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14:21: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近代文學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近代報刊;近代文學;作家;讀者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10)06―0080―03
學術界早就注意到近代報刊對近代文學的影響:阿英《晚清小說史》(作家出版社1955)指出新聞事業的發達刺激了需要,《晚清文藝報刊述略》(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詳細梳理了晚清文藝報刊的情況。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全面梳理了近代文人與報刊的基本情況。包禮祥《近代文學與傳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討論了各種文體的創作與近代傳播的關系。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巴蜀書社2005)探討了近代傳媒對近代文學言述方式、傳播方式、文體、流派的影響。
梁啟超說:“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辈芫廴室舱f:“中國文壇和報壇是表姊妹,血緣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文化史,從側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機器發達史;而一部近代中國文學史,從側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聞事業發展史?!闭\如局中人所言,近代報刊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近代報刊作為一種公共資源,被近代知識分子充分利用,改變了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當然也改變了中國文學。因為文學發表途徑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文學創作、文學作品的體式和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近代文學與古代文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近代報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文學場”,為近代文學的發生發展提供新的文化語境,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所謂“文學場,就是一個遵循自身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的空間”。文學場的生成一般應具備幾個條件,即創作主體自主性的獲得、象征財富的市場的激勵以及雙重結構的出現(包括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而文學場的內部結構,“就是個體或集團占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結構,這些個體或集團處于為合法性而競爭的形式下?!苯M成文學場內部結構的個體或集團包括文學賴以發生和存在的報紙、雜志、出版機構以及具有近代意識的作家。近代報刊不僅為近代文學的發生開拓了傳播空間、表現對象以及廣大讀者群體,也培養了近代作家的近代意識。
一、近代文學傳播空間的拓展:繁榮的物質基礎
毋庸諱言,近代報刊的產生主要并不是為了文學。洪仁拜在《》中提出“設新聞館”,旨在“收民心公議,及各省郡縣貨價低昂、事勢常變。上覽之以資治術,士覽之得以識通變,商農覽之得以通有無”。陳熾《報館》除申明意識外,也強調“達君民之隔閡”。陳衍從張國勢的角度提出中國宜設洋文報館,王韜以報紙能“知地方機宜”、“知訟獄之曲直”、“輔教化之不及”,主張“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梁啟超認為報館能夠“去塞求通”。1896年6月12日,李端提出“廣立報館的主張”,旨在“通今”。孫家鼐認為“報館之設,所以宣國是而通民情”??傊?,是為了通達上下之情和國家富強。
從實際看,最早的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是為了“成人德”,使人明“神理”、“人道”、“國俗”?!短剡x撮要》也是為了使民眾明道理,“修德從善”。傳教士辦報刊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傳教。改良派、革命派主辦報刊是為了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如《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宣傳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的改良主張,《民報》、《民呼報》、《中國日報》等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革命思想。商人辦報則是以提供信息服務來謀求經濟利益,如《申報》、《上海新報》。文藝報刊固然是為了文學而生,但也還有附帶上述三種目的。《新小說》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寰瑣記》、《海上奇書》、《繡像小說》等有明顯的經濟利益訴求,《言》顯然有傳道色彩。
由于文學特別是小說有“淺而易解,樂而多趣”的美學風格和審美功能, “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梁啟超語),傳播者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都借助文學,從而拓展了文學的傳播空間。傳教士的報刊為了拉近與中國讀者的距離,用中國古典文學的形式或寫法進行寫作,并且刊登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了表明其宗教的可取和文明的先進,刊登他們國家的文學作品,以為夸耀。從最早的中文報紙擦世俗每月統紀傳》,到影響中國士人甚巨的《萬國公報》,莫不如此。改良派和革命派則主要是因為言禁,為了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借助文學作品進行政治宣傳。如梁啟超“專借小說家言,以發起國民政治思想,激勵其愛國精神?!鄙虡I報刊一方面是因為言禁,另一方面是為了節約成本,大量發表文學作品。三股合力使得近代報刊幾乎都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極大地拓展了文學傳播的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1815年到1911年中文報刊有1753種,其中多數刊登過文學作品。這不僅突破了古代文學作品僅僅靠總集、合集、別集和口傳的束縛,也極大地刺激了對文學作品的需求。近代文學的產量之巨是學界公認的,無論那種文體,其數量均遠軼前代,造成近代文學的繁榮。不僅為了適應報刊的需要和特點產生了新的文體,如新學詩、新民體、各種小說,也使得衰老的一些文體如詩鐘、燈謎等獲得了廣闊的傳播空間。
袁進指出:“凡是近代的進步文人,大抵都與報刊發生關系?!睉撜f,近代文人絕大多數與報刊結下了不解之緣。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魯迅、吳趼人、譚嗣同等進步文人如此,孫玉聲、袁祖志等舊文人,李涵秋等鴛鴦蝴蝶派作家也是這樣。
王韜(1828-1897)是近代由傳統知識分子成功轉型的傳播者。他18歲成為秀才,旋因鄉試不中,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聘,在墨海書館編譯西方自然科學書籍,編輯《六合叢談》;因政治原因逃到香港后,助人翻譯經書,主編中文報紙《近事編錄》,后為《香港華字日報》撰稿,并于1874年創辦《循環日報》。
梁啟超在《創辦原委記》中記述了這種混同的情況。包天笑等公開刊登啟事征求小說材料,吳趼人、李伯元等的自我表白,也能夠充分說明這種狀況。身份混同使作家在寫作時混淆或忽略文體的區別,把消息、議論、說明等文體承載的內容放到文學作品中,用非文學的寫法進行文學創作,新民體、新學詩、政治小說、社會小說、黑幕小說等就是
這樣的產物。這種作品借報刊強大的影響力,迅速被模仿,這是新民體、鴛鴦蝴蝶派作品風行的主要原因。小說戲劇等敘事文體的繁榮,成為文學之最上乘,主要得益于此。近代文學風尚形成快、轉變也快,亦根源于此。
但身份混同使近代作家更接近社會現實,視野開闊,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創作素材和創作沖動。一方面使文學更加關注國計民生,作品反映的社會與人生更為廣闊;另一方面則令作家放棄精雕細琢,影響作品的質量。
三、讀者劇增:干預或參與創作
報刊既經創辦,就要求生存、求發展,不管是為了經濟效益,還是為了宣傳效果,都必須盡力爭取盡可能多的讀者。因此,各類傳播者在發行上都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擴大發行量。當時報紙的發行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自辦發行(報童、分銷處)、郵局發行和中介代銷及三者相結合??d文學作品既是擴大發行量的有效手段,但刊登著文學作品的報刊也為文學作品培養了大量讀者。傳教士所辦的擦世俗每月統紀傳》初印500冊。后增至1000冊,最高達2000冊; 《萬國公報》創刊時每期發行1000冊。M邇貫珍》每期印3000冊。商業性的《申報》創辦不到1年就可賣3000份,1877年達10000份,其后更達數萬份。宣傳政見的《時務報》、(清議報》、慚民叢報》、K報》、 《民報》等均在創辦不久就銷數過萬。許多文藝性的報刊發行量也很可觀,《減寰瑣記》創刊時銷2000冊。而且報刊的流動性、共享性比書籍強,其實際讀者的數量比發行量還要大,這個讀者數量是過去的作者不敢想象的。大量的讀者使作家可以以寫作為生,并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編輯、讀者聯系的便利和必要,讀者能夠影響創作。讀者的參與使一些作家改變創作計劃,變更故事情節,改變人物形象,影響了作品的統一性和張力。這是一些近代文學作品質量不夠高的一個因素。讀者的文化素養與傾向,使近代文學更為世俗化,這也是近代文學作品高雅精品較少的一個因素。讀者轉變成為作者的例子很多,有章太炎、王國維等學者型作家,更多的是鴛鴦蝴蝶派作家,后者無疑降低了近代文學作品的文化意蘊,加強了世俗性。
四、職責相近:近代作家近代意識的形成
關于報刊的職責,近代不同政見的傳播者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梁啟超在(敬告我同業諸勘中指出,報紙有兩大天職:監督政府,向導國民。革命派的件)州日報》同樣認為報館天職“于齊民,須為其導師,而于政府,須為其監史”,報館任務是監視政府,為民請命。”’
這里所說的“國民”,應該是指以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而形成的現代市民階層為主的全體公民。市民階層的獨特生活方式,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觀念、文化觀念和文化需求,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各種文化需求,近代報刊的出現滿足了他們,從這些報紙上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因為“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日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呸可以看到生動、有趣的小說,近代報刊由此被市民階層所接受。
關鍵詞: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 歷史 研究
一、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概述
“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指的是二十世紀末期到二十一世紀初期仍在發展的一個文學進程。是古代中國文學到現代中國文化發展、演變并最終成為現代文學的完整過程。作為推動中國文學向世界文學格局并入發展的重要進程,二十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在中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與交流中形成了文學方面、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等民族意識,并且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折射出中國古老民族及文化在新舊交替中收獲的成果和精神?,F階段,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主要包括以下主要類型:即將融入“世界文學”的中國文學;以“改造中華民族靈魂”的主題文學;以“悲涼”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美感文學;從文學語言結構中散發出來的藝術風格現代文學等。
二、世界文學形成及發展進程
1827年,歌德大局性以普遍人性觀點為出發點,對世界聲明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到來,因此,隨著世界各民族的開放及發展,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學匯聚形成了世界文學,因此,拋卻世界文學單獨敘述某一個國家文學的獨自發展已經脫離了事實,由此可見,二十世紀的文學已經不再是國家封閉環境內發展起來的文學,而是世界共同發展而來的文學。
世界文學不斷發展,直至二十世紀末期才達到上限。在融入世界文學的過程中,各個國家的融入途徑也不相同。首先,獲得獨立的拉丁美洲以《拉美文學史》這一著作的出世宣告了匯入世界文學。其次,具有豐富古文化的非洲大陸和亞洲則有所不同。二十世紀非洲的傳統文化開始向現代文化轉變。而亞洲日本、印度則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之下,開始了自我現代文學的崛起,從世界各種文學成果中汲取經驗和靈感,以推動本土文學的前進。
而中國,也在世界文學迅速融合發展時同步發展,盡管遇到了一些險阻,但是卻從失敗中學到了文學藝術、經濟法律、政治觀念等。其中,裘廷梁《論白話文為維新之本》將文學媒介中的問題清晰的提了出來。而這代表著中國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開始劃清,包括文學觀念、作家語言、表現手法及地位。時期,是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的蓬勃發展時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是在極其痛苦、充滿不堪的情況下融入世界文學的。
三、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現代悲劇感
在不斷發展中,中國文學向世界展現了本身燦爛的東方文化,并且在世界中展現著自身發展中的創造性,對于世界文學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對于二十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的研究卻一直停留在淺顯層次,甚至無法明確二十世界中國近代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事實上,二十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不如表面上的一帆風順。因為,在落后的民族、文化極其貧瘠的亞洲,文學的發展環境過于動蕩不安。
首先,這個時期的文學擔當起了對大眾啟蒙的職責,并且企圖通過民主、科學的方式來打擊封建傳統,魯迅就是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發展中的代表者。文學圍繞著政治形勢做著一切宣傳,并且不斷服務于民族解放。其次,二十世紀是一個充斥著焦慮、危機的時代,因此,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表達中充滿了對生命及社會的焦灼感和危機感,并且表現出與十九世紀激情、正義、理性迥然不同的文學氣息,筆者將這種氣息歸納為充滿現代悲劇感的氣息。其次,在世界焦慮的影響下,二十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在悲涼沉郁當中繼續前進,但卻少了真正意義上的號召力,號召內容嚴重空泛含糊,給眾人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錯覺,充滿了時代悲哀與悲戚。
四、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變異
單純從表面內容上對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的整體性進行分析,不難看出文學發展進程與藝術形式有著密切關系。而中國文學史上,也發生了以文學藝術變化為主體的形式變異,文學的不斷發展使得不妥協的形式革命代替了傳統上遞增并存形式的興衰變化。一直占有文學主要地位的古典文、曲、詞、詩的主體文學地位也開始動搖,文言小說幾乎消失,而現代短篇小說、散文詩、報告文學、話劇等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學文體開始出現在文學領域。令眾多擔心的不是新型文學的出現,而是每一種文體都是新出現的,而且在文學表現上還不完全成熟,在發展中勢必面臨著更多更艱巨的挑戰。
五、總結
總之,文學領域是一個新舊交替時常發生的領域,不斷都新鮮熱血流入文學領域,不可能得出更加定性的研究結論。盡管從整體對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進行分析,充滿了變數,也缺乏更充分的資料支撐。但是,通過本文對世界文學及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將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多元化相融合將會是我國現代文學最正確、最合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1.王成一,崔斌.《評'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道德'》[J].山東社會科學,2009,(1)
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币虼耍斈甑膹V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p>
郭沫若詠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
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名茶一高橋銀峰時,大為贊賞。對高橋銀峰的色、香、味、功效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每到外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曾到廣州北國酒家飲茶,賦詩―首:“北國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彼脑娖卸嗯c茶有關,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
林語堂的“三泡”說
現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據自己喝茶經驗,提出“三泡”說:“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了?!币约讶擞鞑?,新穎而富有情趣。明代許次紓也有“三泡”說法,他在《茶趣》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p>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一段精辟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為促進我國茶文化發展,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到抗戰勝利后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關鍵詞: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無”
日本明治維新后吸收西方文化的歷史在經歷了全盤西化和國粹主義式的全盤否定后,終于意識到必須在西方和傳統的結合中找到一條出路。以日本文化中最深層的東西為根基,去融合西方文化中最廣泛的東西。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一方面,他們已經做出了些成果。然而問題在于,日本文化中最深層的東西或者說最深層的東西之一是什么呢,換句話說,在東西方文化的混淆中沒有迷失自身的日本人內心深處,是什么民族性本能性的因素支撐著他們對本國文化的堅守呢?關于這方面的先行研究多為總結性地從古至今羅列來總論日本文學的民族性如葉渭渠的《日本吸收外來文學的模式》;或者是以一位日本近現代作家為中心探討其文學中的若干民族性特點如王向遠的《東方文史通論》。本文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對在東西方文化結合上創造出自己風格的兩個人――夏目漱石和川端康成的文學特點的對比,以期能夠揭開上述問題的冰山一角。
一、夏目漱石文學中的“無我”
夏目漱石擁有一個不太快樂的童年,作為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他的出生沒有得到祝福,之后被送到別人家做養子,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復雜的人生經歷往往能提煉對事情的看法。他從小就很喜歡看書,看了很多漢籍,為之后的對傳統文化本能性地回歸培養了修養。
大學時夏目漱石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英文科學習英國文學,如大多數人一樣,他一時間被先進的西方文化所吸引了。他認為如果學好英語,就可以用英語寫出讓西方人吃驚的文學作品,正如他曾如此寫道:“通達英語英文,以外語著述偉大之文學,以震驚西洋人。”可以看出這個時候他對于西洋文化的認識還是比較幼稚的。畢業幾年后輾轉被派到英國留學,正是這段留學時光給了夏目漱石一個人生的轉折。
到了英國之后,夏目漱石才悟到了西方文化的真諦,那就是“自我本位”。他認為人們只有在自我本位的基礎上去尋找自己的位置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幸福安心地活下去,因為尋找到的那個位置與自己的個性是命中注定似的暗暗相合。他在題為《我的個人主義》中這樣說道:“自從我把自我本位四字緊握手中之后,我覺得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正是這自我本位四字讓曾經茫然迷失的我在此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向?!?/p>
然而夏目漱石在英國留學的日子遠不如想象中快樂。當他踏上歐洲的土地時,他先路過巴黎觀看世界博覽會,然后再去倫敦。他把東方文化作為參照系數,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日本,重新調整了焦距。他感受到先進的科技把自然隔在門外,污染嚴重;坐在電梯上就感覺自己像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被關在鐵籠子里;人與人之間冷漠疏離。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是人的欲望。他認為,現代社會的開化主要有兩個動力支撐著:提高效率,節約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活力的動力和隨心所欲地消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活力的動力。比如人們為了節省工作時間不斷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又比如原來覺得抽普通香煙就很滿足的人一旦抽了高檔雪茄,就再也不想抽普通香煙了。歸根到底,就是欲望,現代社會就是一個個人欲望與個人欲望猛烈碰撞的社會。處于這種社會的夏目漱石,開始認識到日本傳統文化的難得之處,并萌發了要找到一種把西方現代文明與日本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解決方法。
他嘗試過用儒家的倫理來解決,即把個人主義和東方的人與人之間的道義及責任聯系在一起,但正如《心》中的結局一樣,道德正義感很強的老師自殺了,K也自殺了。這一種嘗試也沒有結局。
他還嘗試了其他方法,提出了“余裕”論和“低徊趣味”。我們可以看到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以局外人的姿態呈現的,他們超脫世俗,有些清高。“余裕”論是和追求極致寫實的西式小說完全不同的一種方式,它是指脫離生死的具有俳味禪味的藝術,在這種藝術里,我們通常認為是第一義的人生問題成為了第二義的問題,上升到第一義的是一種絕對的生命狀態。在第一義的人生狀態里,我們是活在紛繁雜擾的現實世界中的,我們會因為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或快樂或煩惱或痛苦,重視作為人的責任,執著于人與人之間的道義。然而,如果我們用“余?!钡膽B度來觀照人生,我們就從這一生活狀態中上升到了另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絕對的人生境界。這一種上升,是逃離了“自我”的小世界,不被“自我”所困,不為瑣事所心煩,從悲觀走向樂觀,從嚴肅走向從容,從道義走向宗教,與天合一,期待得到解脫。為何要逃離“自我”,因為我們只有這樣才可以超脫“我”達到“余裕”的地步。
這種思想在夏目漱石的晚年發展成了“則天去私”。據夏目漱石的門生可知,要達到“則天去私”的境界,就是某天自己的女兒瞎了一只眼睛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也能保持心如止水不為所動的狀態。松岡讓是這樣解釋的:“就是舍棄總是強調我我我的小我,把這個小我交給世間普遍存在的大我。在這個大我面前,平時聽起來顯得很偉大的主張啊理想啊主義啊等等都變得非常的渺小,反過來,平時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事情反而在大我面前也能顯出它的存在價值。也就是萬物一視同仁,無差別對待。”其實這種思想與禪、老莊的思想很相近,觀照修行時的澄澈之狀,恰如明鏡止水的姿態,這就是一種禪的精神:誠實、平淡、純粹。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的,夏目漱石在晚期越追求超脫逍遙,越難以做到。他后期作品中的人物更執著于自我,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交流溝通越來越少,因而自我自成一統地徹底封閉了,以至夫妻之間都像陌路人一樣互不理解。
有人認為夏目漱石過著一種與世間有所隔膜的書齋生活,追求“余裕”,而又不能忘憂于天下,不能像泰戈爾那樣建立起寬廣的胸中宇宙,最后他的孜孜追求沒有什么結果。但是我認為,他在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他不僅較早地提出了重視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還把西方文化最廣泛的個人主義融入到日本文化最深層次的“無我”境界,日本傳統文化因為有了一種新的解讀而又重煥勃勃生機。
二、川端康成文學中的“無我”
川端康成的童年充滿了離別,2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母親去世,從此和祖父祖母相依為命。但不幸的是,15歲之前,姐姐、祖母、祖父也相繼去世,在連續遭受著親人離去的打擊的同時,川端康成徹底成了孤伶伶的人,然而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讓他對人生的無常有更深刻的感受,為之后能把西方文化融進日本文化培養了心性。而川端康成從小喜歡閱讀王朝古典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為以后他的文學特征中透出濃濃的日本味道也奠定了基礎。
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雖然是隨著歷史文流而動,而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笨梢哉f,他確實在融合東西方文化和文學的基礎上創作出了成熟的作品,并且取得了成功。
他把“虛無”看作是自己文學的一大特征,但又和西方的虛無主義完全不同,是東方式的“虛無”。在發表諾貝爾獲獎感言的《我在美麗的日本》中,他借《明惠傳》中的一段話來解釋東方式的“虛無”:“西行法師常來唔談,說我詠的歌完全異乎尋常。雖是寄興于花、杜鵑、月、雪,以及自然萬物,但是我大多把這些耳聞目睹的東西看成是虛妄的。而且所詠的句都不是真摯的。雖然歌頌的是花,但實際上并不覺得它是花;盡管詠月,實際上也不認為它是月。只是即席盡興去吟詠罷了。像一道彩虹掛在虛空,五彩繽紛,又似日光當空輝照,萬丈光芒。然而,虛空本來是無光,又是無色的。就在類似虛空的心,著上種種風趣的色彩,然而卻沒有留下一絲痕跡。這種詩歌就是如來的真正的形體了?!?/p>
我們知道川端康成是“新感覺派”的主要成員之一,日本的“新感覺派”主要是學習西方的“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但是川端康成作為“新感覺派”創作的文學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有著很大的區別。他的著名長篇小說《雪國》運用了新感覺派的手法,卻帶著濃濃的東方余韻。
《雪國》的情節很簡單,因為小說的重點不是情節跌宕起伏,而是主人公的感覺世界。我們很少能夠看到對一個角色的客觀描寫,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知道那個角色實實在在是怎樣的,我們只需通過主人公的眼,感受他的感受就足夠了。比如,主人公島村與葉子在去“雪國”的火車上的第一次相遇時,葉子坐在斜對面,島村從映在車窗玻璃上的影子欣賞著葉子:“單單映出星眸一點,恰恰顯得格外迷人”、車窗外不斷變換的如電影背景的景物、日暮的昏黃、寒山燈火中,葉子幻影般的樣子讓人心動。也許真實中的葉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山村姑娘,性格天真,但也有現實與世俗的一面。但這個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島村感覺中的葉子,那個美麗、虛幻的葉子。
從《雪國》我們可以明白它之所以被稱為“運用新感覺派手法的典型作品”,是因為它和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有著共同之處:強調自我感受,否定理性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川端康成在最廣泛意義上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文學思想。然而,在“虛無”的表現上,確是截然不同。川端康成的“虛無”是由實在上升為虛無的幻覺,在有限之中追求著無限,在生存(“有”)之中看到涅(“無”)的境界,也就是在現實的人生中看到虛幻的人生。在這種“虛無”中,自他一體,與禪宗思想類似。但是西方的虛無主義與之有著根本的對立。西方的虛無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荒謬的,理性的思維也是荒謬的,惟有人的感覺真實可靠??陀^世界扭曲著個人,個人又不斷地反抗客觀世界,二者根本對立。所以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的文學控訴的是客觀世界的不合理,是有社會性、批判性的文學。川端康成巧妙地避開了這一點,用寬廣深遠的日本式的“虛無”去融合西方的用感覺去表達客觀世界的先進文學思想,使融合后的文學扎根于日本傳統文化深處煥發出民族性光輝,又因西方先進文化的吸收具有時代性特點。葉渭渠在談到川端康成在東西方文化融合上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的文學特征時寫道:一是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意識的融合。表現了人文理想主義精神、現代人的理智和感覺,同時深入深層心理的分析,融會貫通日本式的寫實主義和東方式的精神主義。二是傳統的自然描寫與現代的心里刻畫的融合。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喬伊斯的意識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又把自身與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識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從而表現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
三、“無我”的日式文化本能
接下來試分析夏目漱石的“無我”與川端康成的“無我”的共通之處,找到支撐著日本人對本國文化堅守的民族性本能性的因素,哪怕那只是眾多因素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個。
首先我要解釋“無我”中的“我”指的是什么。它不是“物我合一”中的“我”,它是一種“小我”,是我的理性思維、理性意識,我的實實在在煩惱憂愁快樂。我覺得“無我”與我們今日所說的潛意識有些接近,意識是被篩選并被包裝后的潛意識。
夏目漱石把西方文化最廣泛的個人主義融入到日本文化最深層次的“無我”境界,表示他看到了現代西方文明的本質是尊重個人的個性發展,并把它先進的時代性融入到日本文化當中。但同時他也看到個人主義中種種欲望的膨脹、碰撞會破壞日本以和諧為美的文化,與日本文化格格不入。所以,他選擇了“無我”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重視潛意識的態度,卸下任何偽裝的潛意識,是人類最真實最自然的欲望,是真正的自由。從這一點來看,“無我”的人生態度堅持了個人主義的本質。而“無我”代表著超脫“小我”,回歸人最本真天性的地方,這也是和自然離得最近的地方,能夠與天合一,延續日本的和諧文化。這一種“無我”已不和傳統文化的“無我”完全一樣,它是重視人的自由的“無我”,但精神本質仍然是天人合一。
川端康成繼承西方現代主義諸派的寫作手法,排斥理性,用感覺來寫作,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喬伊斯的意識流,抓住了時代的潮流。但西方現代主義諸派用自己的主觀感覺寫作是因為不相信客觀世界,用這種方法批判客觀世界,主客對立,而這一點是和日本文化不相容的。同樣,川端康成也選擇了“無我”這種富有禪意的表達。超脫小我,用“悟”去感知世界,這堅持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強調自我的感覺;用“悟”的方法感覺到的世界是與自然合為一體的世界,克服了西方文化中主客對立的局面,符合日本文化傳統。(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夏目漱石.現代日本文學大系11[M].筑摩書房.昭和53.
[2] 川端康成.鑒賞日本現代文學15[M].角川書店.昭和57.
[3] 岡崎義惠.近代文藝的美[M].寶文館昭和48.
2、在文化啟蒙運動的推動下,各國先后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文學啟蒙運動階段,出現了一批憂國憂民的文學家和具有啟蒙思想的作家。
3、西方殖民主義者帶來了西方文明,為尋求民主和民族獨立的亞非進步作家打開了眼界。他們積極吸取有益的營養,努力做到與本民族的傳統文學融合。
4、隨著作品思想內容的需要,近代亞非文學突破了陳舊,僵死的文學形式,創造出新的文學形式并,此外,還積極地吸收了詩和西方近代文學的形式和手法。
Seminar一詞源于德語,翻譯為“研討小組,討論交流會”等中文。17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那在德國哥延根大學開設哲學Seminar,從而把Seminar教學法引入大學中。后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廣泛采用,現已成為世界很多大學課程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將其稱之為“演習”,或音譯為“ゼミ”、“セミナ”。
有別于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演習”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的主題發表為中心,通過質疑,答疑,教師、學生共同探討的教學路徑,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教師、學生)的學理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學效果。
在演習教學模式中,為了最終以講演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發表,學生需要圍繞主題,事先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先行研究找出自己的觀點。這種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
二.演習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中的應用
1.演習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中的可行性
演習教學模式適用學科廣泛,就日語專業的教學來講,首先,在演習教學模式中,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日語表達能力?!督毡疚膶W選讀》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日語專業三、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一、二年級階段的學習,高年級學生普遍具備相應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詞匯量,更容易實現演習教學模式中要求的日語口頭發表和用日語提問、交流。而且,經過一二年級的磨合,學生之間互相熟悉,消除了彼此間的陌生感和膽怯心理,當眾發表能夠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有別于基礎課程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能力,《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旨在傳承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學常識,以及對一些有必要知道的人文知識的補充,進而使學生對日本文學,乃至其所涉及的文化領域的常識,都有所了解。傳統的教學,是教師以課本為中心向學生傳授基本理論知識,類似于滿堂灌的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很難提起學習興趣。而且,一周一次的課時安排,往往造成學生帶著書本來上課,下課合上書本便不再翻開這樣的局面。浩瀚深邃的文學世界,在學生的大學生活里,卻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模糊記憶,這不僅是教師和學生的遺憾,也與本科階段的教學培養目標相去甚遠。演習教學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每個學生就一個主題進行充分準備,包括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準備發表的講稿和可能被提出問題的相應回答,學生將自己準備好的講稿進行陳述,接受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提問并進行答疑和解釋。學生不僅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而且學生需要就發表主題查尋大量的相關資料,這樣的準備過程使學生除了教科書,還能接觸到更加深入、廣泛的文學知識,無形中延伸了文學課堂,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而且,全日語進行的演習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聽得懂,讀得懂,同時要求學生要講得清,寫得對,不僅是對學生既有知識的復習和運用,也能在這樣的外語交流環境中,促進聽說讀寫譯的各項技能,提高學生對日語的實際操作能力。
2.《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中的演習教學實踐
課程準備。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時,按照班級人數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定一名組長。并將每組的發表任務進行分配,組長負責安排、組織成員的具體任務。在新內容開始前一周,教師根據課本涉及內容,擬定相關主題,引導擔當的學生提前閱讀教材,搜尋相關文獻資料,鼓勵學生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使用的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王志松、林濤編著的《日本近代文學選讀》教材。教材由日本近代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共計十五篇構成。在進行第一課《吾?は貓である》之前,教師會引導學生從作家生涯、作品內容、作家流派及其他作品介紹、文學史地位、感想文等幾個方面進行準備。要求學生將查閱的資料進行梳理、匯總,形成口頭發表文字,并鼓勵學生插入圖片、動畫、音樂,下載視頻等,結合PPT進行展示。
課程教學。課堂教學分為學生發表、提問交流、教師講解補充等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教師就本次課程的內容進行簡單介紹,引導學生進入即將發表討論的主題。然后報告組成員根據分工上臺發表自己擔當的內容。鼓勵學生使用日語進行發表,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班級的其他學生聆聽報告組成員的發表,配合提問,并做好筆記。發表告一段落后,教師組織學生提問,并就發表內容展開討論和辯論。問題不論大小,鼓勵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最后由教師從發表規范、資料運用、完整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全面的總結。并根據學生發表的內容,結合文學史知識對具體作家作品進行講解補充,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正確把握作家、作品。
課程考查。學生在完成課堂發表之后,根據討論辯論的結果和教師的建議,在原有發表資料的基礎上整理出正式的書面報告提交,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給出相應的平時成績。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學習此課程,只是出于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那些文學知識,期末學生在學期發表內容的基礎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報告,以此來替代傳統的卷面考試??傊?,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個人對作家、作品以及文學史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入、富于個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強化學生的科研和探索精神,是《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的最終培養目標。
三.關于《近代日本文學選讀》課程中演習教學模式的思考
另外,古代文學的研究大部分是個人行為,但是也與社會現實、文化風尚等因素有關,所以古代文學的研究是個人性與社會性是不可分割的,不過從研究者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可分為個人性研究和社會性研究,個人性研究指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屬于研究者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自娛自適,僅僅是追求純學術上的價值;而社會性研究指的是以社會的需要、文化的變革以及時代的精神密切相關,直接或者間接的帶有某種社會群體的功利性。社會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有益于現世,而個人性研究則追求的是“傳世”。
而古代文學不單單是一個學科,還是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舞臺,與此同時,它還擔負著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責任。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現如今素質教育的核心,人文素質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的人格品質逐步完善,逐漸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促使全面素質教育的提高。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凝集了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幾點下來的寶貴的精神遺產就是那些傳統文化,而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傳統的優秀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傳播方式,直接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模式,并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與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紐帶。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用其語言藝術生動形象的重現了我國的歷史歷程,還蘊含著祖輩先進的文化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有豐富的民族精神。為后代蘊藏了無盡的精神源泉,值得我們學習并傳承。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一座被美所充斥的圣殿,有別致的詩詞、駢儷的辭賦、曲折的小說、優美的散文,從《離騷》的語言美到李白詩歌的韻律美,從《紅樓夢》的人性美到韓愈散文的格調美……使我們在美德殿堂中穿梭,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人格并提高審美價值取向。
[關鍵詞] 章句 今文經學
作為一種與“經學”聯系緊密的訓詁體式,兩漢經學對章句體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經學章句是章句體著作的主體。75部章句著作,就有60部屬于“六藝略”,占整個漢代章句著作總數的80%。此外,由于“經學章句”的影響,部分非經學章句也呈現出了明顯的“經學”傾向,如王逸的《楚辭章句》[1]。其次,漢代的章句,其注者多為經學家,其中今文經學家共43人,古文經學家(含通學派[2])共22人,經學家占整個章句著者的86.7%。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章句的發展與經學的發展息息相關。章句的出現、發展和衰落都與經學的建立、繁榮和衰落一一對應。
經學最初是以后世所謂的“今文經學”的形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在這一過程中,章句對經學的穩固至關重要,因為“有無章句”是今文經學學者得以立為博士的前決條件。一方面,作有章句得以使經學家成為博士;另一方面,經學家成為博士之后,也為章句的普及和“再創作”提供了保障。章句的繁榮與今文經學在西漢的發展有直接關系。今文經學的經典闡釋理念也賦予了章句不同于其他訓詁體式的特征。今文經學的闡釋理念卻也是有淵源的,那就是孟子。陳桐生就直接認為:孟子就是西漢今文經學的先驅。陳先生還認為:孟子的有些觀點有助于西漢今文經學走向體系化;孟子關于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說詩方法對漢初今文三家詩多有啟示;孟子通經致用的精神為漢代今文經堂家所繼承;孟子的某些闡釋觀點多為西漢今文經學所吸收,因此孟子是西漢今文經學的先驅[4]。總的說來,今文經學章句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在訓釋內容上,重義理闡發,輕字詞訓詁。
今文經學博士高舉孟子“以意逆志”的訓釋理念,極為重視闡發義理。姜廣輝認為:“(以意逆志)這種方法因為強調意義的把握,因而開始了一個重視義理、重視創造性的經學的解釋傳統?!盵5]義理,既是今文經學的闡釋重點,也是章句著作的闡釋重點。
今文經學注重“微言大義”這一詮釋理念體現在章句上就是:在訓釋內容上,注重義理闡發。章句體注重義理,從古至今,論者就很多。早在西漢時期,章句體就經常與詞“義理”一詞連用,如王充《論衡?程材篇》:“世間學問者……急欲成一家章句,義理略具”。又其《謝短篇》:“儒生之業,五經也。南面為師,旦夕講授章句,滑習義理,究備于五經可也”。
雖是批評今文經學家之語,卻也揭示了“章句”與“義理”之間的聯系。
又《后漢書?徐防傳》載:“防以《五經》久遠,圣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后學”。由此可見,章句是使“圣意”得以顯明的體式,所謂的“圣意”大概就是“微言大義”(義理)。
以上是古人的看法,當今大多數學者也承認章句與義理之間的聯系,近人張舜徽這樣評價丁寬《小章句》道:“其為書但訓詁舉大義,則與當時繁瑣之辭又異矣。實開后世專以訓詁、義理說《易》之風”,“章句主疏明經旨大義”[6]。張榮明也認為:“章句乃釋義,著重義理的闡發?!盵7]此后,張先生更堅定地認為“章句必定包含義理闡發”?!皼]有義理便沒有章句”[8]。
注重義理闡釋有利有弊,其利是可以深化文獻訓釋的層次,使讀者不僅知其表面意義,而且理解經典文本所隱含的“深層意義”,所以單純從詮釋層次上看,章句是一種比“傳注”先進的訓詁體式。其弊一方面章句是不可避免要走向思想僵化。有學者指出:“由于過分強調義理闡釋,在今文經學列為學官后,(今文經學)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思想僵化?!盵9];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義理,甚至于出于功利的考慮,完全脫離字詞訓釋而只作義理闡釋的話,那么這些闡釋也都是“空中樓閣”,這些闡釋就已經不是為經典作解,而是在闡述自己的學術思想,這,嚴格說來,已經脫離了訓詁學的范疇。
2.在訓釋目的上,強調詮釋的功利性,因而對經典詮釋的學術性注意不夠。
潘德榮認為:“中國的解釋傳統一直具有強烈的應用性傾向”[10]p104。今文學家治經主要是為了治世。他們對經典的解釋,多以實用為目的。正因為強調“功利”,其解釋中常含有解經者對六經的意義進一步發揮和引申的,張榮明認為:“‘章句’就是義理體系和解釋體系,是經義的現代化闡述,賦予經義以時代意義”[7]P236。其中所謂的“現代化闡述”就是今文經學章句所闡發的義理一般都是與現實緊密聯系,是適應現實而作出的一種解釋。因為要照顧“現實”,其所作的闡發就不得不雜以讖緯,且附會陰陽五學說,因此不免夾雜難以令人信服的臆測[10]P46。
將經典詮釋與時代需求掛鉤,無論是從文獻保存的角度,還是從文獻流傳的角度,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西漢宣帝之后的今文經學博士只注重價值判斷,過度強調實用,曲經而為己用而存在的誤解,以及大量出現的空言虛說,也都是時代局限所致,正如楊乃橋所說:“哪里有闡釋,哪里就有誤讀”[11],這是任何一個訓詁學者都無法跨越的歷史局限性。
3.在客觀文本與主觀注者之間,強調注者主觀發揮,因而對文本的客觀性重視不夠。
今文經師說經時往往有借闡釋經義來闡述自己學說的傾向,因而任意發揮的意味較濃。這樣他們說經方式多為申發式的。既不重視經文本身的字句訓詁,也不重視史實和名物的考證,而是重在從經文中申發出一定的理論,并以此指導現實行動,從而達到有用于當世的目的。董仲舒認為:“《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以一奉天”。他不承認經典本文中有固定不變的解釋,而強調解釋是隨著人們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斷變化的,不必拘泥于古義。為了從經典本文中發現原理,他創造了“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即通過對經典本文的分章析句,綜合把握經典的精神實質,大膽地拋棄不合時宜的具體結論。
今文經學繼承孟子“以意逆志”這一闡釋理念所具有的重視闡釋者主觀能動性的特征對經學闡釋起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今文經學的繁榮,推動了章句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給經學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使得今文經學日益衰落,章句著作的學術質量也大大降低。重視闡釋個人主觀能動性,就是說闡釋者在詮釋文獻時,要以己之意去推測詩人之志,而不能拘泥于詩句文辭的表面意義。漢儒說《詩》時不依傍前人,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紛紛破除舊說另立一家之言。西漢今文經學博士紛紛突破師法、家法,“大師眾至千余人”,自為章句,其中固然有利祿的因素,但其刻意求新的開創意義也是不可忽視的。有學者指出:“(董仲舒)這種政治的詮釋彰顯了經典的時代意義,開發了經典的潛藏意涵,植入了許多前人未見的思想,從而使經典歷萬古而常新?!绷硪环矫?,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是有限度的,無節制地發揮就會形成經典詮釋學所說的“過度詮釋”,“過度詮釋”的后果就是所謂“詮釋的無能”,歷史所載對章句的批評多集中在這個方面。
參考文獻:
[1]王寶利,王逸《楚辭章句》的訓詁體例和訓詁理念[J].社會科學論壇,2009,6.
[2]皮錫瑞,經學歷史?序言:經學的三大派[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湯其領.漢代經學論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
[4]陳桐生.孟子是西漢今文經學的先驅[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2.
[5]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0-51.
[6]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1990:14,26.
[7]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286.
[8]張榮明.漢代章句與《白虎通義》[J].學術研究,2004.2.
[9]馬明策.典詮釋中的兩漢經學[J].蘭臺世界,2005,11.
[10]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關鍵詞:代謝組學;分析技術;代謝指紋分析
中圖分類號:Q4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9X(2008)09-0062-04
Progress on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in Metabonomics
SUN Xiang-ming, DU Juan, NAN Li-li
(1. Research Center on Life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n Natural Anticancer Drug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76, China)
Abstract:Metabonomics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change of endogenous metabolism of biological system that is stimulated or disturbed, and studies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biological system.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tical technique is one commonly used study method in metabonomic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metabonomics and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tical technique.
Key words:metabonomics; analytical technique;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1代謝組學簡介
1.1代謝組學的概念
代謝組學是通過考察生物體系受刺激或擾動后(某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或環境變化)其代謝產物的變化或隨時間的變化,是研究生物體系代謝途徑的新技術[1]。Nicholson最初給出的定義是:定量測量生物體因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改變引起的代謝應答變化[2,3],系統性的代謝組學概念應將機體的代謝過程與微生物代謝以及外源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因素綜合起來[4]。在其它文獻的描述中還突出了代謝組學的時空動態性和全局性觀點,體現了代謝組學與靜態的代謝物組學的差別[5]。因此,代謝組學是一個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系統生物學概念。嚴格地說,代謝物組是指某一生物或細胞所有的代謝產物(metabolite)。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分析手段的局限性,更多的人傾向于將代謝物組局限于某一生物或細胞中所有的低相對分子質量(Mr)代謝產物。與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相對應,代謝組學是一門對某一生物或細胞所有低Mr代謝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監測活細胞中化學變化的科學。研究過程中,逐步提出了一些相關概念,如代謝物靶目標分析(metabolite target analysis)、代謝輪廓(譜)分析(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代謝組學(metabonomics或metabolomics)和代謝指紋分析(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1.2代謝組學的技術平臺
代謝組學主要研究作為各種代謝路徑的底物和產物的小分子代謝物(Mr<1 000)。其樣品主要是尿液、血漿或血清、唾液以及細胞和組織的提取液。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樣品制備,代謝產物檢測、分析與鑒定以及后期數據分析和模型建立。
與原有的各種組學技術只分析特定類型的物質不同,代謝組學所分析對象的大小、數量、官能團、揮發性、帶電性、電遷移率、極性以及其他物理化學參數差異很大,單一的分離分析手段往往難以保證無偏向的全面分析。色譜、質譜、核磁共振波譜、紅外光譜、原子光譜、庫侖分析、紫外吸收、熒光散射、發射性檢測和光散射等分離分析手段及其組合都應用于代謝組學的研究,一般根據樣品的特性和實驗目的,選擇最合適的分析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分離分析手段是氣相色譜和質譜聯用(GC/MS),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LC/MS),核磁共振(NMR)及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與質譜聯用(FTIR/MS)。
2代謝指紋分析技術的進展
代謝指紋分析系整體性地定性分析樣品,比較圖譜的差異快速鑒別和分類,而不分析或測量具體組分[6]。以下是目前常見的幾種代謝指紋分析技術。
2.1核磁共振技術
1999年Nicholson[2]首次提出以NMR分析為主的代謝組學研究模式,并聯合國際6大制藥公司啟動了以創新藥物安全評價和預測為主要研究目的的COMET計劃,極大地推動了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NMR是一種基于具有自旋性質的原子核在核外磁場作用下,吸收射頻輻射而產生能級躍遷的譜學技術。20世紀70年代初NMR開始應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并得到迅速發展。利用高分辨率NMR技術檢測完整器官或組織細胞內許多微量代謝組分,可得到相應的生物體代謝物信息。研究這些組分的NMR圖譜,綜合分析這些信息反映的生物學意義,可以了解生物體代謝的規律,得出科學的結論,并可用于新藥臨床前安全性的評價。如Dumas等[7]利用1H-13CHMBC-NMR技術成功地檢測分析了內源性物質的代謝產物。
代謝組學中NMR方法的特點如下[8]:(1)不破壞樣品的結構和性質,無輻射損傷;(2)可在一定的溫度和緩沖液范圍內選擇實驗條件,在接近生理條件下進行實驗;(3)可研究化學交換、擴散及內部運動等動力學過程,給出極其豐富的有關動態特性的信息;(4)可設計多種編輯手段,實驗方法靈活多樣;(5)無偏向性,對所有化合物的靈敏度是一樣的。
1H-NMR的化學位移范圍只有10 ppm,因此在3~5 ppm和6~8 ppm處有大量的氨基酸存在,圖譜上可能出現上百個化合物的峰。這些峰相互重疊、干擾,造成圖譜解析困難,生物標物(biomarker)常受到與測定不相關物質的干擾,使NMR難以發揮作用。高分辨核磁共振(high-resolution NMR)則成為強有力的武器。高分辨核磁共振儀具有較好的靈敏度,信號分散,圖譜容易解析,可檢測的核素有1H,13C,15N,19F,23Na,31P和39K等。新發展的高分辨魔角旋轉(HR-MAS)、活體磁共振波譜(MRS)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術能無創、整體、快速地獲得機體某一指定活體部位的NMR譜,直接鑒別和解析其中的化學成分。1H-NMR和LC/NMR成為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最主要分析技術之一。
2.2質譜技術
由于代謝組學關心的是Mr
2.2.1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技術(FT-ICR)由于準確鑒定復雜體系中未知標記物的結構仍是技術難點[13],目前FT-ICR質譜儀是質量解析度最高的質譜儀系統,具有超高分辨率和高準確度等突出的優點,并可以配備大氣壓電離(API)、納升級電噴霧(nano-ESI)和基質輔助激光解吸(MALDI)等各種離子源,在代謝組學研究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14]。
2.2.2直接輸注大氣壓電離化質譜技術(DIMS)在代謝指紋的快速掃描中,除了常規的NMR和分子振動光譜等方法外,DIMS技術的應用日趨廣泛[15]。
2.2.3基于多孔硅表面的解吸離子化技術(DIOS)最近報道的電噴霧解吸電離(DESI)質譜技術(ambient MS)[16,17]的突出特點是,在常壓下能解吸電離表面吸附的分析物(無需樣品前處理也不受基體背景干擾),從而實現原位、高通量、非破壞性的分析復雜樣品,獲得更直接和全面的樣品信息。
2.3色譜技術
采用各種色譜整體性地分析復雜中藥體系的次生代謝產物,還只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起點。這種方法首次強調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看待中藥,采用各種色譜高通量、整體性地分析復雜中藥體系的次生代謝產物,即通過比較色譜指紋圖譜的異同并進行模式識別分析,以區分鑒定中藥材并控制質量[18],為理清中藥復雜體系的化學基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一種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19]。
全二維氣相色譜(GC×GC)是將分離機制不同且又相互獨立的2根色譜柱以串聯方式連接在一起。2根色譜柱之間裝有1個起捕集再傳送作用的調制器,將第1柱分離的組分由調制器聚集后以脈沖方式進入第2柱進一步分離,所有組分從第2根色譜柱進入檢測器。GC×GC與GC相比具有高分辨率、高靈敏度、高峰容量等優點。袁凱龍等[20]建立了一種基于尿中有機酸的SPME(自動固相微萃取)/GC×GC-FID指紋圖譜分析方法,通過尿樣直接衍生后固相微提取,再行GC×GC-FID分析,比較了GC×GC和GC的分離能力,證明GC×GC可用于研究疾病和藥物作用于身體導致代謝異常的代謝指紋圖。
2.4分析技術聯用
通過包括色譜(GC、LC)或毛細管電泳(CE)在內的多維分離技術[21,22],以及不同測定技術的聯用[23-26]可做到分析平臺的優勢互補;此外,采用二維核磁共振(2D-NMR)[27]可減弱復雜生物樣品中大分子信號的干擾,提高小分子物質的檢測能力。隨著NMR技術的發展,以前用于固體的魔角旋轉(MAS)技術也移植到了液體領域,用來研究以前難以用液體NMR研究的樣品,如器官組織樣品。利用MAS-NMR技術可以得到完整的組織樣品高分辨譜圖,擴展了代謝組學研究的樣品范圍,同時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一個系統。
MS與各種色譜技術聯用使它在藥物代謝組學的研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Fiehn等[28]用GC-MS從植物葉的提取物中自動匹配出326個化合物,然后用代謝輪廓鑒別4種不同基因型的植物。GC-MS 有很好的分離效率且相對較為經濟,但需要對樣品進行衍生化預處理,這一步驟會耗費額外的時間,甚至引起樣品變化。受此限制,LC/MS 中目前應用較廣的是高效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HPLC-MS)。HPLC 與GC 原理相似,但進樣前不需衍生化處理,更適合于不穩定、難于衍生化、不易揮發和Mr較大的化合物。獨特的優勢使得LC/MS在藥物代謝組學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得日益廣泛。MS的選擇性和靈敏度都好于NMR。
Waters公司率先采用先進的超高效液相色譜/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技術(UPLC-TOFMS)以及聯機的Micromass MarkerLynx自動化數據處理軟件,為代謝組學研究提供了從樣品分析到數據分析全過程的整體解決方案[29]。Plumb等[30,31]用液相色譜和飛行時間質譜(LC-TOFMS)聯用技術,在事先不清楚受試藥物結構的情況下檢測了體液中的藥物代謝產物,結合化學計量學的方法對比分析給藥樣本與空白樣本的譜圖,在復雜譜峰中分出了代謝產物的質譜峰,避開了大量內源性物質的干擾。此外,Harada 等[32]研制了一種非常適用于代謝分析的以毛細管電泳與質譜聯用為基礎的方法,此方法利用壓力輔助毛細管電泳和電噴霧電離質譜(PACE/ESI-MS),能同時分析磷酸糖、有機酸、核苷酸和輔酶A化合物等陰離子代謝產物。由此可見,多種分析技術聯用在藥物代謝組學的研究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3代謝指紋分析在代謝組學研究中的作用
代謝組學研究的是細胞或生物樣品所有代謝物的綜合表現――全局觀點,通常采用繪圖技術、現代分析測定方法(NMR,HPLC,MS)以及計算技術和統計方法,以高通量實驗和大規模的計算為特征,最終完成“指紋圖譜”。通過“代謝指紋圖譜”不僅研究藥物本身的代謝變化,而且研究藥物引起的內源性代謝物的變化,更直接地反映了體內生物化學過程和狀態的變化,闡明藥物作用靶點或受體。通過檢測一系列樣品的譜圖,再結合化學模式識別方法,可以判斷生物體的病理生理狀態、基因的功能、藥物的毒性和藥效等,并有可能找出與之相關的生物標志物。
參考文獻
[1]Nicholson J K, Connelly J, Lindon J 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J].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2): 153-161.
[2]Nicholson J K, Lindon J C, Holmes E.‘Metabo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ica, 1999, 29(11): 1181-1189.
[3]Lindon J C, Holmes E, Nicholson J K. So what’s the deal with metabonomics? [J]. Anal Chem, 2003, 75(17): 384A-391A.
[4]Nicholson J K, Wilson I D. Understanding‘global’systems biology: 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 Nat Rev Drug Discov, 2003, 2(8): 668-676.
[5]DunnW B, BaileyN J, JohnsonH E. Measuring the metabolome: current analytical technologies[J]. Analyst, 2005, 130(5): 606-625.
[6]郭賓,戴仁科. 代謝組學及其研究策略和分析方法進展[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3):554-563.
[7]Dumas M E, Canlet C, Andre F, et al. Metabonomic assessment of hysiological disruptions using 1H-13CHMBC-NMR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pattern ecognition procedures
performed on filtered variables [J]. Anal Chem, 2002, 74(10): 2261-2273.
[8]Ward J L, Harris C, Lewis J, et al. Assessment of 1H NMR spectroscopy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as a technique for metabolite fingerprinting of arabidopsis thaliana[J]. Phytochemistry, 2003, 62: 949-957.
[9]Dettmer K, Aronov P A, Hammock B D.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J]. Mass Spectrom Rev, 2007, 26(1): 51-78.
[10] Plumb R S, Granger J H, Stumpf C L, et al. A rapid screening approach tometabonomics using UPLC and oa-TOF mass spectrometry: application to age, gender and diurnal variation in normal/Zucker obese rats and black, white and nude mice[J]. Analyst, 2005, 130(6): 844-849.
[11] Ackermann B L, Hale J E, Duffin K L. The role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measurement[J]. Curr Drug Metab, 2006, 7(5): 525-539.
[12] Glinski M, Weckwerth W. The role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plant systems biology[J]. Mass Spectrom Rev, 2006, 25(2): 173-214.
[13] Kind T, Fiehn O. Metabolomic database annotations via query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mass accuracy is insufficient even at less than 1 ppm[J/OL]. BMC Bioinformatics, 2006, 7:234.
[14] Want E J, Cravatt B F, Siuzdak G. The expanding role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J]. ChemBioChem, 2005, 6(11): 1941-1951.
[15] Allen J, DaveyH M, Broadhurst D, et al. High-throughput classification of yeast mutant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using metabolic footprinting[J]. Nat Biotechnol, 2003, 21(6): 692-696.
[16] Zolt Taks, Wiseman J M, Gologan B, et al. Mass spectrometry sampling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J]. Science, 2004, 306(5695): 471-473.
[17] Cooks R G, Ouyang Z, Takats Z, et al. Ambientmassspectrometry[J]. Science, 2006, 311 (5767): 1566-1570.
[18] LiangY Z, Xie P S, Chan K. Quality control of herbal medcines [J]. J Chromatogr B, 2004, 812 (1-2): 53-70.
[19] Xie P S, Chen S B, Liang Y Z, et al.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analysis rational approach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J]. J Chromatogr A, 2006, 1112(1-2): 171-180.
[20] 袁凱龍,許國旺. 一種基于尿中有機酸的SPME/ GC×GC-FID的指紋圖譜分析的代謝方法研究[J]. 中國藥品標準,2003,3(4):25-28.
[21] Guttman A,Varoglu M, Khandurina J. Multidimensional separa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arena[J]. Drug Discov Today, 2004, 9(3): 136-144.
[22] Shellie R A, Welthagen W, Zrostlikova J, et a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comparing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 results: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mouse tissue extracts[J]. J Chromatogr A, 2005, 1086(1-2): 83-90.
[23] Defernez M, GunningY M, Parr A J, et al. NMR and HPLC-UV profiling of potatoes with genetic modifications to metabolic pathway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20): 6075-6085.
[24] Williams R, Lenz E M, Wilson A J, et al. Amulti-analytical platform approach to the metabonomic analysis of plasma from normal and zucker (fa/fa) obese rats[J]. Mol Biosyst, 2006, 2(3-4): 174-183.
[25] Fancy S A, Beckonert O, DarbonG, et al. 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sation detec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ction of endogenous urine metabolites formetabonomic studies and its use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J].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6, 20(15): 2271-2280.
[26] Atherton H J, Bailey N J, Zhang W, et al. A combined 1H-NMR spectroscopy-and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 study of the PPAR-alpha nullmutantmouse definesprofound systemic changes in metabolism linked to themetabolic syndrome[J]. Physiol Genomics, 2006, 27(2): 178-186.
[27] Widarto H T, Meijden E, Lefeber A W, et al. Metabolomic differentiation of brassica rapa following herbivory by different insect instars using two-dimensional 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J]. J Chem Ecol, 2006, 32(11): 2417-2428.
[28] Fiehn O, Kopka J, Dormann P, et al.Metabolite profiling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J].Nat Biotechnol, 2000, 18(11): 1157-1161.
[29] Plumb R S, Granger J H, Stumpf C L, et al. A rapid screening approach to metabonomics using UPLC and oa-TOF mass spectrometry: application to age, genderanddiurnalvariation in normal/Zucker obese rats and black, white and nude mice[J]. Analyst, 2005, 130(6): 844-849.
[30] Plumb R S, Stumpf C L, Granger J H, et al. Use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promise for the detection of drug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fluids[J].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3, 17(23): 2632-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