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康復病人的護理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17 09:40:5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康復病人的護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康復病人的護理

第1篇

不論是缺血性腦卒中還是出血性腦卒中,都會造成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腦組織損害,因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神經精神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遺癥。因此,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因其致殘率高達70%~80%,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故腦卒中后病人心理壓力大,大多數病人會產生煩躁、焦慮、抑郁的心理和悲觀厭世的情緒,現就其心理護理和康復護理作一簡述。

1腦卒中病人的心理狀態

1.1煩躁、焦慮、抑郁、悲觀心理

腦卒中后引起軀體運動障礙,輕者表現為一側上肢無力,尚可以行走,還有表現為一側上下肢均無力,在別人攙扶下可以拖步走,較重的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不能行走,更嚴重的表現為雙側肢體癱瘓臥床,這幾種情況對病人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病人一方面擔心疾病發展,另一方面擔心從此癱瘓在床需人照顧,因此會出現煩躁、焦慮、抑郁、悲觀心理,有個別人甚至拔除補液,拒絕飲食,不言不語,有厭世的想法。

1.2孤獨、寂寞、恐懼心理

腦卒中后由于失語,缺少與人的交流溝通,有時候病人因別人不能理解他要表達的意思而表現出煩躁或者情緒低落等,病人家屬忽視患者特殊的心理需要,特別是老年人,有的子女當著老人的面互相推諉老人,甚至有遺棄老人的不負責和不道德行為,這就更加重了病人的寂寞和孤獨感。

1.3病人角色缺如

一向健康的人,他們對自己也成了病人,感到突然,腦卒中造成的肢體癱瘓、失語等,使他們感到苦惱,不能接受,因而不能正確對待疾病,給疾病的恢復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護理措施

疾病早期表現出對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認的病人,在護理中我們處處給予尊重和照顧,先將治療的目的、意義、療效和注意事項等告訴病人,并征求其意見,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取得合作。使患者感受到在醫院有安全感,有信心,避免使患者產生憂郁、失望等嚴重問題。護理人員對待病人態度要親切、關心、體貼、誠懇、言語溫和,對于病人的粗暴無禮要給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與病人爭吵,要尊重他們,不要勉強病人改變他們長期形成的習慣和嗜好,給予心理支持,語言安慰,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對性情急躁,情緒易波動的病人要積極的引導。這類病人情緒易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易產生波動,急躁不益于控制病情。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給予講解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理,哪些人易于發病,危險因子是什么,應如何預防等知識。告訴病人用科學的方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引導其擴大自己的愛好面,陶治情操,增添樂趣;消除心理壓抑和急躁情緒,避免誘發本病的因素。

對于缺乏信心,疑慮重重的病人,應給予真誠的安 慰和鼓勵。這類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信心不足,又怕病后殘疾無人照料,過度的焦慮,破壞了心理平衡,使病情多次出現反復。對待這樣的患者,要積極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運用醫學知識,啟發和指導其主動配合治療。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很大安慰,增強信心。

對于抑郁型病人我們主動熱情地與他們接近每天與病人有2~3h的溝通時間,耐心地傾聽他們講訴自己的生活挫折和精神創傷,并給予必要的安慰、開導和照顧,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引導他們每天練習書法和賞花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動,來培養其愛好和興趣,并創造條件讓他們與性格開朗的病友接觸,從而使他們在感情上有新的變化,避免發生情感障礙。

對于各種類型的病人,采取家 庭溝通法,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聯系交流,告訴家屬病人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建議他們經常探望患者,空閑時多與病人進行思想交流;風和日麗時,陪患者到室外走走,還要時常邀請親朋友好友與病人一起閑談,避免遭受強烈的 精神刺激,使病人永保平和快樂的心緒,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注意病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偏癱病人在發病初期,由于突然發生偏癱不久,仍處于堅持否認病情,情緒激動,急躁階段康復的欲望極為強烈。對此期間的病人要給予安慰疏導,消除其急躁情緒 ,使其正視病情,積極配合訓練,而當病人首次發病病程較長,或反復多次發病時,面對較長時間的治療,肢體功能障礙仍未得到完全恢復,此期病人常感到悲觀、失望、情緒低落,對預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進行訓練,對此期病人要因勢利導,并讓康復成功者現身說教,促使病人變悲觀失望為主觀努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創造溫馨舒適、安全整潔的環境,護理人員對待病人要一視同仁、誠懇相待,并以自身嫻熟的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去影響病人,使病人從心理上感到安全,可信賴、化擔心、疑心為舒心安全,促使病人早日康復。

3康復護理

3.1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綿卷;肘關節微屈。上肢肩關節稍外展,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側部可放一支撐物。

3.2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min。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行輕緩的按摩。

3.3被動運動

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無進行性腦卒中發生,無論神志清楚還是昏迷患者應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包括肩、肘、指、髖、膝、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活動。

3.4主動運動

當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以利于肢體功能恢復,常見的主動訓練方法為:Bobarth握手、橋式運動、床上移行等,訓練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和軟弱肌群

3.5床下訓練指導

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臥位到床下站位,而應由一個從床上平臥到半坐位坐位雙腿放床邊坐位站立的過程。

第2篇

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筆者結合多種專業護理技術,對患者從身體康復、生活能力恢復、心理治療等3方面進行護理,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病人全面康復。

1 生活護理

1.1 飲食護理 腦血管病患者應以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飲食為主,如豆漿、牛奶、雞湯、米粥等易消化和有營養的食物。喂飯時要選擇安靜環境,采取舒適,精神要集中,若患者吞咽困難、進食嗆咳,應改用鼻飼,并保證營養補給,以增加抗病能力。鼻飼時每次200 mL,每日4~6次,同時鼓勵患者在插胃管的情況下,自己喝少量的水或牛奶等流質飲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以便及早從口腔進食。

1.2 預防并發癥 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瘡。因此,應經常給患者變換和拍背,每2 h 1次,每次約5 min,以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墜積性肺炎,并做好口腔護理。為防止發生褥瘡,必須保持床鋪清潔干燥,鋪厚海綿床墊或氣墊床,協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要經常給患者洗澡、換內衣、剪指(趾)甲等。

1.3 防止便秘和感冒 患者長期臥床,腸蠕動減慢,常有便秘現象,故應多食富含纖維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服用緩瀉藥,避免用力排便而再次腦出血。還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冬季每天開窗通風,每周用食醋加熱進行房間消毒1次,以防受涼感冒而加重病情。

2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

2.1 床上鍛煉 急性期,肢體保持功能位置,急性期后,血壓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可做適當的床上被動運動。先練習緩慢抬頭運動,有力時,練習仰臥起坐,以練腹肌,再練習平穩挺胸,挺起腰部;有力時抬起上臂,可能的話也可做俯臥撐,以練臂力。適當活動關節;上肢:肩關節屈伸、內外展、內外旋,肘關節屈伸,腕關節屈伸、外展,指關節屈伸,對掌劃圓。下肢:髖膝關節外旋、內外轉、屈伸;踝關節除活動關節外,還應做防止足內翻的練習。并配合按摩肢體20 min,2次/d,鍛煉1~2周后可逐漸下床活動。

2.2 坐位鍛煉 在床上坐位練習后,再扶病人于椅上,不用手扶能坐穩,逐漸增加坐的時間,能坐穩后,練習扶床架站立、坐下,再站立,反復練習,因膝關節無力站穩時,可在膝部縛一軟墊木板,頂住膝部。

2.3 站立練習 練習扶床架站立、站穩、站久,并向左右移動身體重心,輪流用一條腿站立;能用一條腿站穩時,練習另一條腿抬起,當膝部有力時,可練習下蹲、起立、膝向前屈曲。

2.4 扶拐鍛煉 先練習扶拐站穩,如膝部無力,可用木板固定膝關節,身體站立背向墻壁,前面有人扶執,以免跌倒。能站穩后,則逐漸練習提起拐杖和輪流提腿,直至能扶拐行走。

2.5 語言訓練 了解病人失語類型,充分利用患者殘存的語言能力,逐漸提高訓練水平,注意患者的發音、語言清晰度、節奏的訓練,采用語言集中法和一詞多功能療法,從簡易日常用語到復雜詞匯,逐漸提高語言能力。

3 心理護理

對心理障礙明顯者用暗示和代償遷移法,進行心理治療,也可通過體療、音樂療法和生活鍛煉轉變病人的異常心理, 以對待自己親人的愛心體貼患者,在精神上給予安慰、生活上細心照顧,并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環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暢,以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13]。

參考文獻

[1]房向前.腦血管病人的辨證施護[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5):98.

[2]孫 莉.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4):447.

第3篇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對促進康復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復,回歸社會極為重要。本文通過對2008年1月-7月期間127例康復期女病人進行了調查研究,心理護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康復;精神病;心理護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間,隨著精神癥狀的消失,病情好轉,自知力恢復,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所認識,思想也隨著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抽樣調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復期女病人,發現有115例有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占調查人數的90.55%。年齡在16歲-60歲之間,其中職員41例,農民29例,單位管理人員15例,學生10例,無業人員8例,單位內退人員12例。診斷:精神分裂癥45例,躁狂癥25例,抑郁癥23例,反應性精神病72例。這些病人常表現自我概念混亂,感知、思維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態,甚至有自殺意念。這些心理狀態對鞏固療效可產生一定不利的影響。所以認真觀察和仔細分析康復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對表現出來的不同心理狀態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穩定的走向康復、減少復發,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患者各種心理狀態的分析

1.1環境改變性焦慮:多發生于恢復了自知力的病人,她們首先會感覺對醫院環境不適應,特別是性格內向的病人,更覺得沒有親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覺焦慮、孤獨和寂寞,醫院特殊的設備、結構、治療、護理及各種檢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與控制的權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負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醫院條件有限及封閉式管理,病人有時不分病情輕重的住在同一個病房,加重了恢復期病人心理壓抑和煩悶。對一些疾病發作期病人的興奮、傷人、毀物等行為,格外感到緊張、鞏懼,產生不安全感,因此焦慮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脫離陌生的環境,恢復往日的生活。

1.2被遺棄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復發作,出現生活懶散,不講衛生,自我照顧能力降低,嚴重的有自傷、傷人、毀物等危害家庭和社會的行為,常常使家庭和單位反感、討厭、害怕而被送進醫院后撒手不管,長期不為探視,致使病人產生思親之情,整日期待著能和家人及友人團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產生了家人、朋友和社會遺棄的心理。

1.3自我價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見等原因,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缺乏,對疾病的相關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與同情,導致許多精神病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視,受到譏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調換工種,導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難、挫折和干擾,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對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臨床上有的病人表現出憂郁,情緒低落,拒絕檢查和治療,拒絕進食,甚至伺機自殺等。有的表現出仇恨、敵視周圍的人群,對社會的不滿做出一些如毀物、傷人、謾罵,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1.4內疚感:有的病人認為因為自己多次反復住院,造成家庭和國家的經濟損失。自己不能為家庭減輕負擔,不能照顧家庭及子女,更談不上為國家創造財富,原來的社會角色中斷,產生了自我認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現自責自罪、自傷,甚至自殺行為。

2心理護理

根據以上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采取了不同的心理護理方法。

2.1堅持精神支持療法,增強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促進病人對環境的適應,改善醫院工作人員的服務質理和服務態度,幫助病人與其它病友及醫護人員建立友誼和良好的醫患關系,隨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為病人創造一個整潔、安靜、舒適、安全的修養環境,實行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管理,為患者提供寬松的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空間,減輕并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

2.2對有被遺棄心理的病人,要給予充分支持與關心,體諒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電話幫助病人與親人或單位取得聯系。另外要對家屬或單位做好說服、解釋工作,宣傳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識,使家人與單位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爭取得到社會、家庭對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親人能在節假日按時探訪病人,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遺棄的心理,使病人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早日回歸社會生活,恢復自我角色具有積極的作用。

2.3對有自我價值失落感的病人,應詳細了解和觀察病人的情緒變化,鼓勵病人參加工娛療活動,指導患者進行輕松有趣的活動,促進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狀態,減輕和消除患者內心的痛苦體驗,培養生活樂趣,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使其重視內在力量,;加強自信心,重新認識人生價值,消除病人的輕生念頭,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第4篇

腦卒中大約有7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而抑郁發生率為23%-76%,平均為50%,臨床觀察,有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病人的肢體功能恢復所需時間長于不伴抑郁障礙的病人,從而增加了康復的難度,因此,對腦卒中后病人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以消除或緩解他們因傷殘或疾病及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或障礙,建立適應,提高心理生活質量。

1 康復心理護理目標

緩解或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糾正認知錯誤,矯正不良行為,改善人際關系,最終達到讓患者面對現實,配合治療,在心理上能夠適應傷殘或患病后生活的目標。

2 心理護理原則

2.1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時,要給患者留下好的印象,否則易引起患者反感,不僅治療很難進行,而且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國外心理學家指出;每日兩次給患者進行觸摸護理,護士一手握著患者手,一手輕輕撫摸患者前額發際,配合和藹、簡短的語言,達到全身放松。

2.2 以增強患者信心,緩解和消除負性情緒為首要目的

2.3 無條件的尊重:護理人員應對康復患者表示深切和真誠的關心,并認為他們是具有建設性潛力的人,不要因為他們是病人而忽視對他們的尊重。

2.4 對于敏感問題采取靈活辦法:在心理護理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比如患者會提到“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需要多長時間恢復”等,對于這些問題最好采取比較折中的,靈活的辦法,既讓患者對恢復有信心,又讓其盡可能順其自然。

3 心理護理措施

3.1 最初與患者接觸時,可以通過觀察,患者的主訴及心理會談情況,了解患者的心理史、個人史、家庭史、人際關系、應激事件以及對病情和有關問題的態度等情況,最終明確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最要問題。

3.2 由專門護士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給病人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讓其了解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疾病轉歸等情況,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要講明負性情緒對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重要影響。同時要注意,要根據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注意掌握宣教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情況要區別對待。如對那些不了解自己病情而又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可以暫時保密,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療。對那些知道自己病情,對預后悲觀失望的患者,應對他們進行科學的解釋,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對那些心情穩定,開朗而又意志堅強的,可坦誠相告病情,以求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來配合治療。

3.3 指導、鼓勵患者表達情感:通過交談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患者共情,使他們愿意表達深層的情感體驗,對于不善于表達的患者應有意識的指導和示范表達,對患者的情感表達要表現出寬容理解,并及時給予肯定、強化。通過心理要求和問題的表達,可以疏導患者的情緒。

3.4 鼓勵和安慰:患者患病后,心理反應往往很強烈,特別是在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不明顯時,患者情緒波動會更大,經常表現出恐懼、憂慮、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甚至企圖自殺。因此,護士應及時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使他們振作精神,增強信心,度過心理危機,避免精神崩潰,創造良好的康復氛圍,建立舒適的治療環境,有利于病人心情舒暢,激發與疾病作斗爭的積極情緒,并使之發揮潛在能力,主動訓練癱瘓肢體和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康復治療。當取得微小成績時,,夸獎鼓勵,使病人感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信心。當然,鼓勵和安慰要熱情中肯根據患者心理問題和特點有的放矢,切忌簡單化和刻板化。

3.5 保證:對患者的檢查和治療結果作出他們能接受的保證,以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但是,只能根據病情作出有限的保證,且不可做出不切實際的保證。如一些病人總關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要結合病情給其一個中性或在一定條件下的保證,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3.6 向下比較:是指將自己的病情與比自己情況更糟的患者進行比較。可以使患者比較現實,而且較為積極的評價自己的病情。通過比較,患者發現自己的一些優勢,會覺得自己雖然病重,但不是最不幸的人。認識到別人病情比自己重,還能心情愉快,積極配合治療,而自己為什么總要痛苦呢?通過比較,患者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其更積極合理的應對遇到的問題。

3.7 促進環境的改善:改善環境主要指改善與患者有關的人際環境。醫護人員一方面要幫助患者消除人際關系中的不利因素,同時又要幫助一些新的和有利的因素。特別要注意尋求家人和周圍人群對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們進行有效溝通。

4 結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隨著醫學模式的轉換,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已引起廣泛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在疾病恢復中的重要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患者,不僅有賴于親切信任的護患關系,更有賴于護理人員的專業休養及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語言溝通能力。幫助患者擁有健康的心理,能明確提高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康復;護理

中風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病癥,其在現代醫學上的表現為腦出血、腦栓塞、出血性栓塞及多發性腦梗死等。年發病率與死亡率都相當高,在中風后存活的患者中,殘障率高達70%,且中風多發生于中老年階段,顯著表現特點有偏癱、全癱、半身不遂,意識和語言上形成障礙等。這會給社會及家庭造成很大的精神方面的痛苦與經濟方面的壓力[1]。本文通過對中風后遺癥病人的康復護理方面的研究,在臨床護理中發現,對于中風后遺癥病人越早進行護理,恢復效果越好。運用先進的醫護手段,對病人進行全面的、有效的護理干預與健康指導,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生理及心理的缺陷,利于中風后遺癥病人的全面康復,重新融入社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11年到2012年之間共收治中風后遺癥患者40例。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0例,男女發病比例約為3:1,其中最大患者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50歲,平均年齡為64歲。發病時間:睡眠中發病約為14例,休息中發病約為9例,活動中發病約為7例。經過綜合護理如針灸、火罐、按摩、推拿等治療,配合活血化瘀和各種營養品,患者好轉出院。

1.2 方法

下面對患者康復護理方法進行詳細分析:

身體各部位功能鍛煉恢復。肢體功能恢復鍛煉應當從早晨開始,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各自身體情況和病情情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鍛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加快肌力恢復和改善關節活動度,減少廢用性肌萎縮發生的概率。康復運動功能的鍛煉應該注意患者身體情況,避免過度疲勞,要循序漸進,先從簡單的康復運動做起。對一些沒有自主活動能力的患者,應當先進行少量的肢體被動訓練。在病情好轉一些后,在確保安全無誤時,應盡早進行床邊站立訓練。對于一些有自主活動能力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運動量,比如步態穩定訓練。患者負重訓練。脫衣訓練等,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還應該配合肢體氣壓治療和針灸治療等多種措施,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2]。

語言功能康復訓練。一些語言功能障礙患者由于咬字不清,發音含糊,害怕被其他人恥笑,不愿意過多地開口說話。護理人員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為這些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對這些患者應該多鼓勵。還應該跟患者交流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醫護人員發音一定要準確,語速要放慢,態度要親切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患者的回復。當患者出現咬字不清、反應遲鈍的時候應當及時給予安慰。語言功能的恢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足夠的耐心,并且給予患者極大的信心,讓患者逐步恢復語言功能。

飲食護理。中風一般會造成肺腑失調,導致經絡阻滯,可以通過飲食加以調理,可以有效緩解癥狀。通過加強營養理療,能加快患者的新陳代謝,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強體質,對病情的緩解和康復有著直接促進的作用。醫護人員要針對患者的病情和體質設置合理的膳食治療。比如一些患者可以通過食用富含鎂和鉀的食物,來緩解緊張的情緒,舒緩血管壓力,有些患者的飲食應該以清淡低脂低糖的食物為主。

心理護理。一些中風患者一般治療過程比較漫長,恢復起來比較緩慢,加之中風導致一些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不便。患者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嚴重患者甚至會放棄治療,嚴重影響了病情的恢復。對于這些情況,護理人員應該多注意觀察,多跟患者溝通,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護理工作中要給于患者耐心和關心,并多鼓勵患者。對于一些過度悲觀的中風患者,護理人員可以給他們講述成功康復的病例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對于一些焦慮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向他們解釋康復期是個漫長的過程,耐心地勸患者安心休養。

1.3 統計分析 經過數據統計,病情多發年齡段在55~65歲之間,多發時間在睡眠中,經過治療超過80%的患者能在45天到60天左右完全康復。30%的患者有心理焦慮問題的產生,需要護理人員多加留意。

2 結果

經過本院的針對性治療,已經有25例患者完全康復出院,各項功能完全康復,有18例患者有明顯的好轉,語言功能,運動功能和認知能力各項指標接近常人,經過理療也能康復出院。只有2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達到95%。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病情穩定,并且沒有嚴重的并發癥產生。

3 討論

一般中風后遺癥患者由于腦細胞受到損傷,會發生一系列肢體功能上的障礙,如果不早日采取治療康復措施,會給后期理療帶來極大的困難,從而加大了致殘率。在治療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對患者及早進行康復訓練,系統地看護病人,并隨時進行康復指導。幫助病人參與康復過程。讓病人減少恐懼感,提高護理質量,能有效地防止并發癥的發生[3]。

中風后遺癥患者的康復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時間、耐心和愛心。醫院和醫護人員應該動員患者家庭一起關照患者,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孫繼紅,李琦等.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J].四川中醫,2010,24(9):23-25

第6篇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141-01

腦血管意外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其發病率、病殘率和復發率高,大多數病人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負擔。一般認為,腦血管意外的功能恢復,在其發病后的前3個月內,特別是最初幾周內恢復最快,6個月內基本達到最大恢復,發病2年后基本不會再有明顯變化。我院對56例腦血管意外病人早期進行康復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48-73歲,腦梗死31例,腦出血20例,其它5例。

1.2 結果 治愈36例,好轉18例,無變化2例。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障礙的康復護理 因病情急,瞬間發生肢體癱瘓、失語等打擊,病人缺乏心理應激,難以接受,造成煩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觀等情況,給康復帶來不良影響。針對病人的不良情緒, 護理人員要及時疏導,耐心解釋,要關心體貼病人,與病人進行溝通,保持樂觀心態。避免談論與患者有關的刺激言論。向患者家屬宣教健康知識,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運動障礙的康復護理

2.2.1 被動運動訓練。被動活動關節,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指關節屈伸運動;下肢做髖關節內外旋,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屈及足趾的伸屈運動,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運動幅度由小漸大,每個關節3-4次/ 天, 5-10遍/次。

2.2.2 自我運動訓練。指導患者健肢主動運動和健肢協助患肢被動活動。

2.2.3 坐起訓練。如患者病情穩定,可讓其慢慢坐起,先抬高床頭30度開始,每天適當增加,訓練10天后,經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為不用靠背獨立坐起,患者能坐穩后可開始進行站立訓練。

2.2.4 站立訓練。患者首先在幫助下扶支持物站立,并多次重復直到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后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軀干,兩下肢分開,先健側后患側,輪流支撐體重,站立時間可由幾秒逐漸延至幾分鐘,在此基礎上可練習前后擺肢體,為行走做準備。

2.2.5 行走訓練。當患者能站穩10-15min而無疲勞感時可開始步行訓練。步行時先原地踏步,再向患側移動重心,護士輔助患肢膝關節支撐重力,后邁健肢,完成一個步行周期,反復訓練直到獨立行走。

2.2.6 上肢訓練。活動腕、肘、肩關節,活動弧度由小到大,鍛煉時間由短到長。主要以恢復患者的日常動作為主,練習用手抓握物品、洗臉、刷牙、梳頭、穿衣服等。

2.3 言語障礙的康復護理 部分患者可出現失語,心理愿望及要求無法表達出來,從而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療和康復。因此,康復要采取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由簡到繁,由少到多反復練習,讓患者看表情、口形、動作、比喻、圖畫、物品等,向患者提問題,讓患者家屬與其交談等方法,誘導患者發音說話,訓練應使手臂動作與大腦思維逐漸協調,盡快恢復語言功能。

2.4 出院以后的康復護理 腦血管意外容易復發,出院指導應囑病人避免情緒激動,消除不安、恐懼、憤怒、憂慮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和纖維素的食物,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重體力勞動,注意勞逸結合。康復訓練過程艱苦而漫長,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做到持之以恒。定期測量血壓、復查病情,及時治療可能合并的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

3 討論 腦血管意外偏癱后引起功能障礙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早期康復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病人后期的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護理及訓練可極大地幫助和加快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堅持不懈的肢體功能鍛練,可促進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與肢體之間神經通道的建立,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復社會生活,提高生存質量。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在病情穩定后48-72h就開始進行康復護理與訓練[1]。腦血管意外患者接受及時的康復訓練后,可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塑。可能機制是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著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自然恢復能力是由于大腦病變區域水腫的消退、血腫的吸收、顱內壓的下降和部分壞死區邊緣神經細胞“休克期”的過去所致[2]。護理人員對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及訓練要抓住一個“早”字,在病人關節僵直、肌肉萎縮前就進行康復訓練,根據康復進展情況及時調整運動量。偏癱病人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康復護理必須強調以基礎護理為保障,注意醫護和護患之間的協作,使偏癱病人得到系統規范的整體康復護理,護士的督促及心理疏導需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中。

參考文獻

第7篇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34-01

截癱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脊髓損傷引起受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括約肌功能完全或不完全喪失,因此多數病人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同時也增加了病人、家庭以及社會的經濟負擔和生活壓力。通過我科對20例截癱病人的康復訓練和護理總結了一些經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收治20例截癱病人,其中17例,女3例,平均年齡40歲。

2 急性期的康復訓練

2.1 良肢位的訓練:患者臥床時應注意保持肢體處理功能位置,護理人員一定要教會病人及家屬肢體的正確擺放方法。

2.2 關節被運動的訓練:要早期康復介入,進行關節被動運動訓練,每日至少活動1-2次/天,護士根據病人的病情指導家屬為患者各關節在各軸向活動約15-20次即可,主要是防止關節攣縮和畸形的發生。

2.3 變換的現象:截癱病人自己變換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護士要勤觀察勤翻身。一般每2小時翻身1次,防止壓瘡的形成。

2.4 早期坐位的訓練:因為脊髓損傷后,脊椎穩定性良好的患者,應在傷后或術后1周左右,開始進行坐位的訓練,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鐘,循序漸進的訓練,以后逐漸增加到2小時,剛開始將床頭搖起30度,如無不良反應,則每天將床頭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維持訓練,一般情況從平臥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適應時間,適應時間長短與操作的平面是相聯系的。

2.5 站立位的訓練: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坐位訓練后,如果沒性低血太不良應,即可考慮進行站立位的訓練,訓練時一定要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可以站起立床,從傾斜20度,角度開始漸增,8周后達到90度,如果病人有頭暈、惡心,應將病人的起立床的高度加以調整,以病人耐受為宜。

3 截癱病人的康復護理

3.1 心理護理:截癱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心情十分沮喪,甚至有輕生的想法,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談,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成為一個殘廢人,是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甚至有的患者拒絕進食和治療,常有自殺傾向,自己無法接受和面對現實,作為護理人員應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多關心、鼓勵病人,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現狀,倘然面對現實,并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3.2 皮膚護理:截癱病人由于截癱平面以下的感覺喪失,神經營養功能差,極易發生 褥 瘡,因此,每1-2小時翻身一次,特別是骶尾部,踝部,肩胛部,枕部等骨突出的部位,易發生褥瘡如發現皮膚發紅,可用濕熱毛巾或50%酒粗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床鋪平整,干燥和清潔避免膠布,塑料布,糞便等直接接觸皮膚,對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中間帶洞的套床、床架,可有效的預防褥 瘡的發生,多鼓勵病人自己定時按摩受壓皮膚。練習自己搬動下肢進行翻身,抬起臀部,以減少局部受壓。

3.3 泌尿系統的護理: 截癱后,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腦及低級中樞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亂喪失,表現為尿潴留。當膀胱內尿液積蓄,壓力增高時,尿液便會自行溢出,患者不能控制,而且膀胱內殘留尿液多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這時要對病人進行排尿訓練,導尿時要定時,排空膀胱,維持膀胱的容積。撤除導尿管后,要定時按摩膀胱,控制排尿。可由到重從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直至膀胱內尿液全部排出。

3.4 便秘的護理:指導病人飲食品種搭配合理,多食粗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多吃香蕉、蜂蜜,多飲水,訓練定時排便,每日定時做按摩刺激括約反射性引起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因飲食不當而導致腹瀉。

3.5 安全的護理,由于病人截癱引起皮膚感覺喪失行動不便,平時不但要防止燙傷,跌倒等意外傷害,不應注意預防病人自傷或自殺等情況的發生。 在無人護理時,多種用具要方便病人拿取。物品放置應牢穩。告誡病人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

3.6 功能訓練的護理:由于截癱病人運動功能喪失,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強直或屈曲攣縮,足下垂等。因此我們要讓截癱肢體保持功能位,比如使用軟枕或支墊,經常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并根據康復的要求及病人的情況 、興趣,逐漸加大訓練強度,增強股肉力量和神經系統的協調訓練,鍛煉病人不依靠陪護,獨立完成翻身、穿脫衣、褲鞋、襪和自己使用大小便器等。

第8篇

        1  觀察要點  

        首先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如抑郁、焦慮、狂躁行為、外表淡漠等,以便對癥處理,對言語障礙的患者要注意體態語言、手勢、眼神的理解,滿足其需要,注意飲食護理,以及藥物的副作用。注意觀察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思維、注意力、理解力、復雜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確的訓練計劃,定期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功能評定,并注意其有無癲癇的發作及時作好防范。

        2  一般護理

        2.1心理護理  對有情緒、行為障礙的患者,應多與患者交談,并應用行為矯正療法對患者進行系統脫敏治療,使患者學會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慮、恐懼與抑郁,應鼓勵患者多與病友接觸,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樹立對生活的興趣和增強其戰勝殘疾的信心。

        2.2皮膚護理  對感覺運動功能障礙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每2h翻身一次;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墊一軟枕或海綿墊等;應經常保持病人床鋪平整、干燥、無皺褶;經常用溫水擦洗皮膚,經常給病人按摩受壓部位皮膚,大小便浸濕后隨時更換,供給病人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質食物,改善病人全身營養狀況,以維持正氮平衡,提高機體抵抗力。如果出現局部瘀血、紅腫等早期褥瘡的癥狀,首先尋找受壓因素,解除壓迫,防止進一步惡化。 

        3  功能恢復

        3.1肢體癱瘓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注意保持各關節的功能位置,維持合理,以利于顱內靜脈血回流,預防關節攣縮和足下垂。對于肢體癱瘓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樹立耐心和自立自強的信心,讓病人了解鍛煉會使肢體肌肉不萎縮,關節韌帶不強直有希望恢復生理功能,堅持運動,運動量由小到大,運動范圍由近到遠,由被動到自主運動,直到完全恢復。只有依靠自身長期不懈的鍛煉,循序漸進最終達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語言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可與病人及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口語的訓練是從提高聽理解力開始,如準備一些圖片,說出單詞名稱,讓病人指出相應的圖片。隨著病人的認知能力的提高,可適當增加圖片量,這樣通過反復刺激可激發大腦語言功能代償,使病人做出反應,然后從單音字訓練開始,逐步向簡單句子過渡,可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功能恢復,經常收聽廣播、音樂對訓練聽力、語言發音有一定幫助,逐漸恢復日常用語的表達能力。

        4  其他康復治療方法  

        作為整體康復的綜合考慮,病情穩定后,可對腦部及癱瘓肢體進行物理治療。對腦部病灶的理療,有利于腦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側支循環形成,改善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常采用碘離子直流電導人法和超聲波療法,對癱瘓肢體的理療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降低肌張力,促進功能恢復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常用超短波治療痙攣肌,電刺激療法中頻電療法、水療等均有一定作用。針灸對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有一定療效。除體針外還可應用頭針、電療等,按摩、氣功等對癱瘓肢體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對肢體癱瘓的治療還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顱腦損傷并發癥的早期預防及康復護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復是一個緩慢而艱巨的過程,康復護理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肢體癱瘓病人的康復護理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對康復護理的正確認識問題。同時還需要人為資源、經濟資源、設備條件和家庭、社會的廣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醫師、護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體狀況、個體活動水平和社會參與水平上獲得最大程度的恢復。

參 考 文 獻

第9篇

[關鍵詞] 腦出血術后;家庭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64-01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急癥,是導致病人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重型腦血管病[1],診斷一旦明確,尤其是顱內血腫,需及時開顱手術。其預后與護理是否及時、正確有密切關系[2],而術后恢復期家庭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因為家庭的環境具有其他環境不可提供的作用,有促進治療的效果[3] 。現將我科2003~2005年30例腦出血病人手術出院后的家庭康復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男25例,女5例,年齡48~70歲。其中硬膜外血腫11例,硬膜下血腫8例,腦內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天幕疝形成1例。30例均經頭顱CT掃描確診,并經CT監測判定療效,術后伴有肢體運動障礙25例,語言障礙2例。大多伴有情緒-性格改變。

2 家庭護理

2.1 幫助病人恢復正常情緒

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要時常注意觀察病人的思想情緒變化,與病人多交談,談樂事、趣事,使病人保持心情舒暢。如1例硬膜下血腫病人術后出現抑郁、寡言,時常發脾氣。根據病情,家人采取多做解釋、安慰工作,適當安排一些戶外活動。如散步、聊天、力所能及的勞動,使病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精神及情緒逐漸恢復正常。

2.2 運動和理療

手術后恢復期促進病人早日生活自理,根據病情可到附近醫院理療科就診,可采用運動和理療的方法如超聲波按摩儀,也可到康復科做肢體功能鍛煉。

2.3 按摩和熱敷

指導病人用健康的肢體給癱肢按摩或幫助病人按摩和熱敷,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熱敷時注意水溫不能過高,以免燙傷,一般在60~65℃為宜。

2.4 指導功能鍛煉

2.4.1 語言康復訓練采用漸進教學法,從發音器官訓練開始到發單音節、單字、單詞,認人、物品名稱,反復讀、認,鞏固效果。同時利用各種刺激法,強化病人的應答能力。根據失語的不同類型及程度給予針對性指導,并提供有關手冊和錄音磁帶,耐心訓練,不宜過急,對病人每一點進步都表示肯定。如1例硬膜下血腫病人,術后出現吐字不清,發音與詞意不符,家屬用上述方法反復訓練,半個月后,可發出正確音節,1個月后讀單詞,3個月后可簡單對話,半年后病人能正確交談。

2.4.2 肢體功能鍛煉臥床期間,鼓勵做主動運動,做站立練習時,開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墻、扶拐等,每次10~20 min。同時指導坐立練習,登臺階練習,以改善下肢肌力,隨著病情改善,從開始無依靠站立,逐漸過渡到步行。患側上肢主要做各類關節的練習,加強掌指關節活動與拇指的對指練習,以促進功能恢復。

2.4.3 生活自理能力鍛煉這是獲得獨立生活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練習為主,首先學習手提起物體,然后放下,逐步提放較大和較小物體,如皮球、筷子、筆筒等,練習各種捏握方法,進而學習使用鑰匙、木梳、刷子等。在學好抓、握的基礎上,練習自己洗臉、梳頭、洗澡,開始時有人幫助洗澡,此時加強對病人家庭的指導。使病人獲得歸屬和情感上的滿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滿足感。

2.5 飲食調整

病人若無吞咽困難和其他伴隨癥狀,可給予正常飲食,吞咽困難者進半流質或軟食,如面條、粥、蛋糕等,菜做得要細,如肉要吃肉泥、魚要去骨、菜要切得細小,一般不需要忌口。

2.6 生活護理

要保持會清潔,大小便后需要擦洗干凈,排便困難者,訓練定時排便,給予含纖維素的食物;必要時服用潤腸劑如麻油等。對行走困難者,一方面給予攙扶,另一方面鼓勵自我鍛煉,防止產生依賴感。對長期臥床的病人要保持被褥的整潔、干燥,定時翻身叩背,按摩骨隆突處,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發生,夏天室內通風,冬天要注意保暖。

2.7 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

顱腦損傷病人一般要常服一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但常服可能出現錐體外系癥狀,如吃飯時手震顫,走路時邁不開步,出現此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如術后在醫院內就發生癲癇的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并要按時隨訪,調整藥量。

3 結果

30例腦出血術后病人經上述家庭護理后,運動功能基本恢復,生活基本自理。其中2例語言障礙者完全恢復,10例已重返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姜曄. 腦出血后神經功能惡化的相關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14(3):237.

[2]吳在德.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80-28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 色婷婷婷丁香亚洲综合不卡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经典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韩日免费视频 | 开心激情播播网 | 国产大学生真实在线播放 | 欧洲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91av| 国产精品免费小视频 |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 国产精品1 | 久久久免费的精品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 | 视频网站入口在线看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 | 久久笫一福利免费导航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 | 91亚洲自偷手机在线观看 | 男人天堂资源网 | 国产亚洲精品片a77777 | 亚洲国产精品成 | 设计(2014)韩国| 干老女人视频 | 污污网站观看 | 99热网| 久久久精品免费热线观看 | 四虎影永久在线高清免费 | 97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男人天堂网页 | 97视频福利| 九九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 | 欧美在线 | 亚洲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四虎五个电影网 |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色姝姝影院www 四虎啪啪 |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