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災害防御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3-07 18:44:1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災害防御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災害防御論文

第1篇

冰雹預報

目前咸陽市冰雹預報以短時、臨近預報為主,預報方法參考天氣圖、T-lnP圖、單站物理量指標、多普勒雷達、711雷達等數據資料。

1短時預報

1.1天氣圖預報

首先確定500hPa高空影響系統,如是西風帶系統主要分析高空冷平流的最大區域位置,如冷渦系統主要分析中低層風切變區域。然后在這些系統(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渦型、高空西北氣流型)下分析幾天來700hPa和850hPa是否異常增溫,若明顯增溫確定該區域,冰雹的落區一般在冷平流的最大區域、風切變區域及中低層異常增溫區域附近。

1.2溫度對數壓力圖預報

在T-lnP圖上,正不穩定能量面積遠遠大于負不穩定能量面積,而且0℃層高度在600hPa(4公里)上下,有利于降雹,-20℃層高度在400hPa附近或以下,有利于降雹。一般情況下-20℃層與0℃層之間的厚度較小(小于160hPa)也有利于降雹。12km以下,由低層到高層風向一直按順時針方向變化,10km以下溫度直減率為-6℃/100m~1.0℃/100m有利于降雹。

1.3單站物理量物理特征指標

對流性不穩定:θse850hPa-θse500hPa≥12為出現連續性降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潛在動力;沙氏指數(SI):當西安SI<0,延安SI<-2時北部旬邑一帶易出現冰雹;氣團指數(K):K指數>30易出現冰雹;條件性不穩定能量指數(Ic):Ic=T850-T500,即選取850hPa與500hPa的溫度差,統計計算平均得Ic≥27℃易出現冰雹;850hPa西安站的T-Td<5℃,500hPa西安站的T-Td>18℃,易出現冰雹;熱力條件指標:當T850-T500≥25℃,且500hPa溫度在-8~-12℃時或T850-T500在48~55℃之間,咸陽市大部分有冰雹。

2臨近預報

臨近預報主要以西安、寶雞多普勒雷達回波為依據,一旦發現咸陽市境內或上述影響咸陽的境外三個雹源地有30dB回波出現,便發冰雹臨近預報,回波強度達到45dB便發作業指令,嚴密監視45dB回波,進一步識別雹云。雹云識別方法:用旬邑711雷達掃描45dB刨面,根據45dB回波頂高識別雹云,強回波頂高和對應的環境溫度(見表1)。

用回波躍增增長識別雹云:在RHI顯示上,如回波在短時間內(1~3min)向上突增,可判斷為雹云,雷雨云無此現象;根據強回波區在云體中的位置識別雹云:45dB強回波區在云體的中上部為冰雹云,在云體的中下部為雷雨云;根據對流單體移動方向識別冰雹云:如對流單體由東南向西北移動或由南向北移動可判斷為冰雹云;單體合并可判斷為冰雹云:如有兩單體在移動過程中產生合并,合并后為冰雹云;根據回波形狀判定冰雹云:若形狀為指狀回波、鉤狀回波、回波窟窿均可判定為冰雹云。咸陽防雹作業時機選擇是以雷達實時跟蹤觀測云系演變狀況為基礎,綜合多種判別指標進行臨近預報預警、預報冰雹落區、時間、強度等,不斷訂正,及時選擇作業時機,下達作業指令。

冰雹防御及效果

咸陽市防雹主要采取兩個成熟方法,第一是過量催化:為了改變云和降水及冰雹的微物理結構,改變冰雹生長形成的物理過程,通過過量催化,大量增加云中人工冰雹胚胎,爭食水分,降低成雹條件,抑制冰雹的增長或化為雨滴。第二是爆炸影響:通過爆炸,破壞積云形成冰雹的自然氣流結構,特別是強上升氣流區的垂直結構,促使大量小冰雹(雹胚)在增大之前提前下落,融化為雨滴或小冰粒落到地面。多年來,我們的實踐總結出了防雹作業的原則為打頭不打尾,宜早不宜遲,搶時間,攻要害,集中火力打殲滅戰;轟云頭,斬云腰,猛打回頭云,阻止云接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2011年7月12—19日連續性冰雹為例:7月12日長武出現雹云,預報準確,指令及時,經作業最后出現雨中夾雜米粒冰雹,無災。7月13日旬邑出現雹云,經防御出現零星冰雹,無災。7月14日15時10分,旬邑淳化交界處有塊對流云單體,強中心為55dB,頂高10km,達雹云指標經旬邑、淳化共同作業,云體強度明顯減弱最后消失;另外17時30分甘肅正寧有大范圍雹云南壓,強中心為65dB,頂高14km,達到強雹云指標,影響我市旬邑、長武、彬縣、淳化、永壽、乾縣,經各縣猛烈阻擊,彬縣新民鎮、車家莊、水口鎮個別村出現零星冰雹,直徑5mm,最長持續1分鐘,無雹災。旬邑職田、淳化南村出現零星軟雹,無雹災。由于此次過程為颮線過程,8個縣區出現雷雨大風天氣,旬邑職田風災明顯。

第2篇

關鍵詞: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術

玉米是喜溫、喜光、C4高產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莖葉繁茂,產量高,需肥量大,同時對肥料反應敏感,在確定玉米施肥量時,應需綜合考慮。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各異,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礦質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為:鉀、磷、鈣、鎂、硫。平均每生產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鉀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長慢,對養分吸收數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撥節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速度迅速加快,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齊頭并進,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開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階段占總需肥量的13%。

要重視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中要重視磷鉀肥。施用種肥可以壯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夠或者沒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種肥效果明顯,使用時采取條施或者穴施,注意要與種子隔開或者與土混合,防止燒苗。氮、磷、鉀合理施肥是保證玉米產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較多。幼苗期占2.1%,雖然需量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嚴重缺氮,將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桿,輕度缺氮發生老苗現象,產量顯著下降。拔節至抽雄開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響花粉發育不能正常授粉結實,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嚴重減產。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對根系發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澤與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發育不良,生長緩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難補,生長中期5-8片葉、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對子實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嚴重減產。

鉀肥:玉米需鉀時間早,吸收量也多,從苗期開始吸收鉀肥,孕穗期吸收最多,開花期鉀的積累達到高峰,后期減少,因此鉀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鹽黑鈣土或碳酸鹽草甸土上種植時,在土壤有效鋅低于0.00005∽0.0001%時應施用硫酸鋅。

玉米的施肥,應根據需肥量、土壤養分供給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計劃產量等指標來確定。

一般每公頃施優質農家肥3∽4萬公斤,磷酸二銨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鉀50∽75公斤,硫酸鋅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葉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進后期生長: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區,氣溫低,雨水少,肥效較慢,應早施苗肥;夏玉米區盡量搶墑直播,一般情況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適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論地塊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塊穗肥的增產效果顯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長且穩定,促進根系深扎,擴大吸收面積,利于增產。

2玉米水灌技術

玉米是較耐旱的作物,蒸騰系數僅240-360,在生長季節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種植玉米,但最適合玉米生長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勻。

玉米需水曲線與單株曲線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較少,播節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臨界期,這時如遇干旱,減產嚴重。乳熟期仍需較多水分,此時缺水會降低粒重,蠟熟期需水較少,干燥天氣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應在玉米8-10小時,此時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結大穗、奪高產。

玉米灌溉定額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頃。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頃。

濕潤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頃。

玉米播種時濾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頃。玉米灌溉一般為濕潤年7~10葉期灌一次,一般年7~10葉期、抽雄前10天至開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葉期、拔節期、抽雄前10天至開花后20天、灌漿期各一次。

3玉米絲黑穗病(烏米)發病的原因及防治辦法

絲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損失很大。

3.1發病規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里或沾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種發芽時,冬孢子同時萌發侵入玉米。從種子萌發至5葉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長錐基部的分生組織中,花芽分化時菌絲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體,形成絲黑穗。

3.2防治

選育和應用抗病品種;減少初侵染來源。一是鏟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鏟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爛的糞肥;加強苗期管理,促進快出苗,增強抗病力;藥劑處理種子:用吉農高新吉農4號種衣劑處理種子可兼治地下蟲害和絲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種,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縮病防治技術

玉米粗縮病也稱玉米條紋矮縮病,是由灰飛虱吸食葉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癥狀是:植株扭曲生長,有的植株發生矮化、節間縮短,呈叢生型(君子蘭苗),葉色渾綠,葉片厚短而寬,硬而脆,密集叢生。背面葉脈上產生粗細不一的蠟白條紋突起,用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植株矮化嚴重,一般是在四至五葉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絕產,七葉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結實,但發育不良,減產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縮病是玉米生產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縮病具體預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縮病主要以預防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在預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間地邊雜草、消滅灰飛虱繁殖場所;

二是適當早播,調整播種期,使玉米苗期避開灰飛虱遷飛盛期;

第3篇

【關鍵詞】園林植物生長;極端溫度災害;防御

1. 寒潮

1.1 寒潮的危害。寒潮是指大規模冷空氣(在氣壓場上為冷高壓)由亞洲大陸西部或西北部侵襲中國時所經過的地區出現劇烈降溫、大風、霜凍、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過程。北方冷空氣入侵造成24小時內降溫10℃,并且過程最低氣溫達5℃以下。寒潮天氣急劇降溫會使植物遭受嚴重凍害。尤其是晚春時節,天氣逐漸轉暖,萬物蘇醒,植物開始萌芽、生長,一旦有強大的寒潮暴發南下,常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凍危害。另外,春季寒潮引起的大風,常給北方帶來風沙天氣,中國南方,寒潮天氣除降溫外,還有降水,尤其是在華南的地區,常有大范圍較大陰雨天氣。

1.2 寒潮的防御。寒潮到來之前,可采用加覆蓋物、設風障、搭拱棚等方法保護育苗地,對越冬園林植物選擇優良品種,提高抗凍能力;加強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鉀肥、鎮壓等措施:提高植株抗凍能力;改善小氣候生態條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間可采用冬灌、鎮壓、覆糞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氣候生態環境,達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 霜凍

2.1 霜凍的危害。霜凍是在平均溫度0℃以上的溫暖季節里。霜凍對園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植物組織細胞中的水分結冰,導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損傷或死亡,給園林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遭受霜凍后,植物不一定都會被凍死,當霜凍不嚴重時,溫度回升后,可通過緩慢的解凍而恢復生命力,但如霜凍后太陽輻射強烈,氣溫急劇上升,會使細胞間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這些水分在還未被細胞逐漸吸收前就大量蒸發,這樣就會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因此,霜凍強度越大,降溫后天氣越晴朗、氣溫回升越急劇,對植物危害越大,越容易造成植株死亡。

2.2 霜凍的防御。

2.2.1 生產技術措施。(1)合理安排播種期和移栽期,對不同品種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種,霜后出苗等技術措施,盡量避開霜凍的危害。(2)選擇合適的地段,適地適樹。如三面環山、開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邊的地方,霜害較輕,可種植抗寒能力較弱的苗木,從南方引種到北方的苗木,盡量栽植在山坡中段,避開霜凍危害,以提高引種的成功率;南坡或北面有擋風的障礙物等地形,可以種植抗寒能力弱的樹種。(3)混合施肥。特別是在冬前增施磷鉀肥,可以提高園林植物的抗寒能力。(4)培育抗寒性能強的植物品種,這是最根本的提高植物抗霜凍能力的方法。

2.2.2 物理抗霜措施。(1)熏煙法。是用能夠產生大量煙霧的柴草、牛糞、鋸木、廢機油、赤磷或其他塵煙物質,在霜凍來臨前半小時或1小時點燃。這些煙霧能夠阻擋地面熱量的散失,它的增溫效應在于燃燒煙堆形成煙霧,可以阻擋地面輻射,增加大氣逆輻射,使地面有效輻射減弱,地面溫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時形成煙霧時會因燃燒而產牛大量熱量,使近地面的空氣溫度升高;煙霧里有許多吸濕性煙粒,可以充當凝結核,吸收空氣中的水汽,促進水汽凝結,并放出大量潛熱,也能提高近地面空氣溫度。據試驗,一般熏煙能提高溫度1℃~2℃左右。但這種方法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只適用于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情況,風太大時熏煙效果很差,且成本較高,污染大氣,不適應于普遍推廣,只適用于短時霜凍的防止和在名貴林木及其苗圃上使用。(2)灌溉法。在霜凍來臨前的l~2 d灌水,通常灌水后可使溫度升高2℃~3℃,持續時間為2~3 d。至于小面積的園林植物還可以采用噴水法,其方法是在霜凍來臨前1小時,利用噴灌設備對植物不斷噴水。(3)覆蓋法。將塑料薄膜、蘆葦、秸稈、草木灰、稻草、土雜肥等覆蓋物覆蓋在植物表面,以減少地面輻射,同時使被保護植物與外界隔離,溫度降低較少,即可達到防御霜凍的目的。對于經濟價值高的樹木可用稻草包裹樹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cm~15 cm也可防御霜凍。有些矮稈苗木植物,還可用土埋的辦法,使其不致遭到凍害。(4)施肥法。在寒潮來臨前早施有機肥,特別是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其吸熱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在繼續腐熟的過程中散發出熱量,提高土溫。入冬后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顯的防凍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廄肥、堆肥和草木灰等。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氣候規律,應在霜凍來臨前3~4天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將樹木、果樹的樹干刷白,以減少散熱。(5)直接加熱法。用加熱器直接加熱空氣以升高溫度,多用于苗圃防霜凍。通常采用煤油、天然氣等燃料,也可用紅外線加熱器來加熱提高溫度,達到防御霜凍的目的。(6)空氣混合法。霜凍發生時,空氣大多處于靜穩狀態,近地面空氣層溫度低,上層空氣溫度高,此時,使用安裝在高塔上的馬達驅動大型螺旋槳或鼓風機,將近地層空氣不斷上下混合,可防御霜凍的發生。

3. 凍害

3.1 凍害的危害。(1)細胞間隙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緩慢降低,使植物組織內溫度降到冰點以下,細胞間隙的水開始結冰,即胞間結冰。胞間結冰不一定使植物死亡,大多數植物胞間結冰后經緩慢解凍仍能恢復正常生長。(2)細胞內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驟然降低時,不僅細胞間隙結冰,細胞內也會同時結冰。細胞內冰晶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的形成會對生物膜、細胞器和基質結構造成不可逆的機械傷害。原生質結構的破壞必然導致代謝紊亂和細胞死亡。

3.2 凍害的防御。(1)根據當地溫度條件,選用抗寒品種,并確定不同作物的種植北界和海拔上限。(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種適時、播種深度適宜、北界附近實施溝播和適時澆灌凍水,果樹夏季適時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3)農業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抗寒性,如培育壯苗、增施磷鉀肥、澆凍水、地面覆蓋等。

(4)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植物,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如植物生長延緩劑AMO-1618、多效唑廣泛用于果樹,這些生長延緩劑能抑制GA的合成,提高樹木的抗寒性。用矮壯素處理小麥、水稻、油菜等可以提高其抗寒性。

4. 冷害

4.1 冷害的危害。(1)光合作用減弱:低溫使葉綠素生物合成受阻,冷害葉片發生缺綠或黃化;各種光合酶活性受到抑制,如果伴有陰雨、光照不足則光合速率下降更多。(2)呼吸代謝失調:冷害使植物的呼吸速率大起大落,即先升高后降低。(3)根系吸收能力下降:低溫下根系生長減慢,吸收面積減少,呼吸減弱,供能不足,使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吸收與分配受到限制,水分平衡遭到破壞,失水大于吸水,導致植株萎蔫、干枯。(4)代謝紊亂:植物受冷害后,水解酶類活性常常高于合成酶類活性,物質分解加速,表現為蛋白質含量減少,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淀粉可溶糖含活性氧清除系統活性下降,活性氧積累,引發膜脂過氧化傷害。

4.2 冷害的防御。(1)培育植物抗冷品種。(2)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合的作物品種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溫敏感期避開有害低溫。(3)低溫鍛煉。低溫鍛煉是提高植物抗冷性的一種有效途徑。許多植物如預先給予適當的低溫處理,爾后即可忍受更低溫度而不致受害。如春季采用溫室、溫床育苗,在露天移栽前,必須先降低室溫或床溫至10℃左右,保持1~2天,移入大田后即可抗3℃~5℃的低溫。(4)調節農田小氣候。利用塑料薄膜溫床育苗移栽,既可克服春季低溫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開秋季低溫。在低溫來臨之前,灌水或噴灑保墑劑等常可改善近地層溫度狀況。(5)合理施肥。低溫到來之前,合理調整施肥種類,適當增施磷、鉀肥,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有助于提高植物抗冷性。(6)化學誘導。脫落酸、細胞分裂素、2,4-D、油菜素內酯等均能提高植物的抗冷性,如在水稻苗期,用10mg?L-1油菜素內酯浸根24小時,可增強秧苗抵抗低溫能力,有利培育壯秧。玉米、棉花種子播前用福美雙(TMTD)處理也可提高幼苗抗冷性。

5. 熱害

第4篇

【關鍵詞】園林;植物;溫度災害;防御措施

1 寒潮

1.1 寒潮的為害

寒潮是指大規模冷空氣(在氣壓場上為冷高壓)所經過的地區出現劇烈降溫、大風、霜凍、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過程。北方冷空氣入侵,造成24h內降溫10℃,并且過程中最低氣溫達5℃以下。寒潮天氣急劇降溫會使植物遭受嚴重凍害。尤其是晚春時節,天氣逐漸轉暖,萬物蘇醒,植物開始萌芽和生長,一旦有強大的寒潮暴發南下,就會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凍為害。

1.2 寒潮的防御

在寒潮到來之前,可采用加覆蓋物、設風障、搭拱棚等方法保護育苗地,對越冬園林植物要選擇優良品種,并提高抗凍能力;加強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鉀肥、鎮壓等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凍能力;改善小氣候生態條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間可采用冬灌、鎮壓、覆糞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氣候生態環境,以達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 霜凍

2.1 霜凍的為害

霜凍一般發生在平均溫度為0℃以上的溫暖季節里,霜凍對園林植物的為害主要體現在使植物組織細胞中的水分結冰,從而導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損傷或死亡,給園林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當霜凍不嚴重時,植物可在溫度回升后通過緩慢的解凍而恢復生命力,但是,如果霜凍后太陽輻射強烈、氣溫急劇上升,會使細胞間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這些水分在還未被細胞逐漸吸收前就已大量蒸發,這樣就會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

2.2 霜凍的防御

2.2.1 生產技術措施

(1)合理安排播種期和移栽期,對不同品種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種、霜后出苗等技術措施,盡量避開霜凍的危害。

(2)選擇合適的地段,適地適樹。如三面環山、開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邊的地方霜害較輕,可種植抗寒能力較弱的苗木;從南方引種到北方的苗木應盡量栽植在山坡中段,以避開霜凍為害,提高引種的成功率;在南坡或北面有擋風障礙物等地形的地方可種植抗寒能力弱的樹種。

(3)混合施肥。特別是在冬前要增施磷鉀肥,以提高園林植物的抗寒能力。

2.2.2 物理抗霜措施

(1)熏煙法。即用能夠產生大量煙霧的柴草、牛糞、鋸木、廢機油、赤磷或其他塵煙物質,在霜凍來臨前0.5h或1h點燃。這些煙霧能夠阻擋地面熱量的散失,它的增溫效應在于燃燒煙堆形成煙霧可以阻擋地面輻射,從而增加大氣逆輻射,使地面有效輻射減弱,使得地面溫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時,在形成煙霧的過程中會因燃燒而產牛大量熱量,使近地面的空氣溫度升高;煙霧中有許多吸濕性煙粒,可以充當凝結核吸收空氣中的水汽,促進水汽凝結并放出大量潛熱,這樣也能提高近地面的空氣溫度。據試驗,一般熏煙能提高溫度1~2℃左右。但這種方法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一般只適用于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情況,風太大時熏煙效果很差,且成本較高、污染大氣,不適于普遍推廣,只適于短時霜凍的防止和在名貴林木及其苗圃中使用。

(2)灌溉法。在霜凍來臨前的l~2d灌水,通常灌水后可使溫度升高2~3℃,持續時間為2~3d。對于小面積的園林植物,還可以采用噴水法,即在霜凍來臨前1h利用噴灌設備對植物不斷噴水。

(3)覆蓋法。將塑料薄膜、蘆葦、秸稈、草木灰、稻草、土雜肥等覆蓋物覆蓋在植物表面,使被保護植物與外界隔離,減少了地面輻射,使溫度降低較少,從而達到防御霜凍的目的。對于經濟價值較高的樹木,可用稻草包裹樹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15cm也可防御霜凍。有些矮稈苗木植物還可用土埋的辦法使其不致遭到凍害。

(4)施肥法。在寒潮來臨前早施有機肥,特別是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其吸熱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在繼續腐熟的過程中散發熱量來提高土溫。也可在入冬后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顯的防凍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廄肥、堆肥和草木灰等,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氣候規律,應在霜凍來臨前3~4d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將樹木、果樹的樹干刷白,以減少散熱。

3 凍害

3.1 凍害的為害

(1)細胞間隙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緩慢降低使植物組織內溫度降到冰點以下時,細胞間隙的水開始結冰,即胞間結冰。

(2)細胞內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驟然降低時,不僅細胞間隙結冰,細胞內也會同時結冰。細胞內冰晶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的形成會對生物膜、細胞器和基質結構造成不可逆的機械傷害。

3.2 凍害的防御

(1)可根據當地溫度條件選用抗寒品種,并確定不同作物的種植北界和海拔上限。

(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種適時、播種深度適宜、北界附近實施溝播和適時澆灌凍水,果樹夏季適時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

(3)農業技術措施:如培育壯苗、增施磷鉀肥、澆凍水、地面覆蓋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4 熱害

4.1 熱害的為害

高溫脅迫引起的植物傷害被稱為熱害。植物受高溫為害后,因體內蛋白質變性、代謝性饑餓、有毒物質積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質缺乏等,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傷害,導致出現各種熱害病癥:葉片出現明顯的水漬狀燙傷斑點,隨后變褐并壞死,葉綠素被嚴重破壞,葉色變為褐黃;木本植物的樹干(尤其是向陽部分)干燥、裂開,出現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脫落等異常現象。

4.2 熱害的防御

(1)培育抗熱品種;

(2)高溫鍛煉:一般是將萌動的種子在適當高溫下鍛煉一定時間再播種;

第5篇

【論文關鍵詞】農村雷電防護;現狀;措施;山東棗莊

Abstract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inZaohuangwasintroducedinthispaper.Thenthelightning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inordertoproviderefereceforthesafetyofruralareas.

Keywords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1.1農村防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裝置。有些農戶在屋頂上放置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普通電視天線、衛星天線等金屬物,大部分沒有作接地處理,這些金屬成為雷電放電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大部分房屋無防直擊雷裝置;電源線路、有線電視線路、電話線路等無防雷裝置。

1.2農村學校防雷現狀

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師生的避雷意識正逐年提高,但經費不足,部分建筑物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設施的學校,也只不過在主教學樓頂立了避雷針,大部分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食堂等都沒有安裝避雷設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裝的防雷裝置材料規格或安裝位置、引下線間距、保護范圍等不符合規范要求,校內無避雷帶,計算機機房未安裝防靜電地板,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2農村雷電防御措施

2.1加強農村防雷科普的宣傳和雷電知識的普及教育

農村防雷宣傳和雷電知識普及是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其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成敗。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以及在農村宣傳車巡回宣傳等方式開展大規模的防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1]。

2.2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

農村防雷減災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適應農村特點切實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保證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展[2]。應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裝置的檢查制度,建立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縣、鄉2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制度。

2.3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建設的監管力度

對農村企業和個人新建擴建建筑物,要安裝避雷設施,定期進行防雷檢測。從源頭上減少雷電災害的發生,政府可以對農村避雷設施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減少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雷電傷亡的發生[3]。

2.4規范電力、電話、電視天線等線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農村都是架空線路,雷擊到線路上和線路上感應上雷電流的時候較多,直接安裝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線路在人戶前套15m長的鋼管埋地引入或改15m長的屏蔽線入戶,并把屏蔽線兩頭接地,這樣可以把線路感應的雷電流的大部分通過屏蔽層和鋼管傳入大地。電話線路入戶時應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電話線路也不宜采用木桿架設。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并保持3m以上的安全距離,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5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

山東省已初步建立由衛星、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自動氣象站組成的立體雷電監測網,可以提前數小時預測到雷電的落區[4]。要加強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提前預警時間,并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時通知農民,讓農民有針對性地提前作好雷電防御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雷電災害事故發生。

3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4參考文獻

[1]劉輝,鄭細華,馬強,等.龍川縣農村防雷現狀及預防對策[J].廣東科技,2010(4):109.

[2]洪展.探討農村防雷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2):185.

第6篇

論文關鍵詞:山洪災害;規劃;原則;對策

一、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存條件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和對策措施.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我國山丘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原則。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已成為山洪災害的重要致災因素之一,不僅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也給人類自身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加強管理,規范人類活動,制止對河流行洪場所的侵占,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②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和“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規劃要求著重開展責任制組織體系、監測預警、預案等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及時預警,提前組織危險地區群眾轉移;通過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重點保護對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必要的工程保護措施。

③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各山洪災害區的特點,統籌考慮國民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規劃,并與改善生態與環境相結合,做到標本兼治。

④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要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確保重點,兼顧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按輕重緩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實現近期和遠期規劃防治目標。

⑤堅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點多面廣,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應因地制宜。既要重視應用先進技術和手段。也要充分考慮我國山丘區的現實狀況,盡量采用經濟、實用的設施、設備和方式方法,廣泛、深入開展群測群防工作。

二、山洪災害防治主要對策措施

山洪災害來勢猛、成災快、歷時短、范圍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員傷亡。對山洪災害威脅區內的人員和財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山洪災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御措施,以減少人員傷亡為首要目標。

在研究山洪災害分布、成因及特點的基礎上。劃分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措施。規劃的主要對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加強防災知識宣傳、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建設監測預警系統、落實責任制并編制預案、實施搬遷避讓、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和防災管理等。

(1)加強防災知識的宣傳培訓

山洪災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決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和承擔防災工作。規劃要求在全社會加強山洪災害風險宣傳培訓,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災害防治成為山丘區各級政府、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2)開展山洪災害普查

規劃要求大力開展山洪災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確定了災害發生臨界雨量的制定方法,為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信息來源。根據臨界雨量,通過分析,規劃將降雨誘發的山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三級: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中國降雨誘發山洪災害的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東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區、南嶺山地、太行山、燕山、遼東半島、長白山、大小興安嶺、以及新疆的昆侖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規劃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隱患點還沒有被發現,同時由于氣候、人類活動等因素.還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隱患或災害點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加大普查力度,擴大普查范圍,為防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3)建設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實時的降雨和洪水過程、監視山洪災害發生征兆.預測山洪災害的發生,并及時預警信息,這是減少或避免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有效措施。監測系統包括氣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系統。規劃新建自動氣象站3886個,多普勒雷達站44個;新建自動雨量站8735個,水文站466個.人工簡易觀測站l2.5萬個;布設泥石流專業監測站(點)1926個,滑坡專業監測站(點)2676個,泥石流、滑坡群測群防村組11880個。規劃建設連接30955個監測站(點)的通信網絡、1836個縣級信息共享平臺及警報傳輸通信設備、21193套鄉鎮警報傳輸通信設備.建設縣級以上專業部門問網絡互聯,配置l2.5萬套無線廣播警報器以及鑼、鼓、號等人工預警設備。開發氣象、水文預報模型等。

(4)落實責任制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建立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編制切實可行的預案,建立由各級政府部門負責的群測群防組織體系,在有山洪發生征兆和初發時就能做到快速、準確地通知可能受災群眾,并按照預案確定的路線和方法及時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規劃明確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內容主要包括:根據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特點.進行山洪災害普查,劃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明確山洪災害威脅范圍與影響程度:建立山洪災害防御領導、指揮及組織機構;確定避災預警程序和臨時轉移人口的路線和地點;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制定救災方案及救災補償措施等。

(5)實施搬遷避讓

對處于山洪災害危險區、生存條件惡劣、地勢低洼而治理困難地方的居民規劃擬采取永久搬遷的措施。要創造條件,政策引導,鼓勵居住分散的居民結合移民建鎮永久遷移。對移民新址、公共設施等建設用地須進行山洪災害危害性評估.保障移民遷入安全地區,避免二次搬遷或造成新的山洪災害。對難以治理的滑坡、難于防護的村鎮,要求調整山洪易發區土地利用結構、村鎮布局。在城鎮及村鎮建設、居民建房時應盡量避開災害易發點。

(6)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制定和完善與山洪災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規,是規范山丘區人類活動。保證山洪災害防治措施順利實施.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促進山丘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規劃要求制定風險區控制政策法規,有效控制風險區人口增長、村鎮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制定風險區管理政策法規,規范風險區日常防災管理、山洪災害地區城鄉規劃建設的管理,維護風險區防災減災設施功能,規范人類活動,有效減輕山洪災害。

(7)加強防災管理

山丘區資源無序開發、居民點選址不當、城鎮不合理建設等人類活動往往加劇或導致山洪災害的發生。規劃要求加強防災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社會生活、生產行為進行管理.以適應或規避山洪災害風險。加強山洪易發區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與管理。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對山洪易發區范圍內的城鎮、交通、廠礦及居民點等建設項目需進行防災評估;加強河道、防災設施的管理.以維護河道泄流能力,確保防災工程設施正常運行。

2.工程措施

對受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嚴重威脅的城鎮、大型工礦企業或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經濟技術比較,規劃適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護對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對策主要包括山洪溝、泥石流溝及滑坡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溝治理

對嚴重威脅村鎮、縣城、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大面積農田的山洪溝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溝治理措施主要有護岸及堤防工程、溝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規劃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溝約18000條.需加固、新建護岸及堤防工程長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溝道8920km。

(2)泥石流溝治理

對保護對象重要、危害嚴重的泥石流溝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溝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導工程、攔擋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規劃治理的泥石流溝共2462條.需修建攔擋工程13457座、排導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據滑坡危險性分類.對威脅到集鎮、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的不穩定滑坡。考慮治理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減重反壓、抗滑擋墻、抗滑樁、錨固、抗滑鍵等。規劃治理的滑坡1391個.需修建截排水溝398400m.擋土墻904.5萬m.抗滑樁679.1萬m,錨索34.7萬m,削坡減載8350萬m3.

(4)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對一旦潰壩將造成山洪災害防治區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病險水庫.在現有工程基礎上,通過采取綜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險.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復和完善水庫應有的防洪減災功能.消除防洪隱患。本次規劃除險加固的病險水庫均為小型水庫.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庫2999座,小(2)型水庫13522座。

第7篇

 

主要欄目

地震工程與地震監測

土木水利工程

巖土工程

綜合防災減災

第8篇

摘要以樂清站多年氣象資料為依據,分析了樂清市的幾種主要氣象災害,包括暴雨、大霧、高溫、大風、雷暴等,并提出防御對策,以期為應對城市氣象災害、減少損失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浙江樂清

城市建設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引起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行為,它意味著建筑物林立、街道縱橫以及局地氣候的產生。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統計,大城市自然災害事件中約有90%是氣象災害或氣象衍生災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財產密集,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相對較大[1,2]。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后,樂清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1998年城市化進程為45.5%,2008年已達56%,且每年保持約1%的增長,這也意味著城市人口和財產大量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氣象災害帶來的威脅也更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大霧、大風、高溫、干旱等各種氣象災害對樂清市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也日趨嚴重。

1樂清市主要城市氣象災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導致的災害是重要的氣象災害,暴雨對城市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導致洪水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使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中斷。據統計,1934~2005年72年間,樂成區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發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麥莎”臺風影響,樂清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陸續發生3次嚴重的洪澇災害,市區和虹橋、柳市、北白象、大荊等幾大集鎮都曾1次或幾次被淹沒,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活、生產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全市經濟損失總計高達數十億元。2005年7~8月“海棠”、“麥莎”臺風連續2次引發特大洪水之后,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1.2大霧

樂清市境內歷年平均大霧日數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現幾率見表1。由表1可知,自9月開始霧日逐漸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達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減少,至8月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霧的出現幾率以夜間至早晨最高,且濃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現的幾率最少。

大霧特別是持續2d以上的霧害,會引起輸電線路短路、跳閘、掉閘等故障,造成大面積斷電,對交通和供電系統造成嚴重影響。2006年3月29日,受大霧影響,高速公路樂清雁蕩至湖霧路段連續發生5起交通事故,10輛汽車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傷。2007年5月9日受大霧影響,樂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雙向共發生6起交通事故,14輛過往車輛相繼追尾,造成5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

1.3高溫

樂清站年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一致的。由圖1可知,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距平上升率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負距平明顯,為相對偏冷期;90年代開始,正距平顯著增加,為相對偏暖期。樂清站各旬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1971~1980年為573d,1981~1990年為613d,1991~2000年為637d,增幅明顯。高溫不僅威脅到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還造成城市供水、供電緊張,并加劇城市光化學污染,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

1.4大風

據風洞試驗,高層建筑物的周圍也會出現大風區,即高樓前的渦游流區和繞大樓兩側的角流區。這些地方風速都要比平地風速高30%左右。如果高樓底層有風道(通樓后),則該風道口處附近的風速可比平地風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說,當環境風速為6m/s時,風道附近就可達到18m/s,也就是8級大風。城市風災會造成廣告牌倒塌、簡易房倒塌、輸變電路刮斷、信號燈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導致行人壓傷、死亡,大面積停電斷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據統計,樂清站1975~2000年26年間,風速≥10m/s的總日數達到205次,≥12m/s的次數達到72次。隨著樂清高樓大廈的增多,城市風災威脅也越來越大。

1.5雷暴

樂清市年平均雷暴日為51.3d,屬高雷區,全年均有可能出現雷暴,雷暴次數自2月開始逐月增加,8月達到最高,為9.1次,9月開始逐月減少。樂清市10年雷暴總次數20世紀70年代為441次,80年代為398次,90年代為366次,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城市中因雷擊引起的財產損失(以計算機、儀器設備和電力線路等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損失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防雷工作任重道遠。

2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由于城市氣象災害種類多,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對災害情況進行認真研究、細致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許多城市氣象服務的產出與投入效益之比為20∶1,有的達到40∶1。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

根據樂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點,加快建立雷電監測系統和防雷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對易遭雷擊的單位,應嚴格做好防雷裝置設計圖紙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構)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強油庫、加油站、化危品倉庫等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經營儲存場所的年檢[3]。

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樂清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加強氣象災害評估和區劃工作,有重點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防御隊伍和物資。建立部門合作機制,提高城區氣象災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在救援方面,加強低保戶等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險和賠償力度;加強小區、校園等社會基本單元或重點單位的氣象防災演習;加強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氣象災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應該根據經濟的發展和氣象觀測數據及氣候變化研究,綜合分析城市規劃、設計等與氣候資源之間的關系,修正有關規劃設計體系和規范,以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效益。繼續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編制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建設規劃,以指導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5,6]。

3結語

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復合系統,城市氣象災害防御涉及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種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基礎,廣大市民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保證。氣象局應當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大范圍的宣傳工作,利用宣傳掛圖、播放影音資料、氣象科普小冊子等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廣大市民充分認識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參考文獻

[1] 章國材.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200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j].氣象,2006,32(3):3-5.

[2] 韓淑云.氣象預警塔預警防范氣象災害[j].城市與減災,2008(2):48.

[3] 董旭光,王棟成.濟南城市氣象災害特征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4] 胡曉梅,鐘琦.城市氣象災害監測的現狀與發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3):17-18.

第9篇

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氣象災害;危害;防御

中圖分類號:TU24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城市的主要氣象災害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氣象災害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氣象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9年頒布的《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針對城市氣象災害防御給出了明晰的指引。為了加強對城市氣象災害的服務,針對城市規劃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積水內澇、高溫熱浪、雷電災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熱島效應 ”、“狹管效應”等氣象災害。

1.1城市內澇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的生產活動和特殊地面結構共同作用于大氣,使大氣邊界層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使得“雨島效應”加劇,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證實,城市及其下風方向“雨島效應”明顯。由于“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易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而高層建筑對氣流的強迫抬升作用加劇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積硬化直接導致城市降雨時滲透性不好,阻礙了雨水向地下的滲透,增大了地面徑流,也加重了出現城市內澇的機會。城市區域性內澇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車熄火。交通堵塞,給城市居民出行帶來不便。大的暴雨對城市安全產生威脅,會導致洪水機會增大,加劇了城市的防洪壓力。暴雨導致的洪水能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中斷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

1.2雷電災害

城市在長高,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城市的電子器件也在不斷增多,電腦網絡、程控交換機系統及家用電器一天天增多。隨著各類信息系統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的應用。致使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在逐年上升。而這些電子產品抗干擾能力弱,特別經不起感應雷擊。據氣象專家介紹,造成雷電災害的原因有多種,而城市新建高層建筑物不斷增加是導致雷電活動不斷加劇的原因。

雷電災害是我國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發生在城市。建筑物內的現代化通信、計算機等抗擾能力較弱的現代化設備越來越普及是雷電災害頻繁的客觀原因。還有不少高層建筑物的防護設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隱患;大量通信網絡等設備未嚴格按照國家技術規范進行防雷設計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導致雷電災害的發生。雷電災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電子設備被損毀。

1.3霧災

霧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在“城市“熱島和干島效應”下,城市上空的云、霧會增加。“干島效應”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積,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而城市的高樓又抑制了大氣污染物的擴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發風向、風速的變化或風的生、消。形成嚴重的城市大氣污染加劇了霧災。霧天能見度極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還影響微波及衛星通訊,使其信號銳減,噪音增大。同時霧天空氣污染加重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影響。

1.4“狹管效應”帶來的災害

“狹管效應”是城市建設中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所謂“狹管效應”就是由于城市高層建筑間距小,大風迎面吹來后無法順暢通過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間內。狹管效應”在城市特殊環境下會“放大”氣象災害。如城市街道兩側整齊劃一的高樓產生的“狹管效應”,會使局地六七級風速時通過高樓之間的瞬間風力可以達到十二級以上。“狹管效應”其威力大小,和一個城市高層建筑的數量、間距、建筑物的位置有著十分密切關系的。高層建筑物越多、體積越大、間距越近,出現“狹管效應”的機會越大。城市“峽谷風”是各大城市面臨的新問題,有關國際組織早已將其列入大都市面臨的20種新的城市災害中。由于高層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氣流動產生城市建筑間的“狹管效應”,會加重城市某些地區的大風危害,吹毀設施、火災增多、致人傷亡、汽車被砸等事件。

1.5“熱島效應”帶來的災害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氣溫明顯高于郊區的現象,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下墊面大量人工構筑物改變了下墊面的熱屬性,都市中大多是鋼筋水泥等構物的熱傳導率和熱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溫度57℃時,柏油馬路的溫度可達到63℃),且建筑物本身對風具有阻擋或減弱作用,熱量更多地以顯熱形式進入空氣中,導致空氣升溫。隨著城市綠地的減少,水泥地表對太陽光的吸收率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溫現象越來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各種機動車輛及大樓空調設備所排出的熱氣更加劇了高溫熱浪的危害。

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

3結束語

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線系統脆弱,城市環境、資源和災害問題突出。面對快速持續的城市發展趨勢及帶來的嚴重問題,需要極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服務系統建設。城市公共氣象服務義無反顧地履行著它的職能,診斷城市氣象災害病癥,排查城市氣象風險,力求讓城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更強、城市公眾氣象服務更精。

參考文獻:

[1] 董旭光,王棟成.濟南城市氣象災害特征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2] 胡曉梅,鐘琦.城市氣象災害監測的現狀與發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3):17-18.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狠狠| 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区 2区 3区 |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 www成人在线观看 | 久久性综合亚洲精品电影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软件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 四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 国产91综合 | 久久精品这里 |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玖玖爱免费 |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在线 | 久久网址 | 久久成人国产 | 国产成人青草视频 | 操三八男人的天堂 | 国产高清a毛片在线看 | 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 |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 久久网精品视频 | 国内偷拍免费视频 | 善良嫂子3 | 欧美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a级理论片|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 |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 精品国产电影网久久久久婷婷 | 福利视频专区 | 99pao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