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09:56:1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數量經濟與技術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數理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經濟增長模型;生產函數
一、引言
作為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的一個具體形式,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產函數: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A表示“知識”或“勞動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勞動,α是參數,Y表示產量。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國1899-1922年制造業的生產統計資料來估計模型的參數,得出:
Y=1.01L0.75K0.25
對這個生產函數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所做的工作,余斌,程立如提出了下列批評[1]:
第一,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論證”了資本家的所得不是來自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而是來自資本的邊際產出。從而成為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的工具。第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遺漏了許多可能會影響產出的其他的重要因素。如:機器性能的提高、由于經濟的短期波動而導致的資本閑置或過度使用的情況、工人每天(或每周或每年)工作小時數的變化、勞動者素質的變化、勞動強度的變化等。因而柯布和道格拉斯對模型所做的估計并無實際價值。本論文由無憂整理提供第三,本來,生產函數須在一定技術條件以及一定的資本有機構成下(這兩個條件在不同的生產部門有很大的差別)來討論投入對產出的影響。可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這些條件是隨意可變的。文獻[1]舉例說,由于這一疏忽,可能會引出“用1個輪胎配16個汽缸可以組成一輛汽車”這樣的荒謬結論。
作為與余斌,程立如觀點的商榷,程細玉、陳進坤闡述了下列幾個基本觀點[2]:第一,一個經濟模型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在一定經濟理論的背景下,根據樣本數據,對經濟現象眾多的影響因素進行檢驗、比較、篩選,找出其中一種或若干種最重要的因素,用他們來構建模型(而把其他次要因素的作用效果納入模型的誤差項),然后用樣本數據來估計模型的參數,最后再對估計結果進行經濟意義檢驗和一系列統計檢驗。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通過以上程序建立的,因而是科學的。第二,影響產出量的要素有哪些?在供給不足的經濟環境中,影響產出量的要素是:勞動、資本、技術等等;在需求不足的經濟環境中,影響產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消費習慣等。第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把技術條件假定為不變,這的確造成了模型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針對這一缺點,后來的學者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改進,把技術進步速度納入了模型。第四,用樣本數據估計了模型的參數之后,要檢查所得的結果是否符合經濟實際,接著還要進行一系列統計檢驗。第五,建立經濟模型時要考慮所選變量數據的可得性。能夠獲得數據的變量才具有實際意義,才能成為模型中的變量。
這兩篇文章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二者之間的爭論,引起了筆者的若干思考。
二、數理經濟模型
人們在進行經濟學研究和進行計量經濟學研究時,必須要把數理經濟模型和計量經濟模型清楚地區分開。事實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以及作為該模型一般形式的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屬于數理經濟模型范疇。后來,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國1899-1922年制造業的生產統計資料來估計模型的參數,這是把數理經濟模型直接移作計量經濟模型來使用(我們將要在后面談到,這種做法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此時,柯布和道格拉斯所作的事情已不再是研究一個數理經濟模型,而是在估計一個計量經濟模型(此時,模型中加上了隨機項,而數理經濟模型是無所謂隨機項的)。
數理經濟學是運用數學方法對經濟學理論進行陳述和研究的一個分支學科。數理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是為了探索不能用數字表現的數量之間的關系和不能用代數表現的函數之間的關系,這種模型旨在通過數學邏輯推理來闡釋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和演變趨勢。這就是說,數理經濟學是在理論的層面上運用數學語言來研究和表述經濟理論,而不是在經驗的層面上對經濟現象在具體時間、地點、條件下的結局進行描述、估計或預測。
余、程的文章和程、陳的文章同樣都把數理經濟模型與計量經濟模型混為一談了。余、程文章的主旨是要批評一個數理經濟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程、陳文章的主旨則是要為這個數理經濟模型辯護。但是,兩篇論文的內容,其實卻撇開了數理經濟模型,說的都是計量經濟模型的事情。例如,余、程的文章批評說,模型中遺漏了若干變量、沒有把技術條件固定住。對于計量經濟模型,這些批評是對的;對于數理經濟模型,這些批評則是不對的。再如,程、陳的文章一開篇,便開宗明義地說,經濟模型中會含有一個誤差項(隨機項),顯然,作者這里所說的“經濟模型”指的是計量經濟模型而不是數理經濟模型,因為,數理經濟模型無所謂隨機項,計量經濟模型才考慮這個項。該論文接下來所說的收集樣本數據、對模型進行估計和檢驗等等,也全都是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時候的事情。
把數理經濟模型與計量經濟模型混為一談的現象,在一些研究人員的成果中也常可見到。有的作者用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做計量經濟分析時,把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里假定為外生的那些變量作為計量經濟分析中理所當然的假定前提,并相應地假定隨機項的期望值為0。這些研究人員認為,由于現在使用的是索洛-斯旺模型而不是別的其它模型,就應該把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假定,認為這就是以經濟學理論為根據。這些作者犯了用模型定義現實世界的錯誤。計量經濟分析的目標是盡可能準確地描述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只有一個。現實世界是檢驗計量經濟分析正確性的唯一標準。
現在我們來考察數理經濟模型。
一個經濟學原理,可以用文字闡述,可以用圖形來直觀地描述,也可以用數學語言(數學模型———數理經濟模型)來表述。三者目標相同,都是為了闡釋經濟學原理(而不是模擬現實世界)。
為了使經濟原理的闡釋更易于理解,常常需要把現實世界加以簡化(簡化的世界當然已經不是真實的現實世界)。這是允許的。因為數理經濟模型的目的并不是模擬真實的現實世界,而僅僅是為理解這個世界的特定特征提供見解。這種簡化現實世界的方法叫做抽象法。抽象法是科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為了闡述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舍象掉了生產商品的勞動的具體形態
而僅僅從量上考察抽象的人類勞動;舍象掉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僅僅考察商品的價值———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自然科學里,抽象法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例如,物理學在闡釋一個力學原理時,常常會把摩擦力忽略不計。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以及作為它的具體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同樣使用了抽象法,把現實世界中一些本來對經濟增長有影響的因素假定為不變。該模型假定,產出量Y對于資本K和有效勞動AL是規模報酬不變的,即:如果資本和有效勞動加倍,則產量加倍———這意味著,對新投入品的使用方式與對已有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一樣———這也就是假定,資本有機構成不變。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s of the number of patents on the VC-backed firms' performance.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listed firms in share market. We us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data, and we find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patent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performance, the number of invention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 patent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b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esign 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uncertain.
關鍵詞:創業投資;專利數量;經營績效;面板數據
Key words: venture capital;number of patents;performance;panel data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3-0001-02
0引言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將在2009年5月1日正式實行,創業板即將創立。對于創業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發行條件進行審核時,除了考察企業成立期限、盈利能力、凈資產規模外,還可以借鑒影響企業盈利能力、凈資產的一些潛在因素,比如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數量以及潛在的市場價值,本研究將提供專利與經營績效關系的統計以及理論依據。
1相關研究與問題的提出
技術創新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而技術創新在企業層面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專利申請與專利獲得數量。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數是從產業的角度來研究,本研究從企業微觀這一新角度出發為技術創新理論研究打開了另一個思路,從企業微觀層面出發,本研究探索專利數量對創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豐富了該領域的理論基礎。
資源基礎觀(RBV)認為企業的資源是其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Wernerfelt,1984)。根據Wernerfelt的定義,企業的資源是一種非永續性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包含了企業的專屬資產、能力、組織程序、屬性與特質、知識和信息等,而這些資源可使企業發展出效能與效率兼具的策略。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和市場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國企業逐步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安同良(2004)提出,作為生產投入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技術具有資本和勞動無法代替的作用。尤其在生物制藥行業,能夠掌握幾種熱銷藥品的生產方法,是一個企業保持市場份額、創造利潤、維持行業地位的重要途徑。專利, 作為企業研發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對研發的注重程度,也是衡量醫藥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標準。成熟的國外市場上,專利對于企業業績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了證實。Nicholas Bloom & John Van Reenen(2002)認為專利對于公司的生產力和股價都有正面影響,該正面效應能立即反映在股價上。國內學者對專利的研究更側重行業層面。朱平芳(2003)等運用面板數據對上海市大中型企業進行計量分析,研究發現:高新技術產業科技經費投入的長期專利產出量最低,但專利產出對產業工業增加值的長期作用度最強。周煊、程立茹(2006)從生物制藥公司層面證實了這一結論。他們認為,中國制藥企業專利申請整體水平較低,中藥企業盈利性水平與發明專利顯著相關,化學藥企業的盈利性、規模與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顯著相關。但是高雯雯等(2006)卻發現我國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證實專利對于公司發展和業績的促進作用,但國內學者的實證分析結論卻存在差異。即使針對某個具體行業――制藥業,國內國外的觀點也有分歧。胡珊珊(2007)從微觀的公司行為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分析,運用因子分析方法計算各家制藥業上市公司的綜合業績得分,按照專利的類別――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分別研究它們與中藥、西藥制造類上市公司業績的關系,發現中藥制造企業在專利授權數目和企業綜合業績方面優于西藥制造企業,但兩類企業的專利數目多少與公司業績均缺乏明顯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說明中國制藥企業專利成果的轉化成效仍顯不足。
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證實專利對于公司發展和業績的促進作用,但國內學者的實證分析結論卻存在差異。
2理論分析與研究設計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從1999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在國內上市(包括上證A股,深圳主板A股以及深圳中小板)有風險投資背景的公司。根據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告和招股說明書中的詳細資料,以上市公司每年披露的股東資料中前十大股東是否包含風險投資公司來判定有無風險投資支持,(判斷公司是否為風險投資公司的標準是,依據《中國風險投資年鑒2007》風險投資公司名錄、以及各公司的網站查詢到的信息來判別公司是否為風險投資公司)。根據統計與判斷標準,剔除數據缺失或者資料不全者(已下市的公司),得到有風險投資參與投資的上市公司數目為84家。本研究將探討具有創業投資背景企業專利數量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目前能得到的上市公司的年報數據為2008年,績效部分研究樣本是通過分析截止時間為2008年國內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得到。
本文的所有專利數據均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檢索網頁,通過高級查詢獲得相關數據(/sipo2008/zljs/);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均來自上海萬德金融資訊數據庫、國泰安金融資訊數據庫以及各公司披露的招股說明書、公司報告等詳細資料。
本研究通過建立創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模型,利用企業經營績效的因子分析,抽取五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水平。數據摘選于wind數據庫中創業企業每年披露的財務報表及財務分析結果,并建立企業經營績效、專利數據、控制變量的面板數據集,采取多元回歸模型探討專利與創業企業經營績效的關系。
控制變量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CALEit)、創業企業年齡 (AGEit)、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BIGGESTit)、公司債務水平(DEBTit)、行業因素(INDUSTRYit)。根據Yermack(1999)以及Bhagat和Black(2000)的研究,企業規模為一個控制變量,他們發現公司規模越小,越容易取得超額經營收益。我們也控制了創業企業年齡,即計算期年份減去創業企業成立年份,蔣義宏和魏剛(2001)發現公司成立時間越早,經營業績越差。根據Kaplan和Reishus(1990)的研究,公司債務水平(DEBT)對其經營業績有顯著的正面影響,DEBT等于公司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
借鑒張蕾、陳超、趙艷艷(2009)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農業專利申請的影響因素的分析,經過比較標準化后的指標值計算混合估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通過計算面板數據模型F檢驗,最終選定固定效應模型。本文采用類似的辦法,選取了面板數據混合估計模型,建立以下面板數據混合估計模型:Performanceit=β0+β1P1it+β2P2it+β3P3it+ControlVariablesit+μit
2.1 專利數目(P1it、P2it、P3it) 由表1的結果分析中觀察到企業三種專利數量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各不相同。三種專利類型分別為發明(P1)、實用新型(P2)、外觀設計(P3),從多元回歸分析結果來看,發明專利對企業經營績效五個指標,其中三個在10%的程度上顯著,說明發明專利跟企業經營績效有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而實用新型專利對企業經營績效指標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有顯著正面影響,而且對總資產周轉率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比較而言,而外觀設計對企業經營績效沒有確定的正面或者負面影響,而且不顯著。
2.2 企業規模(SCALEit) 表1的結果表明,企業規模(SCALE)對企業經營業績指標中的每股息稅前利潤、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有正面影響但是不在10%水平上顯著,且跟速動比率負相關,但也不顯著。說明企業規模越大,績效水平可能越高,但統計上不顯著。
2.3 創業企業年齡(AGEit) 本研究用計算期年份減去創業企業成立年份表示其企業年齡,由表1的結果分析中觀察到創業企業的年齡與每股息稅前利潤、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承顯著正相關,但其他三項指標不確定正負影響。說明企業的年齡越長,息稅前利潤越大、凈資產收益率將越高。企業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業務、技術、市場等內外部環境因素更加熟悉,能更加高效靈活的處理之間的關系,故能取得更好的利潤收益,經驗統計結果與實際情況相一致。
2.4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BIGGESTit) 由表1的結果分析中觀察到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均為負值,說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大,績效水平將越低,但是在統計上不顯著。說明股權結構越集中,對企業經營績效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但是得不到統計上的顯著支持。
2.5 公司債務水平(DEBTit) 本研究以資產負債率表示公司債務水平。由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創業企業債務水平與企業經營績效沒有確定的正或者負面影響,每股息稅前利潤、總資產周轉率與債務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存貨周轉率、速動比率與債務水平的回歸系數為負,且與存貨周轉率、速動比率的負相關關系在統計上顯著。與Kaplan和Reishus(1990)Vafeas(1999)的研究得出公司債務水平對其經營業績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一致。
2.6 行業因素(INDUSTRYit) 本研究取該創業企業所在證監會規定所屬行業的相關績效指標(每股息稅前利潤、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速動比率)作為行業變量。表1的結果分析中。行業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影響正負都有,統計上顯著情況也不統一。
根據表1回歸分析的結果,發明專利數量(P1)與創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呈正比例關系,且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發明專利數量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劉洋、瞿衛軍等(2004)在研究專利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對質量類指標進行分析時,選取了發明專利授權情況作為質量考察因素。在三種專利中,發明專利是經過實質審查程序確權的,符合條件的必然滿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要求,它最能反映專利的質量狀況。故發明專利是三種專利類型中含金量最高的一種專利,其對企業盈利能力的統計結果亦證明了這一點。而實用新型(P2)對營運能力有正面影響,且總資產周轉率跟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的正相關關系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說明實用新型跟總資產周轉率有強正向相關關系,雖然實用新型在含金量上比不上發明專利,但是其地位仍然舉足輕重,其對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指標的回歸系數均為正數,對平均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而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指標對外觀設計(P3)的回歸系數則有正有負,外觀設計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則不顯著。
胡珊珊、安同良(2008)從微觀層面利用橫截面數據、相關分析法來考察中西藥企業專利數目與企業業績的關系,發現兩類企業專利數目的多少與公司業績缺乏明顯的相關關系。而本文在研發方法上采用了面板數據,建立了混合估計模型,并分類對專利數目進行統計,將績效衡量標準分為三個因子并降維處理,得出了更進一步的結論,發現因專利類型不同而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
3 結論與建議
經過分析,創業企業擁有的三種專利類型對應的數量與經營績效的關系存在差異。發明專利對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正面影響,且與每股息稅前利潤、存貨周轉率正相關在統計在10%上顯著,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與資產周轉率、速動比率的相關性均為正,但是統計上不顯著。說明發明專利對于創業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發明專利數量越多,企業經營績效水平將更高。實用新型專利數量與企業經營績效指標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存在正向相關關系,且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與實用新型專利數回歸系數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總資產周轉率的回歸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實用新型專利對企業經營績效存在顯著的正面影響。外觀設計專利數目與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存在或正或負的情況,且統計上不顯著,外觀設計對企業經營績效的作用還有待考察。
不同的專利類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影響不一,胡珊珊等(2008)分析中國制藥業上市公司專利與績效關系時提出建議:培養企業的專利觀念,及時申請專利,合理保護專利,鼓勵企業基于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專利策略;必須找到有商業價值的創新技術申請專利,避免申請過程中的盲目性和泛濫性。本實證研究的結果為企業的專利戰略決策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創業企業在資本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專利研發的選擇在注重數量的基礎上,同時需要考慮專利的類型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安同良.企業技術能力發展論―――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企業技術能力實證研究[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雯雯,孫成江,劉玉奎.中國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情報雜志,2006.
[3]胡珊珊,安同良.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制藥業上市公司專利績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
[4]張蕾,陳超,趙艷艷.我國農業專利申請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87-190.
[5]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 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3.
[6]周煊,程立茹.我國制藥業專利技術開發與行業發展[J].商業時代, 2006.
[7]Bhagat,sanjai, Bernard S.Black.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C],2000,Working paper,Columbia Law School.
[8]Kaplan,Seven N.,and David Reishus. "Outside Directorship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7.
[9]Nicholas John Van Reenen. Patents, real op 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 112:97-116.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of a box beam prefabrication yard for Jing-Fu passenger dedicated railway, it is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that large-scale temporary project design to the precast method and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rapid and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conditions in future.
關鍵詞: 箱梁預制;大臨工程;施工技術
Key words: box beam prefabrication;large-scale temporary project;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U44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7-0112-02
1 工程概況
京福客專某制梁場長約650米,寬約250米,位于山丘上,地勢稍平,植被較發育。地質情況依次為:素填土、粉質黏土、粉質黏土、云母石英片巖、云母石英片巖、云母石英片巖。制梁場承擔了Ⅴ標某段約18.3km范圍內,共389孔箱梁的預制施工任務,其中32米箱梁355孔,24米箱梁34孔。梁場設置7個制梁臺座、56個存梁臺。梁場建好并驗收合格后開始進行工藝試驗,箱梁經試驗驗收合格,取得生產許可證后批量生產,供梁范圍內包含25座橋梁,其大橋8座、大橋15座、中橋2座。工程總工期19個月。施工進度安排:施工準備1個月;梁場土建4個月;試生產及取證2個月;箱梁預制12個月。箱梁預制進度根據鋪架箱梁的進度和工期決定,本工程箱梁鋪架進度為:0~10km為2~2.5孔/天,10~15km為1.5孔/天,冬季1孔/天。本區間段箱梁梁體架設工期13個月。
2 大臨工程總體設計
根據現場調查、施工設備及箱梁施工特點,制梁場總體平面布置采用平行式布置形式,跨龍門吊運梁裝車方案。梁場縱向與線路中心線平行,據箱梁生產數量和工藝特點,梁場劃分為制梁區、存梁區、生產輔助區、混凝土攪拌區和生活辦公區五大區域。
制梁區布置7個制梁臺座,其中6個32m臺座、1個24m臺座。模板配置:底模按制梁臺座配7套(其中1套24m),側模配4套(其中1套24m),內模4套(其中1套24m)可滿足制梁要求。
制梁區內布置了鋼筋預扎胎具3套(32m底腹板綁扎胎具2個,32m頂板綁扎胎具2個:32m、24m共用底腹板綁扎胎具1個,24m頂板綁扎胎具1個)、模板拼裝臺座4個。生產區配備30T/40m跨度龍門吊3臺,10t-20m跨度龍門吊1臺,龍門吊的布置為:1#、2#、3#車為30t-40m跨度龍門吊,4#車為10t-20m跨度龍門吊。1#、2#和3#車主要承擔鋼筋骨架和內模的吊裝任務,承擔制梁區其余吊裝任務,4#主要承擔鋼筋裝卸的吊裝任務。
靜載試驗臺1座:梁場每生產60片梁需做一次梁體靜載試驗。按照既有經驗,不需設置專門的靜載試驗臺,僅需選擇其中一個存梁臺座作適當改造后成為靜載試驗臺。為方便靜載試驗設備的安裝和拆卸,把靜載試驗臺設置于提梁區,借助提梁機完成靜載試驗。
生產輔助區布置有混凝土拌合站、砂石料場、鍋爐房、鋼筋存放區、材料庫房、機修區、工具房、發配電房、變壓器房等,以適應生產的需要。混凝土灌注配備2臺HZS120型拌和站組成混凝土生產線,生產能力達240m3/h,均采用電子自動計量系統,灌注混凝土時采用混凝土地泵運輸,用2臺布料機分別從箱梁一端向另一端對稱布料。
3 箱梁預制施工方法與工藝
3.1 鋼筋工程
箱梁鋼筋采用分體綁扎、分體吊裝工藝:底腹板、頂板鋼筋骨架在制梁臺座外的鋼筋胎具上綁扎成型并安裝預應力預留孔道抽拔膠棒用兩臺30T龍門吊將箱梁底腹板鋼筋骨架吊入制梁臺座安裝端模吊裝內模吊裝頂板鋼筋就位,然后進行橋面預埋件等后續工作。
3.2 模板工程
①安裝模板順序。安裝模板(如圖1所示)時,橡膠管在胎卡具完成安裝,底板與側模聯接、然后內模,內模為不封閉結構。切實保證端部預應力管道順直、無死彎,并套好彈簧圈,上好端模與底模、端模與側模的連接螺栓。
整體模板移動依靠布置在臺位兩側軌道及與側模板配套的滑模小車來縱向移動模板。當外側模安裝到位后,為保證支撐牢固穩定、滿足受力要求,采用臺位兩側的可調絲杠作為就位后的支撐,同時控制箱梁模型高度。
內模是腹板鋼筋骨架就位后進行安裝。在安裝內模時,要隨時注意腹板部位通風孔預埋件的安裝。內模底板為不封閉結構,內模與底模、外側模均設連接螺桿,防止內模上浮。內模支撐加固裝置采用可伸縮式撐桿和內模支架作為內模支撐。當內模支撐到位后,將可伸縮撐桿鎖定。
②拆除模板順序。梁體混凝土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進行拆模,如:梁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60%,梁體混凝土芯部與表層、箱內與箱外、表層與環境溫差均不大于15℃切保證棱角完整。氣溫急劇變化時不宜拆模,如圖2所示。
拆模時,首先拆除灌注混凝土時的操作平臺;其次拆除內模和外模連接件和內模;在拆除端模;最后拆除外模。側模為整體滑移式模型,通過滑模軌道,利用5噸卷揚機牽引側模板至所安裝臺座,然后利用滑模小車的手柄對模板進行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調整,完成模板安裝和拆除工作。整體式內模折疊分三次進行,兩側翼板部位以及底部拐角部位的模板均為圓柱鉸鏈聯接,其部位可以進行折疊和伸展。收縮后的內模通過內模支架下方的鋼軌作為滑移軌道,在箱梁內腔滾輪的配合下移動內模,通過較小的梁端門口,收起的內模可以整體出入。整體式內模的移動通過布置在臺位端部的5t卷揚機來進行移位。
3.3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采取快速、連續灌筑,一次成型的方式:灌注順序為先底板,后腹板,然后頂板,灌注時間不超過6h。采用水平分層、斜向推進灌注工藝。灌筑中,兩側腹板混凝土高度應保持一致,工藝斜度以30°~45°為宜,水平分層厚度不大于30cm,先后兩層混凝土的間隔不得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灌筑完畢后,對頂板、底板混凝土表面進行二次趕壓抹光,保證防水層基面平整及橋面流水坡度。
①混凝土灌注時先從一端開始,灌滿底板4米范圍內底板混凝土并用插入式振動棒振搗,以確保底板、腹板交接處混凝土密實。
②通過腹板從一端向另一端對稱關注底板和腹板交接處,腹板約高出2/3的混凝土,振搗時以附著式振動器為主,插入式振動棒為輔。
③從一端向另一端對稱灌注兩側腹板混凝土,并采用插入式振動棒進行混凝土搗固。防止開動附著式振動器后,擾動腹板下半部分已接近初凝混凝土,而造成麻面或露筋。振動棒插入下層混凝土10cm作用,振動棒不得接觸橡膠管以及預埋件。
④由一端向另一端灌注頂板混凝土,由于頂板面積大并且灌注混凝土速度快,因此,利用整體抹平機進行抹面處理。
3.4 預應力工程
張拉工藝流程:制束穿束預張拉初張拉終張拉。預應力施加分預張拉、初張拉、終張拉三個階段:
①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50%,此時預制梁帶模預張拉,但模板應松開,不應對梁體壓縮造成障礙,張拉數量、張拉力、張拉順序符合設計要求。
②當梁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80%,且模板拆除后,進行初張拉。張拉數量、張拉力、張拉順序符合設計要求。初張后梁體方可吊出臺位。
③終張拉在存梁臺座上進行,且梁體混凝土強度、彈性模量達到設計值、齡期不少于10d后進行。
④終張拉完成24小時后檢查確認無滑絲、斷絲現象,砂輪機切割錨外多余鋼絞線,完成后用防水涂料對錨具進行防銹處理。
3.5 管道壓漿和封端
①管道壓漿。
終張拉完成后應當2d內進行管道壓漿作業,壓漿應當先上后下。由一端以0.6MPa恒壓力向另一端壓送水泥漿,另一端溢出的稀漿變濃并達到規定稠度后保壓3min以上,封閉出漿口并繼續壓漿到0.6Mpa。管道出漿口應裝三通管,確定出漿濃度與進漿濃度一致時進行封閉保壓,管道注滿漿體后,在0.50~0.60MPa下持壓3min,且壓漿最大壓力不宜超過0.6Mpa。若無漏漿則關閉進漿閥門卸下輸漿膠管。
②封錨。
采用C50干硬性補償收縮混凝土進行封錨。封錨之前,應當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對錨具、錨墊板表面以及外露鋼絞線進行防水處理。為了保證封錨混凝土密實、無蜂窩麻面,必須加強搗固并與兩端面平齊。為了方式封端混凝土與梁體間產生裂紋,應當保持混凝土濕潤并加強養護。養護結束以后,在梁端底板及腹板表面滿涂厚度1.5mm的聚氨酯防水涂料。
3.6 箱梁移運和存放
箱梁完成初張拉后,即可以在場內進行移運作業。橫移采用移梁小車方案,橫移主要步驟:
①箱梁在臺座上完成初張工序,檢查合格,將移梁小車置于箱梁兩端底部。
②對好位后四臺250t千斤頂起頂,將梁體重量完全落于移梁小車上。
③利用連續頂推千斤頂牽引移梁小車,使小車前進到存梁股道上,將箱梁落于存梁股道上,進行終張拉、壓漿、養護等后續工序施工。采用2臺450t提梁機進行箱梁縱向移位。
存梁臺座基礎為混凝土擴大基礎,持力層的承載力試驗數據是控制性指標,存梁臺座的四個支點需要精細測量控制,落梁時四個支點的高差應控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
4 結論
結合現場實際,總結了客運專線箱梁預制場建設技術,尤其對大臨工程總體設計與箱梁預制的重要工序進行了詳盡論述,為便捷、經濟地建設箱梁預制場提供參考,可對客運專線制梁場的設計和建設起到有益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立軍.鐵路客運專線大噸位預制箱梁制、移、運、架施工技術研究[D].同濟大學,2007.
[2]賈國利.客運專線900噸預應力雙線簡支箱梁預制和架設技術[D].西南交通大學,2008.
[3]趙如.客運專線箱梁施工關鍵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4]雷昌龍.32m鐵路雙線箱梁預制工藝[J].橋梁建設,2006
(05).
[關鍵詞] 楓香 大徑無節良材 培育
近年來,隨著皖南地區林區林種、造林樹種的結構調整,以及市場對闊葉材和優良闊葉樹種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闊葉林又有較好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林分生物多樣性等功效,闊葉樹種造林已成為人工林造林的首選。在旌德地區,長期以來,楓香人工林承襲的是杉木和馬尾松人工林的培育技術,而且筆者也沒有看到關于楓香大徑級無節良材培育技術的報道。筆者以參加1994-2002年“楓香在杉、松采伐跡地上更新造林技術”研究為基礎,結合近8a來的實踐經驗,就楓香大徑級無節良材的培育的必要性、培育技術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了分析:
1.楓香大徑級無節良材培育的必要性
安徽省旌德地區人工林主要以杉木馬尾松為主,而且基本上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營造的,現均已逐步進入成熟采伐期,以楓香等鄉土樹種作為杉木馬尾松采伐跡地更新樹種已被林業工作者和林農廣泛接受,并自1994年以來得到了極大的推廣,但楓香人工林的培育仍然沿襲的是杉木馬尾松的培育技術,技術相對較為落后,特別是大徑級無節良材培育技術方面一直是空白。而生物多樣性是衡量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和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部分,即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效益,又要保證森林持續生產、為人類經濟建設服務。相對外來樹種、針葉樹種而言,經營鄉土闊葉樹種更能恢復林下植被,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生態效益。同時通過遺傳改良使材質改善,通過森林培育人工修枝生產無節良材,使其經濟價值大幅增加,可有效提高林分質量,提升林地潛力,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
2.楓香大徑級無節良材培育技術
2.1 認真做好規劃設計
在皖南山區,楓香雖然是土生樹種,但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生長差異很大,就是同一立地條件,彼此的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規劃設計書中不僅要考慮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還要考慮植穴的大小、深度、撫育管理技術等。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山脊部位,一般不宜種植楓香,而應該選擇馬尾松等耐貧瘠樹種,因為山脊部位土壤淺薄貧瘠,楓香生長緩慢,且易遭受雨雪冰凍、風折等自然災害;整地方式以塊狀整地,先對林地剩余物進行清理,壟成攔土帶,帶寬1.5-2m,帶間距10-15m,然后按株行距2m×2m穴狀整地,植穴大小30cm×30cm×25cm。
2.2 苗木選擇
造林苗木應選擇1a生粗壯苗,苗高應≥60cm,無凍俏、無病蟲優質苗木,地徑≥0.5cm。值得注意的是,2a生的苗木一般不可取,因為2a生苗木成活率相對要低得多,筆者曾多次試驗,試驗結果一樣,但2a生的楓香苗木造林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尚不清楚。
2.3 造林密度的選擇
楓香純林的營建,應以密植較好,初植密度2130-3000株/hm2;杉木×楓香混交林,以6杉4楓為宜,總密度3000株/ hm2。高密度的種植可以壓抑楓香側枝的生長,激勵樹干的高生長,從而保持良好干形。另一方面,側枝生長的壓抑,也有利于人工進行整枝,以減少用工量,降低培育成本。
2.4 營建混交林
為防止楓香病蟲害的大發生,可能通過營建針闊混交林的模式來預防。2011年6月,蔡家橋林場祥云庵工區水庫里10 hm2楓香林地,其中4.5 hm2楓香純林尺蠖大發生,楓香葉片被取食迨盡,而與之相鄰的5.5 hm2杉木×楓香混交林則只有輕度危害。
在皖南山區,杉木采伐跡地用楓香更新造林,營建杉木×楓香混交林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技術成果。杉木采伐跡地更新造林后,保留杉木萌條,杉木的生長可以壓制楓香側枝的生長,促進高生長。而杉木是半陰性樹種,所以楓香的高生長又會對杉木起到良好的蔽陰作用。
2.5 撫育管理
造林當年6~7月要進行全面砍草、擴穴、施肥,8~9月進行全面砍草。第2a同期進行二遍全面砍草撫育,第3a7--8月進行一次全面砍草撫育。第5a進行一次全面砍灌撫育,同時進行透光伐。9-10年進行一次衛生伐。15a、20a再進行一次生態疏伐。
2.6 適時調控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以控制林分郁閉度0.7-0.8為佳,當林分到5a時,進行透光伐,主要伐除被壓木,杉木×楓香混交林以伐除2代杉木萌條為主;當林分到10-12a、樹高長到6m以后,需要進行一次強度間伐,楓香純林保留1650株/ hm2,杉木×楓香混交林,楓香保留量可適當降低一些,1350株/ hm2。林分到15a時,楓香純林保留1350株/ hm2,杉木×楓香混交林,2代杉木全部伐除,保留楓香。林分20a時,楓香保留900株/ hm2。
2.7 人工抹芽整枝
節疤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樹干髓部偏心率、圓滿度以及彎曲度,其數量、大小、分布是木材分類質量的決定因素,所以,通過抹芽整枝以確保楓香優良干形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在蔡家橋林場祥云工區汶山楓香造林地,通過抹芽、整枝樹體總枝量的10%、20%、30%、40%、50%對比試驗,發現以抹芽、整枝總樹體枝量的30%左右為最合適。但整除的枝條均為樹干下面部分,目測以不超過樹高三分之一為準,抹芽僅在中部,實施抹芽的樹齡僅為3-5a,6年后的林木樹高達3m以上因施工困難而只進行了整枝處理。小枝條整枝采用手鋸人工修枝,以免損傷主干樹皮,大枝條通常采用油鋸整枝,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人工抹芽整枝通常結合撫育間伐管理一并實施,可相應減少成本。
2.8 實施擇伐
杉木×楓香混交林齡達到10-12a以上時,必須對杉木進行擇伐,因為這個時期的杉木生長受到楓香的擠壓,已經無法與楓香競爭光源而退化,同時楓香也會因為杉木的擠壓使自然整枝過高,冠幅偏小,此時的楓香雖然高生長不受影響,但樹徑生長滯緩,達不到大徑材的培育效果,或是培育周期延長。同時,自然整理枝過高,樹干枝下高過大,主干細弱,容易遭受大風和雨雪冰凍災害。
3.效益分析
3.1 生態效益
林種和樹種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減少水土流失,進一步增強涵養水源功能;林地資源更加優化,生產力得到合理發揮;初步形成一個林種、樹種結構合理、生態功能愈趨完善、持久穩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3.2 經濟效益
楓香造林撫育第1a投入成本3675元/ hm2,第2a、3a撫育成本2400元/ hm2,第5a幼林培育成本1200元/ hm2,第10a撫育間伐成本1200元/ hm2,間伐材收入900元/ hm2,第15a撫育間伐成本1200元/ hm2,間伐材收入4500元/ hm2。第20a進行一次生態疏伐,投入成本6750元/ hm2,收入13500元/ hm2。林分成熟期以杉木26a為對比計算,在本地區進入成熟期杉木平均胸徑16cm,平均材積0.089m3,按1350株/ hm2計出材量為120 m3;26a楓香平均胸徑22cm,平均材積0.1674 m3,按900株/ hm2計出材量150 m3。兩相對比,同齡林分楓香林比杉木林多30 m3 / hm2材積,按平均650元/ m3計算,可增加19500元/ hm2收入。
3.3 社會效益
不僅可以解決林產品的供需矛盾,促進林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促進林產品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有一定的作用。建設時所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實行集約化經營,有利于提高項目區的林業經營水平,提高對小徑材的充分利用。
4.結論
楓香大徑無節良材培育技術,一是可以使地力得到充分利用,逐步提高林地地力和單位面積的產出水平,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增加林農經濟收入;二是可以有效調整造林樹種結構,增加木材種類,以滿足市場對闊葉樹木材的需求;三是可以有效改善林地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以生物措施控制森林蟲害,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四是可以為大面積培育優質闊葉樹大徑級無節良材奠定基礎。
楓香大徑無節良材培育的技術要點是:①楓香造林時應進行密植,初植密度2130-3000株/hm2;杉木×楓香混交林,以6杉4楓為宜,總密度3000株/ hm2。②林分達到10—12 a 時應及時進行強度間伐,否則容易造成高長旺盛的小徑材,易遭受風雪災害。本技術主要特性:①蔡家橋林場自1994年開始實施楓香造林技術研究,2011-2012年楓香大徑級無節良材培育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有力推動了鄉土闊葉樹種的培育研究。②技術應用成果明顯,幼林階段觀測,生長量比二代杉木純林提高30%左右,縮短經營利用周期5-10a,提高了森林的生態功能,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③楓香中幼齡林培育,采用人工砍灌、修枝、撫育間伐技術,對培育大徑級無節良材有一定的技術經驗,現有林分優越性效果明顯。
關鍵詞:工程施工;鋼絞線;穿束方法;技術經濟分析
Pick to: to we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m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scope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from place to place, because sometimes can achieve bette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eel strand; Binding metho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U448.2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隨著我國鐵路事業的高速發展,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以橋代路情況增多,預應力梁增多。鋼絞線在混凝土結構中鋼絞線穿束技術,涉及到工程的施工進度、工程質量以及工程成本的高低,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國內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人力穿束、卷揚機牽引、穿束機穿束,這些穿束方法有不同的特點,施工人員應當進行必要的技術經濟分析,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求的最佳技術經濟效果。
1、鋼絞線各種穿束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預應力梁在操作工藝中,首先在鋼筋骨架內埋設波紋管或抽拔橡膠棒定位預應力鋼絞線位置,澆筑完混凝土待混凝土強度達到拆模強度后,拆除端模進行鋼絞線安裝。鋼絞線的下料長度等于理論長度加兩端千斤頂的工作長度,千斤頂的工作長度為千斤頂長度加工作錨長度,一般一端為70~75厘米,應用砂輪鋸切割成成品鋼絞線《預應力鋼絞線規范》(GBT5224-2003)規定。
1.1人力穿束
人力穿束方法,一種純體力施工,不需要能源和機械設備,其缺點是耗費體力大,需多人完成,且鋼絞線損耗量大,安裝順直質量不好。鋼絞線下料事先找塊平坦的地方,通過人力拽動鋼絞線來完成每一種定尺鋼絞線放線長度,人行走路線不順直使鋼絞線不能夠完全展開,造成下料不準確普遍偏長,最后鋼絞線的切割通過固定在地面上的砂輪切割鋸完成。將下好同一尺寸的鋼絞線放在一起,按照管道長短、穿束根數的不同編組,然后通過多人搬運送入預應力管道內,由于每根鋼絞線在管道內受力不均衡,相鄰鋼絞線易在管道內交錯,造成預應力鋼絞線在張拉過程中鋼絞線纏繞相互擠壓,影響預應力張拉質量。
1.2機械拖線
機械拖線方法,其放線方法與前者相同,不同之處主要是穿束方法不同,通過一臺卷揚機牽引鋼絞線進入管道內完成,先將準備穿入的成束鋼絞線頭扎在一起,再通過特制的子彈頭卡具將鋼絞線頭鎖緊,最后用處于梁另一端的卷揚機通過事先在管道內穿好的一根導線牽引子彈頭來完成穿束。與人力穿束方法一樣鋼絞線在管道外兩端的外露部分尺寸長短不易控制,仍需要人力拽拉或頂推使兩端長短一致。
1.3穿束機穿束
穿束機穿束是一種通過機械穿束、下料的方法,先將整捆鋼絞線放置于梁端的鋼絞線放線的支架內,抽出鋼絞線頭送入穿束機內,穿束機電機帶動機內的兩個高強的橡膠輪夾住鋼絞線傳動,將鋼絞線頂推快速送入梁體管道內,鋼絞線外露部分長短通過遙控器遙感穿束機頂推或后拉,復原到需要的設計位置,然后穿束機上自帶的砂輪切割鋸在鋼絞線末端切割;一機兩用完成整個鋼絞線的安裝。優點:①鋼絞線外露部分定位準確;②送入管道內每一根鋼絞線根據先后順序,由下而上依次疊加,保證了每一根鋼絞線在管道內不易發生纏繞。
使用穿束機穿束操作技術簡便、容易掌控、質量也能保證、又極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是以上兩種方法所不及的,鋼絞線不會在施工中遭到損壞或污染,成捆的鋼絞線不需要預先放好線,而是通過穿束機的滾動輪直接將一根根鋼絞線送入管道內;鋼絞線易于保管,不用預先下料,將成捆的鋼絞線吊入放線支架內覆蓋保管即可。
2、各種鋼絞線安裝方法的技術經濟比對分析
各種鋼絞線安裝方法的經濟分析,綜合對比如下表1
表1單跨梁的鋼絞線安裝費用對比分析表 單位:元
安裝方法 計量 人工費 機使費 其它材料費合計
單位
人力穿束 單跨 1500 480/482=1.0 40 1542
1.8*1*0.69=1.2
機械拖線 單跨 1000 480/482=1.0 40+20=60 1084
8000/482=16.6
2*1*0.69=1.4
4*2*0.69=5.5
穿束機穿束 單跨 30030000/482=62.240+20=60430
3*4*0.69=8.2
注:機械設備單價:1.8kw砂輪鋸480元/臺、4kw兩噸卷揚機8000元/臺、3kw穿束機30000元/臺,人力穿束砂輪鋸工時1h,機械拖線砂輪鋸工時1h、兩噸卷揚機工時2h,穿束機穿束穿束機工時4h。按照目前市場用工情況人工費100元/工日,機使費是采用每種方法所使用的設備攤銷費(按青島萊西南梁場482跨箱梁生產任務計算)和各類設備使用的電費(屬工業用電0.69元/ 度)、其它材料費主要指砂輪鋸片更換材料費、特制子彈頭材料費、遙控裝置內接觸器更換材料費等。
2.1從能源供應方面分析
對于電能無法供應或經常發生停電條件,生產梁數較少時的施工現場宜優先選用人力穿束;鋼絞線穿束運輸不便,現場地理位置狹小、不便操作的、存在危險源的地區,應優先考慮機械拖線方法。
2.2從鋼絞線安裝質量方面分析
對于穿入鋼絞線質量,應避免鋼絞線在管道內的纏繞,宜選穿束機穿束方法。
2.3從工程結構方面考慮
對于高質量、高要求且工期緊的施工項目,應優先選用穿束機穿束方法,因為這種方法質量可靠、施工進度也快,人工穿束方法穿一跨梁鋼絞線需要6小時,而穿束機穿一跨梁鋼絞線只需4小時,大大節省施工時間。
2.4從材料節省方面分析
人工穿束方法在下料方面,工人未必按照設計8種尺寸去放線,一是下料尺寸繁多,二是容易搞混淆,歸其為4種長度放線,每一組都按照這一組內最長的一根管道去下料,將有60%的料超長,每根多損耗達100mm,再加之工人在鋼絞線放線行走中的松緊,每根鋼絞線無形中又增加了平均在50mm的偏差值,每一跨梁多損耗:(310×60%)根×[(100+50)/1000]米×1.1公斤/米=30.6公斤。機械拖線方法也存在同樣問題,而穿束機下料是直接在梁上等長下料,通過機械遙控定位,下料偏差控制在±10mm,單跨梁可節省鋼絞線大約0.028噸,482跨梁可節省鋼絞線13噸。
2.5從經濟因素分析
從前面各種鋼絞線安裝方法的經濟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人力穿束成本最高,其次是機械拖線,再次是穿束機穿束。隨著生產梁數的增多,穿束機穿束成本隨之遞減。482跨梁可節約成本(1542-430)×482=53.6萬元,鋼絞線材料節約13噸×6058元/噸=7.9萬元,綜合經濟效益可觀,所以生產數百跨的橋梁場選用穿束機穿束很適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施工中鋼絞線安裝方法的選用應根據施工現場條件和生產數量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條件,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后確定施工方案,以最終達到良好的技術和經濟效果。
參考文獻:
〔1〕《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GBT 50326-2006
〔2〕《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范》GB50430
〔3〕《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24-2010
〔4〕《客運專線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暫行技術條件》鐵科技函[2004]120號
【關鍵詞】經濟領域 數學計量 數據模型 應用 分析
數學模型以及數序建模,是在以數據為主導的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數學內容,也是其發揮效果最好的領域。其中,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數據預算以及數學計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針對應用領域進行模型的搭建,從而設計符合其領域內的數學計量模型。在經濟領域中,應用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數據模型紀念性經濟數據的計量。在不同的經濟領域中,由于需要進行產出比以及數據的未來預測。因此,針對經濟領域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就更加廣泛。本文以不同經濟領域的數據模式進行舉例分析,以此來分析如何更好的運用數據計量數據模型。
一、經濟領域進行數據模型的應用需求分析
經濟領域中,由于其覆蓋的方向比較廣泛,因此對于不同的經濟領域而言,其設計的經濟數據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那么,對于經濟領域而言,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領域的發展狀況以及產出比等重要數據。數據是經濟的命脈,也是經濟的方向。通過數據的呈現和分析,能夠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經濟領域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通過分析經濟領域的數據,不僅僅能夠掌握目前該領域的經濟狀況,更能夠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預測。因此,采用數據模型就現代非常重要。那么,對于經濟領域而言,其進行數據模型的應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針對不用經濟領域進行分類,從而匹配與之對應的數學模型。由于經濟領域是復雜并且多變的,而且經濟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對于經濟領域一定要進行分類和劃分,例如可以針對經濟領域按照生產型以及虛擬型經濟領域進行劃分,那么針對生產型經濟領域,就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數據統計以及數學模型的應用,而虛擬經濟領域則更加依托虛擬數據的估算以及預測等。
其次,針對性的進行數據模型的設計;數據模型的設計需要從數學建模的思想中進行提取,從而根據實際的經濟領域進行模型的建立。數據模型中,需要設置數據輸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輸出的預算和測算。這在很多生產型經濟領域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此外,對于數據的預測是非常重要的,在經濟領域中,一般都需要針對該領域進行產出比以及經濟效益的預測,從而確保未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最后,經濟計量數據模型的需求更為廣泛也更加實際;在數據估測過程中,需要針對經濟數據進行模型評估,從而進行模型設計。對于計量數據的模型搭建,具備數據的基礎需求分析,并且根據高等數學的概率論內容進行概率估算,從而針對經濟領域的實際情況,進行經濟計量數據模型的設計。
二、經濟領域中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分析
樣本分析,數據統計,數據評估是經濟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三個內容。那么,對于針對經濟領域進行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也需要這三部分的內容進行搭建,從而設計針對不同經濟領域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因此,在應用方面,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作用也將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體現。根據不同的經濟領域,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模型設計會有所不同,但是其設計理念與設計思想是可以并軌的。
第一,基于樣本分析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應用;樣本分析是根據經濟領域中的以往數據或者是估算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針對經驗數據的一種預測和估算方式。搭建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同時,主要依賴經驗數據進行現有數據的預測。因此,基于樣本分析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重點研究的內容是市場預測。也即是說,在未投身某一行業之中的時候,如何根據經驗數據來預測行業風險以及經濟效益。
第二,基于數據統計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應用;數據統計是某行業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進行經濟評估,通過評估數據來確定該行業發展狀況是否正常,是否有潛在的危機和現有的漏洞問題。基于數據統計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重點在于分析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是為了保證現有經濟環境的健康和穩定性發展而進行的一種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
第三,基于數據評估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應用;數據評估是對未來走向的一種經濟預測。其中,對于經濟領域的未來發展,通過建立數據評估的數學計量數據模型,可以根據經驗數據和現有數據,進行未來經濟數據的估算,通過這些估算數據可以充分的展現未來該經濟領域的發展情況,是否有必要進行擴大化的發展。因此,這些數據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該經濟領域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總之,數學計量數據模型實際上可以針對經濟領域的現有情況,以及未來的經濟數據估算,來對某經濟領域進行全方面的數據分析,從而通過數據的科學性來理性的進行經營和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但是,重點在于如何能夠將這些數據進行科學化的統計和估算,從而保證預測的準確性。
三、結語
通過對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分析,針對某一經濟領域的數據測算等,這些數據的呈現,是通過長期的統計和計算得到的。而利用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作用,則是為了能夠更加科學的進行預測和測算,從而對現有經濟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等關鍵性因素進行分析和實踐,從而保證在經濟領域內的長遠發展問題。總之,數學計量數據模型的應用,可以提高經濟領域內的科學標準與價值,在穩步發展以及科學發展的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慰文,蔡福春,吳定華.宏觀計量經濟模型中變系數問題探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6(02):29-35.
[2]黃小芳,盛永祥,吳潔.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鈦白粉生產企業經濟效益研究[J].工業工程,2014(02):31-37.
關鍵詞:質量控制;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發;環境破壞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5-01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52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在很多地方,人們受到酸雨、霧霾以及噪聲等的侵害,還有一些城市,出現了很嚴重的沙塵暴,這些都是由于人們對于廢氣的隨意排放,對垃圾的處理不當以及對樹木的亂砍濫伐所造成的。想要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就應該善待我們的地球,愛護環境,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控制好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定期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讓環境質量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筆者將對于環境的監測技術以及環境質量控制的措施進行探討。
1 環境監測的意義和方法
1.1 環境監測的意義
環境監測是了解環境質量、獲取環境信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對水源、空氣、噪聲、輻射等進行監測來了解環境污染的程度,具有觀測環境變化的作用。保護環境建立在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只有經過環境監測,才能獲得環境質量的相關信息以及發展趨勢,并以此為依據對環境進行治理和保護,只有了解環境污染的程度以及污染源的主要成分,并對其進行分析,找到解決的辦法,排除污染源,才能提高環境的質量。例如,在某市的某條河流發現有大量死魚,只有對河流的水質進行檢測,才能了解水中的有害物質以及污染成分,并查處有害物質的來源,從而將其進行排除。同時應對該河流的水進行截斷,以防下游人群遭受“毒水”的侵害。
1.2 環境監測的技術與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環境質量的監測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目前采用最多的監測方法有采樣分析、現場監測和自動監測等。采樣分析就是由監測人員來收集監測對象的樣本,例如想要監測某地河水的水質,可采用取樣袋裝一些樣本帶回實驗室,并采用光譜或者是紅外線進行檢測,采樣分析這種監測方式可用于水源、空氣還有一些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物進行檢測;現場監測是指監測人員攜帶相關監測到監測現場,在現場直接對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該種監測方式的優點在于能夠大量采集資料,數據全面客觀,并且監測儀器設備攜帶較為方便,不會產生太多運輸成本,對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來說,現場監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自動監測是所有監測方法中最為先進的一項監測技術,該監測方法可用于對水源、空氣等進行自動化的監測,因此在國外運用極為廣泛。我國在這方面也研發出相關的產品,但是由于技術方面仍然受到較大的限制,因此該種設備在應用上仍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監測效果不理想。總的來說,想要提高環境的監測技術,應注意以下三點:
(1)采樣分析的樣本應盡量全面一些,使檢測結果更加接近事實,減小誤差;(2)檢測工作應該定期進行,以及時獲取最新數據,掌握最新的環境質量相關信息;(3)提高相關檢測設備的檢測水平,加大對相關設備的研發力度。
2 環境質量控制的措施和效果
2.1 環境污染現狀
最近這幾年,我國環境的質量急劇下滑,很多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現象,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垃圾污染、輻射污染、噪聲污染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廠污水和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城市的水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空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機動車尾氣的排放以及工廠中廢氣的排放。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家用小汽車的數量也趨于急劇上升,汽車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汽車尾氣的排放對于城市中空氣質量造成非常大的壓力,雖然很多城市已經實施了“限號”的政策,但空氣污染仍然很嚴重,有些城市常常會出現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在城市甚至在一些鄉鎮中,垃圾污染的現象也尤為嚴重,“白色污染”問題對人類造成的困擾已經持續很多年,雖然在相關政策的監管下,垃圾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快餐”時代的到來,“白色垃圾”的處理仍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噪聲污染在城市中較為常見,最主要的是交通噪聲以及娛樂場所的噪聲。汽車數量的增加不但會使空氣質量受到嚴重的威脅,汽車鳴笛聲也會對城市造成很嚴重的噪聲污染,因此人們常說,城市是“喧嘩”的,其實是對城市噪聲的抗議;與以上四種污染相比,輻射污染是人們最難以察覺的一種污染方式,但輻射卻在無聲無息中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城市中的信號發射塔、電視臺、電子霧等都是輻射污染的來源,可以說,人們無時無刻不處在不同程度的輻射當中,形勢非常嚴峻。
2.2 環境質量控制的措施
對于環境質量的控制,是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基礎。在對環境進行監測的基礎上,應當采取相關的措施來對環境的質量進行控制,使大家能夠生存在一個舒適的環境當中。對環境質量的控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數量實證分析;寧波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0-0083-02
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基礎及現狀
(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對外貿易以年均約16%的速度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為l16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突破 4000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4383.7億美元,增長34.6%;進口4128.4億美元,增長39.9%,全年實現貿易順差255.3億美元。如此大幅度快速發展,使得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成為理論界的熱點。對于這兩者之間的討論大致可分為幾種,一種是討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是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的增長帶動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一種是認可進出口的增長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而討論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本文的研究屬于后者。
(二)相關文獻回顧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動態生產率理論和剩余產品出口中就涉及到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的問題。他認為,對外貿易是市場范圍擴大的標志,市場范圍制約著分工程度,而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提高的因素,因此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同樣,剩余產品出口,是完全利用國內所閑置的生產資源生產出國外需要的產品,在無機會成本的情況下,在國內經濟活動不受到影響的同時又因出口而換回更多國內需要的產品。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羅默、盧卡斯和斯文森等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把技術變動作為推動生產率增長的核心因素。新貿易理論的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和海爾勃曼則認為,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是由于貿易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來源于國際貿易可以通過促進國內資源在物質生產部門和知識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
那么,有人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研究結果對沿海一帶的港口城市是否適合呢?港口城市的外貿行業勢必比內陸要發達得多?當地政府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地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呢?
(三)寧波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的現實意義
帶著上面提到問題,本文以港口城市寧波為研究的窗口,并對寧波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先來了解寧波經濟的情況。
寧波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毗鄰上海、杭州。寧波港目前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2002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5億噸.名列中國大陸港口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達 185.5萬標準箱。2008年人均國內生產緊逼5000美元。高于國內平均水平80%。目前,寧波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工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業基地。另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進一步提高。在經濟增長和進出口貿易都快速發展的寧波,如今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其中外貿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那么,寧波作為一個較發達的港口城市,對外開放作為對經濟騰飛的強大推動器,究竟對寧波經濟增長發揮多大作用,下面就對外貿易對寧波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一些定量分析。
二、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樣本選擇的基本考慮以及各項變量的確定
目前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從出口的角度評價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二是從凈出口的角度來評價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寧波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模型框架
本文將采用增長量為研究角度,經過計算各年度指標的增長率計算得到(文中數據的選取均來自《寧波統計年鑒2006》)。
通過Eviews計量經濟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線形分析,具體:以GDP增長率為因變量,出口增長率EX和進口增長率IM、進出口總額增長率TA為自變量構造三元線形回歸模型,軟件分析結果如下:
計算得到F=4.484745,給定的顯著性水平a=0.05,查F分布表,得到臨界值F(3,8)=4.07,其中解釋變量數目為3,樣本容量為12。則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t檢驗的臨界值t(8)=2.306,不通過檢驗。
值得引起注意的有,首先可以看到表中1997年那一欄全部出現負增長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中國整個地區的進出口受到一定的影響,寧波地區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進出口額的下降。1998年也是受到其中的影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2000年凈出口增長率歷年來最大的,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亞洲各國的經濟此時都得到了全面復蘇的結果。
下面我們對1994~2005年的進口增長率、出口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統計數據分別回歸分析,以求發現GDP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三)進口增長率、出口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統計數據分別回歸分析
1.首先對寧波1994~2005年度的進出口總額與GDP增長率進行回歸分析。用N1表示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并為解釋變量;用GDP1表示GDP增長率為被解釋變量。當置信水平在95%的情況下,P值小于0.025,回歸系數通過檢驗。F計算得到F=14.22111>F(1,10)=4.96。則通過檢驗。其中解釋變量數目為1,樣本容量為12。則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T的臨界值是在樣本容量為12下,則有t>t(10)=2.228,通過檢驗,這表明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與GDP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回歸系數為0.356503,這也就說明了N1每增加1%,GDP1就會相應的增加0.356503%,從而表明對外貿易增長對GDP1增長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由于對外貿易包括進口和出口兩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們將進出口增長率再分解為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兩種因素。
2.根據統計數據,我們對1994~2005年度的出口總額增長率與GDP增長率進行回歸分析。用EX1表示出口總額增長率,并為解釋變量;用GDP1表示GDP增長率,并為被解釋變量。在95%置信水平的情況下,P值F(1,10)=4.96。則通過檢驗。其中解釋變量數目為1,樣本容量為12。則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T的臨界值是在樣本容量為12下,則有t>t(10)=2.228,通過檢驗,這表明出口增長率與GDP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回歸系數為0.347224,這也就說明了EX1每增加1%,GDP1就會相應的增加0.347224%。
3.下面我們對1994~2005年度的進口增長率與GDP增長率進行回歸分析。用IM1表示進口增長率,為解釋變量;用GDP1表示GDP增長率,為被解釋變量。置信水平在95%的情況下,P值F(1,10)=4.96。通過檢驗。其中解釋變量數目為1,樣本容量為12。則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T的臨界值是在樣本容量為12下,則有t>t(10)=2.228,通過檢驗,這表明出口增長率與GDP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回歸系數為0.350800,這也就說明了IM1每增加l%,GDP1就會相應的增加0.35080%.
4.基本結論和回歸分析評價。從以上的回歸結果,得出:從增長率角度來看,在對外貿易各個方面的因素中,進口增長和出口增長都對寧波的經濟發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出口的作用更加明顯。而且寧波自改革開放以來也一直強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從總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構成時,可以看出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出口持續擴張,帶動相關產業的增產,生產結構與就業結構相應持續的調整。同時,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正是從增加供給的角度表現出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擴大進口也能促進經濟增長。結合寧波的實際情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進口產品能夠填補國內供給空缺,從而可以增加民間投資和消費,提升其結構,通過進口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與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想結合,使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2)通過進口,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思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情況下,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減少資源的浪費,所以這種技術的引進帶來明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3)進口可以加劇國內的競爭,能夠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盡管增加進口的政策會限制國內產品的市場,但卻帶來了相應的高技術,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實證檢驗、得出結論:寧波的對外貿易對寧波的經濟增長有很大帶動作用。因此,作為寧波來說,應該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注意適度的擴大進口,提高進口增長率,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大力推動先進技術的進出口,加速經濟增長的轉型,引進和分享國外先進技術和創新結果,加快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同時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實現經濟集約化增長。實施科教興貿,加快出口產業的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制成品的技術和資本含量。全面推動出口產品的創新,促使制成品出口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制成品的出口就將實現由低效型到高效型產業結構的升級,寧波出口的商品也將實現向高科技、高資本含量產品為主的方向跨越。這樣,寧波的出口貿易增長才能真正通過刺激技術進步的機制,發揮對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維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增長;人口就業;回歸模型;數量分析
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有密切關系。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能帶動就業增長,就業增長反過來也能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過低就不能增加就業崗位,導致社會穩定程度的降低,影響改革進程。因此,協調好人口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國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人口就業率不升反降,即出現了所謂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問題。因此,如何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如何實現穩定就已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擬以北京為例,對這一現象進行量化分析,建立人口就業與經濟增長的回歸分析模型,找出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出現論的問題本質。
一、經濟增長與人口就業回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本文從北京市統計年鑒(2008)中選取了1998年以來北京國內生產總值(GDP)、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等數據,回歸方程計算由SPSS完成的。其中,Y表示國內生產總值(GDP),X0表示全部從業人員,X1表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X2表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X3表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
利用1998年-2002年,Y=-12685.5+25.151 X0可以看出:期間GDP每增加1%,從業人員增加25.151%。
2003年-2007年的數據首先建立回歸方程:Y=-6575.128+15.836X0,可以看出:期間GDP每增加1%,從業人員增加15.83%。
1998年-2002年GDP對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拉動作用作回歸分析:Y=20129.79-235.934 X1、Y=-3067.918+28.681 X2、Y=-8991.915+35.821 X3。可以看出:在前五年期間GDP每增加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負增長,減少了235.934%;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增加28.68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35.821%。綜上初步得出GDP的增長對第二和第三產業人口就業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同時與第一產業有反向變化關系。
2003年-2007年GDP對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拉動作用作回歸分析:Y=87895.87-1314.352 X1、Y=21319.45-62.467 X2、Y=-2052.498+15.963 X3。可以看出:期間GDP每增加l%,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負增長,下降1314.352%;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也為負增長,下降了62.46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15.963%。
二、回歸方程計算結果分析
1.在兩個階段中,GDP的增長與從業人員數量的變化關系是不同的。1998年-2002年北京市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波動與當期實際GDP波動保持了順周期變化,而第一產業的就業波動表現為逆周期變化,而且與實際GDP波動的相關性明顯要高于其他兩個產業,且高于實際GDP的波動幅度。不同產業的發展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不盡相同,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相當。2003年-2007年北京市第一、第二產業的就業波動與當期實際GDP波動保持了逆周期變化,其中第一產業的就業波動明顯要高于其他兩個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波動與當期實際保持了順周期的變化。
2.經濟增長對第一、二、三產業所增加的從業人員數量變化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在前五年期間,GDP的增長對第二、三產業都能增加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而在后五年即2003年-2007年期間,只有第三產業就業崗位比1998年-2002年期間稍微增長的。這是由于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使得第三產業對對經濟增長的有很大的推動作業。同時經濟的增長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一、二產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卻大量減少,出現了負增長,這可能是由于在這一時期國有和集體企業下崗工人增多等原因導致的。
3.通過對上述所得到的數據分析:在不同時期內,由于GDP增長所引起的就業崗位增加的數量也是不相同的,其中不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拉動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可得出: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不一定是同步增長的。北京作為首都,由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性質,吸引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三、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