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4:45: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語言文化的魅力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學說普通話
98歲的語言文字學大師周有光說方言是“母親語言”,民族共同語是“教師語言”。因為一般而言,方言是小兒牙牙學語時跟母親學會的,民族共同語是上學以后跟老師學會的。因此,方言是生活語言,民族共同語是文化語言。國家更是要求教師使用普通話的,“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用普通話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充分利用經典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向來講究“聽、說、讀、寫”四項基本功。“聽”放在了第一位,而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常常忽視“聽”這一環節。在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是產生興趣愛好的根本。普通話是美的語言,是具有特殊規定的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平升曲降的聲調和切分整齊的音節使漢語天然地帶有音樂性。記得眾多的著名朗誦藝術家孫敬修、金鋒、殷之光、張家聲、王建川等人對一些優秀文學作品妙趣橫生、動人至深的朗誦就曾在我們班產生過難以忘懷的強烈共鳴。有的學生欣賞后,立即就將教材翻開來學著藝術家們的語調小聲吟誦、揣摩,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在大飽耳福的同時,其文學修養、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也得到潛移默化的浸染。
三、通過誦讀經典作品,加強朗讀指導訓練,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學生學說普通話,朗讀訓練可謂是一條捷徑。朗讀就是朗聲讀書,即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在這里,教師有必要示范朗讀,運用語言學的有關知識,將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聲旁類推規律、普通話與方言的對應規律等巧學巧記,還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指導。讀的形式有輕讀、朗讀、領讀、引讀、接龍讀、師生配讀、男女生對讀,方法靈活多變。音樂悅耳動聽,瑯瑯的誦讀聲此起彼伏,在優雅的音樂伴奏下時而誦讀《唐詩》,時而誦讀《宋詞》,時而誦讀《弟子規》。中華經典古詩文的古色古香溢滿教室,古文化氣息融入學生生活之中。
四、加強反饋,提高升華
培養了學生說普通話的興趣后,再養成他們長期堅持說普通話的習慣,這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努力和跟蹤指導。在教學中,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一般是上課講普通話,下課后就講方言,使用語言文字的水準大相徑庭。對此,教師首先要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在和學生交流、和同事交流、和家長交流的時候率先使用普通話;其次,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在與老師、與同學交流,或與朋友、與家長交流中要求學生盡量說普通話,盡量學習經典作品中深邃精辟的語言,做到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最后,有必要組織學生監督指導,及時地提醒周圍同學使用普通話,指導他們正確使用普通話。久而久之,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吸收消化知識,糾正方言,逐步做到運用自如,達到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便部分作品當時不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慢慢便融會貫通,把經典中的智慧發揮出來,終生受益無窮。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如今,學生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深情地誦讀經典,交流思想,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它似乎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引導學生進行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在經典的作品中感受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一定能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課題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興趣而獲得認識”。為此,我校改變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實踐時,突破了以往的把個別節日融入個別學科或根據節日開展活動的做法,不僅僅把傳統節日文化貫穿于學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和心理特征,選擇并設置以傳統節日為線索的多種形式的活動,構建以體驗為主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實施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和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從而帶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開展層次化、系列化的“知傳統節日、繼中華傳統、承中華文明”的探索之旅,將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學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如下:
一、挖掘傳統節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56個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民俗,幾千年來,這些民俗通過口傳手教的方式世代傳承,成為民俗文化之根。在傳統節日中蘊含著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所包含的重親情、重和睦、重和諧、重家庭的美德,端午節所蘊含的重國家、重社會的責任擔當,重陽節所提倡的敬長輩的優良傳統,清明節所蘊含的緬懷先人、弘揚傳統、感恩思源的情懷。盡管我們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節日納入其中,但是我校選擇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學生比較熟悉的、具有較多元素的節日進行學習和教育。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是有高度認同性的中國傳統節日,它們包含著中國五千年來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精神和倫理道德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開展以體驗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動、為我校逐步探索小學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實的內容基礎。
二、明確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小學生年齡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對開展活動的意義能否理解,是整個實踐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為此,學校以班為單位,由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統計本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并把問卷推廣到學生家庭和社區,了解學生家庭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程度以及他們過節的方式等,從而掌握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資源。學校收集整理適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各類傳統節日的資料,在遵循科學性的基礎上,從節日由來、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等方面將傳統節日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并根據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給予其最初步的體驗,從而讓學生明確了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意義,使學生和家長有了參與、學習的愿望,也對課題的開展有了正確的認識。
三、開展以體驗為主的多樣化的活動
傳統節日豐富的內涵和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我校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學校充分發揮語文、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科人文教育的優勢,結合教材中所闡述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互動。例如,語文課教師讓學生收集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詩詞,結合圖畫、手抄報,通過欣賞會、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等來表現傳統節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節組織開展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端午節詩歌欣賞會”,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設計端午節的裝束、吟誦端午節的詩歌、用小品表演端午節的由來。音樂課教師讓學生欣賞春節的賀年歌曲,特別是有著廣東年味的粵語歌曲,把它們滲透到親子活動中加以誦唱,還鼓勵學生把賀年的粵語歌曲應用到春節拜年中,這樣既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春節體驗。美術課教師引導學生把他們眼中看到的新廣州與傳統的廣州結合起來,融入節日的元素,畫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畫,再利用科學課上學到的物品保濕方法對通草畫進行保存,還鼓勵學生把心目中的傳統節日用“廣彩”和“通草水彩畫”這兩種廣州的傳統工藝表現出來,不僅讓學生在濃郁的節慶氛圍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使學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
我校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分層次開展各種傳統節日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在體驗“喜慶春節”活動中,給不同年級的學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級學生收集喜歡的“利是封”,并用相機拍下與家人共度佳節的溫馨照片;三、四年級學生收集關于春節的年俗,并用相機拍下與家人參與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親戚、正月十五賞花燈等);五、六年級學生設計有特色的“利是封”,寫春聯,寫以“開心過大年”為主題的日記(并配上自己畫的畫或自己拍的照片,圖文并茂)。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記錄春節,創設充滿童趣、有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結合其心理特征,給予不同年級的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階梯式提示,讓他們找準體驗春節的切入點,把抽象符號引導到具體可行的日常活動中,使他們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有更鮮活的體驗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動中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了解,不斷體會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傳承下去。
四、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為教育者,我們在思考,為什么有些學生會對洋節日那么熱衷,而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其實外來的很多節日很注重參與精神,例如:萬圣節將基督教用南瓜燈和杰克燈驅逐鬼神的傳統延續下來,讓家長和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圣誕節的圣誕禮物和各種裝飾帶給孩子們的視覺沖擊與遐想,這些不可否認是值得借鑒的。所以我們重在通過體驗去開展以“知傳統節日、繼中華傳統、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體驗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經驗,每一種體驗都會在生活的經歷中產生,是對以往的經驗的一種升華與超越,甚至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經驗,因此我們的教育主旨是讓學生學會體驗。比如,在春節的時候主動參與貼春聯,走親戚拜年、收集春節的由來、春節的節日習俗,做“春節小狀元”,還讓學生抄寫春聯和拍攝反映春節活動的照片進行分享,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濃濃的中國味和中國情,體會我國傳統春節活動的熱鬧氛圍和文化習俗的精粹。元宵節時,讓學生通過圖片展示元宵,介紹元宵的來源和品種,拍攝制作元宵過程的電子教程,親手嘗試用團、捏、滾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現場分享自己的作品,還有做燈籠、猜燈謎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熟悉我國傳統的元宵節的熱鬧氛圍,體會人們對團圓這種和諧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在端午節,讓學生通過包粽子、陸上龍舟、端午“變變變”等活動體會獨特的民間風俗及歷史人文文化。在中秋節,通過讓學生做月餅、賞月,使學生不僅僅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更感受古人過中秋的喜悅。重陽節開展的敬老活動,更展現了廣中路小學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豐富的節日民俗體驗活動,讓學生主動收集節日資料,主動進行學習。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所感悟和認同,在親身體驗中真切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課程是實現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途徑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積累,校本教材從最初步的提綱到零散的內容,再到不斷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課程,這中間積累的是我一點一滴的活動記錄。校本課程《走進傳統節日文化》的開發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既弘揚了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有利于提高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以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悠久歷史,進而尊重我們的民間風俗習慣,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樹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傳承民族的優良傳統。
【關鍵詞】文化藝術;剪紙;東北;審美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175-01
剪紙藝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流傳廣泛。東北的剪紙藝術具有鮮明的氏族社會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與當地普遍信奉的薩滿教關系密切,本文以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為例,研究地域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理論。
一、審美與剪紙藝術
(一)審美。我國當代美學理論研究在學習西方美學的基礎上,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為主流的美學理論體系,審美是一種實踐活動形態,與人生實踐緊密相關。相比古人,現代人更加需要審美。美學以審美活動為對象,通過審美這一特殊的實踐活動,構建人類審美的價值體系。審美價值則是在審美主體與對象的精神互動過程中確立起來的。
(二)剪紙藝術。剪紙藝術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東北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當中的一個類別。任何藝術品都是人們按照自身審美觀念以及生活習俗創作出來的,將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達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剪紙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獨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蘊,見證和傳承著深厚的中華文明。
二、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
(一)東北剪紙藝術。東北剪紙藝術以吉林和黑龍江為代表,題材上有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裝馬靴的“姥媳人(神)”。薩滿教中,“薩滿”即為溝通人與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東北剪紙藝術與民間信仰薩滿教關系密切,滿族祖先很早便用魚皮、獸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這只是東北剪紙當中的一類題材,此外還涉及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常見龜、蛙、人參等,剪紙人物人神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審美意象。審美意象,從中國古典美學的角度來說是處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藝術的本體。如果從中國現代美學w系的角度看,它同樣居于核心地位。藝術家用某種媒介物構建出意象,表達感情,就是藝術。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個符號化的“意象”,人物、動物等元素構成實物剪紙,而在審美當中,審的不是剪紙本身,而是其蘊含的意蘊,也就是“象”。東北剪紙中,娃娃、蓮花、葫蘆等象征著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著吉祥幸福。每當重大節日,人們就會用剪紙來布置環境,操辦喜事也慣用喜字剪紙等。這種方式將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呈現出來,將人們心中的意象用實物傳達給其他人。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表現人的精神價值和精神需求。東北剪紙藝術內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因素,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無論是復雜還是簡單的剪紙作品,都能使人產生聯想和美感,并獲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審美價值。首先是題材美。東北剪紙藝術可以說是東北老百姓自己的藝術。一般剪紙藝人多集中在農村,閑暇時,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將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紙當中。剪紙作品通常歌頌正面和積極的情感,表現對生命的熱愛。鳥獸蟲魚、花木、糧食、人物等元素構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紙造型,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如圖1所示,該作品蘊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龍之意。
其次是寓意美。剪紙一般用于納吉祝福、勸勉警誡、祛邪除惡。這些內涵表達著人們的感情和對生活的追求,體現一種內在精神品質。第三是構圖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龍鳳、剪出人物、剪出鳥獸蟲魚,具有鮮明的構圖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紙作品題材來源于生活,用簡潔樸實的圖案表現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要細細品味,就能夠發現剪紙藝術巧妙的手法和表達方式。同時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讓人聯想和思考,耐人尋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紙中蘊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話傳說等,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是對黑土地文化的傳承,教化了一代代的東北人。
三、結語
從當代中國美學理論體系來看,東北剪紙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值得人們細細品味鑒賞。其所表達的美學意蘊,深含當地的文化特性。剪紙來源于民間,映射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學觀念積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處,灌注進剪紙藝術當中,發揮著強大的魅力與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尚一墨.當代文化中的“總體藝術觀”現象――瓦格納美學理論評析[J].美術觀察,2016,(11):135-141.
在新聞報道競爭日益激烈的態勢下,電視新聞依靠直觀、快捷、現場感強等獨有的特點吸引廣大觀眾并深受青睞。如果把一條電視新聞報道比作一條波形的話,文字是方向和結構,畫面就是波峰和。沒有了波峰,波形只是一條直線。沒有了畫面語言的視覺效果,電視新聞也就會變得平淡且缺乏活力,它們的關系應當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補充的。畫面語言是電視新聞報道區別于其他報道形式的重要一環,它運用方便,極富感染力,視覺沖擊效果強,真實可信,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最大優勢,也是電視新聞的魅力所在。
既然稱之為“電視新聞”,那么必然有其新聞屬性。也就是說,電視新聞中所包含的文字和畫面必須具有鮮明的新聞性,這也是電視新聞畫面拍攝遵循的自身規律和最基本的特性。怎樣才能使畫面具有鮮明的新聞性呢?其核心就是求“真”求“新”。觀眾們想了解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越真實越好,細節越多越好,最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的鏡頭恰恰把他們帶入了最“真”、最原汁原味的現場之中。這個現場就靠畫面語言來營造,用最“新”、最有價值最突出表現拍攝作品主題的鏡頭來展現直觀的視覺形象,這是電視新聞獨有的特性,較之其他媒體是一種巨大的宣傳優勢。這種優勢使我們的新聞畫面比文字報道更容易調動起觀眾的情緒,在感情上引起觀眾的共鳴。
電視新聞拍攝是受空間、時間制約的,拍攝角度不同,捕捉到的客觀物體的瞬間不同,畫面所展示的形象就不同,給人的視覺效果就不同。作為一名合格的拍攝者,時間上我們應始終快人一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開始拍攝,確定優先拍攝對象,按時間順序依次拍攝,給觀眾一個感性認識,把他們吸引過來。空間上我們要把握主動權,掌握好角度和瞬間,創造不同的生動的可視形象,要對同一事物、同一情節選擇不同角度拍攝,再現出各具特色的形象來。這就要求我們貼近群眾,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拍攝的畫面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公正的立場,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不僅要客觀地反映社會生活,還應以積極的態度介入社會生活,以電視畫面這種優勢的宣傳手段來正確干預和影響社會生活,促進總正義量增加。我們的《新聞夜航》就經常報道一些發生在街頭巷尾老百姓所關心的事,如民警模范執勤的,學雷鋒做好事的,慈善募捐的,美化市容的等等;曝光墮落腐化的,打架斗毆的,算命騙人的,交通事故的等等。這些新聞畫面都是現場抓拍的,時效性很強,而且不少是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新聞價值較高,報道后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比如去年搞的《小周幫您找工作》這個欄目,就充分發揮了畫面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帶大家參觀了多個用人單位,介紹了工作崗位、勞動方式和工資狀況。廣大農民工朋友觀看后覺得對用人單位看得直接,了解透徹,報道真實可信。又如《龍江最美飄雪時》系列報道,行程三千多公里,南北橫穿龍江大地,過雪山,跨冰河,運用多種拍攝手段,畫面寬闊整潔,視覺沖擊效果強,好像帶著觀眾的‘眼睛’去旅行。電視新聞報道之所以吸引觀眾眼球,在于它傳遞了來自生活的聲音,反映了生活原貌,使觀眾感受真切。這主要就靠畫面語言的視覺表述,可見畫面語言絕不是文字的補充和延伸,更不是點綴和裝飾。電視新聞成為能最大限度發揮電視特點的報道形式,主要靠畫面語言。文字說明與畫面語言應平行發展,默契配合,發揮合力,這樣報道才更平衡,更完整。如果將畫面語言降到從屬地位,依附于文字,那么電視新聞就失去了其特有的生動體現,本身也失去了意義。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普及,外語教學也迎來了一場新的革命。由于多媒體網絡所具有的多種特性,外語界嘗試著將其與外語教學相結合,為學習者提供語言文化學習的新途徑。本文將就多媒體環境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展開討論。
一、理論依據
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以及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具有社會性,知識是個體通過與伙伴的交流和協作而構建的,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或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倡導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情景”、“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網絡所具有的多維化、集成化、交互性、情景化等特點,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優勢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學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影像等多模態的信息呈現方式于一體,使教學內容立體化,教學過程形象、生動、活潑,從而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以此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2.突出語言的文化性,培養文化意識。多媒體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學生認識空間的局限,大量的網絡資源、課件、文化類的視頻可使學生大信息量、全方位地接觸所學語言的相關信息,置身于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在自然屬性的語言交際中獲取對目標語社會文化的敏感性。
3.凸顯學習的交互性,培養交際能力。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外語教學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協作學習創造了條件。學生可通過網絡交流、探討、分享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和能力得以內化,促進個人認知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信心,也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1.雙主互動策略。“雙主”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該教學策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在教師適時啟發下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生積極參與下教師主導教學,從而達到“學習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目的。在雙主互動教學中,教師通過建立教學環境,引發師生間教與學的交流,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要扮演好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著、協調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把握各種課題的學習途徑和學習資源,有效地組織、計劃和協調學生的學習活動。雙主互動教學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支持下最優化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是多媒體環境下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它反映了外語課堂教學的本質,體現在本文討論的其他所有教學策略之中。
2.主題教學策略。范疇化是人類認知的重要心理過程,而主題化則是實現人類認知過程中經驗范疇化的一個基本途徑。主題的劃分可大到政治、經濟、教育、宗教,小到衣食住行,社會習俗、日常社交禮儀等,也可選擇抽象的思維模式或價值系統作為主題。在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某個主題布置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內容,使學生通過音頻和視頻獲得感官刺激,并開展主題性討論,作口頭匯報;課后則要求進行延伸性的主題閱讀或觀看,開展專題性寫作以完成一個主題單元的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使學生得到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
3.情景創設策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活動應在一個真實、豐富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從而保證學習者能從復雜的真實環境中構建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實效性、共享性及獲取的便捷性等優勢,選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課件、光盤、影視資料等教學資源創設立體化的文化輸入情景,生動展示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歷史等,引導學生開展中西方文化對比,分析文化差異,在文化移情中完成語言的習得。同時,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根據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大量真實語料,針對具體場景開展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活動,使學生在更接近自然語境的交際過程中,真正將語言學習、語言實踐、文化習得融為一體,拓寬文化視野,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
4.自主學習策略。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創造了個性發展的優越條件。教師可以根據單元內容指定相關網站,引導學生網上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豐富拓展文化,增加文化素養,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教師可采集、利用在線資源建立文化學習資源庫及文化學習網站,并在網站上構建自主學習模式,使學生在任何方便的時間、地點、環境通過自主學習發現信息,篩選信息、交流信息,再加工信息,成為建構信息的主體,學習和強化所需的英語文化內容,并在獲得知識、鍛煉能力和發展心智的同時,培養對目標語文化的敏感性。
5.小組合作策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培養他們妥善處理人際交往的策略,這是基于實踐的能力培養。小組合作策略要求教師綜合考慮學生性格、興趣、學習成績、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劃分成4~6人為單位的小組,開展不同形式的小組合作活動。每個小組可由不同的學生輪流擔任group leader,secretary,reporter等,每次活動由group leader主持,人人參與,分工合作:secretary負責收集整理資料,成員之間可以展開對話、討論,reporter負責向全班匯報結果。匯報可采取多種形式:可以一人匯報、兩人或三人以對話或采訪形式匯報、也可是全組參與小劇表演、PPT制作等。教師則參與此過程并起組織、引導、監督的作用。小組合作方式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根據各自能力與專長分工合作,互相學習。小組間的交際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與別人做比較,有助于學習者建構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這種交流也使學生將已有的語言文化知識“外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教學案例
以上各教學策略并不是彼此孤立,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具體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把以上各策略恰當組合,靈活安排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在學習“節日”這個單元主題時,教師可提前把中西方重要的節日列出,如西方的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萬圣節、情人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等。要求每個小組分別以不同的節日為主題,從節日的由來、含義、風俗傳統、特色食品等角度在課下通過網絡搜集整理相關的音頻、視頻、圖片、翻譯撰寫文字材料等,并在小組成員合作下制作出PPT課件,在課堂上由小組成員上前展示PPT并同時用英語講解。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對中西方節日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在此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多次碰頭、協商,分工合作,鍛煉人際交往能力;通過上網瀏覽搜集整理資料、制作PPT課件,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在展示介紹活動后,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其他主題活動:如討論、對比中西方節日,針對“洋節日”流行的現象展開辯論賽等。在課程結束時可布置寫作任務:對年輕人中盛行西方節日的看法。通過這一個主題單元的學習,以上各個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充分應用并展示出優勢,教師由始至終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積極性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調動起來,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并且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對中西方文化有了深層的理解,培養了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電化教育研究,1997(3).
[2] 張科榮.論“多媒體”、“雙主”模式與英語教學.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3).
[3] Fisher,G.Tourist or Explorer?Reflection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6,29(1)..
關鍵詞:不同地區、媒介傳播、經營理念、文化定位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吃、住、行是主要的消費需求,并且三者的需求層次是階梯上升的,往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兩者的需求就會變得更為重要。房地產作為一國的龍頭支柱產業,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中的一員,市場經濟機制將會更趨完善,競爭局面也將愈演愈烈,同行企業之間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同樣再所難免。因此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及文化定位越來越重要。
萬科作為中國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商業報道消息:8月30日,沈陽萬科城遭電話舉報,經沈陽市安全生產執法監察支隊的現場突擊檢查后發現,其施工現場存在22項安全險患,被責令3天內整改。 萬科的品牌受到折損,品牌溢價必然下降。哈爾濱泰興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宗旨是: “以信譽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顧客滿意為目標”,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因此,成功樹立適合開發理念的房地產企業或項目都能較快的進入良好的運營狀態。所以恰當確定開發理念對房地產企業或項目來說非常重要。
房地產文化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經驗與技術相結合的高度綜合性的文化。房地產文化內涵豐富,不單單是建筑本身的外觀形象和建筑風格,如北京的四合院布局,上海的海派風格,安徽的徽派建筑,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還包括社區空間的人居生活、社會交往等活動中所蘊含的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人居文化。房地產文化源遠流長,既源自博大精深的東、西方傳統文化,也來自生機勃勃的現代新興文化。
房地產文化是整個房地產的經營開發的靈魂。優秀的房地產文化不但能形成持久競爭優勢,而且可作為對付模仿的最有效、最堅固的壁壘。房地產文化貫穿整個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影響項目定位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并對樓盤的市場銷售起著直接推動力,也為未來優秀的社區文化形成和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房地產文化豐富多彩,開發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文化。從項目選址、理念創意、規劃設計、建筑施工、市場營銷、物業管理等每一過程的都在綜合應用和體現著文化因素。房地產文化既體現在社區名稱、主體概念方面,也體現在社區空間規劃、建筑風格設計方面;既體現在樓盤的廣告策劃、推廣宣傳方面,也體現在開發商的開發理念、目標使命方面;既體現在社區建筑風格、園林山水的物質空間布局與構建,更體現在社區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等精神生活的引導與創造。無論是景觀房產、運動社區、智能住宅,還是"郊居運動"、"新都市主義"、"新自然主義"等,都是文化賦予樓盤社區以精神和靈性。可以說房地產業的每一個理念都離不開文化。
成功的開發商可以利用文化獨特的親和力,把具有相同文化修養與文化追求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并取得價值觀的認同,從而達成有效的溝通,建立起與顧客的親密關系。優秀的開發商通過倡導和塑造優秀的房地產文化,能夠真正為顧客提供獨特的附加利益、居住體驗和生活價值,超越顧客的期望值和滿意度,從而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和美譽度,也為開發商長期發展提供文化積淀和品牌提升。
所謂的房地產文化定位,就是從樓盤項目本身出發,將投資理念、時代特征同目標顧客群文化價值觀念完美地相融合,賦予房地產項目以富有魅力的文化生命,針對顧客的心智模式進行設計、溝通,從而使其在目標顧客的心目中確立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位置,這就是房地產文化定位。
定位的關鍵是在目標顧客的心智的相應坐標中,確立一個區別于競爭者的、獨特的、鮮明的地位。文化定位是企業和顧客通過多種溝通渠道進行互動溝通的結果,最終反映為目標顧客對樓盤項目建立起的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聯想。房地產文化定位貫穿整個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房地產文化定位可以是多個優勢的優化組合,也可以是單項的優勢強化。
房地產文化定位受開發商的文化底蘊和對房地產文化理解的影響。只有高品位的開發商,才能塑造高品位的房地產文化。同時文化定位也受到開發企業的使命目標、企業形象、內部實力和經營戰略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文化定位必須與企業自身的使命目標、品牌形象相匹配。
例如:綠城房地產集團在15年成長過程中,綠城始終堅信“講正義、走正道,得正果”,堅持以“人文主義理想”為指導,堅守社會責任與義務,秉承“真誠、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價值觀,以“為員工創造平臺,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城市創造美麗,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企業使命,致力于為社會創造文明、和諧、溫馨、優雅的居住文化及人文環境,為城市和歷史留下優秀的建筑作品。
在媒介傳播方面不同企業有其不同的傳播方式,無論選擇哪一種作為傳播載體,都要適應其自身的需求才可以。即時信息、電子郵件、BBS、SMN、網絡視頻、論壇、在線廣播、手機等可以方便在網絡環境下實現雙向溝通的新媒體,還有以博客、播客、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形式的新媒體,改變了企業傳統的營銷模式,對企業整合營銷傳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前媒體環境中,新媒體是企業整合營銷傳播的重要工具,企業整合營銷傳播也離不開新媒體,兩者為“魚與水”的關系。對于房地產整合營銷而言,新媒體將實現營銷的全方位、速度化和持續性。
其中,網絡媒體伴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深入地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媒體形式,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人們在購買不動產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不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查看口碑情況。互聯網也在深入的改變房地產行業的營銷模式。還有一種屬自有媒體,就是房產企業發行的書刊雜志,比如SOHO中國的《雜碎》等,當然,這種媒體對項目銷售沒有直接幫助,卻對企業品牌建設有著大功。
總而言之,無論選擇哪種媒介傳播方式,需要建立在企業自身適合條件下所選擇的,媒介投放策略是一項專業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只有在了解項目定位的基礎上,選對了媒體,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投放組合,才能夠將合適的信息有效地傳遞給目標受眾,同時能讓他們接受并記憶,只有在優秀的媒介策略下,才能擴大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形成立體傳播的推廣合力。
參考文獻:
【1】《CEI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房地產業》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地產•中國:引導我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研究》 陳淮 著 企業管理出版社
【3】《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高曉輝 著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年版
【4】《房地產企業管理學》 嚴治仁 著 科學出版社 1999年版
【5】《房地產文化》 北京百年建筑文化交流中心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年版
關鍵詞:園藍;芭爾德溫;紅酒;理化指標;品質
中圖分類號:S663.9;TS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6-113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36
Abstract:Garden blue and Baldwin Rabbiteye blueberry were the alien varieties,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of the fresh frui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gar-acid ratio was higher in gardenblue than baldwin and the content of anthocyanins was more in gardenblue than baldwin, so the quality of gardenblue was better. The quality of gardenblue blueberry wine and Baldwin blueberry wine were good, and gardenblue blueberry wine was better,so they were both of wine blueberry variety.
Key words: gardenblue; baldwin; blueberry win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 quality
藍莓(Vaccinium vitisidaea),又名越桔、藍漿果(Blueberry), 杜鵑花科(Ericaceae)越桔屬(Vacinnium)植物,多年生落葉或常綠灌木,果實呈深{色,披白霜,近圓形。果實中含有花色素苷、黃酮等多酚類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能促進視紅素再合成、抗炎癥、提高免疫力、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癌等生理功能[1-4]。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是世界發展最為迅速的集營養與保健于一身的漿果,風靡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5]。近幾年來,中國種植發展較快,在貴州、江蘇、吉林、遼寧、山東等省都有大面積種植,貴州省共引入兔眼、北高叢、半高叢、南方高叢等4大類藍莓40個品種,并篩選出適宜貴州省栽培的14個品種,成為當前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藍莓品種資源集中地[6-10]。
藍莓主要優良品種有芭爾德溫(Baldwin)、園藍(Gardenblue)、粉藍(Powderblue)等,芭爾德溫果粒較大,甜度大,酸味中等,果皮暗藍色,果粉少;果實硬,風味佳;園藍果實中粒,甜味多,酸味少,有香味,果皮暗藍色,果粉少,果皮硬;粉藍果粒中等大小,比梯芙藍的果粒略小,肉質極硬有香味,果皮亮藍色,果粉多。本研究選用芭爾德溫和園藍釀造紅酒,并對紅酒進行理化指標測定和品質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藍莓:芭爾德溫、園藍,均采自遵義市鳳岡縣藍莓種植基地。
輔料:蔗糖,市售;偏重亞硫酸鉀(K2S2O5)、碳酸氫鉀(KHCO3),分析純,南京化學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果膠酶,諾維信天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儀器
榨汁機,九陽股份有限公司;不銹鋼發酵罐,煙臺帝伯仕自釀機有限公司;恒溫水浴鍋,常州智博瑞儀器制造有限公司;離心機,杭州碩聯儀器有限公司;752SP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棱光技術有限公司;12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5110 ICP-OES、6850氣相色譜儀,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超純水機,上海茸研儀器儀器;FA180S型分析天平、JA1003型電子天平、PHS-25CW-CN型臺式酸度計、上海精密儀器儀表有限公司;PAL-1型手持糖度計,ATAGO(愛拓)中國分公司。
1.3 工藝流程[3]
1.4 理化指標測定
藍莓紅酒理化指標測定參照GB/T 15038-2006;花青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1.5 感觀檢查與評定
10位果酒品嘗專家采用表1標準(標準GB/T 15038-2006)對藍莓紅酒進行感官檢查與評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果實品質分析
園藍和芭爾德溫鮮果理化分析結果(表2)表明,園藍的固形物、總糖含量均高于芭爾德溫,芭爾德溫的總酸含量略高于園藍,糖酸比是衡量果實品質的重要指標,根據結果可得園藍的糖酸比為18.90,芭爾德溫的糖酸比為13.07;花青素是果實的主要呈色物質和保健功能成分,而且影響藍莓紅酒的感觀評定,園藍和芭爾德溫色澤均表現為紫黑色,園藍花青素含量高達0.364 g/100 g,芭爾德溫花青素含量達0.247 g/100 g,表明兩個品種花青素含量都高。
2.2 藍莓紅酒理化指標
兩個品種釀造的紅酒理化指標如表3所示,通過自然發酵,采用相同的釀造工藝和發酵條件,結果表明,園藍釀造的紅酒酒精度為9.8%,芭爾德溫釀造的紅酒酒精度為8.7%,二者酒精度差別不大;園藍紅酒中殘糖高于芭爾德溫紅酒,芭爾德溫紅酒中干浸出物高于園藍紅酒,表明芭爾德溫紅酒中的非糖浸出物高于園藍紅酒;總酸和揮發酸含量均是芭爾德溫紅酒高于園藍紅酒,因園藍果實中花青素含量高于芭爾德溫,在紅酒中同樣園藍高于芭爾德溫。
紅酒中甲醇含量與原料和釀造工藝相關,在相同釀造工藝下,園藍紅酒中甲醇含量高于芭爾德溫紅酒,表明園藍釀造的紅酒甲醇含量更高,但園藍紅酒和芭爾德溫紅酒中甲醇含量均小于國標規定值250 mg/L,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要求;紅酒在非規范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苯甲酸,本試驗釀造的紅酒中均未檢測出苯甲酸;園藍紅酒和芭爾德溫紅酒中銅的含量小于國標規定值1.0 mg/L,鉛的含量小于國標規定值0.2 mg/L,鐵的含量小于國標規定值8.0 mg/L;游離二氧化硫的含量小于國標規定值30 mg/L,總二氧化硫的含量小于國標規定值250 mg/L。
2.3 藍莓紅酒品評結果
10位果酒品嘗專家打分結果(平均值)見表4,園藍紅酒色澤紫紅,澄清透明,具有輕雅的果香和突出的酒香。酒體豐滿,單寧適中,柔和爽口;芭爾德溫紅酒色澤深紅,澄清透明,具有協調的果香酒香,酒體豐滿,柔和爽口。園藍紅酒的品評結果為87分,芭爾德溫紅酒品評結果為83分,表明園藍紅酒和芭爾德溫紅酒品質整體較好。
3 結論
1)紅酒行業中流行“紅酒品質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藝。”釀造紅酒的藍莓果實品質直接影響到紅酒的品質,測定結果表明,園藍果實品質指標糖酸比和花青素二者均高于芭爾德溫,園藍果實品質高于芭爾德溫。
2)園藍和芭爾德溫釀造的紅酒各項理化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理化指標和品評結果表明,紅酒品質園藍高于芭爾德溫,同時,二者釀造的紅酒的品質均較好。因此,園藍和芭爾德溫品種適合作為紅酒釀造原料。
參考文獻:
[1] 李亞東,吳 林,張志東.越橘(藍莓)栽培與加工利用[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李 A.現代葡萄酒工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蓋禹含,辛秀蘭,李 攏等.藍莓果酒發酵工藝條件的研究[J].食品工業,2010(2):44-46.
[4] 聶 飛,文光琴,方品武.5個兔眼藍莓品種在黔中地區的表現及栽培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8):126-128.
[5] 王法格,陳開茂,曾光輝,等.7個美國兔眼藍莓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南方果樹,2009(1):9-11.
[6] 葛翠蓮,黃春輝,夏思進,等.10個藍莓品種主要營養成分與色素含量分析[J].中國南方果樹,2012,51(2):33-35.
[7] 馬 凱,譚 紅,楊鴻波,等.貴州麻江引種藍莓品質比較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4):3009-3011.
[8] 文光琴,聶 飛,廖優江.藍莓果實理化成分含量比較分析與功能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11(1):117-119.
背景
在網絡普及、數字資源和數字服務蓬勃興起的今天,網站對于“區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作為中心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該網站著重介紹中心情況、專家團隊、中心動態、項目管理、產業開發及促進梅山文化學術交流與學科建設。因此,它是中心學術業務、科研能力、服務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
就現存老版網站在網頁設計方面存在創意不足等諸多問題,筆者以為,首先中心新版網站的網頁應該圍繞梅山文化來進行設計創意;其次采用目前較新的技術將其創意設計更好地執行。在明確以上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筆者將新版中心網站設計的創意理念及實踐方式做以下探究。
新版中心網站設計理念
經過數月的精心籌備,在分析受眾需求并參考國內外著名文化類網站設計的基礎上,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推出了新版網站(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首頁學術研究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新版網站以突出梅山文化為主題,強調美觀、簡約、實用的原則,構建了一個清晰的欄目分類體系,各欄目之間通過超鏈接形成立體交叉結構,網頁布局突出重點,更具人性化。
1.標題圖片、書法字體巧設動畫 活躍氣氛
網絡多媒體技術日益進步,圖形、圖像、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元素的運用,網頁由靜到動,由無聲到有聲,極大地豐富了網頁的表現力。動畫與圖片設計運用與表現效果也成為網頁設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心網站的導入頁(圖1)動畫將圖形和圖像二者結合使用,即卷軸動態化向兩邊翻卷,卷軸中梅山文獻圖亦采用滾動式動畫設計,這一方面強化視覺效果;另一方面更營造中心網站學術氛圍以及活潑版面的作用。其次,網站的主頁在標題圖(圖2)的設計上突破傳統“模板”式網站的編排方式,圖片則采用“紫鵲界”名勝古跡的獨特性素材,緊密圍繞了中心文化的主題。設計方式亦采用富有創意的處理手法,運用協調的色彩、漸變,確定合適的圖片尺寸大小,精心設定頁面位置,添加“飛鳥”、“云霧”等動畫效果,有效活躍了版式并突顯鮮明的區域特色。
圖1 新版中心網站導入頁
圖2 新版中心網站標題圖
除此之外,網站的主頁將譚談、張炯等名人書法動態化,這一個方面將“書法寫作”過程以趣味性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更提升了中心完善其宣傳展示、信息公開、產業發展、學術交流的功能,擴大中心的品牌影響力。
筆者認為文化類網站中的標題圖片與書法字體設計在運用時應注意不要片面追求炫酷效果,而應突出和表現主題,不能和頁面其它元素脫節;應動靜結合,富于節奏,畫面變化不能過于強烈刺激,以免引起視覺疲勞;動畫數量不能太多,占用版面不能太大,以免喧賓奪主,影響信息呈現和網頁打開速度。
2.頁面色彩、主題色調巧設對比 素雅不烈
對以呈現學術信息為主的中心網站而言,和諧的色彩、色調能提高信息的獲取速度。首先,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網站其主色調采用深灰色,使得網頁色調顯嚴肅沉穩的視覺格局,更加符合中心嚴謹務實、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其次,在主色調確定后,筆者合理運用色彩規律,以主色調為中心,利用色彩的明度、純度、色相三要素的變化,適當增加其他色彩作為對比色和補色,選取輔色調(淺灰、褐色、紅色)等組成配色方案(圖4),和主色調一起構成有節奏韻律、和諧統一的色彩關系。網頁配色方案要避免出現色彩單一或用色過多的現象,色彩種類最好不要超過三種。
最后,確定好主色調和配色方案后,在色彩的使用中應注意“總體協調、局部對比”,即網頁的整體色彩效果應該是和諧的,只有局部小范圍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強烈的色彩對比。要適當保持用色的延續性,在風格統一的基礎上,為子網站或功能模塊選取不同的主色調和配色方案,既要從顏色上對不同內容加以區分,使得頁面富于變化,又要保持色彩的整體性。
結語
在新版中心網站設計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網站是梅山研究中心的真實寫照,網站的設計與維護是要花大力氣投入的一項系統工程。中心網站的設計應該根據中心實際情況而定,以傳播“梅山文化”為第一要義,與時俱進,并沒有固定套路與既定模式可循。設計師只有確立科學的設計理念,全面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受用戶歡迎的網站設計
作品。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系)
摘要:本文試圖從文化語境層面探討中美校長致辭語類的結構潛勢(GSP)差異。研究表明,中美校長致辭語類結構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受文化及意識形態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04
1引言
根據Bakhtin’s(1986)發表的“言語體裁問題”的觀點,大學網頁的校長致辭(President’s Message),無疑是一種制度化了的反映文化語境的話語類型。因此本文試圖從文化語境層面探討中美校長致辭語類的結構潛勢(GSP)差異。語言有三大功能:人際,概念,和組篇。本文的文化語境指意識形態即信念,知識、態度等系統。
2.語類、語域,意識形態
語類是極其復雜的概念,Martin 把語類定義為:“一個由講話者以文化社團成員為身份而參與的有階段,有目標,有目的的活動。”
Hasan從文本結構角度定義語類,Martin等則側重于語境因素即目的(Goal)在定義語類上的作用。同一語類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意圖,不同文化語境的同一語類,因受意識形態的制約,所傳遞的信念也會不同,實現信念的語言體現也不同。
Martin認為語類與更為抽象的文化因素相關,因此,要解析語類的差異,應從意識形態著手,但通過語域(register)與話語語義層得到體現,語言是社會活動,社會活動必然有時間和空間因素,所以語域與話語的具體語境直接關聯,涉及到具體的話題,目的,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以及交際的方式等。這些語境因素直接影響了語言的實現,即受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語境構件因素的制約。而語境構件最終在語法詞匯層面得到實現。語域是語類與語言之間的接口。所以,通過觀察話語(結構,詞匯語法),可以揭示語類結構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3.校長致辭語境構建描述
中國校長致詞的語域描述:
語場:目的:歡迎讀者,簡要介紹學校若干情況,有宣傳的意味。
語旨: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學校,不平等的權利關系,主要是面向境外讀者。
語式:通過學校網站刊登,事先有書面稿子。
英美大學校長致辭語域描述:
語場:目的:歡迎讀者,簡要介紹學校若干情況,有宣傳的意味。
語旨:即代表自己也表學校,不平等的權利關系,潛在對象為有意報考該校的本國以及他國的學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教師。
語式:通過學校網站刊登,事先有書面稿子。
語類結構潛勢是實際語類結構的抽象概括。符號如下圖所示:
在經過上述分析和總結后,我們歸納出成分要素在美國大學校長致辭中出現頻率如下:
在中國大學校長致辭中各成分比例如下:
本研究對50所中國大學和50所美國大學校長致辭的實際語類結構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得出下列語類結構潛勢(此次研究由于不同一性,將出現頻率出現在40%及以上的成分作必要成分)。
4.中美校長致辭語類結構對比
4.1必要成分分析
中國大學校長致辭語類結構必要成分包括:GI,D,UC,E(期望),S(簽名);美國大學校長致辭語類結構必要成分包括:GI,D,TES,PES,E,C(結尾),S。
從相同要素講,首先,中國大學校長和美國大學校長都注重學校的總體概況(General Introduction, GI),其中包括學校的招生規模、新生情況、人員介紹以及學校地位、學校優勢(地理位置優勢)、學校財政。二,無論是中國大學校長還是美國大學校長都愿意分享學校發展(Development, D),比如,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校長致辭中有44%的學校發展內容是學校歷史,有38%的學校發展內容是學校成就(包括人員介紹),但年度總結只在美國大學校長致辭中出現。
從不同要素講,在對比中顯而易見,美國大學校長致辭中UC出現的概率只有16%而中國大學校長致辭中UC出現的概率為42%。中國大學校長致辭更注重學校特色(Unique Characteristic, UC)的描述,其中包括學校使命、學校精神和學校承諾。而學校使命和學校精神居多,主要以校訓的形式呈現從而可以充分顯示學校的文化內涵和學院底蘊。在中國大學校長致辭語篇出現UC的語篇中,只有14%校長未提及校訓,可見學校使命在學校特色中的重要地位。從美國大學校長致辭出發,校長個人經驗和建議(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PES)以及科教力量(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rength, TES)表現明顯。
4.2意識形態差異
從中美兩國大學校長的信念上來看,中國的大學校長他們常常會談到學校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在這悠長的歷史中,學校曾取得的那些傲人的成就,憑著這些傲人的成就,學校確立了自己不可撼動的地位。比如在學校總體概況中學校地位的提及,學校特色中校訓的頻繁出現。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再而三的強調學校嚴格亦或人性的管理理念、短期及長期的教學目標等類似的指標性指導。而美國的大學校長則不同,他們更愿意談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經驗教訓,并展現出學校的科學教研能力,以此顯示出學校的與眾不同和出類拔萃。例如在個人經驗和建議方面,美國大學校長更側重“個人經歷”而中國大學校長更側重“個人建議”。
從中美兩國大學校長的知識上看,中國的大學校長熱衷于引經據典,孔子孟子等諸子百家常常會出現在他們的發言中。然而美國的大學校長,常常在發言時提出倡議。先講一個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個故事,再以此為基礎引申出某個道理,往往是美國大學校長的“模式”。例如在總體概況中,中國大學校長會以“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XX years”類型的句子為開頭,介紹學院悠久的歷史和簡要提及在如此的發展過程中不變的學校校訓和學校精神;而美國大學校長會直接介紹大學機構、人員狀況等,或者會先回憶自己當時上學或者初來大學的感受。
從中美兩國大學校長的態度上來說,中國的大學校長,更偏向于書面化的語言,用詞謹慎正式,句式以從句為主,往往覺得比較正式而嚴謹,且篇幅長短都相差無幾。相比較下,美國的大學校長致辭中排比、前后呼應的手法在篇章中用的比中國大學校長多,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