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9 10:44:5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海洋污染調查報告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海島的意義不僅在于島嶼本身的資源,而且還是中國防務體系中的前哨陣地,因此開發海島對加強海洋工程建設,促進海洋科技發展和工農業進步以及國防建設等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988—1995年有關部門進行了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和海島綜合開發試驗,完成了《全國海島綜合調查報告》。1988年4月海南島建省并成立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海洋經濟建設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粵(廣東)海(海南島)鐵路正式通車,完善了海南島同雷州半島的綜合運輸體系,促進了海南島的經濟發展。作為中國的第二大島,海南的現代化對保衛和開發中國南海區域具有重大意義。1996年國務委員在第二十四屆世界海洋大會上致辭中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共享一片海洋,熱愛海洋就是熱愛人類自身,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因此“,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工作,在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的同時,積極探索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發展模式,為解決海洋資源與環境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視對海洋污染的調查和監測,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遠海、多部門合作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和預報、警報系統。二是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三是制訂海洋環保規劃,中國先后制訂了《全國海洋環保“九五”(1996—2000年)計劃和2010年長遠規劃》、《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和《海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四是開展了對海洋污染的整治,國家遵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和“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方針,對不符合標準的沿海的廠礦企業限期達標,否則令其搬遷、停產或關閉。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目前已建立各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59個、海洋特別保護區2個,為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作出了貢獻。
曾強調:“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聯合國將1998年確定為“國際海洋年”,對此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確定了“迎接海洋世紀,共鑄藍色輝煌”的主題,組織了有史以來以海洋為主題的最大規模的公眾宣傳活動。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關部門下達文件,由交通部牽頭成立籌委會,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開展籌備活動。2005年7月11日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出會的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指出:中國既是陸上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大力發展海洋事業,對于保障國家安全、維護權益、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經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鄭和下西洋紀念日作為中國的“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通過“宣傳鄭和、學習鄭和、弘揚鄭和”的一系列活動,對全國人民進行了一次海洋觀的普及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識,為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海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總的來看中國海洋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底子薄,在總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中國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2012年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斷提醒我們:在國際海權競爭激烈、海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近海生態環境頻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訂和實施國家海洋發展戰略仍需全方位、多視角的審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貫徹黨的十精神,促進中國海洋經濟全面、快速、健康、和諧、持續發展。
第一,要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管理。一是要加快轉換海洋經濟發展體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海洋產業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經濟管理法規,依靠政策、法規、金融利稅等有效手段加強管理,以便貫徹執行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部署和規劃。三是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自覺服從和顧全發展海洋經濟的大局,遵循國家統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確運用國家賦予的權力調節好沿海地區及相關內陸地區的經濟活動,促進海洋領域的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要努力發展重點海洋產業,以點帶面,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產業,并以其為龍頭,形成海洋產業的中堅力量,帶動海洋經濟的全面發展。二是要將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興海之路,重視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三是要積極應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海洋產業,以促進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是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率,并積極探索新的可開發資源,特別是要重視中、遠海資源的開發。
第三,要促進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使海洋產業群不斷增值擴大。一是要大力加強海洋第一產業(包括海洋漁業和灘涂種植業等)。二是要調整、提高第二產業(包括海鹽和鹽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船舶制造業、海水直接利用業和深海采礦業等)。三是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服務業等)。四是要積極支持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的發展(包括海洋生物開發產業、海洋能利用業等),使之在海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有明顯的提高。在此基礎上,要促進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綜合協調發展,并形成大的海洋產業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調整海洋經濟開發的順序。鑒于目前世界和中國周邊海洋權益的激烈爭奪,為了盡力保存國內資源,確保能源持續供應的可靠性,必須改變過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遠,梯次推進”的開發順序,而應調整為:先海上,后陸上;先遠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國內。
第五,要加強海洋服務業的保障作用。海洋經濟發展受到海洋自然條件限制很大,因此發展海洋氣象業、海洋保險業、海洋救撈業、海洋金融業等海洋服務業非常重要,特別是要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和防災、減災工作,以減輕海洋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第六,要大力開展在海洋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海洋經濟是與國際經濟聯系非常緊密的領域,在海洋石油業、海洋采礦業、遠洋漁業、遠洋運輸業、造船業等方面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以提高競爭力,實現跳躍式發展。
第七,要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漁亂捕破壞資源,改進捕撈技術和方法,為海洋捕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二是要建立各種海洋環境保護區,保護好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為海洋農牧化的大規模發展創造條件。三是要擴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區域,發現新的油氣資源。四是要堅持深水港灣必須深水深用的原則,以便用于不同規模的港口建設。五是一切適宜于旅游娛樂的岸線、海灘、浴場和水域,都要預留下來,以保證海上旅游娛樂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六是要促進沿海島嶼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把沿海島嶼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與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考慮。
作者簡介:馬丹(1984-),女,漢族,天津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E-mail:md00000@gmail.com
(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 300221)
摘要:對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渤海灣天津海域采集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脈紅螺(Rapana venosa)、文蛤(Meretrix meretrix)、牡蠣(Ostrea cucull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等常見貝類樣品生物類、石油類、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調查及初步評價。結果表明,化學污染因子石油烴、Cu、Zn、Pb、Cd、Hg、無機As均有殘存,生物污染因子糞大腸菌群、腹瀉性貝類毒素也均有檢出,但含量值較低。總體來看渤海灣天津海域常見貝體沒有受到明顯污染。
關鍵詞 :渤海灣;貝類;重金屬;石油類
渤海灣是中國三大海灣之一,天津近岸海域更是高度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地區,處于渤海灣西北部,海岸線南起歧口,北至澗河口,長達153 km,管理海域面積2 500 km2,其中灘涂面積2 500 km2[1]。集中了海洋化工、港口、灘涂養殖、淺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旅游、鹽業等多種經濟作業,每年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淺海養殖廢水等經北塘和大沽兩大主要排污口排入渤海灣,導致環境逐漸惡化。海洋貝類由于其特殊的棲息環境和生活特性及對海洋環境中化學、生物毒素的耐受力和富集能力,因此常被作為海洋環境的指示生物。近年來,為了更全面有效地保護海洋環境,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重心都轉移到對海洋生物體質量的調查[2-4],海洋生物監測也成為全球海洋污染監測的重要手段。本文對毛蚶、脈紅螺、菲律賓蛤仔、四角蛤蜊等[5]8種渤海灣天津海域常見捕撈貝類的污染因子進行檢測分析,多方面了解近岸海域水質及沉積物狀況,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積累數據。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采集和預處理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渤海灣天津海域采集貝類樣品,共采集了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脈紅螺(Rapana venosa)、文蛤(Meretrix meretrix)、牡蠣(Ostrea cucull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共8種貝類56份樣品(表1)。貝類樣品用現場海水沖洗瀝凈后放入容器中,加冰封存至實驗室,即時檢測。
1.2測定方法
根據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質量[6],分別對貝類樣品的石油烴、重金屬、生物類等污染因子進行檢測,具體項目及方法見表2。
表2檢測項目及方法
1.3評價方法
1.3.1單因子污染指數法
Ii=Ci/Sij
式中Ii表示i測項的污染指數(單因子污染指數的計算值),Ci表示i測項的濃度值或指標值,Sij表示i測項的j類生物質量標準值。根據HY/T 078-2005 海洋生物質量監測技術規程[10]中規定,以單因子污染指數1.0作為該因子是否對生物產生污染的基本分界線,小于0.5為生物未受該因子污染,0.5~1.0之間為生物受到該因子污染,大于1.0表明生物已受到該因子污染。
1.3.2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
式中:I綜為綜合污染指數,Iimax為污染物單項污染指數中的最大值,為單因子指數平均值。經過內梅羅公式計算出綜合污染指數,將不同貝類樣品的各種污染單因子綜合成一個整體數據。
2結果與評價
2.1結果
全部56份貝類檢測樣品中化學因子,石油烴含量范圍為0.338~55.837 mg/kg,平均含量為17.365 mg/kg,其中螠蟶中石油烴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種類。Cu的含量范圍為未檢出~39.82 mg/kg,平均含量為5.90 mg/kg,其中毛蚶中Cu的含量最少,而牡蠣的含量最高。Zn的含量范圍為6.96~79.34 mg/kg,平均含量為17.77 mg/kg,其中脈紅螺的平均含量最高。Pb的含量范圍為未檢出~0.432 8 mg/kg,平均含量為0.140 4 mg/kg,其中含量最高和最低值都出現在牡蠣中,但種間平均含量最高的樣品為螠蟶。Cd的含量范圍為0.086 9~2.791 0 mg/kg,平均含量為0?311 8 mg/kg,其中含量最高值及種間平均含量最高值都出現在毛蚶中。Hg的含量范圍為0?001 65~0.035 47 mg/kg,平均含量為0.011 7 mg/kg,其中平均含量最低的貝種為脈紅螺,最高的為文蛤。無機As的含量范圍為0.057 7~0?653 1 mg/kg,平均含量為0.259 3 mg/kg,其中四角蛤蜊和文蛤含量都相對較高,而螠蟶的平均值含量最低。生物因子中,糞大腸菌群總提污染水平不高,僅檢出一例腹瀉性貝毒陽性,其他樣品腹瀉性貝毒及麻痹性貝毒均為陰性未檢出(表3)。
表3渤海灣天津海域貝類污染檢測結果mg/kg
2.2分析評價
由于生物類因子腹瀉性貝毒及麻痹性貝毒絕大部分樣品沒有檢出,故不參與數值分析。
按照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質量[6]中規定,“海洋生物質量按照海域的使用功能和環境保護的目標劃分為三類: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水養殖區、海洋自然保護區、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第二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第三類適用于港口水域和海洋開發作業區。”本文單因子評價采用第二類標準值(表4)。
表4貝類樣品污染單因子指數、內梅羅指數
根據HYT 078-2005 海洋生物質量監測技術規程[10]中規定,以單因子污染指數1.0作為該因子是否對生物產生污染的基本分界線,小于0?5為生物未受該因子污染,0.5~1.0之間為生物受到該因子污染,大于1.0表明生物已受到該因子污染。由第二類標準值單因子分析的數據做出直觀圖(圖1)顯示,雖然每種污染因子均有檢出,但大部分樣品污染因子均低于第二類標準值,沒有數據出現在重污染區域,說明受到污染的情況并不嚴重。重點數據已在圖中標注出,其中石油烴、Zn各有兩種貝類達到污染范圍,Cu有一種貝類達到污染范圍。
圖1單因子分析數據直觀圖
石油烴對海水貝類的危害很大,對貝類種群的重量和存活率有明顯的負相關[11],還可抑制海洋雙殼貝類的免疫力,增加疾病的易感性[12]。重金屬的濃度含量若超出貝體代謝需求,則會減弱貝體內相關的酶活性,從而影響貝類呼吸代謝,導致其失活[13]。
以全部樣品分類各污染因子平均值計算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Pb、Cd、Hg、無機As及糞大腸菌群未受到污染,石油烴中毛蚶、螠蟶貝種受到輕微污染,Cu中牡蠣受到輕微污染,Zn中脈紅螺、牡蠣受到輕污染,分別占全部被檢測貝種數的25%、12.5%、25%。石油烴污染因子最高值出現在螠蟶中,脈紅螺的平均含量最低;Cu的最高值出現在牡蠣中,數值達到0.792,也是本次調查全部污染因子的最高值;Zn的最高值同樣出現在牡蠣中,最低值為四角蛤蜊。8種檢測污染狀況從重到輕依次為Zn>石油烴>Cu>Cd>Hg>糞大腸菌群>Pb>無機As(圖2)。8種渤海灣天津海域調查的常見貝類中,牡蠣受到的污染因子最多,為Cu、Zn兩項,占單因子分析項目的25%,毛蚶、螠蟶、脈紅螺分別只受到石油烴或Zn的一項污染,占單因子分析項目貝種數的12.5%。按總體各污染單因子指數加權排序為牡蠣>脈紅螺>扁玉螺>毛蚶>菲律賓蛤仔>螠蟶>文蛤>四角蛤蜊。由于內梅羅指數是特別考慮了污染最嚴重的因子,在加權過程中避免了權系數中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較加權算數法排序更具代表性,也最能夠說明各種類貝體的總體污染程度,內梅羅指數排序為牡蠣>脈紅螺>螠蟶>毛蚶>扁玉螺>菲律賓蛤仔>文蛤>四角蛤蜊(圖3)。
圖2不同污染因子比較
圖3不同貝種污染程度比較
3結論
從測定結果可看出,在被調查的渤海灣天津海域常見貝類樣品中,化學污染因子石油烴、Cu、Zn、Pb、Cd、Hg、無機As均有殘存,平均值依次為17.365 mg/kg、5.896 mg/kg、17.769 mg/kg、0?140 mg/kg、0.312 mg/kg、0.012 mg/kg、0.259 mg/kg。生物污染因子糞大腸菌群、腹瀉性貝類毒素也均有檢出,但含量值較低,說明沒有受到明顯污染。麻痹性貝類毒素沒有檢出,扇貝是麻痹性毒素檢出的高頻貝種,其他貝種相對較少,但本次調查樣品中沒有采集到扇貝,也是麻痹性貝毒陰性結果的原因之一。
由單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樣品污染因子均低于第二類標準值,沒有樣品達到嚴重污染值,說明受到污染的情況并不嚴重。樣品中被檢測污染因子總含量從多到少依次為Zn>石油烴>Cu>Cd>Hg>糞大腸菌群>Pb>無機As。這也與曾經對渤海灣天津海域水環境及沉積物調查結果相一致[14]。各貝種綜合污染內梅羅指數排序為牡蠣>脈紅螺>螠蟶>毛蚶>扁玉螺>菲律賓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牡蠣中Zn、Cu含量相對其他貝種均較高,與大連[15]、浙江[16]等地的調查結果相同,除了生態環境的影響外,說明牡蠣對該兩種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
總體來看,渤海灣天津海域常見貝類沒有受到化學因子及生物因子的嚴重污染,但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危機意識不能松懈,每年例行對海洋環境的常規化學分析方法監測只能測出其“微分值”,而對生物體的檢測卻能測出其“積分值”,所以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海洋生物體的持續監測,方能全方面的促進海洋環境保護及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潤生,孫秋巖.天津市海岸帶和灘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海洋生物[C],天津新聞出版管理局,1986
[2] 劉升發,范德江,張愛濱,等.膠州灣雙殼類殼體中重金屬元素的累積[J].海洋環境科學,2008,27(2):135-138
[3] 高建國,王大州.我國底棲動物重金屬積累量的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36(6):67-71
[4] BUSTAMANTE P,MIRAMAND P.,Subcellular and body distributions of 17 trace elements in the variegated scallop Chlamys varia from the French coast of the Bay of Biscay[J].sci Total Environ,2005,337(1/2/3):59-73
[5]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軍,等,天津市貝類產業現狀及發展展望[J].水產科學,2013,32(9):555-558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GB18421-2001 海洋生物質量[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 17378.6-2007 海洋監測規范 第6部分:生物體分析[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8]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 17378.7-2007 海洋監測規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HY/T 069-2005海洋赤潮監測技術規程[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HY/T 078-2005海洋生物質量監測技術規程[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11] 唐森銘,莊棟法.中尺度底棲生態系中貝類群落對柴油污染效應的初步研究[J].生態學報, 1994,14(3):332-335
[12] Chu,F.L.E.,and R.C.Ha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J].Marine Environment Research,1996,42(1-4):195
[13] 呂永紅.重金屬離子對菲律賓蛤仔呼吸代謝的影響[J].齊魯漁業, 2008, 25(6):22-24
[14] 葉紅梅,李兆千,易偉,等.渤海灣天津近岸海區重金屬生態評價[J].河北漁業,2011(12):29-32
(天津渤海水產研究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300457)
基金項目:天津市科技興海項目“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資源修復與生境評價技術研究”資助(KJXH2011-14)。
作者簡介:王宇(1986-),女,碩士,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洋浮游動物分類和生態學研究,Email:iocaswy@163.com
摘要:2012年4月、9月和2013年5月、9月份對渤海灣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分別進行了大型底棲動物調查,用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法分析了6個調查站位的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投礁前后受污染擾動的變化狀況。結果表明,在調查期間保護區大型底棲動物群落表現出從最初的受到中等程度干擾趨向于受到干擾群落狀況趨向正常,保護區生態狀況已經大有好轉,人工生態修復效果初顯。
關鍵詞 :大型底棲動物;豐度/生物量曲線;擾動;修復
1研究背景
近岸海域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經濟帶,也是人類優先開發海洋的區域。隨著人們不斷開發與利用海洋,海洋污染的不斷加劇,近岸海域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嚴重危及到海洋漁業資源與環境。目前對海洋環境污染的監測已引起沿海各國的重視,而對海洋漁業環境的危害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跟不上海洋污染的速度。海洋底棲生物是指棲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積物中的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在食物鏈中位于第二或更高的層次[1-4]。大型底棲動物生活相對穩定,對海洋環境污染敏感,常作為污染效應的指示種。
人類活動以及環境的變化,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生態系統結構改變的兩大因素。海洋生態學家通過提出一系列指標,來定量度量這些干擾對海洋生物群落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1986年,Warwick提出用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法(ABC曲線法)來評估監測環境污染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擾動[1-4],通過不同海域、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底棲動物群落進行了驗證,表明: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對任何物理性、生物性以及污染擾動都會有響應變化,都能通過ABC曲線法體現。
ABC法的原理是穩定的海洋環境中,底棲生物群落結構近似平衡,而群落的生物量由一個或幾個大型的種占優勢,且數量較少,因此生物量較豐度分布顯優勢。若將每個種的生物量和豐度對應作圖在K-優勢度曲線圖上,生物量曲線應位于豐度曲線上方。當底棲生物群落受到不同情況干擾時,ABC曲線可作為一種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方法進行簡單明了的分析。因此應用ABC曲線分析人為干擾(捕撈)對底棲生物群落的影響,確定生物群落對干擾產生預期的反應,對于底棲生物資源的研究與保護意義重大。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大型底棲動物的調查資
料,應用ABC曲線方法探討了生態修復前后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受擾動的狀況。初步評價了保護區生態修復的效果,以期為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今后的人工魚礁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天津市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位于漢沽區以南,面積大約35 km2,位于5 m水深處砂崗外。大神堂海域曾經是渤海灣重要的貝類(如扇貝、牡蠣等)漁場和棲息場所,是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5]。它是華北平原唯一保存下來的現代純天然泥質活體牡蠣礁,該海域形成了活牡蠣礁為依托的獨特生態系統。90年代后期,隨著周圍捕撈品種的不斷減少,漁民加強了對這一海域貝類資源的開發利用。貝類資源成為主要采捕對象,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近年來,隨著天津海域的不斷開發利用,研究區域附近就有如北疆電廠、中心漁港、漢沽產業園等多個大型用海工程立項實施,這些工程的建設都對該區域的海洋水動力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6-7]。
為了降低大神堂保護區海域周邊建設項目對生態系統環境的影響,提高生物多樣性,改善生物棲息地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維護區域生態平衡。通過魚礁及牡蠣礁的投放、沙崗地形特別生境維持與修復技術、底棲生物種群增殖技術,重塑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特殊生境。
2材料與方法
2.1研究海域
調查的區域位于渤海灣內的天津漢沽大神堂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生態修復區,共設置6個站位進行底棲生物調查(站位分布見圖1)。2012年4月26日-28日對大神堂海域進行第一次底棲生物本底調查,2012年9月4日-5日進行了投礁后第一次跟蹤調查采樣,2013年5月7日-8日,2013年9月12日-13日分別又進行了二次跟蹤調查采樣。根據本次調查,海域平均水深介于3?4~5.6 m 之間,海底地形總體上呈北高南低的趨勢,北側靠近潮間帶,水深較淺。海底地形平均坡降約為0.5‰,海底地形平緩。底部有部分貝殼崗,底質主要由粉砂質砂(TS)、粘土質粉砂(YT)、砂質粉砂(ST)組成。
2.2采樣方法
依據《海洋監測規范》(GB17378-1998)[8],底上動物[9]用網口寬度為1.5 m的阿氏拖網(Agassis Traw1)進行底棲生物的采集。阿氏拖網每站拖網時間為10 min,船速1.00 kn,每網實際掃海面積為463 m2。采樣使用0.05 m2的箱式采泥器,每站采泥樣面積0.2 m2。對所采泥樣經0.5 mm孔徑兩層網篩小心沖洗掉泥沙,對剩余生物樣品及殘渣進行挑揀,并用75%(V/V)乙醇溶液固定,編號站位、采樣時間,獲得每站位的大型底棲生物樣品。
2.3分析方法
樣品在奧林巴斯解剖鏡下盡量鑒定到種并計數,每站每種的樣品使用0.000 1 g感量的電子天平(Mettler Toledo MLI04/02)進行稱重,以濕重作為重量,稱重前使用濾紙將生物體吸干。其中軟體動物和寄居蟹去殼稱重,管棲多毛類去管稱重,群體標本不計算個數[8-9];各種群的豐度換算為ind·m-2,生物量換算為g·m-2。
2.4優勢度計算方法
2.6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
應用英國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開發的大型多元統計軟件PRIMER 5.0(PML,1994)進行數據處理并繪制ABC曲線,x軸表示依物種降序排列序號的對數,y軸表示豐度或生物量的累積百分比。
ABC曲線法具有生態學生活史策略的意義,體現了r選擇和k選擇的生存和進化的策略。在群落未受干擾的狀態下,則底棲生物選擇k策略,群落以生長慢、性成熟晚的大個體為主,生物量優勢度曲線位于數據優勢度曲線之上,w統計值為正。隨著干擾的增加,k選擇物種的生物量逐漸減少,r選擇的物種增多,生物量則逐漸增加,當處于中等干擾的狀態時,兩條曲線將相交:當群落由選擇的物種(生長快、個體小的種類)為主,此時生物量曲線在數量曲線之下,w統計值為負,表明群落處于嚴重干擾的狀態。W統計量公式為:
其中Bi和Ai分別表示序號對應的生物量和數量累積百分比;S為出現的物種數。
3結果
3.1投礁前后試驗海域內大型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及生物類群的變化
4個航次共采到大型底棲動物96種,其中投礁前46種,投礁后89種(見表1-表3),其中多毛類33種,軟體動物28種,節肢類20種,棘皮動物7種,其他類群8種。各航次大型底棲生物類群構成見表1,隨著人工魚礁的投放時間的延續,底棲生物的種類逐漸增多,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其他動物在底棲生物中的比例逐漸增大。其中,環節動物比投礁前增加19種,軟體動物4種,節肢動物8種,棘皮動物5種,其他動物6種。投礁前后物種的相似度為39.4%,其中以軟體動物(Js=65.5%)和節肢動物(Js=45.0%)物種相似度最高,棘皮動物和環節動物相似性較小,種類變化較大。
3.2投礁前后調查海區大型底棲生物優勢種的變化
本底調查的優勢種為凸殼肌蛤(Musculus senhousia),2012年9月的優勢種沒有改變,2013年5月調查海區底棲生物優勢種為日本角吻沙蠶(Goniada japonica)和凸殼肌蛤,2013年9月為淺古銅吻沙蠶(Glycera subaene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黑龍江河籃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見表4)。
3.3大型底棲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
各調查站大型底棲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見表5和表6,投礁后大神堂海域大型底棲生物的平均豐度呈現減小的趨勢,生物量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大型底棲生物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逐漸趨于平衡。
3.4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
根據所調查的4個航次6個測站的豐度和生物量資料作的豐度/生物量曲線(ABC曲線)見圖2和圖3。2012年4月航次為本底數據,其他3個航次為跟蹤監測。從曲線情況看,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由最初的收到嚴重干擾到中度干擾,到生物量曲線位于豐度曲線之上,且優勢度明顯,大型底棲生物群落基本未受干擾,趨于穩定。圖2顯示,僅2012年9月航次中的1號站位大型底棲生物受到中度干擾。圖3顯示,1~4號站位大型底棲生物群落均受到嚴重干擾,種類數很少,1號站位2013年9月航次、4號站位2012年4月航次、5號站位2012年9月航次、2013年5月航次和6號站位2012年4月航次、9月航次、2013年9月航次ABC曲線的生物量起點都很低,說明占優勢的底棲生物為小型種,大型種有消失的趨勢。
4討論
4.1種類數及優勢種的變化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神堂人工魚礁區投礁后一年,人工魚礁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養護作用已初步顯現。從數量上看,大型底棲動物種類數由投礁前的46種增加到投礁后的89種(第2、3、4個航次采集到的種類數)。環節動物的種類投礁后增加了15個新種類;軟體動物的種類數從投礁前的21種增加到26種;棘皮動物種類數投礁后增加了6種,節肢動物由投礁前的9種增加至投礁后的20種。因此,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種類數增加是種類數增加的主要因素。從種類更替率看,投礁前后底棲生物種類相似度為39.4%,而更替率為60.6%,其中以棘皮動物和環節動物種類更替率最高,說明人工魚礁成果顯著。從優勢種類看,大型底棲動物優勢種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投礁前凸殼肌蛤為絕對優勢種,投礁后優勢種被青蛤和黑龍江河籃蛤代替。
投礁后2013年度大神堂海域底棲動物種類為76種(2013年兩個航次采集到的種類數),相當于2010年渤海灣大型底棲動物的種類數,且遠小于2011年的平均水平[11]。
4.2渤海灣大型底棲生物的歷史變動
2009年渤海灣春季大型底棲動物調查的豐度平均值為568.18 ind·m-2,生物量平均值在40.76 g·m-2[12],本次調查海區投礁后春季底棲動物的豐度減小了,而生物量則較大,可能與調查海區軟體動物較多有關。相比2005年房恩軍對渤海灣近岸調查結果來看,夏季底棲動物豐度差異不大,生物量則增大[13]。根據渤海灣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的年際變化[11],大神堂海域的豐度和生物量遠遠低于平均水平。
4.3人工魚礁對底棲動物的影響探討
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分布與水環境理化要素和底質性質關系密切。人工魚礁的投放改變了海底的地貌、海流及沉積物的粒徑分布,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覓食場所、棲息場所以及隱蔽場所[14-18]。由于人工魚礁的集魚效應,吸引了周圍海域內的各種大型游泳動物進入人工魚礁區域棲息覓食,魚類的排泄物和礁體上附著貝類的脫落死亡形成的碎屑,都給海區底棲動物提供了生長需要的有機質。但人工魚礁對其影響機理比較復雜,目前也沒有相關文獻報道和統計資料證明這一猜測,還需對人工魚礁區域生物鏈組成的進一步研究。由于大神堂人工魚礁區的建成時間較短,其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影響尚不明顯,本研究可能是人工魚礁的建設豐富了礁區的物種豐富度,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系統稍微穩固,使其達到新的平衡。對人工魚礁對大型底棲動物影響的深入研究,還需要更多次和更長時間的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
Warwick,R.M.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pollution effects on marine macrobenthic co mmunities[J].Mar.Bio1.,1986,92:557-562
[2] Lambshead,P.J.D.,Platt,H.M.,shaw,K.M.The detection of differences among assemblages of marine benthic species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do minance and diversity[J].J.Nat.I-list.,1983,17:859-874
[3] Platt,H.M.,Shaw,K.M.,Lambshead,P.J.D.Nematode species abundance patterns and their use in the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s[J].Hydrobiologia,1984,118:59-66
[4] Holme,N.A.,Mclntyre,A.D.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marine benthos[M].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84:387
[5] 房恩軍,馬維林,劉茂利,等.天津市大神堂貝類保護區貝類資源本底調查報告[J].天津水產,2004( 1):20-24
[6] 王志勇,趙慶良,鄧岳,等.圍海造陸形成后對生態環境和的影響“以天津臨港工業區灘涂開發一期工程”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17(6):37-39
[7] 聶紅濤,陶建華.渤海灣海岸帶開發對近海水環境影響分析[J].海洋工程,2008,26(3):44-50
[8] GB/T 12763.6-1991,海洋調查規范-海洋生物調查[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1
[9] 陸健健.河口生態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70-76
[10] 沈國莢,施并章.海洋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59
[11] 蔡文倩,劉錄三,喬飛,等.渤海灣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及原因探討[J].環境科學,2012,33(9):3104-3109
[12] 蔡文倩,孟偉,劉錄三,等.春季渤海灣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3,33( 5):1458-1466
[13] 房恩軍,李軍,馬維林,等.渤海灣近岸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初步研究[J].現代漁業信息,2006,21(10):11-15
[14] 王宏,范昌福,李建芬,等.渤海灣西北岸全新世牡蠣礁研究概述[J].地質通報,2006(3):6-8
[15] 楊吝,劉同渝,黃汝堪.中國人工魚礁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6] 陳勇,于長清,張國勝,等.人工魚礁的環境功能與集魚效果[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2,17(1):65-69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45-1
一、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因為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引入外來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等使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科爾沁草原因為過度開荒變成沙漠,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因為亂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許多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我國引入的水葫蘆過量生長,太空中垃圾數量不斷增多以及噪聲、光污染等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釀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他們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制地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最終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近年來我國環保方面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在環保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我國生態環境的局部改善,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總體惡化的趨勢。國民經濟仍處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階段,資源浪費驚人,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森林面積大量減少,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水體污染使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大氣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各種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把這些問題結合課堂內容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存在于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使他們真正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二、緊扣教材,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1.自主研讀,思考質疑。新教材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滿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的閱讀初步了解情況,并對相關環境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中質疑“這是怎么回事?”
2.結合資料,合作釋疑。新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教師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資料),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小組通過積極討論,分析引起該現象的原因,比如說分析沙塵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話說,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后,我們都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思想。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原本貼近生活的環境問題逐漸明朗化,學生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更為完整的認識。
3.深入探究,合理建議。《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光要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在分析后可以針對具體環境問題探究“怎么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如沙塵暴問題以植樹造林、嚴禁亂砍亂伐等方式提出解決辦法。再比如思考環境中的水資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動物如何保護?怎樣可以避免隨地吐痰?如何有效減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學生從“怎么辦?”中體會到環境保護勢在必行的緊迫性。
三、專題講座,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教材中的環境知識,用身邊的材料做例證,進行環境專題講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付諸于環保行動。例如,講“人與環境”中的水資源短缺時,有的同學認為本地水資源豐富,根本就不用節約用水。在請有關專家介紹“我國水資源狀況后”,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狀況有了深刻認識,知道了“我國600多個城市,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有185個嚴重缺水,而我們本地也面臨著水資源嚴重污染的問題”,增強了節約用水意識,并付諸于節水行動中。在生活中,用洗臉水沖廁,用淘米水澆花,總結出許多節水小竅門,并將這些經驗介紹給社區居民,使大家共同參與到節水行動中。
我們僅具備環保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付諸行動。“保護環境”并不是一句空話,也并不只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并且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四、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要將環境教育深入到學生心靈當中,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針對環境所包含的范圍,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際環境問題的調查、分析,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可行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耳聞目睹以及資料的采集與分析,既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初步探索環境,學會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從而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
例如結合世界水日、環境日、土地日、戒煙日、植樹節等紀念日,可以搞專題講座、舉辦墻報專欄、觀看環保專題錄像、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等普及環保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向人們進行環保宣傳,從而為環保活動大造聲勢,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環保的社會風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又如結合課本中環境保護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廠進行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寫出有關環保方面的調查報告。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利用閑暇時間對空氣及附近工廠的廢水進行采樣分析化驗,指導學生開展環保科技活動。
【關鍵詞】化學教學 強化 環保意識
科學是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福音的同時,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受了重大的破壞。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是當今10大環境污染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于未來的美好愿望和夢想。這些污染嚴重地危害人和動物的身體健康,是人類健康的大敵。因此防治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其中氣候變暖、酸雨蔓延、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均屬于化學污染。因此,有時人們只要一提到化學物質就感到驚恐萬分,誤認為化學物質就是危險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為了更好地讓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化學教學與環保意識教學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這一環境污染問題。環境的污染、治理和保護已列入我國的基本國策且已早引起國際的關注。它關系到我們人類的生存,關系到國計民生。環境問題,在我國的形勢也是非常嚴峻的,由于我國對環境的治理起步較晚,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觀念也比較淡簿。最近看到蚌埠市民買水吃的現實,這又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環保確實應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了。所以,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和環保法制的教育,己顯得特別重要。
為了讓學生強化環保意識,了解化學與環保、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化學教學中:
1.環保教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首先,讓學生從身邊的事例深刻地認識化學與環境的關系,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污染、空氣污染、酸雨等。比如,我校附近就有一池塘,學校的生活污水和場鎮的污水每天都源源不斷的流入,那里面的魚味是腥臭的,魚背的顏色是鳥黑色的,池里的水也是深灰色的。曾多次組織學生參觀考查并寫了調查報告,同學們都充分認識到了污染的危害,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還是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和治理,致使場鎮居民怨聲載道。了解了環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樣的惡果,以及如何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道理,深入淺出地闡明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作為化學老師和學生更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我們做實驗用過的藥品必須按規定交還實驗室,一定不能隨意扔掉,……且用量盡量最少。
2.結合典型事例和實驗滲透環保意識
為了做好環保教育工作,作為化學教師平時應多收集、積累環保信息和先進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滲透到教學中,使化學教學更為生動活潑,緊密聯系實際。如世界最典型的環境污染就是印度博帕爾(Bhopal)災難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化學意外,死傷者數以十萬計,對環境更造成難以補救的破壞:1984年12月3日晚上,聯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在印度Hamadryad Pradesh的博帕爾的化工廠發生毒氣泄漏事件,估計導致3,500至7,500人實時死亡。當晚約40噸致命氣體從工廠泄漏,6個防漏保險裝置不是發生故障就是被關閉,加上警報器沒有開啟,附近居民根本無從得悉意外的發生,結果導致很多居民在睡夢中死去,其它則勉強蹣跚到街上等待救援,吸入有毒氣體的最初反應包括嘔吐,眼鼻喉被毒氣灼傷引致劇烈的刺痛,大多數受害者的死因是由于呼吸困難窒息致死,到現時為止意外已導致16,000人死亡,另外有幾十萬名居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除了肺部功能受到損害,神經、腸胃、生殖及免疫系統亦受到傷害。再如重慶天源化工廠氯氣泄漏、開縣的天然氣井噴事故等一件件令人怵目驚心的事,仿佛就在眼前。其次,為了防止有毒氣體或液體污染環境,在制取或一些有毒物質(氣體、液體)相互反應時,要不斷改進實驗裝置,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亂淌,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氣中。如做硫、磷在氧氣中燃燒,為了減少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氣,實驗完畢后可以倒一些水在集氣瓶中讓氣體溶解以減少污染或者改裝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再則,在實驗教學中,經常向學生介紹常用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貯存和使用知識,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白磷必須貯存在冷水中,因為白磷在熱水中溫度達到著火點易自燃;金屬鈉要貯存在煤油中,因為鈉的化學性質太活潑易與水、空氣等物質反應等,再如液溴貯藏時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蠟封瓶口,溴水現配現用,防止溴蒸氣逸散空中污染環境,硝酸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見光易分解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同學們知道化學學習的重要性。
(樂亭縣水產局,河北 樂亭 063600)
樂亭縣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縣,海岸線124?9 km,潮間帶面積310 km2,淺海面積1 808 km2,近海水質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含量很高,底棲生物種類繁多,魚、蝦、蟹、貝等主要海洋經濟資源豐富,但隨著工業產業不斷向沿海聚集,工業廢水、生活垃圾污染以及養殖廢水的大量排入,致使淺海海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加之近些年對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相對匱乏。在嚴峻形勢下,2007年該縣開始組織申報建設海洋牧場人工魚礁項目,2009年“樂亭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項目”經國家農業部審核驗收,被評為“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2014年“樂亭縣興樂海洋牧場人工魚礁項目”也通過省農業廳批準,開始建設。在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方面,樂亭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和豐富的工作經驗。
1人工魚礁及海洋牧場定義
1.1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包括魚類礁、藻類礁和貝類礁)是人工置于某一水域環境中用于修復和優化水域生態環境的構造物[1],具有誘使魚類聚集、棲息的作用。建設人工魚礁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態環境,增加物種資源[2],為魚、蝦、貝、藻類等海洋生物聚集、棲息、生長和繁殖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還可作為水下障礙物,用以限制某些漁具在禁漁區內作業,從而促進水產資源的增殖。人工魚礁最大特點是能使海洋生物量顯著增加,魚礁體結構多樣且具有眾多的空隙,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居場所,魚礁區形成的上升流、渦流等復雜的流態,有利于提高水域肥沃度,形成生物種類多數、量大的生態環境[3]。
1.2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是為了增加某一特定海域的漁業資源或是引進新的外來經濟品種,采用一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如建設大型人工孵化場,大規模投放人工魚礁,全自動投喂飼料裝置,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等),以海洋生態環境中的天然餌料為食物,將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的大型人工漁場[4]。海洋牧場的實施有三大貢獻:一是可以提高某些經濟品種的產量以及整個海域的魚類產量,確保了水產資源穩定和持續增長;二是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做到了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實現了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漁業資源的增加為漁業從業人員帶來了較豐厚的收入。總的來說,這種生態型漁業發展模式改變了過去以單純捕撈、設施養殖為主的生產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海域水質污染或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枯竭問題,消除了由于近海養殖帶來的海洋污染和病害加劇等弊端[5]。
2樂亭縣海洋資源概況
2.1海洋環境
樂亭縣海域海底地貌多為水下淺灘,為沙礫、沙泥底質,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水深10 m處最大透明度6 m,平均4~5 m,水溫適合,海水表層水溫年平均低于14.38 ℃,年極大值為29 ℃,極小值為-1.9 ℃,鹽度32%左右,適合藻類和各種魚、蝦、蟹、貝等生物的生長。該海區風向以S、SW向為主,波型以風浪為主,涌浪較少,S向浪為常向浪,頻率為11.57%,平均波高0.5 m,海流以潮流為主,并呈往復流運動形式,潮汐余流較弱,大潮實測最大流速0.86 m/s,流向為252°,小潮實測最大流速0.66 m/s,流向為64°,海流較緩,水質清新適于觀察和發展海底生物、浮游生物及底棲生物,適合投放人工魚礁礁體。
2.2生物資源
樂亭縣近海水質營養物質豐富、營養鹽含量較多,浮游生物含量豐富,底棲生物種類繁多,形成了天然的渤海兩大漁場--灤河口漁場和大清河漁場。據海洋調查結果顯示,該海域浮游生物含量達到100~400 mg/m2,浮游生物種類超過50種,主要以硅藻、圓篩藻、劍水蚤、蟄鏢蚤為主;底棲生物20余種,主要有腔腸動物、原生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沙蠶等多毛類、貝類等。豐富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資源使該海域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形成了多種海洋經濟生物的天然產卵場和索餌場,主要品種有對蝦、蝦姑、大黃魚、梭子蟹、小黃魚、帶魚、牙鲆、鱸魚、梭魚、毛蝦、日本鱘、烏賊、海蟄、扁玉螺、文蛤、海參、魁蚶等二十多種。本海區優良的自然條件為魚、蝦、蟹、貝等多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很適宜進行增殖型人工魚礁的建設。
3樂亭縣海洋牧場建設現狀及成效
樂亭縣目前有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區兩個:祥云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區和樂亭縣興樂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區。結合樂亭縣海洋環境與水文特點,礁區主要采用混凝土魚礁與混合型魚礁兩種方式,投放的魚礁呈方型或圓形擺放,分成若干個不相連的礁堆,每個礁堆體積為50~100 m2,魚礁高度不超過2.5 m,礁堆間距50 m。
3.1祥云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
該礁區用海面積1 133 hm2,計劃投資1.5億,已完成投資5 000余萬,投放各類礁體4.5萬m2,建成漁礁區267 hm2,投放牙鲆苗80萬尾、黑鮶苗500萬尾、海參苗900萬頭、魁蚶110萬粒、移植牡蠣12萬吊、移植海帶、裙帶菜及鼠尾藻等藻類950萬株,2009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3.1.1生態效益經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生態調查,投礁區的生物資源較豐富,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在礁區中心分布密度普遍高于礁區邊緣和礁區以外水域,游泳動物的生物量、生物密度高于同期周邊海域的生物量,礁區內的主要經濟品種以黑鯛、花鱸等趨礁型魚類和蟹類等為主,藻類覆蓋率達到70%以上,投放的苗種已經形成養殖規模,礁區內生物密度明顯增大(具體生物密度增大情況見表1-表4)。
浮游植物投礁區中心分布密度高于或基本等于礁區的平均密度,高于海區同期的平均水平。
浮游動物投礁區中心分布密度高于礁區的平均密度,高于海區同期的平均密度。
游泳動物生物量較海區平均增長在25%~50% 以上,生物密度增長25%左右。
底棲生物生物量較海區平均增長10%以上,生物密度增長10%左右。
3.1.2經濟效益隨著人工魚礁項目的逐步實施,海洋環境得到修復,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都有所增加,礁區內經濟產品的產量明顯提高,在樂亭縣水產局指導下,該企業根據近三年對示范區經濟產品產量的跟蹤調查,發現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具體情況見表5和表6)。
3.1.3社會效益該海洋牧場的建成具有多極輻射效應,推動水產養殖、苗種生產、水產品加工及銷售、休閑漁業、觀光娛樂、交通、餐飲、住宿等多項附屬配套產業的發展,在拉動內需的同時,為轉產轉業漁民及周邊的服務行業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500余個,為繁榮漁區經濟,維持漁區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該項目的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
3.2樂亭縣興樂海洋牧場人工魚礁
該項目位于樂亭縣灤河口西南海域,距岸邊3.5海里,處于10 m等深線范圍內。占用海面337 hm2,計劃在3年內完成22萬m2礁體投放,建成267 hm2的魚礁場和66.7 hm2的藻場,增殖參苗400萬頭、各種海水魚苗300萬尾、貝類苗種5 000萬粒、移植藻類500萬株,目前正在積極開展礁體制作。礁區建成后年可生產經濟藻類3 000 t、貝類1 000 t、海參50 t,預計實現年經濟效益3 000萬元,在促進近海生物資源迅速增殖修復、推進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可明顯增加從業人員經濟收入。
4樂亭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存在問題
樂亭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其他發達地區的沿海市縣海洋牧場建設相比,在資金投入、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等方面還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4.1公眾認識不足,建設規模偏小
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屬于改變海洋屬性的圍海類工程,必須在科研機構開展本底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合理規劃,并通過漁業、海洋、環保、海事等有關部門批準后[6],方可實施,公眾普遍認識不足。樂亭縣作為河北省第一沿海大縣,已建成魚礁規模不足333 hm2,建設規模偏小,可開發空間較大。
4.2沒有形成人工魚礁建設投資長效機制
人工魚礁是一項系統科學的工程,從開始的成本調查論證、中期的建設以及后續的管理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7],單憑企業自籌存在困難,需要各級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流入。樂亭縣海洋牧場建設除了國家農業部部分扶持資金外,沒有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社會資金投入不足,致使項目進展較慢。
4.3科研水平偏低
目前樂亭縣人工魚礁科研力量和技術支持相對滯后,沒有系統性理論和成熟的技術指導(如礁體設計、材料分析、建礁機理等),導致人工魚礁建設存在一定問題。另外,水下監測設備存在局限性,投礁海域本底調查較為粗糙,檢驗投礁效果的數據需要進一步充實。
4.4海洋牧場管理人員業務素質需提高
人工魚礁建設涉及到水生生物、水文、海洋地質、工程建設和管理運作等多個領域,其建設和管理都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作為支撐,而現在高校普遍未設立相近專業,社會上對此類人才的技術培訓機構少、力度不夠,樂亭縣現有技術人員專業知識不足,缺乏專業人才。
5建議
5.1加大宣傳力度
以現有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依托,以礁區內生物資源影像資料和水產品產量調查數據為重點,通過電視、網站、報刊等多種渠道,對人工魚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廣泛宣傳,提高政府和社會對此項工作的認識程度。
5.2出臺扶持政策
積極呼吁各級政府研究制定海洋牧場扶持政策,并將人工魚礁建設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漁船拆解以及近海淺海生態環境修復項目相結合。在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項目安排上要傾向于海洋牧場建設;在報廢漁船處理上要首先考慮建礁使用;在近岸淺海生態環境修復項目中要優先考慮和扶持建設人工魚礁項目;適當減免海洋牧場項目用海海域使用金[8]。
5.3拓寬融資渠道
積極爭取國家扶持資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鼓勵養殖戶組建水產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股入社,擴大資金流入量;鼓勵有實力的養殖大戶合資入股,組建股份制公司,提升融資能力。
5.4提升業務水平
與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等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長期技術支撐關系,聘請專家授課,不斷完善理論體系。選派技術人員到山東、廣東、浙江等海洋牧場建設技術較為成熟的沿海地區,考察學習最先進的建礁技術和管理模式,從而提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樂亭縣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樂亭縣沿海海域適宜開展海洋牧場建設,也迫切需要以此項工作為基礎解決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生物資源匱乏等問題,海洋牧場建設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賈石磊,謝鍵,彭昆侖.人工魚礁選址合理性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4):72-75
[2] 陳勇,于長清,張國勝,張碩.人工魚礁的環境功能與集魚效果[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2,17(1):64-69
[3] 尤永生.人工魚礁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漁業現代化,2004 (4) :36-37
[4] 陳永茂,李曉娟,傅恩波.中國未來的漁業模式-建設海洋牧場[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0,16(2):78-79
[5] 王詩成.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的一場重大產業革命[J].理論學習-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0(10):22-25
[6] 李怡群,胡志山,張福崇.河北省人工魚礁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北漁業,2012(17):48-51
[7] 楊寶清,王樹田,王熙杰,等.山東省人工魚礁建設情況調查報告[J].齊魯漁業,2007,24(5):19-22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以及實施建議各部分反復強調要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跨學科學習語文、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等,也都表達了綜合性學習的思想。語文綜合性學習符合語文教育特點,是體現語文課程理念、實現三維目標的重要學習形式。
開放的學習形式,豐富的人文內涵
三年級下冊分別在第二組教材“環境保護”和第五組教材“人間真情”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圍繞環境調查和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兩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與課例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緊密聯系,把課內學習引向課外,促成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這樣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
“環境保護”和“人間真情”兩項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兩項活動的內容看起來似乎相差甚遠,但基本精神卻都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這兩項活動可以培育學生關愛人類、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感。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環保知識,懂得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當代全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之一,樹立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關心人類生存的社會責任感。
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活動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建議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缺乏興趣,或者雖有興趣,卻不知道怎樣開展活動,那么“自主”和“積極的參與”都無從談起,綜合性學習也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活動思路是開展好本冊兩項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條件,是教師應當優先考慮的教學策略。
1.教師對教材的充分把握和創造性運用是教學策略實施的基礎
三年級下冊兩組綜合性學習教材的編排很有特色:各項要求由易到難分步提出,各項活動伴隨課文的閱讀逐步展開;綜合性學習與單元導語、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密切相關,貫穿單元教學始終,整組教材的教學過程也是綜合性學習過程。
如第二組教材“保護環境”:單元導語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人們理想的生活環境,激起學生對環境的關注,接著概括提示全組課文的內容,并初步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讓學生對周圍環境注意觀察,對保護環境注意思考。
另外,這兩項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滲透著濃濃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師不僅能從理智上把握教材,而且能用情感感受教材,從而激起教學的激情和創造的熱情,那么,兩項綜合性學習的成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做一些具體的引導工作
教師可以用飽含激情的導語打動學生的心靈。比如在布置“環境保護”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除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導語外,還可以自己精心設計導語,心情激動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母親。可是,我們的地球母親已不像當年那樣生機勃勃、青春煥發,而是重病纏身,傷痕累累。你看,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海洋污染嚴重,物種大量滅絕……
讓我們做一名環保小衛士,來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吧!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你知道環境污染主要有哪幾種嗎?你知道哪些鳥是益鳥嗎?你能說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國的環保紀念日嗎?在你的父母過生日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做一件讓他們高興的事情?你周圍有需要幫助的人嗎?你曾經給予過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教師還可以用一些典型事例激勵學生的創造熱情。
3.積極引導活動思路,開發課程資源
綜合性學習,從總體上說是強調自主和探究,但是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設計活動的形式和步驟,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難,農村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生困難可能會更多一些。對于第二學段(3~4年級)的綜合性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教師的啟發引導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前提。
教師的指導,重在鼓勵和開拓學生思路。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領會教材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情況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確定活動主題,擬定活動計劃和展示方式,創造性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雖說“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在某些學校,學生還是有可能在選擇活動內容上感到困難。這時,教師應當以學習伙伴的身份、以同學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以開拓學生的思路。例如:
活動內容:閱讀環保書報、收集環保資料,收集廢舊電池,檢拾廢舊塑料袋,清理學校附近的草坪,清理湖泊泉池中的垃圾,搜集保護鳥類等環保郵票,宣傳愛鳥知識,進行保護青蛙的宣傳,舉辦環保知識競賽。
緊扣學段目標,突出學科特點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按學科分類,可分為熱帶綜合類、熱帶地理類、熱帶生態類、熱帶生物類、熱帶農業類、熱帶林業類、熱帶氣象類、熱帶海洋類等8大類27種(表1)。
熱帶綜合類期刊
國際上熱帶綜合類期刊主要有來自荷蘭、美國的ActaTropica(《熱帶學報》)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熱帶保護科學》)2種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蘭主辦,Elsevier出版,1944年創刊,是世界上創刊最早的熱帶研究期刊。月刊,SCI收錄,2016年影響因子為2.218,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研究的國際雜志,內容涵蓋公共衛生科學與生物醫學等研究,特別強調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和動物健康有關的主題;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態、數學建模、社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論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國MongabayCorporation主辦和出版,2008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38,為開放存取電子雜志;主要出版有關歐洲、北美地區熱帶森林和其他熱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的原始性論文和最新評論,接收研究論文、評論文章、通信、觀點文章和短訊。
熱帶地理類期刊
熱帶地理類期刊主要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熱帶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熱帶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馬來西亞熱帶地理雜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熱帶地理雜志》)4種期刊。《熱帶地理》⑥由廣州地理研究所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雙月刊。主要報道國際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報道內容涵蓋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辦,Wiley出版,1953年創刊,季刊,為S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77;影響分區為地理類Q3;主要刊登熱帶地區自然、人文環境方面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評論,以及與地理相交叉學科的發展問題。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馬來亞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半年刊,為EI收錄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與環境等方面的論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University)主辦和出版,2013年創刊,半年刊,英-法雙語出版;暫無影響因子;專注于熱帶環境,重視開放討論;其報道內容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圖、遙感、環境、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地緣政治等。
熱帶生態類期刊
熱帶生態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英國、德國、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學雜志》)、Ecotropica(《生態熱帶》)、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創刊,為SCI收錄期刊,雙月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0.904,影響分區為生態學Q4;主要報道熱帶生態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或評論,重視通過實證研究來調查陸地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種群進化和生理生態方面的思考,對熱帶地區生態科學在定量和統計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標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國熱帶生態學會(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辦和出版,1995年創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國際熱帶生態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學植物系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季刊,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生態學各專業論文,包括植物生態、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生態壓力、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演化、國際上生態變化、可持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內容。
熱帶生物類期刊
熱帶生物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美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種期刊:Biotropica(《生物熱帶》)、TropicalPlantBiology(《熱帶植物生物學》)、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熱帶生物學雜志》葡萄牙文版)、《熱帶生物學報》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熱帶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國熱帶生物與保護學會(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辦⑭,Wiley出版,1997年創刊,雙月刊,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730,影響分區為生態科學Q3;主要報道關于熱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以及熱帶生物的進化、行為和種群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國于2008年創辦,Springer出版,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1.400,影響分區為植物學Q4,季刊,該刊報道內容涵蓋快速發展的熱帶植物生物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學、進化、發育、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組生態學和分子育種,多發表原創性研究和評論文章,偶以專題的形式聚焦單一熱帶物種或某種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達黎加大學(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辦,SciELO出版,1969年創刊,季刊,葡萄牙文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95,影響分區為生物學Q4,主要報道內容:熱帶生物學和保護熱帶生物領域的文章。選擇標準是具有新的信息,論文具有相應實驗設計、長時段實地工作和完整體系的分類學系統研究。《熱帶生物學報》⑰由海南大學主辦和出版,2009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報道熱帶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亞熱帶草原協會(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辦,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創刊,英-西雙語刊,在線期刊,3期/年,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林業、牧業的研究成果,包括奶業和牲畜研究。
熱帶農業類期刊
熱帶農業類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牙買加等國的8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雜志》)、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熱帶農業科學雜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熱帶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關于作物科學、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將生物、工程、生態和社會知識應用于熱帶地區農作物、種植園和園藝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買加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辦,1921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及其相關領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辦,Putra大學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創刊,季刊,OA期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學、漁業、林業、食品科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管理學、生理學、植物和動物科學、植物生產、獸醫學。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獸醫和動物科學學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辦和出版,2001年創刊,在線期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該刊致力于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認識和發展,鼓勵與該領域相關或交叉學科的成果來稿。《熱帶農業工程》2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1976年創刊,中文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內容為農業機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環境與能源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仿生科學與工程、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資源)、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農產品轉化增值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內容。《熱帶農業科技》24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與云南省熱帶作物學會主辦,1977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膠、咖啡、熱帶水果、南藥、熱帶花卉等為主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論文和快訊,內容涉及熱帶農業資源與開發、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熱作氣象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述述評等。《熱帶農業科學》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報道范圍是:國內外熱帶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等。《熱帶作物學報》26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國內外熱帶作物特別是巴西橡膠樹、胡椒、咖啡、劍麻、香草蘭、椰子、木薯、甘蔗、熱帶果樹、南藥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以創新性學術論文為主,兼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試驗總結、專題評述和學術問題討論等稿件。
熱帶林業類期刊
熱帶林業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2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熱帶林業科學雜志》)27由馬來西亞林業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辦和出版,1988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66,影響分區為林業科學Q4,主要報道關于熱帶森林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管理學、造林學、保護、利用和產品開發和發展方面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熱帶林業》28由海南省林學會主辦,1973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業方面的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綜述與述評、科技信息等。
熱帶氣象類期刊
熱帶氣象類期刊主要有《熱帶氣象學報》29的中、英文版,由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主要刊登海―氣相互作用、中低緯相互作用、低頻振蕩及遙相關、低緯大氣環流異常及其機制、熱帶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季風動力學、熱帶氣旋動力學與運動學、熱帶應用氣象、熱帶大氣探測、熱帶大氣物理、熱帶大氣環境與化學、熱帶氣候變化及其與國際上變化的聯系、熱帶大氣科學試驗、以及相關方面等的學術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600,影響分區為氣象與大氣科學Q4,集中刊登熱帶大氣動力學、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報道新的預報方法和成功的經驗,綜述本領域科研進展及動態。
熱帶海洋類期刊
熱帶海洋類期刊有《熱帶海洋學報》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創刊,中文刊,現為雙月刊,這是國際上唯一的一份專門研究熱帶海洋的期刊。該刊主要刊載南海及鄰近熱帶海洋學研究中有關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儀器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的綜述性文章。
2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主辦國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其中,亞洲國家的熱帶研究期刊種類最多。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4個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3國;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兩國;歐洲有德國和荷蘭兩國;大洋洲僅有澳大利亞。在熱帶研究期刊的主辦國中,中國主辦的熱帶研究期刊數量最多、學科最全。包括《熱帶地理》《熱帶氣象學報》(中、英文版)、《熱帶海洋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學》《熱帶農業科技》《熱帶林業》等,涉及熱帶地理、氣象、農業、海洋等多學科領域。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語言文字分布
國際熱帶研究期刊從語種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種語言期刊。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數量最多,共15種,占總刊數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熱帶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熱帶研究的中文期刊數量僅次于英文刊,為9種。占熱帶研究期刊數量的1/3,即《熱帶地理》《熱帶生物學報》《熱帶林業》《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熱帶氣象學報》《熱帶海洋學報》。葡萄牙文刊1種,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雙語刊1種,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雙語刊1種,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檢索機構分布
正文:
環境污染作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惡劣后果的逐漸顯現,人類越來越重視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活空間。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引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1996年7月,總書記在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我國近幾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現狀,主動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大事,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現在初中各個學科的新課本在編排上都或多或少的滲透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而生物學科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顯得格外密切,因為人類是生活“生物圈”中。
人類沒有預見性的盲目的生產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對生物圈造成不利影響。目前人類面臨著諸如人口增長過快、資源危機、糧食短缺、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各種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生物科學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于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學新課程標準突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到,實驗教材中各單元的內容處處突出了各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提出了“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們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拓展思維的同時能夠具備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關愛環境的態度,在重大環境問題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夠對一些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漸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能夠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是每一名生物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
在世界各國倡導“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人類是地球的主宰”,認為人類可以肆意的從環境中索取一切人類需要的物質。正是由于這種錯誤思想的存在,使人類在歷史上出現了數不勝數的破壞環境的行為。“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點之一,在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具備這種基本觀點是開展具體環保活動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學生入學之初筆者就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觀點。在學習第一單元《生物與生物圈》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對生物圈的整體認識。在整章學習之前,導入新課的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先給同學們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性認識,然后問學生:“地球上不同顏色的色塊分別由什么構成?”待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完后,我說道:“正如大家所說,在太空中我們看到的地球是一顆表面有許多種顏色的美麗星球。如果我們能夠到太陽系以外看我們的地球,它只不過是一顆極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們這顆星球卻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哪位同學知道是什么使我們的地球變的與眾不同?”反應快的同學馬上就脫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隨即引入正題:“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著數千萬計的生物,正是這些生物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生機。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在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我們的這個家園。”如此導入第一單元自然順暢,而且讓學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的意識。在結束第一單元的學習時我又結合課本出現的關于DDT對環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號的資料告訴學生:“我們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作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應該珍惜我們的生存空間,更應該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認識,又能夠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認識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要讓學生了解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情況和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讓學生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因為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草場、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引入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病、倫敦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我國科爾沁草原因為過度開荒變成沙漠、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因為亂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許多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我國引入的水葫蘆造成過量生長、太空中垃圾數量不斷增多以及噪聲、噪光污染等等,不勝枚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制的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平衡,而最終人類是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
近年來我國環保方面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在環保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我國生態環境的局部改善,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總體惡化的趨勢。國名經濟仍處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階段,資源浪費驚人,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森林面積大量減少,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水體污染使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大氣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各種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把這些問題結合課堂內容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學生真正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讓學生具備關心環境動態的意識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非常發達,現在差不多每天都會有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報道,如一些世界各國保護環境的新舉措、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等方面的消息。應該提醒學生主動通過報刊、雜志或網絡關注環保動態,定期了解這方面的信息,這對于學生來講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他們了解發生在身邊的有關環境保護的大事,有時這些消息對學生的震動很大。同時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對某些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有利于環保意識的形成。
•讓學生具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應該說僅具備“環保意識”還是不夠的。“保護環境”并不只是一句空話,也并不只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并且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我們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還要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真正視環境保護為己任,在平日的生活過程中能夠自覺自愿的留意身邊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盡量減少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并且能夠向身邊的親友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節約用水、不亂扔廢舊電池、垃圾分類放置等這些行為不過是舉手之勞,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做著保護環境的工作。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具備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意識,能夠自覺地在行動上得以體現。只有這樣,我們的環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實處,對于學生個人將來一生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于保護我們唯一的生存空間,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教育環節,采用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利用課本已有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課本中有不少人類對環境破壞的例子,如七年級上冊中的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積累,七年級下冊中有水俁病和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影響的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結合課本的內容進行適當拓展
在課本中有些內容與環保有關,但并沒有具體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夠大,我們可以作適當的拓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一節中“水域環境的保護”的內容,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我除了講清楚水域環境的保護的重要性之外,還列舉了現在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我國與青島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數值(世界:8000立方米;中國:2292立方米;青島:375立方米),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同時告訴學生如何節約用水,如洗澡時盡量洗淋浴,洗手時在打肥皂時應該將水龍關掉,用淘米水澆花,用洗過衣服的水沖廁所等等,這樣即使學生了解了目前我國和我市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又使學生知道了應該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水資源。
3、引導學生討論,激發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就某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引起學生的思考。
如在結束學習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時我問學生:“在你的身邊有沒有人類隨便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問題提出后立即就有學生舉手發言,有的說在浮山上見過有人網鳥;有的說在寵物市場有賣野生鳥類的不法商販;有的說在南山市場見到過從國外通過不正當途徑進入我國的野生蜥蜴、烏龜;有的說還在早市上見過有賣死鷹的小販,還有的說在東部有一家飯館專門做以蛇為原料的菜……看到同學們逐漸“進入狀態”,我趁熱打鐵的展示了幾幅《人與自然》雜志刊登的販賣野生動物情景的照片,許多同學的驚異、義憤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說道:“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經常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在倡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今天,就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么多殘害動物、虐殺動物的行為。人們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為了眼前的一點經濟利益,就不顧后果的肆意捕殺野生動物,也許這些行為的后果不會很快的顯現出來,但對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卻可能是無法彌補的!同學們,如果其他野生動物全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們人類,我們豈不是太孤單了?希望大家都能夠有一種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環境。”在我說這些話時,所有的學生都在認真的聽,包括一些平時很調皮的學生也在認真的聽,也許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的震動了他們,真正使他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二、通過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做一些探究、調查、資料收集方面的作業,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在講到《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破壞的例子,在講到動物部分的內容時,我讓學生回家調查由于人類活動而滅絕或數量急劇減少的稀有動物。這樣的作業既能夠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強化環保意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我們可以在每一年與環境有關的紀念日舉行一些課外活動,如舉辦專題墻報、黑板報,請專家做環保方面的報告,參觀污水處理廠等方面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002年3月我帶領部分同學進行了一次“青島市寵物市場出售的野生龜類的調查”活動。我們先后兩次去南山寵物市場調查,同學們在南山市場認真的紀錄,拍照,詢問,搜集了詳實的原始材料。然后到圖書館和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而后整理好,并寫出了一份很不錯的調查報告。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時正在出售的野生龜中有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種來自國外。而且在出售龜的攤位上,這些野生動物并沒有受到很好的照顧,看起來氣息奄奄。參與調查的同學都很感義憤。毫無疑問,他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進一步增強了。可見各種形式課外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