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29:4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市域社會治理規劃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608.2萬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近127萬人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而高職院校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導致高職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成了高職院校教育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研究表明,要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應當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加強對高職生的職業指導,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在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合理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落實好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展和積累高職生的社會資本,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已擺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議程。
一、社會資本理論概述
最早引入社會資本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他在1980年正式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體制化關系網絡”而獲得的、現實的或者未來的資源的集合體。
美國學者格拉諾維特在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關系時,提出了“弱關系的力量”的著名假說。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平時與周圍兩種關系的人在溝通與交流。一種是與我們交流頻繁的親人、同學、同事等,這是一種在很小的范圍社會網絡中穩定、頻繁的交流,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強關系”。另外一種交流與之相反,即交流是較淺的、但卻存在于更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如乘客、旅客等曾經相識的路人。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弱關系”,并強調在這兩種關系中與個體就業最密切的是“弱關系”。
國內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的關系最為精辟的是邊燕杰,他在1999年提出三類社會關系。第一類是相識;第二類是朋友、同學、戰友、同事,甚至是與個體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第三類是親屬。邊燕杰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需要獲得多種社會關系的支持。其中有來自社會制度性的關系支持,如高校。有非制度性關系的社會支持,如老師、朋友等。也有來自生源地的社會關系,如父母、親屬等。2004年邊燕杰又提出了“強關系假設”,認為在我國社會這種社會倫理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更多地會使用強關系,而不是使用弱關系,來達成個體的目的與意愿。
二、社會資本理論視域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的構建
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高職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職生大學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的質量,更直接影響到高職生求職就業及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但目前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目前多數高校設置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不少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以理論傳授為主,教育教學手段采用職業測評軟件或傳統知識講授,忽視職業實踐及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開發與積累,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引入社會資本理論,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社會資本視域下的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
1.高職生自身要加強人際交往,拓展自己的人脈與社會資本。
人際交往是拓展社會資本的重要途徑。高職生終究要步入社會,接觸的不止親戚朋友、學校的老師、同學等,將來職場中會遇到形形的人。只有在人際交往中加強鍛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靈活運用社交方法,才能擴大社會關系網絡。高職生在維護好同學等“強關系”的同時,要努力拓展自己的“弱關系”,把社會關系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實現“弱關系優勢”,豐富自己的社會資本。
2.高職生家庭強關系的維護與積累。
中國社會是一個道德倫理為主的人情社會,人情社會決定了強關系是高職生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網絡。強關系中父母、親戚的職業、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都可為高職生就業提供幫助?;谘夑P系的社會強關系具有穩定性高、認同性強等特點。高職生要在道德規范的框架下學會關愛家人、關愛親人,主動與親戚保持感情與信息交流,維護與鞏固家庭的社會資本。
3.高職生所在高職院校社會資本的拓展與積累。
(1)高職院校要結合課堂內外的活動,提升高職生綜合能力與素質。高職院校一方面需要給學生提供系統有序的課堂教學和實習培訓,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還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校園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供良好的平臺。鼓勵高職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內外活動,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積累社會資本。
(2)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高職生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研究表明,實習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顯著。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這一環節的規劃與目標,要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學生創設更多實習機會和系統的實踐教學活動,構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順利過渡的快速通道。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把更多的企業、行業匯集起來,為更多高職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企業的實習資源和就業機會,拓展和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3)高職院校要推進職業指導全員化,激勵全體教職工參與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高職生社會資本的開發。高職院校擁有豐富的教師資源,不同專業的教職工社會聯系的范圍有所不同,從整個學校來看,教職工的社會資本量非常龐大。高校歷屆校友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資本庫,運用好校友這一社會聯系,對于高職生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校應該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工包括歷屆校友幫助高職生開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比如可以鼓勵教職工吸引高職生參加自己主持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職工可以利用參加各種會議的機會把課題組的學生推薦給有關專業人士,為高職生建立更大范圍的社會資本積累提供方便。
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運用社會資本理論,構建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有利于幫助高職生認識自我和職場環境,確立目標職業并盡早作出合理規劃,拓展與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本,提升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還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全員化,促進高職院校不斷加強校行企合作,推進集團化辦學水平,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毛燕峰.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
[2]張靜華.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個案[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徐曉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雙重機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J].青年研究,2002,(6).
為了保護現有耕地,限制使用實心粘土磚,加快我市墻體材料革新步伐,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的通知》〔京政發(1993)4號〕的精神,制定了北京市《關于收繳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的管理辦法》,現予頒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關于收繳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的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限制使用實心粘土磚,加快墻體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文件的通知(京政發〔1993〕4號文,以下簡稱“通知”),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各設計、施工和建設單位,要優先采用新型墻體材料和推廣建筑節能新技術,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促進建筑業的技術進步。
第三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新建、擴建和翻建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況下,除內、外墻不使用實心粘土磚的現澆、預制鋼筋砼結構外,其它結構建筑工程,均由建設單位依照“通知”和本辦法繳納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
第四條:收繳的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作為市財政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專項基金(以下簡稱“基金”),在建設銀行設“基金”專戶。
第五條:建設單位所繳納的“限制使用費”,納入工程投資概算內。這項基金不得做為設計、施工取費和其它納稅的基數。
第六條:繳納標準,按每平方米建筑計算:
工業生產性建筑按單項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繳納六元;
民用建筑按單項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繳納九元。
第七條:建設單位在向規劃部門申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同時交納。
1.由市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節能墻改辦)委托規劃部門設專人負責收繳。使用專用收款憑證(一式三聯)。
2.規劃部門憑建設單位的已收繳款憑證,辦理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3.規劃部門將每日收款全額送存建設銀行設立的“基金”專戶。
第八條:市財政局委托建設銀行設立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基金”專戶,作為專項“基金”收支核算總帳戶。
建行經辦行于每月10日前將上月收繳、支出“基金”情況書面報告市節能墻改辦。
第九條:對已繳納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的工程棟號,經變更設計,施工采用了新型墻體材料(除實心粘土磚外,均視為新型墻體材料),結構工程完成后,建設單位持設計、施工單位出具的證明及原專用已收款憑證,向市節能墻改辦申報,經核實后,進行返還。
1.返還標準:按該工程已繳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數額,只外墻未使用者返還40%;只內墻未使用者返還50%;內、外墻均未使用實心粘土磚者返還90%。
2.依據返還數額,由市節能墻改辦開具專用返還單,由建設銀行“基金”專戶支付、返還建設單位,作為降低工程投資。
第十條:“基金”的使用,實行有償和無償使用。除必須保證第九條規定的返還外,主要用于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的科研、試驗、制訂規范、標準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推廣應用、獎勵、重點新型墻體材料發展項目的銀行貸款利息補助及有關管理費用等。具體使用手續實行預算方式管理。
1.由項目的主承辦單位提出,經主管部門批準的項目預算,對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數額,向市節能墻改辦提交書面申請(附項目文件一份)。
2.市節能墻改辦經審核提出意見,報領導小組審批。
3.市節能墻改辦根據領導小組批準的項目和金額辦理批準使用“基金”通知單。由建行經辦行“基金”專戶支付。
4.已批準使用“基金”的項目完成后,主承辦單位要向市節能墻改辦報告結果。
第十一條:市節能墻改辦,設專職機構負責組織“基金”的收繳、存儲、使用等綜合管理工作。并向領導小組會議報告年度執行情況。
第十二條:本項“基金”是推進全市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的專項資金,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挪用。市財政局、審計局、建設銀行要對“基金”的收繳、使用、返還等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對不按本規定繳納實心粘土磚“限制使用費”的建筑工程和拒不執行市建委、首規委(90)京建材字第269號《關于在圍墻建筑中禁用粘土實心磚的通知》的圍墻工程,規劃部門不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委不批開工證,銀行不予撥(貸)建設工程款。擅自開工者,市有關主管部門按違章施工處理。
對收繳、返還、使用管理工作中違犯規定,弄虛作假,截留挪用、貪污受賄者由市有關主管部門查處,觸犯刑律者,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四條:對積極采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墻體材料革新、推廣節能建筑成績突出的單位、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推廣量大和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成果項目實行重獎。
有關獎勵標準、獎勵范圍由市節能墻改辦提出意見,報領導小組批準。
關鍵詞:新區域主義;區域發展
20 世紀末,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的勞動分工在世界范圍蔓延,區域一體化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NR)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西方學者分析、解決當前區域問題的重要框架。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一些城市發展已經初步形成區域化發展模式,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在區域一體化大潮下,通過借鑒“新區域主義”的理論實踐經驗,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區域主義理論概述
1.1 區域主義的發展及新區域主義理論溯源
區域主義(Regionalism)是伴隨著歐美城市工業化迅速發展和城市問題日益惡化而、產生的,其理論及實踐在 100 多年的發展中幾經興衰,由最初的政府、經濟構建手段逐漸向空間結構、經濟發展、權利結構、社會動力機制、區域治理模式、社會凝聚力等更寬泛的領域展開。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區域主義逐漸形成了“外向型、兼容型、復合型”等新特點,為區別于此前的區域主義,學者們稱之為“新區域主義”
1.2 新區域主義的核心內容
新區域主義以區域及其功能、區域化、區域治理及區域規劃等為研究課題,新區域主義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2.1多種含義的區域空間
從功能角度看,區域有多種物質性和功能性定義,從二維的平面地域逐漸擴展到廣義的空間概念并具有某個或多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社會功能。從尺度角度看,區域的范圍包括了全球-國家-區域-次區域-市鎮多個層次。從組成因素角度看,區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線為基礎們根據某個或者多個特定的經濟、社會、政治關系方面的多種因素進行構建;是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的最先進形式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是經濟、文化、政治組織的回歸。
1.2.2多層治理的決策方式
在治理理論和網絡理論的指導下,新區域主義突破了舊區域主義自上而下、依靠傳統力量均衡維持區域秩序的觀點,提倡一種多層治理的決策方式。“多層”是指不同層級權力組織,包括各級政府組織及各類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并且其相互關系不再是一種垂直的命令與服從關系,而是平等與協商關系?!爸卫怼笔侵笍膯我坏恼袨檗D變為多元公共治理行為,這意味著政府不再是決策過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種非政府利益群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1.2.3多方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新區域主義的多元參與者及多層決策方式決定了多邊談判制度和協作治理理念在該理論中的重要性。地方層面的行政轄區、政府機構、營利組織及非營利組織之間存在的普遍相互依賴關系已經為人們廣泛認識,這就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將臨近或相關城市作為決策考慮因素之一。新區域主義積極倡導區域或次區域的整體觀念和合作觀念。鼓勵多元化的區域決策參與者,不斷培養強烈的區域集體認同和組織認同,通過不同形式、功能的協調合作機制消除分裂隔閡,加快區域一體化。
1.2.4多重價值目標的綜合平衡
新區域主義的發展是為了應對全球化和資源危機大背景下城市發展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在對產業集群、區域分工、全球價值鏈等經濟發展和競爭能力分析的同時,新區域主義更傾向調和“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環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價值目標,強調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續的綜合協調的區域發展觀。
1.3 新區域主義與舊區域主義的差別
新區域主義明顯區別于舊區域主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1.3.1 區域治理方式。舊區域主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政府對次級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管理,而新區域則引入治理的結構體系,提倡各層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以“協助、聯合、網絡、伙伴關系”共同實現區域治理,避免了復雜的科層結構及其弊端。
1.3.2 區域成員行為。舊區域主義下,區域成員由于科層制的限制,其行為大多是被動地完成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新區域主義下,各個成員在一直的利益引導下,相互信任充分協調,主動實現分工與合作。
1.3.3 區域對外開發程度。舊區域主義十分重視區域范圍的界定,側重區域內合作而對外卻有較強的封閉性。而新區域主義在進一步加深區域內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制度等多方面合作的同時,關注開放視野下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層次的區域間合作。
1.3.4 區域化內容。舊區域主義對區域化前提要求(包括地理位置臨近,文化傳統相似)苛刻,實質內容少,一些限制隔閡并沒有消除。而新區域主義區域化前提要求相對較少,并注意實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豐富協作,使得區域化、反區域化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2 新區域主義對我國區域發展的指導意義
2.1 發展目標
目前,我國的區域規劃偏重于區域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而對生態環境、社會進步、文化保護以及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視程度還有所欠缺,區域成員相互合作也相應較少或者流于表面,這一現象是規劃目標偏經濟性物質性所致。新區域主義強調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調和“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環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價值的發展目標,以及更加均衡的、可持續的綜合協調的區域發展觀,促使我們反思當前多數區域規劃的發展目標。為此,需要借鑒區域生態學、區域經濟學、區域社會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盡快建立我國現階段適度的區域協調發展目標評價體系、指標控制體系,并且加強發展階段、發展時序、動力機制的研究。同時,給予“弱勢政府”在區域發展中更多的機遇和優惠,促使區域內部更加均衡地發展也應該成為未來區域發展的目標之一。
2.2 政策支撐體系
在我國,政府作為規劃編制實施的主體,其治理方式和決策方法都會對規劃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區域規劃中,由于規劃對象跨越多個行政區,建立高效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成為區域規劃的難點和創新點。能否突破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種基于相互利益而形成的包括各級政府、非政府組織在內的、面向整個區域的、更加開放靈活的治理體系,為更好地實現區域多元均衡的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政策基礎成為規劃制定過程中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亟待研究的議題。
:
[1]俞順洪.”新區域主義”研究.2008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征.2007
關鍵詞:小流域 綜合治理 治理模式 治理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onghe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small watershed model: to the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s the basis, the small watershed as a separate unit, and according to the river the natural condi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rrange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proportion, and position of land area siz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from the planning ideas, management scale and measures configuration, basi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in, valley resources products circulation degree of five aspects of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is model can fundamentall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and increased hunger certain economic income. It also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ll small watershed control, put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scale, systematic and regional strong vitality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the economy.
Keywords: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model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一個邊疆、山區、民族、貧困四位一體構成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轄區內13個縣(市),總人口44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9.8萬人。境內以哈尼、彝族為主,漢、苗、壯、瑤、回、傣、拉祜等10多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46%。生產總值514.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49.55億元,糧食總產133.73萬噸,人均純收入3023元。據2004年省水科所遙感調查,全州總面積32181.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3344.31km2,占總面積的41.47%,高于全國38%和全省35.04%的比率。全州土壤侵蝕模數1376t/km2•a,侵蝕量4428萬t,侵蝕深1.02mm。嚴重的水土流失,已制約著全州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西部大開發和拉動內需的前提下,我州開展了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小流域專項治理,至2009年全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32.47km2,生態修復面積1844.63km2;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36個。然而大部分小流域屬于自給自足的小流域商品經濟,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其流域內產品交換主要限于本地區域內,不具有市場商品性或市場含量低,它雖然可以解決溫飽,但難于達到小康水平,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條件稍好的小流域,在沒有形成區域化經濟的強大后盾支柱前提下,產品單一、無市場規模,仍然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為促進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實現小流域經濟與全州區域整體經濟的協調統一,形成獨特的水土保持新型產業,必須盡快由小流域的小商品經濟狀態向市場規?;洕鸂顟B過渡,是當前小流域治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根據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方向,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確定其規劃的方向是小流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協調的關鍵。目前的小流域規劃是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根據該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安排農、林、牧各業用地位置、比例、面積大小,并配置治理措施。這種規劃從治水和防護角度看是合理的,但從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市場經濟要求看,就不大合理,甚至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忽視自然集水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聯系,忽視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造成在治理中廣大群眾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治理效果低等現象,且小流域經濟效益不受流域的區域限制,在經濟和資源的開發上,小流域與周圍地區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孤立對每條小流域治理,就會阻礙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僅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所作的規劃無法滿足小流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小流域治理的目的不僅僅是防護和治理,更重要的是結合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進行水土資源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小流域經濟效益。具體工作程序及內容如下:
1.1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對象,統籌小流域治理方向
通過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后,就必須以小流域所屬的大、中型流域為規劃單元對象,結合當地政府的社會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分析整個流域系統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情況等制定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指導全區小流域治理規劃布設,并為每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明確其措施布置的目標和方向,使小流域經濟與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和統一。其根本原因在于:(1)能協調配置小流域內外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實現大區域的整體優化;(2)能實行連片小流域規模順序化治理,形成獨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產基地;(3)便于組織區域內實施種、養、加工等相互促進和配套的項目,構成產品開發系列化,逐步形成以綜合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龍頭的“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新局面;(4)便于在區域內建立良好的綜合服務機制,構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總體性經營格局。
1.2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指導明確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原則
在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配置治理措施:(1)在措施總體布局上,要滿足總體平面布局規劃和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要求,并根據其自然資源狀況、條件和開發利用方向,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基礎,極大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合理安排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項措施的比例和規模;(2)在總體規劃的指導和要求下,合理布局小流域的植物措施,如要求重點是水源保護區和治理區的,在措施布置上必須是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如要求重點發展干、鮮果品的則在措施布設上,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前提下,以種植經濟果木林為主;如要求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在措施配套布置上就以大力營造用材林為主;(3)要根據該流域的自然特點,布設具有較強抗御自然災害的防護措施,在規劃中真正體現出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的目的。
1.3 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小流域的治理措施布局上,總體上遵循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土保持總體規劃,遵循工程措施為輔,植物措施為主的原則,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有效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能保障流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由于種植方案直接影響養殖、加工項目的確定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植物措施配置上,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土地,保證種植結構在市場多變的情況下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慎重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即特性種植方案、立體種植方案及特色種植方案,并同時給予滿足其發揮最大效益的配水工程。即:在產品雜亂、分散、無競爭能力的地區選擇特性種植方案,可以形成一定的產品規模,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并逐步形成支柱性產業;在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選擇立體種植方案,可以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保證流域經濟的發展;在市場條件好、產品多和競爭力強的地區選擇特色種植方案,可保證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競爭包括品種競爭、產品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發展獨具特色的名、優、特產品,才能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2 實施連片小流域治理,形成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
目前,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方式多屬于以各個小流域為單元,且各個小流域之間相對分散、治理規模小,流域內沒有形成治理后的支柱產業,而且經濟管理上龐雜分散、粗放,不能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和科技作用,因而小流域治理必須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轉變。按總體規劃要求,必須將各個小流域集中連片規劃治理,使彼此接壤的小流域形成規模治理成為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這樣有利于農業技術指導、培訓和預防管護,又有利于治理經費的合理使用,另外,必須打破土地由集體組織內部成員(農戶)平均分包、分散使用經營的經營格局,形成以公司和大經營戶為主的經營模式,在區域內容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局面。通過規模治理產生規模效益,即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由調整經營規模而產生效益。因此,規模治理是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紐帶和橋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如蒙自、石屏、河口、金平等縣的石榴、楊梅、橡膠、龍須草、香蕉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地區性的支柱性產業,成為當地財政的主要收入。當前,蒙自縣計劃發展規模性的100萬畝(66667hm2)石榴園生產基地,石屏縣已形成10萬畝(6667hm2)以上的楊梅生產基地,開遠逐步開展實施5萬畝(3333hm2)冬桃項目,金平正在實施20萬畝(13333hm2)筍、材兩用林項目等等??傊莞骺h(市)正在以各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模式發展支柱性產業。因此,全州的小流域治理就必須緊跟這種趨勢,在全面整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流域經濟為目的、治理水土流失為手段,實施跨流域的規模化和規范化治理。
3 建立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在總體規劃基礎上開展的單個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小流域市場經濟,不僅要和區域經濟聯系起來,而且要根據小流域自身的立地條件、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經濟條件和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聯系起來,選擇適宜的綜合治理模式,布設科學種植方案與措施,同時還需要與農、林、牧、漁業相互密切聯系起來,通過農、林、牧、漁業間及內部能量的循環互補,有機結合和科學利用,建立起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既可降低成本、節約勞力,又能改善生態環境,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如:個舊市乍甸小流域治理正是在這種治理思路的指導下開展治理的,即:合理布設林草的種植比例,首先,大力營造牧草種植面積,發展畜牧業,其經營模式是用種植業生產的產品牧草和農產品余渣加工制成飼料,發展畜禽飼養業;再將畜禽糞便返田還地,促進種植業的發展,其次,以畜牧業為支柱性產業,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經濟果木林(桔柑、梨、橙子),又增加了一條創收的途徑,并形成了一套農、林、牧、果等生態農業循環機制。個舊市乍甸小流域“種―養”結合互促治理模式:
4 以搞好流域產品流通為目的,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機制
從前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僅從防護治理的角度出發,把土不下山,水不出溝當作小流域治理的目的,著眼于治理程度,其結果是高治理低效益,只能生產自給性初級產品。因此,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保持水土是手段,發展流域經濟是目的,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必然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目的。忽視小流域的商品開發,忽視市場商品交換和流通,必然會制約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小流域治理的經濟效益,不僅取決于它能生產多少產品,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有多少產品轉化為商品被賣出去,為此,必須將治理、開發、經營、效益統一起來,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機制。除搞好市場預測,研究市場供需關系外,還需重視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4.1 為提高流域產品增值效益,發展一定規模的產品加工業
目前,我們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多屬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波動反應劇烈,缺乏必要的緩沖體系和保護機制,往往造成效益低而不穩。產品加工業是初級產品轉化為附加值高的商品的重要手段,是處于初級產品與市場之間的重要環節,可為初級產品提供貯藏、加工和增強市場競爭力,屬于緩沖性、保護性、增值性體系。在小流域治理開發過程中,單純依靠提高產量、品質,只注重產前、產中技術,已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奔小康的要求,產品加工業作為產后技術是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迅速增長的最具活力的生長點,因此,以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為依托,建立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開發系列,是小流域產品轉化為市場商品的關鍵,加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小流域市場經濟的發展。
例如2000年至2004年之間,蒙自縣政府計劃發展并已形成的高產、優質的10萬畝(6667hm2)石榴園進入盛產期后,忽然發現每公斤不超過0.50~1.00元,甚至賣不出去,種植優質、高產的品種并不比種糧多賺錢,嚴重地挫傷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部分農戶想砍樹??h政府積極鼓勵興辦冷藏保鮮庫和紙箱廠,把一部分石榴冷藏起來進行保鮮,另一部分裝箱出售。不但銷入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4.2 建立培育市場經濟體系,使小流域產品直接進入流通領域
隨著小流域經濟的不斷擴大,產品不斷增多,擴大產品銷售,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可鼓勵個體工商戶和部分農戶進入流通領域,從事農副產品購銷活動,開辦銷售網點。通過這些不同的銷售渠道和窗口,不僅把本地產品推銷出去,還充分利用他們接觸面廣,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傳遞給流域內的農戶,促進流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能真正實現面向市場種植。如我州的河口、金平、綠春等縣是云南省的橡膠、香蕉和草果大戶。前幾年由于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其經營情況是增產不增收,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有近2000個體工商戶和農戶開始從事農副產品的購銷活動,并有部分人員在外地開辦銷售網點,專門銷售橡膠、香蕉和草果等農副產品。經過他們的大力推銷,這些農副產品打入了全國許多省市,并通過廣交會和昆交會進入了國際市場。金平縣就是通過這些渠道引進了廣東大唐公司香蕉種植大戶,從而打開了金平地區的窗口,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5 合理分析資源優勢,全方位開發小流域資源
小流域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資源是支撐第一產業初級產品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全方位的小流域資源。由于小流域資源治理開發是一個資金、土地、勞力、技術、信息等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組合的過程,必須深入研究這些資源的開發與優化配置問題。對每條小流域都要研究流域內、外資源配置狀況,并根據資源余缺采取相應對策及重新組合。一般來說,經濟落后地區的小流域,應充分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勞力資源,或采取合作治理的方式和形式,以充足、低廉的勞動力、土地,吸引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共同開發小流域經濟,保障其流域產品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小流域,必須充分利用該區域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立體或特色配置方式,保證其流域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即:品種競爭、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在市場經濟中求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5.1 開發與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建立勞動積累制度
5.1.1 開發勞動力資源,實施勞動積累制度
經濟的發展是資源積累的過程,資金積累的初始是勞動積累。目前,我們開展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僅靠國債和地方配套,區域經濟落后,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為治理而治理,加之以前的治理模式存在極限性,無法談到資源積累,因此,當前的首要前提是勞動積累,必須通過開發勞動力資源,建立和完善勞動積累制度,以保證治理工作的勞務投入和彌補資金不足缺陷,是今后小流域治理開發工作中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5.1.2 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實行人員分流
小流域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融生產、技術、信息為一體,要保證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搞好小流域的服務工作,如:治理前的市場預測,苗木、種子、水泥、鋼材等生產資料的購買,農耕措施中的整地技術;經營期中水保林、經濟果木林等的增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產品的銷售、貯藏、加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協作,要為生產經營者排憂解難,使其專心搞生產經營,逐步使治理開發工作走向專業化道路。如耕地逐步由種田能手集中經營;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果木林逐漸由專業隊或專業戶管理;善長搞營銷的人員專門從事營銷工作,并建立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網點等。這些綜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即可保證治理開發工作按規劃要求順利實施,又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必將對治理開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5.2 改變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治理步伐
小流域的土地資源要進行其合理開發利用及優化配置,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土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改變小流域土地使用制度,也是新一輪國家土地承包使用制度的主要內容。使物流形態的小流域轉為貨幣形態的小流域,是加快治理步伐,發展小流域經濟的有效辦法。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是土地所有者(經營者),購買、接收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可以是獨戶、聯戶,也可以是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機關等。實行這種土地使用制度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能使“責、權、利”緊密配合,增強治理者的責任感和安全感,使治理者通過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等形式把小流域成為自己家業的一部分,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治理開發小流域的積極性。(2)通過拍賣、出讓、聯合開發等形式,開掘出一個巨大資金投入源,將這部分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易開發、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資源開發中去,可發揮最大最佳效果。
5.3 股份合作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形式
目前開展的小流域治理的方式,農戶的“責、權、利”是分散的,治理效果較低,這樣不利于促進小流域生產力的發展,也達不到發展流域經濟的目的,因為綜合治理要求的是眾多農戶“責、權、利”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實行股份合作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6 結論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必須以治理為手段,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地開發和培育小流域經濟,要從規劃思路、治理規模與措施配置、流域運行機制、流域產品流通、流域資源利用程度等五個方面,找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商品生產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才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最終目的,才能使我州的水土保持事業走向規模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道路,為全州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奉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致謝:
本文撰寫得到了紅河州水利局、紅河州國土資源局、紅河州環境保護局、紅河州林業局、紅河州統計局和紅河州十三個縣(市)等相關部門和本單位領導、同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懷甫編著,小流域治理理論與方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3
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6―1996
3 王禮先主編,水土保持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7
4 王禮先主編,流域管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
5 彭永剛主編,紅河州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紅河州水利局,2005.12
關鍵詞:新區域主義;區域主義;范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2-04(4)
早在1938年,社會學家Howard W.Odum和Harry Estill就曾用“新區域主義”來描述當時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區域化的發展現象。[1]隨著二戰的結束,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所帶動的各種國家間多邊協議的簽訂,“新區域主義”開始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開始走向國際政治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發展等多個學術層面的理論研究,所以目前學界對“新區域主義”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范疇界定。但從區域發展的視野來看,“新區域主義”作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興理論,其對城市發展中的城市群規劃,尤其是對區域發展過程中的政府間協調機制建設產生了深刻的啟發。
1 “新區域主義”的溯源
“新區域主義(New-Regionalism)”源自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區域主義(Regionalism)”浪潮,“舊區域主義(Regionalism)”產生的背景是20世紀初期歐洲工業化迅速推進過程中城市內部出現了顯性的環境惡化、人口膨脹以及隱性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城市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以社會生態學家蓋迪斯(P.Geddes)和規劃學家芒福德(L. M umford)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城鄉均衡、分散發展,而被稱為生態學派的區域主義。但區域主義真正出現發展演化則是在二戰后期,尤其是瓦爾納(Viner,1950)關稅同盟理論的引入,其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理論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理論大大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從此區域主義開始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核心理論之一。
進入20世紀60-70年代后,區域主義無論是在理論的內涵和實踐的外延上都出現了極大的拓展,表現為:“一方面,從權力結構、社會動力機制、區域治理模式等視角,研究和解決不同類型區域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區域主義通常被用來分析社會凝聚力(共同繼承的民族、族群、語言、宗教、文化、歷史、意識等)、經濟凝聚力(貿易模式、經濟執行程度)、政治凝聚力(體制形態、意識形態)以及組織凝聚力(正式區域機構的存在)等的程度,尤其關注區域互相依賴關系及其走向?!盵2]
在實踐上,區域主義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兩大實踐推動力:第一個推動力來自歐洲一體化的實踐。區域主義作為一種具有推動力的思潮,對當時歐洲一體化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其未能提出真正解決歐洲各國間的貿易分隔問題,未能有效促進各國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未能有效抑制個別超級大國的國際政治力量上的“單級化”。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區域主義日漸式微。區域主義的另一實踐推動力來自美國和歐洲城市群(大都市區)各政府間的合作。[3]具體案例有1960年代的加拿大多倫多大都市政府,1964年荷蘭的大鹿特丹政府,1965年英國的大倫敦政府及成立與1974年的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聯合政府,二戰后至90年代前期美國的“大都市區政府”實踐。
2 “新區域主義”的內涵
2.1 新區域主義理論興起的時間
新區域主義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之后對傳統的區域主義的再思考。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美蘇霸權的衰落,和歐洲在一體化進程中的迅速崛起,區域主義面臨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先各國簽訂的帶有對抗性質區域貿易協定(RTA)已被更加自由的貿易環境所代替,區域主義研究出現了明顯的復蘇,此時的區域主義研究已不同于以往超國家主義和國家中心主義,出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三條路線、區域治理的網絡化決策機制等一系列主張。
2.2 新區域主義對區域的分類
新區域主義將區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家層面之上的各類區域,這類區域主要是跨大洲的經貿合作組織,如歐盟、東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另一類是國家層面之下的各類區域,這類區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浪潮中主要表現為區域空間規劃和區域治理。在歐洲“新區域主義”是歐盟空間發展藍圖(ESDP)的重要理論基礎,較有影響力的實踐如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新大倫敦空間總體規劃[4]、德國在1997年《德國的歐洲大都市地區》(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 Germany)中要引導打造的7個大都市地區[5]以及美國洛杉磯、東北沿海地帶的大都市區治理。無論哪一類區域,它完全不同于自然地理特質的空間概念,而是不同尺度的制度、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功能空間。[6]
2.3 新區域主義的核心論點
“新區域主義”是在反思“區域主義”的基礎上而得以興起的。所以,新區域主義的核心論點無論是其對作為子概念的區域的表述、還是對區域主義的運作機制都做了較為深刻的變革。這些變革使得新區域主義已經成為不同學科和不同價值的聚合理論。
3 “新區域主義”與“區域主義”的比較
新區域主義在理論上源自對傳統區域主義的發展,同時又在很多理念上與區域主義有著重大區別。在區域管理機構上,由于舊區域主義主要是冷戰時期兩極政治架構制約下的產物,它主要呈現的是以強權為中心的統治格局。而新區域主義則產生于后冷戰時期全球多極架構下,它呈現的是以國家、市民社會和企業公司共同構成的治理格局。[7]在區域成員所承擔的責任上,傳統區域主義的科層制機構使得區域成員在成本收益上出現不匹配,而新區域主義強調的自愿協作是區域內成員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著眼于相互信任和依賴的分工與合作,可以確保區域成員間形成可信任的承諾和協調,從而有利于促進區域內成員間的信息迅速交流和實現既定目標。[8]在對外開放程度上,傳統區域主義強調行政邊界的劃分和因此形成的權利和義務,而區域主義在強調行政邊界的融合外,更加強調政治、經濟、社會等全方位的有機融合。在區域化的內容上,傳統區域主義的實施存在著大量的前設性條件,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主義的主題內容。而新區域主義則對前設性條件要求較少,因此,區域內成員的協作主題內容更加充實廣泛。“新區域主義”與“區域主義”的比較具體內容見表1。
4 “新區域主義”與西方大都市治理
普遍認為,西方國家在對大都市地區區域治理模式和治理機制的理論探討和實踐中形成了階段性鮮明的三種大都市區治理理論:以建立科層制集權型大都市區政府為目標的“區域主義”;以分權化的市場機制實施大都市區治理的“公共選擇派”;以在大都市區建立網絡化治理機制的“新區域主義”(圖1)。
作為新型的大都市區治理理論,沃利斯(Wallis)認為,新區域主義的關鍵,是要依靠公民的廣泛參與和責任,創建治理的合法性,提高治理的能力。[9]藉此,同過去的區域主義相比,新區域主義表現出五個方面的特征:強調治理能力的發展,而非政府的擴張;治理的主體為跨部門聯盟,而非單一的公共部門;跨部門的合作代替政府間的協作;治理的性質為過程性的,而非結構性的;構筑以任務和項目為驅動的合作治理網絡,代替正式的政府組織。[10]基于大都市區在空間上和職能上是多中心的、空間連綿不斷、服務功能相互交織擴散的廣域地區。新區域主義認為,建立統一的大都市區政府存在諸多現實困難,應該強調通過綜合性政府改革來促進形成治理戰略。[11]它提出有效的大都市區治理可以不依賴成立統一的區域性政府,相反,區域性治理可以通過合作性安排來實現,這種安排建立在政策相關者之間的談判過程之中。[12]與區域主義主張以縣市合并實現大都市區政府的主張不同,塞維奇(Savitch)和(Vogel)認為新區域主義主要有三條實踐途徑:多層級政府方法(“multitiered” approach),由處于不同層級的政府提供與之相對應的不同范圍的公共服務;功能鏈接方法(“linked functions”appraoch),建立區域功能的合作或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協議;綜合網絡方法(“complex networks” approach),通過多層次,多主體的合作協議網絡來促進區域治理。[13]新區域主義的這種有別于傳統區域主義的治理理念已經成為代替科層制與市場制的第三條治理之道。代表著大都市區治理理論的新趨向。
5 新區域主義與區域治理的“第三條道路”
新區域主義理論在區域發展理論上的創新之處就是其對傳統的二維管理體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由區域多層級政府、區域發展多功能融合而形成的網絡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區域各類資源的高效動員,并且其將區域發展的視野拓展至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全方位領域。在治理方式上走出了一條超越于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發調節的“第三條道路”。
更為重要的是,新區域主義已經逐漸成為對區域管治最具影響深遠的方法之一,為區域發展過程中的協調機制建設提供了新視角。在歐洲,大都市政府作為一種區域協調管理機構開始復興,如1994年意大利的波各那省的48個自治市組成了大都市政府ACM,1996年成立的荷蘭鹿特丹大都市政府以及1994年成立的德國斯圖加特地區政府。在北美,Calforma州政府設立一定的基金或稅收優惠政策,以獎勵投資于區域利益行為的地方當局;Oregon地區那樣設立區域基礎設施發展基金等。[14]新區域主義倡導建立信任、互惠、合作、創新的治理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政府、私營部門和非贏利部門積極參與區域項目;其將區域看做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空間,新區域主義被視作一個過程和社會構建[15];以及其淡化模糊區域界限和行政區界限的內涵,新區域主義的這些理論精髓也為我國同城化浪潮中城市政府間關系的協調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啟發。
參考文獻:
[1] Stephen M Wheeler.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 move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2,68(3):267-278.
[2] 殷為華.基于新區域主義的我國新概念區域規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袁政.新區域主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政治學研究,2011,(2):99-100.
[4] 楊滔.“新區域主義”在新大倫敦空間總體規劃中的詮釋[J].城市規劃,2007,(2):19-23.
[5] 唐燕.德國大都市地區的區域治理與協作[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7-31.
[6] Keating, M. The Invention of Regions: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and Territori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1997vo115:384.
[7] 汪濤,等.新區域主義的發展及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J].人文地理,2003,(5):54.
[8] Rossi,U.New Regionalism Contested: Some Remarks in Light of the Case of the Mezzogiorno of Ita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2): 468.
[9][10] 羅思東.美國大都市地區的政府與治理——地方政府間關系與區域主義改革[D].廈門:廈門大學,2005.
[11] 殷為華.基于新區域主義的我國新概念區域規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12] Kiibler, D.&Schwab, B.New regionalism in five Swiss metropolitan areas: An assessment of inclusiveness,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7Vo146: 474.
[13] 唐燕.德國大都市地區的區域治理與協作[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0.
[14] 吳超,魏清泉.新區域主義的發展觀、方法論及其啟示[J].城市規劃匯刊,2003,(2):92.
[15] HETT NEB.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 M ]//SODERBAUM F, SHAWTM( Eds.).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22-42.轉引自:羅小龍,等.新區域主義視角下的管治尺度構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設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7):604.
《太湖流域綜合規劃(2011-2030年)》經反復修改和協調后,國務院于2013年3月正式批復。隨著規劃的實施,將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對于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規劃修編勢在必行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區域,流域面積為3.69萬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江蘇、浙江、上海三?。ㄖ陛犑校俏覈笾行统鞘凶蠲芗⒔洕鐣罹呋盍Φ牡貐^之一。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流域自然條件優越,平原河網密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6.0億立方米,長江是太湖流域重要補給水源。
進入21世紀,太湖流域治理與保護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帶動下,以太湖流域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優化開發區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對流域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經過多年大規模水利建設,太湖流域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不斷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水污染嚴重,湖泊富營養化造成藍藻大面積暴發的威脅依然存在,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問題依然突出,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二是防洪減災能力偏低,尚未全面達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50年一遇洪水標準,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和財富不斷聚集,流域面臨的防洪風險進一步加大;三是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需要依靠引長江水滿足流域各類用水需求,水資源調控體系亟待完善;四是流域綜合管理較為薄弱,難以統籌流域治理開發和保護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通過科學規劃,進一步完善規劃布局、目標任務和對策措施,為流域治理開發和保護提供扎實的規劃基礎和依據。
確定布局完善體系
作為指導今后一段時期太湖流域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據,《太湖流域綜合規劃》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全面規劃了流域綜合治理格局。按照“蓄泄兼籌、引排結合、量質并重、綜合治理”的原則,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環境改善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利用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南排杭州灣的流域綜合治理格局,構建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改善三位一體的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布局,加快實施環湖大堤后續工程、望虞河后續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太浦河后續工程、新溝河延伸拓浚工程、東太湖綜合整治工程、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11項流域綜合治理重點工程以及水利現代化信息支撐項目,提高河湖水系連通性。規劃堅持區域治理與流域治理相結合,協調區域與流域關系,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提出了各水利分區的防洪除澇、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規劃要點,以及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加強污染治理等規劃指導意見。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防洪減災體系。按照流域防御100年一遇設計洪水標準的目標,在治太骨干工程的基礎上,完善充分利用太湖調蓄、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南排杭州灣的洪水安排,實施流域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增加太湖洪水出路;建設流域防洪與調度管理系統、預報預警、洪水風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明確了超標準洪水防御對策。在流域防洪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城市及區域防洪排澇標準,加強城市及區域防洪排澇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建設。
三是進一步完善了水資源調控體系。在強化節約用水的前提下,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及相應措施。以保障流域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為重點,完善北引長江、太湖調蓄、統籌調配的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流域引排骨干工程建設,提高引江入湖能力及水資源調配能力,增加流域引江能力30億~40億立方米。以縣級城市為單位,優化和調整城鄉水源地布局,逐步建立以城市為中心、覆蓋鄉鎮的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完善城鄉第二水源及應急備用水源,加強水源地保護與管理。流域深層承壓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戰略備用資源全面實現禁采,加大污水處理再利用量和海水直接利用。規劃明確了特殊干旱期水資源調配應急對策及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對策。
四是進一步完善了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堅持治污為本,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率,制定和執行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省(直轄市)排放標準,大力減少污染物入河量。嚴格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提出全流域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加強太湖、望虞河、太浦河、新孟河及省際邊界地區等重點水域水資源保護,實行重點水域限制排污總量與主要河道斷面水質濃度雙控制。增強引江濟太及水資源調配能力,促進流域河湖水體有序流動,有效改善水環境。實施生態護岸、濕地建設、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等生態修復,逐步恢復河湖生態功能。針對山丘區、平原區水土流失特點,加強山丘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范平原區建設活動及河道整治等綜合防治措施。
五是進一步完善了流域綜合管理與調度體系。深化和完善流域綜合管理體制與機制。嚴格執行《太湖流域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流域性法規和制度。加強流域水利工程調度管理及綜合利用調度。按照“以保護為主,合理調整并控制利用”的原則,統籌協調地區岸線利用需求,加強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等重要河湖岸線與水域利用管理。從促進水利與涉水行業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的角度出發,統籌航運、鐵路、公路、農業、電力、旅游等涉水行業的發展需求,在涉水行業的規劃、前期及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規劃協調意見。
關鍵詞:城市河道南橋生態治理經濟效益
時展的主要趨勢。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建設美麗城市的需要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需要。上海市地處我國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緣,瀕江臨海,境內江、河、湖、塘相間,水網交織,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年來,上海市平原河道面臨諸多問題:一是人水爭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質污染,生態惡化;三是護岸硬化,生態退化。因此河道生態治理是加強平原河網地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國內對河道生態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態治理的定義、功能的描述,或是過分關注河道生態治理技術本身,而往往忽視了河道生態治理的經濟效益[5]研究。本文結合上海市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與大家一起探討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1區域概況
上海市奉賢區南橋新城[6]規劃范圍為北至大葉公路,東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滬杭公路,總面積71.3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75萬人。新城的空間結構為“一核聯四片、一環串兩帶”,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建設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其水系規劃主要水系格局為“三縱橫一網十二湖”。金匯港、南竹港、南橫涇“三縱”和浦南運河“一橫”四條干河貫穿新城城區;“一網”為規劃支河呈現縱橫交織的自然河網生態布局;“十二湖”是南橋新城的生態核心和城市景觀區的集中體現,其中“上海之魚”水系對提升新城景觀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故河道的生態治理墊定了南橋新城以“低碳?生態,智慧?宜居”城市發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橋新城的等級和綜合實力。
2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目標及程序
2.1 河道生態治理原則
1)植物合理配置原則:通過合理的水生、濕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2)發揮河流的綜合功能原則: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景觀等綜合功能。
3)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環境、社會及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2.2河道生態治理目標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認識,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目標往往最終或最深入的是恢復河流的本質[7]。河道的生態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澇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標協調之上,同時兼顧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點及人文價值等目標。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根據城市功能區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用水、親水、戲水、觀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鄉”,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2.3河道生態治理設計的主要程序
南橋新城區域現狀河道情況較為復雜,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統一規劃以及建設時間的差異導致河道生態治理參差不齊,局部功能性駁岸也遭到破壞,部分新建區的河道生態較為完善。
借助南橋新城正處于發展建設階段,通過對新城水系統一規劃,明確水系生態治理標準,結合新城區域開發建設,對新城水系分期分段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鄉”。
結合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河道生態治理設計主要按以下程序進行。
1)資料收集。對南橋新城周邊水系的生境與環境進行調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質、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風景、人文風景及周邊城市建設用地等基礎資料,為河道的生態治理設計奠定基礎。
2)現狀分析。通過對新城水系現狀分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梳理和分析評估,查找問題的根源,針對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和對策。如隨著新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污水排放量不斷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趨復雜,嚴重超出了水體自凈能力,使河道水質受到污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質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水藻繁殖,綠水、秀水已不復存在等問題,應協同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處理辦法。
3)目標制定。結合新城區域功能分區,制定治理目標。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是以防洪排澇為基礎,以人水和諧為原則,合理確定人與河道的占地面積、人與生物用水量的劃分,保護和改善河道的結構和形態,改善和保護河道內生物棲息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并使該區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歸河流和岸帶。結合南橋新城城市建設的不同功能分區與周邊用地性質(商業、工業、農業、居住),對不同區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態治理標準。新城水系按分級分區分段進行生態治理規劃,按綜合分級、同級分區、一區多段分別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標準,明確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內容和任務。
4)規劃設計。河道平面規劃和斷面設計是以自然生態為基調,確保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網水位變幅較小、流速低,故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采用了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結構形式及生態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夠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基礎材料,河道斷面設計主要有梯形斷面、矩形(直立式)斷面和復式斷面,生態護岸主要采用草皮護坡、干砌石、生態石籠、生態混凝土(砌塊)等。
5)長效管養。對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制定改進措施,為后期的河道規劃設計積累寶貴經驗。制定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長效管養機制,確保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3河道生態治理經濟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屬社會公益性質的水利建設項目,具有多方面的難以定量計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工程實施后,周邊環境景觀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澇等綜合效益可以充分發揮,較大程度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南橋新城水系是浦東片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橋新城周邊水系工程實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過流能力和防汛能力,減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確保周邊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2)南橋新城水系整治后,進一步完善防汛、排澇、水資源調度體系。同時,為營造親水型水環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創造了基礎條件,具有一定的潛在效益。
4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南橋新城水系的生態治理,提高了區域的防洪排澇標準,同時也改善了空氣通道,對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有著積極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從而提高了南橋新城的土地價值,改善了旅游投資環境,促進了新城的經濟發展,為提高區域等級和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季永興, 劉水芹, 張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樹彬, 汪義杰, 張云, 陳軍.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指導[M]. 2011,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3] , 周明耀, 趙瑞龍, 徐方. 城鎮河道生態護坡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5,3(1):88-92.
[4] 牛德東, 牛政. 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3,19(6):87-88.
[5] 彭靜, 張祥偉, 日本河道環境治理經濟效益評價[J]. 國外水利, 2004.11:63-66.
市環保局組織編制的《市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就《規劃》實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重金屬污染具有長期性、累積性、潛伏性、不可逆轉性、危害大、治理成本高等特點。重金屬污染防治成效如何,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健康、安全,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我市“四大一高”戰略的實施。我市是有色金屬大市,涉重金屬企業較多,其中靈寶市和義馬市是全國重點防控地區,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充分認識重金屬污染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完善政策措施,嚴格落實責任,切實維護群眾健康安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明確目標,按照節點扎實推進
通過實施《規劃》,到2015年,全市各重點行業、企業的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和省確定的排放要求。城鎮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指標達標率100%;重點區域的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年減少30%,環境質量明顯好轉;非重點區域的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年減少10%,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綜合治理,有效防控重金屬污染
《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探索建立企業主體、政府負責、多方共管、多策并舉,既利于污染控制又利于健康發展的良性機制。要突出重金屬污染防控的重點區域、行業和企業,認真調金屬排放、污染、廢棄物基本情況,制定分類治理方案和措施;要依靠科技進步,切實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綜合治理力度,嚴控新污染項目和生產工藝,加強涉重金屬廢棄物處理管理,嚴控污染產品流入市場;要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執法隊伍建設,明確監管責任;要提高健康危害監測和診療能力,切實做好對健康已受到影響的群眾的醫療救治工作;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宣傳教育,使全社會認識到重金屬污染的危害性,自覺防治、控制重金屬污染。
四、屬地為主,認真落實實施主體責任
各縣(市、區)政府是《規劃》實施的主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項目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分解落實到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要依據《規劃》和市環保局制定的年度實施方案,落實治理工程措施和資金,加大對涉重金屬污染源綜合整治力度,強化污染源日常環境管理,統籌安排涉重金屬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和先進技術推廣示范,妥善處置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問題和突發污染事件;強化對重金屬相關企業的監管,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采取嚴厲措施予以整治,直至依法關停取締,有效防控重金屬污染。
五、協同配合,切實加強督導考核
規劃力、決策力、執行力構成了一個地區發展和治理的實際能力。區域戰略規劃是一個地方發展思路的表達,建設議程的設置,治理價值和取向的擇定。
好的區域戰略規劃促進發展,差勁的區域戰略規劃則折騰、延宕發展,造成地方社會經濟長久的低迷和徘徊,需經長時間的調整才能“重振河山”。因此區域戰略規劃的質量和境界,是影響一個地方中長期發展的重要變量。
按照中國現代化的時間表,十三五末期(2020年),我國一是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要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三是初步建成法治政府;四是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五是更為艱巨的,是要實現“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取得重大進展。根據這些重大戰略目標,進一步厘定區域發展主線、科學設置中長期發展議程,就相當重要了。
區域戰略規劃的第一境界是“商業境界”。規劃和規劃的實施主要局限于對包括購物中心、商業街、商務樓、工商企業、主題廣場、專業市場、娛樂地產、住宅等進行規?;虡I布局,重心在于對商務、物流、園林、交通等硬件進行規劃設計。盡管涉及內容林林總總,但主線是商業地產、樓宇建設、產業布局,具有突出的“物理性”發展思路和取向。
區域戰略規劃的第二境界是“經濟境界”。突破拘囿于商業地產、產業園區、樓宇建設、開發區營建、產業布局的局限,而能對整個區域經濟作出相對整體的規劃布局,如確定包括國民生產總值、產業結構比例、人均收入、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在內的經濟發展目標等。在這一類型中,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產業基地、工業區、特色產業園等為主體。好一點的規劃,能對區域經濟中心模式、發展中軸、產業集聚帶以及重點開發基地、重點發展領域作出較好選擇和安排;而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或推進,通常占有較大比重。我國目前許多區域戰略規劃大體處于這一階段。
區域戰略規劃的第三境界是“生態境界”。從單線性的商業模式、經濟理性、產業布局,提升到“自然-生態”為主線的綜合發展模式,把規劃建立在良好生態的維護和治理上,不以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動一時的發展,實現經濟-環境、產業-生態、人-自然的協調共進。這一境界的規劃注重對經濟發展軟、硬環境的分析,對諸如人口密度、技術密度、勞動密度、資源密度等基本要素、條件以及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社會文化教育狀況以及人與自然的承載關系等,有較為全面的統籌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