.9 ℃,利用線性回歸法對氣溫進行分析(圖1),結果表明:1990―2009年平均氣溫7.4 ℃,比前30年升高了1.0 ℃,2000―2009年平均氣溫7.8 ℃,比前40年升高了1.2 ℃[1]。其中冬季變幅最大,增溫明顯,夏季變化較小,相對較穩定,對氣候變暖貢獻最大的是冬季增溫。隨氣候變暖,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的初日、終日分別提前和推遲。積溫增多,無霜期延長使農作物得到更多的熱量,提高了農作物的復種指數和產量,減少凍害,但暖冬出現也增大了病蟲害的越冬存活率。同時氣溫升高,風力加大,會導致蒸發量加大,隨著降水的減少,加劇了土壤水分的供需矛盾。
2.2降水的變化特征
烏魯木齊市1960―200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為265.1 mm,1990―2009年平均降水量241.3 mm,比前30年增加了66.6 mm;2000―2009年平均降水量比前40 年增加了54.5 mm(圖2)。上述分析表明,烏魯木齊市氣候變化中,氣候變暖和變濕幾乎同步進行。
3烏魯木齊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3.1干旱
農業生產離不開水,沒有水也就沒有農業。長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不僅空氣干燥,土壤缺水,還會導致河水斷流、水庫缺水甚至干涸。干旱作為災害的概念,不僅意味著氣候干燥,長期少雨甚至無雨,也標志著農田水分供應不足,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甚至顆粒無收。烏魯木齊縣1960―2009年,旱年16年,發生頻率32.0%,特別是進入2000―2009年,旱年6 年,有很多年份春夏秋連旱,2000―2002年3年連旱,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切的關系,旱災不同程度的發生,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例如2006年干旱:烏魯木齊市區從7月8日至8月16日,連續39 d無明顯降水,從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連續19 d氣溫在30 ℃以上,7月31日最高氣溫40.6 ℃,是近30年來的最高值,持續多日晴熱少雨,加大了蒸發,使各地不同程度出現了干旱。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馬家莊村44.67 hm2玉米和苜蓿顆粒無收,薩爾達坂村土豆減產30%,大麥減產20%;水西溝鎮1 200 hm2大麥減產12%,山區20%牧草提前進入枯黃期,從5月下旬至8月底31 402.2 hm2農作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成災面積7 070.2 hm2,直接經濟損失600萬元;牧草減產1萬t,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2霜凍
霜凍分春霜凍和秋霜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春霜凍也常常結束較晚,導致各種不同程度的霜凍災害發生。秋霜凍主要危害秋糧和秋延晚蔬菜,春霜凍主要危害小麥、春播作物。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巨大,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4]。烏魯木齊縣1960―2009年發生霜凍5次,發生頻率10.0%,其中有3次春霜凍,2次秋霜凍。2004年9月28―29日烏魯木齊縣出現降溫天氣,29日清晨出現霜凍,五一農場1 333.33 hm2、三坪農場2 333.33 hm2、頭屯河農場133.33 hm2的番茄全部凍成了水泡果,直接經濟損失960萬元。
3.3寒潮
寒潮是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在特定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南下,造成當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和大風雪天氣,使降溫幅度達到一定強度標準時,就稱為寒潮[5]。寒潮危害性很大,春、秋、冬3個季節均有可能發生,而春秋兩季是農牧業生產的重要季節,春季出現的寒潮可給喜溫作物和大田蔬菜幼苗造成危害;秋季出現的寒潮又使霜凍較早來臨,使秋延晚作物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960―2009年烏魯木齊縣發生寒潮9次。1997年4月21―24日寒潮天氣,烏魯木齊縣各鄉草莓、蔬菜等受害面積逾400 hm2。三坪農場合計793.4 hm2油葵、玉米絕收,番茄、棉花合計33.33 hm2受凍;頭屯河農場葡萄、果樹、草莓、蔬菜全部絕收,直接經濟損失640萬元。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4病蟲害
隨氣溫的升高,烏魯木齊縣的病蟲害也日趨嚴重,每年發生的病蟲害災情不容忽視。究其原因,一是冬暖,蟲卵越冬基數大,存活率高;二是隨風速的加大,有助于小型害蟲,如蚜蟲、紅蜘蛛和病菌的傳播,擴大發生面積[6]。烏魯木齊縣從1960―2009年,病蟲害發生12次,發生頻率24.0%,其中發生8次蝗蟲災害,2次蔬菜病害,2次動物疫情。1980年,烏魯木齊縣約22.47萬hm2草場(含農田)發生蝗蟲,21.47萬hm2草場受災。1981年,烏魯木齊縣蚜蟲受災面積7.33萬hm2,重災4.67萬hm2。1989年5月達坂城東溝鄉、王家莊等地蝗蟲發生面積1 000 hm2,嚴重發生面積266.67 hm2,蠶豆蚜蟲發生面積200 hm2,嚴重發生面積20 hm2。1989年7月水西溝鄉部分油菜和小麥被蝗蟲啃噬的只剩下光稈,顆粒無收,造成絕產。1995年烏魯木齊縣森林病蟲害3 320 hm2,其中蟲害3 253.33 hm2。1997年,由于春季氣溫高、干旱,進入5月之后,南郊板房溝、水西溝、托里牧場及東山區蘆草溝鄉相繼發生了嚴重的蝗蟲災害,發生面積達1.67萬hm2以上。1998年5月以后,烏魯木齊縣發生1.33萬hm2蝗蟲災害。2002年,烏魯木齊縣發生1.33萬hm2病蟲害,主要是黃瓜霜霉病、茄子黃萎病、番茄及辣椒疫病、棉花棉鈴蚜蟲、美洲斑潛蠅等,蝗蟲發生面積8 000 hm2。2006年,受4―5月降水偏多的影響,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薩爾達坂村200.1 hm2的油菜發生葉甲蟲病,吞噬66.7 hm2的草場。
4農業防災減災對策
科學調整種植制度,減緩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排水灌溉溝渠的配套,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建設旱澇保豐收的穩定高產田;分析未來光、熱、水資源的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分布;改良土壤,測土配方施肥,選擇優良品種,增加作物自身抗災能力;積極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人為地減輕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盡量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通過對污染的治理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動植物資源,形成綠色食品基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強化氣象服務,提高預報準確率,健全氣象災害預防體系。
5參考文獻
[1] 黃建,成秀虎.農業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212.
[2] 劉盛梅.1951―2009年烏魯木齊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291-293.
[3] 烏魯木齊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烏魯木齊縣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張學文,張家寶.新疆氣象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5] 張家寶.短期天氣預報指導手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6] 劉明春,蔣菊芳,魏育國,等.氣候變暖對甘肅武威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522-9525.
【關鍵詞】內蒙古;斑翅蝗亞科;區系分析
斑翅蝗亞科(Oedipodinae)昆蟲歸屬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總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較大的一個類群。斑翅蝗亞科昆蟲頭短,頭前端背面缺細縱溝,顏面垂直或傾斜,觸角呈絲狀。前胸背板平坦,有時中隆線隆起,前、后翅均發達,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紋,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閏脈常具音齒。后足股節外側基部的上基片明顯長于下基片,外側具羽狀平行隆線,后足脛節缺外端刺,跗節爪間中墊較小。腹部第1節背板兩側具聽器,腹部第2節背板兩側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區,東洋區種類較少。
一、內蒙古自然概況
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總面積118.3 km2,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北部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內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地形.高原由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走廊北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區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積占0.8%,平原灘地占8.5%,沙地占0.6%.內蒙古植被帶一般分為森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其中草原帶是內蒙古植被帶的主體.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東西南北有明顯的氣候差異,年平均氣溫-2℃-8℃,氣溫年差平均為34℃-36℃,年降水量50-450mm,從東向西遞減。
二、斑翅蝗亞科昆蟲的經濟意義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知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災。全世界常年發生蝗災的面積達4 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蝗蟲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等優點,是一種可食用、藥用和飼用的天然優質資源。蝗蟲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在促進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維護其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一種優質高蛋白動物源飼料,我們可在防控的同時對其食用、飼用和藥用潛力進行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從而實現治理蝗災和開發蝗蟲兩者兼顧。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的區系分析
對內蒙古斑翅蝗亞科蝗蟲10個屬,即草綠蝗屬(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屬(Epacromius Uvarov,1942)、綠紋蝗屬 (Aiolopus Fieber,1853)、沼澤蝗屬(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車蝗屬(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屬(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屬(Trilophidia Stal,1873)、脛刺蝗屬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頸蝗屬(Spingonotus Fieber,1852)、細距蝗屬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種蝗蟲進行區系分析。
(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中國昆蟲區系歸屬于世界六大動物地理區系中的古北界和東洋界,內蒙古屬古北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見表1。由表1可知,內蒙古的斑翅蝗亞科昆蟲以古北界占絕對優勢,其次是東洋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僅屬于古北界的種類有24種,占總數的92.31%;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共有種有2種,占總數的7.69%:古北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共有種有1種,占總數的3.85%。
表1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分布情況
Tab.1 Distribution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e world
(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國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和青藏區,東洋界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分布見表2。
由表2可知,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主要分布于蒙新區和華北區。其中10屬26種昆蟲均分布于蒙新區;其次為華北區種類,計15種,占總數的57.69%;東北區和青藏區各9種,占總數的34.61%。華中與西南區之間地勢較為平坦,物種易于遷移和擴散,分布于華中區有3種,占總數的11.53%;分布于西南區有4種,占總數的15.38%;分布于華南區僅為1種,占總數的3.85%。
表2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分布及所占比例
Tab.2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內蒙古3個植被帶中的分布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內蒙古不同植被帶中的分布見表3。
表3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內蒙古3個植被帶中的歸屬和比例
Tab.3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reeVegetation Zones
從表3可知,屬于荒漠帶和的種類最多,有20種,占總數的76.92%,其次為典型草原亞帶有17種,占總數的65.38%,荒漠草原亞帶,有13種,占總數的50%,森林帶有8種,占總數的30.76%,森林草原亞帶有12種,占總數的46.15%。其中大墊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亞洲小車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黃脛小車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頸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達木束頸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廣布于3個植被帶。
參考文獻
[1]劉舉鵬.1990.中國蝗蟲鑒定手冊.天則出版社.
[2]石蘊綜.地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內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內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陳永林.中國蝗蟲災害.見:孫廣忠等著.中國自然災害.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鴻.貴州蝗蟲資源的開發利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24(1):19-24.
[8]陳學新.昆蟲生物地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29-58.
關鍵詞:林業種植;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0
在整個林業管理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時一定要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林業整體管理效果,進而使病蟲害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終實現促使林業長久發展的目標。
1 林業種植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原因
1.1 客觀原因
林木種植病蟲害問題主要有2種形式:病蟲害咬噬;病蟲害感染。近幾年,因全球整體氣候變暖,因此就導致了暖冬的出現,這樣就使害蟲在冬天過冬依然能夠存活,病蟲的數量和種類因此變得越來越多,進而導致遭受病蟲害問題的林業面積也是不斷增加,最終導致病蟲害危害逐年嚴重。一些舊的病蟲害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加上新的病蟲害,整體的受害程度就越來越嚴重;對那些可能以前有過大面積蟲災的地區,比如像蝗蟲蟲災,可能之前處理后得到控制,但是因氣候問題,其就可能再次發生,難以從根本上防治。僅憑現有的殺蟲技術,如果出現嚴重的蟲災,這對相關人員來講是難以應對的。
1.2 主觀原因
因過去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自然林地面積越來越少,與此同時為了經濟效益,人工林地大面積增長。因人工林地面積的增加,加之對應的管理人員少、管理技術落后以及資金問題,所以在出現病蟲害時控制起來就比較難。對病蟲害問題不重視,導致病蟲害的監測工作不是很到位,都是在蟲災蔓延時才進行挽救。林區多數處在山區或者經濟落后的區域,因此導致相關人員沒有足夠的經濟技術能力應對這些病蟲害,進而導致災害進一步蔓延,造成巨大的損失。過去因為經濟技術問題,在病蟲害防治中,一般都是使用農藥,且使用面積比較大,進而導致環境遭到破壞,也將害蟲的天敵消除了,這樣就出現了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病蟲害潛在威脅。
2 林業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注重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完善預防措施
在林業管理力度不斷加大的環境下,注重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是病蟲害預防工作高效開展的基礎,所以,根據具體情況對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加強對病蟲害防治技能的講解,并增強其責任意識等等,才能保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實。同時完善相應的預防措施,結合不同地區的病蟲害情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及時改善生態自然環境,了解病蟲害發生原因,在應用現代化防治技術的基礎上,促進林業健康發展,進而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2.2 綜合治理
改善人工林地樹種類型。選擇相對而言優良的品種進行種植。正如上文講的人工林地面積比較大,樹種比較單一,所以應該選那些抗蟲能力比較強的品種種植,對那些生長比較慢的或種植密集的林木必要時進行砍伐,以此增強抗蟲性,并改善生長環境,使其能得到較好的通風環境且能受到日光照曬;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樹種進行種植,同時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情況,這樣就能在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治時,還能確保林區持久健康發展;強化對封山育林政策的實施。在開展林業管理時,封山育林政策對改善林區的生態自然環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是有效促進林業生態系統實現循環發展的基礎保障。在育林中要在樹種培養以及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強化預防基礎工作,同時做好混交工作,這樣才能優化樹木群落結構,最終提升林業整體系統的防御病蟲害能力;適當采用農藥。農藥防治是病蟲害防治中的常用方法,但是其存在很大弊端。眾所周知,農藥毒性大,容易造成林區的環境污染。因此應對那些殘留量比較大的農藥進行限制使用,可以借助一些污染傷害小的微生物農藥進行防治,結合實際情況,在環境允許的范圍內噴灑,用藥時應該經常變換,以此避免害蟲對其產生免疫力;使用天敵。自然法則中所有生物都有天敵。但應注意避免引入過多天敵而造成生物泛濫的現象。
2.3 完善病蟲害監控機制
病蟲害防治應建立在病蟲害的監控基礎上,相關部門要把病蟲害問題的調查以及檢測作為防治工作中的首要內容。在發生病蟲害時,強化對病蟲害問題的具體特征的監控,確保監測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完善樹木的檢疫工作,必要時建立相應的檢查站,以此防止病蟲的傳入。
3 結束語
為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就必須對病蟲害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而言,對病蟲害問題,要分析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對此結合實際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對策,進而保障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最終推動林業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塞罕壩;林業;有害生物;研究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發生率逐步提高,以及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林業受到以尺蛾、枯葉蛾、毒蛾、夜蛾為代表的食葉害蟲,和以天牛、吉丁蟲、木蠢蛾、為代表的的蛀干害蟲的危害,呈現“面積廣、危害重”態勢,形勢嚴峻,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隨著我國改革體制的實施,我國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前我國工商業發展最為顯著,但我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限定了我國必須重視農業發展,各種因素導致我國必須重視林業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對森林產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由于我國對森林保護措施不夠完善,大面積木材稍有不慎就會毀于病蟲災害,所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我國植保工作人員的首要任務。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重視無公害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保護生態平衡,還會從根源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1 林業有害生物概念
林業有害生物是指生活在林間,并在一定條件下,對林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的生物。其中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是其主要的兩大類,蛀干害蟲主要有天牛、吉丁蟲、木蠢蛾、莖蜂等,食葉害蟲則主要有蛾類,蝶類,金龜甲,葉甲,蝗蟲類及葉蜂類。
2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原因
2.1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
在我國現階段,綠化造林等一系列規劃的實施使得森林面積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一方面為國家的環保事業的大發展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則為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的大量寄生提供了條件,取食葉片食葉害蟲與鉆蛀樹干蛀干害蟲的大量滋生,使得許多地區脆弱生態環境面臨新的危機,給國家與百姓造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到了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2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原因。
2.2.1 自然原因。
首先,氣候變暖導致林業有害生物繁衍加快。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局部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蛾類,蝶類等食葉害蟲基于其幼蟲期成為它主要攝取養分和造成危害的蟲期,在滯育期縮短環境下,危害期逐年變長,越冬死亡率降低、越冬有害生物基數增加,從而導致林業有害生物入侵、擴散、成災的面積不斷擴大。
其次,水資源因素。當前,基于氣候異常的原因,極端的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水資源匱乏成為其表現形式之一,且存在逐年加重的發展態勢,干旱少雨、年度降水量減少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氣候不適,土壤水份失調,營養障礙等因素共同影響下,蛀干害蟲會直接危害桃樹、梨、李、杏、榆等多種樹種的衰弱瀕死木和新枯死的樹干。
2.2.2 人為原因。
(1)利益驅動。受利益驅動影響,以楊樹、國槐、柏樹為主的速生林的營林速度加快,構建成了品種少、面積大的林業格局,這勢必造成了小蠹、天牛、吉丁蟲等蛀干害蟲,以及金龜甲,葉甲,蝗蟲及葉蜂等食葉害蟲種群迅速繁衍,大面積暴發的概率急劇增大。
(2)水平低下。由于許多地區,林業技術人員偏少,林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防治檢疫工作基礎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思想重視程度不夠、測報、檢疫、防治等部門協調不力、技術人員培訓嚴重滯后,以致形成林地密植、重造輕管現象,林業管護效果差、先管后棄時有發生,大量病殘樹木與被遺棄的苗圃成為林業有害生物繁衍棲息地。
3 應對策略
3.1 強化林業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
林業有害生物有效防治就應該首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樹立科學理念,實現有效防治,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合理配置資源、加強測報、檢疫、防治等部門協作,形成綜合管理局面,調查、方案審定、苗木選配、林業施工、后期管理等形成規范化運作。
3.2 增加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資金的投入,是林業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有效防治的基礎。基于此,就應該穩定資金來源,將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防治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實行計劃管理與工程項目相銜接,以保證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防治工作的連續性。
同時為了變被動救災為主動御災和防治減災,建議實行部門聯席辦公制度,將檢疫、測報、防治等有關部門職能聚集起來,建立完善組織領導與執行機構,加強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防治隊伍建設,特別是基層建設,按照“早發現、早治理”的原則,有效控制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防患于未然,形成良好的管理運作模式。
3.3 構建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
3.3.1 監測預警。
監測預警是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防控體系的前提,監測預警體系應該是以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監測預警層次組成,在林區建立監測預警點,并以此為依托,加強各級與各部門的協調管理,科學規劃,并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監測預警網絡。同時要注重專業監測預警技術人員的培養,提高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工作的準確度,使人工監測預警與網絡監測預警有機結合,從而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
3.3.2 檢疫防災。
檢疫部門應該強化責任意識,建立切實有效的措施,變被動檢疫為主動管理,依法行政、服務到位,掌控苗圃底數,了解木材生產運輸動向,革新檢測手段,提高檢疫技術操作水平和滅疫除治處理能力,嚴格控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擴散和蔓延,真正實現檢疫防災。
3.3.3 提高專業人員素質。
加強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防治工程建設,關鍵在于人的因素。一方面注重基層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基層技術人員的生活提供必要地保障,另一方面升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人員工作設備,增加其技術含量。
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是我國現階段林業生態建設和現代林業建設的最大障礙,為達到在2020年將我國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標,就需要從強化林業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增加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四方面入手,群策群力,以實現食葉害蟲與蛀干害蟲的有效防控。
參考文獻
[1] 孫守慧,趙利偉,祁金玉,許哲,李亮亮,徐曉蕊. 白蛾周氏嚙小蜂成蟲補充營養及低溫貯藏蟲期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01)
[2] 盧希平,姜莉,魏建榮 LU Xiping,JIANG Li,WEI Jianrong. 花絨寄甲成蟲搜索銹色粒肩天牛行為的測定 Searching Behaviore of Adult 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Coleoptera:Zopheridae)for Apriona swainsoni(Hope)(Coleoptera:Cerambycidae)[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01)
關鍵詞:意大利蝗;MaxEnt模型;氣候變化;RCPs;氣候情景;地理信息系統;預測
全球環境變化特別是氣候變化已成為國內外最受關注的熱點問題[1]。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AR5)指出:1951-2010年間,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溫在0.5~1.3℃之間;與1986-2005年相比,預計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升高0.3~0.7℃,2081-2100年將升高0.3~4.8℃[2]。1951-2008年新疆南疆地區氣候呈較明顯的變暖變濕趨勢[3]。而北疆在1960-2011年氣溫以0.35℃/10年的速度顯著增加;冬季和秋季降水引起年均降水量的顯著增加,空間上阿爾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顯著增加,準噶爾盆地西部未發現增加[4]。目前,預測氣候變化對物種的分布范圍及格局的影響已成為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領域[56]。而氣候變化已成為病蟲害發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78]。近年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病蟲害呈發生面積逐年增長、暴發種類逐年增加、災害損失逐年擴大的趨勢,而未來氣候持續變暖將導致這種情況進一步加重[9]。意大利蝗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犻狋犪犾犻犮狌狊(L.)屬直翅目Orthoptera,蝗總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星翅蝗屬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AudinetServille。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的荒漠、半荒漠草地[10]。作為新疆草原主要優勢蝗蟲之一,每年給新疆畜牧業經濟帶來嚴重損失[1112]。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適生區近53年氣候總體呈暖濕趨勢,氣候格局的顯著變化,會導致蝗蟲地理分布格局及災變規律的重大改變[12]。那么未來氣候變化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適生區分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適生區形成的主要環境氣候因子是否會改變?基于此科學問題,本研究采用新疆實地調查的意大利蝗GPS數據,運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軟件,預測了當前氣候條件(1950-2000年)和BCC_CSM1.1(BeijingClimateCenter_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1.1)未來氣候模式下RCP2.6、RCP4.5和RCP8.5三種氣候情景在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意大利蝗新疆潛在適生區分布,分析了影響意大利蝗潛在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嘗試完善意大利蝗在新疆發生的災變理論,以期為其重點適生區域及蔓延趨勢進行針對性防控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意大利蝗分布數據和地圖數據2014-2015年新疆畜牧廳治蝗滅鼠指揮部對各地州意大利蝗發生點進行野外GPS采樣,收集到的990個分布點按最大熵軟件要求進行存儲,按照物種名、經度、緯度的格式保存為.csv文件。中國矢量地圖比例尺為1∶400萬,從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http:∥nfgis.nsdi.gov.cn/)下載,用ArcGIS10.0裁剪出新疆矢量邊界。
1.2生物氣候數據在WorldClim(http:∥www.worldclim.org/)下載的當前氣候(1950-2000)生物氣候數據和降水數據;未來生物氣候數據在CCAF(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ndFoodSecurity)網站http:∥www.ccafsclimate.org中下載,空間分辨率都為30seconds(表1)。IPCCAR5采用了4個典型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排放情景,這些情景以相對于1750年的2100年近似總輻射強迫來表示。本研究采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進行未來預測。在RCP2.6情景下輻射強迫值為2.6W/m2,是極低強迫水平的減緩情景;在RCP4.5情景下為4.5W/m2,是中等穩定化情景;在RCP8.5情景下是8.5W/m2,為溫室氣體排放非常高的情景。對RCP2.6情景,輻射強迫先達到峰值,然后下降;對RCP4.5情景,輻射強迫在2100年前達到了穩定;對于RCP8.5情景,到2100年輻射強迫還沒有達到峰值。RCPs情景進一步考慮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策略對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更科學地描述了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13]。
1.3軟件與方法MaxEnt軟件下載于網站http:∥www.cs.princeton.edu/,ArcGIS10.0軟件由美國ESRI公司開發。將意大利蝗的分布數據和生物氣候數據導入MaxEnt模型中,選擇75%的分布點作為訓練樣本,25%的分布點作為驗證樣本。選取刀切法(Jackknife)分析各環境變量對潛在分布影響的重要性。運用刀切法(Jackknife)檢測生物氣候變量對于分布增益的貢獻,即單獨用每一變量建立模型(深藍色條帶),然后環境變量被輪流逐一剔除,并用剩余的變量參與運算模型(淺藍色條帶),同時還會生成一個所有變量都參與運行的結果(紅色條帶),以確定各變量對預測模型的重要性[14]。分布結果取運行10次的平均值以減小MaxEnt模型運行時的誤差。MaxEnt模型運算出新疆意大利蝗分布區,通過ArcGIS10.0中SpatialAnalyst模塊的Reclassify對意大利蝗各等級的潛在分布區進行重新賦值,將研究區意大利蝗的生境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非適生區(0,0.06]、邊緣適生區(0.06,0.16]、低度適生區(0.16,0.29]、中度適生區(0.29,0.40]和高度適生區(0.40,1.00]。
1.4精度驗證在建立模型過程中,通過Jackknife中的AUC評價指標對模型的效果和各個環境特征變量的重要性進行檢測,來驗證模型的準確度[15]。AUC為模型自帶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的面積(areaundercurve,AUC),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重要性級別:0.5~0.6,不及格(fail);0.6~0.7,較差(poor);0.7~0.8,一般(fair);0.8~0.9,良好(good);0.9~1.0,優秀(excellent)[1617]。
2結果與分析
2.1犕犪狓犈狀狋模型預測結果檢驗當前和未來不同氣候模式下19個生物氣候變量的10次MaxEnt模型運行的ROC曲線檢驗結果:訓練集(trainingdata)AUC的10次均值都在0.926~0.927間波動,驗證集(testdata)AUC值在0.903~0.927間波動,表明預測結果都為優秀水平。
2.2當前氣候模式和未來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區預測將MaxEnt模型運行的結果導入ArcGIS中,執行重分類,并利用空間分析疊加顯示模塊,得出當前氣候情景和未來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的空間分布圖(圖1、2)。從圖1和圖2可看出:空間分布上,未來(2030s、2050s、2070s)不同氣候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意大利蝗的分布格局與當前氣候條件下相比基本保持不變。即意大利蝗適生區主要在北疆地區及天山一帶,其中高度適生區和中度適生區主要分布在:伊犁州、博州中部,塔城地區的西北部,阿勒泰地區的西北部和東南部,昌吉州南部,烏魯木齊的達坂城區和烏魯木齊縣,哈密地區中部,吐魯番地區和阿克蘇地區北部。低度和邊緣適生區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區中部和昌吉州北部,以及南疆克州中部和東北部。空間分布變化上,在天山和阿爾泰山地區,未來意大利蝗中、高度適生區范圍將向更高海拔區域蔓延,在北疆阿勒泰地區高度適生區明顯增加(圖1、2)。ArcGIS空間分析統計各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的各級適宜生境占新疆總面積比例(表2)。根據預測結果(與當前條件相比):RCP2.6、RCP4.5和RCP8.5三種氣候情景下到2030s(2021-2040年),新疆意大利蝗適宜生境將分別增加2.23%、1.54%和2.20%,到2050s(2041-2060年),三種氣候情景下分別增加2.89%、1.87%和5.30%,至2070s(2061-2080年),分別增加6.53%、1.79%和3.98%。高度適生區增加的比重更高:較1950-2000年(current),在RCP2.6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適生區面積比重在2030s、2050s、2070s分別增加3.74%、4.08%、7.66%;在RCP8.5情景下,分別增加2.28%、4.76%、6.15%。這兩種氣候情景下都表現為從2000年到2030s、2050s、2070s逐漸增加的趨勢。在RCP4.5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適生區面積比例隨時間增長分別增加3.58%、1.95%、2.83%,表現為2030s>2080s>2050s>1950-2000年(current)的變化趨勢。在全球變暖
2.3意大利蝗潛在分布區環境因子分析刀切法得出單獨使用某個環境變量建立模型時,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和最冷季降水量(Bio19)分別對意大利蝗潛在地理分布影響最大,極端降水和水熱條件對意大利蝗的潛在分布發揮重要作用。在干旱與半干旱區新疆,降水量對意大利蝗的適生區分布起到主要作用,為分析意大利蝗潛在分布概率與主要環境因子的關系,將12個月的降水數據導入MaxEnt模型中進行建模,得出4月、10月、3月和11月降水量對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影響最大(圖3)。同時得出意大利蝗存在概率對這4個變量的響應曲線(圖4)。3、4、10、11月份降水量分別達到11~22mm、18~37mm、16~35mm和大于11mm時意大利蝗存在的概率大于50%。圖3犕犪狓犈狀狋刀切法測試月降水環境變量的重要性犉犻犵.
3討論
氣候變暖促使植物分布向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遷移的現象已在全球范圍被觀測證實[1821]。有研究得出氣候變暖導致昆蟲向兩極和高海拔地區擴展:即受低溫限制的昆蟲增加了向兩極和高海拔擴散的機會[2223],本研究也認為隨著未來新疆氣候變暖變濕,意大利蝗將會沿著氣候環境相似的高海拔地域上移和高緯度區域北移定殖,這是昆蟲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意大利蝗適生區變化與不同情景溫室氣體排放的濃度變化并未表現出一致性;但各情景下高度適生區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加表明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引起變化的主導原因。MaxEnt模型顯示的適生分布區格局,反映了昆蟲在基礎生態位和實際生態位中對空間需求的內在生物學特性[24]。意大利蝗各發育階段的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別為41.02%(卵)、32.00%(1齡蝗蝻)、18.18%(產卵前期)、8.33%(2齡蝗蝻)、5.71%(5齡蝗蝻)、5.67%(3齡蝗蝻)、3.35%(4齡蝗蝻)[25]可知意大利蝗自然種群的死亡集中于卵期、1齡蝗蝻期,而新疆每年10、11月及次年3、4月降水量對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影響最大,因其直接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和土壤溫度,從而決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也說明這些時段是意大利蝗卵發育和存活的重要時期。秋季至翌年春季土壤的溫濕度變化對蝗卵的越冬、孵化出土以及蝗蝻生長將產生重要影響[26]。在自然條件下,意大利蝗卵的吸水集中于翌年3月底,卵體含水量迅速從60%左右增加至75%以上;4月蝗卵繼續發育,土壤相對含水量在5%~55%時,卵孵化率隨土壤相對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春季土壤相對含水量直接決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所以預測意大利蝗發生量以檢測土壤相對含水量為主[25]。本研究得出新疆3-4月降水量作為影響土壤溫濕度的重要因子,分別達到11~22mm、18~37mm時意大利蝗適生區存在的概率將大于50%。陳素華等也得出若春季溫度適宜,則降水就成為關鍵,內蒙古草地春季降水過少,既不利于蝗蟲的破土出殼,又不利于蝗蝻取食,而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每旬有3~10mm的降水,則蝗卵發育最快,出土成蟲率最高[26]。圖4意大利蝗存在概率的主要環境變量響應曲線犉犻犵.
同樣,新疆意大利蝗在10月蝗卵處于越冬胚胎發育階段,到11月進入滯育階段。在新疆,11月已進入霜凍期,開始降雪。降雪量越多,形成冬雪保護層越利于蝗卵過冬,雪水也利于越冬卵的水分保持和土壤松軟[27]。本研究也認為11月降雪量高于11mm后意大利蝗適生區發生概率大于50%,且不斷增加。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溫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災害性天氣出現頻次增加等全球氣候變化將不但會影響單種生物,還會影響原有的植物-害蟲-天敵間內在聯系和各營養層間的固有平衡格局,最終導致一些害蟲暴發成災,一些昆蟲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27]。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適生區的變化若能分析氣溫、降水、土壤溫濕度、太陽輻射等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時,考慮包括寄主植物、天敵和種間關系、土壤、地形、人工防治等多種因素、不同蟲齡對環境因子變化的響應和承受力等,預測精度可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64(11):13631374.
[2]秦大河,Thomas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駐伯爾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16.
[3]鄭紅蓮,嚴軍,元慧慧.南疆地區近58年氣溫、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7):103109.
[4]XuChangchun,LiJiaxiu,ZhaoJie,etal.ClimatevariationsinnorthernXinjiangofChinaoverthepast50yearsunderglobalwarming[J].QuaternaryInternational,2015,358:8392.
[5]BellardC,BertelsmeierC,LeadleyP,eta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thefutureofbiodiversity[J].EcologyLetters,2012,15(4):365377.
[6]EspíndolaA,PellissierL,MaioranoL,etal.Predictingpresentandfutureintraspecificgeneticstructurethroughnichehindcastingacross24millennia[J].EcologyLetters,2012,15(7):649657.
[7]GuoKun,HaoShuguang,SunOsbertjianxin,etal.Differentialresponsestowarmingandincreasedprecipitationamongthreecontrastinggrasshopperspecies[J].GlobalChangeBiology,2009,15(10):25392548.
[8]CarlyZ,EmilyAR,JonathanAN.ClimatechangeandvoltinisminCalifornianinsectpestspecies:sensitivitytolocation,scenarioandclimatemodelchoice[J].GlobalChangeBiology,2012,18(18):27712780.
[9]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19261934.
[10]張泉,喬璋,熊玲,等.意大利蝗生物學特性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1995(6):256257.
[11]范福來.新疆蝗蟲災害治理[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8690.
[12]王晗,于非,扈鴻霞,等.新疆意大利蝗適生區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4,35(6):611621.
[13]辛曉歌,吳統文,張潔.BCC氣候系統模式開展的CMIP5試驗介紹[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8(5):378382.
[14]張海娟,陳勇,黃烈健,等.基于生態位模型的薇甘菊在中國適生區的預測[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S1):413418.
[15]吳慶明,王磊,朱瑞萍,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頂鶴營巢生境適宜性分析———以扎龍保護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6,36(12):37583764.
[16]SwetsJA.Measuringtheaccuracyofdiagnosticsystems[J].Science,1988,240(4857):12851293.
[17]PhillipsSJ,AndersonRP,SchapireRE.Maximumentropy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8]ParmesanC,YoheG.Agloballycoherentfingerprintofclimatechangeimpactsacrossnaturalsystems[J].Nature,2003,421(6918):3742.
[19]RootTL,PriceJT,HallKR,etal.Fingerprintsofglobalwarmingonwildanimalsandplants[J].Nature,2003,421(6918):5760.
[20]LenoirJ,GégoutJC,MarquetPA,etal.Asignificantupwardshiftinplantspeciesoptimumelevationduringthe20thcentury[J].Science,2008,320:17681771.
[21]BertrandR,LenoirJ,PiedalluC,etal.Changesinplantcommunitycompositionlagbehindclimatewarminginlowlandforests[J].Nature,2011,479(7374):517520.
[22]SpeightMR,HunterMD,WattAD.Ecologyofinsects:conceptsandap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1999.
[23]HicklingR,RoyDB,HillJK,etal.AnorthwardshiftofrangemarginsinBritishOdonata[J].GlobalChangeBiology,2005,11(3):502506.
[24]GuisanA,ZimmermannNE.Predictivehabitatdistributionmodelsin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0,135(23):147186.
[25]任金龍.意大利蝗生物學及生命表的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5.
[26]陳素華,烏蘭巴特爾,吳向東.內蒙古草地蝗蟲生存與繁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3):6669.
[27]吳瑞芬.我國蝗蟲發生的氣候背景及長期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關鍵詞:林業 有害生物 種類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a)-0000-00
烏爾旗漢位于大興安嶺西麓,施業區總面積為592606公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12/――122040/,北緯49015/――49052/。平均坡度為150左右,海拔高度在700―1400米之間。屬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季嚴寒而漫長,無霜期短,溫差大等特點,年平均氣溫在-2.6―-5.20c之間。低溫、霜凍是烏爾旗漢林區的主要自、然災害。植被以森林為主,主要樹種為興安落葉松和白樺。土壤主要是棕色針葉森林土,草甸則為黑色草甸土。
1 林業有害生物普查主要成果
1.1 林業有害生物種類
采集病蟲標本4356號,1600多種。按分類系統分屬于16目172科1506種,已鑒定到學名的有685種,其中喬木病蟲286種、灌木病蟲89種、苗木病蟲27種,發現國內新記錄1種。采集有害植物標本45號,8種。按分類系統分屬于7科8屬。捕獲森林害鼠47只,5種。按分類系統分屬于1目2科4屬。
1.2 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布
烏爾旗漢林區分布檢疫性有害生物2種,分別是樟子松皰銹病、白楊透翅蛾。劃定了檢疫性有害生物疫區和保護區,使其分布范圍明確到林班一級。
1.3 主要天敵昆蟲資源
烏爾旗漢林區天敵昆蟲有5目10科20多種,主要種類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葉鋒、絨繭蜂、金小蜂、姬蜂、獵蝽、大草蛉、寄生蠅等。
1.4 主要病蟲類有害生物發生及危害情況
葉部病蟲類有害生物:有尺蛾類、舟蛾類、毒蛾類、燈蛾類、夜蛾類、天蛾類、大蠶蛾類、枯葉蛾類、巢蛾類、螟蛾類、鞘蛾類、卷蛾類、鳳蝶類、娟蝶類、蝗蟲類、葉鋒類、早落病、紅斑病、葉銹病、青楊銹病、白粉病等。
枝干部病蟲類有害生物:主要有樟子松皰銹病、落葉松癌腫病、天牛類、落葉松八尺小、落葉松球蚜、楊樹爛皮病、木腐病、柳癭蚊等。
果實及種子病蟲類有害生物:主要有落葉松球果花蠅、落葉松種子小蜂、落葉松球果螟、東北小卷蛾、落葉松球果癭蚊等。
根部病蟲類有害生物:根腐病、立枯病、金龜子類等。
1.5 森林害鼠發生及危害情況
烏爾旗漢林區森林害鼠主要以莫氏田鼠為主,其次還有棕背平、紅背平、大林姬鼠等,地下害鼠主要是東北鼢鼠。
1.6 有害植物種類
有黃花蒿、藜、灰綠藜、車前草、狗尾草、蒼耳、野薄荷、窄葉野豌豆等。均屬于本土有害生物,對烏爾旗漢林區的生態系統未造成危害。
2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及原因
2.1 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
害蟲優勢種突出,危害嚴重。林區林木種類少,中幼林所占比重大,且絕大多數為純林。環境因子相對的一致性,有利于某些病蟲的生存和繁衍,而且一旦發生,很難控制,成為危害優勢種。
2.2 林區鼠害危害情況
鼠害在烏爾旗漢林區主要分布在火燒跡地恢復造林地、荒山荒地改造林地、低產林改造地及水濕地改造林地等區域,鼠害近年來危害比較嚴重,落葉松、樟子松、云杉等幼苗被害率較高,造林地苗木被害率達23%-35%,使造林成活率降低,從而導致造林多年不成材。
2.3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主要原因
2.3.1 雨水、氣候、土壤、植被、寄主等自然因子是影響病蟲鼠害消長的主要因子,是林木病蟲鼠害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
2.3.2 林區多年來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長期過量采伐,采好留劣,加上林內地被資源無節制的采挖等不合理的經營活動,使林內生態環境惡化,林木抗災能力及天敵生物對病蟲鼠害的抑制作用降低,進而導致森林病蟲鼠害容易大發生。
2.3.3 林區長期營造的大面積人工林,多為落葉松純林。林內環境因子相對一致,使林內的生物種群和食物鏈等都比天然林簡單,林分的自控力及調節力很差,進而為病蟲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2.3.4 森林火災、風災、雪災、蟲災造成的森林環境的破壞,是造成鼠害嚴重發生的直接原因,林區鼠害發生嚴重區域主要是火燒跡地恢復造林地、荒山荒地改造林地及水濕地改造林地。由于營造大面積人工純林,林分結構相對比較簡單,生物多樣性差,為林鼠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減弱了林分抵御災害的能力。
3 防治措施
3.1 實行森防目標管理責任制
通過普查,進一步摸清了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發生范圍、危害情況及發展趨勢,確定了重點防治對象。堅持執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目標化管理,建立各級森防責任制,層層簽訂森防目標管理責任狀,確保“四率”(成災率、防治率、檢疫率、監測率)指標和其它六項指標落到實處。
3.2 提高防治檢疫水平
加強以測報為中心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理念;建立信息暢通工程;建立長期規范的業務培訓機制;健全檔案歸檔制度;加強科技攻關,解決森防難題。
3.3 具體防治措施
3.3.1營林技術措施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營造混交林,建立自控能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對林木較稀、下木較多的成片林地,應進行封山育林,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環境;同時對郁閉度較大的松林,加強撫育,對現有純林、殘林和疏松林地進行補植速生闊葉樹種,逐步誘導,改造為混交林。
3.3.2 加強監測預警
根據《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和《國家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在施業區范圍內,對森林、林木、林木種苗造成危害的害蟲、病害、害草、害鼠等有害生物及其對森林造成的災害進行全面監測,準確掌握害蟲、病害、害草、害鼠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種群動態,為正確制定防治方案,采取防治措施及檢疫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并及時相關信息。
3.3.3 嚴把檢疫關
嚴格執行國家植物檢疫法規 ,按照《植物檢疫條例》和《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的規定,加強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特別要加強對松樹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的調運檢疫工作。積極主動地與資源、防火、郵政等部門協調、配合,實行聯防聯檢,防止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
參考文獻
[1]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2]王平遠等.中國蛾類圖鑒[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I-IN冊
關鍵詞:林業資源;林業病蟲害;防治
引言
林業病蟲害種類繁多,某些種類在一定條件下危害嚴重。病害和害蟲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聯系,如干部害蟲松褐天牛是傳播松材線蟲病害的媒介昆蟲。病蟲害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統中處于相對平衡,以保護和發展林業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一、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意義
1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林業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但是在它們生長發育過程中,常因遭到各種自然災害而造成損失,病蟲害就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時有效地防治經濟林病蟲害,保證樹體健壯,是取得好的效益的關鍵。
2病蟲害防治的必要性
實踐中,群眾防蟲防病,多有盲目性。一是有蟲有病不認識,病蟲混淆;二是不對癥用藥,人家噴藥咱噴藥,不知防的何蟲何病,防治目的不明確。因此,有必要加強經濟林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二、林業病蟲害的診斷方法
1癥狀觀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現稱為癥狀。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顯的粉狀物、霉狀物或子實體,由細菌、病毒、線蟲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點、叢枝、流膠、腐爛、枯萎等癥狀。由土壤缺乏某種元素、氣候環境條件不適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現上述癥狀,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現均勻一致的葉片邊色矮小等癥狀。由昆蟲為害的樹木,其葉片上有明顯的缺損,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蟲、介殼蟲、螨類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葉,也可籍助于手持擴大鏡在樹上找到蟲體。
2林間分布判斷
林間病株的分布暗示著相應的各種病因可為診斷提供分析的線索。由生物引起的傳染性病害發病初期為點片狀,零星分布,健康樹和病樹混雜存在。由環境條件不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種樹上表現的癥狀相同,病株在林間成片發生,樹木受害均勻一致。如林緣發病嚴重,表明鄰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蟲源,因此要調查鄰近的作物、樹木上的病蟲害。此外,必須了解林木的種源、栽培管理過程中的技術環節氣候是否反常等情況,以有助于病蟲害的診斷。當然,確切的診斷還必須采集標本進行室內分析,通過顯微鏡或解剖R仔細觀察,進行病原或病害名稱鑒定,病原物還有進行分離培養和人工接種試驗等,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
三、林業病蟲害的特點
1種類復雜性
林業病蟲害具有突發性,具體表現在病蟲害的發生是突發性的,在發生之前很難對其進行預測和防患。我國森林面積十分廣闊,病蟲害的發生非常頻繁。林業部門難以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全面的檢測,因此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進行得不夠徹底。另外,在我國的病蟲害中,病蟲害的種類多具有復雜性,例如泡桐葉甲、光肩星天牛、楊小舟蛾、馬尾松毛蟲以及最為普遍的蝗蟲等,而這些不同種類的害蟲的防治方法又是不同的,因而加大了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難度。
2影響廣泛性
林業病蟲害的災害影響具有較強的廣泛性。林業病蟲害的發生通常不是局部的,它的發生往往影響整個縣的上萬公頃林業資源。而我國的林業資源種植又相對集中,種植林業的樹種又比較單一,因此林業病蟲害的傳播速度較快。
3蟲類頑固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殺蟲藥劑也在不斷的更新完善。與之前的情況相比,我國對林業病蟲害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就長遠防治目標來看卻并不樂觀,主要表現為害蟲在藥物的不斷作用下,增強了其適應性和抵抗力,具備了頑固性,也就是所謂的抗藥性,使得有些害蟲通過治理后不再出現,而另外少數的害蟲不僅會重復出現,而且其帶來的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例如天幕毛蟲、楊扇舟蛾以及松毛蟲等害蟲。
四、我國林業病蟲害頻發的原因
1林業建設不合理
隨著綠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林業面積也隨之擴大,但是由于缺乏造林經驗、對林業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我國林業的結構分布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林業面積集中和林業樹種單一這兩個方面。而正是由于這兩個方面給病害蟲的大面積侵入創造了可能。另外,我國的林業病害蟲防治組織建設并不完善,在對病害蟲的檢疫、防治以及測報等各種技術上沒有與時俱進,導致防治效果并不明顯。近年來很多地區出現暖冬現象也是造成病蟲害災難頻發的原因之一。由于冬天氣溫較高,很多害蟲沒有在冬天被凍死,而春天和夏天又是昆蟲繁殖的高峰期,所以容易產生越冬害蟲的數量急劇增加。
2社會活動不合理
社會活動也是造成林業病蟲害頻發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受綠化環境的影響人工園林面積的擴大。由于人工園林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創造的,因此,人工園林的結構單一,通常在同一個園林里種植同一樹種,一旦有害蟲侵入,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感染整個園林。人工園林的生態系統和自我平衡能力的調節都比較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失衡,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
3非科學化的技術手段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現代林業關于病蟲害的防治其主要方式是通過農藥來進行治理。農藥作為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在病蟲害爆發之后,如果持續的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加強害蟲的抗藥性,還會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林業管理人員都缺乏專業的林業管理知識,對害蟲的種類識別力低,導致胡亂用藥現象的出現。這種現象不僅不能實現“對癥下藥”,而且會延誤最佳的防治時間。
五、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1化學農藥防治林業病蟲害
1.1植物性農藥。它的使用較為安全,對人畜無害或毒力很小,對植物沒有藥害。是以植物源成分制作而成的殺蟲劑,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堿(如煙草中的煙堿、百部中的百部堿等)和配糖體。
1.2無機農藥。是用礦物原料經加工制造的。主要成分有氟、硫、砷等化合物,如硫磺、波爾多液等。使用農藥的方法很多,有噴霧、噴粉、噴種、浸種、熏蒸、土壤處理等。
2更新品種,調整樹種結構,防治林業病蟲害
對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可采取帶狀、塊狀、點狀等混合形式大力營造混交林,因地制宜的栽植經濟林樹種,改善樹木單一狀況,降低大面積暴發病蟲害的機率。另外,要合理間伐,有些密度大,生長態勢弱的要通過合理間伐,改善透光條件,增強其抗病能力。
3良好的栽培技術運用(合理輪作、深耕細作,除草等工作),防治林業病蟲害
對單一的林區要進行合理的輪作和間作。另外,要進行深耕,這樣不僅能促進樹木根系的發育,還能增強其抗病能力。對幼齡林和中齡林應當及時進行撫育管理,清除已經感染病蟲害的林木。用拖拉機或牛耕翻林木林地,可凍殺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蟲口基數。另外要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減少蟲源,增強樹勢,提高樹木抗病蟲能力。由于受病蟲危害的殘體和掉落在田間的枯枝落葉,是病蟲隱蔽及越冬的場所。因此要結合整枝修剪,及時清除受病蟲危害的枝葉,把落地病枝、病葉等,集中燒毀,從而預防病蟲蔓延擴散。同時,加強冬季管理,及時摘除蟲囊,適時刷白、除草,可有效控制擴散蔓延。
4 生物方法,防治林業病蟲害
利用昆蟲、益鳥、微生物等方式,防治病蟲害。捕食害蟲不同蟲態的益鳥主要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鳥、杜鵑、黃鵬、松鴉、鴉雀等。鳥類是昆蟲的天敵,許多森林鳥類取蟲為食,利用鳥類消滅害蟲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環境的好辦法。隨著環境和人文要求,生物防治方法應用越發廣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林業病蟲害防治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