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生態平衡的觀點優選九篇

時間:2024-01-13 16:53:4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平衡的觀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生態平衡的觀點

第1篇

    類對環境的不斷改造變成物質環境了。哲學中曾講過,社會生產力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提高,就是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不斷改造的結果。隨著現代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凸顯出來,對其進行保護的工作也是越來越復雜,我們要找到環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在我看來應該是:以人類的活動為中心,用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各生態系統中眾多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規律,并且依靠對這種規律的正確認識、建立、恢復和保持一定的生態平衡[1]。

    想要更加明確的了解環境科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就要清楚的認識生態學是什么。生態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環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機體,而是對外界環境和眾多生物有機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護環境工作中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治理污染環境的理論基礎就是生態學了。應用生態學的觀點就在于研究環境和人類之間的辯證關系,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其發展規律揭示其實質問題,從而有效的處理之間的關系,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科學合理的利用開發自然資源以很好的促進生態系統平衡。

    2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在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生物所處環境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統一體就成為生態系統。不難看出,時間性、隱穩性、流動性和空間性就是生態系統的4個特點。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結構功能相對穩定,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無生命物質之間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對于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眾多構成成員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可以說是沒有絕對靜止的狀態。環境對于被破壞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時,生態系統自身的趨溫穩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已經超出了生態平衡自我調節的承受能力時,生態系統就很難長期的恢復到平衡狀態,乃至很難恢復[2]。

    3 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關系

    我國東北以紅松林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中, 成功地推廣了采育擇伐方式, 保護了森林資源, 提高了采伐量, 加快了輪伐期, 保證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飼放天敵以消滅農、林生態系統中的害蟲, 避免農藥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態系養殖珍珠蚌、海馬、水貂等珍貴產品;人工種植防風固砂林以消除風砂為害, 城市植樹造林種草以吸收大氣毒物塵埃、噪音, 凈化空氣等等, 無不是人類應用生態學知識于環境, 定向改變環境以適應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識地打破原來自然平衡, 建立新的生態平衡[3]。

    目前的環境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了,而是應該全世界都應該注視的問題。環境問題不僅是自然遭受破壞的問題,還危害著人類的生存發展,制約著經濟社會不斷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穩定,這些后果都是全世界人類不愿看到的結果。因此,環境問題和生態平衡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問題?,F代人類對于環境的認識還是處于發展階段,在人們不斷擴大生產的過程中,通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資源,這種過程對于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是不能避免的,對于生態平衡的承受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于人們如何有效合理的運用生態學的觀點,深入了解和分析生態系統的有關功能和結構,并很好的掌握其發展的規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保護自然環境,對于生態平衡的破壞程度也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的。

    4 結語

    總之,我們要加大對生態和環境之間相互辯證關系的研究和分析,這樣不僅可以科學合理的保護自然環境,而且還能夠有效的保護生態平衡,這也是環境保護科學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 早行. 搞好生態平衡加強環境保護—國情教育參考資料之五.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8):34-36.

第2篇

保護森林的措施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使我國本來就不多的森林資源破壞非常嚴重?;馂摹⑾x災等也加劇了對森林的破壞。面對森林嚴重不足,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就日益重要。

首先禁止亂砍濫伐,改變"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國政府已規定,對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委嚴禁采伐。這對一些身居深山老林的百姓(少數民族)來說,應該轉變過去"靠山吃山"的觀念。山上的森林不是"上帝"只傳給你的,還要留給子孫后代的。如果現在把樹木砍伐光了,山禿了,幾年后會帶來"泥石流"等災難。

同時,制定并實施多項林業生態工程計劃,大力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措施如下:

對森林資源保護,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強化人類生存環境意識,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業管理

要管好林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業機構;二是加強林業法制宣傳教育;三是嚴格森林采伐計劃、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嚴格采伐審批手續;五是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資源稅的方法,加強森林保護。

2、合理利用天然林區

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本世紀末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應分期分階段和分不同地區來實現。

4、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西北、華北等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發揮森林小氣候作用,抗御自然災害。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建設。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生物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土地和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綠化地帶

城市應大力植樹造林,把城市變為理想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城市綠化面積很低,上海市僅為人均0.5m2,距國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國外差距更大。

6、開展林業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對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研究。特別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力求生態、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相對協調發展。

7、控制環境污染對森林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顯對森林產生不同傷害,影響森林的生長、發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隨著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也將對森林產生影響,控制環境污染的影響有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

保護森林的必要性1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保護森林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的結構最復雜,功能最穩定,生物總量最高,在維持人類生存環境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對森林過度砍伐,又不進行培育更新,那么森林的質量就會下降,林中的動物就難以生存,土壤微生物區系也將會改變,生態功能就會受到影響。1958年和1968年前后,我縣有些鄉鎮、村曾一度對森林進行了大面積毀滅性地砍伐,因此造成了地表暴露,水土流失,洪水泛濫,河床上升,土壤越來越瘠薄,再種闊葉林也很難成活。有些鄉鎮、村為了圖眼前利益,將山腳到山頂的雜木林全部砍掉,然后再種上幼小的松樹,并在幼林中套種玉米、番薯、大豆等旱雜糧。但由于林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因此種下去的松樹很少成林,變成了荒山。用這種方法來經營管理林業,由于違背了客觀規律,因此最終還是要受到大自然的處罰。我們維持生態平衡并不是主張“一草一木都不能動”,讓生物資源自生自滅,而是要科學開發合理安排森林的采伐量和生長量,提倡采伐不超量,并要經常抓好森林的培育更新及“自我調節”工作,這樣森林才能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2從維持生態平衡的觀點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例如森林、江河、海洋、湖泊、草原及農田等等。它們雖然在形態范圍以及生物群落組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區別,但其結構和功能都是有共同點的。在結構上它們均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組成的。非生物因素就是指空氣、水分和陽光等;生物因素則是指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及部分動物)等。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各種生物成分經常進行不間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例如生產者利用光能,將自然界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合成有機物,提供給消費者利用,以及為它們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提供足夠的養料。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尸體及排泄物又提供給分解者進行分解和轉化。于是營養物質又從生物體回歸大自然,再被生產者所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主體就是生物群落,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這些復雜的功能。所謂生態平衡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各成分之間相互制約,循環不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均各有各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任何一種成分,尤其是生產者遭到較大推殘或破壞時,就會影響甚至破壞生態功能。二是在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中,其生物種類和數量,生物量和生產力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上而且相對穩定,如果功能受到較大破壞,生物種類和數量,生物量和生產力就會全面下降,平衡就會失調。一般來說生態系統是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在允許的范圍內,它可以承受各種變化而保持相似的結構和功能,這樣就可以維持生態相對平衡。

3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如何抓好環境的保護

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提出了“茶山竹海”的發展戰略和“山頭植松、山腰栽茶、山腳種果”加快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狠抓了植樹造林和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我縣地處亞熱帶地區,縣內山多田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野生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目前已查明的野生動物有28個目,76個科241種,野生植物有68科124屬356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一二類動植物也有不少。它們大部分棲居于森林之中,在林地中取食,活動和繁衍后代,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就能使動物繁殖加快,物種增多。反之如果破壞森林,則會使各種野生動物遭受災難,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此,我們必須對“森林法”加強宣傳,對生態環境保護加以鞏固。我們不但要穩定山林政策,努力提高林農的思想認識,改變過去那種片面強調伐樹增加收益的偏見,充分利用我縣山多、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優勢,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引導群眾在山上搞好多種經營,抓好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和馴養工作,合理開發和保護生物資源,以利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4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如何抓好封山育林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等多種功能。它在維持人類生存環境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它的直接產品的價值。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要有計劃地改造自然,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開發礦藏,使用化學藥劑等工作,就要嚴防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進入地表對環境造成污染。例如,在林業生產上,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森林砍伐和培育的問題。由于各地人工栽培的闊葉林較少,以杉松等針葉林為主的人工林較多,對保護生態平衡就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杉松為主的針葉林雖然價值較高,但扎根較淺、水土易流失,而且單獨種植一二種樹,害蟲也較容易發生危害,不利野生動物取食,隱藏和棲息,使野生動物擁有量不斷下降,生態平衡也會不斷受到破壞。所以說,過去那種放火燒山、成片伐林、毀林種糧的做法,對保護生態平衡是很不利的,必須堅決加以制止。昔日,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而遭受大自然懲罰的例子已有不少,教訓也很深刻。人類依靠森林和自然生態環境而生存,但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也要靠人類。所以我們必須大規模地發動人民群眾去植樹造林,去開展封山育林,建設生態公益林,努力抓好闊葉和針葉混交的植樹造林工作。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我縣的森林覆蓋率,才能保護生態平衡,創造一個有利于人類生存,有利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的良好環境。

第3篇

簡介了現代生態醫學及其三層次即宏觀、微觀、分子生態醫學,并就中醫學的有關理論與現代醫學微生態理論進行了比較。對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平衡理論,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物系統的功能,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進行了論述,指出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不是偽科學。

【關鍵詞】 中醫學;生態學

中醫學認為,保持機體內的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F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兩者理論,不謀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發表“中醫是偽科學”的奇談怪論,可見這些人對中醫理論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長期從事生態醫學的研究,也涉足中醫學的陰陽平衡理論,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決不是偽科學”[1,2]。

1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由于研究生態學,保護生態環境(宏環境和微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及生命優質有著重要作用。近30年來生態學已發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并出現了許多分支,生態醫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 生態醫學及三層次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系的微觀生態醫學即醫學微生態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系的分子生態醫學;現就生態醫學的三個層次簡要介紹如下:

2.1 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作者認為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迭次發生以后,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另外,人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

2.2 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20世紀 50年代初,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從事微生態學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康白教授將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醫學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著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病),醫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進而引起敗血癥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癥,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后,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股氐膹V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制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5,7]。

2.3 分子生態醫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于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后國外的Terry Burke也在《自然》雜志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制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6]。

3 中醫學的生態觀與現代生態醫學

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并通過中藥使失調恢復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平衡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藥食同源的防病原則都是生態醫學思想的體現。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中醫學的生態觀在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中的體現加以論述[1~3]。

3.1 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 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建立了預防為主的保健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彼^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微生態學的崛起,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從治療醫學、預防醫學已經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它必須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其主要思想為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這是醫學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的必然規律。微生態制劑由于是來自宿主生理性細菌的制劑,回歸至原生境,修復生物屏障,根據疾病的生態病因的觀點,因而,微生態制劑可達到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之目的。微生態療法重在調整,中醫的核心也是調整,因此,兩者的觀點和理論不謀而合,這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3.2 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滲透到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借此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因此,中醫的陰陽學說是關于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規律的學說[1~3]。

3.2.1 闡釋人體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構成了除解剖意義上的系統以外的微生態系統,與機體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陰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據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計,人類腸道大約帶1kg細菌,其活菌數量達1012~13個,這些正常菌參與了宿主的代謝、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維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態平衡。

3.2.2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和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就是這種平衡協調遭到破壞的結果,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人體微生態系統由于內因或外因的影響使其平衡遭受破壞即微生態失調,便可導致多種疾病,如胃腸微生態系統平衡失調,便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

3.2.3 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調,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微生態學診斷疾病,采用厭氧培養技術對人體某部位正常細菌進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種細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檢查以確定微生態失調及程度。

3.2.4 指導養生防病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取天地自然規律,采取各種養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養生防病即為現代的保健醫學,保健醫學必須以微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制劑的重要功能就是無病保健,未病預防。

3.2.5 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微生態療法也是恢復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方法有營養調整、抗菌調整、內服菌群促進物質、活菌制劑等從而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

3.3 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的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是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祛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足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

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來認識正氣可理解為人體微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態。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微生態學專家Van der 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學說,其含義為腸道正常菌群對潛在病原菌在腸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證明,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等)對定植抗力負有重要責任,抑制了厭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厭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蛋捉淌谔岢隽松飱Z氧學說,因腸道正常菌大多為厭氧菌,因此,他用從土壤中所分離出的一株無毒的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制成一種生物奪氧的活菌制劑,口服后,腸道氧氣被消耗,提供了供厭氧菌生存的厭氧環境,厭氧菌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從而達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襲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見,中醫的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微生態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 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態系統功能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脾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神經內分泌有關,微生態學研究表明,中醫的脾與人體胃腸正常微生物有密切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指胃受納食物之后再經脾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會出現腹脹、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

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在人的胃腸微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擬桿菌、糞鏈球菌、韋榮球菌等,每克糞便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個,如此大量正常菌產生的各種酶,參與了機體的酶池,對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消化吸收起著重要作用,如胃腸微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就會發揮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結構和功能異常如雙歧桿菌等減少時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來病原菌的侵襲,或與其他腸道菌比例失調或寄居位置的變化如產氣菌大量增殖,就會引起腹瀉、脹氣等表現。

3.5 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中醫的藥食學,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問,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是其主要內容,藥與食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把藥物與食物科學地配合起來用以養生、治病是中醫學的重要課題,作者對中醫的醫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疾病等,對病人而言,合理營養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合理營養和藥物對于防治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營養也是使宿主適應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營養不良或營養變化都對正常微生物群有影響,在正常時保持微生態平衡,在異常時導致生態失調,在微生態治療法中,用限制營養的辦法抑制過盛菌的繁殖如發酵性腹瀉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敗性腹瀉限制蛋白質食物等。通過營養對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員的促進作用來調整菌群失調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據不同種群對營養要求的不同,可達到促進某些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目的。對雙歧桿菌的扶植可用胡蘿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對乳桿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對腸球菌的扶植可用葉酸、復合維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通過營養的作用來提高宿主對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結構對類桿菌和梭菌有促進作用,這兩種細菌的增多與癌癥和衰老有聯系,因此,要保持對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須注意膳食結構,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 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

中醫的異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現相同的證候時,應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有關微生態學中異病同治的問題,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胃腸道疾病及微生態治療。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粘膜上排列著致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這種菌膜屏障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質的吸收,產生乳酸等使體內有害毒物排出體外,具有清潔腸道,保護肝臟,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壞,在外襲病因的作用下,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慢性結腸炎、肝病加重等,鑒于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發病機制——微生態失調,因此,利用宿主體內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等)作為種子,通過發酵工程,擴大數量,制成活菌制劑,再回歸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種微生態制劑能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謂異病同治。

從以上列舉的醫學微生態學理論與中醫理論來看,兩者不謀而合,極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鑒的,可以用醫學微生態學原理解釋和闡明中醫中的某些理論,也可用微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藥方。舌象檢查證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結果,通過中醫中藥療法,可改變舌象,菌群結構也同步改變。四君子湯有扶植腸道生理性細菌的生長作用,小承氣湯在調整腸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們可利用微生態學研究方法,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依據生態學原理去研究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項祺.內經教程[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2]牛實為.內經生態觀,第1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3]孫濡泳.普通生態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揚力.周易與中醫學,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態學,第1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態學,第1版[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

第4篇

[摘要]論述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及內涵,分析信息生態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指出要在系統觀、平衡觀、互動觀和人本觀指導下對信息生態理論進行研究。

[關鍵詞]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學信息鏈

[分類號]G350

信息生態理論已經成為國際上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目前的主要構成是以信息生態系統為核心的信息生態學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的研究。作為一個發展尚不成熟,體系尚未形成的新興研究領域,應對其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加以把握。

1 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內容

自Davenport 1997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信息生態的概念以來,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者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涉及信息生態系統和信息生態學的相關問題開展了研究。信息管理領域對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應建立在信息科學和生態學的學科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因子、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傳遞以及系統的合理構建和優化等問題。

目前信息管理領域對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比較零散,包括基本的信息生態觀、信息生態系統構建、信息生態位、信息生態因子、信息生態鏈、企業信息生態、信息生態失調等概念及其內涵的探究。在研究信息生態理論時,要避免與自然生態簡單和機械的類比。自然生態雖然也受到人類越來越多的人為干預,但自我調節能力仍是主要方面,而信息生態系統是人為的系統,人的行為是主要方面。因而對自然生態系統思維方法、規律、觀點的運用必須立足于“信息”這一領域。

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人、信息環境組成,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信息環境的范疇比較廣泛,既包括與人類信息活動有關的一切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政策與法規等是信息環境的顯性構成部分,特定歷史環境下人們的知識結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生產經驗等是信息環境的隱性構成部分。

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空間廣闊,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研究:

信息生態學的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在研究信息生態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產生過程和背景的基礎上,以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為內核,進一步厘清信息生態學基本概念、特征,深入探討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問題。

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機理。目前學術界對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已基本達成共識,即信息、人、信息環境。需要進一步研究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關系,進而探究信息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其形成條件、構建機理、構建模式等問題。

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信息生態失衡的核心原因分析、和諧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因素都需要通過運行機制的剖析來破解,為此要對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的運作規律和過程進行研究,探究信息流和能量流在信息鏈中流轉的規律和方式,得出運行機制。

信息生態觀指導下的信息組織模式與策略研究。通過對信息鏈的分析以及信息鏈節點觸發信息生態失衡的認識,對信息組織方法、原則、策略進行新的探索,以促進各種信息群落的生態平衡為目的,研究信息組織生態模式,探討信息組織生態模式的功能、成功條件和實施策略。

信息生態系統下知識管理的模式與策略研究?;谥R管理及信息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知識化的特點以及信息生態系統下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內容及過程。

信息生態觀指導下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從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探討信息生態系統在企業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作用,以企業信息群落為核心,研究信息生態系統下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以及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環境的策略和模式。

構建和諧信息生態系統的戰略與對策研究。研究實現信息生態系統平衡、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措施等。

信息生態系統的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等問題。

要大力推進實證研究??山Y合某地區信息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其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在具體生態系統下的信息組織、知識管理和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

2 信息生態理論研究方法

從宏觀上,要運用系統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等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從中觀上,要運用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這四大信息生態理論基本觀念來指導研究工作。從微觀上,要運用情報科學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應用問題。要靈活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生態仿真模型、模糊評價模型等手段,強化實證研究方法,避免出現脫離實際的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演繹。

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是指導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的核心觀念。

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分析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形成機理和運行機制。這是因為信息生態是由人、信息資源和信息環境中各種要素和資源共同構成的整體關系。信息生態中各個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強大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性,它們的變化都是系統性的,一個生態要素所發生的變化會影響到整個信息生態系統。

信息生態理論得以發展受到生態平衡觀的很大啟示。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目前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態失衡狀況嚴重,信息生產者的無序生產導致有序化信息傳播的困難,造成信息供給和信息消費需求嚴重失調,信息分解環節極為薄弱,垃圾信息不能及時徹底刪除。為了促進這種失衡狀態達到新的平衡態,要探尋信息生產、信息傳遞、信息消費和信息分解四個環節的運動規律,使系統中各種要素的數量比例、運行模式、功能結構、資源配置和能量交換等都可以處于相對

穩定的狀態。信息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功能,但由于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人工系統,所以人類的積極干預是使信息生態系統在失衡――平衡之間變化的主導力量。

一個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必然存在積極的互動關系。信息生態系統是一種開放的生態系統,它自身的各種要素之間,各子系統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互相依存的共生共進關系。系統要素之間的互動是促使信息生態系統在平衡態和不平衡態之間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促使信息流在信息鏈中快速流轉,帶動能量流動的主要方式。要構建和諧的信息生態系統,必須以互動觀為指導思想。

在社會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強調技術的作用而忽視人本身。人們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資源,同時也通過信息技術的進步提高獲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資源的能力,促進信息環境的改善。信息活動的真正主體是“人”,要加強對人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教育,提高信息的接收率和整個生態系統的質量。信息生態是圍繞著人而形成和展開的,其生成、演變的狀況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過來建構人,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信息存在狀況。維護信息生態平衡的最終目的是人在系統中受益最大化。

3 信息生態理論對信息管理實踐的啟示

信息生態理論提供了一種觀察、分析和處理組織內和組織間信息產生、組織和利用的方法論,可以和已有的信息管理理論和工具很好地結合,進而豐富信息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信息管理實踐。

目前信息管理實踐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和困惑是信息供需失衡及信息污染問題。各信息群落的信息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信息冗余、虛假信息、信息安全存在隱患、信息壟斷;信息污染的主要表現是虛假信息、不道德信息、計算機病毒等問題。

第5篇

第一種觀點:認為自己對某些食物“過敏”,不能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甚至連牛奶、啤酒、火鍋、海鮮都不能吃、不敢吃,一吃就拉肚子。

第二種觀點:認為自己“水土不服”,一到外地出差、旅游就拉肚子。

第三種觀點: 認為自己“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一緊張、一到關鍵時候就想往廁所里跑。

如果食物過敏,為什么別人不拉?如果水土不服,為什么別人沒事?如果工作壓力大,為什么別人就沒有腸道問題呢?

不是食物問題,也不是精神問題,而是你的腸道出了問題!

三種有益菌缺乏導致反復拉肚

正常人的腸道中有三種有益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數量達70萬億個之多,占人體微生物總量的90%以上,它們像防護林一樣,維護著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幫助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維持腸道的正常運轉。把這些有益菌一個接一個連接起來,可以搭建出一道保護人體腸道健康的天然長城。

現代人如果濫用抗生素、止瀉藥、飲食不當,或者長期受到各種有害物刺激,腸道內的這些有益菌群就會受損失衡,腸道的保護膜――腸黏膜就會直接暴露在各種食物、藥物、毒物的刺激之下,就象水土流失極易引發洪水,這時候的腸道就象失去保護的污水管道,有益菌大量死亡,各種有害菌橫沖直撞,只要稍有刺激,腸道就會作出強烈反應,拉肚子、腹脹、消化不良等腸道疾病自然層出不窮、反反復復,僅僅止瀉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問題,濫用抗生素更是會雪上加霜,因為抗生素會把有益菌、有害菌一起殺光。長此以往,不但營養流失,還可能會導致腸道疾病惡化,后果不堪設想。

簡單、有效治療反復拉肚子的方法,就是針對反復拉肚子的病根――腸道菌群失衡,有效補充三種有益菌。

由上海信誼醫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培菲康雙歧三聯活菌制劑,能有效補充腸道內三種有益菌,調整腸道菌群平衡,有效治療急慢性腹瀉、腹脹、消化不良等病癥。

相磁鏈接:

培菲康有效治瀉三大特點

1.三菌作戰,聯合止瀉。培菲康選用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三種人體

腸道主要的有益菌,采用先進的低溫凍干技術,活菌含量高達1億個/粒.支,活力強勁,能有效到達人體腸道內止瀉,是單一制劑無法達到的。

第6篇

(一)教材簡析。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有10個一級主題,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章第一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雖然編排在第6個主題“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下,但是本節內容與第3個主題“生物與環境”和第8個主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本章節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的作用進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章節的學習離不開第一單元中生態系統相關知識的鋪墊,同時又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人教版生物學教材的編寫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本節課對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內容看起來知識點很少,主要是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能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三個作用,但是教學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給老師留有很多發揮的余地,能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獨特性。

(二)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具有較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基礎,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圖表設計、角色扮演等活動,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愛護動物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能舉例說出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過資料分析、圖表設計等活動促進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歸納的能力;通過問題討論、出謀劃策等活動,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通過音像、圖片資料的享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問題分析,辨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激發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

(四)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作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確立的依據:教材條理清晰,對動物在自然界中的這三個作用進行了描述,版塊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資料和設計的討論題比較凌亂,缺乏邏輯性,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對資料和問題進行了重新選擇或重新組合。在第二部分“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文字的表述顯得單調蒼白,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把文字轉變成圖表,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教材上提供了圖片,但是錄像資料更生動活潑,更能滿足學生的視覺享受,所以我選用了教材配套的錄像。

2.教學難點

理解動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確立的依據:這兩個難點在知識的分類中屬于概括性知識,“是把各種事實、現象以及觀念組織起來的知識,它集合了大量的具體事實,描述了這些具體事實之間的關系,經過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知識”。生態平衡是比較抽象和復雜的知識,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出謀劃策、整理歸納等幾個連續的步驟,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結論;在怎樣正確對待動物的益害問題方面,在問題討論的基礎上,播放相關錄像《動物危害植物》,引發學生的矛盾心理,鼓勵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質疑和思考,對動物對人類的益處與害處形成綜合的認識,并能進行理性的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我認為,“教”和“學”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建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三個理念:面對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我在本節內容教學設計中也有所體現:(1)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的教學中,給學生創設情境,提供資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思考、推理,讓學生主動探究。(2)面對全體學生:資料分析、問題討論等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合作”中體會樂趣。但是小組討論往往會流于形式,空洞的說理只會形成膚淺的認識,我想采用學案的形式,對學習的內容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學生不僅可以說說,而且可以寫寫畫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突出學習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人類對動物的認識過程也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過程,選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類對麻雀、狼、害蟲等動物的態度轉變的例子,啟發學生辯證地看待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在學習中有效地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三、教學程序

(一)導入。

在導入部分列舉作家對春天的兩種描述,一種是熱鬧非凡、生機勃勃的,另一種是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利用文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珍愛動物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春天,他們會選擇有動物活躍的春天,因為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缺少了它們,人類的生活將變得單調、寂寞。但是動物的作用不僅僅是這些,那么動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能說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夠系統或者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在展開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經歷,好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

(二)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這是第一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安排了四個連續的學生活動。

1.資料分析

資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農作物,曾被列為主要的害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開展了“剿滅麻雀”的運動??墒乾F在專家發出了“保護麻雀”的呼吁,這是為什么?

資料二: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過去那里有許多狼,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組織了大規模的獵捕狼的活動。但隨后野兔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加速了草場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增加?為什么?

請你選擇其中一個資料,列舉該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用食物鏈或食物網表示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并根據你的圖解解釋上述問題。

此處選用的資料,是人類對所謂害鳥、害獸態度變化的經典事實,讓學生針對自己畫出來的具體的食物鏈,分析各種生物數量的消長關系,知道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處于動態變換之中,對生態平衡形成感性的認識。

2.問題討論

以往人們習慣把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成為益鳥、益獸,加以保護,而把對侵犯人類利益的動物稱為害鳥、害獸,不斷地獵殺。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這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類錯誤的行為進行反思。此處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利用學生的差異性,讓不同的觀點碰撞,從而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小組討論不能流于形式,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討論,就沒有意義,教師預設的討論題一定要能生成多樣的答案,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辨別,學會采納或否決。

3.整理歸納

通過前面的分析和討論,結合圖片“蹺蹺板”(生態平衡示意圖),你得到什么啟示?(你認為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動物有什么作用?)

在資料分析和問題討論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個緩沖思維的過程,結合“蹺蹺板”的圖片,整理思路,自主歸納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謀劃策

(1)2001年9月,重慶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見的蝗蟲災害,鋪天蓋地的蝗蟲像收割機一樣把當地近千畝的農田和果樹林蠶食得面目全非。請你出謀劃策,幫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鄰地區躲過蝗災。

(2)美國阿拉斯加的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保護著4000多頭鹿。為了使鹿的數量進一步增多,人們把鹿的天敵――狼消滅得一干二凈,鹿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總頭數猛增到42000余頭,鹿群吃掉了牧場上的草,破壞了整個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開始大量死亡,出現瀕臨滅絕的危機。如果你是一名生態學家,你會給出什么建議?

此處模擬決策的活動,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又能激發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這連續的四個活動,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層層深入,同時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開展學習。

(三)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平衡中我們強調的是植物和動物,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但是生態系統中還有別的成分――分解者,即細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陽光、空氣、水等。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們是怎樣密切聯系的呢?學生回答。

請你用圖表的形式描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將文字轉化為圖表來學習,能使知識要點一目了然,形象、直觀,便于理解,易于記憶,能簡捷地展現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培養和發展想象、聯想、推理能力,開發智能。但是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可以示以范例,給予鋪墊,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選派兩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圖解。

提問:如果沒有動物,這一過程會受到影響嗎?可見,動物有什么作用?

這個問題是承上啟下的,如果沒有動物,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在短時間內還能繼續,只不過植物的分解過程,物質循環的速度會減慢,所以說,動物能“促進”物質循環。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影響植物的生活,因為很多植物的繁殖離不開動物,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

(四)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本知識點不是難點,可先讓學生舉例,挖掘生活、經驗中的學習資源。然后播放錄像《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形象生動的影片可加深學生的體驗。補充渡渡鳥和大顱欖樹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島上,渡渡鳥曾是當地的國鳥,由于肉質鮮美被人類獵殺,于300年前滅絕,后來島上的大顱欖樹的種子不再發芽,生物學家發現,原來只有渡渡鳥吃大顱欖樹的果實,大顱欖樹種子外堅硬的外殼在渡渡鳥胃中消化后才能發芽),讓學生介紹,如果學生不知道,就由老師介紹,同時鏈接相關網頁,讓學生了解網絡學習的快捷方便。

動物并不總是那么討人喜歡,比如下面錄像中的動物就讓人類很頭痛。播放錄像《動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們是怎樣應對的?(使用殺蟲劑。)殺蟲劑的使用帶來什么后果?(寂靜的春天)慘痛的經驗教訓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啟示?怎樣尋求更合理的解決辦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學?技術?社會)

本環節的設計旨在滲透STS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辯證地看待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尊重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

(五)課堂總結。

第7篇

    一、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

    尤金?奧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伊利諾伊大學博士,曾任職于佐治亞大學,美國生態學會主席。因其對生態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榮獲泰勒生態學獎,這是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獎。

    奧德姆在學業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環境保護主義剛剛興起之時,他自己也變成了活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環境問題是廣泛而復雜的,如此重要的問題需要宏偉的藍圖規劃。生態學家必須向人們表明,地球的各個部分是怎樣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并分清是哪些東西決定這個整體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霍華德?奧德姆,站出來提供了這種統一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來說,奧德姆兄弟從其父親著名的區域社會學家霍華德?w.奧德姆那里繼承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思想習慣和個人價值觀,他們相信能夠獲得一種關于世界的整體認識,而不是陷于過分狹隘的零碎分析,他們希望能看到和諧廣泛存在,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出現和諧,而不是到處充斥著痛苦的、不相容的爭斗。奧德姆最早認識到把能流應用于生態學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同時向生態學家提供了一本治理這個地球的綜合科學手冊。特別是尤金?奧德姆編寫的《生態學基礎》,為該領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奧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訂的著作,某種意義上應該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論[2]。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邏輯性、概念、綜合性和把數學當做世界通用語言加以運用均對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有影響的生態學教科書。

    二、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基本觀點

    奧德姆把生態學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結構和功能整體性的科學,把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作為生態學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奧德姆認為生態學研究必須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理論,并用數學、統計學術語精確描述,這樣的研究才具有實踐應用價值。這種理論必須是整體性的,而不是簡化的。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包含了研究層次和研究尺度兩重含義,必須拓展研究層次和尺度,重視對整體特性的研究,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完全還原為部分特性,對各個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體特性[3]。通過集中精力研究生態系統,奧德姆相信該領域馬上就能從分歧中達成統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論說明。他解釋說,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基本機能單元,涉及一個既定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包括一切有機體(例如“群落”)在內的單位,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便于能量的流動能在這個系統內達到具有非常明確特點的營養結構、生物的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的目的。換句話說,生態系統對奧德姆以及這個詞的發明者坦斯利來說,涉及的不僅僅是生物,它包括著生物和非生物兩方面。奧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長的一部分,預見性地論及了生態系統及其所屬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能量轉換、生物地理化學的循環、人類群落、物種群體等。這部書寫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組成一種等級結構,位居頂端的是生態系統。只有理解了這最高一級結構,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組成的。

    奧德姆認為,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發展戰略”———能夠給整個自然界及各個單獨的組成部分以總體方向的發展規劃。當然,“戰略”一詞意味著生態系統也是能夠為自己確定目標并能努力達到目標的有意識的存在,盡管奧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這種結論,他只是認為生態系統跟有機物一樣是自我調節發展的實體。它們的戰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給和占優勢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界限內,盡可能達到大而多樣化的有機結構”[4]。他認為每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是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就是已經達到了目標。這一戰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極易觀測的,目標就是達到健康有序的狀態,即他所說的“體內平衡”。

    這種狀態與18世紀的自然學家發現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體內平衡就像人體的健康平衡,不斷被各種感染打亂并導致各種疾病,但同時身體也通過組織抵抗驅逐入侵。同樣,生態系統經常被擾亂,但始終圍繞著一個穩定點進行波動。一種健康的正常狀態總是處于無窮無盡但很成功的斗爭中以保持著這一穩定點。同時,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的健康還要求系統內各種有機物之間達到互惠共引與協同合作狀態。它們從起初緊張的互相競爭向更協同共生的關系方向發展,就像珊瑚礁一樣??梢哉f,它們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來控制自己所處的周邊環境,并使之成為越來越舒適的棲息地,這樣最終才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免受干旱水澇、嚴冬酷暑、寒冷炎熱的輪流重襲,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營養。換句話說,自然界的統一原則就是有機物明白要協同合作才能控制周邊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奧德姆把生態平衡定義為:“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兩者間的平衡”。這類定義指出了評價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們可以無需詳細分析生態系統內眾多組分之間的關系,只根據輸入和輸出就能判定系統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即所謂的“黑箱理論”。

第8篇

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26章“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一節涉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各種生態系統都能維持生態平衡,但調節能力有大有小;生態農業是人工建立的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等內容。其中較深刻地闡述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對維持生態平衡起重要作用。通過學習,使學生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自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本節的教學不能只注意單個的知識點,而應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以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都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本節的教學與情感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旨在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認識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由于學生已經接觸到不同的生態系統,了解了探究的一般過程,這也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說出各種生態系統;舉例說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描述生態系統的平衡;舉例說明人工生態系統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2.2能力目標

運用生態學觀點分析人工生態系統是否平衡。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形成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對生物學的興趣。

3教學過程

課前一周制作一對生態瓶(一只瓶中的小魚多;另一只瓶中的小魚少,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并將生態瓶放在教室中便于學生觀察。要求學生對生態瓶中的水草、小魚、水體的透明度進行觀察和記錄;準備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的大幅彩圖。

3.1游戲激情

教師出示準備的5張生態系統圖片,讓學生說出其名稱。然后安排5位學生上臺手舉圖片角色扮演,開展“找朋友”的游戲,并且說出成為好朋友的理由。該游戲意在對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生態系統進行分類。并進一步追問:地球上所有生物構成的最大生態系統是什么?生物圈各圈層生活著哪些生物呢?各種生態系統有聯系嗎?

3.2實驗探究

教師就課前準備的一對生態瓶請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焦點問題“為什么小魚多的都死了呢?”,以及對如何補救的措施作出探討,引導學生提出增加水草的數量、把瓶蓋打開、多照照光、增加空間等措施的基礎上,教師指出這些即為促進生態平衡的方法,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一般是相對穩定的,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保持相對穩定,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生態平衡。隨后教師話鋒一轉,問:“生態系統總能保持平衡嗎?它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嗎?”結合生態瓶作進一步分析。

3.3故事續編

教師娓娓道來:有位王大叔修建了一塊漂亮的草坪,為了不讓鳥兒吃草籽,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鐵絲籠子將草坪罩起來,不讓鳥接觸草坪,草坪的命運會怎樣呢?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續編故事,提醒他們別忘了科學性。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少學生很快會想到王大叔干了一件蠢事,草坪因為蟲害的原因而遭到嚴重破壞,效果是事與愿違,因為害蟲失去了天敵。由此讓學生發現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的因素會干擾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進一步提問:怎樣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強呢?讓學生結合幾種生態系統類型圖作出判定,并給出理由,達成共識。再借助于俗話“不吊在一棵樹上,要學會兩條腿走路”,強化食物鏈食物網越復雜,調節能力越強的結論。

3.4草坪設計

教師提問:“蘭陵中學有一塊空地將要建成草坪,如果你是校長,如何設計才能使這個人工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呢?”學生開動腦筋,獻計獻策,經過討論之后得出結論:只有那些生物種類多、數量多,自然條件好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才強,才不容易被破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草坪作為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它確實更能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但成本高,系統的穩定得靠人類來維持。并且,人工生態系統不能過度擴張,自然生態系統要保持一定比例,要能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生態農業就是一個典范”……讓學生從教材插圖中了解,生態農業是如何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

3.5拓展延伸

教師提問:“對于常州這座生態城市,我們該如何做才能使它更加趨于平衡,穩定性更強呢?”學生們暢所欲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控制人口,人口過度增長會造成環境污染以及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等的危機;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它們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建設生態城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3.6進一步探究

建議學生結合生態瓶制作的實踐,探究哪些因素會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何使它的自我調節能力更強?并撰寫科學小論文,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第9篇

關鍵詞 城市園林 綠化景觀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7-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園林建設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城市建設規?;瘮U張發展的現實中人們認識到,城市的生態環境面臨著日益惡化的危機。許多城市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城市生態園林景觀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建設是值得我們進行研究的方面。

1園林景觀規劃的作用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是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兩方面原因決定的。(1)主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商業占地面面積的不斷擴張和工業廢物的嚴重污染,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格外疲勞,如果能夠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添加一些人造綠色設施,讓人們在忙碌之余能享受一下自然氣息,這將會無形中減輕生活壓力,益于身心健康,同時還能夠使人們保持寧靜、樂觀的態度,滿足人們向往大自然的愿望;(2)客觀因素。新世紀注重強調可持續發展,園林景觀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方面、調節氣候保持整個城市的生態平衡提高人們居住質量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在緩解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間存在的矛盾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生態措施,對提高社會和環境效益具有深遠意義。

2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存在許多不足,規劃設計不能更好的體現綠化環境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園林景觀的藝術效果給人們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是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所以,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合理,以達到美化城市環境和提高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目的。

2.1過度追求藝術性的體現

許多城市在進行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的時候,為了體現園林景觀的藝術性或者城市的底蘊而忽視了對城市實際情況的考慮,經常采用一些不易成活的植物來進行城市環境的美化,大大提高了園林建設的成本。有時為了體現某一主題或者取得某種藝術效果而單純的使用某種植物、對外來物種趨之若鶩,并進行各種植物的造型設計以追求藝術的效果,不僅沒有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反而破壞了本城市的生態平衡。

2.2引進外來物種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選擇

進行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大部分的規劃設計工作者都認為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就是為了追求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美,從而忽略了園林景觀設計的真正目的。所以很多設計工作者在設計園林景觀的時候為了取得想要的藝術效果,很少使用或不使用本地的物種,引進外來物種的時候也沒有進行詳細的了解和有效的選擇,導致后期管理的難度加大,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效果也沒有體現出來。

2.3綠化部件的使用不合理

綠化部件的使用不合理是城市園林景工程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問題,為了達到設計者的目標,制造出他們想要的花壇、草坪的形狀,很多園林設計工作者都會借助各種綠化部件進行園林景觀造型的設計。盲目的借助綠化部件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的建立,而且還會占用大量的空間,增加綠化部件養護的難度。這些都是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相悖的,所以,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合理使用綠化部件勢在必行。

3加強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的措施

面對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尊重自然規律,關注生態平衡,充分認識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真正目的,以實現園林景觀工程價值的最大化,保證城市的有序發展。

3.1合理使用綠化部件

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很多園林設計者為了達到藝術追求的目的就大量的使用綠化部件來進行園林景觀的建設,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達到了藝術追求的目的,但其實并不利于城市綠化的長遠發展。所以園林植物造型設計過程中要合理使用綠化部件,多注重園林植物造型的自然美,能不使用綠化部件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認識到藝術美的追求是建立在綠化環境的基礎上的,這應是每位園林設計工作者都認識到的。

3.2充分考慮生態的平衡

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設計是為了實現城市更好更快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生態平衡的問題,要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主要的追求目的,才能實現園林設計的目的。考慮生態平衡就是外來物種的引進要以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為前提,園林的設計要注重物種的多樣性,盡量少使用單一的植物,設計的時候要協調好植物的他配等。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3藝術追求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

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除了美化環境以外,還是人們追求藝術美的表現。但是在追求藝術美的時候,必須要以自然規律的發展為前提,只有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的藝術設計才能達到園林景觀工程設計的目的。藝術追求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就引進外來物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它對本地環境的影響、進行園林設計的時候要關注植物的自然生長而不是強行改變植物的生長過程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園林建設過程中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4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對園林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尊重自然規律與生態平衡,充分認識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和作用,以實現園林設計的藝術追求和環境綠化功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爽.淺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景觀[J].現代園林論壇,2011(5).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六月丁香 | 爽爽影院免费看 | 毛片视频免费网站 | 汉宫春晓61式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 | 天使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草逼视频 | 国产精品12页 | 成人小视频网 |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小视频 | 成av人电影在线观看 | 奇虎视频影库影院 | 黄色小视频免费网站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 五月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青青青草视频在线 | 日本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 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 五月激情啪啪网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网址 | 国产干美女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 精品日本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h视频在线免费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福利在线免费 | 九九精品在线视频 | 国产中出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国片一级 免费看 | 激情丁香网 | 国产成人a毛片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视频 | 国产tv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