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10:22:5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新型水產養殖技術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水產養殖技術 推廣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3)07-0141-01
一、引言
水產養殖是發展新型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法,傳統的水產養殖技術存在不科學,效率低,污染和浪費嚴重等缺點,現代科學的水產養殖技術對提高水產養殖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然后種種原因導致現代養殖技術的推廣存在著諸多障礙,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相關部分及水產養殖戶的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解決。
二、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的問題
1.養殖戶專業知識問題
不少養殖戶相應的養殖專業知識缺乏,更缺乏這方面的意識。他們并且不太相信科技和專機,習慣憑借自己經驗去養殖,方法比較隨意。喜歡用蠻辦法,最后收益不佳,往往是怨天尤人,但不會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不會找自身的問題。專業及科學知識以及意識的淡薄嚴重阻礙了養殖技術的推廣。
2.專業培訓問題
一旦部分水產養殖戶因為利用先進技術收益提高,嘗到甜頭后。其他養殖戶也會很快跟進,并且想學習。那么現在就有個問題了,他們該怎么學,從何處學呢?很多養殖戶就會去請教會專業技術的親朋好友,跟著朋友們做,然后因為各種具體情況不同或者細微的差別卻導致結果差別很大,此時養殖戶們就不知所措了。因此,怎么組織專業的培訓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3.示范區問題
建設養殖示范區為帶動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及提高專業養殖意識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示范區具有極大的社會效應。
4.銷售問題
養殖水產最終目的是為了出售賺錢,改善自身生活,然后大部分養殖戶缺乏營銷及市場推廣知識及經驗,他們往往憑借最原始的方法,這樣產品的銷售會成為阻礙他們引進新技術的一個因素。
三、解決對策
1.加強專業知識培訓
養殖專業知識培訓需要定期開展。養殖合作社在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扶持下,常年都按期舉辦多次的水產養殖技術實用講座或培訓,統一免費贈予各種實用的水產養殖技術資料,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的辦法很好地結合起來,設法時成員的專業知識得到提高。并且需要強化與學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交流。合作社從成立至今,始終將提高養殖戶的專業技能、提高養殖戶的的經濟收益為根本,并常年與國內幾所頂級養殖戶研究高校有著廣泛性而深入的合作及交流,尤其是當夏季高溫持續、病害頻發等時候,合作社立即與各大院校的權威專家、教授聯系,共同商討處理方法,確保養殖戶的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
2.注意研究養殖的發展趨勢及關注養殖戶心理
密切關注養殖業發展趨勢,適時對養殖戶技術的推廣進行調整。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控好“兩性”:一便是養殖業的預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科學合理的對養殖業需求進行預測,展望養殖業發展趨勢,對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或許會出現的情況有深入的把握,時養殖戶提前知道獲得高效益,減少損失的技術和措施。近年來,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國各地正廣泛興起和推廣名、特、優水產品高效養殖技術,不難想象,病害會慢慢成為阻礙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發展和推廣的重要因素。養殖業病害預告及其防治工作,是養殖戶技術培訓和推廣單位先進及至未來相當長時期的主要的公益性任務,其是確保養殖戶收入增加的可靠手段,也是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和使其市場競爭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且其也為政府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今后要逐步增加測報點和測報面積,改善測報手段,規范測報程序,使測報速度及水平得到提高,真正起到化解養殖戶的養殖風險,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水產品的安全性和養殖效益的作用。所以,推廣養殖業實用技術應先示范,應理論聯系實際,用典型說話,當前普遍開展的養殖業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的效果尤為明顯。四是逆反心里。所謂逆反心里,是指部分養殖戶對養殖業技術推廣作出的反應,恰恰與我們期望的相反。造成這種心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失誤和片面性造成的,當報刊、廣播、電視和某些養殖業技術人員片面地強調和夸大某一技術的作用時,而養殖戶采用后達不到所介紹的效果,會認為是被欺騙了,久而久之,產生了逆反心里,這是養殖業技術推廣工作之大忌,要引以為戒。當然,強調研究養殖戶的心里,并不是說養殖業技術推廣工作要跟在他們后面跑,而是要根據此類情況確定合適的內容和恰當的提前量,選擇適宜的時機送給廣大養殖戶最需要、最適用的注意對新型養殖戶的培養研究,充分發揮其在現代養殖業發展中的作用。要發展現代高效養殖業,關鍵是新型養殖業。
3.做好示范項目的推廣
當前,要繼續做好養殖業示范項目的支持以及推廣工作,最大程度的將養殖業科技到家這一“惠民工程”利用好,做好科技下鄉政策、措施,對新型的養殖戶的照顧力度需加大,積極扶持照顧科技示范戶,將其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好,做好大規模化的經營主體建設,使廣大養殖戶的專業知識經營經營能力得到切實提高,提升養殖產業的產業化和規范化程度。
四、結束語
隨著生物學等各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水產養殖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后由于以上論述的種種原因,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并不很理想。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還任重而道遠,但相信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其必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郝彥周,任中紀,景廣振,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的現存問題及對策[J].水產養殖,2011,02:30-31.
關鍵詞:水循環;養殖技術;發展與現狀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日趨增多。水產品作為一種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因其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多糖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且易于為人體吸收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這一趨勢下,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初,通過養殖收獲的水產品消費量僅占全球水產品消費總量的6%;而現今,全球水產品的50%以上出自于水產養殖[1]。中國作為世界水產養殖的第一大國,其養殖總量、養殖面積以及從事水產養殖相關行業的人數均居世界首位。1988年起,中國的水產養殖總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總產量,養殖總產量占據世界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2]。
然而,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帶來高水產品產量的同時,也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大量養殖廢水肆意排放造成養殖水域的水|下降,已成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最嚴重的障礙。傳統開放式水產養殖模式中,大量殘餌糞便排放至附近水域[3],以致大量有機、無機營養元素以氨氮、亞氮、磷酸鹽或有機顆粒等形式進入臨近水域[4],不僅造成了養殖資源極大的浪費,同時加劇了養殖環境的污染與惡化,誘發病害發生,影響到水產品的安全,嚴重制約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5]。
因此,為保護水產養殖環境,提高養殖資源利用效率,亟需發展并完善一種保證產品質量,有效利用資源并兼顧解決環境污染的養殖技術,循環水養殖系統(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便是實現這一目標最為有效的途徑[6]。循環水養殖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養殖環境高度可控的養殖模式,在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循環水養殖系統(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是一種相對新型的水產養殖模式,通過一系列水處理單元,收集養殖池中產生的廢水,并對其進行回收處理[7]。RAS是集中了環境工程、電子信息、生物科學、土木工程等學科領域的先進技術,以去除殘留的殘餌糞便、總氨氮(TAN)、亞硝酸鹽氮(NO2--N)等污染物,以凈化養殖環境為目的,對污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過濾、去除CO2、消毒、增氧、調溫等處理,再將凈化水重新輸入養殖池,并通過實時監測與反饋及時調整養殖過程中投喂等養殖行為的過程[8]。循環水養殖系統為養殖生物提供了安全可控的環境,充分利用養殖用水,合理分配養殖資源,為實現環境友好型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提供了良好條件。
典型的RAS主要處理單元包括養殖池、機械過濾裝置(固液分離器、微濾機等)、泡沫分離器/蛋白分離器、CO2去除裝置、生物濾池、消毒裝置(紫外燈或臭氧發生器)、增氧機等。其中,固液分離器借助離心力、重力作用去除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微濾機用于攔截固液分離器無法去除的小顆粒物;泡沫分離器/蛋白分離器則是通過射流器將空氣射入水底,產生微小氣泡,在氣泡上浮過程中借助其強大的表面張力吸附水中溶解態雜質或小型顆粒態有機雜質;生物濾池作為RAS的核心單元,通過填料的吸附作用、基質上附著微生物的生長代謝去除養殖池中TAN、NO2--N等有害物質;紫外燈或臭氧發生裝置則主要用于去除養殖系統內可能存在的病原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RAS加強了對養殖系統中生物狀態、環境指標、飼喂行為的實時監測,并根據反饋的檢測數據及時調整養殖行為,確保養殖生物始終處于安全穩定的養殖環境,養殖資源始終得以合理使用,進一步推動了RAS的發展。
我國目前,循環水養殖在國內外均迅猛發展,養殖品種也日益增多。在循環水養殖技術相對發達的歐洲地區,多數養殖企業在水產養殖苗種孵化及育成階段均采用循環水養殖工藝,越來越多的封閉循環水養殖模式得以成功實踐[9]。在挪威,其幼鮭產量從2005僅約35萬尾劇增到2009年的380萬尾[10],可見其循環水養殖的規模在不斷增大;從2000年起,丹麥法羅群島培育大西洋鮭(Salmo salar)幼魚便全部采用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方法。法國將循環水養殖工藝應用于大菱鲆(Turbot)苗種孵化、育成等其他幾乎所有的環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歐洲循環水養殖種類多達100余種,年產量已超300萬噸,養殖面積超過35萬m2。循環水養殖理論與技術也成為歐洲重點研究領域之一[9]。
近20年來,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也將海水循環水養殖帶入了發展的新時期。我國沿海各省如遼寧、山東、福建、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循環水養殖規模不斷提升,可以工作的循環水養殖車間數量逐年增加,養殖種類也逐漸增加,已經多達幾十種。目前典型的養殖品種主要包括歐鱸(European seabass)、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大西洋鮭、石斑魚、大菱鲆、對蝦、河等。但循環水養殖在工廠化養殖中所占比例還是相對小,因為循環水系統的建立和運行需要高昂的成本。以天津市、山東省、遼寧省和河北省為例,其現有的循環水養殖總面積只占工廠化養殖的6.72%,約為3.2×105 m2[11]。在經過了開拓、探索、整合等不同階段的發展,我國海水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并且養殖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因此,研發運行成本降低的設備,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同時培育經濟價值較高的新品種,提高系統的盈利,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循環水養殖才能有更好更快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FAO.在滿足日益增加的全球水產養殖食用魚類繡球方面應對各種挑戰的機遇.FAO漁業
[2]譚洪新,羅國芝,朱學寶,阮贊杰.對我國循環水養殖產業發扎的若干思考[J].封閉循環水養殖一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2009, 22-27.
[3]Read P, Femandes T.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arine aquaculture in Europe[J]. Aquaculture, 2003, 226(1): 139-163.
[4]Piedrahita R H. Reducing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ank aquaculture effluents through intensification and recirculation[J]. Aquaculture, 2003, 226(1), 35-44.
[5]陳立僑,候俊利,彭士明等.環境營養學研究與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J][J].飼料工業,2007,28(2):1-3.
[6]侯沙沙,海水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氣水比對生物濾器去除效率的影響,青島理工大學,2011.
[7] 陳家長,何堯平,孟順龍.封閉循環水養殖研究進展[C].2006 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循環農業與新農業建設:537-540.
[8] 劉鷹. 海水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13(5):50-53.
[9] 劉鷹.歐洲循環水養殖技術綜述[J].漁業現代化,2006,6(6):47-49.
2010年羅非魚市場五大關鍵詞
廉價鰻魚時代已基本結束
回顧·封面人物
12月水產養殖品種市場走勢
一個觀念,兩項措施——獸藥GSP推動獸藥經營模式轉變
出口水產品中使用添加劑的初步探討
12月水產養殖管理及病害案例
如何讓羅非魚順利越冬
微山湖烏鱧培育對比試驗
芙蓉鯉鯽池塘高產養殖技術
蘭州鲇仔稚魚發育的初步研究
一種新型底質改良劑使用效果的研究
呂勝勇:我信奉“拿來主義”
換崗
鮭魚價格上漲,越南獲利
底層魚物種面臨重大競爭壓力
行業動態
Editor'snotes——4%的品牌機遇
行業動態
早造蝦低調開市
7月水產養殖品種市場走勢
百洋孫忠義:內銷,盤活廣西羅非魚市場
揭開漁業催產激素的神秘面紗——寧波第二激素廠廠長岑桂英專訪
環保,大水面才會有大效益——本刊專訪安徽芳草藥業公司總經理王尚文
羅非魚行情低迷,探討低成本健康養殖模式
北海卜蜂舉辦金鯧魚養殖交流會
養殖戶親睞技術培訓
桂菜原材料“身份證”亮相柳州——記廣西桂菜原材料基地申評會暨柳州市金臣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推介會
中美魚類進出口貿易分析
淺談嘉興市中華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7月水產養殖病害預測
水泥池養塘虱,畝產近7萬斤
無公害優質蟹種稻田培育技術
池塘培育烏鱧苗開口餌料技術
淡水魚類飼料產品定位與飼料配方的差異化分析(中)
匙吻鱘苗種高密度培育初探
湛江王斌:一年賣2000臺增氧機的經銷商
2006年淡水主要養殖品種與養殖項目市場分析
做活庫區漁業致富一方百姓
斑點叉尾鮰養殖技術要點
湖南鱖魚原種場通過國家級資格驗收
部分魚藥極限濃度及配伍禁忌
奧尼魚苗種生產技術
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墾利縣依靠科技實現漁業快速發展
芙蓉鯽養殖技術講座(二)芙蓉鯽苗種培育技術
低鹽度黑鯛魚種培育試驗
黃河入海口地區池塘泥鰍生態健康養殖技術
螞蟥的人工養殖技術
駱馬湖網圍蟹鱖套養試驗總結
人工模擬淡水生態系統在有機河蟹養殖中的應用
湘云鯽(鯉)養殖技術問答(一)
三峽庫區生態網箱養殖濾食性魚類技術探索
水庫魚禽立體高效養殖技術
池塘清淤當務之急
1堅持將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
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是基于我國北方地區漁業生產季節特點、魚類生長特點及漁業生產特點而實施的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教學改革,即從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師帶領下,到校外水產養殖生產實踐基地,開展為期半年的親魚培養、魚苗繁育、魚種培育、成魚飼養、魚類越冬全過程養魚生產實習[2]。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脫離了校園“舒適”的環境,如環境衛生的物業管理、品種多樣的食堂餐食、外賣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生活區域及生產區域衛生保潔、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種日常生活安排。這是很好的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習慣養成培養期。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方案,結合實習項目和任務,劃分實習小組、分配居住寢室、落實生活及生產區域值日制度,制定與個人實習成績掛鉤的寢室及生產場所衛生檢查標準,以“大家長”的身份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的同時,一步一步指導學生什么時間進行寢室通風、被褥晾曬、洗衣做飯(有時會安排學生幫廚)等,讓學生切身感受看到勞動成果的快樂、體味到在校學習時后勤服務人員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實習下來,學生們變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懂得尊重勞動成果,尊重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們,自立自強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2堅持將生產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程實
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漁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在池塘養魚實習過程中,都要面臨著勞動關,即與養魚生產緊密相連的勞動關,如打伏草、肥水發塘、池塘清淤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用勞動獲取養魚豐產豐收的喜悅。打伏草是在池塘養魚生產中,由于池塘周邊雜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敵害,又影響池塘通風。為了避免用藥除草后因降雨將殘留藥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壞養魚水質,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氣溫最高時用鐮刀沿雜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雜草再生。同學們在老師及漁場師傅的示教下,頂著烈日,彎著腰、流著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為了實習小組集體榮譽和自己負責池塘的養殖產量提升,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曬黑的臉龐、長成了老繭的手掌,相互幫助后的喜悅,都將這份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融入到了養魚生產實習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又如在養魚生產實習中有個“發塘”環節,即將1cm左右的小魚苗(俗稱水花)通過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經15d~20d長成3cm左右小魚種(俗稱夏花)的生產過程,其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就是通過施糞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剛開始,同學們抵觸情緒很大,糞肥往往大味又臟,誰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認為生產企業應該直接購買“開口餌料”或漁場工人施肥進行天然餌料的培養,不是實習應該完成的任務。在指導教師認真講解肥水發塘高效環保又節約成本的專業知識原理和親身示范下,原來帶著手套口罩“全副武裝”的同學們,看到一車車基肥被漁場其他池塘養魚工人拉走的時候著了急,擼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搶”了起來,并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糞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殺菌消毒又提溫促進發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糞肥短時間內培養出天然餌料,看到投放的小魚苗吃著可口的食物長得快又不得病,給企業節約成本的同時用勞動獲得了漁場師傅、企業領導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肯定,真切體會到了勞動創造財富的快樂和用生物技術進行養殖生產的安全、生態與高效的環保意識提升[3]。
3堅持將志愿服務性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
過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懂得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中,在帶隊實習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立魚病防治、水質調節、投飼技術等志愿服務小組,在實習之余為當地及周邊水產養殖業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服務。周圍漁場交通不便,自愿服務隊小組或徒步,或騎自行車、乘坐三輪車等往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樣檢測分析、收集病魚樣本進行解剖鏡檢、魚池實地踏勘等,提出水質改良方案、餌料投喂方法和魚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來顧不上吃飯,來不及換裝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池水好了、魚吃料了、病魚少了,魚戶親切稱他們為魚大夫時,那份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務的勞動成果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4結語
通過師生共同參加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是最光榮的,重點是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二是突出的社會性,要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4];三是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勞動認識世界,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翟秀梅.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提升學生服務能力的研究[J].黑龍江水產,2019,(4):6-10.
[2]劉暢.《水產品營養與烹飪》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21,40(3):38-41.
[3]朱世榮,顏相君.高職院校水產養殖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J].黑龍江水產,2019,(4):34-35.
[4]田曙曦,陳文欽,周喬.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19,(4):38-41.
關鍵詞:蝦蟹增養殖技術;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209-03
水產養殖專業是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其畢業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更要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蝦蟹增養殖技術》作為高職類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主要講授蝦蟹類的生物學知識、育苗基本原理及技術、養成原理及技術和蝦蟹類的增殖技術等。近年來,教研組教師為了更好地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理念,使學生更加符合生產一線的要求,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對課程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優化。
一、結合生產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本課程內容的設置源于水產行業的發展,在調研和分析了江蘇省和周邊省市水產行業發展趨勢與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基礎上,在“工學結合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不斷更新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突出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成為合格的水產行業需要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體現在“精、深、新、練”四個方面。“精”是指聯系實際,把握區域特色突出重點。江蘇省作為我國的水產大省,目前已經形成河蟹、青蝦、克氏原螯蝦、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等甲殼動物的特色水產業。我校培養學生就業主要面向省內和周邊地區,因此在教學內容組織上,要以這些甲殼動物作為重點,講精、講透。“深”就是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突出蝦蟹增養殖理論與養殖生產實踐的密切結合。“新”是指在教學內容方面,根據蝦蟹養殖技術、養殖方式及養殖品種的發展變化,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引進和介紹國內外蝦蟹增養殖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如把抗病毒對蝦苗種培育、大棚養殖對蝦技術、河蟹生態養殖等本學科最前沿的內容充實到課程教學之中。“練”是指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能更快適應生產崗位的要求。水產養殖專業是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因此需要增加實驗教學課時,使之達到總課時的30%左右,同時需將專業實踐和頂崗實習納入課程體系,并構建相對對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水產養殖技術作為我校2010年新開辦的專業,教學基礎相對薄弱,本課程主講教師缺乏生產實踐經驗,但充滿創新精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此課程組歸納總結出以下三種方法。
1.提高教學趣味性。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課程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好的開篇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提出問題:我們選購河蟹時有什么樣的評判標準,如何提高養殖效益?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學生此時可能對答案背后的原因充滿好奇,帶著找尋答案的動力進入課程的學習能調動其積極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生產實踐中的趣事和目前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引入教學,滿足學生新鮮感的同時使學生對專業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2.學生講課和課堂辯論。傳統教學主要采用教師上課學生聽課的模式,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性,為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課程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部分章節由學生辯論、學生講課等形式完成的方式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積極響應。例如針對目前河蟹養殖過程中出現追求產量和質量兩種趨勢,可組織學生對此展開辯論,在增強課堂活躍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聘請高校和企業的專家學者走入課堂。國內許多行業都存在產學研嚴重脫節的問題,水產行業同樣如此。學生作為行業的生力軍,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承者,只有把企業和科研單位請進課堂才能培養出既懂生產又能科研的復合型人才。例如介紹河蟹養殖時,邀請河蟹養殖專家就“河蟹生態養殖”作專題報告,讓學生對生產一線的技術現狀有清晰的認識,同時向學生介紹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動態,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注重實踐教學、提高人才質量
水產養殖行業一般是處在農村或者是更加偏遠的地域,生產工作條件比較艱辛,收入待遇不高,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仍然是沒有出息的職業,學生對水產專業有本能的抵觸與厭煩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專業素養。實踐教學的加強有助于學生對水產養殖業的全面了解,降低他們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改變社會對水產養殖就業的評價,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蝦蟹增養殖技術》作為本專業核心課程,其實踐性和應用性更強,實踐教學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為提高處理實際生產中出現養殖問題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1.構建新型的實驗課程體系。《蝦蟹增養殖技術》作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需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實驗課時,使實驗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達到30%左右。本課程由于教材、教學環境和實驗設備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實驗項目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實驗和系統的課程實習,這就大大限制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此課程組縮減了驗證性和基本操作性實驗所占的比例,同時根據生產實踐開設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創新性實驗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同時也需要大量經費,教師可以與自己的相關課題聯系起來,例如可以把“早春河蟹池塘的青苔問題比較嚴重,如何處理既能有效又經濟實惠地解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部分試驗交由學生設計和實施,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創新意識。
2.將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納入課程體系。水產養殖的生產過程周期較長,課程設置的實驗和教學實習時間較短只能了解某個階段。蝦蟹水產品種類繁多,學校又不可能建立所有品種的實訓基地,所以為期1周的教學實習都是去相關的養殖場走馬觀花地參觀1~3小時,學生只能了解大概過程,不熟悉生產的整個流程,根本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長此以往,學生一方面會抱怨缺乏實踐動手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卻又輕視實踐教學活動。我校的培養模式為前2年在校學習,最后1年頂崗實習,而水產養殖專業是一個季節性比較強的行業,每年的3~10月份為生產旺季,其他季節則處于休息狀態。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水產教研組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將寒暑期社會實踐和畢業頂崗實習納入課程體系,首先將第3學年的實習分成2個階段,分別在大二和大三下學期去企業進行為期6個月的生產實踐,這樣就能充分利用生產旺季開展實踐活動,同時還能利用淡季回學校補充理論知識,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此外,在第1學年的暑假,學校也鼓勵學生去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短期實習,這樣既能讓其對水產行業有大體認識,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又能為新學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為期1年的試驗,這種實踐改革得到學生的普遍支持,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也確實起到明顯的效果。
3.加強校外培養基地建設,開展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培養模式。學校建立自己的實訓基地能最便捷地為學生實踐提供保障,但是基地的建立、運行和日常維護管理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短期內往往無法建立與課程配套的實訓基地,而大型的水產養殖企業具有眾多的養殖場所,兩者若能深化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能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使學生熟悉企業工作環境、流程和制度,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目前學校已與多家育苗場、飼料、漁藥、養殖場等相關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并與企業聯合建立水產養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學校將科研、教學和學生的就業結合起來,每年列出教師研究課題的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對未來就業的規劃選擇適宜的研究課題,然后在學校的統籌規劃和教師的溝通下,企業為課題的研究提供基礎設施的支持,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的機會和條件,教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并在同等條件下將科研成果優先在該企業應用轉化。同時促進學生與企業之間相互了解,建立初步的人才培養、就業關系,形成產、學、研、就業的長期穩定合作模式,確保科研項目的高質量完成,提高企業的科研意識和水平,提升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和就業率。
總之,通過對《蝦蟹增養殖技術》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改革,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都得到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穩步提高,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革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在后續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將根據專業特點,積極加大投入,自主建立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水產動物綜合實訓基地;與企業進一步合作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改革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此外,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繼續改進教學方法,多采取討論式、報告式等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使教與學很好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黃瑞.蝦蟹增養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向梟,陳建,段彪.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學改革的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96-198.
一、總體情況
據統計,上半年我市魚苗總產達到2.154億尾,魚類苗種達到3930噸;苗種投放魚類達到1.39億尾,重量5390噸;2012年我市大力發展特色養殖,主要體現在:連片池塘精養達到4.4898萬畝,大水面養殖8.66萬畝,圍攔網養蟹7.86萬畝,鮰魚網箱2550平方米。漁業總體生產環境良好。
二、主要工作
(一)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今年我們繼續圍繞水產業結構調整,共引進繁育推廣以優質鯽魚、泥鰍、秋浦花鱖等為主導品種的名優水產良種,對推進我市水產良種化進程,促進漁農增收,提高水產品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重點推廣了池塘健康養殖技術、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等水產先進適用技術,有效促進了水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和養殖生產者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科技培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重點抓好陽光工程新型漁民技能培訓,培訓以專業合作社、漁場、養殖大戶為主。培訓內容:池塘80:20養殖、池塘生態無公害養殖、魚用顆粒餌料的應用、小體積網箱養魚、魚病防治等,真正把實用技術送到漁民手中,提高漁業單位面積產出量,先后共舉辦技術培訓班3期共培訓5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000余份。
(三)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漁業生產安全。
1、加強漁政執法力度
主要采取“水上抓、岸上堵、市場管”的綜合治理辦法,通過廣泛宣傳,夜間定點布控,增加夜間巡查次數,加強舉報信息收集等措施,提高出擊能力和打擊效率,堅決打擊漁業違法行為,保護漁業資源,保護漁民合法權益,維護漁業生產秩序。
2、實施春季禁漁制度
一是搞好宣傳,宣傳春季禁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派人沿河“死看硬守”,確保禁漁工作取得實效;三是對違法行為堅決打擊,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3、抓好漁業安全生產工作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嚴查“三違”(違法生產、違法作業、違法載客)、“三超”(超員、超抗風作業、超載)漁船。認真開展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加強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工作,消除漁業船舶安全事故隱患,杜絕漁業船舶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存在問題
1、漁業執法經費緊張,直接制約了執法工作的機動靈活性和工作的有效開展;
2、水體污染偶爾發生,而污染之后不能給予漁民很好的補償,嚴重影響了漁民的養殖積極性;
3、漁業產業化水平低,沒有漁業生產龍頭,沒有產業化經營主體,基本以農民家庭和個人合伙承包經營為主,不能起到一定帶動作用;水產品加工空白,漁業產值低,綜合實力不強。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繼續做好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工作,積極深入養殖第一線,為漁業服務、漁民服務,最大程度的降低養殖損失;
2、推廣生態養殖、無公害養殖水產品,抓品牌生產,抓示范點建設;
3、加強科技培訓,提高漁業科技含量,繼續抓好陽光工程培訓及養殖技術人員到養殖場、養殖戶的分散指導工作;
4、強化漁政管理,增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電、炸、毒魚事件,確保漁業生產秩序穩定,為漁業生產保駕護航;
關鍵詞 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原因;防治措施;;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9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242-02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qua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6
WU LANTUOYA LI Zhi-ming ZHANG He-ping ZHANG Li LIU Hui WEI Na JIAN Teng WANG Zhe-q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Extend Station of Fisheries Technical,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Aiming at threats of all kinds of disease hav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aqua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detection methods of aquaculture disease monitoring of Inner Mongolia in 2016 were introduced,combined with the test results,the main cause of disease was analyzed,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aquaculture;disease monitoring;reas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2016
水產養殖業正朝著高密度、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養殖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病害的威脅。本文分析和探討了2016年內蒙古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情況及防治措施。
1 監測方法
1.1 監測點的設置
水產技術推廣站每年組織全區12個盟(市)、30個旗(縣)的80個測報點,組成測報隊伍,對內蒙古地區水產養殖病害情況進行監測。
1.2 測報方法和測報品種
各有關縣(市、區)確定測報點,并指定專人作為測報員,每月依次前往各個測報點取樣,實時監測病害發生情況,采用目檢和實驗室檢驗診斷,確定病害種類與病害面積。2016年對草魚、鰱、鳙、鯉、鯽、鳊、鯰、t、池沼公魚、銀魚、烏醴、羅非魚12個魚類養殖品種進行了病害監測,取3―10 月的數據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發病率=發病面積/監測放養面積
死亡率=監測放養面積內某一種魚類某一種疾病的死亡率的死亡數量/監測放養面積內某一種魚類總放養數量
存塘量=放養數量/放養面積
發病種類規格為發病魚體長(cm)或體重(g)。
2 監測結果與分析
2016年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全區各盟市測報人員對本區逾4.67 hm2養殖水面進行監測,特別是沿黃集中養殖連片地區,監測出養殖魚類病害9種,其中細菌性疾病4種(爛鰓病、打印病、細菌性腸炎病、豎鱗病),寄生蟲性疾病2種(錨頭鳋病、三代蟲病),真菌性疾病2種(水霉病、鰓霉病),非病源性疾病1種(氣泡病)。
根據病害發生的種類統計,在本區魚類養殖中,細菌性魚病和寄生蟲性魚病是主要病害,6―9月為發病高峰期。各種病害種類所占比例:細菌性病害占62.50%,寄生蟲性疾病占16.67%,真菌性疾病占12.50%,非病原性疾病占4.17%。
草~病害有3個種類:水霉病、錨頭蚤病、爛鰓病。4―10月是草魚發病的高峰期,鯉魚監測有豎鱗病、水霉病、氣泡病、三代蟲病、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鰓霉病,共計7種病。3―10月為鯉、鯽魚發病、死亡高峰期,對鯉魚危害較重的細菌性疾病是爛鰓病和豎鱗病。鰱、鳙發病季節主要集中在 4―10月,在6月鰱魚監測有打印病。
2016年對內蒙古地區魚類危害較重的細菌性疾病是爛鰓病和豎鱗病,爛鰓病的發病率平均為33.33%,死亡率在17.24%,豎鱗病的發病率平均為20.83%,死亡率在4.90%。而細菌性腸炎病發病率平均為4.17%,但死亡率在1.20%。真菌性疾病主要為水霉病和鰓霉病,發病率平均分別為8.33%、4.17%,其中,水霉病的死亡率在0.4%。寄生蟲性疾病主要為三代蟲病,發病率平均為12.50%。
3 產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3.1 淤泥導致水質惡化
由于養殖池塘多年使用,淤泥加厚及餌料肥料的逐年沉積,池底往往沉積著大量的食物殘渣和排泄物,這些有機廢物經腐爛、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細菌很好的培養基。因此,當淤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會產生有大量的寄生蟲卵及孢子等,導致池塘老化現象較嚴重,致使養殖池塘病害多。
3.2 操作不當致魚體受傷
拉網捕魚、魚種運輸和人工授精時操作不當,常使魚體受傷,引起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同時伴有出血現象,易被致病細菌、水霉菌所感染[1]。
3.3 高密度養殖
養殖戶為追求產量、效益,沒有按照健康養殖技術的要求進行操作,隨意提高苗種的放養密度,加重了養殖環境的壓力,池塘養殖密度高使水域湖齡、庫齡增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這也是造成養殖魚類病害的重要原因。
3.4 體系不健全,缺乏快速診斷病害的能力
水生動物防疫檢疫執行力度不夠,用藥不當,造成養殖品種抗藥性增強,由于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水產病害快速診斷技術還不是很完善,缺乏技術指導和依據,憑肉眼、憑經驗行事是基層病害工作者對病害檢測的方式,普遍存在誤判誤診現象。而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比較低且設備配備不完善,病害快速診斷技術嚴重缺乏[2]。
4 病害的防治措施
4.1 啟用農業部漁業局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開發的全國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信息系統
漁業局高度重視病害監測和測報工作,于年初下發了關于舉辦全區水生動物病情測報信息報送系統及水產品檢測技術培訓班的通知,3月舉辦了全區水生動物病情測報信息報送系統培訓班,對全區各盟市、縣、測報點和測報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經過1年以來使用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網,本區測報人員基本能利用該系統及時準確地填報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數據,并對測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使用,為測報人員信息報送提供了簡便快捷的方法。
4.2 魚塘清淤,加強水質監測和病害檢查
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降低侵襲性病害的發生率。因此,每年對魚池清整時,必須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3]。以保證養殖中水質穩定,防止養殖中因水質惡化而誘發各種疾病。
4.3 加強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隊伍的建設
切實抓好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和防控工作是保證本區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積極開展魚病調研工作,深入生產第一線,把測報與病害防治工作緊密結合,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和儀器,提高監測工作的準確性,既有利提高測報數據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又能有效提升病害防治技術服務水平。監測人員掌握被監測地區苗種來源、水源情況、病害情況、飼養管理、水化指標及歷年漁業病害情況等信息,使測報工作有的放矢[4]。
4.4 選購優質配合餌料
要求顆粒均勻、水中穩定性好、營養全面、餌料系數低等,并添加誘食劑及穩定VC等,促進養殖品種的攝食、消化和吸收,促進其生長,增強抗病力,提高成活率,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
4.5 加強健康養殖技術培訓
水產技術推廣站舉辦全區水產養殖新技術新品種培訓班,對漁業工作人員和漁民進行培訓,對水產養殖關鍵技術要點、新型漁業裝備技術原理和使用、稻漁共生技術及模式等內容進行了培訓,積極引導廣大漁民堅持健康養殖理念,從片面追求高產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4.6 控制養殖密度,監測養殖環境
控制養殖密度,避免因養殖區域密度過大、用水交叉使用而導致的相互污染。在水域餌料種類、數量,魚類組成及食物鏈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各營養級餌料資源利用程度、魚載量的飽和度、魚類對水域生態適應能力等,來確定放養種類、密度。
5 參考文獻
[1] 張曉燕,田飛焱,歐陽敏.2015年江西省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及分析[J].江西水產科技,2016(1):30-34.
[2] 李立華.我國水產養殖病害控制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8):274.
關鍵詞 新型現代漁業裝備;池塘養殖;水質凈化網;曝氣式立體增氧機;水質調控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3-0313-01
從2011年開始平湖市廣陳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在水產養殖中開展新型現代漁業裝備的示范與應用,并積極推行健康與生態養殖新模式。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減少養殖過程中藥品的使用量,減少藥物在水體和水產品中的殘留量,減輕環境污染,是生產無公害綠色水產品的首選措施。而且該項技術是利用生物凈化水質,可大幅度減少養殖過程池塘的用水量,起到很好的節能降耗的作用。還積極推行健康與生態的水產養殖新模式,養殖全過程不換水、不用藥、零排放。不換水養殖,可切斷外來病原生物,節能降耗,不污染環境。全程不用藥,產品全部為綠色無公害產品。該技術的示范應用也符合當前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的發展和水產養殖結構調整的方向,更推動了浙江省漁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養殖發展。該裝備可自行安裝,使用方便,效果明顯,具有較大推廣價值,現介紹如下。
1 新型現代漁業裝備的技術來源
該技術引進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利成果新型漁業裝備(水質凈化網和曝氣式立體增氧機)和科學養殖配套技術。水質凈化網是一種高性能水體生物凈化過濾材料和生態基質,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質凈化能力,能從根本上解決養殖水環境水質惡化的問題。曝氣式立體增氧機是一種新型底部曝氣系統,專利設計將增氧管與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增氧機。它具有底部曝氣、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種功能[1-2]。
2 設備結構及安裝
曝氣式立體增氧機結構主要包括層疊式鼓風機、微孔增氧格、非金屬結構框架、塑料圍板、浮筒。功率配置:蝦塘配置0.75 kW曝氣式立體增氧機9臺/hm2,水流通量800 m3/h。水質凈化網采用特殊高分子復合纖維,是一種生物可降解材料,纖維表面10~500 μm的微孔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巨大的附著空間,形成超強生物凈化能力。凈化網每片5 m2,蝦塘安裝60片/hm2。
3 技術路線及示范情況
技術路線:池塘整改―曝氣式立體增氧機的安裝―水質凈化網設置―河道水―貯水池―消毒、生物凈化處理―養殖池塘―優質苗種投放―水質調節―投餌量調整―跟蹤檢測―捕撈―銷售―總結調整―再創新―制定操作規程。
曝氣式立體增氧機與傳統增氧機使用方法基本一致,根據水體溶氧變化規律和養殖水產品的存塘量確定開機增氧的時間。一般應掌握晴天12:00―14:00開機,生長旺季每天開機,晚上22:00至翌日6:00開機,中午開機時間短,陰雨悶熱天氣開機時間長。
示范區池塘16個,養殖品種為南美白對蝦,面積5.4 hm2,其中8個2.7 hm2使用新型裝備,另外8個2.7 hm2使用傳統設備作為對照。每個示范池塘安裝曝氣式立體增氧機3臺,每臺0.75 kW,共計18 kW;對照池塘每個安裝傳統葉輪式增氧機2臺,每臺2.2 kW,共計35.2 kW。按每天平均開機8 h,養殖周期開機100 d,電費0.728元/kW?h計算,示范塘2.7 hm2需要電費10 483元,對照組2.7 hm2需要電費20 500元,節約電費10 017元,節能近1/2。養殖配套技術主要體現在合理的放養密度、科學投餌和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來調節水質等方面[3-5]。
4 示范結果
示范池塘與對照池塘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比情況見表1。示范塘平均新增產量795 kg/hm2,按照市場價格40元/kg計算,可新增收益31 800元/hm2,同時節約電費3 765元/hm2,有利保障養殖戶的養殖豐產和高穩定收入。在先進新技術推廣后,發病率、死亡損失明顯減少,產量穩定,增強了蝦體抵抗能力,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成本,使南美白對蝦的經濟收益得到充分體現,可帶動周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5 新型現代漁業裝備的主要創新點
水質凈化網(3v生物基Bio-Nets)是一種高性能水體生物凈化過濾材料和生態基質,其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質凈化能力,能從根本上解決養殖水環境水質惡化的問題。高效水質凈化是有效的生物過濾,能使水體中有機物質快速分解,從而徹底改善水質。生物餌料富集能為藻類提供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形成和提供養殖生物需要的大量天然食物。疾病防治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減少病菌侵襲,預防各類疾病。
曝氣式立體增氧機是一種新型底部曝氣系統,專利設計將增氧管與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增氧機。曝氣式立體增氧機充分克服了傳統增氧機能量消耗高、噪聲大、底部增氧不足的難題,也有效克服了傳統底部增氧管容易堵塞、易斷、安裝復雜等缺點。它具有底部曝氣、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種功能,可實現水體上下交換、水平流動并全方位立體增氧,從而提高水中的溶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水質。
水質凈化網與曝氣式立體增氧機在池塘中巧妙地配合使用,能有效降解亞硝酸鹽,快速分解水中有機物,達到高效生態凈化池塘水體環境的目的。還積極推行健康與生態的水產養殖新模式,養殖全過程不換水、不用藥、零排放。不換水養殖,可切斷外來病原生物,節能降耗,不污染環境。全程不用藥,產品全部為綠色無公害產品。
6 結語
新型增氧設備材料牢固度不穩定,容易變形,而且價格偏高,需要對其框架進行改進使其更加經濟耐用。示范中比較注重水質的調控,使用了EM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生物有益菌,結果表明這些有益菌對改善水質、防治病害確實很有效果,但使用中還是憑經驗感覺,缺乏針對性,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7 參考文獻
[1] 沈建.養殖水體中氨氮的危害及管理措施[J].科學養魚,2014(7):91.
[2] 施振寧,葉素蘭,唐明法.南美白對蝦設施大棚循環水養殖模式與技術[J].科學養魚,2014(4):33-34.
[3] 趙宇江.更具可控性的水產健康養殖管理模式介紹[J].科學養魚,2013(3):92.
關鍵詞 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問題;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F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344-02
隨著“三農”問題的不斷深入,農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為了能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許多農民自愿組織起來,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根據自愿聯合的原則,圍繞同類農產品、同類產業而組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保護的一種民主管理的互惠、互利、互助型經濟組織。其以社員為服務對象,為農戶提供技術、資金、購買、銷售、加工、儲蓄、運輸、信息等與農業相關的服務,解決了家庭經營無法實現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問題,使農民更好地成為市場活動的主體[1]。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許多不規范之處。如合作社的機制不完善、內部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利益分配體系不健全等。現以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情況為基礎,簡要分析現階段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2],以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參考。
1 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是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由青島寶榮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起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員(漁戶)大約有40戶,是圍繞有市場潛力的產品而發展的合作社,即對蝦水產品養殖,屬于“公司+漁戶”的生產經營類型,合作社自成立以來成員處于持續的變動之中。
青島寶榮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廠化大棚生態養殖技術,生產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和中國對蝦。其中中國對蝦黃海一號是企業的高端產品。因其產品無污染、質量好、產量高等特點,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銷售曾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面對市場需求量大、供應量不足的現狀,公司亟需擴大養殖規模,但基于該企業養殖面積的限制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突破。于是公司采用了專業合作社的形式,聯合漁戶進行對蝦大規模養殖,以期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行專業合作社過程中,漁戶在自愿的基礎上進入“公司+漁戶”的生產模式,同時漁戶有權利在一定情況下解除合作關系,進退自由。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公司負責對蝦種苗的采購、運輸,在生產過程中,社員須按照公司的規定供給飼料,由公司派遣技術人員指導養殖注意事項和養殖技術等服務,并在對蝦達到一定的要求后統一按標準回收,然后由公司統一銷售或送至水產加工廠進行初步加工后再出售。這種生產經營方式,既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提高市場供應量,增加企業的盈利,又降低了漁戶的部分風險,提高了漁戶的收入。
2 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來看,這種專業合作社模式仍處在初期試驗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認識不到位,發展有限
成立對蝦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廣集約化大規模養殖技術,實現企業競爭優勢向廣大漁戶的覆蓋,對廣大漁戶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但由于漁戶對專業合作社缺乏認識,缺乏入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數漁戶對加入合作社持觀望或排斥態度。即使是入社的成員,也缺乏參與的熱情和對合作社的重視,成員申請加入或退出合作社的事情時有發生,由此限制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2.2 成員地位不明確,組織松散
該企業采用生態養殖,從選苗到養殖過程,需要一套嚴格的技術控制,這就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和技術要求較高。但由于組織剛剛成立,相應的責權還不明晰,加上相應的管理和技術不到位,對利益的分配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還存在疑慮,使漁戶對自己的成員權利和義務缺乏認識。當產品銷量好,獲得利潤時,歸功于個體積極參與和正確決策;當由于某些原因發生虧損時,則責備合作社工作和服務,使企業很難進一步開展專業合作社相關工作。
2.3 人才缺乏,運作過程不規范
企業內部相關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數量不多,很多人對合作社的特點、原則及宗旨等基本問題的認識還很模糊,不能很好地為合作社成員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服務。同時,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漁戶與專業合作社的聯系不足,利益分配與風險承擔等機制不完善,使合作社的運作過程不規范,沒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體,這是企業走專業合作社道路的一大障礙[2-4]。
2.4 政策扶持不足
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扶持,通過制定宏觀的政策和具體的措施,對其發展進行引導。由于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政策、稅收、資金、技術等服務遠沒有跟上其發展的步伐,這些都是制約農業合作社向更高層次、規范、健康發展的因素。
3 青島寶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思路
3.1 提高漁戶對專業合作社的內涵和意義的認識,更新觀念
專業合作社不是一般的經濟組織,它是一種特殊的“互經濟組織”,是新時期的一項制度創新。要加強對專業合作社的宣傳,通過教育轉變漁戶的傳統觀念,提高其對專業合作社的認識,在漁戶自愿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5]。
3.2 加強與漁戶的合作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水平
企業要特別注重開展與漁戶的合作活動,加強對社員技能等培訓教育工作。企業要定期開展合作社相關事宜的商討會議,組織社員學習相關的知識,對漁戶的技術水平進行針對性和專業性的培訓,提高漁戶的綜合水平[6]。
3.3 積極引進相關人才,實施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
合作社的發展,人才是關鍵。企業除了加強在崗人員對合作社類型、特點、意義的認識之外,還要實行相應的人才引進、錄用、激勵機制,通過不斷探索,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總體服務水平[7]。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專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漁戶與合作社、生產與市場的聯系還不夠密切,還不能很好地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級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多方面關注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從政策、稅收、信貸等多方面給予全面的扶持和幫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運行機制,為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有效地促進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王愛君.大力發展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增收[J].黨央博采(理論),2007(4):23.
[2] 鮑艷玲.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農民增效農民增收[J].吉林農業,2007(3):6-7.
[3] 王樹林,張崇吉,胡錫華.打造“三大合作”一體化新型合作社[J].江蘇農村經濟,2011(2):49-50.
[4] 楊群義.開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大力拓寬合作社服務功能[J].云南農村經濟,2011(1):79-81.
[5] 劉婷.我國區域環境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建模式[J].經濟導刊,201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